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09:00: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疼痛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是否可以缓解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结肠癌晚期患者提供护理指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结肠癌晚期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再辅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二组患者疼痛情况、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忧郁自评量表评分(SAS)、生存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高于观察组,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与SAS评分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肠癌晚期患者施加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缓解疼痛,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所以本研究结论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结肠癌;疼痛;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成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结肠癌在40~6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1],而常用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辅助以化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及术后护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状况,改善患者多种不适,有助于提高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采用对照方法观察了优质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结肠癌晚期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活检确诊为结肠癌晚期。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1例。其中对照组男55例,女3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6.18)岁;观察组男48例,女43例;年龄31~75岁,平均(49±5.29)岁,二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肠梗阻患者、心肺肾功能障碍患者、急诊手术患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再辅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常规护理包括:日常健康宣传,患者手术前心理状况评估与疏导,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指导,以及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输液、给药等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包括:①健康教育,如结肠癌晚期患者进行手术,应在术前帮助患者排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结肠癌治疗知识;②心理疏导,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抑郁、交流及睡眠障碍等问题,则由护士进行辅导护理,并且做好相关护理记录,同时避免暴露患者隐私,指导患者做一些肌肉放松训练以辅助心理情绪改善[2];③饮食护理,患者在手术前3d只服用半流质食物,手术前2d进食无渣流食,也可服用甲硝唑进行肠道抑菌,在手术前1d可给予患者20%甘露醇250ml与5%葡萄糖盐水1300ml混合分2次在2h内服用,在手术前1d的上午进行,避免影响患者休息[3];④在患者手术结束后苏醒的6h垫枕头平卧位,定时帮助患者翻身,第二天方可以半卧位,降低手术切口张力,保持胃管、尿管畅通,防止受压,观察记录引流液性状,并以2次/d进行清洁护理[4];⑤结肠造口护理,可将腹壁切口与造口用薄膜隔开,防止稀薄粪便污染切口,在更换造口袋时应先清洁周围皮肤,若造口袋内排泄物超过30%应及时更换[5]。
1.3指标观察
采用1997年卫生部关于癌症疼痛现状调查组设计的癌症疼痛情况调查表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的疼痛情况评估,疼痛的评分标准为:轻度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9分,10分则为极重度疼痛[6]。对患者进行SDS与SAS问卷调查,同时还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收集患者护理满意度反馈问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SDS及SAS评分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疼痛等级比较
通过评分体系,我们将患者的疼痛按照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与极重度疼痛分为四个等级。经过对患者疼痛的信息收集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P<0.05)。
2.2心理改善情况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抑郁及忧郁等不良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无论是SDS或SAS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通过发放问卷,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评分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体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当前恶性肿瘤患者人数持续增加,肿瘤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7]。结肠癌属于临床外科方面最为常见的肿瘤,主要特点是病情变化较慢,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逐渐发展为晚期结肠癌[8]。而癌症引发的疼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有研究显示超过61.6%的癌症患者出现疼痛表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十分不利,所以WHO也把癌痛控制当作其综合癌症规划的四个重点之一[9]。并且基于此,许多医护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优化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的癌痛护理措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和个性化的优质护理辅导措施,有助于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恢复及疼痛的抑制[10-11]。目前我们针对恶性肿瘤的策略主要是努力减轻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生存质量包括患者身体舒适度及心理状态等方面[12-14]。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对于肿瘤的认识还处于最初阶段,多数患者及患者家属依然认为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所以,医生和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还要给予患者肿瘤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导。综合以上原因,优质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需求日益增加[15]。如对需要的手术患者,应提前与患者积极沟通,密切配合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促使患者处于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得到社会认同感,为患者治疗树立信心[16]。针对术后患者,优质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追求的优质护理服务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将患者放在首要地位。积极通过基础护理促进健康指导发展,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患者自身潜能,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自身的治疗,降低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以保障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17]。同时,人文关怀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如加强患者周围环境干预,使患者舒适度提高;对结肠癌晚期患者术前或者术后的饮食施加干预,帮助患者形成规范的生活及饮食方式,保证患者处于最佳手术期;同时对结肠癌晚期患者的隐私要重点保护,对术后患者实时观察,防止术后并发症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8]。本次研究显示,相比于常规的基础护理服务,在施加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结肠癌晚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有了很大提升(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结肠癌晚期患者缓解疼痛。而对SDS及SAS的评分分析后发现,优质护理服组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同时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方面,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无论是缓解疼痛,还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结肠癌晚期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还可以稳定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所以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治疗晚期癌症方面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在临床推广。
作者:祝毅 张伟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武汉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摘要:
目的研究为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采取疼痛护理措施进行看护的实际效用。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到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这些病人的手术部位均为腹部。以平均分组的方式把其中的30例病人归纳到实验组中,其他病人则纳入对照组。采用普通看护方式为对照组的病人实施护理,同时采取疼痛护理措施为实验组的病人进行看护,统计并对比两组病人的痛感缓释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的痛感缓释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佳P<0.05。结论为了帮助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消除腹部的痛感,护理人员要积极采取疼痛护理措施帮助病人进行护理,巩固治疗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腹部手术;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疼痛
0引言
在临床治疗中,有许多疾病都必须通过腹部进行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完成后,病人的手术部位会产生剧烈的痛感[1]。为了巩固实施手术取得的效果,护理人员应该运用疼痛护理方式尽量帮助病人消除腹部的痛感。为此,作者立足参与临床看护工作的经历,研究为接受腹部手术的病人采取疼痛护理措施进行看护的实际效用,详细实验情况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到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60例,这些病人的手术部位均为腹部。以平均分组的方式把其中的30例病人归纳到实验组中,其他病人则纳入对照组。实验组有17例病人为男性,其余13例为女性,本组的病人在17.6至70.3岁之间,平均为44.6岁,有7例病人接受剖腹分娩手术,有6例病人接受切除胆囊手术、有9例病人接受阑尾切除手术,有8例病人接受胆结石清除手术。而对照组有15例病人为女性,其余15例病人为男性,本组的病人在18.2至71.5岁之间,平均为45.7岁,有8例病人接受剖腹分娩手术,有9例病人接受切除胆囊手术、有8例病人接受阑尾切除手术,有5例病人接受胆结石清除手术。两组抽样实验的例数相等,同时性别资料、年龄数据无显著差别>0.05,因此作为实验的样本具有对比价值。
1.2实施护理的措施。
1.2.1对照组。对对该组病人实施普通的看护措施。
1.2.2实验组。
(1)科普保健知识:在调理恢复阶段,护士必须给病人开展健康知识信息的科普工作,让病人了解恢复期间,腹部手术创口产生痛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不需要太过担忧,只有随时保持心情愉悦并遵照医生嘱咐定时、定量服用药物,才可以确保手术的效果。此外,护士可以让家属带一些有助恢复的食品到医院给病人食用,使病人可以尽快复原。
(2)体位调节护理:在手术完成后的初期阶段,如果病人的动作较大或经常移动极有可能会导致腹部创口开裂,使病人感到剧痛。为了防范此种情况,护士要对病人进行体位调节护理,叮嘱病人尽量在病床上保持平躺,如果需要移动必须通知护士。
(3)心理安抚方法:为了帮助病人消除对手术的阴影,使病人能够分散对腹部手术创口的注意,护士可以采取疏导心理的措施帮助病人消除恐慌、焦急等不良心理情绪。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抽空与住院的病人进行沟通,引导病人回忆一些愉快的事情,从而在心理上达到缓释痛感的效果。
(4)调节进食规律:护理人员要督促病人按时吃饭,同时必须为不同的病人设计有益于身体恢复的进食餐单或食谱,提升病人身体的复原能力,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5)实施用药护理:部分病人在恢复期间腹部的手术创口会产生强超出病人承受范围的疼痛感,为了迅速帮助病人缓释痛苦,护士必须在遵守医嘱的前提下,给予病人适量的镇静药剂。若注射后病人腹部的疼痛没有任何缓解,护士必须立即向医师报告。
1.3效果评定方式。
以病人腹部痛感的缓解情况为标准对护理效用进行评定:①显效:实施干预之后,病人腹部的痛感以及不良情绪完全消失。②有效:实施干预之后,病人患部仍有轻微的痛感,但不阻碍恢复进度。③无效:腹部痛感没有任何缓解。
2结果
采取护理措施之后,多数病人腹部手术创口的痛感均得到缓释,实验组的疼痛缓释有效概率比对照组高P<0.05。
3讨论
当前许多疾病在进行治疗时都必须通过腹部实施开腹手术,因此病人在恢复期间经常会感到腹部的手术创口十分疼痛。如果痛感过于剧烈,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疼痛干预方法,尽量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2]。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为病人实施疼痛护理取得的实际效果。由统计数据可知,采取护理措施之后,多数病人腹部手术创口的痛感均得到缓释,实验组的疼痛缓释显效概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
总之,在手术完成之后,为了提升病人身体的复原速率,护理人员要积极采取文章所介绍的疼痛干预措施帮助病人进行护理,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
作者:姚玉杰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区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240例妇产科患者,应用信封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所有患者需符合以下标准:①患者均为成年女性。②患者的年龄在80岁以下。③患者是自愿参与研究。对照组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4.76±4.41)岁,其中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3例,行阴道手术8例,行剖宫产手术98例,行盆腔清扫手术1例。实验组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5.57±4.48)岁,其中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2例,行阴道手术8例,行剖宫产手术99例,行盆腔清扫手术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患者实施常规的疼痛护理,在生活饮食上给予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疼痛综合护理方法,包括术前教育、心理护理及控制疼痛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教育
手术进行前护理人员需要告诉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一般情况,重点告诉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包括疼痛原因、疼痛类型、疼痛持续时间、镇痛药物、镇痛方法等。让患者提前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患者提前明白术后的疼痛情况可以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更加清楚地了解手术,对于术后出现的不适,能够平和地接受,不会发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术前还需要指导患者各项准备工作,例如饮食方案,每日的活动,床上使用坐便器的锻炼等。让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
1.2.2心理护理
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由于身体的疼痛以及生活行动不方便,因此容易产生烦闷、焦虑、压抑等不良心态。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主动和患者接触,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倾听患者的诉求,帮助患者实现心理需求。开导并鼓励患者,给患者安排干净、舒适的病房,并让患者快速适应环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指导,提供健康知识,让患者能够适应疼痛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疼痛感。叮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爱,家属的鼓励可以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1.2.3控制疼痛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正确的体位,告诉患者肌肉要保持放松的状态,可以有利于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后能够减轻疼痛感,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按摩帮助毛细血管扩张,致痛物质能够被快速吸收,例如缓激肽、组织胺等。按摩还能消除患者的水肿,使得营养得到更加充分的改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在对患者进行按摩前要告诉患者按摩的必要性及作用,加强患者的配合积极性,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情况,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对其进行疏导,增加患者的疼痛耐受度。给患者播放轻音乐或搞笑的影片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诉疼痛情况。若患者主诉为无疼痛则记录为0级;若患者主诉为轻度疼痛则记录为1级;若患者主诉为中度疼痛则记录为2级;若患者主诉为强烈疼痛则记录为3级。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以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项,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序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分级差异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94±2.24)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49±3.21)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但是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其中术后疼痛带给患者的困扰最大。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患者身体倍感不适。手术造成的疼痛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加强疼痛治疗的技能专业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心理护理在处理疼痛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消除患者的紧张感,让患者安全地度过手术期,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在妇产科患者术后给予疼痛综合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陈丽 黄好 田一兰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早日康复。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
4结语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张扬云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晚期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岁。患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40例,呼吸系统肿瘤患者35例,生殖泌尿系统肿瘤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通过各项生理指标和医学上的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无误诊发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晚期肿瘤患者的内心比较消极。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日常行为和面部表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生念头,要与患者多聊天,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②要合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例如与患者一起读书、下棋、听音乐等,让患者处于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当中,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③帮助患者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对于患者本身来说,长期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及时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④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肿瘤晚期并不意味着立即死亡,有些患者由于治疗得当,并且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医护人员要通过一个积极的态度,向患者告知其正确的情况,避免患者主观臆断来带来的负面影响。
1.3观察指标:
将7天设定为1个护理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疼痛表现。在本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教会患者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在视觉疼痛评估表上的相应位置,标记疼痛的程度。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别或者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81.9%,对照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45.4%;观察组中都疼痛患者仅有1.8%,对照组中度疼痛患者高达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来说,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后,疼痛效果减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3讨论
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晚期肿瘤患者当中,6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①优质护理比较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预,当患者拥有倾诉对象后,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不再恐惧疾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②优质护理并没有放松对患者的疾病护理,反而会更加细致。从患者的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临床反应等多个方面,记录患者入院治疗后的各种情况,帮助医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案和治疗方案,实现患者的有效治疗。③优质护理强调家庭的作用,患者长期入院治疗,缺少家庭的关心,很容易失去治疗的信心。优质护理会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果患者恢复较好,可以与主治医生商量,让患者回家吃顿饭,或者是出去1~2h,减少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疼痛治疗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让患者拥有一个非常轻松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为术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护理当中,需要将优质护理推广应用,关心患者的身体病痛和心理状态,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给予患者更多的欢乐和积极护理,为更高效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
作者:蒋红梅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控股集团总医院肿瘤科
1资料与方法
①根据患儿类型采取相应心理护理:患儿麻醉清醒后,一种表现为少言寡语、依赖性强,喜欢依偎在父母或陪同人员身边。这种患儿应指导父母或陪同人员鼓励、赞扬让其坚强面对疼痛;另一种表现为性情温顺、神经脆弱,对疼痛尤其敏感,这种患儿也是心灵最易受到伤害的。因此需要护士和家属共同关心体贴、开导沟通让其勇敢接受疼痛。②保护术区减少摩擦:为了减少术后活动和改变卧位时会触碰到切口引起疼痛。我院经过实践经验总结,术后采用纸杯子,将杯底掏空把尿管从中引出,杯子反套在阴茎周围,用纸胶布固定在两侧大腿根部。这样即轻巧,又不影响患儿活动,还可以减少摩擦术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很受患儿及家属的赞同与认可。③针对小儿疼痛的特点:高起点短时程,在疼痛时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如让患儿听唱儿歌、玩喜欢的玩具、自己制作儿童手工、为患儿讲患儿心中的英雄人物故事,让其想象自己是奥特曼来和疼痛打仗,帮助患儿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互做沟通,从而达到镇痛、镇静作用。④观察患儿疼痛程度:应定期观察患儿情绪状态,通过情绪状态来评估患儿疼痛程度,疼痛轻者可给予转移法减轻疼痛,术后有的患儿心理脆弱、孤独感强。任何刺激与不适均会视为疼痛。护士应与患儿频繁交流,密切接触。指导父母抚摸患儿头部、肩膀,轻轻拥抱,适时亲吻患儿,用甜蜜微笑传递爱,让患儿感受亲情忘记疼痛。⑤病友交流:可邀请一些手术后开朗、乐观的患儿讲解手术体会和战胜疼痛的经验。护士应为病友之间创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搭建信任桥梁,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对于阴茎发育良好的大龄患儿由于夜间阴茎会出现不同程度勃起,加剧疼痛。对此类患儿应避免观看言情小说和爱情片,避免情绪激动。并遵医嘱睡前酌情使用乙烯雌酚可缓解疼痛。⑥肥胖患儿:因疼痛不敢翻身,容易造成背部、臀部、皮肤发红、皮疹甚至溃烂引起疼痛。护士应每天3~5次为患儿翻身和擦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屑。并鼓励多活动防压疮,减少疼痛。
2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精心的护理后,疼痛均得到明显减轻,疗效满意。
3护理体会
由于会阴部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对疼痛比较敏感。加之患儿及家属心理压力大术后均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术后患儿疼痛出现的哭闹、躁动、不安等是最早、最敏感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这也加剧了家属的焦虑与紧张,使其束手无策、情绪激动,这些均会影响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所以作为护理工作者的我们应不断总结、创新,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达到最佳疗效。
作者:张艳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3201医院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术前护理
(1)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适当向其介绍术后的疼痛感等,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稳定情绪,务求在术前达到最佳心态。(2)指导患者的饮食作息习惯,吸烟者须在术前戒烟,术前应以清淡营养类食物为主。(3)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泄排遗练习、有效深呼吸和床上翻身练习,保证不会在术后发生褥疮、尿潴留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1.1.2术后护理
(1)术后支持腹腔管引流护理以及T管引流管的护理。刚进行完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的患者应禁食,主要以静脉注射氨基酸等进行营养补充并时刻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并定时挤压使其保持通畅。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将T管接无菌袋在床边固定好,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定期用无菌盐水和庆大霉素慢慢冲洗,切勿加压。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每日予T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一般术后8~10d无发热、腹痛等情况可试夹闭T管引流管,隔日行T型管造影。造影显示通畅后,开放T管48h,使造影剂完全排除。拔出后用凡士林纱布将残留窦道填好。1~2d可闭合完好。(2)及时镇痛。患者术后疼痛一般以术后48h疼痛较剧烈,镇痛药应以患者的反应和主观感受准确及时使用。予患者以镇痛药时需同时告知患者该镇痛药的成瘾性发生率<0.1%以消除患者焦虑。(3)患者术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态度,同时向患者家属建议多增加探视时间使患者感受到亲属的关爱。
1.2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指标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此法由0~10共11个数字组成,患者用0~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严重。0~3为轻度及以下疼痛,>4为中度及以上疼痛。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感觉轻度及以下疼痛发生率91.67%,对照组为11.67%。观察组轻度及以下疼痛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中提出,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活动,本着以患者切实利益为服务宗旨的原则,从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模式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有如下几点要求:(1)转变传统护理观念、将新思想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活动方案,深入开展“四个多一点”服务;(2)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树立优质服务理念;(3)完善护理人力的配置,强化整体护理,不断探索合适的层级管理制度,形成护士长、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的责任模式,促进每项工作的及时有效完成;(4)实施表格化护理登记、填写好各项护理记录单;(5)加强基础护理建设,加大推行“四个多一点”服务,保证基础护;(6)建立健全的护理保障体系,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成立护理小组,合理使用护理资源。
肝内、外胆管结石常引起胆道感染让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有着出血少、损伤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优点,但是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基于患者缺乏对手术的了解程度、自身担忧手术的效果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等原因,患者都可能会产生诸如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术后呼吸困难等问题容易引起并发症的发生,该类疾病的护理是否得当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疾病的治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术后给予优质护理,观察组大部分患者以感觉轻度及以下疼痛为主,发生率91.67%,而中度以上疼痛的发生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度以上疼痛达8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优质护理在患者术前、术后时间段采取人性化护理,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在术后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疼痛感,结合了术前对患者精神状况的提高,并加强了对患者心理上和饮食上的护理,极大地提高了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地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在促进患者疗效的同时也让医患关系得意缓和,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一种安全、新颖、高效的护理方式,极具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爱贤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赵荣荣 何美艳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疼痛是个体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是个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所致,其是一种令人苦恼的痛苦感。1977年美国教授恩格儿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辟了医学发展的新时代。由此我们将疼痛也分为躯体疼痛和心理疼痛两个方面,躯体疼痛是身体某一部位感到不舒适,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致;心理疼痛是指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伤害,其疼痛具有不确定性。我院疼痛科每年收治患者400余例,其中颈腰椎疾病患者占大多数,为了提高颈腰椎疼痛患者的治愈率,我们在护理方面做了两种护理方法的比较,即一般护理和重点优质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04例颈腰椎疼痛患者,男60例,女44例,年龄40岁~65岁,随机分为2组各52例。第1组采用常规的一般护理,第2组在一般护理常规上重点进行优质护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治疗方面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第1组采用常规的一般护理。第2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重点进行优质护理。
首先布置病室,在环境上尽量给患者一种优美、舒适、整洁、温馨的感觉,让患者一进病房产生回到家一样的舒适感。
其二,由责任护士介绍周围环境、作息时间等住院要求。做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细心倾听患者有无其他方面的要求,并对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在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护士长时要将其采用的治疗方法、护理特长及个人魅力尽量让患者了解,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使患者相信护士可以帮助其控制和处理疼痛问题,相信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真心地关怀和照顾他们。帮助他们在情绪、知识、身体等方面克服疼痛。
第三,在制订护理方案、护理措施时,尽量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主动提供与自身疾病相关的信息和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从而针对不同的患者由责任组为其制订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倾听患者对护理方案的建议和意见,促进责任小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治愈率。
第四,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充分进行护理评估和告知,使患者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活动。
第五,开展健康教育和出院电话回访。落实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检查和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体现人性化护理模式[1]。加深患者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度,促进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2]。电话回访能够体现优质高效的主动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满意度,实现零投诉,是一项可显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服务举措[3]。
第六,根据患者自身和疾病特点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开展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项目,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也使得优质护理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生活护理上,而是尽量祛除患者身体的疾病,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第七,在护理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在亲情的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唤起患者向往健康,善待生命,接受护理和得到友爱的感情。在日常护理活动中,“以病人为中心”,爱护和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减少医疗纠纷,创造品牌服务的先决条件[4]。
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颈腰椎疼痛患者多因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腰肌劳损等引起,患者都是长期饱受疼痛折磨的意识清醒且有自理能力的人。因此,此类患者不仅有躯体疼痛,还存在着心理疼痛问题,而治疗措施多以针灸、小针刀松解治疗、穴位封闭、牵引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对敏感患者可造成新的疼痛。因此有时患者的器质性病变已经缓解,但患者仍感觉疼痛。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地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看问题。经常介绍有关颈腰椎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用细心、耐心、爱心、同情心来安抚、鼓励和支持患者,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患者进行其感兴趣的活动和功能锻炼,使患者减轻疼痛从而提高治愈率。通过优质护理患者治愈率大大提高,而且改善了护患关系和医患关系,为优质护理在中医院的发展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院疼痛患者住院数量逐年增多,得到患者的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探析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疼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急性疼痛评分以及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疼痛分度以及疼痛刺激后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护理;效果
疼痛不仅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属于一种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为持久和强烈,并且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长期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新生儿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7.61±3.25)周,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28,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46±2.71)周,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39例;两组新生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常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体位护理:维持新生儿屈曲位,减轻其疼痛,维持鸟巢式体位,提高其调节能力,足跟采血时维持其俯卧位,提高其舒适度。(2)袋鼠式护理:直立式拥抱新生儿,给予其安全感,维持其生理稳定。(3)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4)非营养吮吸:放置安慰乳头于新生儿口中,增加其吮吸动作。(5)嗅觉安抚:放置含有香兰素的纱布于新生儿头部。(6)葡萄糖水护理:给予新生儿服用葡萄糖水,减轻新生儿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急性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中轻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组中轻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
刺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刺激3min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其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均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以当新生儿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会产生近期或长久的影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减轻其受到的伤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对新生儿行体位护理,使新生儿处于屈曲位、鸟巢式体位或俯卧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从而减轻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产生的疼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维持其四肢屈曲体位,使其感受到舒适、放松,有效减轻疼痛感[3]。通过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抚摸并拥抱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相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本研究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4]。通过对新生儿行非营养吮吸,增加其吮吸动作,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生命体征受到疼痛的影响。另外,还对新生儿进行嗅觉安抚以及葡萄糖水护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体体内内源性阿片,内源性阿片具有效镇痛作用,所以新生儿通过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晓艳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方法,在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选择住院患者100例。
1.2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方案获得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
1.4纳入标准
①日龄≤28d。②监护人(母亲)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对多种药物过敏。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病情危笃。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护理方法
均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常规新生儿护理。
1.7.1对照组
室内照明或自然光线等照光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常规护理。
1.7.2治疗组
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静脉采血脚后跟穿刺法,每次穿刺深度及力度一致,采血前放置安慰奶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以缓解疼痛,致痛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添加辅食,预防注射及喂养。母乳喂养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适当少量葡萄糖液作为辅食,避免因缺少母乳而出现低血糖;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从新生儿的需求出发开展护理工作,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连续观察,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细致的照顾;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抚触护理,使用指揉法按摩头部与背部,挤捏法按摩四肢,实施抚触护理的过程中,可以让新生儿家长在旁观摩,学习;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室、病房等进行消毒,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避免感染;常规护理同对照组。
1.8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分度、不良反应。
1.9疗效判定
连续护理2疗程(28d),判定疗效。疼痛分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肌群活动,总结分数。参照《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轻度疼痛:<5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7分。
1.10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0例均为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心率、血氧饱和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5疼痛分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疼痛分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6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能力,虽然其神经组织还未发育成熟,但也足以感知疼痛。足底采血、注射、气管插管等各种致痛性操作均能够引起疼痛,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更换尿布等日常行为也可带来疼痛刺激,反复的疼痛刺激使身体感受器越来越敏感,引起过敏反应。体检等也会成为一种疼痛刺激。新生儿没有交流能力,无法表达疼痛刺激,只能以哭叫、动作等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易被忽视。持续疼痛刺激可能引起脑血流再分布,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激素、代谢水平变化,长期持续疼痛刺激还会导致新生儿日后出现认知行为障碍等问题。如何减缓新生儿疼痛以及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的疼痛等级无法做出准确详细地评估,只能间接的通过新生儿的面部肌群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评估,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新生儿综合疼痛干预表现有五个方面:①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最常见的镇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②改善环境:降低环境噪音水平,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水平,播放能够降低疼痛压力的音乐。③体位治疗:使新生儿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④抚触:用按摩、拥抱等无痛性皮肤接触消除其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⑤吸吮:放置安慰奶头,使新生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发现综合疼痛干预使新生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降低了并发症,使得新生儿的康复质量大大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应尽量减少不必须的致痛性临床操作,同时加强综合疼痛干预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新生儿的疼痛。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的护理中应加大重视和认可,并广泛采取这一有效措施。
作者:张园单位: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1癌痛的原因
1.1癌症本身引起:占8O,由癌肿压迫神经及邻近组织引起的周围组织的缺血、坏死;化学物质导致病理性骨折骨痛;癌细胞浸润内脏和血管引起内脏梗阻、动脉闭塞、静脉淤血;刺激胸壁内脏包膜、血管壁层神经感受器等。
1.2抗癌治疗引起:占1O,手术治疗后引起疼痛,如患肢痛、化疗引起的组织反应(静脉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皮肤黏膜及纤维组织增生压迫神经致痛。
1.3全身衰竭引起:占8,晚期癌症恶病质导致极度衰弱、多器官功能衰竭、便秘、褥疮、肌肉痉挛等。
1.4与心理因素有关:占5O,包括恐惧、愤怒、焦虑、孤独等。
2疼痛的分级标准
2.1疼痛分级标准: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大,0级:无痛;1级(1~3为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如不适、压迫感、钝痛;2级(4~6为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到影响,如跳痛、痉挛、烧灼感及挤压感;3级(7~1O为重极度疼痛):持续的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必须用止痛药,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2.2面部表情疼痛分级:该表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及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3癌痛的治疗
3.1药物止痛:癌痛是癌症的临床表现之一,癌痛治疗也是癌症治疗的一部分,治疗癌症的方法也多是治疗癌痛的手段,有效的治疗多能取得减轻或缓解癌症疼痛的效果l2j。目前,临床普遍推行WHO所推荐的三阶梯疗法。其原则是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即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个体化。止痛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口服,最后再选择注射]。第一阶段对于轻、中度疼痛,首选非阿片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第二阶段对于疼痛不能缓解,可在非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第三阶段对于疼痛仍不能控制或加剧,可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物,WHO和中国卫生部推荐盐酸吗啡缓释片为第三阶梯镇痛首选药,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大小,用药时间长短,在用麻醉药止痛时,成瘾的发生率<1。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担心药物的成瘾_3],这使得护士一般只有在患者主诉疼痛时才给予止痛药。
3.2患者自控止痛:运用电控镇痛泵镇痛,适用于全身疼痛和终末期疼痛患者。优点:止痛效果好,全部药液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液释放均匀可预测,镇痛总量小,用药个体化,当血液浓度稳定,当疼痛剧烈时患者可自行按动按钮临时加大一次给药剂量,镇痛明确。3.3非药物治疗:指导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癌痛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癌痛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_4],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如听音乐、看报纸、放松肌肉,物理方法(热敷、冷敷)、针灸。经皮肤电刺激神经(TENS)刺激电极可放在疼痛部位和邻近皮节,用电刺激的方法达到止痛效果[5]。其他还有代替疗法、补充疗法_6神经阻滞、神经破坏疗法等。对使用大剂量阿片类止痛药不能控制的疼痛和其他辅助类止痛药治疗不满意的患者,选用神经阻滞或神经破坏治疗是一个很好的止痛方法。
4癌痛的护理
4.1心理护理:患者的不同性格、精神状态及社会背景对疼痛的反应均有不同。晚期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分为5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绝望期、接受期,进而逐步进入死亡。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阶段,提供心理支持。护士可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式,充分控制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患者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舒适感。帮助患者重塑信心,激发生命潜力,提供一些癌症患者战胜病痛成功经验的书籍,供患者及其家属借阅。教会患者学会分散疼痛、转移注意力,如看电视、听音乐或与亲人等交谈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手工,使患者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的恐惧和害怕,增加对生活的希望。
4.2病房环境: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房间保持整洁,东西放置有序,地面干净无水,设有防滑措施。病房及病区内禁止大声喧哗,安静的环境可以避免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烦躁不安均可引发疼痛。护士查房时要遵从“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无痛苦的环境,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4.3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已被作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饮食方面以增强患者免疫力及疼痛耐受力,减少继发感染为原则,饮食需要多样化、均衡化、低脂化和易消化饮食。对于能经口进食者应烹煮患者爱吃的食品,使用患者喜欢的调味品,注意色、香、味各个细节,尽一切努力增加患者的摄入量。对肠道功能已丧失的患者,可用静脉营养,如脂肪乳剂等。对于病情危重卧床的患者加强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拍背,必要时为患者铺气垫床,受压部位贴褥疮贴保护,保持皮肤及床单位的清洁、干燥。日常护理中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便秘是使用阿片类药物最常见且顽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o~100[8]。鼓励患者多饮水,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每日清晨用温开水冲服一些蜂蜜有一定帮助。注意评估患者的大便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通便药物治疗。因此,应加强各项基础护理,注意患者皮肤、口腔、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癌症晚期疼痛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性质多为钝痛、胀痛、轻痛、牵扯痛、针刺样甚至刀割样痛,发作频率可为持续性、间断性]。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等资料主要从患者的主诉、生理、行为等方面综合评估n。新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疼痛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恰当使用止痛药物,9O以上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缓解。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护士需要具备处理癌症疼痛的多方面知识,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采取主动热情、多接近、严密观察,注意患者的微细表情变化,提高业务技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供优质的服务给患者,将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让患者体验到关怀的温馨,调整心态,重塑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延长有效寿命,并增加癌症的成活率,帮助患者寻求家庭及社会支持,战胜疼痛的信心。
1.疼痛的心理因素: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安静、舒适的环境,用心专注的活动,富于兴趣的交谈等,可以提高疼痛阂值,减轻疼痛。例如:在专心活动时发生的一般外伤,往往在活动结束后才被发现。但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均能减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疾病引起疼痛的程度。如:害怕打针的人可以在注射时发生疼痛性休克。性格外露者较性格内向者更易表现对疼痛的反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通常认为疼痛是疾病的象征,故对痛觉较敏感,而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一般疾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耐受疼痛的能力较强。既往疼痛的经验也非常重要,如:曾经作过手术的人对第二次手术时疼痛更为敏感。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2.对疼痛的心理护理:疼痛的彻底解决虽然有赖于病因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闭值。疼痛的患者常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疼痛。护士应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其人格,绝不可以对他们冷若冰霜,毫无同情心,或有问不答,致使患者动怒,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而拒绝治疗。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严谨持重,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可以惊慌失措,以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对待疼痛患者,我们医护工作者要有高度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疼痛,医务人员应给予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绝不能主观地认为患者是无病呻吟,即使患者有些敏感,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一类患者需要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指导,重视疼痛与心理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并帮助提高疼痛阑值。
2.2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对疼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烈疼痛者可安排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能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要惊扰他,但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来进行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使其保持舒适体位,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家属毫无疑问地将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到患者,两者互为因果,致使患者疼痛加重,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日本学者曾对一组癌病疼痛患者,用家属鼓励的方法止痛,结果15例中13例有效,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地为患者治疗疾病,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家属和陪伴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并解释患者疾病情况,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安慰。
2.5加强保护疼痛患者:在加强保护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议论患者非自己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们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是护理持续性、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剧烈的疼痛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更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发生。
摘要:人工膝关节置换是解决中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最有效的治疗,也是该疾病的终末治疗。手术技术随着患者接受程度和手术室、器械各种硬件设备的改进,技术方面几乎不存在问题。但对于膝关节置换,技术要求的一部分,关节功能恢复决定了膝关节手术的整体效果。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提出,患者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关节功能,这要求在无疼痛情况下增加肌肉力量、恢复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患者步态。除了必要的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外,对手术患者的教育显示出在快速康复中的重要优势,做到被动康复和主动康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恢复关节功能。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骨科;护理
我科从2014年开始对所有膝关节置换病人,进行术前、术后疼痛教育工作,做到所有患者都接受术后各种康复措施,接受医师提供的各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是2015年在我院进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其中女性96例,男性29例。年龄51~81岁之间,平均年龄69岁。均为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使用假体Stryker。平均住院时间11天,除1例伤口延期愈合,其他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
1.1住院期间疼痛管理方案
住院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例视频演示节目教育,组织患者观看视频,大致了解膝关节手术和康复过程。住院第一天所有患者口服塞来昔布50mg,一天3次。连续口服药物直到手术当天,术中使用鸡尾酒疗法,具体使用罗哌卡英10ml、地塞米松1ml、肾上腺素0.5ml、生理盐水38ml。假体安装前关节囊后方注射25ml、伤口周围15ml。术后第二天改用肌肉注射帕瑞昔布40mg,一天2次。
1.2疼痛评定标准
使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
2结果
患者术后第一天到出院前进行疼痛记录,采用视觉评分法纪录患者疼痛程度。强度疼痛在4以上加用地唑辛5mg肌肉注射,疼痛强度3以下不需要药物干预。125例患者中术后第一天45例疼痛为4,第二天24例疼痛为4,第三天9例,第四天3例,第五天疼痛均降低为2。术后48小时,开始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每天CPM上午30分钟,结合患者主动功能训练。术后患者第3天ROM0~60度,第4天0~90度,术后5天0~110度。术后6天ROM到0~120度。
3讨论
疼痛是继血压、脉搏、体温、呼吸之外的第5生命体征,疼痛会引起人体一系列反应。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直接关系到术后关节功能、影响到活动程度,也会影响关节置换的开展和应用。在开展疼痛病房前很多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完后,很难接受第二次对侧膝关节置换,主要担心是术后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长期关节疼痛困扰,长期口服大量的止痛药物,使机体处于对疼痛的超敏状态,一旦关节部位任何外科处理,比其他人反应更加明显和严重。所以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术前教育尤其发挥很好的效果。疼痛教育工作重要性术前教育可以得到患者理解和支持,术前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加主动的配合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我们观察的125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有12例术前拒绝超前期止疼药物的使用,通过我们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了患者认为术前止疼药物没有必要、影响手术效果的顾虑。
4疼痛方案的选择和优点
无痛是实施膝关节快速康复的前提,无痛可使患者能早起下地活动,增加了患者信心,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和压褥疮发生。[3]
4.1教育对缓解疼痛的效果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及功能锻炼需要克服疼痛,然而术后的疼痛又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里反应,在近期的护理工作中疼痛已经被公认为是临床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疼痛常造成患者对活动存在畏惧心理,从而不敢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造成肌力减退,关节局部组织粘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和肌力的恢复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非常不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经成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我科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综合措施来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效果较为满意,
4.2教育改变病人传统认识
有些患者认为手术后你肯定出现疼痛,所以对术前对超前止疼有抵触,拒绝口服药物;有些患者认为没有进行手术,也拒绝口服止疼药物。对于这些患者认真的术前教育,通过科室出版宣传小册学习,说会患者现场说教,消除对术前用药的抵触。有时将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放到同一病房,对患者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推进后续的治疗。术后配合伤口周围冰敷,CPM功能锻炼,在患者无痛下进行康复训练,制定膝关节康复措施,达到最大膝关节功能恢复。我科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过特殊护理措施缓解术后疼痛,对护理人员加强疼痛护理培训。对患者实施疼痛教育、健康宣传、心理鼓励以及补充治疗后,结果表明护理干预组患者疼痛显著轻于空白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疼痛控制后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术后的生理、心理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常娟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个性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84例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个性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42例。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结果个性化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为(5.38±1.72)h,短于常规护理组的(8.34±2.16)h,疼痛评分为(4.12±0.5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33±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性化护理组满意度97.6%高于常规护理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护理效果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发生于患者的膀胱以及尿道,甚至输尿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1],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轻疼痛感,有利于其生存质量的提高[2]。为进一步证明个性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84例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84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个性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42例。其中,个性化护理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8.5±25.5)岁;结石类型:14例肾结石患者,15例膀胱结石患者,1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石直径0.4~9.8cm,平均直径(3.1±7.7)cm。常规护理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9.5±25.5)岁;结石类型:14例肾结石患者,15例膀胱结石患者,13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石直径0.6~9.8cm,平均直径(2.4±6.8)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类型及结石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实验在所有患者以及监护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评估护理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其疼痛程度以及疼痛的频率、具体的位置进行评估,还应该明确缓解疼痛的因素,对患者疼痛发作的时间、特征进行记录,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3]。
1.2.2健康教育将结石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清楚,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针对患者的疑问要耐心的解答,促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4]。
1.2.3疼痛护理患者出现疼痛时可采取有效的方法为其缓解疼痛,通过为患者按摩以及冷敷、热敷等方法有效的缓解疼痛[5]。此外,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体位,适当的调节温度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6]。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评分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满意度主要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方面考虑,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比较
个性化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为(5.38±1.72)h,短于常规护理组的(8.34±2.16)h,疼痛评分为(4.12±0.5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33±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个性化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35例(83.3%)、比较满意6例(14.3%)、不满意1例(2.4%),满意度为97.6%;常规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26例(61.9%)、比较满意9例(21.4%)、不满意7例(16.7%),满意度为83.3%;个性化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发生于患者的膀胱以及尿道,甚至输尿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7-10]。若结石的直径较大,就会刮损患者的尿道内部组织甚至会导致尿路阻塞,加剧患者的疼痛感。疼痛出现时,患者一般会出现恶心以及呕吐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坐立不安,若不及时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就会出现血压降低以及脉搏加快等症状,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8,11-13]。相关研究表明,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的减轻疼痛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生存质量[9,14-16]。本次研究中,个性化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为(5.38±1.72)h,短于常规护理组的(8.34±2.16)h,疼痛评分为(4.12±0.58)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33±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性化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35例(83.3%)、比较满意6例(14.3%)、不满意1例(2.4%),满意度为97.6%;常规护理组患者非常满意26例(61.9%)、比较满意9例(21.4%)、不满意7例(16.7%),满意度为83.3%;个性化护理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泌尿系统结石疼痛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丹芸 赖贤林
【关键词】肿瘤
[摘要]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对于疼痛的恐惧胜过死亡的威胁。为减轻晚期癌症病人难以控制的疼痛而带来的生命威胁,我们选择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心理支持护理方案,有效缓解了癌症病人的疼痛,更加重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疼痛;干预;护理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而疼痛则是困扰这类病人的一大顽症和主要并发症,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生癌症病人10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病人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痛苦症状,均有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液质。为此,减轻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现就213例癌症病人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癌症疼痛的病人213例,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6例,属中晚期癌症病人186例,发生不同程度疼痛129例,疼痛占癌症病人总数61%左右。
2疼痛的干预
2.1规范化的“三阶梯”给药原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1,2]:1级即重度疼痛,需要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给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物加辅助镇痛药物,每日2次~4次;2级即中度疼痛,需用第二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弱阿片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每日2次;3级即轻度疼痛,需采用第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2.2及时、按时用止痛药过去一直以为,对癌痛的治疗,以病人的耐受为主,尽量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止痛药的用量,以防药物成瘾。再者有的病人则对止痛药物有误解,害怕自己服用后会产生副作用,以为随着癌症的进展疼痛会逐渐加剧,若一开始使用强效止痛药,如吗啡或芬太奴,唯恐到了晚期就没有其他的止痛药可用,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忍无可忍”时才向医护人员求助,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临床上目前鼓励癌症病人采用控释剂型的强效镇疼药,在维持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吗啡剂量不足以产生严重副作用,产生心理依赖(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
3临床护理
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频繁,通过和病人的接触,观察确定病人疼痛的性质、强度做出判断并实施护理。
3.1药物镇痛的护理药物镇痛应根据疼痛的程度循序渐进,最佳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规定时间服用,不能等病人疼痛开始才给药,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比如非麻醉止痛剂阿司匹林,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需饭后或溶于一杯牛奶中服用。疼痛剧烈时可给吗啡等强效药物止痛。
3.2心理支持癌症病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病人的心理,他们最为担心的症状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惧的感觉是孤独和绝望。我们首先对病人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对癌症晚期的病人主动取得病人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倡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为病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深得病人信赖,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忧郁和痛苦,提倡病人、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增强病人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病人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进食,以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目的。
3.3放松止痛全身放松、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可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病人缓慢腹式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4转移止痛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如读书、听音乐、回忆过去值得留恋愉快的事情,和病人谈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讲故事、看电视、下棋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病人疼痛发作时,护士可适当的在病人床边逗留,握一握病人的手,梳理一下蓬乱的头发,用热毛巾擦一下颜面,帮助更换一下体位,精神上给予安慰,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噪声、定时通风换气,使室温适宜,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与其他有情绪反应的病人或家属接触,通常会减轻病人的疼痛。
4小结
通过对213例疼痛病人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增强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此外,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的止痛,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现代护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在认识上的更新,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癌症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摘要]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在部分发达国家,疼痛已经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对这一损伤所作的描述[1]。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它广泛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仅给患者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控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评估;控制对策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恐惧成瘾[3]
麻醉药是术后止痛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患者用止痛药,患者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
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
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患者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3疼痛评估不及时
患者报告疼痛不及时,或者止痛后报告疼痛未引起护士注意。
1.3担心药物副作用
患者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患者对麻醉止痛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医务人员害怕麻醉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疼痛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2.2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全面认识IASP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患者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3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2.4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评估的原则,这样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个体化评估患者疼痛,及时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最关键的一步,治疗开始前必须对疼痛作好详尽全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2.4.1疼痛评估方法
2.4.1.1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3]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4.1.2数字分级法(NRS)[3]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程度分级标准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2.5做好术前、术后的患者教育
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建立疼痛宣教小册子,使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患者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有利于早日康复时,患者都愿意接受麻醉药止痛。
3控制疼痛的措施
治疗疼痛的根本方法是病因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理疗止痛等措施。但病因治疗难以凑效,神经性疼痛病因不明,对症治疗就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唯一途径。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控制疼痛的新技术,为患者减轻疼痛。
3.1患者自控止痛法(PCA)[3]
容易止痛,全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物释放是可预测的,镇痛总量小,用药个体化,血液浓度稳定,镇静确切。
3.2硬膜外腔注射止痛法[4]
将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止痛药注入硬膜外腔达到止痛的目的。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给药剂量小,副反应小,可反复注射,特别适合于晚期癌痛、家庭病床患者,置管一般保留20d,最长达37d。
3.3心理护理[2]
良性暗示,引导患者摆脱痛苦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分散注意力,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护士在控制患者疼痛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正确评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只要患者需要,可随时给患者止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