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11:4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中医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药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广大中医药院校需要打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国际型人才。因此,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才能培养出中医药国际化所需要的公管专业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一二。
一、现状思考
目前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适用中医药院校的公管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市面上通用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五本,已出版专业英语教材都是针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公共经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知识。对于中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专业英语教材由于没有涉及到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管理相关内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教学大纲规定不尽合理。在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设课任务、设课目的及要求没有一般性的统一规定及针对特殊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对教授内容、数量、质量、教授方法也没有明确要求,对设课目的是否达到要求也没有衡量标准。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原《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中医药词汇和卫生事业管理词汇,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何种水平和能力,更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第三,教学要求不明确且教学时间不足。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英语课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和听说量,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得到较好的训练。对于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1500个左右公共管理专业词汇外,还要掌握2000-2500个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类的词汇,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应少于72学时,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然而,不少中医药院校给予专业英语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规定《公管专业英语》只有12周共36节课的教学时间,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第四,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当。现有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翻译与理解。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英语教学仍停留在词汇、对课文解释及英译汉这样的浅层次上,教学方法仅停留在黑板、课本、PPT的基本条件下,缺乏音频、视频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解与翻译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英语的作用不应仅停留于此。特别是在目前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公管专业学生除了能阅读、翻译专业文献外,还应能听懂和表达一些基本的专业内容。
二、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教学状况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建议。第一,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往往是公管类专业课教师,虽具备深厚的专业课功底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但对语言类教学的特点往往把握不够准确;而外语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知识及公共管理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积淀,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容理解不如专业教师深刻。为此,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专业教师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可以利用集中训练、短期进修等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方面的系统训练,比如近期我校为储备双语师资人才对专业教师开展两期PETS5培训,这大大提高专业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第二,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手段。专业英语内容大部分和专业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内容用声音、照片、图表、模型等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生动地接受所学内容,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视频和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身临其境”的专业英语天地,激发学习热情。本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系讲授公管专业英语时就广泛使用中医药类英语新闻、哈佛健康图书馆以及其他网易公开课内容,并就播放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设置专题讨论、布置专业写作、模拟场景练习等,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技巧。第三,改革专业英语授课形式。在阅读内容方面,根据教材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本人将教材文章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几类,以期达到质和量的双重积累。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必要的专题,如:中医药词汇速记、卫生事业管理类英文论文写作等,同时,加强听说与写作训练,布置学生写课文内容摘要,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作业环节,结合学生兴趣及所学专业,限制时间,布置学生翻译世界银行或世界卫生组织的部分研究报告,这样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口语、写作、翻译等产出技能。第四,成立专业英语研讨组织以定期研讨。专业英语课可由校教务部门牵头或委托外语研室或学校较有威望的科技翻译专家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专业英语课教师碰头会,交流经验,解决疑难,交流资料、信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今年新进教师就成立了一个新教师群,新近教师不少担任专业英语教学,大家在群中互通有无,交流经验,有效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 要】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仍无治疗的特效药。中药在治疗痹证方面有其独特的效果,但其现代药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从而限制了中药的开发利用。多条信号通路被证实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显示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与信号传导通路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管翳的生成,延缓骨破坏。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中药;信号传导通路;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滑膜增生、血管翳的生成以及关节软骨的破坏,在病程中滑膜细胞的增生是由炎性因子和蛋白降解酶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所致,滑膜细胞增殖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经历胞外的信号刺激、胞内信号传导及核内基因的转录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常常刺激滑膜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使不同刺激因子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是胞外刺激与核内基因活化的偶联环节,对于滑膜细胞过度增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RA的具体病因不明,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及生物制剂。这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并且生物制剂价格昂贵,患者无法长期坚持治疗。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RA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其能止痛、消肿、减少骨破坏、改善活动受限,并且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增强西药的疗效[2]。随着中药现代化推进,一些中药在治疗RA方面已达细胞分子水平。本文总结近年来中药在治疗RA方面几条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分别为Janus激酶/信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中医药调控与RA有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1.1 威灵仙总皂苷能调控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减轻炎症反应 JAK/STAT信号通路被干扰素(IFN)、IL-6等多种细胞因子激活,是调节细胞的生长、活化、分化、凋亡及其功能发挥过程中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RA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如IL-6、TNF-α、IFN-γ等,这些细胞因子在调节机体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IL-6激活JAK/STAT途径促使pSTAT3表达,加重关节的炎症,是RA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STATs酪氨酸磷酸化是其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关键环节[4]。因此,在延缓和治疗RA中阻断酪氨酸磷酸化是抑制JAK-STAT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发现,从传统的祛风湿药威灵仙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威灵仙总皂苷(TSC)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的含量,提高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并且能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中磷酸化JAK2及非磷酸化JAK2(p-JAK2,JAK2)、磷酸化STAT3及非磷酸化sTATS3(p-STAT3,STAT3)的蛋白表达,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TSC能调控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减轻炎症
反应[5-6]。
1.2 中药能调控MAP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症反应 MA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作用是把细胞外的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内,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转化及凋亡[7]。在RA中,MAPK调节着免疫介导的炎症、滑膜细胞的炎性增生和骨破坏三大病理过程。MAPK家族由酪氨酸磷酸蛋白激酶p38(亚型p38α、p38β、p38γ和p38δ)、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ERK3/4和ERK5/BMK1(bigMAP kinase 1)五大成员组成。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MAP)激酶调节致病细胞因子如IL-1和TNF-α的产生,继而激活MAP激酶的激酶7(MKK7)诱导JNK信号通路产生细胞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加重炎症反应。ERK起着细胞因子介导嗜中性粒细胞黏附和聚集的关键作用。MMPs、促炎性细胞因子使滑膜细胞中的p38 MAPK、ERK1/2和JNK持续性激活,介导滑膜组织的增殖[8]。p38 MAPK活化并向核内移动,磷酸化转录因子如ATF2、MEF2C、SAP1等,诱发IL-8之类的炎症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大量增加,导致滑膜增厚,形成侵袭性血管翳[9]。MAPKs和ERK在RANKL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中调控破骨细胞中相关基因及其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7]。
目前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及复方均可抑制MAPKs信号传导通路治疗RA。葛根素(Puerarin)由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分离得到的黄酮类中药单体之一,乙酰化的葛根素衍生物能下调脂多糖(LPS)激活的RAW 264.7细胞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的水平[10]。木犀草素(Luteolin)是从菊花、金银花等多种中药中提取出的另一种黄酮类中药单体。有研究发现,Luteolin能特异性地减少MAPK信号通路中的p38蛋白与JNK及NF-κB与激活蛋白-1(AP-1)的分泌,抑制IL-6、MMP-1、
MMP-3和TGF-α的表达[11]。槲皮素(Quercetin)存在于槐米、桑叶、银杏叶、三七等中药中,是一种能下调ERK-1/2、p38、JNK磷酸化水平改善RA骨破坏的黄酮类中药单体成分[12]。身痛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RA。研究发现,用身痛逐瘀汤干预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能选择性地抑制p38的磷酸
化[13]。益气补肾活血方是全国名老中医陈湘君总结的以RA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为依据制订的。刘家昌等[14]用益气补肾活血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进行灌胃,治疗50 d后,取大鼠关节滑膜组织,检测滑膜组织中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发现中剂量益气补肾活血方对大鼠滑膜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均有强抑制作用。无论中药提取物还是中药复方都能通过调控MAPKs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症反应。
1.3 中药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治疗RA 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NF-κB家族包括5种蛋白:NF-κB1(p50)、NF-κB2(p52)、RelA(p65)、Re1B、c-Rel。该通路贯穿于炎症性关节炎引起的骨侵蚀和骨重塑的始终。在炎症早期,细胞因子类(TNF-α、IL-1、IL-2),LPS,病毒感染,病毒蛋白(tax、X、E1A),T、B细胞抗原刺激剂,钙离子载体,蛋白合成抑制,紫外射线及X射线等触发了炎症因子级联瀑布反应[15]。被活化的NF-κB可以诱导炎性介质的产生,而目前认为炎性介质的持续作用是RA病变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减少炎性介质的产生,减轻RA的炎症反应。除此之外,NF-κB可通过调节促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产生,促进病理性血管生成,加重炎性反应。因此,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减少VEGF的产生,减轻RA的炎症反应。NF-κB还可上调MMPs,导致软骨的破坏和骨的侵蚀[16]。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治疗RA。
薯蓣皂苷主要成分为水溶性总皂苷,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劳损扭伤等。段一娜等[17]实验研究发现,薯蓣皂苷片含药血清可使IL-1β、IL-17和TNF-α诱导的大鼠滑膜细胞NF-κB p65减少,I-κB(为NF-κB的抑制物)mRNA增加,I-κB-NR1蛋白增加,I-κB-NR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推测薯蓣皂苷治疗RA可能通过调控I-κB来抑制NF-κB p65的产生,进而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通路。热痹康汤是庞学丰用于治疗湿热型RA的经验方,由威灵仙、防风、秦艽、桂枝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除痹止痛功效;热痹康汤提取物(RBK)是使用乙醇对热痹康汤进行萃取、溶解并提取上清液制成;动物研究表明,热痹康汤可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NF-κB/p65、IκBα的表达量[18]。章平衡等[19]研究发现,新风胶囊能降低RA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并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改善其瘀血状态。以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及单种成分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治疗RA。
1.4 PI3K-AKT信号通路在RA患者关节滑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中发挥关键作用 PI3K-AKT信号通路在RA滑膜细胞中广泛存在并处于异常激活状态。在RA的发病过程中,该通路可被一系列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中的信号分子激活,激活的PI3K-AKT信号通路可导致抗凋亡基因高表达,从而抑制RA中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凋亡。因此,异常激活此信号通路是滑膜细胞凋亡失衡的机制之一[20-21]。
目前,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用于癌症的减毒增效及保护神经的中草药及复方成为热点,虽然尚未从该通路探讨治疗RA的中草药的机制,但是这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姜黄素(Cur)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抗风湿、降血脂、抗肿瘤的作用。陈立加等[22]实验研究发现,Cur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胃腺癌细胞的增殖,并检测Cur作用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PI3K、p-Akt、Akt蛋白和mRNA的表达,发现其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乔铁等[23]研究发现,用黄芪皂苷对化疗贫血模型小鼠灌胃治疗后,用QPCR法检测脾脏中Akt、PI3K、BCL-xl、bad、FoxO、mTOR、PTEN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黄芪皂苷能提高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脾脏中Akt、PI3K、BCL-xl、bad、mTOR的水平,降低FoxO、PTEN的mRNA水平。该研究表明,黄芪皂苷改善化疗药引起的贫血症状的机制是介导PI3K/Akt/mT0R信号通路的传导。李欢等[24]动物研究发现,右归丸中、高剂量组影响糖尿病病变大鼠模型的视网膜组织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变进程。吕翠岩等[25]研究发现,刘铜华的糖痹康方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糖尿病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P-AKT,AKT及PI3K-P85,P-PI3KP85蛋白表达,提示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中草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逐渐成为潮流,也为探讨用于治疗RA的中草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1.5 中药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治疗RA 在RA中Wnt信号通路影响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凋亡过程,调节着骨代谢的动态平衡[26-27]。该通路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导致RA骨损害的发生,包括影响成骨细胞形成过程中相关成分的表达和炎症相关的骨破坏两个方面[28]。Wnt蛋白能够与相应的细胞蛋白受体结合,激活该受体复合物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的传导[29],从而调控C-myc、ccnd 1等靶基因的转录[30],影响成骨细胞的生成、分化、成熟。分泌型卷曲蛋白4(SFRP4)基因是Wnt信号上游负调控基因,可抑制Wnt蛋白与相应受体结合引发的Wnt信号激活,导致Wnt信号通路激活不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31]。
缪成贵等[32]在研究中药滁菊中主要活性成分总黄酮对RA模型大鼠滑膜组织Wnt通路SFRP4基因及SFRP4下游基因(β-catenin)和C-myc表达的调控作用中发现,经滁菊总黄酮(CJTF)灌胃后,RA模型大鼠关节炎评分以及足爪肿胀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并且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SFRP4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其下游基因β-catenin和C-my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该研究结果提示,CJTF治疗RA的机制是以SFRP4为靶点,抑制RA模型大鼠滑膜细胞组织Wnt信号通路的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经中药桑黄活性成分多糖(PPS)灌胃后,RA模型大鼠关节炎评分、足爪肿胀评分明显降低;滑膜中SFRP1,2表达明显升高,β-catenin、C-myc、ccnd 1和fibronectin表达明显降低[33]。桑黄多糖对RA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对其Wnt信号的抑制实现的。
2 小 结
多条信号通路均参与RA的发生发展,导致炎症因子聚集、骨代谢失衡以及血管翳的生成,从而使关节结构改变而致残。目前研究提示,中医药可以多靶点治疗RA,但各种中药及复方的作用靶点尚未完全探究清楚,今后可借助网络药理学、遗传学等进一步探明作用靶点,为开发新药提供理论基础。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十分复杂,今后若能阐明中药成分与靶点的关系,将为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目的 通^对2011-2015年江苏省中医院补虚类中药饮片应用分析,为补虚类中药饮片临床合理使用及采购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Excel2010软件对本院2011-2015年补虚类中药饮片的类别、用量、销售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院2011-2015年补虚类中药饮片用量由526 434 kg增长至800 022 kg,年均增长率为11.09%;销售额由7215.17万元增长至12 506.63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0.20%;用量占比稳定在25.97%~27.03%。各亚类补虚类药中,补气药用量最大(44.64%~46.07%),其次为补阴药(20.63%~21.62%)、补血药(17.23%~18.93%)及补阳药(15.00%~15.17%)。2011-2015年用量居前5位的品种分别为黄芪、白术、白芍、山药、党参,而销售额始终居首位的是太子参。结论 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的用量及销售额逐年增加,但占中药饮片总用量与总金额的比例及用药结构较为稳定,其中补气药用量最大,符合临床用药规律。采购人员可根据此分析结果,有预见性地做好采购供应工作。
关键词:补虚药;中药饮片;用药分析
人体免疫力功能低下和脏器功能衰退既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又是影响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补虚药能增强人体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候。根据功效及主治的差异,补虚类中药可分为补气药、补阴药、补血药和补阳药4类。笔者对江苏省中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11-2015年补虚类中药饮片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采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所有数据来源于本院医院信息系统2011-2015年补虚类中药饮片的有效数据,包括品名、规格、出库数量和销售额等。
中药饮片的功能分类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1]、《中华本草》[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及《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4],将本院应用补虚类中药饮片分为补气药、补阴药、补血药及补阳药。运用Excel201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统计,按品名、类别统计用药数量、销售额。
2 结果
2.1 用量及销售额
2011-2015年,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品种数共计74种,用药所占比例(补虚类中药饮片年用量/中药饮片年用量)5年间保持在25.97%~27.03%,年平均增长率为11.09%。见表1。
2.2 各亚类用量
2011-2015年,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各亚类药物占比相对稳定,用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补气药、补阴药、补血药和补阳药,其中补气药占比为44.64%~46.07%。详见表2。
2.3 年用药量排序前20位补虚类中药饮片
2011-2015年补虚类中药饮片年用量前20位中,用量较大的是黄芪、白术、白芍、山药、党参;另外,年用量排序前20位的补虚类中药饮片有19个品种相同,只是不同年份排序的稍有变动。详见表3。
2.4 年销售额排序前20位补虚类中药饮片
2011-2015年,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年销售额前20位中,太子参始终位居第一,且有17个品种相同,只是不同年份排序有所变动。详见表4。
3 讨论
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疾病普遍存在正气不足,故补益药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虚药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在物质代谢方面,补虚药对肝脏、脾脏和骨髓等器官组织的蛋白质合成有促成作用,或改善脂质代谢、降低高脂血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习记忆功能;并可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此外还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肌缺血、抗心力失常、促进造血功能、改善消化功能、抗应激及抗肿瘤等作用[5]。所以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在中药饮片的总用量中排名始终位居第一[6]。
表1显示,2011-2015年,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用药量及金额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增幅较大,但占总用量的比例为25.97%~27.03%。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国民的健康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化学药相比,中药以其低毒、低价、安全和有效而受到青睐。同时,本院医疗规模的扩大、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理念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的患者。用药量的增大使中药库房和中药房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做好中药饮片的年度分析工作,对中药饮片的采购供应和中药房的调配工作有积极意义。
由表2可知,各亚类补虚药中补气药用量最大,构成比为44.64%~46.07%,其次是补阴药、补血、补阳药。从表3可见,2011-2015年,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用量排名前20位品种中,有19味相同,仅排序略有不同,其中补气类8味(白术、黄芪、山药、党参、太子参、甘草、炙黄芪、炙甘草)、补阴类5味(枸杞子、麦冬、百合、黄精、女贞子)、补血药3味(白芍、当归、熟地黄)、补阳类3味(续断、菟丝子、杜仲)。补气药可补益脏器,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人体气血阴阳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病理上常相互影响,阳虚者其气必虚,气虚者可导致血虚,热病致气阴两虚,所以补气药常与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联合使用,反映在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中补虚药用量最大,符合临床用药规律。
由表3可知,相同品种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排序虽略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说明本院补虚类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合理。
由表4可见,2011-2015年销售额表中前20位中虽有17味品种相同,但排序波动很大,这主要是受自然灾害、全球经济危机、人为炒作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结果。尤其是党参,2011年排名第4位,2012年由于产地大量种植,产量上升,价格下跌,排名降为第8位,后因产地干旱,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使2013-2015年排名上升为第2位。由表4还可看出,熟地黄2011-2013年在第15、16位徘徊,2014年下滑到第19位,2015年处于18位,这是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价格下跌的缘故。另外,冬虫夏草2011-2012年排名11位,2013年为12位,2014年下滑到16位,至2015年为20位,这是由于政府廉政建设约束了部分不合理消费,这对冬虫夏草资源的保护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采购人员在做好采购计划和质量管理的同时,不但要熟练掌握中药专业知识,还要密切注意国家政策、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环境、天气形势、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中药饮片价格和质量的影响[7-9],有预见性地做好采购供应工作,降低采购成本,敏感品种适当多做储备,以防门诊缺货而影响到临床用药。
摘 要: 本文从体制机制、教育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建设,全面构建中医药特色卫生类高职院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特别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打造“一体两翼”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以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为主体,课堂外教育和学生活动为两翼”的教育模式。通过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设计、丰富的课堂外教育和学生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卫生类高职院 中医药特色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股柔软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文素养,平日里隐藏在强大的知识实体之下不为人所察,却历久弥新,坚不可摧。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①。卫生类高职院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系着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人文水平。根据《2014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报告》显示,卫生类用人单位对“加强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要求列所有行业第一。由此可见,卫生类用人单位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是很高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特别是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其中,既是卫生类高职院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成人文素质教育整体设计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取决于人文素质教育组织的建设状况②。人文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于学院开展包括组织架构、制度完善。第一,成立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成立由学院领导任组长,职能处室负责人、二级学院领导、医疗卫生单位代表、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规划、指导、协调、保障全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基地建设,制订工作计划,策划活动内容。各二级学院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小组,制订与专业相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实施办法及相关制度,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第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制度。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文素质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将学生人文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素质纳入综合测评考核;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纳入学院对各二级学院、个人工作考核和工作量计算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组建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优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二、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搭建“一体两翼”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形成“以人文课程为主体,课堂外教育和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医学人文课程为主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的课程设置框架。课堂外人文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钪境刹沤逃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开拓进取的精神、健康阳光的心理和懂得感恩的情怀。文化活动凸显学院中医药特色,围绕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人文情怀的培育,利用“三大平台”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品牌活动。
(一)充实医学人文课程,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医学人文课程为主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体现立德树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开展以学思学行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统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课的内容和实践学时,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形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人文课程方面,增设《中国医学史》、《国医大师的故事》、《幸福课程》、《中医饮食文化》、《生命伦理学》、《中医养生操》、《银幕上的名医故事》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类课程,并且通过参观“校史馆”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通过参观“解剖学标本陈列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弥补高职院在校时间短的不足。积极开展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展示、创业沙龙等主题活动,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知名校友来校举办创业讲座,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弘扬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围绕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培养合格大学生。
1.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团组织活动,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大爱”精神,打造“志愿服务工程”,开展“关爱夕阳红”、“大手拉小手”、“走进医院”、“博爱青春”主题系列活动。将志愿服务与专业背景相结合,使学生在服务中巩固医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培养大爱与奉献精神的同时,从受众的感激和肯定中增强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2.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各类讲座,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毕业生创业项目,同时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进校园进行创业故事的分享、创业技巧介绍,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学院创业项目,特别是中医药特色的创业项目推广到社会。此外,加强创新创业典型宣传,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
3.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以“3.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和讲座,逐年扩大教育与咨询功能的辐射范围。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技术,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起到预防心理问题出现的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网络系统,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报告程序,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三级干预,建设期编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摘要] 脑内氨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其通过对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控制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及其受体,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和受体,以及牛磺酸在认知活动中的最新进展;综述了填精补髓、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涤痰、芳香开窍、宁脑安神等不同治则的中药通过调节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或受体的活化程度,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和减轻脑病变后损伤。全面认识中医药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将有益于认知障碍类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 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认知功能;中医药
J知功能活动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神经生理和生化机制。氨基酸作为大脑中复杂神经通路的突触传递在人类认知功能活动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或受体激活从而改善认知功能以及减轻脑病变后的损伤反应。本文就目前有关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认知活动的关系、中医药调节脑内氨基酸含量,进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认知
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各种氨基酸,其中有一些氨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根据其对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可以将这些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s)和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 acids,IAAs)。还有一种含硫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主要是牛磺酸(taurine,Tau),既不属于EAAs也不属于IAAs。这些氨基酸不仅参与神经元通信、神经可塑性、神经营养、发育,而且还与认知活动过程有紧密的联系。
1.1 EAAs与认知
EAAs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以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为主。Glu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海马以及大脑皮质中的含量最为丰富,其介导的兴奋性信号传导可以影响哺乳动物的脑功能,包括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Asp与各种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包括视觉生理学、神经形成、学习记忆等过程。在动物大脑中,适量的Glu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胞外Glu浓度过高,使大量的离子型受体通道开放,导致持续性细胞内Ca2+水平增高,则会产生细胞毒性,导致神经元损伤[1]。最近几年有研究发现,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能够特异性地将胞质中的谷氨酸转运进突触囊泡,由于VGLUT作为囊泡谷氨酸填充的决定因素,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兴奋性毒性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AD的药物靶点[2-3]。
EAAs的受体主要分为5型:即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红藻氨酸(KA)受体、2-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1-氨基环戊烷-1,3-二羧酸(ACPD)受体和 L-2-氨基-4-磷酸基戊酸(L-AP4)受体。NMDA受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受体之一,其与中枢神经系统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神经的营养发育、学习和记忆等复杂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正常生理条件下,NMDA受体活性可促进神经的保护作用,对抗细胞凋亡以及兴奋性损伤,因此,抑制NMDA受体活性可以导致神经元直接死亡或者使神经元易受二次创伤,而激活的NMDA受体主要由Ca2+介导,异常的Ca2+内流可以通过NMDA受体而引起神经元的减少或损伤以及某些神经病变性疾病[4]。另有研究发现,AMPA受体根据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不同其在突触部位的数量和组成也不同,并通过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突触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其与NMDA受体的协同作用对长时程增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5]。
1.2 IAAs与认知
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丰富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大约30%的突触以GABA作为神经递质,其在大脑黑质中浓度最高。与GABA结合的受体主要包括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可能是由于大脑中无法得到足够的GABA,一项基础研究发现,短尾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的视觉恶化,在注入GABA受体及GABAA受体激动剂后,视觉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已经衰老的细胞表现出年轻的特征[6]。最近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抗抑郁病药物舍曲林联合GABA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学习思维等各项认知功能都得到显著的改善,该研究还提示中枢GABA功能的缺陷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GABA系统能够增强五羟色胺(5-HT)系统的功能,其受体拮抗剂借助5-HT系统表现出类似抗抑郁的作用[7-8]。以往研究证实,GABA作为中枢介质,是神经系统潜在的营养因子,能够促进脑代谢,治疗各类脑病引起的记忆功能下降[9-10]。
1.3 Tau与认知
Tau是一种二氨基乙磺酸,在平衡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以往的研究发现,Tau能够增强海马依赖性学习以及记忆保留能力[12],但是这种学习能力提高的机制并不明确。最近的研究发现,Tau在体外能够增加成人脑室下区神经干/祖细胞的增殖[13],为此Gebara等[14]又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Tau不仅可以促进衰老小鼠海马齿状回干细胞的增殖,同时对未成熟的神经元、小神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干/祖细胞都有促进增殖的作用,提示Tau对类星形胶质细胞的强激活作用有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同时这也可能成为改善人类由于衰老而引起认知障碍的新疗法。另有研究发现,给予成年雄性豚鼠300 mg/kg的Tau之后,会出现神经损伤的情况[15],成年小鼠在慢性摄入Tau之后出现了运动性学习障碍[16],研究者猜测低剂量的Tau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而高剂量或长期摄入Tau则会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能否通过补充Tau来促进大脑发育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如何补充、补充剂量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 中医药对认知障碍性疾病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认知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认知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害的状态。重者包括血管性痴呆、AD等,轻者主要表现为学习和记忆能力减退等。许多中药通过调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但是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根据中医治则中医药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填精补髓
脑为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是认知障碍的基本病机。中医一般采用益脑填髓的药物来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高琳娜等[17]通过研究淫羊藿苷对快速老化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发现,淫羊藿苷能够增加快速老化小鼠海马中Asp、Tau含量,减少Glu、GABA及谷氨酰胺含量,提示淫羊藿苷可以通过调节EAAs与IAAs代谢平衡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陈志宏等[18-19]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天年饮能够降低衰老大鼠脑组织中Glu、Asp的含量,升高GABA、甘氨酸(glycine,Gly)含量,促进IAAs的合成与代谢,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进一步证实了中药填精补髓,温阳益脑的功用。
2.2 健脾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意与思,健脾补肾可以改善认知障K。范雯等[20]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能够通过降低海马组织内Glu含量、升高GABA以及Ach、5-HT含量从而改善大鼠的认知障碍,减轻神经元损伤。蛇床子作为温肾助阳的药物,对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蛇床子素能够降低脑缺血大鼠再灌后72 h内海马中Glu含量,而25.0 mg/kg剂量的蛇床子素对于GABA能够产生先降低后升高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障碍[21]。而葛根作为健脾类药物,近期有研究发现,其提取物3-甲氧基葛根素能够减少EAAs的神经毒性作用,调节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从而保护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元[22]。
2.3 益气活血化瘀涤痰
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往往凝血为瘀,熬津为痰。在认知障碍疾病的患者中,痰瘀互结往往贯穿疾病始终。以往研究发现,丹参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性AD大鼠以及脑缺血沙鼠脑内Glu的含量,升高GABA、Gly的含量,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推测这可能是其防治AD以及脑缺血的机制之一[23-24]。另有研究已经发现,姜黄提取物、芍药苷等都可以通过降低脑内Glu的含量,抑制EAAs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25-26]。张新春等[27]选择常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赤芍、川芎等的有效部位组成芎芪合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干预,发现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Glu、Asp的含量降低,谷氨酰胺、GABA的含量升高,组织自我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大黄蛰虫丸作为活血祛瘀药,已有研究证明,其可通过降低EAAs的释放,调节脑内EAAs与IAAs的平衡,改善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28]。
2.4 芳香开窍
“脑为元神之府”,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均为脑所主,清窍蒙蔽,则易呆滞、健忘。部分芳香开窍类药物能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大脑循环,从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蒋玉凤等[29]采用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进行清开灵注射液的干预,发现大鼠海马区Glu、Asp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该药物起到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麝香酮能够减少氯胺酮麻醉导致的新生大鼠NMDA受体表达上调,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还可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但是并不能减轻氯胺酮对树突发育的毒性作用[30-31]。
2.5 宁脑安神
脑为神明之府,主管精神活动,一切精神刺激、七情所伤、五志不和,或年老体衰、起居不时均可上扰于脑,而致脑神紊乱郁蔽。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安神药有抗痴呆和脑保护、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32]。以往的研究发现,远志提取物可以通过减轻Glu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坏死以及凋亡,保护脑结构及其功能正常[33]。研究发现,酸枣仁汤能够明显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酸枣仁汤能够降低海马组织内去甲肾上腺素,升高GABA、5-HT活性有关[34-35],但是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3 建议与展望
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认知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机制极为复杂,为中医药的多靶点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作用空间。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成方、验方,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然而中医药在调节脑内氨基酸的研究中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在基础研究方面,单靠测量氨基酸的含量来推测中医药作用的机制是不够的,需要深入探讨中药作用的具体部位、受体、通路等,以阐明中医药多靶点作用机制;在临床方面,还没有通过干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改善认知功能的相关临床研究,这方面工作任重而道远。EAAs与IAAs的动态平衡调节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可能会有新的机遇。
[摘要] 目的 探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引发便秘的主要中医证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方法 应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106例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引发便秘患者四诊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分析。 结果 106例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引发便秘的中医证候可分为3类,分别是虚证,包括气虚、阴虚及实证气滞证。其中气虚证患者44例,占41.50%;阴虚证患者36例,占33.96%;气滞证患者26例,占24.52%。 结论 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引发便秘的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引发便秘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辨证依据。
[关键词] 强阿片类药;便秘;中医证候;数理统计
癌痛治三阶梯止痛方案中,对于中重度癌性疼痛,强阿片类药物具有不可代替的位置[1-2]。然而强阿片类药物引发的便秘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3-5]。目前中医药治疗由强阿片类药物引发的便秘获得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目前该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前瞻性地对106例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四诊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分析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证候分布规律和特征,为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辨证论治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患者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的住院肿瘤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所选病例均为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或虽未取得病理学依据,但有影像学及肿瘤学相关抗原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并出现中重度疼痛而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并引起便秘者。(2)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后,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习惯1 d 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 d 以上;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
1.2研究方法
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患者进行调查,采集病例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等。课题组参照《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国家标准(GB)》[6]、《中医诊断学》[7]中描述的相关症状并结合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的多年临床经验,制定出《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中医证候调查表》,调查表中包括18个中医症状、舌象和脉象。观察者按照调查表中症状的顺序依次进行填写,记录时有该症状用“1”表示,无则用“0”表示。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中医证候规律。对调查问卷表中术前的18个中医症状进行频数统计,排除出现频数
2结果
2.1 患者一般状况临床资料
106例接受调查的患者中,男52例,占49%,女54例,占51%,男女比例 0.96∶1。年龄39~84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肺癌患者35例,原发灶不明患者2例,鼻咽癌3例,胃癌11例,大肠癌19例,胆囊癌3例,胰腺癌9例,食管癌5例,卵巢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肉瘤2例,肝癌3例,宫颈癌2例,输卵管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乳腺癌2例,肾癌2例。
2.2患者主要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1)主要症状频数分布分析:106例强阿片类药物导致便秘患者出现的症状由高到低依次是神气不足、食欲减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萎黄,腹胀、腹痛、恶心、口干口臭、爪甲色淡、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盗汗、嗳气、自汗;出现频率5%的14个症状列为X1~X14变量,用于统计分析。具体变量:X1=神气不足,X2=食欲减退,X3=神疲乏力,X4=面色淡白/萎黄X5=腹胀,X6=腹痛,X7=恶心,X8=口干口臭,X9=爪甲色淡,X10=腰膝酸软,X11=小便短赤,X12=盗汗,X13=嗳气,X14=自汗。见表1。
2.3 患者舌脉分布统计
(1)舌质:舌质淡红44例(41.50%),舌红36例(33.96%),舌淡26例(24.52%);(2)舌苔:苔薄或白44例(41.50%),苔少36例(33.96%),苔薄黄26例(24.52%)。(3)脉象:脉细44例(41.50%),脉弱36例(33.96%),脉弦26例(24.52%)。
2.4 患者证候分布及辨证分型
依据14个变量所代表的中医证候,并根据各证中症状出现的频数,可将证候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神气不足、面色淡白、爪甲色淡、头晕、自汗。第二类: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第三类:神疲乏力、盗汗、口干口臭、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结合舌脉及请专家辨证,获得以下三个证型:气虚证:神气不足、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舌淡、苔白或薄白、脉细。阴虚证:神疲乏力、头晕、自汗、盗汗、口干口臭、舌红苔少脉弱。气滞证: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对106例患者进行分类,其中气虚者44例,占41.50%,阴虚者36例,占33.96%,气滞者26例,占24.52%。
3 讨论
癌痛是当前临床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世界癌症患者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8-9];在我国,癌痛患者数量逐年上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各期癌症患者中的癌痛比例达51.1%~61.6%,其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更是高达75%以上[10]。癌痛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11]。
药物是缓解癌痛的重要手段,临床中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扰。根据报道,服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便秘的几率高达90%~100%[12]。而患者因为服用强阿片类药物所引发的便秘,并不会因为长期用药而产生耐受,在整个用药过程中患者都饱受便秘的困扰,如果便秘症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控制,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情绪、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有些患者甚至会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甚至危及生命。强阿片类药物引发的便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是目前肿瘤患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主要以两种方式影响胃肠道排便功能而引起便秘:直接作用于中枢胃肠动力下降,c液分泌减少;通过外周产生影响,最终引起胃肠动力不同程度下降。因人体对阿片类药物肠作用耐受性的产生缓慢,所以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过程中肠功能紊乱将持续存在[13-18]。
近年来,临床中运用中医药手段治疗由强阿片类药物引发的便秘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在治疗便秘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相比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中医治疗便秘方法灵活多样,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中医治疗在获得肯定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9-20]。包括中医辨证分型混乱,缺乏统一的标准,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由于研究多以文献复习及专家经验总结为方法,且多为回顾性研究,同时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与传统意义的便秘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中医证候的特点进行研究,找出其分布规律,根据证候特点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前瞻性地对所研究的106例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四诊资料,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了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证候分布规律和特征,为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临床依据。
本研究所涉及的患者均为中晚期肿瘤患者,受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因素的影响,患者处于气血阴阳俱虚的状态。中医认为,强阿片类药物辛香走窜,从肌肉血脉进入人体,人体上下无处不到,通行于周身气和津液,极易耗散精气津液,因而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进一步加重了气虚、阴虚及气滞症状,因此,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中医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包括气虚、阴虚,也有实证气滞证。
根据此次研究的结论,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证候分布,以气虚、阴虚、气滞为主,治则治法总体应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理气通滞。由于本次研究的病例有限,所得出的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中医证候分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阶段还需扩大病例数并在更多临床研究中心进一步研究及验证,进而为强阿片类药物引发便秘的中医证候分型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并为中医治疗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 分析青春期少女痛经中医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另同期收集120例健康体检非痛经者,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结果 痛经患者在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关键词]中医体质;类型;痛经;研究
痛经是指在月经前后的7 d内或者经期时伴有周期性的下腹痛症状[1],可伴有腰酸[2]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上可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其中前者未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通常是由器质性盆腔疾病所引发[3]。体质属于一类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质。有临床研究显示[4],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中医体质学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一类组成部分,其基础为中医证候分型与论治方法等,目前临床上对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研究不断增多。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性痛经中医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联性,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另同期收集120例健康体检非痛经者,医护人员对痛经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详细讲解了本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两组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纳入本研究,其中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发病时间均超过2个月经周期,将其他妇科疾病引发的痛经症状排除。痛经组患者年龄为12~18岁,平均(15.65±3.21)岁;健康体检者组年龄为12~18岁,平均(16.82±3.1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依据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两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中医体质量表、痛经程度量表等,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中医体质进行分型,包括特禀质、气郁质、瘀血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9个中医体质类型,要求调查对象完成量表的题目,并对中医体质类型与痛经程度进行分析判断。
1.3 判定标准
原发性痛经患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5-6]的相关内容,对痛经症状进行评分可知,经期与经期前后的小腹疼痛评分5分为基础分,其中腹痛明显0.5分,腹痛难忍1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冷汗淋漓1分,面色苍白0.5分,四肢厥冷1分,需要卧床休息1分,影响学习工作1分。另外,给予常规止痛措施仍然无法缓解疼痛1分,给予常规止痛措施能够缓解疼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肛T坠胀感0.5分,其中重度痛经表示症状积分超过1分,中度痛经与轻度痛经的症状积分分别为8~13.5分与8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调查对象的相关资料纳入SPSS 18.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痛经程度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中医体质类型的比较
痛经患者在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
2.2 两组痛经类型与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的比较
随着患者痛经程度的加重,中医体质为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类型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2)。
3 讨论
体质是指人体先天遗传且经过后天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与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且体质的不同,表示病邪的反应程度不一样[7]。部分学者认为[8],体质可调,体质稳定性具有相对性特征,且会受精神、环境、疾病、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质出现变化,进行治疗时可及时纠正机体的营养、气血等。另外,及时发现人体体质的偏颇状态,并依据实际病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调质据邪、调质防病与调质防变[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痛经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无痛经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为平和质,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可知,痛经患者在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另外,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来说,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为主要的体质类型,且随着痛经程度的加重,该类体质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现代女性多半忙于学习或者工作,日常生活中缺乏锻炼,无以鼓动阳气;或者是夏季经常久居空调房,喜爱冷饮;或者是冬季防寒保暖措施不到位,导致容易诱发阳气受损,而阳虚气亏主要是由于气血生成不足,且运行不畅,导致容易瘀滞引发痛经症状[11-13]。
瘀血质主要指的是体内具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者存在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许多临床研究指出[14],痛经主要是由于瘀血引起,或者由于寒致瘀,或者由于湿热致瘀,或者由于滞成瘀血,或者由于虚致瘀等。另外,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血瘀证的产生与前列腺素、β-内啡肽、性激素、肽孤啡肽[15]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流恿ρв胛⒀环障碍等的改变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气郁质主要是由于长时间情绪不适、气机郁结等因素导致的,以内向、多疑、敏感等作为主要的表现,可由于遗传、遭受惊吓、情志刺激、忧思愁虑等因素导致气机失畅,长此以往将引发肝失疏泄、心神逆乱等,导致各个脏腑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引发多种疾病[16]。其中血不畅为痛经的本质,其关键因素在于气不通,因此,对该类疾病患者来说,可通过调理气血进行临床治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治疗药物包括桃红四物汤、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失笑散、逍遥散等,帮助患者理气活血,同时给予枳壳、柴胡、郁金、赤芍药、当归、姜黄、川芎、陈皮、红花、桃仁、延胡索、益母草等药物相伍。
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来说,其体质有所偏颇,因此,需重视该类疾病患者平素的调养,及时纠正其偏性特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帮助患者改善痛经症状或者预防痛经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来说,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是该类疾病患者的主要体质,临床上应重点观察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疾病预防与治疗。
摘要:探讨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试图努力推动中医教育内涵式发展,要突出中医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建立中医创新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从文化角度看,中医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构建起体现中医药大学本质要求的中医文化,中医药高校校园中医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必然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关键词:心理学;中医文化;中医类高校;内涵式发展
0 引言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系统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中医药高校不仅要培养中医人才,更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中医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今后中医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现代中医药类大学的功能应该担负起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社会服务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1 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最终要靠师生共同努力,落实到人这个行为主体上。而文化正是人们思想、信念及行为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又会对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文化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由此,在中医药高校重视中医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在知识层面传授给中医药高校学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医药高校生在思想、信念上对中医药文化信仰,在中医药高校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首先要让中医药高校的学生自己要树立起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传承中医精神的中医药工作者。
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核心问题是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要通过中医教育向社会传承中医精神,其中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和中医药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药文化形象。由此,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心理方法塑造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是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背景,以中t药院校师生为主体,以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企业为载体,以中医药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具有中医药时代特点和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完善中医药产业产学研体系,制定运作程序,形成“中医药教学质量立校、以中医药精神育校、中医药科研兴校、中医药文化强校”的局面。可见,建设中医药高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是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2 着眼于现代中医药高校的功能,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
2.1 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要过硬,更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心理素养要高。中医药人才不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任,因此人格和谐,有稳定、健全且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对事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医药高校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乐观积极的态度中,首先是要培养中医药高校生对自己所学中医药专业的热爱之情,要发自内心的喜爱自己所学的中医药专业,并且坚信中医药事业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只表现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日常点滴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
所谓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就是能胜任自己的医务工作,能把中医药事业传承发扬光大,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这也涉及到医患关系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救死扶伤,完成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让病人信任中医,在治病中对中医产生热爱之情,这就需要中医药工作者自身先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自身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情,才能用这份热情去感染病人。所以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绝不是仅仅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人格和谐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体可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结合心理发展,在中医药专业课中穿插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的典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树立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在接下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才真正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骄傲感和自豪感,才能发自内心的从老师要求掌握中医药知识的要学好转变成学生自己认识到的必须学好,以此热爱自己的专业找到人生的目标。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发挥个性教育的作用。每个个体具有下列发自的独特表现,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心理健康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可照搬,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入手,塑造适合其个性的和谐人格。这就需要不仅密切关注每位学生,更要关注每位教师,了解师生各自的特点,在针对性的教育中,也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传播。当然,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要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落在学生自己身上,一个人格的塑造过程的一点一滴造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手把手教会的,必须通过师生互动中自己体验、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三是要重视情感手段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关爱当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中医人才的期望,在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神圣感,这样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觉自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更有保障。多组织一些义诊活动和中医药方面的宣传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等及时跟广大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综上,中医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在与中医药高校中t文化的构建,中医药高校中医文化的构建取决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质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健全和谐,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要利用各种实体,中医药院所、中医药工厂和中医药公司以及中医医院,调动各界力量与中医药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包括实习基地建设,达到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医精神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和课堂外时时刻刻发挥作用,并以社团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发挥传播中医药教育的功能,发挥师生和朋辈之间互动影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中医药高校文化与各中医实体文化的契合与提升,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3 扩大中医药社会服务
中医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以中医药高校师生队伍服务社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广泛开展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的中医药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中医药高校师生的专业素养,反过来以中医药社会服务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2.4 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倡导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同时,把心理健康问题并重,健康和谐的人才能在思想行为方面建构出高尚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文化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可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所以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要正确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用心理学方法塑造人,不仅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创新理念,不仅重视中医药文化现象,更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主体,以此促进中医药高校内涵式发展。
【摘要】目的:分析海军职业潜水人员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以及其与潜水人员睡眠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抽取100名10米潜水训练的海军职业潜水人员,通过中医体质量表评定体质类型;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判定潜水人员的睡眠质量。分析潜水人员中医体质类型与PSQI各个因子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评定指数显示,海军职业潜水人员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其睡眠状况呈正相关性,P
【关键词】海军;潜水;中医诊断;体质;睡眠状况
海军职业潜水人员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常从事水下作业,在其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的难度系数、强度和密度均比常规军事训练更高。水底气压较高,会对潜水人员产生生理影响,还需克服多种不良心理状态[1]。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能够为改善潜水人员各类疾病症状提供有效参考。为此,特进行了潜水人员体质类型与其睡眠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100名10米潜水训练的海军某部职业潜水人员,性别男,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8.6±1.5)岁,潜水经验1-20年,平均潜水经验(10.1±1.3)年。已排除患有身体疾病、精神障碍潜水人员。
1.2研究方法
为100名潜水人员分发100份调查问卷,所有潜水人员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写此问卷,现场回收。经过中医专家指导,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身高、体重等;中医体质量表题目;PSQI量表题目。
1.3观察指标
中医体质量表,其中包括60条题目,采取百分制;PSQI量表,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
2 结果
2.1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100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体质类型分布为:平和质58人(58.0%);偏颇体质分布:阳虚质12人(12.%)、痰湿质6人(6.0%)、湿热质6人(6.0%)、气虚质5人(5.0%)、阴虚质4人(4.0%)、血瘀质4人(4.0%)、气郁质3人(3.0%)、特禀质2人(2.0%)。
2.2 PSQI指数评分
有55潜水员名PSQI评分
2.3不同睡眠质量潜水员体质类型分布
PSQI7的45名潜水员中有21名为平和体质,占比(46.6%),24名为偏颇体质,占比(53.4%),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同体质类型潜水员的睡眠质量比较
PSQI
3 讨论
中医学的^点认为,很多病症的产生于人体的体质基础有关,体质状态是病症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病症发作倾向性的关键性因素[2]。当前针对海军职业潜水人员的中医体质研究较少,为此特通过中医体质量表和PSQI量表进行了潜水人员的体质与睡眠状况相关性研究。潜水人员在水下进行作业时,会受到水底高压、低温、水中浮力和阻力、光线、声波以及水生物的影响,对其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部分潜水员睡眠状况较差,人体的睡眠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其注意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操作能力[3]。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100名潜水人员中有58名平和质,占比(58.0%),偏颇体质42名,占比(42.0%)。在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为前三甲,其后依次是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及特禀质。睡眠状况较好的潜水员有55名,另45名潜水员睡眠状况较差。PSQI
结语:
潜水人员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其睡眠状况之间呈正相关性,因此相关人员可对潜水人员进行合理的调理方式改善其中医体质,进而提升潜水人员的睡眠质量。
摘要:目的 探索大肠癌患者中医用药的聚集现象,从中发现和探索治疗大肠癌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收集CNKI数据库中有关中医治疗大肠癌的医案文献,检索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治疗性文献医案137例,采用SPSS 21.0导入数据,采用分析功能中系统聚类法之组间联接法,区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以高频中药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93篇医案文献,137例符合标准的医案,使用中药共203味,药味总频次1760次。在24味高频中药中,其中与气有关的药物有9味,占高频中药总频次的44.79%。聚类分析分为8类,因子分析提取出了8个公因子。结论 中药治疗大肠癌有规律可循,辨证用药多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配伍严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是研究医案的可行方法,但仍需要更多的对照研究。
关键词:大肠癌;用药规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节节攀升,据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内地大肠癌发病率以4.71%逐年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且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水平和民众筛查意识较低,大部分患者都在晚期才确诊癌症,这就导致患者的术后存活率大大的降低。而随着大肠癌筛检普查及诊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其5年生存率在更多的患者中得到提高[1-2]。在西医对大肠癌术后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复发转移等问题上,中医药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认为脾虚、热毒、血瘀、痰阻等是密切影响大肠癌的发病因素,通过辨证论治,分型治疗,结合分期治疗、专方专药、中药外治等方案,临床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本文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法,对中医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1979年1月-2015年12月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文献。
1.2 检索方法
以“大肠癌”/“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为关键词进行一次检索,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1.3 统一药名
所有中药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5]为准,若出现其未收录的药物,则以《中药大辞典》[6]为准。如医案中出现的“姜半夏”或“法半夏”,统归为“半夏”,半夏炮制品根据炮制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半夏入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1.4 纳入标准
⑴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⑵西医明确诊断为大肠癌,具有明确的症状、证候分型、治疗方药的文献;⑶疗效判断为有效。
1.5 排除标准
⑴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文献;⑵患有其他严重的肾病、精神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⑶癌症已发生转移,并以其他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医案;⑷不同时具备四诊信息、证候和治疗中的文献。
1.6 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是对研究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较少数量的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属于利用降维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4]。将符合标准的医案按3个模块(四诊信息、证候、方药)把信息录入到Excel 2010表中,并进行双人核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收集到的病例信息进行量化,有为1,无为0,全部数据由专人录入,再由专人进行审核校对,并通过软件进行校验,以观察数据的缺失状况。将采集到的信息导入SPSS 21.0软件中,对3个模块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了解变量的分布,再对24个高频中药采用组间链接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度量标准中的区间选择Pearson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方法选择最大四次方值法进行因子分析。
2 结果
选取符合标准的中医治疗大肠癌的医案文献共93篇,选取符合标准的医案137例,建立中医辨证治疗大肠癌的文献数据库。
2.1 频数分析
本研究中中医治疗大肠癌使用中药共203味,药味总频次1760次。表1为出现频次>15%的24味中药,出现总频次为931次。由表1可知,出现频率高的药物主要有白术、黄芪、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党参、陈皮等,总结出有9味药与“气”有关,出现总频次为417次,占24味药总频次的44.79%;其中与“补气”有关的药有白术、黄芪、党参、山药、甘草、白扁豆6种,总频次301次,占24味药总频次的32.33%;与“理气”有关的药有陈皮、木香、枳壳3味,总频次为116次,占24味药总频次的12.46%。由此可见,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与“气”有主要关联。表2是对这24味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肠癌的内服中药集中分布在补气药等11类药中。
2.2 聚类分析
对24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组间链接,度量标准中的区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统计量中的方案范围,一般设为3~10类。结合中医理论,认为将24味中药聚为8类比较合适。由图1可知:类一为白术、黄芪、茯苓、党参、陈皮、白芍、木香、苍术、黄连;类二为薏苡仁、半夏;类三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八月札;类四为败酱草、白扁豆、山、厚朴;类五为甘草、枳壳;类六为当归;类七为地榆、苦参;类八为柴胡。
2.3 因子分析
对这24位中药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1111.305,显著性检验P值为0.000,达到极显著的水平。KMO的值为0.547,>0.5,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但却1的成分共计8个,因此抽取了公因子8个,方差贡献率共66.135%。旋转采用最大四次方值法,得到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四分旋转法的旋转成分矩阵图,见表3。将各药物归入其贡献值最大的公因子,则各公因子包含的药物分别是因子1:茯苓、白术、党参、陈皮、木香、八月札;因子2:地榆、败酱草、白扁豆、厚朴、当归;因子3:黄连、苍术、半夏;因子4:白芍、柴胡;因子5:山药;因子6:甘草、枳壳、黄芪;因子7:苦参;因子8:半枝莲、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3 讨论
3.1 药物频数分析
从表1可见,治疗大肠癌的24味高频药中,有8味药为补虚药,占33.33%,有5味药为清热药,占20.83%。这与司富春等[7]发现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治疗大肠癌中药前两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最多见,有6味药。由此可见,“气”在大肠癌的发病病机中所占的比重。所以治疗上,重视在健脾补虚的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和化痰去燥类的药,如《医学心悟》所述:“夫积聚、症瘕之症,有初、中、末之三法焉。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及其所积日久,气郁渐深,湿热相生,块因渐大,法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削之软之,以底于平。但邪气久客,正气必虚,须以补泻迭相为用”[8]。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泻”则正气随脱,此证未愈,彼病益深,所以必须攻、补同用。
3.2 药物聚类分析
类一中,9味药都归脾经,药效集中体现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类二由温化寒痰药、利水消肿药组成。类三由抗癌药配合舒肝理气、清热解毒药组成。类四中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生津益肺、行气消积之药同用,提示该证型热、湿、积而不化,气滞不行;其中败酱草、白扁豆、厚朴都归胃经,而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类五中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枳壳破气、行痰、消积;体现了该证型湿热、瘀毒、气滞的病机;类六中突出补血、活血之功能,大肠癌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患病之人长期受疾患缠身,致机体气血极度耗损,所以补益气血是治疗大肠癌的基本。类七中的药具有止血凉血、清热解毒、收敛止泻及抑制肿瘤的作用。类八中的柴胡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效。
由药物聚类可知,大肠癌与脾有着密切关系,致病以“脾虚”为先,治病则“健脾”成为关键环节。这与大肠癌的病机以虚证为本[9],且以脾虚为主[10]的结论相一致。侯风刚等人[11]对肠癌的证候调查分析,也验证了大肠癌以虚证为主的结论。
3.3 药物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因子1由利水消肿、补气、理气之品组成,说明“气”的调理在治疗大肠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治疗大肠癌,治“气”的重要性。因子2中有抑制肿瘤功效的凉血止血药地榆,具有祛瘀功效的清热解毒药败酱草,以及补气的白扁豆、行气消积的化湿药厚朴、润燥滑肠的补血药当归等,适用于气血亏虚、瘀毒阻滞证的治疗。因子3由清热燥湿药黄连、化湿药苍术、燥湿化痰并温化寒痰药半夏组成,针对大肠癌的寒湿之证进行治疗。因子4由平肝止痛、养血调经的补血药白芍,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解表药柴胡组成。因子5为山药,是健脾益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补气药。因子6有升阳利水、生津养血、行滞通痹的补气药黄芪,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甘草,破气、行痰、消积理气药枳壳组成,3味药都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芪补气,甘草益气,枳壳破气,体现大肠癌治疗中治“气”的理念。因子7为清热燥湿药苦参。因子8由健脾补中的利水消肿药薏苡仁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组成,可见抗癌之时,清热解毒具有关键作用。
摘 要:本文基于语料库对中医英译文本中动名搭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并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中医英语中动名搭配的使用特点,并通过比较动名搭配在英译中医文本和西医英语原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对比分析得出医学英语文本中的动名搭配选择的特点。本文旨在对中医文本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即如何在中医文本英译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关键词:语料库;动名搭配;对比研究;英译中医文本
一、引言
Z料库(Corpus)是指为了某种研究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收集的语言文集,即大型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自然语言材料的集合。语料库拥有大量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能够全面且准确地代表某种语言或某个方面的语言特征,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言语素材,同时也促使语言研究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了翻译研究领域中新兴的研究模式,英国学者Mona Baker在1993年发表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奠定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基础。语料库翻译学以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着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探索翻译的本质[1]。语料库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开拓了新的思路,拓展了翻译的研究范围。Baker把为不同研究目的设计的翻译语料库分为三类:平行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Baker认为在这三种语料库中,类比语料库对翻译研究的意义最大。类比语料库是指由不同语言的文本或同一种语言不同变体的文本所构成的语料库,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不同,类比语料库的子库之间没有翻译关系,其类比性在于所采语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平衡性和代表性[2]。通过类比语料库两种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者可以探索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翻译的规范,发现翻译文本的一些特殊规律,即翻译的普遍性。翻译语言的突出特征是在词汇方面,主要是翻译文本中用词常规化,并出现了新的词语组合。这种新的词语组合正体现了翻译文本中的词汇搭配特征[3]。因此,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突出表现在词汇方面,尤其是词汇的搭配特征,搭配模式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原生文本与翻译文本的差异。词汇的搭配特征体现了语言形式在语境中所实现的具体意义,真实反映了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被经常使用的、习惯性的搭配形式。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本词汇的搭配特征研究,然而利用语料库对中医英译文本中词汇搭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中医文本在词汇方面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有着大量固定的短语和搭配,因此本文作者利用语料库,对动名搭配在中医英译文本和医学英语原文文本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进而对比分析得出医学文本中动名搭配的规律,旨在为中医文本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即如何在中医文本英译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发掘词汇搭配对中医文本解读与翻译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动名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文体、语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本文侧重于动名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研究,即如何通过词语搭配来体现医学语言的特点。
本文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医学语言中动名搭配有什么特点?2、英译中医文本与医学英语原文在动名搭配上有什么不同?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基于两种类型的语料库,即本族语语料库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和自建的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BNC是目前网络上可直接使用的最大的语料库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英语语料库之一,该语料库书面语与口语并用,其光盘版词次超过1亿,其中书面语语料库9千万词,口语语料库1千万词。本文作者自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选取《黄帝内经q素问》的三种英译本为翻译英语语料,分别为李照国的译本、Maoshing Ni的译本、Iliza Veith的译本。《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具有的医学著作,反映了从上古时代至秦汉时期的主要医学成就,是最重要的中医典籍之一。《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详尽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包括阴阳五行、形神关系、藏象经络、病因病理、辨证诊断、预防养生、运气学说等各个方面,直到今天,《素问》仍然是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西方国家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和医学史的重要著作。从1925年至2005年之间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有11种不同的英文译本,这些丰富的英语语料为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本文作者选取的三种英译本在译者的背景知识结构、翻译策略以及目标读者等方面各具差异,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中医英译文本的语言特征。李照国的《黄帝内经》英译本是《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之一,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译者本人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外语,既是医学博士也是翻译家,有着系统地中医系统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英语翻译功底,强调译文的准确性,注重保持原著古朴的风格。Maoshing Ni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主要是面对一般英语读者,使用的普通英语词汇较多,语言通俗明白,篇幅也相对较长。译者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移居美国,长期生活在英语环境中,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Maoshing Ni是在美国行医教学的临床医生,侧重译文的临床使用价值,在译文中引入了许多现代西医概念,旨在用现代的方式解读《内经》。Iliza Veith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的一名医史学家,英语是其母语。虽然Veith仅仅翻译了《素问》的前34章内容,但其译本是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较为完整的《内经》英译本,以其译文语言流畅、可读性强而受到许多人的推崇,而且该译本目前仍然是国外许多著名大学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指定读物。
研究分为三步:语料的检索与选择、语料的对比与分析、结果的对比与统计。
首先将所选的翻译英语语料经过文字扫描和格式转换为Word文档,校对后汇总成为一个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为了便于提取研究数据,对语料库进行词性附码标注,并对标注结果做人工抽检,尽可能保证标注的准确性。然后用AntConc软件对自建的小型中医英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高频动词的使用情况,选择其中三个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各抽取200组动名搭配,并分析这三个高频动词的搭配使用情况,最后通过BNC语料库进行检索,得出这三个高频动词在不同类型文本中的搭配情况,然后借助统计软件Excel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医学英语和其它类型文本的动名搭配的不同,进而为英译中医文本的词汇搭配提供参考。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频的统计
词频是指某一词项或某一类词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总频数,统计词频可以为语篇的文体或者语体特征提供某些参考信息。词语搭配研究的中心应是实词的行为,搭配研究应主要选择实词为节点词进行,功能词或语法词的行为大都已由语法学家作了详尽的描述[4]。因此,本文选择节点词的第一标准就是实词。而且在四大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中,名词和动词的搭配能力最高,因此进一步将本文研究的节点词界定为动词。英文文本库常用的统计数据包括以下几项:形符(Token)数、类符(Type)数、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词长(Word Length)、平均词长(Average Word Length),等等。本文采用WordSmith 5.0对自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作了常用参数统计,获取总体统计信息,然后按照词形频率从高到低对该语料库的动词词形进行排列,选取前20个词,其结果见表1。
因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医学英语文本的动名搭配,所以从表格中选择了其中三个与医学联系较为紧密的动词:influences, caused,treating。
(二)动名结构搭配词的提取
用AntConc软件检索自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中这三个动词(influences, caused,treating)的搭配,要求搭配词必须是名词词性,而且其充当的句子成分是做宾语。因此,研究时对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搭配词予以剔除,分别为这三个动词留下符合要求的200组显著性搭配词。因为BNC自带检索数据分析功能,能够选择在不同年代不同体裁文本中的搭配,所以直接把这三个动词(influences, caused,treating)输入BNC中,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搭配文本,然后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
(三)数据的分析
从表2中发现,动词influence在原生英语语料库中与spher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decisions搭配,而在翻译英语语料库中与factors搭配最多,其次是与range搭配;从表3中发现,动词cause在原生英语语料库中与troubl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harm搭配,而在翻译英语语料库中cause往往以被动形式出现,与damag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problems搭配;从表4中发现,动词treat在原生英语语料库中与patients搭配最多,其次是与symptoms搭配,而在翻译英语语料库中treating往往以进行时态出现,与disease搭配最多,其次是与pain搭配。
本文研究发现,原生英语语料库中所选的节点词的搭配数目要明显高于翻译英语语料库中的搭配数目,这表明医学英语原生文本在用词方面变化多,用到的词汇量要大于翻译文本,这一点没有超出预料,毕竟英译中医文本多是由译者完成,在用词方面没有原生英语文本丰富。在翻译文本中一些高频词汇搭配的表达方式,一旦被广泛接受,就可能进入目的语,成为多个近义表达式的翻译对应项,因此可以部分证实翻译语言倾向于词汇简化现象。
翻译文本中搭配模式的常规化指的是非典型搭配词在翻译文本中比例较小或没有。非典型搭配词指不是其基本义的,而是修辞性的、俗语的、变体的等的搭配词[5]。本文研究表明,与原生英语文本相比,翻译文本中动名搭配在整体上具有常规化的倾向。以动词“treating”为例,在原生英语文本中该词的搭配词中有不是该搭配词的基本义,而是修辞性搭配词,往往是在口语语料中出现俗语化。但是该词的修辞性搭配在翻译英语文本中未找到,在翻译语料中动词“treat”往往与名词disease的搭配,而且表现为“treating …disease with…”的固定搭配。如将中医术语“寒因寒用”译成“treating cold with cold”就比“using medicines of cold nature to treat pseudo-cold syndrome”简洁得多,而且更加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翻译文本中异常搭配指的是由翻译引入的外来的不符合目的语常规的搭配,即翻译文本读起来有翻译腔。目前语料库的技术手段还有限,对异常搭配的判定主要是依据人的判断、词典和语料库的查找[6]。因此,对本文选取的三个节点词的搭配是否存在异常搭配情况只能通过人脑来判定。筛查后发现,翻译文本中这三个节点词仅仅只存在少量的异常搭配,而且搭配的名词大多是在原生英语语料中没有对应词的中医术语,这些异常搭配可以不予以考虑。这一点表明,翻译中医文本时受源语影响而产生的异常搭配特征不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总结起来,基于语料库的英译中医文本中动名搭配特征的类比研究发现如下:
(1)与其它文本相比,医学语言中的动名搭配更为简炼,被动形式使用较频繁,动名搭配模式相对比较固定,医学词汇的选择体现出医学语言专业性与简明性的特点,搭配结构简单,逻辑性强;
(2)英译中医文本的选词范围较医学英语原文相比有些狭窄,而且节点词对搭配词语的影响程度远远不如目标语,体现出译者翻译时受源语的影响,选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动词使用上与目标语有差异。
语料库可以为中医文本翻译提供大量真实自然的语言数据,更加客观全面地显示中医英语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运用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词汇搭配特征,有助于探索中医英语翻译的普遍规律,把握翻译文本自身的特征,为中医英语术语标准化提供事实上的依据。同时,通过检索本族语者的语料库,探索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以及习惯搭配,深入挖掘医学英语词汇涵义,可以为中医文本的英译提供新的翻译思路和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