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方面论文

时间:2022-05-07 10:1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财务会计方面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不明确,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极大影响其快速发展。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从财务信息使用者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 委托 会计信息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明确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都制定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规范,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规模、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以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为背景制定的财务会计规范,与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资金运行的模式差异较大,再加上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研究和制度建立上的缺位,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的困惑。

财会人员的双重受托责任,源自于委托关系,他要求财会人员同时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核算控制和监督经营者的双重责任。按照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均属中小企业之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却浑然一体,企业所有者自行管理企业,也就是企业不存在委托关系。财务会计人员只接受所有者委托,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无偏离原定的企业目标,确保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却仍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代表利害关系各方,保证为所有利害关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这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又一困惑。

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方面正面临着漠视相关法规和制度,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还存在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老板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控制资金风险。

二、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是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的,虽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者用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但由于经营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着财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的权利,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从自己的决策需要出发,直接从企业取得比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如果以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为主导,则企业会计所披露的范畴就不再仅局限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了管理会计等内容,不仅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更重要的是还易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其次,税收征管需求也不适宜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导。从会计信息使者的划分看,税收部门与投资人、债权人一样都受法律保护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但是税收征管部门不是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者,及时足额缴纳税金只是企业向国家应尽的义务,是对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把满足税收部门的信息需求放在主要位置,而忽视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企业也缺乏主动提供信息的内在动因。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层和税收征管部门都不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企业也有意愿向其提供信息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债权人。债权人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无法精确的贷前判断;二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信誉度不高,风险较大,对其实施监控的成本较高。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而从中小企业方面看,大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保守,不愿泄露企业相关信息,却不知无意间扩大了外界,特别是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这就造成了虽然目前政府已出台了多项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仍十分谨慎。因此,中小企业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增强信息披露意识,规范会计核算,向社会特别是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逐步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提高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析财务会计目标

摘要: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必须在认识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辨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关键词:财务会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职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前言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性质。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仍处于见仁见智的状态。笔者认为,必须在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基础上,辩证认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愿望,其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有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互有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方面来探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讨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追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影响投资和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以及综合运用,才能进行。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问题。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辩证统一

目前无论是受托责任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还是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其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主要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在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企盼性基础之上,单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讨论财务会计目标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以外,还应从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财务会计目标的认定既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能力。

第一,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有些是现有的,有些是潜在的。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期出于对不同利益的追求,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作为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产品”只有一种,即会计信息。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无可替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务会计必须是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会计信息。

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而财务会计作为人为的信息系统,却有其运行的固有规律及相对固定的要素、结构与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个系统如果其要素、结构没有改变,则其功能一般也不会改变,而功能没有改变,则该系统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也不会改变。当然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可以改变的,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在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尚未发生变化之前,不能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第三,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由于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失去或部分失去财务会计信息原本就有的有用性。

基于以上原因,在考虑财务会计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考虑以外,还要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力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

四、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尽管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体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客观职能的辩证统一,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或执行了反映和监督职能以后会计信息就会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就能实现。这里还有一个会计信息加工出来以后是否“适销对路”和“价廉物美”的问题。“适销对路”指的是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而“价廉物美”指的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体现为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因为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职能看,其力所能及的就是这些方面。至于相关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个体和总体相关性之区分。从个体相关性看,由于其所涉及的是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和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驾驭、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因素,而所有主观愿望和能力因素都不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能左右的。因此笔者认为,不宜将个体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或财务会计目标是否实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从总体相关性看,由于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繁荣而产生、发展的,所以财务会计的“产品”———会计信息,就必然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需要。也就是说,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而言,会计信息具有与之俱来的总体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对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如果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也具备了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我们应该认为会计信息有用,财务会计目标已经实现。同样会计科研成果(会计理论、会计思想、会计观点等)如果能指导、规范会计实践最终得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会计信息,则可认为该会计科研成果是科学、客观、可行和有效的且价值为正。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议工程项目交付后的财务会计管理

摘要:本文就工程项目交付后的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谈了几点看法即组成善后工作小组;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应监督、协助拟撤消的项目经理部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企业的清欠办公室受理各撤消机构的债权、债务后独立核算,日常会计工作应由企业总会计师直接负责。

关键词:工程项目;财务;会计

按照规范的项目法施工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为新承接的建设项目而组建的工程项目经理部,应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并基本完成各项结算、竣工资料交接等手续后,随之撤消。本文拟就此后的有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组成善后工作小组

施工企业对拟撤消的所属独立核算的工程项目经理部,成立由企业主管领导牵头,经营预算、财务、物资、机械、工程、工会、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以及被撤消项目经理部经理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善后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同时,企业应设立清欠办公室,除负责整个企业的清理外欠工作外,还负责接受被撤消机构的债权、债务、档案资料等,并进行项目竣交后的债权债务清理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应监督、协助拟撤消的项目经理部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1.经营预算部门

负责将工程项目的最终决算报经建设单位审批完毕,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2.物资部门

负责将甲方所供材料的帐项核对签认完毕以及所有自购材料的手续完备(发票、点验、出库料单、动态表等),并将工程剩余材料或出售、或退货,使其尽可能减少到最低存量,经工作小组协调将最后剩余材料按市场协议价有偿调拨到所瞩其他项目;租赁的周转材料全面清点向租赁方移交,并办理好租赁费清算手续;自购周转材料列示清单由工作小组按市场协议价有偿调拨给企业租赁公司统一管理。上述手续齐备后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3.机械部门

负责对租赁机械设备维修后向租赁方归还,并办理完租赁费用清算手续;自购机械设备原则上按财务帐面净值由工作小组协调向企业租赁公司作有偿调拨;不够固定资产管理的生产工具、备品虽已全额摊销进入成本或兼用,也应做出移交清单,经工作小组协调后按协议价有偿调拨给企业租赁公司。上述手续齐备后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4.办公室

将已全额排列企业福利费的食堂福利设备、炊具等列出清单,由工作小组协调在企业内各单位按实际需要无偿调拨;由企业工会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项目经理部向企业工会组织办理交接手续,或由企业工会直接无偿调拨给其他单位。

已全额摊销进入成本费用的办公用低值易耗品、家具备品以及仍有实物存在的临时设施等资产,项目部参考市场价,经工作小组审核后由企业行政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偿调拨给所属其他单位;自购办公用固定资产按财务帐面净值由工作小组协调有偿调拨给企业所属其他单位。

上述手续齐备后交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5.财务部门

根据各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资料认真进行实物资产、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按会计核算要求计提相关的税金和费用;根据竣工审计意见书进行必要的帐务处理,包括根据工程质量状况预提该项目的保修费用等。

帐务处理的要求:所有债权必须有对方单位或个人签认;所有的帐面实物资产降为零;所有负债要有详细清单;所有收入、费用要按规定核算到企业规定的截止日期并进行结转。

最终的损益上转企业财务部门,最后做出移交财务决算,并附工程有关详细报告,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决算情况、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税金交纳及其他需披露的重要经济信息等。然后将所有帐簿封帐后连同会计档案等向企业清欠办公室移交。

三、企业的清欠办公室受理各撤消机构的债权、债务后独立核算

日常会计工作应由企业总会计师直接负责根据工作小组的安排,必须保留的善后工作人员(包括向甲方催款清算人员、必需的财务管理人员等)派到企业清欠办公室助勤,进行进一步的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其余人员能在所属各单位调剂的办理调转手续;其他富余人员到企业人才劳务公司报到。派到清欠办公室助勤的人员享受企业机关正常工资待遇,但不享受企业机关奖金标准,其奖金按照清欠的成果考核,由企业主管领导特批。工程项目保修期间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等在预提的保修费用列支,保修责任结束后,预提保修费用的节超,调整企业当期损益。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阐述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 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1994);steven m. h. 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联分析

【摘要】 文章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进展,分别论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财务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模式及其选择,并提出从我国基本准则迈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概念框架;基本准则;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法律地位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展概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fa或cf),其权威性定义为:“概念结构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互相关联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 不同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有所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称之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spfr)”;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称之为“财务报表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fsc)”;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accounting concepts,sa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称之为“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fppfs)”;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称之为“财务报表的目标与概念”。

2004年10月,iasb和fasb开始联合立项,在两者现行概念框架基础上,结合两框架后会计环境的变化,制定一个通用概念框架。该联合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个完整的、内在一致的通用概念框架。该框架将为制定未来会计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实现iasb和fasb开发基于原则导向的、内在一致的、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的目标。iasb和fasb正在分阶段实施该项目,并于2006年7月6日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和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讨论稿)。目前,iasb和fasb已进入第二阶段的工作,讨论了资产、负债及其基本特征的初步定义以及报告实体的构成,该项目已达成一些暂行结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的关系

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决定分六个专门的子课题进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这六个子课题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但是,最终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特征和会计规范变迁的历程,我国还是决定采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名称并积极进行修订。2005年4月,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承办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

围绕着基本准则现在能否称为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两者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等相关问题始终在业界思辨。关于我国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同一论,即将基本准则认同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改,会计准则体系为“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架构;二是并存论,即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体系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架构;三是替代论,取消基本准则,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准则的身份,实现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架构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架构的转变。

笔者认为,“替代论”的观点遵循了两者转化的客观规律,又是务实性的举措,是制定我国概念框架的必然路径选择。葛家澍教授于2005年提出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所以现阶段仍采用“基本准则”的提法,一是基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业已建立的会计规范体系结构的认知;二是一步到位制定概念框架尚缺乏理论研究基础和对会计准则制定与评估的预见力。可喜的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已在会计目标、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向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迈出了积极一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植于我国的会计环境,并致力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努力,从基本准则向概念框架的顺利转换或自然更迭,从而最终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科学性与效率性的择定选项。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系统,但在知识范畴领域,是否与一般的财务会计理论无异呢?目前对于两者的关系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一为等同论,在认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组织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前提下,且认为概念框架覆盖的理论范畴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畴并无差异,是完全相同的;观点二为构成论或从属论,就知识体系的属性而言,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具有同质性,但在知识层面上,概念框架内涵于会计理论体系之中,概念框架的知识范畴从属于会计理论的知识范畴,概念框架是“次级”会计理论。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如下:一是在知识体系形成过程方面,财务会计理论是博采众家之长的知识体系集合体。各国(组织)都支持丰富与完善会计理论,提倡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派、观点的交织与思辨有利于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概念框架为指导与评估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对其所包含的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不能采取百家之言的发散性论述,只能基于同一会计逻辑的表述,即对择定会计理论的阐述,是对众多理论思辨后的前后一致的逻辑思维选择的知识体系。二是在价值功能方面,会计理论服务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并预见可能发生的会计现象,从而其价值功能具有普遍性与共享性;概念框架旨在为制定与评估会计准则提供指南,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降低会计准则的择定成本,减少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同学派与个人的偏好,抵制不同集团的各种压力,以确保会计准则的一贯性、缜密性和系统性。可见,概念框架的价值功能具有集聚性与特定性。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研究方法的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和方法是人们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会计研究也不例外。会计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发现蕴藏于会计现象中的内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解释会计现象与预测未来会计事项。为探寻规律性的会计知识,会计研究方法应该运用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从已有的会计知识(观点、理论)经过一系列逻辑准则,导出所获取的新的会计知识。逻辑推理准则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规范研究方法论主要体现为演绎逻辑,表现形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演绎法能够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所构造的会计理论体系具备逻辑上的严密性,但导出结论的前提正确与否甚为关键。实证研究方法论兼有归纳和演绎推理,表现形式是根据既有理论导出可检验的假说,之后收集数据及运用统计等方法接受或拒绝假说。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演绎逻辑,首先在选择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基础上逐层递进,进而构建概念框架的各个层次结构体系。逻辑起点是整个框架结构最基本、最普遍、最简单的范畴,其决定了逻辑结构的配置。关于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包括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等。fasb于1978年11月的第一份概念公告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内

容,迄今已发表7份公告,形成了现行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指出的是,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并不排除归纳法,尤其是概念结构的日臻完善,越是趋于实务边界,将相关理论与结论建立在对大量会计现象的观察与试验的基础上越是客观必然的选择。

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模式比较及其选择

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模式,国际上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英美模式,概念框架不纳入法律体系,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二是澳大利亚模式,概念框架受到法律的支持,具有法律效力。sfac其目的是“用于评估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并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从而法律地位较低,不具有约束力,仅仅提供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支持,并不需要被严格执行。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受财政部长的直接领导,已经演变成为半官方组织,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在《公司法》中得到明确体现。目前,国际趋势是向澳大利亚模式渐渐靠拢,不断提高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fasb接受了sec所提出“消除gaap级次的不同层次,使得概念框架更加突出”的建议,从而概念框架的权威性大大增强。

如何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框架的制定主体。我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由财政部制定概念框架符合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的效率性。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国情表明,没有一个民间团体具备协调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后果的能力。具体做法上,可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制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界等共同参与研究,最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概念框架,保证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二是概念框架的法规级次。在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概念框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规范。概念框架居于《会计法》之下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之上,从而可赋予其亚纲的法律地位。另外,概念框架制定后,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理由之一在于如下逻辑悖论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应列于财政部制定的概念框架之上;作为“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的概念框架应该比仅规范财务报告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处于更高的级次。基于这一分析,笔者认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相关规范可分解到概念框架和其他规范之中,从而替代其约束功能。

六、从基本准则迈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我国现行基本准则于本质而言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是现阶段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为提高基本准则向概念框架的转换效率,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准则经过修订后呈现众多亮点,尽管上市公司先于2007年初施行,但作为众多非上市公司和广大会计人员,应当尽快融入基本准则的学习、掌握与运用阶段。二是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度”,积极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特色”应该是先进的,是与我国会计环境相适应的,“差异”并不等同于“特色”,“国际化”与“本土化”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三是积极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研究。近年来关于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如概念框架国际比较及其适用性分析、国内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等许多问题正形成共识,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应注意到概念框架的择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过程漫长,fasb从1978年至今仅颁布了7份cffa公告),必须循序渐进,避免一蹴而就。另外,鉴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出现的权威性增强引致法律地位上升的趋势,我国研究和制定概念框架应充分关注其恰当的法律地位。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议医疗保险机构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

【摘要】 2001年,用友公司开发了医疗保险行业会计报表软件,报表填报汇总更加方便、快捷。2007年末又进行了改进,更加符合医疗保险机构的实际。瑕不掩瑜,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套报表有不足之处,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医疗保险机构;财务会计报告;缺陷;对策

一、多个资产负债表可以合一

按现行制度规定,医疗保险机构季度需要填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资产负债表、其他医疗保险资产负债表、工伤生育基金资产负债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资产负债表。医疗保险机构作为一个核算单位,设置一套账目来核算各项基金,一套账目就是一个总账会计、一本总账、一张资产负债表,可以清楚总体地反映整体资金情况,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轻工作量。有人认为,合并的资产负债表看不出各项基金节余的分布情况,详细情况可以通过二级科目反映。

二、关于暂收暂付明细表

季报09、12、17、20表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其他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暂收暂付明细表。四张表格只有几个数字,表内没有平衡关系,也不反映具体账项内容。

建议:一是使用应收应付代替暂收暂付,一目了然。二是其相应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三、合并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收支表

工伤保险基金收支表季报16表、生育保险基金收支表季报19表,栏目看起来基本相同,合并后更简洁,一张报表可以包含全部内容。

四、大病医疗救助填列在补充医疗保险项目不合适

季报10表中,补充医疗保险实际填列大病医疗救助内容。

补充医疗保险不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而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的。补充医疗保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某一行业组织按照保险的原则筹集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自行管理的自保形式;另外一种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操作管理的商保形式。

大病医疗互助基金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附加保险,覆盖范围和参保对象以及支付范围同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及职工必须参加本保险,一般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扣2元或3元,参保单位也按2元或3元标准,连同扣除职工的部分年初一次性缴纳。

比较可知,两项险种的运作是不同的。

五、建议增添资金流量表

近期全球的金融风暴,使人想到了支付危机,医疗保险基金也不例外,一个时期内的资金筹集使用情况,通过分险种的现金流量表给领导提供相关信息,表样雏形如下表:

六、建议会计报表披露内容规范化,增加相关规定

会计报告包括报表和附注说明两部分,现行季度和年度财务分析写多少、写什么没有统一规定。建议增加以下指标:住院人次、平均住院费用、住院率、自负率、药占比,通过以上各项指标的勾稽关系和财务报告的相关内容,决策者能够准确了解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便决策。

(一)要说明收入构成要素

1.基金的收入是单基数还是双基数

从政策取向上,支持单基数,是国际惯例,也有利于公平新老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缴费负担。国发[1998]44号文件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

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比称为赡养系数,赡养系数理论警戒线为4:1,江苏省参保人员2000年——2003年底赡养系数分别为3.27、3.02、2.77、2.7,年龄结构老龄化导致这一比例逐步趋近,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数较大,双基数征缴比单基数征缴收入应多出1/3左右,“以收定支,收支平衡”这一原则的背后,因为执行双基数而无法对基金运作绩效考核和比较。

2.披露个人账户划入、计息、使用情况,让参保人员理解

从对账的角度,会计期末要查验所有参保职工个人账户余额与医疗保险机构账面余额是否一致,差异的原因要进行分析、调整。

在不同地区,基金的结余结构不一样,大多数地区多是个人账户结余,而在有的地区个人账户结余只有统筹基金节余的1/5,有的是五年前根据预测制定的政策方案,实际执行已有数据资料,有必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改方案。笔者从网上随机查看了一些地方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解释说明的必要性。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地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不一,有的统筹地区划入比例高达50%,在目前统账结合的体制下,适度从严控制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对于基金的收支平衡,扩大城镇职工覆盖面,把破产、困难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乃至于农民工,直至职工家属全覆盖,实现健康保险的全民覆盖,有积极意义。

(二)支出要进一步细分,以便监督、考核、评价

对支出项进行在职、退休类划分也有实际意义。人的年龄不同,患病的几率不同,研究退休人员所需医疗费用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有助于对在职、退休人员制定合理的筹资比例、支付标准或体现一定的经济倾斜政策。

根据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住院和门诊记录,分析添列药品费用、检查费用、诊疗费用、医疗服务设施费用、其他费用等。报告期与基期数字对比可以分析总量和构成变化、发现未来要加强管理的重点环节,医疗费用发生额与可从医保基金中支付额比较,可以看出参保职工个人负担情况。冒名顶替、虚假发票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违规查处情况也应该披露。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谈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结构模式

摘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以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为前提,通过展示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在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的理论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其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在现代企业中,更能适应其发展要求的,则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会计等式模式。

关键词: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所谓“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来体现。

一、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变迁

首先提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思想的,是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卢卡·帕乔利。1494年,在其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他提出“一个人所有物等于其人的所有权总值”的基本关系,这成为以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演变的基础。

在西方,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演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称为“资本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所有权理论;第二种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企业主体理论;第三种是”试算表等式型“,它是因为“该式中的要素均是编制试算表的基本内容”而得名。在西方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被普遍认可的是资产负债表型,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促进从“资本等式型”到“资产负债表等式型“进化的,正是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在我国,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苏联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观念长期左右着我国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并指导着企业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国家投资部分和银行借入部分被要求逐步分离。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学者提出“资产=负债+基金”的要素结构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当时特定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折中选择。1993年,我国在建立起以财务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也确定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模式。这一改变,不仅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满足财务会计目标,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基本协调。

二、不同理论下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1.所有权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特别是“业主权益”的界定成为决定要素结构模式的关键。

所有权理论以“业主权益”为中心,资产是业主拥有的权利,是“正资产”;负债是业主承担的义务,是“负资产”;业主拥有的权利在减去其承担的义务后,净额代表业主拥有的企业净值,即是“净资产”。 该理论确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按所有权理论,收入表示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表示业主权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主权益的增长,反映业主财富的增加。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最适合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企业组织。

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其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均属于企业。该理论确立的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权益(负债+业主权益)

在企业主体理论下,作为债权人权益的负债和业主权益具有相同的地位,因为它们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故该结构模式的右边,可统称为“权益”。由于企业主体理论适合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因而现行会计实务大多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剩余权益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剩余权益理论认为,优先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负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属于性质相同的特定权益,因而普通股股东权益应该成为会计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普通股股东提供更好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4.基金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基金理论不以所有权理论所假设的个人关系为基础,也不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它是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处理的范围基础。该理论认为,资产是基金或经济活动单位的未来期间的效益,负债是对特定或一般资产的限制,投入资本是使用资产的法定限制或财务限制。该理论所确立的要素结构模式为:

资产=资产限制

在基金理论下,特定服务行为的履行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收益的确定则成为次要的问题。因此,这种理论特别适用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5.会计学收益本质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会计学者对收益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经济业务的考虑,对非经济业务因素则考虑较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的过程,是通过经济业务进行的,从而导致“费用”的发生和“收入”的取得。依据这种观点,收益与收入、费用要素之间的结构模式为:

收益(利润)=收入-费用

该理论下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利润计算。并且,应注意的是只有“损益性费用”才计入当期损益。

6.收益构成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获得收益的来源或产生收益的原因都可能存在差别,而“真实的收益”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期望得到的。因此,如何使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要求,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企业收益构成的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是本期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其盈利,只有来自于企业当期正常经营活动的收益信息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列入损益表收益的内容,只能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收支,而不包括非常项目的收益或损失,并且只包括本期的收益。该理论下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营业收益(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

另一种是总括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经营收益还是非经营收益,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全部收益的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业绩。收益的构成既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活动的收益;即有本期收益,也有非常项目和前期调整等。在会计实务中,各国财务会计准则大都倾向于总括收益理论。如我国会计准则所确定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重构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是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编制报表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了资金的进入、内部营运使用及退出。资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和不断收回新资金的过程,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它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该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而不是期初数。而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表现资金的运动形式。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所确定的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变化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各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相比期初,数量已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及期末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括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结构模式相同,但由于经济业务在期内的发生,其数量上已发生变化,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论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摘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管理当局,还是外部利益各方,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源泉,是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益各方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财务会计信息并不能涵盖企业全部的重要信息,由于财务会计本身的缺陷以及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使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非会计信息;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粉饰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其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会计既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也是处理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且这个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而企业的信息并不限于会计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依赖会计方法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属于会计信息,而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价值、产品的市场占有额、顾客的满意度、次品率、退货率等这些信息则属于非会计信息,他们对于决策者来说都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且企业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企业财务方面的部分状况,并不能涵盖企业全部的财务状况。虽然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关系,但财务会计信息常常是对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反映,而人们需要作出的决策一般与未来有关,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层出不穷,人们消费的偏好不断地改变,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因此,仅仅依靠过去的信息推测未来,是不合理的,也即财务会计信息本身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这种局限性一方面源自会计核算本身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源自于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因而了解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于合理使用会计信息从而作出理性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会计核算本身的局限性

1.货币计量假设导致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要以货币单位来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这就使那些不能用货币表示的信息不能被计入会计报表,例如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却无法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表达,这就直接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2.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导致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财务报表中列示的资产等项目要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当前的市价或其他为基础进行计量。

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是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前提,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属性,并且币值不变假设一直受到挑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一般物价水平一直呈持续上涨趋势。在许多国家多年持续通货膨胀已成为现实,物价大幅度地持续上涨,货币贬值,基本上否定了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以至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就缺乏现实基础,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会削弱,甚至被人误解,其先天的缺陷就凸现出来。具体为:

(1)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历史成本下的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利润难以反映其经营成果,导致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比,因而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尽管许多公司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仍然显示有不菲的净利润,但企业却缺乏更新设备甚至补充存货所需要的资金,原来盈利丰厚的企业如果改用公允价值计价其赢利竟低于应分配的股利数额,甚至变为亏损,因而这种表面的收益是无法持续的。

(3)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保全情况。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无论从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角度,历史成本会计均无法做到,历史成本计价会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并且还要按照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

历史成本下会计信息是失真的,其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使用者如果仅据此作出的决策将会导致严重失误。因而历史成本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成为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3.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带来的缺陷

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也是一种无法精确化的学科,会计的核算需要大量人为的判断和估计,在会计中体现为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的选择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报表的信息。例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每年折旧费用的多寡,从而直接影响报表数据。而实际上对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是非常主观的,因而其结果便具有主观的因素。

4.会计报表的粉饰

创造性会计是指报表编制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通过合法的途径,人为掩饰公司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制造假象,误导投资者决策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行动的指南,但这些规则只能说明企业不能做什么,却没有规定人们能做什么,因而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式在账面上创造利润或亏损成为可能,为创造性会计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创造性会计歪曲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成为企业美化其财务报表的工具,使会计偏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目的。例如:企业将债务在表外反映,在并购中高估商誉,多计资本公积。少计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5.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反映过去

历史成本下会计的资产一旦入账,入账成本就不再发生变动,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即使资产购入后价值发生变动,往往无法加以客观地衡量。因此,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仅仅是对企业过去交易的记录。它无法合理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合理预测未来。

因此,财务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状态,而需要作出决策主要与未来相关。除非过去能够合理地推测未来,否则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价值就是有限的。实际上,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不断进行的革新,社会的潮流的改变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过去不可能很好地预测未来。这也使会计信息的作用有限。

二、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1.现在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但人力资源价值却无法通过货币计量价值来表达,因而他是一个游离于会计信息之外的重要资源,这导致会计信息极大的局限性。

2.良好的管理水平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企业究其本质是一个盈利性的实体,因而实现市场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理财的终极目标。谋求更大的、持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第一步。而市场竞争优势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各项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率。这些都依赖于企业良好的管理水平,其综合表现为完善与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公司财务资本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彼此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决策督导机制、激励制度、组织结构、董事/监事问责制度等基本内容。而这些都无法通过会计信息来传达。

3.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文化现象在企业内部的体现和企业外部空间的延伸。企业文化是由以价值观为核心要素和以精神层为核心结构层次组成的有机系统,当然有着自己的特有功能, 并在实践中得以证明其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和成败。它的功能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但它却无法通过财务信息表达出来。

总之,企业的非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很多很多,他们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可能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上只是简单列示一些。因而,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益各方作出决策不应仅仅依赖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还需要了解企业更多的非财务信息,这样才能不至于被财务信息的局限性所误导,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摘 要: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会计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课题。讨论的焦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会计环境。我国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在会计研究方面不可能照搬国外研究成果,深入进行会计目标研究成为我国会计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着重理论研究,在对会计目标和相关影响因素的一般认识的基础上,详尽的分析了影响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几大因素,并据此推出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目标(以下简称会计目标) ,又叫财务呈报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外部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体系的向导。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会计目标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其相应的会计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趋同步伐加速。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正确确立一个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目标如何理解,以及在现今我国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目标概述

何为会计目标? 概括地说,它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新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会计目标理论的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 、恩里斯特·帕罗科( ernest j 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委托方关注的是委托财产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能够保值增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 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 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2. 我国资本市场的考察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资本市场逐渐介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资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为维持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资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总体不高,缺乏将有限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转移的能力。资本市场已被大股东作为“圈钱”的场所,而相应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法规相当不足。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 38%增长到11. 2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发育程度较低,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多数的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3. 资金来源的考察分析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集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比例较大的集体、私营、外商和部分职业股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方面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为主的方式,而相对的少部分的资金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会计目标描述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会计环境,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总体上可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因为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职能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1. 政府职能部门

对会计信息有直接需求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局和证监会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政府部门。由于国有股流通上的限制,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转让的办法,但在实践中,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资委现在很少能顺利的“甩出股份”,所以,国资委不属于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而是“管理型投资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他们往往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比较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以便真实地考核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决定是否继续聘用现行的经营管理者。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作为“管理型投资人”绝对控股的特征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因此决定了国资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提出了要求。

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实、完整、准确。为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对投资者决策有影响的会计信息。税务局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因其具有的职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不是为了投资的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所以,在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真实、准确与完整是我国税务部门的第一需求。

2. 金融机构———银行

银行是我国企业外部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一般来讲,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在于贷款本金和利息能否安全收回。我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是企业的债券性投资人,他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以准确、真实和完整为主。

3. 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者不同于管理性投资人关心的是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职业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公司未来股票的升值状况。从这点看,职业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更多需求的是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对称下,职业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这也导致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上的不同。在要求真实准确的同时,需要企业披露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不单单包括已经发生的,还包括企业存在的未来可能发生,但已对企业造成影响的会计信息,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求不高。

4. 非国有的一般投资人

在我国,企业的投资者除了国家和大众股民以外,还有大量的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者等一般的投资者。他们一般都是内部的“管理型投资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依赖财务会计报表,他们还需要了解管理会计信息。从管理和考评经营成果的角度看,他们对财务会计的第一需求是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会计目标的定位和预测

会计目标的定位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要兼顾前瞻性。通过以上对决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定位我国会计目标的相关会计环境可以描述为:

1.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资本仍占主要位置,非国有经济成为国有经济发展主流,集体、私人、外商等都是企业资本的主要供给者。

2. 证券市场不发达,股权主要集中在国家和企业法人手中,职业投资人主要以大众散户为主,普通教育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3. 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从银行获得。

4.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以国家银行、企业法人和一般投资人为主的管理型投资人。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比例相对较少,但今后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对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可以描述为: 1. 国家作为企业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2. 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保证自己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3. 职业投资人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其关心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随着我国国有股的减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将会加大,因而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4. 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以外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目标总体确立为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性”。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会计目标体系,是适应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将呈现多元化,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必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不断增加,相应的新的会计问题也会产生。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计目标会实现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一种必然。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浅析企业并购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分析 机理动因 价值评估

【论文文章摘要】企业并购现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并购进行动因机理和财务分析,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找出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大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并购手段发展起来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促进了社会资本的集中,企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的升级诞生了一批世界航母级企业。

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企业并购的内在动因机理,合理定位财务分析在企业并购过程和并购后的作用,并对企业并购中的几个重要财务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力求找到共性的东西。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机理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总称。企业并购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国际上将企业并购称为企业兼并与收购。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机理

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把企业并购看作是出于转移组织资本的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某项组织资本而采取的一种理性行为。

财务问题在企业并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一个可以全面反映出组织资本的财务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不仅是企业并购jl~1]完成的关键,也是避免以企业常规运营财务体系代替企业并购财务体系的关键。

(三)企业并购动因的财务表现

1、谋取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是指并购对企业的财务方面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

2、获得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

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资源。通过上市,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上募集一笔数额巨大而无需还本付息的资金,而且上市公司还具有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融资的能力。除了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的特殊地位之外,上市公司的价值还表现在其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和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身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特殊权益。

3、获得低价资产

收购公司的收购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动机在于获得低价资产,当企业股票市值低于其每股账面净资产时,这意味着收购者可以低于企业净资产价值的价格获得一个企业,这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4、一些企业并购的特殊动机的财务表现

(1)政府动机代替了企业动机。

(2)买壳上市。

(3)追求“财务报表”重组。

(四)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

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我国目前主要有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政府方面,主要是政策不完善和不兑现等;企业方面,主要是涉足新行业的风险高,缺乏核bi竞争能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对目标企业调查分析的客观难度大,收购成本高和企业文化冲突的存在等。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并购财务功能

1、并购财务分析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并购财务分析保证了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3、并购财务分析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i、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内容

(i)企业并购可行性财务分析

从经济上分析,企业并购经济上可行的必然条件是企业并购的净收益必须大于零。

(2)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定量分析

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并购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定量模式主要有贴现模式、市盈率模式和市场价值模式三种。

(3)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三)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方式

i、现金并购方式分析

2、股票并购方式分析

三、当前我国企业并购不可回避的几个财务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企业并购发展概况

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购买吸收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控股式并购、资产划转式并购、协议授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和买壳上市等形式。

(二)实际操作中企业并购不可回避的几个实际性财务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难于做到非常准确

2、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

3、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正常运作与开展,甚至使企业的资金运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资金周转不灵。

(三)解决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相应对策

l、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评估模型,合理确定目标公司的价值。

2、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

3、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

4、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5、结合经营实际,有效控制并购成本。

总之,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购在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减少或规避各种不利影响,并购应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审慎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在整和目标企业的过程中,创造最优目标公司资本结构,增加公司的价值,使企业并购充分发挥企业的协同效应,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经营规模,挖掘公司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潜力。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现代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全面开发财务信息效益,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是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一些企业实践,就建立现代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有关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特点和设计原则

1、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讲究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发展,表现在它能够提供会计信息,并能及时反馈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要锁定在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次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特点

与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相比,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①灵活性。企业对内财务会计报告可以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来决定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不需要拘泥于法律规定;其报送时间和对象也可按照需要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②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要讲求时效,以便使会计信息能及时利用。企业对外报告是有规定期限,按月、季、年编制的。如现金流量表一年只编一次,使有的信息时过境迁,失去时效。而对内报告完全按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全方位多视角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使会计信息发挥更大的效益。

③保密性。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揭示企业内部管理动态,所揭露的信息大量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产(商)品成本、经营谋略、财力筹划等,一般不宜对外公开、就是在企业内部公开的范围和程度,应视其管理需要而有所不同。

④针对性。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企业管理实际需要决定其内容的,并且不断按照变化的情况,随时变更所需要的信息。由于所需会计信息的目标明确,因此有极大的针对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可以据此分析问题,制定对策。

⑤网络性。有二层意思。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提高,为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建立和会计信息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以无纸化财务报告予以,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和运用。二是生成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财会部门的事,更需要由各单位、各层次的有关人员组成分布面较宽的工作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3、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设计的原则

按照上述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对内报告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

①重要性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示的信息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反映较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准确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看会计信息与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程度的大小。重要的会计信息有两种,一种是经常需要的信息,一种是某一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

②明晰性的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尽可能做到清晰、简明、易懂,便于理解和利用。如所用词语要尽量通俗化,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③相关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求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的不同特点。

④可比性原则。同一种内部会计报表的内容、格式、项目和指标在前后期尽可能一致,保持相对稳定,以便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

⑤成本效益原则。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成本编制要考虑节约原则,使企业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需要

重点反映的内容和报告体系的设计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要求,从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来分析,当前有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停留在编制一些费用、产品(商品)销售利润,产品成本等明细表,而对由于财务会计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等没有足够的反映;对关系企业有无变更能力和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状况没有关注;对所属责任单位的业绩反映不完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只有一大堆数字而缺乏相应的财务分析,使决策者难以尽快获知其中精髓等等。为此,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对重点反映的内容和报告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1、当前需要重点反映的内容。

①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对企业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应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状况,反映企业近期现金支付能力、偿债能力,有利于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防范财务风险,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

②应收账款信息。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极大地困扰了生产经营,影响了货款回收。因此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企业必须对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坏账风险等进行反映,据以制定企业对客户购销信用政策,加快资金的回笼。

③分部信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的需要,必须定期反映所属公司、部门和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责任制。

④成本信息。成本直接关系着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反映生产要素的利用和资源配置情况,特别是成本具体项目的有关数据,在企业有关部门或班组间、月度间进行对比分析,使之不断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⑤产(商)品销售信息。反映主要产(商)品销售数量、成本、收入和盈利情况及分地区的销售情况,有利于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生产部署。

⑥综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信息。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实际设置必要的经济指标,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反映和评价,使企业决策层能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调整发展策略。

⑦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信息。随着以技术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因此要求企业重点突出反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信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⑧其他重要信息。根据企业一个时期的实际情况,要反映其他重要信息。如反映有关对外投资效益、新产品开发效益、专项工程效益等。

2、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需要重点反映的内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以下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①报告种类及主要内容。

现金流量报表。可参照年度现金流量表格式,按实际需要,将其中有的项目细化或合并。有现金预算的企业,应设置计划数和实际数进行对比。

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报表。反映技术和人才等开发、利用的成本和价值、效益、应收账款报表。按abc分析法要求,将主要客户按地区、金额、账龄等进行组合排列。

分部报表。按分部和各责任单位,将其资金、成本和利润等有关情况,进行分单位或综合反映。

成本费用报表。产(商)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报表,应有成本项目,单位成本报表应有主要材料等耗用数据。费用报表包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等,应按项目反映。成本、费用应有计划数,与实际数进行对比。

产(商)品销售报表。按产(商)品类别或主要品种,将其数量、收入和盈利情况进行反映。

综合经营情况报表。包括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综合评价表等。

内部财务分析,包括定期的综合分析和不定期的专题分析。其内容对上述报表进行重点分析外,特别要关注财务经济政策的分析。如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计政策的调整、国家有关政策如税率变化等的影响,目的是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其他报表。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内部报表。

②报告时间。至少按月编制一次。

③报告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提高,报告方式采取纸质报告和在企业内部网络上信息相结合。在信息表述方式上,除了文字与表格方式外,要尽可能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使信息表达更直观,更形象化,易于信息使用者接受和理解。

三、建立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为了实现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并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2、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收集和生成需要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实时报告,加快时效。同时,为了使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原始会计资料共享,应注重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研究。

3、关注非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企业信息决非都出于财会部门。企业内部尚有技术信息,物流信息、统计信息、业务信息、人事信息等。为了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要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中纳入相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以解释和辅助说明财务会计信息。

4、建立数据库。财务会计部门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

5、增加相对值信息。随着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用于经营决策,而且其揭示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决策层进行决策的需要。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必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建立严格的保密措施。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大量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所以要建立保密措施,保障企业经营成果。

7.要建立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新理念。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转轨变型的一个重点,是从传统的只按制度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走出来,在建立和健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上狠下功夫,要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全面开发财务信息效益,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方面论文: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摘要】 我国财务会计子系统初步实现了与管理会计子系统、erp其他各子系统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促使人们对同源分流理论的进一步思考。而会计处理电子化、会计记录无纸化、会计方法自动化,在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提供技术和流程保证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日益增多的it风险的担忧,进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新审视,引发从理论层面上去探索财务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本文在回顾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信息质量;基本程序;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成功,无疑是我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所绽开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花朵。30年来,财会软件替代了手工操作,电子化会计数据与信息替代了纸质的证账表的记录,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从致力于会计核算逐渐转向为借助无纸化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实时地提供决策支持。30年成功实践的感性认识,也同时为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升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

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3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该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集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内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进程。

本质上说,我国财务会计系统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是一个价值法会计向价值法与事项法并进的演变过程。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sorter(1969)所提出事项法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一直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是因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让人们看到这一研究的应用前景。勿庸讳言,利用计算机系统采集的事项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增值性,而且也可同时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这种谋求信息资源集成,以便为信息用户提供多元信息的理想目标,使国内众多学者萌生了重构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之构想。杨周南(2003)提出的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模型(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uditing,isca),李端生等(2004)提出的“需求决定的会计报告”模式,王世定等(2004)提出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information integrated and management system,iims)模型等,重点构画了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为一体的控制系统的理想框架。而在实践中,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等软件厂商立足于组织、信息与流程集成所开发的本土化erp软件,也开始从实务上夯实了建立业务事件仓库的基础。笔者认为,随着基于企业经营过程方法的事件识别准则(jones,2003)的不断完善,从真正意义上构筑一个融财务与非财务、货币与非货币、定量与定性的各类数据为一体的业务事件仓库可望形成,它为财务会计信息化进入网络化会计模式阶段铺平了道路。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新审视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手工会计的产物。面对信息化因其数据传输与处理疾速使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而可靠性却可能因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致使系统面临许多风险而降低,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将安全性列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信息安全是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与信息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信息的秘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传播性、可用性和可控性(crime,2000)。其中,秘密性是指防止对数据的非授权或非法泄漏。完整性是指信息没有被篡改。真实性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的信息不存在与客观事实违背的情形。可传播性是指信息内容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规。可用性是指信息的者能够保证信息被有效地传递到接受方,并且该信息被接受方有效地加以使用。可控性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可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使得信息安全到达授权接收者。上述基于网络平台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虽然其中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多见于手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中,但其内涵有很大的改变,而保证在信息化条件下非授权人不能知悉信息内容的秘密性和可控性要求则是手工会计下所未曾遇及的。

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的今天,电子化与无纸化的会计数据与信息,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到非授权人的操作与干扰,随时都可能在处理与传递过程中出现泄漏和被窃(特别是异地的网络传输情况)。在今天,如果一个财务会计软件缺少对会计信息秘密性和可控性的设置,即使其输出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都能符合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要求,人们仍然不能断言其产出的信息是可靠的。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信息在空间上不囿于某一固定点的特性,迫使其可靠性内涵不得不加以拓展,将安全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是势在必行。

财务会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控制系统,因此,安全性既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是会计控制质量要求。事实上,从控制质量特征研究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许更有意义,但在信息化条件下讨论会计信息特征伊始将其置于信息质量范畴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同时,尽管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同义性,但在财务会计特定的范畴中,确立两者的主从关系却十分必要。美国fasb于1980年提出了sfac no.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框架中,将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等三项作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它们是对信息产生过程和结果加以界定的,而安全性则侧重于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提出的,它同样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之一。因此,将安全性与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并列,同属于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合适的。

(二)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列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在手工会计之中,及时性通常被视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视为相关性的灵魂之所在。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往往要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而在整个会计程序实施过程中及时性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在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信息化条件下,上述的及时收集、及时处理和及时传递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产生信息的“自然属性”,并非基于会计信息的个性特征。而实时性才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谓实时性(real-time),是指输出信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用户,尽早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这不正是信息化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最为需要的质量要求吗!故笔者认为,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令其作为相关性的二级质量要求更能表现信息时代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特征。即将步入网络会计模式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在面对市场日益增加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决策有效性进一步依赖于实时性财务信息。因此应当审时度势地将实时性替代及时性,并将其作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

三、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在将财务会计的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必不可少。我国会计软件问世至今的30年,是一个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不断信息化的30年,财务会计系统的人机角色的转换程度高低,直接通过这四个基本程序表现出来。同时,它又从理论上丰富了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内涵与外延。

(一)会计记录的信息化

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信息系统成为可能。

fellingham等(2002)认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当前,应当探讨电子化原始凭证项目与格式规范化,财务会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财务会计系统嵌入更为严密的会计记录控制程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要运用信息管理学理论,立足于财务报告需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会计记录压缩与冗余等问题。

(二)会计确认的信息化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 statement no.4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葛家澍、杜兴强,2004),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已对数据电文及其发送时间与地点,以及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从法律上予以认定,这种以电子替代手写的签名直接关系到上述的初始记录的确认。即使所有原始凭证都已实现电子化,对其是否进入以及何时何地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人脑确认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当前电脑替代人脑的会计确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被人脑确认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要素的自动确认。这种有限的初始确认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其积极意义,它既可使系统远离人为的干扰,又可快速形成记账凭证数据(借贷方会计科目);二是对电子化原始凭证是否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施行“有限度确认”,即对日常发生的采购、生产、销售各循环中的基本经济业务加以判断,在确认依据(如电子合同、付款单据等)完整的条件下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之中。

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三)会计计量的信息化

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进而使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成本(俗称“三零”)成为现实,由此使企业许多流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相关性得以提高。同时,全球网络平台提供的众多资产和负债的活跃市场,信息中介(infomediary)的服务又能帮助企业形成基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庄明来,2006)。

计量过程的信息化,首先体现在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的计算。我国会计软件实现了转账凭证和部分收付款凭证的自动计算。例如对期末收益类账户结账、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等,都已借助会计模板方式自动进行计算生成。然而,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目前尚难实现,做好人机的科学分工以保证会计计量合规性至关重要。

(四)财务报告的信息化

aaa(1966)所提出的同时报告历史信息和现行成本信息的多栏式报告,sorter(1969)强调披露企业足够的经济事项明细信息数据为主的事件报告,cheryl和mccarthy(1997)侧重于储存和维护而提出建立最原始的rea数据库会计模式。willman(1995,1996,1997)则提出5种不同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肖泽忠(2000)提出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stomisable reporting model,icr) 以提供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快速沟通,同时达到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经济之目的,众多学者研究之目的是向信息用户提供各种理想的基础数据状态和多维的决策支持信息。当前,通过公式定义方式使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表内信息能够自动取数生成,但附注内容的完整披露完全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却尚待时日。同时,注重其他财务报告多元化与实时性,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质量,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在财政部和中国证券会等部门推动和组织下,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取得较大的进展。王松年和沈颖玲(2001)、张天西(2003,2006)、潘琰(2003)等学者对xbrl的基本原理、作用与贡献,以及在我国应用等展开研究。无疑,xbrl对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财务报告模式变革、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准则选择、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技术在我国财务会计中应用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今后的重点。

四、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

会计学是一门以研究方法论为主的经济应用科学,信息技术则为会计方法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在科学地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的信息化过程中,手工会计中所采用的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会计方法因信息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mccarthy(1982)和jones(2003)等学者对借贷记账法提出质疑,并相应建立rea等会计模式,尽管o’leary(2004)等学者对rea和sap系统基础数据库模型之间的关系的考察结果进一步印证了rea模型以提供包括非货币、非财务和定性数据在内的业务事件库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企盼这些模型在实践中得以真正应用依然步履维艰。在当前,构建价值法财务报告与事项法财务报告并驾齐驱的会计业务流程也许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有鉴于此,价值法会计的存在也就决定以货币计价为基础的复式簿记不可能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

设置会计科目,是将各种经济数据按会计要素“浇铸成型”(确认),并通过记账凭证载体为会计报表信息提供“毛坯”。从会计科目的级别设置在信息化实践中的作用来看,设置一级科目并同时下设明细科目无疑为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方便,而不设一级科目直接将会计科目设至明细科目的压缩冗余的做法,则对企业获取决策经营的支持数据更为快捷灵活。另外,在一个企业内分别设置“外送报表会计科目”、“内部管理会计科目”、“集团公司会计科目”等多套会计科目系列的做法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管理,而且为深入研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的数据联系提供直接依据。

作为会计科目载体的记账凭证,是复式记账的直接表现。尽管增减记账法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有可能实现(李春鸣、韦沛文,1999,张以宽,1999),但无论是采用借贷记账法,还是增减记账法,其记账规则在记账凭证库文件中也只是符号表现的差异而已,它们对会计信息输出并无影响(庄明来,2001)。同时,充分利用编码技术,尽可能使各种符号都具有特定内涵,是我国记账凭证结构设计的未来方向。例如,sap软件为采购、销售、生产三大循环(或更细的分类)业务各自设置凭证编号区间(张小虎,2003),将各区间的借贷标志分别以不同的编码表示(如固定资产有关凭证借方以70表示,贷方以75表示,而存货有关凭证借方以89表示,贷方以99表示等)。笔者认为,以不同编码作为“借”和“贷”的标识以区分各类别经济业务的做法是记账凭证填制方法的一种突破,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要素确认的进一步细化。同时,它以数码方式与组织单位代码、日期编码、记账凭证编号、会计科目编码和金额等一连串数字符号的连接,无论对财务数据的集成和分析,还是对会计档案保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登记账簿,至今仍然作为各国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尽管当前账簿仍然要求打印输出,但财政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早已规定:“在机内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直接登账依据完全相同情况下,总分类账户可以用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对照表替代”,以及“可以提供机内会计账簿的满页打印输出的功能”,这种“以表代账”和“满页打印”的规定表明了信息化条件下账簿的功能与作用的逐渐淡化。从理论上说,账簿中的发生额登录只是会计凭证数据的位移(庄明来,1997),这种冗余处理完全可以由会计凭证数据文件所取代。在电子账簿仍然存在情况下,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实现电子化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勾稽关系的实时自动审核,以确保数据与信息的可靠性。

手工会计常用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凭单日记账和日记总账等五种,这些根据企业规模、会计人员水平等因素而选择的核算形式,究其本质,是为了方便总账的登录。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无论采用上述的任何一种形式,总账均可以在瞬间形成,因而,手工会计下的核算形式在信息化之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目前,财务会计许多方法正在逐渐由电脑自动完成,诸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发出存货个别计价、单个存货项目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职工薪酬计算与分配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这种自动完成的范围将越来越大,有鉴于此,不断将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的方法补充到标准的会计业务流程之中,并将其固化于财务会计软件,则可望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干预,进而提高财务会计系统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五、总结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因此,按照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治理架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要运用会计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重构为主线,以业务流程集成、组织结构集成和服务集成为重点开展研究。而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目标,则是要探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以过去为重心。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进而在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功能与信息集成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财务报告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