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论文

时间:2022-04-04 10:28: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现代医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医学论文

现代医学论文: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的拓展

作者:杨红星 郑红艳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代医学在近代中国从无到有,西方传教士起到了先导作用;而现代医学各学科在近代中国的构建应主要归功于医学留学生,其中留美者尤著。留美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的奠基作用,表现在他们对现代医学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这些史无前例的成就和贡献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见证了现代医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它们汇聚起来就构成了近代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整体考察了282位留美医学生的基本资料(由于历史资料把握的原因和研究条件所限,对于近代中国留美医学生群体的数量笔者难于精确统计,而根据现有的资料,约略可得近代留美医学生282人,其中晚清时期仅9人,民国时期共249人,留学时间不详者24人),拟就这一群体在中国医学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创造成就略作爬梳,以期揭示中国近代留美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的卓越贡献和开拓。

一、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新发现

科学上的新发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新发现就是新的问题的提出,而随着新问题的解决,科学就又前进了一步。经粗略统计,留美医学生中有29项现代医学的新发现。这些新发现中,大部分是国内的首创,如林宗扬1924年第一次在我国病人中分离出布氏杆菌[1]9;钟惠澜通过大量的科学调查、实验和观察,首次阐明了犬、人、白蛉三者的黑热病传染环节的关系,为我国彻底消灭黑热病打下了重要基础[2]104;陈王善继在国内首先提出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的X线分型以及癌变后的X线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指导意义。除上述创造之外,部分现代医学新发现在国际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如胡传揆1930年与付瑞士医生合写的《维生素甲缺乏性皮肤病》一文,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维生素甲缺乏引起皮肤粘膜的多种变化的论述,引起了当时世界皮肤科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3]229;刘士豪19世纪30—40年代证明了骨软化症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维生素D可通过母乳治愈婴儿佝偻症[4]3。这些新发现涉及到各个领域,但以基础医学为多,它们为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如陈克恢首先发现麻黄素的药理作用,为推动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奠定了基础,并为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开发新药起了典范作用;吴瑞萍首次提出接受正规百日咳预防注射的小儿与百日咳患儿接触后,能使血内凝集抗体升高,从而获得免疫的论点;尤家骏1950年代初期首先在我国发现了黄色酿母霉菌病,并发表有关文章,对山东章邱等地防治和研究该病起了指导作用。

二、留美医学生与现代医学新突破

现代医学新突破是建立在新发现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的新发展。这些新突破代表着也记录着现代医学在近代中国的每一个脚步。这些新突破中,有些成就与我们的现实医疗保健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的有些成果我们现在依然在采用。如张孝骞于1930年代成功改进胃液分析方法,成为我国第一个在临床上使用组织胺法化验胃液分析的人[3]93;刘士豪1965年首次在中国建立胰岛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测定方法,首次运用双氢速变固醇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症[4]3;徐荫祥解放初期,在国内首先倡用在喉直达镜下取出气管异物,在我国开设了第一个职业性喉病专台;苏鸿熙1958年在国内首次应用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成功地为一名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患儿行直视修补术,填补了当时中国在体外循环下开心手术的一大空白,使心外科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1963年,再度在国内首次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获得成功[5]553。综观留美医学生在现代医学科学领域的新突破,可见其成就是广泛和丰富的,其中很多成就不但在中国为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苏祖斐解放前夕,大胆采用联疗法,使用链霉素和磺胺合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不仅在我国首次获得成功,而且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1]81;钟惠澜在黑热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倡用骨髓穿刺的方法,对于早期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消灭黑热病有重大意义,首次发明了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方法(解放后成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其特异性和可靠性远远超过当时国际上所用的类似方法[2]104。这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就应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留美医学生前所未有的地位和荣誉

在现代医学落户近代中国并生根萌芽的过程中,留美医学生是重要媒介和主导者。经过众多留美医学生的不辍耕耘,现代医学之树在近代中国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这些花朵不仅为国人,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和称赞。这些花朵就是留美医学生的卓越成就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地位和荣誉。颜福庆190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亚洲人;林宗扬1928年被提升为协和第一名中国人教授兼微生物学室主任,1936年又被任命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任中国人教务长;陈耀真1986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性视觉及眼科学研究会议上,被隆重授予“特殊贡献奖”,这是该会成立86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应元岳1934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员金质奖章的我国学者,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1]8,49;谢志光1928年成为第一个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任放射科主任的中国人[3]129。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女性留美医学生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不愧于男性甚至超过男性的成就,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金雅妹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女留学生,也是近代中国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第一位女子;何金英1898年,受李鸿章的派遣,赴伦敦出席世界妇女协会,这是中国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女代表[6]12;严彩韵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在国内从事现代生物学和营养研究的女性[7]35;王琇瑛1983年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授予的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林巧稚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8]631;毛文书1981年应邀成为美国眼科学86届年会的国际贵宾、全日本眼科学会大会的特别讲演者,成为我国在国际眼科界获得崇高荣誉的第一位女眼科专家;许汉光1995年荣获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终身教授杰出奖”,亚裔只有她一人得过此奖[9]86。毋庸多言,这些荣誉与贡献强有力地证明了留美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科学的突出贡献。四、留美医学生与奠基性的书刊与教材作为现代医学教材与书刊,既是医学科普的重要工具,也是医学科学成果的宝贵总结。近代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时期,当时,不仅医学的许多门类还没有教材与专著,而且即使有也大多是外国人的外文著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近代中国“医学教育的不发展和庸医辈出,直接原因便是没有完善教科书,间接原因是医界人士都不肯负起此种责任”[10]995。但留美医学生却勇担大任,他们在借鉴西方经验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通过编写新教材,积极投身到近代中国新学科的开拓之中”[11]315。

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现代医学的专著、教材和参考用书得以诞生,填补了很多空白,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医学学科著作的比较完整的体系构建,从而大大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和现代医学教科书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沈克非的我国第一部外科专业参考书《外科学》(曾六次再版)[3]118;诸福棠历时六年完成的儿科巨著《实用儿科学》,该书不仅是国人自著的第一部儿科学,而且是一部“活的书”[12]71-73;苏祖斐1964年主编出版的51万字的《实用儿童营养学》,这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儿童营养学专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高级的儿童营养学著作,它标志着我国在儿童营养学研究方面的进展水平[1]83;金蕴华编写的《药学文献》,第一次系统详尽介绍了国内外主要医药化学专著,成为新中国第一本制药领域的工具书[13]。综上可见,现代医学在近代中国的确立和发展,留美医学生功勋卓著。他们不仅把西方现代医学的科普知识带回中国,更重要的是,也带回了现代医学的科学理念和人文关怀并使之与近代中国的国运国情相结合,创建属于自己的现代医学科学,从而为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源动力。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正气的阐释

作者:罗伯托·刚萨雷斯 牛欣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墨西哥国立理工大学顺势疗法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和病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正气”概念,其西语译为“抗致病气”,出发点是“邪气”,译为“致病气”。汉语里本概念之来源也许是儒家之“正”,中医基础理论许多学说如阴阳、五行,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正气”就是维持生命的力量,正气旺盛人则健壮,正气衰微则生命垂危,正气竭则人亡。正气不像卫气和营气那样流行于固定部位,也不像宗气和精气那样有固定生理作用。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正气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及平衡一切生理机能并抵抗疾病。因此中西专家认为其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笔者认为本定义是局限的,即不包括正气的全部功能。文章旨在描述并解释正气所包括及不包括的内容以便协助从事中医的西医师(国外的西医师)对此的理解和临床使用。

对正气的认识

笔者认为正气所包括的含义及功能为以下10个方面。

1.调节皮肤和黏膜连续性(防止液体和电解质的损失,维持体温和pH值,是感染微生物的主要障碍等)。保持分泌物的充足,其质量和生产的连续性。维持某些部位的运动功能,如肠道蠕动,呼吸树的微绒毛,保证上皮细胞的脱落(如阴道,消化道,皮肤等)。

2.与先天免疫有关不依赖抗原的巨噬细胞功能,白细胞的功能,自然杀伤细胞,一些白细胞介素等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如:抗体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补体级联,有些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3.调节血液循环,维持其持续性如:内皮的连续性,调节有助于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一些生物质和机制,如内皮素、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凝血等保持人体组织的氧气和营养充足,该进程包括消除自由基,防止组织氧化。

4.调节细胞的凋亡活化和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维持细胞修复过程抑制某些基因,如可损害细胞的癌基因。

5.调节参与某些特殊的脂质合成的几种细胞内酶和激素的相互正确作用,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或甘油三酯足够的生产,其它一系列功能是负责维持脂肪储存,如:瘦素,脂联素等。

6.保持参与性和生殖功能成熟,维修和回归的激素的谐波同步生产。稳定心理活动和情绪:稳定神经化学、电气、结构神经等有关反应机制,触的数量和质量,髓鞘现象,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的生产,神经元内的信息神经递质的再摄取等。

7.维持不同的时间周期如:昼夜、月、年等时间周期,促进或预制某些器官的起搏器的生理过程。

8.维持骨头骨化,软骨的质地,韧带和肌腱的弹性和灵活性和肌肉张力的生理功能。

9.调节细胞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信号系统,一个不发或接信号的细胞,必须进入凋亡。调节血糖水平、调节体温、控制调节血压的多器官多功能生理机制(肾、心脏、内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

10.调节肾小球肾的生理机制,维持控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生理机制。调节血液中的血黏度、渗透压、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生理机制(保持所有生理功能在一定范围之内)。

其他与正气有关的方面

正气为任何保持生理和结构在一定范围内的功能,接近于西医的“动态平衡的储备”。不同层次多功能地维持或恢复生理-心理-免疫-分泌-社会-精神健康状态(亚细胞细胞、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身体区域、身体、社会和精神)导致人体从“亚健康”至“健康”的状态。正气功能和强度是个人性的。依年龄而变化。正气改变因素为:缺乏或过多的食物,食物不调(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营养不良,肥胖,天气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应力水平等。

正气不仅是免疫功能或免疫功能的一部分(不只是抗体或T淋巴细胞或补体级联);不仅是经络系统的气;不仅是一个脏腑或生理系统的功能;不仅限于一个细胞群、体系或某一物质。不限于一个具体基因(蛋白)的结果,因此不需要寻找“正气的基因”。中医调节正气的措施和预防方法针灸学最常用的扶正穴是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等,促进体力,体育,社会活动等有扶正的作用。有节律的,因人、因时、因地、饮食有扶正的作用,在健康环境中教育和训练儿童有扶正的作用。中药学里,常用的补健脾气药,有扶正的作用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对健康和疾病的后果和影响

当在一个生理方面改变正气(包括概念),其他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血压改变,早晚也会改变某一些激素或电解质的生理水平;改变或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机制,控制昼夜节律和机制,控制血脂代谢,或任何生理活动均会有正气在概念或实质的改变。这些微妙的变化能生成多系统的病理状态。早期阶段,不会损害健康,是亚健康的病理基础,表示正气衰。突出的例子是,即使较轻的的慢性炎症,有许多慢性疾病的生理生化基础和标志物的变化,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这些都是可量化和具体的物质而可以用来测量正气的一部分,是中医微观辨证重要依据。因此,中医通常用中药或针灸干预慢性炎症,或降低胆固醇的水平,而用一些有效的方药来阻断肝脏各种酶促反应或免疫抑制的中西药物。但绝不是根本解决方法,长期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的扶正气的方法。相反,有些疗法长期使用加剧正气虚,因此,有很多西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口服治某一疾病,该疾病进一步恶化,而用一些补气药或用针灸配一些穴位有极佳的扶正作用。中医药干预在许多疾病提供了良好、长效的治疗效果。

西方的治疗范围基于降压药、镇痛药等药物来控制血脂、血压升高;或消炎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是以看健康-疾病为一种片面的,有限的和局部的思路方向。中医药、针灸在许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对血压、胆固醇或甘油三脂高的水平病人的治疗效果,而必须口服西药。在临床上同时选择使用一个他汀类药物,或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降压药,或镇痛药,同时也选择使用一个扶正气的治疗方法。亚健康是被正气支持,保守估计,包括70%的人口,正气的力量不断挑战,加强正气必须是预防医学的基本目的,除了疫苗和健康教育,在某些方面,如:饮食,酗酒,意外妊娠,精神等。

当使用扶正的治疗方法,解决表现为多种疾病综合征的原因,补中益气汤是扶正方剂之一。但该方对高血压病的疗效不是特别好,笔者使用补中益气汤体会,在一个病人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尿酸升高、脂肪肝、动脉硬化、关节炎、抑郁等,很可能该方的疗效会很好,特别是其长期疗效。治疗慢性疾病病人或亚健康人群,如只用扶正的部分或有限性的扶正,扶正不足将导致有限的疗效,邪气难去除。现代医学研究疾病的角度方法是以分析方法为主,中医以合成方法为主,中医不仅给予世界医学一套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一个基于合成方法的思想体系。中医研究疾病和健康用一个合成方法,正气概念是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

现代医学论文:创建现代医学实验教学系统

作者:王学春石运芝马敏韩子强单位:泰山医学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育理念

1.高度重视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时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人类未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实践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实验教学。有学者呼吁要“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已不再单纯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而是和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而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从本质上讲,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未知、检验假说和证实真理的实践活动。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医学实践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自主设计、亲身操作实验项目,才能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涉及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课堂内外、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

1.校、系层面,加大对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为建立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保障。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医学实践教学队伍中来,目前我校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超过50%。学校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科研研究所等,设立“责任教授岗”,给予责任教授岗位补贴,要求有较高学术造诣,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践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我校现有山东省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泰山学者岗”特聘教授1名,校级“责任教授岗”17名。同时通过举行践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实验教案评选活动和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普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实验教学能力。以学生为本,构建“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将过去按照单一课程分支结构划分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转变为方法多样化、高技术化、有时代特征的专题结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每个专题把理论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其分割成内容相对独立、互相联系的模块,形成内容统一、前后呼应、上下贯通的结构化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将全校42个实验室按功能和学科类别,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有效地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和实现了资源共享。各实验室又按照“基础演示实验室、综合和设计实验室、课题研究型实验室”进行了分层次建设。新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更易于实现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教学,使实验课形成一个从浅到深,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能力的多层次、逐级提高的课程体系。学校将所有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资源向学生实行了全方位开放,学生除完成必修的实验课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层次高的实验课程或参加创新基地的各种实践活动。优良的实验设施与教学条件是实施高水平实践实验教学的坚实平台。学校先后投资建立了九个现代化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和35个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增加实体标本、数字标本和模型等实验用教具和仪器设备。

2.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医学实践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医学实践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多个方面[1-2]。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创新医学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2)创设和谐、自由、平等的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3)不断改进和优化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情境式和PBL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切实履行本科生导师职责,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全程指导。从查阅文献、课题立项、课题实施、实验数据的整理和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部分科学实验,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等形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7)改进医学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增加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成绩在学生成绩中所占的权重;(8)设立学生“创新学分”,学生根据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成绩获得相应学分,并记入个人成绩档案,作为学年评优、评奖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的参考,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1984年美国高质量研究小组就发表报告,提出了“学生投身学习”的概念,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外因最终都要通过“自己”这个内因发挥作用。21世纪医学模式发生根本转变,未来所需求的医生是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开始,就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志趣等具体情况进行自我导向性学习,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创新活动中硕果累累,获奖层次和获奖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均位居首位。另外有多名同学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通过专家鉴定,近年来已有数百篇本科生科研论文在国内正规期刊上发表。

总之,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教师培训方面;加强对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研究、开展有效教学方面;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个体性、主动性、内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也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病证结合诊治的重要性

作者:杜武勋 朱明丹 袁宏伟 冯利民 朱林平 刘岩 周莹 魏聪聪 张少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有了科学的、统一的定论,这些标准是统一的,也应该是唯一的。当今中医必须融入现代医学的海洋之中,对于具体疾病的研究,国际有统一的名称和代码(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迄今为止已十次修订(ICD-10),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学针对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解决一切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仍沿用中医的病名,肯定是难以得到国际认可的,既然要融入世界医学,其规则是统一的,临床医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何种疾病。而目前中医学院教材的编写中仍在采用中医病名,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第二章肺病中引用了“肺癌”病名。并且许多中医概念是参照现代医学概念定义而成的,如“中风”,“胸痹心痛”等,胸痹心痛章节中更是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书写而成。

2.2目前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需要

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多少年来在中医医院建设和发展上,中医院“姓中”和“姓西”的问题,一直在争论。这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卫生部领导下的国家医疗机构,西医医院要搞西医,中医医院要搞中医。但是目前医院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医疗法规、医疗制度等等是统一的,基本上是按照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在管理的。许多中医的老专家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院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诊治疾病,带来了中医院不性“中”了。要知道能够称为一所医院,医院基本功能的建设与完善是必备的。如果医院连一般的急症处理能力都不具备、不具备一般的诊治疾病、防病治病的医疗功能,严格地说就不能称其为医院。这样的医院是很难有发展前景的,同时许多病人的疾病也无法诊断明确,也不可能有病人到这所医院看病。因此,在医院一般功能建设上中医医院不但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特别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发展成为能够满足疾病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医院。目前全国许多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

2.3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和中成药

目前随着中医药药品的大力度的生产和发展,上市了大量的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许多大型的西医医院,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在临床的应用不亚于中医院,并且许多西医医院的专家凭借着强大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都参与了中药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方面也显示了中药的疗效。我们不能无视目前西医院大量中药使用的事实,特别是许多西医院的医生,不具备中医方面的知识。中药的应用首先医生必须在精通药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中药,不了解中药的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3]。同时必须关注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合理使用中成药还要注意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只有对患者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的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

2.4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发展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我们对有关中医诊断,仍然主要采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语言词汇来表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两千年前的语言、病名来进行中医的诊断,在国际上行不通,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医理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形成开放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之随着实践与时代变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与更新,赋予新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提升和活力,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所在,故步自封,拒绝发展和吸收新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研究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不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相反会促进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有利于临床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关研究

在方证相关的研究中,疾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这里所说疾病是现代医学所指之病。众所周知,国际上评价一种药物与一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通过疾病的改善情况进行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对于方剂、证候与疾病的研究也应该将其放入大整体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方出发,联系证候,病证结合,解读其间的关联规律,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4]。证候分类与疾病诊断和药物干预一起进行研究,其结果将使得证候分类更具有使用价值;此外,疾病证候分类不仅有助于找到中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同时也能帮助找到西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5]。疾病证候分类与药效评价在证候分类基础上,方证相应,中药才能产生确切疗效。因此,中药药效评价应建立在“证候分类”之上,对比分析中药治疗有效和无效的生物学特征,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2.6有利于开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许多证候模型尚未成熟、证候模型未能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结合起来是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开展中药研究特别是中医新药药理实验重要的原因。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开展这一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医医院临床诊断大都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断模式。中医新药的研究大都是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临床报道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疾病模型赋予证候的概念,就能与中医临床相一致,使中医新药药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并为证候动物模型的广泛应用、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健康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与中药临床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差异。“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和“有故无殒”的思想,中药的毒性与证候密切相关,准确的证候分类、进而“对证”应用中药是避免毒性的关键[6]。在“对证”的基础上评价安全性也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必由之路。

2.7有利于系统、归纳、总结临床用药思维开展中药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已经发展成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辨证组方思维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

2.7.1针对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目前自觉不自觉的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虽然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不符合中医理论,提出反对“见到炎症就清热解毒;见到高血压就平肝潜阳”。根据现代病理研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运用中医用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这一思维的关键要看临床疗效,我们应当开展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的研究,以能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实际上它不仅弥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中药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证组方思维模式是容纳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是中医辨证思维发展和中医理论发展的体现。开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地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这与围绕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非常相似[7]。利用疾病证候分类理念和方法,明确已有药物的精确适应症是“新”药开发的新途径。

2.7.2针对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成药开发的主要模式,也是许多名老中医形成对某病治疗特点和特色经验的主要思维模式,应该承认是辨证论治的升华。

2.7.3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研究和重视的临床用药模式,重视和研究并应用的目的是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药物研究专家开展的“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创新药物研究发现模式、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复方药物也是国际药物研发的方向。

3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总体设想

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全面把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的原则,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必须遵守的。临床医学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中医药临床治疗显示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构建,为探索现代医学各种疾病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各种疾病临床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我国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提供了可统一操作的模式。有专家提出,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原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西医的“病”(如冠心病、肺炎等)是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如热证、阳虚等)则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西医的“病”即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可以引起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发生,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也会引起信息控制系统疾病的形成。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这两种类型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中西医临床上病证结合治疗实际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和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结合治疗。这两种类型疾病的结合治疗必然优于中医或西医的单一疾病的治疗[8]。目前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许多疾病分型相当混乱,大多是编著者按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分类和选方的,无统一标准,没有共识性的东西。由于此模式目前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习惯,人们还不清楚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规律。因此本诊病模式需要中医学界团结起来,共同协作,积极努力的开展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必须从临床中来,在目前许多医院都建立了电子病历,为开展全国统一协作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疾病辨证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摸清每一种疾病的主要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也就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每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中医的哪些证?各证的概率大小及分布情况?这些证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平行的、纵向的、还是因果关系?疾病的主要证型是什么?兼证是什么?证的转归及预后怎样?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证型,他们之间有否差异?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临床调查及研究,采用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凭主观臆造。

3.1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

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电子病历完善中医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根据最新出版的《现代疾病诊断学》,目前具有明确病因、病理、诊断的疾病共计1100多种;《医学综合征大全》收录的临床综合征达到2000多种,每种疾病和综合征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这一点中西医都要遵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我国疾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国际同类疾病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诊断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的全国专业委员会会议都在颁布具体疾病的国家级诊断标准,标准是权威的、具有法律意义,所有疾病都有最新的诊断标准,任何医院、任何医生诊断疾病都以此作为标准。在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集中高层次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开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研究的关键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我们现在进行的国家“十一五”常见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均是一个课题组进行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认同。因此,由政府牵头,专家协作,集中全国专业人员对同一个疾病逐渐讨论,求同存已,初步形成某一个疾病的专家共识。研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的初步方案,在此框架内,收集各医院临床疾病资料,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的各疾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和整理,逐步调整,形成基于临床的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在经过专家讨论研究、修改,调整,再回归临床应用,逐步达到基本的统一的病-证-方-药。在此基础上开展循证中医学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疾病有效,但是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治疗常规中,缺乏循证证据,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不仅是国际的,就连我国的西医指南中都没有纳入中医的治疗方法。

3.2建立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

治模式的中医药干预的循证中医疗效评价研究新体系衡量治疗疾病疗效的标准必须是国际认可的。针对具体疾病也有国家统一的疗效标准,疗效标准也是由国家专业委员会颁布,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疾病方法可以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最终衡量治疗效果的标准是一致的。中医治病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中医独特的治法是中医临床特色发挥的集中体现。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针剂、针灸、推拿、康复、食疗、心理等非药物自然疗法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使临床医学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拿出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循证证据,总结、评价中医药在现代医学各种疾病的疗效,是目前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任务。中医药赖以发展的形象思维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综合治疗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结合会带来中医药的发展,它包含着的十几亿炎黄子孙的殷切希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与时俱进的正确方向。在全新思维的“概念时代”正是亟需中医药界同仁奋起直追、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现代医学利用现代诊断方法和手段对患者进行疾病分类;中医学利用传统方法和手段对患者进行证候分类。结合两种分类方法,探索并发展疾病证候分类原理与实践是我国医学工作者最具原创思维的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工作[9]。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生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疾病证候分类研究不仅表现为其理论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是发展中医学,创新中医学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视角探索肾理论

作者:潘润存 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肾”理论博大精深,大部分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由于受当时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影响,有些理论可能还存在着不全面或不科学的现象。近年来,“中医肾”理论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在医学领域,人们在对“中医肾”与“西医肾”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为了更好的将“中医肾”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用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医肾”理论,才能发展“中医肾”理论,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进一步促进中西医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1“中医肾”理论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主水,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及平衡;主纳气,调节呼吸;开窍于耳,司二阴,与膀胱相表里,与精、神、气、血、津液等有密切关系。肾所藏精气能激发和推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根本。“中医肾”也就是肾与膀胱、骨、髓、脑、发、耳、二阴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包含着现代解剖及生理学中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学的理论。可见,中医藏象学说中某一脏的功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的多个方面内容。

2现代医学对“中医肾”的研究

近代肾本质研究认为:“中医肾”是集功能学与结构学为一身的整体,它与免疫、遗传、造血、神经、内分泌、生殖、呼吸、水液代谢、能量代谢等有关。从免疫方面来讲,有人认为“中医肾”本质上包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功能,即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1],在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垂体能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是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2.1“中医肾”与骨髓的关系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中枢性免疫器官,人类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等都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它们的发生、成熟与骨髓中微环境有关,而中医学讲“肾主骨生髓”,可见“中医肾”与免疫器官骨髓的重要关系,与免疫细胞的来源直接相关。“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已被现代临床实践所证实,如运用补肾的方法治疗骨髓功能障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成功,可以证实肾与骨髓的关系。有研究报道[2],肾能分泌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此物质是作用于骨髓的多肽激素。所以,“中医肾”的功能与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2.2“中医肾”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中医肾”的泌尿功能是“中医肾”的功能之一,即肾的形脏功能(主水)。肾主水的功能中医学称为气化功能,包括化水和司开合两个方面。西医学认为小便的储存和排泄,由膀胱的括约肌主管,但中医学认为膀胱的开合由肾主管,膀胱须受肾的指令才能开合。所以当肾气不足时,一可引起气化作用失常,产生肾前性尿少或无尿,导致水肿等病;二可引起膀胱开合失司,导致尿潴留等肾后性尿少或无尿,或小便失禁、遗尿等病症。西医学泌尿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虽然与中医学的肾系统功能相近,却也包含了中医学中其他4个藏象系统的部分功能。相应的,“中医肾”的功能,则也包含有西医学中泌尿系统以外的其他8大系统的生理功能。可见,西医学的泌尿系统与中医学的“肾”或者说是“肾系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把中医学所说的肾与西医学所讲的泌尿器官肾脏等同起来。用中医方法诊治泌尿系统疾病时,自然也不应局限于“肾脏”,而中医谈到肾时更多指的是肾系统。

2.3“中医肾”与脑的关系

脑与肾的关系很密切。在五脏中,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所以人的记忆力强弱,取决于肾精之盛衰,肾精旺盛,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聪目明,记忆力强。若肾精亏损,脑髓不足或发生病变,轻则健忘,重则呆滞迟钝。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在成年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在老年人,可表现为健忘症或老年痴呆。临床实践也证实,对于一些记忆力下降的人,根据“中医肾”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效果。

2.4“中医肾”与生殖的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生长和发育。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的作用,强调“精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中医学认为肾藏之精可分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和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机体内合成的多种活性物质)。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后天之精是养身之源。无论先天之精的化生,还是后天之精的化生,都是靠肾的推动力来完成的,所以说肾精是人体生命的推动神[3],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肾精化生之气称为肾气,与人体的发育、生长、生殖和衰老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对肾气的作用作了详细而全面描述,总结出了肾气、天癸、有子和形体的发育衰老四者之间有平行关系,其核心是肾气。肾气盛实则天癸至,天癸至则女子月经来潮,男子精气溢满,故阴阳和而有子。肾气衰则天癸竭,天癸竭则女子地道不通,男子精少,生殖力消退。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可以推论,肾气-天癸-有子,相当于丘脑下部-腺垂体-性腺系统的功能;而肾气-天癸-身体盛衰,相当于丘脑下部-腺垂体-甲状腺系统的作用,其中也包括腺垂体的生长激素的作用。腺垂体可分泌促性腺激素,调节性腺的功能活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后者与甲状腺素都可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2.5“中医肾”与气血循环的关系

肾精是人身的根本,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命活动都需靠肾精化生的肾气来推动。肾精所化的肾气称为元气,元气中医学定义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全身各种脏腑组织器官都在运转,若追溯它们的动力来源,都可以追溯到肾精所化生的元气。由肾产生元气,元气推动五脏,五脏推动六腑,六腑推动组织器官,就构成了整个生命活动。由于肾的气化作用化生元气,推动着整个生命活动。所以说整个生命活动都靠先天肾气的推动。西医学则认为全身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的泵作用来完成。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肾”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联系,肾脏能分泌许多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物质。如肾脏分泌的肾素,使血液中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在肺内转化为生物活性强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压升高,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外周血循环量。肾组织产生的红细胞生成酶,是调节骨髓内红细胞生成和成熟的重要因素,它可增加血循环中红细胞数量,促进肺和组织的气体运转。由此可见,肾(包括肾上腺)对人体气血循环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们可通过调节水盐代谢,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

2.6“中医肾”与呼吸的关系

肾主纳气,就是说肾参与人的呼吸功能。中医学认为呼吸功能以肺为主,但也有肾的参与。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在上焦主呼吸,但吸入的气必须下降,才能进入人体,供脏腑组织使用,但上焦的肺怎么使善于上升的气降至下焦,中医学认为必须由下焦的肾来接纳,气才能下至丹田,供组织使用。因而当呼吸功能失常而见气喘时,凡呼出困难者,责之于肺不能呼气,吸入困难者,责之于肾不能纳气。凡呼出困难者,多为实喘,吸入困难者,多为虚喘,所以中医学认为“实喘在肺,虚喘在肾”。这个观点是西医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其实这是“中医肾”的神脏功能,凡是神脏功能都是不能落实到有形脏腑上的。中医学肾主纳气的理论是从功能表现上来观察人的生理病理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脏分泌的前列腺素E,可扩张支气管,提高肺血循环量及速度,有利于肺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的气体代谢。在临床上也常见到久病或年老之人,由于“久病伤肾”或“年老肾衰”多出现呼多吸少、呼吸短促等症状,这是由于肾虚而纳气功能不足所致。这些都与中医学所说“肾主纳气”相吻合。

3讨论

“中医肾”集功能学与结构学为一体,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骨生髓,与精、气、神、血、津液等有密切关系。“中医肾”的形脏功能与西医基本吻合,但西医是完全从形态学揭示肾的形脏功能,中医则仍从整体的角度揭示肾的形脏功能,虽然也把肾的主水功能阐述得非常透彻,但并未涉及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等形态结构,完全是从整体思辨认识的。中医学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命是完整的、开放的巨系统,与自然有高度的一致性。强调运动变化,反对用静止的眼光看待病情[4]。现代医学对“中医肾”的研究不能仅从西医形脏学的角度思考“中医肾”的功能,而应从免疫、遗传、造血、神经、内分泌、循环、生殖、呼吸、水液代谢、能量代谢等功能方面对“中医肾”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

中医以演绎为主,重点在人的整体,以理性认识为主,但没有把人体打开,去了解内部的细节,带有某种模糊性、不确定性。西医则趋向局部和微观,从组织到器官,从细胞到分子,从染色体到DNA,都是从生命结构研究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对生命结构的研究,就没有西医学,但它往往流于偏颇,不能从整体上、从根本把握生命本质。所以,中医和西医对人体的研究,各有特色,各有缺点和不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中医肾”和“西医肾”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医学含义。中医对人体的观察是以外象推证,长于“辨证”;西医对人体的观察是从器官、组织、细胞方面进行研究,采取剖而分之、解而视之,长于“识病”。所以,在对“中医肾”的研究中,不仅要广泛地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结合,也要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深层次上和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肾系统的功能。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对pSS病因病机的认知

作者:柴雪梅 徐丽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gren’ssyndrome,p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被多种免疫细胞浸润而受损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外分泌腺中最常被侵犯的是唾液腺和泪腺,因而pSS以口干、眼干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了,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燥证”、“燥痹”“、燥毒”“、虚劳”等范畴。

1中医学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SS发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伤津为标,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瘀、毒、痰等病理产物,并以病邪身份作用于机体,加重阴虚燥结的状态,而这一机理的发生与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1]。

1.1阴虚为本

1.1.1不荣则干:气血阴阳亏虚,均可致津液不足或输布失常,发为干燥病。气虚生津乏源,津亏则燥病生;气虚推动无力,津液输布受阻,濡润不能则燥病生;气虚固摄无力,津液耗散过多则燥病生。血虚,津血同源,津亏而燥病生。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津亏则燥病生。阳虚则温煦推动作用不足,津液输布受困,不能到达形体官窍则燥病生[2]。

1.1.2易感体质:邪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之人易化燥生热。正如芾南《医原》所说“阴虚体质,最易化燥”。男为阳,女为阴。育龄妇女更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易暗耗真阴,加之女性多忧思,使肝气易郁,日久则易气郁化火,更伤阴耗血[3]。

1.2津伤为标

1.2.1感受燥、热、暑、毒邪: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暑湿内停若发泄泻,可导致津液耗散。毒邪侵袭,化生瘀毒,煎灼津液,内则五脏六腑失其所养,外则五官九窍失其滋润;亦可直接损伤津液而生燥病。

1.2.2脏腑功能失调:肝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输布障碍;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致津随血脱则燥病生。心脾失调,心气虚则摄津无力,或心阳衰竭阴津重伤,阴不内敛;脾气虚则运化水湿津液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形体官窍失润而燥病生。肺肾失调,肺失通调水道之功,则水液不能正常布散甚或丢失;肾阴虚则火旺,熬伤津液;肾阳虚则不能蒸腾气化,精微下注膀胱随废液排除而丢失津液;肾不纳气,则呼吸浅表、呼多吸少,终可导致津液丢失过多。

1.2.3瘀血阻滞: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因燥致瘀、因郁致瘀及因虚致瘀。瘀血阻滞,导致气机受阻,气血津液输布受困,不能濡润形体官窍,导致口眼清窍失润,内及五脏六腑失养而致燥[4]。

2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1基因易感性:基因研究认为可能存在pSS易感基因,如免疫防御基因IRF5;早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SS血清中HLA-B8和HLA-DR阳性率高,而且不同种族人群其相关的HLA-DR位点不同与DQA1*0501有连锁不平衡。这些免疫遗传因素与SS的易患性有关[5]。正常腺上皮细胞一般不表达HLAⅡ类分子,而有研究发现SS患者下颌下腺的上皮细胞却高水平表达HLAⅡ类分子[6]。

2.2病毒感染:病毒学研究认为,Epstein-Barr、柯萨奇(CVB4和CVA13型)、HTLV-1等可能是其发病诱因之一。病毒机制研究推测病毒感染后阻碍了唾液腺上皮细胞正常脱落,长期存活在这些细胞中,使内皮细胞作为抗原持续表达CD40蛋白,激活CD4+T细胞、B细胞和DC等多种免疫细胞及B细胞活化因子(Bcellac-tivationfactor,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等致使免疫反应正反馈扩大,诱导特殊类型B细胞分布异常,选择性迁移至腺体组织,使疾病持续进展[7]。病毒如何干扰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2.3B细胞异常:pSS的发生机制与B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极其相关,B细胞聚集在炎性组织,参与异位生发中心的形成,异常增殖为单克隆B细胞,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逃逸细胞凋亡[10],进一步产生大量变异球蛋白,表达异常自身抗体,如SS-A、SS-B、A-CL[8]、ACA[9]等。

2.4雌激素的影响:既往研究表明E2通过抑制抗原呈递过程,上调Th2细胞因子IL-4和IL-10、下调Th1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通过影响λ-干扰素和IL-2的表达来抑制T细胞依赖性炎性反应[11]。

2.4.1雌激素促进ss发病的作用机制:雌激素E能通过影响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及NK细胞的活性来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诱导B细胞高反应性。雌激素可能通过细胞内的ER直接与ss-A/Ro基因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REs)相互作用,从而启动新的转录,使SS-A/Ro抗原的表达增加,并表达于细胞表面,维持甚至启动自身抗体的产生[12]。

2.4.2雌激素抑制SS发病的可能机制:Hayashi等经过研究发现雌激素缺乏可诱导鼠唾液腺上皮细胞凋亡及致病性自身抗原(α-fodrin)的裂解,引发ss样表现。日本德岛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现,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蛋白质“RbAp”活跃,最终引发干燥综合征[13]。雌激素对免疫系统具有双重作用,对SS亦具有两种不同作用,体内是否存在两种不同的信号途径来介导雌激素的两种不同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5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王玉华[14]等研究表明pSS组唇腺MMP-9的mRNA转录水平是正常人的4~5倍,蛋白表达也显著增高,这一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这一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干燥综合征唇腺中缺乏纤维组织的修复的原因。但MMPs增加的机制尚未明了,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6Th1/Th2细胞因子失衡:Th1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并主要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Th2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L)-4及IL-10并帮助β细胞于体液免疫反应中产生抗体,IFN-γ引起Th1反应而IL-4导致Th2反应。Th1/Th2比例的下降将诱发收缩的发生(自身抗体的大量产生)。

3总结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很大的突破,究其原因在于未能透彻的了解其发病的机理,虽然生物制剂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发性SS的明确病因,是医学研究者的迫切任务。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对病因和发病机理学说

作者:王正权 王波 单位:宣城市人民医院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上以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失禁);梗阻症状(排尿困难,急性尿潴留);梗阻并发症(血尿,泌尿系感染,腹压增高所引起的症状,膀胱结石、上尿路扩张,肾功能受损)三方面为临床表现[1]。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美国近年研究发现在51~60岁的男性中,组织性BPH发生率是41%,61~70岁占70%,81~90岁达90%[2-3],可见前列腺增生严重地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1中医对前列腺增生的认识

BPH在中医上称为“精癃”,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癃闭”,“小便不利”等病机范畴,病位于膀胱,但与肺、脾、肾、肝的功能失调有关。肾虚气化不利和瘀血内阻是BPH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为脏腑虚损,久病必虚,穷必及肾,故以肾虚为主,实则气滞血瘀,瘀湿热瘀结,但以血瘀居多,临床上纯虚、实较少见,故肾虚血瘀,虚实夹杂才是基本病理机制。根据中医辨证而又分为:(1)肾虚(阳虚、阴虚):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元阳。肾虚,无阳则阴无以生,阳虚不能温化下焦,气化不及州都,膀胱气化不利;肾气亏虚,正气不足,无以推动血行而致瘀阻;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煎熬津液,致使痰瘀互结;肾虚气化不利和痰瘀内阻是两个重要方面;(2)脾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脾为后天之本,年老体衰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久病虚损,脾气不升,清阳下陷;气虚瘀阻,膀胱气化不利;(3)肺气虚(肺气不宣):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水上之源,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虚多因久咳久喘耗伤肺气或年老气虚及它脏病及肾;(4)下焦湿热(膀胱湿热、湿热下注):若中焦脾胃湿热不解,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能正常排泄;(5)肝郁气滞:肝主疏泄,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影响膀胱气化,气郁血行受阻而致气滞血瘀;(6)膀胱瘀阻(浊瘀阻塞、瘀血成积):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若气滞血瘀致膀胱气化不畅,湿滞瘀血内阻,造成小便淋漓难出,小腹急痛难忍,甚则有堵塞感[4][5]。

2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的认识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现代医学中病因至今未明,但有一点得到公认的就是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男性高龄。二是功能性睾丸存在。前列腺是由间质和上皮混合组成的器官,人体前列腺的生长和功能活动都处于一个多激素的环境,受多种因素的调配,正常前列腺生长的稳态平衡有赖于通过其间质细胞一上皮细胞间的通讯加以调节[6]。其中最重要的激素为雄激素。正常前列腺和BPH的发生和发展均需雄激素参与,但雄激素在上述过程中并非直接作用。前列腺生长动态平衡由雄激素通过间质-上皮相互作用间接调节[7],即通过间质的生长因子作用于上皮细胞的受体,刺激上皮细胞增值,调节前列腺的生长。

2.1双氢睾酮(DHT)学说双氢睾酮学说是Silteri和Wilso于1970年提出,认为DHT在组织中的集聚是BPH的致病因素。目前对于睾酮的认识,DHT的前体是睾酮,睾酮是由睾丸内的间质产生并受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信号调节。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转变成DHT,5-α还原酶是存在于细胞内膜(核膜)高度亲脂性的酶。前列腺上大约有40~50个附覆有上皮纤维基质是由睾丸的脉管组成。尽管上皮和基质属不同组织类型,但通过细胞信号,包括DHT及依赖DHT的生长因子的信号机制相互作用。DHT-5-α还原酶和雄激素受体存在于前列腺上皮和基质中。DHT可能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数种方式作用于前列腺细胞,使其增生[8]。

2.2雌雄激素协同学说雌雄激素在前列腺生长调节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现认为雌激素/雄激素(E/A)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在BPH发病中性激素平衡机制的紊乱起到关键作用。雄激素是前列腺胚胎发育所必需的,并也是胚胎再唤醒所必需的因素。间质细胞具有雄激素受体,而将前列腺上皮与间质分离后,上皮细胞失去相互作用。通过对睾丸雌性化综合症(Tfm)的前列腺上皮细胞与野生型前列腺间质及Tfm间质的细胞重组试验证明,间质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直接与组织形态及组织形成、增生和分化相关,而且上皮的雄激素受体与其分泌功能相关[9][10]。

2.3间质-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学说1970年Franks等在体外培养时将上皮细胞和间质分离后,上皮细胞失去生长能力。这个发现引起研究者对间质与上皮相互作用的重视。Cunria[11]等实验发现细胞群比列是决定上皮细胞增生的决定因素。上皮/间质平衡对前列腺生长和发育是重要的调节因素;男性泌尿生殖窦间质可促使泌尿生殖窦上皮分化为前列腺结构,并通过细胞重组试验发现胚胎间质对成熟上皮细胞也有诱导作用。Bartsch等发现在BPH中,间质较上皮体积增大明显,提示间质在BPH发生中有重要作用。解剖学和病理学研究提示间质增生是BPH的第一步。Mcneal提出BPH结节只发生于前列腺组织,主要发生于两个分离的区域,即接近于前列腺前括约肌的移行区和位于此括约肌的尿道周围区。最近有我国学者报道上皮细胞对间质细胞Latexin基因表达的影响:Latexin在有前列腺上皮刺激的情况下,在间质细胞的表达减少,可能与维持前列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平衡相关。当上皮细胞存在时,Latexin表达降低,细胞增殖加快。同时,单独培养的前列腺增生间质细胞的生长比共培养的细胞生长缓慢,进一步阐明上皮细胞和间质机理[12]。间质-上皮相互作用的途径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因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2)细胞外基质(ECM)的调节间质-上皮相互作用机制;(3)生长因子、ECM及细胞相互作用构成统一体。

2.4干细胞学说正常人的前列腺干细胞的作用处于稳态中,即其细胞的增生和死亡保持平衡。干细胞是前列腺细胞中的一小部分,有自我更新能力,是不依赖于雄激素的。起源干细胞的放大细胞也是不依赖于雄激素的,放大细胞的增生导致前列腺内全体细胞的增加。过度细胞又是从放大细胞衍化而来的细胞,这种细胞的存活绝对依赖于雄激素的水平,即雄激素刺激了所有过度细胞克隆的增生才产生了正常前列腺的生长。通过对前列腺增生相关抗原的免疫学研究表明:正常和BPH上皮的增生部分均处于基底细胞层,而基底细胞也就是干细胞[13]。

2.5细胞增生凋亡失衡学说正常前列腺周围细胞凋亡率(41.2±3.9%)显著高于移行带(29.7±4.0%),后者又非常显著地高于BPH组织(3.9±1.1%)。正常与增生前列腺组织内的DHT及雌二醇(E2)含量与细胞凋亡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前列腺增生的起始部位移行带的细胞凋亡率已明显下降,随年龄的增长,凋亡率进一步下降[14]。现知各种引起细胞凋亡的因素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死亡因子(Fas-Fasl)、毒性淋巴细胞(CTL)、野生型P53、放射线、化疗药物、紫外线照射、高温缺氧等所引起的细胞的凋亡,均需要通过特异性凋亡酶(caspase)来完成,决定细胞凋亡的关键在线粒体。各种引起细胞凋亡的因子可破坏线粒体膜,使跨膜电位下降膜上孔道开放,通透性增加,致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C及黄蛋白(Flavoproteins)外溢。黄蛋白是1999年新发现的一种氧化还原酶,称为凋亡诱导因子(AIF),作用于细胞色素C相类似,可使胞浆内Caspase活化,组成线粒体膜上的孔道,主要控制细胞色素C及黄蛋白的外溢,减少或避免Caspase活化,是否有直接对抗Caspase或凋亡的功能尚不能肯定。

3结语

通过以上对前列腺增生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探讨,我们深知不管是传统医学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对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理都有不足之处,不能用一种理论诠释整个病理过程。但是针对这些理论和学术所采取的相应的治疗,在临床上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祖国医学讲究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标本兼治,局部和整体结合,抓住肾虚血瘀这个病机,采取相应治疗以及现代医学中5-a还原酶抑制剂、a-1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针对凋亡学术采取细胞减数基因治疗均已经取得了较好疗效,让我们看到了药物治愈前列腺增生的希望。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X线技术的运用

作者:崔彬 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线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线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X线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X线机之一,它使人类得以在无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X线机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其主要应用范围包括X线介入诊断、胸部透视、拍片、胃肠道钡餐透视、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肠道疾病、检查大肠疾病、检查泌尿系疾病、胆道“T”型管造影、检查肝胆系情况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其应用已经从早期的检查发展到今天的介入治疗,现将近年来的应用概述如下:

1X线检查尿毒症肺损害

尿毒症所致的肺部损害也称尿毒症肺,其发病率高达40%~80%。由于尿毒症肺的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可直接反映患者的预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胡光等通过对24例尿毒症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与16例非尿毒症肺损害患者的胸部X线片相比较,探讨尿毒症所致肺损害的胸部X线片表现及预后。总结24例尿毒症肺患者的胸片表现可见:肺淤血期和间质肺水肿较多见,分别占45.85%和29.1%,但X线表现不特异,发展到肺泡肺水肿期及间质纤维化期才出现特征改变,如可出现以肺门为中心的操冀样阴影等[1]。

2X线定位治疗肾结石

泌尿系阴性结石占泌尿系结石的10%左右,输尿管结石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结石。阳性结石在X线上可见一白色高密度影,定位明确,而阴性结石在X线下无法显示,需靠B超确诊或借助输尿管插管造影技术,完成定位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服用排石药、中药汤剂等方法,时间长,排石率低。而采取手术取石,损伤大,费用高。借助X线定位碎石能够缩短排石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陈旭东报道13例X线下连续逆行造影定位行输尿管阴性结石体外震波碎石,获得成功,逆行注入25%溴化钠10m,l在X线下沿导管寻找到输尿管内造影剂显影浅淡处定为结石部位开始碎石,当造影剂排出显影不清时,间断注入造影剂5~10m,l直到结石部位充盈缺损消失,造影剂连续通过,终止碎石[2]。姬生宪报道了48例X线定位碎石机治疗泌尿系阴性及显影不良结石,注入泛影葡胺或空气造影,使用X线定位,碎石机碎石,8例有残留结石,其中2例残留结石直径小于3mm,1例输尿管移行段残留结石,长径约6mm,5例残留结石多位于肾下极。证明了最初结石越大,发生残留结石的机率就越高[3]。赵鲁平等人用B超结合C形臂X线定位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将经皮肾通道扩至16~18F,从通道内插入输尿管镜碎石、取石。90例肾结石患者中,Ⅰ期取石70例,Ⅱ期取石20例,40例复杂结石经多次取石,均有少量肾盏残石,结合ESWL治疗,肾结石基本排净[4]。

3X线与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较高发病率,早诊断、早治疗能中止或逆转病变,采用X线监视下针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可取得较好疗效。闫汝萍等研究探讨X线监视下针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对46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采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针刀股骨头骨髓腔穿刺及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针刀髋关节腔穿刺行骨髓腔及关节腔减压。结果:采用针刀经皮骨髓腔及关节腔减压,可有效降低骨髓腔压力,改善血运,重建微循环,46例患者中,优31例,占67.4%;良12例,占26%;可2例,占4.3%;差1例,占2%[5]。

4X线引导下的异物取出

由于X线的特点,对于人体内的金属和非金属异物在不破坏组织的情况下可以清晰观察异物的形状、位置,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取出人体中的异物,减少异物对人体的伤害。朱晓玲等在X线透视屏幕直视下用纹式钳,分两次取出异物,X线片异物的大小与手术后取出异物对照比较接近,有利于手术的准确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眼部的伤害[6]。贾宝富使用普通卧式X线机,将圆头鸭嘴钳闭合沿咽后壁轻轻插入食管口部,再顺食管伸入到异物的部位1~2cm处时,展开钳的先端,向下轻轻接触异物,当接触处出现两者接触的重合阴影时,闭合钳先端夹住异物后轻轻牵拉取出异物[7]。

总之,随着人们对X线的不断开发利用,其应用已深入到各个医学领域,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X线与电脑技术相结合对其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如基于X线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应用于X线片的分析,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速度和准确性。X线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心理学教育研究

1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重视程度不足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

内容偏离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入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2.1明确医学心理学教学定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在前期阶段,激发学生个体心理活动,使之对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掌握不同情绪的识别及干预。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自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应对压力和挫折都有帮助。后期阶段,就要将医学的内容逐步引入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等。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医生和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应当与临床课程交替安排讲授。心理教师也要对临床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将心理学与医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2.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构建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某个案例或病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培养起学生运用心理学思维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排学生参与多种心理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医学心理学的意义。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听取和记录在心理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严密的总结,得出结论。

2.3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议

医学心理学与临床课程同时开设,两者就可以相互结合。开设临床课程后学生就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临床见习,在接触到临床实践后,此时开设医学心理学就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注意使用技巧和技术,心理学知识更加实用和有效,这才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医学心理学中对语言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减少治疗恐惧感,改善心情;鼓励性语言,可以使患者对治疗更加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对学好这门课有重要意义。

3总结

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克服自身面对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教育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帮助患者克服实际心理问题,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诊疗过程。医学心理学要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使这门课程富有生命力,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作者:肖璇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心理教研室

现代医学论文:PBL现代医学教育论文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PBL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强调了以大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大学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中的问题挂钩,使大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问题之中,强调将学习置于一定的混乱、复杂而有意义情景之中,通过大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彼此合作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PBL教学法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启发式教育的导向作用。其教学思路一般是:大学教师在课前将问题提出,课后大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PBL教学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大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畅所欲言,能够主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以简便的方式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及任课教师的相关的信息;第二,PBL教学法能够使得有关学科、课程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从而启发大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再次激发大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认识;最后,再次,PBL教学法可以培养大学生在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分析材料、综合资料、演绎归纳,逻辑推理、口头表达,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对任课教师而言,PBL教学法在对课程知识的系统传授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思维方式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更高的要求。PBL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当多的技能以及更多的精力,这对于面临来自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大学教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在进行PBL教学中针对同一个问题的来自于大学生的思考角度、思维方式的是完全不同的,这样可能会得出多个结论,而对于诸多的结论,任课教师必须要进行认真地归纳和总结,任课教师要对大学生们加以正确地引导,用正确地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二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学习条件的保障是高校实行PBL教学的最基本前提。而在这些教学条件中,如果教师数量不足、学习资料缺乏、授课班级人数太多、授课课时少等诸多因素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PBL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一定地影响。同时,大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认识和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有些大学生可能喜欢用PBL教学法,而有些大学生可能会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其三对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在评价PBL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来说,大学教师改革教学的评价方法的权限,我国各高校现行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监督和评估的体系更适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PBL教学法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

三、PBL教学法对中国当代医学教育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医学教学理念的转变PBL教学理念是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设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环境之中,让大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从而解决现实性问题,学习深藏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我国高校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对PBL教学考察及相关培训,直至亲自进行PBL教学,深刻地理解到了PBL教学法所包含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促进了中国医学教育相关课程的改革PBL教学法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促进医学课程的改革朝向整合课程方向发展。而整合课程可以分为横向、纵向整合两大类,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之间或者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之间的整合被称之为横向整合,而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和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之间的整合被称之为纵向整合。课程整合是现代国际医学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之一,而PBL教学法的出现,无疑顺应了这种趋势的发展,以问题的方式将医学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打破学科之间壁垒,从而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对中国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PBL教学法可以激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可以提高广大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其受益终身。

作者:王长文 王艳春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公卫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学院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实验教学设立

1重组教学实验室,理顺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针对多年形成的教学实验室存在的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弊端,将分散设置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合并。重组后,教学实验室不再隶属教研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院管为主,学院成立实验中心,由主管实验室的副院长任主任,统一管理教学实验室。通过重组,我院教学实验室的数量由原先17个教学实验室的60余间实验室减少到9个教学实验室的38间实验室,即:①形态学教学实验室,由原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实验室组成,可同时为220人提供实验;②机能学教学实验室,由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教学实验室组成,可同时为288人提供实验;③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室,可开设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层解剖和影像解剖的实验课;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教学实验室;⑤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实验室;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⑦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验室;⑧诊断学教学实验室;⑨手术学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在结构和资产上的重组,解决了小而全及小而不全造成的功能性缺陷和设备闲置、重复配置的问题,以学科、学科群及新的专业调整为目标,组建结构完整、功能齐全、集中管理、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教学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成立了分子医学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分子医学教学实验室可同时为150人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满足了我院7年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不断增长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有60台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校园网对接,除上课外,对学生开放,可浏览网络教学课件和网上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既是理论课的讲授者,也是实验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观念、业务水平和对教学改革的热情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

2.1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任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其中两位为博士生导师、三位具有博士学位。这些主任在原教研室或研究所的职位、研究室和办公室保持不动,照常担任所从事学科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

2.2实验室专职人员

实验室专职人员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按教学任务的多少和一定的职称比例,从各相关教研室抽调。实验室专职人员承担实验准备、实验室管理、仪器的维护与维修、实验标本与切片的制作等任务。

2.3实验课指导教师

实验课指导教师由各相关学科的教师担任,这样做的好处是:①维护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②便于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可使实验教学始终处于学科前沿;③可推动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推动学科发展;④可造就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验技术娴熟的师资队伍;⑤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⑥可促进实验室的对外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4加强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

为确保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成功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①开展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的研讨活动,邀请教育学专家来院作教学方法学术讲座;②举办多期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以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去国内外进修学习、参观访问或参加教学会议;④对综合性实验,须由骨干教师进行课前预实验,然后再培训其他教师。

3以现代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室调整、重组的同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使实验室环境和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如:①形态学实验室的显微镜和实验台凳全面更新,实验室实现了多媒体化,其闭路电视系统可同时播放5套教学节目;②通过大量配置微机和Powerlab机能实验系统及建立局域网,实现了机能学实验的微机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③解剖学实验室全部配备了不锈钢尸体解剖台,每个房间均安装了大功率空调、换气系统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了新型断层带锯机和生物塑化设备等;④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更换了层析、电泳、离心和分光4大生化技术的教学设备,增添了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常用设备;⑤诊断学为我校的优势学科,主编了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1~4版,现为其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诊断、检体诊断和影像诊断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全面更新;⑥手术学教学实验室始建于1957年,按手术室标准配置,经过建设,全面更新了手术器械,添置了大型手术显微镜示教系统、电刀、电子心肺复苏示教模型、全身麻醉机和心电监护仪等。实验室装备条件的改善使开展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

4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传统的实验课上,老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均详细地讲解或示范,学生只要“照葫芦画瓢”地按步骤操作,就可得出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新实验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跨学科联合的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合格医生的目的。

4.1机能学实验课程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实验课融为一体,形成一门独立的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新型实验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统地显示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内在联系。依学生层次的不同,该门课程有90~110学时。教学内容为:①机能学科基本实验;②具有明显特色而不能融合的各学科经典实验;③按人体系统的融合性实验;④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⑤病例讨论。第1、2类实验约占总学时的1/5,第3类实验约占总学时的3/5,第4、5类实验约占总学时的1/5。将心理学融入机能学实验是该项改革的特色之一,基本的依据是心理活动必定会对机体多个系统的机能和代谢产生影响,目前已成功开设有“大鼠学习、记忆与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人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和“情绪对机体生物电、呼吸和免疫功能的影响”3个实验。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参与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体精神,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优化、拓宽及深化了教学内容,节省了实验经费、学时和教学人员,实现了资源共享,锻炼出一批既掌握了机能学综合知识、又懂管理的新型教师和实验师队伍,显示出明显的效益和生命力。

4.2人体解剖学课程

将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融合起来,开出了以尸体解剖操作和观察为主的解剖学课程。以世界著名的《GRANT''''SDISSECTOR》(第12版)为蓝本,编写了满足教学大纲需要的《解剖学操作指导》。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幅度减少理论课的讲授,将原来不足48小时的实地解剖操作增加至144学时。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尸体解剖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效地培养了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设课,依学生的层次和专业而有42~70学时不等。该课程与理论课交叉进行,紧密配合,形成了“分而不离,相互促进”的局面。现正在酝酿为学生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4手术学课程

手术学课程是从外科学中分出单独成为一门以培养学生手术技能为主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以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为基础,全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增添了显微手术实验、心肺复苏等。改革考试方法,以录像及VCD考试代替以往的闭卷考试,取得良好效果。该实验室还设立了“荣誉长廊和名人殿堂”,集中展示对手术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本校教授的照片、生平和事迹,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

4.5形态实验学课程

形态实验学课程是形态学实验室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六、七年制)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在学生修完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的基础上,为其开出融合性的形态实验学课程,使学生得到形态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训练。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形态学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常见仪器应用、实验动物选择及实验操作,18个形态学融合实验,1~2个学生设计性实验。

4.6实验病理学课程

实验病理学课程是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联合利用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的条件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六、七年制)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该课程在保留传统的细胞形态观察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子水平的机能代谢与形态改变的内在联系,强调形态与机能的统一。该实验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现代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各论部分重点学习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肿瘤的实验病理学。

4.7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

分子医学教学实验室现已承担了研究基因工程、免疫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即将为七年制学生开出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将分散于各相关学科中的共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炼出来,使以前只能示教的内容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上述实验课程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5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与基础

教材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知识载体[2],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故每门实验课均应有自己的实验教材(设计性实验除外)。我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1999年以来,我院教师主编的11门实验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是:①七年制规划教材《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全国协编英文版《RegionalAnatomy》(吉林科技出版社),均系理论与操作指导混编教材;②《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山东科技出版社);③《形态实验学》(山东科技出版社);④《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讲义》(科学出版社);⑤《病理学实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⑥《描述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与彩色图谱》(科学出版社);⑦《细胞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⑧《生理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⑨《药理学实验教程》(山东科技出版社);10《医用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为配合理论和实验教学,供学生自学,还编辑、出版了许多多媒体CAI课件、视听教材和幻灯片,如:《呼吸系统多媒体CAI课件》(人民卫生出版社)、《断层解剖学多媒体CAI课件》(山东省出版总社)、《运动系统》视听教材、《骨髓细胞学检查》视听教材和《实用手术学》视听教材(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

6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

山东大学医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管理严格。除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文件和规定外,还建立了本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6.1专家议事制度

医学院建立了由17位知名教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撤销和调整必须经过该委员会认真论证,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教材的选用等须经该委员会讨论通过,教学委员会还不定期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估,以督导实验室的工作。

6.2建立实验教学协调小组

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由实验室主任任组长的实验教学协调小组,该小组由相关教研室及研究所的教学主任和部分实验人员组成,负责研究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协调日常实验教学。

6.3建立实验室年度检查制度

每年11月份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6.4鼓励开设创新型实验

普通实验按理论课的60%计算学时,而创新性实验则高于理论学时,在实验经费的分配上向创新型实验倾斜。

6.5重视实验教学研究

现承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省部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医学院还设立了院级教研项目。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建设,我院的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由学生自行设计并于微生物和免疫学教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新型抗病毒武器构建蓝图”,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诺基亚”杯全国高校“实现可能”创意大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们的体会是:①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的重点应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3];②改革方案的制定不能人云亦云,必须以本校的师资状况和教学条件为依据,形成自己的特色;③必须调动和保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没有高水平教师的积极参与,一切教学改革只能是纸上谈兵;④教学改革必须周密计划,稳步推进,切忌暴风骤雨般地改来改去;⑤必须考虑学科特点,依不同的学科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不能一刀切;⑥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建立两者间的互为推动机制。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期刊编辑研究论文

〔摘要〕从职业伦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核心入手,探讨了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提出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职业伦理[1]是关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群体或个人所应具备的总体性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要求,是蕴含在人们职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是对于从事医学编辑工作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由其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他告诉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应该如何评判自身行为规范的真与假、对与错、合理合法与违纪违法、高尚与卑劣等等。伦理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医学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对于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探讨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按职业伦理学要求进行日常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编辑职业走上符合伦理原则的良性发展轨道,并促进医学编辑职业与国际接轨,是医学期刊编辑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医学编辑的道德问题

医学编辑职业伦理是医学编辑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其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现今社会,对于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因为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相比更加全面和具有操作性。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都认为医学编辑工作的职业性质与业务操作是两个认识范畴,在由此产生的医学编辑职业道德规范中,奉献美德是编辑专业特点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和道德境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是如果我们把奉献美德这种主观评价当做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来强调的话,恰恰忽略了编辑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应强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不能游离于其职业性质,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编辑职业行为的因素很多,比如说选稿、定稿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单是从稿件、工作本身而来的,单从奉献这个角度从职业道德上评价其伦理是非,既有失公正也脱离实际,同时对医学编辑的职业化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被我们认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单从职业道德这个主观层面上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职业伦理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由于编辑职业的特殊性质,在编辑职业道德上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才是首要的。时下医学编辑职业面对的道德困惑很难回避,针对医学编辑职业道德的社会指责明显增多,这一问题引起我们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思,强调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编辑职业道德和以职业伦理为准则的操守观念,有助于增强编辑人员自我制约的能力[2],促进医学编辑、作者、相关医学专业领域的人员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编辑的职业道德。

2.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伦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医学期刊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

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把从业者视为按照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定位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作出规定,这样来说,职业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作为角色伦理的职业伦理,必然要求明确依照职业来区分的每个社会角色的“名分”所在。“名分”可以看做是“名”与“分”的统一。医学编辑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其实就是对这种“名分”的明确。对于医学编辑而言,名是医学编辑行业和岗位,分是医学编辑的职责和义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名分就是要求医学编辑须恪守医学编辑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确定医学编辑的角色伦理是医学编辑工作者确定自己工作定位,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基础。只有将编辑人员的操守和自律意识,上升到职业伦理的层面,使它形成一种明确的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才会决定其道德实践的效果[3]。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的医学编辑真正职业化,真正把医学编辑工作作为一种有法可依、有德可依、有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需要遵守的职业,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其职业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其工作及其职业道德进行评价。超级秘书网

3.医学期刊编辑的职业伦理有利于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和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

一般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技术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医学编辑的职业行为已不能单纯考虑技术的问题,这是对医学编辑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从医学编辑从事的组稿约稿、选稿定稿、审稿复审等各个日常行为中已经体现出对于伦理学的一种需求,针对医学编辑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有论者[4]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种需求要求医学编辑的日常工作行为既是科技伦理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又是医学道德和编辑专业道德的统一,这种素养的要求是医学编辑职业化及其职业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框架下使医学编辑职业行为进一步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并不单纯是指操作规范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以社会责任感的编辑原则立场和独立思考精神等等为内容的职业核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通过对医学编辑职业行为的标准化建设,对医学编辑职业伦理的认知,还有利于医学编辑的素质培养。编者的编辑过程在期刊操作中至关重要[5],医学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对于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会使编辑人员产生一种能维护其职业尊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体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职业伦理存在和构建的意义所在,更是医学期刊编辑的素质培养的核心。

现代医学论文: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人类疾病的科学,也是将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当今医学发展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属性原本更加浓烈。然而,处于技术飞速发展时期的当代医学,其人文精神的发展,却被技术主义的高光反衬下暗淡了色彩。医学对技术的高度依赖和追求,忽视了医学自身的仁爱精神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导致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表现出的是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之间关系的失衡。因此,重新审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医生人文素养及其内容

人文素养是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层面含义有所不同。简单说,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理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品格、气质和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医生对健康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患者处境的无限关切,医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精神追求则是医生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医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每位患者追求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具有崇高的医德。医生作为一种与生命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而具体体现。良好的医德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病痛时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真实同情和深切关怀,还包括医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正直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标准,严格遵守行业规定。

(3)具备不断进取的心态。一方面,要求医生自觉地纯净医疗行业,促进和维护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必须对生命要有源自内心的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并实践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2现代医学技术及其特征

大量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了医学技术。而现代医学技术是指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尖端技术成果,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技术。可以说,现代医学技术是医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者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革命。技术发展改变着医学技术的特性,现代医学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

(1)医学的全面技术化。从表面上看,技术等同于医学,技术成了医生全部,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技术的排挤,得不到重视。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治病救人的独立工具。现代医学技术不再仅是医生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而是能够按自身逻辑独立发展。

(3)现代医学技术削弱了医生个人经验的地位,医生过多依靠现代医学技术装备,甚至出现没有检测仪器的图像资料和精确数据,医生就无法进行诊断,医生的个人经验被医学辅助诊断技术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4)现代医学技术制约了医生的理性。医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现代医学技术控制,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探究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3现代医学技术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3.1医生人文素养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医生人文素养指导和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医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谋求健康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实用的进程中,对过程有效性和方案正确性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结果的认知,人们忽略了去探寻采取某种工具与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合理。然而,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必须去掌握医学技术实用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去认知医学技术这一工具手段所致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只有医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医学技术才能在人类设想的规范和目的内发展。

(2)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良好、开放人文环境。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医学技术发展的也会得到促进。

(3)医生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医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舆论导向以及医学技术活动的方向、目的、效果。医生对医学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都会让人们对医学技术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新选择。

(4)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现代工具手段知识含量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便是来自人文素养。

3.2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1)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为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人文素养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技术支撑。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起了知识、文化、信息交换和传播的网络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内能够迅速快捷的分享最新知识和交流先进思想,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张扬,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类思维智慧的迅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加速人类人文的发展进步。

(3)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真实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因此,没有科技的存在,医生人文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了疾病诊断的精确高效,丰富了手术的多样性,促进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无形地提升了医学领域中的的人文关怀。正如超声刀、微波、射频、腔镜技术、氖气凝结器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体现出现代医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以更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为目标,以能够让人类更长久健康的生活为最终目的,而医生人文素养也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中得到的体现。

3.3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削弱作用

(1)医生与技术的关系取代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当今,现代技术成为医学发展的强劲动力,给患者带去了福音与希望。然而,对于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却造成了医生人文素养缺失,触发人们对医生更多的失望与不满,以致于医学技术越发达,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究其原因,是医生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减少了他们对疾病诊疗过程的深思熟虑,思维方式也变得呆板僵化,当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更多时候只把患者作医疗仪器设备的对象,而忽视对患者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等方面的整体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替换,患者不再是医生与技术交流的主体。

(2)医学技术从手段变为目的。医生为解除患者病痛本应该不断追求医学技术的革新。然而,当医生只关心医学技术的运用时,技术从治病救人的手段却在医生的追逐中转变成了目的,对患者疾病全面和理性的辩证思考却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治,还会导致医生人性的逐渐消失。

(3)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模糊不清。医学技术的滥用,使得如今的医院成为众多技术组合而成一个共同体,所有医生只是这一共同体上的零部件,医生对患者承担的个人责任被这一共同体所取代。

(4)医学技术过度使用带动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生诊疗手段朝着依赖现代医学影像和检验等高新技术设备的方向发展,医生对疾病的诊疗过程更加快捷高效。而医生对这些技术的过度推崇,会盲目扩大了这些技术的使用范围,势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从而导致医疗实践活动中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出现偏差,给医生实现医学的公平与可持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总之,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生人文素养的传承,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和必要张力;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事业,服务社会和大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邬晓薇 梅林 徐迪雄 黄建军 翟建才 黄继东 孙鹏 王云贵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

现代医学论文:数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探究

1数学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的一门学科,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思维是应用想象和推理对所观察的事物脱离其具体形态,进行思考和运算,进而做出判断和结论。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其数量表现如阴阳(2个)、五行(5个),结构表现如五行循环图,变化表现如阴阳平衡,无行相生相克,空间模型表现如阴阳鱼,它既有临床诊断后的定量用药治疗方法,也有经过抽象思维建立的中医基础理论[1]。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进行不同的解题方法,尝试性进行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利用数学为中医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比如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和尚分馒头问题、尺绳测进问题。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从宏观角度对人体肺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在什么条件之下这些量值关系成立以及反之需要什么条件,基础理论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条件都可以利用这些关系治病进行中医辨证治病,这也容易得出中医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说法。但是中医的临床经验表明,宏观原则只有在适当容许的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才成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数学分析,强调要注意中医的内涵与数量机理,即金、木、水、火、土之间的阴阳平衡是什么关系,这些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应用数学的研究方式也就是根据疾病机理首先建立五行平衡关系的数学方程,如果方程正确,则一定存在解析解,否则,在此条件下对病人所用的治疗方法是无效的,即方程建立的前提和依据可能错误,必须变换思路重新研究整治方法。纵观古今,人类的健康和对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也成为人们不断与疾病进行抗争的智慧结晶。研究数学理论与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尝试采用数学定量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对中医临床和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数学模型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中药资源包括可再生的野生、栽培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药用矿物资源。具统计,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有近13000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占85.2%,药用动物资源占14.1%,药用矿物资源占0.7%[2,3]。常用的320种植物类药材的总蕴藏量达到850吨以上,因此,中国是世界上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正在不断衰竭,有的甚至濒临灭绝。野生人参、川贝、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正沿着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而走向衰竭。市场上一些中药材的销售也是鱼龙混杂,正品率受到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对合理使用中药材资源,使得中药材资源能持续健康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许赣申在文献[4]中应用数学模型对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研究,具体的方法如下:对一种可再生的中药材资源,其产量是由中药材所具有的再生力和利用量来决定的,第t代的再生量由第t-1代的存留量决定,第t代的中药材存量大小又直接影响第t+1代中药材资源利用量的大小,则可建立一般的反应中药存量和资源利用量的数学模型:X(t+1)-X(t)=F(X(t))-H(t)这里,X(t+1)表示第t+1代中药资源的存量,X(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存量,F(X(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非线性再生量,H(t)表示第t代中药资源的利用量。设中药资源的再生量服从经典的Logistic增长规律,即:F(X(t))=rX(t)(1-X(t)/N)其中,r为中药资源的固有再生率,N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中药资源最大存量。同时假设可利用的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的存量成正比,即:H(t)=kX(t)则:F(X(t))=rX(t)(1-X(t)/N)=-r/N(X(t)-N/2)^2+rN/4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很容易知道,F(X(t))在X(t)=N/2时取最大值rN/4,即当中药材的存量为生态环境所容许的最大存量的一半时,中药资源的再生量为最大的rN/4。如果此时利用量与再生量相同,则可以获得最大持续利用量。从而:H(t)=kX(t)=rN/4由于X(t)=N/2,所以k=r/2。即要想获得最大持续利用量,中药资源的开采强度必须是中药资源利用率的一半。以上只是生物数学模型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应用,事实上,反应中药资源再生量的规律很复杂,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干预,内在生长规律的不同,中药资源的种类竞争、合作以及相互的抑制等因素都会导致其生长规律的变化,另外,对资源的利用量也远非正比例关系那么简单,比如,脉冲式的开采,连续的开采,周期的开采等等。所以,模型的更加合理化比如导致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性态更好掌握,但是,对模型的数学分析也就必须更加深入,生物数学的发展,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必将更加规范和有序[5]。

3数学统计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该方法通过数量变换,构造出反应实际情况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对影响结果的一些制约条件进行分析筛选,以保证在不损失信息的情况下,找到一些主要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中药研究中,传统的鉴定主要凭工人的经验,不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此需要对与其有关的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多元统计分析正是以此为目标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包括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根据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重回归的解释变量x,y是确定性变量时,较为普遍,一般用于预测研究;当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时,一般用于变量之间的探索性研究[6]。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及数学分析,选出能反应问题本质的少数几个重要变量,以使问题的分析更加简洁明了,所选取的信息与反应的内涵关系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他的目的是建立具有尽可能少的新变量,却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7]。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关系出发,从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变量中找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的统计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减少变量的数目,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聚类分析也称群分析、点群分析,它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9]。在聚类分析中,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异性(亲疏关系),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原则运用数学方法将关系较为密切的数据聚合为一小类,而将关系相对疏远的数据或者单位合为一大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上述一些统计分析方法在中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方面、主要影响因子分析方面以及综合评价体系和动态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如多元回归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药生长的影响及研究作物稳定性,孙视等[10]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生境与银杏叶黄酮积累的关系主要由生境因子的纬度,日照百分率,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温度说决定。郭兰萍、吕献康等[11]应用主成分分析分析了南苍术挥发油、种石斛植物的组成成份,为优质中药材的鉴定提供了有效而易行的办法。祁俊生等[8,12]应用因子分析对105味植物类中药所含有的15种稀土元素进行研究,证明建立的一个2因子模型就能理解稀土元素之间的中药关系,得出中药中稀土元素含量是影响中药四性关键要素之一。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枸杞、关黄柏、延胡索、黄芪等中药的研究,微量元素或特征性成分含量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研究,正品和非正品黄芩、不同产地枸杞、黄精属17种药用植物等的对比研究,均表明聚类分析可用于辅助鉴别中药的正品和伪品,探讨中药各类群间的系统亲缘关系,评价中药材的来源等[13]。

4统计软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统计预测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SPSS不同功能模块归纳出了几种常用的时间序列统计预测模型,这些模型在医院门诊量资料的统计预测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14],一般有如下一些功能模块。(1)回归预测法:它是分析时间序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无周期变动的时间序列,一般用于作短期预测。以时间为自变量,所观察的某项变量或指标为因变量Y,对Y建立关于x的回归方程,即为回归预测。根据Y与x依存变化关系的不同,又可最为基本的回归预测模型为直线回归预测和曲线回归预测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spss提供了诸如对数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倒数模型、幂模型、复合模型、S型模型、生长模型等功能模块。(2)指数平滑模型预测法.指数平滑的根本目的是去除一些随机的波动,以体现序列的规律性。一旦识别出这种规律性,就可以用它来预测了。指数平滑模型适于分析呈现自相关的时间序列,也适用于有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动的资料。(3)ARIMA模型。ARIMA即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是Box—Jenkins方法中重要的预测模型,适于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ARIMA是多个模型的混合,即自回归AR,求和I,和移动平均MA。若AR和MA的阶数分别为p和q,差分的次数为d,则非季节性ARIMA模型可写作ARIMA(p,d,q)。

作者:李静 李健康 张立 单位:巴南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现代医学论文: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摘要:当前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现代医学当中的交流和医疗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医学当中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作用非常中啊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医院的应用被提出更好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如何适应当前医学领域的发展,进行创新发展,对其管理信息化进行全面的论述,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现代医学;创新发展

医学这门主要是在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当中进行转化,医学主要就是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研究,当前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医疗市场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加,医院需要转变当前的正在使用的医学模式,促进医学自身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医院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促进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1 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内容

1.1 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

首先需要是建设出来的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样才可以促进现代医学信息的良好传递,利用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建构网络系统架构。对于后天大型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具有很强先进性的前台分层级的网段设计也要给予有效的利用,使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快速性和有效性,使当今现代医学信息传递的各种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1.2 针对现代医院建立数据库

无论是和医学有关的教研,还是和医学有关的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这样一来,现代医学信息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现代医学医疗的基础数据和人事档案管理的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数据库,这些具体的现代医学的数据库可以根据主要的功能特点为基础,进行有效地划分,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子数据库。

1.3 建立现代医学医疗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的医疗管理系统需要以医学特点为基础,对于当前的科学技术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人们对于当前医院医疗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医疗管理系统需要尽量满足这些要求,医疗管理系统的监理需要始终围绕着患者的实际需求,患者需求就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建立具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2 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先进性原则

要想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选择硬件和软件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对计算机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挖掘,对于软件质量控制未来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效的结合。

2.2 实用性原则

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结合医生的实际使用能力,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采用的技术要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采用的技术在一段时间当中都要处于领先的水准。对于投资生产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节约。

2.3 安全性原则

使用要具备标准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软件开发和相关安全规范的具体要求需要得到满足,采用的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威信度和标准化,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在现代医学技术当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3 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的措施

3.1 开发具有医院特色的信息资源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以医学需求为基础,构建具体的专业局域的网络,这个网络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包含的网络要具有自身的实效性。现代医学的信息网络发展的基础就是当代的医学信息资源。构建局域网络后,其定位和知识的把握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网络上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整体的建设工作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具有竞争性和个性化以及准确度,在资源获取的时候,自身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一来,医学工作者也可以很便利的去获取知识,对于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可以轻易地去使用,提高实际的工作效率。建设现代医学信息资源的网络,需要具有专业性和竞争性以及包容性,建设的系统信息资源要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

3.2 进行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我国在这些年不断进行完善,医院相关的管理者需要将自身的观念和模式不断进行更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使实际的管理工作层次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针对当前医院的管理理念,需要得到及时更新,适应当前的计算机网络,以此为基础,使具体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医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使其可以为自身的业务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进行有效的联合,使医学手段更加具有专业性,而管理工作也可以一直保持在先进的阶段金。网络化的信息系统需要提供标准化的工作,使具体的行为可以得到规范,将管理的力度需要不断进行提高。和管理有关的规定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使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可以不断得到强化,使资源可以实现有效的共享。

3.3 加强玩过管理等工作

网络安全和网络系统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网络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前提,就是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地更新,无论是网络的硬件,还是网络的软件,都在不断地发展,针对当前的医学信息计算机网络,需要得到不断地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理论和信息资源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计算机网络的维护管理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使当前的医学计算机网络高效和安全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实现。针对当前的医学信息服务,主要使医学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使现代化信息服务工作可以得到更好地开展,以此需要以医学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方面的研究需要得到加强,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各种科学和先进的技术方法,使不同的医学工作者的需求特点可以得到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促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当前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医学计算机网络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进行全面的论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医院计算机网络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掌握当今最先进的医学信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