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0:5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效课堂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但要回顾并应用所学知识,还应该是知识的升华与提高,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总结。要使数学复习课真正高效,教师应树立五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提问意识、反思意识。
关键词:高效;数学复习课;五种意识
数学复习课承担着查漏补缺、夯实“四基”、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是实现知识系统化,发展数学素养的核心平台。然而,在实践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如:以练代教普遍存在;直接讲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把复习课教学建立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只是根据参考用书进行解释式教学,复习课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等。笔者认为要想打造高效精彩的数学复习课,教师应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做到“高立意、低起点”。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至少有以下两点。①新课是“从无到有”,而复习课是“从有到深”,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挖掘加工”。②新课是“从少到多”,而复习课是“从厚到薄”,复习课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以各种不同的优化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知识回顾、归纳、强化、综合和提升的目的,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全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升华。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评价一节复习课是否高效的标准。
二、主体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和归纳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应当是教师“讲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多少”。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同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要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好学”理想境界。
三、创新意识
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实现复习课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如果一节复习课的内容还是以前学生熟悉的“老面孔”,势必对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活力,高效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关注在复习环节中一切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对问题进行适当迁移和拓展,通过预设使原有的问题变得富有“新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效成为可能。
四、提问意识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采用的是“知识点的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讲授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期以来势必会造成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的丧失,使复习课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外,还应该有意识地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提问时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教学,从而使复习课教学更高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能灵活地去建构知识、获取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复习课教学的高效化。
五、反思意识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复习课又使得这种思维活动更加灵动、深刻、缜密。因此,可以说“反思”为高效复习“插翅”。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与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思路、策略的优化与重组,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认知结构。许多复习课学生感觉复习前后解题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注重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在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及时对问题的意图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即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环节,解题之后的总结。这些及时有效的总结,不仅可以完善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更有助于学生重视“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在解题过程完成之后,多一些反思、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归纳,上课应给学生一个思想,而不是一道题目。通过教学中的类比,引导学生总结题型,对于一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帮助学生总结,给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通用的模式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触类旁通。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同时使复习课更高效。
总之,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成熟高超的教学艺术,树立五种意识,合理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从低效走向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打造数学复习课的精彩和高效。
1 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至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师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保证。
2 结合“导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本学期来,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导学案”,虽然对这一方法老师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若能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习。我通常提前两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而且经过预习,对课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着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
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中去。在学习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时,我用了着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去寻找答案。这个导入能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建立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教师却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我认为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多元化教学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方法,其教育学生采用了丰富多彩、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整体教学、动手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次相教学、随机教学、现场教学、无形教学等,使得其在教学中做到了方式多样、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境界,使弟子达到了欲罢不能与如痴如醉的为学状态,其是第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教育家,从而培养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弟子. 这些教学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
从教师层面来说,一直以来的中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传统课程,一直努力巩固、提高学生的双基知识和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众所周知,效果(尤其是后者)并不明显. 于是,2002年至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突出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从教学方式来看,转变了满堂灌的教师授课方式,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课外探究等多种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有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 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渐渐发现初中数学对如今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难教,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形式化的数学结果,以及知识的理解、解题的运算、知识的记忆等带来的困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变、创新,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 其一是使他们听懂数学课,其二是使他们喜欢数学课,其三是真正通过多动手、多探究建构,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下面,笔者将浅谈如何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尝试,进而高效利用课堂教学,与大家交流.
■ 强调感知教学,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的某些问题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但并不是初中生掌握不了,当然这有个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问题理解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觉得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相比以往并未得到显着提升,其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依旧较弱,而对感性的认知材料,诸如图象、动画、视频等兴趣较大,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的感官认识,很多结论也注重感受,因此学生对理论较多、形式化味道较重的数学概念、定理情感不浓,造成大部分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比较差,对问题的实质理解层次不足,易造成学生阅读疲惫,无法从问题中分析出足够的主干知识和数学关系式,成为解题教学的瓶颈,因此笔者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提高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问题的理解离不开思维的培养,这涉及很多方面,如细心、转化、运算等. 可是在学习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忽视前提条件而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境. 这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总是不容易被自己发现. 我们总是说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点,每次都是一样的思考方式,所以总是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下面请看一个例子,看看如何运用思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案例1 “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告诉学生圆圆位置关系,然后判别、运用、解题,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不行的.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教学通过探究性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可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总结结论.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动态地演示两个圆的运动过程,先在屏幕两端各显示一个圆,然后拖动任意一圆,构造两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请学生观察、思考.
师:在这两个圆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出现?
生:刚开始,两圆没有相连;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一点;再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两点. 教师再重新演示一遍运动过程,同时给出结论(幻灯演示).
师:观察不同情形,两圆的圆心距和它们的半径有没有什么量化的关系?
教师重点要通过形的运用(利用CAI工具),组织学生亲自建构,从而得出三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找出规律.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建构进行总结:
(1)两圆相离时,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2)两圆相切(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3)两圆相交时,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和,即d 说明:借助图形语言(CAI教学辅助)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并以动态的形式给予展示,简约而不简单. 一旦利用以形辅数的方法,两圆的位置关系竟如此简单明了. 用化“数”为“形”的分析,将两圆位置关系直接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形辅数”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广泛使用,笔者觉得CAI正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这种交互性恰恰对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很有帮助.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教师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课的构成,努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 提高讲题效率,锻炼思维突破
数学教学最难之处,是教会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水平和教师讲题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各地多次进行的数学说题比赛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讲题才能高效易懂呢?笔者以为,处理一道数学试题需要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这样的解决过程,将这种流程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述. 试题分析初始并不需要定量的计算,而是以开拓解题的思路为主要目标,即向学生传递“思维”,这是数学试题讲评的一种趋势,即利用语言口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使用的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 教师对讲评的试题一般要做简要的计算说明,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真真切切”,进而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
案例2 请对函数
y=2.5x( 010)的意义进行描述.
分析 第一次对这样的函数进行讲解时,学生无法理解这个函数,因为它有两个表达式,跟学生脑海中的函数完全“长相不一”,所以在很多学生眼中,这样的函数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我们对数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解题、分数,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知、追求,因此笔者通过再创造理论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改编这样的问题,重新给学生进行 了阐述.
师:(将上述问题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为了节约用水,本市自来水公司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阶梯水价,用户当月用水量不足10吨时(含10吨),每吨水的收费标准为2.5元,超出部分按照每吨水5元征收,请大家写出这样的函数关系式. 反思后进行的教学,显然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的生活中,既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生活实际运用,又高效地解决了学生对应用型问题有所畏惧的心理,还将函数的不同表象予以清晰展示.
总之,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曾说:“好的中学教师,是把书本中印在那里的文字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学好数学■.”信息化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依旧前进不止,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数学教学,既会被社会所淘汰,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数学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讨,结合笔者自身的经历做了尝试,还有诸如双基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等各种方式和渠道,限于篇幅未能展开,文中不足之处请各位补充.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教师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
1.从解读“课标”和“教材”中来
(1)目标的细化。虽然“课标”已明确提出了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也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教学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目标。这里的“具体情境”指数量之间的相并、相差、份总、倍数等关系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会用”则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线索,分三段编写,即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前两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和掌握写法为主,第三段主要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由于学生以往认识的数都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概括的、可变的,因此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教学难点。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具体目标细化出课时教学目标。
(2)目标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只有通过筛选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谓“软目标”(比如情感与态度)的倾向,使所有的目标都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问互相促进;也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因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弹性的目标,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弹性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级“简单数据整理”为例,一位老师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重点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其他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蹩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经筛选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2.从分析“学情”中来
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时既要研究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要从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之前,多数学生已在幼儿园或生活中接触过数数,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甚至会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但如果与物体对应,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难。许多学生观察物体时会不够全面,同一种物体,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致使同种物体数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养观察的能力与方法作为重要目标。此外,学生对校园新环境比较好奇,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话,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关注课堂学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做到手口一致,学会1个1个数,鼓励2个2个数,几个几个数,通过数一数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物体,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看图、数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同学之间的友好,以及数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你到哪里去?”
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认为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或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假如教学没有目标,就会虚无飘渺、偏离“航向”,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首先,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低年级“认图形”教学时,有的老师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作为教学内容就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既要安排认识时、分的内容,又要安排体验1小时和1分钟有多久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目标要求。最后,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与特征”。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设计了让学生玩风车的活动,显然这是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2.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
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有路标而没有路,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有路没有路标,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剪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动画演示蚂蚁绕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拓宽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目标:“你该怎么去?”
1.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由此可见,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切勿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或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中请全班算对的同学给自己贴上智慧星,一位同学没有动手贴星,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我发现有位同学没贴星,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吗?”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计算730+280时,百位上没有加从十位进上来的1。”教师亲切地说:“改过来了吗?”当学生回答“改过来
了”后.教师兴奋地征求全班同学意见:“__同学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给他贴智慧星吗?”学生齐说:“同意”。这一巧妙的处理既突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又凸显出情感、态度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
教学目标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因此,教学时常常把一个主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在实现子目标的基础上再实现主目标。如教学“3的倍数”时,为了达成让学生“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分层设置了目标:先得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再得到“3的倍数,它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经进一步验证,最后归纳出“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适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性增加了预设目标在落实过程中的变数。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移”时,发现课堂的生成已超过课前预设水平。于是,她适当拓宽了教学目标,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中通过一个圆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两次平移…‘整体平移”和“单个平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后还通过让学生欣赏由平移形成的图案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图形变换的数学美。
在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从而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体,他们又是具有无限潜能和智慧的群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等等都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丰富资源。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思品课堂中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充分挖掘人的亲身经验进行交流是发展的源泉。”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掌握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资源。教学过程是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倘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这一资源,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从责任入题,讲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诠释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本单元的授课中,教师结合学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标准化初中建设这一时事,组织学生以《学校创建,我的责任》为题进行演讲活动。学生在演讲活动中针对学校环境卫生、节约用电用水、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生活经验明确了做为一名学生应在创建活动中承担的责任。
二、学生的个性差异--------思品教学中有效活动的源头活水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他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或爱好,比如:这个学生善于思考;那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这里说的,就是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个体差异,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有学校生活的鲜活多姿和学生课堂多变与多趣。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有的学生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他们能很快把得到的信息上升为思想品德的理性并用政治术语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语文素养很好,能很快把各类素材整合成条理清晰、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有的学生十分健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上台发言、演讲落落大方;有的同学极具表演才能,课堂即兴表演可以顺手拈来,使课堂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将学生资源进行合理搭配,使每一个组的组员能个性特长互补,俗话说:“三个人一台戏。”有了这种学生资源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自然能精彩纷呈。
三、学生的思维碰撞---------思品教学中不断生成的智慧火花
好的课堂会不断地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它是师生智慧的彰显;是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师才能和人格魅力的闪现。在《思想品德》(原来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曾有过十分深刻个案----在讲析剩余价值并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计算工人的劳动价值之后,一学生提出了“我们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和剥削”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婚姻法》中关于婚姻自由的条款后,有学生居然得“婚姻其实并不自由”观点来……
是课堂让学生有了充分思维的空间;是教材给了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是教师启发引起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此时此境迸发而出,使课堂色彩斑斓。在思品活动化教学中,努力搭建学生思考的平台,提供空间和时间,一定会生成我们意想不到精彩。
四、资源的妙用巧引---------思品课堂教学的致胜法宝
一名优秀的思品教师一定是善于挖掘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资源的高手。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资源,教师一定要巧用妙引,这样,他便掌握了提高课质量的法宝。
首先是师生互动,放手让学生质疑。课堂的教学活力应是来源于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于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教师要用心倾听,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问题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在活力互动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其次是充分民主,允许学生出错。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足学生有改错的机会,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处理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才能构成有活力的课堂。从“错”走向“对”,本身就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们还学会放开手脚,点燃“火花”。学生创造性“火花“,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在教与学的最前沿的最真实的资源,哪怕有时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活动化教学中难得的助推器。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组织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维,被激活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的成功。
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学生资源,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有高潮迭起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个性张扬的民主堂课;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活力课堂;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火花迸射,情感交融的和谐课堂。
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只需制作几张Powerpoint,把相应习题打在Power’Point上,比往一张投影胶片最多写10道题,而且是手写较慢,还需特别的胶片才可以,而现在的幻灯片不仅实现了大容量,同时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相当清晰,我们还可以设计Powerpoint的背景,使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投放方式,从空中自然投放,水平抛出,或以慢镜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扩散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视野,使学生高度集中,从而迅速地答题,过去两堂课32的习题现在巧分钟就能轻轻松松地处理完,通过多媒体,教师能够省时、省力、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实施高效课堂。
一、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来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英语课堂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自从(新课程标准》颁步实施后,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二、注重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预习,查出障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听课铺就了一条坦路,能够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目标明确,从而形成期待老师解疑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的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对高效课堂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听课,排除障碍听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教师依据课本传授的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教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晶,课堂上的45分钟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战场。学生通过预习:形成“求知”、“求解”的渴望,在课堂上强化了注意力集中,“注意”指向老师,指向“障碍”,指向“重、难点”学生通过听课,把知识进行汇总,收取大量的内容储存于脑,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总之,通过多媒体,辅以教师灵活多样有效地教学方式,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才能真正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准确解读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
素质教育历经30多年,课程在改,理念在变,但素质教育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素质教育是指“给学生影响一生或终身受益的素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需要的素质,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向(做事基础)作为中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树立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应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观,坚持所有评价内容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科持续的兴趣培养上;要树立以“三维”目标为中心的新课程目标观,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追求学生发展上的高度统一;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探索者、发现者和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表演者,让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开发者;要树立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观,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支持学生带有创造性地探究,谅解学生的失误、错误,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和策略的根本转变。教师只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改革,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常态课堂上,把对素质教育的准确理解内化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二、学习成功经验,形成特色模式,是推进教改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1.理清尝试教育与杜郎口、洋思等先进模式之间的关系,明确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和方法。尝试教育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以导促学”,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将学生推向前台,更加有效主动地学习;提倡人人都能尝试,尝试就能成功,成功就能创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尝试思想为灵魂,形成以“五步六结构”为主的开放、兼容的体系。洋思、杜郎口、广文、青浦等高效课堂模式从本质上讲,都突出了尝试教育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具体实践。这些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以导促学”,同时为解决外来先进教学模式本土化、校本化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借鉴。2.建立实际有效的课改推动机制,为改革持续开展提供保证。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组织推动、团队教研、学科实践的协作机制;健全课堂评价、总结反思、循序渐进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开发潜能、锻炼能力、促进成长的校园文化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互动共赢、自主探究、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要在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细化要求,保证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序推进。3.加大教研教改深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要整合教研室、教研组力量,加快校本教研,科学指导、有效督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二要将教研教改纳入常规管理体系,对教研计划、效果、评价做出明确规定,逐项落实,定期考核,总结提升。三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试点学科,重视过程管理,加强教师及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研实践与提质增效的有机促进。四要推动教师按照计划,完善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五要定期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借鉴,分享经验,共享成果。
三、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教改持续深入的关键
1.客观评价学校,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考核指标,调整评价标准,建立基础性指标体系、重点工作指标体系、发展性指标体系三重评价标准,突出对学校课改的导向性引领。2.科学评价教师,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要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的评价思想,修改完善评价细则,重点探索教学与效果、科研与成果、能力与责任心等多层面的评价办法,评价机制要体现评价与改进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激励与督促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发展性。3.重点评价课堂,突出质量的主阵地。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办法。主要关注:教师是否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和展示空间,是否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了学生。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看是否进行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否形成了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互动局面。三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课堂上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做学合一,学生是否有质疑碰撞、灵感闪现、合作交流、体会感悟。四是学生探究创新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敢于问难、敢于破规、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是否有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答案多元的过程;是否有诗情画意、热情奔放、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成。4.关键评价学生,端正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坚持方法多样性与宗旨一致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评价激励性与目标规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工作的终极目标,把成长评价与推进课改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科学、是事业,也是艺术,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改变什么,但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勤奋换不来什么,但至少能用自己的微笑给别人希望,教无定法,我们仅仅行进在探索途中。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方法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方法二、搭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方法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之前,教师在操作训练时选择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要提醒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使自己在潜意识中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题为范例进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养成习惯,这时课堂目标就初步达成了。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的所学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这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腔的热忱 和聪明的智慧,积极而扎实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高效课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获较高的教学成果的课堂。其具体指的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加快教学进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对社会及教学都有着积极作用的课堂。以下简要论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希望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一、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调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麻木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同时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胆提出问题,展开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应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优化教学过程
在当前教学背景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有清晰的文本意识。语文课本是由多位专家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知识点进行编着而成,并不是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编写的,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索时,原有的知识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教学任务,对高效课堂中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及内容设计中下工夫,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有规划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符合学生们的教学过程,进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班级学生喜爱玩耍,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班级学生都喜欢音乐,教师就可以找寻一些轻音乐在课前播放,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高效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课堂中。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形象、灵活、丰富的世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的宽广,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河相关的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颂》等,进一步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黄河进行体会。当然,多媒体技术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方法,教师在利用时应注意尺度,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
四、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讲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充分的课前预习,在初步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带有疑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探究式的预习方法,如果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让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会。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而为课堂营造出一份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五、布置作业采用分层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充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大量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觉得作业十分困难,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因为不会写作业、作业量太大而选择向其他学生抄袭,这样就无法起到对知识进行巩固的作用。因此,在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时,教师也应对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的方法,避免作业布置超额、超难、重复等情况。教师可以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的作业,帮助其更好地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更深入地掌握,巩固基础,进而使全体同学都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完善自身成长。
1物理学史渗透式教育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翻开物理学史,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是科学家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优秀个人品质,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定律的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单刀直入进行规律灌输和教学,有时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视科学为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们伟大人格,能够从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从中习得好的实验探究方法.例如,选修3-2的第一课《划时代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将其成是可有可无的选学内容,可以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让同学们通过几个故事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协助完成的.
2注重问题串的设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较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外,还要对同类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比较,扫除学生的思维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此,必须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刚刚开始,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难以全面,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错,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发现式地构建知识.情境: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斗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而对于规律新授课,通常要在导学案中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3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学生的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手段,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方法、原理、思维模式能培养学生用全面周密的逻辑、客观探究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情感态度.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1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电阻定律》时,应该鼓励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关系.对于电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欧姆定律中也涉及到过,所以不陌生,由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出发,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电阻的阻值应该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继而猜想与长短、粗细、材料、温度、质量、形状等因素有关.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规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学生在初次猜想时是不预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探究过程要有始有终,这是对科学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终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4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体验知识总结过程,交流、巩固是学生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适当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点和欠缺之处,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等等.这符合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质变.对待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结果,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评价方式而言,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的目的,还可以让好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前进.同时在对其它学生点评和帮助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互评的过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为学生间朝夕相处,年龄距离较近,思维方式更近,指导学习更加能从认识角度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每一篇活动单要基本做到点评到位,感情激励,语言亲切.
就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来看,低效性是音乐教学最真实的教学现状,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便成了广大音乐教育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就从创设舞台、开展比赛和开设活动环节三个方面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设计。
一、创设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的表演,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中学生展示自我、倾诉自我的舞台。比如在欣赏《天仙配》时,虽然《天仙配》在中学教材中只是被考虑到音乐欣赏的部分,但是由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备受欢迎的原因,使得中学生在没有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下也能完整的唱出《天仙配》整个歌曲,甚至于有些学生还可以跳出《天仙配》的舞蹈。这时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笔者便让学生在《天仙配》的配乐中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整个音乐课堂瞬间被推向了高潮。继而笔者会选择几组自认为表演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在全班面前表演,这些参加表演的学生一开始还不习惯于在台上模仿黄梅戏的声调和动作,但是在笔者的真诚鼓励下,他们慢慢放下了负担,表演也愈加的到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他们充足的自信和满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再比如在配乐朗诵《梅花三弄》时,不少学生在听到多媒体的配乐朗诵之后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笔者也借机让这些跃跃欲试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表演一番。部分学生在亲自朗诵的时候才发现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也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了解《梅花三弄》的真正内涵,为了让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的充分,笔者便和学生一起来了解梅花三弄的故事情节,当学生了解了梅花三弄中“三弄”的真实故事,情感也相应的迸发出来,继而再让学生大声的朗诵《梅花三弄》,学生自然会深深的陶醉于此曲的氛围中,一旦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那么学生的自信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开展比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对于现如今的很多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一个积极竞争的心理,或者是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了竞争的重要性,但是盲目的竞争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康而正确的竞争心理,同时也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多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竖笛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少曲目的演奏训练,其中《夏日泛舟海上》便是教材中规定的演奏曲目。很多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竖笛的学习或者是对竖笛演奏的特点还拿捏不准,使得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不够理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之前便让学生清楚。在学习完竖笛之后,笔者会在班级里举行一个竖笛表演的竞赛活动,即让学生通过竖笛来表演《夏日泛舟海上》这支曲子,如此学生就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来学习竖笛的有关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表演水平的高低会评选出“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演奏情感最丰富”等多项最佳的选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另外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也会时不时的组织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竞赛活动,让竞赛的氛围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和方式。
三、开设活动环节,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学不仅要重视起学生的唱歌实践环节,更要重视起学生的活动环节,很多时候活动环节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在认识乐器这一单元,活动环节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各种各样乐器演奏出来的瞬时声音,让学生听一听、辨一辨、猜一猜,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对乐器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对于那么极为常见的、在中学教学中重要的乐器,教师更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活动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乐曲自编乐谱,让学生认真的聆听这些不同的乐谱,并将其与歌曲原有的乐谱相对比,最后评选出最适宜的、最优雅的乐谱,从而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乐曲原有乐谱的优势和音乐节奏感。在欣赏《丰收锣鼓》这首曲目时,笔者会先让学生认真的感受锣鼓声所带来的真切感受,继而让学生感知《丰收锣鼓》的丰富而强烈的节奏感,当学生对《丰收锣鼓》的节奏和氛围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此曲目的了解通过拍手、跺脚或拍桌子等形式表演出《丰收锣鼓》的节奏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还会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锣鼓,或者是借用一些各种材质的瓶子,最后通过用手、筷子或木棒来敲击这些简易的鼓乐器。如此音乐课堂就会变得愈加的热烈起来。学生不仅充分认识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同时也了解了乐器的制作原理,从而更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综上可知,除了本文提到的三点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之外,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为中学生构建起一个真正高效、愉悦的音乐乐园。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已经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方面来自社会的高标准要求,使我们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成分复杂化,特别是现代农村学校,家庭条件几乎因人而异,经济状况姑且不论,就其自身情况也可分出孤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智障儿童等等,这种身心发育不正常的学生,大多数表现出学习动力微弱,甚至有厌学情绪,极个别的还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课堂高效化,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特别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是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只要我们多留意,总能采血到需要的花朵用之于课堂,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对中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比起以前无奈地采用“逼、卡、压”的方法,觉得轻松多了。试想,对青少年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我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下优势:
一、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内容,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当然也包括诗歌),它们都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但是这种渗透在教材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毕竟是含而不露的。再加上我们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在思想培养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学生的反应也不强烈。我考虑到现在住校生多,紧密结合重大国家时事,利用晚自习时间给他们播放专题片。由于远程教育的播出内容有时段性,我专门有选择地拷贝下来。比如中日钓鱼岛争执,神九上天,百年中国等,使学生了解国情:既有灾难深重的过去,又有骄人辉煌的现在。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带领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斗志昂扬,几乎是“气吞万里如虎”。确实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取得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二、能及时弥补老师缺陷,使语文课堂力求尽善尽美
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才能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
合作探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老师由于自身的原因,谁也并非完人,都有自己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普通话不流利,有的语言平白无力,有的字迹欠佳,有的板书没有条理,有的不善设计问题等等。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老师的缺陷,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且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比如笔者在黑板上不善绘简笔画,在指导学生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时,特意下载了关于大海的几个画面,学生每读一句诗,我推出一个。课堂效果很理想,学生背诵的又快又好。另外,做好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在课堂里所涉及的知识各领域都有,如果我们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出现了短板,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来。比如我在教七年级《咏雪》一课,学生疑惑地问:“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我把句子里得柳絮改为杨絮,老师你觉得好不好?”我一时还真不知怎么解答,只得课后上网查阅有关知识,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工作中这些点点滴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老师就拥有了威信,同时也就有了感化学生的魅力。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感情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都很注重巧妙地设置课堂导语,让学生很快转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有时会发现我们竭尽全力的描述,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如果他(她)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空白的,那么任凭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也是劳而无功的。为此,多媒体在这时候就能大显神通。
如在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初二学生还没有学过世界历史,不了解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南斯拉夫人民对克拉库耶伐次的那份酸痛,以及提高到国祭的用意。
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一段纳粹屠杀无辜妇女的录像。学生慷慨激昂,无比愤慨利用多媒体具体的画面,胜似老师千言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对中心的理解。
四、借助多媒体在阅读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美感
阅读教学一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得越细,有时候还适得其反,学生掌握的效果越差。你看,书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无形中记忆难度增加。大到段意的概括,小到一个字词的赏析,好多是老师越俎代庖的结果,而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很少。这样,势必造成老师说作者写得美,学生跟着说美,那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为了改变这中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孩子的现状,我向多媒体求助。比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从远程教育资源网里下载相关课件,在课堂上边放映带雪的山景,远眺连山之景,以及济南的水景,边播放配乐课文朗诵,视听并茂,各种美一起涌现,且相得益彰,学生自然而然达到自己会总结,或者与老师总结的产生共鸣,最起码也拉紧了距离。又比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观察人物细致,并抓住人物的特点给予细腻描写。纵然教材上有客厅里的插图,但那种平面黑白线条构图效果很差,甚至在以前课堂出现了学生确定不了而争执的场面,因双方各有根据,老师也不敢妄下断语,造成了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只要利用多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能让学生由衷地赞叹莫泊桑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不要说一些记叙文体,
五、合理运用教育资源,精当设置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我们运用教育资源,不要一味承接,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老师始终是课堂的操控者,占主导地位。因此,老师在明确每节语文课的重难点同时,通过创造性 劳动把课堂流程条理化和趣味化,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后,再进行精心设置课堂检测,当堂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的愉悦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作为教学互动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成绩的优劣,当然更维系着我们教师荣辱苦乐。事关重大,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