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3 05:03: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体育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的思考及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体育后进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二、“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体育后进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后进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

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3、激发个性、团结协作: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后进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后进生”竞争、协作,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对症下药、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时“坐着跑”,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降低标准、同等评优: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后进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后进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后进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文秘站有”版权所

6、个别指导、优生帮促:教师针对“体育后进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后进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后进生”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后进生”。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体育教学比其它学科更有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毅、勤劳、勇敢、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教法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体育竞赛 群体活动 突发事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 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淄博矿业集团二中 成文

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了解体育课结构 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 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 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文化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研习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道德不是抽象的.部分大学生诚信缺乏、公德淡薄、道德情感冷漠很大程度上与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注重伦理道德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将社会的具体道德规范和要求在课堂进行传授,在道德评价上主要以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评,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内化,造成大学德育教育出现高分低能,思想道德分数很高,但和道德表现不成正比的现象.现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现象滑坡,事实在于一些非道德行为并非是由于道德无知,也不在于道德规范的缺失,而是在道德实践中,道德行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和功利化,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分离.道德教育把体验道德、实践道德作为根本,即“知道为知,体道为德”.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套用智育教育的模式和规律进行常规教学,忽视了德育教育在方法、手段和途径上的特殊性,使德育教育的特点和功能被弱化,实效必难发挥.

二、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重构德育教育路径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体育文化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离不开道德实践,而体育教学具有很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学生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竞争对抗,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较好的平台.首先,体育的很多项目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了解,团结互助,使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求,与同伴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包容、公平竞争,谋求共同进步;体育运动中,恶劣的环境、艰苦的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在不断追求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品质.

其次,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具有健身性、民族性、娱乐性等优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育不断吸收世界先进的体育文化,把握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趋同、求异、融合、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其生命潜能,增强其生命活力,提升思想境界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和大学中最活跃的部分,他们的道德问题远胜于知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知德、行德、修德、立德,是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在文化的适应中实现的,通过体育文化作用与人,培养塑造一定标准规格的人实现文化的传递,从而使体育运动陶冶人性、塑造人格、服务社会.

三、搭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平台,提高德育教育成效性

大学生道德现象滑坡已成为高校和全社会所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反映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更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针对学生意志品质、拼搏精神的培养上还未能对症下药.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转变思路,以体育文化精神为媒介,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凸显成效的有力保障.

1.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加强体育文化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人类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是人类智慧和能力的体现.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体育文化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石.纵观我国几十年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全面学习苏联“三基”的体育思想,到“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再到今天的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阳光”体育思想,每一种思想的确立和发展,从体育教学角度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对学校体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关系到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它从根本上制约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价值的取向主要是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5项学习领域目标中有2项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为运动主线,有3项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健康主线;而美国则主要突出运动和发展两条主线,在3项领域目标中除运动目标外,有2项是发展目标(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说明美国非常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德育发展道德,有所“得”才是最重要的,学生要有所得,就必须全身心融入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参加人数多、场面热烈、竞争激烈,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又可以很好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促进公平竞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身体、意志、精神在内的各方面协调发展.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师生双向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采用自我约束、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方式,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教育,既能有效地使学生的主体角色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唤起,在活动中有选择性地吸收老师的道德要求,形成自我道德意识,并将其外化为行为习惯和个人品德,又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选择、践行的能力,久而久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搞活课余社团、协会、俱乐部等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切合当前的形势和高校实际,带动了高校体育热的升温.一方面,可以使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开展各种竞赛、健身、表演等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增进友谊,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保证了体育教学效益得以连续和延伸;其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利用.管理者应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发挥社团等功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上升到新的层面,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作出有益贡献.

3.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教师逐步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意识,大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与教师交往、交流的重要性.作为道德的践行者,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超越自我的愉悦感、集体获胜的荣誉感、道德感.首先,教师应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榜样,同时更应注意“情”的公正性,对于合乎道德的学生和现象教师给予肯定;对于不道德的行为给予严厉制止,甚至惩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尊严,追求高尚精神,鼓励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更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和服务意识,应处理好学生自我教育与教学常规管理的关系,避免教师中不良随众心理的蔓延,忽视体育公平、公正的文化思想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创造道德实践机会,逐渐强化学生的道德需要.

4.完善德行考核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体育文化最主要的是其思想力.从表面上看,现在高校体育文化一片繁荣.就内容而言,每年有学校运动会、艺术节、各体育项目协会、社团活动等等,然而我们说发掘体育文化、发展文化,不仅是要它的娱乐功能,更主要是它的思想功能.一方面,公正、客观的考评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不仅给集体带来荣誉,又有能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信任和表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在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的同时,完善学生评价制度,防止不敢或者不愿意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的倾向,一些教师囿于学生考评的压力,教学中一味“讨好”学生,迁就学生,导致学生满意的“服务”,未必是高质量的“产品”.

四、结语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转变体育教育理念,通过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发掘体育文化内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完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用心研究,积极探索,就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接受德育教育,最终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教育论文: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痛苦抉择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也改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把学校体育的功能明确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倾注了大批专家、学者的无数心血之后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纵观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我们感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它正面临着一场痛苦的抉择。

目前的中学体育教育中学习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与实践形成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 "学科中心论"影响犹在,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以增强体质为主"形成的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发展的"体质中心论"更加根深蒂固。另外,一些人打着"维护体育学科性地位"的旗号,旧瓶装新酒,做着"技术教育"的事;一些人形而上学的理解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认为体育教育天生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我行我素。

我们现在走到一些中小学却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践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教学很少从多种价值上整体关注教材,从多种角度去整体研究运动教材。如球类教学,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把一项完整的运动教材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运动技术进行教学,单纯的传技,而对于球类运动的文化价值从不理会。教学缺乏"多向性" 、"批判性",无法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把提高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发达肌体、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运动技术的工具,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教"教材"而教,讲究授业、解惑,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目标指向存在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方围绕窄小的机械分割了的技术苦苦追寻。教学活动统的太死,学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隶。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为此,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省思。首先,认清"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意。了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性,即丰富的想象能力;变通性,即能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怀疑或批判约定俗成的东西的能力;直觉性,即自由创造的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它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必须包含健全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然后痛下决心改革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搬掉"体育学科中心论"这块绊脚石,建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摸索中认识,在认识中顿悟,在顿悟中学到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决不可以套用老方法简单地把"体育"课换成"体育与健康"课就完事。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或者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体验和领会。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道。一堂课上,不应追求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注重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

我们绝不可以片面的理解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因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身体素质是人健康的基础,而素质教育中有身体素质的成份,就简单认定中学体育教育贯彻创新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灵活多样的发展身体素质,再走回到"体质中心论"的老路上去。我们必须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它有三个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而且人是万物之灵不是机器,这三个层面的素质要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不是象机器零件一样一件件组合一层层叠放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的。

当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我们必须把许多背负在身上很久的、习惯了的包袱以及很久以来用习惯了的坛坛罐罐统统甩掉,痛下决心轻装前进。俗话说得好: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教育思想变革了,教育要才能深入持久。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简单地改变学校体育的名称或改革教学授课形式,必须从改革体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入手。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正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由"育体"向 "育人" 的全面转变,倡导"人性中心"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定位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确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单调的运动技术。教学中学会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基本原理整体设、整体研究计、整体施教,留有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学习中领会体育运动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体验快乐;留有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浮想联翩、异想天开,发展求异思维,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创新。从而使学生学会健身、懂得健康、掌握终身健康锻炼的能力。

具体的说,可以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和,精练目标,优化过程,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主动实践、主动思考来实现。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着重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运动方法,认识运动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篮球教学为例:采用创新教育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动起来,从整体学习开始,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学到技术、学会技能。就是说先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学会打篮球,让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提供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先进行运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接触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要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比赛方法以及基本技术 和基本战术的想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篮球知识,分析篮球技、战术的运用。把学生的积极的身体练习感知和主动思维认知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接触篮球,又带着探究的心理去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学的开心,也学的深刻。这样,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不仅是不断认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反复提炼运动思维的过程,进行成功尝试的过程,更是进行创新思维实践的过程。

同时,我们在这里还要反对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即 "拿来主义",盲目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的做法。自古云:教无定法。教法都是因人因地因时因材而异的。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健康水平、知识技能总是存在差异。如果一味地套用,再好的教法都难免不出现"淮南柑橘,淮北苦枳"。因此,当前的课程改革除了要痛苦的甩掉包袱以外,还要劳其心志不断进行自我的教育创新,不能坐享其成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模式。而且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需要我们大家都学会在教学中创新和在创新中教学,需要我们大家具有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的能力,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路才会愈走愈宽,愈走愈亮。

体育教育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体育教材只是文字叙述,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是多媒体的优势,它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从不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动态的表达科学道理,揭示自然的奥秘.因此,多媒体用于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体育作为溶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如人体结构、人体生理、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等.如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和动画可以生动如实地展示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体育技术课的教学,如田径、体操、球类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通过视角形象展示规范动作,通过动画揭示动作的力学原理,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熟记在心,再有教师指导动作,运动技术定会迅速长进.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挂图、模型、录音、投影、幻灯、电视、计算机等设备及其载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在学习体育时提供不同的刺激,控制直接的教学环境。青少年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由于其身心发育的原因,往往容易产生兴趣的转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便学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另外,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CAI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认识体会进一步巩固,我提问:“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个动作的其中之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同时通过计算机慢慢地将一个一个地动作交换隐去,学生看到了动作连续图极不协调的画面,由此,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找了一盘录像带录下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的尾声,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把体育的动律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融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录像画面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多媒体的一些尝试,使我感觉到多媒体的特点或者是优点是常规教法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不同的教学媒体,均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只有合理使用,才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特长去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多媒体辅之以体育教学中是很值得尝试、探索和推广的。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做为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为突出,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 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 如运动, 好表现自己等等, 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 这就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自觉地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 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提高品德素养, 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 即: 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 严密课的组织教学, 处理好突出事件, 发挥集体力量等, 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 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 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 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 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充分体现出竞争性, 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 要求灵活果断, 有整体配合意识, 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 有恒心, 肯吃苦耐劳, 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 败不妥,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 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 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 用这睦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 使课顺利进行, 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六、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 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 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 有个人之间, 个人与集体之间, 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 要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尊重对方, 讲文明礼貌, 虚心向对方学习,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学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2.认真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的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3.注重榜样教育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左右,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

体育教育论文:学校体育多种教育作用

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除了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外,在学生德育、智育、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审美及心理健康等的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体育课以其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活泼向上,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的不同,课的形式的不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审美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1.德育功能

1.1爱国主义教育每一届的奥运会,当我国的运动员一次一次的站在领奖台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上空升起;当嘹亮的国歌一次次的奏响,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是任何说教形式都不能替代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冲击,更加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的时间,通过向学生讲述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播放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结,这种教育形式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和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2集体主义教育体育的许多项目都是集体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要在这些运动项目上取得胜利,必须靠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个人在这些项目中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个人英雄主义在这些项目中只会导致失败的后果。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特点,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些实例,适时的进行一些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必须为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服从集体的整体利益,从而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

2.学校体育的促智功能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训练和开发左右大脑,改善大脑机能,使之平衡发展,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敏捷、协调、灵活和流畅,体育活动还能促进大脑的代谢,消除大脑疲劳。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新陈代谢最为旺盛,需大量的供血和供氧。高度集中和持续用脑,会使大脑的氧供应量不足,很容易出现大脑疲劳,影响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放松大脑神经,使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因此,体育运动的促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3.意志品质教育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困难和挫折是人人时时都可能遇到的,但当困难和挫折出现时,选择克服困难还是退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利用田径一些项目的特点,定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1500米、3000米等长跑项目,学生在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时,必须克服生理上,心理上的考验,特别是在“极点”出现前后,学生在“极点”出现时所面对的压力和选择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锻炼。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锻炼,让学生明白坚持到底的真正含义,体会克服困难后的轻松与愉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竞争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的中学生开始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过多的溺爱使得现在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一旦脱离父母难于适应现代社会。要想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并在社会中获取一席之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是不服输的运动,一次成功来自千百次的失败,体育比赛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从击败一个个对手中获得。因此,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审美观念的培养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学校体育可以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能够培养学生美的形体,美的姿态,这是健美也是外在美,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人格美,也是内在的美。现代学校体育注重与音乐、舞蹈、美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形成一种审美的复合文化,从而通过体形美、造型美、动态美、神韵美、旋律美、器械美、服饰美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熏陶学生美的心灵。

6.心理调适功能

现代社会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但是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所以把学校体育的目标也局限在提高身体健康的水平上。在学校体育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培养。体育活动能够愉悦心理。紧张的学习,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使之产生心理疲劳。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音乐、舞蹈有机结合的活动能够消除心理疲劳,使之精神振奋,兴趣盎然。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性格走向,调节心理平衡。学生在课堂及生活中的失意、自卑、紧张、忧郁等情绪都可以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中得以宣泄和调节,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郁闷,从而获得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校体育的健体、德育、智育、益心等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从意识上改变以往的片面看法,认同学校体育多种育人功能的存在,并把这种认识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实践。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棗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文秘站:)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与和谐气氛的效果

唐根成

大家都知道,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如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气氛呢?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

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做徒手操时,某同学做操时动作不到位或者不认真,这时教师通过表情、动作结合的方法,对该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指他或她)再做一下要指正的动作,学生就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又如在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瞪一下眼,接着说:“注意团结,敬重同学”。事后,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虚心接受批评,被讥笑的那个同学感到激动和内疚,就会大胆积极地去练习。这样既促进了同学间的谅解和团结,又提高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一举两得。

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

唐根成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性行为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文秘站有”版权所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体育教育论文: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促使我们必须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使体育教学方法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帮助他们自主探究运动技巧并能真正爱上体育运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解决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困难,为指导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帮助,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创新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措施。其创新教育一方面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在创新教育下,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不仅包括实践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创新教育理念的重心是学生,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为祖国培养人才也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综合实力。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必要的手段或者方式、方法,是一种师生互动活动。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方法则是加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供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融入创新理念的一种方法。

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的现状

体育教育承载着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持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人格之形成以及文化的传播等众多功能和追求。但体育教学的实施现状与目标追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如何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来改变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愿望不高和兴趣不强的情况。

(一)新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然而,受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不同、授课习惯的差异影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新式的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力度不足,还是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式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过多地突出学生体质的增强,过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赋予的教育任务,忽略了学生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增强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的教学方法。

(二)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单一。主要针对运动项目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学传授而忽略了心理素质培养、人体保健知识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第二,课程设置呈现单一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普遍规定了每周2~4学时的体育课,除此之外的实践课则交由学生课后自由安排,忽略了学生自主体育的重要性。

(三)学校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课的重视一直不高,致使对现代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利用不够,如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等技术手段。其实这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的利用,能够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开阔学生的课外体育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当前,体育教师队伍在专业学历和知识结构上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一方面,专业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在运动技术的模式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科研技术能力普遍较低,教学随意性大。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地区的体育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专业水平低,体育教学效果差。

三、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对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

创新教育理念下,要求体育教师高度树立起创新教育的信念,并在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挖掘培养,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类,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同一个教学方法下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引起重视,正确引导学生把兴趣爱好与体育项目结合起来,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地创新学习。此外,体育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实就是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既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传道授业,更主要的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的学习精力放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掌握上,并结合自身的优势,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学习方法。

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 (一)加大对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当前我国学校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普遍把学生的文化知识高于体育锻炼,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更没有加强对新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创造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优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长。

(二)优化体育课程的设置

针对目前体育课程结构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时要重点把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体现出来,并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同时,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自主创造性,保证课程顺利进行。

(三)充分利用成功教学法

相比其他的课程,体育课堂应该是最能让学生放松的场所,所以在创新教育理念下,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到轻松快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成功教学法,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的降低锻炼的难度,调整运动中的速度、准确度的指导标准,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锻炼中体会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受不了一点委屈。所以,学校里教师应该多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让学生经历这些,好过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碰得头破血流。

(四)提高教学方法的娱乐性

在当前的体育课设置上过分强调规范和整齐,大大降低了运动作为能够愉悦人们身心的功能,失去应该有的一种活力。其实本质上说运动也是玩的一种,只有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发挥运动的娱乐性功能,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不知不觉地完成课堂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运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锻炼的目的,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五)严格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部分体育教师还依然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对新式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积极,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与学生缺乏交流,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管理不严有关系。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鼓励教师多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加强锻炼,真正解决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五、结束语

总之,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要实现它的这些优点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积极配合。创新教育有着很好的目标和前景,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社会方面需要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最大的功效。

体育教育论文: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以探索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为目标,采用社会调查、教学调研、实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对高校体育教改中热点与难点进行透析,对高校体育教育观念进行探讨,对体育课程进行规划,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摘 要 题】学校体育

1 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 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 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 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 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主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 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主权;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 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 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 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 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 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力度,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探索和构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等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咨询建议。

4.8 规范的方法制度

规范的方法体系要求必须融实效法、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要求理论必须服从实践和应用于实践,且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系统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简便易行和规律性强,并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可持续的发展性。规范性则是指该方法体系在经过去伪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够发展成为制度或法规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骤必须依据高等教育原理、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整体素质特点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和实施,同时要求调研资料、测试数据必须经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处理等,充分体现出方法上的科学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规范。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棗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育论文: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要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远程教育网络

前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网络化与虚拟化;2.公开化与国际化;3.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__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__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广播电视大学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__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

无法完成的。

1.4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NetworkOperationCenter)及网管系统(NMS:NetworkManagement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__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__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__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 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体育教育论文:分析现代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现代教育资源 体育教学 体育素养 电子白板 自制教具

论文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应紧跟时代脉搏,转变教学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要关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与推广。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被提高到一定程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体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问题等能力。

1 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全面落实体育教学现代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趣味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2 开展专题活动,改变考核机制,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更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了解体育发展史,理解学习体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自觉理解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2.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优化学习环境

在常规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事先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之后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电子白板软件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技巧性、过程性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图片或者视频,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每一个动作要领,优化学习环境,突破教学难点;为了减轻教师的语言工作,方便节拍的播报,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广播操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节拍,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2.2 改革测评机制,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

体育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也是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因素。几年来,唐山市一直进行中考体育加试,并且考试项目不断改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全课程,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对每个理论知识点或者动作要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利用Excel表格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测评成绩全部输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学生的不足之处,再“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如女生的800米、仰卧起坐,男生的1000米、立定跳远等项目,对每次训练或者测评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取得好的测试成绩,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3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彰显体育教学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实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益,优化了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体育教学,彰显体育教学的特色。

3.1 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作用,科学突出教学难点

很多体育课程是过程性知识,对这些过程中的动作技巧教学难度很大。由于教师在演示动作时时间短、连贯性强,学生表象思维很难形成,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演示这些动作过程时,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利用动画课件进行细节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通过控制播放速度,或者进行暂停回放等操作,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突出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在技巧训练“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时,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一气呵成的,学生看不清每个动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因此,本节课上大部分学生的动作或者不对,或者不完整,很多学生不能体会到“鱼跃”的成功感,教学效果极差。对此,在这类课型的教学时,笔者制作Flash课件进行展示,在每个细节处进行暂停,对于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可以回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整个活动过程的要领,深刻理解鱼跃前滚翻的起跳、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这四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这样教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辅助体育竞技比赛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竞技比赛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了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竞技比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比赛更具有活力,更科学规范,突出了体育教学特色。

例如,传统的体育比赛,赛场上只是学生努力地跳着、跑着、投着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现在体育竞技比赛现场活灵活现,鼓舞声、助威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竞技场上一片沸腾,场面壮观热烈。尤其是位移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自动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体育比赛的精度和准度,更能有 效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素养。

3.3 发挥体育自制教具优势作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自制教具制作简单,价格便宜,取材广泛,应用方便,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尤其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挥体育自制教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例如,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时,可以叫学生用细沙和高密度苫布制作实心球,学生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进行投掷练习,有利于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到学校后找到老师或者同学探讨,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如,立定跳远是每年中考体育加试的必考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刻度尺,用直木板或者细绳制作即可,量程是2 m,分度值是1 cm的。这样学生在家里或者是课间都可以自行测试,时刻了解自己的成绩,便于巩固提高。体育自制教具的运用,综合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应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使体育的各项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体育教育论文:分析体育教育中智育作用的发挥

智育,即开发智力的教育。有时也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伟大领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也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智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据《周礼地官》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六艺之教。智育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在智育问题上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我国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体育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有助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记忆的发展,提高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学生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体育教育就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要锻炼观察力,应从身边的事物、所处的环境着手。所以,体育学习的过程是很好锻炼观察力的途径之一。由于体育课程很多是技能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的示范,这就需要学生耐心和细心的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在长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中,学生会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对其他事物、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还能锻炼学生的耐心,学好一门体育课程是需要长期的观察,掌握技术的要领,从而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记忆的发展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体育教育正是通过反复的示范对学生的记忆加强,学生通过对技术要领的反复练习,从而加深和掌握体育运动的诀窍。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现阶段网络的盛行,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无法自拔,参加体育运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转移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态度。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动作的协调和动作的要求上,锻炼科学的记忆。体育运动有益于人记忆力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说起汽车,人们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还是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智力、知识、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构成的。我们指的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也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比如创造新理论、新概念、更新技术,发明新设、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体育教育论文:怎么让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心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四.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

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教学,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

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学怎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故体育教学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和思想品德“双丰收”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身教重于言教,精心设计教学,寓教于乐。

一、身体力行,努力做学生的表率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好的示范动作使学生振奋,力争上游,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等方面的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休息习惯,保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完成优美的示范动作。二是在特定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有着特殊的魅力。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善良、真挚、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的优美动作,高尚的品德会心领神会。

二、精心设计教学,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说教,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雨天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文化,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的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室外实践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同样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碉堡”的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面画上碉堡的图案,看谁炸掉的碉堡多,如投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10次,促其加强臂力的练习,学生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碉堡投掷。这既是效果较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2、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球类、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取得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篮球比赛就是一个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比赛中如果场上队员不互相配合,只想表现自己,个人出风头,即使你的篮球技术、技能最好也是不会赢球的。因为这是一个集体的项目,需要场上所有队员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对手,集体的力量才是力大无比。

3、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意志

实践证明,要掌握好一项动作技术,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达到动作自由化的程度,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并且还会在练习过程中产生许多生理感受,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同时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心理感觉,如怕苦、怕累、怕痛等心理障碍。根据这个情况,作为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迎难而进、迎难而上,坚信“生铁久炼成钢”、“技能久练成巧”,如:中长跑教学,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每当跑到生理上出现“极点”的时候,就会马上停顿下来。偶然一次不足为怪,但如果这些学生每次都是这样,那么,他们中长跑成绩决不可能达到目标。他们的意志品质就经不起考验,以后遇到中长跑这个项目就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此时,作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利用中长跑这个项目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累、磨炼等外界刺激,才能锻炼人对自然、社会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并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艰苦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形式

学有目标,教有常规,赛有规则,练有纪律,比有风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速度、耐力练习过程中,就对跑的距离、次数、速度、姿态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运动能力,锻炼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日积月累,就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又如体育竞赛,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事先要精心设计制定好有关比赛规则,耐心地进行赛前道德教育,防止运动员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并养成运动员自觉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裁决的良好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参加这种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从而懂得:在学校要做一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学生,出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优势明显,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住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我们相信,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体育教育论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开设一门课程,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体育教学真正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将其更好的作为一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来对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课堂设计思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体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参与运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力、促进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综合过程,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受益终身 。而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管理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比如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对教师考评措施不完善、刚性管理居多而缺乏柔性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本研究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提出新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系统的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软件系统,一方面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是政策和制度,硬件系统主要是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管理的队伍,只有从软件硬件两方面为信息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建设提供保障体系,才可以使独立学院在教师来源多元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实现健康发展 。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学质量监控是由二级学院(系)完成的情况来看,各二级学院(系)教学质量管理的设施完备度就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质量。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尤其是一些非体育院校中,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进一步讲对于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不足。因此,很多非体育类院校的体育教学部教学质量监控软件、硬件都不到位,甚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往往都是有一些体育教师兼职。而且很多高校由于体育教师数量不够,要聘用很多兼职教师,而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约束力又很差。再加之体育课程的开设大部分都是室外进行,很难有效对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监控,严重影响了对体育教师授课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二、教师工作考评措施不完善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各类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从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考评实践来看,“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居多,“差异化”的考评模式则很少,往往是不结合实际情况,统一开展评价。而实际上,体育课程的性质就决定了体育教师不可能像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拥有多么深厚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那些自然科学类的任课教师或者专职研究人员。而我们的考评系统还往往热衷于将教师的科研能力、数量、获得成果奖励、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量化进行考评。显然,依靠这种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就无法与专业课任课教师及专职的科研人员比拟,其结果就是体育教师最然很尽职尽责,但是职称评不上,其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明显影响。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单独的为体育教师设定足够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措施,总认为这是教师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甚至在碰到教师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与课堂时间冲突时,很多学校都不会为教师参与培训调一下课,这也会在[文秘站:]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不能合理兼顾教学质量与个人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课堂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职员工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群体,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考虑到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互协调。只有教学质量与个人同时得到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否则教职工无法进步,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校的发展从何谈起。而实际上,在目前很多高校中的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之中,都是片面的强调教学过程的严谨性,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不达标将如何处置。或者说,在目前体育教育管理中 ,刚性管理比重过大,缺乏组走的柔性管理措施 。很少有学校真正去关心为什么教学质量没有提高,或者提高的慢。缺乏对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体育教师的关心。他们之中的很多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根本也没有科研,甚至连参与科研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再没有得到组织的关心,势必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体育已经成为新时期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问题又越来越多,甚至已经非常严重的限制了体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和体育教师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而且对于重点问题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大学体育教学健康发展乃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更为完整的思路。

体育教育论文: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中有美育目标

摘要: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分析了当前向社 会主义市场转制过程中体育发展面临的矛盾,提出了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和加快我国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 若干措施。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体育理论建设,任务

前 言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前三十年相比较,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尤其是在经济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登上 了一个新台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 基本特征和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 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 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1 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

主要矛盾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珠江三 角洲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体育事业的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体育事业的外部 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了传统的体育经费投入单一化形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多种投入方式以及财政、社会赞助和发 行彩票等多元化渠道。

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增强,温饱思健康,改变了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余暇体育人口增长迅速。

体育社团向实体方向转化,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础。

城镇化带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朝着标准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和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改革和体育市场的蓬勃兴起,使体育经济 的活动领域和规模逐步扩大。

体育人才的引进由急功近利逐步趋向长远投资,形成引进人才的多层次结构。纵观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 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 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 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 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体 育发展中,缺乏推动体育社会化运作机制形成的实质性举措,对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产生 制约影响。

1.2 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

《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 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 构和互作重点时至今日仍然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社会体育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政策研究 都势单力簿,全民健身计划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 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 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 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入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1.3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 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到处可见不同类型的康乐室、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正在逐 渐向社会开放,各类体育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也异常活跃。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请记住我站域名/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 ,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 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 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入“人制”的轨道。在实现转制过 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

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 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 全面深化改革。

1.5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 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不高,据该地区7个城市的统计, 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 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处在珠江三角洲地的体育教师队伍 也极不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人才的素质,否则将 极大地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今后15年的 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总的要求对在改革开放重要发展阶段的经济发达地区的 体育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这些地区体育事业运作机制的转变,使体育工作由单纯重规模、重投 入转为重质量、重实效指明了方向。

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 中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上,要研究体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为先行一步地区的体育事业新的飞跃作好理论储备,为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 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这些的基本问题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 生较大影响,但是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正随着国 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而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仍然将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已不 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李鹏总理在八届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 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 为重点。”为体育理论界探索体育事业内部关系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当前要系统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与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体育作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重点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依据,研究群众体 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 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拓宽竞技体育发展路子,率先在全国开创联合办队和发行体育彩票的 先河,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转移和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 职能转变,竞技体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形势,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都需要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变化特征,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普遍 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依靠地域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模式,为竞技体育的改 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工作者一道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稳步发展。

2.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庞大的民族体质建设工程如何运作,面临 着理论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一系?形侍狻S捎谌窠∩砑苹氖凳┦艿骄谩⑸缁嵋约疤逵诓慷嘁蛩?的制 约,必须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要从理论上研究和区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运作方式和 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运用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健身的 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的新体系。

2.4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为经济增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的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 育技术劳务和体育的物质产品等方便都迅速发展壮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面 临着速度和效益的矛盾,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面临着培育与立法的矛盾,体育市场的管 理较为混乱。因此当前从理论上要研究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研究调整体育内部经济活动机制和提高体育事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体育市场的法制建设、政策实施和规 划制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研究在管理上切实把提高效益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的具体措施。

3 当前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快我国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体 育社会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 国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3.1.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 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 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 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对包括全民健身计划实 施在内的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1.2从全国范围来看, 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 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 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 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 料,尤其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1.3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 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 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 方向不相适应。

3.1.4体育理论研究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在搜集信息方面, 缺乏完善、准确,还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现象 ,对辗转引用的材料,特别是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材料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实际进行比较时,缺乏认 真鉴别,研究结论未考虑对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借鉴作用,在研究组织形式方面缺乏多学科的协作攻 关,单兵作战的状况较为普遍,与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3.2建议

3.2.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 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3.2.2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 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 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加大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研究的投入。

3.2.3 要重视广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 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3.2.4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 建立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理论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全民 健身研究中心,竞技体育训练研究中心,实现人员流动,资源共享。

3.2.5重视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通过扩大培养硕士生、 博士生的规模,加快体育理论研究人才队伍 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