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戏剧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戏剧杂志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当代戏剧杂志创刊于1958,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当代戏剧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 国际刊号:1002-171X

  • 国内刊号:61-1040/J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全年订价:¥160.00

  • 与时代同行的中国戏剧——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观剧有感

    关键词: 中国艺术节  中国戏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行  历史变革  文化艺术  时代精神  开拓进取  

    今年五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件盛事。解读本届艺术节主题"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新时代、国庆、人民。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在经历了伟大时代变革之后,如何用戏剧的方式回应这三个关键词,是交给当代戏剧家们的一份考卷。在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反映...

  • 秦韵声声引人思——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述评

    关键词: 中国秦腔艺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北五省区  剧目创作  述评  独特魅力  韵  兰州  

    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19年6月14日至6月27日在甘肃兰州举办,来自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11台剧目在兰州上演,万余名观众现场感受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检阅了五省区近年来剧目创作的成果。笔者观看了全部剧目,每天都能看到戏迷聚集在剧场门口等候入场时的愉快迫切,听到散场时观众对剧目和演员颇有见地的评价,可以说本届秦腔节,真正体现...

  • 话剧《柳青》:一个人民作家的还原与复活

    关键词: 柳青  人民  作家  复活  还原  话剧  当代文学史  

    先后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2017年10月19日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讲到柳青与人民的关系,不仅以此激励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而且提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尽管作家柳青以农民的身份,深入陕西长安县皇甫村14年,写出当代文学史上标杆性作品长...

  • “戏眼”与情节结构——从现代戏《红梢林》看曾长安的编剧艺术

    关键词: 戏曲现代戏  编剧艺术  情节结构  长安  人物性格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  

    一个优秀的编剧,首先在于善用"戏眼"。即以大关目带动故事机关,巧织情节,用情节带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情节发展和故事推动中逐渐使人物性格丰满,而不使人物陷入到既定的概念图解之中。曾长安就是这样一位编剧。曾长安先生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陕西剧坛的优秀编剧。他创作的《两家亲》《三姑娘》《四季歌》《五味十字》等剧目,创造了阿宫...

  • 国家艺术基金《秦腔(马派)艺术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举行

    关键词: 艺术传承  人才培养  秦腔  仪式  基金  国家  艺术职业学院  

    2019年7月1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秦腔(马派)艺术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在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举行。本次传承活动共有三出优秀剧目,秦腔传统折子戏《鬼怨·杀生》、秦腔武戏绝活《火流星》、秦腔经典折子戏《挂画》,将由马蓝鱼先生亲自指导,马蓝鱼流派传承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组成强大的授课团,还将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授课...

  • 《长安戏文集》出版

    关键词: 出版发行  长安  文集  戏剧评论  文艺评论  

    日前,由著名剧作家曾长安所著的《长安戏文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分为上、下册,共65万字,包含《大戏》《小戏小品》《文选》三部分内容,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两家亲》《三姑娘》《四季歌》《五味十字》《大秦将军》《天女》《红稍林》等20余部大小剧本,均为曾长安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辛勤耕耘的结晶;同时还收录了省内戏剧专家为其...

  •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余巧云逝世

    关键词: 表演艺术家  秦腔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中国共产党党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逝世  协会会员  传承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原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秦腔"余派"创始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余巧云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6月19日17时54分在陕西渭南去世,享年88岁。余巧云,原名余葆贞、余宝珍,1932年生于西安,满族。

  • 当下戏曲舞台的一抹彩虹——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

    关键词: 上海沪剧院  戏曲舞台  女儿  敦煌  原创  彩虹  西部文化  艺术团体  

    沪剧跟我还是有渊源的。上世纪80年代叫得响的八大主要创作演出现代戏的院团,我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上海沪剧院都名列其中。那个时期两家艺术团体交往颇多,不过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联系有所减少。然而近十几年以来,联系又趋于热火频繁,因为有个东部文化西部行、西部文化东部行的艺术大交流。

  • 《醒·狮》对民族舞剧创作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 舞剧创作  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台艺术创作  内容与形式  生命状态  情感表达  创作者  

    距《醒·狮》来沪的首次亮相已过数月,感性逐渐褪去而理性慢慢回归,笔者对《醒·狮》的"燃点"进行了重温。《醒·狮》的成功,不仅仅来自创作者立足岭南传统的文化深耕,也来自剧中所传递的生命状态的自然舒张,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舞台语汇的交融碰撞,而这些恰恰涉及舞台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两个重要方面。《醒·狮》在题材开发、情感表达及舞台...

  • 红色经典的现代舞姿——简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呈现

    关键词: 舞台呈现  舞剧  电波  红色经典  舞姿  中国艺术节  参演剧目  

    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舞剧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不仅参演剧目比重位列戏曲之后的第二大版块,更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醒·狮》等令人惊艳的舞台呈现。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舞台艺术创作追求"速效"的反映,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优秀的舞剧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化、艺术性、现代感,并获得了演出市场的热烈反响。舞台上精美绝伦,剧场外一票难...

  • 跨界融合让校园戏曲更有“戏”——“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印象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  电视戏曲  挑战赛  校园  印象  传统戏曲  戏曲传播  特别节目  

    2019年6月,由湖北卫视和白燕升团队联合打造的《戏码头》暑期特别节目"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在武汉举行,"电视+戏曲+大学生"的模式,首开全国校园非专业类电视戏曲比赛之先河。作为一次比赛,同时更是一档电视戏曲文化栏目,此举以大众媒体、传统戏曲和大学生跨界融合的方式,对促进传统戏曲向大学生群体再延伸、实现传统戏曲年轻化表达和年轻...

  • 略谈舞蹈在少儿戏剧表演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 舞蹈  少儿戏剧  戏剧表演  应用实践  

    少儿戏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戏剧类型,在表演过程中生动有趣,十分符合少儿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因此十分受少儿的喜爱。而舞蹈是少儿戏剧表演中的重要部分,其能够有效提高少儿戏剧的表演张力和丰富性,对少儿戏剧表演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舞蹈在少儿戏剧表演中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对两者的关系和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 新媒体环境下秦腔的发展探究——以手机APP直播为例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秦腔发展  app直播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短视频、直播APP的开发,西北地区掀起了一场民间"秦腔直播热"。"秦腔直播热"的兴起,凸显了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食粮的追求,同时也给秦腔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试图从手机APP秦腔直播现状出发,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秦腔这一古老剧种的前进之路,从而推...

  • 论话剧《四世同堂》的间离元素

    关键词: 间离元素  田沁鑫  

    《四世同堂》是田沁鑫改编导演的一部新现实主义话剧。"新"体现在在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融入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体现在一些元素的加入,如:说书人形象、移动的院子、跑洋车等打破了剧场幻境,扩大了空间,打破了舞台的局限性。增加人物的叙述功能表现出人物的多面性,加强了审视的力量。

  • 明前修之大业示来者以轨则——评苏移《京剧发展史略》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史略  京剧  戏曲研究  学术探索  对外文化交流  现代学科  国学大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王国维等一批国学大师进入到戏曲研究领域,被历代文人学者谓之"小道"的戏曲始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并日渐成为一门显学。经过几代学人孜孜不倦的学术探索,戏曲学学科的学术沉淀和领域内各方向的理论积累日益丰盈,显现出现代学科成熟和科学的面目。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从文化战略层面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对于戏曲在...

  •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 非遗保护  越剧  人才培养模式  

    越剧曾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剧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在建立全日制越剧本科专业后,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建立怎样的模式,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 巴比伦的延音:舞台剧《地洞》空间意象源流猜想

    关键词: 空间意象  巴比伦塔  

    2019PQ布拉格四年展筹办之际,捷克历史最悠久的高等艺术学府Vysokáskola umělecko-prumyslováv Praze教学系列工作坊将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地洞》搬上舞台。其同名舞台剧的创作主题与弗朗茨·卡夫卡①不断思考的巴比伦塔主题一脉相承。本文借助戏剧文学、哲学、建筑学的视角研究并解读舞台剧《地洞》中地下的巴比伦塔这一意象的源流。

  • 喜剧在上、悲剧向内——浅析《老妇还乡》中的人物“异化”

    关键词: 悲喜剧  人物  悲剧  戏剧作品  克尔凯郭尔  

    弗雷德里希·迪伦马特,被誉为"布莱希特死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迪氏本人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思想颇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认为现实是以悖谬的形式出现的,只有讽刺和令人哄堂大笑才是展示现实最恰如其分的方式,因此他把自己创作的戏剧作品定位为黑色幽默式的"悲喜剧",主要作品有《老妇还乡》《物理学家》《罗慕路斯大帝》等,其中,代表作《老...

  • 红梢林

    关键词: 红军战士  负责人  地下党  立春  儿子  艺人  儿媳  连长  

    时间1933年10月地点陕甘边区照金人物方云霞女,40多岁,梢林村地下党负责人,人称云嫂赵成金男,40多岁,云嫂的丈夫,地下交通员林秀枝女,20多岁,云嫂的儿媳赵立春男,20多岁,云嫂的儿子,红军战士山娃立春儿子马仁义男,30多岁,敌军连长孙良善男,30岁,民团团总卖艺人窝工腔(阿宫腔旧称)流浪艺人.

  • 长坂坡·糜夫人

    关键词: 三国时期  

    时间建安十三年九月的某一天地点当阳城附近长坂坡的某处人物糜夫人刘备夫人,阿斗母亲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众曹兵【幕启。【糜夫人衣衫破旧,头上钗饰歪斜,惊恐地怀抱阿斗上。【众曹兵内白:快快束手就擒,饶尔等性命。【糜夫人抱紧阿斗,掩面哭泣,慌乱中不慎跌倒在地。糜夫人(唱)半夜里忽听得人马喧哗,腥风起血雨溅尸掩黄沙。怀抱着小阿斗心惊胆怕...

  • 弄巧成拙

    关键词: 液晶电视机  贫困户  村民  

    时间当代。地点赵大成家。人物赵大成男,55岁左右,村民,贫困户。爱耍小聪明刘红梅女,48岁,镇扶贫办新来不久的干事刘宝侠女,50岁,村民,赵大成儿子女朋友的姨妈场景一老式一明两暗(即中间一间为明屋,东、西面为暗屋)民宅。中屋放着一桌两椅。【幕启。【赵大成搬着一个液晶电视机吃力地从中间的明屋走进东屋,把电视机放桌子上。赵大成树上喜鹊叫喳...

  • 关键词: 李明  保安  防盗门  邻居  女士  

    时间现代,某日早晨地点张东家门口人物李明男,38岁,保安副队长,谨小慎微王大勇男,20岁,保安,热心单纯,认真负责赵女士女,28岁,张东邻居孙大妈女,68岁,邻居大妈张东男,38岁【李明,王大勇上。【张东家的防盗门半开,没有锁门。【王大勇刚要踏入张东家,李明一把拉住了王大勇。【李明站在门外敲门。李明请问,是张东家吗?我们是小区的保安,有没有人在...

  • 让经典剧目在移植中焕发新的生机——秦腔《昭君出塞》观后

    关键词: 移植改编  经典剧目  秦腔  表演形式  戏曲舞台  昆曲  尚小云  

    《昭君出塞》这出戏,许多剧种都在演,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剧情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京剧大师尚小云曾将昆曲《汉明妃》全本移植改编为京剧,成为尚派经典剧目,在菊坛很有影响力。近来观看了由秦腔名家惠敏莉主演的《昭君出塞》,使人眼前一亮。秦腔《昭君出塞》在惠敏莉的精彩演绎下,在戏曲舞台上重放异彩。这出戏是从昆曲《昭君出塞...

  • 浅谈节日民俗文化与藏戏的传播

    关键词: 藏戏艺术  节日风俗  民俗文化  传播  藏民族  节日民俗  藏历新年  生产活动  

    藏戏在藏民族中拥有众多的观众,对民众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自古以来藏族民众居住分散,多数人是无法通过进剧场、阅读剧本去接触藏戏,然而藏戏艺术却广泛传播,主要得力于藏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文化。藏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十分重视本民族历代皆然的节日风俗。藏族节日民俗内容包罗万象,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六月六、赛马会、射箭会等。...

  • 戏曲七科

    关键词: 戏曲  民国初年  从业者  行当  老生  小生  后台  京剧  

    伶界有七行七科之说。简单地说,凡伶界从业者,上台的叫"行",不上台的称"科"。"七行"就是行当,即老生、小生、旦、净、丑、流、武。早期京剧只有老生、小生、旦、净、丑五行,流、武两行原本不是独立的行当。流行,也叫"文堂行",就是旗锣伞报龙套等底包人员;武行,就是跟头、把子和后台武戏教习。"七科"是场面和后台人员,大致分经励科、剧装科、容装...

  • 陕西稀有剧种之陕北二人台

    关键词: 戏曲剧种  二人台  陕北  陕西  内蒙古自治区  乾隆年间  中西部  演出  

    二人台又称二人班,因一丑一旦二人出场表演而得名,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陕北二人台目前盛行于陕北府谷、神木等地。最早又称“打坐腔”“打玩意儿”。据老艺人丁喜才(府谷麻镇人)口述,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祖辈就开始演出二人台。

  • 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话剧《柳青》

  •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戏剧类)获奖剧照选登

    关键词: 中国艺术节  选登  戏剧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于2019年5月在上海举行,本届艺术节以“逐梦新时代——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推出51台优秀剧目,奉献了102场精彩演出,10余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

  • 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关键词: 中国秦腔艺术节  中国戏剧家协会  市人民政府  兰州市  甘肃省  旅游局  联合会  艺术界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兰州演艺集团承办的“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19年6月14日——27日在兰州举行。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活动剪影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西安市东木头市街200号,邮编:7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