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4 10:20: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推动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由此引发了对大学本科阶段经管类学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层思考。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实践方式之一的实验教学,其现有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反思。实践性教学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目前高校现状而言,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是目前高校经管类教学实验发展的大方向[1]。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能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企业模拟实验。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ERP可以帮助企业内部业务操作合理化,可以帮助企业在跨合作企业群体和贸易伙伴之间提高管理水平,扩展企业竞争空间和提高综合能力。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约有80%使用ERP系统,国内也有近5000家企业ERP系统,随着ERP系统的逐步推广,急需一批高素质的ERP实施人才。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1.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用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2]。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学校根据新世纪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改变以往那种“文科不需要实验教学”的旧思维模式以及片面强调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的能力,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实现经管类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验教学大有可为。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同时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和市场竞争的风险性,不可能提供完整的、动态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尝试。而实验教学则使这种尝试成为可能。它可以通过应用和开发来实验模拟动态实现企业管理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所学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3~4]。

3.掌握各种管理软件的必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企业管理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企业管理软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的工具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对于这种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三个层次四个模块”来进行,三个层次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三个层次体现从基础到综合的训练过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包含了现有的教学知识、讲座学习、论坛讨论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模拟软件操作、沙盘模拟训练,如ERP企业管理软件、企业行为沙盘模拟推演等方式;综合实践训练则包含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模拟大赛、自主创业计划、企业实习等方面。依据现有的实验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三个层次所体现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1.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老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对实践环节中的“教练”作用达成共识,提出了“适度指导”的概念。发现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指导多了,产生过分依赖,一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就问老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相反,对学生指导过少,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从下手,影响训练效果。一般老师们在前一段布置知识预习,并在设计和实习的开始阶段多介绍背景知识,有时用案例导入。

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实践环节训练中,有计算机模拟训练,有软件应用训练学生,也有管理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5]。一般情况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上表现非常积极投入,知识掌握效果也非常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活动,各种沙盘模拟大赛等形式,开辟第二课堂。

3.充分发挥实习基 地作用。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专业基础类实习教学基地有校内的经管实验中心,利用该中心基本可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6~7]。校外实习包括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创业实习基地等实践学习场所。这些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练,联合进行科技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和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4.愉快学习,严格考核[9]。在各实践环节设计中,不仅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也强调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训练中,如模拟沙盘推演实验、企业商务沟通等实践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10]。一般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掌握知识程度是通过答辩来进行。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比较严格,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比较认真。同时通过答辩,老师的提问与讲解,也是学生一个提高过程。对于实习考核,采取全过程跟踪评价。为不断完善效果评价体系,本专业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撰写实习日记、实习过程跟踪单以及实习报告,并明确具体要求,实习结束由专业老师对其质量时行评价。

结束语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工商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复杂行为及其规律。以ERP教学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资源集成,构建经管类高校校内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一条经管类高校的高素质本科人才的培养之路,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了解企业运作规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管理决策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分析工商管理专业认知问题及办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依照自制调查问卷的内容,分别对问卷中的10道选择题进行百分率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专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整体认知不够清晰,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了解不多,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对专业只存在字面意义上的主观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满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访者当被问及“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选择“不满意”,仅有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另有18.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更有46.5%的受访者表示对“专业核心课程”“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6%和27.7%。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不了解也不认同,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2.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界限模糊,竞争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41.2%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类课程”,但仍有41.8%的学生对是否开设了此类课程或课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这41.8%的受访者可能对已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认可。换言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效果并不明显。何况在这41.2%的已确定开设此类课程的受访者中,又仅有14.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当然,这其中包括47%的受访者可能处在低年级,不排除他们有还未接触到此类课程的可能性。然而在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的问题中,高达41.0%的受访者认为“不知所学”,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或技能。由此证明,此类课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或者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不够突出。

3.学生的期望值偏高,与现实状况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1.9%和37.2的受访者表示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今后就业或工作“不起作用”和“不太清楚”。受访者了解的本专业对口就业的“不满意率”高达34.1%,对口就业职位“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4.3%和11.0%。受访者就业首选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比高达61.7%,选择“企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由此可见,除去所谓国家“体制内”的6成以上的受访者,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而在“国考”越来越热的现实情况下,专科(高职)生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已越来越难,只有少数人能顺利通过“国考”,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此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与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在专科层次设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0%的受访者认为在专科(高职)层次开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访者认为“既不合理也不实际”。由此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是持消极态度对待此类专业的。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更是占76%的受访者选择“既不合理也不实际”和“没考虑过”。据不完全统计,专科(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对调查结果分析探究,笔者认为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规模在专科(高职)层次迅速膨胀以及学生的专业认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学进入大学的绝对人数不断增长,社会需求增加的大环境所导致。二是很多专业性高校竞相朝着综合性院校发展,不断增设新专业抢夺生源。三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涉及的二、三级学科门类齐全、广泛,且绝大多数专业能文理兼收,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接触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只能凭专业名称来想象专业内容及今后工作性质,存在认知误解。基于以上原因,学生进校后抱怨所学与“想象”相距甚远,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从而导致厌学,专业认可度低、满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类的专科(高职)层次院校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转向”后担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的现象普遍,造成授课效果不好,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学生专业认知

1.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展示,树立专业形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普遍缺陷是专业核心技能模糊,这也往往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核心或骨干课程认识不清。因此,此类专业要注重对核心骨干技能或课程的宣传展示。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甚至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以此来树立专业形象,厘清专业知识或技能体系在学生心目中的构架,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2.明确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自己的就业倾向。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信任和兴趣,鼓励学生把兴趣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为将来毕业后的对口就业奠定基础。对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专业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要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特别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口就业,提高其就业质量。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就业市场接轨

1.积极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核心技能。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类包括的诸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物业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普遍的“软肋”是专业核心课程模糊。以上具体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大同小异,美其名曰交叉学科,其实是没有自己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此类专业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调整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专业课程,努力开发和打造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完善专业知识体系。避免学生所学广而不深,泛而不精,成为将来的“办公室勤杂工”。

2.分析市场需求形势,找准典型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普适性的“万金油”型专业,几乎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技术门槛低。因此,此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与专业对接的典型职业岗位,朝着符合“典型的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培养人才。强调学生毕业后能到企业一线,在工商管理的某个专业领域内能迅速上手,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摒弃传统观念,避免成为所谓的“行政助理”、“储备干部”、“办公室文员”,只能做些接听电话、发发传真之类的工作。

(三)狠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发挥专业骨干教师的作用,使“科班出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专业教师要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使学生有兴趣学并且学有所得。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好“转型”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在现实中,专科(高职)层次的院校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半路出家”的转型教师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他们当中大多数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而是进修了工商管理类课程后“现学现卖”。对于这部分教师要注重培养,使其不断学习提高,巩固专业知识,督促其提高授课质量,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保障学生能学到真知识,练出硬本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还要积极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授课,使其带来专业最新最前沿的思想和理念,开阔和拓展学生视野,树立学生对专业的理想和信心。同时也搭建起学校或学生与企业的桥梁,使学生更近距离地了解现实中的企业,也使学生专业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谈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增长趋势,社会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上未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生专业特长分散,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仅泛泛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偏重理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且采用教材创新不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三是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强,而本科层次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工商管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强调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寻找、确定、规划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内涵,探索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实践,更多地与市场衔接。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计划上,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计划的实践性,使教学计划与市场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体现教学计划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实践的课程比重,并设置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把握专业特点,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

2.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1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明确从知识水平到专业能力的详细要求,突出管理知识实践与应用的理念,这一模式内容包括:专业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1.1专业平台建设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市场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实训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保障等。在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设立企业研发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学院提供的综合实验室平台,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会其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1.2专业认知指导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入学专业讲解、生产管理场地参观、专业座谈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确工商管理专业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专业的综合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

2.1.3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角色,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等。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从 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2.1.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实体现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就业的导向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开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即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跟进并贯穿整个大学。

2.2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三环节体验,均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受到检验。

2.2.1课程实训

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到行业一线进行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2.2.2岗位实践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进行岗位实践。岗位实践又称专业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完善。通过岗位实践,学生获得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加深对已经学过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及单位工作实际打下基础。要求:认真对待,服从领导,遵守纪律;遵守生产实习单位的工作、生活作息制度;独立完成实践内容。

2.2.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3实战性实践教学模式

参与实训基地实践,实施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3.1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补充,建立能满足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设施。校内实训基地包括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发展。教学效果以企业实训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与现实市场行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

2.3.2产学结合

“产学研”是指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科研联合体,这种一体化的模式体现了强强联合的优势。产业内的大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高校实施强强联合,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联合体是其核心内涵。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校企合作,因循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使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弥补企业技术的不足,也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使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也使专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结合中获得多赢。

2.3.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包括订单式和校企联办式培养,订单式是学生入学就签订入学协议,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校企联办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它吸取学校模式和企业模式的优点,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

3.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通道,包括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完善等。

3.1课程体系调整

课程体系调整是指打破学科式的体系架构,面对社会对工商管理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现实。调整侧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加强实践课程比重,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归纳、总结的习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过程中所遇到的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问题均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解决。

3.2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应该采用启发式讲授、分组讨论、实战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老师点评融于一体,营造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培养氛围。教学手段上更多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的时间效率,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企业运作过程,将经营过程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模拟并让学生亲自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3实践教学条件完善

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实践教学条件为保障,必需像专业教学的其他环节一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完整的教学大纲、可供操作的实施计划、详实的经费安排、可供教学的实训基地、便于监控的考评措施等。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习管理办法、实训基地建设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并要有相应的评价办法,教学效果评估侧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效果评估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进的依据。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对策

一、教师角色定位

独立学院在本科三批次和专科二批次招生,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在高考中发挥平平或经历了挫折的考生。这些学生基本具有自尊心强、对初到大学新鲜度高、愿意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的特点。鉴于此,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一线工作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与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重新鼓劲,让学生觉得自己不仅学得懂,而且可以学得好。独立学院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实现优秀教学的第一步。传统的高校教学是“权威和管理型教学”[2]。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其地位是权威而不容动摇的。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在独立学院中的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其“管理者”的角色应该向“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过渡。独立学院的教师对学生,既要管,还要爱,更要引。“管”,即管理,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出勤、管理作业书写、管理学习态度。虽然是大学教师,在“管”这一点上,要把自己当成中学教师,事无巨细,尽量多管。这也是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毕竟大多数学生在此之前都还没要养成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管不行。“爱”,即爱护、喜爱,教师对学生喜爱、对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好意,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辅导员、心理师、朋友,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即引导、引路,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他们所学的专业上。有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以外的职业技能资格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大学期间自主创业感兴趣,还有的学生立志于毕业后继续在学业上有所深造,如此种种,都是很不错的表现,教师在课上、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深入交谈,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独立学院的教师要做到“管”、“爱”、“引”,必须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好比商家对顾客。相对于公办高等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更接近市场经济,因而必须更加关注服务对象。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独立学院的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曾经或正在母校担任教学工作,这就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到母校学生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区别,注意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及行为的变化,注意教学角色的转换。即使在心理上,也不能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因为这将会或多或少左右教师的教学行为。新的角色定位要求独立学院教师具备“尊重”和“宽容”这两种重要品质。

二、教学方法选择

独立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个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以笔者所任职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谈谈工商管理课程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1.讲授型教学。讲授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两千多年前孔子“传道、授业、解惑”开始至今,讲授型教学一直被大家普遍采用。讲授型教学的优点是:讲述严谨、理论框架完整,是一种“正统”的教学方法。但容易带来枯燥、不宜理解等负面影响[3]。专业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后续学习的基础,对此类课程,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全面、系统、翔实地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当然,就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也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2.实践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涉及实践内容多,单纯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对于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可进行实践型教学。同时,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正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实践型教学可谓非常适合。实践型教学可以是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组织学生根据一个模拟场景给出投资方案;还可以是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如对《财务会计》进行企业微机模拟做账等等。通过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进而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独立学院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

3.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4]。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将讲授型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教师与学生共听”或“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的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正大力提倡此方式。实际上,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采取互动式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市场营销学》 、《商务谈判》等课程中,采取师生互动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4.任务型教学。对于知识点较多且纯理论又难于理解的专业课程,可采用此类教学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学生尝试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还体现了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应用。《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知识点多且应用困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将教学任务具体分解为从一个知识点、一个目的、一个问题入手,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5]。当然,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严格的划分。针对一门课程不同的章节和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三、课堂教学设计

在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之前,应对该课程进行一个总体设计。除了安排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以外,还要对教学中的细节进行设计,这是教学计划能否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一门课程能否从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入正文的话题是不是吸引人的。因此,事先非常有必要对所引话题做一个设计。一般来说,不知道但又很想了解的内容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货币银行学》引入货币这个概念前,我们可以先介绍货币这个词语最初的意思:在春秋战国以前,“货币”其实是两种不同东西的总称。“货”字从“贝”,指的是珠贝;“币”字从“巾”,本义是帛,与“皮”连用,“皮币”就是毛皮和布帛。当时,诸侯向天子的进贡便有“币贡”和“货贡”之分。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就很有可能因此被调动起来,进而有利于后面内容的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比如,现有《货币银行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物交换,是属于古代的一种交换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其引申到现代网络中的物物交换,同时选取发生在美国的一则新闻“大别针换别墅”作为佐证。这样,不仅能使所授知识点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当然,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以使学生在听课时具有一定的兴奋度;讲解时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抢答,模拟“开心词典”给出三种求助方式,学生受到比赛激励,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活跃学习氛围。

四、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独立学院的各类专业教师、尤其是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只有对教学策略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够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这也是众多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大学学习心得-浅析如何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

由于紧张的工作,学习虽被安排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很多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加班、出差这样不定期的“突发事件”不仅打乱了学习节奏,甚至使整个学习计划成为泡影。这就使上网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网上学习既可以做到随时开始学习,学习进度也可以自己安排,不再为时间太忙而烦恼,而且不用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在家、在办公室随时都能上网学习。

同时,由于工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网上学习的可操作性。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所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管理学又是一门软科学。影响管理的因素很多,有的还是不可控和不确定因素。在管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学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我们知道,仅靠学校的理论学习是造就不出“合格”管理者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学会它。而资讯发达的网络正为现代的管理学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平台。

网络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网络性、虚拟性的特点,为我们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目前,互联网上学习资源中,管理方面的资源极为丰富;收费、互助、免费应有尽有;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除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网上讨论、网上视频直播、VBI、IP课件、电视直播等方式,此外,还有录音教材、CAI课件、直播课堂等等。

所有这些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不适当的选择,会浪费精力,浪费时间。面对瀚如大海的学习资源,如何选择呢?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最需要原则进行选择最为合适。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远程教育的范围,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那些不能接受面授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种灵活的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同时也为接受面授教育的学生,通过融入远程教育的形式,创造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目前,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终身教育和教育全民化的重要模式。因此,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能够成为学习工商管理系统知识的支点,同时能在学习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内容能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对学习的热情和保持学习的毅力。

两年来,通过自己的实际学习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学习《管理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参照了洪恩在线《管理会计学》全真试题,在线课堂等内容,对这门功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在财务管理与会计报表等学科的学习中,通过登陆亚太管理网了解了一些普通财务知识,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预算以及最新财务知识、财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介绍,感觉受益非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登陆一些网站,浏览经济方面的新闻和最新动态,又如,东方会计网上的有关会计信息网络化、中国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章都特别留意,对于网上的经济论坛积极参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不仅在网络中,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做到:

(1)要心细、戒躁。拿《宏观经济学》来说吧,它的基本知识其实并不难理解,只要大家好好理解这类课程,端正态度就可以了。

(2)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就像穿袜穿鞋谁先谁后那般,我们都会选择先穿袜子后穿鞋,没有人会先穿鞋子再穿袜。学习管理也同样如此,它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如果不多加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麻烦。

(3)注重实践。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要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同学认为这些课程太枯燥,其实不然。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学以致用。我们现在学习的

信息管理,将来更多的是要为经济管理作贡献,所以对有关经济的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学过之后,不仅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提高自身的灵活运用能力。

(5)上课时注意听讲,不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信息知识的学习原本就不易,加之相关的经济知识的学习更是困难。所以要注重理解,切忌死记硬背。死记的东西是别人的,只有深刻理解了而且可以灵活运用的才是自己的。由于此课程内容较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在原作息时间上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门学习课程,这样相当于每天多上一节经济法自习课。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更进一步巩固上课所学的内容。平时上课时我把不能理解的概念和案例等都写下来,回去利用空余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实在搞不懂就请教老师。我知道管理的范围很广,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它灵活运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并且应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习中主要还应抓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并记住各种学科及相关的名词解释,并了解该学科应在何种情况中应用,务必弄清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我理出几条基本线索,在理解基础上按系统、按类别进行理解性记忆。

三是多看相关文章分析并加以分类,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总之,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学习与扩展,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题探析

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目前在国内高校倡导和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针对除英语公共课之外的专业课进行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一直以来承担着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认识到,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这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精心挑选全英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着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着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所着的《管理学》(第8版)、 (美)弗雷德·R.戴维(Fred R.David)所着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所着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所着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着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 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在进行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往往觉得这些国外的案例离自己很“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给学生读懂这些国外的案例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双语案例教学的时候有30%选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70%是经过授课教师自编的“本土化”案例的英文版。所谓“本土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包括参观、实习和派相关人员到课堂讲解)。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主要为适应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按“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五、结论

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不仅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交往中的重要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更是新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帮助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推动实行双语教学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企业家能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和对抗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更应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的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具备综合发展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本着务实的人才教育发展方针,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更高能力素质的社会主义工商管理类精英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有专业能力知识和实践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竞争性人才。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不准确定位的工商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认定方面普遍认为属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并使工商管理人才被笼统认为是企业的高级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开展。

高校工商企业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受到企业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级别的界定影响,使高校在该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没有灵活的变动性,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体系上实践与理论相脱节。高校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上是实践与理论相脱节,而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没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

高校课程设计中对理论性知识培养过强,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高校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性方面得到足够培养,但是在实践方面却培养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 “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没有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容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该类人才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偏低。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分为学术型和研究型两种类型。故而,高校在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有的放矢,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从人才培养的思路出发,当今人才培养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就极具社会发展特征,属社会发展性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来量身定做。根据当前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实际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目标人才培养,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

实现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计划性教育培养主要是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高等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实用度。

(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教育发展方面,高校应因材施教,不断培养企业工商企业管理精英式高级创新人才。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课程设计方面,从创新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更具能力的管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的高校,应该着力实际,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工商管理高级精英人才。建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践性和理论性教育的共同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加实用的专业型栋梁之才。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问题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 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获得经济或社会利益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从政府及学校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宣传、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大力表彰、宣传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让企业家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互惠型的共生关系。因为教学科研层次低的高校很难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形成共生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尽力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合作,要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实践方式,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导致顶岗实习的开展困难重重。本文介绍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改革的四种顶岗实习模式,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顶岗实习;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工作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效果显著。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了高职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然而,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如专业就业岗位范围过大、实习单位岗位的有限性、实习地点无法集中等,不如工科专业容易组织和安排,最后导致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走过场、流于形式、监管不力、评价不客观等问题产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从2009年至今对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实践,致力于探求适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新模式。

集中实习模式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为“2.5+0.5”式,也就是两年半的在校内学习再加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但是,毕业实习更注重就业,从而轻视了学校指导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指导,因此很多高职院校趋向于改革为“2+1”模式,即一年级、二年级在校内学习,三年级全年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种模式更多地只是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让学生成为某个岗位技能的熟手,但不符合知识认知的发展规律。因此,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实行了“1.5+0.5+0.5+0.5”的工学交替集中顶岗实习,即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在校内学习,二年级下学期集中去企业进行技能型顶岗实习,三年级上学期回校学习,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2008级工商管理系4个班共163位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校内学习后,到离学校较近的星星集团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星星集团是一家以制造业为主体,产业多元且投资领域广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习生承包了该集团下属浙江星星家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小冰箱生产车间和一个特种柜生产车间,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轮岗实习。实习生吃住在企业,纳入该企业的员工管理。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教研室11名教师,每天一名轮流去企业进行指导。

不到两周时间,实习生对实习的新鲜感逐渐消失,问题便陆续出现:学生认为车间工作多是一线操作,与管理专业不对口,学不到专业知识且过于辛苦;企业对职工与实习生的不同待遇让实习生心生不满而消极怠工,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企业认为部分实习生过于心高气傲无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常用的薪酬处罚方式对实习生起不到约束作用,导致车间绩效较低;教师每天的询问指导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进度,反而不被企业欢迎,等等。

从第三周开始,就有个别学生提出自己有更合适的实习机会,希望不参与集中实习,经过系里核查,证实了该情况,系里最终同意了该请求。陆续地,有大量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其他岗位并进行了最终的分散实习。到该学期末,只剩下23名学生在最初集中实习的企业。

分散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口岗位的特性决定了集中模式的失败:(1)人数上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大多实行岗位责任制,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且考虑到安全、秩序、产品质量等因素无法接受大量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实习生进入管理类岗位实习。小型民营企业根本没有足够的管理岗位供给学生实习。(2)岗位难以对口。个别大企业基于校方关系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多是基层的一线岗位,机械性的操作比较多,专业与岗位不对口,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因此,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的二年级技能型顶岗实习采取了分散模式,即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岗位的方式。在由各班班主任统计好学生最终的实习地点之后,均衡考虑实习

点距离以及学生人数确定指导难度系数进行指导教师的分配。例如,较远的杭嘉湖区域的实习学生共6名,由1位教师指导;周边温州地区实习生共18名,9人一组,由2位教师指导;台州三区内的实习生共80名,16人一组,由5位教师指导。台州三区内的学生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去企业指导一次,浙江省内的其他地区指导教师必须一个月去企业指导一次,省外(经劝阻及帮忙落实,只有一名学生坚持在省外)学生经家长证明后,指导教师不需要到场指导。其余时间定期通过e-mail、qq、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指导,学生周记通过网络传给指导教师,教师审阅后进行回复。

此种方式运行不久,出现了诸多问题:(1)学生频繁“跳槽”导致按照地点分配的指导混乱。实习单位是学生自由联系的,很多学生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甚至跨区域变动,导致按照地点进行分配的指导教师频繁变动指导的学生,而使指导教师并不能掌握学生的整体实习情况而无法指导到位。个别学生甚至在实习地点变动后没有及时告诉指导教师,导致教师到原来的企业无法找到学生。(2)指导教师差旅费报销无法落实。因为频繁地到岗指导,产生了大量的差旅费,而顶岗实习没有专门的补贴,导致差旅费报销的难度增大。很多指导教师在几次自掏腰包之后就失去了到岗指导的积极性。(3)指导教师时间的限制。因为指导教师还有大量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等常规任务,而远距离的到岗指导需要的时间往往与其他任务产生冲突,加上对指导教师外出指导监管的缺失导致最初规定的指导次数没有真正达到。(4)外界与家长的质疑。有家长提出质疑:一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的到岗指导有没有作用?这样长达一个学期的分散实习对于技能性的实习有没有必要?

有限的分散模式

在经历了两届“1.5+0.5+0.5+0.5”分散模式之后,工商管理教研室对该模式的实习生进行了多次调研,最终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一个学期的技能型实践时间过长,应在期间相应地加入岗前培训和实习后交流的阶段。为此,企业管理教研室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即“1.5+0.1+0.3+0.1+0.5+0.5”分散模式。也就是二年级的技能型实践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月,校内岗前培训;中间三个月,在台州内的企业分散顶岗;最后一个月,回学校再培训。

第一阶段,一个月的前两周安排企业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学生通过手工沙盘的模拟操作对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有大致的了解;后两周安排几名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预实习指导并由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找实习工作的相关指导。第二阶段,除限制了实习区域外其他等同于第二种模式。第三阶段,学生回校安排了两周电子沙盘综合实训和两周总结交流提问时间。

该种模式下,学生对技能型的顶岗实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了更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也更理性和忠诚,实结阶段通过电子沙盘的训练对企业各职能如生产、物流、营销、人事、财务有了更清晰宏观的再认识,并通过同学交流以及教师解答对其他行业和岗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未来择业也有了一定的方向。而且因为实习期缩短以及对实习区域作了限制,大多数实习生愿意在学校所在地附近寻找实习岗位,也方便了教师指导。但是此种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因时间缩短和区域的限制,使得寻找就业岗位的困难大大增加。很多学生找实习岗位就占去了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最后只能接受专业不对口的岗位。

分散、集中结合模式

对上述三种实习模式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可以找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中的关键问题:(1)从实习客观条件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对口管理岗位数量有限,很难找到能容纳大量学生集中进行专业对口顶岗实习的企业。完全分散后,有部分学生短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学校经费和教师工作强度的限制也无法保证指导教师到岗进行指导。(2)从实习主体主观上来说,企业不愿接收更不愿培养短期的实习生,甚至因为怕影响企业正常秩序而不愿意让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眼高手低,无法胜任管理岗位工作,也不愿到一线进行实习。

基于上述问题,工商管理教研室在进行了企业、学生双方的大量调研之后,推出了“1.9+0.1+暑期+0.4+0.1+0.5”分散、集中结合模式。具体过程为:(1)“1.9”为理论学习阶段。时间为一年级和二年级(除去二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月)。(2)“0.1”为预顶岗阶段。时间为二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月。即模式三中启

用的两周企业模拟综合实训和两周就业指导(比模式三更倾向于指导寻找到真正的就业单位而非仅仅实习单位的学生)。(3)“暑期”为确定实习单位阶段。时间为二年级的暑期。考虑完全分散和完全集中模式的弊端,必须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因为分散模式均出现顶岗实习开始后学生仍然在求职的过程中,浪费了实习的宝贵时间,因此提早利用暑期时间先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台州)求职并在暑期结束前一周内上报到教研室由教研室对岗位进行认可。尚未找到单位的学生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到合适企业进行集中实习。最后进行指导教师的分配。(4)“0.4”为顶岗实习阶段。时间为三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月除外)。因为地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为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提供了方便。指导教师每周一次到企业进行指导,每个月利用周末时间集中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另外,引进顶岗实习软件,让指导更加秩序化并且严格监管。(5)“0.1”为综合模拟实训阶段。时间为三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学生回校进行管理沙盘的综合模拟实训以及经验交流。学生在经过了4个月的企业实践之后,也可能会出现疑问和困惑。通过管理沙盘的综合模拟,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掌握企业管理流程和操作技能。(6)“0.5”为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继续第四阶段的岗位工作直接进入预就业阶段,也可以进行再次选择而进入预就业阶段。

这种模式可使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的选择与真正的毕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中间仅仅只有一个月回校时间,这个时间尚在大多数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一个月,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培训,因此受到企业欢迎。实习期间,作为企业未来的正式员工,实习生会严格要求自己,企业也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投入相应的培训成本。

这种顶岗实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订单培养的优势,将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又利用了顶岗实习的跟踪指导以及一个月的回炉时间让学生有了理论实践的再次认识过程,收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设计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希望对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实验教学

一、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的老牌专业,发展极为迅猛,而且工商管理专业较其它的工科专业开设的门槛较低,因此,我国绝大部门独立学院都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因此,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许多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众多独立学院不约而同取得共识,即加强实践教学。因为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吏学生更深刻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成立时间不长,师资没有达到老、中、青的梯队,缺少真正意义的骨干教师,博士毕业的职工较少。而且大部分职工都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缺少实验设计与指导的经验,更谈不上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因此,从独立学院的管理到一线教师与学生,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忽视实验实践训练。

(二)缺少系统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体系

就笔者所在学院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多数实验都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理论的正确性,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而真正能够培训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非常少,而且实验环节简单化,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这咱实验教学造成老师和学生都十分被动,完全都是遵循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去执行,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验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室利用率低下

思想上的误区时常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资源投入各不到保障,实验室的硬件配置不足,软件不齐全,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明显落后。虽然近几年,独立学院加大了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但是独立学院经管类各个专业都是按课程设置实验环节,简单的重复内容高,不利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路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从而形成职业情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个指导思路,应该改变传统的纯理论的讲授方式,要构建一个职业情景化的教学,并且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这一环境来展开,并根据工商管理学生相应岗位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即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应更加锻炼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侧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实验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三维一体的模式,即实验改革与学生岗位能力相结合、校内模拟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课内实训与集中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打破以前的条条框框,首先明确培养学生哪些岗位的能力,如笔者所以学校设置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就是培养学生人力资源岗位的能力需要,从能力需要上设置课程与实验教学内容,发变过去总是写论文的模式,使学生真正运用所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根据岗位能力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孤比重,至少约50%,各个课程理论教学强调够用就行,实验教学以围绕岗位能力进行设计。

(二)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是制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之一,加强师资建设,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引进,将校外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引进到实验室工作;二是内部挖潜,刚年轻老师引入到实验室工作,稳定现在的师资;三是要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培养,加大诸如进修、职务聘任、评教学质量奖等;四是独立学院应该按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科形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五是要定期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将实验教学全面引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既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新的实验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以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应该大量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并且要借鉴理工科实验教学成功的经验,将实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有机结合,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科学训练和创新支撑。

(四)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要建立开放式实验,就必要对实验室进行开放,这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的、自主的实验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以及选择实验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科学研究与自主学生的热情与欲望,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与动手能力。

(五)整合资源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平台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可以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设计与开发区域特色的实验教学,构建适合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情景依赖、模拟仿真、实战体验有机结合的实验平台。并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新与升级提供支持性平台。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方法与措施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企业管理专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进行学习,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管理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主要是学习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企业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实践,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增加,目前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培养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涉及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

1.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新型应用人才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的理论教学,致使学生缺少企业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培养目标不合理

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仅能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同时还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有着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大都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没有很好的划分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大学教育将会逐渐普及,高校所培养的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将会供过于求,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指定的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1.2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今后的应用方向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企业的管理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所设置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首先,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我国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实践较少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将很难有效的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主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这只是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能力,同时也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时常常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经验。

1.3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讲,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加上学校对创新能力重视不足,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有效的应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企业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更需要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是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措施

工商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培养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是今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重点。

2.1确立合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新兴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人才,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未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应该改变以前只重视培养高端的工商管理人才目标,使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2.2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走出学校之后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完善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关键。首先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中之重。其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国外工商管理的经验。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虽然先进,但是要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2.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首先要提高创新意识。对于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来说,提高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重要增强人员的创新意识。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提高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工商管理理论的学习最终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培养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检验。应用人才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工商管理人才可以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型工商管理应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工商管理新型应用人才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受到重视。面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仅仅拥有工商管理的只是理论是不能够完全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才是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用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增长趋势,社会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上未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生专业特长分散,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仅泛泛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偏重理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且采用教材创新不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三是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强,而本科层次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工商管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强调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寻找、确定、规划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内涵,探索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实践,更多地与市场衔接。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计划上,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计划的实践性,使教学计划与市场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体现教学计划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实践的课程比重,并设置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把握专业特点,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

2.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1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明确从知识水平到专业能力的详细要求,突出管理知识实践与应用的理念,这一模式内容包括:专业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1.1专业平台建设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市场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实训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保障等。在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设立企业研发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学院提供的综合实验室平台,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会其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1.2专业认知指导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入学专业讲解、生产管理场地参观、专业座谈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确工商管理专业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专业的综合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

2.1.3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角色,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等。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2.1.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实体现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就业的导向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开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即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跟进并贯穿整个大学。

2.2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三环节体验,均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受到检验。

2.2.1课程实训

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到行业一线进行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