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文坛杂志是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文坛杂志创刊于1982,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神秘的事物与远去的历史

    关键词: 历史  事物  神秘  小说创作  强势文化  文化结构  边缘文化  文化资源  

    通过对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观察和分析,我曾提出了“边缘文化与超稳定文化结构”的看法。这一看法的提出,是缘于大量的小说创作对过去被我们忽略、甚至批判乃至抛弃的文化资源,重新给予关注并注入了新的理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有关,一方面与作家对本土文化新的理解有关。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和“形式的意识形态”的...

  • 主持人语

  • 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小说  异化  精神向度  社会文化  作家  

    何为“作家”,什么是“文学”,尤其什么是伟大作家和伟大文学的标志?这些以往虽有争议但精神向度基本一致的问题,当下则变得非常棘手和令人困惑。比如,人们对文学经典的看法就出入甚大,一直争论不休。又比如,对同一部作品,不同人的看法就很不一致,有人将之奉为瑰宝,也有人把它说成是垃圾。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的今天,人们的见...

  • 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

    关键词: 文学思潮  王安忆  写作  平庸  创造力  

    从《雨,沙沙沙》开始,王安忆一直凭借她的聪慧、灵敏和细腻保持着惊人的创造力。这不仅表现在她作品数量之多,而且还表现在:每一次文学思潮翻滚而来之际,她虽然未见得总是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但从不曾落伍,或者“逆流”而动。她执著地用平淡的态度记述“”轶事,书写“日常生活”,展现大时代里的小悲小欢。

  • 莫将粉丝当鱼翅——我看贾平凹现象

    关键词: 贾平凹  陕西人民出版社  鱼翅  粉丝  祖国大陆  新华书店  创作内容  文艺  

    离开祖国大陆十多年,大陆的变化简直翻天覆地。我到北京看到连我母校附近的海淀,也由小小的乡村式的简陋土房,变成灯火辉煌的商业大楼。为了了解社会巨变下的文艺现状,我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近年得奖最多、作品最畅销的作家贾平凹的著作。令我吃惊的是贾平凹的多产、快产,文风与创作内容的变化多端。然而我读完陕西人民出版社那本编者自诩为...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魏微  讨论对象  吴义勤  王安忆  萧红  李敬泽  呼兰  施战军  八十年代  鲁迅文学奖  

  • 回乡者·亲情·暧昧年代——魏微小说读后

    关键词: 小说  魏微  亲情  真实情感  以情动人  丰富性  说文学  普通人  

    读魏微的小说,最大的感触就是距离的拉近。她总是贴着自己熟悉的生活,努力写出细部的丰富性来,尤其是写出了人物的变幻莫测的真实情感。虽说文学主要就是以情动人,然而在今日文坛,小说能够首先在情感上打动读者差不多成了稀有现象,而我也并非一开始就在魏微小说中触摸到感情的波动,她抓住普通人的感情加以如实的描绘,由此开辟出一条独特...

  • 文学家的史学笔触——写在《读史的侧翼:打捞历史的碎片》出版之际

    关键词: 史学家  文学家  出版  历史  打捞  读史  笔触  普通读者  

    史学家谈史,断代、考证,诸如此类,严密又严密,争论又争论,但对普通读者来讲,一般难有足够的精力去搞个明白。因而关爱普通读者的史学家,时下也会选取一些生动的史料讲给普通读者听。

  • 去势模拟与成长书写——透视魏微小说的女性书写策略

    关键词: 中国小说  书写策略  魏微  女性  模拟  去势  70年代  写作  

    魏微从1994年开始写作以来,小说多次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并获多项文学奖。魏微特别,因为她的写作并不具有与大多70年代作家共同的写作标志。她喜欢用一种温婉的散文手笔来写小说,在沉静中潜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女性张力。

  • 两个女人的瑜亮情结——评魏微的小说《姊妹》

    关键词: 小说  魏微  情结  女人  伦理本位  文化传统  社会秩序  集体无意识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往往以难以想象的力量钳制着每一个人,族群的文化传统都以“给定”的方式,注入到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建立起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建构原则,伦理本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伦理本位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建构社会秩序、确立理性原则、促成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压抑了个性自由的张扬,将社会生...

  • 个人经验和生命感受

    关键词: 生命感受  个人经验  私人化写作  矫枉过正  小说  作家  林白  陈染  

    我当初写小说时,非常刻意地去写那类离自己很远的小说,我想这可能是受当时“私人化写作”的影响,因为我十年前刚开始写作时——也就是1994~1995年——像林白、陈染那一代作家已如日中天,那么我就想,对于后来者来说,还是要避开这个锋头,写一点不同的文字,否则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在看来,当时我对上一辈作家可能是矫枉过...

  • 从“重写文学史”到“人文精神讨论”——王晓明先生访谈录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访谈录  王晓明  重新评价  陈思和  当事人  文论  

    李世涛(以下简称李):1988年,您和陈思和先生在《上海文论》共同主持了“重写文学史”栏目,重新评价了一些文学史上有定论的作家,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为当事人之一,您能否谈谈你所经历的重写文学史的背景?

  • 依然是任性的和混乱的——再驳王洪岳先生

    关键词: 文化行为  批评征候  评论问题  王洪岳  

    真正的批评固然不排斥个性的表现,固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是充分说理的,是尊重事实和别人的人格的,因此,如果这种严肃的文化行为沦落为打口水仗,异化为姑嫂斗法,那无疑是批评的悲哀和没落。

  • 超越精英与大众的紧张——从于丹现象看传统文化的审美化传播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于丹  审美化  传播  紧张  大众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电视台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初,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讲授“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以惊人速度成为“文化明星”,形成了独特的“于丹现象”。在互联网上,很多观众发文表示对于丹的崇拜,认为于丹解决了他们积郁多年的心灵问题。有的观众则发文对于丹进行批评,认为于丹以自己...

  • “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新批评  回答  粮食  孙绍振  土壤  形象  

    “如果有人问花是什么,我们回答说花是土壤,我们会遭到嘲笑,因为我们混淆了花和土壤最起码的区别……如果有人问酒是什么,我们回答说酒是粮食,我们也会遭到嘲笑,因为粮食不是酒,这个回答没有触及粮食如何能转化为酒的奥秘。”孙绍振这段话发表于1985年,颇为形象地代表着当时批评界的焦虑:寻找“文学的本体”。

  • 《当代文坛》

  • 近十五年来国内形象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形象学  展望  国内  文学领域  文化研究  人文科学  比较文学  五十年代  

    形象学(imagologie)从比较文学领域中萌芽、壮大,现在的影响遍及整个文学和文化研究,这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对人文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让-玛丽·卡雷、基亚等学者就为形象学大声呼吁并有出色的实践,近晚又有莫哈和巴柔等在形象学学科史及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可见,“对异国形象或描述的研究,即形象学,在过去...

  • “新世纪文学”:历史节点、异质特征及其他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历史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科院  节点  异质  学术研讨会  思想发展  

    “新世纪文学”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历史命题,它的提出与世纪的交接有必然的关联。实际上,对新的文学的想象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展开了。1998年5月,辽宁大学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共同发起“面向新世纪文学思想发展”学术研讨会;199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了“新世纪中国文学学术战略名家论坛”,这些都是面向这一文学的...

  • 拥有《星星》 便拥有诗意人生——2008年《星星》诗刊与你同行

  • 从“文学性的扩张”谈重写文学史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文学性  文化现象  文化批评  媒体文化  视觉艺术  合法性  精英化  

    “文学性的扩张”,是近年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牵涉到当下文化现象的评判、文化批评的合法性、文艺学科的建设等诸多问题,学界有褒有贬,反应不一。笔者认为,“文学性的扩张”——它又衍生“文学的去精英化”、“文学的祛魅”等相关话题——是目前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艺术的发达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

  • “他者”和戏仿——对抗“文化殖民主义”的策略探讨

    关键词: 文化殖民主义  诺贝尔文学奖  对抗  戏仿  文化霸权主义  传媒手段  语言文化  

    当今世界上,以英语为标志的文化霸权主义“疯”行世界,电影、文学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皆以英语作为主要传媒手段,“好像一个人若不用英语说话,他就没有声音”。这种将他国语言文化“他者化”的做法其实就是殖民主义的延续,一种更为隐蔽、阴险的“文化殖民主义”。英语的霸权地位和所代表的文化俨然将其贴上了“自我”的标签,

  • 肖沃尔特与女性主义诗学建构策略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沃尔特  诗学建构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文学史  90年代  70年代  

    伊莱恩·肖沃尔特(Elaine Showatter)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领军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直活跃在女性主义批评的最前沿,在女性文学史及女性主义文学经典的建构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两个方面均有杰出的建树,有人称她是美国女性主义文论之母。她的两篇重要论文《走向女性主义诗学》(1979)、《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1981)以及其...

  • 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和谐美  人类社会发展  语境  生态审美  当代美学  生命本质  理论背景  

    随着生态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出现,当代美学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它对自然生命本质的肯定,为自然审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背景。人们之所以要强调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提供衣、食(包括呼吸)、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需要有新的...

  • “蓝天绿地”对峙下的台湾诗坛

    关键词: 台湾诗坛  对峙  绿地  蓝天  中国意识  中国经验  超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台湾诗坛从1960年代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诗派: 以“创世纪”、“蓝星”为代表的现代诗集团。他们坚持“中国意识”,在艺术上或提倡超现实主义,或提倡新古典主义,强调新月派一类的“中国经验”,其中“创世纪”的中国经验表现为早期提倡的“新民族诗型”,后标榜“国际性”,到了1980年代末又提倡“大中国诗观”,重新回到早期的立场...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三个世界

    关键词: 迟子建小说  世界  民族传统文化  文学创作  改革开放  外国文化  文学观念  审美空间  

    迟子建自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与她付出大量的心血分不开,也与她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恢复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性继承,同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对外国文化进行借鉴吸收。由此人们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新的审美空间逐渐形成,作家所能表现的领域扩大。

  • 论雪漠小说创作中的藏传佛教文化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藏传佛教文化  茅盾文学奖  青年作家  腾格里沙漠  边缘地带  日常生活  

    长篇小说《大漠祭》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又喜获第三届“冯牧文学新人奖”第一名。这一成功给来自西北大漠地区的青年作家雪漠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猎原》,又一次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使得雪漠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雪漠被称为“深掘一口井”的作家,其作品在对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一家人、一个村庄、数个猎民日常生...

  • 激扬青春 执着追寻——探析“80后”文学的追寻意识

    关键词: 青春  意识  执着  中国文坛  文学范畴  中国文化  冲击波  

    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坛若有诸多期待的话,“80后”的集体亮相则是一股不小的冲击波。无论将“80后”定位为文坛新秀还是市场宠儿,予以褒奖还是批评,“80后”都已不容置疑地成为中国文化界一支强有力的新生力量;无论对“80后”命名的争议在商业范畴和文学范畴内进行,还是“80”后内部的偶像派与实力派之战,主流文坛都已不得不逐渐将他们的创...

  • 论赵玫历史叙事中的性别意识

    关键词: 历史叙事  性别意识  赵玫  后现代思潮  女性主义  性别视角  80年代  

    以性别视角观之,在文学史上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女性处于集体缺席的“失语”状态。19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思潮尤其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渗入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部分女作家开始尝试建立一种由性别意识作为基本支撑的历史叙述,即所谓“走进历史隧洞的女性写作”(刘思谦语),在这之中,女作家赵玫的历史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从1993年到2000...

  • 浅谈当代巴蜀地域文化小说特征

    关键词: 巴蜀地域文化  小说特征  青年作家  小说创作  文化意识  文化景观  地域特征  地域特色  

    就地处西南的巴蜀作家而言,以李劫人、周克芹为代表的农村小说创作,形成了巴蜀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和强烈的乡土文化意识。受之影响下的巴蜀青年作家裘山山、高旭帆、简嘉、雁宁、罗伟章、冯小娟、莫怀戚、虹影等也把巴蜀生活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成为具有巴蜀地域特色的新一代作家。

  • 文学创作与环境描写

    关键词: 环境描写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空间环境  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指的是环绕着人物的一切外部境况的总和。从大量的经典性文学作品来考察环境,我发现环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从性质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时空来看,环境可分为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从范围来看,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虚实来看,环境可分为写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 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

    关键词: 严歌苓  金陵  修辞  解读  身体  经典文本  

    读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我们马上想起了《倾城之恋》,想起了那段经典文本:

  • 自由英雄与“灯塔上的光明”——析《遍地枭雄》的诗性存在冲击波

    关键词: 诗教  冲击波  性存在  社会学意义  哲理小说  光明  灯塔  英雄  

    王安忆的《遍地枭雄》是一部带来特殊阅读效应和阐释挑战的小说。从传统的兴观群怨、风雅颂诗教和阅读惯性来看,它缺少明显的功利指向,然而正是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缺陷,使小说的另一品质得以突显出来。它不是一部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小说,相反,社会学解读模式倒正像作者所设置的一个阅读陷阱,在其后隐藏着哲理小说、观念小说的内核。

  • 神秘的全知叙述者——评莫言小说《红树林》

    关键词: 莫言小说  神秘  叙述者  全知  审美效果  文学观念  

    莫言与残雪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传达撼人心魄的感觉,如色彩、丑恶、饥饿、仇恨、绝望、压抑、冲动等。这些感觉世界七彩斑斓,怪诞神秘,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他们表达感觉的“媒介”来自两个极致:身体和灵魂。莫言的叙述属鲜亮的“身体写作”,而残雪的叙述则是阴暗的“灵魂挣扎”。但他们又因为“作为老百姓而写作”和纯文学写...

  • 青春的迷惘与残酷——以何大草《刀子和刀子》与《我的左脸》为例

    关键词: 青春小说  何大草  迷惘  小说创作  历史小说  

    综观何大草的小说创作,在小说题材方面,从历史小说《衣冠似雪》、《午门的暖昧》,到以写最富有青春气息、最具有冲动和活力的高中生活为重点的青春小说《刀子和刀子》和《我的左脸》,其创作的目光就从关注历史投向了熟悉的中学生生活,较成功地实现了其从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的转变,再到最近发表的《天下洋马》,都显示出了苍凉、

  • 迷乱中的艰难突围——评骆平长篇小说《迷乱之年》

    关键词: 长篇小说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突围  创作主体  女作家  70年代  私人空间  成熟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的70年代出生女作家已经渐渐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她们在积极寻找稳定的感受生活的方式和切入表达的角度,创作主体与现实的整合度日益增强。这种变化,在我省青年女作家骆平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2003年青春唯美的《锐舞派对》中,骆平就显示出与同龄女作家过于注重私人空间的类型化写作上的差异,

  • 为活着寻找理由——对乔叶《山楂树》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活着  山楂  乔叶  工业文明  集体无意识  农业文明  存在状态  

    在当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过程中,两种文明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缠绕和交融。这种互为作用的存在状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但这种观照仍然不能回避对生与死这一人生永恒主题的拷问,因为生死问题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并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存在。实际上,不管是处于哪种文明状态中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活法,也...

  • 从本能到自觉:民间立场坚守与批判精神高扬——栗原小荻文学评论思想探析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栗原小荻  民间立场  批判精神  自觉  本能  民族历史  文学创作  

    栗原小荻,有白族的族裔身份和传奇的人生经历,这些构成了他自己的生存哲学——对个体生命、民族历史、人类进程、文学艺术的密切关注和独立思考以及独特表述。他以文学创作的符号,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寻求着自己来自草根社会的身影;以文学评论的语词,在现象与理想之间圈点着自己不羁的心路历程。在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重叠的视界里,栗原小荻站...

  • 论《创业史》主题的二重性

    关键词: 农业合作化运动  历史发展规律  先进人物  70年代  否定  政策  小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农业合作化在中国开始受到质疑和否定。由此,一大批描写歌颂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也遭到了质疑和否定。“许多人以‘不合历史发展规律’为理由,对这些作品的真实性进行了全面的否定”。例如:有的文章认为:“《创业史》宣传了错误的政策,梁生宝不是个先进人物的典型,而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人物。”还有人认为:创业史是...

  • 《巴水苍茫》中的民歌抒怀与人文意蕴

    关键词: 人文意蕴  民歌  长江流域  社会变迁  乡土特色  巴楚文化  解放前  小说  

    欧阳玉澄小说《巴水苍茫》以解放前后万州为重心,涉重庆、宜昌、武汉等长江城镇,以社会变迁为主线,将新旧社会复杂的历史、政治融合在一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其颇具乡土特色的长江流域民歌,自由奔放,开朗豪放,质朴粗犷,将长江巴楚文化涵蕴其中,令人在小说压抑的氛围中得喘息之机,在危机四伏的曲折情节中暂得舒缓,为整部...

  • 星空下的河流——读陈霁《诗意行走》

    关键词: 诗意  河流  散文创作  散文集  山水  神思  故园  

    青城黄昏,杭州春雨,九曲黄河,苍茫红原,古城丽江……2004年底,陈霁推出了他的散文集《诗意行走》。正当人们被他那挥洒开阔的笔触所牵引,如痴如醉地行走在万,里山水之间,同时享受着他那神思妙想和华采辞章的时候,作家却把笔锋一收,回到生命的起点,在近期的散文创作中,深情而痛切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故园图景。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85号,邮编:6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