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3:3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所学课文内容。要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主导作用;探究
1引言
现在的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从大学渐渐普及到基层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重视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少讲授,多指导,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2学习任务的引导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所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懂得学习方向,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确定了学习任务后,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懂得明白呢?我通常采用三种办法。第一、直接揭示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有学习方向和内容。第二、间接揭示法。就是教师将学生预习或自学后有普遍性不理解的地方,或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总结出来,当做次日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点或难点,并引导学生解决。第三,分布揭示法。教师在用多媒体演示时,不是一下子把学习任务抖落出来,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展开,分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引导,重要的还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引导,才能易于实现任务的有效解决。
3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学是学生个体学习的一种方法,怎样引导自学呢?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一定要具体化,做到有内容,有侧重,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材料的理解,在自学引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保证个体独立思考的同时,让同学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交流等等。多媒体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用直观的图表、图画、动画等诱发学生学习的疑问,促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去理解所学习的语言材料,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质疑问难,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对那些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关键性的疑问,要组织讨论、研究、舍得花时间。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疑问,教师都要予以鼓励,决不能泼冷水。要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讲授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要加强学生对学法的操练实践。识字、写字、拼音、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都各有其学习方法。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选准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练实践、理解、熟悉有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重在渗透和领悟,重在参与和实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一般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上进行适当归纳。不要在毫无实际感受的时候,进行空对空的理论分析和名词解释。学习方法的指导贵在潜移默化中,贵在坚持,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领悟。
4学习过程的引导
任何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形成都要有个过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例外,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所以,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学习过程,要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思维的引导,还要在视频播放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比如用“辛苦”造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原句,想想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再进行造句练习。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说:“我的妈妈很辛苦。”紧接着有的学生就会把“妈妈”改成“爸爸”等,如果不及时提醒、点拨,学生都以此效仿,就会产生思维定式,训练效果就会差,学习过程就得不到延伸。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在此时进行启发:“谁把妈妈怎样辛苦说给同学们听听。”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说:“我的妈妈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买菜、做饭。”还有的学生说:“我的妈妈很辛苦,天天到外面打工挣钱。”句式基本相同,它内容有了变化。到此,老师在深化提示:“谁能换一种说法,先说妈妈怎样辛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换句式说:“我的妈妈天天到外面打工挣钱很辛苦。”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清洗地展现出了学生理解词义及训练句式的学习过程中,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训练层次清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针对课件中的训练时间、思考时间。课堂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重点,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抓关键性的东西去理解所学的东西当作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使过程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分配时间给学生,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过程,学生朗读和默读等不应少于10分钟,书面练习的时间也不应少于10分钟,使个体的训练得以保证。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呈现在过程中。
5学习兴趣的引导
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切教学影响,只有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才能使活动产生对人的良好影响。因此,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课件制作要增加一些师生关系融洽的场景,学生个性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护和发挥。采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较弱,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实物、视频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比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根据课文所写的那样进行实物演示,或播放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乌鸦能喝到水的道理。根据课文的不同和学生思维特点,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把住学生的兴趣脉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上是本人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引导作用的一点粗浅认识,语文课堂教的情况是很丰富的,我相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实制宜”就能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作者:卢海军 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津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
近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影响,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描述和分析。为此,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一个教学解读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教师以情怀教育为寄托,通过“和学生艰难对话”进入问题情境,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解决了问题,从而构成了教师关于教学文本解读的“个人知识”。该案例反映出,教学文本解读的特殊性是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时要纳入学生的解读视角,并以生成教学策略为解读的落脚点,这是教学文本解读对教学发挥支撑作用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个人知识;教学解读;生活经验
一、问题提出
教学解读指的是语文教师基于教学需要解读教学文本的实践。文本解读的研究表明(巴赫金,1998;伽达默尔,1999),真正意义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1]。基于此,国外的教学研究发现,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2]。所以,推进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研究,近年来也日益受到汉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是根据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针对语文教学文本提出一系列的解读原则,例如孙绍振(2003)的“文本细读”法[3]。这无疑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是,对语文教师个人的教学文本解读经验,我们还缺乏分析,提炼不足;而这个问题的探究,既有利于深化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理论的对话,使得语文教师能够具体地了解怎样从一个真读、会读的读者走向教学,更是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为此,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语文教师教学文本解读的面貌和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以一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化名J)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相关文本分析,并以教师的“本土语言”来提炼教师的解读思路和教学思想。J老师是一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完整地把所有类型的中学基本上都走了一圈儿”。最初,她是四川省的一名乡村中学教师,经历了乡中、镇中、县中之后,又先后到重庆市的普通中学、重点中学任教。后通过招考调入北京,目前执教于北京市某市级重点高中。这些经历为她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她感到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南方的学生和北方的学生也很不一样,所以,她逐渐养成了先核准学生的“生活底座”和“情感底座”再展开教学的习惯,而这成为她能够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和思考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些经历也使她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对于她去北京,父亲是很不以为然的。老人觉得,能够在重庆市执教就该知足了。去北京,不但要放弃过去的一切,还要面对新的挑战,这很不值得。但是她毅然走出了这一步。这个历程使她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深刻体会到不断求索的意义。这也成为她解读《丑小鸭》等教学文本的生活基础。这些经历还帮助她建立了“变”的意识:“慢慢地你就聪明了,就发现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对,你就得改,你就要重新摸索,你就得变化!”这成为她建构自己的教学解读的信念基础。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首先对J老师进行了多次访谈,在此基础上,观摩了她的课堂教学;同时,将她教育博客的内容,也作为文本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教学解读知识的建构与生成
按照科学哲学家波兰尼(2000)的观点,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而后者是支撑认知实践的“底座”。它是以求知热情为动力、以求知寄托为导向的;实践者对实践过程的焦点觉知和附带觉知,分别构成了这类知识的基本逻辑和个人智慧———基于其主观成分和默会特点,波兰尼称之为“个人知识”[4]。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舍恩,2007,2008;陈向明,2011),教师的“行家绝技”应该属于“个人知识”的范畴[5]。从这个视角分析J老师的教学解读实践就会发现,这正是一个“个人知识”从建构到生成的过程,而这个分析也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教师关于教学文本解读的个人经验。
(一)教学解读知识的建构
J老师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始于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她一次次重新解读文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解读思路,即以“教情怀”为旨趣、以投入生活体验与教学文本对话为基本经验,并且对解读效果进行自我评赏。在这个过程中,她建立了“教学就是教自己”的信念,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分享体验,理解人生。
1.进入问题情境:“和学生艰难对话”
按照波兰尼(2000)的分析,实践者本着已有的认识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交互,会遭遇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正是知识建构的开始———知识的建构,就是怀揣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四处求索的过程[6]。J老师遭遇教学解读的新问题,始于某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正当教学按照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思路进行时,有学生提问:如果是您,会不会让这个弟弟回家?这立时激起了学生的议论,有的还表示:其实菲利普夫人挺像自己的妈妈……这些质疑超越了金钱关系的表层分析,深入到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冲击着小说的传统解读,这些都让教师陷入困惑之中。J老师把回应学生的质疑称为“和学生艰难对话”:“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唱一曲完美的双簧,表面看起来很美,其实内在的问题很多。对话的过于‘流畅’折射出师生之间的思维交锋力度不够;共性太多的课堂,也缺乏生命成长真实的回音。所以,在‘艰难’中对话,最能体现教师的智慧,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她没有遏止学生的思考,而是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尊重个人理解的态度,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空间和质疑的勇气,所以此后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学生问了一个老师想都没想过的问题:丑小鸭即使不经奋斗,长大了也一定是天鹅。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是什么?这又促使教师重新解读文本、反思问题……由此可见,是学生对文本的质疑,促使J老师展开深入的解读和反思,这正是向着建构个人知识迈出的第一步。
2.依靠焦点觉知:“读透了自然有招儿”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精力是集中于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波兰尼(2000)把这种对实践过程的意识称为焦点觉知。它能够反映个人知识的基本逻辑[7]。在这个意识的深层,包含着“个人知识”的核心要素,波兰尼称之为“求知寄托”。它是实践者所认定的价值,并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它的召唤[8]。从这个视角来看,J老师以解决学生质疑为目标的教学解读,体现出“教情怀”的求知寄托;并随之生成了“读透了自然有招儿”的教学策略。
(1)“教情怀”的求知寄托
从“求知寄托”的特点来观照J老师解读教学文本的思路,就会发现,它们都是辐辏于读出生活的意义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我的叔叔于勒》读出的是对小人物人生况味的品读;教《丑小鸭》,则是和学生一起体会不断求“好”的人生历程;在《背影》中,他们读出了父子感情背后的“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教杨绛的《老王》,重点被放在要“活”出高贵的生“命”……按照她自己的反思就是:“我教的是情怀!”波兰尼(2000)认为,求知寄托是“探讨普遍地有效的东西的唯一途径”[9]。以“情怀”为导向的解读虽然不能说是J老师唯一的解读思路,但已经是基本的、常规的,并得到了自我反思。这就意味着,“情怀”已经成为J老师解读教学文本的“求知寄托”,所以在它的召唤下,文本解读的各个要素、细节,都被整合到以此为导向的整体性场域之中,并按照它的标准赋予它们意义。从J老师的文本解读经历来看,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寄托,是因为这让她感受到了解读的意义。典型地体现在对《丑小鸭》的解读当中。我觉得,生命当中最辉煌的时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时刻。什么叫作最重要的一刻?应该是被开悟的那一刻。丑小鸭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它在逃亡过程当中的某一天,发现一群漂亮的大鸟飞过。就是说,它在很卑微、潦倒的状态中,发现原来还有另外的一种生命状态,那么高,那么自由,那么美好,那么敞亮!它觉得太好了,人还可以这样活着!我自己也出现过这样的时刻。那个时候我活得不好,但是我看到了一种好的状态,那种“好”激发了我对真、美、善的向往!我突然就觉得,这样才是活得有意思!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白天鹅,每个人也又是丑小鸭。首先,体验“情怀”为寄托的解读能够较好地回应学生的质疑,这是它能够成为求知寄托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文本所展示的人生境界,让她读出了更美好的生命可能性,被激发出强烈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个阐释逻辑也充分印证了她多年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的价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使她抛开传统的程式化解读,在此后的解读实践中一次次接受“情怀”感悟的召唤。
(2)“读透自然有招儿”的教学设计策略
“我教的是情怀”这一表述,体现出这既是她解读教学文本的特点,同时,她也要用之于教学。那么,文本解读的体验怎样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呢?J老师在某次《记承天寺夜游》的备课过程中,将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概括为“读透了自然有招儿”。在我看来,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教师的)一种课堂态度: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要有“盖”(原来如此)味儿……所以我发现,只要读透了,自然能想出招儿来!所谓“读透”,首先是抛开程式化的教学解读模式,与文本展开真实的对话:“可能我们所受的很多教育,使得头脑被格式化了,看问题都很死板。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如果你不摆脱那种禁锢的话,你看文本永远都是那种很单一的观点。所以那次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在文本解读上我就小心一点了。到现在这两年,我基本上不看别人的解读了。”其次,“读透”是师生一起探究文本。例如当她发现,于勒的信有不合逻辑之处,随即想到的是,可以让学生找出这些矛盾,并引导他们思考:菲利普夫妇怎么会看不出问题呢?这样不仅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而且小说的深层意蕴也就浮现出来了。类似的思路也出现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她运用自己设计的“关键词咀嚼法”,从对“丑”的分析开始,联系丑小鸭的“世界”,和学生一起梳理它“逃”的历程,一起感受“好”的生命意义。当教学成为师生一起探究文本的过程,不仅使得解读和教学浑然一体,教师和学生也成为阅读对话的合作者———这正是“读透”与“有招儿”之间的统一性所在。
3.反思附带觉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
与焦点觉知相对的是附带觉知,它“只是以某种在焦点上可知的东西为条件时才是可知的,而且其可知性也只能达到其做出贡献的程度”[10]。附带觉知是探析个人知识的关键,因为它潜藏于个人的习惯和风格之中,决定实践的独特性。在访谈中,J老师强调自己独特的解读经验,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这个经验也是在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实,她有着与于勒故事类似的生活经历,学生的质疑既触动了她的“痛点”,也打开了她调动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闸门”:“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我知道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进去,就会发现其实我的立场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她无法再置身事外地用阶级观点来解读文本,于是她发现:于勒的信是解读全文的“钥匙”;菲利普夫妇是因为无法承受事实而不想面对;而莫泊桑并未在小说中表达任何批判,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了人世沧桑中小人物的无奈。在课后反思中她意识到,成功解决学生质疑的关键,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进去”。此后,新经验开始参与到实践中,就像波兰尼(2000)所说的:“对以前每一次这样的经历我们都尽自己之所能做出了反应和领会;现在,这些经历在形成和领会目前的经历时全都发生了附带的效力。”[11]例如《丑小鸭》的重新解读,实际上是她基于自己从家乡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与这个文本展开的对话。父亲出于疼惜对她出去闯的阻挠、同伴留在家乡的感叹、自己不断更上层楼的体验……使得她从这篇童话中读出了不断追求“好”的人生境界的意义:“我觉得自己最开始没有读懂《丑小鸭》,现在慢慢有一点儿懂了,安徒生把一些非常非常重要的生命的密码,就埋在了这样的文本当中。而这样的密码埋得越多,这样的文本,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最大。所以我还会不断地来回读。”
4.求知寄托的深化:“教学教的是自己”
如上文所说,个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由确立和实践识知寄托所主导的。这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达标过程———在为寄托所激励的实践过程中,识知寄托也会被修正、被充实,从而使得个人知识的建构不断趋向成熟、深化。J老师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展开对话,最初的反思是“教情怀”,因为她是将解读重心放在了文本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上。随着解读思路与阐释成果之间、文本阐释与教学预设之间日益圆融,她进一步意识到:“语文老师调动全部生命的体验和经典文本接触,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课文就不再是教材和知识点,而成了生命的血液、智慧的泉源!教书其实教的是自己!”显然,这个“自己”既包括“情怀”,也包括教师学习和教学的全部经验,从“情怀”到“自己”,显然是更加丰满了。同时,这个“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体验、反思的自己,这样,从“情怀”到“自己”,体现出她的反思更清晰、更深入;这个“自己”也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与文本、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样,就让教学成为教师建构、检验个人知识的历程。
(二)教学解读知识的生成
一般而言,知识是能够被证实为真的信念[12];个人知识的真实性,必须从实践情境内部得到认可[13]。J老师的解读框架能够作为个人知识沉淀下来,是以教学的成功和自我肯定为条件的。
1.教学实施
“教学教的是自己”要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就要解决“教自己”和教学生之间的两难问题———“教自己”是教师要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体验。然而,学生的解读兴趣和质疑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生活经历也与教师迥异,而有意义的学习,又要求学习者要基于自己的情境和基础,以主体性的姿态投入学习实践。那么,教师怎样能够让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呢?事实上,这正是教学文本解读和一般文本解读相比最特殊的地方。J老师的策略是“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识底座”,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1)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所谓“搭桥”,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这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J老师成功地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纳入学生的视角。例如,她曾经给人大附中文科实验班的学生上过一次阅读课,是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人们给他的最高的桂冠是什么?是“人民诗人”!你看他表现的那些细节,其实都是底层百姓那种被蹂躏的生命状态。这首诗展现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那种年代的一种底层情怀,非常动人!而上这个课的这个班,被戏称为“中国第一班”,那些孩子都是“天之骄子”啊!怎么让他们理解这样一个诗人、这样一个作品?因为我自己看文本,到现在都是乡村女教师的那种视角,就是我觉得,任何文学、任何教育,最后一定要为底层老百姓服务,就是我们教书,最后一定要教到让孩子去关注底层。所以这次我要落到:孩子们,你们作为北京人,作为中国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你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在这个课里,J老师看到了作者、教师、学生三种视角。但她并没有把作者或是教育者的视角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份,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反思诗歌阅读的意义。这样,师生都作为读者和文本展开对话,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充分交流,就使得传递经验和自主学习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2)“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和知识底座”
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桥”的前提条件,是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对文本的感受。J老师自己曾说:“从解读文本,最后变成课堂上的东西,中间有很长的路,绝不是因为你有了一个好的文本解读就能够把一个课上好。搭这个桥的关键就是学生!所以你得研究学生,找准他的知识底座和情感底座。这样才能预测,这个课大概能够上到一个什么深度,和一个什么高度?”就J老师的教学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生成来看,“找准学生”是“生命线”。因为它是从“和学生艰难地对话”开始的,这个对话如果低于学生的水平,那么它将毫无意义;如果是学生难以企及的,对话也无法进行下去。所以J老师认为:“教学绝不能在学生的已知领域打转。”例如,她再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经过课前的了解发现,学生基本都能读出“金钱对人的异化”,而作品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深刻的描摹,既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学生靠自读难以捕捉的,所以她又一次将那个冲击了她的质疑作为解决的核心问题。又如,通过检查对《湖心亭看雪》的课前预习,她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作品不是没有审美感知能力,但文言的阅读是一大障碍。于是,她以涵泳相关诗文贯穿教学,既培养了语感,也建构了情境。因此,这两个课例也成为语文教师们学习的典型[14]。
2.自定标准自我评赏
J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解读很有自信:“现在我基本上不看别人的解读,能够比较主动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全部揉进文本当中,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所关心的———这种自信力从哪里来?事实上,识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按自己的标准理解经验,也就是说,实践者会自定标准、自我评赏:“智力的非言述行为竭力满足自定的标准并通过认可自己的成功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且这一点具有必然性:“否认或甚至怀疑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将会使我们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任何努力失去信心。”[15]由此来看,J老师的自信来自于被激发的主体性,和对解读逻辑的探究。从主体性方面来说,与文本的对话,使她感受到其中展现的人生意义和人格理想。这些生动而深刻的表述,仿佛阳光一样将她的识知寄托映照得更加清晰,也唤起了她的精神力量。从解读逻辑的探究来说,投入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不断在差异、矛盾、质疑中寻求合理解释和“视域融合”的过程,直至理解和阐释完全自洽[16]。因为由此得到的阐释和感悟是自己的,思路也是贯通的,所以在课堂上就能够自信地与学生展开交流。
四、结论及讨论
通过从个人知识的视角分析J老师的教学解读经验,我们发现,她是以学生的质疑为出发点,调动生活体验与教学文本进行对话;文本的启示,以及对生活经历的反思,使她形成了以“教情怀”、“教自己”为识知寄托的教学文本解读思路和教学信念。首先是使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一般的文本解读不同的是,教学解读包括两个层次的对话活动。基本的层次是教师自己与教学文本的对话,这里的关键是保证对话的真实性———如果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真诚地展开对话,就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式照本宣科,这样,教学必然会变得教条化,所以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地处置文本,必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阐释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二个解读层次是纳入学生的视角,理解学生的解读状况,这是联结解读与教学的“纽带”,也是教学解读的独特之处。其次是教学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晰了。教学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它们既可以互不相干,也可以形成交互关系;而交互的结果,既可能是彼此促进,也可能是相互掣肘。J老师的个人知识之所以使得二者建立起相辅相成的关系,关键在于,对怎样设计教学能够最优化地解决学生质疑的思考,贯穿于她的教学解读全过程。这就使得教学解读成为教学实施的有力支撑,教学实施成为“教自己”的过程。再次,反映出教学解读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第一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这是深化教学解读的前提条件。第二是不断磨炼探究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像J老师这样,对学生的质疑既不逃避也不压制,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而她的勇气,根本上是基于不断提高的解读水平,和日益丰富的解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是:J老师关于教学解读的个人知识,对于语文教学解读的意义是什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方面是“情怀”的寄托和投入生活体验,对于教学文本解读的意义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语文教师有各自不同的解读趣味,那么,教学解读的个人知识对于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王倩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在我国的教育阶段中,语文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三的学习阶段中,学生们将面临着中考,在中考成绩中语文这门学科将占据很大的一部分,语文的学习和复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中考成绩。因此在初三阶段中,老师的教学风格对初三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复习有着关键的影响。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三语文 教师 教学风格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过多的注重语文的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三这个特殊阶段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将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实践性运用相结合,提高学生中考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综合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三语文教师风格形成原因
(一)新课程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程语文学科中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体现于语文是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其人文性则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及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因而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构建者、引导者,需要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人文关怀,真善美的熏陶。因此为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人文性,语文教师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新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的理念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的理念,源于新课程语文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探究的理念强调师生之间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学习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和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还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及风格。
(三)提高初三语文教师教学效能的需要
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熟练的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规划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升学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跟中考、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初三这个阶段中,老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初三学生语文学习及复习的成效。
二、初三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
(一)重视知识的回顾和整理
在初三阶段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尤为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对学生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回顾和整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在初三复习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在教学过程中,从课文入手,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素材的“语感”为重点,从而达到对初中新旧知识的复习、衔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应用能力。例如对九年级(人教版)第二册第二单元小说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把初一、初二的重点小说引入,如《社戏》、《故乡》等,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回想起阅读学习小说的方法,对《孔乙己》等小说进行学习,由此回顾、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二)选择具有“扩导”功能的课外导读文章
在初三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防止和避免”中考语文”的现象出现,过度的注重课文的理论知识复习,而忽略课外阅读的教学。尽管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需要继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将“内外”相结合,由此对帮助学生后续的语文读写学习,并不断积累、扩展语文知识。如对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在学习体现“生命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扩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文章。由此让学生对励志类文学更加了解,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得到更好的升华和扩展。
(三)注重对知识的提升和反馈
在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及复习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专题、模拟卷的练习和考试。通过专题的练习过渡到模拟卷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点转化为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综合性的整体练习下,渐渐地适应中考的考试模式。语文教师也会通过学生在模拟卷中的检测,检查验收学生学习及复习的效果,进而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初三学生的复习。学生在中考模拟试卷的练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知识点,培训适应中考的速度与状态。另一方面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复习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三语文教学阶段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形成自己一定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学效能,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对初三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对整个初中语文知识的综合复习,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仅体现在书面中,更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作者:程龙平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塘河初级中学校
一、目标意识欠“精”
教学目标,这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的目标。青年教师明显表现为对目标作用认识不够,目标意识淡化,甚至视目标为摆设。于是在目标的确定、显示、达成等诸方面易陷入误区。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课前制定的目标没有或没有充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导向之外。如第十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一教师制定了“边读边想,读读议议”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毫无体现,学生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这种学法,目标显示不清,实施落空。
4.目标达成忽视反馈。
有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目标的制定、实施,但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检查,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一提目标达成结果,似乎就只是看单元测试和月考、期中、期末总测试成绩。
二、教前备课欠“全”
1.忘备学生。
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情感需要等年龄特征。有些教师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许正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桥铺路”,续接这个学生知识理解的“断层”,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话,评价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要用学生的眼看、用学生的嘴说、用学生的心想。
2.忘备自己。
备课时切莫忘记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案设计中,有范读,自己课前读了几遍?能作示范吗?有板书,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书写时注意什么?有讲授,教案上的书面语口述起来是否流畅?是否简洁?是否有吸引力?使用电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确、熟练?
三、课堂设计欠“新”
1.不会抓重点。
一些青年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课时内容、课文、单元、整册教材之间的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内容孤立起来,难以切准教学重点。多表现为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从一个高度上“鸟瞰”教材,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以点带面,主次分明。
2.不敢变方法。
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一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大多按课堂原有段落顺序教学,对于适合变序教学的课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变序教学。如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一般处理是从头至尾逐段学习,这样既浪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又显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课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兼课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纲举目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学风格欠“实”
1.表演化倾向。
有些基本功较扎实的青年教师为充分展示自身素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表演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展示化倾向。
有的教师想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实现各种教学训练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唯恐遗漏其一,训练课上成展示课。教师还未作指导,即要求学生练习,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又匆匆转换题目。结果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学生手“忙”心“茫”,难以做到“一课一得”。
五、教学机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师,课堂上往往希望学生按自己设定的程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一旦发生学生“越轨”现象,或“束手无策”,或“行政干预”,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时,安排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图意,预计教学环节分三步:学生杂乱无章地说;教师提示,由远及近地说;学生按顺序说。可课堂上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就依顺序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师哑然。如能对该生加以表扬后再引导:“刚才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谁再来说一遍?”即能达到预定效果。
六、评价手段欠“准”
1.无针对性。
对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反馈,教师一味用“好”“很好”“错”“不对”等字眼评价,无针对性,笼统化,粗线条,学生不能从中获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如换成“棒极了,你说话很有条理”“虽然不太准确,但你很勇敢,下次会读得更准确”等有极强针对性和丰富感情色彩的评价,学生会做得更好,学得更有趣。
2.无多样性。
评价形式只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学生鼓掌,忽视应用教师的表情(如微笑)、手势(如竖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画五角星,发小红花等)评价方式。
3.无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只重复学生的语言,不置可否,让学生茫然不知对错。
作者:冯蓬勃 单位:甘肃省华亭县安口小学
1课堂教学中的伦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伦理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的影响,暴露出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的伦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1.1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是教育问题的关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教师的专业伦理方面呈现出缺位现象,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变化[1]。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顺应改革大潮的形势,严于律己,但也有个别教师不能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被利益意识驱动了良知,从而使教育教学发生了某些偏离。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严谨治学方面有62%的学生和76%的教师均认为:能够认真上课、备课、及时批改学生作业。20%的学生反映,教师不能及时批改作业,更有甚者让学生帮着改作业。还的有的教师认为备不备课都无所谓,这样工作上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体现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仅当作生存的手段而已[2]。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中,这篇文章重在情景教学;而有的老师松散的治学方式,既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动笔画画秋天的图画’,也没有给学生准备展示秋天情景的图片等;而是跟其它课课程的一样教学模式:泛读---学生读---学生悟---学生学(生字词),这样一节课就匆匆了事,接着又进行下一课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极力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吗,以丰富的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语文的有效教学。对于教师这种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教师的形象也受到影响,最终降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2教师只‘教’不‘爱’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看成并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主动性、发展性的个体。”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中有6%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有34%的人认为“这是难免出现的,但可以原谅”;有40%的人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坚决避免”。不过,在这其中有24%的教师经常讽刺、讽刺、挖苦、歧视学生。除此之外,还有48%的学生和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者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对其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逐渐失去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造成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还有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有21%小语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的惩罚方式:罚做作业、罚劳动、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3]。
2解决教师伦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小学生由于入学未深,未形成具体的价值观。因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低端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点,以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1强化继续教育,提升教书育人意识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新的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断的获取并更新自身的信息,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成果来武装自己,从而具有创造性的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等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此,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在职教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具有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体系,从多方面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与教。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4]。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5]。因而,21世纪加强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2.2学会自我迁移,客观公平对待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师:“面对高山,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学生:“这么高的山,我爬不上去,老爷爷也一定爬不上去。”这时,如果教师只是希望学生按传统的思维说:“老爷爷会想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而批评学生不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会是一种严重的打击,无形之间就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在以后的课堂中就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因此,作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扬其长而避其短,树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能体现出教师良好的师德。除此之外,我们的还要学会自我迁移。每当遇到困境时,要有意识地转换目标,冷静分析事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最主要看自己是否进步就行了。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重视和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净尘埃,必将再现教师崇高的人格光辉,基础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教学意识问题
(一)教学动机方面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问题的出现,首先体现在教学动机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许多语文教师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为了成绩和分数而教学,完全以学科教学、应试知识内容为主,使语文教学成为应试教育下成绩和评分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在名誉和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语文老师存在互相攀比的问题。班级分数变成了教师之间互相比较和评定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观念和动机下,教育中心和方向势必会偏离教育的本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牵扯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为什么教”反映的则是教师教学动机的问题,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教师并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在灵魂和本质原因。仅仅掌握了教学方法,传授了教学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教学动机和观念,估计很难成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这种问题观念的出现,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且本身也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学动机在这一层面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观方面
心理学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师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的是什么。容许学生犯错,其实质是一个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正是这种学生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反应出不少教师存在的学生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语文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理性看待。学生犯错误不可避免,但是往往有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产生偏见性评价,认为这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很少,不但给予言语行为上的批评厌恶、冷漠等否定情绪,更从心理上降低了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甚至有些语文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直接归于智力原因,并给予学生语言、行为上的消极暗示,更促使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期,一般为0~20岁,如果有过严重的被人欺辱或者欺辱别人的经历,或者经常受到羞辱、嘲弄、讥讽、刁难,那么就不太容易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充满温情与仁爱的氛围中,才能生长出和煦、细腻、体贴的心灵”。其二,语文老师的学生观问题也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缺点方面。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更是存在教师对于学生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纠正,反而嗤之以鼻,颐指气使的现象。一个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优点是特点的善用,缺点是特点的错用。有些语文教师无法正确看待学生的缺点,更无法谈得上爱学生。学生毕竟也是孩子,有时候做得没那么好,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至善至美而纯真的。其三,有些教师给予学生的则是有条件的关爱。此种对待学生的观念也是不对的,比如“你按我说的去做,我就对你好一点……”,这样的观念不仅使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条框和规矩之下,无法自由地发挥和成长,缺少创新力和想象力,也容易对教师的“说教”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对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坚定信念是爱,爱不是执着,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是尊重,是低下身来和孩子在一起。语文教育之道,首先在一个爱字“,对学生发自肺腑,真挚朴实,专注如一,不求回报的爱,这是构筑语文教师教育高地的根基所在。”北大程郁缀教授反复强调“我以为最大的教学法,就是爱,对学生、对教育发自灵魂深处的爱!”钱理群教授也呼吁“教师的心里必须装满学生,教师的职业魅力与价值在于对学生的生命负责。”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将教师职业仅仅视为“谋生手段”、对学生漠然视之的教师,能有什么样的策略、技法让他创造人生的奇迹呢?由此,语文教师的学生观是否端正,不仅是教师职业价值大小的体现,更关系到对学生生命的负责程度。当今教育之下,语文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学生观,端正教学观念。
(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状态方面
教学体现的是“教”和“学”的关系,而现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教师“痛苦地教”和学生“痛苦地学”的现状问题。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教师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平均分的枷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学生的分数更高一点,这些无形中已成为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有时候即使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成绩也依然提高甚微;有时候即使有了不错的教学质量,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快乐。这样的现状毫无疑问是让人惋惜和遗憾的,没有爱,没有希望和快乐,只有形式和分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灵魂成长变成了空谈。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和导航标,是传道者,管理者,更是示范者和研究者,在多重身份的扮演下,语文教师保持正确教学观念和自身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师教学的“相”与“质”的方面
今天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相”和“质”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本质”的问题。相从本质而生,能透过表相触摸到事物内核能力非常关键,否则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会迷惑。有的语文教师仅仅学到了这个“相”,于是被表面所束缚,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和内在灵魂。一切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都是为学生而服务的,了解并接受当下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状态和情形,才抓住了教学的核心即“质”。学生所需要的是期待温暖爱心的渴求,是对生命美好、快乐、智慧和喜悦的向往,所以教育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开启人性内在本质的智慧。教育从爱出发,从生命出发,传播智慧、真理和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生命,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美德,健全诚实守信、勤劳朴实、尊老爱幼等高尚人格,才是最本质最真实的需要。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样才不会在教育的路上偏离方向导致迷茫。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观念转变策略
(一)身教重于言传
语文教师要实现观念转变,必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以自身的示范力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身教观念符合“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去爱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在体验中悟道、学习,也让学生在教师的身教中感悟,获得生命的成长。当然,这种身教也必须要建立在爱的前提下。爱学生是基础,是必要条件。如果被问起当一名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著名学者李镇西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爱生”的首要条件下,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用爱,去获得学生的爱,用信任交换信任,用真心去培育学生生命的成长。此外,教师注意身教重于言传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叶圣陶说过“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卢梭也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可见,教师要用自己身教的力量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使学生在这种教育引导和感悟之下悟道学习,有所收获,并实现心灵的熏陶和生命的成长。
(二)学会倾听,播种梦想
在新课改之下,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爱出发,执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还要学会倾听,在学生在心灵深处播种美好、无私、伟大的梦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本质、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它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包括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发表的意见、提出的看法、产生的疑问、引发的争论以及作出的错误回答,都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样看来,教师的倾听,不仅仅是能力、技巧与意愿的问题,更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因此,学会倾听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反之,教师倾听意识和倾听能力的弱化,从本质上说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忽略,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特别不能忽视的就是梦想的力量。一粒种子可以产生爆破石块的威力,尽管它起初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提供成长的动力。梦想就像是一只牵牛的鼻环,是引领孩子的最佳方式。李彦宏说:“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所以教师也应该是首先建立起自己的梦想,再去点燃自己学生的梦想。
(三)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养成
语文教师只有时刻抓住教育本质,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才不至于偏离轨迹,一味的知识教育,研究教学方法,而不以教育的“质”为中心,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教育专家杨东平在成都金沙讲坛上再提教育的本质———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绝不功利,而且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换种形象的比喻,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不带半点功利性,非常人文性地去启蒙、唤醒、打开、点燃并培育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或者是达到教育本质的一种方法途径。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的养成,才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知识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用知识的工具性帮助学生体验生命,让学生们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感受真实生命的喜悦,才是知识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教授知识,传授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心灵的事业,也更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如果束缚于成绩和分数的应试形式,教师痛苦地教,学生痛苦地学,教育的意义何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真正的教育是发自教育者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工作乐趣和幸福的,更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收获、在生命和精神成长中全面发展的。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人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阳光和美好等。肖川在论及教育方向时也说过“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抓住教育的本位和核心,从爱出发,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给予他们阳光、希望、快乐和一切美好的精神引领,养成他们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人格素养,是教师生命个体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的必需。教师在这种理念下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快乐的氛围共同收获,实现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和提高,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标。
作者:薛珊珊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一、注重语文教师的激情塑造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多的激情。原因在于:首先,中华民族之语言丰富多彩、文化博大精深,这为教师的教授思路、教授方法、教授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甚至是无限的遐想;其次,从学习的主体来讲,中等职业学生本身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加之小学和初中形成的语文枯燥性印象,导致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吸引力;针对职业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搞得富有创意和激情,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心理,进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能”。教师的激情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的,其中,精妙有趣、回味无穷的语言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二、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吸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引导他们积极交流、敢于实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乐观积极、表现欲强,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相互学习、师生互动的平台。其中,将课堂教学搞“活”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上避免整堂课都由教师讲授的现象,采取“引导式”“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同学发散性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由教师单方向的讲解转化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催化学生的活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实现独立、创新等重要品质的培养。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静态和动态、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在文字中加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课堂教学不仅丰富,而且有趣,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安静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把语文课设计为表演、演讲、朗读比赛、文学鉴赏等多种形式。例如,讲授《致橡树》时,我就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前发一个主题朗读比赛“通知”,可以自主朗读,也可以多人合作朗读,让学生自发报名,并做好比赛准备。由我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委会,进行当场评比亮分,再由我适当点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教学效果显著。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版块中,进行学生互动。在“介绍”专题中,进行“破冰”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介绍人、被介绍人等角色进行互相介绍,进而让学生就其主题进行相互交谈、即席发言等,并让学生进行互评与打分。三是适度开展课堂外教学。社会是学习的课堂,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必须“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文学类电影,组织本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开展文学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拓宽视野、激发创造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需要学生不断感知、充分理解、不停顿悟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中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破除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快乐去学习;让职业中学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要成为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载体。
一、善于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提升授课的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中,若一直运用较为严肃的讲授方式,不但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若适当运用幽默的艺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针对语文教学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它能够将语文教学中较难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学道理更加清晰化,将原本生涩难懂的道理更加简明化,同时能够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情绪,调动其学习热情。据相关调查统计,有超过98%的学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课程上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幽默性的教学语言的功效,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语、成语等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趣味化,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化,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外,老师还需把握幽默的度,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交流为课堂主题,忽视了知识的讲解与回馈,则也是无效的幽默艺术。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落实,传统的老师主导、权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同样,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作用的发挥,适度地将难点进行有效点拨,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将学生导入课程思考中,同时针对较难的理解性语文知识,老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将关键思路予以启发点拨,帮助学生逾越思维障碍,使之能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具有其强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恰当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来源。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扬学生的课堂作用,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示,聆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对其给予肯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重点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因而,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虑方向,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答题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运用富含激情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功能,通过从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简性、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及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出发,去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文学习中调动自己的全部学习热情,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姜平单位:四平市第二中学
1.新颖的课文导入
一堂课成功与否,课文的导入是关键,一个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关注,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好奇,才有想学下去的欲望。课文的导入首先应该和课文紧密联系,不能因为提起学生的兴趣而远离了课堂教学内容;其次,课文导入应该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声、光、色等感官元素,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情景式教学课堂
“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忽了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导致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差。新课改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其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所改变,建立情景式教学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建立情景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丰富课堂活动,在课堂中多进行有效丰富的课堂活动,比如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其应用能力。
3.运用优美或幽默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传情达意的符号,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比如《雨霖铃》、《荷塘月色》等等,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如果教师能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有画面感的诗情画意的世界,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还能让学生融入作者的感情里,或悲或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优美的语言来讲授,有的课文需要雄壮的语言,有的课文需要激昂的语言等等,不管怎样,幽默这一语言在很多课堂中都可以运用,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幽默是吸引人的最好方法,在课堂中不时用幽默的语言会让课堂气氛愉悦融洽,当然,幽默也应该有限度,不能过度使用,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
4.利用现代化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而言,他们应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而言,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课外运用多媒体辅助学习,比如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网上阅读电子书、运用多媒体完成作业等等,学生是接受教学内容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也至关重要。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充分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内容和课外学习互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甘正东认为,“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practice),指教师凭其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反思性教学主要分为“活动前反思”、“活动中反思”、“活动后反思”三类,“活动前反思”既有对以往教学活动的反思,也有对未来教学活动的设想,这主要体现在备课过程中,前面已经叙述了备课,这里不再赘述;“活动中反思”即指向当前教学活动,是对当前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的反思,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这里主要谈论“活动后反思”,指刚完成的教学活动,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一堂课以后,要对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对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思考,对本次教学活动实施情况与之前设想的不一样的地方进行分析,对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整理,撰写教学日志或者心得等。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理念,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立足点,其次理解课程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备课、教学方法及课后进行反思,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求索,成为一个适应新课改的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作者:龚勇军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
论文关键词:彰显语文教师教学个性
论文摘要: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挖掘自身的优势,逐步走上个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条件如下:1.教师要博学多才;2要与学生融为一体;3.要挖掘自身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改革打破了以往的旧的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走上个性化教学的道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己的个性教学呢?
一、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化是与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主要表现
1.处理教材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之上,其在实施建议部分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反省意义的具体要求。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写作方面,强调自主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对关键性的课程实施与终端评价,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些要求必然促进语文课程由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的课程”。
2.运用教学模式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执教《最佳路径》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你心中的路径。学生一下子高兴极了,纷纷动手画起来,几分钟后,他们跃跃欲试,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画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学生先是一阵吃惊,后来觉得新鲜,都抢着举手,于是班上涌现出了“陈设计师”、“李设计师”……甚至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同学也自豪地说自己是未来的设计师,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比例结构不恰当,但听到他们有条有理地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相信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阅读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都能自信地发表意见。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各抒己见。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
1教师要博学多才。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渊博的学生。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维。人的个体思维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偏重于抽象思维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逻辑严密,判断准确,善于概括和推理、分析和综合。而偏重于形象思维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善于演绎和分析。当然,思维类型的“偏重”并不等于单一,更多的教师是“兼而有之”。另外,要有过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融合。什么是融合?我认为融合就是共性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践表明:通过交往融合,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改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我在指导《匆匆》一文的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了课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个性品质。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这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能够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呢?是否感觉到做教师的快乐呢?
3.挖掘自身优势。自身优势简单说就是个人才干,我认为,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强项,强项就是我们的优势,是自己的非凡之处。教师要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设计课堂作业,以欣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应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只要我们老师放下架子,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孩子们一定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便能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比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以桃子、苹果、花生来比喻不同的人,看似形象,实则牵强附会。桃子、苹果红艳艳地挂在枝头就有错误吗?花生悄无声息埋在地下就该永远提倡吗?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以单一的思维定式规定学生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严重剥夺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利用教材全面地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去发展,才能使个性充分张扬,教师也就因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受到学生的喜爱,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1世纪是需要个性的时代。社会呼唤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培养个性化的人才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都应挖掘自己的优势,“打开镣铐,自由跳舞”,逐步走上个性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属于自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优势
1、这批新聘教师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中文占70.6%,初教29.4%,可谓专业棒,文化知识扎实。教师资格均是初中,层次高,完全可以胜任小学教育。
2、这批新聘的小学语文教师平均年龄23.3岁,。他们是经过教育局严格按照招考简章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层层筛选,最终获胜的同志,才得以上岗,可谓来自不易。因此,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工作态度端正,情绪饱满。
3、通过认真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一定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能初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知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实施教学,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二、不足
1、缺少教学理论素养。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整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道语文教育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的建议、评价的建议等。
2、没有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只是机械地抄写现成的教案,至于人家教案设计的理念,不得而知,仅仅是为了学校的应付检查。
3、缺乏岗前培训。基本的教学常规欠缺,常常在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下,仓促教学。教学时,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回答问题,也仅仅是前排的几名同学,不能够照顾到班级的全体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步骤混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完成,在教学时,他们是常常混淆,分不清课时。
5、课堂板书,粉笔字很差,基本上是属于“火柴棒体”,很不规范。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建议
1、定标即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批新聘的各科教师,他们有知识,有精力,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因此,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教学的重要步骤,是他们走好教学人生的关键环节,我们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学校的工作特点,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目标,专人分管,并扎扎实实地实施。
2、建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让这些新上岗的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这种模式实施教学。让他们先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功力,然后在放手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自由驰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
的基本步骤。一课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重点是认读字母;第二课时重点是学会拼读。具体的步骤是:
第一课时
(1)利用“情境图”引出字母。
(2)认读字母。
(3)利用“表音表形图”加强对字母的记忆。
(4)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成果。
(5)描红仿影学写字母。
第二课时
(1)复习字母的认读。
(2)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把握拼读方法。
(3)运用拼读方法进行拼读练习。
(4)描红、抄写音节练习。
“词串识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般可以分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
(1)激趣入境。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
(3)将词语与事物挂钩。
(4)词串连读,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
(2)读词成串,边读边想。(把每行的词连读成串,边读边想象画面、场景、情景等)
(3)连串成篇,形成积累。(把词串连起来当作一篇韵文来读,熟读成诵)
(4)识写结合,指导写字。
另外,还有阅读教学模式,习作教学模式。等等。
3、严训即是严格训练。就是各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师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严格按方案内容踏踏实实地实施培训。走培训掌握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检验理论效果,总结形成教学经验,再实践,在总结,不断提高,直至达到目标。尽量少走弯路,减少盲目,立志早成才,快成才,为明光的基础教育服务。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在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一位教育家曾说“深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做好这份职业”,教师也一样,只有教师深爱着自己的职业,教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他们也在传授着他们的“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广义上的“理念”,它既包括对人生价值的见解、对道德法律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赞扬和对知识的探索与求知等等。在职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本质是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上面所说的广义上的“理念”,而对于语文教师这一团体,“教学理念”则相对有一定的定向,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执行“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等等。
1.2提高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词,很早就被提出,但大部分的师范类高校则是近几年才加入《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门课程,这个也是导致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和职业认同感较弱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大部分教学质量较低的在职语文教师中大多数是老一辈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素质很多都与我们现代要求的专业素质脱节,所以则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培养教师树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要求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2更新教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对知识的传授,只有充分掌握知识,才可能对知识进行传授,同时把握好教学的技巧、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下也提供两点来简单阐述。
2.1更新教学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语文教师总是犯一些知识性上的错误,如字词写错了,拼音写错了,或者在分析文章时,分析的方法出现错误,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对课本知识不熟悉而导致的,因此在职的语文教师必须不停地更新他们的教学知识,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正确记忆和理解,此外随着教材不停地改版,内容的删减和增变,还有对语文知识量的不断扩展,所以教师除了更新教学知识外,还必须增加关于语文教学上的其他专业知识,并要融会贯通地用于课堂教学上,这样才能深层次地提高教学知识。
2.2提高教学质量:评定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课堂教学效率和活跃度,而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较差的原因往往也是因为课堂效率较差和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个原因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语文这门科目的教学特点则是最重要的理由。
3教学经验中的自我反省和教学实践中的自我总结
针对在职的语文教师教学质量降低的现象,教师不仅仅从外在客观的原因分析,更应从自身内在的原因好好分析一下问题与原因,而且必须是在现实的教学经验中分析,以下提供两个例子,进行简单剖析。
3.1在教学经验中自我反省:出现问题后,正确的做法是进行自我反省,而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而言,可以说,每个语文教师的缺点和有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自身的教学经历中自我反省,才能准确地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先进行教学质量的自评,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接着好好地整理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错误与不足,这些错误和不足是如何造成的,自己是否正确地处理好,之后的教学中,是否还犯过这些错误,是否有完全改正,然后会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出教学经验,并认真思考这些教学经验的作用与实践活动,最后则是进行实践活动。
3.2在教学实践中自我总结:上面已提及在教学经历中进行自我总结,而下面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教学经历指的是从事一段教学活动时间,而教学实践指的是在从事教学活动,它针对性地指向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善于总结才能更好从事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在每一次地课堂教学上进心自我总结,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讲解、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效率上进行总结,在不断自我反省和总结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和有效化的做法与措施。
4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课堂、讲座和座谈会等
为了提高在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但除了让教师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外,还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资源,对在职语文教师进行职业再培训。
4.1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传统来说,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往往是一个教师们交流的活动,一般都由两个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集中学习阶段和在职研修阶段。在第一部分中,不同学校的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每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了解,更需要深度思考,其他学校的教学方式的优劣点,是否能将优点取出,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上。第二部分是在职研修阶段,这个阶段中,主要针对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与见解,通过定期举办这些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糅合融会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4.2开展关于教师教学有效指导的座谈会、交流会和讲座等:除了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并积极开展与优秀教师们的教学交流会,让在职语文教师能更好地从实际教学中学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教学本是一件痛苦与快乐并存的事业,但教师把热情与认真投入,它就会给你一份满足与幸福。
作者:李红艳 单位:西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主要问题
(一)思想亟需转变,缺乏自我创新。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知识点教学以及“满腹经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师的教学标准。一线教师要摒弃部分传统枯燥的教学设计,更不能依赖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现代辅助技术不掌握等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创新使课堂充满情境和乐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获取经验。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要推出校内提升科研能力计划,鼓励引导教师自身树立科研意识,重视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典型教师的科研宣讲和培训,让其他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存在与日常教学中,互相交流不断反思和研讨来提升科研能力。
(四)改变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方法多样化。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层面就应该重视多样化评价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与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等。具体做法是学校应成立专家组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教师进行随机随堂调查,对教师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否合理开放和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授课方式多样化情况、授课技巧、课下举办针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期末再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学生成绩与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作者:杨彦彦 单位: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对课文大胆而有益的取舍
上课之前,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筛选。备课时,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课文的选择,选文对能否充分利用教科书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中学语文课文篇目分为基本与非基本、讲读与自读、精读与略读等常见的几类。但笔者认为,把中学语文课文篇目分为经典课文、一般课文和辅助课文这三类比较合适。教师应精读经典课文,省略或泛读一般课文或辅助课文。
1.对经典课文的取舍。经典课文是前人传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经典课文很重要,但也不能一概笼统地全部精读。要抓住经典课文的关键细节来细细品读,细节所蕴含的历史人物的知识、能力、思维及情感等,对学生会起到积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细节即中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第一部分的细节是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狗咬伤人事件,第二部分的细节是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再如《海燕》一文,第一部分写暴风雨来临之际,海燕在空中翱翔,展示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是写暴风雨接近时,海燕的奋搏精神,以乐观的心境和必胜的决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描绘的是暴风雨到来时的情景,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来临的战斗豪情。对于经典课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经典知识和技能;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结合,悟出一些适合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生活哲理。对《散步》、《送东阳马生序》、《范进中举》等文章,精读才行;而对《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等文章,则略读即可。
2.对一般课文或辅助课文的取舍。对于一般课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把一般课文当做课外资料进行阅读,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与经典课文章有关联的一般课文或辅助课文,要抓住作者不同的心理变化特点,才能最终领会文章和作者当时的意境。
二、对课堂环节大胆而有益的取舍
1.识字环节的取舍。对于识字的环节须采取不同的取舍。对于课文后列的一些只需读准字音的生字,教师就可以把它当做课后作业,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同时认读生字。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若发现读音错误,则要及时纠正,以增加学生对正确读音的记忆。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舍去一味地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这样会大大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为,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但不会写的生字,通过多次接触就会写,甚至会明白生字的意思。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对生字的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片段。第一个片段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自己先读一读(没有预习)……跟着我读这里面的生字“确凿、菜畦、桑椹(葚)……”;第二个片段是:教师出示生字“确凿、菜畦、桑椹(葚)……”后,先指定几个学生读,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同时纠正发音,然后一起读。显然,第二个片段是省去预习生字这一环节,既节约了时间,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效果。
2.复习环节的取舍。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流畅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做出大胆而有益的取舍,让课堂变得简洁明了,让学生知道重点所在,而不需要教师刻意去点拨什么是重点。比如,新课与以前所学知识不太衔接,对旧知识的复习环节就可以省去;旧知识要在不知不觉的教学过程中插入,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会将之与新学知识做对比,印象也才会更深刻,效果也才会比生硬的插入好得多;而生硬的插入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分散其注意力。这时,对旧知识的导入环节就不必存在了,一定要大胆舍去。再如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因各自原因,老人要走平顺的大路,小孩因好奇心想走小路。老人和小孩对作者都很重要,此时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从后文可看到:作者选择了小路。这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学生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体现了作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体现作者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小孩的爱护,字里行间体现了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环节是文章的主要骨架,因此不能省略。但我们可以把作者与母亲的对话,以及最后作者的决定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自己和长辈在一块看电视时,因兴趣不同而对电视节目会有不同的选择,自己会有怎么样的选择?读了《散步》这篇文章后,自己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3.避免肤浅问题的提出。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盲目地提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很多教师都会应用一种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读题———质疑”模式。这样会使学生提了一些重复或无关紧要甚至偏离题目的问题,使学生不但没学到有用知识,而且还浪费时间。这个环节不是简单地走过场,必须让学生学会精读和深读课文,并在精读和深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和疑点,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时,教师要根据文中主人公的三次历险“半夜墓地试胆量,亲眼看见凶杀案;三人登上杰克逊岛,无拘无束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的情节,逐渐扩展学生的思路,结合当时社会、教育等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板块的重组
板块的重组,就是对课文进行必要而有益的取舍,将类似的文章重新组合成更优质的教学板块。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板块的方式进行大胆而有益的取舍,从而开展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还可根据文言文“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特点,把类似的几篇文言文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学习的办法,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因同样都是描述景象,教师可以把这两篇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比较两位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中心思想,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两篇作品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两篇作品作者的印象和对两篇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类似的文章,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总之,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前瞻性,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大胆而有益的取舍、补充和选择,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学生生活,更具有时代性、鲜活性、丰富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到更丰富、更实用的知识。
作者:羊良兴 单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学校
一、教学理念更新
目前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都得以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要求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以此方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语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的内容
(一)“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育的整个活动要围绕学生进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只有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教学就会产生好的效果,就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一是新时期的高中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可以学好语文;同时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由于学识水平的不一致学习语文的水平和速度是不一样的。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教学课堂。三是新时期的高中学生认识新生事物的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都有在认知过程中的创新潜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创新。
(二)“引导、合作”的教师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师道尊严”,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的课堂讲话就是“圣旨”,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发表自己言论的“资格”,这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格格不入的,长此以往会给学生的“惰性增色”,不利于素质教育教学下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因素和学习的“情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新时期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这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基础。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己当前位置,确保发挥自己“导疑、导思、导问、导学”的引导作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二是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建立和谐有序的教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鉴于以上两点,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观念,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有效,让学生学到有趣、学有所得。
(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
一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会学生运用改进的学习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是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语文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将新知识同化吸收的过程,为此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是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应该基于学生对学识经验的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通过参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和反省来主动建构,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改进教学教法。比如运用时下较为流行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感受新生事物,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坚持教学研相结合,用教学研究的理论更好的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四)“与时俱进”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认可,这就需要教师有“与时俱进”的评价观念。因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仅有管理、诊断功能,而且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发学生“进入状态”的功能,评价运用的结果就是能否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教育功能。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一是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激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通过评价让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在“调节”中有所受益,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数学思维,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三是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原有水平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只有更新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激情,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李庚杰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