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10:17: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大学生创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创业意向是由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因此,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促进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实施,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拓宽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降低女大学生的创业压力;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论文关键词:创业意向;计划行为理论;女大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开放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女性创业成功的比率逐渐提高。据GEM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女性创业的增长率是男性的3倍,女性创业已成为一股新的经济力量。目前,中国女企业家约占全国企业家总数的20%,中国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21%以上,接近男性的水平Ⅲ。而这殷女性创业的风潮为在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任何需要规划的行为,如自主创业的行为,是可以从个体的行为意向来预测的。Kolvereid(1996)以挪威人为研究对象,证明了TPB理论应用于创业意向选择时,是一种适当的研究框架。因此,本研究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探讨在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来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
一、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源自于Fis~m&ze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形成了计划行为理。
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采取某一行为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就是行为意向,而所有其他可能影响该行为的因素都是通过此行为意向间接地影响行为表现。个人的行为意向是由三个重要因素所共同决定的:一是属于个人本身内在的因素,即执行某项行为的态度;二是属于个人外在的因素,即影响个人执行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三是属于时间与机会的因素,即对知觉完成某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意向是指个人想要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行为意向可从个人是否愿意去尝试、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去实现该行为来测量;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特定行为所采取的一种持续正向或负向的评价,行为态度主要受行为信念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个人欲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包括:是否支持、是否希望以及是否喜欢个人所欲采取的某种特定行为,它会受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两种因素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它受控制信念和知觉强度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匕,如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医疗行为、消费行为以及职业行为等多个方面。
二、基于TPB模型的女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来研究女大学生创业行为是非常合适的。依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决定着其创业行为,而创业意向是由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决定的。女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越强,创业意向就越高,进而执行创业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创业意向就会越低,进行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一)创业态度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态度是个人对创新事业的正向或负向评价。例如,“对于创业,我有很高的热诚”。相关研究发现闱,性别对创业态度有着显著影响,男生较女生的创业态度更为积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创业态度对创业意向有着较强的预测作用,女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低,主要原因在于其创业态度的问题。创业态度是在创业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创业信念包含信念强度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创业信念强度是指对创业行为发生可能性的评估;创业结果评价是指对创业结果的评估。例如,“我认为创业可以增加财富收入”,“我认为创业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等。女大学生如果认为通过创业能实现自己理想,改变自己的未来,而且认为创业成功的概率较高,那么她们就会对创业持积极评价,其创业意向就会越高,实施创业行为的概率也就越高。
(二)主观规范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者的主观规范是个体在决策是否采取创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当个人实施创业行为时,其创业意向不但会受自己的创业态度所影响,还会受到重要他人或周遭环境是否认同其行为所影响,重要他人可以包括:父母、师长、同伴等,例如:如果父母亲在创业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负面的经验,就会施予小孩压力希望他们不要创业,则小孩可能因为父母亲不支持或不希望而放弃从事创业行为。创业者在决策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感受到的压力越小,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创业过程中榜样的作用十分明显。所谓榜样包括:父母、同伴、师长及著名的人物等。良师益友或者合伙人,是个人知觉创业可行性的一种决定性因素,对女性创业亦具有决定性或潜在的影响力。
(三)知觉行为控制对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者的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创业者预计有哪些因素对其执行创业行为起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是对自己执行创业行为的难易程度的评估。创业者的知觉行为控制可以区分为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采取创业行为时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意志力等;外在因素是指采取创业行为所需的时间和机会,及与他人的合作协调等。当个人能够控制更多执行创业所需的机会与资源,即具有较高的知觉行为控制,那么其创业意向也会越高,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学生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囿于创业知识的匮乏而且其并未准备好为实现创业梦想承担风险,以致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创业行动。当学生清楚如何获得创业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不确定因素怎么予以控制时,则他们就会产生创业意向。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而言,由于被孤立或排除在传统男性主宰的非正式网络之外,缺少许多信息、资金的来源,这使得她们在创业过程中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因此为了达到创业成功的目标,女大学生必须提升本身的知觉行为控制,增强创业成功的自信心,以克服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基于TPB模式的创业意向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行为态度、创业者的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而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因此,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促进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的实施,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女大学生的创业态度
虽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商场领域崭露头角,实现理想,但是,不可否认女性在就业、创业上仍然面临着歧视。“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深深根植于许多人的头脑中。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应对种种性别门槛,步履维艰。这就使得一部分女大学生觉得创业过程过于艰险,就算付出努力,最后却不一定能收获成功,所以她们会对创业持消极态度,在各种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消极。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激发女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前提。因此,为了转变女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积极鼓励女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二)增加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降低女大学生的创业压力
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备较多劣势,面临诸多困难,造成她们缺乏创业成功的信心。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拓宽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增强其创业信心。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应不断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为女大学生创造较多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再者,除了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女大学生更看重的是家长的物质或精神支持。作为家长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对自己的孩子创业应持宽容的心态,多一份包容心,在她们遭遇挫折时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少一些批评和抱怨。
(三)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男性与女性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性别差异,例如,女性较男性具备韧性、细心、灵活的特点;女性重感情、偏感性,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并不断强调要自我实现的特点;还有对于人际关系、健康、养生、环保等议题十分关切的倾向,这些特征都使得女性在创业过程中比较偏好服务性行业。创业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及冒险精神,以备从事某项事业规划的教育。创业教育应根据男女性别不同的身心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但是,目前国内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男女合班上的,并没有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因此,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培养创业理念、降低女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摘要:笔者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大学生拓展社会网络,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一、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网络,拓展自身人际关系,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关系网络的建立对于丰富大学的人脉,遇到问题能够多应该关系网络来解决,对于大学生自身创业很有帮助。通过社会网络的拓展,对于抵御创业风险,创业资金的不足,分享创业经验,有效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的教育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促进关系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价值。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做高校的创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拓展社会网络,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创业活动己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困局也日益显现,许多人依然愿做“白领”而不敢做“首领”。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实地调研的方式,结合大学生创业与地方发展的实际,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有效推进本地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610万,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这批毕业生求职境况突遭阴霾,“创业”随之再度成为关键词。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大学生在校园里组织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创建社团、班级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创业。而狭义的创业则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经营和家族式经营。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创业是指狭义上的“创业”概念,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创办实业活动。因此将大学生的创业定义界定为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的过程。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过程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浙南与闽南地区同属于海西经济圈,城市及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资互相借鉴与促进的可能性。为全面而充分地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笔者于2010年6月至9月分别走访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义乌工商管理学院、阿里巴巴中国总部、浙江杭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见习基地以及福建省内华侨大学等各重点高校、泉州团市委、青商会、YBC等部门组织,以浙闽等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对活跃的地区为调研地,透过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力度进行类比分析。这对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突破,切实贯彻执行高校及大学生服务海西建设的时代号召。
二、问卷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有效率为78%。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创业环境、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等。具体包括了创业意愿调查、创业的出发点与创业方式、创业的方向、资金的主要来源和遇到的问题、应对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处理、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创业选择的依据、创业教育等内容。
1.创业环境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而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15.38%。总的来说,包括已经进行创业在内的有想过自己创业的有131人,占84%左右,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有创业的意愿。这或许与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但与大学生日趋强烈的创业意愿相比,由于缺少创业资金、创业场地、扶持政策和创业实践经验等原因,大学生的创业率依然很低,创业项目成功实现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也非常低。
(2)创业选择的方式。有关创业选择的方式上,回答合伙创业的有99人,占63.46%,想自主创业的52人,占33.33%,其中有4人选择家庭创业,这与其家族经商的背景分不开,而有一人选择了其他方式。合伙创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合伙创业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壮大,有利于共同承担风险,而且在应对风险时,能够互相依赖,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3)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可见,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产生良好的效用。
(4)政府在创业扶持的具体措施。在回答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问题时,有70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创业基金的投入,占被调查人数的46%。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政府财政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无息贷款,也没有吸引广大的社会资本来参与这项事业,目前仅有少量有意识的企业设立了零星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但相对创业群体所需的资金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2.创业实践情况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创业领域的选择。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依据上,调查中有81人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领域,占43.7%,还有43人是以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为依据,占22.87%。只有16人选择以所学的专业为创业的依据,仅占8.51%。专业方向对于创业者创业领域的选择没有较强的关系。
(3)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在就业压力逐年趋紧的大势下,一边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日益增多,求“钱”若渴;一边是政府专项贷款少人问津,资源闲置。症结何在?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优惠为何不能为大学生带来真正利好?这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的问题。
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也就是说64.1%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在此次调查中浙江某大学2008届毕业生李某奔走了两个多月,等候了半年多,而他在所在街道申请的小额贷款却仍然没有被受理。
(4)如何应对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对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被调查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达55人,占28.5%;其次是向银行贷款的46人,占23.83%;而只有21人会选择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仅占了一成略高点的比例。泉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难以贷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贷款的瓶颈没有突破。比如说,小额贷款规定,贷款主要是创办个体经营项目或合伙经营项目。但如果大学生创办了科技公司就不能申请小额贷款了。还有小额贷款规定,要先办企业才能申请贷款,但办企业就得先办执照租场地,按一月租金两月押金规定,办执照成本就得好几万,这几万元的启动资金难倒了不少创业的大学生。
3.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也有非常成功的,这些佼佼者往往在上大学时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例如浙江某学院开网店,已经是皇冠级的罗某说:“上大学期间他就非常注意报纸杂志上关于创业和市场分析的相关报道,并在假期的社会调查中积累经验,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大学生不是盲从的一代,有着更为渴望成功的动力,只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培养好各方面的才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将不断的涌现出来。
(2)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
(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分析
1.创业项目资金不足
这是影响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很多创业者在项目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努力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但是由于资金周转的匮乏,轻则造成创业项目运作周期拉长前景难料,重则迫使项目停滞不前中途下马,更加陷入创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几乎所有的创业大学生都是在资金相当匮乏的前提下起家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是父母、亲戚和朋友,以及少量的银行贷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得到少量的风险投资,可以说依靠这些资金来进行创业是风险相当大的,因为创业的风险系数很高,如果失败了,对于这些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的。很多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只能选择小成本经营,小成本经营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利润小、成长时间相当长,无法立竿见影见到效果,也没有达到大学生创业的目标。
2.政府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
政府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这确实是解决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很多相关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创业不单单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它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如劳动就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投资融资等部门,所以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繁琐,政府的政策虽然已出台,但却难以落实,这就使大学生创业愈发困难,举步维艰。
3.审核步骤繁杂
大学生创建一家公司需要到工商、税务等多种部门去注册,注册以后还需要通过层层审核,林林总总的各项手续过于繁杂。这对于还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现阶段开设一家公司市场准入的成本太高,很多有想法又有策略的大学生往往在此望而却步,这无疑又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又一阻力。
4.创新教育的缺失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到了大学阶段,传统教育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缺乏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很多创业大学生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成果”,他们往往创业初期心潮澎湃,但是经历了一个阶段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在碰到挫折之时,容易产生动摇的情绪。
四、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1.政府给力,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将大学生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重新定位。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成立海西大学生创业工作站,集合政府、企业、中介、媒体、高校五方的政策、资金与资源优势于一体,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咨询团,集合各方精英,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助,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
2.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应该调整好心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任何一种事业必然经历一定的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自身创业优势并不明显,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创业可以看作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从长远看,资金和人脉并非创业首要因素,知识、信念和能力的积累才是创业者最重要的资本。大学生创业首先应该脚踏实地地去积累,心态切忌急躁。创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起步要好,后劲更要足。
3.学校应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定期举办一些创业大赛,做好学生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和创造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创业认证的实施是创业教育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海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在逐渐发生变化,认为创业不再是高不可攀,绝大多数人能够理性地定义创业、慎重地选择创业。海西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为活跃,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成为他们奔向前程的重要选项。众多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及在社会中实践所学知识的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目前在营造大学生创业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错位,政策的导向与创业者的期望相偏离,而这种偏离严重影响政策的效果。尽管政府非常支持创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政策起的作用很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所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要素中,优惠的创业政策、税收优惠力度与享受范围、融资渠道多样性、职业技术培训、家人支持程度、政府行政办公效率、行业进入壁垒、大学创业实践活动等要素的重要性排在最前列,被认为是对于创业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大学生创业者目前最需要改善的三项创业举措主要是创业资金筹集、税收等政策扶持以及创业和商业技能培训。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论文关键词: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创业素质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共同实施。从学校来讲,要改革培养模式,全方位渗透创业教育,要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生存能力的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大专院校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也就同样是按计划包干。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毕业包分配政策,学生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60分万岁”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时髦口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转变毕业生包分配政策为公费生毕业推荐,自费生毕业自主择业的“双轨制”,极大地推动了就业教育的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制度,克服了“双轨制”,先后在部分高校试行了毕业生全部自主择业;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全部实行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就业教育的繁荣。
其实,就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有的一切教育形式都属于广义的就业教育,而狭义的就业教育是指对即将毕业的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实施择业方向、就业心理和就业指导教育等,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的就业教育。
目前,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从现实发展来看,扩大就业道路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自主创业,就业教育的优势地位也正逐步向创业教育过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明确要求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已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终身学习的需要,不能积极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创业教育”就正是顺应改革潮流而诞生的崭新的就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研讨会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Enterise Education),后来便称之为“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因为用人机构和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也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中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
说到底,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它不是教育学生如何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挑选,如何去适应别人,而是为你指出一个方向,开发一种素质,培养一种能力去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和飞翔。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因此,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也是构建就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驱动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学校里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创业培训和教育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为事业闯一闯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在校园里大学生就能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把创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一种途径,并为此尽早做好准备,将更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道路。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学校创业教育的缺乏也是其中一个较大的原因。在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的问题上,各高校应尽快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众多的有志于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广西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然而所有高校都没有正式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的全部重担,而实际上该协会的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非正规的创业知识讲座而已。因此,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只是处在想的程度上,而非动手去实践,敢想不敢做的症结所在就相当明了啦12004年,广西才开始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的也仅仅是广西的几个老牌的本科院校;通过走访有关院校和网络信息查询,广西仅仅有广西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工学院等几所本科院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过较好的成绩。笔者曾经浏览了广西所有高校的就业网站,其中大多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素质测评、提供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等等,创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其实,创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笔者所在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较为重视创业教育,除举办“校园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电”“创业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外,还率先将国际劳工组织SYB培训项目引人大学校园,于2005年6月在校园中开设广西第一个SYB创业培训班,首批26名大学生参加了系统的SYB创业培训,省级教育和劳动部门负责人在开班典礼上对此作了高度的赞扬。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对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系统的SYB创业培训,为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作有益尝试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一条新路。
作为在就业教育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创业教育来说,它的基本目标其实也就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教给学生捕捉机会的眼光和组织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是创业基本素质呢?总体来说,它包含了四个部分:
一、创业意识。它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创业理想、信念、责任感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树立自我的创业意识,实现自身价值,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和创业意识,为国家艰苦创业的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父母、学校和接收单位上,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动机和信念,凡创业成功者莫不如此。
二、创业品质。它指的是创业者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创新性等心理品质,是创业者个性人格特点的展示。其实,“创业”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是充满成就感和诱惑力的,但你是否适合走这条路甚或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创业道路,那就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与事业心和敢于创新、探索的精神是成功创业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在物质方面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具备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心态去创业。
三、创业知识。包括了创业基本知识、职业发展知识、职业认识、职业向往、职业体验、职业实践、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发展知识等,虽然它是创业发展的基础,在创业过程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例如可采用创业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三心五力”的培养(即: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动手能力、搜索信息能力、创造毅力),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创业知识。
四、创业能力。在树立了创业信念,具备了果断、坚韧、创新的心理品质,掌握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后,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变成现实,就要有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未来职业的能力和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的能力,独立生存和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了。而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中强化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在创业中遇到实际操作困难的比率比专业知识缺乏更高。因此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现场的生产实践中去,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是离不开课堂的,但决不能拘泥于课堂知识的灌输,而应构建起传统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种基本类型之外的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它由三种形式组成:
一是“课堂+窗口型”,即创业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里进行,同时也要通过学校的“窗口”(创业知识窗口和社会观察窗口)进行。具体形态表现为开设选修课、讲座、培训班和各种社会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工程项目、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
二是“课堂+社会实践型”模式,这种完全实践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边学边干,注重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或参与项目开发与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性才能的社会平台;
三是“x+1”模式(x根据专科和本科分别为2或者3),即大学生在前3(或2)年完成课程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预就业状态:或参与导师的科研及技术推广,由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实际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或以员工身份进企业、做实习,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快感、磨练创业的意志、学习创业的知识;甚至可以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如设立创造发明成果奖,允许学生停学、休学办企业,给予校内企业的政策优惠等。这是创业教育最卓有成效的模式之一,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迅速提高创业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过:“创业教育不是用嘴说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学校有责任和社会建立多种联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到一些单位去实践体验。”它准确地指出了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我们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任务重大。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第七条就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随着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和卓有成效,我们相信,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会成为中国大学就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摘 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扩大就业,通过创业、就业成功,提高学校信誉,达到扩大招生,促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业就业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在这样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 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摘 要 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现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2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在美国上百万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即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美国的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到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诞生在百森(Babson)商学院、贝勒(Baylor)大学和南加州大学。1979年至1986年间,中小企业与创业课程成长迅速,并蓬勃发展。如今,美国至少有4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尖大学现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亦在这一股潮流压力下,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是高达24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这一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中站稳脚步。伴随着大学课程的增加,由私人咨询公司、社区和行会提供的创业研讨班也膨胀起来。美国大学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就是其中的一种。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首次举办,此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每年都举办此类活动。Yahoo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氛围中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该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其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最新统计表明,该校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 000多个公司,这些公司仅1994年就雇佣了110万人,创造了2 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到2004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美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点:①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②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使学生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③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④创业教育组织非常活跃;⑤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部分资金的资助。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除了美国,还有26个国家也开展了类似教育。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事实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创业教育。肯尼亚在实施创业教育、推动小企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第一,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肯尼亚政府规定,凡是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第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纲。该大纲主要涉及创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侧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府通过举办创业教育有关课程进修班等形式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 大学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业意识的养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走向的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系统的专业职业知识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2 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实,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必须探索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国在创业环境方面,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方面则很落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缺位。因此,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协同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学生创业,使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有一个锻炼培养与适应期,可以先去企业打几年工,然后再自主创业;也可以利用弹性学分制,暂时离开学校先自主创业。
3.3 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设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
首先,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依托教材列入学校的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的内容。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课堂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最后,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育课程。常见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创业课程;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创业教育的师资;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
3.4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 要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创业群体角度,去分析理解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内涵 创业分类 创业能力特征
1 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就是自主创业,在追求个人富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和吸纳劳动力,切实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群体。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大学生创业者既是创新者,又是继承者。大学生创业者不论是创建新企业,还是在原有企业中采用新战略、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引进新技术或运用新资源,都是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因而创业者首先是创新者,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脱离实际,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原有条件、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去进行;其次,创业活动也是创业者本人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观念的反映,因此创业具有传承性,创业者也是继承者。
(2)大学生创业者既是实践者,又是宣传者。创业是创建或运营经济实体,固而具有实践性。其生产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但都应具有满足社会和人某种需要的特性,否则,创业就是无价值的和无意义的,也就不能称之为“创业”。另一方面,创业既然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他的行为就是一个模范、榜样。而创业过程是生产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的统一体,创业者也就成为实践者和宣传者的统一体。
(3)大学生创业者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创业者通常在企业中居于管理者的位置,从事企业的日常经营与战略决策。但同时,创业者又是普通的创业团队成员,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需要和特征。如希望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博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承认与尊重,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等。
2 大学生创业者的分类
2.1 按照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麦纳(John B.Miner)对100位事业有成的创业者经过长达7年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创业者存在共同的人格特质,约翰·麦纳根据特质的不同,将创业者分为四种类型:成就上瘾型、推销高手型、超级主管型和创意无限型。
(1)成就上瘾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必须拥有成就;渴望回馈;喜欢拟定计划和设计目标;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对组织忠诚;相信以己之力可以改变生活;相信工作上应该由自己制定目标,不能受制于他人。对认定的事业表现出执着而不放弃的决心,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死心,是目标非常确定的上瘾者。
(2)推销高手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善于观察和体恤他人的感受;喜欢帮助他人;相信社会互动很重要;需要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有强烈的合作意识,相信销售对执行公司经营战略十分重要。
(3)超级主管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在很讲信用、很负责任,他们的能力、力量来自于贯彻目标的决心,期望成为企业中的领导人物;具有决断力;对集体持肯定态度;喜欢与他人竞争;期望享有权力;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4)创意无限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热爱创新,富有创意;相信新产品的研发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执行十分重要;聪明过人;希望避免风险。有创意有主张,绝对与众不同,鹤立鸡群,有着强烈的冒险性及好奇心。
2.2 按照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内容分类
(1)生产型创业者。生产型创业者是指通过创办企业推出产品的创业者,是以生产技术为主体,通常这种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比如,爱多的创业就是以生产VCD产品打开家电市场的。
(2)管理型创业者。管理型创业者就是指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创业者,他们对专业知识本来十分精通,而且对企业管理、运作、市场、财务等十分熟悉,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带动企业前进。
(3)市场型创业者。市场型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市场,善于把握市场变化机会。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的市场型创业者。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有一句名言:“三只眼晴看世界”。其意思就是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只要一只眼,即盯住政府就可以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则需要有两只眼,一只盯住市场,另一只盯住员工;而转型期的企业则需要具备第三只眼,也就是说盯住市场和员工之外,还要盯住政府出台的政策。
(4)科技型创业者。科技型创业者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联,以高科技为依托创办企业。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办企业的措施。如今的许多知名科技企业的前身就是原来的“校办企业”和科研机构创办的“所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以及联想集团等。
(5)金融型创业者。金融型创业者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投资家,他们向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他们不仅参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规划的制定,而且还参与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资本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3 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特征分析
3.1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中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把创新人才的素质归结为六点: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好奇心和兴趣,直觉或洞察力,勤奋刻苦,集中注意力,被社会接受的素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
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的成果都要靠人来完成。创新能力是创业人才的核心。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无论是发现新的创意、捕捉新的机遇、寻找新的市场,还是撰写一份有潜质的创业计划,以至于创业融资、创办公司和企业运作、管理和控制,都包含着创新的内容。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市场、技术、管理和控制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又来源于创造性思维,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定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人格特质。因此,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主要操作系统,因此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2 策划能力
“狭路相逢,智者胜,胜在策划。”作为创新思维、创造市场竞争奇迹的技术手段,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力的新武器——策划,对每一位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根据外部环境和掌握的创业机会,进行富有创意的策划,对创建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业者发挥策划能力必须注意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业者必须弄清策划项目的价值所在、所涉及的范围和有关的限制因素,创建企业市场服务的定位;第二,确定由谁负责该项目的策划负责人、策划团队;第三,创业者必须考虑策划的时机。创业者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竞争实力有多强;才能充分衡量自己把握的新武器在市场竞争时的真正威力;才能不断地去补充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地为别的企业进行量体裁衣的策划方案制定。它主要体现在制定战略、确定目标、拟定计划、组织指挥和调配人员中作出果断的科学的决定。领导者决策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领导活动的绩效,它是衡量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3 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创业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创建新的企业中组织显得十分重要,组织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组织能力是指领导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运用一定方法和技巧,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性别、年龄等均不相同的人组织在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之中,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组织能力包括合理选择下属的能力、粘合能力、架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授权能力、应变能力和合理分配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的能力等。组织能力包括三个层级:个人能力、项目/团队能力、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其包括:核心流程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文化能力。任何组织必须建立基于能力的管理,不断增强个人、团队、组织的能力,通过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管理,形成公司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4 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在字典的意思,就是“指导和统率的能力”。同志说:“从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的本领。”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领导能力通常通过如下几个方面体现:①活力,巨大的个人能量,对于行动有强烈的偏爱,干劲十足。意味着不屈服于逆境,不惧怕变化,不断学习,积极挑战新事物的充满活力的人才;②鼓动力,激励和激发他人、员工的能力。能够活跃周围的人,善于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构想与主意;③锐力,竞争精神、自发的驱动力、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主张。坚定的意志与注意力,还要有清除那些碍手碍脚的人的勇气;④实施力,提交结果,能够将构想和结果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口头说说就完了,将构想变成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能够直接参与和领导计划的实施。
3.5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积累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激励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幽默的能力、演讲的能力、倾听的能力等。创业者不仅要善于激励团队,还要善于自我激励。要让团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去工作,就要把员工的“要我去做”变成“我要去做”,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激励。优秀的创业者都有很好的演讲能力,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创业者、企业家,无一例外是演讲的高手。演讲的作用在于让他人明白自己的观点,并鼓动他人认同这些观点。从这点出发,任何一名创业者都应该学会利用演讲表达自己。管理不仅是对自身的管理约束,更是对创业团队的管理,管理能力高对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非常重要。
3.6 公关能力
创业面临的是高度竞争的压力,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在于自身的公关能力。也就是说,本身的知识结构与公关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且是否有能力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在自身力量的积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对于决心创业的人来说,如何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在这种支持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因素,就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公关交际能力对于创业成功非常重要,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善于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有时候这种支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经济上的支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招聘单位特别看中应聘者社会活动能力的原因所在。善于与别人进行互利互惠的合作,实际上也是公关交际能力强的表现,对于立志商业上成功的人来说,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非常重要。
大学生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和能力特征的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将更加完善。
摘 要 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实现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2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在美国上百万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即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美国的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到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诞生在百森(Babson)商学院、贝勒(Baylor)大学和南加州大学。1979年至1986年间,中小企业与创业课程成长迅速,并蓬勃发展。如今,美国至少有4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尖大学现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亦在这一股潮流压力下,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是高达24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这一领域,以求在新经济的趋势中站稳脚步。伴随着大学课程的增加,由私人咨询公司、社区和行会提供的创业研讨班也膨胀起来。美国大学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就是其中的一种。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首次举办,此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每年都举办此类活动。Yahoo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氛围中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该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其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最新统计表明,该校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 000多个公司,这些公司仅1994年就雇佣了110万人,创造了2 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到2004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美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教育特点:①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②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使学生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③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④创业教育组织非常活跃;⑤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部分资金的资助。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除了美国,还有26个国家也开展了类似教育。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事实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创业教育。肯尼亚在实施创业教育、推动小企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第一,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肯尼亚政府规定,凡是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第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纲。该大纲主要涉及创业和自谋职业、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侧重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府通过举办创业教育有关课程进修班等形式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 大学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业意识的养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走向的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系统的专业职业知识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2 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实,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必须探索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国在创业环境方面,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方面则很落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缺位。因此,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协同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学生创业,使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有一个锻炼培养与适应期,可以先去企业打几年工,然后再自主创业;也可以利用弹性学分制,暂时离开学校先自主创业。
3.3 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设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
首先,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依托教材列入学校的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的内容。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课堂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最后,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育课程。常见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创业课程;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创业教育的师资;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
3.4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笔者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大学生拓展社会网络,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一、研究区域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相互衔接,依托沿海厦门、福州、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市场体系统一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笔者走访了海西各重点高校、创业活动相关的部门,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并以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问卷分析
(一)创业环境方面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在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据访谈了解,许多创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搭建成功创业者的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带动创业氛围,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15.38%;2、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被调查着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可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政策的人较少,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创业政策的普及。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
(二)创业实践方面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学校构建的制度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2、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可见家庭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来源,相对产生影响较小;3、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在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上,很多同学都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家庭网络在遇到创业的资金危机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方面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学校搭建的关系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创业教育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许多受调查大学生希望通过引入创业导师这个平台,拓展大学生创业理论指导的社会网络,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一)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政府提供的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创业优惠政策的普及,引入创业导师机制,在社会资源层面上,为拓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政策性帮助。
(二)拓展关系网络,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
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网络,拓展自身人际关系,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关系网络的建立对于丰富大学的人脉,遇到问题能够多应该关系网络来解决,对于大学生自身创业很有帮助。通过社会网络的拓展,对于抵御创业风险,创业资金的不足,分享创业经验,有效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的教育网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促进关系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价值。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做高校的创业导师,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拓展社会网络,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创业活动己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困局也日益显现,许多人依然愿做“白领”而不敢做“首领”。以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实地调研的方式,结合大学生创业与地方发展的实际,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有效推进本地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海西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610万,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这批毕业生求职境况突遭阴霾,“创业”随之再度成为关键词。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大学生在校园里组织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创建社团、班级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创业。而狭义的创业则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经营和家族式经营。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创业是指狭义上的“创业”概念,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创办实业活动。因此将大学生的创业定义界定为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个人或者合伙设立公司、开办企业的过程。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过程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浙南与闽南地区同属于海西经济圈,城市及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资互相借鉴与促进的可能性。为全面而充分地了解目前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状况,笔者于2010年6月至9月分别走访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义乌工商管理学院、阿里巴巴中国总部、浙江杭州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见习基地以及福建省内华侨大学等各重点高校、泉州团市委、青商会、YBC等部门组织,以浙闽等高校大学生创业相对活跃的地区为调研地,透过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力度进行类比分析。这对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突破,切实贯彻执行高校及大学生服务海西建设的时代号召。
二、问卷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问卷有效率为78%。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创业环境、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等。具体包括了创业意愿调查、创业的出发点与创业方式、创业的方向、资金的主要来源和遇到的问题、应对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处理、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创业选择的依据、创业教育等内容。
1.创业环境
(1)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本调查有效对象156人,问及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已经进行创业的有37人,占23.72%,但回答已经成功创业的仅为1人,占0.64%。回答考虑过可还没着手的有94人,占60.26%。而回答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有24人占15.38%。总的来说,包括已经进行创业在内的有想过自己创业的有131人,占84%左右,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有创业的意愿。这或许与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但与大学生日趋强烈的创业意愿相比,由于缺少创业资金、创业场地、扶持政策和创业实践经验等原因,大学生的创业率依然很低,创业项目成功实现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也非常低。
(2)创业选择的方式。有关创业选择的方式上,回答合伙创业的有99人,占63.46%,想自主创业的52人,占33.33%,其中有4人选择家庭创业,这与其家族经商的背景分不开,而有一人选择了其他方式。合伙创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合伙创业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壮大,有利于共同承担风险,而且在应对风险时,能够互相依赖,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3)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比较清楚,只是偶尔关注的在此次调查中有72人,占46.2%。知道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的有52人,占33.33%。这两者相加起来占被调查人数的80%。而同时对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19人,仅占12.5%。可见,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产生良好的效用。
(4)政府在创业扶持的具体措施。在回答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问题时,有70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创业基金的投入,占被调查人数的46%。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政府财政并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无息贷款,也没有吸引广大的社会资本来参与这项事业,目前仅有少量有意识的企业设立了零星的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但相对创业群体所需的资金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2.创业实践情况
(1)创业的方向。在对已经创业的调查者进行统计的时候,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选择经营实体店面的有55人,占35.26%,而开网店的有22人,占14.1%。这当中主要是浙江某学院的自主创业的学生,因为该学院的学生自主创业主要以开网店为主,并且将开网店设为大学选修的课程之一,拥有学分激励,鼓励学生经营网店,在此导向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创业领域的选择。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依据上,调查中有81人选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领域,占43.7%,还有43人是以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为依据,占22.87%。只有16人选择以所学的专业为创业的依据,仅占8.51%。专业方向对于创业者创业领域的选择没有较强的关系。
(3)资金的主要来源和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问题上,主要由家庭提供的有67人,占35%,而希望通过政府支持的有20人,占10.31%。在就业压力逐年趋紧的大势下,一边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日益增多,求“钱”若渴;一边是政府专项贷款少人问津,资源闲置。症结何在?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优惠为何不能为大学生带来真正利好?这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的问题。
关于创业资金的问题上,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同样在回答创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困难回答资金不足的有100人,占被调查者的64.1%。也就是说64.1%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在此次调查中浙江某大学2008届毕业生李某奔走了两个多月,等候了半年多,而他在所在街道申请的小额贷款却仍然没有被受理。
(4)如何应对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对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被调查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达55人,占28.5%;其次是向银行贷款的46人,占23.83%;而只有21人会选择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仅占了一成略高点的比例。泉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难以贷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贷款的瓶颈没有突破。比如说,小额贷款规定,贷款主要是创办个体经营项目或合伙经营项目。但如果大学生创办了科技公司就不能申请小额贷款了。还有小额贷款规定,要先办企业才能申请贷款,但办企业就得先办执照租场地,按一月租金两月押金规定,办执照成本就得好几万,这几万元的启动资金难倒了不少创业的大学生。
3.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回答认为创业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上几乎是一致的。认为有必要有144人,占92.3%。请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请专家讲授理论,创业模拟训练,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些方式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也有非常成功的,这些佼佼者往往在上大学时就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例如浙江某学院开网店,已经是皇冠级的罗某说:“上大学期间他就非常注意报纸杂志上关于创业和市场分析的相关报道,并在假期的社会调查中积累经验,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大学生不是盲从的一代,有着更为渴望成功的动力,只要进行充分的引导,培养好各方面的才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将不断的涌现出来。
(2)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85%的人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持很一般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创业课程。
(3)创业课程的内容。针对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一方面上,42%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开展与自己创业方向相同的实践活动,34%的同学希望能够得到创业建设的个性化辅导,也有部分同学希望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上能够有所收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内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来给他们授课,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三、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分析
1.创业项目资金不足
这是影响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很多创业者在项目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努力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但是由于资金周转的匮乏,轻则造成创业项目运作周期拉长前景难料,重则迫使项目停滞不前中途下马,更加陷入创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几乎所有的创业大学生都是在资金相当匮乏的前提下起家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是父母、亲戚和朋友,以及少量的银行贷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可以得到少量的风险投资,可以说依靠这些资金来进行创业是风险相当大的,因为创业的风险系数很高,如果失败了,对于这些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法承受的。很多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只能选择小成本经营,小成本经营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利润小、成长时间相当长,无法立竿见影见到效果,也没有达到大学生创业的目标。
2.政府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
政府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这确实是解决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很多相关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创业不单单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它涉及到很多相关部门,如劳动就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投资融资等部门,所以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也很繁琐,政府的政策虽然已出台,但却难以落实,这就使大学生创业愈发困难,举步维艰。
3.审核步骤繁杂
大学生创建一家公司需要到工商、税务等多种部门去注册,注册以后还需要通过层层审核,林林总总的各项手续过于繁杂。这对于还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现阶段开设一家公司市场准入的成本太高,很多有想法又有策略的大学生往往在此望而却步,这无疑又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又一阻力。
4.创新教育的缺失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到了大学阶段,传统教育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缺乏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很多创业大学生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成果”,他们往往创业初期心潮澎湃,但是经历了一个阶段就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在碰到挫折之时,容易产生动摇的情绪。
四、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建议
1.政府给力,制定各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环境
从政府政策层面上看,应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与开展实效。各级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将大学生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重新定位。通过政府行为,将大学生创业“燎原行动”品牌化,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先行先试典范;成立海西大学生创业工作站,集合政府、企业、中介、媒体、高校五方的政策、资金与资源优势于一体,使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咨询团,集合各方精英,进行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助,为大学生创业出谋划策,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后援队伍。
2.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应该调整好心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任何一种事业必然经历一定的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自身创业优势并不明显,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有毅力、锲而不舍。创业可以看作是一种长远的投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从长远看,资金和人脉并非创业首要因素,知识、信念和能力的积累才是创业者最重要的资本。大学生创业首先应该脚踏实地地去积累,心态切忌急躁。创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起步要好,后劲更要足。
3.学校应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从学校层面上看,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定期举办一些创业大赛,做好学生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和创造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创业认证的实施是创业教育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海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在逐渐发生变化,认为创业不再是高不可攀,绝大多数人能够理性地定义创业、慎重地选择创业。海西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为活跃,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成为他们奔向前程的重要选项。众多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及在社会中实践所学知识的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目前在营造大学生创业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错位,政策的导向与创业者的期望相偏离,而这种偏离严重影响政策的效果。尽管政府非常支持创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政策起的作用很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所有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要素中,优惠的创业政策、税收优惠力度与享受范围、融资渠道多样性、职业技术培训、家人支持程度、政府行政办公效率、行业进入壁垒、大学创业实践活动等要素的重要性排在最前列,被认为是对于创业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大学生创业者目前最需要改善的三项创业举措主要是创业资金筹集、税收等政策扶持以及创业和商业技能培训。
论文关键词: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创业素质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共同实施。从学校来讲,要改革培养模式,全方位渗透创业教育,要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生存能力的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大专院校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也就同样是按计划包干。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毕业包分配政策,学生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60分万岁”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时髦口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转变毕业生包分配政策为公费生毕业推荐,自费生毕业自主择业的“双轨制”,极大地推动了就业教育的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制度,克服了“双轨制”,先后在部分高校试行了毕业生全部自主择业;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全部实行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就业教育的繁荣。
其实,就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有的一切教育形式都属于广义的就业教育,而狭义的就业教育是指对即将毕业的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实施择业方向、就业心理和就业指导教育等,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的就业教育。
目前,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从现实发展来看,扩大就业道路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自主创业,就业教育的优势地位也正逐步向创业教育过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明确要求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已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与终身学习的需要,不能积极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创业教育”就正是顺应改革潮流而诞生的崭新的就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11月于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研讨会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Enterise Education),后来便称之为“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因为用人机构和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4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也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会议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教育和培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中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
说到底,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它不是教育学生如何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挑选,如何去适应别人,而是为你指出一个方向,开发一种素质,培养一种能力去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和飞翔。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因此,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也是构建就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驱动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学校里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创业培训和教育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为事业闯一闯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在校园里大学生就能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把创业作为今后就业的一种途径,并为此尽早做好准备,将更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道路。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学校创业教育的缺乏也是其中一个较大的原因。在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的问题上,各高校应尽快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众多的有志于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知识的平台。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广西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然而所有高校都没有正式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创业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创业协会”几乎承担了传播创业意识的全部重担,而实际上该协会的活动也仅限于开一两场非正规的创业知识讲座而已。因此,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只是处在想的程度上,而非动手去实践,敢想不敢做的症结所在就相当明了啦12004年,广西才开始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的也仅仅是广西的几个老牌的本科院校;通过走访有关院校和网络信息查询,广西仅仅有广西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工学院等几所本科院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过较好的成绩。笔者曾经浏览了广西所有高校的就业网站,其中大多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素质测评、提供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等等,创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其实,创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笔者所在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较为重视创业教育,除举办“校园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电”“创业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外,还率先将国际劳工组织SYB培训项目引人大学校园,于2005年6月在校园中开设广西第一个SYB创业培训班,首批26名大学生参加了系统的SYB创业培训,省级教育和劳动部门负责人在开班典礼上对此作了高度的赞扬。虽然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有对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系统的SYB创业培训,为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作有益尝试的做法,不能不说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一条新路。
作为在就业教育中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创业教育来说,它的基本目标其实也就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教给学生捕捉机会的眼光和组织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什么是创业基本素质呢?总体来说,它包含了四个部分:
一、创业意识。它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创业理想、信念、责任感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树立自我的创业意识,实现自身价值,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和创业意识,为国家艰苦创业的伟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父母、学校和接收单位上,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动机和信念,凡创业成功者莫不如此。
二、创业品质。它指的是创业者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创新性等心理品质,是创业者个性人格特点的展示。其实,“创业”对于很多毕业生而言是充满成就感和诱惑力的,但你是否适合走这条路甚或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创业道路,那就与个人的心理品质有关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与事业心和敢于创新、探索的精神是成功创业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在物质方面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具备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以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心态去创业。
三、创业知识。包括了创业基本知识、职业发展知识、职业认识、职业向往、职业体验、职业实践、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发展知识等,虽然它是创业发展的基础,在创业过程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例如可采用创业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三心五力”的培养(即: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动手能力、搜索信息能力、创造毅力),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创业知识。
四、创业能力。在树立了创业信念,具备了果断、坚韧、创新的心理品质,掌握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后,如何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变成现实,就要有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未来职业的能力和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的能力,独立生存和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了。而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中强化这些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在创业中遇到实际操作困难的比率比专业知识缺乏更高。因此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现场的生产实践中去,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是离不开课堂的,但决不能拘泥于课堂知识的灌输,而应构建起传统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种基本类型之外的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它由三种形式组成:
一是“课堂+窗口型”,即创业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里进行,同时也要通过学校的“窗口”(创业知识窗口和社会观察窗口)进行。具体形态表现为开设选修课、讲座、培训班和各种社会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工程项目、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
二是“课堂+社会实践型”模式,这种完全实践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边学边干,注重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或参与项目开发与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性才能的社会平台;
三是“x+1”模式(x根据专科和本科分别为2或者3),即大学生在前3(或2)年完成课程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进入预就业状态:或参与导师的科研及技术推广,由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实际建设项目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或以员工身份进企业、做实习,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快感、磨练创业的意志、学习创业的知识;甚至可以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如设立创造发明成果奖,允许学生停学、休学办企业,给予校内企业的政策优惠等。这是创业教育最卓有成效的模式之一,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迅速提高创业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过:“创业教育不是用嘴说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会,学校有责任和社会建立多种联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到一些单位去实践体验。”它准确地指出了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我们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任务重大。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第七条就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随着创业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和卓有成效,我们相信,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会成为中国大学就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摘 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校发展问题,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扩大就业,通过创业、就业成功,提高学校信誉,达到扩大招生,促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业就业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在这样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 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 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