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文坛杂志是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文坛杂志创刊于1982,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从随物婉转到与心徘徊——论陈忠实的散文创作

    关键词: 陈忠实  纪实性散文  个人体验  宣抒  

    陈忠实的散文创作,沿着从自在到自觉,从无我向有我,从粗砺向细腻,从外在向深在的不断跃迁和拓殖,从而最终臻至沉郁高华、撄动人心的成熟境界,写出了一系列寓抒情于叙事的上佳的散文作品。研究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有助于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有助于认识他的小说创作,而且,还可以通过个案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进而认识文学写作的一些规律...

  • 素养论转向与作为人文教育的文艺美学

    关键词: 素养论转向  人的整体性  人文沟通  文艺美学  人文教育  

    "素养论转向"的提法彰显了人文学科的人文取向和文化意旨,有助于推进当代人文教育。"素养论转向"规定着作为人文教育的当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内涵,即:一是面向"人的整体性",二是追求"人文沟通",三是重视各类人文符号及其修辞体式。从这个角度重新理解当代文艺美学,所谓"素养论转向"其实是试图重申大学人文教育和文艺美学的本来含义。

  • 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的中国艺术传统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国民艺术素养  艺术传统  艺术公赏力  

    国民艺术素养研究是适应当代媒介社会艺术纯泛互渗表征而出现的新的研究转向,艺术公赏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的范式选择和理论概括。中国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在国民艺术素养学视野下,梳理中国古典时期艺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的艺术传统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是可资我们发掘的重要资源,即在艺术中"以我观物"、"天人合...

  • 亚文化语境中的素养教育

    关键词: 艺术公赏力  艺术素养  媒介素养  亚文化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培育和提高艺术公赏力的重要途径;亚文化揭示了当下的文化症候和社会矛盾,在符号和想象的层面上解决了尚未化解的矛盾,实现了美学风格的创新,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媒介素养,也有益于公众识别和享受艺术的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容不下亚文化的社会是脆弱而僵化的,不能正视亚文化的艺术公赏力和媒介素养教育也是...

  • 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关键词: 史铁生  重读  生死  中国当代文学  韩少功  文坛  散文  

    作为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所取得的成就及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尽管这只是一部单篇散文,尽管此后人们不会再奢求史铁生乃至其他作家写出同样的作品,但正如韩少功所言的那样:“《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堪称整个...

  • 有效的女性叙事转身与追索——重读《玫瑰门》

    关键词: 女性叙事  转身  重读  文化策略  叙事方式  生活现实  

    铁凝从最初的《哦,香雪》,到《玫瑰门》,再到《笨花》等作品,贯穿新时期到转型期再到当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卓立文坛。而回溯她的文学之路,我们看到了铁凝的求索之途,其实是充满诸多变数的。无疑,1988年的《玫瑰门》是铁凝叙事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与有效的转身,一改之前的从容、淡定与柔美,以犀利的笔法进入女性生活现实与历史的层...

  • 记忆守护者雷平阳——主持人语

    关键词: 平阳  主持人  记忆  日常生活  紧张感  现代人  诗人  

    雷平阳是一个有故乡的诗人。他对大地的赞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有的是现代乡愁的寓言,有的是残酷生活的实录,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庄严的面容,也有迷茫的表情。他的写作,饱含冲突,并且贯彻着一种精神紧张感。阅读他的诗,常常是难以平静的,他表达出了一个现代人的复杂心绪:既被“现在”、“瞬间”所牢牢地控制,又对“别处”、“远方”...

  • 故乡鼓舞者的长歌——读雷平阳系列长诗

    关键词: 雷平阳  故乡鼓舞者  挽歌式书写  

    具有浓重乡愁的诗人雷平阳,更加隐秘而真实的身份是一位“故乡鼓舞者”;在许多时候,他把自己的写作“视为送葬”。而“故乡鼓舞者”的角色和把自己的写作“视为送葬”的书写方式,正是解读诗人雷平阳最近创作的系列长诗的精神情感密码的钥匙。

  • 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关键词: 雷平阳诗歌  乡愁  身份撕裂  

    雷平阳是一个有根的诗人,从这个精神根据地出发而有的“乡愁”,不仅是雷平阳诗歌里一含坚硬的存在,也同样内化为诗人心中不朽的信念。但是,对“乡愁”的呈现却并非诗人直接和唯一的目的,如何穿越乡愁,如何安妥那颗被“乡愁”日夜撕咬着的灵魂才是诗歌意义的最终指向。诗人将这种源于苦难的乡愁生发到一个无穷广阔的天地之下,由对具象的个...

  • 枯水期的诗歌写作

    关键词: 诗歌写作  枯水期  世界主义  韩少功  开篇  谶言  文学  

    在韩少功先生翻译的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一书里。开篇叫《写下就是永恒》:“有时候,我认为我永远不会离开道拉多雷斯大街了。一旦写下这句话,它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谶言。”朝后再翻5页,经历了《头脑里的旅行》和《被上帝剥削》之后,是《会计的诗歌和文学》。在这篇短文中,佩索阿又说到了道拉多雷斯大街:“我知道,在南海中有...

  • 文学理论写作的媒介视角及其限度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媒介视角  教材  限度  

    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不仅是现实问题,而且是理论问题。以媒介为中心去考察文学现实可以匡正传统文学理论写作的偏向,特别是能在审视文学之本体论等方面获得富有新意的言说方式。当今文学理论写作,特别是文学理论教材编著,必须注意三方面问题:其一是合理估量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力,其二是谨慎处理知识普及与视角创新之间的张力关系,其三是充分...

  • 文学变革中的不变法则——再说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本质  认识  

    20世纪后期以来,大众文化的加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如何在新的社会样态和文化现象下重新认识和评估其现世价值和普适意义,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被长期扭曲,余害时现,有必要正本清源和重新认识。

  • 藏密曼荼罗(坛城)艺术的本土化与藏族艺术美学

    关键词: 曼荼罗  坛城  藏族艺术  本土化  

    藏传佛教密宗曼茶罗(坛城)艺术是随着佛教密宗从外邦传入藏族聚居区的,在藏传佛教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本土化为藏族传统的特色艺术主题。它是藏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从西方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一种历史流传物。在藏族艺术这样一种视觉化的诗性艺术美学中,藏密曼荼罗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广泛可适性具有了可供探寻的典型意义。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的学理启示

    关键词: 旧话  新知  

    跨文化的比较视野,“公正与慈爱”地平等对待东西方诗学的宽阔胸怀,独特的诗学创见,厄尔·迈纳教授的《比较诗学》可以从不同方面给人们以学理启示。本文就其诗学实践的入思、方法、态度等方面,就诗学研究的新声与旧说的关系梳理其学理景观,为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实践提供借鉴:一、问题意识是入思的基础,为诗学洞见提供有价值的入口;二、...

  • 论崇高中的自然与生态意义中的崇高

    关键词: 崇高观念  生态意识  文学批评  自然  梭罗  

    将崇高与生态观结合起来,是用生态意识对传统崇高概念的再认识,亦是对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整合。本文以康德等人的崇高美学概念为参照,结合部分在生态语境下对“崇高”做出新理解和阐述的批评家和作品,指出了崇高概念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正典建构作用,并同时阐述了生态意义上的崇高在颠覆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对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环境...

  • 无“根”的漂泊——新时期30年文学的症结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根干和主线  文化资源  

    回顾、总结和评述“新时期30年文学”,不应只展示其面上的成绩,也应揭示其内里的问题。“新时期30年文学”最突出的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其根干和主线不在文学之内,二是其文化资源的匮乏和断裂。这使得它与“现代30年文学”和“当代30年文学”相比,明显地欠缺那种贯穿始终的思想灵魂和精神走向,而90年代开始出现的为众人所诟病的种种“混乱...

  • 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审美流变

    关键词: 主体精神  审美特质  社会政治学模式  现代早期散文  当代散文  诗化散文  

    散文是最能表现主体精神和最能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形态的文学文体。中国现代早期散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特质。然而这一审美特质在1930年代之后逐渐消弥,其原因是社会政治学模式的“君临”作用。当代散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饰散文应有的审美特质的遗弃和失落,只有开放的文化背景方能培育出绚烂美丽的散文之花。

  • 论阿成创作的异域情调

    关键词: 阿成  哈尔滨  异域情调  流亡者  

    成长地哈尔滨是老作家阿成近三十年的创作进程中所描摹的主要地域,在这一地域曾经生活着大量的来自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流亡者,对这些流亡者的关注和考察给阿成的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异域情调,这种异域情调不仅展现出一种异国文化的美感,而且反映了生活于此处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宽广博大的胸怀。

  • 当代女性意识的回填与沉实——论近期女性作家“底层叙事”的三重视角

    关键词: 女性  底层叙事  叙述视角  

    在近期备受批评界关注的“底层文学”叙事热潮中,女性作家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借助本真直面、诗意点染及理性疏解等三重视角的审美观照,王安忆、方方、迟子健等为代表的女作家传达了对当下社会生活中底层女性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审美领悟。

  • 论成长中的青春女性写作——以春树的小说创作为例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性别意识  女性写作  青春女性写作  

    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青春女性写作既表现出对性别意识的凸显,又明显将性别姿态夸大和扭曲;既渴求树立她们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又显然缺乏对生活的提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应该说这是中国女性写作传统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一种延续,承接中既有时代和年龄的变化,也有尚不协调的矛盾。这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写作。

  • 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蛊婆形象

    关键词: 苗乡弃妇  女性悲剧  命运思考  

    沈从文作品中的蛊婆是悲剧的主角,她们穷而衰老,疯而寂寞,为社会所抛弃。蛊婆实则是苗乡子虚乌有的他者想象与指控,这种指控与人们的文化误读、蛊婆自我形象的误认以及民族歧视有关,更与苗族地区传统的巫蛊信仰紧密相关,蛊婆的悲剧实际上是文化的悲剧。

  • 荒芜英雄路——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

    关键词: 刘醒龙  民间英雄  精神苦旅  荒诞  

    长篇小说《天行者》以20世纪后半叶广泛存在于中国乡村的民办教师作为表现对象,既展示了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执着,又传达了他们面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同时也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启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体现了刘醒龙极为强烈的人道关怀和忧患意识,折射了作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底层群体生存困境的深切体恤。

  • 三种时间的悖反与调适——靳晓静诗歌解读

    关键词: 靳晓静诗歌  家族史  个人精神史  三种时间  

    在靳晓静富于书卷气的诗歌中,贯穿着一种知识女性向度上题旨的体系性。这种体系性,主要呈现在诗人的家族史和个人精神史的书写中,时间之于命运关系的审视与叩问。她迄今为止的写作历程,就是通过格林尼治世界标准时间、诗人经历的时代时间、诗人相应的心理时间,这三种时间关系于不同历史阶段悖反与调适的演化,使诗歌写作处在与精神并行的进...

  • 生命理性与自然意象——论邹建军十四行抒情诗

    关键词: 邹建军  十四行抒情诗  生命  自然  意象  

    邹建军是我国当代重要的十四行抒情诗诗人,对当代十四行抒情诗创作作出了建设性、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现实关系、自然生态、生命意义的拷问,彰显对现实存在状态的关怀,他也力主十四行抒情诗创作向自己的本体回归。在突进心灵的现实与突进生活的现实中,在理性与感性相融汇的智性诗化形式的表达中,邹建军形成的凝重、浑厚、深...

  • 现代品质的追求与文体构建的实践——吴雪峰散文诗创作特色及意义解读

    关键词: 吴雪峰  散文诗  现代品质  文本建构  

    在文学边缘化的消费社会里,散文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更是处于一种备受冷落的尴尬境遇。吴雪峰二十几年的创作正是在散文诗呈现出一片荒芜的这一背景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散文诗中现代品质的追求和长篇散文诗的文体建构这两个方面的解读,得出其散文诗创作的生成方向和独特风格的形成对于散文诗这一文体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贡献及意义。

  • 后现代语境中当代恐怖电影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 后现代  恐怖电影  叙事  

    恐怖电影是类型电影中的一支传统片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当代恐怖电影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经典恐怖电影的后现代特征,并着重表现在电影叙事中。当代恐怖电影在继承以往经典恐怖电影部分叙事元素的基础上,更多地是打破传统,建构了一个具有模糊化主题、符号化人物、美学化暴力、非理性叙述、拼贴式戏仿以及开放式结尾等后现代特征的叙事模...

  • “有无相生”与跨文化文学比较

    关键词: 有无相生  跨文化比较  异质文化  交融汇通  沟通促进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畴是"道"与"有"、"无"。所谓"有"可以看做是作为存在者呈现态的哲学概念;而"无"则可以看做是存在着的哲学概念。"有"与"无"虽然呈现方式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道"之中。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可以给我们今天进行跨文化文学比较一种学理上的启迪,即我们在跨文化文学比较中必须既要承认异质文化的并...

  • 从《新青年》的整体装帧看其文化意蕴及追求

    关键词: 装帧设计  封面插图  文化意蕴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书刊设计就是如何以科学的视觉传达手段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本文以《新青年》为例,从其整体装帧设计阐释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与追求。

  • 论设计艺术中的大巧若拙

    关键词: 自然  商业  生态  大巧若拙  设计艺术  

    在技术主义肆虐的今天,充斥着很多华而不实的设计,笔者试图通过"大巧若拙"的思想结合艺术设计去探讨崇尚"真"的重要意义。老子的"大巧若拙"观作为这一生命哲学的最富本体论的表述,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它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对艺术设计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 跨文化经典重构的合法性

    关键词: 文化经典  合法性  国际学术界  文化移入  经典论  文学  

    文化移入过程中的经典重构,即跨文化经典重构。它是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论争的延伸,是文学经典论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从心灵到现实的神秘飞翔——论林白早期小说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早期小说  林白  心灵  女性写作  神秘  生命感悟  生命个体  

    林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家,她“从叙述视角的个性和叙事内容的私人性出发,以流利酣畅的语言将女性在现实及想象中所能遇到的一切发挥到极致,完成了个体与群体两重性的完美统一,从而使中国当代女性写作步入了美学上的独立”。从叙事角度来看,评论家普遍注意到其独白、想象、感觉、片段的“个人化”写作方式,其实林白一贯...

  • 幕僚命运与百年风云——读伍立杨《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

    关键词: 伍立杨  幕僚  传奇  民国  智囊  烽火  教育出版社  

    一读伍立杨新著《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烽》),百年风云,奔来眼底。

  • 清新俊雅、刚柔相济、蔚然古风——论张泽勇散文的风格及其文化质性

    关键词: 散文集  刚柔相济  清新  质性  文化  风格  古风  人生历程  

    从清江的隽永有致到大三峡的恢宏气度,张泽勇与文学相伴走过了一段绚丽多姿的人生历程。199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张泽勇随笔》,2001年他推出了散文集《泽勇散文》,2006年又有新作《绿园集》问世,张泽勇其人其文日渐引起湖北省内外文学界的关注。早在1998年,邓黔生教授就曾指出,张泽勇“开始具有个人的创作特色”。这十年来张泽勇笔耕不辍,...

  • 《困豹》叙事风格与语言特色初探

    关键词: 语言特色  叙事风格  长篇小说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哲学思辨  美学追求  人生理想  

    著名仡佬族作家赵剑平的长篇小说《困豹》,以诗意笔法表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失衡,在历史纵深中进行宗教和哲学思辨,在人情与兽性的比对中阐释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寻找困境中人的升华与超越。精炼的故事内容和深刻的主题内蕴,通过小说的叙事和语言等外在形式巧妙表现。

  • 郭沫若《女神》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建构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郭沫若  主体建构  主体精神  抒情主体  研究成果  

    多年来,学界关于郭沫若《女神》或诗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将二者并置研究,几不可见。郭沫若与人生经验、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悬殊使人们对他们诗作内在精神气质客观存在的一致性一直视而不见。其实,这种一致性仅从他们诗歌恢弘的气势、博大的境界就能感知一二。本文不准备就二人诗歌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也是主观性、表现性...

  • 离家出走,同途而殊归——从主人公的“突围”看《激流三部曲》对《红楼梦》的超越

    关键词: 离家出走  突围  主人公  中国现代作家  血缘关系  古典小说  

    学术界认为,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传世名作《激流三部曲》与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有着无法分离的血缘关系,两者之间的相仿承袭之处十分明显。一些学者指出,包括巴金在内的众多中国现代作家对《红楼梦》的刻意模仿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以致无法超越《红楼梦》这座中国文学的高山。以总体成就论,《激流三部曲》的确难以同《红楼梦...

  • 人物塑造与主题升华的错位——一种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另类解读

    关键词: 人物塑造  解读  现实主义作家  社会现实  结尾方式  描写对象  短篇小说  

    长期以来,欧.亨利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一直受到高度的赞扬。批评家们都持这样的观点,认为作为以社会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通过他的短篇小说,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注视、发掘、剖析、批判以至抗议,用以振作民众精神、改变社会病态、赞美健康人性。”非常遗憾的是,直至如今,我们对欧.亨利作品的理解仍然受到传统的欧...

  • 论写实文学虚构现实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 文学虚构  写实文学  客观真实  感觉  理想  

    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虚构,但是虚构的方式和途径却各有不同。写实文学用接近现实的方式力图虚构与现实一致的对象,以隐藏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现实,给人以客观真实的感觉。非写实文学则采取了变形夸张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给人以理想真实的感觉。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当“让理想呈现的媒介”,让“真实变得更真实”。本文将从写实文学虚构现实...

  • 昆丁自杀之谜新论

    关键词: 自杀  昆丁  表现手法  叙述手法  文学成就  悲剧角色  

    作为美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的南方主题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诸多手法当中,叙述手法最为突出。本文通过探讨福克纳的两部重要小说《喧嚣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叙述手法,分析故事主人公之一昆丁的悲剧角色,揭示其自杀之谜。Genette Gerard在Narrative Discourse中指出“叙述可以用三个...

  • 舞中之“兰”,浅尝不止——由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透析中国古典舞中的兰花指

    关键词: 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舞  兰花  民族文化精神  透析  审美人格境界  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舞蹈  

    兰——幽雅空灵,“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舞蹈中,以兰为原型物象化出的兰花指,正是以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以中国独特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为积淀,幻化成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这种意象表现出中国人对美的看法。它根源于我们民族对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同时也折射出中国艺术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中国古典舞无论从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就感情言...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85号,邮编:6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