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创作与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创作与评论杂志是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南省文联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创作与评论杂志创刊于1988,发行周期为半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创作与评论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湖南省文联

  • 国际刊号:2095-2554

  • 国内刊号:43-1515/I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当代文学批评  批评家  阅读感受  价值观  迟子建  

    翟业军是活跃于当代文学批评一线的青年批评家。与一般的学院批评家不同,翟业军的批评另有脉络,他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本出发,以鲜明的价值观面对其批评的对象。他对迟子建、方方等人的批评。一度引起了文坛的热议。

  • 以“雅”化“花”——论汪曾祺戏曲观的内在紧张

    关键词: 戏曲观  汪曾祺  内在紧张  小说  行当  

    1982年,随着《受戒》等小说陆续问世而“春来老树绽新芽”的汪曾祺作文自剖:“我是两栖类。写小说,也写戏曲。”有人建议他专心写小说,因为京剧毕竟是另一种行当,也多多少少糟蹋了才华,他明确表示,还是要“双管齐下”。

  • 努力作秋声——谈翟业军及其批评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力作  浙江大学  副教授  印象  

    大约是今年三月中旬的时候,刚刚从南京大学中文系调到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翟业军副教授联系我,说湖南的《创作与评论》要给他做个专辑,希望我能为他写个印象记,随便聊聊我对他这个人的印象或者对他近年来的文学批评的印象。

  • 文本的“复魅”——论翟业军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本  复魅  专业素质  文学本体  学术研究  批评家  

    面对文本时,如何操作,不仅体现出批评家的专业素质,还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对文学本体的认识。翟业军对个案的介入,既不像现场批评那样追求快速灵活,也不像学术研究那样讲究从材料开始说起,而是挑战“可读”性强的文本,以探索的姿态深入语义丛林,抵达文本,自我的双重“绝境”。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西方现代派  西方思潮  电影作品  艺术工作者  八十年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文艺界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影响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反思,积淀深厚,历史久远的民族文化该如何在西方思潮的重重包围下实现突围。当时以文学的“寻根之旅”为起点,电影的“寻根征途”也随即开启,随着民族文化奇观背景下的文学,电影作品屡获大奖,让艺术工作者了悟过来,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的对西方现代派的博...

  • 顺流自成灵感 挚爱方得始终——唱作人金玟岐访谈录

    关键词: 访谈录  灵感  中国当代  世界音乐  流行音乐  文化生态  中国现代化  文明范式  

    中国流行音乐在与世界音乐的接轨中已然成为了中国当代的主流音乐,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明范式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变更。这是一片广阔而自由的沃土.从文化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地带,以丰富多元的方式和内涵辐射着更为广阔的中国文艺。

  • 守流行音乐初心 承传统文化精粹——唱作入简弘亦、歌手毛泽少访谈录

    关键词: 流行音乐  传统文化  访谈录  歌手  社会意识形态  70年代  大众文化  

    中国流行音乐自70年代兴起以来,始终作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得到学界的关注。流行音乐不仅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特征、审美素养,更是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因其“文学性”成为众多创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 论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变——以“中国风”为例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音乐  中国风  传承  文化溯源  寻根文学  文学领域  影视创作  

    向传统文化溯源学习俨然已经成为文化圈一场蔚为大观的潮流,文学领域的“寻根文学”,绘画领域丹青水墨的再焕生机,影视创作方面古装题材的推陈出新,广告设计,服饰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等领域中国元素的处处凸显等现象无不印证着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复苏和发展。而在流行音乐领域,也涌动着这样一股文化复古暗潮,其中以“中国...

  • 可能世界的生成与显现——以史铁生的写作为中心

    关键词: 史铁生  可能世界  写作  人与世界  

    在史铁生的写作中,对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探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尤其是残疾人及其“世界”,是史铁生着力书写的对象。他的《我与地坛》《午餐半小时》《没有爱情的角落》《原罪·宿命》《我之舞》《人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来到人间》《足球》等作品,都涉及这一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史铁生在这些作品中对残疾人及其“世界”的书写...

  • 重建对乡土经验的文学自信——关于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

    关键词: 日常经验  乡土中国  文学  城市生活方式  三部曲  自信  农耕文明  城市文明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日益完善,文学对城市文明的关注已经取代对农耕文明的重视。小说被鼓励书写日常经验,但大多数作家都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笔下的当下的日常性只可能是城市的日常。而弥漫在城市生活中的物质和技术气息也将文学之中的现实主义简化为写实主义,有关传统精神和信仰的书写丧失了合法性。

  • 学者散文拓开的文学新境域——读李宗刚的《行走于文学边缘》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者散文  境域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  研究资料  新式教育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中,李宗刚一直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的新场域,学术成果颇丰。近年来,他相继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等学术著作,编选了《炮声与弦歌》《杨振声文献史料汇编》《杨振声研究资料选编》等研究资料,显透着文学研究的大气和做学问的扎实...

  • 灵魂的叩拜 大爱的行吟——读柴棚诗集《叩拜雪峰山》

    关键词: 雪峰山  诗集  灵魂  大爱  文化积淀  仪式感  敬畏感  震撼力  

    《叩拜雪峰山》这个大标题,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震撼力和敬畏感。柴棚长诗集以此题命名,标志着诗集立意的高度与内容的分量。因为,雪峰山原本就是一座自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的巍巍大山,一座值得雪峰儿女仰止叩拜的神圣之山。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城市文学  学术研讨会  八十年代  文学理论  改革开放  城市意识  北戴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学术界曾经在北戴河召开了首届“城市文学理论笔会”(1983年),那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对“城市文学”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对什么是城市文学、城市意识等话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特别是围绕着什么是“城市文学”,大家的争论还是比较激烈的。

  • “怀旧”与“瞻望”——关于《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的“南京往事”

    关键词: 南京  怀旧  民国时期  文学作品  国民政府  中国政治  

    叶兆言是书写南京的高手,在《追月楼》《状元境》《花煞》《花影》等文学作品中,叶兆言一直执着于他的“南京的故事”,而且他的南京故事多集中于“民国时期”——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在他的小说时空里,民国时期的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

  • 民初北京的文学想象——以穆儒丐的长篇小说《北京》为中心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学想象  穆儒丐  民初  城市形象  封建王朝  文化性格  

    北京,无论作为封建王朝的帝都,还是作为民国的国都或废都,以及共和国的首都,一直在我国政治、文化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几百年历史积淀造就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氛围和文化性格,北京俨然成为最具本土特色的城市形象的符号,以至关于天津、上海、香港等城市的解说,只有置于京津、京沪、京港的双城模式的阐述框架中,才能辨析清楚。

  • 纪录片《一条河一座城》:影像、城市与人

    关键词: 影像  纪录片  城市  京杭大运河  小城镇  

    河是京杭大运河,城是苏北古镇窑湾。这条河与这座城相互支撑已逾千年,广泛地被各式文本进行着各类演绎。当纪录镜头照亮这条河与这座城的时候,影像所追寻的是小城镇的历史、现实及其未来。

  • 想象与救赎之地:两首流行歌曲中的“旧上海”

    关键词: 旧上海  流行歌曲  救赎  想象  艺术形式  大都市  复杂性  创作者  

    城市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来是人类现代体验的基础,而对于经历了时代变革和政权更替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来说,其孕育的复杂性更成为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探寻和玩味的“记忆之场”。但是,现今的每一位到过上海的人恐怕都会承认如今的上海已经非复往日,换言之,每一种艺术呈现的昔日上海无非是创作者对自身或众人记忆的采纳与摹写。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时代精神  结构体系  多元互补  天地自然  中国画  自然界  艺术  

    当下的中国画领域是一个多元互补的结构体系,而秉承着天地自然之命意的花鸟画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融传承精神、时代精神于一体,吸收多种艺术之精华,锐意革新,在中国画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唐展至今,自然界中的花鸟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花鸟画艺术却是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争奇斗艳。

  • 当代花鸟画的审美取向及其成因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审美取向  成因  当代  文人趣味  审美元素  笔墨精神  院体画  

    中国花鸟画的成科记载,肇端于唐,历朝历代随着文运不断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南宋的画家专耽思索,逐渐使得作品与诗文结缘,并削弱形似与赋彩等审美元素,凝缩物象于水墨表达之中,这无疑也是笔墨精神与文人趣味凸显的一个条件。也正因如此,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花鸟画的文人系统与院体画形成了相互映照、并行的局面。

  • 格局之于花鸟画的发展——论主体精神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主体精神  花鸟画  自然现象  艺术生命  审美发现  自然生命  艺术流派  表现手段  

    歌德曾说:“艺术并不从宽度和深度方面胜过自然,它胶着于自然现象的表面,但它有着自己的深度和力量。”艺术生命的诞生正是源于对自然生命的审美发现,尽管各个艺术流派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段描绘着自然、反映着生活。

  • 新语境下的花鸟画意境论

    关键词: 花鸟画  意境论  新语境  文化意识形态  精神内核  艺术发展  审美取向  创作语言  

    一、花鸟画新语境的精神内核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觉资源越来越丰富,在各种思潮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之下,审美取向的多样化成为当下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创作语言与传统的体系已经拉开了很大距离,传统花鸟画的绘画语言已经变得更丰富,更有时代色彩,但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是人文精神,意境作为花鸟画的灵魂,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 五色令人目炫

    关键词: 五色  礼崩乐坏  审美趣味  公元前  王维  老子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老子李耳著《道德经》,此后近千年,湮没无闻。直到又一个礼崩乐坏之魏晋来临,士族高人们亦不知如何觅得,如获至宝加如饥似渴。又过了400多年,到唐之王维披阅《道德经》,单单挑出一句“五色令人目盲”,谓之千年埋没之金光。析释日:“夫画道之中,水墨为尚”。王维虽贵为宰相,其审美趣味却是孤芳自赏。盖当时画界乃由...

  • 林翠峰叠图

  • 花路入溪口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沙市八一路227号,邮编:4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