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21 12:03: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信息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多样化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学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提出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中学学校教育、角色、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样,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乱交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社会中,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时代,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4、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施展给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可教育叙事,通过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启发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以其多样化的角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他的先进教学思想引导下,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学校教育自身也得到一定的改革。

信息技术论文: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和数学、英语、美术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3、任务教学的设计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上是我从不同的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信息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只作为“课表”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本文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的经验,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直接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巨大的阻力。笔者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精心设计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片面看待信息技术教育

(1)校领导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少,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校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它将是下一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认为信息技术离他们还很远,不够重视;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的根源,会使学生变坏,干脆一棒子打死,不开信息技术课。

(2)教师方面: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专业教师力量不足,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而只能让其他教师兼教或让教师们在排满工作量的情况下额外任教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训,仅有基本的电脑常识,还不具备教学信息技术的能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不作为中、高考考试科目,也就没有人去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好上坏一个样,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就产生“信息技术无用论”,平时不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上课则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这样的师资状况,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3)学生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学校不能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广大学生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只是在街头巷尾的网吧产生了第一认识:“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就是上网,就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娱乐的。”[1] 于是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美其名曰“学习信息技术”;部分学生则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

2.学校教育设备少,硬件设施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投入高损耗课,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也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多,大部分学校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立的只有30台电脑的机房,将学生分成两组,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2]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3.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使用

一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高标准机房,把互联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和多媒体教室都建设起来,但却没有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和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学习软件,平时不开放,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练习;部分学校为了降低损耗,减少维护费,则把软、硬件资源尘封起来,只用作上级检查的展示品,充充自身的脸面。这就致使大量的投资资源白白浪费。

4.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缺乏整合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忽视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教育,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很多是课表课程,多采用“放羊”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也日趋正规化,很多学校能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开齐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应试教育、硬件设施等原因,虽然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了课表,但却很少或者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课,而被辅导课或被语文、数学课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课,多采用“放羊”式教学,也成了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二、实施方法和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为信息技术创设优良的大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吸取外地先进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举行一些公开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校方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能够为信息技术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要组织各学校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竞赛等相关赛事,让各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国家十分重视;同时还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整合课堂大讲赛、

校长信息技术知识比赛等活动。不但要学生比,还要教师比、校长比,让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教学和日常应用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当中,为信息技术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比如根据农村现有的实际采用校本培训方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推进,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对年轻教师和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比较专业的培训,请外地专家来讲座或派到外地学习等,培养一部分骨干教师,完成信息技术教学。其次,要用最简单、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所有的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对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资金是制约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够用即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应有的效应,且不可好高骛远。

(1)高低搭配,新旧结合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因此,计算机房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然而建一间拥有50台电脑的新机房需近20万元,显然,如此巨大的投入对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最切合实际、最经济的就是高低搭配,新旧结合。具体做法是:本着“够用即可”的原则,用廉价的二手电脑配置机房,目前二手市场CPU赛扬1.2G、内存256M、硬盘30G、15寸彩显的学生机仅为500元左右。电脑更新换代快,二手电脑的实际应用时间并不长,质量也有保证。这样的配置,用于上网、一般的计算机教学足够了,而费用仅为新配置学生机的六分之一,两三万元就可建一个50台电脑的计算机房。如果经费允许可再补充新配置计算机作为教师机和服务器,以满足教师的学习、备课和教学使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实际需要,还可以把因电脑贬值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抓住机遇,挖掘现有资源

为了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各校应抓住大好时机,增加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挖掘其最大的潜能。早些年各校都配置了VCD、功放机和音箱设备,如果再买一块带AV输出端口的显卡,加上农远工程中“模式一”的大屏幕彩电和电脑,就可以建成一间多媒体室。

3.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有了硬件,还要有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由于买配套的教学软件比较贵,并且有些公司开发的软件不能适应农村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鼓励教师通过网络搜集素材,自己开发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在很多学校都通过宽带上网,我们可以把它与机房相连接实现共享上网,让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要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软件。各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4.加强教育教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理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5.纠正课程偏差,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各农村中小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同时利用课外时间适当地开放微机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浏览网络、搜集素材,巩固课堂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由于农村中小学学生对计算机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既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又十分迷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1)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和基础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和Internet网络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对他们将来生活、学习的深远影响,让他们逐步重视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当作休闲课、玩耍课。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既是学生个人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学生团体共同参与的结果。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及个性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助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3)发展兴趣小组,培养有特殊爱好的学生,以竞赛促普及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竞赛等竞赛活动,并且省、市、县也举行了相关的竞赛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科兴趣小组,培养有某项特长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添砖加瓦。

三、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解决软、硬件和基础设备问题外,加强校领导和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论文: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与效率。但是,也有很多阻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不利因素。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呼唤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的真正全面发展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部分)(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快乐教学将是我们继续坚持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笔者以自己英语班级教学为实验对象,不断进行英语新课程改革,并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剖析初中英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快乐有效实施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迷茫困惑,出现低效或无效的情况,提出解决的对策。力求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努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如下:

1.对城乡薄弱学校加大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城乡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亟待改进,尤其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投入,教育部门应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师资力量、水平、学生规模,进行物质上的投入,实现均衡加特色发展。

2.改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内涵。(1)对教师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及时获取信息,转变信息技术观念;(2)及时对信息技术进行判断、评价、批判、汲取、应用、交流、整合、创新;(3)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方法;(4)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英语教学论文 )教师必须学会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5)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引导,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利用多媒体将教材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多媒体将教材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灵活展现,新意不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有用资源来支持教学,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供鲜活的事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知识及课外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英语教学有很多种教学模式,不论你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只能使你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是为了使用而用,追求形式上的浮华。必须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语法结构、句子结构、学生实际水平,来决定采用哪种信息技术。

5.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1)创造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先进的教学设施: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条件好的还应该为英语教学配备DVD、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视听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多层次、多类型的使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3)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使之养成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书刊、电视、网络等信息工具、媒体等渠道开展学习,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学生使用网络。

信息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开设一门课程或简单地学一点计算机知识就可以的完成的。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善于上网收集教学信息,但带有明确教学目的,善于高效搜索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创造性运用信息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却不多。

信息技术论文:浅谈加快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个问题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拥有计算机的数量多少、质量如何以及普及和开发程度是衡量这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21世纪将是计算机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将是计算机水平的竞争。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是否兴旺发达。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加快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问题,谈点浅见。

一、思想认识要高起点

谁在计算机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谁就在21世纪高科技竞争中处于优先地位。我们要从教育战略高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把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它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把它与发展社区经济联系起来。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美国个人电脑平均每5人就有1台。我国现在全国才只有12万多台计算机,接受其教育的中学生只有400万,况且不少地方抓得还不实。如果我们还不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奋起直追,我们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二、电脑配置要高档次

在电脑配置上,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在一些学校配置了中华学习机,结果因功能不全和落后,而被逐渐淘汰了。所以,我们在电脑配置上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国内外电脑发展态势;二是实际购买力。不能因经济实力不足购置低档品,造成人为的浪费。宁可让其发展速度放慢点也要把档次提高点。1993年全国电脑销量调查表明:486占32.2%,386占41.6%,286占23.5%。美国电脑市场以486为主流产品。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中小学配备386电脑最好。这样既与发达国家相距不远,又不会因档次低不实用而过早被淘汰,造成浪费。

三、经费投入要高标准

一台386电脑,3000-4000元。一般高中需40台左右,初中需20-30台,小学需12-20台。按这个数计算,一般高中需经费十余万元,小学和初中也要数万元。

这笔巨额款项单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但又不能因为数额大束之高搁,解决的办法是多渠道筹措经费,采劝政府补一点,学校集一点,家长捐一点,社会助一点”的办法,坚持高标推投入。原郴州市用这个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经费缺口问题,现已有2所完中,3所职中和6所小学购买了电脑,共200余台,还有一些学校也在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上电脑。

四、师资队伍要高水平

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开展了计算机教育,但真正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并不多。

有的教师根本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就“赶鸭子上架”,结果是教师教的吃力,学生不知所云,没有很好地发挥设备的效益。针对师资落后于设备这一严重状况,我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计算机师资培训列入总体规划中,严格考核。一是选派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直接到有关高校培训;二是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计算机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在全国中小学普及计算机高潮到来时,我们应该有一批数量足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重点学校要高要求

不少的重点中小学根据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电化教育设备配备的规定,开展了计算机教育。但总的来说,质量不高。为了应付各级比赛,比较注重少数尖子的培养,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有悖于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初衷。

重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一定要高标准、高要求,出人才出经验,为其它学校作出表率。

六、软件开发要高质量

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十分注重开发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1990-1991年间,美国用于购买软件的总经费达3.5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韩国高达1700万美元.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质量要求,应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坚持高要求。一要大力开发实用性、实效性强的软件;二要加快编写中小学的计算机教材,使教有所依,学有所本,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

七、管理机制要高效能

计算机教育投入大,没有效益是不行的。但效益来自管理,来自严格要求。

首先要把计算机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基础学科,把它放在与语文、数学、外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国家的政策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其次要把计算机教育列入中小学毕业会考的必考科目,并计入毕业总分。再次是把计算机教学成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美国人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有了这条路,就可以迅速传递信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空间和时间发生变化。

为了使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的高科技竞争中占有应有的位置,我们必须立足高起点,面向新世纪,加快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

信息技术论文:分析自动化信息技术在棉花加工业中的创新应用

1 信息化保质量,提高产品的品质

自动化实现,体现在运用电脑和网络为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能耗的降低上,进而将工程的进展立体化,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效,本文介绍某一工厂在两个手段形式上使一个落后工厂渐渐迈入信息化范围的过程,一个是利用智能装置,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果和速度,加入了高精度芯片的概念,将人的工作渐渐转移为机器的工作,并且提高了稳定性,和精确性,一方面有利于产品生产的集中化,并且产品的能用度也提升。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控制机器的主人。第二个是能效的多方面发展,智能方面机器的介入避免了人的生理因素造成的懒惰和精确度较低。将各种计算、检查、操作、存储等集于一身,且持续工作的能力较强,速度快、可靠性高、节约时间。

信息技术对于棉花加工机器的改造使得工作的准确率和工作程度越来越大,应用到大型轧花机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进而为了适应机器的更新,从人员管理方面的投入也变得更大,管理方式也有所更新,全面投入到了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当中。相较于现在的数量和质量,从前机器相差较远,主要体现在对于数据的掌握情况不到位,不能获得准确而有效的全部数据。这一点在后来的PLC控制领域得到了弥补,从人员开机开始的一切工作都可进入系统观测到。对于棉产品的等级和含水程度都可及时掌握,在平时的操作中,能够保质保量,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检验,工序形成一个顺畅的流水线作业,从开机电脑,输入信息开始工作,将籽棉的相关信息投入电脑,其它机器将自动开始根据已经编入程序的的流程开始操作,机器化的作业能够避免人为作业的诸多失误。此外这种参数可进行提前设定,保证了开工的时间和效率。实现了整体化流程化的操作,能够大大提升棉花作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出量。

2 安全生产信息化需求牵引,保安全生产,求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的形式仍然相当严峻,安全生产问题已经不仅是生产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信息自动化技术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监测,人为危险因素的控制,故障自动化的诊断,危险状况自动化报警等都有许多值得应用和关注的价值。

该厂在信息化技术改造过程中,主要对可监测、可控制进行技术改造,针对168轧花机的辅助设备皮清机齿辊的高转速特性进行了机械自锁和信息技术的连锁控制,主要增加传感器、机械自锁装置。高速运转的齿辊在运行的过程中是无法打开安全检查门的,经过PLC的连接将信息发送到计算机中,再由计算机通过皮清机送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发出可靠的指令给每台运行中的设备,在安全门打开和齿辊停止运行时PLC就会通过计算机发出指令停止主机的喂花电机,退出正在运行的工作箱,发出退箱警报。随着工业自动化越来越重视安全设计和安全装置,这就使得工业生产的背后沉淀着深入人心的工业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安全现代管理的精髓,真正做到和体现了和谐工作的新局面。

3 工业信息化达到节能降耗,增加效益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不能依靠高能耗高成本的投入来获得收益,这是不科学的,已经会受到淘汰。为了实现节约化生产,必须要考虑对于设备的更新,能源的循环利用,更加要加大信息和流程化作业的利用程度。

今年该厂对所有的风机进行了技术改造,购进了数台变频器,变频器在工业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厂购进的变频器主要应用在45Kw以上的风机电机上,通过一年的运行为该厂的节能降耗,增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气力输送和通风除尘在棉花加工工艺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也是棉花加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工行业中风机占加工生产所需总动力的35%,为满足工艺的需求和生产过程的要求,该厂使用了变频器以后有明显的节能表现,三垦力达电器有限公司的变频器SHF-132千瓦和西门子S7-200PLC直接控制,扩展了模块和USS协议通信两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变频器的应用功能,该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信息技术改造。(1)多段速控制。变频器采用外部控制时需要有模拟量,电位器,开关量等多控制形式,当不需要连续调节电机速度的时候,可采用PLC开关量控制多段速度控制方式,SHF-132千瓦变频器是矢量控制变频器,我们把变频器代码Cd019020021022分别设定为3210可通过四位8421码的方式控制变频器输入端子X4-X1实现从0001-1111的十五种速度的控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采用不同时段、不同速度和风压传感器的配套使用,收到了明显的节能降耗的效果。(2)PLC与异步电动机变频器的连接。异步电动机变频器有比较复杂的内部设置,在接好硬件接线后,要根据控制要求,逐项进行设置,主要包括:显示器,电机的频率、恒定转矩、减速时的正常停车模式、发生故障时的停车模式、线性斜坡、低速、高速、电机电流、逻辑输入、模拟输入都非常的关键。(3)变频器节能的应用。变频器在棉花加工中采用与否主要根据工艺专业确定,对电气专业而言,分析的是变频器的节能效果。从式中:p2/p1=(n2/n1)3可以看出变频器减速可以维持工艺专业技术参数的基础上,减小电机轴功率,从而节省电能。我厂美国清花机风机的电机是110Kw,原来是一直处在工频频率下运行,不论负荷有无变化,它的速度和频率保持恒定,它的调风量是由人工调节板来实现的,没有考虑能源的节约,而实际工作中手摘棉和机采棉挡板的开度在40%-50%左右,造成相当大的部分能源浪费,在挡板节流上所需的风量在35%-55%富裕,节能空间很大,我厂通过改造使用变频器以后,手采棉在实际的运行时电机的频率控制在35%左右就能满足轧花的需要,机采棉在实际运行时也只需要41%左右就能满足轧花的需求,平均节约电能在35%左右。

企业“节能降耗”要与自动化、信息化相结合。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表仪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监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的综合性技术。它含盖了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信息自动化在工业的运用主要就是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的问题。自动化信息在表面是不直接创造任何效益的,但它对企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企业的“节能降耗”的过程中也不例外。自动化信息对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设计和经营水平,带动 企业管理内涵的进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如果说:“自动化系统是企业主体骨干,那么信息自动化则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综上所述,自动化信息技术为棉花加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新途径,也为农民增产增收,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前所未有的效果,它必将为棉花加工业开创新的局面。

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探析

当今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在这个时代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顾眼前,而要面向未来,把握未来社会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从未来出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日益改变着教育的传统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信息技术提出了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方法掌握,着力养成教育,强化人格塑造,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一、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课中尤为重要。

教材本身是死的,教师的教学是活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中,课程的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课堂中教师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在新课程的授受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需要加大教师个人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例。这就决定了教师文化需要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使教师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提出新的见解。以不断创新为特征的教师文化才能孕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让学生有一个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2、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例如,在“画图”中学生学会了曲线的画法,然后出示一幅较复杂一些的图形,让学生去探索怎样把它画出来。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讨论来达到最后的结果——画出图来。信息技术离不开实践,所以多加强实践环节。对实践,应注重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过程的多样性。教师只作适当提示,恰当点拨。最终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在设计制作连环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围绕一个主题创作带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在操作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使用多种画图工具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操作课时不能少于总学时的70%。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上机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1、要从思想上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教学中使二者密切联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脱离任一方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

2、要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演示作用,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

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教师的演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直接示范作用。如:在教学使用曲线工具,调整曲线形状时,如果只需要拖动一次鼠标,鼠标应原地单击一下,才能固定曲线,这一点教师必须重点讲解演示,要让学生看清。如果鼠标指针改变位置后,再单击鼠标,曲线就会变形。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不溢不流。教学上充分重视教师的演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育向有利的方面发展。有时,在学生的心中还可能产生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我要做得好,赶得上我们的教师。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2)要强调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上机时,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学到了方法,才能终身受用无穷。比如,在指法训练中,必须保证学生采用了正确操作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盲打。

(3)明确上机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一个学习阶段规定一个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要规定新的任务,新的目标。这样,一环扣一环,一环紧似一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字母键指法练习中,先进行的是中排键的指法练习,然后是上排键指法、下排键指法的练习

。最终目的是学会了所有字母键的指法操作。

(4)在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

要使学生取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学生能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比如:在教学“画图”这一软件的“椭圆工具”的用法之后,“矩形工具”的用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来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在学习和操作中感到自己探索的乐趣,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5)每次上机操作后,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小结,把上机操作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纳,而且对于操作中,好的给予表扬,有错的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提高操作能力。

总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学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不适合了,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要紧跟时代,紧跟潮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同时,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作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预定的教学问题,又引申开去,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题解高、更新、更深的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解密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和个人真知灼见的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信息技术论文:浅谈怎么提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数学校都停留在应付信息会考层面上,有少数学校的学生象征性地参加了信息奥赛等活动。因此,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有潜力可以挖,关键是如何来调动学校、社会及信息技术老师来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从而达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 教学效果

一、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其实所有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人士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就象摘要所说的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都停留在应付会信息考层面上,有少数学校的学生象征性地参加了信息奥赛等活动。

具体表现在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在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投入有滞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象高考科目一样认真细致且有效的进行教学;学生也是懒洋洋地来学习这门课程,有些班的一些学生在开学不久就把信息技术课本丢了,过了一个学期之后,有的班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本不见了,有的当然不是丢了而是没有将课本带来,因为他们都知道这门课程的性质。上机课也是主要地玩QQ或其它游戏为主,即使老师管得较严,其效果也是不佳……

产生上述这样的原因是多种的,但主要的就是这门课程目前不是高考科目,如果即使将门课程成绩算十分计入高考里面,本人确信情况和现状就会和目前大不一样。

二、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一)、教育行政职能部门要制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科学地评价目标。

教育行政职能部门要制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科学地评价目标,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指挥棒工作没有做好,则下面的学校教学一定没有效果,就象打仗一样没有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一定会吃亏一样的。现在这门课程在一些中学可能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正综杂科了。

关于如何来制定好该课程教学科学地评价目标,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向他人学习,学习别人有价值的较科学的评价方法与做法。如美国评价一所学校主要地看这所学校(无论评价一所大学或一所中学或其它学校)的毕生走向社会后的犯罪率是多少;主要地看这所学校的毕生走向社会后成功人士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主要地看这所学校的毕生走向社会后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或造福人类的人所占比例是多少等目标来评价这所学校办得好还是办得不成功;而不象我们目前中学主要地以考了几个二本或二本上线率是多少这个指标来评价这所中学教学工作做得怎样怎样,同样评价一门课程也要结合实际科学有效地规定哪些知识与能力是一定掌握的;哪些是一定拓展的知识与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科学地评价目标应该是科学性、可操作性、能力与知识性、趣味与连续性相结合的目标。

二)、以十分计以高考总分里,达到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中信息课堂教学效果低的现象。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低主要地是管理部门不知如何管理好;教师教学不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学生惘然不知如何学好这门功课等等。

一个信息会考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校、教师、学生来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堂的教学与学习的。必须要将这门课程以十分的权值来计入高考总分里面。如果真这样的话,就不至于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这块的投入出现滞后的现象这;就不至于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信息教学过程中不认真细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果真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学生读到最后连一本课本都没有了;就不至于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有的学生做其它科目的作业;就不至于出现大多数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比上其它高考科目的课随意性大……。

三)、采取其它切实有效措施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开好每节课的头即引入好新课。

俗话说得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自己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和虚心学习;不断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准与专业素养,不断地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与魅力。从而做好每一节课的新课引入工作,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目的。

比如课堂前五分钟中,应让学生明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节课我们将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问复习一下,同时还要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新课内容,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地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使不想学习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维参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则说明新课教学的引入工作做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有保证。

2、在课堂中,精讲巧练多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构建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了把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一堂课滔滔不绝精彩绝伦,这样的老师固然也显得满腹经纶,但应该考虑课堂效果是否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无论那门课程都应遵循精讲巧练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尽量多的练习与自学的时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大量知识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得。

比如在讲《网络信息下载》教学中,首先提出以下问题:建立分类目录的目的与如何建立分类目录?网络信息下载基本方法有那些?直接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利用软件下载的概念与如何进行?目前较流行的下载软件主要有那些?然后提示学生在教材上找答案,每个问题叫一位学生上台来演示课本上相应的教学任务或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着。

3、另外,在课堂内充分利用校园网与多媒体教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最好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将教案与课件做成网页形式,利用局域网,使

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的行动性、与直观性与趣味性,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4、在课堂复习时,要求学生回忆本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概念图)或设计好网络(概念图)让学生回顾书本获取信息填写。

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应该发现,新教材相对于原教材一个很突出的变化是,几乎每个章节尤其是重点章节的“自我检测”中,都会出现“画概念图”这个新题型。概念图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进入自主的高效率知识管理状态,便于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5、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与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其实,无论那门课程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善于去探究新的知识。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们就应该是让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相结合。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学到的相关知识从书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并让这些能力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在能力培养与提高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自主地相互讨论积极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完成学习任务的措施,如果我们的教学做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就是成功教学,那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实践以上措施是可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

信息技术论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场地,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自主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推崇,在中职学校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了必修的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造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都非常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每种软件技术逐一教学,而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需要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拥有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中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之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一个细节的问题都讲解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和意义。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轻松、顺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容易营造,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科技具有普遍的兴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过程中,需要着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进行集体的讨论。还可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的登陆校园网络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查询或者欣赏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展示教程,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的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玩中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比较式死板的讲解更加有效,也逐渐培养起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灵活的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材也是样式丰富,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过程以及涉及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专业内容,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灵活调整教材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对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舍弃,那些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常用的知识则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课本中没有但很实用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进行精确的讲解。比如在Excel中的公式等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快的适应职业需求。

三、正确选择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主动,由原来的强迫性的学习变为自主的学习[2]。在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占优势,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以及科技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状态,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创造学习环境等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的指法联系中,由于内容目标的单一,学生会很快的产生乏味的情绪,这是需要进行教学软件的配套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给指法练习的难度进行分级,在其中增加游戏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先让学生熟悉键盘,然后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以参考“俄罗斯方块”这一游戏,将方块中加入需要拼写的单词,在方块落下之前必须拼写完成,否则就游戏失败,游戏最后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在高一级的就是语句的拼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的得分高。这样逐步增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增加小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小组学习主要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团体,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优差互补,促进其合作学习的组织能力发展[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特长领域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中挑选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临时的组长,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组长可以指导其他组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可以组织组员进行学习知识的讨论。这样可以使学习资源得到均衡的共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意识,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也会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属于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是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中必然重视的课程内容,这样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才能尽快的适应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根据合理的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水平,将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落实,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逐渐改善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

信息技术论文: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论文

一、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意向,也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二,明确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想使教学达到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以及应该“学到什么程度”;第三,作为教师,要想使教学达到有效性,教师需要采取学生容易接受以及理解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几乎一天一个变化,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教材跟不上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绝对不能够照本宣科,要与时俱进,根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不断拓宽教材内容。课堂效率的高低,与教师教学思路的清晰与否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在熟悉教材、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头脑中的教学思路会逐渐地完整、清晰,这样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2.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够设计出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每节课开始导入至关重要,因为精彩的开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愿意参与到教学之中。学生对电脑操作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配以教师导入的激发,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便会更加高涨。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这样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任何一节课,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是其核心,因为只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实现任务驱动,主动去探究教师提出的任务,任务驱动法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率地开展

1.充分利用富于表现的功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对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授,是对课堂教学效率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效率不高。但是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其将图文、印象以及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从而使表达更加直接和具体,学生通过这种演示便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效率大大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这种方式,将那些枯燥的文字材料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比如把一些文字性的描述用图像的形式进行演示,这在学习信息技术时最为直观,学生理解也容易。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便大大提高了。2.充分利用交互反馈功能,增强师生、生生间的研讨效果。评价一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师生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在信息技术课上,一部分教师在进行交流时,还是通过让学生口述的方式进行,而这种互动反馈信息量明显较小,效率较低。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却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具有交互性强、反馈信息量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多媒体的这一特点,将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通过多媒体进行反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思考,从而形成某种观点,在思想意识上达成一致。

3.充分利用信息集成控制的特点,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提高。信息集成控制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大量获取相应的信息,对于信息复杂度能够进行分解,从而使得信息从形象—抽象—形象的加工过程减少,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多媒体与电视相比操作更加灵活、方便,这也是信息集成控制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其既好看又好用。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多媒体的这一特性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将课堂与课外形式进行相互的补充,精选课堂内容,补充最新的信息技术,与时俱进,让学生时刻补充“新鲜血液”。多媒体的集成控制特点,使得教材的增删完善可以由教师来自行进行,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而过去那些传统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录像、幻灯等因为需要专业人士的制作,往往不能够与时代同步。使用多媒体就能够让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克服过去教学中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

4.充分发挥人机相互性强的特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比最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实验难度相对较大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进行。发现式教学法是充分发挥人机相互性的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特点来对问题进行设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各种假设,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装入预订的程序中,从而引导学生独立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路。这种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不注重最后的结果。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而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的展望

1.不断加强学习,树立正确教学观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几乎天天都有新变化,所以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最前沿的资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2.合理利用资源,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我们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比如有许多优秀的教育网站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课件、课例以及教学软件,这些我们都可以进行下载使用。另外,在一些相关的论坛上我们也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会得到热心的帮助。当然,面对如此繁多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要切忌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那些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资源来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让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计算机不可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而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优化组合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要考虑其是否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呼唤创新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对此,我认为: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另外还需补充一点说明的是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还需注意该课自身的特点。该课只能以学生“做”为主,注意“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明确一个单元、一节课的目标要求,创设情境。简明叙述,大量时间要交给学生。“精讲”指学生看得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对于一些理论概念(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言简意赅,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技巧。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实践,干与课堂无关的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的。

信息技术论文: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谈科学课《做框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传万年真理。”这一时代已悄然离我们远去。紧随着充满了浓厚现代气息的当代教育已轰然而至。这就无形的向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努力创个性化教学,做个性化教师,走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中去呢?教师要对当代的课堂教学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教师要调动各种感官来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感悟生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多种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求知热情。教师要善于细心观察,留心倾听,耐心查找,努力为当代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整个过程充当着摄影师、导演、画家、设计师、厨师、主持人等不同角色,感受着当代教育教学的无限乐趣!

初步构思,寻找运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前的构思,其实在课前多下功夫进行有效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有了思想就会生活得很好。同样,想证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鲜活的个体,必须将思想寓于教育教学中去,而且应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建立、推翻、调整、直至满意的过程。比如:在讲《框架》一课,我事先反复翻阅教材,翻阅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框架和正方体框架。然后开始构思如何创设本课的个性化课堂教学,需要从哪些方面下手准备。初步拟订为:本课要体现孩子身边的科学,以生为本的科学,激发创作欲望的科学,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由此,我开始留心身边一事一物(生活、网络),不断感受框架的存在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以便努力创设一节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搜集信息,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尝试脱离书本的束缚,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材料,创设超越教科书的知识含量,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在《框架》一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留心观察身边的框架建筑。小到学校的电视架,教学楼安装的空调框架,太阳能热水器的框架等,大到教学楼后面的衡器厂的框架,还有集安市所有高耸的建筑工地的塔吊,加油站顶棚,联通、移动的信号塔,电线塔,电视塔等,观察后进行有选择的拍照,以备用。在这个过程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框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作用,为本课添加新的构思埋下了伏笔。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选光碟、录象、影视、配乐等手段促进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随机写教案,甚至写教案草稿,以备修改。

整理剪辑,努力挖掘教育教学精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你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课的理解、设计,进行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制作一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件。体现课件的实效性、服务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整理教案,将教案与课件融为一体。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感觉,努力给学生以启发、思考、震撼、鼓舞,给教师以信心和力量。体现具有灵魂的新课程课堂教学。

有效运用,体现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当你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完毕,即将设宴,等待众来宾品味。如:《框架》一课,导入时,逼真的法国埃菲而铁塔来到了学生的眼前,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框架的魅力,为进一步研究框架打下了基础。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了我们周围的框架建筑(如:电视架、太阳能架、衡器厂的框架等),拉近了学生对框架的距离,学生十分兴奋,纷纷发表自己对框架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了框架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小组合作制作三角形、长方形框架时,感受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长方形不稳定,加固长方形框架时,先小组内讨论想办法,自行加固,汇报加固方法及斜杆的作用,教师并进行及时肯定与指导,由于斜杆的受力分析是难点,教师出示课件,漫画小人的图片,有效化解了学生对框架中斜杆作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学生在合作加固正方体框架之后,结合欣赏大屏幕展示的 “鸟巢”会馆的图片,学生进一步领略了当代人们的聪明、智慧,以及对框架的充分利用,从而真切感受到“鸟巢”会馆的诞生标志着框架艺术进入了新的时代,它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学生无形中体会到了框架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这不正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吗?最后,学生在图、文、声并用的音像效果中感悟到了框架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了框架结构将离地面32/:请记住我站域名/0米处高耸铁塔,将无限的光和热带给人间,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将无数次欢乐与感动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将人与人的沟通再次拉近距离,将载人飞船一次又一次成功驶入太空……学生心灵已经深深得到了巨大的震撼,并从内心深处萌发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深深的感受到也许“我”就是未来的工程师!并为之付诸不懈努力!这个过程囊括了教师较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的操作水平,超群的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学语言,敏捷的教学思维,有效的教学组织,加上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如同一桌美味大餐。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快乐,听者感悟到教育的无限魅力。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人品起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呢?

将信息技术行之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针对个性化的学生,创建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让当代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春风,充满生命的活力!

信息技术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应用“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

人类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道德、情感等心理因素。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技术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主阵地,便是信息技术课课堂。

一、以往两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阵地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日益突现出来,尤其是对于处于认知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更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重担。

近年来出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学理论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学四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认知工具。这种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而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这种模式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人一机进行交互活动的,对学生身心的健全成长难免会有一些负面效应。还有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就是它与目前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是截然相背的,那么,要建立这种新的模式,就必然要将旧的模式推倒,另起炉灶。这势必会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整体性的大变化,是不现实的。

二、双主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一种现代化教育媒体,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既可进行集体协作式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它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的多维呈现和变化,能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发现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创造性地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在基本保留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是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将传统教学模式扬弃和彻底改造。

外因与内因的成熟发展,要建构这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可能。我们将其称之为“双主”教学模式。分类指导,发展个性,是该模式操作重要环节,也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将有所不同,主体的能动作用也有所差异。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分层次,加强分类指导,促使各类学生在上机练习中动手动脑。对于能力强、主动型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要求他们在操作中不骄不躁,认真细致,鼓励有所创见。有条件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上机操作机会,对于被动型学生则要具体指导他们上机练习,给予更多鼓励,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上机动手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论文: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论文:企业信息技术人力资本效应论述

一、假设

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累积效应可以带来隐性知识的消弭和显性化,从而提升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内生化传统人力资本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几点,本文设计假设如下:

(1)组织资本的提高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当前组织理论认为,不确定的组织边界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组织间的联系,这是因为界限模糊的组织结构带来了交流沟通对象的确定困难,使得交流主体难以限定,带来了多头交流,进而降低了沟通的效率,使得隐性知识不能在组织内的各单位通畅的流动和转化。但是健全和有效的组织资本却可以实现组织内各部门的高度依赖和紧密联系,有利于隐性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流动和显性化。这是因为要想实现隐性知识在组织内无障碍的流动,必须做到组织内的各岗位职责明确,即有效的组织资本。在此,本文假设组织资本的提高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消除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运行障碍。

(2)社会资本缩短的员工间文化距离。不论任何形式的组织,组织文化影响着知识共享。在组织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距离。文化距离指不同形式的组织在组织结构、技能和制度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差异。模块化组织内单元间的文化距离对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有巨大的影响。每一个组织都有组织文化,不同组织所具有的组织文化往往有差异,因此,组织之间一般都存在着文化距离。作为文化距离的真实写照,它会放大知识运用的模糊性。但是,社会资本由于其小团队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可以缩短员工间文化距离,从而有利于组织内的隐性知识流动。

(3)交流工具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隐性知识的较大程度的共享离不开便捷的交流平台,便捷的交流平台可以促进组织成员交流和共享知识。如果缺少便捷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组织内的知识交流将受到较大的阻碍。实际上,目前很多企业的通信和数据库系统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组织内各部门员工的隐性知识更多的存在于员工头脑中而不能较快较多地被其他员工所获知和了解。交流平台的不健全使得员工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很难用言语去表达。这就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被杂乱无章地储存于企业有限的数据库内,使得知识需求者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交流平台的缺乏或者不健全使得员工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知识共享时将面对较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必要的交流工具和技术水平可以带来企业内员工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和显性化。具体来说,在一个企业内,员工可以通过使用电视电话会议、视频等与同事分享知识和信息,或者通过把知识存入知识库或公司数据库(包含已有的专业知识、经验教训和最佳工作方法)的形式来分享知识,还可以通过使用联网电脑中的即时通讯工具(类似QQ、MSN等)进行讨论和信息交换来分享知识,通过E-mail与同事共享知识。实际上,知识共享的工具和技术可以为员工定制和立即开通使用,并且可靠的工具和技术可以较快较好地用来分享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所以,交流工具和技术水平较大程度地影响组织内的隐性知识的流动。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面的分析框架,建立以下计量模型:Y=β0+β1SOC+β2ORG+β3HUM+β4CAT+β5SIZ+β6SEX+β7AGE+β8YEAR+Zεi.其中,Y指隐性知识共享程度,SOC指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所包含的社会资本,ORG指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所包含的组织资本,HUM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所包含的传统人力资本,CAT指组织内交流工具和技术水平,SIZ指组织规模,SEX指性别,AGE指年龄,YEAR指工作年限。关于因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测量,采用里克特七点量表,隐性知识共享程度,本文选用了以下一些测项:经常和其他员工分享我的专业知识,经常和其他员工分享关键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途径和存在地方,经常和其他员工分享对事物的洞察和感受,经常和其他员工分享成功与失败的故事,经常和其他员工互相交流工作方式和方法。社会资本的度量通过文化距离来测算,为此本文设计了以下测度的项目:部门间的表达形式不能产生共鸣,部门间对决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部门间的团队协作或个人能力都比较强,部门间的接受意见和建议的能力和态度比较好。组织资本的测量主要是测度组织化程度,本文指组织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有标准的工作流程,所在的组织可以区分为职能清晰的单元或部门,部门间的协调、联系或交流需要上层管理者主导,部门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部门间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某项职能或功能,部门间的依赖比较强,部门主导本部门的决策等方面。对于交流工具和技术发达程度,本文采用共享知识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定制,分享知识的工具和技术是可靠而且实用,分享知识的工具和技术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和同事之间用QQ、MSN、BBS、聊天室、E-mail等工具和技术的交流比较频繁。传统人力资本指所观测到的员工教育水平。此外本文以企业正式员工人数来计算组织规模。

三、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所调研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在对这些横截面数据处理时,通过观察解释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4,避免了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将各种企业规模测项依次纳入到模型中进行逐步回归而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与此同时,本文采用White(1980)推导出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修正了模型回归结果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保证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在相当程度上消除模型的异方差问题,使得OLS方法的结果更为稳健可靠。由表1可知,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所包含的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以教育为代表的传统人力资本都可以对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递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组织内交流工具和技术水平对组织知识共享水平影响表现一般,可能是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对隐性知识的传播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友好的交流平台等带来的。知识溢出和知识传播都是知识扩散的方式。知识传播是知识的复制,而知识溢出则是知识的再造。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利用信息网络,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无限放大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传统人力资本对组织知识共享水平影响程度不如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企业规模对组织知识共享水平影响程度也不高。女性员工更愿意分享知识,年龄越大对组织知识共享水平影响程度越低,工作年限对组织知识共享 水平影响程度不明显。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在提升个体传统人力资本、个体组织资本以及个体社会资本的作用过程中可以产生效率,而这个过程也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完成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因其对组织资本、社会资本和传统人力资本的整合,使得企业组织内隐性知识传递加快,知识共享的力度加大,能够带来企业组织内的知识集聚,有利于企业内物质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积累不仅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后果。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通过信息技术投资,有助于提高先进技术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6],无限放大知识技术扩散和应用。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有助于知识的外溢性,使得人们在相应的沟通、交流中,可以互相学习,实现知识共享,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的学习型组织中,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知识和技术,并不断地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