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东南文化杂志

杂志介绍

东南文化杂志是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南京博物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东南文化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历史类。

  •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调查与行业生态构建

    关键词: 传统技艺  手工造纸  南方中国  生态调查  生态恢复  

    21世纪初,中国手工造纸虽然品类仍比较丰富,但分布密度和广泛度已大为萎缩。从已完成传统手工造纸状况田野调查的南方中国来看,许多地区的传统手工造纸生态圈已成为“孤岛”,面临着传统技艺无法融入现代人生活和消费需求、造纸技术传承后续无人的困境。传统造纸行业的生态恢复需要融入新的科技力量,积极适应社会审美、消费新需求,并促使设...

  • 江苏仪征刘集联营1—4号西汉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 仪征  西汉  竖穴土坑木椁墓  庙山汉墓  

    1994至1997年,扬州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在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相继清理了四座西汉早期竖穴土坑木椁墓。四座墓葬出土文物达200多件(组),以釉陶器和漆木器为主,还有少量铜器、玉器。从墓葬分布规律分析,它们应为庙山汉墓的陪葬墓群。墓葬之间的差别应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

  • 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 东晋  家族墓  张迈  六面印  步摇  头像砖  

    2015年4—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地坐北朝南,4座墓室东西向紧密排成一列,墓葬形制、大小相近,均为砖室券顶结构,长5米左右。墓葬多保存较好,出土了包括青瓷器、陶器、金饰、铜印章等在内的各类遗物90余件(组),其中六面印、步摇金饰、头像砖等均较罕见。根据出土的六面印,初步判断M1墓...

  • 福建南安丰州皇冠山“天监十壹年”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 福建南安  南朝  砖室墓  

    2008年,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北面、桃园村与西华村北部交界处的皇冠山发现两晋南朝砖室墓群,泉州市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2号墓(M12)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单室墓,墓砖模印纹饰精美华丽、种类多样,少量墓砖模印文字“天监十壹年”。出土随葬品23件,以青瓷器为主。该墓对研究泉州地区的早期移民、佛...

  • 江苏扬州郭庄隋代墓葬发掘简报

    关键词: 扬州  隋代  墓葬  木枕青釉瓷器  

    郭庄隋代墓葬位于江苏扬州西湖镇俞桥村郭庄境内,2011年11月底,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考古发掘清理了三座竖穴土坑夫妇合葬木棺墓,出土了瓷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及钱币等随葬器物,具有隋代墓葬的特征。三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扬州地区隋代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博出版与新时期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举行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协会  专业委员会  学术研讨会  出版社  洛阳市  新时期  河南省  

    2017年6月17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文博出版与新时期使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会议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河南博物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编辑部、《中原文物》编辑部、《洛阳考古》编辑部承办,共有来自全国近40家博物馆、考古所、出版社、杂志社等文博出...

  • 大云山汉墓出土漆纱研究兼论楚系漆纱冠

    关键词: 漆纱  纂组工艺  朱砂染料  楚文化  

    通过对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漆纱残片的科学分析,可以得知该漆纱残片内部的使用材料为桑蚕丝,其外再髹大漆;编织结构为典型经编纂组结构;其表面可装饰红色朱砂矿物颜料。楚、汉这一类漆纱冠情况概基本如此。同时,结合以往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可以推测漆纱冠这一形制,或起源于楚国,并沿用至汉及后世。

  • 浙江安吉天子岗孙吴、西晋墓墓主蠡测

    关键词: 浙江安吉  太康六年  孙吴时期  朱氏家族  墓主  

    1993年浙江安吉县博物馆在天子岗发掘了一座西晋太康六年纪年墓(M2)和一座孙吴时期无纪年墓(M3)。根据两墓的形制规格、随葬器物分析,这是两座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天子岗一带是朱氏家族墓地,三国东吴至晋没有其他贵族葬在这里。据随葬器物特征判断,M3下葬年代约在240年左右,结合有关史料记载推断,M2、M3的墓主应是朱氏家族的朱才与朱琬...

  • 三足凭几的形态及其演变研究

    关键词: 几案  三足  三足凭几  圈椅  

    三足凭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家具,由圆弧形的几面和三条几腿组成。作为明器,它主要集中出土于六朝的墓葬之中。作为一种低矮型的家具,三足凭几常与席、床、榻和牛车等搭配使用,不仅可以使用在身前用于扶持,还可使用在身侧和身后作为凭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隋唐开始,伴随着中国高型坐...

  • 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解读

    关键词: 博物馆  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责任  文化记忆  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  文化共享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博物馆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承载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助力优秀文化传播、推动公共文化共享等方面的社会责任都有新的扩展。

  • 南京博物院第四届中学生考古夏令营顺利开营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夏令营  中学生  考古  团队协作精神  独立思考意识  历史知识  史前文明  

    南京博物院第四届中学生考古夏令营于2017年7月10日顺利开营,来自江苏、山东、湖南、上海、四川等地的近百名热爱考古与历史的中学生参加了本次夏令营。南京博物院考古夏令营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公众考古活动,以探索为核心,旨在拓宽中学生视野,普及考古与历史知识,提升实践与观察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与前三届考古夏令营...

  • “妇好墓展”与“海昏侯展”中所见“墓葬”展示的“他传”难度

    关键词: 展览  考古学  妇好墓展  策展  

    妇好墓展与海昏侯展是以“他传个人史”为视角展开相应社会生活图景的两个典型展览,这两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人物生平展示介绍的一种展示结构。在完全以出土“私人物品”为展示对象的展示中,信息残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将墓主人的身份进行“模糊处理”,即仍需将其大致归于一个人群,同时将能够说明的问题进行细致分类。这是一种在个体认...

  • 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

    关键词: 博物馆学习  博物馆观众  认知特征  传播策略  博物馆空间  实物展品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展入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

  • 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博物馆  展示诠释  多元意义  

    现代主义思维下的博物馆展示倾向于用权威的声音讲述不容辩驳的“真理”,通过建立统一的秩序对观众实行“教化”。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兴起,“一元论”受到质疑,知识转而被视为流动的、可变化的,意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受到重视。面对认识论的剧烈变迁,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通过合适的诠释呈现多元观点,尊重观众在诠释中的自主...

  • 意义建构:博物馆最佳传播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遗产阐释  展览设计  观众观众研究  

    过去几十年的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实践探索了博物馆传播的关键原则。博物馆展览建设有策划、设计、施工三个阶段。阐释策划阶段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目标观众是谁,主题是什么,展览的背景情况是什么。阐释设计阶段就要了解展览内容,进行分众传播,具有可达性和真实性,而最核心原则是激发、关联和揭示。施工是实现一个高质量博...

  • 服务于创意生活的博物馆设计

    关键词: 博物馆设计  创意生活  叙事展览  社会角色  责任  

    博物馆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和展览设计两方面。20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原先丰富的实物展示逐渐被叙事展览取代,后者集空间、媒体、藏品和故事于一身,形成复杂的高感官体验。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拥有多样化复杂资源的集合体,为民众的创意生活服务。在服务于商业开发的社会下,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观念在渐渐消失。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作用、...

  • 南京博物院暑期艺术体验营火热进行中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艺术体验  暑期  社会适应能力  体验式教育  黄金时代  全程参与  专业老师  

    南京博物院暑期艺术体验营于2017年暑期举办,体验营主要面向4-12岁儿童,从南京博物院“帝国盛世——沙俄与大清的黄金时代”展和“浪漫苏格兰·诗意江南”展中提炼两期主题课程,每期课程为四个半天,所有课程均由专业老师全程参与设计。体验营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创新理念,以“深度体验、生动有趣、参与互动”的方式,运用近距离观察与动手实践...

  • 多感官体验在博物馆展览营造中的理论与运用——以浙江台州博物馆“海滨之民”展项为例

    关键词: 博物馆体验  多感官  认知  直接经验  

    如今的博物馆功能已并非局限于保存、展示文物,它可以是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同时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场所。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已经不再是观众被动地吸收策展人精心设计的知识架构,而是更加注重涉及感官、知识、美学及社会等方面的多层次体验。“多感知”的观念逐渐影响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的博物馆界。被“视觉中心主义”长期占据的现代博物...

  • 日文提要

  • 韩文提要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邮编: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