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04:1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操作,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2.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在讲Windows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就难以接受;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3.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操作实践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对某一问题反复操作,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4.1 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批处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这种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4.2 上机实践。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2)精选上机内容;(3)掌握正确的上机方法;(4)加强指导;(5)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和互相协作精神的教育。上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机房、关闭电源,教师要做好机房安全检查工作。
5.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 "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对所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大致涉及哪些知识,并分析哪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目标的设计者。
(2)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因特网上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都能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这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
则。并且,任务的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将要完成什么任务。另外,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可考核性、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便于学生任务完成后的评估。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学以致用;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合作互动;课堂评价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摘 要: 组织高中生活动能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强调通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掌握知识,培养高中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对知识的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样的教学环境促进了高中生的角色变化,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为了新课程下的分析者和探究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仅着眼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交流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兴趣,为高中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高中生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
“组织高中生进行活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强调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组织与高中生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的活动和高中生的主动参与,促使其自主学习,最终达到高中生掌握学习的知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里我们组织高中生活动是促使高中生自主学习以达到增长知识和夯实基础的目的,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高中生学习教学知识点,同时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要强,突出高中生活动的实践性,在高中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为此,在课堂活动中要积极鼓励高中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并通过活动让他们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摸索出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促进高中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又称做高中生学习模式,更好地照顾到促进高中生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的需求,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而忽略对高中生能力培养的缺点,更符合高中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成长的需要,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的集中体现。
一、组织课堂活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原因
从人才培养角度说,这种学习模式符合社会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过去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是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具备较强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同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和高中生学习方式进行颠覆性转变,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高中生的实践参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高中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结果,轻视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视高中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教师讲授,轻视高中生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高中生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简单的接受性学习。高中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被动接受阶段,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导致高中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则培养出的高中生不可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自从提出就迎合社会对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顺应摆脱教育困境的需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违背人的发展需求,在传统教学课堂上,高中生的发展不被教师重视,教师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高中生的学习是否按自己的要求。传统教育教学中以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催生教师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视,为了追求教学成绩,教师刻意忽略高中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甚至压抑高中生的发展需求,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长此以往,不仅扼杀高中生的能力,更扼杀高中生的创造力,导致传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这正是传统教学不尊重人发展的结果。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对高中生发展的尊重,把教学重点定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这就为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做了很好的注解,同时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
三、组织高中生的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组织和设计高中生活动时要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只有
中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才能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2.高中生活动要突出实践性
我们在课堂上组织的高中生活动要突出高中生的实践性,只有让高中生主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引起高中生的思考,才可能对高中生的思维起到锻炼作用。所以具有实践性的学生活动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
3.高中生活动要体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活动,锻炼高中生思维的目的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高中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组织的高中生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明确高中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高中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高中生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高中生生活经验的范围内组织适合他们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能引起创新的知识点,把生活实际和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真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 要: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对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和完善其教学活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一、新课标及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更多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承担了更多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各学科教育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高考为指向,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高考成绩,很多情况下会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很多情况下会不被重视,课时被缩减,教师教学等资源配备不足,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改革与发展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保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1.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吸收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教育的有效推进服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要求,教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理论内容,深化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注重信息技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发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学人才的培养,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一个命题性的研究活动,通过跟踪研究来发现学生的学习及创新特点,以研究结果来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3.教育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学校管理的不断提升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应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综合提升。
4.以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有益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的不断完善。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早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事做,就开始玩起游戏来;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慢吞吞的,一个简单的任务半天都没法完成,越做越没信心,干脆也就开始玩游戏。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我们围绕这个差异性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差异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表现
1.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的差异
虽然初中阶段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各个初中学校的师资情况、硬件设施以及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我们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存在差异
对于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本来基础就好,再加上对本学科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相对比较高,课堂上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好,成绩稳定;有些学生因为本来的基础不好,则对本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兴趣不高;有些人还可以,但高中阶段重心倾向高考学科,信息技术在他们看来是所谓的“次科”,虽然有会考但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的,所以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
3.学生个体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
一个班级几十个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生理上的差异。如甲同学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乙同学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丙同学则长于数理逻辑推理,这样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差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达到信息技术会考标准,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工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
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5.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区分对待水平不一的学生。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质和技能。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及改变评价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转变,对于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地理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直观、全面、生动的学习体验,产生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让原本呆板枯燥的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时,信息技术强大的资源共享能力,使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这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1.教育理念还有待更新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虽然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速,许多学校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缺乏信息技术下的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并服务于实际教学。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要求学校加大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各类教学软件的购买,以及设备的维护和系统的更新等,再加上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持续支持,这都成为了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也是短板问题。
2.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信息技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内容的结合上还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资源相融合,这就使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形成了“两张皮”,虽然投入了很大的物力财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效果。
3.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先进的教学方式必须依靠教师发挥起作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学习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能将地理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还是在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不足所造成。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实现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
一般来讲,学生主要是通过声像去学习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述,教科书,板书等来实现与学生的声像互动,这不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而新技术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了一个声像的获取渠道,而且更加直观,更加新颖,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只有将这些传统教具与新媒体教育配合使用,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既便于学生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2.完善地理教学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人、机、教学资源都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一个完善的地理教学系统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得以有效地应用,这就需要学校要根据教学要求,通过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地理教学资源,建立起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数据,使教师可以拥有更加庞大的教学资源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3.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地理教学,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很关键的,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既要注重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主动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地理教学信息技术下的新要求,大胆使用新技术,扩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培养更多的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地理教学的积极效应。
作者:刘友新 单位:天津武清黄花店中学
摘要: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解决问题方面的缺陷较为突出,其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依旧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和课程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本文就当前教学的现状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所具有的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微课程
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但是我们如故深入地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应该说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关注并不高,无法完成高级的教学目标。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立足于实现分层教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导致了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实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实行已经经过了一些长久的阶段,但是高中教育始终却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深刻影响。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和家长还是把较大的关注度放在高考中占较大的比重的科目,因此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的现实成为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致命短板。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挂钩使得学生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这门可能得到较高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也严重影响可教学的开展。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这门课程的技术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教师却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教学处于形式化,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另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很好的联系,使得这一学科的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处于孤独的地位。这样的现实就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
二、个性化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策略
着眼于当前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挖掘课程资源是一个特别惹人注目的措施。应该说我们需要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结合起来,实行具有明显特色的分层次教学。应该注重课程改革创新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如果从微课程的最根本的定义与特性出发,就不难发现微课课程的形态恰恰就是具灵活的、动态的。[1]因此要特别重视微课程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首先,学生课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以学生各自的实际基础与个性特殊情况为依据,而提供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差异性得教学视频资源,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实际的学习基础得到充分的照顾。另外,教学视频应该大部分来自一些国内优秀高中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往往能够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另外还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中。这需要在微课程的应用中多采取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素材和例子。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意义
就目前的大形势来说,信息化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概念都越来越收到重视,另外广大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充分地利用教学设备,把个性化学习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应对信息技术中个性需要关注的现状,以成功地进行教学。[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这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有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目标。我们仔细分析“微课程”的特点就会发现,短小精悍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是它的主要优势。而这些特点很好地能够有助于实行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满足个性化需求;应该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作用过度被夸大,而学生主体地位似乎往往被忽略,但是“微课程”模式的应用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另外“微课程”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了以往被独立的现象。应该说“微课程”在信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应用改变了以前信息技术教学的诸多弊端,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关注。也很好地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作者:黄成建 单位:阿拉尔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契合了新教改的要求,同样也能满足教师最大化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升学生可上知识内化能力等的需求。文中以“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为分析基础,探讨“翻转课堂”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两者融合后的应用方式等。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教改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按照新教改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的要求,“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教育改革新潮流,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目标等教改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动力。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诸如学生和教师地位的调整、教学顺序的改变等的不当都会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改革成效。
一、依托“翻转课堂”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辅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着手课堂调节的过程中,需要教学中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启发学生在教师选定的网络客户端的引导下,自行、积极主动的复习和预习。为达成此项目标,教师必须选择对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借助录制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圈定、诠释课程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实质也是教师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积极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自行搜索与本节课存在关联性的材料,尤其是视频、动画等以及相关知识,继而保障学生可更好的了解每堂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选择“翻转课堂”来诠释学生自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以便节约课程使用时间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借助自主学习的模式,并使用软件、设备来提升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程度,都是以快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在“翻转课堂”辅助下完成身份的互动与互换,共同寻求材料依托共享的模式来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及课程延展性。
二、依托“翻转课堂”推升课堂合作学习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高中其他文化课程之间的区别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动手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直接指向于技术应用。需要学生在学习信息知识的同时,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操作训练,因此需要教师借助“翻转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辅助下,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视频,整理和分析小细节,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课堂难点,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全面探讨本节课堂的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更可以保障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纳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得到见解和不同看法,这也是提升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并拓展学生思维范围,保障课堂中理论知识可以真实应用到学生的操作实践中,以及用具体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应用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因此建议教师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以便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机会。在“翻转课堂”的课后应用阶段,建议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教师在作业任务法的应用中,可引导学生使用360浏览器和百度浏览器等,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搜集课程中的知识点。而并非使用需要付费的知网、维普、万方等局限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之前,建议教师在塑造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之后,按照检索结果,结合课前和课后的时间跨度,在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提供数据和信息的整理的机会,以便集中到课堂上,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设计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若干小组,选择小组长辅助小组管理及成果汇报,以便于课堂管理及保持课堂探讨阶段的高效性。诸如上文中提到的“关键字搜索”应用方式,如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路线”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浏览器搜集相关资料,继而自行设计出不同区域的旅游路线,以供学生和教师在课上交流、探讨。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作为教师结合课堂任务帮助学生构建交流平台的重要辅助,这也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可有效拓展,并有意识纠正自身存在问题,继而调动自身课堂设计参与积极性,辅助教师设计“翻转课堂”的前提。学生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的主体,需要在教师课程设计之前,向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难点,及时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交流来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掌握能力。教师“翻转课堂”的设计,其实也是增加学生温故知新和自行拓展、深入研究等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转课堂”的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翻转课堂”教改。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都符合“翻转课堂”设计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区分。
作者:张春华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高级中学
摘要: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它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新课标中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编制特点进行研究,在知识点选取、栏目设置类型、图像系统设置方面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希望为现有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了对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革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理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和选修课之一进入地理课程标准[1]。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制,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一新课标中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地理教学的依据,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如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形成用现代地理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此外,新课标中较多使用“了解”、“举例”、“查询”等行为动词,对RS、GPS、GIS以及电子地图等具体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主要侧重结合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高中生具备获取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一)知识点选取比较
四套教材都选有RS、GPS、GIS、数字地球等知识,符合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基本上能够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湘教版和中图版在内容安排、编排形式方面较为相似,都是用一章共四节的篇幅来讲述该部分知识,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大致相同。两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湘教版较偏重于介绍GIS和RS的基本理论,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中图版则较注重RS的应用,以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例,本节在简要阐述RS的基本原理之后,分别详细的介绍了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课后设有“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的案例,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体会到遥感技术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可行的。鲁教版中设有“学用电子地图”单元活动,突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最能满足“标准”中对电子地图的要求。此外,鲁教版较侧重介绍“数字地球”,该部分知识共有7页,详细的表述了“未来的城市——数字城市”、“未来校园——数字校园”等内容。人教版中该节基础知识点只有RS、GPS、GIS,数字地球则出现在阅读材料中,与另外三个版本相比该部分内容较少,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这一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被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但人教版该节最后在综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
(二)栏目设置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栏目旨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版本内的“思考”栏目功能大致相同;而“知识窗”和“阅读”都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作为“思考”,“知识窗”作为“阅读”,则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四个版本均设有“阅读”、“思考”和“活动”栏目。“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也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对正文知识进行解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而“思考”栏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图版栏目最为丰富多样,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案列研究、思考和复习题栏目,而名词链接、活动栏目则视需要而定。“探索”设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探索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密切相关且富有创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案例研究”位于每节内容的后面,具有总结性功能。但中图版有的栏目知识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中主要有“活动”、“知识窗”和“问题”三类栏目。其中“活动”栏目数量较多,共8个,也因为该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本来就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所以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分析和解译遥感影像”、“用电子地图查询路线”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知识窗(即阅读)栏目中多介绍一些实例或者基础性知识,注重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湘教版中“阅读”栏目较突出,共23个,大量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活动”栏目则依据具体目的不同,又分为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三个子类型,其中活动实践的数量较多,例如设计了“搜索GIS定义,列举GIS简报”等活动实践,对学生搜集、整理、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而言,湘教版教材栏目设计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不失趣味性。而与前三者相比,人教版设置的栏目类型、数量都较少。但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案例很感兴趣,经常会询问老师RS、GPS以及其他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但由于课本上所给的实例较少,且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图像系统分析比较
林培英教授在《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对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4]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读易懂。总结多数专家的观点,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地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照片、地理统计图(表格、线状图、柱状图、结构图、柱状折线图)、漫画等类型[5-7]。四个版本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和数量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图版和湘教版“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所展现的图片数量最为丰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文本内容就较多,相对应的图像数量也较多,用直观简洁的图像来补充课文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表达效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功能。示意图立体感强,能够直观的表达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布等,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湘教版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图3-27“遥感技术系统”为例,生动形象且又真实地展示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同时从表4中也发现,在这6种图像类型中,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中均是示意图的数量最多。地图是地理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地理信息,具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8]。鲁教版在“辨别地理方向”中使用了多幅地图,与文字密切配合,简洁清晰的表达了地理内容。而照片与其他类型图像相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使用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图版和湘教版都在讲述GPS的应用时插入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虽然可以表述概念和原理,但是不能反映空间结构,而图像能够直接迅速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图像系统设计应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连,且注重实践应用,而遥感影像图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且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各版本教材可以适当增加遥感影像图的数量。
三建议
四套教材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不同的编制设计,虽各有千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图版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恰当的实例详细地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且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均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但该部分活动设计的较为简单,建议活动栏目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鲁教版中“地理信息技术”被编排在6个单元活动中,这种创新使该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这样的编排形式也可能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湘教版中该部分知识丰富详实,且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但这部分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建议教材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其更有深度。人教版教材较为规范严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中各项技术的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反映该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建议在教材中适当丰富本节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积极完善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教材“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总之,编写好一本教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
作者:侯萌晗 单位:河南大学
【摘要】
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造成了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大的阻力,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然后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实践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缺乏核心素养
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从现阶段教学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仍旧采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模式”,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核心素养,但是我国高中阶段的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学生软件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信息处理,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的教学当中,很大一部分老师讲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念给学生,对于多美题作品制作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等根本不做解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核心素养的缺乏需要引起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能够增强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会进行教学设计,但是,从教学设计开展的情况和实施的效果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例如:合作探究这种模式是新课改之后提出来的教学形式,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对“合作探究”缺乏理解和认识,合作探究成为一种“放羊”状态,合作探究完全让学生自己活动,老师既不及时的进行指导,也不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在讨论完之后,结果汇报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由好学生进行。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
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对于教学评价模糊不清,他们没有很好的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很好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很好的对两者进行处理,从而导致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程背景下演变成为“专业培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视。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明确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和思考,然后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从而推动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目标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主要动力,只有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等的变化,及时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核心素养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二)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也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体现时代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的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三)推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推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首先我们应该最好备课工作,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理念进行了解和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任务得以明确化、学习过程自主化,从而推动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开展和实施,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最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四)优化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探究法、任务法等等是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使用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作者:韩海燕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红旗中学新城分校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堂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出发,从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行为分析;高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时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讲述鼠标键盘的具体功能以及操作规范时,一些学生存在随意操作,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教师接通网络,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查找资料时,有些学生却下载了社交软件进行网络聊天。这些问题行为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同时也降低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而我们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现象入手,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
1.1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这门学科既没有厚重的历史,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虽然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对这门学科给予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地位却远远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操作,如在理论课程上,教师通常都结合上机实践进行讲解,而互联网的联通在缺乏必要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带了更多的“开小差”的机会。
1.2学生的原因: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即在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而有的地区条件落后,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有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多,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这样的差异就导致了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进行网络浏览,甚至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而在实践操作课堂上,就会受网络吸引,将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抛诸脑后。
1.3教师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管理不当的原因,例如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中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只能按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能结合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从而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
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普遍的,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因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行为分析理论的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2.1从教师教学行为角度看:
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一、不断革新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内容,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深入研究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准确判断学生某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教学调整;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所谓“信其师,亲其道”,学生只有在相信教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接受其讲授的内容,而要想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就应该从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出发,注重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进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三、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敢于摒弃传统,创新教学方法,并主动将网络上的一些热门事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将缺乏目的性的网页浏览行为变为有目的的搜索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整合能力;四、注重实践教学,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实践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五、加强课堂管理和监控,前面已经说过,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开小差”的行为,而在机房内,由于受显示屏遮挡,以及电脑操作的隐蔽性,学生的问题行为很难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监控,针对这些行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监控,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威慑,以提高其在上机操作中的自律性,同时利用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制,让各组组长发挥管理作用,通过后排观察或者课堂巡视,加强对课堂效果的控制。
2.2从学生课堂行为角度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行为分析理论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其在教学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但是这并不表明这门课程不重要,相反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素养几乎成了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基于此,学生应该正确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在认识的指导下积极规范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其次,要对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互联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虽然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引发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高中生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不要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网页浏览、网络聊天上,以降低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3结语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课堂管理的顺利展开,进而在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超君 单位: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摘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进行信息处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的认识,处境比较尴尬,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认知和观念,施行多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适当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里的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从计算机技术教学发展而来的,从教学实践来看,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尴尬处境
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各种政策的倾向不够,信息技术教师在考核上不占优势,学生和家长也并不太在意信息技术课到底是讲什么,更关键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所有的非高考科目都不被重视,况且,信息技术的考查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许多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存在误解,认为每家几乎都有电脑,已经无需学校再来讲授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盲目地以为,操作电脑就是信息技术课,对于信息操作、电脑操作都缺乏全面的认识。认识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课程安排的课时少。高中阶段的课业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学校和教师都尽一切可能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而减少了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信息技术的课时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能上到两个课时的就已经算是多的了,每周有限的课时,不能确保教师顺利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其次,学生差距带来了教学的不便。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学生都有相同的学习进度,授课内容和进度也容易统一起来。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甚至自学了许多大人都不知道的知识和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所教授的信息技术内容简直是小儿科。但是,也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到高中信息技术课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术语可能都听不明白,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利。最后,课程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给教学带来不便之外,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教材大都没有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连贯性,基本都是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起。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规划,许多高中生不得不从基础学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一方面,这是学生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这也和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格有关。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突出信息技术课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把“玩电脑”和信息技术学习区别看来,让“玩电脑”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时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以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里快捷方便又漂亮炫目的窗口操作,而对于真正属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内容了解不够。这种错误的认识让许多学生陷入误区,使他们仅仅凭借着对电脑的浅显认识就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电脑专业,一接触更深刻的知识,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这里。其次,放手学生,唤起他们的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是技术教学,而不是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然的,但也必须注意技术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很感兴趣,但是对理论知识却没什么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比如,当学习到Qbasic技术编写动画程序时,可以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使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感到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用,进而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对该技术的原理及程序进行讲解,评价一下学生的操作情况,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创造,可谓一举两得。再次,施行多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上文说过,因为之前的受教育环境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信息技术课更实用,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兴趣进行分组。既可以是技术优先的学生带动和帮助技术欠缺的学生,也可以是相同兴趣、同等基础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有些学生喜欢研究计算机的硬件,就喜欢捣鼓各种配件的安装和线路嫁接,有的学生则喜欢计算机的软件,痴迷于制作各种小程序,有的喜欢Flash动画制作,有些喜欢研究网页,教师可以将这些爱好不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类教学,当这些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三、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网络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且课时有限,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而且,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很快,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游戏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有帮助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游戏,并且懂得利弊,以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游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主动做技术控,第一时间把最新的信息技术带到课堂里来,从内容和技术上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对他们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作者:耿辉英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摘要:
本文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
一、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相吻合。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制作和传播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和视频播放终端,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微课学习的硬件支持。信息技术课集操作性、应用性、交互性于一体,这就要求学生较多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课为学生进行微课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2.微课与高中生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高手”心不在焉,“低手”手忙脚乱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司空见惯。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微课可以改变“一对多”的班级授课模式,实现“一对一”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微课顺应了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的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问题已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效用。微课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微课必将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有力地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微课:落实差异教学的利器。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信息技术水平按需学习,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弥补学习的短板,而且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微课短小精悍,学生能够较好地维持注意,集中注意力,保证学习效果。
2.微课:拓展教学资源的手段。微课不但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要钻研教材、定位目标、设计内容、确定表现形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重难点的突破途径。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参考开发好的优秀微课程,促进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专业发展。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自己制作的微课来发现、反思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微课帮助教师提高磨课、评课、教学反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教师在开发微课程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教研能力。
3.微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助手。微课突破了“我讲你听”的模式和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终端随时随地地按需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与“微视频”进行对话,或查缺补漏,或巩固强化新知,或复习唤醒旧知,或突破重点。基于微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基于网络的微课学习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存疑的时候能够借助网络与同伴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以高二学生“Excel数据处理”复习课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Excel数据处理”这部分内容尽管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千差万别,学生倾向机械模仿,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做到触类旁通。
1.难点和易错点分析。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Excel数据处理”部分的难点主要包括:(1)为满足一定条件的单元格数据设置格式;(2)公式和函数;(3)分类汇总。学生的易错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内外边框;(2)对公式和函数的应用不到位;(3)合并居中时不能正确地选择合并区域。很多同学不能掌握“分类汇总”操作,将分类汇总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分类;第二步汇总。分类通过排序来实现,让学生要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是关键,汇总的时候要设置:分类字段、汇总方式、汇总项。“公式和函数”是该部分的教学重点,但在计算时学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函数计算,而题目要求是用公式计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函数和公式的区别,说明公式的输入方法。“设置内外边框”的时候,很多同学根本不看“效果预览”,直接点击“预置”中的“外边框”和“内部”,然后再去设置“线条样式”和“线条颜色”,结果根本无法实现按照设想设置内外边框的样式,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设置边框颜色的时候经常容易出错。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样式的步骤为:先设置线条样式与颜色,然后单击“外框”或“内部”,设置颜色的时候要注意鼠标放在颜色上的颜色提示。
2.录制教学视频。基于以上教学难点和易错点,借助PPT、录屏软件、麦克风进行录制微视频,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处理。每个微视频都选择一个教学难点或者易错点进行录制,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或者是粗心的学生进行学习。
3.辅助教学。微课录制完之后,就要应用于教学,在这个部分微课的作用主要是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思想。在上课之前,我通过教师端程序发给每位同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同时并将微课和课堂操作任务共享在360云盘里面,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使用。
4.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帮助下,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够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笔者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处理和分析数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提取和处理数据,可以说微课在Excel数据处理复习课中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作者:刘付燕 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这会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会更多。除了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一些素材。这可以极大地丰富课本中的教学构成,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与吸收课本知识时更加轻松有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网络资源在利用时要有效筛选,教师可以选取有针对性的素材辅助课程教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才能够发挥网络资源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辅助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知识教学
网络资源利用的功效有很多体现形式,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外,也可以给知识教学带来有效的辅助与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本在篇幅上十分有限,很多知识点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对于其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展开相对更为细致与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时就容易产生障碍。想要弥补这个缺陷,化解这个实存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本内容的补充与拓宽,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网络上搜寻相应的辅助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带来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点。网络上有大量的结合具体教学主题的视频资料,还有很多可以供教师参考的课件,这些资源都能够一定程度得到应用。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选取那些重点突出的视频或者文本资料,也要选取那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可以给学生的思维过程带来辅助的资源,具备这些特性的资料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比如,过去在讲组建局域网时,我采用的是先找网络上的教程,下载好后,下发到学生端,学生先看视频后,我再讲解的方法。由于组建局域网相关的设备都要让学生认识,学校学生实习机房有限,在以前上这节课时,每次我边讲学生边动手来做,但是总有部分学生打断你的讲课,部分内容他们没有听下,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在改善这种教学现状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了网络资源的利用,于是在教学革新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首先在网络上找到和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将视频片段发给学生,学生一次将视频教程看完后,再进行讲解操作,效果比以前的方法好了很多。很简单的一个教学范例,却让我们看到了利用网络资源在改变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可以起到的效用,因此,教师应当更为灵活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上大量的相关资源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平台展开互助式学习
网络平台同样是学生间互助式学习的一个依托,这也是网络资源可以发挥的一个积极效果。教师可以在讲完具体的知识点后给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对于那些综合程度较高,或者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展开培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网络平台作为依托来进行交流合作,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并且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辅助问题的解答,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者目标。每学期我们所讲的网络教程,第三模块的学习通常是要学生自己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教师可以借此学习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学生边浏览边学习,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我推荐的内容中有文艺与艺术、中学生学习、体育、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网站,还有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网站等等,学生打开这些优秀的网站,可以看到网站中从整体布局到颜色搭配的一些模式,以及相关内容的组织和协调及运用的网页特效等。在学生充分浏览了这些网站后再来鼓励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网站,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协作,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积极的合作意识。
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络资源中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只有正确使用这个平台,并且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这样才能够让这些资源对于自己的课程学习带来辅助。教师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范畴。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杜绝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严格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至于让学生沉迷于网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浏览与接触的内容也要给予相关引导,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那些积极正面的素材,浏览那些能够为课程学习带来辅助的资料,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对于课程教学的正面推进作用。学生上网最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因此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就很有必要。这些网站将学生引向健康向上的一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网站的网址发在学生的班级QQ群中共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开这些网站进行课后充电,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打开的网站中使用的心得发在班级群文件中,同班同学在浏览共享文件中共同进步,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一些问题给予指导,比如,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将链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浏览学习,自己领会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这个过程则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的利用学过的信息资源。
作者:岳波 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