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是由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北大期刊。
电影文学杂志创刊于1958,发行周期为半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杂志介绍
电影文学杂志是由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北大期刊。
电影文学杂志创刊于1958,发行周期为半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关键词: 新媒体 主流电影 市场 美学 意识形态
主流电影的概念是一个多重话语的表达,是市场、美学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共谋的产物。这三个基本属性互相依赖,密不可分。新媒体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表达媒介,也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到了主流电影的市场表现、美学风格和意识形态建构。本文首先尝试对主流电影做出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将其放入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中,分析在这个大的时代背...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儒雅 男性气质 爱情
在新时期电影中,知识分子表演为一批年轻男演员提供了契机,他们凭借银幕内外的儒雅形象丰富着新时期的男性气质,也在代际更迭中逐渐成为新时期的表演主力。儒雅书生意气在新时期已不再是意识形态缝隙中的边缘男性气质,满足了观众对新时期男性气质的多元期待。男性角色终于可以从满是家国情怀的英雄回到有小情小爱的普通男人,能体验生命中刻骨铭...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剧作法 意识形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政策的导向,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掀起了又一个高潮。梳理一下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它的三个方向:民族历史话语的再叙述、后革命时代英雄的赞歌和经济中国的模范传奇。这三个方向上的创作排序是有其固定方法的,它们所体现出的意识形态和剧作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如果说意识形态的力量愈被强化剧作的空间...
关键词: 空间 沟通性叙事 当代性 价值
本文通过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在当下发生的深刻变化,来探讨西部电影的“当代性”。“当代性”是“现代性”在时间上的延伸,但又突破了时间,呈现出空间表征,观照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的当代性应从“美学的”和“社会的”两个层面展开,在文本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中把握电影如何呈现西部农村现实,反思当下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的当代性问题,也可让创作者...
关键词: 城市电影 景观社会 奇观
渝中解放碑地区由于独特的山地江城风貌,为重庆城市电影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优势条件,由“魔幻空间”“新旧对峙”“家乡归属”三种景观组成的城市奇观形成了新的电影语言,并且构建出了一个新奇特殊的重庆城市形象。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在景观社会中,电影对重庆的呈现开始局限于新奇的城市奇观,忽略了叙事内容,欠缺对真正孕育城市独特形象的本土...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软性电影 硬性电影 左翼 电影批评
20世纪30年代的“软硬电影”之争是中国电影理论界出现最早、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一次理论问题论争,是左翼文艺家向电影领域进军后,遭遇的一场十分激烈的电影理论论战。想要对这场论争进行客观检视和全面梳理,就必须从双方论争的社会语境出发,客观还原出论争的缘起,厘清双方论争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支撑,进而阐释左翼电影评论家和“软性电影”论...
关键词: 民族电影 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
电影这种最具视听表现特性的文化传媒方式能够充分表现少数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把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有利于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本文在文化人类学的框架内,从原生态文化、风俗与服饰、民族歌舞、宗教与神话传说四个维度,系统地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 英雄 边疆 主流 怀旧 消费主义
新世纪以来的西北边疆电视剧中,英雄叙事赋予了边疆形象新的型塑,塑造出一片精神高地。剧作群以英雄为中介将边疆有机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表述框架之中,以英雄与自然的对抗与象征的复杂关系体现边疆思索的现代性矛盾,以英雄主义的怀旧记忆建立边疆与特定大众的情感纽带,以“他乡—家园”的意象重构体现国家对边疆和建疆者的双重召唤,以英雄主义和...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游戏化电影 电子游戏 叙事策略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对电影的影响之一便是游戏元素渗透进入电影,这重建着观众的观影体验和心理感知。游戏化电影使电影艺术本身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视听策略和美学倾向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高科技制作技术给观众带来视听震撼的同时,也挤压着观众对游戏化电影的文化想象而导致其叙事意义趋于表像化。所以在注重形式创新、技术展现的...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区域转向 空间
在由时间转向空间的学术语境下,电影区域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部分,以其鲜明的空间特征独树一帜,是中国区域电影创作与发展的重要代表。而以电影学研究为主体,引入媒介地理学研究视点,建构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地理理论及研究框架,对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作品、作者、产业等内容进行梳理与系统研究...
关键词: 热媒介 粉丝电影 营销策略 消费主义
当下热媒介正在推动着电影产业的变化,不论是从选题、制片还是到放映各个环节。作为粉丝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第一天就出现了退票现象,我们应如何冷静思考与理性判断其背后的营销策略?热媒介催化下的粉丝电影借鉴、吸纳、融合“互联网+”的各种优势,成为近期电影上映最具活力、潜力、争议的电影。从传播认知领域看,粉丝电影受到多元社会机制、...
关键词: 流行音乐 电影改编
《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后来的我们》是近年华语流行音乐电影改编作品。流行音乐电影改编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的新趋势,对这一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可纠正流行音乐电影改编中的不良倾向,有助于电影的良性的发展。从概念和内涵层面来看,流行音乐改编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电影;从创作层面上来看,流行音乐的电影改编是一种主题先行的机械创作,缺...
关键词: 韩国电影 现实关怀 幽暗意识 民主想象 权力警惕
新世纪的韩国电影呈现出浓烈的现实关怀倾向,倾向的来源基于幽暗意识中的民主想象、权力警惕及人性挖掘。在现实主义电影式微的时代,渗透着强烈幽暗意识的韩国电影,成为独特的东方景观。其中部分现实题材电影直击人性深渊,揭露历史与现实的伤,秉持着现实主义情怀,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应然之态。在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衰退的环境下,表现出厚重的现实关...
关键词: 明星形象 形象建构 符号内涵 文化传播
与传统媒介时期相比较,在个体力量被广泛激活的互联网时代,电影明星形象从“中心式”建构演化为“自我式”建构,从“同质性”符号演变为“差异性”符号,并在传播层面出现淡化“权威意志”,价值观混乱、竞争无序以及“舍本逐末”等问题。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明星形象的多维演变,探讨对明星形象评判的基本价值维度,可以为当今既兴盛发展,又频引争...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社会存在 以人为本 依赖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经典表述,其包含了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重要的文艺观。本文试图在唯物史观理论视角下,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人为本、人的本质和性格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理论对纪录片真实性进行分析,旨在救赎我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思辨思维...
关键词: 零度写作 伤痕记忆 女性
“零度写作”源自文学理论的范畴,它是指作者可以通过客观、冷慎的写作方式,将文章中的个人想法排除在外,从而使感情降温,理性升华。影片《二十二》中,导演采用了冷静的、几近“零度写作”的创作手法,将22位当年被充当日军“慰安妇”的幸存老人的日常生活真实呈现给观众,不带有民族主义的复仇立场,将感情保持最大化的克制,把父权社会下以男性为...
关键词: 斯皮尔伯格 科幻片 数字化技术 美学
从电影诞生至今,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美学变革,数字化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新颖的创作手法。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这部电影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将一个个熟悉的游戏、音乐、电影、动漫等娱乐产物串联在一起,极大程度地将VR、CG和3D等不同的数字技术融入其中,再次刷新了观众对科幻片审美认知、审美心理、审美特色等美学方...
关键词: 叙事视角 叙事结构 反恐战争新景观
不同于常见的反恐战争题材的影片,美国反恐电影《天空之眼》在谋篇布局与叙述方式上极具独特之处,一方面,影片将交锋淡化、将场景简化,以看似克制的讲述行为产生负负得正的代入效果;另一方面,影片也通过视角嵌入、多线并行等叙述策略推动情节的开展和故事讲述的节奏。此外,影片更是将关注点置于当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体现——无人机传讯上,并通过对...
关键词: 克拉考尔 电影美学 神话 现代性
克拉考尔认为现代性的三个特征是碎片化、意义的丧失与科学理性对审美经验的破坏。从此观念出发,他指出电影的出现弥合了人类审美经验的诸多不足,电影从而作为一种神话性的言说方式出现在现代社会,并成为“现代性”的重要代言人。他主张电影复原的是一种想象的完美的物质现实,是一种原初审美意义上的现实,这是作为电影的神话所产生的现代启蒙作...
关键词: 电影 暴力美学 黑色童话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所执导的电影拥有极致的暴力美学特征,与其他热衷暴力美学的电影大师有所不同,雷弗恩在营造强烈视听效果的同时,淡化了电影文本的表达,并且将充斥着血腥暴力元素的电影演绎为具有冰冷、残酷美感的黑色童话。本文综合《布朗森》《亡命驾驶》《唯神能恕》《霓虹恶魔》等影片内容,从外在暴力、内在暴力和暴力的消解三个层面浅...
关键词: 真实 荒诞 意大利喜剧
意大利喜剧电影是世界喜剧电影的重要分支,其表现形式与内在特征独具一格,在世界电影史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浪潮,涌现出一批极其优秀的导演与影片。然而,在经济衰退与好莱坞电影的双重冲击下,意大利电影逐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喜剧电影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维系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喜剧风...
关键词: 文德斯 身份认同 电影叙事
维姆·文德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导演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呈现出二战后意志消沉的德国,刻画了一代人的孤立和迷惘。他通过个人影像中独特的取材、叙事、镜头调度,在艰难时期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认同”,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文化价值。本文通过总结文德斯电影创作中建构“身份认同”的经验,应用相关电影学、文化学...
关键词: 痛感记忆 底层人物
漫长的民族苦难史逐渐形成韩国人特有的“恨”文化心理特征,奉俊昊作为韩国电影界极具社会问题意识的电影导演,他将这种“恨感”精神熔铸于电影文化当中。奉式电影镜头下的韩国社会残酷物语:民族身份缺失与军事独裁统治造就的痛感记忆,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以及“未解决”的结局策略,暴露出韩国的民族伤痕与社会隐痛,体现了其在“恨”的集体情感...
关键词: 贾樟柯 复调文本 知觉现象学 生活世界
贾樟柯的电影由于视听感知的多层并置,人物关系的镜像对照,故事结构的回环重合与叙事方式的杂糅交错,从而具有一种含混暧昧的复调文本特性。贾樟柯电影复调文本从身体、语言、他者和自然四个方面推进了电影审美经验的知觉现象学变革,其审美价值就是强调通过身体知觉进行“审美介入”,直接挑战了以往孤立、静观的审美无功利说,从而走向一种审美经...
关键词: 贾樟柯 电影 抒情意蕴 人文反思
贾樟柯把镜头对准时代变革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在缓慢的节奏中勾画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他对生命的关怀与思考。通过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征,探索他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追求,可以看出他在时代的变迁下依靠悲悯的情怀去感受生命的呼吸,用白描的方法将中国社会的集体精神世界真实呈现,他所追求的情感是当下国民共有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 王童电影 历史反思 政治修辞 人文关怀 身份认同
王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台湾导演,他导演的电影擅长以政治修辞来反思历史,以哲理思维来关怀人类,传达出历史的乖谬和小人物的挣扎。他把人物置于大历史背景下,以残酷而又荒诞的笔触为台湾历史立传,以戏谑和嘲讽的叙事格调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与控诉。在展现人物命运时,较多地着墨于人性的细微层面,对处在台湾...
关键词: 冯小刚 青春片 怀旧 象征
《芳华》中的苦难叙事并非意在评述历史,而是一种对青春岁月的抒情。文工团的兴衰作为影片真正的表现对象,展现的是理想的破灭和坚守的精神。影片表现萧穗子和刘峰在文工团经历的失恋,分别对应了他们两人在战争年代和当代生活中的失败。何小萍和林丁丁的遭遇象征了时代的创伤。刘峰和小萍的坚守则充分体现出“怀旧”这一行为的力量。文工团的歌...
关键词: 诗电影 现代性哲思
《长江图》与《路边野餐》同于2016年上映,两部影片在西方现代性哲思的审视下,其对人当下生存情境反思的诗化处理呈现出一种互文性,因而本文以此两片为参照,试从三方面探寻中国当代诗电影在诗意叙事结构中呈现出的美学表征共性。首先,影片皆采用虚实相生的反线性时空叙事结构;其次,诗意电影主人公呈现出一种自我分离的人格特质,对历史与记忆表露...
关键词: 顾长卫 李沧东 比较电影研究
顾长卫与李沧东导演分别来自中国和韩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经历对他们的电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同属东方文化的基因又必然体现在他们作品的共性之中。鉴于他们在电影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主题相似性,激发了笔者对其二人的电影比较研究。本文选择顾长卫导演的《最爱》与李沧东导演的《绿洲》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分别从他们电影作品的...
关键词: 传统美学 长镜头 蒙太奇 隐喻
电影《小城之春》是一部散发着中国气质的经典之作。与同时期诸多电影不同,费穆导演直面民族艺术特质,将中国诗画、戏曲等传统美学与电影语言进行完美嫁接,把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关系,巧妙地通过电影语言表现出来,使作品达到了一种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电影实践。本文将从影片的镜头使用、蒙太奇手法以及场景设计等方面,...
关键词: 文牧野 现实主义 纯态事实
2018年7月5日,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上映,影片成功地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目标,在获取市场的价值认同的同时,又满足了业界批评的期待。在处理社会现实题材时,相比起以激进的批判工具解释外在世界,影片更接近于给观众展现了某种“纯态事实”。在形式与内容上,《我不是药神》都以客观的立场引领观众而非强迫观众接受创作者的价值观,这无疑...
关键词: 电影改编 赵氏孤儿 符号叙事
戏剧和电影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均以符号化的叙事方式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间的交际愿望。对同一故事从戏剧到电影的改编,因其主题和叙事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符号化结构的调整,才能确保电影语言交际活动的顺畅开展。新的主题含义的阐释及新的情感信息的传达与语境及情感符号密切相关。艺术作品的改编过程就是语境重构及新的情感表达的过程。戏剧改...
关键词: 解构 改编 人性 审美
《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被众多读者认为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经典作品之一,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究其百品不厌的原因之一是波洛在推理过程中,不是重墨渲染血淋淋的谋杀场面,而是纵深探索其微妙细腻的人物内心与人物关系之间怎样表达人类的精神生活、情感本质与人性力量,这是在传统逻辑线性推理基础上,拓展并赋予影像视觉的叙事与表达,细微品思小说...
关键词: 灾难电影 科幻小说 小松左京
2006年上映的灾难电影《日本沉没》,良好地完成了对日本科幻小说大师小松左京的同名作品的改编,在讲述方式、人物塑造、主题意蕴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电影艺术的特点,通过对原著写作和电影改编的仔细对比分析,颇能够看出灾难电影和科幻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以及受众在接受这两种类型作品时的心理差异。有助于提升对这两种重要的、在当代非常流行...
关键词: 东野圭吾 解构
《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陆续被改编成电影,分别在日本、韩国、中国上映。三个版本的电影基本都遵循了东野圭吾原著的故事脉络,但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与细节塑造上有所区别。本文将从中日文化差异、电影对文本的解构两个层面探讨电影对于文本的再创作,以故事背景、人物角色、情感发展等细节改...
关键词: 性别话语 父与子
本文带着性别研究的视角和女性主义解读的方法通过对《寂静之地》在叙事、视听语言,人物塑造上的多角度的分析洞见被该类型电影本身所携带的“恐怖”与“温情”此类标签与表象所遮蔽的多层次的性别话语。通过解读,本文试图揭示影片所呈现出的美国核心家庭中的二元对立的性别结构,在此结构之下所展开的关于男孩的男性气质的建构逻辑,以及相关性别...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主体 询唤功能
电影《动物庄园》改编自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体小说,其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反乌托邦作品之一。影片讲述了动物庄园动物造反后受到暴力统治的故事,通过一种超乎想象的政治隐喻,描绘了一场“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动物革命”。它用一种特殊的影像造型和极具风格化的视觉符号,诠释了“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功能,淋漓尽致地披...
关键词: 叙事 碎片化
英国独立电影人克里斯托弗·诺兰曾表示,自己与前辈希区柯克一样,是一位拥有精彩纷呈奇思妙想的电影人。在其电影创作实践中,传统叙事模式往往为诺兰所抛弃,并且在不同类型和主题的电影中,诺兰会采用独到的,让故事更具张力的剧情处理方式。观众既能感受到诺兰的艺术个性,又一次次地收获新的观影享受。在其战争电影《敦刻尔克》中,诺兰再次展示了...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场景设计 虚拟场景 美学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导演作品《头号玩家》是一部反乌托邦科幻片,预言了并不遥远的2045年的未来世界,人类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现实世界衰败不堪,科技几乎“奴役”着人类。影片以视觉主导叙事,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架构了截然不同的视觉空间,对观众感官造成冲击的同时,深刻表达了辩证的科技主义思想。本文从影片的视觉形象与叙事内容入...
关键词: 空间批评 拯救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在未来现实与游戏幻境之间展开,以丰富的空间关系呈现出真理与正义对霸权利益的抗争和胜利。幻境中的灾难性现象使人几近崩溃,现实里的残酷压迫将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实生活是人的根基所在,游戏只是乐趣的一种来源。幻境与现实相互对话,对游戏空间的捍卫也是对受霸权控制的世界的拯救,对幻境警示...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邮编: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