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

杂志介绍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管,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创刊于1984,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主持人的话

    关键词: 阎连科  丁庄  文学世界  如水  一本  鲁迅文学奖  当下文学  批评界  中国当代文学  

    讨论阎连科的意义是个复杂的且有难度的问题。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阎连科的文学世界。在小说部分,《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四书》《炸裂志》和《日熄》等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作品;在散文部分,《我与父辈》一本书足以表明阎连科是一个重要的散文家。

  • 从《受活》到《日熄》——再谈阎连科的神实主义

    关键词: 阎连科  主义  小说家  布洛赫  赫尔曼  奥地利  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引用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的观点说:“发珊性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的惟一的存在的理由。”证之于他的作品,不能不说是经验之谈。这位捷克的小说家在书中一再提及卡夫卡的作品,其实是在印证自己的这个感受。

  • 癌症、残疾和艾滋叙事:论阎连科的疾病三部曲

    关键词: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三部曲  阎连科  癌症  疾病  叙事  残疾  

    1976年“”结束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近三四十年来的发展更是惊人地迅疾。中国近几年取得的骄人成就,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超越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射的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与轨道实验舱成功对接,首次成功登月等,更令世界为之侧目。

  • 作家词典·阎连科

    关键词: 著名作家  阎连科  解放军艺术学院  词典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当代  应征入伍  河南大学  

    阎连科 阎连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4年由部队转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阎连科作品译介

  • 程光炜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学者  范式  80年代文学  学术成就  文学研究会  

    在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批评家当中,程光炜教授应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学者和批评家。他在诗歌、小说、文学史以及80年代文学诸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是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性的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杰出人文学者”,在优秀人文学者荟萃的中国人民大学,他仍跻身于“杰出人文学者”行...

  • 当代文学学科:从“批评”到“研究”——关于程光炜与其人大弟子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研究  文学学科  程光炜  弟子  人大  批评  洪子诚  

    一 多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往往被视为一个没有“学问”的学科,一直到1999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问世,大陆学术界始有“当代文学”学科从幼稚逐渐成熟、“当代文学”终于有“史”了的感叹。

  • 作为文学史家的程光炜

    关键词: 程光炜  文学史家  1998年  学术生涯  文学学科  评论家  朦胧诗  诗歌  

    1998年,程光炜“因文坛‘纠纷’宣布脱离(诗歌)‘江湖'”,而随后的十多年时光也逐渐“淹没”了他作为朦胧诗人和重要诗歌评论家的曾经的形象。这或许是程光炜个人学术生涯中的偶然,但对于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而言,却毋宁是意外而丰厚的收获。

  • 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文学评论  新时期  侧重点  学科  历史  学者  

    当代文学是一门没有时间下限的学科,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对于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也陆续响起了质疑之声,有一些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才是当代文学。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飘忽不定,学科内部多有分歧,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明显差异,这在学院空间中不无尴尬之处。

  • 教室里的学问

    关键词: 学问  教室  文艺研究  黄修己  北大  游国恩  文学史  清华  

    前不久读到黄修己教授在《文艺研究》2016年第12期上的访谈,说他1955年入北大念书时,曾选修过游国恩、吴组湘和王瑶等先生的课。后来才慢慢悟出,老师们授课的风格可以分为“北大派”和“清华派”。“北大派”重文学史,“清华派”重阐释。

  • 当代网络小说电影改编中的艺术情怀与利益焦虑

    关键词: 电影改编  网络小说  电影拍摄  改编者  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  影视公司  冯小刚电影  科恩兄弟  低俗小说  

    一 当前的电影生产格局中,文学母本来源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为电影拍摄原创的作品身影不多,而在网络已经走红的小说,往往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电影改编者看中这些网络小说比较接地气的一面,以及作品本身热衷追慕时尚,能跟随流行元素的特点。

  • “50后”作家何以仍是中流砥柱?

    关键词: 作家  中流  文学批评家  小说观念  60年代  开放性问题  19世纪  20世纪  

    程光炜在《“60后”的小说观》中,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当广大读者和文学批评家对小说的认知仍停留在19世纪文学那里时,60年代生作家却还在顽强地用20世纪小说观念制作着他们的作品。这是不是50年代生作家因此仍是文学之中流砥柱、而60年代生作家虽已崛起却没有像预期那样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 《白毛女》进城与革命文艺的传播和示范

    关键词: 革命文艺  传播  示范  经典作品  延安文艺  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  

    《白毛女》是延安文艺的经典作品,其传播的范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逐步胜利而日益扩大。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大批城市被解放军接管,伴随着城市的接管和政权的更迭,延安文艺也随军进城,而《白毛女》无疑是被重点推广的作品之一。

  • 被建构的“权威”——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中的“读者来信”考察

    关键词: 读者来信  短篇小说  评选  权威  群众路线  文艺工作  文艺政策  

    作为文艺工作积极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有效途径,“读者”的意见在国家文艺政策中一向备受重视。而作为读者意见反馈的一个主要形式,“读者来信”在文艺报刊中经常出现。“读者”话语的被重视要追溯到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拨乱反正”:过渡期的文学批评——以1976—1978年《人民日报》为中心的梳理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拨乱反正  中国当代文学  政治批评  党报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人民日报》等党报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流变曾经起到过非常显著的影响,这在“十七年”和“”时期尤甚。党报的文学批评某种程度而言可说是政治批评,大多代表着权威意志对文学的发声,作为方向性的纲领引导着文学的动势,这是理解《人民日报》等党报文学批评的重要基点。

  • 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

    关键词: 萧红  主流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  阿来  陈忠实  叙述方式  

    20世纪以来,乡土文学一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作家的数量还是其作品所代表的艺术水平来看,乡土文学都不愧被称为“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从20世纪初到现在,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家杰作,早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

  • 中国的贝阿特丽切——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个“姐姐”形象研究

    关键词: 形象研究  80年代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形象  个体解放  

    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女性形象,她特别像但丁《神曲》里的贝阿特丽切。在一些以“我”的精神成长为母题的男性自述文本中,这个女性形象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被呈现,也不承担任何诸如个体解放、人生幸福等抽象的理论任务,她像是《神曲》中的贝阿特丽切,她吸引“我”,她是一个被“我”发现的、不自觉的启蒙者形象。

  • 受伤的喉咙——翟永明诗歌发声的隐秘性

    关键词: 翟永明  波伏娃  隐秘性  萨福  舒婷  概不由己  陆忆敏  西蒙娜  文化诗  

    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她那部被称为女人的“圣经”一书中提到:“物种与个体的冲突,有时在分娩时会具有戏剧性的力量,使女性身体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脆弱。人们说得好,女人的‘腹部是虚弱的’。的确,她们内部有一种敌对因素——这就是消耗她们生命力的物种。

  • 北岛论——从心灵史到文学史

    关键词: 北岛  文学史  心灵史  诗歌创作  创作研讨会  创作情况  80年代  朦胧诗  

    2016年5月20至22日在廊坊召开的“北岛诗歌创作研讨会”可谓意义非凡:除了这是国内召开的第一次关于北岛诗歌创作的研讨会之外,众多学者在会上的发言也使我们这些晚辈受益匪浅。总而言之,会上有两个主要观点颇具启示意义:其一,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诗歌界对于去国之后北岛的诗歌创作情况了解不多,所以,许多关于北岛的研究和诗歌...

  • 21世纪诗歌:女性诗歌的热潮与性别认同

    关键词: 性别认同  女性诗歌  21世纪  文学研究  历史与现实  创作主体  性别因素  社会生活  

    讨论创作主体的个体属性对于一个时代诗歌的整体影响,或许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性别因素了。“性别与文学的关系复杂而深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中,性别都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与阶级、种族、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纵横交织,相互联系和渗透,在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中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样态。”

  • 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道隐喻——评徐兆寿的《荒原问道》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荒原  隐喻  当代文学史  张贤亮  陈忠实  贾平凹  

    我一直在想,当代文学史上,西部尤其是西北为什么一直成为一道耀眼的风景。那么多的大作家都闪耀自那里:王蒙、张贤亮、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承志、昌耀、杨显惠、周涛、刘亮程、红柯、雪漠……那些作家,有一半以上并非土著,而是去“发现”那里,或是被那里“养成”。

  • 现代人精神困局的深度解耦——周庆荣散文诗近著文本评析

    关键词: 周庆  散文诗集  中国当代文学  转载率  读书界  玛丽  现代人精神  普拉斯  张若虚  精神困境  

    我关注周庆荣散文诗,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那时候中国当代文学处于显而易见的黄金时期。周庆荣初登散文诗坛,便以富有影响力的《爱是一棵月亮树》,让读书界认识了玛丽·格丽娜。那部散文诗集高密度的转载率与托名的方式,不仅使“月亮树”一词进入汉语语汇,更让玛丽·格丽娜美誉加身。

  • 《人类世》:赵德发的“人类情怀”

    关键词: 人类  赵德发  情怀  生命存在  自我关注  永续发展  言说  家园  

    人类世/“人类世”/《人类世》言及人类,注目人类征途,必然会不断言说人类的家事,更需言说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家事,体认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事。这并非仅仅是人类的自我关注,而且更在于思考人类何以能够有机、和谐地行进自身永续发展的路径。

  • 生态危机与文学想象——《人类世》的另一种“方法”

    关键词: 文学想象  小说叙事  赵德  双手合十  小说叙述  生态危机  土地关系  生态文学  救赎之路  精神指向  

    赵德发的小说创作似乎对某种主题和特定领域总是缺乏一种“耐心”和“持久力”,从小说《通腿儿》到“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再到《双手合十》,他的小说叙述核心和爆破点从乡村伦理阐释,跳跃到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分析,又迅速进入到中国传统宗教的冥想,完成了多次潇洒而华丽的散弹击发和定向击破。

  • “人类中心主义”的转换与超越——论赵德发的长篇新作《人类世》

    关键词: 赵德  人类命运  命运共同体  双手合十  明确提及  焦石  文化景观  终极意义  基督教文化  世相  

    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及“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而且鲜明地表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从文化理论角度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及其阐述具有显然的超越性,这不仅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实也是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转向和文化对话的关键命题。

  • 主编的话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经典化  青年作家  张悦然  细致梳理  作家群体  王安忆  文学期刊  文学历史  中国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定位是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经典化,而经典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2017年第2期开始,本刊开设“聚焦新锐力量”专栏,请70后和80后中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力且开始形成自身批评风格的青年批评家,对近些年渐成文坛中坚力量的青年作家,主要是指70后、80后作家群体中的代表性作家,进行阶段性盘点,以同龄人评同龄人的方式,进...

  • 诱饵与怪兽——双雪涛小说中的历史表情

    关键词: 表情  历史  小说  怪兽  诱饵  耐心  

    一 双雪涛与《收获》编辑走走对话时,谈及自己在写作方面的野心:“只要你足够好,足够耐心,足够期盼自己的不朽,就可能完成自己的伟业。”“伟业”与“不朽”是夸张、虚幻的大词和身后事,而“好”与“耐心”确实是目前触手可及的事物。

  • 旧梦重圆:青年的突围或狡黠——从《茧》看张悦然的创作

    关键词: 张悦然  创作  突围  青年  长篇  诗人  小说  

    在张悦然的新长篇《茧》中,诗人殷正说:“为什么有时候危险的事物会让人感到温暖呢,我只是觉得那种感觉很奇妙。”它几乎成了张悦然小说中的真理——那些沁人心脾的孤独,旧日的创伤和现下的刺痛,以及带着扑火之心的苦苦追寻,被张悦然兑换成毒物的诱惑和凄厉的柔情。

  • 后理想主义时代的困惑与求索——甫跃辉小说论

    关键词: 理想主义  甫跃辉  小说  80年代后期  90年代  文化立场  知识谱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理想主义的终结”、“人的消失”、“人的死亡”、“人文精神的失落”之类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一判断背后的价值取向、文化立场、知识谱系、问题意识不无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李劫在回顾“人文精神”讨论时说明了当时存在的分歧,包括他在内的一部分知识分子针对的是专制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另一些则...

  • 古筝与小提琴的协奏曲——麦家文学作品走向海外的启示

    关键词: 海外传播  文学作品  麦家  协奏曲  小提琴  古筝  中国作家  2009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规模的扩大,中外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对抗已演变为对中外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作品走向海外的速度日益加快,由此引起的反响也越来越强烈。“2009年鲁迅的作品在经历了82年后终于以全译本的形式走向广大海外读者,2012年莫言的著作在海外传播22年后,最终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而麦家的《解密》则...

  • 法兰西语境下的莫言文学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法兰西  莫言  语境  英译本  当代作家  知名度  法国  

    莫言是拥有海外译本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中数量最多的并非英译本,而是法译本,译介莫言作品最多的法国为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莫言在获奖之前在法国已颇具知名度,2004年他荣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 流散文学与世界文学:兼论凌叔华的流散写作

    关键词: 流散写作  世界文学  流散文学  凌叔华  世界经济体系  政治经济  文学写作  美学范畴  

    现代世界经济体系造成的大规模搬迁和移居已深深地影响了文学写作:如殖民政治经济下的非洲、中国和印度流散写作,这方面的文本已大范围并重叠地覆盖了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那些跨越政治地缘和美学范畴的,关于古代和现代的流散文学作品,见证了文学的传播,造就了文学的含义。

  • 作家影集——翟永明

    关键词: 翟永明  影集  作家  工程学院  诗歌作品  代表作品  女性诗歌  

    翟永明,祖籍河南,生于四川。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旋至某研究所工作。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4年完成组诗《女人》,翌年后发表,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女性诗歌”在中国的发轫与代表作品。1986年留职停薪写作。1990—1991年赴美。1992年返回成都,重新开始写作,诗风即变。

  • 海外汉学家影廊——白睿文

    关键词: 汉学家  现代中国文学  海外  哥伦比亚大学  语言文化  加州大学  流行文化  历史创伤  

    白睿文(Michael Berry)1974年于美国芝加哥出生。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华语文学、电影、流行文化和翻译学。著作有《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痛史: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煮海时光:侯孝...

  • 刘大先

    关键词: 精神产品  自由表达  审美表达  社会性  生物性  个性化  普遍性  文学  

    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文学最初是从个体出发,涉及到私人经历、暧昧情感、幽暗心-灵、生活与环境的印记。从根底而言,它源于人性的自由表达。这种人性内含着生物性与社会性两方面内容,决定了文学在审美表达个性化的基础上,还要有超越一己恩怨利益的普遍性。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街53号,邮编: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