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论文

时间:2022-04-04 11:5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幼儿教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教师论文

幼儿教师论文:浅析“十五”以来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 角色定位 职前培养 专业化成长 队伍管理

【论文摘要】“十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选取2001年1月一2009年4月期间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幼儿(学前)师资”“幼教师资”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2001年1月一2009年4月期间的文献检索,获得相关的研究论文911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82篇,论文827篇;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幼儿(学前)师资”“幼教师资”为主题检索词,获得相关专著10部;在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中,相关课题达25个。这些成果和课题反映出我国学者研究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能力)结构、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及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结构的研究

(一)幼儿教师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的角色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的角色问题集中体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同时也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众对教师的期望水平。幼儿教师角色确立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对作为学习者——儿童的理解。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幼儿教师除了担任保教工作者这一基本角色之外,主要还担任儿童的倾听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伙伴,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幼儿教师应是幼儿权利实现的保障者,幼儿自由活动的观察者、幼儿内在秘密的研究者、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幼儿自我成长的指导者及家、园双向合作的联络者。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结合目前时代特点,我们的幼儿教师角色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教育活动的“独奏者”向“合奏者”“伴奏者”转换,由“权势权威”角色向师幼平等互动角色转换,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师不仅是施教者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工作者;教师应由儿童的统治者向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伙伴转换;教师应由实践者向既是实践者也是学习者转换;幼儿教师不是幼儿的“保姆”和一般意义上的游戏伙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导者”或“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他们应该同时担任以下几种角色:生活中是妈妈,课堂上是老师,游戏中是朋友,学习中是榜样。并且在幼儿游戏、科学探索、绘画教育、英语教育等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幼儿教师角色要求不同。

从多元文化背景看,人们对幼儿教师角色有多元期望要求,学者们提出: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是幼儿对话的伙伴,是研究者和理论的构建者,是家园公共关系的调节者。从信息时代特点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作为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是引导型、创造型、方法型和因材施教型教师;作为研究者,幼儿教师应该是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全面把握信息时代教育具有的新特色的同时,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

以上所谈的幼儿教师角色,是指他们的社会角色,幼儿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要求用社会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自己。同时,幼儿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反映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世界。幼儿教师角色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幼儿教师要承担与其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个性,教育活动不是幼儿教师的角色表演,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是现代化幼儿教育的目标,如果教师自身都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完成幼儿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

(二)幼儿教师素质(能力)结构

幼儿园教师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形象和综合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一般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优秀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高度的事业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文化修养、较好的艺体教学及组织幼儿艺体活动的能力,通晓幼儿教育科学理论和各种课程的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要具备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的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童心、爱心,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保育能力。

由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其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指以人格为核心内容,经由先天和后天的合力作用所形成的,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并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她是幼儿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广泛兴趣和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五方面。

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方面,要规范管理,营造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氛围;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竞赛机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措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培养中坚力量,发挥带头作用。二是教师自身方面,要多读书,不断吐故纳新;多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多反思,不断完善自己。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要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我教育;认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二、关于幼儿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目前,幼儿师范学校等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机构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课程、方式方法上仍存在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联系幼儿教育实际不够等问题,片面强调艺术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科教学技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金庆玲在其《论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幼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实习基地建设的措施不到位,实习指导教师素质不高,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效果差,缺乏客观的标准化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幼教专业毕业生教育理念不先进,专业思想不巩固,技能特长不过硬,教学实践不充分。因此,提出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加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正逐步走向市场。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规模、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市场需求加以改革。吴荔红在其《对新时期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设想》一文中提出:要改革招生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允许专科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允许本科院校对报考人员进行面试,保证生源的质量,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科研人员以及其它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培养适应分科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各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重课堂轻实践教学的模式,采取“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增设“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课时,扩充“儿童发展”的内容,重视“课后阅读笔记”的检查等等,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有研究指出,幼儿教师培养要创新管理体系,打通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通道;要创新培养规格,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既要有地域性,也要有国际性,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层次性;要创新课程设计,构建合理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课程体系;要创新技能培训,赋予传统技能的新内涵,增添时展需要的新技能,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实施素质证书的新制度,制定技能免考的新方案,推出毕业生基本功汇报表演。

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通过职前师资培育、任教和在职进修等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专业结构、更新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过程。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甚至还称其为“高级保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这类问题在民办园与农村幼儿园更加突出。民办园师资来源渠道狭窄,教师身份不明,基本权益没有保障,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主体性不强,缺乏专业化意识;多数民办幼儿园对教师只重使用,不重视培养,缺乏促进专业发展的环境。

造成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不良的原因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察:从教师自身来看,幼儿教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思维方式单一,知识更新慢;从社会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幼教管理的随意性,对幼教从业师资把关不严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幼儿园自身来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促进专业发展的活动少。

要走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首先,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把幼儿教育作为政府的责任,真正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法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教师。对城乡非国家编制的幼儿教师实行民办教师制、定期聘任制,给予政府岗位津帖,实施社会化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等。第二,幼儿园要在教师招聘、团队精神养成、专业培训、薪酬管理等方面作出有效探索,改革课程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幼儿教师自身也要做出努力。要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个人反思。还可以通过“博客”“课例研讨”以及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基于同伴互动的团队专业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关于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管理理论也逐渐渗透到幼儿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办好幼儿园,仅凭经验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管理是一种对资源的投入或资源的利用,以取得最佳管理效果的活动。在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资源有时间、空间、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这种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的观点,对现代幼儿园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园所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用人、培养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知人善任,确立现代人才观;充分信任,确立正确教师观;任人唯贤,确立先进管理观;多元评价,确立科学评价观,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幼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努力进行园本师资的开发,聘用优秀的幼儿教师,开展多元化的园本师资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多样性的考评标准。

在幼儿园管理中,制度约束是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制度过多、过密、过细、过严,单纯依靠“制度压人”实施管理,就会把教职工统得过死,限制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教职工发展的“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适度规范”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渗透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每个教师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对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幼儿园的用工行为,明确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幼儿园人性化管理必须树立“依靠人”的全新管理理念,“尊重人”的最高管理经营宗旨,明确“开发人的潜能”是主要的管理任务,“凝聚人的合力”是组织有效营运的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终极目标。幼儿园实施人性化管理主要应注意营造环境,挖掘潜力,合理激励,科学评价。

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十五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关注推动了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上问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下列问题也需要今后的研究者做出努力。

(一)关于政府、社区和家长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与措施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主体有幼儿园、教师、政府、社区、家长,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幼儿园和教师在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与途径,其他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据所有可查成果,从政府角度谈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有一些,但都包含在其他内容的探讨中,独立成篇从政府角度展开讨论的很少,而关于社区、家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

(二)关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怎样处理好借鉴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这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启示和借鉴中推动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三)关于农村等落后地区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我国目前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所数都占到全部幼儿圆所数的80%左右,可以说,幼儿教师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然而这两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极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随着办园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幼儿教育和民办园必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它们对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最容易出问题。因此,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应该加大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四)进一步拓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

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在学科视野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多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实证研究与质的研究较少,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不能单从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教育学科中寻求解决方法与策略,还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解决实践问题。

(五)关于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的研究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及来源等方面的分布情况,这些方面的比例失调会制约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从目前研究来看,对这些问题缺乏关注,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论文摘要]入职教育是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任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适时而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成为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文章即对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3.把握新教师的心理是“开锁”的钥匙。入职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输入过程,而是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养成过程。新教师行为的变化,必须有新教师心理自身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调控系统”的密切参与,由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教师的“学生—教师”角色变化规律;研究新教师形成技能、知识结构的规律;研究新教师不断变化的态度和需要;研究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顺应新教师心理的教育,才是入职教育质量的保证。

4.“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是成功的关键。新教师入职的第一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适应期。从一开始就对新教师进行入职教育,可以大大缩短其适应过程,从而奠定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必须把入职教育看成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教师队伍稳健地持续发展。

幼儿教师论文:浅论“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 终身教育 幼儿教师成长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作为教育基础的幼儿教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对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推动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与社会经济领域前进相伴的是教育观念的巨大变革和更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时代的发展呼唤“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以及“学习型”个人的产生。其中,“学习型”个人的形成与发展,对整个“学习型”社会的前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学习型”教师的诞生,而作为教育基础之基础的学前教育领域,亦迫切渴求“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一、困境与挑战——走向“学习型”幼儿教师的必然

当前,知识经济正蓬勃发展,信息化技术设备、手段等日益先进、丰富,这些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同时,也对人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也肩负着意义更为深远的使命。而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挑战之一:教育理解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人们崇尚以所谓理想化的模式去改造儿童,以达成预期的发展目标。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整个世界的教育趋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后现代话语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中,人们不再倾力于形式单一的课程开发,课程领域开始为理解所占有。[1]在很大程度上,它给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带来了观念的冲击。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对传统僵化、呆板、一元教育思维的批判与解构中主张多元主义,强调不确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揭示各种可能的意义。”[2]思维的转换给尚囿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幼儿教师造成了许多困惑与迷茫。由于习惯用确定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习惯施行教材的既定方针。当一元为多元所取代,确定性为可能性所更替时,他们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挑战之二:角色定位的多元化

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过程里,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并在转变理念的探索中实现角色的重构。以往,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知识传递给儿童,在进行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时完成上级安排,贯彻教材的主要精神。“教”将幼儿教师固定在一个单一的角色定位上,以致于造成了教师创造力的缺失,教学的形式化等诸方面问题,并严重影响着儿童经验能力的和谐发展。

与多元化教育理念相应,身处课程改革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拥有多重角色,并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地变换角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过程里,教师不应再处于权威的“领导”地位,其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3]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挑战之三:能力素质的综合化

当今时代是教育理念百花竞放,教育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这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的各项任务,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不仅要有处理教学过程里可能出现问题的各种技能,还要能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具备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反思和操作能力。不仅要有独当一面组织班级幼儿的能力,还要能在与园长、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相协作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如此种种,都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接受的师范教育是重技能技巧,轻专业理论的训练,从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理论基础的薄弱,知识能力结构的失衡。毫无疑问,当她们处于变革之期时,将深感所学难以致用,困难重重。而综合化则更是要求教师摆脱安于服从、习于“各自为政”、疏于家园合作的封闭状态,通过形式各异的实践促进自身能力的和谐成长。由失衡到均衡,由分散走向综合,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挑战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关键在学习。学会自我更新是时代、形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4]第多斯惠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5]幼儿教师如能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巨大动力,不断地进

行自我塑造和锻炼,加强自身修养,就会在教育实践中展现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蓬勃朝气和姿彩。

二、探索与反思——走向“学习型”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

1、克服教育惯性,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性。惯性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6]在长久相对封闭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对安逸、稳定,缺乏变动与创新,幼儿教师缺乏危机意识。这铸成了他们的教育惯性并严重影响其参与改革的能动性。

在改革中,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教育惯性的影响下,有的教师抱着畏难心理,觉得自己不具备充分的能力,新任务做不来,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有的教师则出现自我认同的混乱,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重新给自己定位,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设想,身处混沌,因而也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还有的教师则仍然遵循传统的职业习惯,上级指示,下面执行,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依赖管理工作者的安排与领导,在上级安排的“保护伞”下延续教育惯性的轨道。所不同的是,上级安排比以往多了许多,而当这些游离于她们思想之外的发展“任务”占用他们许多时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厌倦不已。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基于教育惯性而产生学习惰性的表现。不论是在上述何种情况下的教师,从思想实质而言,对课程改革背景中自我的专业化成长都缺乏危机意识,在被动应答的状态下难以形成学习的内在需要与动机。无庸质疑,这样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现今教师的职业压力并不只源于在园事务的增多,还源于精神上的压抑。而能动性的缺乏恰恰是教师精神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克服教育惯性,教师首先要形成一定的危机感,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和所面临挑战的复杂艰难性,变“我不得不去做”为“我想要去做”。《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告诫人们:“当个人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情况时,他就会争取更好的行动。”[7]通过增强危机感,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以内在动力推动自己更好地进行实践探索。其次,教师还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将个体价值的实现融入到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变“为别人而学”为“为自己而学”,使学习成为“自在”之状态。面对改革浪潮,一线工作者不应逃避与退缩,而要应难而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把学习作为提升自我以适应整个时代潮流必须之途径,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体验发挥人生价值的愉悦。感悟到这一点,相信教师的思想将发生很大的改观,因惯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也将转化为一种“职业幸福”。

2、利用各种可能的契机,形成多元的学习能力。一名新时期的学习型教师,不仅要有学习的主观意愿,更要能够学会学习,通过有效地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学习型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针对目前专业理论素养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除仔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巩固专业基础之外,还要积极地浏览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教育前沿,与时俱进,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带动更好地学习。在信息知识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缺乏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眼睛。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种地方找到学习资源,服务于自身。

学习型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合作交流获得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论及“学会共同生活”时,报告指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8]

学习型教师也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成为实际的行动者。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与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营造出适宜的环境来支持孩子的发展。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空间。善于学习的教师,一定是能够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试图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师。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智慧。在实践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经验,将为教师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并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动力。善于学习的教师,应该从实践起步,结合理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最终回到实践中去。

3、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前进。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论及学习型组织时,曾把其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9]这五项修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对学习型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不无启发意义。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团体学习离不开个体的自我超越以及心智模式的改善。而这两项恰恰构成了个体愿景达成的基础。个体是差异的存在。要实现个体愿景,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自我、剖析自我,通过适合自身的方式提升学习的品质与技巧,发展起综合化的能力素质结构。在多元化的能力素质结构中,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教师对基本知识的把握能力,包括了教师对教育的一般原理以及方法论的认知、理解和感悟能力。进一步的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包括了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教学的技能技巧等。最为深层的是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从理论理解到实践操作再到研究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我们在某一层面出现问题时,完全可以返回到其基础层面上去思考,挖掘本质原因。这将对我们完善自我产生极大的帮助。有了能力分层,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也各不相同。明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个人规划。在分析自己的基础层能力,中层能力和上层能力分别处于什么水平以后,教师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朝着个人愿景的方向前进。

在个体发展中,学习与思考是综合化能力形成的关键。每位幼儿教师其实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学习与思考而不断获得发展的。作为新时期学习型的教师,不仅要有积极的思考意识,还要努力建构系统思考的能力,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把握教育活动以及自身发展的进程。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地发展轨道上,每位幼儿教师都将获得理想的成长。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关于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音乐课程 项目目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幼儿师范忧校的音乐教师,要适时改变观念,顺应学校发展,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上入手制订出一套适合男性特征的音乐素质培养模式。

2002年5月,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并人牡丹江师范学校,2007年,月,牡丹江师范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9月为适应市场需求我校招收了第一个男生幼师班(往届招收的男生与女生同班上课),由此拉开了我省幼儿师范院校职业化背景下招收男生幼师班的序幕。随着近几年来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的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也成为幼教队伍中的“香悖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由于观念上对男女所从事职业的局限性,在幼儿园男女教师不成比例,更使得男幼儿缺乏男子汉气概,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点男孩子的感觉都没有。这些都让幼教工作者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校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招收男幼师班。学前职业化教育中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但它又有别于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型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素养,以及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弹唱、伴奏、艺术鉴赏能力等。因此,探讨男幼师班的音乐教学培养模式就尤为重要。

1.男生班教学师资占首位

现阶段我校音乐专任教师都是音乐学校毕业,也有一些兼职教师是来自其它音乐团体的。学校升专后,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业务素质,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按岗位、年龄、需要和本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培训,有条件的要到其他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进修,以达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针对男生班这个特殊群体,一些艺术课就要安排相应人员来上课,比如舞蹈课、声乐课,可以安排男舞蹈教师、男声乐教师专门上课,根据男性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男性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优势。

2.针对男生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合理安排敬材

(1)文字型教材

一些理论课如乐理、和声,包括一些技能类教材文字表述部分都是不可忽视的。男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文字性的知识重视不够,这时教师就要使学生理解:理论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源泉,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他音乐学科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在未来幼儿园工作中的音乐教学水平,因而一定要提高对理论的重视程度。

(2)目标式教材

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多个目标项目通过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学习来完成目标项目,最终达到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目的。

(3)见习实习

通过见习实习活动,男生能摆脱从事幼教事业的心理压力,并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男生班音乐课教学

(1)指导发现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男生好钻研的特征通过指导的方式对所授音乐教材进行组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书面或影像资料,学生在课前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的个人理解进行预习,将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寻解。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既能缩短技能形成所需的时间,又易于学生深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2)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和音乐技能形成的规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项目,使之成为便于学习的大的项目载体,并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如果达到预定的项目标准,即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项目标准,则考虑建立新的项目目标,并配以相应的矫正措施。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4.提高实践在男幼师班音乐课教学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师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的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

(1)课堂实践

将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也可提前进人教师角色体验,。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艺术实践

专门为男生设计一些具有男生特征的工作项目,并创造他们与女生班级的项目竞赛,提高他们自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剧或文艺演出,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从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

(3)社会实践

适时安排学生下乡支教,安排去幼儿园实习,体验教学的乐趣。并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寻求教师的解答和指导。

总之,幼儿师范男生班音乐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性别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要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开拓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立足优势形成特色—男幼儿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优势 挑战 特色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队伍迫切需要男性的介入来改变单一的性别结构,男幼儿教师以其性别优势在幼教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但他们也面临社会传统观念、专业技能有所欠缺与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压力等方面的困惑。基于对男幼儿教师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男幼儿教师应立足于自身专长,形成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发展教师个体专业自我以应对挑战等策略。

长期以来,充满爱心、耐心、细心的幼儿养护与教育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担,近年来,男幼儿教师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注人到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成为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女幼儿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客观上也面临诸多困难,男幼儿教师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才能经受住挑战。

一、男幼儿教师的优势

1.从幼儿园发展的角度看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任何机构内异性比例达到20%以上,这一群体的工作效率才能正常发挥。多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单一,除承担管理与后勤工作的极少数男性外,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多为女性。男性加人,改变了幼儿园单一的性别结构,为幼儿园注人了新的活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思维方式上,男性更擅长抽象思维,女性更擅长形象思维;在认知风格上,男性倾向场独立性,而女性倾向场依存性;另外,在空间关系、自信心、支配性以及机械能力等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男女教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幼儿园行政组织管理和幼儿保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2.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 ers )”(重要他人是指教师、家长、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男性机械能力较强,男幼儿教师体育教学在密度、速度、力度等方面表现出的“阳刚之气”是治疗日益凸显的儿童肥胖症的“一剂良药”。男性的观察能力、数学推理能力、空间关系均优于女性,男幼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开发儿童智力极为有益。操作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桥梁,男性幼儿教师良好的操作能力将帮助幼儿更广泛深人地探索认识世界。男性能临危不惧,如果一个幼能以这样的方式得到教育,可以培养其冒险精神和好奇心。另外,男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具有促进作用。人的男性性度与女性性度不以性别而定,而是受环境与个体经验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在家庭中,幼儿的男性特制主要通过模仿父亲获得,而父亲投人工作与陪伴子女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衡,由于“父亲缺位”,“孩子缺少男性同伴而造成性别确认和行为方式认同发展障碍。”幼儿园中长期“清一色”的女教师队伍,对幼儿性别确认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也具有负面影响,而男幼儿教师身上的男性气质能够弥补家庭中“父亲缺位”与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的问题,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男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

1.来自社会传统观念的挑战

“一般说来,决定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的经济地位、职业的社会权利、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虽然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未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相当一部分人对男幼儿教师抱轻视的态度,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没出息”。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担负支撑家庭的重任,而现实中,男幼儿教师不但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地位也很低,工资、住房甚至婚姻等问题都成为其必须面对的生活问题。

2.来自幼儿园工作与交往环境的挑战

姚雅馄通过网络访谈了解到,最让男教师感到头疼的是人际关系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与女同事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男幼儿教师在与同事交往相对封闭,这种封闭的交往状态不利于男幼儿教师形成集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长期生活于女性环境中处于边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致使男幼儿教师产生性别压力”。另外,幼儿园要求教师对幼儿讲话要柔声细语,如果男幼儿教师不能“立场鲜明”,久而久之还有被女性同化的可能性。

3.来自幼儿保教工作的挑战

幼儿保教工作之所以备受女性青睐,原因之一是女性具有适应这一职业的一些特点。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主要通过表达性的口语与体语以及沟通性的认知语言来探索世界和表达自我。在心理学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女子在言语方面优于男子。20世纪40年代,社群心理学家对男女定型作用的特征经过系统研究结果认为,女性较多话、圆滑、柔顺、易体会别人的感情、容忍暴怒,女性的这些特点使其更能适应需要爱心、耐心、细心的幼儿教育工作。从男女两性的差异来看,学前教育工作向男幼儿教师提出了挑战。另外,由于男幼儿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艺术技能的缺乏,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

三、男幼儿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1.终身学习,追求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以往许多人认为“学习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事情”,自朗格朗提出“终身学习”以来,这一观点发生了改变。国内学者叶澜等人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接受正式的教师教育泛前是“非关注”阶段;师范学习及实习时期,师范生思考对合格幼儿教师的要求,他们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一些经验,学习教育理论,训练教育技能技巧,这是“虚拟关注”阶段;新任男幼儿教师处于“生存关注”阶段,他们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胜任幼教工作的专业动机与专业态度;随着“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男幼儿教师的自信心将逐步增强,即由关注自我生存转而更多关注教育教学,转人“任务关注”阶段;最终他们将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我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追求自我发展,关注幼儿的发展。“男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结构(包括良好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等基本素养。所有这些素质不可能在职前一应具备,只有不断向书本、向社会、向同行甚至向幼儿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而且,作为一个现代的幼儿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前沿、尤其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工作和学习。如果幼儿教师是人人可以担任的,那么,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将难以提高,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相应地不会为社会所尊重。男幼儿教师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教师队伍不可替代的成员,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要求男幼儿教师不应把幼儿教育工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当做一项事业,倾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练就过硬的本领以增强胜任工作的信心。

2.发挥优势,培养特长

男幼儿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男性在运动方面具有优势,男幼儿教师可以开发既能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目标,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比如动作力度与强度较大的贻拳道、武术以及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跳山羊、足球赛等。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工作与社会交往的一项重要技能,适应全民学外语需要,男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承担幼儿园的英语或双语教学。全球化与科学化,使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日益广泛,适应全民用电脑的形势,男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计算机操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承担幼儿园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教学与维护工作。做研究型教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男幼儿教师要做善于思考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新课题的“有心人”,通过科研将感性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开拓专业视野。总之,男幼儿教师要争取发展个人特长,形成与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教学活动与科研特色。

3.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合理扮演角色

教育专家O.N.赛瑞切(Saracho )认为,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发展的诊断者,课程的设计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儿童学习的管理者,儿童的咨询者和建议者,决定的作出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师的角色更是被赋予新的内容,幼儿教师应明确自己身兼众任,关系着儿童一生的发展,男幼儿教师更应该主动地跟随时代的步伐,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工作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优良的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能、精熟的教学技术外,更重要的要需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教育功能的扩大、家长期望值的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相当比例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数下降,男幼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都会受到阻力,男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中的新生力量,必然要面临许多挑战。只要能端正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个人专业发展,立足独特优势,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男幼儿教师必将成为学前教育的生力军,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

幼儿教师论文:浅谈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素质能力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男幼儿教师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学前教育,在新时期被定义为莫基教育,倍受世人的瞩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本身的不断改革,各个学科领域的不断创新,各种教育机构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也不例外。近年来,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打破了在幼儿教育领域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时之间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幼儿教师的教育优势慢慢的显现出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有些举步为艰。

就我省的幼儿教师性别比例来看,基本是以女性为主,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在男幼儿教师培养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世界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幼儿教师体系中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从他们的教育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以其特有的耐心、细致、温柔的特质扮演着幼儿教育中的“慈母”形象,直至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全女性”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开始研究男性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男幼儿教师在幼教领域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该怎么培养?家长、幼儿园对他们又有那些要求呢?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就这些问题,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调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男幼儿教师的个性特.饭。众所周知,男性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其勇敢、刚强、坚毅、豁达、开朗是其自身最大的优点,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所崇拜的是警察、解放军、交警,这些以男人为主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模仿、学习。由于男性的个性特点,所以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也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接力跑、甸甸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的游戏,而幼儿对这些游戏都特别喜爱。因此,跟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也愉悦了心理,这种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称之为健康,幼儿只有具备了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才不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惧怕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个性特点,今后才能更积极面对生活,才能逐步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男女幼儿教师的个性互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当然在男性的这些个性特点背后,也确实缺乏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这就形成了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在个性上的互补。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当中,男性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胆识、思维、科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而女性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较平静的教育活动和生活上的照料,这样可以使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化、科学化。男女幼)L教师的个性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教育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更加健全。

二、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我国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调查。经调查研究表明,男性涉人幼儿教育行业在中国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只是初露苗头,所以从整个中国内地来看不是很突出,只是个别的省、市幼儿园尝试着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而且这些男幼儿教师当中个别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是,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还不错。初步的尝试表明,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男幼儿教育师范生80余名,其中上海的第二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约40余名),可是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不是那么看好。另外,从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上也不是很对称,在广州,l60多所幼儿园28422名幼儿教师当中,男性只有10几名(包括园长),由此可见其比例。而我们辽宁省,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我们调查省内9所幼儿园当中男性教师为2人(其中1人为后勤人员),经计算,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1:26。发达国家的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美国为10 %;日本为8 %;荷兰、澳大利亚为6%。

(二)男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由于诸多的原因,就读幼儿师范学校的男生们在毕业或未毕业的时候都跳槽了,但仍有一些男幼儿教师坚持留在了幼儿园,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喜人的,例如,广州的一所幼儿园,有一名男性教师,他是某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在到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后,承担了全园的体育课,在记者采访这些幼儿以及幼儿家长的时候,回答是这样的,幼儿们都说“我们幼儿园里有一位会讲故事的黄飞鸿,我们可喜欢他了”家长则说“听说幼儿园有一位男老师,孩子回家后可爱运动了,也不知这老师用的是什么魔法”在幼儿园园长的口中,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男性教师的作用了,园长说“自从彭老师来到了我们园,幼儿园的气氛一下子就提高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体育课,并且让孩子们的运动细胞全部活动起来了。”

在本省的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男老师,在模拟课上,幼儿们表现的异常活跃,在男老师的带动下,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见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会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幼儿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着法的调查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受到传统观念及男性择业观的影响,男性介人以女性为主的幼教领域的情况极为罕见,那么,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对男性的幼儿教师究竟是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一)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我们在对126位家长的调查当中,共有1乃位家长接受了调查,其中提倡应当发展男性幼儿教师的约占83%,表示有没有都一样的占3 0la,持反对的家长占}4 0}a。其中,提倡发展男幼教的家长认为,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因为男性的思维、胆识、开朗、勇敢、刚强都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相信男性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对男性的家长认为男性没有那么持久的爱心和细心。

(二)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在对省内9所幼儿园的调查中,有8所幼儿园表示需要男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首先肯定男幼儿教师的性别优势,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女老师很难达到的。但因为目前幼儿园仍以女老师为主,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幼儿家长不同的看法,所以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受到局限。因此大多数的幼儿园还是希望男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担当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电教、行政管理这一类的工作。同时多数的园长也表示,很关注将男幼儿教师引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肯定男幼儿教师必将在今后幼儿的培养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男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一)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发挥男性特有的性别优势。例如,对幼儿来说,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遇到困难时总是先找父母,平时对母亲撒娇等。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爱心,而女幼儿教师母性的关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这也正是男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凭借这种刚柔并济的个性特点,充分的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发展,避免幼儿软弱、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倾向的产生。

(二)幼儿园管理及科研能力的掌握。首先,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的目的、方法不断的在变化和发展,幼儿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孩子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会背几首诗的目的,以幼儿为中心,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幼儿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应当说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男性的思维特点是想法活跃,知识面宽,其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所以男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其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深人研究幼儿教育的新理论和最新动态等等,在现代幼儿园科研和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因综合教育活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组织活动的能力。男幼儿教师除应具备最基本的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储备涉猎面广的优势,凭借个性化的幼儿活动的组织方法,使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也被广泛的应用。男性的思维敏捷,对于课件的制作、微机的运用等既感兴趣,同时接受的也快,这些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幼儿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从这点上看男幼儿教师在“一专多能”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这些能力的掌握,无疑会使社会、家长及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评价,同时也使男幼儿教师们在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实现其远大抱负。

(四)对男幼儿教师职业信念和外在形象的要求。从调查中表明,家长拒绝男幼儿教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男幼儿教师不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心,不能给孩子带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男性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信念和形象呢?

第一,必须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这个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爱心和耐心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乐于为幼儿着想,乐于了解幼儿的心理,并运用各种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第二,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幼儿容易模仿,特别是对男性幼儿教师,幼儿既喜欢又祟拜,所以更加愿意模仿。因此,男性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对男幼儿教师学历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在调查中,有82%的幼儿家长认为男幼儿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的家长认为应具备高中学历,巧%的家长认为应具备中专学历,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对男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学历的要求的提高,证明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要求的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现代的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素质方面,大约有料%的家长希望男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即做带班的教养员老师,还有16%的家长认为男教师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好,不需要直接接触幼儿。

五、如何培养优秀的男幼儿教师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前教育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男幼儿教师的培养作为学前职业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其培养的方向、方法、内容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可采用分类分科的特殊辅导。一方面可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之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帮助男幼儿教师塑造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幼教事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未来幼儿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男幼儿教师的性别特点,发挥其性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例如,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军事知识、课件制作、自然科学、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知识等课程。从知识层面弥补女幼儿教师的不足。

(三)培养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可塑性强、适应性强、灵活性强。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同样也要求男幼儿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开设综合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高其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介人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人,男幼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

幼儿教师论文:男幼儿教师在困境中的自我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自我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 关键事件决策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走进传统以女性教师群体为主的幼儿园,必然面临各种困境。其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更为严峻与艰辛。本研究基于对一名男幼儿教师的深度访谈,针对其专业发展中的种种困境,提出了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即自我反思与关键事件决策。

一般认为,个体发展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t}走进传统以女性教师群体为主的幼儿园,男幼儿教师在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及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作用,进而面临较之女幼儿教师更多困境的过程中,其自我专业发展必然要通过自身的各种主体活动来实现。那么,男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哪些方面的困境?面对困境,男幼儿教师应该通过哪些主体活动来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呢?以下是本研究基于对一名男幼儿教师的访谈对其自我专业发展的困境与途径所作的简要论述与分析。

一、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如何适应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

男幼儿教师走进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幼儿园,除了幼儿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必然还会面对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对性别的自我认同。

Y(研究者,下同):作为男性,你进入以女性群体为主的幼儿园有没有感到不适应?

L(某男幼儿教师,下同):刚开始不适应。虽然大学本科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可真正成为幼儿教师,还是一时不能适应。尤其幼儿园只有我一个男教师,就更不习惯了。刚到幼儿园,好多女同事听说来了个男老师,都觉得新奇。开始大家都不熟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同事们接触,挺尴尬的。小朋友对我创民好奇,我们班的孩子都跑来问我“你是我们的老师吗?”其他班的孩子在操场上看到我都喊“来了个大哥哥”。家长来接孩子,看到我也挺吃惊的。

Y:这些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L:觉得不自在,不自然,好像自己走错了地方,挺难受的。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男幼儿教师进人以女性为主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因其性别的特殊性,而影响与周围异性教师和长期适应女教师的幼儿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和师幼关系,进而影响其角色的自我认同。有研究指出,在一个公共服务性社会团体中,来自团体内部的政治关系及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人对职业的忠诚度。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他们的职业压抑感会比女教师强,l2]由此更易使其降低对职业的专注程度,影响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导致男幼儿教师从幼儿教师队伍中流失。对男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并建立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适应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是其面对的首要困境。

(二)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1.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

Y: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你觉得哪些方面的困难较大?

L: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艺术领域的教学。大学里艺术技能课开得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跳舞、唱歌、弹琴,学得很少,所以带小朋友做操、跳舞唱歌,都很困难。另外,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特别是讲故事要求有表情、动作,要不然小孩子不喜欢听,一会就乱了。可是我一个大男人,总是觉得不好意思。

男幼儿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其不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表现,其中很多方面的不“达标”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气质的差异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行为的期待造成的。林崇德教授认为,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会“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男性气质)和女子气(女性气质)”。f3)这种差别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男幼儿教师在学习阶段缺乏对相关艺术技能的学习,而其自身的气质特点和艺术技能本身的难度,对其以后弥补艺术技能的缺失又造成了困难,这使得男幼儿教师不适应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是男幼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阻碍其专业的自我发展。

2.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幼儿园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决定了幼儿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也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构成部分。

Y:你觉得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没有管理上的阻碍?

L:有一些。教研组负责教学,我们要把一周的教案先交给教研组的教师“审查”,才能上课。她们多是老教师,喜欢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要求我们,而且在教案设计上求稳,怕出错。像我设计的体育活动的教案经常会被退回来,要求修改,我就很反感,这样自己有很多想法都不能实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好创新。

Y:你有没有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呢?

L:开始没办法,后来,对于那些我很用心设计的活动,我很想试试,因为没有试怎么知道不行呢,我就努力去说服教研组的那位教师,表明我有信心上好,并请她来看我上课。结果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之后,我们经常在一起聊聊,沟通一下,她们提的有些建议对我帮助还是很大的。

教学与管理的冲突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在这位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是突出,这可能是因为他所持的教育观念与其他教师不同,而又渴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愿意接受挑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刻板更容易束缚男幼儿教师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进行教学创新。男幼儿教师如果不能用积极的心态调节这种矛盾,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心与动力。可见,面对教学与管理的冲突,男幼儿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其一大困境。

二、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男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历等做出较为客观合理评价的基础上,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发挥特长与优势来弥补。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与调节,它有利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自己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男幼儿教师更需要对自己作为男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中的情绪情感及自我发展,进行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反思。

Y:在工作中你经常自我反思吗?一般涉及哪些方面?

L:经常进行。我们大班的孩子每天都要学习拼音、算术,很多孩子不愿学这些。我就思考幼儿园教育到底该教给孩子些什么。我认为教育方法求新还不够,关键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是否真正适合幼儿的发展。我还主动要求参与了教研组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的课题,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有了我们园自己的课程教材并在全园实施,增加了不少信心。对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也经常反思,看怎样做才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如我们幼儿园提倡教师自制玩教具,而制作玩教具是我的弱点。我在大学时对计算机很有兴趣,学了一些东西,我想可以用课件、动画代替手工教具,于是试着把语言活动制作成电脑课件,结果孩子们很喜欢,其他老师也觉得很有新意。

男幼儿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幼儿园教育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教师该做什么、怎么教”的疑问,这就意味着他开始了自觉的反思。通过这种自觉的反思,男幼儿教师更敏锐地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变化,提高了自信心。男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这一过程本身的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自我发展意识的引导下,对自身专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思考,使其对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反思是一个过程,而且要有相应的方法。只有不仅具备反思的意识,而且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提高反思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Y: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反思?

L:我会作记录,因为我平时就比较喜欢记日记。当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或组织上有所进步时,我就会思考我是怎样进步的,记下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每周我都会记录下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记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记下自己该补充的知识与能力。这对我帮助很大。

日志记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记录日志是一种反思,阅读日志也是一种反思。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博客”( blog)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反思手段。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博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深人的反思。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交流促进自我反思。}a}因此,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并有助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进行反思,对男幼儿教师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关键事件决策

“关键事件”的概念是由沃克(Walker, R)提出的,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选择。rr }9}关键事件是相对的,一个事件是否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在于教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把握和决策,这会影响其做出某种选择与改变,由此引发教师个人包括其教育观念在内的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Y:你觉得有对你的专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些事件吗?

L:有。像我参与的园本课程开发,对我的帮助就很大。(在这期间,)我看了许多关于校本课程、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上网查了别的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弥补了自己理论方面的不足。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真的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但不可否认在其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也进步了不少。

男幼儿教师将园本课程开发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契机,并在对课程开发这一关键事件决策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其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与动机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对自我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自我发展道路。可见,男幼儿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不失时机地对其做出决策,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作为一个局外人走进了男幼儿教师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了解到了他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独树一帜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受到关注的,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司男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同时还应具备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合理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自我反思,并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与此同时,社会与幼儿园也应该为男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在困境中不断地自我成长与发展。

幼儿教师论文:试论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以重庆市北赔区为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 职业幸福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然而,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条件在于幼儿教师良好的教育操守、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技巧、如一的教育执著;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条件在于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

1978年,中国幼儿教师一共27.7万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到2006年,中国幼儿教师增至77.6万人。数量如此庞大的幼儿教师,他们幸福吗?从检索到的关于幼儿教师幸福的文献看,答案是否定的。

一、幼儿教师的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

关于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的思想家几乎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阶级立场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幸福指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孙英博士认为,“全面地看,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孙英博士对幸福的见解精辟而深刻,以此观点探讨中国幼儿教师的幸福状况会深受启发。

教师最大的欲望就是育人,教师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人生最大乐事;教师以不能育人或育人失败为人生最大痛苦。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教师对自己育人成功的舒畅心理体验;教师的职业不幸指教师对自己育人失败的沮丧心理体验。育人成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要件;对自己育人成功的心理体验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要件。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即幼儿教师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二、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

(一)中国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

为了探讨幼儿教师的幸福状况,作者于2008年3月对重庆市北暗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名师工作室—徐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进行了《中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对该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徐宇进行了“关于中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的访谈。

本届徐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共7位,地区级幼教名师6位,省级幼教名师1位,其年龄分别为39,32,31,40,42,30,32岁,从年龄看,这7位教师可谓年富力强,在各自幼儿园可谓中流砒柱;其工龄分别为19,14 11.19,24,11,13年,从教师专业发展看,依据麦克唐纳(McDonald, F.)的教师阶段发展理论,这7位教师都走过了过渡阶段(transition st2ge)、探索阶段(exploring stage )、创新和实验阶段(invention and experi-menting stage ),她们都处于专业教学阶段(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ge ) ;其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5人,大学专科2人;其担任的职务为,教研组长4人,年级组长1人,科室主任1人,园长1人;其职称构成为:6人小学高级职称,1人小学一级职称;其获得表彰与奖励的最高级别为:国家级3人,省级2人,地区级2人。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现状如何?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现状,本研究采纳并修改了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本课题的问卷调查表—《我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问卷》共设计了23个项目,21个5级正向记分选择项,1个多项选择项,1个被试自由表述项。

经问卷调查,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21个5级正向记分选择项(满分105分)平均得分71分,最高得分85分,最低得分58分,这表明:她们的业务虽然优秀,但她们的幸福指数不高,换言之,她们不太幸福,她们的幸福与她们的业务不成正比。之后,作者将该问卷用于测试重庆市20余个区县的另外141名优秀教师,平均得分仅56分,其幸福指数更低。

(二)制约中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

徐宇名师工作室的7位学员对问卷的第22项回答为,当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时,5人次求助于爱人,4人次求助于同事,3人次求助于朋友,1人次求助于网络,没有人求助于父母及其他人员或机器。这表明,当幼儿教师面临烦恼时,他们主要依赖自己圈子的力量克服,其他人员或机构所起作用甚小,她们缓解压力的渠道有限。

问卷调查的第23项是“最后,请您简要谈一下您本人对幼儿教师幸福或不幸福原因的看法。”关于给幼儿教师带来幸福的首要因素,这7位教师的回答分别是:“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提高并用于实践,得到家长、领导和学生的肯定与承认,;“表面的荣誉(虚荣心)”;“工作有成绩或成就感”;“家长信任,孩子快乐,与同事相处愉快”;“教育过程的享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归纳这7位教师的观点,幼儿教师幸福的内因是教师本人教育道德高尚,教育理论先进,教育技能娴熟,教育方法科学,教育劲头十足,教育成绩显著;幼儿教师幸福的外因是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环境宽松,教育机会充足,教育支持充分。

关于给幼儿教师带来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7位教师的回答分别是:“工作量太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保持荣誉的压力”;“工作量大,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大,任务重”;“工作压力太大,工资低”;“待遇低,福利不太好”;“没有自主与保障”。这7位教师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层内容,即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大,表现在任务重、工作头绪多等方面;二是幼教师压力太大,表现在责任重大、保持荣誉的压力等方面;三是幼儿教师的待遇低,表现在工资低、福利不太好等方面;四是幼儿教师缺乏自主,表现在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保障等方面。

在初步了解到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后,作者感到惊讶,传统观点认为,幼儿教育轻松,没有压力,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事实上存在择校、升学的压力;也与中学教育不同,中学教育面临中考与高考的压力,殊不知,幼教教育也有工作量太大、工作压力太大的问题。过去的观点还认为,幼儿教师的收人虽不如大学教师的收入高,但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愿意为子女读幼儿园掏钱,幼儿教师的收人一定不会太低,而且还很有保障,殊不知,从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得知,幼儿教师收人其实太低,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实在不成比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作者又访谈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重庆市北暗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名师工作室导师徐宇。徐宇从事幼儿教育和儿教研工作20多年,成绩卓著,是一位享誉全国的知名幼教专家。徐宇认为,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这些都是现实,也是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她本人就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克服种种困难的;关于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太低,她认为,这是中国目前幼教界的普遍现象;关于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她认为,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管理自主和专业自主都将会不断增强,这有一个过程。

三、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条件在于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技能、足够的刻苦努力;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条件在于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

(一)从主观条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技能、足够的刻苦努力等主观条件

首先,从长时期看,从社会整体看,德福一致,有德者获福,失德者失福,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亚道德;其次,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因此,人们说,思想指导行动,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深度,认识的境界决定人生的境界,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第三,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哲学也是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会有精彩的人生,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高超的教育技能;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创业阶段,创业就是忍辱负重,温州商人成功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刻苦努力。

(二)从客观条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需要具备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等客观条件

首先,社会的过分期待往往超出幼儿的心智成熟程度,也往往超出教师的素养技能范围,给师幼平添过量负担和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合理的社会期待;其次,幼儿园的领导必须保障教师的公民权力、政治参与,做到民主治园、专业治园,以此克服“缺乏自主”这一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利因素;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用于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基本的物质资料无论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看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恰当的物质待遇;同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数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依据按劳分配原则,提供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报酬数倍于提供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幼儿教师提供的属教育人的复杂劳动,其报酬理应数倍于社会的简单劳动提供者,有鉴于此,幼儿教师过低的物质待遇是不可接受的,社会理应为幼儿教师提供适度的物质待遇,以此克服“待遇太低”这一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利因素。

幼儿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后将取得骄人的育人成就,这就为其获得充分的职业幸福创造了条件。总之,幼儿强则国家强,幼儿智则社会智,幼儿福则国民福,然而,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幼儿?

幼儿教师论文: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人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人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论文:浅析幼儿教师教学语言使用问题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 语言艺术 学前儿童

【论文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让自己的思想与幼儿的认识贴得更近些,有的在寻找深浅适度的教材;有的试图通过形式有趣的游戏;有的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具;也有的尝试运用稚气化的语言。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实现师幼思想的沟通提供了保障。但笔者以为,与动态的活动过程相对应,教学更是一门对话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哪此问题呢?

0.引言

语言在广义上指人们通过无声的或有声的方式,借助于体态,文字和口语表情达意。在教育中语言构成了一个以「7头语言为主,以书面语和体态语为辅的综合语言系统,教育教学主要是以这一综合系统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之精华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人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赋子语言以情感色彩。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热悉和了解的符合感性经验范围内的事物容易理解,而对于距离自己生活经验比较远的事物则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儿童的智慧之门。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再现教材当中描写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动机;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人向往的境界;能够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语言表现的“美”与“丑”评判。所以说,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把深奥的道理与热悉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色彩与节奏渗透到教学中,将情感与期待寄子于语言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形象、生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对于鲜明的、闪烁着色彩和发出声响的形象感受}一分深刻,并能牢牢地铭刻在记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渗透着色彩与声音,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第一要义。

教师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过程现象,使幼儿听后能产生有关事物的鲜明形象,能随着教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如“过电影”“放录相”似的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幼儿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儿童领略丰富多彩的外部I日_界,从而拓展幼儿认知和思维的空间,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2.以儿童的人格发展为目的,注意语言的人本性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重视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因素,因而,教师教学中说的、做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教学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一个问题,紧接着说;“能回答的小朋友请举手”立马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老师,身体跟着老师打转,小脚不山得随老师挪动,恨不得老师一喊就喊到自己的名字。甚至会有一些憋不住的孩子,抢先说起来。可是当孩子们如此热情合作时,老师又会冷不丁地大吼一声:“我喜欢让坐得好的小朋友来回答!”这种前后迥然的态度往往会令孩子们措手不及。幼儿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儿童发出的请求和需要。

3.富有情感和期望的教学语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灵世界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性格、情感、道德品质等都将随着他生理上的逐步成热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情感,形象地讲,这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哪里不注意细心关切地去感知周围世界,哪里就会产生默然无情的人。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将老师的话奉为“真理”,教师就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如和风细雨般地用美好的情感,甜美的语言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美的语言能再现美好的情感,能够感染儿童,激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语言的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

在幼儿园里,教师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敏感的东西,即儿童的大脑,儿童的大脑就象一朵拄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么小L}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事这种审慎的态度,以及在这种审慎态度之下用真挚而热切的语言去教育儿童。通过语言,让美好的情感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流淌,让心灵得到沟通和交流,当这此美好的情感常驻幼儿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敞亮起来。

那么教师的语言应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混合着对幼儿抱有极大期望和希望的、对幼儿、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的情感。

3.1热爱教师职业和自己专业的深情

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是人们在某方面开拓创新的推动力。

教师如果深爱自己的职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它产生了责任感,就会成为自觉地奉献全力给教育事业的人,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同时,还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有着深厚感情,这样才会“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语言便处处透露出积极生动,鲜明的色彩。

3.2热爱幼儿的真情

真挚热爱的情感,是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幼儿的喜爱和信赖,才能爱屋及乌地喜爱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学语言中富含了这种真情,就如春风化雨,让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对幼儿的热爱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如对孩子的信任与理解,关心与体贴,尊重与爱护,鼓励与激励等。教师心中有这此爱孩子的真情在,自然会在她的教学言语中流露出来,有声言语可以表现,无声言语也可以表现,她的动作、她的目光、表情都洋溢着这种真情。

教育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双向活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念的任何过程。

师幼互动就是指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语言鼓励幼儿积极讨论,积极进行探索,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一起探索;使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回应,相互碰撞,从而作用于彼此的心灵,开启幼儿的智慧,情感之门;使儿童的智慧、情感在师幼心灵的相互交融的溪流中得到生机勃勃的发展。

教学语言作为教学的一种存在,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幼儿的世界因你的语言而变得更加精彩,让幼儿在快乐中不断健

5.结束语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幼儿教学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去摸索和研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付方式;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应付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302名幼儿教师进行了工作压力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合理化、幻想、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四个因子对工作压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良好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工作压力这一现象日益凸显。有人提出,为什么在同样压力情境下,有的人感到压力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却相反,原因可能与个体所采取的应付方式和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在与工作压力相联系的众多因素中,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本研究试图从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旨在通过研究为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建立符合幼儿教师心理需要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是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压力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对幼儿教师进行半开半合问卷调查、访谈基础上,经有关专家指导编制而成,该问卷由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幼儿园组织氛围、社会地位和社会要求、幼儿和家长、工作负荷等维度组成。

2.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肖计划和许秀峰(1996)设计,全部问卷共62个项目,采用“是”或“否”选择,选择“是”得1分,“否”得0分,每项得分表示该项应付方式的情况。有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0,六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构成各因子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35以上,说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由肖水源(1991)编制。共l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采用多项选择方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其效度也较好。

(二)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如前所述。

2预测:在南充市选取3所幼儿园的32名教师进行预测。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由六个维度、43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

3.正式施测: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四川(61名)、山西(88名)、广东(37名)、辽宁(59名)、安徽(57名)五个省选取部分幼儿园教师作为被试,最后有效被试为302名。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o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本量表将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极重压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如下表:

表1显示,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仅有23.8%的人没有压力。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其他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二)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相关。

表2表明,工作压力总分与应对方式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9,P<0.01)。进一步考察工作压力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大多数因子(除求助外)相关密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各压力源与应付方式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应付方式关系最密切的是自我期望、幼儿园组织氛围、工作负荷、幼儿和家长、社会地位方面的压力,关系最不密切的是来自工资福利方面的压力。从不同的应付方式来看,应付方式中的问题解决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呈正相关,除求助外,其他因子与压力的关系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与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与压力关系较小的是问题解决。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应付方式的回归预测。

表3表明,应付方式中的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三)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表4显示:工作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4,P<0.01)。进一步考察工作压力的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均呈负相关,且相关都较为密切(P<0.01),达到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水平。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与社会支持关系最密切的是工作负荷、工资福利、自我期望、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最不密切的是社会地位。从不同的社会支持来看,与压力关系最大的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压力关系较小的是客观支持。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社会支持的回归预测。

从表5可见,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两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2名幼儿教师中,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这提示幼儿教师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

(二)建议

1.建立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应付方式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应付方式是否有效与压力大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虽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特征,有助于减缓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应付方式;幻想、退避、自责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不利于减缓压力的应付方式。而合理化是集成熟与不成熟于一体的应付方式,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合理化、幻想表现为消极的、负向的特征,属于防御性应对方式,是力图减少焦虑情绪,保护自己不受压力影响的应对策略,然而由于它并未减弱压力源本身的影响,因而暂时的回避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压力,反而还会产生副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加强积极应付方式的合理运用是个体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从教师本人来说,为预防压力的产生或缓解已产生的压力,应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习和掌握积极的应付技能,理性地看待压力,认真分析,主动采取放松、宣泄、转移目标等降压措施来应对压力。比如,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等。

2.提高主观感受性,构建并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面临压力的缓冲剂,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压力。多项研究认为,在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降低个体对应激过程的认知评价,帮助个体解决当前的危机事件,使压力得以解除与释放,从而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所承受的伤害程度减弱进而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幼儿教师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工作压力越大。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有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支持确实有利于工作压力的缓解,而且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实际的客观支持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更为重要。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另外,只有被利用了的支持才是真正的支持。这就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信息量、敏感度和矫正认知偏差,增强自己对来自他人支持的感知。即在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社会支持存在的情况下,要不断培养和增强个体对这些支持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提高主观支持的积极影响。

第二,加强对支持的利用度。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同时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而在对付应激源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教师要积极地争取并勇敢地接纳来自如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教师同学、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方面的关心、照顾、支持、援助等。此外,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和谐处理人际关系,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并积极利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周围的人广泛接触、交往,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在必要的时候善于寻求和接纳来自他人的支持,才能通过现实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脱离困境、减轻压力。

幼儿教师论文:探析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素质 规划纲要

【论文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幼教改革的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它仍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机遇。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同时教育改革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幼儿教师是很难应对改革带来的改变和挑战的。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专业,2010年还特别批准了5所幼儿中专,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努力做到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可以看出国家、社会、家长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更不是简单的量化。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品德上的严格自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诸多优良的素质修养,比如思想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

一 思想品德素质

1.较高的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思想会影响行为,幼儿教师的思想素质会直接表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中,幼儿教师应以真善美为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以健康积极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和生活,使它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好模仿,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幼儿最生动、最直观的学习榜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幼儿教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聪慧的、权威的,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具有威信,所以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现在幼儿教育机构和家庭都很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孩子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还有很多幼儿园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蒙学教育,教幼儿从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著作。大多数孩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中的却不多。孩子们都会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时还是会互不谦让。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幼儿,效果会更好。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幼儿教师应该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但实际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却不容乐观。纵观当今时事,虐童、辱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某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被该校女老师易某用电熨斗烫伤。家长发现孩子受伤时质问,易某谎称是因孩子们上厕所时相互拥挤不小心摔伤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天有540名儿童死于虐待。

儿童受虐不仅仅指身体的殴打、体罚等,还包括精神方面的,诸如对儿童的疏远、冷漠、贬低与压抑等方面。我们知道,幼儿年龄小,他们有特定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犯错在所难免,爱讲话、睡觉不老实更是他们的天性。作为幼儿教师本应亲近他们,爱护他们,耐心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如此粗暴地虐待孩子,不仅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更会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可磨灭的危害,影响其终身。

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势在必行。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幼儿,弯下腰来、蹲下来对幼儿说话,轻拍孩子的脑袋提醒他们注意,抱抱孩子以示夸奖,这些简单的动作都能体现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流露出对幼儿的体贴、关爱,应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二 健康的身心素质

曾经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将健康比作1,将其他的如学识、财富、地位、容貌等比作0,那么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就拥有的越多。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健康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健康的内涵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

1.健康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6月,《早期教育》编辑部曾在某市对11所幼儿园的103名幼儿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累,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长,每天基本超过8小时;二是班级人数多,班级人数最少的为25人,最多的46人;三是案头工作多,有教案、观察记录、教学笔记、准备教具、教科研活动记录、家园练习册、计划总结等;四是开课多、比赛多,尤其是示范园和实验园;五是业务学习多。

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使很多幼儿教师不能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坚持下去,很多幼教工作者在从事几年幼教工作后就转行了,甚至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给幼儿教师的工资支出随聘任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几年就更换一批教师。幼师队伍没有保障,很难形成合理的年龄层次,没有老中青年龄层的合理分布,大多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有人认为,当幼儿教师就是吃青春饭,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说:“喜欢这个专业,但不喜欢这个职业。”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应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就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纯真的笑脸,包容幼儿犯的每一个错误,在对幼儿付出爱心时,就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获得幼儿教育的意义和快乐,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奉献青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幼儿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这些语言最能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每个幼儿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其发展的速度、强度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种教育方法,有的幼儿接受快,有的幼儿接受慢,对那些发展缓慢或性格内向或经常犯错的幼儿,幼儿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地倾听、教导,切不可性情急躁,更不可大发雷霆,以威怒震慑幼儿。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当你驾驶着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突然飞机上没油了,而机上还有十几名乘客你怎么办?”小孩不假思索地说:“我让旅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乘降落伞跳下去。”观众席上一片哗然,主持人也哈哈大笑。当大家都认为孩子会自己逃命时,小孩委屈地哭着说:“我要赶紧去找油啊,然后飞机就可以继续飞了。”小孩的想法是天真淳朴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耐心和他们交谈是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幼儿教师应该有一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观察幼儿,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要并适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幼儿身体娇弱,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生活中可能对幼儿有威胁的隐患,如椅子上突出的螺丝帽,幼儿松开的鞋带等,幼儿教师要及时处理好这些隐患。还要善于发现教学问题,合理分析,灵活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幼儿教师还应有积极充沛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使幼儿受到感染,促进幼儿健康地快乐成长。

三 基本文化素质

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现代幼儿教育内容有五大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幼儿教师接触的幼儿多是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处于吸收性心智,好奇心强,会有很多个“为什么”,幼儿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幼儿提出的千奇百怪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轻松地承担教育工作和应对幼儿的提问的。

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游戏等,音乐、美术、舞蹈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不仅如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非常高,幼儿教师普通话能力测试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否则是拿不到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这是幼儿教师职业不同于普通教师职业的地方。一般来说,幼儿教师的学历总体水平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是偏低的,幼儿教师一般具有大专学历,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也不在少数,但是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却非常严格。这是由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

四 人文素质

人文,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和肯定,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和发展为出发点。幼儿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幼儿为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幼儿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教育阶段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不能简单地把幼儿教育看做是为上小学做准备,幼儿期就是游戏期,要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现在的幼儿教育为了盲目地满足家长的需要和追求短视的效果,让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被识字、算术、英语、特长等填满,幼儿教育成了超前教育。幼儿教师应以幼儿为本,把时间还给幼儿,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使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幼儿教师才会真正领悟到幼儿教育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心理效应 学校管理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蚂蚁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霍桑效应等都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培育组织精神,创设和谐环境,确立梯级目标,慎重分配任务,提供展示机会等,引领、凝聚、调控、提升幼儿教师队伍。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如能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

1 对几个心理效应的解读

1.1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每只蚂蚁都依赖集体生存,蚂蚁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个体都在为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有的负责寻觅食物,有的专门负责运输,有的专门负责照看幼虫,有的负责抵御外敌,甚至还有一些专门在蚁群中穿梭……但令人惊奇的是,蚂蚁一旦形成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加,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随着个体越来越多的加入,似乎到了某种临界值或法定数时,思维便开始了。这样的蚂蚁组织可以瞬间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啃成一堆白骨,也可以横扫整片森林或一幢幢高楼,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蚂蚁效应”对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是:管理者不但要培养全体成员认同的组织文化,还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工明确,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皮格马列翁效应

皮格马列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赛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期望与少女生活在一起,由于他的真诚渴求,竞使这个少女的塑像变成了活人,期望得以实现。这一效应的理论假设是:管理者把自己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且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和指导,而由于这种不同的期望和对待,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作出反应,这就加强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从而导致了更多的期望行为,因而教师的成长就朝着管理者期望的方向提高。

1.3霍桑效应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当时,这个工厂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和福利制度,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长期低下,达不到期望的状态。从1927年到1932年,有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之为霍桑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最重视的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需满足的要求中,金钱是一个因素,更多的是感情、安全、归属感等。领导者要善于倾听下级的意见,使群体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取得平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

1.4社会促进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对个体来说,感受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或被人评价的焦虑,而表现出对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小的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群体活动责任意识下降,评价的焦虑被减弱。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分配任务时应定岗定员,抓岗位责任制,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杜绝责任不清、意识淡薄等问题。

2 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与广大女性一样,同时承受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就工作性质来说,她们和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差异,除了教育还承担很大部分的保育工作。就教育对象来说,面对的是2~6岁的孩子。而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敏感时期,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深刻性。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幼儿教师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今天,人们对其劳动给予更大的尊重,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从管理现状分析:重刚性管理轻柔性管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管理者过分强化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忽略教师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会使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相互猜忌。二是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导形象,利用领导者的权力对教师实施影响,而忽略了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三是管理者忽视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以上问题和矛盾在幼儿园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情感发展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在当今,尽管人人都在强调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离。

3 心理效应在队伍管理中的运用

鉴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围绕“以人为本从心开始的管理原则,借鉴心理效应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培育组织精神,引领队伍

组织精神是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积淀、提炼出来的体现组织意志、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成果。它是组织的精神支柱,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关注态度和价值取向,渗透到组织成员心灵中,附着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发现并捕捉其中所蕴涵的组织精神的胚芽,并对其加以培育和提炼,以形成全园教师所认同的精神目标。然后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这个目标贯彻于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精神目标从口头上、纸面上转变为全园成员的一言一行,成为弥漫在整个幼儿园的组织氛围,进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园风。

3.2创设和谐环境。凝聚队伍

教师队伍是一个文化群体,其素质的培养和发挥往往受环境氛围的制约。因而,在园内,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勤奋努力,更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凤正、人和的工作环境。作为园领导,要善于把全体教师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计划、组织、协调、评估等工作,使实现办园目标的工作过程成为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尊重、协作、互助的关系,造就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的人际氛围。

日常生活中,管理者应力求营造“爱”的氛围,既是领导者,又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对待教师以诚换心,用真诚的感情去关心她们,尽可能满足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需要,通过“和风细雨式”的交谈、节日慰问、生日点歌、婚礼祝福等途径与广大教师建立情感联系,对她们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婚姻恋爱给予关心和帮助,使教师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人格上的尊重。以这种情感纽带促使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

3.3确立期望目标,协调队伍

当教师接受一项任务后,便千方百计想知道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期望程度,尤其是领导的看法,以便能更好地控制、支配、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依据教师的所长、所短,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确定对教师的期望目标。而对教师的期望必须是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管理者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3.4慎重分配任务,调控队伍

当一个教师接受一项既艰巨而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任务时,他就会由被信任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进而激发起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圆满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这里,任务的分配十分重要,它是衡量领导是否知人善任的重要标志。为此,园领导在用人时要做到识才、爱才、用才。每分配一项工作,首先考虑的是:某人能干什么?而非某人能否和我合得来,不以个人的好恶划分亲疏。

其次,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性格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如有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有的专业水平高;有的家园沟通细致,家长信任度高;有的课堂调控能力特别好等等,所以,幼儿园管理者要做有心人,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避免教师职业角色混乱,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再则,人员的组合,注意合力效应,力戒“内耗”现象。如班级教师的配备,可采用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教师选择愿意配班的候选人,而后,领导根据各部门人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和教师的年龄结构,优化人员的配备。或“老带少,少促老”,老教师在低段任教,年轻教师在高段任教等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力求1+1>2,避免1+1=0。

3.5提供展示机会,锻炼队伍

在教师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拥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特长,因此,管理者应当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承认和接纳个别差异,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如针对老教师对学科缺乏探求感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调控能力等,开展“扶老助弱”系列活动。对老教师进行本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材教法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请他们当师傅,对青年一代进行“传、帮、带”;通过老教师上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激发老教师再学习的动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上示范课、上精典课,引领青年教师科研兴教;破除论资排辈、伯乐相马的传统选拔方式,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当中,实施发现、培养、创造、使用“名师”工程。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承担指导老教师业务培训的任务,帮助老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对有些业务能力强,但怕吃苦、对幼儿缺乏耐心的教师采用“逼、拉、拽、推”等措施,让他们身上蕴含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快马”一领风骚,使“弱马”迎头赶上。

将心理效应运用到管理层面,归纳起来两句话:管理者用“心”去管理;教师用“心”去体会。当“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一种自然时,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成为可能。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 稀缺 文化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性别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身体化”倾向以及“二人”关系倾向等特征对男性幼儿教师出现稀缺问题的影响深远。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街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在大连的比例是0. 05:9. 95,武汉市的比例是0. 6: 9. 4。而在国内公认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比例是0. 04: 0. 96。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约占1/10,而在幼儿教育更为发达的德国,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超过两成川。幼儿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健康发展。

男性幼儿教师缺乏问题的存在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文化观念、国家政策、已有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在诸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文化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笔者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男性幼师缺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男性幼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

1.夫妇有别,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维系着封建宗法制度。其中与男性幼师稀缺息息相关的传统观念就是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笔者认为夫为“纲”的观念对男性的要求起码有两点,男性必须表现出刚性以及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成就。由此观念引发了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成就感低以及男性被认为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

首先,成就感低。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时必须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目前幼儿教师待遇较低,很多的男性幼师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去寻新的发展,以期能解决家庭经济及生活问题。男性幼儿教师的成就感低还表现在自我得不到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琐碎且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反复产生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其次,男性被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具有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只有女性教师可以胜任这个职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幼教就是女性的职业。实际上幼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腻、温柔、耐心等这些女性特有的品质,男性的刚性也是必须的。而且男性在很多时候也不缺乏细腻、温柔、耐心,但已有的观念并不认为如此,男性不能胜任幼教事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2.“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身体化”的倾向:见面一般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吗?”人不健康需要补时,对“补身”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其心理卫生的照料等。这种“身体化”倾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的原因就是对幼儿身体的过于关注而忽视对其心理需要的关注。

首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这可以表现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给孩子吃好穿暖是抚养儿童的唯一重要任务。饮食的重要性使得在中国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母乳哺养是一贯的传统,儿童交给女性来哺育也被认为是唯一的选择。男性一般没有承担照顾和教育儿童的任务,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男性的存在也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其次,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殊不知,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个抚摸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而父爱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扩展到幼儿园,孩子除了需要女性的照顾外男性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的。

3.“二人”关系的倾向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强调要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才能浮现他的“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常常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及定位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观念下引发出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男性幼师被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必要、不体面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男性教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因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衡量在于社会及他人而不是自己。男性幼儿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师这份职业都是不能给予其应有的认可及肯定,这直接给男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其结果是报考幼教专业的男生极少或没有。并且目前社会上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太体面的一件事,这就致使报考了幼教的学生毕业后严重流失或就业后改行。

二、男性教师稀缺的对策

1.客观看待男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认为,更为理智以及客观地评价男性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及劣势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男性教师从事幼教事业相对于女性来说确实存在性别上的一些劣势。比如,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冲动及不稳定,变化无常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缺乏亲切、温柔和善解人意方面男教师也是逊于女教师,男性教师要比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和幼儿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幼感情交流;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缺乏耐心和细致,而幼儿园里的工作特别需要这种耐心和细致。男性教师性别上的重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事物都是两面的,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存在劣势,但也具有他们的优势。首先,男性教师更为独立、果断,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教师也更善于敏捷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并迅速作出决断,这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男性教师更为自信、阔达。与女性相比,男教师心胸比较开阔、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开阔胸怀、乐观向上和富有阳刚之气的品质。而这就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阳刚危机”现象,培养男性儿童应有的阳光气质。第三,男性教师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更强。男教师与女性教师相比思维更灵活,兴趣也更为广泛。这对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女教师所没有的优势。

2.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身体化”还需要理化。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儿童除了在生理上对女性以及女性教师的依赖外,在心理上同时对女性和男性的依赖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要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要对男性幼师工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其社会价值。幼儿的健康发展少不了男性幼师的贡献,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也分担家庭经济负担让男性幼师可以继续留任幼教事业但不为经济犯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参与,肯定男性教师在幼儿园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是对男性幼师最大的支持和鼓舞。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关键。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最佳体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能体现社会对幼儿事业的重视,对幼师的重视,也是对男性教师的充分肯定。改善男性教师的经济状况也是留住男性幼师的最有效的途径。

3.肯定自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习惯于通过他人来界定,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对个体的评价不仅要通过他人而且也要通过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及肯定。因此,对于男性幼师来说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性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一份职业是其得到他人以及自我肯定的首要因素。男性幼师必须做到干这一行就爱这一行,树立远大目标,肯定自我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如福禄培尔、陈鹤琴以及张宗麟等靠拢,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其次,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男性幼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及家人对自己从事幼教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不良评价,当然,当别人给予正面评价时也需要保持不骄不躁。再次,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肯定是最为关键的。像一句俗语所说:“连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爱你?”套用一下,我想对男性幼师说的是:“连你自己都不肯定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肯定你?”

幼儿教师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学行为 转变

论文摘要: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定位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真正的支持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

新《纲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探索幼教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进人一个新阶段。作为新《纲要》最终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在新《纲要》的真正贯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学习了新《纲要》后,笔者在本班的一个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究。我们班(中班)当月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我们以信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叫做“符号会说话”,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的含义及用途。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标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户外活动时.笔者发现孩子们十分注意观察幼儿园里的一些标志(符号),有的孩子还就一些不认识的标志展开的讨论,当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跑来向笔者求证。笔者想,标志(符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它们有不同外形、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含义,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的素材吗?由此,“标志(符号)”这一探索性主题活动产生了。

《纲要》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此次活动主题的生成正是源于教师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对孩子们兴趣点的捕捉。也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支持。

回到班里.笔者组织孩子们就刚才在院子里看到的标志符号进行了回忆及讨论。讨论的范围随着孩子们的发言也渐渐扩大,从生活标志到交通标志.孩子们说的多但重复的也比较多。壮壮说“我家有一本书,里面有好多标志,明天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看。”笔者鼓励大家都回去收集一些标志。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块可以展示和交流自己收集品的巨大空间。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而是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自己进行标志的设计及创作时,教师便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保证幼儿能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设想。此时,教师便成为了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努力将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使自身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对话”式教学。通过这次活动,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

1 教师应成为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者,使环境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必须尊重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面前敢说敢表现。在此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改变丰富的物质环境来关注儿童,观察他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环境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桥梁。

在“标志”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对标志产生兴趣时,教师及时地发动幼儿收集了大量的标志图案布置在教室中,为满足幼儿了解多种标志的需要提供了环境支持。当孩子们有了创作欲望时,教师又及时准备了各种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物质支持。

从而使孩子们在自我满足的同时获得了成长。

2 教师应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一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更关注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幼儿会生成出最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注意观察、关注,要给予响应、回应,并及时调整计划.以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与幼儿一同成为活动的设计者。

虽然原本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但当教师发觉幼儿的兴趣点逐渐转向“标志”时,教师在不影响原主题的情况下,叉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生成了第二主题“标志”。并跟随孩子们的兴趣与发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孩子们的发展遭遇停滞时,教师略加助力(提示孩子们对标志分类并从中发现规律),使孩子们取得一定突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完成了这个活动。

3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欣赏者、等待者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在此次活动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急于介入,学会等待.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

总之,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一同学习,一同探究,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伙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正因如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 稀缺 文化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性别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身体化”倾向以及“二人”关系倾向等特征对男性幼儿教师出现稀缺问题的影响深远。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街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在大连的比例是0. 05:9. 95,武汉市的比例是0. 6: 9. 4。而在国内公认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比例是0. 04: 0. 96。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约占1/10,而在幼儿教育更为发达的德国,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超过两成川。幼儿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健康发展。

男性幼儿教师缺乏问题的存在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文化观念、国家政策、已有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在诸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文化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笔者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男性幼师缺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男性幼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

1.夫妇有别,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维系着封建宗法制度。其中与男性幼师稀缺息息相关的传统观念就是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笔者认为夫为“纲”的观念对男性的要求起码有两点,男性必须表现出刚性以及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成就。由此观念引发了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成就感低以及男性被认为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

首先,成就感低。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时必须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目前幼儿教师待遇较低,很多的男性幼师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去寻新的发展,以期能解决家庭经济及生活问题。男性幼儿教师的成就感低还表现在自我得不到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琐碎且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反复产生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其次,男性被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具有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只有女性教师可以胜任这个职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幼教就是女性的职业。实际上幼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腻、温柔、耐心等这些女性特有的品质,男性的刚性也是必须的。而且男性在很多时候也不缺乏细腻、温柔、耐心,但已有的观念并不认为如此,男性不能胜任幼教事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2.“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身体化”的倾向:见面一般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吗?”人不健康需要补时,对“补身”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其心理卫生的照料等。这种“身体化”倾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的原因就是对幼儿身体的过于关注而忽视对其心理需要的关注。

首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这可以表现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给孩子吃好穿暖是抚养儿童的唯一重要任务。饮食的重要性使得在中国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母乳哺养是一贯的传统,儿童交给女性来哺育也被认为是唯一的选择。男性一般没有承担照顾和教育儿童的任务,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男性的存在也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其次,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殊不知,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个抚摸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而父爱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扩展到幼儿园,孩子除了需要女性的照顾外男性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的。

3.“二人”关系的倾向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强调要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才能浮现他的“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常常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及定位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观念下引发出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男性幼师被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必要、不体面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男性教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因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衡量在于社会及他人而不是自己。男性幼儿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师这份职业都是不能给予其应有的认可及肯定,这直接给男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其结果是报考幼教专业的男生极少或没有。并且目前社会上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太体面的一件事,这就致使报考了幼教的学生毕业后严重流失或就业后改行。

二、男性教师稀缺的对策

1.客观看待男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认为,更为理智以及客观地评价男性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及劣势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男性教师从事幼教事业相对于女性来说确实存在性别上的一些劣势。比如,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冲动及不稳定,变化无常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缺乏亲切、温柔和善解人意方面男教师也是逊于女教师,男性教师要比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和幼儿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幼感情交流;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缺乏耐心和细致,而幼儿园里的工作特别需要这种耐心和细致。男性教师性别上的重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事物都是两面的,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存在劣势,但也具有他们的优势。首先,男性教师更为独立、果断,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教师也更善于敏捷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并迅速作出决断,这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男性教师更为自信、阔达。与女性相比,男教师心胸比较开阔、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开阔胸怀、乐观向上和富有阳刚之气的品质。而这就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阳刚危机”现象,培养男性儿童应有的阳光气质。第三,男性教师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更强。男教师与女性教师相比思维更灵活,兴趣也更为广泛。这对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女教师所没有的优势。

2.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身体化”还需要理化。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儿童除了在生理上对女性以及女性教师的依赖外,在心理上同时对女性和男性的依赖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要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要对男性幼师工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其社会价值。幼儿的健康发展少不了男性幼师的贡献,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也分担家庭经济负担让男性幼师可以继续留任幼教事业但不为经济犯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参与,肯定男性教师在幼儿园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是对男性幼师最大的支持和鼓舞。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关键。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最佳体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能体现社会对幼儿事业的重视,对幼师的重视,也是对男性教师的充分肯定。改善男性教师的经济状况也是留住男性幼师的最有效的途径。

3.肯定自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习惯于通过他人来界定,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对个体的评价不仅要通过他人而且也要通过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及肯定。因此,对于男性幼师来说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性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一份职业是其得到他人以及自我肯定的首要因素。男性幼师必须做到干这一行就爱这一行,树立远大目标,肯定自我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如福禄培尔、陈鹤琴以及张宗麟等靠拢,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其次,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男性幼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及家人对自己从事幼教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不良评价,当然,当别人给予正面评价时也需要保持不骄不躁。再次,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肯定是最为关键的。像一句俗语所说:“连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爱你?”套用一下,我想对男性幼师说的是:“连你自己都不肯定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肯定你?”

幼儿教师论文:试论南宁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及其特点

论文关键词:南宁市 幼儿教师 幸福感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对广西南宁市127名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南宁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较低,在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大连市幼儿教师。而且,在南宁市幼儿教师中,工作3 -5年者在身体健康、心态平衡、人际适应上的幸福感都比其它教龄段的教师低;大专学历的教师人际适应、自我接受、成长进步方面的幸福感显著低于其他学历教师;收入影响着南宁市幼儿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月收入低于800元的教师幸福感明显低落。

幸福感是心理学家从独特的视角对幸福的界定—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关注幼儿教师幸福感有助于了解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为有效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提供心理学依据。为此,我们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广西南宁市4所幼儿园的带班教师共127名,选用邢占军编订的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SWBS一CC)简本测查了她们的幸福感状况。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生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十个维度。

一、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现状

1、被试的描述性统计资料(见表1)

2、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的基本现状

比较本研究与国内其它关于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水平明显偏低;各个城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在各维度的得分趋向呈较大的相似性,在成长进步、家庭氛围和人际适应上体验的得分相对其它维度来说较高。

二、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特点

1、幼儿教师幸福感在教龄上的特点

不同教龄组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幸福感体验是有差异的。但F检验发现,身体健康体验的差异达到显著性(F二5.40,p =0.001 <0.01),总体幸福感和其它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通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身体健康体验差异的显著性是因为2年以下教龄教师与3一5,6一1011,15年等教龄段的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2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在身体健康维度上得分最高,3一5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低,此后随教龄增加身体健康得分逐步提高。

幼儿园教师在人职之初,身体健康体验上的得分都比其他教师高,在心态平衡和人际适应上得分也比较高,但工作3一5年间的教师却在这些维度的得分上都表现出下降趋向,而5年之后又开始回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年轻教师在刚进人幼儿园时,是满腔热忱,豪情满怀,随着她们对幼儿工作的不断了解和深人,她们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困惑与危机也接踵而来,再加上人际处理的复杂性,这些心理因素必然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作2年左右后会进人到一个工作的低谷。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生存空间和选择空间都受到较大限制,这些制约了年轻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工作态度和工作目标,导致幼儿教师的幸福感下降。在工作三五年后,教师通过心态的调整和阅历增长,人际处理能力的提高,能体会的幸福感有所增加,但从整个职业人群的幸福感来看,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并不高,这应该与幼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也揭示,我国幼师当前的职业生活质量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的消极情感体验较强烈。

2、幼儿教师幸福感在职称上的特点

F检验发现,不同职称教师的幸福感中身体健康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心态平衡体验等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未定职教师的身体健康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人际适应得分显著高于未定级教师;幼教二级教师的心态平衡得分显著高于未定级教师和幼教一级教师。

3、幼儿教师幸福感在学历层次上的特点

南宁市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F检验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幼师的成长进步(F=2.72,p二0. 049 < 0. OS )、人际适应(F=3.23,p = 0. 045 < 0. OS )、自我接受(F=3.06,p= 0.05= 0. 05)、总体幸福感(F=3.764,P=0. 027<0. 05)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大专学历教师的人际适应得分显著低于中专学历教师,而自我接受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学历教师,同时,其成长进步和总体幸福感得分都显著低于中专和本科学历教师。

现在广西幼儿园的人职门槛在升高,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从2006年开始,就有本科毕业生进人各大幼儿园,且其人数在不断增加。在社会上“学历论”的影响下,这些本科生的进人,给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表现在自我接受维度上,由此影响了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而幼儿园的中专学历教师,基本上都已经是很早就人职的老教师,已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调整好了各方面心态,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因此她们各方面的体验反而比大专学历的年轻教师来得幸福些。

4、幼儿教师幸福感在收人上的特点

F检验发现,收人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接受体验这一维度上,月收人低于800元的幼儿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显著低于月收人超过1500元的教师(F = 3. 24 , p = 0. 044 < 0. 05)。

曹光海、公王民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收人不影响教师幸福感。在本研究中,收人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体现在对自我的接受态度上。曾有研究者在综述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收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心理变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收人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高收人会带来自信,增强工作、生活的安全感,高收人的人更容易悦纳自己,从而提高幸福感。目前南宁市幼儿园教师中,低收人者大多为毕业不久的大专、本科学历的学生,她们观念新,拥有更多的理想和发展潜能。现实中,她们大都担负着对幼儿教育、保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她们的工作现状与她们受到的待遇,如低收人以及现阶段人们对低收人教师的认识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冲击着她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大大降低了她们的幸福感体验。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不同收人状况对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社会关系状况、自我接纳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低收人教师缺乏安全感,自我接纳幸福感水平低。

5、幼儿教师幸福感在幼儿园规模上的特点

在幼儿园规模方面,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差异体现在社会信心(F=3.80,p=0.013 <0.05)、自我接受(F=4.82,p=0.004 <0.01)、成长进步(F=2. 68,p = 0. 050)维度上。多重比较发现,具有13一18个班规模的幼儿园教师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班级规模的幼儿园教师。

各维度在婚姻和园所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由于样本中男教师仅5位,男女性别比例悬殊,同样的由于担任行政职务的仅9人,样本太小,因此本研究未对性别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在各维度上进行统计学检验。

从整个研究结果来看,自我接受维度在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体验中时有体现,学历、收人、园所规模等都影响着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可见自我接受在幸福感体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广西幼儿教师对自我的接受体验,这是幼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她们的工资收人进行改革,真正根据教师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工作年限、职称等确定收人的多少,并通过宣传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以充分地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她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专业培训帮助幼儿教师完善自身人格因素,掌握情绪调控的技巧。许多研究者相信,人格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幸福感的指标之一,它与人的幸福感水平有着很高的相关。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调整和适应来提升。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自我效能感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观察和访谈两位教师,了解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大致状况。本文的特点不在于提出普启遍性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质性研究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1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在控制和调节个体的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作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y师自我效能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它对教育工作、儿童发展、教师自身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状况如何?他们到底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确定将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划分为教育、家长工作、教育科研等三大方面.围绕这些具体的方面来了解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状况。

2抽样和进入现场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对象一直是一个问题。新手型老师与经验型老师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笔者确定选择符合这两类标准的教师,同时尽可能兼顾教师的不同个性、教龄和能力水平。

A老师,30岁,教龄11年,幼师毕业,进修过大专课程,性格外向、豪爽,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经常参与园内、园外、区上、市上的活动,如赛教、活动设计、论文等,获了很多奖。B老师,25岁,刚参加工作半年多,本科毕业。2005年参加全国硕士考试,未能考上,9月份在上海某城区幼儿园任教师,性格内向、文静。

3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包括间接资料和直接资料的收集。间接资料的收集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直接资料的收集又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接下来是观察和访谈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观察现场中发生的事件、现象或对话,我都会尽可能地记述下当时的过程和细节。如果当时不方便记或没有记完整,回去后赶紧补记。深度访谈记录一直是研究中关键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老师不同意录音,所以笔者尽可能地将访谈时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作重点的速记与描述,尽可能保留她们原始的语言风格。而一部分网上聊天的记录更容易收集,把聊天记录全都打印出来就行了。

4初步分析的结论

4.1共同点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收集了两位教师的观察和谈话记录,作为本研究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以下共同情况:

4.1.1组织教育活动的有效感

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自信,认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她们在吸引孩子注意力、组织孩子活动方面做起来比较顺手,效果也比较好。不仅经验型教师如此,新手型教师也认为尽管刚参加工作,存在不足的地方还很多,但是随着教育实践机会的增加,对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逐渐了解,在组织教育活动方面做起来感觉也比较顺利,因而这方面的信心也慢慢有所提高,“觉得组织孩子能力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强的(深度访谈)”。

4.1.2家长工作的成功感

在家长工作方面,大多教师都表现较强的自信心,自我评价上显示出较强的成功感。A老师感觉“做起来比较顺手”,“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应该说历年来都是比较好的。”对此,教师认为原因“可能一方面是比较有带班经验,另一方面也都自己有孩子了,家长总觉得是同龄人嘛,有一种同龄人的信任和默契·二”“只要孩子高兴了,家长工作没一点问题。”而B老师经过努力尝试,“把工作做的尽可能细致”,也逐渐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好评,家长的良好反馈使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功,体验到了成功感,因而也增强了做好家长工作的自信心。

4.1.3个别儿童教育的无效感

“……好的性情能适应社会。在幼儿园明显感觉到这一代孩子跟5年前的孩子不一样,交流真的有问题,受挫感极差,如有小孩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互相合作很差。现在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牵乳迄上的缺陷越习时鳖炙萍之种东西我觉得……家长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这是A老师在访谈中多次流露出来的对个别儿童的教育无效感。尽管A老师表示自己不休个别儿童,但是从笔者的观察却可以看出,A老师也会对个别儿童表现出无可奈何。

是班上非常淘气的孩子,经常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老师的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偶尔只能暂时起些许效果。对此,老师感到自己已经是心力交瘁。而新手型教师B对班上的个别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则更低,她觉得在这方面的成效非常低。“这些孩子,你跟他说的时候还管点用.但过一会还那样.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2差异

研究发现,经验型教师A和新手型教师B在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

常规培养方面。对于A老师来说,常规培养是她的长项,自我评价比较高,因为“抓的时间比较长了,比较得心应手,带孩子比较独立、有秩序,该撒的时候撒,该收的时候收,不像年轻老师,撒开了收不回,把握不好这个度。”而对于B老师来说呢,在管理孩子上经常觉得“束手无策”,她体验的是失败感,“刚工作的时候,一日常规都不太清楚,孩子应该遵循的常规也不熟悉……常规不是很好的话,很难把课上好,我想得再好常规不是很好的话也没用。”

指导孩子方面。在这方面,A老师由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不少有效的教育方法、策略,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因而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自我效能感也相应较高。而B老师则因为“刚来几个月,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很难有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相对来说就较低些。在教育活动中,她经常会觉得“教育目的好象没有达到,感觉孩子跟我在一起好象没有进步的感觉”,而且“教育目标本身就不好把握,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而且孩子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不同孩子的指导把握不好。”

以上是对研究内容的初步结论,在研究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商榷,大小问题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在应用这种质的研究方法时,自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教师的观察与访谈,所获得的是活生生、非常有色彩感、充实饱满的信息,是在与一个个情感丰富、复杂的人对话,而非冷冰冰的数字。与她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也在学习,当然也有自己的困惑,如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怎样解决?只针对两个人进行的研究可以算作研究吗?针对这个研究主题一一自我效能感,可以深人的方面也还有很多,如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研究对象,也可以继续探讨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等,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继续探索。

幼儿教师论文: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人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人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论文:简论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的形式主要有服务学习是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以及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等。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探索服务学习体系、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反思、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幼儿教师教育 服务学习 启示

1995年,美国教育部长理查德·赖利(Richard Riley)在一次公众讲话中指出,“服务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参与意识、激发完成学业的动机”。“在1999年全美服务学习会议上,来自中小学、大学、国家、州和地方政府、公共和非盈利机构的人员一致认为服务学习适合于各阶段教育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学习在美国教师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而言,服务学习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阐述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于1963年提出的。在美国,对服务学习的认识不统一。如1993年美国国家服务法案界定服务学习为一种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需要,需要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学生的课程学习整合,为学生提供思考、讨论或写自己的服务活动以及所看到的事情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通过学生到社区的学习促进课程学习,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m1999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它统合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活动,这种服务必须配合学科或课程而安排;有清楚叙述的学习目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探讨社区真正的需要,通过定期安排的反思活动或批判分析活动,例如课堂讨论、发表或指导写作等帮助学生学习”。尽管对服务学习的界定不统一,但也有共识,一般认为,“服务学习主要包括主动参与、认真组织的服务活动、关注社区的需要、学校和社区协调与合作、与课程整合、反思、有机会运用技能和知识、增加学习的机会、培养对他人的关爱情感等成分”。

服务学习经常被认为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教育理念,服务学习反映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的公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服务学习经常与课程整合,即满足社区的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教育实习有所不同,社区服务是学生给个体、组织和社会提供服务,侧重服务,主要有利于社会。教育实习重在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服务学习包含社区服务和教育实习,对社会和学生都有益。当社区服务、课程与反思有联系时,社区服务就可成为服务学习。

二、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

1.服务学习是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

幼儿教师教育中常见的服务学习方式就是将服务学习作为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hna)的服务学习已经成为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教学实习的一部分。学生的服务学习开始于第一门普通教育课程,所有的教育专业都要学习普通教育课程。“最初的服务学习就是学生在社区里与无家可归儿童互动、在附近的中心提供帮助,指导儿童、或者参与一些类似的由社区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幼儿教师教育的学生还有两个其他的服务学习地方——个是去幼儿班级,另一个是对3岁、4岁、5岁儿童开展一对一服务。在教学实习中,让学生设计和实施服务学习方案。“服务学习包括准备、服务、反思和庆贺环节”。准备在服务学习前和中间,有上课、讨论、阅读相关的学习活动,以便具备一定的知识更好地开展服务活动。服务活动有直接、面对面的服务,也有间接的服务。反思是重要的环节,一般学生每次服务活动都要有反思,反思关于自己的成长、问题和想法等。反思一般在学期中间或完成服务活动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有儿童的进步。此服务学习使刚开始专业发展旅程的新生能走出校园,进行体验和教育,拓宽了对儿童的认识,培养了社会参与和服务以及民主的意识。

2.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

有的学校将服务学习纳入到课程学习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如“服务学习在纽约州北部的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实施,在各种情境中开展,选择适合儿童、家庭和社区的策略与方法,课程需要15~20小时的实习,通过服务学习方案来完成”。服务学习方案分三个阶段:计划、实施和反思。“计划阶段给学生介绍服务学习的概念、服务学习的要求、评估当地的需要,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方案;实施阶段就是实施各种服务学习方案,与领导技能发展有关。如公共政策/辩论论技能、管理技能和其他教育技能;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工具,评价教学和领导技能的有效性”。此服务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中的课后服务学习相当普遍,要求学生课后去儿童教育中心、幼儿园开展服务学习,并有课时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凯文·斯维克(Kevin J.Swick)通过学生的课后服务学习的反思案例发现:“服务学习丰富了学生对真实情境中关爱的理解;使学生在与孩子和成人的互动中培养能力和关爱品质;学生能够反思具体的服务经验对他们的职业和个体成长的意义。”

3.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

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并不多见,但仍有实践。如维基等人(Viekie et al.)探讨了美国一所大学将服务学习与幼儿教师教育整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师把服务学习的教育方法教给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学生通过服务学习方案的实施,把服务学习的理念传给儿童。儿童通过社区服务把服务学习理念传给其他儿童”。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学生们要设计服务学习方案并在幼儿园或一年级课堂实施。学生设计的方案有春季方案和秋季方案。春季方案分为三类主题,分别是污染、园艺和写信。污染主题包括“认识海龟/海牛”“注意、请不要污染”“课堂上的回收利用,学校大扫除”;园艺主题包括“母亲,父亲节”“美化校园”“美化地球”;写信主题包括“给部队写信”“给长辈写信”“给政府官员写信”“给家庭写信”“给其他班级写信”。秋季方案分为“写信”“为不幸的人们开展社区服务”和“环境意识”三个主题。写信主题包括“给农民写信”“给部队写信”“给当地退伍军人写信”;社区服务主题包括“为不幸的人们的社区服务包括罐装食品募捐活动”“为遭遇飓风的人们的帮扶活动——钱、食物和学习用品”“为医院里的儿童提供帮助”“为癌症患者的服务”;环境意识主题包括给“小鸟喂食”“认识和画蝙蝠”“用废旧品制作艺术品”。这些方案都强调社区和环境意识。结果发现服务学习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是一种建构主义方式的教学途径。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

1.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探索服务学习体系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服务学习的理念较为熟悉,在实践中也有探索,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行政能力工作坊”、南开大学的“服务学习”课程、汕头大学的“医疗扶贫体验行动”、云南大学的“与课程相结合的服务学习模式”,这些服务学习的实践不是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在我国幼儿教师教育领域,服务学习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教育理念。美国关于幼儿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已有研究表明:服务学习是“教师、学生、社区和学校获得新的达到目标的方法,促进了互动学习和共同发展”。我国学者张华认为,服务学习“有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事社区服务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养成公民责任感和健全个性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并认为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academic study)的整合,即把“学会服务”(learn to 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 to learn)两种行为整合起来,把“为了培养更好的学生”和“为了培养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整合起来。因此,将服务学习理念引入到幼儿教师教育中,并开展实践和探索,对幼儿教师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采用服务学习与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或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以统一组织或课后服务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服务学习重视反思环节,反思不仅在服务学习结束后、也在全过程中进行。反思的内容有课程学习、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等方面。我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主要就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但对反思重视不够,一般只限于见习和实习结束后的反思,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收获或困惑等,中间很少安排反思。要完善教育实践,反思应贯穿于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始终,也要提供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交流。反思应有计划地进行,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服务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每年寒暑假都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不难看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够重视、目标不明确和评价的缺失,导致实效不显著。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具体的专业目标、相关的培训、综合系统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了解幼儿、家庭以及社会的需要,确定好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主题,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幼儿、了解社会,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可借鉴服务学习的经验,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并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