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论文

时间:2022-04-03 03:57: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大学计算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计算机论文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论文: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和教学条件,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1课程基本信息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其次,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最后,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 教学定位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1)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2)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 2003。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例。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鼓励和引导同学通过互联网学习,从而激发创造力、想象力,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实践环节极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为1:1。

4 教学条件分析

在授课环境方面,我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授课,授课用计算机都能上网,同时配有白板,以便书写方便;教师上课采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并配有授课的各种软件,因此软件和硬件都能满足上课要求。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校的计算中心机房设备配置完好,2011年新配置400台计算机已经投入使用,上机学习用的各种软件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未来设想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制作。

5 教学实施设计

(1)直观授课方法。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我们使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教学效果直观,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但该方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上课信息量大,同学不易记笔记。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利用课程网站,并将课件和教学文件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弥补了多媒体授课方式的不足。(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如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用powerpoint制作出课件,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启发自己的思维;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为下一步教学和管理提供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经过这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3)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性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这一层次的综合实验练习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系统地掌握软件的使用。学期末,布置一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竞赛,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4)完善教学网站建设。本课程在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教学网站,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上机实验指导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学生可以登陆网站下载学习资料,使用信箱完成作业的下载上传,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6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以及和实验作业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其中,出勤30分,实验作业40分,其它(包括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等)30分。

期末成绩满分100分,考试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上进行,试卷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客观的基础知识和主观的实践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真实地考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并可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总之,通过授课、上机实验与教学网站的紧密结合,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将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及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当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研制丰富的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大学计算机论文: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因材施教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

论文摘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性为出发点,采用因材施教、加强平时考核以及布置课外大作业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好上机实验课意义重大。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正视学生之间差异,探索因材施教方法

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城乡差别和校际差别等因素,使得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连续对我院三届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约占45%,能够利用word熟练地输入汉字、进行简单的编辑,其中大多数人能够比较娴熟的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要求相差很远;第二类学生约占45%,能够利用word输入汉字,偶尔上网玩游戏;第三类学生约占10%,几乎不会用或者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三类学生的差别不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上机实验课。对于一次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上机任务,第一类学生大约只需要课时(两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就能够保证质量的完成,第二类学生在两节课内能够保证质量的完成,第三类学生在两节课内依靠自己完不成。

面对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次教学来处理。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对于布置的上机实验任务稍微超前一点,做得快的学生可以顺次做下次课的上机任务,针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布置一个课外大作业,该单元上机任务都完成的学生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做课外作业。课外大作业以电子版形式上交,不允许有两个学生的作业雷同,杜绝学生抄袭;学生不必完成每一个单元的课外大作业,也允许一个不交。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第一类学生参与教学辅导,帮助座位相邻的学生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第一类学生做得快,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他们本来就会或者他们已经问过教师并且得到了解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参与辅导,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基础最差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帮助,依托具体操作指导补充相关知识。这种不分班的分层次教学有一个突出优点:基础好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习任务,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希望保持“领头羊”地位,结果促使许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既实现了因材施教,也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

2 加强考核管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监督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指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平时考核。当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时,考试仅仅起到衡量学习效果的作用,而没有达到监督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利用考核手段,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使其通过学习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提升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必备的教师素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任务编号,当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时就记下该生完成任务的编号以及是否按时完成,期末根据是否完成所有任务划分出是否合格两个层次,在合格的学生中根据按时完成任务的个数来定成绩等级。学生都很看重平时考核,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往往记下成绩以后就踌躇满志地进行下一个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脸上会流露出焦急的表情,担心本次没完成的任务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以后次次完不成。这时教师应给与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例如指出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本次任务的操作练习,下一次上机先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然后再补没有完成的任务,鼓励他们相信随着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一定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另外,根据学生课外大作业完成情况给与适当加分,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人生观教育,反复阐述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种考核模式的激励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3 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当今经济时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开发能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为主,必要的讲授为辅;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示,而不是直接讲解。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搭建脚手架”,不断攀升得到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

为每一个教学单元设计的课外大作业,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既要提出具体要求,防止放任自流,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创造,还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为word软件教学设计的大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文档排版作品,尽可能多的包含软件常用功能,版面要美观大方,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根据作品包含知识点的多少、外观印象和实用价值,确定作品的考核成绩。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思维一般的学生感到茫然,想不出做什么,这时可以降低创新设计的难度。一本书的排版几乎包含了woed软件的所有常用功能,允许学生选择一本书的部分章节排版,包括封面设计、目录自动生成和正文排版,必须发挥想象力,使得所排版面与原书不完全相同,还要美观大方。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求选择一本书练习排版即可。这样,就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4 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具有差异性出发,坚持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加强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布置课外大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论文: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体会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 精讲多练 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顺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教师在课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操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知”,更加能“行”。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兼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方面采用的是课堂上案例教学、指定学生担任小老师、注重上机实践操作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针对这方面教学谈谈体会。

1 模块教学,以案例为主

模块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一级(机试与笔试)考点模块,引导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技巧,诱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模块教学中,多以案例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案例,就掌握一个知识模块。模块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操作的具体步骤,而是将模块中的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学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学习,不断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块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案例的选择要循序渐进

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充分映射授课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对案例的设置不同。在模块教学的初期,应选用操作简单、内容贴近知识点的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尽快掌握本模块知识点的操作。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末期,则需设计一些知识点能覆盖整个模块的知识点或添加前面几个模块内容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模块教学结束之时,便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案例,让学生在完全熟悉模块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excel模块,教学前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学生成绩、工资等的计算;教学中期则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出本班家庭联系表及学生成绩汇总排名及筛选成绩等操作。教学末期则要求设计出学校各系部男、女人数统计及所占比列的饼图或统计近3年各专业的就业率统计并用数据点折线图表示出来。

1.2 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实用性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所需。只有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轻松掌握学习的要点。例如word模块,可以把毕业简历、论文排版、邀请函等纳入练习的范围;而excel课程应用最广,除可以设计基本的表格和统计外,还可以设计客户资料管理、财务预算及仓库管理等跟专业比较贴近的实例。

1.3 案例的设计要有可创造性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不能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而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利用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例:word格式化操作中,格式化的样式很多,不可能每样都让学生清楚记得操作步骤。在案例分析中,点出针对文字的格式化的操作为“格式字体”,将字体对话框呈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有个直观印象,在设计上机作业时,针对各式各样字体格式化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相应的操作命令。这样即使计算机一级考试再次变化,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今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设计不同的样式。

2 指定课堂小老师协助教学

在这所谓的“课堂”主要是针对上机实践课堂。我们学院上计算机基础课绝大多数是大班教学,一个大班由两到三个小班合成,普遍都是70人以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又多,操作较差的占绝大部分。面对这么多需要指导帮助的学生,8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就算指导一分钟都不够用。因此,在课堂上,指定三四个操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作为“小老师”协助我辅导学生操作练习,这样不但能减轻老师的任务,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指导帮助。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小老师协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上机练习

全国高等院校均有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制定了全国高校计算机考试,广西还专门开设了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的能力,为评价考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提供依据。考试内容分为笔试考试和上机考试,两者必须均通过60分才可以取得合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更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加强上机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上机作业根据考试大纲设计,将每步操作得分情况标明清楚。学生能按照练习题目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如access利用生成器生成公式,目的在于巩固所学所考的操作知识点,提高学生对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

设计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建立在对应用软件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做设计作业,可以很快提高应用软件的使用水平。如powerpoint模块教学时,给出一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采用一些动画效果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学生推荐上来的好的作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大家共同学习。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增强信心,又能使其他同学从中学到东西。

课后作业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课后作业要多布置一些需要记忆、理解和思考的东西,如概念的理解、程序的流程图等,而不能为了增加作业的次数让学生抄写操作步骤。

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不误,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便于提高巩固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了操作也便于理解理论知识。

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实例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应用。实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堂课程完成质量的高低,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更加注重实例的制作和修改,不断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大学计算机论文:浅谈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公共基础课 系列课程 教学改革 基础概念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计算机教育目前的现状入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对其改革思想作简介,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走进了信息化的社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和大学生培养质量密切相连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它承担着为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思路

计算机公共课的建设目标是,把此课程建设为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学科融合、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进行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依据该目标,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相结合,改革的思路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人们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分析,对先进的考核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以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改革策略

(一)对上机实验进行严格的要求

对实验课中的体会要勤于总结,我们要在总结中写出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运用了什么知识,得到了哪些结论等。什么地方存在问题,争取下次上机时予以解决;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几次上机实习就可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要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必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树立信心,独立完成实验。

再者,对实验课的实验内容要作充分的准备,实验课要有内容、有步骤、有方法、有目的,其效率才会得到提高。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把实验课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好,保证实验时有事可做;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理解和消化好,掌握一些知识要点、牢记一些概念,上机时就不会不知所措。要求学生要在上机前把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完整的看一遍。例如,学习编程语言里的语句就需要理解语句各选项的含义、了解语句的表达习惯、知道语句的执行过程、记住语句的格式等。

(二)拓宽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

很有必要增设软硬件应用的基础课程。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而言,加强学习这些硬件和软件基础方面的知识,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更加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比如,一些知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软件方面,增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编译技术、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算法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离散数学基础、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技术等,涵盖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多方面内容,一些高校甚至将这些内容统编成了教材;硬件方面,还增设了包括汇编语言等内容在内的计算机原理课。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可以逐步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所以为了使实验内容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要结合大部分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要避免成段的复制课本内容,生动、简洁的制作课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适当的引入科研项目的实例,说明所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适当的引入动画。

如数据模型、链表结构、进程管理等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多,尤其是新增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比较抽象,但可能正是这些抽象的内容会在学生日后进行科研开发应用计算机时起到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多的引入实例教学,对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才能在有限的课堂课时中,将众多的抽象知识点讲解清楚。

(四)建立新型的考核、评价制度

采取课程考核与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计算机进行考评,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要采用国家证书考试,没有达到相应等级的学生,不可获得毕业资格。相关学院可对计算机水平与能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具体提出要求,由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列入学生毕业资格条件。计算机专业学生除外,其它各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等考一级证书或软考初级水平考试,学校可以逐步增开等考三级、软考中级及以上的培训,以满足学生对高层次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三、结束语

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使教学实现必要的扩展计算机应用的知识面、拓展大学生视野的目的,让学生可以有意识的在各自的专业中引入和借鉴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方法、技术和理念,同时应结合各校学生水平和学科建设特点,规划比较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处理。

大学计算机论文:对于边疆地区院校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计算机工具的应用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分析了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并对边疆地区院校如何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 边疆院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 教学改革

20世纪末,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应用,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此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在的信息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已离不开计算机工具,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通用技术,因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是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基础教育。因此,它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人才的主要尺度,这些皆给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把握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改革边疆地区计算机基础教学,势在必行。

1.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边疆地区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独特的一面,同时它属于通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具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般共性。

1.1教学内容陈旧,且安排不合理。

随着计算机硬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内容却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特别是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区院校更明显。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安排不合理,某些知识点重复,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重点、难点知识描述不够深入。

1.2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高标准配备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学生微机室,为信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后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适应边疆大学生的发展等,是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任课老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明显。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有的已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水平,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因此,在边疆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内容按传统的从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学习任务重而缺乏自信心,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样的状况,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4教师队伍相对缺乏,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等多方面原因,优秀和高学历的人才不愿到边疆地区院校任教,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和地方观念制约,教师的自身素质、学历、专业知识等没有得到提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在边疆院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多年,对边疆地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分析研究,针对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2.1明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清楚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能将计算机技术手段结合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边疆大学生自身特点,边疆院校应该开发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于职业培训教材的,与内地院校有区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边疆院校应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中心,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为基本构架,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内容,如浏览新闻、视频点播、音乐下载、简历制作、幻灯片制作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计算机专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的意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就目前而言,许多边疆院校还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即课程名称更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是必然趋势。

2.3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方式。

边疆地区院校生源地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解决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学生分级是实施分级教学的前提。在学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必须立即对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程度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分级考试确定学生等级,依据调查情况和学生参加分级考试的成绩,可将学生分成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a级为最高级别,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免修;b级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期末考试;c级是最低的一个级别,是除了a、b两个级别以外的所有学生,c级的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较高级别的学生允许选择较低的级别,即a级的学生可以选择b或c级,b级的学生可以选择c级。

其次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分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教学计划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型教学计划、应用型教学计划和提高型教学计划。基础型教学计划适用于c级学生,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要采取的方法是想办法让他们先建立起自信心,然后进行正常的学习;应用型教学计划适用于b级学生,培养的是赶超型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该鼓励他们向a级的学生靠拢;提高型教学计划适用于a级学生,培养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此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在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讲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层面,必须创造条件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拔尖人才。

最后是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任课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边疆院校学生可塑性差,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因此,首先学校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切实搞好教师福利待遇,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好的学校学习和进修;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再次教师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最后学校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推出一批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5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内,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学时与讲授学时之比不应低于1∶1,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应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2.6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过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命题,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而计算机基础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有笔试没有上机操作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改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笔试(理论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能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应以学生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促进协作式学习;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结语

根据边疆地区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在采取以上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学到全面的、用得上的知识。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都在不断改进完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入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经过问卷调查和期末成绩考实,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常规教学来说,可以简化学习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该教学方式为大多数学生接受。本文将阐述翻转课堂的内容要义,以及如何翻转课堂混合模式下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

关键词:

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颠覆,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的空间,较之传统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自主的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更好的效果。网络这个能力者为我们翻转课堂保驾护航,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来讲,翻转课堂混合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势不可挡。

1大学计算机学科性质

大学计算机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思维,对网络工作有更深刻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维护技术,根据需要进行中小型网络应用程序创作。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存的课程,也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深度和难度的课程。新世纪,信息全球化快速发展,互联网同水电,交通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计算机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以及综合国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推进工业繁荣,工业的繁荣有促进信息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属性原理,熟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探索和创新能力,运用强大的网络推出新概念和新技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2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课程分类多,而且更新速度快。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都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理论会被老师讲解,但是学生鲜有实际操作,这样就造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如果理论只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很好,而且这样的教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也无法让学生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翻转课堂模式进入大学计算机教学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在大约十年前,北美的一些学校提出的。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录音等方式自学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与同学讨论,与教师讨论,适当练习来熟练掌握知识。翻转课堂被视为一个教育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反响甚好,为广大学生接受欢迎。把翻转课堂迎进我们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翻转课堂的颠覆,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步调。一、精心制作教育视频。学生要自学的前提是要有自学的资源,翻转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录制好教育视频。视频时长要合理,质量要高,疑点难点要重点讲解。教学视频的质量优劣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兴趣。二、在线练习题要合理,及时评价学习效果。通过做练习题,学生可以检验自学成果,也可以发现自身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在面对面的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只能通过练习题。练习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太难,容易打击学生自学兴趣,太容易,学生洋洋得意,容易浮躁。三、提供配套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必要时,同样需要提供资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四、督促学生课前学习。以上说的几点要点能取得良好功效的基础是学生会进行自主课前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前根本就了解将要学的知识,那么这会导致我们的翻转课堂教学失败。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除了硬性强制要求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提供的线上学习资源质量要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更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翻转课堂带来的良好效益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内容。翻转课堂丰富的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使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也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大突破。翻转课堂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在课前已经先学习了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要再花时间在简单的理论讲解上,教师可以挑出学生遇到疑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提升。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手把手教学,亲近指导学生操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加强了师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翻转课堂打破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翻转课堂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线上教学资源的永久性减轻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弥补不足。翻转课堂让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翻转课堂要求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翻转课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一定的难度,翻转课堂的推广是对我们传统教学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

作者:吴振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

就业能力是学生的根本能力,大学计算机教学教师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视角;大学计算机;问题;改革

就业能力是学生的根本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立足学科和学生实际,围绕社会发展和就业发展需要,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视角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能立足学生基础差异,教数学模式单一。现在的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和家庭,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有着不同的基础。有些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只是慕名而学;有些学生来自发达地区,平时应用计算机非常多,而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甚至在这方面已经表现明显的优势。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不能确定统一的标准,选择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相同的要求。但是,很多时候,高校计算机教学不能兼顾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实行分层次教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感到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实践操作很有难度;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教学知识过于简单,没有提高价值和挑战性。

(二)教材内容缺乏创新,应试教育形式突出。计算机发展非常迅速,硬件创新和提升速度不断加快,软件更新不断提速,创新应用发展迅猛。而高校计算机教材编写明显滞后,很多教材选编以后更新较慢,不能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学生所学知识相对滞后,很多的内容已经不再应用,不少软件版本较为落后。教师没有能够结合积极发展和科技创新,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内容,教学实际无法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学生应用能力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工作以后还要重新适应,积极学习,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才能适合工作需要,满足岗位要求。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体制存在明显的应试教育影子,不能从市场出发,培养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学生更多是为了考证,而是真正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够考计算机等级证,但不能够处理常规问题,更不能处理各种新问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三)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目标和设计只有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是有效教学。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学会各种应用操作,能够适应新时期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需求。现在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都是教师的主导,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安排亦步亦趋,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学生不能更为主动的学习探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无法从过程做好引导,也就不能保证教学结果。考核与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好引导。但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不能结合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无法围绕就业发展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锻炼综合能力,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视角下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途径分析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改革和优化教育模式。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市场相结合,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围绕就业和创业发展开展教育创新改革。大学人才培养必须从现实出发,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其根本是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是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就是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学生就业发展需要出发,服务学生就业和发展,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此来成就他们美好的未来。为此,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做好课程优化设置,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课程设置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学计算机教学以就业为目标,就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一方面是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过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能力是根本能力,工作需要的就是他们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应用就、维护和开发能力,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在做好校训室实践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去实习锻炼,真正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他们的最为实用的技能,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保持与市场发展的零距离,确保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工作需要,站在工作岗位就能解决各种问题。

(三)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学编写更新。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思想、指导方式、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就业发展理念,以就业为指导,开展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提升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确保他们学到真正的能力,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做好现有教师的综合培训,促进他们做好思想转变和观念更新,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做好教材的选编工作,不断更新教材体系,选用最新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教材,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资源,确保教学与科技发展同步,学校实践和时代接轨,以最新最为实用的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大学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熊必成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任务驱动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应用

摘要:

计算机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地出现,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从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着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的含义及其特点,探究“任务驱动”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大学计算机教学;问题;应用措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的突出。计算机教学作为大学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新型高新技术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仍旧存在着一部分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以及应用,能够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合理

大学教育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的教师往往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当中,并不能够明确的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应用之时往往会遇到难题。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缺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应用实践讲解[1]。

(二)教学方式需要完善

就目前来看,大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之时,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一般是在教室进行,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实践教学往往指的是上机教学,即学生利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际的操作过当中,学生通常会按照根据教师讲解所记录的笔记或者是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操作,如果得出正确的结果就达成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较为固化

大学在进行计算机的教学过中,教师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了进来,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教学中,然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之时,往往只是根据模糊的印象进行,不利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任务驱动”含义及其特点

(一)含义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立足于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借助一项或者多项教学的任务完成教学的目标以及任务,并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定好与之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得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逐渐提升学生的分析运算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2]。

(二)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就在于教学任务的布置,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等。在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时,其能够使得教师以及学生围绕同一课题进行,使得学生在学习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就是任务的设计,任务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来源,任务质量的好坏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任务驱动”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需要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任务。同时,在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所设计的任务不能够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之时,还应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之时,注重知识层次性的设计,分散知识结构,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3]。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教师需要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新知识,当学生明确教学任务之后,由教师一步步引领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积累。

(三)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之时,需要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价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状况,以计算机为核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恰当的评价。由于学生对本身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十分在意,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实现长足的进步[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应用之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任务,让学生围绕着具体任务进行学习,而且这一具体任务需要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以便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习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又能够实现知识点的灵活应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计算机的重要作用。“任务驱动”的应用能够较好的解决教与学的矛盾,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能够使得大学计算机得到快速的发展。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开创者,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提高教学水平,就要大学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探究。本文是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措施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不断发展,而渐渐成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计算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掌握,及对工作信息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大学生个人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较低

计算机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教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也降低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大学的生源地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城市学生相比相差很多。虽然很多学生在高中对计算机课程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因为高中的教学设备落后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因此,我国的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偏低,甚至出现对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够了解,阻碍了教师的教学的预期目标,不利于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专业素质较差

在目前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中,在对计算机教师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方面的老师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因此造成大学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较差,综合能力较低,是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好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非常强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要能够将相关的知识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难以具备这些素质,致使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基础课程相对较多。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祖师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水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长期分离的老旧教学模式,让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的灌输,而在实践课程中又对学生采取“放养”。这种教学模式既起不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上也没有任何影响,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探究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研究,明确大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专业性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在某个领域中,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一)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教学

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便利,因此,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是大学生走向这样的重要技能,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实践机遇,通过充分利用学校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实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加强学生计算机的实践练习,这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加强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如今,高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有效推动计算机课程教育的改革。学校还可以组织青年教师进修班等活动,从学校自身的管理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加强计算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强化计算机教师的服务意识,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交流,更好的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

(三)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

推进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推动教学水平的发展;另外,在理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采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等;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课堂管理,避免学生利用电脑玩游戏、看视频等。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通过测验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到三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降低教学速度,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谢琳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教学网络资源运用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化,尤其网络资源的运用在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同时,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当前,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使其更好的为大学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鉴于此,本文对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针对性应用策略,最大限度的提高网络资源应用率,促进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网络资源;运用

计算机是大学计算机、网络其他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上发挥关键作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计算机教学,是提升计算机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值得计算机任课教师高度重视。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师授课、教学管理、学生实践练习以及师生互动等,显著提高了计算机教学工作效率,接下来对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1.应用于教师授课。

教师授课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主要涵盖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计算机教学相关的内容,确保备课质量,为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计算机教学内容较多,部分计算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后,如条件允许,计算机任课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授课,或多个班级同时授课,充分提高计算机教学课堂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计算机知识。

2.应用于教学管理。

如今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都依赖网络资源,计算机教学期间的教学管理也不例外。将网络资源应用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效果。一方面,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对学生测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情况的记录,实现对学生综合成绩及学分的管理。另一方面,计算机任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可修改学生的计算机作业,实现对学生作业的管理。通过管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指正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误区。同时,针对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机知识点,使其彻底掌握。

3.应用于学生实践练习。

大学计算机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将现有的网络资源应用于学生的实践练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后开设实践课,要求学生到多媒体实训室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这正是网络资源应用的体现。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提升学生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为其更好的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4.应用于师生互动。

计算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在师生互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甚至开发了专门的师生互动平台,计算机任课教师可通过校内师生互动平台与学生交流,探讨计算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及时通讯工具非常流行如QQ、微信等,教师可利用这一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跟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等。总之,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师生互动中,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计算机课程的同时,能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发现,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整个教学环节,因此,为实现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一有利工具,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采取针对性策略,将其灵活应用在计算机教学实际中。

1.注重网络资源的整合。

大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认真分析,对有效资源加以整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使其更好的为计算机教学活动服务。首先,构建专门的网络资源库。计算机任课教师应结合计算机教学实际,举行计算机网络资源应用座谈会,倡导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构建计算机教学资源库,用于存放计算机教学有效成果,以及有价值的教学分享,使计算机任课教师能相互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注重与其他院校网络资源的整合。受院校实力以及历史因素影响,不同院校有着自身的强势专业,因此,教师应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实力雄厚的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尤其借鉴其先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网络资源价值,提高所在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最后,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布置网络资源的整合。例如,计算机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可整理后在师生互动平台上,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平台随时向教师请教,及时弄清、搞懂所学知识点。

2.提高网络资源应用效率。

随着大学的扩招,师生数量不断增多,对大学网络资源提出较高要求,因此,网络资源因而显得尤为宝贵,要求计算机任课教师在实施计算机教学期间注重网络资源应用的合理性,保证计算机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避免网络资源的无端浪费。首先,制定网络资源应用计划。计算机任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目标,制定明确的网络资源应用计划。例如,在讲课期间明确运用的网络资源,以及应用的方式等内容,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其次,注重提高师生互动平台的应用效率。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平台与学生互动时,除为学生讲解疑难问题外,还应加强管理,避免与学生闲聊或学生之间闲聊,维持师生互动平台应用秩序,使其真正成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用平台。最后,定期组织计算机任课教师召开网络资源应用座谈会,畅谈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上,以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在避免网络资源浪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价值。

3.注重网络资源的扩展。

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成为可能,无论学生处在何时何地,教师均能通过网络资源如QQ、微信等联系到学生,使得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尤为便利。但计算机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而应结合实际实现网络资源功能的扩展,为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一方面,计算机任课教师应结合计算机教学及学校网络资源实际,加强网络资源应用方面的研究,注重网络资源的扩展。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开发出功能更为强大的教学平台,适应计算机教学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任课教师应与院系积极协调,从长远角度出发,购买专业化教学软件及硬件设施,进一步弥补现有网络资源的不足,使计算机教学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使大学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率,成为大学计算机教师关注的热点。面对新的社会形势,高校应将计算机教学工作当做重点加以落实,尤其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计算机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在改善教学效果上的重要作用,立足学校网络资源实际,积极寻找针对性策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使其更好的为计算机教学服务。

作者:王应时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研究

1培训帮扶模式及与其他教学模式比较分析

本文所指的培训帮扶模式是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属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相对合理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培训指导和学生之间帮扶操作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长期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各高校研究的热点,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分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协助教学模式等。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将培训帮扶模式与上述教学模式做以下比较分析:

(1)分层模式,该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水平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把水平能力相似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以计算机非专业为例,从历年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每个班级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超越熟练或是掌握的程度,如果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虽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但不一定利于专业的发展,毕竟计算机是基础课,师资的配备也会因此而重建,会加大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另外,同一个层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这样不便于教学管理和考核标准的制定。相反,采用培训帮扶模式,不用分班,将少数操作熟练的同学挑出来帮助那些操作不熟练或是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便于管理和考核。

(2)模块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最适合各专业教材资源的建设。培训帮扶模式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鉴该模式资源的配置方法,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适应各学科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3)网络协助教学,该教学模式确实很好,也应该成为我校下一步针对部分专业实施建设的重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学习状况一知半解,面对面的教学还是有必要的,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的培训帮扶模式构建

2.1基于培训帮扶模式的课程设计

具体实施计划:任课老师根据专业和学生爱好,设计相对合理的理论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讲授、讨论沟通和交流以及答疑解惑为主。实践教学需在机房人机一对一操作,课程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为主,由任课老师带领,帮扶组长协助辅导,边讲边练,同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各知识点的学习。任课老师需布置课堂及课后作业并认真批改登记,帮扶组长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协助任课老师指导本小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上交,必要时协助任课老师进行作业情况登记及问题总结。任课教师利用录制软件录制上机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后复习和指导。任课老师设计课程素质拓展范围,供学生选择、参与设计和制作,以便进一步提高。可行性分析:根据专业的不同,对理论教学应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音乐表演专业,可以在理论的介绍上浅显一点,而电子类专业,可以稍微深入一点。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也可以不一样。如,音乐表演专业,应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办公自动化软件、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课程,而电子类专业应侧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一些语言类课程。

2.2帮扶组长的选择及帮扶对象的分配

具体实施计划: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学习态度端正,对计算机操作相对熟练而又热心学生工作的学生作为本班级的帮扶组长,一个班级按照学生比例不超过1/5,每个帮扶组长负责班级至少1~5个同学的学习,帮扶组长与帮扶对象可以双向选择,在不能选择的情况下由任课老师指定。每个帮扶组长在能正常履行职责的同时,可以享受该门课程加分政策,不能履行职责的帮扶组长不能加分,并随时撤换,但不影响正常的学习考核。可行性分析:可以通过问卷或测验进一步选择。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有加分政策,成绩好的同学会乐于当小组长,而成绩一般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帮助而提高也会踊跃加入小组行列。

2.3帮扶组长的职责范围

具体实施计划:帮扶组长的职责范围应在选定帮扶组长之前就告知,帮扶组长在整个教学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帮扶组长在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在任课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完成一些教学活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帮扶组长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可以帮助任课老师根据专业需要把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任课老师辅导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表现在,作业的辅导和批改,问题的总结等。另外,帮扶组长还可以组织本小组同学参与各项素质拓展学习。

3结语

基于培训帮扶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侧重点上具有自己的特色。①传统的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低能力的教学模式,而培训帮扶模式从学校实际出发,将专业与理论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的课堂向主动课堂的转变,减轻了教学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效益。②该教学模式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起来方便快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另外,基于培训帮扶的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作者:刘艳 杨秋黎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初探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现状

现在虽然有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在计算机教学领域作出了很多探索,付出了许多努力,客观上也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的不断发展,然而受传统观念和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育教学目标功利化倾向严重

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考取资格证书,而忽略了计算机的实战应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是很难符合单位的需求。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从过去的单纯的计算功能,拓展到了航空航天、水文地理、考古挖掘、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涉及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许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当然,这也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增多,导致需求计算机领域人才的就业岗位增多,导致学习计算机用以就业的学生增多,进而促进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市场。因此,在计算机教育市场的推动下,一些高职院校在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都相应地增设了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换句话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技术之所以可以快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但很多高职院校也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慢慢走向功利主义,偏离了计算机教育原来的方向和目标。

(二)由功利主义导致的偏离应用轨道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严重不相符了,一些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是手中拿着计算机资格证书,而真正到单位就业的时候,一些基本的应用操作都不熟练甚至不会,严重影响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诚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以“毕业就就业”为基本导向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因此开展了相应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然而其教学的内容往往还是受到传统计算机教学理念的局限,严重缺乏计算机实践应用和基本操作技巧甚至高难度技术技巧方面的教学探索,这样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很难回归正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育模式的轨道,更加难以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即能拥有一份适合的工作。可以预见,这两个关键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取得根本性的改革,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面向就业的水平和能力就永远也解决不了。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实践课程

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目的,必须对我国当前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师资源等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根据现在的我国高职计算机市场的需求,正确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同时,各高职院校也必须鼓励教师创新计算机教学方式,多给教师搭建外出学习的平台,不断提供到先进地区学习实践的机会,开拓教师的视野。同时,支持计算机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和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回来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根据我国企业的现实需要,不断开发出更多更实用的软、硬件,有必要的话可以进一步开拓专业,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在丰富和优化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各高职院校还应该更多地增设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课程,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今后的求职和就业。实训教学,就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教学,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渴望,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与企业的沟通活动,为学生就业求职提前搭建平台,让企业更加了解高职的学生,也让学生尽早地熟悉社会和实际工作需要。

(二)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把计算机教育改革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关键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实践时,不能盲目地沿用过去老式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努力摆脱单一的灌输式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应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一些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用处和乐趣,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实践应用中,正确认识自我,切实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而不断激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式,积极吸取成功经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创新。同时,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必须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特色尤其是计算机教学方面的专业特点。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将时长10分钟以内的视频内容作为辅助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正常教学体制的安排下,把视频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安插在教学内容里,让学生既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学到相关知识,同时又能锻炼计算机应用水平,开拓视野,拓宽学习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这无论在当前还是长远都将成为一种优势教育教学资源。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水平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和名牌院校相比,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不具备优势,更加需要教师们合理的培养、正确的指引。因此,加强计算机教育改革,首先就应该在教师队伍中进行思想的改革,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外派学习的机会,将好经验、好做法源源不断地引入到高职院校中,让学生最终受益。

三、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时安排上,适当增加计算机课程课时量,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时

就笔者任教的集体来看,计算机课程计划设置72课时,平均每周计算机课程是4课时,而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这个课时量的设置不尽科学、不够合理。由于课时所限,一些对就业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点来不及传授,使学生在学习时走马观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系统地更深入地学习。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至少应该安排100课时,在平时70个课时传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安排额外的30个课时对一些使用性强的知识进行拓展和自主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充满自信。

(二)在实训机房应安装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硬件和软件

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配置的情况看,高职学院只有一些专业机房安装了投影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硬件和软件,而更多地是把计算机教育课程安排在公共机房。公共机房面积开阔、上课人数众多,使得教师在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力不从心,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解决班级50%至80%学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又有50%是雷同的。但是,如果能够在机房安装投影仪,教师就可以很轻松地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投影仪上讲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需要观看教师如何操作,便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具体问题,也不会出现浪费时间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和质量,也切实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的效率,教师和学生都更加轻松,效果也更好。

(三)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体制入手进行改革

在学校层面,各高职院校应逐渐取消对教师课程安排的限制,用学生走出校园后就业的情况来衡量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衡量“一城一池的得失”;在教师层面,不以传统的教学为“纲常”,从就业的角度出发,允许学生创新,鼓励失败性的尝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和作用,在思想上为学生引好路,在技术上为学生搭好桥;在学生层面,应更多地走向企业实习、实践,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和实战能力;在企业和公司层面,应允许学生在公司内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给予学生成长进步的舞台和摇篮,这样更能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更多、更长远的价值。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成长和壮大十分不易,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谋求一份满意的职业也难上加难。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加快破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实际出发,围绕运用现代计算机教育理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观念,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王丹平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知识管理论文

1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基础与学习目的的矛盾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学生只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然而,近几年来,根据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大多数高校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最大动力来自于计算机一级考证。高校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发生太大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高校使用教材与现实教学环境不适应

高校使用的教材大约是5年左右才更新一次,教材的编写更新频率也差不多是5年一次,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不再单纯满足于学会WINDOWS和OFFICE等简单的操作,而是转为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最终学习目的,因此高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的,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进行授课。

1.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2知识管理

我国邱均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概念指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含对知识进行创新、对知识进行获取、对知识进行加工、对知识进行存储、对知识进行传播以及对知识应用进行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概念不仅包含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和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和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内容。

3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改善目前课堂教学状态的新路径。

3.1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描述。这种授课模式会造成知识匮乏的局面,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集合起来,而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类管理使学生较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

3.2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管理需求

课堂应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是个性化的,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加强学生知识管理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为了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计算机一级的考试内容。

3.3注重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最为核心的内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应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的共享。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知识共享环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无障碍地相互分享个人的学习看法、个人的学习经历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

4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知识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包含人、知识、技术以及共享文化,所以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应当建立四维的知识管理策略。

4.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中,学生在知识交流部分表现越活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就越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授时应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交流情况实施具体的策略。

4.2以知识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客体

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客体,是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以知识的教授做为教学重点。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4.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知识管理质量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

4.4以知识共享水平作为教学改革的衡量指标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获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积累、共享、交流和创造。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力求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课堂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5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全国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环节,许多专家学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作者:关雪敏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大学计算机论文:网络化大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1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意义

考虑到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经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高校在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投入足够的重视。相应的,与计算机课程挂钩的任课教师则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计算机教学的观念,改进和优化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要以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课程实验教学的发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为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2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比较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都与实际相脱离,只是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据例题来机械地完成实验过程,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2.2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验课程,还是主要采用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对需要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讲解,接着安排学生完成上机操作环节,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验证;最后,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辅导。这种相对落后和不够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上机实验过程,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2.3计算机实验环境的建设不够科学

在我国大幅度扩展的大趋势下,很多高校为了吸引足够的生源,在对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上,没有根据自身条件稳步推荐,缺乏科学依据,很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则给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和训练过程不利的影响,难以为计算机课程的前面展开提供硬件条件和支持,使得学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也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

2.4考核方式不科学

当前,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采用相对比较单一的方式来完成考核过程,使得所采用的考核方式难以充分反映和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实际情况,一般的做法都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上机操作的成绩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会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产生障碍。

3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3.1分层教学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基于分层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教师可以将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划入基础组,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教师着重为其讲解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与技能,使得此部分学生能够充分立即基础计算机知识,并熟练掌握上机操作技能;而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划入提高组,考虑到这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账务计算机基础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相对比较难的实验内容,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比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听取和参考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已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提高实验教学在学分分配中的比例,注重对课外实验环境的构建,安排层次递进的课程设计。当然,也可以单独开始相关的实验课程,提高选修课在学分构成中的比例,对选修课程组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将面向应用的多个企业所急需的课程都列为选修课程。

3.3互动式教学

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所能采用具体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其教学水平。

3.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从更广的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所能够开展的科技活动形式多样,比如可以开展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计算机教学改革途径

4.1实验教学精讲多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启发、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对相关知识点和内容进行讲解时要以精讲为主,重点讲解难懂、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供帮助。所以,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在授课中,更应该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大幅增加学生在上机操作环节的时间,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兴趣。

4.2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知识点,科学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安排,精心设计和分配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从而大幅增加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所以,通过计算机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活跃课堂的范围,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

4.3开展网络化教学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网络化环境为依托,构建相应的网络平台,开展更高层次的网络化教学。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更可以快速达成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方式,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来收集相关计算机资料,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视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目的。

5结语

在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下,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通过构建必要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教学的开展,能够因材施教,更好地完成计算机课程教学。此外,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求知能力提供基础平台。

作者:杨杰 万李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

大学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该课程的开展方向,将逐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引入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做准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分专业方向,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的计算机类课程,而且,该课程在许多高校是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讲授计算机系统平台、数据表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以及中小学阶段学校已经开始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不断提高,因此,一些高校不再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求知欲下降;学习没有目的性等等。在这样的现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高校就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当中的一个概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这一目标规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方向。

2计算思维的提出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概念的提出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自然产物。2006年,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2010年,我国九所“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在西安召开了首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堂研讨会”。会后还发表声明了[4],核心内容是为全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促使其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模式,完成求解与行为方式的全方位理解,建立计算思维培养计划。计算思维从基本层面探讨计算与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核心的概念与内容,这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正在逐步向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方向转变。

3教学改革的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对该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当前我校的生源及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我校是西部院校,生源大部分都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甚至极少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都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因此,结合前言中提到的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3.1教学准备

在我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已经实现了分层教学,比如:大学英语。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完全实现分层分班教学,但是我们也在努力尝试类似分层教学的模式。在该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将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常用的办公软件的操作。根据调查结果,教师会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在实验教学中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实验任务,争取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部分仍然是以讲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计算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内部信息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等)和计算机问题求解(算法的基础知识、常用算法分析等)。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两级: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Raptor语言。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对于与计算机专业相近的专业班级,可以尝试直接试点改上“计算思维”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3.3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以Mooc和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Mooc视频,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高。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学习的视频内容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实验教学主要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项目来熟练掌握相应的软件操作,同时在任务设计时培养其计算思维。

3.4课程考核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考核不再采用单一的一张试卷制,该课程的考核将结合Mooc视频的观看情况、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课的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这门课的成绩。对于办公软件的考核,采用考试系统进行。

3.5教学反馈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教学效果如何不能仅仅只看最后学生的成绩,而是具体了解学生的心声。因此,该课程结束后将从每个教学班选取相应的学生进行教学座谈会,倾听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建议和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后续教学中教师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式等。

4结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我校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改革,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软件操作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的培养。后面的教学中将不断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来进行问题求解。

作者:王晓荣 王萌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