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神世界 红柯 生活 20世纪80年代 小说
摘要:红柯原本是一关中农家子弟,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读完了大学并留校工作,这样一种人生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会随之提高,知识的价值体现也会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当时能有这样的工作和生活起码是自在和安稳的。然而,红柯却在一年后突然辞去工作,只身西行,去了新疆天山脚下的一个小城奎屯教书。除了当事人自己,那时恐怕没人能确知其中的缘由。人有获得遥远的事物的欲望。这话用在红柯身上颇为贴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决然地放弃了平稳而选择了遥远的未知,他迄今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是说不愿过那种从生到死被钉在一个地方的人生。实际上,在他的话语背后隐含着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他对环境产生的自觉,他的精神已与所置身的环境发生了深度疏离。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一种新的精神的养源来摆脱现实的困境变得不可避免,“穷则思变”,精神的问题只能靠精神来解决,显然,红柯眼里的身边世界是不具备这种可能性的。对此,他在《浪迹北疆》一文中对自己的选择做了诗意的概括:“我在黄土高原的渭河谷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当松散的黄土和狭窄的谷地让人感到窒息时,我来到一泻千里的砾石滩,我触摸到大地最坚硬的骨头。我用这些骨头做大梁,给生命构筑大地上最宽敞、最清静的家园。”构筑新的精神家园,成为红柯做出取舍的理由。“礼失而求诸野”,每当知识分子的理想在现实环境中受挫、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们往往将目光投向民间、投向边缘,张承志“走进大西北”,张炜“融入野地”等,都可视做为了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当代文坛杂志要求: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也就是说,摘要就是一篇短文,看完摘要,就知道文章的内容,即解决的问题、所用方法、结果与结论等),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词。
{2}题文相符,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简明规范。
{3}论文必须是符合学术规范、未曾公开出版的原创作品。
{4}图表中文字必须用汉字;正义和图表中数字最多保留3位小数,个别数据位数过多,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一个非零数字。
{5}请在稿件后面附上作者的固定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传真号码、通信地址和电子信箱。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