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文坛杂志是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文坛杂志创刊于1982,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地下文学

    关键词: 地下文学  思想突围  韧性反抗  地火运行  

    政治上大一统时代,往往要求思想上的大统一。但文学的创造,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根据统一要求而制造出来的作品,不可能有独创性;有些作品虽因适应一定的政治需要而红极一时,但同时也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而为人所抛弃。这时,地下文学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它是直面人生的作品,而人性的光辉处和暗淡处,也只有在困顿中才能看得清...

  • 通俗文学的政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

    关键词: 海外汉学  通俗文学  雅俗辩证  

    本文通过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较为系统地梳理与评述了海外学界关于通俗文学研究的基本情况,辨析了海外学界对“通俗文学”概念理解的多元性和变迁的复杂性,指出海外学界通俗文学研究的特点是从研究对象出发,而非简单地从概念入手进行研究,注重“通俗文学”文本的阐释空间,而不急于作出高低雅俗的判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文化研究的特征。海外...

  • 西方对莫言及贾平凹作品的接受比较

    关键词: 莫言  贾平凹  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译介  接受研究  

    莫言和贾平凹在西方被接受的程度、所影响的广度基本旗鼓相当,促成莫言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在于:作品更具国际性、对外翻译做得更好、对外交流善于推广、改编电影获国际大奖。

  • 论《受活》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 海外传播  英译策略  

    本文将《受活》的英译置于阎连科作品海外传播的语境中加以考察,通过细读和比较中英文文本,分析了《受活》英文译本的叙事策略,指出译者一方面采取归化策略,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为西方读者带来了叙事语言与文化意涵的陌生化;另一方面又采取归化策略,对原作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更好地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两者的灵活运用,使...

  • 现代文学史作家序列研究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作家序列  作家地位  

    能否进入文学史是判断作家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学史对作家的选择和评价包含着文学观念、历史观念、文化背景、知识生产、学术权力、教育制度、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著中的重要作家序列及其变迁,可以发现文学史是如何依靠对文学大师的确认和作家等级的排列来建构关于作家的知识体系,规范着人们如何评价现代文学...

  • 鲁迅的“经学化”与抗战时期的胡风

    关键词: 鲁迅  经学化  瞿秋白  胡风  

    鲁迅的“经学化”指从瞿秋白发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开始,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知识分子对鲁迅作品的论说、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瞿秋白和的作用极其重大,而鲁迅及其思想被严重政治化、符号化。胡风用自己的回忆和感悟在文本中保存了一个鲜活具体的鲁迅,并且用自己的文学实践继承了鲁迅精神,此举对鲁迅的...

  • 海外空间与留学时期胡适的“西方文学”体验

    关键词: 海外空间  留学生  西方文学  体验  胡适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有一个重要而特定的空间,即不同于国内环境的海外空间。在其中,留学时期的胡适所面对与体验的“西方文学”,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明确的学习榜样与导向。这一胡适式的“西方文学”体验,难以精确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对胡适当时以及“五四文学革命”的文学创作引导的价值似也不能一一的确指,其历史意义更多是在思想文化...

  • 新诗的现代主义转向:现代诗派中的唯美主义影响

    关键词: 现代诗派  唯美主义  影响  

    现代诗派与唯美主义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诗派在中国兴起,正赶上唯美主义在海上文坛兴盛的时代,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等都曾经从事过国外唯美主义思潮的译介工作。同时,现代诗派发展了早期象征派的纯诗理论,强调诗歌的情绪,注重诗歌朦胧美,这与唯美主义的诗学主张有着一致之处。另外,现代派诗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体验和想...

  • 何其芳《预言》艺术奥秘探寻

    关键词: 何其芳  预言  个性心理  梦幻  童话  

    何其芳的《预言》是一部充满艺术奥秘的诗集,它有着梦一般的迷离和童话一般的幻美。《预言》的这种艺术特性,我们只能从何其芳个性心理的童话性、梦幻特性入手才能找到它的根源。正是这种个性心理特质造成了《预言》的童话色彩、梦幻意境,以及那种出神入化的“全息通感”特色和悠扬飘荡的音韵之美。

  • 李劼人在高校文学史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

    关键词: 李劼人  文学史  高校教材  

    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编撰者的高校文学史教材对于李劫人经典身份和李劼人作品的经典阐释的比较分析,从传播与接受途径这一角度研究几十年经典变迁的得失,期冀给后来的文学史编写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建议。

  • 文艺美学的开拓与创新——评《“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

    关键词: 近女性  流  块茎  性灵真奥  哲学实践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如何才能实现理论创新,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理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一书,领异标新,回应了这一时代性的问题。作者用“流”、“绵延”和“块茎”式的写作方法,将各种艺术风格、哲学方法论、政治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内在...

  • 纪实散文与“新五性”及其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以甘建华的“文史笔记”为考察重点

    关键词: 纪实散文  纪实文学  新五性  文史笔记  理论建构  

    纪实文学的理论比散文更落后、更亟须加强。实际上,它的主要品类除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外,还包括纪实散文等;“新五性”是包括纪实散文在内的纪实文学的基本特性与评价标准。甘建华的“文史笔记”系列体现了鲜明的“新五性”特色,为纪实文学尤其是纪实散文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

    关键词: 霍尔  表征差异  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是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后殖民理论思想家。“他者”理论被视为其后殖民理论内核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论文以“他者”为主题,深入思考“他者”理论的文化内涵,剖析“他者”理论与表征差异的关系,突出该理论所彰显的“意义”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思考“他者”理论的后殖民文学与文化理论价值提供话语空间。

  • 国内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窄化

    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  翻译本质  翻译行为  文本目的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着自己独立发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译论开始在国内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命题,力图打破西方译论的话语霸权。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借用,翻译研究矫正了译者个体中心主义的偏颇,提倡重建平等、对话的翻译主体关系,有其积极意义。但主体间性理论...

  • 古典与依恋:乡土文学的家园品质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家园品质  古典意趣  田园想象  乡土中国  

    在市场化时代的中国,向往现代文明又留恋淳朴家园生活的乡土文学变成了与现代性相迷惑的一种文学表现。中国乡土文学本来与古典意趣和农耕家园相依存,它发生在现代性与古典性相交之时,现代生存被寄托于一个古典世界,现代审美意识被古典式的淳朴生活所吸附,而市场化中国的乡村文学已不再具有纯正的乡土意趣和家园品质,也扭曲了乡土中国的形...

  • 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 莫言  短篇小说  题材  风格  思想性  

    在莫言众多的作品里,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他的文学世界的起步和奠基,也是莫言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追溯、解读他的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一方面是尝试从一个小的角度来切入他的整个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试着在一个由短篇构筑的体系中拼凑作者的心灵地图。本文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自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中的大约七十多篇小说为研究对象...

  • 天地人心的一面镜子——论王兆胜的散文创作

    关键词: 王兆胜  散文  至情至性  博爱情怀  半半哲学  现代反思  

    王兆胜的散文抒写了感人肺腑的亲情,表现了对“物”的博爱情怀,诠释了“半半哲学”式的生活艺术,彰显了对都市、乡村的现代性反思,饱含作者对天地、自然、生命的挚爱之情,文笔平淡简朴又不失哲学韵味,体现出“接地气”的散文风格。

  • 纯诗与真情的蝶变——论王学芯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王学芯  纯诗  真情  生命力  

    王学芯的诗歌特点鲜明,他是江南诗人,但诗的内容已不囿于江南的莺飞草长,小桥流水,而多了些西部那片神奇土地上的雄浑与壮丽。他采用写实和写意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鲜活的生命,将自然景色表现得灵动活泛,喷涌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诗歌创作追求纯洁和永恒,剔除了非诗成分,朝“纯诗”的方向尝试。他用真心、真情写诗,力图使每一首诗都...

  • 精神弥留之际的写作难度——对王学芯诗歌的抽样描述

    关键词: 王学芯  诗歌  精神  哲学  

    王学芯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生代”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技艺精巧娴熟,结构不断更新,技巧逐渐内化,将古典美与现代意象结合,形成了他卓异而不易捕捉的个人化诗歌风格,展现了多维诗歌创作的可能与精神建构的努力。

  • 欧洲骑士精神对美国“南方文艺复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欧洲骑士精神  道德价值体系  构建  

    本文是关于欧洲骑士精神对美国“南方文艺复兴”道德价值体系影响的考查。在阐析欧洲骑士文化和骑士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追述欧洲骑士文化与南方本土熔铸为美国南方骑士文化的历程,进而从荣誉至上、忠诚勇敢;慷慨仁爱、扶危济困;文雅尚礼、保护、尊崇女性三方面分别考察该文学运动对欧洲骑士精神的吸纳与承扬,揭示欧洲骑士精神对该文学运...

  • 从身份认同看茨威格之死

    关键词: 茨威格  自杀  身份认同  身份建构  身份失落  新视角  

    对茨威格的自杀身亡,国外学界以托马斯·曼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茨威格自杀是一种“背叛”。中国学界却与此相异,多从社会历史和心理动因予以解说,且都有一定说服力。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再来解读茨威格之死,正是“世界公民”身份幻灭、文学圣徒身份被剥夺、“西方犹太人”到“犹太人”身份的剧变等导致其自杀身亡。这或...

  • 女性的公民身份——解读美国小说《克莱默夫妇》中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乔安娜  公民  女性主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掀起了第二次西方女性主义浪潮。美国小说《克莱默夫妇》便创作于此时,女主人公乔安娜身为女性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身为妻子和母亲却抛夫弃子。作为公民的女性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私人领域,女性却一直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 背离与坚守:印第安传统与身份的嬗变——读舍曼·亚历克西的《亚利桑那凤凰城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 人物塑造  叙事声音  视角  印第安传统  身份  承继  改变  

    美国土著诗人、小说家舍曼·亚历克西的短篇小说《亚利桑那凤凰城意味着什么》讲述印地安土著青年维克多在朋友托马斯帮助下,把客死凤凰城的父亲遗物运回家乡的故事。本文主要从作者对人物的选取与塑造、对叙事声音及视角的操纵,透视其对原著民身份的探索性论辩,以及印第安文化传统在承继基础上的重塑与改变。

  • 长篇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收获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体研究  作家出版社  学术专著  学理性研究  21世纪  小说文体  批评家  

    2013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收入了青年批评家晏杰雄博士的学术专著《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这是国内第一部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专题性、学理性研究的专著。

  • 填之以虚空,满足于无物中的救赎——萨拉·凯恩的《渴求》与后现代主义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萨拉·凯恩的《渴求》被称为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最具诗意审美性的作品,其中对于性叙事中的暴力、原始、母爱与虐爱的不加遮拦的呈现,表现出入类对美与善的“渴求”。《渴求》以对真诚与爱的深情呼唤,为我们描述出后现代社会中破碎的自我,探求了暴力、性与爱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生的迷茫、绝望以及生存的悖论。

  • 21世纪台湾电影的喜剧性

    关键词: 讽刺颠覆  情节受阻  情节陡转  黑色幽默  癫狂闹剧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台湾电影总是带有很强的悲情色彩。随着台湾电影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期待的变化,21世纪的台湾电影总体上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有更多的影片充满了喜剧性,进一步推进了台湾电影的多元化进程。温婉的讽刺和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情节受阻和情节陡转带来的喜剧效果以及黑色幽默、癫狂的闹剧色彩等都是21世纪台湾电影喜...

  • 新世纪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以《上车,走吧》、《十七岁的单车》、《高兴》为中心的考量

    关键词: 新世纪  农民工电影  叙事伦理  饶恕姿态  

    作为二元社会语境下城乡冲突的审美表达和艺术重返现实主义的表征,农民工电影建构了消费生活之外的由底层经验构成的“中国形象”。三部表现人、车、城纠结的农民工电影在明晰的奇缘世界构建中,展现了农民工城乡夹缝中的实际生存,揭示了农民工道德形而上学和审美超越的生存标尺。农民工电影抵御了当下电影对社会生活的简化,但也要警惕自身底...

  • 中国电影中的一抹绯红——由《私人定制》窥探冯氏文艺观与平民梦

    关键词: 冯小刚  贺岁电影  文艺观  平民梦  口红效应  

    2013年末的贺岁电影《私人定制》为导演冯小刚带去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之声。事实上,这正是导演冯小刚在挥别其《甲方乙方》式的冯氏喜剧后的一次主动回归。在电影路上摸爬滚打数十载,当他又一次重回曾经“失守的阵地”时,我们不难窥探出其一以贯之的文艺观和一脉相承的平民梦。无论这种被现代主义称之为“大俗”的“娱乐化叙述”和“大众文艺观...

  • 终究是女人——许鞍华女性心理意识的发展轨迹及形成探因

    关键词: 许鞍华  女性导演  女性心理意识  女人电影  

    许鞍华作为当下最有影响的女性导演,探索其女性心理意识的发展轨迹,分析其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其不断延展的心理意识轨迹中把握导演不断求索的过程,而带着对导演创作意识的了解再去看她的电影,对于从更深的层次了解许鞍华电影,并分析其心理机制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带给青春的启示——评青春感怀片《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关键词: 怀旧  感伤  青春  苍凉  启示  

    笔者将《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定义为青春感怀片,因为其不仅仅是怀旧层面的影像展示,也不因其单纯地包含着一种追寻昨日美好的良好愿景,更多的是它在这样一种怀旧的过程中,同时掺杂着参差的对照。片中蒙蒙这一角色与不同人物之间的横向对照和蒙蒙自身经历的前后对照所带来的苍凉的感伤,恰恰也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的...

  •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

    关键词: 湘西  土匪  他者  反拨  

    从《乌龙山剿匪记》开始,有关“湘西土匪”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剿匪”为主线,难以正确看待“土匪”这一历史存在。本文对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反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网络电视收视的新维度:技术和情境的取向

    关键词: 网络电视  新媒体  技术与情境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最大的突破在于其媒介技术和方式上的革命性,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技术和情境之间的紧密性,双方既可以相互生成也能够相互制约。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从技术和情境两个方向来探讨和梳理一些影响观众收看网络电视的因素,旨在能将关注视角更多地回归到对于媒介本体的思考,以及对于自身作为观众和社会行动者(socialactor...

  • 以传统来看当下——现代工笔画的装饰性

    关键词: 线造型  意象思维  形式构成  夸张变形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几乎贯穿了整个国画艺术的发展史。意象观察与表现和线造型为工笔画的装饰性提供了思维基础和形式表达,在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语言和审美情趣。文章试从传统工笔画的面貌特征来论述现代工笔画装饰性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从而揭示出现代装饰性在新时期的新特征及工笔画的未来发展方...

  •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关键词: 黄梅戏  生态形式  传播  媒介  新生态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其媒介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原生态黄梅戏保持着传统戏曲原有的生态特质和因地制宜的媒介形式,再生态黄梅戏采用正规剧院剧场作为媒介形式,变异生态黄梅戏引入后戏台多元的“它者”元素。媒介形式的变迁引领着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变迁,媒介的样式决定着黄梅戏传者和受者的互动形态,媒介的负载能力对黄梅戏生态形式也有很大影...

  • 大陆校园民谣的特征及发展局限

    关键词: 大陆校园民谣  校园歌手  校园音乐  新式音乐  

    大陆校园民谣曾风靡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高晓松、老狼等校园歌手为代表,以《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等校园歌曲为标志,为当时的内地流行乐坛注入一针强心剂,成为20世纪90年代乐坛中异军突起的佼佼者。作为上世纪流行乐坛中一道辉煌的印痕,在歌曲创作和歌手演绎上的差异令其风靡一时,然而,它自身的缺陷和环境的变迁又使其风光过...

  • 略论罗伟章小说语言的嬗变——从《我的同学陈少左》到《现实生活》

    关键词: 语言嬗变  罗伟章小说  

    本文从小说语言具有形象美、意蕴美和哲理美,旬式整散结合和语言讲究韵律性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罗伟章小说语言的嬗变。从《我的同学陈少左》语言的稚嫩拙笨生硬到《现实生活》的圆熟隽永自然,罗伟章用极具动感的画面,使其笔下的人物事物栩栩如生,表现了丰富的意蕴和哲理;用白话对仗的句式,简略里以少胜多,均齐中又参差错落,有张有弛,体现...

  • 文化语境变迁下的乡土叙事——肖江虹小说论

    关键词: 文化语境  肖江虹小说  乡土叙事  

    肖江虹的小说多以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入侵和干预为线索,揭示城市与乡村在复杂的文化语境变迁下的矛盾冲突。透过小说对地域性民俗文化的描述,可以窥视作者对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之“根”的追寻和反省。肖江虹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文化意象的巧妙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多元透视等方面。

  • 论黄咏梅的岭南都市小说创作

    关键词: 黄咏梅  现实意识  诗性情怀  对话  文体  

    黄咏梅是广州这座城市颇有代表性的叙述人之一。她的叙述,交织着现实意识和诗性情怀这两股力量,她善于表现理性、务实然而又散发俗世的温暖。在她的小说中,作家与笔下的人物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与此相联系,在语言表达上,已生成了一种诗性气质和市井色彩参差相映、雅俗交织的独特文体风格。

  • 审美快感的感官神经基础初探

    关键词: 审美快感  感官神经机制  视觉  多巴胺  生化机制  

    建立在感官感受基础上的审美,其快感形式,必然与感官感受信息的特别神经信号处理方式密切相关。视神经系统的脑特性,额叶眼区、视网膜多巴胺能无长突细胞的存在,与视觉快感之间有紧密联系。听觉、嗅觉、味觉,也都有与感官特性紧密相关的独特快感形式。而感官感受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化学机制,与多巴胺合成机制之间存在着的深层关系,部分...

  • 批评家学术档案·张清华

    关键词: 批评家  张清华  学术档案  中国当代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当代文学研究  

    张清华1963年10月生,山东博兴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猜测上帝...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85号,邮编:6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