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09:15: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化工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闪离”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毕业生“闪离”给学校、用人单位、社会都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文章通过甘肃省三所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从个人、社会、行业、单位、学院等因素分析了当前化工类毕业生“闪离”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闪离
“闪离”是指大学生对签订的工作和企业不满意,进入岗位时间还不长,甚至还不熟悉应聘的岗位工作,就提出辞职,另谋新职。在最近几年就业难的情况下,省内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后快速离职的比例非常高。据调查,以前化工类新职工的“蜜月期”普遍在6~12个月,由于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化工企业和公司人力资源部反映,许多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以后,三个月就成了一道坎。有些企业甚至表示,“蜜月期”已经变成一个月。
毕业生“闪离”对用人单位而言,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岗位的空缺;对学生而言,快速离职和频繁变换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就会增大,最重要的是,形成频繁离职的心理倾向;对高校而言,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和关注降低;对社会而言,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1对三所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的调研
化工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工产业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现代化工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如发展方向高科技化、生产规模大型化、涉及门类综合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产品质量高精化等。前进中的化工行业对于高职化工类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则显而易见。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选择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相关专业毕业生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问卷按所学不同专业毕业生随机发放共计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765%。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本调查问卷共有47个题目,涉及个人、企业、家庭、环境和学校等因素。
2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闪离”原因分析
21个人适应能力差
211环境不适应
工作地点、环境和相应的生活设施成为高职类毕业生初期评判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一般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方。直接造成新员工上班、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不方便,一旦有一点不满足他们的期望值,就会寻找其他企业。经调查,有些在广西就业的甘肃籍学生,因为天气太热、雨水太多、空气潮湿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而选择辞职。有些学生甚至吃不惯当地的饮食,产生抱怨心理。
212工作压力不适应
当今社会给90后学生的评价是吃不了苦,高职化工类毕业生一直待在学校里,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短期内很难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员工角色。化工行业具有连续生产的特点,很多企业实行三班倒的制度,要不停地倒时差。有时候需要经常加班,一个星期下来,也只能休息半天到一天,在家里连家务活都很少做的他们,自然是吃不消。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与自我压力下,加上现实与理想的一些差距,使得高职类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我们的毕业生很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离职行为。
213心理不适应
当前高职类毕业生就业时有较强的主观自我意识,其中包括:自我价值得到别人认可的心态、自我能力的提升等。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经常表现出夸大自己所承受的不公平和消极态度。在工作岗位缺乏耐性,经常见异思迁,不安心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急于求成,浮躁善变,这将会引导其寻求下一个工作。
22受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存在的传统择业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很多人认为化工企业工作没有地位,认为自己只是生产一线上的操作工低人一等,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一旦有机会,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同时,传统的职业观点要求工作要具有安全性,而化工生产对人们的印象是污染、危险、爆炸,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存在危险,所以最终许多人选择另谋去路。
当前社会浮躁现象也比较明显,高职毕业生受社会影响表现得比较浮躁,他们渴望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这也是使多数高职毕业生“闪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整个化工行业发展的影响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化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投资动力不足。化工行业出现突出的产能过剩矛盾,由于前期过剩程度严重,同时传统大宗化工产品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装置开工率低。国内化工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又面临资源环境安全压力。造成运行成本上升,化工行业物流、能源、财务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纷纷裁员,给刚离开校园的化工类毕业生造成了恐慌,一些学生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
24就业单位本身因素
多数化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把员工看作是一种成本而不是资源或无形资产,在人才培养上,重短期,轻长远,重工作成绩,轻个人感受,重使用,轻培养。对化工类毕业生培训和开发不足,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学生感受不到个人存在的价值,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容易选择离走。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的合理程度也是影响员工“闪离”的主要因素。
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有限,往往只能应聘中小企业或组织中的基层岗位,从而给老员工带来危机感,老员工从心理上是排斥他们,对这些新员工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这也是成为一部分高职类毕业生难以融入企业,而最终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25教育模式与岗位要求衔接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化工类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与岗位不匹配,没有任何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从而出现“闪离”现象。这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技能。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实践锻炼尤其是就业岗位锻炼的机会很少,从而引起对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就业环境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3结论
本文在结合自己对甘肃省化工类毕业生“闪离”问题的调查,从个人、社会、行业、单位、学院等因素分析了当前化工类毕业生“闪离”的原因。当然,化工类毕业生“闪离”还有其他原因。譬如,家庭原因、个人感情问题、自主创业等。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原因,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化工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多沟通交流。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四年中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检阅和提升。本文从选题、指导方式、答辩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石油化工》专业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校企联合指导、企业专家参与答辩环节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石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0.引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综合训练,同时,也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3]。
新疆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专业是首批进入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新办专业。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了适应新疆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工程技术和工程原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遵循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任务,依据《石油化工》特色专业培养要求, 课题组加强了特色专业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工科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1.1 选题面窄且缺乏新意。
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对题目深度、难度的把握,给出的题目创新性不强,普遍存在选题简单化、形式化现象,不少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有的题目范围
很窄,工作量严重不足,相当于课程设计;或者有的题目非常大,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同时也无实用价值。
1.2 与专业实际结合不紧密。
毕业设计没有达到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训练的目的,毕业生缺乏阅读、整理、归纳技术资料的能力。这些问题体现在,指导老师对学生责任心不强,设计题目安排不合理,学生没有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老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就不强,所以设计题目只是给出设计条件,学生按照工程手册进行常规设计,甚至有的设计类题目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办法,没有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要求。此外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选题不多,使毕业设计失去了让学生进行岗前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功能。
1.3 指导方式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院系均存在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往往是一名老师指导多名学生,老师本身还承担着其他教学任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和辅导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仍将无法满足毕业设计指导的要求。
1.4 老师或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数学生因找工作而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教师也忙于科研和其它教学任务而无法顾及毕业设计的指导。此外,还有部分老师多年来一直是几个相同的毕业设计题目,分别在不同的几届学生中沿用,导致学生利用借阅毕业论文的机会,借用论文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因此,在最终论文撰写阶段,部分学生对收集的相关资料不进行分析、整理和消化,出现论文中心不突出,设计计算缺乏依据等现象。
1.5 毕业答辩不够严谨
毕业答辩是以教研室为答辩小组或学生随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参加答辩。学校已经制定了严格评分标准和细则,但在执行中考核不够严格,存在顾及面子、同情怜悯,不管质量如何一概顺利通过的现象。在内容评定方面,不能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设计的原创性、实效性和真实性。比如:有的题目是“什么什么的研究”,其结果就是一些资料的拼凑,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或新思想的内容或者是典型案例分析,作为工科毕业生这样的论文能够通过答辩,使答辩失去了意义,对后继学生也带来不良影响。
2.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结合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特色专业,就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以下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选题结构,实行双向选择。
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和新发现,毕业设计或论文着重于选题的前沿性和工程性,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在立题方面可鼓励教师结合科研课题、工程实践、实验室建设等实际工作进行立题,拓宽题目类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后,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设计类题目的比例。
2.2 充分利用开放式专业实验室。
利用专业实验室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装置,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兴趣,查阅大量的资料,自主进行产品的开发,包括工艺路线及工艺条件的确定,直到得到基本满意的产品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先后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提示,学生们能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比如:在设计工艺路线和测定方法时,要用到交直流稳压电源和滑动变阻器两个关键仪器,本专业实验室无法解决,学生通过和其他院系专业老师沟通、协商,最终借到了这两个关键仪器等等类似情况。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查阅、整理、归纳、消化吸收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相互间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3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设计出题和指导
毕业设计或论文除严格执行程序化过程外,着重于选题的前沿性和难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和新发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采取专家和课题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或学生到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的两种方式,每届有4名以上学生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设计类题目的比例,石油化工063班设计类题目占48%,石油化工073班达到60%。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设计,一方面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兼职教师来弥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实战能力也得到加强。
2.4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在答辩环节,采取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兼职教授和本院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的方式,分别对石油化工2006级、2007级学生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公开答辩考核。企业专家结合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如:专家提问到,在合成氨工艺流程中合成工段,“为什么将合成塔分三个,而不用一个合成塔”等实际问题。在成绩评定方面,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评分标准,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独立、逐项打分,最后取每项的平均分求和得出每位同学的答辩成绩。通过这种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答辩方式,学生成绩真实、客观,真真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对毕业生、指导教师都有警策作用,使之不能掉以轻心,严格杜绝蒙混过关。同时,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及专业课的系统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对后继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对专业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此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具备了三大特色,一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以石油化工专业的06-3、07-3、08-3三届学生为实践主体;二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按照化工企业用人实际要求,聘请化工企业的专家参加了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三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做到了改革过程的实用、效果的直观,使改革结果对后续班级和其它专业具有示范作用和可推广性。本科毕业设计是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题目、校企共同指导等方式在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就业人员中进入化工行业的比例,由2010届的52%上升到2011届的69%。
摘要: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并适应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 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在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学生从校内到化工企业、从实训室到生产车间的过程,其要求学生转变观念,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生产要求。而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对企业的作息时间、一些规章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加之顶岗实习本身要求时间长且地点分散,教师很难在现场进行指导,因此出现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局面,缺少对学校要求的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难度。
(二)针对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二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依据专业选择顶岗岗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增加专业知识与技能产生了局限性。尤其在顶岗实习期间,部分企业只分配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没有合适的教学条件,更没有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顶岗实习的功能被扭曲。
(三)体现在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
部分学校依然没有意识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卸下包袱。例如,学生实习地点不集中、学生人数较多、实习时间较长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实际意义,现场考核趋于形式化。
(四)体现在家庭方面的主要问题
部分家长对企业顶岗实习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普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把顶岗实习看成是工作,因此在思想上并不赞同孩子进入企业实习。另外,部分家长太过宠溺孩子,不忍心让学生到环境不好的企业工作,再加上化工企业的环境与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如机器噪音、化学污染、危险毒物、人身安全等危险隐患都是家长所担心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校企共育、教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顶岗实习教学
(一)选择相对稳定的化工实习基地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化工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对学生顶岗学习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因此,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为了达到顶岗实习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企业的工作经验,学校应尽可能地选择生产、生活环境、效益相对较好以及管理比较严格的企业,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从企业的工人师傅、技术人员身上学到职业岗位规范、技能操作、事故处理等技能知识,又有一份通过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到的收获,使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能够尽快投入企业生产之中,适应岗位要求。
(二)建设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较显著的内在矛盾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与有限的教师师资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教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强化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鼓励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实践、合作研发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强化实践技能,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内培外引”“互兼互聘”等方式提升“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吸引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聘用程序、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讲授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除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之外,顶岗实习的完成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出面要求相关企业与学校签订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协议,以此来约束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稳定性。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和学校的紧密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顶岗实习企业进行验收,并通过各种媒体对企业的进行正面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为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结语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见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尝试,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下降的趋势。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严把选题和答辩环节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明显区别于其它各教学环节,又是其它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依据。[1]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出新的特征,如高校重组、合并与重新定位;办学的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凸显等。[2]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在2000年前后,经教育部批准,一大批由多所专科学校合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很是迅速,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化工类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以上。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缺乏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便是一个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对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许多大学具有严进宽出的传统,在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上把关不严,极少有学生因论文质量问题而拿不到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能否能拿到学位丧失了约束力。[3]二是一直有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三是部分学生将毕业论文当作一次较大型的作业来看待,对有关毕业论文的规定和导师的指导要求重视不够。
2、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冲突
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最后一学年已经成为寻求工作机会和各种考试的黄金时间,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交往往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一边要做毕业论文,一边忙着求职应聘,难以两头兼顾。毕业论文的成绩对就业影响不大,教师也同情学生求职的实际困难,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导致对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指导不力,管理不严,论文内容肤浅,学生匆匆应付,网上下载,甚至直接在网上交费购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4]
3、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力度往往很大,加上这几年的扩招,使得生师比迅速提高,师资短缺现象严重。而现有教师队伍普遍科研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带头人匮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积累不多,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能够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往往要进行毕业实习或试验操作,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学校采取的“放羊式”实习模式存在管理松懈、实习的效果比较差的问题;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显得更加紧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配套设施跟不上。此外,化工类专业还面临特有的难题,即生产现场一般禁止非岗位操作人员进入,学生进入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实践教学不能有效落实。
4、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毕业论文监控机制没有健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成绩评定、答辩等环节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没有建立有效的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各级管理机构、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无章可循、程序混乱、相互推诿、学生对毕业论文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5]
此外,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术诚信教育缺失,实验设备落后,毕业论文指导经费不足等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化工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积极正面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工作成败的先决条件。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其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可以将过去所学几十门课程的条状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立体、网状的知识,这些知识及经验有时会受益终身。三是要理顺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因为毕业论文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结合比较紧密,能为学生提供规划职业前景的机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岩说得好:“一个本科生不能认真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懒惰,忙着找工作、考研等不过是借口。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样完成论文写作,也能找到好的工作。”四是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净化学术空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抵制学术腐败。
2、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校内外毕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为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试验操作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提高学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课题申报,这样既可以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开拓眼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
3、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实现。其一,在论文考核类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6]其二,安排学年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查阅、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理论总结、综述学术观点;或安排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调研报告写作训练,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构思调研提纲、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研究、处理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等。其三,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课题研究,使学生产生科研兴趣,获得成就感,科研和写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严格过程管理,把好选题和答辩环节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要严格过程管理,构建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尤其要把好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答辩环节。
选好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对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应用型工程或技术人才,因此在论文选题上不要过分关注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而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情况,强调论文的实践性和原创性;并应提倡师生共同分析、确定选题的工作方式,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特长把握好选题的专业性,又能符合学生意愿便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出口,必须严把这一关。答辩的成绩一般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的分数在评定时必须按照“背靠背”的原则进行,而且一个环节未合格不能转入到下一环节。在毕业论文定稿后,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等级,及格以上才可以交给评阅教师评分。评阅教师可以是校内同行,也可以是校外专家,为防止评阅走过场,杜绝人情送分,教学管理部门按一定比例抽取匿名外审的专业,同时按一定比例抽取学生进行论文抄袭检测,对评阅不合格及检测出抄袭造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成绩则由答辩小组成员依据建立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给定,该参考标准应包括陈述内容、报告过程、答辩过程及创新方面等部分以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例。[7]
四、结语
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中最后的一次学习机会,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放任自流。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针对当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从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加强管理和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高职化工类毕业生为石化行业发展培养、提供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存在着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招不到合适足量的员工,另一方面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调查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 就业状况 调查与研究
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化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基础化工原料、农业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十几个门类的较为完善的石油化工体系。石化行业良好的发展优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队伍,高等院校化工类毕业生为石化行业发展培养、提供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存在着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招不到合适足量的员工,另一方面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调查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化工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河北省某化工类高职学校校近三年化工类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不断完善、改进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能力。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1.问卷调查的设计
选择河北省某化工类高职学校近三年化工类毕业生作为本次调研主要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生源基本情况、就业途径、就业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度、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就业观念和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同时调研河北省石化企业,化工类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
2.问卷调查的方式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河北某化工类高职院校09届到12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950份,其中有效问卷 896份,无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为94.31%。调查对象均为统招学生,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其中男生467人,女生429人。城市生源187人,农村生源709人。调查对象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煤化工方向,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精细化工生产专业,石油化工生产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调查样本在专业代表了化工行业高职毕业生的普遍情况,具有男女生比例平衡,农村生源较多,生源省份比较集中的特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就业途径
根据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采取“市场导向,政策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就业单位。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的896个学生,89%的毕业生通过学院的推荐落实就业单位,11%通过自联的方式找到了工作。
这是受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石化企业人员需求量较大,化工类职业院校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积极与企业联系等原因影响。
2.就业的地域分布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河北省内或者临近省市(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就业。石家庄、唐山和京津地区是应届毕业生首选工作的地区,其中石家庄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76.7%,另有15.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薪水理想”可以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就业。
该高职学校毕业生职业取向地域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地域比较集中,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状况的原因:一是与学生的生源地有很大的关系,该学院学生生源主要为河北省内学生,外省生源较少,且主要为东三省、山西、甘肃、四川等省份。毕业生以安定稳定为第一的思想,没有太多的敢闯敢拼的精神,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缺乏“走出去”的远大目标。二是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明显的社会经济差异,使很多河北北部和山区的毕业生不愿返乡就业。毕业生中有62.3%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在城市就业,不愿到郊区或者农村地区工作。
3.行业分布
受调查的毕业生中51.2%初次就业选择的是化工行业,35.7%选择的是制药行业,9%选择与化工、制药相关的销售等工作,只有极小一部分选择与化工无关的其他行业。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旦条件成熟,有毕业生即转行或跳槽。转行或跳槽的原因排前几位的是:工作环境较差、薪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需倒班、个人发展的时间较长、空间偏小等原因。而女生转行的要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是考虑更多的是工作环境问题、要照顾家庭或寻求更平稳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及家长对就业的看法与以往有所不同。毕业生及家长更倾向于工作环境好、薪资水平高的单位。
另外,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一部分人认为在化工厂工作环境差,易燃易爆,污染环境对身体不好等,选择在其它行业就业。
4.影响学生就业因素
调查显示,在给出的单位知名度、单位经济效益、单位所在地、单位发展前景、个人发展空间、薪酬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和条件、家庭影响九个影响因素中,首要影响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条件”、“单位所在地”、“单位经济效益”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职业选择中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兴趣、个性发展、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等。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5.专业对口情况
调查显示,由于化工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专业性强,一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以操作工、技术员、化验员、销售人员为主。从事操作工的占71.3%,从事化验员的占19.6%(以分析专业为主),从事销售人员的占7.6%,其他占1.5%。毕业生们承担着生产装置主操作、技术员、工段长、班组长等生产骨干。
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工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另外,河北石化行业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发展优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队伍。因此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化工或者制药企业,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高。
6.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指公众对个人工作及再就业机会的主观感受与预期状态的比较评价。本课题组针对09到12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显示,12.3 %的学生表示“很满意”,46.3%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23.7 %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另外还有10.3%的学生和7.4%的学生分别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除了受与就业区域、薪资水平、劳动强度、就业层次的影响,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成长环境等也有密切关系,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工作积极的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生。
7.对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及看法
受调查的毕业生中,9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开设十分有必要,但只有44.3%的学生重视就业指导课,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53.6%的同学表示认为课程重要,但是由于自身懒惰、有其他事情等原因出现过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2.1%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过于理论化,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几乎没有上过课。
受调查学生中建议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课时数,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多了解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需要员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内容。上课形式避免过于理论化,应灵活多样,增加一些实践环节。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改进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加强教育引导,端正对化工行业的认识
由于化工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多样,使用原料、中间体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对化工行业出现极不好的认识,导致员工不足,人才严重流失的现状,这严重制约了化工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学生认识到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河北沿海区域规划的主要产业方向,化工行业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转型,淘汰落后物耗高、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的落后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改进、完善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从一入学就开设必修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进行测评,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使学生能够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管理。
3.转变就业观念
针对调查结果中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和单位比较集中、期望值过高的择业意向,学校要依据国家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把自己的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诚信就业,服务社会。另外,引导学生降低就业眼界,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和单位。
4.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对环境和能源的要求,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社会需要的适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5.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应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网,给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就业新闻等等。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校园双选会,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供需见面的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实行订单培养或者顶岗实习,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
摘要: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设计实践为途径,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成果,以提高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及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将毕业设计环节与就业相结合,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众多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有巩固检验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渠道,同时也是拉近学生与就业环境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
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学风浮躁、高职教育发展不够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1)毕业设计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内容轻技能、重理论;(2)选题与工作岗位偏差大,有的甚至无关联;(3)具有实际工程经验及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4)没有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研究成果的可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难 学生就业是高校当前的热点、难点工作,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他们更难以就业。另外,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应聘大学生或专业水平过低,或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难以达成协议。因此,学生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化工设备与机械行业的特点 化工机械制造行业是个特殊的机械制造业。化工机械制造厂所生产的产品均是一些非标产品,因此,对于任何一台产品,必须有配套的设计图纸、工艺、检验等技术文件。生产压力容器的厂家必须持有相应的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设计单位必须有相对应类别的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任何一个环节均需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岗位所要求的人员必须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约有三分之二的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为此类制造厂,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这些岗位,是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毕业设计环节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我校实施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后,提升了整体毕业设计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同时,毕业设计成果又可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设计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以往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综合训练题目偏少,选题缺乏多样性,题目深度不够,致使学生训练不足。据此,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首先从选题着手,开发建立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系统中所有的课题均以学生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并进一步提升训练,以综合实践教学目的为基本要求,题目贴合工作岗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有能力完成的;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用价值的。指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专业岗位调研,设计、收集、整理出具有明确工程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组建了题库系统。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各类非标设备的设计(包括选材、结构设计及强度设计)、基于Excel的化工设备零部件强度系统设计、基于Excel的标准零部件查询系统设计、化工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工艺(包括焊接工艺)编制、钣金件放样系统设计、非标设备报价系统设计等,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兴趣,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优化毕业设计过程 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企业,有着数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中从事过压力容器设计工作,持有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审核资质。在学校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还可承担一些项目、设备的设计科研工作。因此,在辅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求他们必须选择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课题,这样对学生而言,学习与就业融合在一起,完成毕业设计不再是负担,而是就业前的上岗培训和试工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相当于某一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是对以后工作内容的预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可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收集整理的一些案例,同时督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一些实践能力如AutoCAD绘图、零件强度计算、正确运用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软件编程等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记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压力容器设计类课题的指导记录表如表1所示。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学生对于设计一台压力容器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也经历了选材、强度计算、使用SW6软件、绘图、压力容器分类等过程,基本可以“零距离”就业,从事简单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
推广毕业设计成果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阅读文献、专业译文、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内容、教师指导纪录、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这样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化工机械专业每届均有大量的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将这些优秀毕业设计进行整理、修改、充实、归类,并向企业推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的作者会因此而受企业欢迎,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在企业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就业。如我校2010届机电074班4位学生合作完成了管法兰查询系统设计。该设计以HG/T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为基本数据库,充分利用了Excel中函数功能强大的特点,将管法兰标准中繁冗的表格、数据、图形转换成简单清晰的查询界面,实现了钢制管法兰的实时查询。整个系统包括法兰的公称压力等级对照查询,各种型式的法兰、垫片尺寸查询,密封面尺寸及紧固件查询等。有了这样的查询系统,压力容器、管道等专业技术人员能快捷、准确地查找到法兰系统各个零件的结构尺寸,可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毕业设计中,这4位学生的AutoCAD绘图能力、查询标准能力、Excel编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以该毕业设计为桥梁,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且在工作岗位上干得也非常出色。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果
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几年来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100%,有时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在学生尚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时候就提前跟他们签订就业意向,甚至有的企业要求个别学生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周六、周日去企业上班,帮助企业绘制设备图或编制制造工艺。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一年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6个专业中,化工机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得优率最高。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展望
我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在改革研究与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有过一些疑惑。改革确实能够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学校增加了办学难度,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难度、教学工作时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要求都提高了。如果将这样的改革推广到其他专业,则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如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双师型”教师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成本增加等等。虽然改革困难重重,但实践证明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并明显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毕业设计既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又成为学生就业的桥梁。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改革是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这样的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到底。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构建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团队化的模式,以项目团队化为手段、以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小组为完成主体、以团队合作为研究内容,改革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以此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改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效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项目团队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让其更合理、更全面、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对专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真正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设目的。
一、目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分析
传统毕业设计(论文)仅是各自专业进行自己专业相应的设计(论文)题目,没有专业的沟通和合作,导致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缺乏专业协作意识以及业务沟通能力。而且由于单人精力有限,一人一题或两人一题的布置方式使得学生能完成的工作量十分有限,致使目前毕业设计(论文)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分析总结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单一,内容空泛,与实际项目联系较少;学生知识面偏窄,获取知识的手段单一,学生脱离实际工作闭门造车,敷衍了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投入精力不足;部分教师投入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较短,毕业设计考核方法不科学等,使毕业设计得不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流于形式,将毕业设计简单化成完成一篇论文而已。[2-4]
教学改革通常是从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设立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真题、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模式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实际应用中的协作团队化意识没有重点涉及。而“团队化”恰恰是现实工作中最为重要的。
同时,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实验合成、分析、处理等,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毕业设计使得药品浪费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绿色化工”的理念。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构想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改理念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与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决定的。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5-7]
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体现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德国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按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形成的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要学生学、逼学生学”的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动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目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先进职教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为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跃升的一种综合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的本质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方案
以化工学院两届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教改立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为手段,模拟工作过程使各专业学生组队配合完成一个统一的毕业设计。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适应团队合作,并通过对专科生毕业设计的改革试点,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本项目的创新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各专业仅做自己专业设计题目的思路,采用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内容。重点是以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小组为完成主体、以团队合作为研究内容、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导向,由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毕业设计团队指导考核小组,进行此教学研究项目的工作。目的是将相关专业集成为一个设计团队,协作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题目。克服了毕业设计(论文)单人单题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完成兴趣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团队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了“项目团队化”和“面向工作过程”两个目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毕业设计。同时和实际的工作过程相连,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将单项(合成、分析、检验、评价、处理)毕业设计整合为项目团队化,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提高了专业素质,又能熟悉今后的每个工作环节,同时将环保、清洁生产、绿色化工的理念灌输进学生的意识,将每个实验环节有机结合,减少浪费,推广环保意识,一举数得。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计划
以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试点研究对象,选取三个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各2名学生组成一个毕业论文小组。先由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各自的兴趣点和优势、预期目标等,指导考核小组(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综合学生意见划定毕业论文范围,如“α-水杨酸的合成生产”或“涂料的研发及市场推广”。根据专业特长,先由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确定合成路线、所需装置,精细合成专业的学生负责具体的合成过程、加药等等,产物交由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负责分析检验决定产品是否合格,最终由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处理废弃物,同时还可加入市场调研和产品营销的研究等内容。在整个完成过程中体现了面向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及绿色化工,要求小组成员以流水线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最终呈现一份完整全面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小组按照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经过半学期的跟踪及意见反馈,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很高,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进来,互相沟通,懈怠情绪较少,而且完成时间较宽裕,最终上交的毕业论文即完整又全面,属于较优秀的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60%由指导小组根据过程给出,40%由小组成员讨论得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增强了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了就业率。当然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项目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小组成员的确定、阶段评价考核指标需要细化等,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摘要】分析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适合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提高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正确格式进行撰写,如字体、行距、图表等。二是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论文抄袭文字比多达60%,甚至直接把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的数据。三是文章缺乏创新性,没有特色、风采。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往往与参考文献相类似,缺乏创新点。四是字数太少,太简单,有的论文字数不到1000。五是条理不清,遣词造句,自相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没有高度重视或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些还是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院校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状态也随之带到高职教育的学习中来。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常常置指导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对毕业论文(设计)不予重视,敷衍了事。
第二,一些学生自身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另外,高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差,如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工作责任心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把关不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为了把毕业论文(设计)分配下去,往往把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让单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20篇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另外,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修改、完善、定稿等环节缺乏耐心的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上存在不足。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比较单一,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选题与实践结合不密切,校企分离,缺乏创新性。
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之探讨
(一)实现选题方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因人而异,贴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类的课题,而应该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到生产一线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下面提供几种选题思路作为参考: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题目;二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三是学生根据实习实践或者未来工作方向、个人兴趣选题;四是其他形式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以上第一、第二条思路可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其论文实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主动要求去签约单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可以选择第三条思路,它与学生的实习岗位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当注重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学生被动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应当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归纳、论文初稿撰写到论文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学习、研究的毕业实践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因此,在整个毕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力量,可以由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四)加强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先进的实验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它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数据及检测方法都在实验室进行。为了确保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一批实用且性能优越的仪器和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以为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作好保障。
(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
(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明文规定,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相当于2课时,而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却远远大于2课时,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的马虎与不负责任等问题。学校应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同时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七)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采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不仅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而且能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对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
总之,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与指导是一项重要而艰苦、严肃而认真的系统工程,凝聚着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每位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平时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耐心指导,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
(责编 何田田)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产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壮大,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到2015年,全行业总产值增长到16万亿元左右。成品油、钾肥等细分行业、烯烃、部分有机原料等缺口仍较大的产品、天然气、轻烃等低碳原料与产品、国内紧缺的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种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在“十二五”期间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一、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化工行业的不断增长,使得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长盛不衰。据全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内民营化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全国各级城镇化工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私营和合资化工企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造纸、冶金、涂料、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存在很大的空间,由此迅速拉动了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近期国家化工行业利好政策更多倾向二线城市,使二线城市的化工产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同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表示,为实现新时期的“十二五”规划,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改进生产方式,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必然是相关技术的研发人员需求变大。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化工行业对实验员、研发工程师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高校化工专业毕业就业前景分析
根据中国化工人力资源网的调查资料,化工行业4大类岗位目前企业需求量较大:
第一类:研发岗位。目前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者却不多。
第二类:品质管理岗位。精细化工领域的日化用品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质量不过关后果堪忧。品质管理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从事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检验,其技术含量稍低于研发。该类人才的要求一般不是很高,大专生培养几个月也可胜任,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入行之初,就从品质管理开始做起。不过由于薪水不高,人才流动较快,因此企业总是需要补充该类人员。
第三类:化工销售岗位。化工销售人员是属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该岗位无论对知识、个性还是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化工销售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二线城市。业内人士分析称,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传统产业。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因此,企业急需销售人才以开拓市场,更多地销售产品。
第四类:技术管理岗位。能够胜任该类岗位的理想人选应该一有技术,二善管理。这样的人选有时还能以技术入股,成为企业的合伙人。但严格地说,市场上这类岗位不多,而合适的人比岗位更少。化工技术岗位人员紧缺在一线城市中普遍凸显。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对于化工专业毕业生而言,如果要走技术型路线,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就是,选择在最基层的车间工作。这条路子的途径为:“车间工人-技术员-研发人员”或“车间工人-车间主任-生产厂长”。而对于销售工作,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表示,由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化工行业的销售人才必须要有化工专业背景做支撑,才能干好销售。如果求职者想在这类职位的应聘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和贸易知识。
普遍来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在这个领域,“专业化”越来越突出,整个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由于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因此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
据业内人士介绍,化工行业技术和质量管理这类岗位更强调专业的深度,而不是广度。主要是要做到专业和专注,质量方面要求专业必须专,要懂得国际上所有质量体系、控制方法,以及行业中个性的质量保证的要求和方法;而技术人员不仅要求专业专,还要求行业专,同时还要求懂得技术的应用,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首先从技术类岗位做起,因为越专业越容易出成绩,而且毕业生应当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因为即使是销售类岗位也要求对化工行业有相当的了解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
摘要: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长期看好,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使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职业提升空间大。文章提出引导和鼓励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加入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向安全技术和管理方向发展,是尽快解决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人才紧缺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8年11月19日,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以下简称《通用规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自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用规范》包括10项A级要素和53项B级要素。其中,10项A级要素分别是负责人与职责、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作业安全、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职业危害、事故与应急、检查与自评。安全标准化的建立过程,包括初始评审、策划、培训、实施、自评、改进与提高等6个阶段[1~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3],提出了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的工作目标:2009年底前,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2010年底前,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2012年底前,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
无论对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还是政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贯彻安全标准化管理,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性任务,也是今后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面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新形势,危险化学品企业中的一些传统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职业岗位群(如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等)。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为提供安全服务的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如安全标准化咨询机构、安全标准化考评机构、安全评价机构等)创造了发展空间,也给化工类高职毕业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长期看好,化工操作岗位的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前些年,随着企业改制和企业用工形式的变化,导致化工操作岗位的门坎降低。不少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大量使用未经正规专业教育、未经严格培训的临时工从事化工危险岗位作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又不具备基本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违规操作、冒险蛮干现象严重,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008年2月1日,江苏省安监局在全国率先的《关于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基本从业条件的意见》(苏安监[2008]14号),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5年以上直接从事危险作业岗位操作的从业经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具有化工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和分管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至少有1人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化工专业高级技术职称[4]。
2008年9月14日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提出,从2009年起,安全监管部门要把从业人员是否达到从业条件纳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条件。由于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的高危产业,涉及高温、高压、连续性生产,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技术性更强,危险性更高。《指导意见》同时要求,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应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在2010年底前必须完成自动化改造工作,否则一律不予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2009年6月23日,《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公布并正式实施。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职业提升空间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要求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应有25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机构申请乙级资质应有16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年9月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设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应有10名以上一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年10月21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咨询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一级咨询机构有不少于20名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证书的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少于10名,且有不低于10名具有危险化学品相关安全知识或化工生产实际经验的人员;二、三级咨询机构的各类组成人数要求分别是10、5、5名和6、3、3名。
伴随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等以提供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为特征的新兴职业岗位开始出现并走俏。目前,国家对上述职业岗位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除应具备相关工作经历要求外,还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
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87号),取得安全工程或其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3年,可以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依据《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取得安全工程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可以参加三级安全评价师的资格考试[5]。
自2004年9月举办第一次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以来,目前全国大约10万人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6]。据统计,目前我们国家仅高危行业企业就达20多万家,其他各类企业有几百万家,按每个企业配备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算,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而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在4000~5000人[7]。因此,我国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时间内将难以改变。
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大多数是在化工企业的一线从事生产操作。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经历,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化工操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对化工装备、电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更加熟悉,对化学化工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提高和深化,而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如果他们能进一步对安全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积极参加并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他们将是充实安全管理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南京工业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南通职业大学函授点于2010年在南通市首次增设了安全工程专升本专业。作为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凭借濒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积聚了数千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并建成了7个化工园区。安全工程专升班的开设,填补了这个化工大市学历教育史上的空白,得到了来自企业和安全中介机构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危险化学品企业从业人员的积极响应。招生宣传工作还得到了南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市安监局领导认为这是一次加强全市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契机。安全工程专升本班,除了设置规定的学历教育课程外,还将联合市安监局邀请市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定期举办各类安全技术讲座和活动。
三、结束语
安全、健康、环保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个普遍要求。抓好安全生产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提出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因此,化工类高职毕业生以安全标准化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将安全技术和管理作为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前景广阔。积极引导并鼓励有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经历的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向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安全技术与管理职位方向发展,也是尽快解决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人才紧缺的有效举措。
摘 要:分析了当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接近工程实际的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1]。然而,近年来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体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不重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1)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课程设计或一个验证实验的简单扩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形式,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优劣而影响他们正常毕业,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2)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学生就业和考研复试时间重叠,学生无暇顾及。不少学生对毕业设计只是敷衍了事,个别学生诚信意识薄弱,采取编造实验数据或拼凑论文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
1.2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综合考验,大学阶段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整个课程体系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2]。部分学生在前期各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粗枝大叶,对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也应付了事,由此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有的学生因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欠缺,在接到毕业设计任务后不知如何下手或是拿到实验数据后也不知如何分析。(2)有的学生查阅、综述文献的能力不足,仅限于文献拼凑或简单堆积,导致研究缺乏深度和新意,甚至自相矛盾。(3)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文句表达逻辑性差,偏口语化的现象严重,格式也极不规范。(4)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遇到困难过分地依赖指导教师。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毕业设计工作举步维艰,质量难有保障。
1.3 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1)不少指导教师未能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该教学环节上的投入不足,缺少过程管理,指导明显不到位。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放任学生自流或对学生的抄袭现象持姑息态度,忽视学生学术道德的培养。
(2)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多年来将精力过多地投入于课程教学,科研热情不高,项目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受到限制。不少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限制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是由教师单方面指定的,学生没有参加选择与设计。并且有些指导教师单纯根据本人科研需要选题,而没有考虑选题性质、难度、工作量、综合训练等情况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是否结合实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5 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招生数量骤增,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普遍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生师比偏高,指导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指导6~7名,甚至10名以上学生的毕业设计,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场地、设备和图书文献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6 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过程监控流于形式
尽管各高校对毕业设计都有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很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对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后期检查、评阅及答辩等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此外,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对于个别责任心不强或业务水平低的指导教师,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2 提高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学生方面
2.1.1 加强宏观指导,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加强毕业设计的动员与宣传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及其重要作用,强调毕业设计工作是就业和考研的前提,如果做不好就不能按时毕业。另一方面,加强诚信教育,杜绝蒙混过关的心理,防止学术腐败。
2.1.2 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其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扎实掌握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强化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识,使其认真对待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并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1.3 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如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加入实战内容,教师给出题目后安排学生独立检索文献,撰写一篇文献综述;或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部分知识点分配给学生去讲解,让其独立完成资料收集、课件制作。实践证明,该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日后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教师方面
2.2.1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指导水平
高素质导师队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同时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教师应加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组建导师团队,加强指导力度
通过组建导师团队,形成集团军作战,便于交流指导学生的经验,共享资源;便于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便于实现对学生论文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强化指导力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3]。
2.2.3 科学选题,因材施教
(1)选题应符合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选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题的难度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根据专业方向和科研项目立题外,还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因材施教。
2.2.4 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格论文要求
指导教师要在论文的结构安排、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正确运用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及时纠正学生抄袭、拼凑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优良的科学作风,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4]。只有指导教师从严、从高要求毕业设计写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教学管理层面
2.3.1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1)制定并完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是规范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保证其质量的基础[1]。
(2)建立健全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并明确责任分工。学校层面负责制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和有效的监督和奖惩制度,进行宏观管理;学院负责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明确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及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教研室则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实施工作,按要求执行各个环节并实现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2.3.2 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
(1)针对实验场所、设备和参考文献等硬件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也可缓解校内实验环境的不足[1]。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软件条件。通过“内培外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降低生师比;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和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使教师得到实际工程训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3.3 提前开始毕业设计,减少与求职、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初甚至第六学期末开始。通过延长时间的方式弥补求职或考研耽误的时间,做到求职或考研与毕业设计两不误、双促进。另外,积极组织、妥善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成果深入或延伸也可形成毕业设计。实际上这部分学生从二、三年级起就已经切入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2.3.4 严把选题质量关
一方面在选题方式上,改变指导教师单方面指定题目的做法,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把关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题目申报与审核制度,加强选题内容的宏观调控。在教师和学生确定好题目后,学院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对上报的选题进行审核,以保证一人一题和立题的科学性、实践性,符合专业培养教育目标。
2.3.5 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
集中开题,量化考核。毕业设计开题环节由学院统一管理,教研室组成检查小组,具体负责开题工作。检查小组按照学院制定的量化考核细则分别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查阅资料情况、工作思路、工作量等给出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清思路。
引入定期与不定期两种检查方式,强化过程监控。学院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负责检查工作。定期检查集中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质量和学生出勤情况,同时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安排在答辩前两周,检查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双盲评阅”[3]审查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不定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情况,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毕业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严格答辩,科学评分。答辩过程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由学术造诣较高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确保有一名评阅人参加答辩。为增加答辩的透明度,学院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这既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也促进毕业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实行二次答辩制度,对于第一次未通过者要参加二次答辩,保证质量。另外,为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在成绩评分标准中,合理设置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及答辩成绩权重。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积极因素,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三个层面,不断加强毕业设计全程管理,就能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摘要:针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讨论了实验室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毕业设计实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实验室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表现得比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少见,面临的是各种棘手的问题,毕业设计已变成教学中最难管理、教学质量最难控制的一个阶段。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实验是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既要承担基础性、辅助性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是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
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业高于一切,他们天天忙于寻找工作,难以专心于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寒假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这些工作单位的性质可能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觉得毕业设计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联系,自然没有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考研成绩不够理想,第八学期一开始就到处跑着忙于考研调剂,然后又要准备复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社会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
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一般都要求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图纸要用AutoCAD软件绘制,这就为学生复制文档提供了可能。很多毕业设计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非常相似,因此学生的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实验现象分析以及结果分析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参考文献及出处甚至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而且由于很多指导教师多年来总是使用同一批毕业设计题目,因此下一届学生很容易从上届学生那里获得电子版,只需要稍作改动就直接提交。
3.毕业设计所需的经费和仪器设备供给不足
因资金或经费分配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陈旧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大批学生长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学校机房无法满足人手一台,这无疑导致论文缺乏实践依据,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4.师资力量匮乏,管理制度不严
尽管各高校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收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项规定形同虚设。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以及助教和缺乏指导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情况,还有一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指导教师每日忙于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另外,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考勤也往往无法落到实处,经常是教师需要打电话“预约”才能见到学生。
二、结合实验室建设把好选题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2]可见,精心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先决条件。
目前,高校中最好的实验室和仪器基本都用于科研,如果学生能参与其中的科研项目,那么就能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中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又会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为了探索和发展毕业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在组织毕业设计选题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选题要达到高校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地解决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选题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真选定。
2.选题应与教学科研、工程生产等实际紧密结合
课题来源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包括教师承担的各级上级课题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课题、校内基金课题等。鼓励学生把在实习单位的有关课题和研究带到实验室中继续完成。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3.课题难度与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的周期相适合
如果单纯地把教师的在研课题分配给学生,可能造成难度和工作量过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既定的周期内无法完成。因此最好把课题分出子课题,根据课题的工作量,按照以中、小型课题为主的原则,兼顾难度和工作量,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完成。虽然原则上选题应一人一题,但对于稍大一些的课题可以分给若干个学生共同完成,要让每个学生对课题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这种题目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在研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并在课题的结题论文中为学生署名。
三、发展新模式,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虽然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也在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综合实验等专业课的学习中多次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学生很难有机会将四年中所习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实验常规知识欠缺,对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仅有粗浅的了解,对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观念淡薄。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机会。如果把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真题真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又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鉴于以上思路,化工学院将基础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还有分析测试中心以及AutoCAD机房实验室均面向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很多精密仪器、大型设备还专门配备了相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辅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吸收部分学生管理实验室和仪器。结合实验室实际,制订了包含实验课题立项申报登记、实验场地使用、仪器设备与药品的借用、结题等内容的毕业论文实验管理文件,实行以指导教师负主要管理指导责任、实验室负责协助指导并监督管理的制度,且制订相关管理登记表格,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深深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设计一个装置,调试一台设备,看似简单,其实都要求很多知识与能力,不经过实践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学生感慨“实验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自己动手从废旧材料中寻找合适的道具自己改造实验装置,节约了实验经费和成本。以前在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仪器损坏的问题也不再出现,学生因亲身参与实践而具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爱护仪器设备,为实验室着想,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及仪器设备,服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论文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要检查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学生填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检查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状况等。
实践表明,这种把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较好地规范了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实验中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实验室项目建设更加完善和充实,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摘 要: 作者从化工制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入手,从制度建设、选题形式、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明显效果。
关键词: 化工制药类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对某高职化工类毕业生进行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及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考察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目的地、用人单位的情况;对月薪期望、信息渠道利用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明确科学的就业思路,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就业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观念和承担社会责任观念息息相关。为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好地指导就业工作,我们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给我们工作带来新的指引。
1 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08级、09级高职毕业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还伴有访谈法,针对问卷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探讨。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191份、198份,回收率分别为95.5%、99.0%。人数每届约占比例为:45.5%和50.8%。
2 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
2.1 就业地域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部分是省内招生,所以学生选择毕业后到省外工作的比例较低,44.5%学生向往到省城或经济发达地市就业,31.6%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地市去就业,14.3%的学生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市,9.6%的学生愿到县及乡镇工作。我们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或县及乡镇工资待遇低,信息闭塞,个人今后的工作发展空间小。
2.2 用人单位意愿的选择: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有27.8%的选择“合资或外资企业”,35.7%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大量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民营和私营企业,却只有13.0%的毕业生选择。调查反映出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脱离的现象。
2.3 就业途径的选择:有89.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其余依次为“人才交流市场”、“网上求职”、“家庭社会关系”、“毕业实习”、“报刊杂志”、“社会中介机构”。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途径相对单一,因其学历的因素以及就业市场的“用人高消费”现象,多数学生依赖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因此,办好“校园招聘会”的同时,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是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4 月薪期望值:毕业生就业前对试用期月薪期望相对较高,一半以上的同学要求试用期月薪在1500左右,他们给出的理由,一是教育投入大,周期长,到回报的时候当然也要求有一定的水平;二是工作初期除了日常开支、租房以外,基本上所剩很少。因此,较多同学希望月薪水平起点较高。市场并没有因为求职者的理由充分合理而有所改变,到毕业时,毕业生能拿到的月薪普遍要比原来的期望值稍低,大多数同学的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也有少数同学的工资起薪较低,在800元左右;也有少部分同学月薪水平较高,在2000左右,这与就业岗位有关,更与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程度有关,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心态平和的同学更有机会找到起薪水平较高的工作。
2.5 未来就业的起点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准备从一线工人做起的占37.0%, 从技术员做起的占44.7%, 希望从管理者干起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4.9%, 还有3.4%的学生希望从中、高管理者干起。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起始工作目标定位还是有点偏高, 脚踏实地从一线工人干起的愿望不强, 这有悖于职业技术培训的层次要求。
2.6 择业时所重视的因素:择业时对一些考虑因素的重视程度排序如下:①个人今后发展;②经济收入;③单位性质;④个人兴趣与爱好;⑤专业对口;⑥就业地区;⑦职业的社会地位;⑧家人朋友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今后发展”仍是毕业生择业的首选,“经济收入”次之,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上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在职业中个人的发展。“经济收入”和“单位性质”仍然在择业中占重要位置, 显示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务实的一面。“个人兴趣与爱好”和“专业对口”排在4、5位,则更加显示出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就业价值观出现对个人意向和人生理想的弱化,而更多地体现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7 择业知识的来源。:毕业生择业知识的来源依次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书籍报刊”、“网络”等。
3 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此, 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高职高专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他们, 使其择业观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大学生合理的择业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2]: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应加强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将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协调起来, 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 不要盲目追求不现实的东西。
3.2 正确定位,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切实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要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 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 深化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 同时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途径, 这是高职高专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3.3 进一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 而行业适应面太窄或太专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该行业不景气, 用人需求量减少时, 学校和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专业结构调整相对困难。因此, 应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4 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 建立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工作方面, 学校应对就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来抓。学校应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摘 要: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对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探究和摸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有效缓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一、调查背景
愈发严重的全国性大面积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持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多省市均采取应对措施,如汽车单双尾号的限行和叫停污染严重的化学工厂。化工企业的叫停,是想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然而,这也间接导致化学化工类岗位大量减少,使得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压力加剧。
二、调查方法
笔者从事唐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化学系招生就业工作,对我校2014~2016届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将所获取的数据分类整理,对影响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三个主要方面数据重点分析,针对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近年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我校三年来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选择从事化学行业(对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男女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近年我校男女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分析,我校近三年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从事化学行业的女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男生呈现出升高趋势。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由于专业和岗位要求,化学化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一定的性别歧视。第二,考虑到对家庭的照顾和下一代的生育培养问题,也有部分女生主动回避化学化工类工作。
3.毕业生就业地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对口情况分析,我校2014~2016届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化学化工类工作且其工作所在地在河北省内的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河北省环境污染严重,很多高污染的化学化工类企业被叫停甚至关闭整顿,毕业生开始把就业目标转向河北省外的就业市场。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方面
一方面是在市场领域方面,政府应努力创造和维护规范公平的就业环境,使之满足当今就业市场的竞争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保障毕业生和就业单位彼此独立的地位。
2.学校方面
(1)积极探讨和改革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科机制与模式。学校应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科机制,不断革新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科模式,培养顺应社会大潮流的新型专业人才。
(2)大力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学校应以顺应社会和就业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充更新其内容。
3.毕业生方面
(1)在化学化工类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人单位更青睐男生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除了政府和用人单位需要做出改变,女大学生本人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女大学生应该将工作面拓宽,将工作范围扩大。第二,女大学生遇到比较适合的工作时,可以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先工作,然后以今后的工作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女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会进一步拓宽,从而提高就业率,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大学生应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关注当今社会的就业信息和情况,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迁移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