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03:5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所谓“创新”,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当前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近年来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真正落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缺乏民主、科学、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怯于参与教学实践。师生之间谨小慎微,缺少互动,处于紧张、沉闷的状态中,学生思维和技能受到压抑,创新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缺少互动。
创新教育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分析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活动
1.允许插话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且怀疑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我们营造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了。
2.允许失败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既丢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学笑话,甚至老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造力、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因此,要鼓励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允许失败。学生的回答尽管是错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通过读书、思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
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优化设计,改变旧的思维模式,精心组织教学,并进行科学指导,促进教学成果。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 衔接 教学 策略
论文摘 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缺少不了对学生们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让学生们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注意发挥提问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提问 应用
小学生们容易精力不集中,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会产生一些影响。我们语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们的情况,时刻想办法将他们的精力集中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提问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它不但有利于语文老师们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还能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扮演着主体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教学手段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中熟练运用,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语文老师要精心准备小学语文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问题、思考小学语文问题、提出小学语文问题。
二、抛向小学生的小学语文问题不宜过于繁杂,选择合适的小学语文问题,争取更大的提问效果
小学语文问题过浅,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太简单的小学语文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有时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无处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当然不能一下子说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小学语文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三、积极创设提问情境,让学生们提前进入被提问状态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小学语文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小学语文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小学语文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的小学语文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小学语文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四、尊重提问规则,坚持以学生为本
(一)老师要对所提小学语文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对小学语文问题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要有所了解。小学语文问题的推出讲究层次,由浅到难,一层层向前推进,让学生有一个过渡的空间。
(二)小学语文问题要体现本节课程的主旨,对学生们了解课堂内容要有所帮助。老师们要多设计与课堂相关的小学语文问题,环环相扣,举一反三。
(三)注重小学语文问题的提问方式和时间,只有在老师控制好提问情况的时候,才能做到科学提问。
(四)小学语文问题的难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而定,不能产生太大的跳跃,这不利于学生们的思考和接收。提问讲究提问效果,老师要在提问之后总结出提问的效果,做好下一个提问的改进工作。
(五)针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提问,这样将有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问题的思考当中,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六)小学语
问题要有一定的水平,老师们要注重小学语文问题的质量。在提问时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们多想象,发现新的小学语文问题。
五、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提问,突出教学效率
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补漏。提问的时机应多选择在语言材料引入、知识信息集中、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学生稍有疲惫、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时等。
课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小学语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 要:本文在总结阐释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大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小学教育分布又集中于农村,由于受特定的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小学教育问题更为严重。笔者在贫困山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 欲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几点浅见。
一、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目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单一使教师和学生都惧怕想象性、开放性问题;虽然国家相关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但教学方法却一成不变,致使新课改在贫困山区流于空谈。
(二)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无法相比的。由于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维修校舍、添置桌凳都很是困难,就别说增添、更新教学用品,及购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材,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学校设施基本是“三无”状态:无图书馆、无图书角、无课外书。
(三)教师整体创新素质偏低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多是“”前就在山区从事小学教育的老教师,这些老师教学多年,可以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受知识更新、接受条年的限制,最终成为陈旧教学方法的主要支持者。虽然每年能够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函授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素质,但在创新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另学校地处偏远,教师普通话水平也较差,教学语言的使用过于方言化。加之,不能实现教师的更替,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数量逐渐减少,一个教师包一班,代一辈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及微薄的工资也不可能支持教师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导致山区教师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情况。
二、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既有条件,丰富教学方式、手段
贫困山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存在差距无异,但也有着城市孩子无法拥有的广阔的成长空间。针对山区小学不同年级共同上课及小学生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互助小组,由大孩子带小孩子,由成绩好的学生指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并负有监督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在使大孩子有了责任感、成就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专业知识。针对山区有着广袤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体验身边的事物、环境,作为习作的素材。
(二)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经济文化条件落后,学习条件更不尽如人意,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山区孩子在过早品尝人间疾苦的同时,心灵也比同龄人过早的成熟。多年的教学发现,在山区孩子小学毕业,进入城镇中学后,面对衣着光鲜的城市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产生厌世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孩子向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其人生打下幸福的基础。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没有进入中学前给予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引导,如: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学生,向孩子们介绍城市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形成坦然面对困难、挫折的健康生活态度。
(三)多方并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到较发达的地区进修、学习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想法设法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山区任教,尤其是本地区走出去的大学生;再次,努力改善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教研过程中;最后,应该建立城乡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城里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定期安排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鼓励山区教师多与城市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添置教学设施,适当合并邻村小学
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改善
当前山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主要措施。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可范围内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山区小学已不像过去那样人满为患,取而代之的是数量的逐年减少,出现了部分小学几十人、几个人的情况,为实现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可以考虑将邻村小学合并,实施联办,创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也有利于贫困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及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需要当地及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多管齐下提高山区小学语老师的专业素质、改善山区学校的教学条件;上述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上学主要是读经书。自从废除文言文以后,经书在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非常少。但是,目前中小学生课上、课余读经书的热潮似乎很高,这在教材编写和学业测评中都有一些体现。为什么要读经书,读哪些经书,如何正确对待“读经书”现象,这些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将使汉语语文教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背离汉语现代化的目标,影响现代汉语健康发展,削弱现代汉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工具性功能。“中国语文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中国语文现代化……任凭守旧派多么顽固,都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一、明确和弥补“经书”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
《现代语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教学版)2002年第10期上发表了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段崇轩先生的文章《“读经热”的冷思考》。文章认为,几十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失败了,丰富的文化被政治的功利代替。目前中小学读经书成为热潮,教材的古文份量也加大。这是好事。但是,读经书到底为了什么?经书的范围是什么?目前把经书与“四书五经”等同起来,就会背道而驰。读经书是为了全面、准确审视和把握中国甚至世界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总结经验教训,塑造青年人深厚、开放的、现代的健全人格,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读经书不仅要读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重要的是要读“五四”新文化,还要读西方文化经典。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倡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提倡中庸的辨证思想等,是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专制、等级、宗法、人治、保守、迷信等,是会使人和社会僵化的病毒。因此,文化不能一概吸收和弘扬。语文教材要在“文化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具性”和“文学性”。
我们非常同意段崇轩先生的观点。是的,这股热潮直到现在还没有消减,甚至有越来越高的趋势,漫布全国各地。在很多省市还兴起了“讲经堂”等中小学生课后补习班。一段时间市面上经书热销,课上课后学生诵读经书的声音不断。
我们赞同语文教学注意工具性、文学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工具性”是指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指导孩子学会使用国家或者民族共同语言这个基本工具。“语言”工具是语文中基础性的物质形式。“文学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多选择具有语言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含量。“文化性”是指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指主要通过现代语言广泛涉及现代中国以及其他时间和空间的文化。
正如段先生说的,读经书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思想与文化养分。正是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材安排了部份古文内容,并且把它纳入到考试范围。也许正是因为“考试”的刺激,让师生觉得学习古文的数量要大,范围要广,于是,就有了“读经书”的热潮。
其实,重视古文,学习经典文献,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上的一种宏观的指导思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文化性”决定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触摸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认识到在这些“经书”里蕴藏着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从而使孩子们树立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部份古代经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基本的文言知识,为将来在高中或者大学独立学习古代文献打下基础。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打好现代语言的基础,包括国家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包括具有世界共同语性质的现代英语的听、读、说、写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语言进行交际、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因为现代语言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使用的语言。孩子们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用脱离现实生活的生疏、晦涩的文言实现上述目的,这一点无庸置疑。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理解现代文还是适用的,对学习经书来说,恐怕跟一句谎言没有什么不同。
从结绳记事的远古到电脑普及的今天,中国人似乎就靠背诵来获得学问,获得名利。哪里知道皓首穷经背熟的一堆文字装不满一个磁盘。记不清、想不通、找不到的问题几秒钟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经典名篇倒背如流固然洒脱雅致,却不如翻一下书或者敲打一下键盘,更耽误涉猎文化海洋,实现百科交融、中西贯通的目标,这不是因小失大吗?
教师引导学生读经书,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指导。古代经书浩如烟海,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那些好的经书好的篇章、语句来学习,尤其在思想内容方面一定要把好关,一定要用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孩子,坚决摒弃其中的糟粕,尤其是“讲经堂”之类的辅导班,更要注意这一点。指导学生读经,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背诵经书,要多介绍经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与文化的内涵、语言及文体特征等。涉猎的面要广,侧重横向的了解而不注重单一的纵向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掌握阅读方法。古为今用,要让孩子学会辨证地批判地吸收经书中的内容,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理解、吸收古代文化,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没有注释)为我们读经书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样。
二、防止借助“读经书”出现语言和文化的复古倒退
我们要密切关注语文教学和教材的改革,严防打着爱国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出现文化和语文的复古、倒退现象。例如,李敏生、李涛《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十分可笑、无聊地给汉字“喊冤”,嘲笑和指责100年以来的中国语文现代化,作者自称早年研究辨证逻辑,后来研究文字,有创见,其实缺乏起码的文字学常识。尤其要防止进一步出现伪科学,因为“伪科学常常产生在一些与大众生活和学习有密切关系的领域,产生在多数人感兴趣又对它的科学内容掌握不多的地方”。[5](p16)例如徐德江等人利用自己操纵的《汉字文化》不仅散步伪科学言论,而且对中国的三大语文政策“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没有一项不反对”。[7](p468)
社会在发展,文化也随着它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今天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把求知的触角完全吸附在古代经书上,而不顾现代人的新发现新突破,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出道理的。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读经书”,不仅容易片面地产生复古倒退倾向,而且容易片面地出现所谓“淡化语法教学”、“淡化拼音教学”等倾向。有些实验学校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教英语字母,但是不教汉语拼音,只是到高年级才应付性地教汉语拼音。这就好像过河流前不建造桥梁,游泳过去以后为了应付检查才建造桥梁。
1999年教育部贯彻中央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草拟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些学者,他们恰恰不是语言学者,趁机削弱汉语拼音教学,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引起首都16位语言学家给教育部和《中国教育报》写信抗议。[6](p5)拼音已经成为汉语教学和网络汉语使用不能缺少的“第二汉字”,我们怎么能够按照那些一直不熟悉汉语拼音的少数人的旧习惯随意拒绝呢?
要正确处理不同时间和空间文化的吸收问题。为了吸收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化,教材中选进了古代文言和外国文学作品,但都要借助现代汉语这一工具来学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主要是用以表达和记录现代中国文化,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听、说、读、写普通话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普通话基础,才能很好地翻译、领会经书中的精华。
为了吸收外国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要求,我们要提高现代国际通用现代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但是,决不能喧宾夺主而忽视现代母语的学习。有些人急功近利,花费大量时间拼命学习英语,放松汉语学习,结果,英语对话纯正娴熟,而用汉语表达结结巴巴,一般的实用文体都写不好。其实,没有现代汉语的基础,外语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任何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内容,而内容的积累,现代母语是最好的工具。
为了吸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汉语,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朗诵古代汉语的能力。但是,要反对学生写和说古代汉语。学习外语是面对现代活人的双向交流,学习古代语言是面向古代死人的单向交流,因此要区别对待。
2001年江苏一个高考考生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写作文,被所有评卷教师一致评判满分。不管文章质量如何,形式上就不能这样提倡。这一方面违背了国家语言法律关于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定,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语言现代化潮流。这有我们老师教学引导上的问题。[3]
已故的著名的古代汉语专家王力说:“学古代汉语,是为了读懂古书……并不是为了学写古文……有个考研究生的同学给我写了一封文言的信,文言写得还不错,但是我回他的信说‘我反对你学文言文,如果你考卷中出现了文言文,我就不取你”。[4]可是,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又在提倡用文言文写作,有的学者还亲自实践文言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一些学者给别人的著作写的序言中,例如《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的总序全文是文言。这种风气似乎要流行开来,很值得关心汉语现代化的人注意。
三、在“读经书”的同时推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的汉语现代化
对于教材和教师,尤其应该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教材不能自然主义地按照原文编写,教师不能模仿或者使用历代语言甚至方言进行讲解。
调查表明,用来自方言或者近代汉语的“将”代替普通话介词“把”,从而导致“他将将这篇课文教完”这样的说法,几乎成为普遍的教学语言,一直影响到多数现代汉语使用者在书面语中不自觉地用“将”代替“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连“介词”、“副词”都不能区分,还有许多老师经常说“自己个”、“来自于”等错误的表述……这样怎么实现语言规范化,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语音规范问题,应该包括词汇、语法上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课文的选择还是编辑的表达都存在语言规范问题。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1册,第41页介绍作者“唐韬”,“韬”字用了被淘汰的异体字,没有做任何规范文字使用的说明。第37页“东西长达……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后面有语法问题,也没有说明。应该说“高处高五米左右”或者“高处高达五米左右”等。
教材特别基础教育中的教材出现印刷错误非常不好,例如第49页“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话在2000年6月湖南出版公司重印的版本中把中间的句号漏了,使许多人读成“眯着北京人”。
由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编写,西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高中第一册》在告诉别人教学《琐忆》的时候,建议概括鲁迅先生的每次谈话不超过8个字,结果自己机械地概括成“抨击禁止男女同泳”,把课文里面“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中的“男女同学”这样的重要信息挤掉,真是削足适履。即使死板地规定不超过8个字,也可以这样概括成“抨击禁止同学同泳”或者“禁止男女同学同泳”。从现代语言规范角度概括,最好说“禁止男女一起上学和游泳”。而且,“作者写稿,鲁迅挨骂”和“抨击禁止男女同泳”在逻辑上没有一致性。因为“挨骂”和“禁止”都是谈话涉及的事情,“抨击”才是谈话本身的事情,所以如果后面说“抨击……”,前面应该说“笑谈代替别人挨骂”,这样才能强烈体现鲁迅怎样把恨敌人和爱朋友辨证统一的人格。
在版书设计中用了“对友能爱,对敌能憎”的话概括,被许多教师和学生当做标准使用,实在是破坏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为什么不用普通话说“爱朋友,恨敌人”这样更加简明的话呢?难怪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越多,写出的文章越来越不像现代人说的话!怎样改变这种洋泾浜汉语的局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语文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是指导老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蓝本,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注重文化性与工具性并重,尤其是注意常常被大家忽视的工具性。
“经书热”和“外语热”给我们敲了警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工具性与文化性的关系,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对于出现的偏颇现象,要给予批评和纠正,确保我们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确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健康发展,确保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具的先进和纯洁,巩固和发展中国语文现代化成果。
虽然还有不少老师不能顺利地使用普通话,但是,我们的教材和在教学中流传的“教案”应该首先遵守国家语言法律,有明确的普通话规范意识。如果汉语自身不能规范,不能适应语言现代化需要,又怎么能够说“21世纪是汉语的天下”?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在传媒十分发达的当下社会,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一支,因其声像并茂、色彩斑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满足,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别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影视文化,也成为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能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电影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从教师方面:⑴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电影教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资源要起到的教学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电影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⑵教师要有广博的电影知识,对于电影的历史发展、电影的基本知识和现今电影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全面需求。要解决课堂中“教师热、学生冷”的局面,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以用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电影教学资源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最后,要明确电影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把电影教学资源仅仅作为另一种文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文本阅读的补充。
2、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文本阅读与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电影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从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3、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紧密围绕提升语文能力而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文资源。密切联系课文文本阅读,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对比阅读,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1、梗概法。在放映影视片之前,任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先把影视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让大家观看。此法适于现看难度较大的影视片与专题片,另外也适用于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观看同一部片子。这有助于学生排除影片中的故事情节障碍,利于他们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系统地接受语言信息。
2、导引法。在看录像时,任课教师同学生边看、边就影视里的情景向学生作介绍。这种方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技能训练。
3、归纳法。有一些影视片很具有特色:要么形式很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要么构思独特,思路新、观点新,反映时代信息的积极因素和进步作用比较突出……类似这样的影视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当学生看完该片之后,就立即组织他们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共同寻找影片中的敏感点、火花点、争论点,并且进行集体讨论,以便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诱导。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一类影视片题材要集中、敏感点要突出;既可以是猎奇传闻,又可以是激动不已的生动故事;既可以是与青年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与大家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还可以是反映人生价值等题材的人生哲理知识。
4、自悟法。如果有些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突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而且理解难度并不太大,那么就由学生自己观看,让他们“自我理解、自我消化”。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首先,引入影视资源要注意实效性原则。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影视资源用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只有所选的影视资源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其次,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材料和讨论材料,必须考虑在什么时候适时、适度引入。教师必须加强在教学中的导向与调控作用,掌握暂停键,自配解说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影视转移到文本中的研读。要将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而通过自身的揣摩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对文章的描写或影视剧的拍摄提出创新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语文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我们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将影视资源引进语文课堂,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又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真正达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摘 要: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笔者认为,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发掘、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美育 美育意识 语文教学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钻研教材,欣赏美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三、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
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保证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一种程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具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要。选择有效模式,可以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串讲互问式教学
串讲互问式的课堂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的互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练习——强化”的流程,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问答、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问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并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把掌握知识落到实处。但这种模式,使学生较多地处于被动地位,反复练习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导读思考式教学
导读思考式教学,根除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教师设计最佳导学方案,采用最佳导学手段,探索最佳导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提高。
导读思考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学生循导而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除了“应试教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知轻能”的弊病,确立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统一、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相互促进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
导读思考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分三步。一是引导预习。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导读思考式教学赋予预习以崭新的含义。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二是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与所谓“串讲”、“串问”截然不同的是,“导读法”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读法”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三是辅导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种模式因其直观、富有鲜明的指导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效果比较明显。
三、自读自主式教学
&
nbsp;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是基本原则。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 为“学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他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自读自主式教学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自读自主式教学的流程应该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上。第一,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即:一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二定,根据教师设计和课文前面的提示,明确学习目标;三找,找出课文中易错的字、词和问题;四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五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划分段落。第二,讨论与交流。根据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并请有关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在群体交流中达到释难、解疑、明理的目的。第三,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第四,巩固练习。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自读自主式教学,可采用“自读——操作——领悟——运用”的策略,也可以采用“自读——质疑——研讨——小结”的策略。不管采用哪种策略,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摆在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人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人手:
2.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的理解和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课文,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2.2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
在讲授二年级的上册《坐井观天》时,文章出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我事先准备好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让学生来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来对话,同学们一看到青蛙和小鸟的头饰,都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来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看哪一组表演的语气最形象,结果小朋友表演的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还带上了动作,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青蛙和小鸟的语气也表演的活灵活现。
2.3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揣摩、表达,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执教《白公鹅》一课,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①把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遍;②找一找作者笔下白公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因为是简单易懂的文章,学生在读了三遍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之后,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白公鹅的特点:“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在课上我随机把文章的重点“海军上将的派头”进行板书,并给学生讲“什么是海军上将”,在学生对这个头衔很感兴趣时再让学生读文章,自己找从哪些地方体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鹅的走路姿势“慢条斯理”,走过泥泞的路也沾泥,有狗在后面追也从不跑等等。通过学生感兴
趣地找读,很快找出了鹅的高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感兴趣地读书,让学生在找读过程中体会成功感和满足感,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听话、说话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话、说话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能力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听话应该做到听得准,理解得快,记忆得牢,并具有一定的品评和组合能力;说话要用普通话,说得清楚明白,说成段的话时,还要有中心,有条理,有逻辑性,并进一步做到用尽可能精练的语言,收集和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收到省时高效的听话、说话效果。
1.听话、说话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现代生活、学习的需要。听话、说话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备的能力,用处极为广泛,几乎人人每天都离不开听话、说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话和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机对话将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面对机器讲话,要求具有快速、准确、简洁的语言组织能力,否则,就达不到人机对话的目的。因此,抓紧、抓好学生听说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的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些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容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就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2.小学阶段听话、说话的训练过程
儿童年龄特征之一是喜听好说,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初入学的孩子已经“能说会道”。但他们的思维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听话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时表达不清楚,各种语病比较多。所以,在低年级专门开设说话课,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听说训练。而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以他们熟悉的学习、游戏、生活为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听说的话题,训练学生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练习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
中高年级不再开设说话课,要在课内、各学科之间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听说训练。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在听的方面,中年级要能听懂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电影、电视等中的对话。到高年级要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在说的方面,中年级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级能当众做简短的发言,而当众简短的发言,不是照着稿子读,应该是稍作考虑和准备,即席发言。或者按照简单的提纲侃侃而谈。简短发言,不能只是三言两语,应该是不少于一两分钟,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说话能力应该达到的水平。
3.听话、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
3.1看图说话。这是指学生通过观察、理解画面,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看图可以是单幅图,也可以是多幅图。说话内容可以是从图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图上内容联想到的。而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①要选好图画。听说训练用的图画,内容应该接近儿童生活的实际,富有情趣,以便于他们进行联想,展开想象,以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图意要明确,使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说;画面的色彩要鲜明,线条要清楚,富有儿童情趣。②要设计好教学的思路,把指导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图说话一般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三者之间,观察是前提,理解是观察的深入和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对前面两者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人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把内容说出来。
3.2创设情境说话。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巧妙创设听说情境,如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等,然后根据环境进行练习,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
流,流出心田,一鸣惊人。
3.3讨论、辩论。这种形式的听说训练,话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提出。而提供的话题,也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人或事,并且是有讨论和辩论价值的。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或辩论得出正确的认识。而这种训练,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大多在中高年级进行。专门组织的讨论、辩论,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好题目,使学生有所准备,如查阅有关资料,向别人请教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礼貌用语,纠正不适当的语调和姿势。
总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听话、说话教学,任重而道远。这就有赖于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落落大方,说话得体,能说会道,成为新时代的国之栋梁。
【摘要】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以让小学生会学、爱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 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语文活动有着重强调,要求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活动机会,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越来越多。在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有所了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是这些能力的综合性体现。但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对学生基本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会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产生制约[1]。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为客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天性的展示比较注重,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和交流环节的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各种活动、游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进行调动与培养,将课堂真正地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和摇篮,使学生能够点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对学生多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性培养[2]。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爱玩、爱动、好奇心强的阶段,很难集中注意力,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了互补,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捕捉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天性进行充分的展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寓教于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1.营造互动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提,首先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并营造和谐的互动环境。知己知彼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和教学所需,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激发学生的潜在个性。教师应该尽可能做到对教学内容准备的伸缩自如,能够随意选择教学进程位置,对教学交流和互动的形式与活动进行设定。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所了解,改变“填鸭式”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互动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风趣幽默且具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进行设计,讲课的风格和课件形式也应该尽量趋向与小学生的审美特征与心理特点[3]。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一教材课程时,老师可以准被象征乌鸦与狐狸的头饰,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都可以上讲台分工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演绎。饰演乌鸦的同学就戴上代表乌鸦的头饰,代表狐狸的同学就戴上代表狐狸的头饰。在这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教学对象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在这种互动教学的环境下,通过对乌鸦和狐狸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能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进行培养,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表演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总结,对症下药,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能够促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融入和应用。
2.建立互动平台,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应该建立互动的平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向来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兴趣更是教师应该着重注意的一点。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很容易调动起其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合适的时间引出学生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关于保护有益动物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出“有益的小动物都有哪些”的问题,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有益和有害小动物的区别进行区分。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养小动物的各种或开心或难过的经历,这些都能很快地引发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的兴趣,从而带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平台[4]。为了更好地构建互动平台,提起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比如在讲解《丑小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朗诵课文,并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中的角色等进行安排,教师只需要在各个小组间巡视,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肯定。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可以对结果进行展示并组织评教。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我设计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并营造和谐的互动环境,建立互动的平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小学生得到最适合的语文教育。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教学之中已逐步脱离了“黑板板书”的教学技术,但这种教学技术上的进步却没有给教学现状带来质的飞跃,教师很难主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寻找教学资源,仅能够借助现有的教学设备来提高现有教学的便携性,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对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转化率。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资源;教学运用
我国小学语文学科并非是独立的学科,学生在这一学科内要学习多种学科的复合知识,这中间既包含了社会道德规范,又包含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语文”教学本身,一定要有所拓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学的实际需要,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必须要在教学中强调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策略,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原有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而网络资源则主要用于“复合知识”教学。当然,这些知识的教学应当融合进语文知识教学中,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一、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认知渠道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正常推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主要依靠“教辅资料”来开展,在应试教育中,这种教学方式是较为合理的,而在“复合知识”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宽、发展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自身的认知渠道,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发挥。当然,这种资源的更新、利用,应当由教师为学生进行展示,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没有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了“地心引力”这一概念。我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选择的播放内容并非是原有的教学课件,而是一些相关的科普动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了解到,网络并非只能够用来娱乐,更能够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并用于自身的学习之上,这将有效地转化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
二、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现实情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为新颖的教学内容以模拟教学情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学校的互联网带宽都能够满足教师实时教学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模拟现实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综合知识的兴趣,推动小学语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我不仅借助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的教学课件,更是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以作补充。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更是被“九寨沟”这一景点美轮美奂的景色所吸引,要求我为其展示更多、更现实的内容。我就借助互联网资源,搜索了该区域的“全景地图”,为学生作以展示,达成了相应的教学目的。
三、创建开放式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学生连通在某一教学平台之上,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能够自主、自愿地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形成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而这种“交流式”的学习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教师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与前瞻性,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所误导,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学习效率,教师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教师还应当及时为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答疑,这将有效地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场景,促进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发展与完善。近年来,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也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辽阔的国土与复杂的国情,尚还未有一种教学方式能够“通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将网络教学资源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必须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合理化发展。
作者:王静 单位: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摘要: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由于新课改的实施让小学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其主旨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辅之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保证其学习质量。小学生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上注入新的活力,让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文主要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根据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策略,我们要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并且根据孩子活泼、好动、天真无邪的特征制定一套健全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整体的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孩子能够最大程度的接受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这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难题就是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之大,这个问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问题,但是也是最难完美解决的问题,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交朋友只有真正的了解孩子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且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当前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征所制定的一系列提高小学兴趣的教学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无法真正的做到兴趣教学。1.2其次就是教学方法不够完善,和当代的学生特点不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起始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十二岁以下,所以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还有一部分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把每一篇课文都生搬硬套的分为一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认识生字、课文分段、总结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还有就是作者的内心活动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会拘泥于这几点,而完全忽略了课程创新与改革,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小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1.3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相对于发达的大城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够发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的重点很难掌握,脱离课本严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育模式的陈旧使得他们适应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实际的语文素质没有想象的高,自主学习能力几乎没有,这些原因一部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的,还有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问题导致的。
2小学语文教学相应的策略研究
2.1做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着重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语文教学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展示学生自己的长处。一般的小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课程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表演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学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我们可以让每位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同时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有效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效率。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对于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地方我们要不吝于语言上的褒奖,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虚荣心,所以来自老师的褒奖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动力,对于那些出现错误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最后导致厌学、逃学现象的出现。对于褒奖一定要有度,不要让学生产生骄傲的心里,从而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这些方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相应的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育队伍,让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排头兵。2.3小学生们的潜力非常大,对于小学生潜力挖掘是目前教育事业一直讨论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当前很火的一些小学教育方面的综艺节目,其中有珠算“神童”还有“天才音乐家”等都是对儿童天赋的发现。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发掘。2.4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我们要更多的注重网络教育,因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在,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式。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学习跟多的语文知识,在接触不同优秀教师的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语文课本知识。其次就是政府出资派遣一些优秀的教师到重点小学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和重点学校的老师交流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保值的教育。2.5部分教师备课主要还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工作,其制定的备课内容主要还是符合领导而不是学生,对课本的钻研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没有更深入的进行思考与研究,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照抄教学参考书,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
3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我们要制定一套健全的体系,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指出一个方向,为了完善这个体系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最终达到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够高效保值的进行。
作者:韩海涛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也原来越关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及老师应该更注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小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发展。单子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方式和课堂方式等阻碍着师生的有效互动。因此,本文首先简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师生有效互动对教学目标实现的意义,并指出目前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寻找提高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旨在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师生;有效互动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师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老师乃至语文课程的喜爱,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语文[1]。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推动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体现,不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传递,也培养了学生了交流能力和综合情感,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学生们才能兴致高昂地去学习语文,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才会更加深刻,也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意义
1.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的本质就是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例如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个性掌握,可以指定相应的教学办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自己的认知,使得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学习。
1.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小学语文课上的师生互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建立对语言的认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1.3通过表扬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希望自己得到表扬,希望自己的学习被人肯定,而通过互动时候的表扬恰好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有一种满足感,树立一种学习好久能得到别人肯定的动力,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缺少互动意识,很难把握住互动时机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互动教学成了教学的新理念,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办法,尤其是较年长老师更难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虽然他们可能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教学活动技巧和意愿上与年轻老师相比还是有些不足,缺少互动的意识,导致师生缺乏互动。此外,互动的时机把握不好也会影响互动教学效果。
2.2课堂及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的时间较长长,许多教师的思维模式固定,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从整体上看,教学互动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可参考的具体教学方式案例较少,很多小学语文离不开读、背、写的教学框架里,导致课堂效果没有得到提升。
2.3教师盲目互动,且互动方式不够灵活
一方面,互动教学虽然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维系及轻松学习氛围的构建,但并不适用于每一堂课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盲目地与学生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时虽然与学生适时、合理地互动,但是互动方式非常单一,使学生很难在互动中提起兴趣。此外,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明显的选择性,导致给予学生互动机会的不平等,挫伤部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互动效果不显著。
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
3.1加强课前的互动
要加强对教师对在小学语文中互动的认识,不仅限于课堂上,甚至在课前就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等,课前就可以进行课程预习的交流以及让学生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交流,产生互动。其次,学校要加大对互动效果分析展示,突出教学效果,制定相应的规章,为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学校本身也要提高对互动教学的重视,校领导应当积极学习相关先进的互动的精神,积极交流分享互动教育的工作情况,学习相关方法促进师生互动工作开展,例如老师可以在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的课文预习上,通过选择一个晴天夕阳,跟学生们进行手机直播互动,通过实地拍摄讲解给学生的形式,让学生充满好奇,并可以与学生互动别的云彩分类,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见解,在课前就与学生们交流好关系,才能活跃上课时的气氛。
3.2采用互动教学的形式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备课时,要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和掌握水平,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育形式;其次,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在课堂上受其他事物影响也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中视频或者网络教学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再次,语文教学并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课,也可以进行户外的角色扮演,例如在对三年级下册的《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操场模拟场景,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扮演女娲,学生扮演雨神,让学生们了解文明,也让学生们知道感恩,通过课本再现,在台词的重现过程中,又可以增加对生僻字的深刻记忆和理解,在再现课本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这样就充分发挥其好奇心和参与感,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3.3加强课后的互动
小学生具有爱表现、争强好胜、好奇心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对于这一特征采用竞争机制来发挥互动的作用,例如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交流簿,让学生把对老师的意见写进去,老师在交流簿上回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还可以通过课后家访的形式增加对学生的交流[2],对于表现和学习好的学生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扬,树立自豪感,而对于表现和学习都不好的学生,在批评之后要了解仔细原因,与家长一道帮助学生进行改善,通过师生交流,树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陆艺方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个学生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学生会在今后各科的学习乃至社会生活中出现重重困难,所以,强化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实践尤为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基本内涵;教育策略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做到创新,才能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使得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一旦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创新,学生具备的素质也会体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所谓创新,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体化创新上。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项工作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待学习能够具备独立性、自主性,这将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汉语语言,对待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够有一个拓展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能力。这将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我们的教学也能够在这个领域内做到有的放矢,将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1.为学生夯实基础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材、评价方法普遍都继承了普通传统语文教学的做法,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习为渠道,不断充实自身的教育理念,放长教育目光。教师要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楚小学生这个群体,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认真地分析语文创新教育与其未来学业的深层次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这个群体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切实有效地保障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课本上有很多识字和练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总结一套字词,让学生记忆和背诵,再以游戏或者比赛的方式来让学生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
2.从教材资源中挖掘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却包含了诸多人生哲理,小学语文教材是一项宝贵的资源,里面有诸多优美的诗文,教师要适时地运用这些诗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是创新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例如在夏天,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雨,思考雨和“雨”字有哪些联系呢?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能力,在体验中将语文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将知识内容与具体的场景体验结合,学生能够放松,整个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
3.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学习虽然需要教师引导,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直由教师来做指导,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个性化思维。教师在此,要充分做好角色的转变,将传授者化身为引导者,通过引导小学生,来鼓励小学生获取知识。以往的语文教学通常比较注重课内知识的传达,但是这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当下语文课程的创新教学需求。所以,在当下的教学理念中,小学语文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慢慢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品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在为学生讲《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拓展《水浒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一个故事,能够对整本书提起兴趣,这也是阅读教学可探索的一条途径。长此以往,学生能够从课外作品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培养自身的作品鉴赏能力。
4.让创新教育在作文中落实
小学语文是一个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重点要落实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语文教师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经典词句,让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教育学生写作文时,不要只将精力放在写作技巧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自己生活中的情感,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中下功夫。为学生创造“走进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可以宽松、自由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形成一个为生活思考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需求。例如带领学生学习完王冕的《墨梅》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或者扩写,以“花草树木”为主题来进行现代文的写作,优化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能够适应写作,爱上写作。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种问题,理解某个问题有多么透彻,更要关注语言的独特运用方式,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观点,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形成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和语言思维,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祝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