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俄罗斯文艺杂志

杂志介绍

俄罗斯文艺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俄罗斯文艺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近十年俄罗斯肖洛霍夫学回顾

    关键词: 俄罗斯  肖洛霍夫学  索尔仁尼琴  

    肖洛霍夫诞辰100周年(2005年)以后,俄罗斯肖洛霍夫学的进展同样值得关注。两本《肖洛霍夫百科全书》各具特色。围绕肖洛霍夫与索尔仁尼琴的关系、通过《静静的顿河》的手稿整理和著作权辩难,“肖洛霍夫学家”与“反肖洛霍夫学家”继续争鸣。机制化的肖洛霍夫学术会议保持了肖洛霍夫学的基本热度,研究者的分层则揭示了肖洛霍夫学的新趋向。...

  • 闹剧政治:肖洛霍夫在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 肖洛霍夫  苏联作协  苏联作家代表大会  苏联民族主义  

    本文探讨肖洛霍夫1954年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闹剧式发言事件所处的公开及隐秘的政治和文学背景,该起事件引发的反响及其对1960年代文化政策的影响。

  • 驳索尔仁尼琴对肖洛霍夫的指控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静静的顿河  剽窃指控  

    本文揭示了作家亚-索尔仁尼琴对世界文学经典作家米·肖洛霍夫极其否定的态度的实质。文章证明对《静静的顿河》作者剽窃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其现实意义在于,栽有这种诽谤的书刊仍然在为那些缺乏信息的读者批量印制着。

  • 俄罗斯侨民对肖洛霍夫的判辨

    关键词: 肖洛霍夫  俄罗斯  侨民  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  20世纪  菲利波夫  代表大会  

    本文主要研究20世纪30至70年代俄罗斯侨民对肖洛霍夫的判辨问题。格列布·斯特鲁维和鲍里斯·菲利波夫的提供的资料表明,肖洛霍夫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所引发的反应,以及他在1966年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日益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 权力视阈下对《静静的顿河》的屏幕化解读

    关键词: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苏联电影  改编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史中独特的文学现象,电影是解读作品的一种方式,《静静的顿河》曾经三次被改编成电影,通过改编这一社会文化实践,可以一窥苏联时代的文艺状况,印证电影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哲学与美学的联动:别林斯基的历史面孔

    关键词: 别林斯基  哲学  文艺美学  历史面孔  

    国内外评论界一般公认支撑别林斯基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一个由谢林主义、黑格尔主义到费尔巴哈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却对别林斯基思想中哲学与美学的密切联动性以及建立在这一密切联动性基础上的,别林斯基作为批评家的真实历史面孔缺乏准确的理论描述。本文尝试对别林斯基的文艺思想与哲学信仰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系统梳...

  • 历史深处走来的“父亲”——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父亲影像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化记忆  时间  空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晚期创作中,父亲形象作为弥补社会所缺失的对青年之精神培养、实施对青年教育责任的主要载体,是作家所着重刻画的对象。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父亲形象之多重面影和理想父亲之重叠成像,既表现出自然时间进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理想父辈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之记忆和追寻,又展现出作家在文学时空中以艺术形塑理想父辈和...

  • “谢拉皮翁兄弟”的文学继承性

    关键词: 谢拉皮翁兄弟  继承性  霍夫曼  俄罗斯文学传统  

    “谢拉皮翁兄弟”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俄罗斯文坛上重要的文学团体之一。该团体在对西方文学及俄罗斯古典文学遗产的继承上可谓不遗余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的继承性一直是“谢拉皮翁兄弟”们共同的审美诉求。本文首先对“谢拉皮翁兄弟”所处的20—30年代文学语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从创作思想...

  • 当代俄罗斯剧作家奥·博加耶夫剧作中的互文现象

    关键词: 博加耶夫  互文  游戏传统  历史人物  列宁  

    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戏剧文学,绝无先例地步入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经典反思的繁荣阶段。剧作家集体重温经典,以另类的书写方式对经典作品、经典作家乃至历史人物进行重读、重构、解构。其中在颠覆、创新经典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俄罗斯剧作家当属奥·博加耶夫。本文从博加耶夫剧本对历史人物及经典作家的反讽性解读上进行探讨,试图说明,这一全...

  • 俄罗斯摇滚诗歌的文化阐释

    关键词: 摇滚诗歌  亚文化  反主流文化  交际功能  诗歌体裁  俄罗斯  

    俄罗斯摇滚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亚文化阶段、反主流文化阶段和大众文化阶段,并在每一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艺术特点。此外,摇滚诗歌拥有传统诗歌所不具备的一些文化特质和功能,主要表现为诗歌体裁的艺术综合性,诗歌文本的交际功能以及文本意义的多向性和生成性。

  • 《别尔金小说集》的叙述者形象研究

    关键词: 叙事功能  

    在俄国小说发展史上,《别尔金小说集》是开一代散文叙事新风之作。普希金通过塑造假托作者兼叙述者别尔金这一个性化形象,对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俄国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时代局限性、发展历程及其叙述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这不仅为俄国散文(特别是长篇小说)向客观化叙事转变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扩大叙述者的叙事功能进行了实验...

  • 塔尔图符号学在中国

    关键词: 塔尔图符号学  洛特曼  文艺符号学  文化符号学  

    塔尔图符号学于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于苏联,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并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1986—1993初步推介阶段、1994—2004纵深研究阶段、2005—2012多元扩展阶段。塔尔图符号学两大学科分支,即文艺符号学与文化符号学在中国扭结交错。先是清一色的文艺符号学研究,后是文艺符号学占主要地位,文化符号学初露头角,最后是文化符号学研究飙...

  • 当神蓝遇见斯塔夫罗金:《群魔》的“自由意志”与《雪》中的恐怖主义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帕慕克  自由意志  恐怖主义  

    帕慕克以《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彼得为原型,塑造了《雪》中的恐怖分子神蓝,但两位作家的写作动机却迥异,一是为了辩证地分析、批判恐怖主义,一是在图解“自由意志”哲学的破产——在某种意义上。《群魔》预言了唯我中心主义、物欲横流、精神空虚、道德相对主义等“现代性”危机。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和20世纪下半叶的土耳其都处在“东方...

  • 从语言学到文学研究:雅柯布森符号学思想(编者按)

    关键词: 语言学家  文学研究  符号学  柯布  学思  编者按  学术经历  语言科学  

    众所周知,罗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一位俄裔美国语言学家、符号学家,他对语言、文学、符号均有独到研究;其学术经历丰富,对促进现代语言科学、诗学和符号学的发展贡献巨大;我们可以说,他这枚“军功章”当然也有俄国的一半。本期“符号学”栏目刊出三篇文章,就雅柯布森的符号学思想及其影响展开研究。

  • 表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表达——雅柯布森的语符功能观

    关键词: 雅柯布森  语言符号学  表达的意义  意义的表达  

    语言符号的主要作用在于表达和传递意义,从而最终实现交际。著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扬弃”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与“意义”的独到见解。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领悟,语言的意义也因表达的方式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基于雅柯布森的符号功能观,分别从语言符号的指称和功能来探究何为...

  • 对话与自省: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诗教观——从雅柯布森的文学诗性主导观谈起

    关键词: 诗性功能  主导  诗教观  文学批评  

    罗曼·雅柯布森从语言学进入文学研究,基于语言传达六因素,提出了文学(艺术)的“诗性”主导观,将文学之“文学性”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确立文学独立性的重要手段,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诗教观颇有启发意义。先秦的“诗言志”和孔子的诗论并未将教化功能视为诗之唯一,同时也强调了诗的形式特征和其他社会功能,自汉以后文...

  • 文学的科学性问题刍议

    关键词: 文学  科学  形式  结构  语言  

    文学的科学性问题是文艺理论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从俄罗斯形式主义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曾试图建立一种准科学式的文本分析方法,以摆脱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主观性。他们的做法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将文学文本视作一种语言,找出生成文本的最小单位和组织结构规则。然而,形式化其结构不等于真正的科学性,其结果如同上世纪物理主义统一科学的失败一样...

  • 历史的“误判”——列夫·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

    列夫·托尔斯泰与诺贝尔奖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文学爱好者关注的话题。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研究者主要表达了两种观点,即“主动拒绝”说和“炒作”说。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出该问题中的更多“内幕”和细节,揭示了作家始终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诺奖委员会所一贯秉持的“理想倾向”的评选标准,结果...

  • 格·米赛耶多夫作品欣赏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邮编: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