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8 11:55: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科学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教育论文

科学教育论文: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安阳师专 张景宇)

近年来许多中学地理课不受重视,地理课时自行减少,地理统考成绩大幅度滑坡,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 象也非常严重。大专院校地理系纷纷更名,或同时挂出地理系、××系两块牌子,很多学校地理系报考人数还 不如招生人数多,第一志愿者更是廖廖无几。高校地理系学生入校后厌学、或要求转学者也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反映出地理教育走入了低谷,地理专业产生了“危机”。

走入低谷和产生“危机”的原因何在?首先是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实行这个经济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 过竞争,调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体制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影响到 高校的专业结构与方向,进而影响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 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 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 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 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 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 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国,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对学生进行国际 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获得关于生产资源分布知识,关于人口、环境、 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知识。此外,在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知识的应用上也都 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此,地理教育,无论在中学课程中,或在大学为培养地理师资所设立的地理系都没有被砍掉过。无 论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国家重视程度时有起伏但都依然保留。只要肯定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师范地理 专业也定会被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在这种形势下 ,中学教育会强调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地理教育其重要程度是应当削弱呢,还是应当加 强呢?结论是更应当加强。因为地理学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无论 是地理知识教育、地理技能教育、地理智能教育,地理教育中的德育都和实践,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上述种 种地理教育更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许多地区,盲目上马了许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 染小型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肥、小水泥厂等),它们虽为部分人或局部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国家、百姓,以致于子孙后代造成严重危害,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效益。这 些小企业经营者及其决策者们多是地理文盲。所以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仅只

地理工作者知道是不够的,更主要的 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一些决策者,党政工作者了解,才不致使地理学走入误区。

地理学摆脱“危机”,还要克服不可忽视的自身存在的矛盾,即要解决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特有的环境条件 下地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就其综合性来说,无论哪一个专业都难以比 拟;但就其研究领域中自然经济各要素的深度来说,哪一个要素都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就其实用性来说,也 不及许多专业产生经济效益明显。这是它在今天市场竞争的经济条件下不及其它许多学科之处,在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

地理学究竟要占领哪一个领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发展?尤其应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经济建 设挂钩?地理学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其研究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偏离方向,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综合性 和区域性的特点。如研究投资环境如何优化,研究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特点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都能发挥地理科学的优势,体现地理科学综 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不少大学地理系更名,就是想要竖起一面改革的旗帜,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挂起钩来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便广招生源。其实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地理系叫××系(有的叫“城市与区域信息科 学系”,“城镇规划与建设系”,“国土开发与建设系”,“旅游系”等),而在于它的实质。关于地理学的 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可作专题研究。这里需要认识的是地理科学今天不能仅是少数专业人员掌 握的科学的武器,而是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劳动者及中青年,人人都应具有的知识,因而地理科学的发展会 激发人们对大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而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也会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如下若干问题。

1.高考不考地理,名曰“克服应试教育、而抓素质教育”,但在当前高考作为学校指挥棒是学生学习主要 驱动力的现实情况下,结果是造成学校对地理教育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由于对地理课时的删减,教学 计划完不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后果而言,高考取消地理,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举措。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许多重要规定得不到落实。如规定高中一年级96学时,平均每周3学时,许多学校每周 只开2学时。理由是每周两天工休日,课表排不下,此外还规定高中三年级地理有选修课,实际早已名存实亡了 。

3.知识与理论脱离实际,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智能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校外调 查研究活动甚少。反映有关人地关系的上述活动更少。如原大纲中规定阅读课外读物,看地理影片、电视节目 ,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 每年应不少于一次”。九年制初中新大纲在乡土地理部分笼统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缺乏明确的 要求与规定。

4.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5.大多数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电教设备不足,经费不足,难以安排正常的实习实践活动。

初、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去向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是分流就业。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地理知识 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要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 任何人都很难说没有面临新的择业的机遇与可能,而具有广博地理知识的人会在新的择业中占一定优势,更容 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当一个好村长、好乡长、甚至是合格的县长、市长,应当说必须具备广博的地理知 识与能力,所以如果对中学地理教育不重视,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是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的。

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

1.改进师范大专院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增加实习、实验比重,提高师 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需要,必将要求各项地理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 学地理教学改革,完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制定或修 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孙景沂先生在《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94年7-8期和96年9期中先后介绍过编制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探索和编写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从 文章介绍看,在适应形势要求、内容更新与改进方面都大大优于现行高中大纲,建议地理实践活动安排要加强 ,要具体,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贯彻实施。

3.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 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 。

4.在地理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均属不合格的 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省地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新 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

6.在教学设备方面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为重要的 教学手段。全国统一编制地理图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及时与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发行,供应。

7.各地应建立自己的乡土地理实习基地,编写相应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使用。

8.建立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包括知识的考核与能力的考核,要知识与能力并重。

9.各地要制定出 实施方案,抓试点,以点带面,争取在3-5年内抓出成效,落实新大纲的各项具体要求。

科学教育论文:统筹教育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教育意蕴。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明确了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而突出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会发现教育的职能已大为拓展。有学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扩大生产资源的手段,而且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就要求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学者指出,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关键和核心是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原则下,深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⑥另有学者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树立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有学者指出,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⑧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三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四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有学者指出,应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促进教育更加科学和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支柱。与此同时,在教育发展中,要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用发展的观念来谋划战略、规划未来;用发展的观念来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观念和职能

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理念和原则,需要通过政策、制度和资源配置得以落实,政府无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指出,决策和管理正是发展观的反映。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政府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发展观的偏差通常与政绩观的扭曲相关联,转变政府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变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建立公共行政和公共财政制度,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防范市场失灵,保证教育公平,是政府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五)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政策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政策选择的根本依据。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为教育政策选择奠定了价值基础。科学发展观还指明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目的和方法,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即协调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科学的教育政策作为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其本质是通过教育资源、权利、责任的合理调配,促使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科学的教育政策除其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理论性等一般特征外,还有前瞻性、相关性、权变性、人本性等特定的内涵。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这四种关系不可分割、环环相扣,共同体现于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之中。

(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科研

科学发展观对于教育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者们认为,在推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中,教育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因素很重要。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促进教育科研不断发展和更加繁荣。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在尊重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和创造上,落实在遵循教育科研规律上。应把教育的问题放到社会发展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用多元化的方法,多学科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教育研究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科学教育论文:探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助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教育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任,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和重要标志。本文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积极倡导正确的教育价值方向

北京市四中刘长铭校长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引导社会正确的教育价值方向,而不要强化社会的不正常心理,这是一个对青少年和全社会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良知。"

要倡导正确的教育价值方向,就必须纠正两种对教育的错误认识:第一种认识,家长绝对平均主义的诉求。家长和学生都在追求教育公平,可他们没有意识到,教育公平不是绝对平均,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不可能对每个地区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平均投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教育公平应当根据不同地区、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是统筹国家教育资源,予以平均投入,否则就办不出高质量的学校,也培养不出高质量的学生,更不利于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第二种认识,人们普遍把读书升学作为实现现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有效途径。许多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读好书,升好学,进入一流大学,找个体面工作,进入上层社会,这也许是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期盼。正因为这样,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开始扭曲,学校开始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批判学校,批判相关机构。他们看重的是眼前利益,并没有看到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要着眼于人的一生,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不论这些教育成果能否在近期显示出来,其质量和成果不仅仅表现在少数获奖学生和获奖项目上,而应体现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增量上。

那么,学校应该引导社会树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价值方向?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重视":一要重视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优良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是教育价值方向的核心内容。道德是人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更重,关心国家比关心个人更重,倡导学生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积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同时,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以及真诚、自信、自尊、友好的人格。二要重视民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营造民主氛围,增强班级活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民主意识,尊重他人和他人的意见,学会集中智慧和创造。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改革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敢于否定,大胆探索,小心求证,静心思考,理性分析。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天空的人,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三要重视健康和文明意识的培养。将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远离黄赌毒,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强健的体魄。倡导传统国学教育进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打下坚实的文化基本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从礼仪方面入手,建立学生"文明积分卡",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安全意识。

二、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和谐发展是其题中之义。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的科学发展,不仅仅指物的发展,人的发展才是更重要的。教育则承担着推动人的发展的重任。实现教育和谐健康发展,我们任重道远。

一方面,教育追求的应该是幸福人生,而不仅仅是成功人生。什么是"幸福"?幸福没有衡量尺度,没有鉴定标准。幸福是人对生活、境遇、欲望、行为的美好感受。成功人生不等于幸福人生,当所有人都被物化为一种价值的时候,生命本身的乐趣就没有了。学业的优秀固然好,但它不等于人生的成功;事业的成功也固然好,但它也不等于人生的成功。而人生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活着是否感到幸福,通俗地说就是个人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因此,获得幸福人生的因素很多,我们永远不要片面关注和追求。

另一方面,教育应该在竞争中实现和谐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竞争的教育。竞争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它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但是,过度的竞争会影响教育公平,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学校为了能提高升学率,扩大办学影响,增加学校吸引力,竞争十分激烈,展开生源大战、考试大战。我们应该看到,竞争的结果不一定是两败俱伤,参与竞争的各方通过竞争,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教育还必须注重在竞争中实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贵在"和而不同",和谐不同于平均主义,而是在承认差异、正视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共同发展、和谐有序。

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冲破唯分数论的障碍,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需要大胆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淡化升学率宣传,不片面追求升学率;需要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扶植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发展,缩小地区、校际差距,营造公平教育氛围,推动教育公平;健全以收费、基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监督机制,聘请特约行风监督员。通过这些举措,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校长的核心领军作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学校来说,意义重大。一个学校同样需要实现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其中校长起着核心的领军作用。作为校长,应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第一,校长要能够安安静静办学。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各种思潮涌动交织。作为校长,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结交面自然比较广,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时可能会有一些心理落差;各方面来找的人甚至有求的人比较多,也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工作压力非常大,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协调处理。好的学校,必定有一个优秀的校长。要办好学校,实现学校科学跨越发展,校长就一定要做到安安静静办学,不盲从社会世俗观念,不留恋权力纷争,要从纷纷扰扰的事情中跳出来,集中精力、集中心思谋划关系学校发展的大事。

第二,校长要真正成为管理专家。一个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小社会。高水平的办学,取决于高水平的管理。要使学校这部机器正常运转,甚至高效运转,校长就必须真正成为管理方面的专家。要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教学管理。要注重教学思想的管理,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要注重教学质量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教师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加大教师考核力度,全面实施教师聘用制,落实岗位管理和目标管理,适当拉开绩效工资分配档次。要注重培优培强,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实行"老带新"、"骨干带新人"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三是加强学生管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爱学生、了解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强化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从严治学,因材施教。

第三,校长要努力成为改革先锋。实践证明,那些成功的名校,必定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学校。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成效。因此,校长必须切实肩负起学校改革创新的重任,努力成为改革的先锋、实践的模范。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新教材教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如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合唱节、读书节等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要积极推动特色发展,坚持特色立校,紧跟时代要求,创新办学理念,打造优势学科,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风格。

科学教育论文:高校教师教育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的教育管理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少以人为本的现象。研究如何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高校教师 教育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共性、也要关注人的个性;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分析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几种片面倾向:一是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二是过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闻不问、束手无策,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

教师是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随收入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文化素质层次较高,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意识较强,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完美追求日趋强烈;竞争精神明显,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等等。因此,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实践,重新审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根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无疑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过分重视组织的权威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组织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社会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行政权力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教师的工作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受到贬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从管理的目的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片面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成长理应成为大学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却不关切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剥裂开来。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在现行的高校教师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无视知识分子的类特征及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学术生命的充盈与完满,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然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却容不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之远离个性化,致使教学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必然与传统管理所强调的管理者权威发生冲突,影响管理绩效的提高。

过分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轨道,强调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教师的行为。从现实来看,量化标准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过于量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挫伤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但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人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教育管理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务于人的发展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性,树立动态观念。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取向。只有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中心,才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被接受的唯一理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从维护稳定转移到促进发展上面来,切切实实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实践中,思政工作者只能起到一个“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要善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用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并以恰当的载体引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也没有校园内外之别,要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整合多方面力量动态地进行,在动态中把握教师思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十分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彻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的作法,带着对教师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要重视教师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个不重视群众生活困难,不关心教师痛痒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教师信任的,也是永远做不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自身的发展就越充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拓宽教师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网络,使教师走出个体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体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教育,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以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意识参与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获得集体文化的熏陶,获得社会教育的提高。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信任、亲切的感觉,从而效仿从同你的教育或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以坚强的党性、广博的知识、真诚的胸怀、清廉的作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真理使人信服,人格使人信任,双重的力量就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从情感上接近教师,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坦诚和热心消除对方的心灵屏障,这样才能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与理解,才会有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路子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建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决定了学校的行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其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员工看作制度的对象,有规训而无体谅。高校文化是左右师生员工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它潜在地并时时刻刻地指挥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文化和谐的高校,必然体现以人为中心,从人的价值追求上引导,用一种强大的文化,造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们团结起来,动员起来,激发起来。高校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职工具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建筑装饰、绿化美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以朴素大方、庄重明快、自然流畅、简洁实用为要,形成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花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高校激励制度,强化管理艺术

激励制度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规范、标准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体系,它以文字和文件的方式来体现。它创设了教职员工可预期的激励环境,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和动力促进产生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激励制度包括学校和部门两级。有教学激励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等。虽然激励制度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学校各级管理艺术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会在相对隐含的、无形的层面上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激励性管理艺术表现在:第一,尊重教职工。了解教职工的意见;重视教职工的才华,寻找机会以提供学习或深造机会;把教职工当作自己的“顾客”,真诚服务于他们等。第二,信任教职工。让教职工参与到某些特定的活动中;把学校或单位信息与教职工分享;相互充分的沟通等。第三,认可和赞美教职工。对表现良好的教职工,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鼓励、认可或赞扬他们;认同或赞赏教职工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潜能等。第四,对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此外,在管理艺术的发挥上,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也会起相当大的制约或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或单位领导的诚实、远见、公平、睿智、正直等品质是特别受教职工欢迎的。

3、完善岗位聘任制,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岗位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首先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辅助性工作岗位等分类别、分等级设置。其次要建立岗位津贴制度。通常可考虑把岗位津贴分为固定和浮动两大部分,固定部分属于基础津贴,浮动部分属于业绩津贴。不同等级的岗位,基础津贴应该不一样,高层次岗位应考虑以基础津贴为主,因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承担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导责任,同时也需要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低层次的岗位津贴则可考虑以业绩为主,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回报。

根据不同的岗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始终应是基本的部分,通常可从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入手,其中,每一大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次等要素,如“德”包括了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等。“能”包括了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身体能力等。“勤”包括了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服务精神、出勤率等。“绩”则包括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本职工作中是否有突出成绩等。为了保证对上述各要素评价的客观性,通常需要考虑结合几个不同侧面的评价结果。考核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考核应控制在考核总值的30%—20%之间,使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数字来说明的。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代表性与人数的科学性。做到逐级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的合理加权系数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效用,使考核结果成为对教职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与教职工的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挂钩。

4、以人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

柔性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求制度设计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类特性,更为重视组织文化潜在的规范、控制与整合作用;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组织文化的双向建构。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监测者,而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示范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的创设者,成为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与工作伙伴。学校的办学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管理者、教师、学生不再构成一个金字塔,而是构成同心圆,学生取代管理者成为组织的“圆心”;教师管理不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性管理,而转向以教师为中心

的全员管理、自主管理;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对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要关切教师的身体健康,改善教师的住房状况,使教师摆脱“清贫”的职业形象,从“贫穷而崇高”走向“富裕并崇高”,“快乐并崇高”、“健康并崇高”,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走出教书谋生的消极状态,发展教师的多种需要,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质,让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丰满的学术生命,成为自主自觉的教育家。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要成为教育家,更不能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积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争先创优的同时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

科学教育论文:党员先进性教育体会—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个论断明确地告诉我们,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先进性。无数的历史现实证明,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关系到党能否存在和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同时,党的先进性来自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前一阶段的保新学习,特别是陈局长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讲话,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重要性,它是具体的、发展的,是与我们的时代、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加速发展时期,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十分必要。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公务员,更应加强先进性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现结合本人学习,谈谈自已的体会: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先要准确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

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体现。联系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根到底要看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作出了最新的概括,进一步明确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衡量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标准。

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深刻理解“先进性”的意义

保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决定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建设。先进性从来都是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念,用实事求是的观念理解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1、理论上先进是“先进性”的首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全党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飞跃。能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能不能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能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关键取决于能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

2、推动实践对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看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先进性是具体的,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先进性是动态的,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先进性需要在实践中赢得,更需要在奋斗中保持。

3、紧跟时代对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时代的坐标提供了先进性的方位。一切先进的政党,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地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党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保持先进性,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觉悟上发挥先进性。

政治思想素质是党员综合素质的灵魂。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牢记共产党的宗旨,牢固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基层一线税务工作者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为全市的税收工作服务。

2、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在工作业绩上发挥先进性。

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果离开了本职工作,等于是一句空话;要做好本职工作,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样是无能为力。从事信息岗位工作,就是要立足本职,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向先进人物学习,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寻找知识的欠缺,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工作作风上发挥先进性。

作风是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工作扎扎实实,追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作表面文章。平时要发扬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作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结合工作实际,持之以恒

1、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职责。中央领导曾指出: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从自身的工作出发,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2、要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形成的。“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哪怕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动力,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

3、党员要保持进行先进性,就要克勤克俭,生活上严要求

共产党人在生活中应该做到:(1)、生活待遇上不攀比,要比贡献、比 业绩。(2)、非分之想不可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讲求取之有道。(3)、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可丢。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4)、遵纪守法,接受监督,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增强法制观念,完善监督机制,才能从组织上堵住腐化堕落的通道。

4、党员要保持先进性,贵在持之以恒

保持一时的先进性并不难,难的是永葆先进性,我们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持之以恒,时刻以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总之,我们要乘这次保新教育的东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努力做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积极为纳税人,为基层税务人员服务,为全市各项国税工作服务,永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科学教育论文:谈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科学素质培养

一、科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2.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教给学生化学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采取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和重要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知识的获得常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方法得到化学概念和理论, 要用到科学的抽象、假设和数学处理的方法, 还有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类比等逻辑方法。认识论认为, 认识能力中最基本的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观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而思维则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信息、选择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这就是要用到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学习中,从提出问题, 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 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都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 都凝聚着创造性思维。类比推理、假说和模型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最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有益的。

科学教育论文: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摘要:介绍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和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并提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为护理教育者及教育管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护理教育:管理;研究生自1992年没第一个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我目的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正足在这一背景下,怎样对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科学管理成了护理教育管理研究巾的热点。为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然后总结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管理l3年来的经验,并提出日前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 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4.1护理学科定位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护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药学一样为一级学科。而在我国,护理学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定位不合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应重视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工作范畴的变化和发展,护理将成为我国卫生保健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护理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专业;三是护理研究生授予医学学位存在不合理性,决定护理的方向、学位课程没脱离生物医学领域。护理同仁应申请成立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组,努力争取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并确定护理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

42培养临床护理专家问题国外护理界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大部分为专业型人员,而中国现在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基本为科研型人员,其临床能力相对薄弱,从而造成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矛盾,造成培养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建议开拓渠道,与国外成熟单位合作,研究专业型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培养过程、考核方法等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早开展临床型护理硕士的培养工作,以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

护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质量,而研究生的质量则会影响整个护理学科的进步。护理教育管理者应及时总结经验,共同探讨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护理学研究生的质量,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科学教育论文: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发行业务和谐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黄梅县支行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以“如何把农发行办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主题,在全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出促进业务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一、深入学习实践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农发行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央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允许土地合理流转,必将有力地激发“三农”领域经济发展活力,随之而来的将是巨大的资金需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还不到位,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继续加大;我国农业投入长期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适应这一需求,客观上要求农发行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平台和载体,如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资金的有机结合以及依托国家信用的市场发债等,增加资金来源,并确保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农业和农村;其次,要在弥补市场缺陷方面,在合作性、商业性金融薄弱的领域,发挥信贷资金配置的方向性、基础性的主导作用,体现政策导向和政府行为。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农发行业务发展。

1、以粮棉油收购业务为主体,积极重点支持优质企业开展购销业务,做到有进有退。农发行业务拓展后,黄梅县支行始终贯彻执行农发行信贷政策,从来没有放松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并将此作为主体业务,截止今年10月末共发放粮棉油贷款25222万元,占今年累放贷款70%。在发放收购贷款上,对龙感湖翔达油脂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自有资金充足、信用优良、经营效益好,在资金上重点给予支持,发挥其在行业中的领头羊作用。对一些经营不善,信用不良,达不到农发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坚决退出。今年从该行退出的粮食企业6家。对棉花企业未上国际通用400型打包机、未通过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实行一刀切,取消贷款资格,今年从该行退出了联宇等4家棉花企业。

2、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积极主动营销优质客户,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使贷款结构更加合理,发展新业务,该行主动营销中长期贷款,寻找优质客户,并登门拜访,开展高层营销。今年在得知黄梅县政府要建立城区污水处理厂,主动向政府汇报,农发行可以支持该项目贷款。经认真调查评估后,向上级行申报了7000万元贷款,得到了批准,使该行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达到1500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当地新农村的建设。

湖北康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是该行重点支持的企业,今年该企业新上一条现代化大米精加工生产线,同时配套建设相应的标准化仓库6栋。该行积极向上级行汇报,争取到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1000万元,同时还配套1800万元流动资金短期贷款,促进企业能做强做大。湖北盛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新成立的畜牧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建设5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该公司已经投入了1800多万元,急需1000万元的固定资产贷款,该行祥细调查后,知道这是个很好的项目,大胆支持企业资金需求,同时要求企业提供全额担保,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期限5年的连带保证担保的前提下,向该公司发放了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牧业中长期贷款。

3、以中间业务为补充,大力开展保险业务,促进了效益的提升。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发行作为企业也不例外。该行积极开展开户企业的保险业务,一方面有效地转移了信贷风险,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业务增加了收入。截止今年10月末共完成保险45笔,代收保费37万元,实现手续费收入18万元。

4、以风险管理为手段,实现业务持续发展。在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该行实行风险防范多元化,促进业务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一是办理资产抵押。在企业资产全额抵押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法人代表私人的财产也进行抵押,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风险意识。到今年10月末,共通过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抵押登记的粮食企业法人代表私人房产达8家,抵押值200万元。二是实行联保。粮棉油企业全面实行联保,以不少于3家企业相互联保,其中一家企业贷款到期归还不了,则由联保企业共同来归还农发行贷款,形成了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效地控制了道德风险。三是要求贷款客户权益性自有流动资金不少于贷款的20%,其中专户存入该行风险保证金10%,自有资金贷款发放前必须到位。在本年度贷款本息未全额收回前,企业风险准备金不得动用。截止10月底,信贷客户在缴存风险准备金达2356万元。四是对棉花收购的5家企业全部实行集中存放,进行第三方监管,并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相关责任,未经农发行同意不得动用库存棉花。五是加强贷后监管。坚持“核库供应资金,动库归还贷款”,落实“钱随粮(棉)走,购贷销还,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落实信贷员包放包收责任制。坚持落实巡库查库制度、全程跟踪监管制度和出库报告备案制度,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三、科学发展见成效。

黄梅县支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始终牢记立行宗旨,坚定地履行农发行政策职能,实现了业务和谐发展。成立12年,累计发放贷款38亿,促进了黄梅县农业经济的发展,稳定了当地粮棉油价格,保证了粮食安全生产,解决了灾民吃饭问题和商业性贷款1.9亿,有力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被中央金融工委和总行授予和重新认定为总行级“青年文明号”,被省分行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黄冈市分行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黄梅县委政府授予“服务经济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税收贡献先进单位。连续两年在黄冈市分行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去年,被省分行确定为企业文化建设示范行之一,在今年农发行总行开展的评先表彰活动中,被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科学教育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带领教育工作持续特色发展

在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学习、交流、调研等活动,使本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及其重要性、紧迫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也更加坚定了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念。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我们必然紧紧扭住发展这根主线不动摇,牢牢把握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谈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离开发展,国家不会强大,人民不会安康,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将层出不穷。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释放出来,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现了一系列的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突出问题,如环境能源问题、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不着力改变目前发展的弊端,将给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给子孙后代带来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切实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坚持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搞好统筹兼顾。我们既要抓好突出问题的解决落实,又要顾及各方面的利益和问题。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和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的同时,要注重制度建设和全体国民的思想素质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素质教育。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搞好党风政风民风建设,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发展的又好又快。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观既是认识问题、判断是非得失的世界观,也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短视行为,就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趋利避害。从事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我认为要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口号下,有些职业学校,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盲目地扩大招生,一味地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办职业教育的本质。到头来,教师怨声载道,家长大呼上当,学生难以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职业学校要注重内功的修炼,在招生规模上要量力而行,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考虑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第二,专业培养与人格培养的关系。在目前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伴随着文化基础课程的薄弱,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进取精神也令人担忧。不仅仅是学生缺乏进取心,很多家长也不抱太大希望。因此,职业学校首先就要承担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拾信心的教育重任,要努力摒弃那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格、道德塑造相分离的教育模式。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在课堂与实训过程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人格、道德的培养上也不能完全脱离专业培养空洞地说教。要让学生带着希望、带着责任接受职业教育。

第三,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存理念、思维方式以及融入社会、团队的能力。作为职业学校,要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注重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开辟人文教育新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人文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课程教育应当要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人文素材,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人文素材的感染。反之,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校内教育与顶岗实习的关系。根据要求,中职学生,应有一年的顶岗实习期,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校内教育与顶岗实习的关系。目前,这种关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在企业的顶岗场景存在较大的反差,如劳动纪律要求、劳动强度、技术质量要求、团队精神等等;二是学生的期望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劳动报酬、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与要求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离岗现象的发生。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中职学校要深入企业,以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要求和约束学生的在校学习行为,同时要加强吃苦耐劳和遵规守纪教育。另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工作状态、思想状态的掌握,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第五,教学管理与师资培养的关系。加强教学管理,使广大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切实有效地实施教学,这对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教育教学技巧的完善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才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要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引导学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不断得到加强与提高,又要研究和分析市场,并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去。因此,我们要在抓好教师技能培养的同时,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处理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利害关系,就一定能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遵循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中职学校。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对如何办好一所中职学校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坚持理念强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因此,转变职教观念,提升职教理念,不仅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也是做强一所职业学校的必由之路。

第二,坚持服务立校。“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办好一所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更需要做到“服务”当头。我们要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学生家长的需求,服务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的劳动者)。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使家长放心,学生用心,用人单位顺心。

第三,坚持文化润校。学校应当成为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的先锋与窗口。要切实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努力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自觉地加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文化,而不是少数部门和干部的文化。如学校的文化阵地,应充分体现广大师生的智慧与心声且内容要不断推新出新,而不能只是一个摆设,使多数师生熟视无睹。

第四,坚持人才强校。要注重留住人才,善用人才,发展人才。一个名校,必然要有一批名师作支撑,而名师的培养与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名师的培养周期会更长。我们要用发展的目光去加强名师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激励措施,让广大教师能充满希望、期望未来,让一部分名师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能带动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进步。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用科学思想指导发展,用科学的理念思考发展,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发展。

科学教育论文: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全省、全市上下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作为首批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处于江苏教育第一方阵前列的溧阳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必须”、实现“四个推进”。

一、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全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溧阳市在推进教育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思路明确,措施扎实,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省制定的县(市、区)教育现代化标准”,这是去年江苏省首批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市教育事业的高度评价。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教育发展与全市经济社区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内涵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紧缺,事业发展还不够均衡等问题和不足。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现实,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寻求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着力克服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努力破解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难题,全力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当前,必须加快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一是以教育思想创新为先导,更新教育观念,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创新提供思想保证和人才基础。二是以教育体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重组教育资源,依法争取和保护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规模布局,为教育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是以教育内容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以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为载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溧阳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五是以教育管理创新为保障,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凝聚人心,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必须践行教育公平,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重点抓好“三项建设”:一是重点推进优质学校建设,利用市政府将优质学校建设纳入20__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契机,精心规划,建立机制,调动各方面创建积极性,努力创建一批省优质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使优质学校占学校总数比例的60%;二是重点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成江苏省二类标准学校,农村镇所在地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全部达常州市级示范标准;三是重点推进学校三年发展目标建设,全面完成第三轮学校三年发展目标的实施,严格组织考核。科学编制第四轮学校三年发展目标,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位,让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内化为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个人发展的最大化、最优化。

同时,努力形成“四大突破”:一是基础教育在优质均衡上求突破。构建0-6周岁学前教育体系,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7%以上和99.5%以上;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以上,普职高学生数比例协调。二是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上求突破。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调整学校布局,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农村办职教,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和渠道,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努力提升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社区教育在实验示范上求突破。建好溧阳市社区培训学院,建好一批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整合优化社区内物质、信息、人才资源,努力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四是高等教育在提高办学层次上求突破。提高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服务质量,报考率、通过率有新增长;依托职教中心和江苏电大溧阳学院因地制宜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力争实现有新的突破。

三、必须提升教育质量,全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始终坚持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教育,让全市人民群众享受最优质和最实惠的教育。主要立足“三个强化”,把工作落实到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上。一是强化教育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强化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德育工作。有效采取“引导、开放、奖励、禁止”等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凸现智育工作。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各科的合格率、优秀率均有提升;强化体卫艺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 体育锻炼。巩固和提高艺术课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注重实践、创新教育。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三是强化两支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乐于学习,处事公正,不怕吃苦,锐意改革,善抓落实的校长队伍。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重视、引领每一个教师,打造一支敬业爱岗,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精心组织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认真组织新一轮教师基本功大赛。有效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职员工全员聘用制度,优化考核奖惩制度,探索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学校分配办法。认真研究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着力解决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四、必须关注教育民生,全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加强教育民生保障,从群众在教育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着力办好一批教育实事好事,重点做到“四个一”:一是关注弱势群体一个不漏。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增添特教设施,引进专业师资,办好培智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积极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努力完善涵盖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助学体系,积极协调、落实“一免一补”、“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等各类助学金、奖学金及助学贷款政策;继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全部就近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确保没有一名学生由于贫困而失学,确保各类弱势学生都能上学、上好学。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工程”、“教育扶贫工程”,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规范办学行为一招不让。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规范各类办班行为,公办学校不得直接或间接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等。努力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和民办中小学办学行为,倡导各类教育公平有序竞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有效规范在职教师校外兼职行为,严禁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继续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健全教育乱收费通报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深入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活动。三是维护教育稳定一如既往。处理好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继续开展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创建工作,严格贯彻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重点抓好学生安全接送、公共卫生管理、寄宿生安全管理、饮食卫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和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师生社会实践等活动报告制度,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巩固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四是效能廉政建设一刻不松。全体机关干部要勤奋学习,提高本领,通过学习增强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本领,提高善抓际遇、善谋良策的能力;要求真务实,务求实效,扎实抓好各项工作,每件事要抓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改进作风,转变职能,坚决克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成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要强化责任,励精图治,进一步磨砺争先创优的锐气,激发开拓创新的朝气,抢抓发展先机,实现工作突破。同时,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大教育内审力度,切实加强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生考试、人事任用等环节的监管。

科学教育论文: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论文关键词:教学 科学方法

论文摘 要: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渗透科学方法,借助物理实验方法和训练等途径可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意义

1.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学更具有长远意义。

2.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3.科学方法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4.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科学方法

观察和实验方法侧重观察实验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等;分析和综合方法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比较和分类方法侧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研究;归纳和演绎方法侧重简单枚举归纳和演绎;方法主要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也经常运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理想化方法主要包括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另外,还有类比方法、等效方法和非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物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学常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途径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观察实验——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实践验证理论,不断循环上升。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中,让学生先猜想实验结果然后观察实验现象:一个重物和一张张开的纸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先落地;然后把刚才的纸团成一团,再让它与重物同时下落,再观察哪一个先落地。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思考:同样重的纸张为什么有不同的现象?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点可以知道,这是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这时自然地提出假设和猜想,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速度是不是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无关呢?接着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建立起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牛顿定律是从天体运动的观察开始的,观察宇宙射线是研究高能粒子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使观察的方法更加科学,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学习物理会有较大的帮助,平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另外,实验教学还经常采用“放大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科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指有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而研究出来的。科学方法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摸清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是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和“理想模型”;重点考虑主要的因素、性质或条件,而常常忽略其他次要的性质和条件,理想化的方法能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它能更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着名的理想化实验。再例如,弹簧振子、单摆等是理想化模型;

总之,领会科学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学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科学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不断探索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

2、通过教学,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及要求;

3、通过教学,理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总书记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中国已经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生机勃勃、昂然向上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较慢,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以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这就要求加快教育的发展,加快“文化小康”的建设。“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 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一个民族堂堂正正地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

适应新形势,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这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第二,国家的持续繁荣有赖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特别是贫穷人口的技术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第四,要用国家的力量,以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建立一种长久的机制,把受教育的权利还给所有的孩子,让所有的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竞争,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而不是说得多、行动得少;三、一项研究的启示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的历史使命

最近,史根东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我们的教育需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一文中指出:当前,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如果只对部分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而对其他受教育者实施非优质教育,就会在受教育者人群中造成失衡,教育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坚持素质教育,还要坚持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如果只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素质,而忽视提高其多方面素质,就会在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中造成失衡,并且影响其接受教育的质量。只有不断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实践,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才能具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应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各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从经费投入、人事、学校管理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面普及与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只有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保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处理好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在这方面,要十分注意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率先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十分注意通过人才培养与提供智力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分注意发挥高等院校在参与科技创新、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十分注意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要努力促进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关系,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教育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并满足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保持教育发展的适当规模,又能集约化地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关系。当前要十分注意克服高校与普高扩招产生的部分地区普职比例失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接受者多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办好职业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树立教育公平观念,将促进城乡所有儿童都切实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与教育过程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四是要正确处理国民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调关系。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进步,在职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为此,大力加快同正在完善中的国民教育体系相匹配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最终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

“小康”不再只是“温饱”的代名词,而演变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发展不在只是物质、利润、GDP,而是人、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从以物质层面为主的小康,到提出把教育包括在内的、越来越具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对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中国教育,正在肩负着新的使命走向明天。

(1)人的发展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生成是个复杂的生命过程,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选择的,即便最拘束的人也有生成的选择的一面,被人牵着的人,永远是被动的人,是不会创造的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将叶澜先生的这个思想贯穿到教学与管理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这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提高办学的整体水平。立足现实,就是要从现行的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然想法,积极提高教育质量。比如,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重视考试,学校也是按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学生和家长看重分数,是很自然的想法。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积极引导学生学好学活,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好考好,用好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进取氛围。许多困难学校和困难学生就是这样起步变强的。今天,我们教师通过努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人的尊严,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要改革,要发展,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跃迁到一个新平台。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为了祖国的今天和明天,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