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文坛杂志是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文坛杂志创刊于1982,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被塑造的历史与当下——近期长篇小说的讲述方式与姿态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讲述方式  

    如何站在这个时代书写历史和当下生活,是一个作家观察和认知历史和时代生活的表征。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格非《望春风》、关仁山《金谷银山》的乡村文明与乡村故事,哲贵《猛虎图》、北村《安慰书》、王妹英《得城记》、商国华《师道弯弯》的生活交叉地带,宗璞《北归记》、严歌苓《芳华》、胡学文《血梅花》的大历史与自叙传等。这是一...

  • 从现代到当代——我的学术生涯

    关键词: 学术生涯  当代  现代  文学成就  主体构成  生活方式  意义  生命  

    一浪子与孝子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很偶然的事,所以,人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文学之于我,是生命意义的主体构成。没多大文学成就,但文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对之,我坦然欣然,无怨无悔。

  • 学术研究是一种自我觉悟的方式——谢有顺教授访谈

    关键词: 学术研究  谢有顺  教授  觉悟  哲学著作  人生经历  中文系  

    我学的是中文,但喜欢读思想、哲学著作 高旭:谢老师好,很高兴由我来和您做这一次的访谈,我想,我们还是从您的人生经历谈起吧。您是在1990年上的大学,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中文系?

  • 儒家阐释学的理论特征及对于建构公共阐释论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儒家阐释学  文本中心  历史主义  

    在公共阐释论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本土阐释学思想的价值。作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主流,儒家阐释学十分强调文本在阐释中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强调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十分突出阐释的历史维度,把作者生平、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典章制度、文本状态、语言意义的还原作为生产可公度阐释的重要手段,并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阐释路径。儒家阐释学并不否认人文现...

  • 公共阐释形成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 公共阐释  公度性  张江  观点  方法  氛围  

    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中提出“公共阐释”这一概念,其特征之一是具有阐释的“公度性”,从公度性入手,公共阐释的形成可以区分为提供观点、提炼方法、营造氛围三条路径。就观点而言,主要看该观点与对象之间的契合度以及其他阐释者对该观点的认可度;就方法而言,主要看这些方法被提炼出来后能否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公识;就氛围而言,主要看某种氛...

  • 建构共在的阐释共同体——简论公共阐释的生成与实现

    关键词: 公共阐释  阐释共同体  共通体  共在  

    阐释共同体作为公共阐释形成与实施的基本要件,在公共阐释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共同体理论的发展来看,当下流行的共通体理论以及费什的解释共同体理论都因强调个体存在的有限外展,陷入了不可知论与虚无主义的泥淖。公共阐释是由以话语共同体等形式存在的阐释共同体在坚守公共理性的前提下做出的阐释。阐释共同体在理论上的共在性表现为,其...

  • “重建当代文论政治维度”笔谈——主持人的话

    关键词: 政治维度  当代文论  主持人  20世纪80年代  当代西方文论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学研究  当代文坛  

    承蒙《当代文坛》的信任,委托我围绕“重建当代文论政治维度”的话题,组织一组笔谈文章。提出这一话题首先是它的前沿性,是当代西方文论出现的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的文化研究由欧及北美,获得了跨学科的大发展,并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使文学研究远离文学和审美,而“政治”却日益泛化、

  • 反思与重建——从佩里·安德森入手略谈文论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政治维度  

    佩里·安德森是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史家,其理论遍及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他思想独特、著作颇丰,对现代政治价值充满坚守和关怀,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称其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且伊格尔顿本人的文化研究亦受其影响。本文从安德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出发,对其观点加以归纳、梳理与评骘,亦略谈其对伊格尔顿...

  • 论朗西埃理论中的“文学”与“政治”

    关键词: 文学  政治  朗西埃  

    本文以朗西埃的理论思想为核心,通过梳理朗西埃思想体系中的文学的概念、政治的内涵,进而探究与反思文学与政治的多重内在关系:文学与政治在最高层次上是统一的,即他们都体现了对平等生命和自由解放的不懈追求。

  • 重建文学形式的政治维度——以伊格尔顿《如何读诗》为例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形式  政治批评  新形式主义  

    伊格尔顿对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式批评的传统。早期体现为挖掘文学形式中的意识形态维度,到了“后理论时代”,却转而深入文学形式内部,从美学、文学性等角度重新看待这一问题。这种看似退守的理论之后的审美与文学转向,是在文化研究、历史主义的重新反思的基础上,对重建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的调和性的尝试,与新形式主义有一...

  • 贾平凹诗歌创作研究综论

    贾平凹的诗以叙事性为突出特征,注重在社会历史流变中对人性进行深切拷问,传统与现代表现手法并用,强调整体效果。影响资源方面,贾平凹钟情于古代诗歌。诗歌观方面,他把诗看成是“沉闷人生透一口气”,是欲望冲动的升华,他崇尚质朴自然、境界高远的大诗。贾平凹的诗歌和其他文体之间存在着显见的互文性关系,诗歌散文化、小说化与散文诗化、小说诗...

  • 承受空间之重: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救赎美学

    关键词: 贾平凹  地理空间  异托邦  返魅  救赎美学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最具有空间意识与地理认同感的作家之一。作家根深蒂固的农民身份认同、地域文化认同以及对文学生产的空间机制的认同,使其总是习惯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寻求社会历史再现与解码的可能。贾平凹以“回到空间本身”的姿态直面乡土与城市,从“空间生产的对抗”与“空间权力的异化”两个维度绘制现代文明的文学地形与“病相报告”。他对...

  • 走不出去的乡土中国——贾平凹小说的乡村世界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 贾平凹  小说  乡村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  

    贾平凹的小说始终对乡村世界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它忠实地记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贾平凹勾勒的乡村世界中,面对城市发展带给乡村的巨大冲击,他笔下既有力求为古老的乡村输入新鲜血液的叛逆者,也有急切地逃离乡村与土地斩断关系的人,更有执着地留守在土地之上的人。贾平凹对这些人物和乡村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他对乡村衰...

  • 不变之变:贾平凹笔下的乡村世界——以《秦腔》《古炉》为中心的考察

    关键词: 贾平凹  乡村常态世界  日常叙事  宗族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贾平凹进入21世纪之后两部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秦腔》与《古炉》的细读分析并指出,除却对中国古典小说日常叙事手法的征用之外,作家对常态乡村世界的还原与呈现,也已成为其乡村书写的一大特色。通过去情节化的极为零碎密实的写法,贾平凹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农村的生活原生态,借由“不变”写出了“变”。

  • 《野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独醒者与他的灯》为中心的研讨

    关键词: 现状  历史  鲁迅研究  青年一代  主持人  特殊性  张洁  

    主持人语:在鲁迅研究越来越细化的今天,青年一代学者的研究引人关注。本期四篇文章,是不同风格的汇聚。关于张洁宇《独醒者与他的灯》的讨论,参照性的思路殊多。晏红感兴趣的是鲁迅生存方式的特殊性,

  • “文章得失不由天”:从存在的虚无到虚妄的存在——对鲁迅生存方式的一种解读

    关键词: 鲁迅  生存方式  虚无  虚妄  

    鲁迅的意义源于其独特人格精神及其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中蕴含的思想艺术魅力,这一切均通过其生存方式与文学创作得以体现。鲁迅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与其所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源于其生命的苦难体验与对希望的追求。在历经生命的磨折后,鲁迅从自身生命体验的真实出发,不仅形成一种对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思想突破,更在一次又一次追求...

  • “中国式启蒙”的三个关键词——解读《风筝》

    关键词: 鲁迅  启蒙  

    《风筝》是《野草》中最写实的一篇,但也不乏隐喻之义。对“中国式启蒙”的三个关键词“出息”“成长”“宽恕”的解读,可以通过作品挖掘宏大历史背后的幽微之处,从而理解鲁迅的个人情感、时代感受、思想探索,以及文本中关于“五四”的叙事建构。

  • 鲁迅与胡适北京时期交往考(1918-1926)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日记书信  交往  

    鲁迅与胡适,分别是留日知识分子和留学英美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们之间一直既有认同的一面,又有分歧的一面。在《新青年》时期,是各自有保留意见的合作。他们之间的认同更多是在文学层面,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方面。鲁迅日记中共有四十多处记有与胡适的交往,他们之间交往的主要联系方式是信件往来。鲁迅与胡适的日记...

  • 破框而出——当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话语的重构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当代性  画框  艺术边界  艺术话语  

    在西方的艺术史叙事逻辑中,当代艺术是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挪用与拼贴是它常用的两种视觉修辞手法或策略。如果说古典艺术旨在确立边界或“加框”,现代艺术在解构的同时又建构了新的艺术边界,那么,当代艺术则是一种“破框而出”的艺术事件。作为一种象征性事件,它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话语体系和艺术史叙事模式。以艺术边界的消失为契机,当代艺术正...

  • 新世纪“底层文学”与现代文学传统

    关键词: 新世纪  底层文学  新文学传统  对话  创新  

    在新世纪文坛风生水起引发激烈反响和论争的同时也取得不俗成就的底层写作,近几年进入了一种静水深流的状态,这是令人欣喜的。那么,新世纪“底层文学”与新文学底层书写传统有什么关系呢?考察大量的作品可以发现,新世纪“底层文学”不论是在文学主题、思想资源,还是在创作主体与立场以及艺术技巧方面,都与现代文学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而呈...

  • 区域艺术史叙事的空间、地理与话语——以《宋元明清巴蜀艺术史》为中心

    关键词: 区域艺术史  全球化  

    西南独特空间位置与文化地理传统奠定了巴蜀艺术的基本面貌,而基于漫长历史的跨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又让宋元明清的巴蜀艺术史呈现出层叠而多元的话语肌理。新世纪以来,不同地域的文化史、文学史和艺术史工作者开始探索和构建自己的叙述视角、重心和话语。作为第一部对巴蜀艺术进行断代性、多样态研究的区域艺术史叙事著作,《宋元明清巴蜀艺术史...

  • 文化生产场域理论下林语堂文学译介模式解读

    关键词: 布迪厄  文化生产场域  林语堂  文学译介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理论,文化产品的产出过程处于历史条件下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网之中,该理论可分析涵盖翻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所有社会关系。本文运用该理论中的场域、惯习和资本概念,解读林语堂文学外译行为中的权力关系和意义共建,考察林语堂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内外动因和具体策略。本文提出,社会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可以...

  • 作为写作伦理的“哭泣”与“爱”

    关键词: 新伤痕诗歌  杨庆祥  80后  

    杨庆祥的新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所代表的“新伤痕诗歌”强调对人类个体精神和文化心理中的“内伤”即痛感经验的揭示,力求使“痛感”摆脱文化资本操控下的符号属性,恢复单一个体在当下历史维度中的存在感,从而超越了惯常话语体系中的代际或思潮等观念分野,体现出一条强调意义建构的诗学路径。

  • 痛与爱的共同体——关于“新伤痕文学”的断想

    关键词: 新伤痕文学  疗愈  共同体  

    以“新伤痕文学”为标志,杨庆祥对于伤与痛的“发现”,不啻为一次及时、有力却也注定引起争议的文学动员。在迫切呼唤人文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洞察与有力阐释之前,这一社会/文学现象首先是对批评界沉寂日久的命名的想象力的挑战。与身体隐喻密切相关,“新伤痕文学”的内驱力往往始于一种对疼痛感的体认。通过解读孙频、蔡东和张悦然等青年作家的“...

  • 呼唤一种爱与拯救的文学——也谈“新伤痕文学”

    关键词: 新伤痕文学  中国经验  

    在对中国当下历史处境和国人精神状况的整体性思考的基础上,杨庆祥提出了“新伤痕文学”的话题,他希望文学直面时代的伤痕,通过反映和回应时代的隐忧与难题回归公众的视野,参与历史的进程,以关照蓬勃时代里普通个体的经历与遭遇的方式,对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进行诊断和反思。

  • 新世纪文学生产:出版策划与传媒风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文学生产  出版策划  传媒风尚  

    新世纪“文学生产—市场销售—文学消费”的产业组织形式,促使出版策划成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的核心,从而影响文学创作、引领阅读潮流,使新世纪文学生产呈现出鲜明的传媒风尚,具体表现为:从创作到出版,提炼“畅销因素”,进行全程策划;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丛书与“系列”,进行品牌策划;充分利用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媒介互动效应,立体开发...

  • 创意写作视域下的作家系统化培养——对鲁迅文学院文学新人培养的学科化路径思考

    关键词: 创意写作  作家培养  鲁迅文学院  学科化  

    笔者从创意写作的理论视域切入,探讨了文学新人培养学科化机制的可行性,提出“作家是可以系统培养”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以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学科体系为考察案例,提出鲁迅文学院可以借鉴创意写作的教学模式,更新理念,加速学科化进程,探索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新的路径。

  • 文学期刊与“百花时代”文学生态建构

    关键词: 百花时代  文学期刊  文学生态  

    “百花时代”的文学生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百花文学精神为主要内涵,其形成、发展、高潮与主流文学期刊的编辑理念、实践的推动紧密相关。文学期刊感应时代精神,确定办刊理念及编辑实践,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创作与接受的主体等方面对文学生态格局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为文学灵感的大屠杀

    关键词: 大屠杀  灵感  文学  犹太人  人性化  苦难  言说  

    首先要说的是,今晚我以一个犹太人、一个见证者和一位作家的身份言说,这三个身份是合一的。(1)我属于那群遭受了世界上最古老苦难的人们;属于那群记忆中的苦难依然鲜活的人;属于那群试图减轻这种痛苦,限制它,缓解它,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它人性化的人。

  •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作品选

  •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刘颖作品选

  • 批评家学术档案

    关键词: 文艺批评家  学术档案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文学研究会  

    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辽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编委等职。

  • 辽宁工业大学刘耘作品选

    关键词: 作品选  工业大学  辽宁  元素  植物  

    该作品将科幻元素融入现实场景中,勾勒出一幅充满未来感的画面。粉色的蛹状植物造型传递出强烈的未来感,同时搭配以传统质朴的石头农舍和农具,悬于半空的月亮和飞翔的鸟,让观众在感受到夜晚静谧的同时又体味到一丝神秘气息。

  • 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刘鹤作品选

    关键词: 美术学院  师范学院  作品选  刘鹤  郑州  威斯特法伦州  杜塞尔多夫  照片拍摄  

    照片拍摄于德国北菜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两座城市——杜塞尔多夫和伍珀塔尔。生活中的世界色彩斑斓,街道、建筑、橱窗、广告牌在光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引入注目。然而彩色摄影在无序的状态下,画面难免会显得杂乱。

  •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姝玲作品选

  • 辽宁工业大学陈永岗作品选

    关键词: 工业大学  作品选  辽宁  知识  

    此系列海报以同构的创意展开构思,表现对传统的传承和坚守,对创新的突破和探索。既是对知识的肯定和学习的积累,又是对知识的借鉴和研究的突破。

  •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马静作品选

  • 平顶山学院教师作品选

  •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顾洪斌作品选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85号,邮编:6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