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管,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当代文学批评应强化诗性维度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维度  诗性  文学创作  文艺作品  批评对象  正常运行  健全发展  

    当代文学批评指涉的范围既深且广,这里所谈的文学批评对象主要是文艺作品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如同文学创作一样,对于主体来说是自由的,缺乏内在的自由或外在的自由,不论文学批评或文学创作都不会获得健全发展和正常运行;虽然文学批评有一定的标准,

  • “田园将芜,胡不归?”——新时期以来中国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 土地关系  中国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时期  田园  土地制度  20世纪  

    在20世纪,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到“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数经更迭,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历史过程。1980年代所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与“合作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土地制度,

  • 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

    关键词: 西部小说  嬗变  文学地理学  创作风格  地理空间  多重文化  小说创作  80年代  

    一定的地理空间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家“精神原乡”的生成背景。在此意义上来看多重文化濡染下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域的小说创作,确实具有文学地理学上的意义。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透过西北地区长河大漠,城堞狼烟,窑洞账房,

  • 近20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趋势与问题——基于学术专著的考察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基督教  学术专著  20世纪90年代  著述  

    随着研究界对现代文学中异域因素的日益重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著述也在逐步增长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此类论著较为星散,而此后则有较为集中的展示。因此,本文拟就对近二十多年的相关著述进行介绍和讨论,以期对该论题的深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索引。

  • 孙惠芬的“变”与“不变”——评《后上塘书》

    关键词: 孙惠芬  凶杀案  小说  

    孙惠芬的《后上塘书》以一桩凶杀案开头,全书也是围绕这桩凶杀案的发酵和破案而展开,但孙惠芬并没有取一个凶杀案的书名,而是命名为“后上塘书”,这分明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她十年前写的另一部小说《上塘书》。

  • 《后上塘书》:致力于人性启蒙的乡村叙事

    关键词: 乡村叙事  人性  80年代  地域文化  孙惠芬  文学  莫言  故乡  

    孙惠芬自1980年表作品至今,一直用写作来编构着自己的文学故乡,“上塘”和“歇马山庄”这两个辽南地域文化浓重的文学村庄已成为她的专属领地,其对孙惠芬的价值不亚于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的意义。如果说,莫言是在历史的纵深沟壑中打捞沉淀于岁月底层的乡村的话,

  • 全球化进程中的乡土寓言写作——孙惠芬《后上塘书》和关仁山《日头》合论

    关键词: 关仁山  孙惠芬  全球化进程  写作  寓言  乡土  叙事风格  

    作为《上塘书》的姊妹篇,虽然说《后上塘书》(《人民文学》,2014年11期)中可以看出作者孙惠芬的一贯思索和叙事风格,但其所指涉的问题却非这部长篇所能解决。这部小说与关仁山的近作《日头》(长篇,2014)一起,再次提出了一个让人警醒而不可回避的问题:

  • 如何书写现代城市——以邓一光的深圳书写为例

    关键词: 邓一光  书写  现代城市  深圳  小说家  

    一、邓一光的深圳书写 说起邓一光,大家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军旅小说家的标签,草原像大海一样在眼前起伏,《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我是我的神》等一系列作品一字排开,豪迈的气息迎面扑来。

  • 上海书写中的世俗性——读《繁花》与《天香》

    关键词: 世俗性  上海书写  中国古典小说  世俗生活  日常生活  文学作品  黄金时代  

    何为“世俗生活”?当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谈论“世俗生活”时,它是指充盈着世情、人情、风俗、习性的日常生活。当作家将世俗生活或世俗经验审美化后,文学作品便呈现出一种“世俗性”。阿城在为中国古典小说溯源时说:“明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我们现在读的大部头古典小说,

  • 与新时代底层人生现实的“在场”“肉搏”——读长篇小说《一嘴泥土》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泥土  人生  在场  观念先行  肉  读者  

    在读了许多花拳绣腿、观念先行在空中飘舞的小说之后,再读2015年作为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之一种出版的“70后”作家浦歌的新作《一嘴泥土》,无疑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是一部生成于底层人生现实泥土并把读者从时尚幻觉中警醒,恢复读者人生记忆的小说,

  • “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悸动”——陈忠实散文创作论

    关键词: 陈忠实  散文  创作论  心灵  生命  亲身体验  艺术素养  流沙河  

    自从陈忠实196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河》以来,他结集出版的散文已达十余册。他在散文中讲述着他的生活、他的亲身体验,以自己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舒缓的话语,叙述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的热爱。

  • 张贤亮的阅读史

    关键词: 张贤亮  阅读史  青年诗人  劳动改造  劳改农场  新时期  浪漫  

    新时期文坛上有一批劫后重生的“右派”作家,而张贤亮显然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人物,他曾是浪漫张扬、激情澎湃的青年诗人,但却因诗获罪,被剥夺创作权力、强制劳动改造,他的诗人理想和青春年华在宁夏的劳改农场一起被消磨殆尽。

  • “这个杀手不太冷”——金仁顺小说论

    关键词: 金仁顺  小说  杀手  代表作家  90年代  

    金仁顺,朝鲜族,中国“70后”代表作家,除去大学期间发表的小说习作,发表于1996年《作家》杂志上的《爱情试纸》算是其第一篇成熟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金仁顺与卫慧、棉棉等人一起作为“美女作家”被推上文坛,红极一时。

  • 《国殇》新义的赋格——熊育群《己卯年雨雪》的文化蕴含解读

    关键词: 文化蕴含  抗战历史  解读  赋格  新义  战争状态  政治博弈  

    作为战争状态的抗战早已结束,但抗战仍是一场场远没停止的较量与拷问,从政治博弈、民间质证、学术研讨到文艺表现,抗战均渗透进了我们的当代史。很多作家把他们的史诗情结、个人想象和思想内蕴带人了抗战历史的天空,当这类作品在纪念年份扎堆时,我们阅读的期待会变得更加挑剔。

  • 乡下人的城市眼光——贾平凹及其笔下的小城文化特质

    关键词: 文化特质  城市  贾平凹  乡下人  小城  眼光  乡土中国  城镇化建设  

    引言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的进程之中。在整个世界走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的召唤下,这个进程虽有诸多弊端却又难以避免,其带来的必然结果,便是国家和社会由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 在历史与时间的软埋之下——评方方长篇小说《软埋》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时间  历史  文学史意义  方言词汇  区域性  性意象  生死观  

    “软埋”真是个令人陌生而有些惊惧的词语,但是读完方方以此命名的最新长篇,你才发现它就像渔网上的总绳,把整篇小说都拎了起来,并可能会由一个区域性的方言词汇,变成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普遍性意象。“软埋”在本义上彰显出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

  • 《生命册》:生态忧虑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 生态系统  人文关怀  忧虑  生命  生态问题  精神世界  人类社会  自然界  

    世界是一个由人、社会、自然界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当生态学走出自身苑囿,实现“人文转向”之后,人们认识到不仅仅自然界存在生态问题,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也存在生态问题。人既是自然性的存在,

  • 昔“校园诗人”今如何?——关于徐芳近年诗与散文的解读

    关键词: 诗人  校园  20世纪80年代  解读  散文  徐芳  文学现象  中国文坛  

    “校园诗人”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一大批充满浪漫诗情的年轻人,那些在刚刚恢复高考而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群体,以诗歌形式表达着那一代人的激情和思考。至今,已近40年过去。当年的这一代诗人们,如今大多情况又如何呢?

  • 在诗歌中向着太阳飞翔的天堂鸟——阮雪芳的诗带给我们什么

    关键词: 诗歌  天堂  太阳  生活  诗意  仪式化  碎片化  

    从诗歌延伸向生活的整体诗意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诗歌都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个人仪式化生活,写诗歌和读诗歌都成为一种自我标志,却不一定是诗意生活,而这样的诗意和生活是碎片化的。但在阮雪芳的诗中,发生了一种更艰难的诗歌意愿与行为,她不是把现实事物肢解分离,

  • 现实主义诗歌的困境:“现实”如何“诗歌”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  困境  朦胧性  写意性  抽象性  微言  俗  

    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朦胧性、凝练性、写意性、抽象性。“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极终古”、“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表现出的是微言中见大义,强调的是诗歌的宏阔性。总体而言,诗歌不是一个人间的凡夫俗子,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文学运动  知识概念  作家作品  文学史  两步走  

    11年前,当我们在文学史领域里从事“重返80年代”的研究时,已经感到了这是一个需要分两步走的工作。第一步是对新时期文学最初十年——80年代文学所开展的历史性清理,这包括了对当时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主张、思潮、现象、作家作品和围绕它们而产生的知识概念的回顾性反思。

  • 另一部“王蒙自传”——《夜的眼》诞生记

    关键词: 王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自传  研究资料  小说  

    《夜的眼》初刊1979年10月21日的《光明日报》,①是王蒙重返北京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在为这篇论文的写作查找资料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地发现,无论是根据《王蒙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共45卷)附录的“王蒙研究资料索引”,

  • 80年代初的“沈从文热”

    关键词: 80年代  沈从文  大学出版社  传记文学  汉学家  文学史  夏志清  

    一、一部文学史与两个汉学家 1961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年轻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71年又出版了增订本。1979年,中译本分别被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和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

  • 英译选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为视角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选集  哥伦比亚  海外传播  英译  30年代  短篇小说  

    自上个世纪30年代,纽约Reynal&Hitchcock出版社推出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西方世界又相继推出了数十部综合性的中国现代文学英译选集。

  • 文学翻译与作品域外影响力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  影响力  视觉艺术  19世纪  20世纪  小说家  马尔罗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安德列·马尔罗对视觉艺术的评述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直到19世纪,名作是以一种“独自”存在,意义明确的方式被理想化地描绘着。进入20世纪这个翻译的时代,文学作品化身在不同风貌的相似中,构成一个整体,翻译的创造性力量制造出反馈与回声,

  • 是罗兰·巴特还是巴塔耶·巴特?——谈巴特《文本的快乐》中的巴塔耶的影子

    关键词: 文本间性  巴特  罗兰  影子  快乐  1975年  思想发展  美人鱼  

    序言:谁是美人鱼 1975年,巴特在《罗兰·巴特自述》的“阶段”(Phases)一节中根据“互文文本”(in—tertexte,或译关联文本,文本间性),“类别”(genre)与“作品”(oeuvres)三个因素把自己的思想发展和写作历程作了划分,即“社会神话学”、

  • 布朗肖和巴特论作者之死

    关键词: 巴特  布朗  1968年  同一与差异  文学空间  思想家  

    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一文,明确地宣布作者这个概念已经不再有效。实际上,早在1955年,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一书之中就已经表述了类似的观点。通过对于这两个文本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思想家的同一与差异:

  • 批评家影集

    关键词: 批评家  影集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作家协会  1951年  文学研究所  文学研究会  

    贺绍俊,男,195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沈阳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主编。

  • 海外汉学家影廊

    关键词: 汉学家  海外  文学比较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  领军人物  

    朴宰雨先生是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与中韩文学比较研究。历任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以全韩国中文系专任教授为正会员)等韩国最重要学会的会长,是韩国中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街53号,邮编: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