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2 11:41: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论文关键词:文本解读 文本细读 背景性知识

论文摘 要: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影响其效果关键性因素,在文本解读时,对字词的细读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背景性知识的了解,主要是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对字词进行细细的品味,当然还离不开背景性知识,因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调及思想都离不开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识,离开了这些,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就会发生偏向。

正如王瑶说的文本细读就是在汉语里出生入死,文本细读时,抓住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和阅读,会发现每篇文本中都会有概括性强、内涵丰富的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宋祁)当中这个“闹”字是很关键的字,一个“闹”字把静态的画面变得动态化了,这个“闹”字用的也很巧妙,描写杏用的是红字,而红色正好是暖色调,根据我们汉语当中的词的相关性联想机制里,说道“红”就会与“火”联系起来,而说到“火”又会与“热”相联系,“热”又与“闹”相联系,所以说与“闹”搭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让整个画面跳动起来了,活泼起来。也是这个“闹”字向我们生动形象的传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告诉我们春天的美景是无拘无束的,就如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所以说,文本细读时就是要品味语言,进而品味全文的意境。关键字的使用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研读和品味的,对关键字品味的越透彻,对文本理解的境界也越深入,并且大部分的关键字都有承载作者思想与感情的作用,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

文本是作者精神生命的体现,文本里的每一个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读一篇文本时,我们不仅在跟基本的字词句打交道,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读出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感情、思想和生命,而这些往往都蕴含在词语当中,这就需要将词语的语义进行还原,还原后的语义就是字典里共同的、稳定的那一部分,它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我们把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它便具备了超越字典语义的另外一层意思,而这个意思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的,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正像王崧舟老师说的那样“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你在空白处阅读,能够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叫文本细读”。字词是意义表达的基本单位,就字词来说,它有着庞大的意义家族,从原始意义到延伸意义,这之间的矛盾的缘由就是语境的不同,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这一词,本意是“快乐的园地”,如果不结合语境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乐园”是美好的、风景迷人的、好玩的场所,但是在这个语境中就会发现,鲁迅所描述的“乐园”却是一个“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我们不禁感叹和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却被称为乐园呢”?原始意义和本语境中的意义出现矛盾了,从这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来“乐园”在此语境中的言外之意:虽然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但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在这个园子里做过很多有趣的事,这里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这就是在具体语境中从字里行间读出的言外之意。

在文本解读中,字词上的障碍解决了,但有一个难点就是对文本感情基调的感悟与理解,有些文本解读专家提出“作者死了,文本活着”,只有文本语言没有作者和背景。我们不能说文本语言不重要,但是有些文本是反映时代特色的以及有作者情感取向的,有些隐晦的情感脱离了作者和背景,只从字词上是把握不准的。如“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抛开作者海子和他的一些背景性了解,读完这篇文本后的心情极有可能是比较愉快的,因为字词中没有哪个不是积极向上阳光的,这样的话对这首诗感情的把握就完全偏离了,学生体会不到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作为最后的祭奠的心情,只有通过不断地抛出海子的背景来慢慢引导学生的情感变化,引起对生命的思考。背景性知识对文本情感有显著影响的还有鲁迅的作品以及跟我们具有时代距离的一些作品,脱离了作者和背景,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或生命体验是很难去定位一篇文本的。

总之,文本的解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细读,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细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现,文本离开了感情便是不鲜活的,所以文本解读也离不开背景性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言感悟’。”所谓“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叶老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吕淑湘先生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切切实实地加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呢?

一、采用比较朗读法。

比较朗读法,是将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句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怎样去感悟语言文字。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叶老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草船借箭》一课中的第一句话: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我们可将句中的“挺”“很”去掉,改成“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妒忌。”然后比较朗读进行品味。学生便会从“挺”“很”两个词语中感悟到诸葛亮的才干不是一般的才干,而周瑜的妒忌也不是一般的妒忌。又如:《将相和》一课中有一句话:“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能悟出它们表达的效果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二、运用多媒体训练法。

在现代教学设备普及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犹如化妆品之于美女。恰当施妆,使美女更美。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其实不止是点缀如漂亮服饰,还可能成为浑然一体的血肉——即教育的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而又不仅仅是感悟课文语言。比如:《鸟的天堂》是这样描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果只是几只小鸟的叫声学生也许还能想象,然而不可计数的不同种类的小鸟在同一棵大树上活动、呜叫,那热闹的场面对于没有到过鸟的天堂的学生来说,只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在这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小鸟天堂的录像,看到那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听着那百鸟齐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学生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看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学生个个有感而发,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 、形象、有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有力武器。例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田忌与齐威王的第二次赛马过程,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一下出场顺序,结果就不一样。之后,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析,而是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让学生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着:“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电视或挂图中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再让学生到台上亲自演示,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四、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法。

一篇篇课文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花在这些大圆盆之间冒出来”,对于“冒”这个关键字, 可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来替换。如“长”“伸”等,用哪一个更好呢?在对于这些词的讨论、比较中学生体会到:因为荷花叶子多,“挨挨挤挤”的,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显示出荷花的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又如《穷人》一课中写道:“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可先引导学生找出“熬”字的近义词,“捱”“挺”等,让学生更换后对比朗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从这个“熬”字不但体现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

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辛劳;也体现了渔夫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通过这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咀嚼出了它的神韵。

在课文中,像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使用的词句有很多,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换、补、调、丢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体味,从而在心灵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促使语感不断增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摘 要: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双向活动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在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被语文深深吸引,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关键。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我们重要研究的课题,下面就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和策略,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和现状

小学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语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阅读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对孩子们而言,书是益友和良师,可以使他们的各种素质逐步发展,因此,阅读的作用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符合这一要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应付考试而读上,被动接受对材料的解读。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构建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是我们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树立勇于质疑的精神,强化积极探究的能力,尝到成功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而且参与教学。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或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就很难把新课改落到实处,很难使他们从心里接受。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被有效激发,他们就会永远成为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孩子们布置“读书好点子”的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对孩子们阅读建议的分析,从中选取好的建议,进行集中讲解,并把它们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既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和支持,又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当孩子们发现建议被老师采纳时,会感到万分高兴,这是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动力。我们通过对孩子们“点子”的调查,能够了解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什么方法是他们最易接受的,哪些材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就能够大大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2.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阅读的目标是读明白,这里的明白是对阅读对象有一个较准确的认知和体验。它包括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对材料重要信息的提取,对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概括和分析。文学作品有时需要鉴赏,同时会受孩子们选择不一的干扰,我们要积极引导,把孩子们的疑惑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然后科学有序地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有效解决。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阅读内容和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这个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局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出发,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内容,由初读到鉴赏再到创新,使教学设计体现出梯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挥特长,畅所欲言,积极表现自我;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并最终产生浓郁整合效应。在阅读设计的难度梯度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优势,不同水平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处于最佳状态,真正做到各有所得,各有进步。

3.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按照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循序

渐进,同时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语文阅读能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它是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文体特点、写作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等方面;还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技巧等知识。我们要结合教科书作必要的介绍,并要求学生有效积累。

(2)理解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判断、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积极发挥他们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判断力。它是孩子们理解事物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材料中的判断句或限制性词语训练。其次要加强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是孩子们基本的思维过程,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要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孩子们就能够把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进而使阅读更高效。

(3)评鉴阶段。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孩子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和主张作评价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深入阶段。小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评鉴能力,能够自由表达,发表见解。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高效语文阅读活动,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的“超文本”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经常处于“师授生受”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重照搬轻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改革.而“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产生创新激情。

1.立足文本,体现超文本源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赏析文本所既定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让学生以作品为凭借.开展自由感悟,激活生命体验,引导敏于发现,鼓励质疑批判,产生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的新东西。

1.1 在多元鉴赏文学形象中“超文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即学生以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阅读的再创造。由于鉴赏性阅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应。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文本”的效果。

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形象特点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的语言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另外还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品味人物动作和体会人物神态时多元鉴赏。

1.2 在大胆批判作品微瑕处“超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见的,所以我们在遵循这种高效的阅读教学规律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课文的不懂处大胆的质疑,对课文的瑕疵处大胆的批判,就必然会起到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效果,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时引导学生提出批判。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评判教材。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的学习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如学完《草原》后,学生提出:作者表现了草原人民好客,单只选择了大人,代表的面不广,应增加孩子们的活动。当然,学生的批判可能还很稚嫩,但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应先给予赞赏,再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形成争论。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

其次,在课文表达的形式逻辑有错误时,在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有偏差时,都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提倡和引导学生有批判地读书,敢于向课文质疑,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3 在补充想象文本空白处“超文本”。文本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有多种形式,“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主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空白……这些“空白”,或者是言外存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者是迂回的反衬;或者是委婉的曲笔。把这些空白处择要的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还有些课文中的有些句子,似乎很平淡,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简单而意义广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写到“天阴沉沉的”,看似非常平淡的开头,却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这是气氛渲染的需要——天与人同悲;是中心挖掘的需要——人们爱戴等。另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如果教师能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去仿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的理解以及段落章节的把握。

1.4 在咀嚼品位文章亮点中“超文本”。在我们的文本中有许多亮点,如: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超别致的手法,精妙的字、词、句等,都值得我们去咀嚼品位。通过咀嚼品位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超越文本。

2.延伸文本,横向拓展,

掘超文本源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如果漫无目的地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他们就显得无从下手,感到枯燥乏味,由于教师上课对课文的内容讲得较透彻、生动,那么学生对课文有关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延伸文本,横向拓展,超文本阅读”时,我准备以课文为引子,随机展开,指导阅读。

2.1 在引进相关题材的文章时超文本。

2.1.1 同题异文。“同题异文”即题材相同,文章不同。如好多作家都写了表达父爱的文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后,再补充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还播放了电视广告片《爸爸的爱》,让学生感受到了同样是父爱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强烈悲壮的父爱——深沉含蓄的父爱——恰似一股清泉的父爱。

2.1.2 异题异文。“异题异文”中的“异题”并不是题材不同,而是与所学的文章的主题中心“相反”的,而结构表现手法上都极相似的文章。如学了《燕子过海》,学生了解到燕子不怕辛苦,艰难飞过大海到达温暖的南方后,让学生阅读《懒惰的比目鱼》,又了解了懒惰是没有好结果的,这样更加深了对《燕子过海》这一主题的体会。

2.2 在引进作者的文章时超文本

2.2.1 同期著作:即同一作者相同时期的文章。如教了杜甫的《绝句》后,让学生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赠花卿》等,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这位诗人同一时期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写作风格的把握。

2.2.2 异期著作:即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写的文章。如教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使学生理解到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了,心情很高兴,以致于觉得猿声都那么的悦耳动听。再出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让学生感受李白当时在长安供奉翰林有其名而无实职的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的。这样即使学生明白理解文章要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又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超越了文本。 2.3 在引进有关作者的资料时“超文本”。“我口写我心”,一个人的作品往往都有着自己生活的影子。要想更好的感悟文本,还需全面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内容、风格等等,在了解的同时能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超越文本。

2.3.1 作者的生平。在教《丑小鸭》课文前,先让学生了解安徒生,知道了安徒生是从一个穷鞋匠的孩子一步一步地成为伟大的童话作家。再来读读《丑小鸭》,学生明白丑小鸭也是历尽艰辛成为白天鹅。最后总结出: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能更好地感悟文章。还懂得只要相信自己,有困难不气馁,就能成功。

2.3.2 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同样在教了《丑小鸭》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安徒生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安徒生曾撰写诗歌和剧本,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长篇小说。最有成效的是童话,共写了童话168篇。他的童话独具风格,早期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中期在追求美好的同时,也流露出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童话更趋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使学生明白《丑小鸭》是他的早期创作。

2.4 在引进与课文重难点相关的资料时“超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教学上的重点、难点。也许文章的重点、难点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单凭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插图,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在教学时引进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4.1 引进与“重点”相关的材料。如《太阳公公煮面条》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太阳灶”结构的句子。在教这个重点内容时学生对“太阳灶为什么能聚集阳光”很感兴趣,上网查找了“凹镜聚集太阳光的现象的图片示意图”等来帮助学生的理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补充拓展了文本。

2.4.2 引进与“难点”相关的材料。如教《三味书屋》学懂第2自然段是教学的难点中出现的方位词“北面”(书屋的北面)“正中”(北面墙的正中)“画前面”和“两侧”(书屋的两侧)等所表示的方位,不在同一层面上,学生学起来有点难度。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可下载一些“三味书屋”的分解图片,阅读《三味书屋方位解说》一文,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三味书屋”的具体摆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大于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赏析文本所既定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让学生以作品为凭借,开展

自由感悟,激活生命体验,引导敏于发现,鼓励质疑批判。让学生掌握、了解文本的同时,再筛选、补充一些与文本的主题、作者、主人公等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大语文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应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改善策略分析

摘 要:当代教育模式下,在小学语文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分类也有很多。阅读能力是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下应该着重培养的对象。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新型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路径找寻自己未涉及的信息,开阔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世界的广博和文字的优美,陶冶情操。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一系列提高阅读教学现状水平和改善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教学观念;读书笔记

当前教育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基础,这表现在不但语文学科中有大量的阅读任务,而且在数学学科、品社学科的学习中也需要熟练地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是以读懂题目和理解教师的讲解作为前提的。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阅读教学能够触及小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所以阅读教学应该是依靠小学生的精神需要来设定的。小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正处于萌芽状态,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拥有充满好奇心、活力的情感思维,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不同的世界和文化。在书籍中,有丰富逼真的人物形象、机智灵活的战略分析、独具匠心的艺术色彩等等。只有通过规范和正确的阅读教学,学生才能拥有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阅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结合大量资料,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方法,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作为研究的重点,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分析。

一、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首要条件

为了达到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将有关于读书的名人事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们,让学生通过这些小故事认识和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在伟人的眼里,读书都是每天必不可缺的事情。比如,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他在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由于家里没有依靠和经济来源,母亲就改嫁。范仲淹长大以后,告别母亲离开,决定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范仲淹无论在白天还是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没有脱过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冰冷的凉水刺激自己。他因为每天废寝忘食地读书,终于领悟到了六经的重要思想,为官是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之后就有了流传万世的“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的水平,教师需要搜集多方面的材料和信息,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加倍的充电。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种能够维系学生高效学习的状态。但是因为兴趣的短暂性和阅读任务的繁重性,可能会造成小学生的心理疲劳和排斥心理。教师需要从各个切入点入手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保持乐观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学会正确地处理教学时出现的问题,从阅读兴趣的培养、增强和保持三方面考虑,运用和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调整适度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就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是提高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部分老师不知道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错误地将阅读教学当成简单的教学方式。比如,给小学生每周布置一篇到三篇的读后感、一周必须读一本名著这样的作业。阅读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教师需要改正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转换自身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教育缺陷,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情感智力,这些因素是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必备素质之一。其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是通过阅读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小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的小学生喜欢阅读《阿古拉神灯》《小木偶遇险记》等外国名著,这能表现学生的心灵简单、纯真与美好;有的小学生喜欢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经典作品,这也体现了学生对忠肝义胆的崇拜和渴望;还有的小学生喜欢阅读《伊

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等短小作品,同时也表现了学生通过阅读想懂得一定的哲学道理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等等。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学生阅读的书籍各种各样,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阅读效果。

三、改善广泛阅读的质量,让学生随时随地做好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

广泛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广泛阅读不但在扩展学生的见世面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增强学生文学涵养和素质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学生读得越多,思维越混乱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在问鲁迅先生写过什么作品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还有学生回答《匆匆》,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不胜枚举,无论在作者出处方面,还是在古诗名句方面,小学生都存在混乱的情形。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拿起笔和本子,随时随地的进行摘要或者标注。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性。如果学生把书籍里的内容清晰了,书籍里的内容和情感就会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灵上达到共鸣,能够让学生切切实实地爱上阅读。

以上的方法,在教师进行提高阅读教学现状水平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教师在倡导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自身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做到与学生能够达到同样的提高目的和学习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进步,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为更好的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缚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作出自己的判断”等九个带有“自己”的词语表述中可见一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时间。让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它是阅读本身的客观规律。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内心是由情感、经历和处境所决定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 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中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那么如何做到个性阅读呢?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笔者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

如教学《菩萨兵》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司令以及其所带领的红军的高尚品格,可设计“到底怎样的司令、怎样的兵才可被敬称为‘菩萨’?”的问题,展示司令以及其所带领的红军一心为藏民的画面,联系学生平常助人为乐的体验,观察彩图,潜心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急坏、赶紧、尽心尽力等,让学生反复诵读,体验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

二、鼓励探索性阅读

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三、倡导批判性阅读

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阅读要怀疑:对于文章,我们既要信,又可不尽信;阅读要思考:既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考,又要能产生自己的思考;阅读也要扬弃:不但要认同,而且要批判。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辩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性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由于阅读主体的介入与创造,使得进入主体头脑中“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这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主体全身心的投入,主体过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份与课文所包容的文化成份处于一种急剧的交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赋予作品某些含义,阅读主体往往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与添加。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就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所以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里,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了《狼和鹿》,有的学生就不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而是从环保的角度对狩猎队大量捕杀狼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认为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毫无节制地去破坏生态环境。这种阅读不以对原作的认同为目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寻找并修正前人在认识上的偏颇。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也是阅读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读了一篇篇课文,不断摈弃旧的,吸收新的,每个学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陶冶与扬弃中,重新树立对自我的信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当前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的,体现学生为主体性的情况下,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迫切的。近阶段,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学生、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要因文制宜;要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发挥好各种教学资源的效益,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所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先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阅读教学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所谓教材特点就是指教材的不同体裁和写作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写的是伟大革命烈士的事迹,文章四个部分来反映的品质。那么,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先了解这四个部分事情的经过情况。“被捕时”一事是重点写,要概括出这件事的经过顺序。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分析时,可让学生找出能表现精神的语言和动作,领会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各表现了的什么性格特点,从而达到阅读的有效性。

在教说明文时,要学生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重点(性质、用途或者事物的原理)来理解,要了解说明的条理性,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说明的对象是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说明的重点是为什么客家民居被称为奇葩傣家主楼为绿色之家,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学活动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的总特点是什么?②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两个民族的民居?③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议论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课文:要了解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出现的,论据有哪些,论证的方法怎么样。要懂得中心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中心论点提出之后,各个论据应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来。学生回答后,再问:在大家已经明确中心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那么怎样证明呢,文章从哪些事例中来阐释的呢?接下去,我就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填出中心论点和论证的三个方面,以及各个方面所用的事实论据。

我们在备课时,应先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写作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新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开头都提出了学习的重点,这学习重点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须对照这一重点来教就行了。

如《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描述闰土的四件事情来写的,以肖像描写和动作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课文的: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文章共写了几件关于闰土的事件?这几件事分别是什么?(总结概括出来)。第二步,提示学生在这几件事的描写叙述过程中药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抓住闰土的外貌和动作来题为人物性格,最后以闰土经历的这些趣事和“我”在四角天空中的生活进行对比,来体味作者的感受。这样根据教材的写作特点来构思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有效性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

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己主动学来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长远的意义。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在家自学预习,到校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还有待老师帮助解决。这时师生之间有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从而产生共鸣。这时老师要趁热打铁,利用学生渴求弄懂的心愿,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例如我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有些同学就是搞不清:关于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到底哪个小儿说得对呢?有同学同意第一个小儿的说法,有的同意第二个小儿的说法,同学们对此争论不休。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反过来问学生:是呀,到底谁的正确呢?有同学知道吗?这时,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有些知道的同学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提出疑问的同学也静等着倾听。这时有同学说两个孩子说得都有道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通过平常的观察和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最后,我总结说因为连个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的。一个是以太阳的大小来说的,一个是以太阳的冷热来说的,所以都有道理。这样,学生不但解决了疑难问题,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显然,这就是主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就会随之提高起来

(二)善于设问巧妙启发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时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时优堂教学的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地提问时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课堂效率。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其结果就是教师不断发问,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的跟着老师被动的往前“跑”,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提问时实现课堂交往的有效手段。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像听了无形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在听李老师执教《长征》这首诗李老师设计了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问:七律《长征》中,哪一句话表现革命者的这种情怀?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问:我不这样认为,哪一句表达了红军对苦和累的态度?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问:怕不怕?答:不怕。问:但事实上累不累、苦不苦?答:苦。问:红军怕了没有?答:没有。问:从红色武装起义失败到后面被迫长征失败,革命者放弃自己信念了没有?答:没有问:有没有悲观?答:没有问:相反是什么?答:乐观。武老师设问喜欢用一连串问题用师生之间对话的方式进行,但是有的内容能否再推敲推敲,提问能不能更简单些呢?能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呢?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李老师的思路,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长征》中哪一句表达了红军对苦和累的态度?《长征》中表达了红军对苦和累的态度是什么?红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这样来问是不是就更能考虑学生的自主性了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对阅读有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更要学会巧妙地提问,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效地提高上来。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是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如:在《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师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教学质量是生命,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共同的追求。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理解教材特点,因材制宜,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巧妙提问,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学生和老师的双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是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着眼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教师在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向,以提高小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对象的能力和志趣,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阅读教学有效评价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突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

【摘要】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理解的正确与否是阅读的关键。为了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识,提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确定中心思想。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它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领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旋律。教育专家说:“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发展其对语文的感知、理解、积累、表达的能力和习惯。而这些基本素养的发展,必须凭借阅读训练,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阅读教学

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教学若从帮助学习的角度出发,必然把我们的关注点集中到学习者预期学习结果达成的活动过程。我根据“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的教学思想,读说结合,创设情景,强化语言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真正把学生视为阅读的主体,读的形式多,读的次数多。在教学中,读的形式有自由读、齐读、范读、默读、评读、仿读、表演读等。读的次数多,并且读有层次感,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第一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要画出不认识、读不准的生字;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读,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第三遍让学生默读,思考“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时,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边读边思考、体会,交流体会、感受后,再让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与他人互动合作来解决问题,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发挥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来理解、感悟、品读和欣赏文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读出声、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来。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让学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对课文产生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通过朗读来进行创造性的外显表现,这是在课文语言材料引导下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当课文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精神领域,与自己的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自己朗读的语句就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正确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和创造力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要让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情趣盎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结果中去与文本融为一体,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才能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走到课文中去,真正感悟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去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析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论文关键词:文本解读 文本细读 背景性知识

论文摘 要: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影响其效果关键性因素,在文本解读时,对字词的细读是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背景性知识的了解,主要是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对字词进行细细的品味,当然还离不开背景性知识,因为有些文本中感情基调及思想都离不开作者背景以及其它一些背景性知识,离开了这些,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就会发生偏向。

正如王瑶说的文本细读就是在汉语里出生入死,文本细读时,抓住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和阅读,会发现每篇文本中都会有概括性强、内涵丰富的字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宋祁)当中这个“闹”字是很关键的字,一个“闹”字把静态的画面变得动态化了,这个“闹”字用的也很巧妙,描写杏用的是红字,而红色正好是暖色调,根据我们汉语当中的词的相关性联想机制里,说道“红”就会与“火”联系起来,而说到“火”又会与“热”相联系,“热”又与“闹”相联系,所以说与“闹”搭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让整个画面跳动起来了,活泼起来。也是这个“闹”字向我们生动形象的传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告诉我们春天的美景是无拘无束的,就如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所以说,文本细读时就是要品味语言,进而品味全文的意境。关键字的使用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研读和品味的,对关键字品味的越透彻,对文本理解的境界也越深入,并且大部分的关键字都有承载作者思想与感情的作用,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

文本是作者精神生命的体现,文本里的每一个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读一篇文本时,我们不仅在跟基本的字词句打交道,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读出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感情、思想和生命,而这些往往都蕴含在词语当中,这就需要将词语的语义进行还原,还原后的语义就是字典里共同的、稳定的那一部分,它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我们把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它便具备了超越字典语义的另外一层意思,而这个意思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的,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正像王崧舟老师说的那样“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你在空白处阅读,能够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叫文本细读”。字词是意义表达的基本单位,就字词来说,它有着庞大的意义家族,从原始意义到延伸意义,这之间的矛盾的缘由就是语境的不同,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乐园”这一词,本意是“快乐的园地”,如果不结合语境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乐园”是美好的、风景迷人的、好玩的场所,但是在这个语境中就会发现,鲁迅所描述的“乐园”却是一个“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我们不禁感叹和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却被称为乐园呢”?原始意义和本语境中的意义出现矛盾了,从这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来“乐园”在此语境中的言外之意:虽然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但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小时候在这个园子里做过很多有趣的事,这里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这就是在具体语境中从字里行间读出的言外之意。

在文本解读中,字词上的障碍解决了,但有一个难点就是对文本感情基调的感悟与理解,有些文本解读专家提出“作者死了,文本活着”,只有文本语言没有作者和背景。我们不能说文本语言不重要,但是有些文本是反映时代特色的以及有作者情感取向的,有些隐晦的情感脱离了作者和背景,只从字词上是把握不准的。如“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抛开作者海子和他的一些背景性了解,读完这篇文本后的心情极有可能是比较愉快的,因为字词中没有哪个不是积极向上阳光的,这样的话对这首诗感情的把握就完全偏离了,学生体会不到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作为最后的祭奠的心情,只有通过不断地抛出海子的背景来慢慢引导学生的情感变化,引起对生命的思考。背景性知识对文本情感有显著影响的还有鲁迅的作品以及跟我们具有时代距离的一些作品,脱离了作者和背景,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或生命体验是很难去定位一篇文本的。

总之,文本的解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细读,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细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现,文本离开了感情便是不鲜活的,所以文本解读也离不开背景性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智力角逐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来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没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一一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平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1、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的寓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鲸》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小平和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存,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激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

论文关键词:阅读;实践化;研究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是以新课程理论为支撑,以改变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问答式阅读教学现状为突破口,凸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现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笔者以听、说、读、写为手段,字、词、句、段、篇为内容,进行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又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

(1)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实践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2)认知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证三种形式,它们互相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能替代。

(3)教育专家的精辟论述。语文课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方法,字词句段篇为主要内容。正如教育家张志公所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这里就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

二、研究对策

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笔者主要的研究策略是: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1)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老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①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在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具体目标。在听话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做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往往一边自己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一边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②边听边思,掌握方法。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听话方法。要实现听人说话达到了解主要内容,抓住要点复述或转述的目标,必须学会边听边思,掌握听话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时要边听边思:即一边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边思考:他的发言主要讲什么?说话的依据是什么?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感受如何?有何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增加听话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

(2)多说——练就语文技能。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①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阅读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

②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另外,课文中关于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3)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①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既能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另一方面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

②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匆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叹息和无奈,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既符合教育教学原则、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更适合农村小学的新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经过实践研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较快,习作300字以下的学生少了,40分钟内完成400字以上作文的学生多了;独立阅读正确率高的学生多了。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课文内容和生成资源、营造课堂氛围和不刻意追求完整、自读自悟和点拨引领……的确,阅读是吸收与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即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的内部语言,又将读者的阅读感受外化为口头或书面语言,并且将精神营养转化为精神需要和物质能量。阅读教学要完成吸收与表达、认知与实践、意化和物化的多重转化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佛山市第九小学 黄艳碧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