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电影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电影杂志是由国家电影局主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电影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3D电影与内容创意产业——3D时代中国电影内容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3d电影  内容产业  发展路径  

    3D电影的热潮不但代表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意味着其将成为一种新的行业制作和欣赏的标准。在这个行业标准面前,我们显得和世界电影产业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许学习并赶超好莱坞一直是我国电影产业的目标,但如何发展我们的电影内容及相关产业则是最基本的问题。本文在讨论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国产3D电影内容产业...

  • 内容创意离不开技术——中国3D科幻动画电影的创新与出路

    关键词: 动画电影  技术支持  中国  科幻  3d  创新  创意  内容  

    万:在中国创作3D科幻动画电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强大的技术支持。《超蛙战士》的故事是怎样产生的?请谈谈这个电影项目的运作情况。 徐:故事是源自我跟儿子讲述的一个床头故事。里面的故事和设计不仅中国孩子能看,国外孩子也能看,所以我有信心是会有一些比较铁杆的粉丝。

  • 风情叙事与文化生产——影片《鲜花》里的哈萨克文化及其市场前景

    关键词: 哈萨克文化  叙事意图  市场前景  影片  文化生产  鲜花  风情  少数民族题材  

    在一部不到一百分钟的影片里,既要讲述一个哈萨克女歌手从呱呱坠地到逐渐成长为优秀的阿肯阿依特斯传承人的动人故事,又要将哈萨克草原的自然风光、民间习俗与人文情怀较好地融会在一起感染观众,这样的叙事意图与文化自觉,在此前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并不多见。

  • 《鲜花》的两个维度:文化之魅与时代之篱

    关键词: 两个维度  文化  鲜花  哈萨克族  气质  

    影片《鲜花》亦如其名,是一部洋溢着芬芳动人气质的作品。与动辄上亿元的"大片"相比,这不是一部大制作,但这不代表其境界和格局狭小。恰恰相反,这个讲述哈萨克族女阿肯(歌手)的故事同时在叙说一个民族的文化诗意,甚至后者才是叙事的本源和魅力所在。

  • 开敞的对话——司徒慧敏与中国电影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诞辰100周年  对话  2010年  电影艺术  封面人物  当代电影  电影技术  

    司徒慧敏在中国电影艺术技术史上贡献很多。2010年是司徒慧敏诞辰100周年,《当代电影》把他作为封面人物来进行纪念,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司徒慧敏在电影技术、声音、导演创作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实践活动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加以审视

  • 光辉人生——“司徒慧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综述

    关键词: 诞辰一百周年  纪念会  同志  电影资料馆  中国电影  综述  人生  2010年  

    2010年5月21日上午,"司徒慧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纪念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协办。

  • 司徒慧敏生平大事记

    关键词: 大事记  生平  1927年  第一中学  化学专业  附属中学  中山大学  开平县  

    1910年2月16日,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赤坎镇新楼村。1923年,先后就读广州第一中学、中山大学工学院附属中学化学专业。1927年,参与组建小海平民(长期)义学,后改为小海小学校。策划《小海青年》。

  • 中国电影人 口述历史系列——包同之访谈录

    关键词: 电影人  访谈录  历史系  中国  口述  1931年  1948年  文艺工作  

    受访者简历:包同之,曾用名包同芝,男,高级经济师,1931年8月30日生于吉林省临江县,籍贯山东蓬莱。1947年9月参加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第四团,参演过多部歌剧。1948年10月后到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留校工作。

  • “心灵考古”:口述历史的方法与模式探索

    关键词: 记忆之谜  多重自我  个性测评  心理工程  

    口述历史是通过采访人与受访人的对话,通过受访人的回忆与陈述,重建过去专业经历、社会生活、个人心灵的历史。口述历史工作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历史知识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采访过程中需涉及对记忆与遗忘机制的了解,对个人心理"乔哈里窗口"的探索,以及对受访人自我运作机制与个性和心理测评等多项心理学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口...

  • 类型叙事策略下的作者——邱怀阳电视电影编剧风格分析

    关键词: 社会现实  类型叙事策略  作者风格  文化功能  

    编剧邱怀阳采用类型叙事模式,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关注精心建构为高度戏剧性的故事。邱怀阳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类型中的戏剧冲突,并以精准的叙事策略和娴熟的叙事技法,为观众提供一个期待的理想解决方式,达成了类型电影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文化功能,建构并加强了社会主流价值。作为一个具有美学自觉性的作者,他将个人风格融入类型技法中,从而提升...

  • 别样父子别样情——《合同父子》编剧分析

    关键词: 家庭题材  观众  审美  

    面对越来越多的以视听奇观为表现题材的商业大片,以家庭题材为表现内容的电影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况。本文从《合同父子》出发,阐述为吸引观众,如何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和更好的表现内容,以及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 电视电影中类型创作的探索与尝试——从《火线追凶系列》看吴峥的剧作风格

    关键词: 电视电影  类型  剧作风格  

    吴峥拍摄的一系列电视电影作品都坚持大众化、商业化、类型化的创作道路,他对电视电影类型创作的探索和尝试不仅为电影频道细分受众、提供增加自身"识别度"的"差异化产品"做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为不善于经营类型的中国大银幕创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结合吴峥的电视电影作品,重点通过对他的《火线追凶系列》在类型定位和类型叙事上的特征...

  • 《陆小凤前传》剧作之人物分析

    关键词: 人物塑造  小说改编  人物构建  类型化  

    电影频道出品的《陆小凤前传》以武侠小说《陆小凤传奇》为改编蓝本,依托原著的人物设定,进行了忠实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的大胆创新的改编,演变成一部类型化的武侠侦探推理影片。本文以其编剧策略入手,从小说作品的影视剧改编、类型化人物与个性化人物和情节结构布局设计三个方面分析该片人物塑造的创作方法。

  • 数字电影:新的明天、新的征程——“2010年电影频道数字电影工作会”综述

    关键词: 2010年  电影频道  数字电影  电影工作  国家广电总局  综述  中国电影集团  多功能厅  

    2010年4月28日下午,"2010年电影频道数字电影工作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多功能厅C厅举行。会议由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副主任母铁军主持,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集团副董事长、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主任阎晓明

  • 电视电影的尊严与诚意——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评电视电影评析

    关键词: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电视电影  电影评析  诚意  尊严  电影发展  电影频道  票房  

    在大银幕电影不断创造中国票房奇迹、不断为关注电影发展的各界人士带来巨大惊喜的今天,电视电影一如既往地在小小的荧屏上播种、耕耘,以它的尊严与诚意收获了观众的认同与尊重。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共有九部电视电影经电影频道选送参评:

  • 在迷失中找寻——章家瑞电影之旅

    关键词: 电影  迷失  当代中国  集体身份  第五代  第六代  导演  艺术  

    在当代中国影坛,章家瑞是一位比较特别的导演。他不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那样具有鲜明的集体身份和艺术标签,既没有赶上第五代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也没有追随"第六代"导演的先锋潮流。

  • 章家瑞电影作品

    关键词: 电影作品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电影制片厂  国际电影节  2010年  2009年  四川大学  学士学位  

    章家瑞(原名:章曙祥),1983年毕业于中国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2009年执导电影《迷城》(原名《远雷》)2010年入围第1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获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探索奖和评委会大奖三项提名,终获评委会大奖。

  • 导师点评

    关键词: 导师  知识积累  青年学者  跨学科  博士  

    聆听本期博士论坛的兴味,不仅在于它强烈地显露出青年学者的跨学科知识积累和捕捉当下信息的敏锐,更因为透过许多发言的表述,可以感受到一种被自己有创意的思考激起的热情。如果读博意味着选择了做学问的人生,我以为这种激情的陪伴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 从零到一还是从一到零?——数字技术与电影美学趋向

    关键词: 电影美学  数字技术  电影工业  放映设备  3d  革命性  制片厂  好莱坞  

    对于电影工业而言,《阿凡达》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大量影院在改造放映设备以完成2D到3D的转换;已经完成的电影重新回炉再造以加入3D效果;实力雄厚的好莱坞制片厂表示将会推出更多的3D电影;沉湎于自己光荣过去的电影人则筹划着推出旧作的3D版本。

  • 数字媒体技术与电影艺术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电影艺术  口传文化  文化传播方式  发展变革  人类生活  传播行为  印刷文化  

    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文化传播行为产生了几次大的发展变革。总体来看分为了三个阶段:口传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每次大的变革都和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技术的进步导致的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但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同时也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

  • 全维度环绕立体声(ADSS)——3D时代的数字声音设计

    关键词: 声音设计  3d  立体声  当代电影  维度  数字特技  情感体验  数字电影  

    当代电影已进入到了3D数字特技化的时代,观众对电影的渴求已经不再简单满足于消费故事,而更多是对视听奇观的渴求。电影《阿凡达》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模拟时代的2D模拟电影与现代数字时代的3D数字电影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

  • 从图解到武舞——数码特效语境下的威亚技术对中国武侠电影动作美学的影响

    关键词: 武侠电影  中国  技术  美学  动作  语境  数码  武舞  

    好莱坞观众习惯用Wire-Fu来称呼中国的武侠片,这个Wire-Fu逐渐成为了中国武侠片的一个亚类型。维基百科对Wire-Fu一词的解释是:专指那些用威亚技术拍摄出来的香港武侠片。其实,这个称谓正好揭示出了威亚技术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地位。

  • 3D电影中的后现代身体意象及其意义

    关键词: 后现代社会  身体意象  电影  3d  人类文化  意义  身体状况  消费化  

    3D电影的兴起对传统电影理念形成了强烈冲击,也必将在更深层面上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将通过考察3D电影与后现代社会中人类身体的关系,探讨3D电影对人类审美与文化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3D电影的兴起,适应了消费化、媒介化和信息化语境中人类的身体状况,它将以一种新的形式助推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数字技术与电影风格:追寻电影制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 电影制作  电影风格  数字技术  路径  媒介特性  终端产品  媒介技术  美学特性  

    一、媒介特性与数字化拍摄 一般而言,媒介技术总是对于其终端产品具有特定的影响。同样地,数字化电影制作的设备、软件以及过程也会影响到电影的风格与美学特性。如果我们熟悉胶片的特性,就会知道胶片拍摄的难度极大。

  • 解域与重构——数字技术下重新思考电影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数字技术  电影  重新思考  重构  客观公正性  本体论  

    一、电影现实主义——客观在场的对象 本文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讨论数字技术对电影现实主义的冲击。尽管现实主义在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中有所差异,但皆以照相术作为建构其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两者的现实主义都是基于电影媒介的记录特性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在摄影中,我们享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 数字特效与幻想类型片——好莱坞商业美学的延伸

    关键词: 数字特效  好莱坞  商业美学  类型片  幻想  电影制作  电脑合成  摄影术  

    好莱坞:数字特效的温床 在当代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越发重要,例如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电脑合成影像)技术制造出的虚拟景观,它不仅仅是摄影术的补充,它已经逐步接近甚至超越摄影术能够实现的各种效果,或许这就是未来电影制作的基本方式。

  • 数字媒体时代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电影  机器  数字媒体  运作过程  技术基础  叙事内容  摄影机  

    在《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一文中,鲍德利通过对电影操作的技术基础及其运作过程的分析,建立起一套关于摄影机、放映机以及银幕等"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的认识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电影的生产及消费所依赖的意识形态效果不仅仅存在于电影的叙事内容之中,而且同样来自于电影机器本身。

  • 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观众心理特征探寻

    关键词: 电影观众  数字媒体  心理特征  电脑特技  具象形态  电影影像  可选择性  数字特技  

    对于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观众而言,电影的具象形态因电脑特技的铺陈已有所改变。与电影影像日益凸显的拟真效果相伴,观众还遭遇着观看电影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可选择性在给予观众自主权的同时又形塑了观众的群体接受态势。随着数字特技在电影中比重的日益增加,观众的接受心理也展现出一些稳定的具体表征,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 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第11期“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

    关键词: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艺术  数字媒体  论坛  博士  文化  技术  综述  

    2010年5月18日,由《当代电影》主办的“电影学博士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期,而且涉及过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今年初,对于再一次轮到北京电影学院承办之时,在与相关老师和多位同学磋商后,我们决定以“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为论题

  • 文化杂糅与审美创生——中国电视剧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 丰盛  消费主义  文化杂糅  审美创生  

    中国电视剧从年产量上已经实现了极大丰盛的数字满足,然而这一丰盛既是匮乏的丰盛又是丰盛的匮乏。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消解了各种文化的价值再生力,以多元杂糅的温吞文化生态满足着电视大众的审美需求。电视大众日益把消费主义价值伦理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文化价值尺度全盘接受。

  • 文化多元化语境中的电视剧艺术生产趋向

    关键词: 文化多元化  电视剧艺术生产  审美现代性  发展趋向  

    "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社会文化语境的显著表征。在"激荡—互渗—创生"的总体架构和中国现代性价值规范的审美中观照,电视剧艺术生产的发展趋向在"现代性体验"、"现代审美意识"、"创作方法"、"产业发展"、"跨文化传播"等主要环节和层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而这或直接或间接都和中国特色的审美现代性有着内在的紧密...

  • 杂种也是从小长大——论意大利西部片的起源

    关键词: 意大利西部片  西部片  类型电影  

    长久以来,对意大利西部片存在着很大的歧视和误解。主流评论家们往往在缺乏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就武断地给它戴上"完全是抄袭模仿好莱坞西部片"的帽子,并且将其中的血腥暴力简单地归结为完全出于商业目的的"诲淫诲盗"。本文通过对意大利西部片历史及相关欧洲电影与文化的梳理,揭示出一个更接近真相的结论,那就是意大利西部片固然有着对美国西部...

  • 当男孩遇到强盗时:论塞尔乔·莱昂内对西部片的颠覆

    关键词: 西部片  男孩  强盗  颠覆  巴洛克  现代主义  

    塞尔乔·莱昂内被誉为"结束经典西部样式的人",他以四部影片即《赏金三部曲》和《西部往事》开启了一个色彩纷呈的新类型片的滥觞,史称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以混合着残酷的写实与邪恶的玩笑、自私的隐忍与暴力的喧嚣将经典西部片彻底颠覆。他开创了一种打着鲜明个人烙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里面既有古典主...

  • 美国黑帮片中的意大利文化特征

    关键词: 黑手党  家庭  父亲  意大利移民  宗教文化差异  

    30年代的美国黑帮片几乎都直接取材于当时真实的黑手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黑手党家族教父——阿尔·卡波内。这些意大利移民组成的黑手党是2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黑帮,因此美国黑帮片至少是从表现意大利移民文化开始的。60年代以来纽约五大黑手党家族的崛起使得美国黑帮片再次出现高峰。加之意大利移民导演的集中出现,使这一时期的黑帮...

  • 论国产动画片之题材创意

    关键词: 国产动画片  题材创意  中国风格  

    作品题材内容的创意是动画片创作迈出的关键第一步,本文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拓展传统题材来源,挖掘传统题材内涵,传统题材"二度创作"要能趋同当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观;要科学分析当今动画的收视群体构成,拓展成人动画题材,加强对当前原创题材动画作品的重视;要注意借鉴其他国家动画题材创意经验,突出题材创意和表现的中国风格,以动画作品...

  • “融合出新知”——论日本动画片题材创意

    关键词: 行业故事  前卫思索  传统文化  

    日本动画片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出色的题材创意是一个关键所在。而在日本动画片题材的诸多创意策略中,有三点特色鲜明:一是行业故事与知识普及互为依托;二是前卫思索与商业元素完美融合;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角深度结合。

  • 论韩国动画片题材创意三大策略

    关键词: 本土原则  现实生活  世界脉搏  

    新世纪以来,韩国动画片在国际舞台上初露峥嵘。韩国动画人有良好的世界级动画作品的价值判断能力,他们以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先锋意识推出各种题材风格的动画片,在动画片的题材创意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坚守本土原则、直面现实生活和把握世界脉搏这三大策略。

  • 人文坚守与艺术个性的突围——对欧洲动画电影题材创意的散点透视

    关键词: 欧洲动画  题材创意  人文底蕴  艺术个性  

    在国际动漫产业市场竞争中一度落后的欧洲动画电影近年已再度崛起。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动画在题材创意方面或重视生命哲思,或植根文化传统,或守护人性的美好与温暖,或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思索,大都以独特的欧式人文底蕴展现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这无疑是欧洲动画电影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 虚拟角色表演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数码技术  虚拟角色  审美特质  虚拟表演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已经离不开数字特技,很多电影从原来的少量特技镜头走向几乎全部融入电脑动画或与之相关的视觉特效。本文试图从虚拟角色“移情审视”的表演、虚拟表演“似真非真”的演技、虚拟角色“拟人拟情”的体味等几个不同侧面分析虚拟角色表演的审美特质。

  • 司徒慧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邮编:1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