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论文

时间:2022-03-20 11:43: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城乡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乡建设论文

城乡建设论文:浅谈住房和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黔西县城乡住房和建设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改善民生目的,切实转变作风、创新工作业绩、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加快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节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切实使群众得到实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行业中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与老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建设问题。

一、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老城区3.5平方公里,道路约10万平方米、长约20公里。对老城区部分街巷存在的“路不平、无路灯、污水冒溢”的突出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分类实施、以区为主”的原则。积极组织资金和力量,逐步实施,共需资金5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2、90年代建成的安居小区,在水西园经济适用房小区、园丁小区需完善强弱电设施,把小区内的路灯、供水、燃气,物业管理设施等专项设施进行改造。估算需投入资金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县城区停车是一大难题,为增加停车泊位,拟在老城区恰当位置建停车场,用于缓解市民停车难,乱停、乱放、交通不畅的问题,需投资5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4、目前我县正在实施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需投资900万元,整个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资金3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5、为推动城市建设,导致拆迁工作量大,拆迁困难。要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社会和谐。

6、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全县共26个乡镇(其中素朴、钟山、谷里、金碧、林泉、定新六个乡镇为特色小城镇),360个行政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路不平、无路灯、污水冒溢”的突出问题。要加快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资金投入量大。以上问题主要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由于建设项目量多面广,这一问题更突出,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多渠道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工作对策

一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紧紧围绕“作风建设、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三个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和“四帮四促”活动的落实;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意识。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狠抓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建设领域,坚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定期培训和在职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是坚持做好特色小城镇建设及村庄整治工作。加大特色小城镇建设及村庄整治工作力度,力争初步建成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主题鲜明突出的特色小城镇示范点,今年新建或改扩建小城镇道路2km以上,完成6个重点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继续完善138个村的村庄整治工作,完成1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年内建设完成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着力加强开放式公园、垃圾中转站、公共卫生设施、农贸市场、污水管网及道路建设等。四是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确保社会和谐。一方面,在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范围内,对被征地拆迁户尽量考虑、尽量让利,加大投资力度,在安置点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给排水和排污条件,合理布局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先解决拆迁户就业问题,确保拆迁户“搬得出、住得进、安得下、能发展”(黔西县住建局蒋兴远王杰)。

城乡建设论文:县深化城乡建设用地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县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改革工作中,坚持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利用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对近三年来我县城乡建设用地调查结果,就如何全面深化城乡建设用地改革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根据调查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县已获自治区批复的建设项目共18个,批准用地面积28.4142公顷,其中,批准征收集体土地12.4846公顷,完成征地11.8144公顷,批而未征0.6702公顷。已供地总面积16.2847公顷,其中,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 14.1051公顷,单独选址项目用地2.1796公顷,批而未供12.1295公顷。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情况。2013年以来,自治区批准我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实施规模为:拆旧区总规模16.49公顷,复垦为农用地16.49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11.74公顷);建新区总规模16.4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16.49公顷。2014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我县拆旧区土地复垦进度及建新区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认项目拆旧区实际实施规模为16.49公顷,复垦为农用地13.11公顷,新增耕地10.02公顷(均为旱地);确认项目建新区总规模13.11公顷,我县已先行使用周转指标7.1268公顷,剩余挂钩指标5.9832公顷。

(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情况。近三年来,__县没有另安排工业用地和城乡化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方面,严格按规划用地,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原则上不能通过建设用地预审,对符合调整、修改规划的项目,严格依照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调整和修改,没有出现违反规划用地的行为。

(四)建设用地区位调整。近三年来。我县实施的各类建设项目,均按项目规划、设计用地,未出现项目用地区位调整情况。

(五)批后征地情况。各项目批准用地后,严格实施征地批后“两公告一登记”,采取在被征地单位内部张贴公告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公开征地相关信息,做到征地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一)批而未征。造成项目用地批而未征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征地过程中,部分被征地群众认为征地标准补偿低,不同意征地;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具体项目规划、设计不够科学,投资成本高,而变更规划、设计程序复杂、时间长,导致不能按期开展征地工作。

(二)批而未供。造成批而未供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项目征地涉及房屋等搬迁安置,被征地群众提出要求过高。比如,有的要求高额补偿,有的要求在黄金地段安置建房,有的要求安排多宗宅基地,如果不能满足其要求,被拆迁户拒不搬迁,导致没法按期供地;二是一些项目建设涉及城市规划调整或规划未确定,也是没法按期供地的重要原因。

(三)未批先用。由于项目建设用地前期审批涉及国土、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从前期审批到用地报批所花时间较长,程序繁杂,一些项目为了赶进度,先开工后报批,造成未批先用违法行为。

(四)监管不到位。项目供地后,有关部门对一些项目用地供后监管不到位,项目业主失去监督,不按批准的用地红线图使用土地,导致少批多用现象时有发生。

(五)验收不严格。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注重验收工程数量、质量和造价等方面指标,忽视了工程用地指标验收。

(一)加快征地改革。土地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土地增值日益凸显,人们对土地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而当前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被征地群众普遍难于接受,导致不支持配合征地情况时有发生。建议上级有关立法部门加强调研,加快推进征地改革工作,合理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地方人民政府也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时调整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以保障好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征地改革顺利进行。

(二)加强政策宣传。在开展征地拆迁过程中,要加强对被征地群众宣传教育,讲清国家征地法律和政策法规以及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还应通过党报党刊、广播宣传、网络信息、电子查询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民众思想认识,努力破解征地拆迁难题。

(三)加强联合审批。项目建设用地,虽然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简化建设用地程序,但报批时要求材料齐全,办理立项-选址-环评-勘测-预审-报批等手续,涉及部门多,程序复杂,投资者意见大。建议上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联合审批,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四)加强供地监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项目供地后的跟踪监管工作,实行土地利用与项目竣工验收相挂钩,对不按批准用途和范围用地以及少批多占违法用地行为,不予通过竣工验收,并将土地利用与项目竣工验收挂钩工作形成常态化。

(五)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鼓励用地单位尽可能使用国有存量土地和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未利用土地,能占劣地的不占好地,能占荒地的不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以盘活土地存量,降低用地成本,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城乡建设论文: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严实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我市争当“五个示范”、实现“三大目标”、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乡规划体系与制度创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等工程,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滨江宜居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7.62公里,新增排水管道长度51.9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4.4万平方米;力争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城东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8%,运行负荷率达到80%,城西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70%。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2.4亿元。

三、工作任务

(一)贯穿一条工作主线。

把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认真学习领会、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市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6年目标任务,绘出任务图,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真正把每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城乡规划工作,提升规划水平。

1、更新规划理念,拓宽规划视野。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原则,突出生态和民生,将生态环保理念、民生优先理念融入到规划体系中,落实到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市政设施、公益设施等各个专项规划之上,加大规划编制和修订力度。进一步完善规划管控体系,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推进城乡规划体系与制度创新,修订《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完善《三级会议议事规则》,推动“多规合一”。

2、强化专项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乡规划信息化水平。全面启动我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工作,注重体现区域特色,传承城市历史记忆,避免大拆大建、贪大求洋。启动城市地下空间及重要地段过街通道研究工作;完成城市规划区地形图更新,启动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启动乡镇1:1000基础地形图更新工作,规范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建设城市综合一张图。

3、全面提升城乡规划服务水平。按照“依法、精简、必要”的原则,全面清理待审批规划和待完成规划,按程序审批,形成法定依据。启用规划管理行政审批系统,实现规划审批高质高效。全力服务于“四馆一中心”、金盆山安置房、仙女保障房、丹阳公园、城西休闲广场、白鸭寺奥林匹克公园、星级酒店等城乡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建设,推进城区和园区集中供热等项目,努力打造“三产互动、城乡统筹、产城共建、五化同步”的循环经济模式。

4、坚持依法依规,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牢牢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批前、批后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规划审批门槛,加大批后跟踪监管,严把验收核实关,进一步强化市政工程批后监管和执法。加大对规划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督察工作,建立并实施乡镇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实现全市城乡规划督察全覆盖。

(三)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坚持“里子面子一起干、地上地下一起整、平面立面一起上、绿化美化亮化一起抓”,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江仙支路续建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东干渠大道、金湖南堤等8条道路工程,加快形成新区路网;推进城市修补,实施迎宾大道东延改造、七星大道刷黑改造、深圳路改扩建等工程;纵深推进城市整理,完成城区主干道空中线缆下地工程,南岗路、五柳公园周边建筑物立面整治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亮化工程;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强城东、城西、城北停车场(位)工程规划建设,新建停车场三个,新增和勘划停车位2000个;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在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妥善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等问题。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打造“雅、朴、净、畅、宁”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品味。

2、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确保损毁设施修复及时率达100%,市政设施完好率98%以上。加快城区易涝点改造,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实施城区道路维护、管网清淤、老城区人行道绿道改造,有效解决西湖二巷、新华路、南岗路等地段渍水问题。强化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加强城区各泵站的日常检修、维护管理,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四)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管理。

1、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强化住建领域市场整治,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把安全生产关。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切实加强事故风险防控,开展深基坑工程、大模板、脚手架工程、预防高处坠落、起重机械设备、建筑工地环境、村镇建筑工程等专项整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抓好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营,开展全市燃气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开展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安全隐患督查。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行业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2、强化工程质量监管,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工程质量安全受监率、工程质量一次性合格率、达标率、质量安全隐患发现率均达到100%,限期整改回复率100%,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回复率100%。推进建筑扬尘等重点治理。力争创建省级“楚天杯”优质工程1项,宜昌市级“夷陵杯”优质工程3项,宜昌市安全文明施工达标工地3项。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备案率达到95%以上。

(五)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提升协调发展水平。

1、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及省宜居村庄、宜昌市级特色村创建工作。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水、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改造危房1000户。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保护力度。开展特色民居示范建设,打造保留历史记忆、传统格局、山水风貌的美丽村镇,让村民记得住乡愁。

2、深入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十个一”工程。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1、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助推生态城市建设。切实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建设品质全面提升。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绿色生态景观工程。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和工业余热供暖,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全面完成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其成果服务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

2、提高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泵站建设,加强运行监管。全面完成城东、城西两座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扩建工作;新建余家溪泵站、云盘湖污水提升泵站;新建东干渠拦水坝工程,加快城区水循环系统建设。启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新建问安、七星台、江口、百里洲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居民点污水生态处理试验工程,在安福寺东部社区、董市高峡新村、顾家店清水溪居民点、问安镇关庙山村、百里洲刘巷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雨污分流清洁排放,中水回收灌溉。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塑造行业新形象

1、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与教育。全面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工作示范点、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公开承诺活动。在全系统开展以“两学一做”(学《党章》、学系列讲话精神,做忠诚干净担当合格党员)、争创住建工作新业绩”为主题的“双争”(争做忠诚干净担当合格党员、争创住建工作新业绩)、“双承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承诺、党员廉洁自律承诺)活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教育、警示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准则》;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加强项目资金督查,继续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双合同制”。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开展普法知识学习宣传,全面提高全行业法律综合素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和教育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认真执行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4、加强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供水供气行业“十星级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整顿行业作风,不断提升服务经济、服务项目、服务群众的“三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文明行业、文明系统、文明单位”创建;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三万”活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

5、抓好各项综合性工作。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确保见面率、办结率、满意率达到100%。加强资金筹措、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全系统工会、共青团、妇联、老干部、组织人事、统战、纪检监察、文明创建、宣传思想、信访、保密、计划生育、财务审计、网络信息安全、消防安全、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等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及宣传工作力度,加大履职问责力度,严明纪律,落实制度,推动干部职工勤政优政、有效履职。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监管信息系统设计

1业务需求

1.1数据库需求信息资源主要是建立以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为主的数据库体系,规划、整合信息资源,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系统。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企业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诚信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等6个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以“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乡管理、城乡服务”为主线组织;服务数据库是指政务公开和高层服务数据概念,是将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相融合,建立建设行业和区域城市的分布式数据仓库。通过网络门户过滤需要对外公示的数据,实时到外部网站的数据集合,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模型、数据分析计算模型等手段和方法,对基础数据或者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高附加值数据或知识,能为城市决策者、行业决策者以及国家决策者提供高层次服务的数据集合。

1.2存储功能需求根据对业务信息量的测算,项目系统年新增数据量约为1326.3GB,按5年计算,总数据量约为6TB。在进行设备存储容量需求设计的方法为:数据存储量×1.4+N1×N2×0.3=设备存储容量,其中1.4为容量冗余系数,在进行数据存储时因为要使用RAID5技术,根据RAID5技术的特点,需要有1块(RAID5)或2块(RAID5+HotSpare)硬盘容量存储冗余的奇偶校验信息,同时在进行数据存储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可靠性,可以考虑建立多的RAID5的方式,故在N×0.3中N2为存储冗余奇偶校验信息的磁盘的数量,N1为建立RAID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值,0.3为单块磁盘的容量。计算公式:6×1.4+2×2×0.3=9.6TB,约为10TB。

1.3安全功能需求系统应具有用户登录、用户管理和审计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手段,建立安全管理规范;网络系统应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建立边界安全防护,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和访问控制权限,加强安全管理,保证网络安全;网络系统应具备病毒防治能力。

1.4性能需求系统应能达到的性能指标:①日常业务操作响应时间应不超过5秒;②简单查询响应时间应不超过2秒;③复杂和组合查询响应时间应不超过30秒;④简单汇总响应时间应不超过2分钟,其中固定算法汇总响应时间应不超过10秒;⑤复杂汇总响应时间应不超过10分钟;⑥特别复杂的汇总响应时间不超过1小时;⑦一般文件上传处理时间应不超过10秒;⑧大文件上传应不超过5分钟。

2总体架构设计

2.1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总体框架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支撑、业务应用4个主要内容。(1)基础设施包括网络传输(即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三大部分。①网络传输将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作为传输主干,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外网使用光纤直接连接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自治区级网络平台。各市、县建设行政管部门采用专线、光纤或虚电路等方式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市、县级节点网络相连,形成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业务专网。②政务外网所需硬件设备(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及存储设备)由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及联网要求自行配备。③系统软件中操作系统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数据库以当前市场主流的Oracle为主;GIS平台以应用比较广泛的ArcGIS为主;开发环境基于J2EE体系和.NET平台;应用系统考虑空间数据的应用效率,将采用B/S和C/S结合的模式。(2)信息资源主要是建立以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为主的数据库体系,规划、整合信息资源,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交换系统。(3)应用支撑平台基于N层体系架构,以通讯和计算机中间件技术为核心,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客户端/服务器(C/S)应用模式进行建设和开发的技术平台,提供协同办公、统一权限管理、统一工作流程定义等内部公共功能的业务平台。应用支撑部分基于面向服务的技术构架(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选择合适的平台建立集成业务过程和服务组件平台来支撑业务应用。主要包含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安全平台以及决策支持平台等。(4)业务应用部分则是要建立建设行业各业务领域管理信息系统及与之配套的数据、综合办公业务系统、监测分析、预警预报系统以及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2.2设计思路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以网络基本框架、业务系统应用、信息共享交换、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机制,指导并推进各地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兼顾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发展现状,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系统,业务系统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部署方式,针对尚未建立系统的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使用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部署的业务系统;已建立自有业务系统的市、县,则通过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部署的信息采集平台,按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换标准交换数据。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建立相应安全控制策略,结合数字身份认证(CA)、安全审计、数据实时备份恢复等安全防护技术,对全网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确保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2.3技术路线结合成熟技术和业务需求,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6个方面:(1)应用系统采用SOA架构,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保障系统的可扩充性、易维护性、开放性和统一性。(2)在数据资源管理方面,采用功能全面、性能稳定、安全可靠、国内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主管部门普遍采用的Oracle企业版数据库管理系统。(3)整个系统以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构建。自治区、市、县的业务系统采取集中+分布式部署应用软件。(4)提供具有高度灵活性、伸缩性的服务组件平台,快速实现各类业务的优化和流程的再造。(5)提供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建立完整的用户、虚拟组织(角色)、权限管理体系,设置每个用户的登录账号、密码以及使用期限;设置用户操作业务、流程和表单的权限。(6)在数据交换方面,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与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基于WebService(网络服务)标准,以XML格式进行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结语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与应用上,节约了办公经费开支,降低了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管行政成本;有利于整合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降低了社会成本;通过购买计算机网络设备、软件产品及服务等有效带动本地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特点:①高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②系统集中维护、减少运维成本;③有效发挥调控职能,避免社会资源浪费。项目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监管的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预定的效果,对于在行业其他领域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董政刚朱宏斌黄崇毅李广生陈安儒单位: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城乡建设论文:扎实推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内蒙古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动内蒙古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把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同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转型发展、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贡献。

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承载基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化”协同的指导思想,城镇化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推动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认真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为牵引,着力推进呼包鄂和东部盟市两翼联动,积极构建自治区“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认真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以目标为导向,编制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开展城镇特色风貌研究,积极塑造自治区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修编的管理,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二是大力推动市政网建设。大力推动市政网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编制自治区市政网建设规划,研究出台自治区城镇市政网建设的意见。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创立自治区市政建设基金,为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加强对各盟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安排和市政网项目推进等情况的调度,开展市政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专题培训。三是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全面推进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住建部的最新要求,组织召开了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会。按照6月、9月和10月的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市县城市管理执法机制的综合设置,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职能,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着力推动两大产业平稳发展,为自治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这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是持续推动房产去库存。准确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重点抓好把去库存同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相结合、同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相结合、同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等“四个结合”要求,多措并举、因城施策,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推动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以及解决商品住宅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二是稳步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倡导工程总承包模式,改革建筑业建造方式和建设方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发挥好包头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呼伦贝尔市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引导和扶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大力推进落实“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切实减轻企业压力,加强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建筑业工人队伍。

扎实抓好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是事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安居乐业的两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这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今年将完成22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基本建成11.4万套,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550亿元。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在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沟通协调,推进贷款发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督促各地进一步简化优化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流程,积极向相关金融机构争取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货币化安置工作力度,坚持因城施策,确保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地区棚改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加快任务落实进度,召开各盟市分管领导参加的推进会,加快棚改进度。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以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重点解决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完成7万户国家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7万其他贫困户危房改造和2.28万户游牧民安居工程。通过建设农村牧区集体公租房、幸福院以及利用闲置农户住房和集体公房置换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解决农牧民的安居问题。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城乡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城乡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对城乡规划进行应用,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合理的对资源、空间等进行分配,结合地区的区域文明特点,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以下本文就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讨,并着重的对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具体作用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城乡规划更加合理有效,提高城乡建设的水平,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城乡建设是现阶段的国内的重要任务,并不断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与认可。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结合地区和人们的实际需求,科学的展开整体布局与规划。城乡规划是提高城乡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对城乡的资源和空间进行分配,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借助城乡规划来加快城乡建设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国家的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论文:心系百姓住房利当代 情牵城乡建设创佳绩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不断的发展国家生产力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基层问题也越发重视。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基层群众的各项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只有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复兴。在我国新上任的国家主席的带领下,对于百姓的各项困难问题的了解逐渐深入,将各种问题进行最深入的了解,切实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的住房与城乡化建设,本文就将对这两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百姓住房 城乡建设

自古以来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一直都是国之大计,在每一个执政者执政期间或者是当官一方的时候解决了民生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极大程度的造福于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在现如今的这个年代更是如此,现如今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国家的发展重心也从加大经济建设转向了民生问题。在民生问题中现在最为迫切的就是对于广大百姓的住房问题和城乡建设,前者从基础上解决百姓的生存之本,后者则是带动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建设,解决了百姓的致富题。对于这两种问题在本文将一一进行论述,深入剖析其本质。

一、我国的百姓住房住房现状

(一)住房难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的住房建设带来了蓬勃动力。但是随着住房需求的不断加大,房地产行业的住房买卖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普通的老板姓来说在城市中购买一套住房所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庞大的,无论是各种公积金还是购买住房的资金都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难以将其解决。虽然如今国家提出了多种措施进行了调控解决,但是在落实到基层部门的时候,执行力度已经严重不足,更不要说一些贪赃枉法的贪官,这些问题就更难解决了。所以住房难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疏忽

在进行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时,有关部门并未能完全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所规定的章程进行具体操作,而是将其用作投资低廉的住房,这一种做法与国家规定的完全不符,国际规定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作进行购买国债,严令禁止进行房产投资。在使用这些公积金进行房产投资的同时完全是背着百姓进行投资,不公布投入与收益,是对百姓缴纳的住房公积金的不负责任的利用,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想法,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更严重一点说就是在违法操作。

(三)住房公积金作用微弱

住房公积金的成立之初就是为了那些在进行房产购买时存在困难的百姓所成立的一种基金。但是在实际的资金操作中,这种资金流向并不是如此。有很多时候公积金的作用并没有在那些穷苦百姓身上作用,而是走向了其对立面,作用人群为中产甚至高产阶层的人群,这种现象完全与住房公积金成立目的不符,对于百姓来说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损害了百姓的合法权益,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度。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人所提起,但是其发展历程并不是很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因为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城乡之间分离发展,导致了各种的社会矛盾出现,所以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对于城乡发展建设一体化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的学者对于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进行了解读,但是因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过于广泛,所以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具体发展城乡一体化存在着很多的分歧。

(一)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要想某得更好的发展不光光是要对城市建设下功夫,还要从基层做起保证配套的乡镇单位能够协同发展,做到全面化的发展。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工农之间的联系越发的密切,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城乡经济统一发展,在统一的发展步伐下将经济建设的步伐再次加快,实现最和谐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能够从多方面将两者的发展进行最合理的布局,在不断地交流中找到发展的契合点,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最终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落后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城乡情况进行谋划与布局,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不同发展模式。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还不是很好,属于是在摸索中前进,毕竟没有其他的案例供给我们进行借鉴。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复杂性,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所以在政府的工作职能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进行最周密的考察,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佳模式寻找出来,加速城乡一体化化建设。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源倾斜不足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所以对其进行建设所需要的资源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所以导致对于一体化建设所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源并不是很多,进一步的阻碍了一体化建设步伐。城乡经济结构在未完成一体化建设时属于二次元经济,所以对其进行一体化建设所要耗费的精力与资源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政府和国家对于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针对百姓住房与城乡建设的改进意见

对于百姓安家立命的住房与城乡一体化者两个民生问题,在我国所受到的关注度是逐年增高,所以国家政府对此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步伐还未完成,针对改革建设出现的问题做一些建议,如下。

(一)加强社会与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

百姓住房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都是国家所出台的改善民生的大计,所以自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将会有许多的上下级领导部门进行协同合作,所以这么庞大的工程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些因为监管疏忽所产生的问题。在百姓的住房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多地区的公积金管理部门对于公积金的管理是极为松懈的,在其中出现了很多的内部人员利用公积金进行违法利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由于内部的监管部门疏忽所造成的。与之相同城乡一体化建设因为其巨大的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投入,也必然会引起一些官员的注意,对于这种现象要加强注意,严防不法之徒进行非法交易。

(二)加大资源的投入与倾斜力度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资源的投入,将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打牢。因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所涉及到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广泛的,所以需要政府和国家所提供的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都是极为庞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和资料的投入和倾斜力度都需要国家一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调控。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调控时,要对各方面的衔接工作做好衔接处理,让整个建设过程的进程不会产生阻碍,加快整个城乡化建设的进程,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找一个好的社会变革能够进行下去的最根本因素是要具有一个好的发展制度,所以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发展建设制度,将城乡已替换经济建设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各项问题以及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换分,力求能够最大程度的将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消除城乡之间二次元的经济形式,使得广大群众以及百姓能够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

四、结束语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弊病在显露之后正在被一步步解决,这也是我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得广大群众真正的受益,从过去的贫困生活中走了出来,渐渐地向着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前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在另一方面解决了百姓的住房问题,使老百姓走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使得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革。

城乡建设论文: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法及效益

[摘 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多得的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阐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内涵和意义,浅析了高明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的目的和操作方法,总结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后取得的效益。

[关键词]增减挂钩 松柏杭 方法 效益

引言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强烈,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耕地日趋减少,这对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要求,同时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鼓励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有效推进试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文件要求挂钩试点市、县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是指依据土地利用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仅仅能有效推进“三农”发展和城镇化的现实可靠的载体和抓手;不仅仅能落实中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能引导资源、技术和项目向农村流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在保障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发展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更能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集约经营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分工就业和增加收入。

3 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区增减挂钩试点

荷城街道自2012年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松柏坑是其中一个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面积320.29亩,全部为废弃工矿用地,总投资625万元,亩均投资1.95万元。

3.1 松柏坑项目的背景

高明区荷城街道松柏坑矿点在盗采过程中排出的煤矸石等固体废物,不仅堆积占地,而且堆积的工矿废弃物经雨水常年冲刷后,其中含有的硫化物溢出或浸出严重污染了周边的大气、农田和水体,该区域原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区域植被难以生长,水土流失严重,对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土地复垦对于增加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问题,高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积极申报《高明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并获得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批通过。

3.2 松柏坑项目的操作方法

(1)领导重视。镇街是增减挂钩项目开展的主体,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复垦工程,并成立了由国土、财政、农林渔业、镇街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间紧密联合,解决工作中的规划、资金等问题,逐步突破工作难点

(2)科学决策。将批准的松柏坑项目通过网络、村委会公告栏等媒介予以公示,并制订详细的补偿安置方案,按规定组织听证,同时选址科学,拆旧地块全部是废弃采矿用地,避免农村居民点复垦导致“农民上楼”补偿不合理等问题滋生,充分发挥资金优势。

(3)创新宣传。为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利用植树节植树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学生、各级领导参与到项目中,把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精神深入社会。

(4)强化管理。松柏坑原是采矿用地,地表裸露,土壤肥力低,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项目有关复垦标准,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必须层层检验合格,严控质量大关,同事采用物理、生物等土壤修复方法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打造科学规划、高质量的复耕地。

(5)资金到位。资金问题是增减挂钩项目的关键,政府加大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联合部门、乡镇政府、村集体和引进民间资金,简化报批流程,避免资金断层和后续供应不足,保障工程保质保量顺利竣工。

(6)互联网+流转。项目竣工验收后,为促进复垦后地块的流转经营,保障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利用平台进行管理经营。

3.3 松柏坑项目的效益

松柏坑项目实现土地复垦,取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同步,从而推动“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

项目区土地复垦,对项目所占土地进行了土地整治,清除了施工过程中遗留的施工残渣,避免了农民后续在耕作时对土地的二次整治,减少了农民劳动力的付出。在复垦的同时,采取化学措施,提供啊土壤质量。其次在翻松土地的同时,向土壤中撒播农家土杂肥,补充土壤肥力。这些化学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复垦区农作物产量的恢复和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减少了农民施肥的资金投入。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资金和劳力投入减少,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大,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复垦竣工验收后,按照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有关规定,可以使用相应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2)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区与周边的环境得到融合,使项目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协调的方向前进。同时,项目区的土地基本恢复其土地利用功能,与四周的自然景观基本保持一致,保持了其美学特性。

通过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使占有和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最终恢复了土地的生产力,建成了人工与自然谐调的生态系统,形成新的人工和自然景观。同时将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改善了生物圈的生态环境。因此,本工程土地复垦的生态效益显著。

(3)社会效益

根据工程对土地造成的破坏,进行复垦设计,调整土地利用功能,保证占用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土地复垦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使工程占地区大部分恢复了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只有极少部分土地进行了调整,这也便于以后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

通过复垦松柏坑废弃矿区,不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

4 结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是一项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保护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好路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把这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落实好,真正体现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让各级政府和群众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益处。

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立足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就能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开展。

城乡建设论文:加快城乡建设 促进区县经济发展

摘 要: 就当前情况来看,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搞活城乡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在推动区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快城乡建设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接着提出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城乡建设 区县经济 发展

在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信息流通不畅,加上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都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区县经济发展。在新时期,要不断加快城乡经济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建立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从而为区县经济的发展增添一些生机与活力。

一、加快城乡建设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才能保障各种商品的流通,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让生产者能够卖出其产品,消费者买到适用的商品,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求。当流通顺畅之后,就能带动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等的发展,做到建立一处市场,搞活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群众,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前进。

2.加快城乡建设,促进专业化生产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实现致富的目的,可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是迈进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城乡市场,能够为乡镇企业走入大市场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促进其加快技术探索速度,进而优化产品质量,还能及时掌握有利的信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当信息资源畅通之后,能够减少原材料的购买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生产。

3.加快城乡建设,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致富门路。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增长。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包含的种类很多,有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以及社会保险等等,种类非常多,就业的容量也比^大,可以建成一支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不但调整了产业结构,还为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之路。

4.加快城乡建设,促进乡村城市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进步,农民进城务工的人员也在增多,跟市场经济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增加。特别是基层乡镇,作为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事加工以及提供服务的场所,是农村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的中心,加快其建设能够促进乡村城市化。

二、加快城乡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举措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也在增强。要加快城乡建设就要提高认识,根据新形势来更新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搞活农村市场,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就难以实现小康生活,我国的经济建设也难以取得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因此,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更新观念,这是当前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要提高各个区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要区县以及乡镇、村委的领导干部,认清建设城乡经济的重要性,把城乡市场建设纳入城乡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结合商品经济发展流向,遵循当地的交通条件,在不改变群众购物习惯的前提下,建设商业网点,并设施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问题放在当前经济建设的日程上来。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带领成员实地调研,建设新型集镇,为城乡建设发展服务。

3.多方集资,多渠道建设

城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国家财政所拨款项是有限的,要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具体来说,就是财政拨一些,银行贷一些,各个部门免一些等,还可以动员当地企业投资,也可以向居民进行集资。根据“公益事业大家筹办”的方针,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规划建设要求,让个体投资,也可以让部门投资,比如,可以让商业部门建设,也可以让物资部门假设,也可以多个部门联合建设。总结之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城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工商行政部门的管理费用、企业缴纳的税务费用等等。

4.结合实际,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的发挥城乡建设中市场的功能,在建设和完善市场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结合当地经济实际发展需求,做好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比如,交通运输、资金储蓄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供细致化的服务。再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客商在当地投资。

结论

综上所述,加快城乡建设能够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促进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城市化。因此,在新时期,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集资,多渠道建设,从而促进区县经济的发展。

城乡建设论文: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当中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就增减挂钩实施过程当中比较普遍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做些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增减挂钩;问题;对策。

为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国土资源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保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本质上讲,增减挂钩是建设用地的整理,是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也是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一、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挂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地区把增减挂钩工作当成是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方式方法,一些地区过分关注周转指标,简单地把增减挂钩理解为解决用地矛盾的手段,存在着片面争取周转指标规模的倾向。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村镇建设规划滞后,造成增减挂钩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衔接不够,精力主要用在拆旧复耕和新村建设等,没有综合考虑田、水、路、林的整治。

(二)城镇化过程不合理。在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把城镇和农村两个行政级别和性质不同的区域放在一个项目区,似乎是消除了行政上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国家政策长期偏向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思维导向,当城市和农村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总是偏向城市。在一个项目区内,本来需要两个行政区协商的事情变成为在项目区内解决,农村的利益容易受到侵犯。

(三)对农民和集体的利益考虑不充分。一方面,很多以前建造的房屋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而超过的部分事实上是新增耕地的潜力部分。超过的部分怎么处理,是否应给予补偿以及如何制定补偿的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另一方面,政府对如何在挂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利于民、造福百姓,考虑得不够,也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绝大多数试点地区没有制定土地收益管理办法,大部分收益被地方政府拿走。

(四)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在操作过程中,相对集中地建设这些农民新村住宅时通常需要占用一些农用地,从而产生了农用地被转用于住宅建设用地是否需要审批的问题。二是将拆旧地块农民迁出后留下的农民住宅拆除,并进行复耕,使之转变为农用地,用于与建新地块占用的农用地进行等量置换。这就产生了农民迁出后的建设用地(宅基地)被复耕为农用地及土地用途变更登记的问题。三是“宅基地换房”模式中仍然存在土地征收问题。这是因为在增减挂钩中,通过置换仍保持不变的只是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量,而不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与国有土地的量。

二、规范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在耕地面积不减少情况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种土地创新利用模式。这项工作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宣传增减挂钩工作的法规政策;有关职能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增减挂钩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挂钩内容、要求和工作程序等,提高干部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项综合性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要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在完善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综合设计挂钩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居民点归并、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搞好县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三)以农为本,协调发展。农村整理出来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其次满足农民建房、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再次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最后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促进小城镇发展,同时要把获得土地级差收益返回农村用于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四)完善制度,强化监管。深入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与常规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和冲突,在涉及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如项目区的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用地转为农用地的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建新区中土地征收、审批权限等问题,为挂钩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并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加强周转指标和节余指标的管理,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面e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开展挂钩工作必须要经过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挂钩周转指标必须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规模控制,不得随意突破。建立挂钩周转指标台帐、加强项目区实施监管,建立挂钩项目区数据库,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拆旧地块的整理复垦监管,保证旧村庄、旧宅基地及时复耕,对周转指标下达、使用、归还等进行登记和管理,确保周转指标有效使用、按时归还。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增多,而耕地红线又不可触及,在现实状况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本文就是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进行的探究。

[关键词]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给不断减少,土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农村“空心村”等不断增加,通过迁村并点或整村搬迁的方式腾出土地进行复垦,结余土地指标用于建设用地供应的方法应运而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其中之一。为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需要对其可行性及对策措施等进行探究。

1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背景

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突出,人口众多与耕地相对较少矛盾突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中,建设用地需求较多,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可以提供耕地保护的动力、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从其发展背景看,既有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则来自农村:农村居住点布局散乱,人均居住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特别是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缺乏统一标准,空余宅基地较多,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下,“空心村”较多,村民居住条件较差。

2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对策措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实施利国利民,但项目具体实施中涉及众多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国土及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基层乡镇负责实施的方式进行,要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推进机构,在乡镇成立专门的项目指挥部,在具体实施村庄形成工作小组,对资金、规划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加强政策制定和宣传、面积测量及认定、拆迁补偿协议签订等关键环节的组织领导,形成高效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项目实效。项目实施成效如何,关键是规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为此,要在正式实施前,组织有关基层镇街对辖区土地状况、新增土地潜力等进行摸底,对辖区内农民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编制完善规划。安置区建设要统筹考虑居民需求和经济能力,在坚持集中居住、节约用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档次和层次的户型,特别是在安置区选址、安置房建设标准、拆迁补偿办法等工作环节,要全面征求群众意愿,并按照民主化流程,在经过村民大会等讨论程序后再予以公布实施。

三是强化考核监管,维护群众利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各项工作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到众多资金等问题,必须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和监督管理办法,坚决杜绝项目实施中的各类“跑冒滴漏”问题。考核监督和管理办法要及时予以公布,让群众有全面了解,确保通过正确引导,使项目实施全程都依法依规实施,保障群众权益不受损害。要加强源头控制,在项目审批中就要对项目区基本情况、土地和资金平衡测算情况、投融资操作方式、实施步骤以及群众意愿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在群众意愿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予以审批。项目审批后,国土部门要与基层乡镇等单位联合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制定完善土地整治实施方案和规划,并逐级向上级部门报备审批。

四是搭建操作平台,规范运行流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项目操作,由政府部门成立投融资建设公司负责项目资金和建设等工作。投融资公司作为特许经营主体,要通过贷款抵押等方式融资,并通过项目招标等方式确定安置房建设主体单位,后期可通过项目结余指标获取政府资金用于贷款利息偿还或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全过程,都要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村民与村委会、村委会与镇街以及村委会与投融资公司、镇街与投融资公司等都要签订协议,规范各项目实施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安置房建设中,要坚持从施工设计单位、施工材料等全部内容都要公开招标,严格按照与村民协议标准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按时交房。

五是上下互动协调,统筹各方实施。要加强相关部门以及镇街、村居与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确保项目全过程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特别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把握好政策实施与村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严格土地复垦验收、安置房建设验收等标准,确保实现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具有诸多社会效益,但现阶段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无法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生活方式改变又会影响传统的民俗保留等,容易造成民俗文化消亡;居民集中居住后脱离了土地,如果不能及时开拓增收渠道,容易降低村民收入。

针对上述问题,在项目实施中要坚持慎重原则,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项目实施利国利民,但具体到项目区居民,就是要尊重居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在居民全部通过或达到一定比例后,才对项目予以审批、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前要统筹考虑好居民增收渠道、乡土民俗文化保留、生态环保等问题,切忌不顾实际的盲目开展项目,目实施后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也要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让农民收益。二要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项目规划审批通过后,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规划,按有关实施办法予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对复垦土地要严格标准,统筹规划好道路、灌溉水源等配套设施,确保建设为高标准农田,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推进项目。项目实施中要坚持个性化原则,在安置区建设、集中居住后居民增收等都要立足项目区优势和长处,积极引进乡村旅游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种养大户等,实现土地复垦后的集中规模化高效实用,坚决避免千村一面、土地粗放滥用等问题,真正做到让居民事前同意、事中顺心、事后满意。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使用现状,在适宜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复垦具有相当的比较效益,对项目实施流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项目实施水平,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效益。

城乡建设论文:探究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关键,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规划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也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建设的整体布局,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以山A东省东营市为例,从多角度简要探讨了该地区城乡规划之于城乡建设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 建设 发展现状 统筹

城乡统筹规划需要基于科学视角,围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目标展开,一方面是希望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一方面也是希望迎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政策,站在全局角度来看城乡政治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要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让其发展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全面和稳定。

一、|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1.东营市基本概况

东营市位于我国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达到7923平方公里。东营市所在地区主要以草场、海洋滩涂资源为主,它气候宜人且动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区域内可以发展包括林牧渔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01年以后,东营市被国家列入到“十五”计划纲要,将其视为是国家“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基础”的重要基地和国际性绿色产业示范区。

2.东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东营自建市以来,工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城乡建设以体制改革为基本源动力,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基本突破口,实现了以城乡规划经济统筹建设为主的发展态势,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东营市城乡经济传统中的不协调状况有所改善,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截止到2016年,全市城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8.22亿元,全市农民生活消费可支出平均金额2944.12元,这高于城市居民3.2%。再一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其比例已经由2014年的2.38:1降到2.22:1,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城镇居民5.2%。

其次,目前东营市城乡公路交通与乡镇客运站正在建设筹备中,希望建成围绕东营市为核心的整个交通路网畅通。另外在城乡生态环境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推进,希望以“三网”绿化工程建设为主要进程,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全面开发战略,全面加速构筑城乡林网、水网与路网的三位一体体系,并注重对城乡造林面积的有效扩大[1]。

二、城乡规划在东营市城乡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按照东营市城乡规划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并借鉴目前国内城乡规划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东营市城乡规划的具体思路应该为:“发挥优势、形成体系”。所谓“优势”就是走东营特色城乡规划发展路线,发挥地区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天然资源优势,推进东营城乡油地一体化的联动发展模式;再一点就是形成三大体系,通过建立城乡统一产业体系、社会事业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来推动东营市城乡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其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天然油田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油地一体化联动发展

东营市行政区域内拥有包括胜利油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和石油大学在内的多项公共基础建设设施,这些都为东营油田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外部环境,再配合政府政策和经济支持,这对于东营市城乡规划是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地方城乡建设深层次推进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为此,东营地区也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城乡建设改革规划,希望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来重点打通城乡市场,形成油地市场的互联机制,为东营地方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经济流通体系,进一步促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城乡间、油地间有效流通。从整体来看,东营市的油地一体化联动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强化了城乡商品交易的市场建设力度,使得某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有效统一,特别是畜牧、蔬菜等市场的流通能力有所加强。

其次,城乡市场生产要素有所完善,它促进了东营市城乡在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流通要素方面的有效规划,也对土地、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生产要素实现了双向组合与流动,极大程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提升,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再次,它强化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物流方式的加入也鼓励了城乡大型超市、商贸集团的农村市场有效开拓,使得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通道被完全打通,让东营市更加注重自身作为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最后,城市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也有所加强。东营市近年来开始实施“金农”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东营市及乡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站的快速建设,使得服务站拥有了全信息采集、整理和功能及相关规范制度,这些都为农民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2]。

2.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东营市城乡规划最为民众所关注的必然是民生问题,这也是地方城乡建设的重点。为此,东营市将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是城乡建设的主要内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寻求优化途径。

就以东营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为例,地方实现了农村养老形式从家庭式养老到社会型养老的有效过渡,重点实施完善五保户集中供养机制,同时配合优待抚恤、农民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制度,希望真正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之于城乡整体规划的辅助作用。实际上,东营市对养老制度政策的拓宽和对基金运营渠道的丰富化,也确保了地方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大了城乡之于社会民生建设的监管力度,使得监管机制本身更加开放。这对于农村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有效促进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城乡快速建设也是利好[3]。

结语

关于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很多,例如它对于城市建设、“三农”反哺服务支持体系的带动作用、对城乡体系的有效优势互补等等。这些都为缩短东营市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奠定了有利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为东营市民众营造了一个舒适、现代、人性化的健康安心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农民意愿及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政策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并探讨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于城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意愿、关注点及满意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江苏省

对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失衡的状况,借鉴国外城镇化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中国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迄今为止,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增减挂钩试点。尊重农民意愿一直是中央强调该政策实施的原则之一。农民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象,其意愿直接关系到增减挂钩实施状况。因此,开展农民意愿调查研究对于增减挂钩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吕月珍[1]在对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参与增减挂钩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民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吴云青等[2]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个案,运用IPA分析方法,对农民感知的各挂钩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方格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工作的策略。陈美球等[3]在对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运行及农民利益保障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利益的关注点及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因素。周铁刚等[4]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元逻辑斯回归分析法,对山西省河津市增减挂钩项目区中农民的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杨伟等[5]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民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的应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见,现有文献已对中国许多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但针对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的江苏省研究较少,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性研究更是十分稀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区位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也具有区域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与苏州市为例,在对农民意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探讨两个地区之间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以期为全面认识农民意愿、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于2014年6-12月先后到淮安市淮安区、苏州市吴江区对已实施增减挂钩的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以调查者解释、被调查者填写的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淮安区为67份,吴江区为77份,有效率96%。

1.1 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

由表1可知,超过一半的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意愿,但也有近1/3的农民不希望参与增减挂钩。对于“希望或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改善居住环境”、“获得较高的拆迁补偿”是较多的农民选择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担心以后生活成本上升”、“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是较多的农民选择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因此,搞好安置区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拆迁补偿、降低安置后农民生活成本、就地集中安置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积极性。

1.2 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由表2可知,在拆迁中,将“补偿标准”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41.7%、39.6%,将“补偿公平性”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35.4%、16.0%,将“补偿面积”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22.9%、44.4%。在问及“增减挂钩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选择“拆迁补偿标准”的农民最多,为37.8%。可见,拆迁补偿标准是增减挂钩中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调查同时显示,大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拆迁补偿标准偏低。如果是货币安置,拆迁补偿的钱不足以建新房或在城镇买一套商品房;如果是实物安置,补贴的钱也不够用于新房装修。

1.3 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

由表3可知,在“货币安置”、“集中安置”、“就近安置”、“零星安置”四种安置方式中,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最多,可能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生活圈;20.5%的农民选择“就近安置”,表明一些农民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而选择“货币安置”的农民为24.4%,表明部分农民希望自主选择居住地点;选择“零星安置”的农民最少,仅有1.4%。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在安置选址上,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多数农民选择“方便子女上学”、“方便就业”2个选项,只有6.1%的农民选择“离承包地近,利于农业生产”。可见,农业生产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点在问及“增减挂钩后,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否有所下降”时也得到证实,大多数农民认为增减挂钩后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这可能与被调查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有关。在问及“若以货币形式进行安置,您希望安置标准为什么”时,67.1%的农民选择“足以在当地新建满足居住需要的房屋”,这说明农民的要求并不算太高。

1.4 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关注的重点

由表3可知,“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最为担心的问题,约有一半的农民选择此项;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收入来源”、“福利保障”选项的人数几乎相同,每项大约都有18%左右的农民选择。在进一步访谈中得知,“生活成本的提高”除了表现在庭院经济消失、需要支付物业费等额外费用之外,还表现在有些农民将拆迁补偿款用于吃喝和赌博,导致此方面成本上升;拆迁前村里有小店,商品价格公道,而现在只能到大超市买东西,价格较高,从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到城镇,您希望政府做什么”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3个选项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选择较多,均在40%左右;而只有16.9%的农民选择“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可见,农民虽然都很关心就业问题,但更希望政府直接安置就业岗位,而不愿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去自己求职。

1.5 农民对已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总体评价较低

由表4可知,大多数农民对自己涉及的增p挂钩项目评价较低,约有64.3%的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评分在“60~80分”的农民占23.8%,评分在“80分以上”的农民只有11.9%。

访谈显示,集中安置与安置区交通便利是农民较为满意的地方。集中安置使得住户之间相互熟悉,方便相互沟通。尤其是平时只有老年人居住时,有利于老年人相互走动,避免孤单无聊。安置区交通便利,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出门进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子女上学,所以农民比较满意。

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安置小区的环境优于原来的村庄,但许多农民反映有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小超市,甚至有的安置小区都没有完全通水电,道路没有修好,生活污水无法排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除了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外,农民不满意的地方还表现在拆迁补偿标准较低、拆迁补偿中不公开现象、生产生活方式不习惯、就业问题、安置房户型面积等问题。

2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与苏州市吴江区两个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农民参与意愿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对于希不希望进行增减挂钩,淮安区农民选择“希望”、“不希望”、“不知道”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而吴江区农民选择“希望”选项的比例远远超过另外2个选项,达到65.2%,是淮安区的近两倍。可见,吴江区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远远大于淮安区农民。

2.2 农民关注点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在增减挂钩中,淮安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过程的透明性”,比例达50.0%;而吴江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拆迁补偿标准”,比例达47.8%,选择“过程的透明性”比例只有13.0%。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也反映大多数人不懂自己为什么拿钱、该拿多少钱,对于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现象较为不满。而吴江区农民在访谈中并没有提及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问题。

2.3 农民满意度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两个地区农民对增减挂钩项目的评价也有所差异,淮安区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的比例高达75.0%,而吴江区这一比例为54.5%,低于淮安区约20个百分点。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主要有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补偿不公开、就业问题;而吴江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问题。可见,虽然两个地区农民评价总体较低,但吴江区农民评价稍微高于淮安区。

这两个地区农民意愿的差异,除了与具体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式不同有关之外,也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淮安区地处苏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吴江区地处苏南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较强的财力对农民进行补偿,建设安置区配套设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过程透明化。因此,农民的满意度较高,从而也就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3 农民意愿视角的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主要表现为: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的重点;农民意愿存在区域差异。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3.1 改统一拆迁方式为自愿拆迁方式

针对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现状,应改变现在通行的统一拆迁方式。统一拆迁方式虽然便于实施与验收,但容易产生不尊重农民意愿、强拆问题,进而引起部分农民反感甚至反抗,增加增减挂钩成本。因此,在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今天,尊重农民意愿必然要求改变统一拆迁方式。自愿拆迁方式是指愿意参与增减挂钩的农民可以申请自愿拆除自己的旧房并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出来的耕地归农民使用,同时可以在政府规定的安置区获得宅基地自建住房或购买政府统一兴建的安置房或到其他地方购买住房;复垦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可进入挂钩指标库,地方政府可将挂钩指标用于城镇建设。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农民意愿,农民可以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增减挂钩以及安置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因为复垦出来的耕地是农民自家使用,农民会更关注耕地的质量;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挂钩指标,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3.2 重构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补偿过程

针对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的情况,应重构拆迁补偿标准,改变将拆迁补偿标准等同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做法,并使补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当前,大多数地方的拆迁补偿参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这里先不讨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按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对增减挂钩进行拆迁补偿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增减挂钩不同于土地征收,增减挂钩的初衷就是让偏远地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应该是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分享的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即挂钩指标的出让收益应在政府、农村集体及农民三者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根据各个地区情况有所区别,但农民应该占大头,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明确拆迁补偿标准之后,应将补偿标准公开,并将每家补偿情况进行公示。这样有利于农民知道自家应该拿多少补偿、为什么拿这么多补偿,也有利于减少补偿中的不公平与寻租现象。

3.3 集中安置为主,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的情况,应在给予农民多种安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上,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虽然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但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其他安置方式,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农民选择。对于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政府应做好工作。一是做好规划,选择好安置小区的地点,兼顾农业耕作、城镇就业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且防止出现新房建好没几年又要拆迁的现象发生;二是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农民承受能力为安置小区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这些O施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的档次,关键是能让居住在安置小区的农民生活生产方便。

3.4 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针对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重点的情况,应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同时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增减挂钩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被占用,鼓励农民到城镇购房或将安置小区建到城镇或直接撤村改居。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当地的人口城镇化率,但也给农民带来生活成本提高和就业无岗的危险。被安置到城镇,农民不仅将丧失原来的农村庭院经济收入,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居住费用,其生活成本肯定会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被安置到城镇之后农民能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及提高收入。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当地具不具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应该只有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5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参与意愿低、更关注“过程的透明性”及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实施增减挂钩时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积极宣传增减挂钩政策,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有足额的资金用于拆迁补偿与配套设施建设;挂钩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城乡建设论文:探究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关键,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规划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也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建设的整体布局,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以山A东省东营市为例,从多角度简要探讨了该地区城乡规划之于城乡建设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 建设 发展现状 统筹

城乡统筹规划需要基于科学视角,围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目标展开,一方面是希望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一方面也是希望迎合国家城镇化发展政策,站在全局角度来看城乡政治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要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让其发展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全面和稳定。

一、东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1.东营市基本概况

东营市位于我国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达到7923平方公里。东营市所在地区主要以草场、海洋滩涂资源为主,它气候宜人且动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区域内可以发展包括林牧渔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01年以后,东营市被国家列入到“十五”计划纲要,将其视为是国家“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基础”的重要基地和国际性绿色产业示范区。

2.东营市城乡建设现状

东营自建市以来,工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城乡建设以体制改革为基本源动力,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基本突破口,实现了以城乡规划经济统筹建设为主的发展态势,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东营市城乡经济传统中的不协调状况有所改善,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截止到2016年,全市城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8.22亿元,全市农民生活消费可支出平均金额2944.12元,这高于城市居民3.2%。再一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其比例已经由2014年的2.38:1降到2.22:1,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城镇居民5.2%。

其次,目前东营市城乡公路交通与乡镇客运站正在建设筹备中,希望建成围绕东营市为核心的整个交通路网畅通。另外在城乡生态环境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推进,希望以“三网”绿化工程建设为主要进程,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全面开发战略,全面加速构筑城乡林网、水网与路网的三位一体体系,并注重对城乡造林面积的有效扩大[1]。

二、城乡规划在东营市城乡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按照东营市城乡规划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并借鉴目前国内城乡规划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东营市城乡规划的具体思路应该为:“发挥优势、形成体系”。所谓“优势”就是走东营特色城乡规划发展路线,发挥地区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的天然资源优势,推进东营城乡油地一体化的联动发展模式;再一点就是形成三大体系,通过建立城乡统一产业体系、社会事业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来推动东营市城乡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其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天然油田资源优势促进地方油地一体化联动发展

东营市行政区域内拥有包括胜利油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和石油大学在内的多项公共基础建设设施,这些都为东营油田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外部环境,再配合政府政策和经济支持,这对于东营市城乡规划是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地方城乡建设深层次推进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为此,东营地区也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城乡建设改革规划,希望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来重点打通城乡市场,形成油地市场的互联机制,为东营地方建立合理有序的城乡经济流通体系,进一步促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城乡间、油地间有效流通。从整体来看,东营市的油地一体化联动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它强化了城乡商品交易的市场建设力度,使得某些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有效统一,特别是畜牧、蔬菜等市场的流通能力有所加强。

其次,城乡市场生产要素有所完善,它促进了东营市城乡在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流通要素方面的有效规划,也对土地、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生产要素实现了双向组合与流动,极大程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提升,也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再次,它强化了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物流方式的加入也鼓励了城乡大型超市、商贸集团的农村市场有效开拓,使得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通道被完全打通,让东营市更加注重自身作为中介组织的作用发挥。

最后,城市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也有所加强。东营市近年来开始实施“金农”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东营市及乡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站的快速建设,使得服务站拥有了全信息采集、整理和功能及相关规范制度,这些都为农民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2]。

2.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东营市城乡规划最为民众所关注的必然是民生问题,这也是地方城乡建设的重点。为此,东营市将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是城乡建设的主要内容,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城市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寻求优化途径。

就以东营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为例,地方实现了农村养老形式从家庭式养老到社会型养老的有效过渡,重点实施完善五保户集中供养机制,同时配合优待抚恤、农民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制度,希望真正发挥农村社会养老之于城乡整体规划的辅助作用。实际上,东营市对养老制度政策的拓宽和对基金运营渠道的丰富化,也确保了地方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大了城乡之于社会民生建设的监管力度,使得监管机制本身更加开放。这对于农村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有效促进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城乡快速建设也是利好[3]。

结语

关于东营市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很多,例如它对于城市建设、“三农”反哺服务支持体系的带动作用、对城乡体系的有效优势互补等等。这些都为缩短东营市城乡经济文化差距奠定了有利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为东营市民众营造了一个舒适、现代、人性化的健康安心生活空间。

城乡建设论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农民意愿及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政策中农民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并探讨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于城镇后关注的重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意愿、关注点及满意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LUTRG);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江苏省

对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失衡的状况,借鉴国外城镇化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中国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迄今为止,已有29个省份开展了增减挂钩试点。尊重农民意愿一直是中央强调该政策实施的原则之一。农民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对象,其意愿直接关系到增减挂钩实施状况。因此,开展农民意愿调查研究对于增减挂钩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吕月珍[1]在对浙江省嘉善、缙云两地农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参与增减挂钩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民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影响机理。吴云青等[2]以天津市华明镇为个案,运用IPA分析方法,对农民感知的各挂钩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方格图,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工作的策略。陈美球等[3]在对江西省增减挂钩试点运行及农民利益保障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利益的关注点及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因素。周铁刚等[4]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元逻辑斯回归分析法,对山西省河津市增减挂钩项目区中农民的搬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杨伟等[5]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调查评估方法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民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的应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见,现有文献已对中国许多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但针对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的江苏省研究较少,对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区域差异性研究更是十分稀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区位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也具有区域性。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与苏州市为例,在对农民意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的参与意愿、拆迁意愿、安置意愿及满意度,探讨两个地区之间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性,以期为全面认识农民意愿、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于2014年6-12月先后到淮安市淮安区、苏州市吴江区对已实施增减挂钩的农民进行调查。调查以调查者解释、被调查者填写的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淮安区为67份,吴江区为77份,有效率96%。

1.1 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

由表1可知,超过一半的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意愿,但也有近1/3的农民不希望参与增减挂钩。对于“希望或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改善居住环境”、“获得较高的拆迁补偿”是较多的农民选择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担心以后生活成本上升”、“不想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是较多的农民选择不希望增减挂钩的原因。因此,搞好安置区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拆迁补偿、降低安置后农民生活成本、就地集中安置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积极性。

1.2 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由表2可知,在拆迁中,将“补偿标准”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41.7%、39.6%,将“补偿公平性”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35.4%、16.0%,将“补偿面积”排在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位置的农民比重分别为22.9%、44.4%。在问及“增减挂钩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选择“拆迁补偿标准”的农民最多,为37.8%。可见,拆迁补偿标准是增减挂钩中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调查同时显示,大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拆迁补偿标准偏低。如果是货币安置,拆迁补偿的钱不足以建新房或在城镇买一套商品房;如果是实物安置,补贴的钱也不够用于新房装修。

1.3 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

由表3可知,在“货币安置”、“集中安置”、“就近安置”、“零星安置”四种安置方式中,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最多,可能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改变原来的生活圈;20.5%的农民选择“就近安置”,表明一些农民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而选择“货币安置”的农民为24.4%,表明部分农民希望自主选择居住地点;选择“零星安置”的农民最少,仅有1.4%。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在安置选址上,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时,多数农民选择“方便子女上学”、“方便就业”2个选项,只有6.1%的农民选择“离承包地近,利于农业生产”。可见,农业生产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一点在问及“增减挂钩后,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否有所下降”时也得到证实,大多数农民认为增减挂钩后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这可能与被调查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有关。在问及“若以货币形式进行安置,您希望安置标准为什么”时,67.1%的农民选择“足以在当地新建满足居住需要的房屋”,这说明农民的要求并不算太高。

1.4 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关注的重点

由表3可知,“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被安置到城镇后最为担心的问题,约有一半的农民选择此项;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收入来源”、“福利保障”选项的人数几乎相同,每项大约都有18%左右的农民选择。在进一步访谈中得知,“生活成本的提高”除了表现在庭院经济消失、需要支付物业费等额外费用之外,还表现在有些农民将拆迁补偿款用于吃喝和赌博,导致此方面成本上升;拆迁前村里有小店,商品价格公道,而现在只能到大超市买东西,价格较高,从而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在问及“若集中安置到城镇,您希望政府做什么”时,“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3个选项中,“安置到附近企业”、“优先获得门面房使用”选择较多,均在40%左右;而只有16.9%的农民选择“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可见,农民虽然都很关心就业问题,但更希望政府直接安置就业岗位,而不愿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去自己求职。

1.5 农民对已实施的增减挂钩项目总体评价较低

大多数农民对自己涉及的增p挂钩项目评价较低,约有64.3%的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评分在“60~80分”的农民占23.8%,评分在“80分以上”的农民只有11.9%。

访谈显示,集中安置与安置区交通便利是农民较为满意的地方。集中安置使得住户之间相互熟悉,方便相互沟通。尤其是平时只有老年人居住时,有利于老年人相互走动,避免孤单无聊。安置区交通便利,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出门进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子女上学,所以农民比较满意。

安置区配套设施不健全是农民最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安置小区的环境优于原来的村庄,但许多农民反映有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小超市,甚至有的安置小区都没有完全通水电,道路没有修好,生活污水无法排放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除了配套设施不健全之外,农民不满意的地方还表现在拆迁补偿标准较低、拆迁补偿中不公开现象、生产生活方式不习惯、就业问题、安置房户型面积等问题。

2 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的区域差异分析

调查中发现,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与苏州市吴江区两个地区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农民参与意愿存在差异

对于希不希望进行增减挂钩,淮安区农民选择“希望”、“不希望”、“不知道”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而吴江区农民选择“希望”选项的比例远远超过另外2个选项,达到65.2%,是淮安区的近两倍。可见,吴江区农民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远远大于淮安区农民。

2.2 农民关注点存在差异

在增减挂钩中,淮安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过程的透明性”,比例达50.0%;而吴江区农民关注最多的是“拆迁补偿标准”,比例达47.8%,选择“过程的透明性”比例只有13.0%。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也反映大多数人不懂自己为什么拿钱、该拿多少钱,对于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现象较为不满。而吴江区农民在访谈中并没有提及拆迁补偿不透明、不公开问题。

2.3 农民满意度存在差异

两个地区农民对增减挂钩项目的评价也有所差异,淮安区农民评分在60分以下的比例高达75.0%,而吴江区这一比例为54.5%,低于淮安区约20个百分点。在访谈中,淮安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主要有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补偿不公开、就业问题;而吴江区农民表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不健全问题。可见,虽然两个地区农民评价总体较低,但吴江区农民评价稍微高于淮安区。

这两个地区农民意愿的差异,除了与具体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式不同有关之外,也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淮安区地处苏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吴江区地处苏南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有较强的财力对农民进行补偿,建设安置区配套设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注重过程透明化。因此,农民的满意度较高,从而也就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3 农民意愿视角的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增减挂钩中农民意愿主要表现为:多数农民有参与增减挂钩的意愿,但农民意愿分化严重;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情况;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的重点;农民意愿存在区域差异。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

3.1 改统一拆迁方式为自愿拆迁方式

针对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现状,应改变现在通行的统一拆迁方式。统一拆迁方式虽然便于实施与验收,但容易产生不尊重农民意愿、强拆问题,进而引起部分农民反感甚至反抗,增加增减挂钩成本。因此,在农民意愿分化严重的今天,尊重农民意愿必然要求改变统一拆迁方式。自愿拆迁方式是指愿意参与增减挂钩的农民可以申请自愿拆除自己的旧房并对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出来的耕地归农民使用,同时可以在政府规定的安置区获得宅基地自建住房或购买政府统一兴建的安置房或到其他地方购买住房;复垦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可进入挂钩指标库,地方政府可将挂钩指标用于城镇建设。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农民意愿,农民可以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增减挂钩以及安置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因为复垦出来的耕地是农民自家使用,农民会更关注耕地的质量;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挂钩指标,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

3.2 重构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补偿过程

针对农民希望提高拆迁补偿标准与补偿过程透明化的情况,应重构拆迁补偿标准,改变将拆迁补偿标准等同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做法,并使补偿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当前,大多数地方的拆迁补偿参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这里先不讨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按照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对增减挂钩进行拆迁补偿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增减挂钩不同于土地征收,增减挂钩的初衷就是让偏远地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应该是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分享的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即挂钩指标的出让收益应在政府、农村集体及农民三者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根据各个地区情况有所区别,但农民应该占大头,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明确拆迁补偿标准之后,应将补偿标准公开,并将每家补偿情况进行公示。这样有利于农民知道自家应该拿多少补偿、为什么拿这么多补偿,也有利于减少补偿中的不公平与寻租现象。

3.3 集中安置为主,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农民倾向于集中安置并十分关注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的情况,应在给予农民多种安置方式选择的基础上,注重安置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虽然大多数农民希望集中安置,但仍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其他安置方式,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多种安置方式供农民选择。对于选择集中安置的农民,政府应做好工作。一是做好规划,选择好安置小区的地点,兼顾农业耕作、城镇就业及子女上学等问题,且防止出现新房建好没几年又要拆迁的现象发生;二是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农民承受能力为安置小区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这些O施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的档次,关键是能让居住在安置小区的农民生活生产方便。

3.4 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针对生活成本与就业是农民被安置城镇后关注重点的情况,应提高城镇安置方式的门槛,同时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增减挂钩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被占用,鼓励农民到城镇购房或将安置小区建到城镇或直接撤村改居。这种方式虽然能提高当地的人口城镇化率,但也给农民带来生活成本提高和就业无岗的危险。被安置到城镇,农民不仅将丧失原来的农村庭院经济收入,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居住费用,其生活成本肯定会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被安置到城镇之后农民能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及提高收入。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关键在于当地具不具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应该只有那些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非农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适合实行城镇安置方式。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5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参与意愿低、更关注“过程的透明性”及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当地政府在实施增减挂钩时应投入更多精力提高农民的满意度。积极宣传增减挂钩政策,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有足额的资金用于拆迁补偿与配套设施建设;挂钩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