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论文

时间:2022-04-12 03:01: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中语文阅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究

【论文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在学科教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感受,文本解读支离破碎,忽视学生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缺乏语文素养的积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么文章的精彩就难以被学生发现。

二、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对学生提问:鲁迅笔下的阿q是哪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有学生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失为一道心灵鸡汤,当考试失利的时候经常自我安慰:题目太简单了不适合我。有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豁达,比如皇明太阳能集团就是用精神胜利法启发员工,激励员工,使企业做大做强。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三、借助网络辅助教学,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非常利于制造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与享受。讲授《雨巷》一课时,先通过图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关于丁香的诗歌,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去感受、去感叹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带的“愁”的象征意义。静止的文本完全“活”起来了,亦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入感知体验的思维活跃状态。《祝福》《边城》等教材选编小说均被改编成了电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观赏电影与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小说人物,解读小说寄寓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精彩,同时也评析演员的表演。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品读方式,而学生对这种多维的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对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的能力。再如讲授屈原的《离骚》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屈原》,内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对屈原的认识、有关屈原的习俗、传说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屈原的作品娓娓道来,对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三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开放型阅读教学探究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的确,语言文字文学的分析设及到很多理论性的的东西。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中心,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得到开发,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才逐步深厚。厚积薄发,考试时,学生自然地有料可用,自由发挥。

开放型阅读教学的模式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应该说对素质教育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简论还高中语文课堂以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吉林毓文中学关于阅读教学结题报告所展示的教学经验和成果,联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从阅读的时间分配、阅读过程、阅读评价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时间分配 阅读过程 阅读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6期发表了王鹏伟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结题报告》,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脑子里一些零碎的想法渐渐变清晰起来。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讨论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各占上风,到今天的和谐相处,总算是有了个结果。可是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仍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外衣下的工具性教学。语文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实验失败是小,耽误了一批学生的前程是大。也难为吉林毓文中学敢为天下先,并取得了成果向碌碌者证明了前方道路的光明。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实力去做这样的尝试。那么我们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语文课堂以阅读呢?结合毓文中学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还语文课堂以阅读进行阐述。

一、语文课阅读应占的比重

按吉林毓文中学的经验,阅读课所占时间约为全学年课程的50%,那么在没有条件及政策支持下要开展教学试验,阅读时间应占课程时间的多少才合适呢?我以为比例不能减,反而得增。这个增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增,而不是单纯名著阅读上的增。

以单元教学为例,我们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一或两篇侧重精讲,将余下课文作为学生自行阅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课程安排便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精讲课文(30%)、教材阅读(40%)、课外阅读(30%)。原来近70%的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和体验,而学生个性阅读时间不足30%的情况就反过来,无形中阅读比重就增加了。在一些课改实验区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鲜见,因为统一教材和实验教材同时使用,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方式以保证“两不误”。

二、如何阅读

1.精讲课文

因为需要给予学生阅读的钥匙,这就考验教师在精讲课文上的选择。需要精讲的课文不一定是教参上要求的“重点篇目”,却必须是技法集中、个性突出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教师须交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他们根据此法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迁移,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作用,及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2.教材阅读

精讲课文之后,学生的阅读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余下课文的阅读,而应该由两个阶梯性部分阅读组成——未授课阅读和精讲课再创造阅读。

未授课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精讲课中概念性、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部分阅读中,教师必须以一个“导”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代替学生阅读,却引导其阅读方向,所以在未授课阅读中教师必须用时间,但所占用时间不应超过整个教材阅读时间的20%。这一部分阅读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渡。

精讲课再创造阅读则是阅读的精髓所在,它应集中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真正独立的。它必须有学生的独特发现,甚至是反传统的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就在这个部分。

3.课外阅读

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大量完整的时间段系统地去解读文本,而且还要关注到学校教学的规划,所以课外阅读必须紧跟教材。鉴于阅读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像吉林毓文中学那样列出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自由阅读,然后才去展现成果,而是应该联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来规定阅读的内容和时间。所以课外阅读选材的原则是与教材相似,容量小,体裁全,涉猎广,艺术和情感水准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当代精美小品。

例如,如果教材在编排上接连有两个小说单元,我们就可以规定学生本教学周期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又可根据教材的侧重点,细致到规定学生看中外名著或者是看时代感强的小小说;如果教材在编排侧重散文,我们就选择散文大家的作品作为辅助阅读内容。这样一来,阅读范围集中,不但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也方便教师的检查。

这一部分阅读要充分体现1、2阶段的阅读成果,而以2阶段为主。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吉林毓文中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可以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或网络,自己搜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魅力,辅以专题讲座;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体验和感受个性阅读的乐趣,进而跃跃欲试。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身份应完全从“教”和“导”中脱离出来,作为阅读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进入自主、个性阅读。因为一个没有读过文本的教师,不可能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一个没有个性阅读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一个没有自主阅读的教师,更不可能给予学生阅读中肯而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检查

精讲课文部分的检查应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主,关于这一部分的练习,市面上和教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很多心得,可以完全沿用。

教材阅读必须有相关的检查作业,这个作业为了体现教学的知识点,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出练习,但更重要的内容,应该以开放性的题目来检查,比如以小作文或者其它更具特色的作业形式(网络搜集资料、辩论赛、课件展示)完成;如果专题比较大,甚至可以以合作论文的形式展现。

课外阅读部分的检查因为机动性强,不仅仅是课内进行,占用课外时间也很多,学生是否真的按进度完成很难把握,所以在检查上要及时跟进也有难度。同时,对于大部头阅读,学生本身就存在畏难心理,容易依赖或迷信专家的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作业形式就可以更灵活,除了教材阅读部分的特色作业外,还可以结合阅读进度,定期给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利用qq组织集体讨论,或者成立专门的博客发出主贴,让学生以跟帖的形式百家争鸣,最后可以用文集的形式将所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火花”集合展示出来。

四、如何评价

鉴于阅读的自由性和作业的灵活性,教师要对学生评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兼容并包的心,能够沙里拣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些“异端学说”生存的空间,以激励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危险信号,然后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将其从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回来。

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就会产生自信,然后产生新的阅读动力,反之,就会消极倦怠,所以我们的评价必须以赏识、激励为主。

大多数学校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实施阅读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尝试,所以我们更要多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夹缝中寻找还语文课堂以阅读的方法。没有阅读的语文,是乏味的,最终会被学生边缘化,沦为主科中的副科。对于语文课的阅读理想,我曾经玩笑地说,真想不拿课本,每天捧一本大部头进教室,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争辩。不需要读书破万卷,只求每读有所得,便欣然合卷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探析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强调了读者理解的多样性和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文本还原它丰富、立体、多维的开放性本质,师生均可实现阅读主体的地位,借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图式去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阅读由“教学”状态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通过对现有语言材料的梳理、提炼、概括、整合,学生从语言学习走向言语实践,从知识积累走向素养提升。批注式阅读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预设性,课内与课外相互融合,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基于此,当前高中语文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批注式阅读的内涵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在读物上作注释、写评语,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的读书方法。这里的批注,可包括旁注、眉批和总批。

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1批注式阅读教学实现了互动教学;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可把这种方式落到实处。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构成互动态势,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沟通,相互交流,有利于群体地扩展,深度地理解文章,丰富作品的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体性。

2.2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没有量的积累,就难以有质的飞跃。现代阅读活动论证明,只有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背诵,才能生成语感,沉淀素质。批注式阅读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边读边写,读时直接,写时具体。因此批注式阅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起融合的桥梁,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把自己和他人对文章的批注收集整理成写作素材,借助读书笔记、读后感、评论等形式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刻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3批注式阅读能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指导下的批注式阅读,不但适用于课文学习,也适用于课外阅读。把阅读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这不仅使学生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3.1准备形成;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有备而来”,消除了畏学心理,积极自信地投入课堂。

在批注起步阶段,教师应处处留心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独立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表面上是零作为,实际上是心、脑、眼并用,为下个环节的开展充分作为。在学生产生问题的间歇,再根据学生不同差异给予适当提醒、启发或帮助。这一阶段教师的作为应遵循少说、多看、多想的原则。

3.2自由批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可进行自由批注。

3.3讨论交流;无论是班内汇报,还是小组交流,批注的反馈是毋庸置疑的。智慧与灵感的交融也正是在合作交流中才得以闪现。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所以当学生完成批注式阅读后,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和学生的个别交流,可以是小组内的交流,也可以是班级内交流,或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学生课下批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当堂批注,集体交流。

3.4总结评价;由于学生批注式阅读的交流往往没有一定的章法与顺序,前后跳跃性会很大,故总结是很重要的。总结评价不是完成任务结束式的评价,而是以此为基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发言过程。而且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总结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不搞“一刀切”,不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风格的多样。

3.5深入探讨;批注式阅读如果只停留在学生自主个性阅读的层面上,学生很容易只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阅读目标的偏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荒废,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阅读的效果。如就《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让学生用文字描绘出它在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学生情动于中,自然情发于外。课后对批注笔记的梳理为整个批注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顺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起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阅读作为人的个体存在的行为,注重了学生内在精神与品质的构建,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倡导批注式阅读教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索,期待能给批注式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临的功利性问题

论文摘要: 高中实施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丧失人文精神、忽略阅读本质、忽视个性发展、精神吸引缺失等诸多顽疾,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着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为此,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我在日常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临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

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而是最起码的语文素养和必要的人文精神,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功利主义行为。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现,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另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极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内容挖掘。

语文教学的极端探索造成了诸多顽疾,它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向了阅读教学外部条件的构建与改进,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形成名目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试图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非阅读”(非人文)问题;借助多媒体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演绎教学内容,意图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调乏味的问题;着力于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纯粹接受知识的泥沼中走出来,进而经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验,等等。种种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传统与单一,而且显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预期效果,仿佛给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然而,透过好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糟糕的真实:它追求形式胜过内容,它追求统一胜过个性,它追求“技巧”胜过艺术。这样的表里不一让我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阅读教学。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导向牵引。

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迎合新课程标准,追求合作探究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和过程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独立思考(可能已经习惯了),讨论只是泛泛交流,并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说教上。这种有名无实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标小结有虚假作秀之嫌。

我在很多公开课调研中都有这样的发现,老师为了凸显自己设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小结中将情感目标像知识目标一样罗列出来,给人虚假的感觉。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又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

4.耍弄“技巧”驾驭了饱含内里的语文课程。

教师上课耍弄“技巧”,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巧”,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内心却激发不起半点情感波澜。难怪有人慨叹:“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炼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技巧是绝对重要的,但我们绝不可把语文异变为一门单纯学习答题技巧并基本用技巧来驾驭的课程。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对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都是最佳场所。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的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语文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没有语言,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的感时忧国和骨肉分离的苦痛;“沧海明月”“蓝田日暖”(李商隐,《锦瑟》)的执着怅惘;“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的挥之不去的思夫凄苦,等等。这诸种感觉与知识是“语言”给予我们的。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很显然,语文教育在外在效能上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就是训练精神。

在明确语文教育就是精神(不等于思想)教育的“课程的定性”的同时,我们要紧抓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基。

二、太多的“统一”制约了师生全面获益

阅读教学选文标准的一致性从“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证明当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显示出语文教育受历史遗留思想钳制的悲哀,而学生个性发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由于我们被太多的“统一”(高考的需要)束缚着手脚,语文阅读教学几乎不允许广大师生对文本作出独立的自由见解,诸如《祝福》批判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雷雨》揭露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这些统一的解读使得阅读教学的“精神空间”极为狭隘,缺乏应有的个体精神的见仁见智。教法也是如此。一位教师的教法成功了,于是在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争相模仿效法、推广,不顾教师个性,而试题思路和考试模式更是如出一辙。于是,学生牺牲了在这个年龄阶段本应有的奇思和幻想,他们过早地成熟和老成,过早地包裹起了真实自由的自我和个性。

成型的教学模式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全面获益,因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终极定型。在模式运用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对接受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绎,因为无数次的演练已形成固定的图谱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导致的思维定势,不仅导致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艺术性又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与确立。

语文阅读教学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它追求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学习塑造灵魂,强化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培养叛逆者,不断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认识、探索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一种乐趣,使其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三、忽略文本对话淡化了学生的阅读认识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灵魂的问答和心灵的碰撞。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反观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学生除了课堂上跟随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并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阅读少之又少,即使阅读了,也是随性而为,除非任务所迫。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等。存在这种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高考制度是导致应试化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和特点”的固定模式,对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作了标准化、唯一化解读,显然在不知不觉中压制了学生充溢思想的灵性。更有甚者,把教材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难怪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后来最讨厌上的课也是语文课。

2.教师“精讲”取代了学生“慢读”。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训练题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甚至还上各种辅导班,最后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身体调节”,哪有精力看书?而课堂上只有可怜的几分钟阅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据着。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就是一句空话。

3.远离生活实际丧失了生命力。

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孔子有言:“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因此,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4.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世界的差异性。

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因此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在理想语文学习理念下,学生精神的愉悦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悦的精神吸引状态中,学生才有认知接受的可能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优化教学过程的“精神吸引”,实现师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追求。

语文学习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具有“赚分”的“显性功利”,还有超越“赚分”这一“显性功利”的更高级和更重要的关于人的素养的“隐性功利”。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白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赚分”这样单一的“显性功利”上,而应该把目光放到关乎人一生的“隐性功利”。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极力彰显语文学科魅力,彰显其承载人类文明与发展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这一最具有深刻意义的“隐性功利”的重要价值,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为此我们尚需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提高

摘 要: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也是教师倾注较多心血的环节。但是“少、慢、差、费”等现象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将试作浅析。

关键词:高中 语文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现象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

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现阶段,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要】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高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有效阅读;五步阅读法;悟读;赏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高中语文走有效阅读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操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含义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有效阅读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有效性的教学阅读策略研究。这个有效性,绝不同于阅读的功利性,这个有效性不仅是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还是阅读审美,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延伸。

四、我校“五步阅读法”具体内容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要求:准确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为+结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由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能力要求:准确把握关键词、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语意的能力;分析层次结构关系的能力。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五、教师在“五步阅读法”课堂的作用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操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作者:肖瑞利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滨河中学(乌海六中)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写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就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进行相关探讨,希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差强人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语文素养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有效性较差,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新课改时期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以下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师虽然进行了教学形式上的改革,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被动学习。这种教学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高,自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2];其次,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主观理解和体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全面发展,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十分不利;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考试技能的掌握,没有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导致学生只知道强化自己的解题能力,实际学习效率较低。

2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师首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题的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一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画面感较强的教学内容,如风景类文章、叙事性文章等[3]。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搜寻相关的视频。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视频种类仍然是较多的,教师可以选择稍微具有深度的视频,如影视剧中的截取图片和视频、或者纪录片的片段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视频,然后再进行自然的导入:“你们知道这段视频的主要主人公以及内容是什么吗?”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教学。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导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今天我们举办一次小型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情境教学,教师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进行演讲训练,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可以进行自然的教学过度,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第三,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也可以挑选学生上台讲几个小故事,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改变游戏的形式。同样是接龙游戏,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以“古诗句接龙”的方式进行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完成一句“古诗句”,其他组接下去。这种游戏方法不仅新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古诗词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重视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学习技巧,更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探究学习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对文章进行全新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探究行,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语文阅读的自主理解和探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可以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增强学生的语文语感,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朗读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情感的把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此外,教师应该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许阳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传授阅读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分析;研究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了使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传授阅读方法,掌握自主阅读技巧

1.1从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以及环境,这些要素的堆叠可以充分体现出小说人物的性格。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1.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让学生对人物产生直观了解,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人物的基本形态。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等外貌描写,明确别里科夫是一个时时、处处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而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有一个基本认识。

1.1.2环境描写

通常来说,环境描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环境,两者都可以侧面体现出人物的命运和境遇,以及这些经历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环境的变化,预测人物的潜在性格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向。比如在阅读《祝福》的时候,作者通过“鲁镇”的描写,侧面叙述了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同时将祥林嫂的社会地位进行凸显,为其日后的命运发展埋下了伏笔[1]。

1.1.3情节描写

人物的命运走向与情节描写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情节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隐含意义,从而对人物性格进行全面了解。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为例,通过对林冲怀匕首寻仇敌、看守草料场等情节的描写,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林冲的后续命运,从而使学生对其性格发展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1.2从小说结构入手,理清故事脉络

在小说中,其故事结构相对固定:开端、情节发展、高潮、结局。此外,为了增加小说的可看性,部分作者会采用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对故事发展进行描写,以此来丰富小说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结构进行分析,从框架入手,层层递进。以《祝福》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通常都会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为此,教师就可以教学生从小说的外围结构入手,明确倒叙手法的使用特点,从而确定时间节点,把握故事的发展走向,以此来充分了解小说情节[1]。

2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1开展情境教学

与散文或者是其他载体的文章相比,小说的情节性以及故事性相对较强,因此,小说就极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由于部分小说结构复杂,使用的语言也较为晦涩,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理解小说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描写具象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让学生对林黛玉的相貌、衣着、动作等进行直观理解,让学生融入到小说情境当中,为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帮助[2]。

2.2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课后习题中引用的沈从文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题展开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阐述,另一方面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进行阐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3改革评价体系,沿承素质教育理念

3.1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品格为指导,净化学生的思想,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同时还要实施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并将其进行结合得出最终评价结果,以此来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3.2开展综合性评价

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对评价形式进行拓展,通过读书心得、读后感、成长日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的“阅读园地”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号召下,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情境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何长玉 单位: 鸡西市第十九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强化

摘要:

语文阅读,是检验学生文章认知感和理解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如果一个学生在拥有能够使用华丽辞藻和优美句子的能力的前提下,还能够对阅读水平自成一派,那他就可以说的上是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然而,学生关于阅读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依然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以上现状提出阅读教学质量强化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水平;强化

一、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现状

阅读退化这个现象在如今的青少年当中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青少年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通病。青少年的阅读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阅读量大量减少,阅读水平局限在没有掌握好日常阅读所真正需要的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也正是这个道理,再难的文章多通读几遍,就算不能对它的意思完全心领神会,至少也不会看的一头雾水,而量的积累实际上就能够实现质的飞跃。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在身心方面都形成对阅读的重要性的感知,也能够明白作者写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深意[1]。因此,阅读量的积累十分重要。

二、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强化兴趣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学习方面更为受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要看准时机,为强化学生的兴趣意识做准备,学生的兴趣随着教材的内容新颖与否而定,也根据阅读的内容深浅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因此,除了课本上固有的几篇阅读佳作之外,老师应适当的推荐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优秀文摘,很多文摘非常符合大众需求,包罗万象,不乏佳作和发人深省的文章。朗朗上口的故事篇章和幽默诙谐的小故事都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饱眼福,也在无形之中储备了自己的知识量。督促学生时时阅读并定时摘抄其中的好段落,加以交流自己关于该篇文章的心得,就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阅读水平提升[2]。另外,学会因势利导也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以课文《琵琶行》为例,由于是文言文,在背诵上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再加之文章的长度不算短,更令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和学生探究这篇佳作背后的故事,了解白居易写作的意图和背景,也明白文中的琵琶女为何身世凄凉的辛酸和无奈。通过对琵琶女凄凉身世的描写和作者“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哀婉,其间的感染力不说自明,很多时候哀转久绝的伤感故事要比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更容易使人驻足,学生的兴趣也就由此引发。

2.强化主体意识

虽说教学是教师的工作,但教学的对象却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让教师充当讲解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感知和反应能力,长此以往,便会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强化主体意识,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学生在课堂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贯穿到老师的内容之中,而不是单纯的听讲,这样才能使教学氛围变得生动而不至于变得僵硬死板。之前所提到的要对学生自己选取的阅读材料进行一定的指导,以防他们走入“八卦周刊也是为了积累阅读材料,为提升阅读水平做准备”的误区。但是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指导不是干预,矫枉不能过正,掌握好这个概念。不能以指导学生为由侵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和课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不能针对学生阅读素材选择对象的不恰当肆意进行整改和规范,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课堂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是值得积累的。[3]

3.强化训练意识

除了积累素材时时阅读之外,老师也可以用一篇好的文章,针对宗旨大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进行的方式可以不按传统的套路出牌,也不必真的确立一个对的的标准的错误答案,一切全凭学生自己的想法回答。[4]此外,除了课上要抓好训练阅读之外,也要注意让学生在课下时时跟进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训练,老师可以向学生建议每天花二十分钟阅读一篇美文,针对其中的优秀段落进行摘抄和评判,评判的标准依据自己的想法定论即可,对于美文阅读题目的问答题的对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根据题目的训练之后学生在心中形成的丘壑,这些都是仅靠一个对错的答案无法形成的瑰宝。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阅读能力提升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逐一阐明,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也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激发自己对于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教师的主导意识,做到既能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上革故鼎新,也要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的目标。这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工作,也是实现阅读优化的有效策略。

作者:孔晓茵 万婷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阅读探析

摘要:

语文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而传统文化则是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难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认可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高中语文阅读审美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审美;中国传统文化

一、高中语文阅读审美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考试等功利化的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和继承。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教学,还需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和阅读较为发怵,普遍反映很难,如果没有字典等工具书就很难读懂,在学习中还是传统的字词句、内容理解、句型模仿等学习内容,缺乏对文章的感悟,有的学生甚至很少读古代的文学名著,不喜欢古诗词,只看教科书和参考书,缺乏必要的人文滋养。更多的则被现行流行的时尚元素所吸引,认为传统的孔孟思想、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已经落后于时代,不值得学习。

二、高中语文阅读审美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方法分析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经典的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材料中,减少一些说教类的阅读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给予接触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熏陶。如,高中语文阅读中《陈情表》等文章的加入,使学生充分理解勤学、忠孝、珍惜情感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主动点拨和重点解读启发和影响学生,使其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不仅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同时对传统文化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

2.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深阅读印象

课堂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课下的动手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必要的写作,以此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在学习完《论语》《陈情表》等内容后,引导他们在课下写读后感。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如清明、中秋等可以引导他们去图书馆或网上搜索有关节日的历史和趣闻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开放式讨论,通过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程度,产生与传统文化亲密感,通过以上多种途径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可,并能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的开展。

3.加强课文阅读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

课文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重要途径。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经典诗词、美文背诵与赏析。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安排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经典诗词或者美文以背诵和讲解赏析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学生通过事先的内容搜索、选择、阅读、理解和表述,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和欣赏程度,同时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这一活动中,通过每日的坚持和持续不断的进行,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自觉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提高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安排学生选择一到两部经典名著进行阅读,课外时间阅读一些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让学生通过博览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让学生交流和共享读书心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在教学中积极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加强人文熏陶

在部分传统文化阅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以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李白的《古风》中有关荷花的诗词融入其中,还有杨万里的《莲花》等,再配上相应的古典乐曲,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荷塘月色的真实美景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荷塘月色及相关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并自觉地形成对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诵读文章来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文章的诵读不仅记住文章内容,同时在诵读过程中准确理解和深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主旨和精神,形成对文章内容的认可。

5.深刻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代作品中的诗词、小说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知识的载体和重要传承形式,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容。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时,教师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等,还需要对文章的写作历史背景、作者写作处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和说明,只有深刻挖掘这部分学习内容的传统文化思想,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课外的注释、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所涉及的文化常识。或者从文章的故事情节入手,给学生主动展示整部著作的文化内涵。或者从课文的主题入手,为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文化背景和哲理境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化意境和趣味所在。通过全面、深入的学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文化意境和内容。

6.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在重视教学内容价值取向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或其他文体内容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找出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表达对该文章的理解,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比较,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大意及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及深刻挖掘和传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国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华土 单位:浙江省三门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效率有效策略

摘要:

针对多元化教学法、探究式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这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以促使高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并欣赏文学著作,从而接受高尚情操和高等趣味的熏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完善和丰富。目前的高中语文除教材外,还配备了专用的《语文读本》,教师要善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阅读过程中找到乐趣,感受到阅读的好处。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领悟式教学

领悟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会目标文段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荷塘月色之美。待学生阅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读完这篇文章,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这篇文章中有哪些经典语句?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并回答,提高领悟能力。

(二)表演式教学

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文中所写的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学习《边城》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几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把文中的人物、情节等生动地表现出来。对于表演角色的安排,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表演,并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生讲课式教学

为考察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生上台讲课,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讲到《失街亭》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如让学生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讨论马谡的性格等。然后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上台演讲,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依据文章内容向学生提问,学生通过迅速思考和回答,能够提高自己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再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中多处提到‘梦想’一词,作者所说的‘梦想’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中最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并带着问题展开阅读。

(二)进行课堂拓展,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带领学生挖掘丰富的阅读资源,还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争取使学生走出课堂,思考人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例如,学习《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阿Q,考虑自己应当怎么做,或是联想阿Q会遇到怎样的命运和结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自主展开探究式阅读,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扩展阅读范围,打开学生的视野

提高高中学生阅读效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大量阅读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例如,学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初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然后安排一些读过《红楼梦》的同学向其他同学讲述其中的经典故事,使更多同学能够在课后自主寻找《红楼梦》进行阅读。

(二)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专题研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比如,学生在学习“诗歌”这一单元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如《诗歌的发展与鉴赏方法的探索》。有些学生认为:“我国是诗歌的摇篮,诗歌文化是我国的主要文化,已经渗透到祖国的血肉之中。”还有的学生认为:“探索诗歌的历史和创作手法,可以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同时也能为高考打下基础,作好充足的战略储备。”专题研究重在学生的体验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美,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勤于阅读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要把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用心体会阅读的魅力,并从阅读过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作者:孟艳玲 赵颖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学生课外阅读教学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大,时间紧,同学们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课本及各种教辅材料的学习上。虽然大家也能认识到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扎身题海,埋头苦练,却苦于无法提高语文成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对高考语文成绩、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又有利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激发高中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兴趣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高中生自己渴望阅读,对阅读材料有了阅读兴趣,自己内心深处才能有对阅读的需要,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去看书。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首先要培养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只有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把阅读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会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才会自觉去进行阅读活动。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鼓励手段。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大收获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做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有所收获,必须坚持。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让高中生对课外书籍保持兴趣和阅读积极性。要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语文阅读方法。为了提高学生语文阅读速度,教师可以个学生限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提高阅读的质量,从而为了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限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在课外阅读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有继续阅读的信心和动力。受到鼓励后,学生就会自觉地坚持广泛的课外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得以形成。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还要引导高中生写好读书笔记。当学生阅读到好的词句后,可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摘抄,也可以写下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现在市面上的课外书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高中生进行阅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课外书籍,多给高中生推荐对他们身心有益的课外读物,优秀的课外书籍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首先,选择的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要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阅读材料的内容要广泛,体裁要丰富多样。最后,高中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物的选择上要注重作品的价值观倾向,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需要给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有浏览法和精读法,这些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课外阅读。浏览法是对阅读材料不是逐字逐句读,而是快速地阅读全文,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直接跳过,只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大意和作者的观点。精读法就是抓住文章中重点的词句和段落,对文章进行精心的阅读欣赏,这样就可以从作者的作品中,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学思想。例如:平时让学生阅读新闻、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浏览法,读这类的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反复的读,可以理清情节,可以欣赏作者的语言和写作方法。

作者:杨晶 单位:甘肃民乐县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摘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培养学生感悟和写作能的基础,也能带动学生其他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多阅读能力的进程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感悟能力。

1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开展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地位意义相同,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学生都离不开阅读教学活动。通过统计相关资料,我国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阅读方面兴趣不慎浓厚,导致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欠缺,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具体有效性不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的实质意义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更要教会学生怎样感悟文章中具体内含,让学生通过阅读不断的提升自我文学的修养以及写作水平。由于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阔,因而通过阅读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文章深入了解的能力,通过各类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积累文学素材,努力提高原创能力。

2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科学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以下两方面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2.1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课文教学的需求,就不能锻炼学生的各项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因而,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选取语文教材以外的各类文章,把这些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蓝本,这是锻炼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同时也对学生阅读能力,课文知识累计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推助[1]。

2.2阅读教学融合写作教学: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于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学以致用,那么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将实际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写作流程内,因而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崇。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中《边城》内容时,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文章内的各类优美语句以及巧妙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将详细刻画人物的写作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作文创作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现在掌握的知识,深化发展中提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在整个高考阅读中地位意义非凡,现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而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出现阅读教学不尽人意的情况,通过研究了解,当前高中阅读教学出现的各类问题,都需要在思考中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途径,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的阅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吴嗣军 单位: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