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1:42: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中政治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l)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一直采用传统的重理论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老师们在课堂中会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中负责讲而学生们在课堂中则是负责听,老师和和学生两者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和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完成了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种目标的完成仅仅符合了应试教育,却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为人处事理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应试教育的压迫使得老师和学生们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是为了卷面成绩而努力,都忽略了自身内心的想法和追求。其二,老师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比较排斥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因为习惯了多年的教学习惯,认为以前的教学中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时,学生们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的教学中也不需要再进行改变;此外,一些政治老师也不重视现实生活事件的获取,从而致使政治课堂中的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甚至相违背,使得学生对理论和现实出现了混淆。
(2)政治课堂中缺少灵活的探究式教学。有些高中政治老师比较喜欢探究式教学,但是却常常波我不住教学重点,以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轻松自由探究式教学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探究式课堂讲求的是提高教学效率,降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难度,需要让学生学到真正使用的知识。此外,还有些老师在一般的课堂中和“公开课”上的表现没有可比性,公开课上注意课堂的氛围和教学策略,但是在一般的课堂上却是采用循规蹈矩、毫无亮点的传统教学方式。
2高中政治教学问题的对应措施
(l)高中政治教学中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习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高中政治老师要积极努力收集多姿多彩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现实的生活阅历出发,持续加强教学制度,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学生成绩得以提高。
(2)高中政治教学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找寻教和学两者间的新式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和时代接轨,不能脱离时代这个大的环境,要求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拥有实践性和创新性,从而建成确保高中生持续进步的评价机制。高中政治老师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根本,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老师要勇于挑战传统的老师权威观,在课堂上将学生作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高中政治教学要丰富探究资源,融合课标与地方特色。探究资源范围要广泛,并不一定都是教材中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地域性的探究活动。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教师要从创设情景着手,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和自主探究,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层层深人解决问题。
3结语
我们都知道高中政治课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处事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高中政治课也是高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高中政治课的教育和管理。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并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使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政治课的教材理论性强,枯燥乏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凭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但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二、巧妙提高和认真倾听,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话式和互动式教学是有效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词句的深刻、音调的变化及问题的语境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思考和研究。有效的“问题”提出了,教师还应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是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一个亮点。
三、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有效性
政治课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相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1.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政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育新人素质方面的作用。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科学性,某些教师备课不充分,教材未能吃透,实际材料处理不当,继而盲目联系实际、牵强附会,让学生怀疑理论的科学性或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到迷惘,从而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要与实际相结合。政治课的理论观点,通常给人以抽象、单调、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观点。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把握学生思想认识的疑惑点,例如:“市场经济讲求物质利益原则,为什么还要讲发扬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公民有信仰自由,为什么还要对中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目标是共同富裕,为什么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这些都是学生在理解理论观点的同时,思想上常出现的疑惑点,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使理论观点与学生思想认识撞击产生共鸣。这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解惑,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3.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归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使他们自觉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与方法的目的与归宿,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总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其实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
高一《思想政治》主要是介绍经济方面的常识。经济,在经济学上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在 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 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高一《思想政治》要抓住生产力这条主线。
1.商品,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有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以后才出现的,而商品 经济的产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社会生产力经过封建社会的缓慢发展,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而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力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 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也在生产 力的迅速发展中日益显露出来了。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尖锐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垄断的形成、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出现和现代世界的三大矛盾,这一系列矛盾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 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而代之 。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发展、状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前,在我国已初步显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同时,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发展又不 平衡,生产力水平呈现多层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 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逐步建立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分别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 理,不能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4.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大 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5.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社会中出现日趋复杂的行业 和部门,各部门、各行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结成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其他部门 ,因此,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客观上要求把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按一定比例配置给各个部门 ,也就是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正确安排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协调地发展。
6.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 经济建设的更快发展。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它是由我国多层次的生产 力水平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按劳分配是主体,坚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执行鼓励一部 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它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 起,必然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生产工具,提高 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分配方式也是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息息相关,对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 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正确引导消费,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7.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由 一国社会化走向国际化,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日趋形成,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经济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 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经济的基本战略。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 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通过对外开放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外资金和技术 交流、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开放区等都是加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总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各 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忽视、干扰经济建设中心的思想与作法都是错误的。
一、政治教学现存问题
教师的地位是主导和引导,并不是撒鸭子不管,放任自流。很多教师因为看到新课标讲到要弱化老师精讲,于是,就过于弱化了教师主导职责,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殊不知,学生毕竟是学生,他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始终会制约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当今课堂并没有弱化,反而,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再者,就是出现了穿老鞋走老路的现象。即政治教学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但是,教师总会不给学生展示机会,迫不及待地说出总结结果,最后,政治教学课堂依然是满堂灌。
二、解决问题的详细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认真领会课标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期尽快跟上教育崭新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和老旧,早已不适合现代中国国情。教师首先要打破自己早已习惯的教学壁垒,尽快融入到现今科学的教育活动中来。教师需要多方面进行自我素养提高,可以多多观摩优秀示范教师的经典讲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观理解优秀示范课的实现形式,还可以通过教师研讨和在课堂上的孜孜不倦地探索,达到对于新课标的逐步理解和很好实施。在政治课堂教学上,首先,教师必须要认真完成课前备案,学生动手可以得到知识的,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如果某些资料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那么老师就来做这个资料查找人。其次,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老师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们遇到的难题和情况,对于每种活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利无利做到尽快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对于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2.学生充分探究,目标直指教学要求。
在现代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探究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标对于政治课堂的明确要求。现代政治课堂,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不再是传统的朗朗背诵,现代政治课堂更应该是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讨论,是学生们智慧闪烁的平台。在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资料的查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现实突发政治事件进行及时评论,总之,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很多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散漫、放荡不羁,如果老师硬性分配任务,那么往往会引起这类同学的强烈反抗。在以学生自主自愿的小组形式和各种其它形式中,这类学生出于自尊心和与同学生能友好相处这一出发点,往往也能迅速投入到这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探究中去。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不要让学生忘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是根本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政治课堂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学生总结,引领学生走敢说之路。
一节课的总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能使教师对于学生本节课的理解情况达到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所获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很多教师认为,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引导探究已经十分浪费课堂资源了,如果再不把知识总结出来,就会白白浪费掉整堂课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为了避免学生们来不及总结的情况,教师就要在课前和课内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加以控制,留出充分的总结时间,以便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在总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激发学生大胆说,以便对课堂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得到一个最清楚的把握,也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当然,教师的总结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总结应该是画龙点睛式的,提纲挈领式的,和学生总结互相补充式的。在最后的师生总结中,不仅体现了现代政治教学的师生和谐关系,更加让学生加深了对本堂课程的深刻印象。总而言之,打破传统壁垒,科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现新课标对于政治课堂的全新要求,对于我国政治教育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政治教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一、设问要有思维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高中生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简单地让全体学生回答是或否,也不能让学生都抓耳挠腮、无从回答,要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通过积极探究,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例如,某位教师讲授“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目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学生很快在书上找出来读了一遍。而另一位教师这样提问“你认为按劳分配的含义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通过看书、思考,答出了“公有制经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师又问:上面几个方面是从什么角度讲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出了按劳分配的范围、尺度、对象和结果。把两位教师的提问相比较,很显然,第二位教师提出的思维层次要高出一筹,学生的收获和感悟也会多出一些。
二、设问要有开放性
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是封闭性的问题,它需要学生直接运用教学内容作出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答案是多样的,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避免只提封闭性问题,并处理好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互动空间特别重要,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提问要有科学性
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
首先,加强指导,为学生自主探究型学习提供条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自身角色,在探究型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探究型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模式,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容易导致思维受限,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疑问。因此,老师必须做好指导者,引导学生渐渐进入自身的角色。同时,老师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视觉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学生提高自主研究性学习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以往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研究性学习意识。新课改的推进,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做好成为课堂主体的准备。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学生应该自行做好科学调查,搜集调查资料,以提高自主研究学习的科学性。另外,老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必须尽可能地对学生所提出的方案提出改进方案,了解学生研究的动态,并且对学生进行动态性指导。最后,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只有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才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师生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才是最有效的,老师才能够和学生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更高。在交往条件平等的情况下,老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机会,善于把机会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能够使学习效率提高。
2以问题教学带动政治教学
问题教学是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科学调查活动,促进学生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更包括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问题教学则是将师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后进行解决的教学过程。问题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的实例进行探讨,这样更加容易贴近学生,多注重实例的内在价值,选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更有教育价值,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了解政治教材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基础才能够促进科学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政治教材和探究性学习整合起来,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还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材是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学习的研究和探讨,更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经验研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保障。
4小结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有力手段,能够改变学生知识为本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者辅助学生继续科学调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政治课课堂教学要实现轻负高效,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享受之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本文拟对政治课“寓教于美”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冀能有利于在政治课中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愉悦其心灵,开发其智力。
一、挖掘教材内涵,凸显思想之美
高中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其中,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和生活的美交相辉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高中生对美好事物向往迫切、反应热烈、接受快捷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内涵,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政治课教材里,无论是“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还是“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除了涉及许多自然景观的内容,还提到许多描写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和场所,比如我国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坝、2008年落成的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等等,它们已经打破了民族、阶级、时空、地域的局限,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素材上,造就了多么奇伟的人工美!从而感悟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相信只要通过刻苦学习,培养聪明才智,我们青少年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更美的事物,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贡献。其次,教学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裎,除了拾取教材中显性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还可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效应。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联合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一张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和副团长黄华在联合国会议上开怀大笑的图片,然后进一步渲染:我们的两位代表团团长的笑声至今还萦绕在联合国的上空,请大家猜猜他们为何笑得如此开心、笑得如此自豪?然后,在学生的情绪大受感染、思想受到震撼之时,再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国家尊严和主权尊严的重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锤炼教学细节,凸现语言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锤炼教学细节,凸现语言之美。
首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和教材传达的信息相呼应。如在高三时政复习阶段,背景资料的介绍可像《新闻联播》李瑞英一样语调半稳;联系相关知识分析时可如《开心辞典》王小丫般语速略快;组织讨论时可如辩论赛的主持人那样控制时闻,适当总结;讲到重点时语气加重引起注意;讲解难点时略带停顿,以卖关子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大脑皮层始终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要幽默诙谐和通俗易懂。法国着名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科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示深刻的内容,运用寻常的事例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如在回答“为什么’类题目时,有些学生常顾此失彼,不能从“原理——必要性——重要胜”的角度回答,那么教师可以说:“小时候就会讲的话怎么现就忘了呢?那时你了小朋友,问你为什么打他?你说:‘他先打我的’(讲明必要性);‘打了他,他就不敢欺受我了(说明重要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哈哈大笑之,会豁然开朗,基本上把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第三,要注意巧用典故和精炼新鲜。精心设计或运用典故,可与教学内容相映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在哲学教学中用得较多,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应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等等。这样,能营造一种新鲜又融洽的氛围,令大家兴趣盎然。
三、精心设计问题,体现策略之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书面训练题,不但能激活学生思维,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策略之美。
1、美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深浅之间有坡度。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在教学“公司的经营”一框时,教师可将该框教学分成基础知识检测、走进公司、公司的经营、知识回归生活等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设计了“海尔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制改革”“你认为海尔是哪种形式的公司”“海尔是怎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成功的”等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考虑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美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随意之间有玄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哪些学生来回答问题,需要认真琢磨。总的原则是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面向全体,就是在提问时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照顾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而且在提问的时候不能显露出明显的次序和规律,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随意”点名的,任何人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学生避免形成思维的惰性。因人而异则表现在提问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分层提问”,对优秀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班里的学生参照高考重点、本科、专科的选拔标准分为高、中、低三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后,优先选择那些嘴微张、眼睛睁大、身体稍前倾的学生来回答。
3、美在提问时机的捕捉上:冷热之间有讲究。提问时机要一冷一热。”热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即要把握教材知识的“热点”,如知识的关键处(重点难点)、内容的矛盾处(疑点)、 事物的联系处(对比处)。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教学中,可针对知识的关键处(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设计“怎样预防和治理政府的腐败行为”这一问题;针对内容的矛盾处(学生容易将司法机关的监督等同于法制部门的监督)设计“司法局对政府的监督属于什么监督”这一问题;针对事物的联系处(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与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意义)设计“政府接受监督与公民进行民主监
督的意义有何异同”这一问题。“冷”是从教学进程的角度而言的,即要选择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思维较“冷”的时候进行提问。同时要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提问的频度和速度,决不能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教师良好的师德和高尚情操,以及端庄得体的仪表、自然开朗的教态,还有娴熟的教学技术和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使政治课教学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认真钻研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微妙细节,不断探索塑造人的灵魂艺术的新境界,才能攀登寓教于美的新境界。
一、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这是形成和谐政治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更需要采用和风细雨的方法,遵循情感渗透的原则,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专制或放纵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亲切的微笑、饱满的精神、期待的眼神代替辱骂和严厉的批评。课余时间可以发挥政治教师的特长,与学生谈心交流,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引领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钥匙了,这种师生和谐的氛围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当然,这种和谐不是无标准地迎合,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不是课堂上嘻嘻哈哈,松松垮垮,课后总结,脑中空空。如果是这样的话,与我们的有效教学是南辕北辙的。和谐的课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和谐的生生关系,即生生之间要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谐的生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实现的,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相互间的讨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共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大胆地将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使学习成为轻松之事。
二、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2010年秋季政治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以生活为主题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知识的促进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政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1.目标分层导课堂,让每位学生感到学有成效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分层教学,制订分层目标。特别是面对新的高考录取方式,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关注达B的边缘生,让一部分“精英学生”和“后进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这显然不是和谐的课堂,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全局,又要照顾特殊的局部,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兴趣引导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效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
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倡导真实生活情境中教学,缩短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消费心理”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消费观念,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生活的紧密相连。
其次,政治教学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是很常见的,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漫画插图、寓言故事、名人名言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政治教材内容通常抽象、枯燥,教师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若能灵活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就能使抽象的知识原理变得简单通俗,让政治学习变得轻松简单,同时大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还能最大限度拓展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完美和谐地实现政治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哗众取宠”,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在和谐的课堂中,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化。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探究二字,再加上其可能自身专业知识不是很充沛,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变 成为了探究和探究的行为,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1.2对学生指导不够。政治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够把探究式教学真正的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讨
2.1理论基础。权变理论和系统性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要求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环境的自变数和管理方法的因变数所产生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改革的教学模式。2.2理论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发展的学说;第二,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3整合框架。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一个中心,三大理念,多元化发展。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切实保证以创新为主要线索,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通过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三大理念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理念、设计理念、评价理念的形成,通过对其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通过自己脑中的融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进行绘画;设计理念就是儿童不只要能够想象力丰富,同时动手能力也要增强,对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评价理念就是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对所见事物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能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以上中心和理念的形成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将其想象和所表达的话语进行陈述,对其做出客观评价。通过以上三方面教材内容进行组合,时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创新,促进了学生对政治学习培养的乐趣的形成,提高其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其政治学习的有效性。
3、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够适应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通过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讨,从而形成适应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顺应时展和教育进步的必要条件,虽然现在有许多的问题存在,但是也证明了其的优越性能,需要进一步不断改善,不断地提高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承前启后导入法
此导入法主要是从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内容上,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提高。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它的特点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或已在生活中了解过的知识,然后深化这些知识,引出新的教学知识。此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做到了对知识的温故知新,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价格为什么会变动,在变动中又有哪些规律?然后引起新内容:价格变动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此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下,既让学生温习了旧知识,又有效的引出了新知识。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在枯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若能加点音乐,无疑是在苦涩的咖啡中加点蜜糖。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上,以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教学效果必定有显着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我先播放下《东方之珠》的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然后导入新的课程内容。
三、寓言故事导入法
此导入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了故事、典故,名人轶事,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内容。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富有感召力,耐人寻味,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例如在讲授“主观符合客观”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典故----“画家画牛”,借用此典故,学生既了解典故的内涵,新知识又和谐的被引出。
四、电视广告导入法
事实上,很多电视广告词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大部分学生都比较了解,部分学生还经常模仿广告语的台词和语调,若引用这些电视广告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还可以快速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到新课学习中,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新内容。例如,在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的时,我导入了学生熟悉的广告语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等广告词,学生听了这些广告词,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学习兴趣也迅速提高。
五、提问导入法
此导入法主要是指在讲授新内容时,先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然后不知觉的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知识是单个知识整体的统称,知识的前后内容具有很强的紧密性。提问导入法促进学生知识形成统一的系统结构,让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和紧密,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六、学生自主导入法
在一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家预习下节课新的教学内容。在上新课的时候,我针对新的学习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我一一为学生纠正答案。此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独立的思考问题。
七、多媒体导入法
巴浦洛夫曾经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21世纪,多媒体被广泛的用在了教师的教学中,打破了常规教学的单一性和落后性,为其开阔了新的前程。使用多媒体导入法,方便教师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好的情景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生活、活泼、富有想象力。例如,在讲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多媒体录像,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子被我引入到了多媒体录像中,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政治是生活的一重要部分。以上只是我常用的十种新课导入方法,课程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新课导入过程中,应该尽量使每段新课导入富有趣味性,话题轻松,气氛活跃,这样学生能够做到比较轻松自在的参与到课堂中,让思想政治课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中在快乐中学习。因此,准确导课,让高中政治课堂走向精彩。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承九年义务教育之上,启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之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年人的重要时期,是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所以这时候高中政治的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将对整个人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至于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高中政治新教改必须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经济生活为例,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呢?首先,从经济生活的中心要点可以看出这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分别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最贴近生活的。每个人从出生就从事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原生世界(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另一种是衍生世界(人类创造出的新的事物)。
认识是有前提的,一是认识事物的存在,二是认识主体存在。衍生世界和认识主体都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以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直接的媒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说,青少年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以前的旧教材没有兴趣,是因为,旧教材的讲授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的,很少能提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新教材不同,它的讲授方法是:有用———认知———合作———理解———难点———讲解,通过这种认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经济生活契合的结点,为学生打开不一样一扇门,认真落实了贴近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用4分钟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再者,从课程设计来看,首先给学生们讲的就是货币,这是与每个学生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父母的工资,家长给的压岁钱,上学要交的学费,买东西所要花费的都是钱,从而引出货币、纸币,再而引出了信用工具,这些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好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
拿钱买的是商品,那么商品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甚至同一件商品不同时候的价格也不一样?这些都吸引着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探讨。有了商品后是如何分配的,如何投资,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有的人工资低,如何消费,为什么得交税,税收最后去哪里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扩大范围后就是对外开放?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企业、个人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生活的认识。最后,高中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国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认识,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知道国家这么做的原因和意义,努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意愿和能力。
1、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新版教材、新式教学方法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的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1.1内容与形式不相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但是目前,为了课改而进行的改革存在着很严重的形式主义。教师们为了完成新课改的教学任务,盲目进行提问,问题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过简单,缺乏影响性,同时,频繁的通过提问进行情景设置会使学生产生麻木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往往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课堂气氛看似热烈,实则没有实质的意义,学生们感觉这样的课堂有趣却没有太大的收获;另外,师生们的互动有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们往往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另眼相看,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们就被遗忘了。1.2目标与认识不相符。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对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是重要的任务,但是由于教师们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往往只重视一边,片面地关注某一任务而忽视其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不重视过程,不看重方法,只关注结果;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更多地出现了教学盲点。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们有时会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把与课程联系不紧密甚至无关的知识、情感强硬地传给学生,这种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效的。
2、提高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水平的措施
2.1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是高中政治教学重要的立足点,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们将教学过程生活化,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建立联系,达到优化教学课堂的目的。进行有效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将以往的经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政治课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在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回到生活中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其次,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既有时代性也有继承性,教师们要将历史事实整合到现实的热门话题之中,以现实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再次,教师要不断扩展生活资源,拓展教学资源,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的延伸,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再现,不断地为新课标服务。2.2设置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效课堂的实现也更多地依靠有效的提问方式,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师们需要设置有效的提问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将学习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呢?教师们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所提的问题难易要适中,要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同时,问题要有的放矢,要能够引导学生,要以完成教学目的为指南,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当然,问题不宜太多,要能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教材的内容。2.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预设是教师在授课前的重要准备活动,要钻研教材,准确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扩充教学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预测学生们对于教学的反映并找到相应的最优改善方法,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素材等。基于精心的预测,教师当然要追求精彩的生成,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他们的知识和心灵都得到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将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的认识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预设与生成要统一且平衡,预设是前提,是保证,生成是结果,是服务。
3、结语
目前,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中虽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随着有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取得优越的成绩。(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一、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生态课堂的保证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讨论的载体与材料,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用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且富有时代信息的案例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讨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周围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政治现象,从而打破“政治是高屋建瓴,与自己的生活脱节”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对政治产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设计了一个小讨论:商业银行是如何“借鸡生蛋”的?这个问题学生不是很好讨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商业银行从哪里“借鸡”?2.商业银行如何让“鸡”“下蛋”?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思索中茅塞顿开。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生态课堂的抓手。
方法决定效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为教而学”。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小组讨论”方式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达75%;“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真正记得牢固、理解深刻的知识才是自己体验到的知识,包括自学得来的和合作学习得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对于建构政治课的生态课堂而言,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别、特长等因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时,在编组时要注意尽量保证一个小组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个小组要好、中、差三类学生混合,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焦虑程度,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还可以培养学困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其次,学生的能力素质也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有的学生善于口头表达,能说会道;有的观察敏锐,思维深刻,将各具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有利每一个成员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各学习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目标
知识产生能力,能力提升素质。高效的生态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那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记住“一堆杂乱的材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记住的知识,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导致许多学生对政治课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教材和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尤其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在思索中解决问题。如,在复习《企业和劳动者》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今年3.15的主题“共筑诚信有你有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问题设置并让学生讨论:1.我们周围你知道的企业有哪些?你能举出哪些企业不诚信的事例?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应如何解决企业的不诚信现象?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不诚信现象进行列举,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总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生活动的条件,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把手,精心设计,活化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尝试成功、分享思维成果、体验收获的愉悦,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建构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的目的。
一
近年来,我们木渎中学政治教研组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在高一试行三段式教学法;在高二试行四段式教学法;在高三试行“选读马列著作——社会调查——复习练习”的教学法。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下面谈谈我们的基本作法。
高一的三段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预习提疑——讲解答疑——综合解疑”。“预习提疑”就是让学生自己总计一个框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一点读书笔记,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告诉教师框中哪些地方懂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难懂,建议教师多讲。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教师结合讲课予以回答。
“讲解答疑”就是课前,必须一一认真阅读学生预习笔记,一是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对新课掌握情况,以便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二是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在预习本上写上几句眉批,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于一些重点而带有倾向性问题,必须结合教材,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力量予以解决。所谓多种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对难题议论,或者教师在关键地方交代清楚,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写出要点,互相交流。学生也可根据问题自编成判别题、论述题,扼要地写几个要点,有兴趣的也可运用所学原理写成小论文。
“综合解疑”就是学生学完了一个单元,集中时间大段练习。这种练习分二段进行。学生先是系统复习一课的内容,采用图表形式综合一课的内容,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反映出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归纳。学生不同意教师的意见可以提出理由进行反驳,如果学生在某一个问题上驳倒教师,教师可给记100分,以资 表扬。
三段式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一个“疑”字。即自学理论,提疑问;讲解理论,解答疑问;综合双基,解决疑问,三段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原则。三段教学是互相联系的。预习提疑是课堂讲解答疑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讲解理论是答疑的关键。综合解疑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觉悟。这是目的,是前两段教学的归宿。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知识面较窄,社会经验较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不宜大起大落,适宜于一框一课时,学完一章进行综合训练。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基础比较扎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为高二的四段式教学打下基础。
所谓四段式教学,可以归纳为四句话,即“大段预习提疑——综合讲解答疑——集中训练解疑——写出论文”。
所谓“大段预习提疑”学生已不是一个框地读书,而是集中课时,内外结合,以一课为一个单元预习。学生先是粗读一课书的各个各框,然后精读各节各框,最后找出重点,写出整课书的综合预习笔记,提出难点,互相议论,经过议论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在预习本上,由教师讲解回答。这样的读书,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不仅要基本上读懂,还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写出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以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
“综合讲解答疑”,讲解课文不是孤立地逐框讲,而是按体系将一课书串起来,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搞清楚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解也不是空空洞洞,讲条条杠杠,而是结合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有分析地讲,否则就会干巴巴,理论脱离实际。讲解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讲重点,学生懂的少讲或者不讲。答疑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讲,而是启发学生自己讲讲、议议,最后教师归纳。
“集中训练解疑”,就是在前面两段教学的基础上,集中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疑难,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小型题目,比如改错、填空、选择之类的,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概念、原理部分,由学生自编题目交换练习,自己批改;中题、大题教师有重点地选择学生中提出的疑难,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认为题目已经理解,只要写几条提纲即可以。
“写出论文”,是这种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好形式。学完一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联系自己的学习、工作及社会现象的实际,写出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论文,先是小组交流,进行评议,最后教师给每篇小论文打上等级,选择有质量的进行演讲,提高学生学政治课的兴趣。
从学生的小论文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八十年代学生的知识面宽,列举事例的内容涉及到哲学、地理、历史、文学、数学、力学、党史等等,从各个角度证明。小论文内容丰富,题材新鲜,很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小论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段教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段侧重学习理论,二、三段是学习理论分析问题。一、二、三段是为第四段打基础,写论文是前三段的综合训练和运用,是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
高一、高二打好了基础,具备了一定自学、分析能力,为高三“选读——调查——复习”作了必要的准备,也是学生踏上社会进行自学的战前练习。“选读”,让学生自己选一两篇马列的著作进行自学,要求学生借助于工具书,基本上读懂原著,并能联系我国四化中实际问题,写一点心得体会。定期举办一、二次马列著作心得交流会。
“调查”就是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哲学、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去商店、农村、工厂进行一点社会调查,写出一篇 调查报告,返校后进行交流。“复习”就是系统地复习两门政治课,搞一点综合训练,为学生就业、升学作好准备。我们认为,从高一到高三,经过三个阶段教学,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无论升入高等学校或者踏上社会就业,都具备了一定条件。
二
当今的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感到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性。哪个国家能创造出一批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培养出千百万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在科学技术上、经济上争得主动权。要摆脱我国落后面貌,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培养和造就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政治课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不断改革与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四化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在进行三段式、四段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中,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能力以知
识为基础,有了知识才能不断进取,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知识又是以能力为条件,有了能力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清概念、原理,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能够运用原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有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祖国四化而献身。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否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我们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如果不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停留在老师不讲不明白的初级阶段,他们就难以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地获取知识,就更谈不上从事开发性创造性工作。
过去,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太重视能力的培养,总是埋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学生知识蝗积累,其结果知识只是贮藏在学生的大脑里,却很少用它来使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师给学生教得越多,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效果就越低。反之,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紧密结合自己的讲解,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方面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从高一到高三,都紧紧抓住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不放,教师尽可能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知识不等于能力,智力应该等于知识加能力。政治课仅仅传授知识,离开了四化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以为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 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⑴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胡,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我们提倡学生积极提疑,尤其保护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比如有的同学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命题,不一定带有普遍性,有些事物可以一分为三,例如“左中右”,“分解、化合、中和”、“上中下”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写小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有位同学提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改为“知识加能力才是力量”,这种观点有创见,符合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而且论文很有说服力,我们就推荐在学校黑板报上,并记上“100”分以资表扬。傅雷好:“我执着真理,却时时抱着怀疑态度,觉得死抱一些眼前的真理反而使我们停滞,得不到更高级更进步的直理。”四化建设急需成千上万的理论家、科学家,而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总是在执着真理,同时又在不断地探索真理。我们政治课教学既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能把马列主义当作教条,应当培养学生有雄心壮志,在四化实践中探索、发展新的理论。
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生自学培养,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新型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门类应运而生,需要解决的课题不断增多,自学将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当代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们从高一到高三始终狠抓学生自学预习这一环,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是批判和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了坚信,必须从怀疑开始,在读书中提倡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克服学习障碍,坚持独立思维的有力措施。很多知识渊博、年逾花甲的老科学家之所以思想活跃,能继续作出有影响的成果,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学阶段就注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将来不断增进新的知识,不断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3、 改革考试方法,把创造性思维纳入考试范围。
考试是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我们现在的考试还存在很多弊端,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的各种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以至于答题搞统一模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束缚。为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我们在考试中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⑴检查学生的双基,因为这不仅是进一步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⑵增加小论文,并把它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论文能够考察学生洞察力、想象力、直觉力,一事一议,理论联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⑶在考试中,不要求学生过分地迫求教师制订的“标准答案”,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以利于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即使新观念还不完善,甚至有错误 ,也应持保护态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顺应时展的需要,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一、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目标明确
新时期,社会随时生了变化,高中政治老师的嗅觉应该更为灵敏,要紧跟教学方法的新号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知识的讲解,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自主开拓思维。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国外称之为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充分保障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方法,比如:提出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收集信息——成果的展示——评价——反思。
例如,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时,针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有些同学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得沟通产生困难。因此学生需要在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了解和感受中,在老师与同学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中,在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学生。明确目标后,可以课前让学生组织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且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比较说明。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从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拓展思维空间。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和调查结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再进行评价,起画龙点睛之效,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二、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发挥主体意识
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的作用非常大。任何一门学科,作为老师都要当好参谋与伙伴,做好组织与引导。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发挥政治课的优势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与探讨。要让学生在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辩能力,提高素养,从而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无论是政治类课题研究型还是知识探究型都要让学生亲自面对,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合作探究的趣味和分享收获的喜悦。如上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综合探究部分的“正确对待金钱”时,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开展了一次辩论赛。确定辩论赛的时间地点后,正反双方参赛同学分别寻找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加工,整个准备工作做得积极而愉快,充分体现了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
三、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合作意识
新时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才能促进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全面发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防止一部分学生在动,另一部分学生在玩的现象发生,鼓励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合作并互相沟通,最终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我在上政治课时,班上就分成了几个小组,每小组发一块小黑板,上课前,学生就针对老师布置的主题进行探究,且将要点整理在小黑板上,课上或展示或引起观点上的小组争论,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激发了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活动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指点,对研究成果的质量进行评析,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和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学生表现得很兴奋。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改善,只要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努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把握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更要我们付诸行动,真抓实干。一线的政治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堂,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在政治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需要不断学习和不停体验,方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