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管,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

    关键词: 托马斯  诗  大脑  

    可惜 从头疼中醒来。头疼是我必须住的房间。别的地方我无钱支付房租。发因头疼变白。戈尔迪之结——大脑——在疼,意志膨胀的大脑。大脑也是挂在浅蓝天空里的新月,面色凄惨,鼻子下垂,卜占杖指向潜流。我住进了一间有风水问题的房屋,枕边床下,就是磁极。气候稍变,人就触电。我不止一次想象天上某按摩师能妙手回春,捏一下颈椎,从此了结...

  • 词不是语言——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自1979年3月》

    关键词: 托马斯  诗歌  语言  词  

    自1979年3月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不是语言我走入白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我碰到雪地里麋鹿的蹄迹是语言而不是词(李笠译)

  • 神秘是诗歌的前提——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车站》

    关键词: 托马斯  诗歌  车厢  轮子  

    车站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一列火车驶入站台。一节节车厢停在这里但门没打开,没有人上车或下车究竟有没有门?车厢内被封闭的人群拥挤着来回走动他们从不可动摇的车窗往外盯望外面,一个拎锤子的男人沿车走动他敲打轮子。轮子发出低弱的声音。但就在这里!

  • 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蓝色  斯德哥尔摩  中国作家  瑞典人  托马斯  文学院  蓝蓝  

    迟来但没有错过的奖 瑞典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生活在斯德哥尔摩的中国作家蓝蓝,说起十月六日这个让人期待的日子的一些细节:下午一点钟整,文学院主席皮特·英格伦德从那扇镶着金边的白色大门走出来,宣布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这是神圣的一刻,是让整个瑞典几乎都屏住呼吸的一刻。

  • 诗人在诗人中间——读任白长诗记

    关键词: 长诗  诗人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作家  世界文学  作品  

    对当下中国文学的观察,以“单数”作家的个别作品来论衡可能还不能算丰盈和充沛,甚至贫瘠和贫乏。但如果让作家在作家中间,让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中间,让他们的作品与作品彼此反对和证明,我们会获得怎样的当代中国文学的观感呢?这几个月,我数次把任白的长诗《耳语》和《未完成的安魂曲》拿出来读。

  • 对峙的时代与自我批判——任白诗论

    关键词: 自我批判  对峙  诗论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历史进程  

    曾有人对“九十年代”与“一九九。年代”的各自指称进行过很有意义的区分:后者只是一个时间标记,而前者则是指从八十年代末发展至今的一个历史进程。这个区分显示的是,“九十年代”并非“八十年代”的自然延续;相反,前者是对后者的终结,这是两个彼此断裂的时代,它们彼此颉颃,互为他者。对这两个时代的命名、描述,也在层峦叠嶂间的隔膜...

  • 人生究竟的诗意叩问——任白长诗《耳语》、《未完成的安魂曲》读解

    关键词: 长诗  叩问  诗意  人生  读解  寄托  

    坦率地说,任白的两首长诗《耳语》、《未完成的安魂曲》是不易解读的“困难”之诗。它们那种陌生、迅疾的想象转换,那种随性、私密的情绪喷涌,那种间接、隐晦的意象寄托,将作者意欲表达的主旨之“核”隐藏得很深。如果对之以一目十行的方式阅读,恐怕难得要领。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读它们就好似吃橄榄,只有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味道的甘...

  • “现代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酒国》、《受活》、《兄弟》三部小说的批判指向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批判指向  现代化  五四新文学运动  疯狂  

    《酒国》、《受活》、《兄弟》三部长篇小说的作者莫言、阎连科、余华,是中国大陆当代文坛最富有灵魂活力的作家(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贾平凹等)。所谓最有灵魂的活力,是指他们具有文思泉涌、不断创造的特点,即作品一部接连一部,一部超越一部,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见的现象。深刻影响美国精神的大散文家爱...

  • 重新拾起“人的忏悔”的话题——试论《蛙》的忏悔意识

    关键词: 忏悔意识  话题  当代作家  愤怒情绪  政策运行  中国农村  农民  

    一 当代作家中,莫言是最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表达着农民在整个国家农业政策运行下受侮辱与损害的愤怒情绪的作家。以新世纪的创作《生死疲劳》为代表,莫言写出了一部半个世纪来中国农村的苦难史,疯狂与罪恶,革命与经济,开放与造孽,几乎是混淆在一起不可分辨,历史把农民推向了走投无路的绝望境地。

  • 论赫塔·米勒诗歌中的意象拼贴与诗化现实

    关键词: 诗歌  米勒  诺贝尔文学奖  诗化  拼贴  意象  文学评论家  畅销书  

    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Herta MUller)以政治性的故事体小说“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绘被放逐者的生活图景”蟾宫折桂,享誉文坛,却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她的“诗人”身份,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库斯·诺尔特所言:“自从获得诺奖,她的小说就成了畅销书。然而,有一点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今年全球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事实上也是...

  • 韩国“同人杂志”的发展与流变——以对《文学与知性》的考察为中心

    关键词: 东亚文学  杂志  知性  流变  韩国  现代性转型  文学研究会  

    在东亚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同人杂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重要的文学运动,正是以“同人杂志”为中心展开的。在中国,一代名刊《新青年》即是名重一时的同人刊物。后来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所办的期刊,也多是以“同人杂志”的模式运转。可以说,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 作为类型的政治运动:“十七年”的意识形态与形象化

    关键词: 政治运动  意识形态  形象化  思想内容  浪漫主义  

    研究时代的文学和电影史,先要分清何为“题材”(subject matter),何为风格(style),这两个概念往往纠缠在一起。当时为了能使作品面世,“题材”要当成主题来理解,在思想内容上事先要征得批准。与此相对,“风格”是形式上的概念,其中不涉及政治。“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是文艺思想的方针,

  • 何谓好汉语?——华语世界文学问题研究

    关键词: 汉语  学问  世界  华语  美学意义  诗人  

    多年前在北京,诗人欧阳江河提出的一个问题至今仍使我好奇。他问:“何谓好汉语?”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起来已经把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存在了脑子里,因这个问题不仅有关美学意义,还触及了道德和民主等问题。

  • 于审美和学术中透视东西政治风云——斯坦福大学王斑教授访谈录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  教授  访谈录  北京外国语大学  政治  学术  审美  硕士学位  

    蒋文燕:王斑教授,我首先要谢谢您接受我的访问。说起来您跟北京外国语大学源渊颇深,您是一九七八年考入北外英文系,一九八二年师从周珏良先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您能跟我们谈谈当年跟着周先生学习的情景吗?

  • 十本书与十个问题(中)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胡乔木  高三学生  文学青年  未来派  文章  

    三、“左”和右之间的“社会主义文学” 胡乔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应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我现在读到的胡乔木最早谈文艺的文章,是他署名“胡鼎新”、发表在《扬州中学校刊》上的《近代文艺观测》。此时的乔木是扬州中学高三学生,这位文学青年在文章中对“颓废派一未来派一普罗派”作了自己的分析,并且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 走不出的五四——对话陈丹青

    关键词: 陈丹青  五四  对话  清末民初  中国历史  烈士  

    陈丹青:回看五四,甚至不只是五四,应该讲是清末民初那一段,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意思的一段,就是元气淋漓。出来的人各色各样都有,有烈士型的,然后有风流型的,然后有投机型的。

  • 低谷的一代——关于“七O后”作家的断想

    关键词: 作家  断想  作品  

    何锐先生嘱咐我写一点关于“七O后”作家的文字,坦率地说,我写不出来。断断续续地凝聚了一些想法,仔细想想,仿佛又不是那么回事,于是自我推翻。为此,我也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七O后”作家的作品——其实我对这些作家的作品并不陌生,在主编《上海文学》杂志的时候,

  • 守护细若游丝的小传统——俞晓群与《这一代的书香》

    关键词: 小传统  散文随笔集  三十年  

    一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俞晓群出版了个人的第三部散文随笔集《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与事》(以下简称《书香》)。

  • 刘震云:“拧巴”世道的“拧巴”叙述

    关键词: 刘震云小说  叙述  语素合成  口语词  形容词  意思  抵触  

    一、“拧巴”一词拿住了刘震云小说的精魂 我想首先说说什么是“拧巴”。“拧巴”(ningba),是个流行于中国华北一带的口语词,由“拧”和“巴”两个语素合成。“拧”的意思是别扭、抵触,可以单用为形容词,“巴”在这里是个表示状态的词尾,一般读轻声。“拧巴”的意思很多,也很含混,除了别扭,互相抵触之外,纠缠、错乱、不合适、不对付...

  •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猎人峰》解读

    关键词: 生态批评  解读  猎人  人类关系  历史责任感  文学思潮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发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态文学思潮进入新世纪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生态文学承续了五四启蒙精神,直指自然被戕害、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疏离以及探寻人类终极诗意家园所遇困境的现实,作家身上深重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批判意识和悲剧性的审美意蕴。

  • 须一瓜小说:复调的艺术

    关键词: 须一瓜  艺术  复调  小说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须一瓜是近几年来颇受关注的“新”作家,之所以说她“新”,是因为她的确是在近几年迅速建立她的声誉,说她不“新”,是因为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

  • 在大地上诗意地行走——肖建国小说近作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 肖建国  小说  诗意  大地  二十世纪  文化转型  文化建构  精神存在  

    经过三十余年激荡的风云变幻,新时期的文学已几番人事更新、几多沧海桑田,文化转型的洪水迅速漫过了二十世纪的头顶,直到这个世纪的前十年依然漫漶,既意味着人类文化建构的一次质的飞升,也意味着人类精神本性的一次毁灭性的否定。高科技和商品统治正在一点点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精神存在的意义,

  • 民族身份的超越与现代性的救赎——近十年少数民族生活长篇小说论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民族生活  民族身份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代性  救赎  藏族作家  

    一 一九九八年,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辗转四年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引起轰动。小说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藏族土司家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崩瓦解过程和土司作为一种封建制度的最终消亡。小说的热议视点有很多,比如独特的叙述视角、神秘而诡谲的历史、充满雪域色彩的高原风情、残忍而冷酷的权力斗争、

  • 图像时代的文学取向

    关键词: 图像时代  文学机制  社会生活  文化审美  拉丁文  

    图像(imag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Imaago,其本源意为像某物,如果从字面意将其拆开则是图画与影像的合称。图像时代是社会生活、文化审美被图像占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为图像作用机制而非文学机制所支配的时代。图像时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时间量度,“图”的历史千年绵长,“像”的原点若宽泛地从电影的诞生(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计算,

  • 在中国的文学现场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现场  中国  批评  

    “在中国的文学现场中思想”是我对杨利景文学研究与批评的一种客观描述。这里包含着几层意思:杨利景是在中国的文学现场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密切关注着这个现场;他开展文学研究与批评的逻辑起点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他是在这个现场里思想的人。

  • 新世纪文学与全球化想象

    关键词: 全球化  新世纪文学  想象  历史学家  工业革命  世界现代史  霍布斯鲍姆  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术语在我国逐渐变得耳熟能详。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关于世界现代史的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和《帝国的年代》论述了一七八九至一九一四年之间全球的变化,并将全球化看成由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历史潮流。

  • 文化转型与当代“浙军”创作的流变——一个典型地域文学现象的解剖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文学现象  文化转型  解剖  流变  创作  当代  作家群体  

    一 研究一个地域作家群体的兴衰与流变,应该既有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意义。因为地域作家群体的生成,体现“人文因素”的文化背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又牵连着整体文化,因此通过一个“点”的深入解剖,往往能够透视出于整个中国文学具有观照意义的东西。

  • 范伯群教授的文学史“革命”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范伯群  教授  当代学术  通俗文学  传奇  叙述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范伯群先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了一个当代学术传奇。他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3-作,那就是: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叙述框架。这位老人以一己之力,从通俗文学始,至雅俗共生终,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文学史革命。

  • 《作家》杂志目录

  • 《东吴学术》目录

  • 作家影集 李笠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学院  影集  作家  斯德哥尔摩  现代文学  诗歌创作  瑞典  

    李笠,诗人。翻译家。一九六一年生于上海。一九七九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瑞典语系。一九八八年秋移居瑞典。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二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瑞典现代文学。一九八九年出版用瑞典文写的诗集《水中的目光》.以后又发表《时间的重量》、《逃》、《归》、《栖居地是你》、《原》等诗集。获多种诗歌创作奖.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街53号,邮编: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