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08 11:35: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学校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作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个案小学六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认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制度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的人性化、情感化实施;校长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5]

(2)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2003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10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20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2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3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30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2009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3)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3.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个案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得很快。还是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被派去参加教学竞赛的年青教师,均取得了好成绩。个案学校为给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还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开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师上课,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认真与执着、对学科教学深刻的领悟与思考以及“踏实、扎实、朴实、平实、坚实”的教学风格。

(2)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7]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心理意愿,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和前提,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本人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根据本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的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等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只有富有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自觉地持续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与态度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个案学校的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教师们的读书活动,不断学习与反思,提高了教育素养,也使他们学思结合,使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不断增强。有位教师说:“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3)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在我国,过去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开展了作文比赛、朗读评估活动,小诗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外阅读和新诗教的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百舸诗社活动、诗词鉴赏活动,推荐好书、古诗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四、讨论

1.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化规定着教师工作、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规定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如何实施。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实质在于以情感为中介,协调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管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及时地沟通。学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行政领导要更多地与教师沟通,去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和动机,信任和尊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导致教师的自我信任,而阻碍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进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3.校长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一把手,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而且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专业发展的模范。作为出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清晰明确的学校长远发展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化氛围,既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人人求发展的竞争氛围,又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教师进步。校长的行政权力加上榜样作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和模本。校长在推动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个案学校得到的最大启示。

然而,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涉及较少,这也是个案学校做得还不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的地方,相信随着学校制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此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对提高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多样,本文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明确高职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将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资源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一般说来,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可以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培养目标以及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场地、设备和环境等等。课程资源包含的范畴较为宽广,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

高职课程资源,则是指在高职课程活动中能够被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高职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的过程。有别于普通课程资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特点,体现课程资源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将相关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生涯中所必需的综合技术能力。

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学校、行业专家和学者等,不同的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仅从高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可采用的策略。

(一)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承担的角色

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第二,教师作为课程源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第三,课程资源最终需要运用到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使用,所以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第四,教师完成授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程资源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的反思,对课程资源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又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活动贯穿课程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学习者、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策略

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 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本身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方面,高职教师可考虑对教材本身进行开发,即重新编写教材;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应根据所在区域产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已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取舍和加工。(1)将教材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近年来,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随着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清晰化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高职教材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应重视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第一线的高职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运用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新知识引入教材,开发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2)对教材内容适度取舍和加工。高职教育应避讳照本宣科。再好的教材,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支持的,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地域差异考虑教材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加工和再开发。

基于学生的开发策略 高职课程资源是为实现高职教育目的而开发和利用的,其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否在高职课程活动中发挥积极影响,需要通过其作用对象即学生的使用效果来检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脱离了学生实际,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应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开发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难易适度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学习热情相对较低的情况,寻找并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捕捉课程资源;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资源,使课程资源具有学生的属性。

基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发策略 (1)开发课堂教学中预设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课程资源开发除了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项目等资源的开发外,也应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开发,教师采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开发,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所需教具的开发等等。(2)开发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捕捉和搜集学生的反应和诉求,针对这些动态产生的资源加以分析和利用,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丰富和整合。

基于社会需求的开发策略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真正培育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来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师应积极寻求机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沟通,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和分析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了解社会对相应高职课程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及深度的期望。综合这些源于企业的信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整合和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或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基于网络平台的开发策略 (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网络环境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点,是高职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技术论坛、学习论坛,还是资源素材网站或是教育网站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来源,教师应对这些资源加以筛选、加工并利用到课程资源开发上。(2)开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另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它能使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课程教学资源;有益于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有益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共享资源;为教师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有效管理课程资源提供平台支持。

除了以上策略,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应充分利用院校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与教师同行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分析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等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各种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课程资源开发模型

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需要围绕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断地进行。高职教师在开发使用课程资源时可采用具有循环维护特点的瀑布模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如下:首先要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专业人才素质需求,根据需求指导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进入教学和使用,通过师生及外界评价获得效果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使用效果和评价进行反思,课程资源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因此,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维护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感的健全。高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高职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过程。

第一,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教育专业知识。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职教师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开发还是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掌握前沿技术,使课程资源与时俱进。

第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情感的健全。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品质。它是以情感为表征,以爱为核心成分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合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包含: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敬业感、职业动机、职业理想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情感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事实上,高职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其初衷是期望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是教师对专业热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合作能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当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和学生时,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可以说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高职教师专业情感健全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反思是实践者对自己的行动、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过程。[1]实践者通过反思会对所经历的事物或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积累新的经验,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再处理相似的情境提供可行之策。因此,反思是个人成长或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对教师成长的日益广泛关注,反思逐渐进入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视野,被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对“教师专业发展”短语的不同解读,教师专业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本文中,前者指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专业上取得的进步;后者指教师作为群体,整个教师职业在社会上获得发展,主要指专业地位的提高。当前,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被普遍看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⑴反思可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长久以来,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按照上级指定要求行事,在课堂上“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如此往复,教师工作成为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有赖于自身发展意识的苏醒。反思是一种批判、质疑精神。有了反思意识,教师将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而是进一步思考“我为什么这样讲”、“怎样讲学生听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将不再停留在“我出题你做题”,还要更深一层反问“这些题目是否适合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讲授方法”等。在教学活动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得当,自己的教学观念、目标情绪是否需要改进,教学行为是否得体等。此外,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反思,教师能够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动态变化,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力图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⑵反思可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多种差异的个体。从时间上讲,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从空间上讲,同一年级、同一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其特殊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不能完全仰仗经验,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一方面,经验是从过去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得来的,具有不可重复性,但是它可以为教师解决新问题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新情境,充分考虑当下教学主体、客体、工具的特点,寻求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反思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实际上,教师在寻求突破中进行的正是反思。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在专业上的发展。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原有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导向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调整,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该把目光投向自己天天踏进的课堂,天天见面的学生,通过反思,不断创造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适应并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⑶反思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性。“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目前在欧美教育界广为盛行,我国教育界也给予了关注和研究。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具备进行教育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不可能像专家、学者那样潜心于宏观的、“书斋式”的研究,而反思则成为他们走上研究之路的可行途径。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首先求诸己,通过反思认清“问题是什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预防此类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以澄清之后,教师有可能找出解决最初问题的方案或改进措施。无论结果怎样,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反思是一种自觉的研究行为,促使教师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教育理念。如果教师在工作中能经常运用反思,对各种教育活动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也将日趋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教师通过反思能够冲破经验的樊篱,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意指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又有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在接受专业训练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同时也推进和发展了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专业组织、专业道德和专业自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思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就是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师资培养两方面进行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资格制度不完善、师资培养标准低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反思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

二、反思游离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游离教师专业发展之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反思自身的“痼疾”

反思具有反省性。教师运用反思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审视、考察和评价,其所得结论难免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有失客观。反思又具有反观性。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他对反思的“度”有较好把握,如果一味地沉湎于过去,那么将会陷入猜疑不定。无论反省性还是反观性,都体现出了反思的个性化。教师若局限于个人反思,将导致“孤芳自赏”,竖起重重专业壁垒,从而阻碍其专业发展。可见,反思并非一剂能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2.反思在实践中的缺失

由于反思可行性、操作性强,它受到了教育研究者、教育决策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反思面临着新的困难。

⑴教师缺乏反思的时间。迫于升学压力,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笔者曾任某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师,当时学校已反复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并指出要检查,但真正行动起来的教师却很少。学校实行“坐班制”。一般来讲,在工作期间,除了中午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教师需要从早上7:20至下午5:30待在学校,要完成上课、备课、批作业、辅导等日常教学任务,有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由于班容量大,平均每班60~70人,这些工作已经占据了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这使得教师无力也无暇进行反思,更不用说认真反思了。

⑵教师缺乏反思的空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校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效的科研机制还没建立起来,科研的呼声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学校一般不能组织和开展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也就很少真正进行反思实践。如上文所提到的学校,尽管教务处做出了要检查教师“教后记”的承诺,但最后并没有实际行动,也就不了了之了。

缺乏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反思对教师来说,要么成为不得不做的硬性任务,要么成为“听到过”的时髦词汇,反思沦为形式化的代言。

如今,反思已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理论上看,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已经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之中,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反思还需要继续拓展它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只有它和一线教师的工作紧密结合,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这需要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学校形成反思的氛围;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支持、引导与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析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外语 教师专业 发展 建议

论文摘要: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教育方针的改变及进步,同时还要依靠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现在教育界所说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所谓的教师专业是指,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将教师定位为一种专业,也就是说教学仍然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教师应该向学生一样进行学习,摒弃以往被动教育、缺乏追求目标的教学现状。而所谓的外语教师专业就是教师专业中一个小分支,是以外语教学研究为主的专业。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谈外语教师专业。

一、外语教学的特点

1.对外性。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知识,以便日后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进而促进双方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总的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对外交流。汉语传承几千年,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国内通用语言已经定型—普通话,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再加上近年来逐渐明了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必然。人们逐渐实现交流,最根本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国家发展外语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对外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目标均有明确的对外性。

2.语种的广泛性。尽管我国教育部已经注意到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培养外语人才的投入,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而言,仍然不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外语学习中,有超过70%的为英语学习者,另外,法语、俄语、日语占到20%左右,其他小语种学习者不足10%,这就是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现状。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由几个或更多民族构成,几乎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目前,世界上存在并且正在被使用的语言超过了68OO多种,就只算每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有100多种。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必须要求外语教学的语种的广泛性。

3.层次性。其他学科教学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外语教学重视的却是对于语言的悟性,是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学习外语同小孩子学习说话一样,都要从最基础学起,都要靠个人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教学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同学对于语言的不同感悟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4.国际性。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大领域的不断融合,各研究领域充斥着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不反映着本国的独有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门新语言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不断地将各领域、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确保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不会局限于一国的特色之上,确保学生对于全球形势的掌握。

二、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有效建议

1.改变教师地位。主要是指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在以往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中外语知识的权威,不会对教师产生怀疑。因此,要想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让老师对于外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外语进行发展研究,建立真正的外语教师专业。

2.扶持小语种教育。就目前国内外语人才市场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英语人才供大于求,俄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常用语言人才供求相当,但是在小语种人才的供给上,明显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学生对于发达国家的向往,以及对于高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多数学生在选择外语时会选择英语、法语等外语专业,再加上教育部门在师资上对于小语种投人的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小语种成为了我围外语教学的一块短板。因此,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扶持小语种的发展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将学校发展成为外语教师专业的学习课堂。以往外语教学活动之所以称之为外语教育事业而不能称之为外语教育专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外语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视为学生,不能够返璞归真,因此,要想促进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解决外语教师的“教师”以及“课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所在学校加大对于发展外语教师专业的投入,聘用国外文化的优秀研究人员,在校园内对外语教师进行更为专业的知识传授,努力将学校变为教师学习的课堂。

总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发展了外语教师专业,才能促进人类的团结互助,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然而,发展外语教师专业不仅仅是外语教师自身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国家及社会予以有效帮助。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文章在理清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 发展个人 教育哲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对于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在国内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如霍伊尔(Hoyic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佩里(Perry P)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我国学者叶澜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胡志坚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从自我概念出发在这些问题上作出的角色采择”。从以上各种观点来看,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职前、在职和职后进修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化的学习过程。

2.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教师在接受和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这就涉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问题。对于什么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的观点是自身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因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教师每次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反思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都会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自身的教育观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正是教师在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和归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正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这些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提高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必须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中存在人为地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分离开的问题,教师只是既定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研究者所需资料的收集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权也无信心参与到教育研究的队伍中来。教师形成和拥有个人教育哲学,能够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这种问题。教师自身会认识到,教育活动不再只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而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去揭示教育实践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论,从而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完善和深化教师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理论知识也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完善。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活动不断地进行分析、反思、批判,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方向,形成自身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拥有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完善和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

4.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巩固和升华教师专业发展信念。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指导教师的整个教育活动。从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到反思,都离不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师凭借个人教育哲学为自己在教育活动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中进行解释、辩护,直至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直至做出较为合理的教育行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经常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理念,支配教师以后整个教育活动。

三、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师将自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个人教育哲学,就必须借助教育理论的指导。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哲学水平和反思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日常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系统地分析、反思和批判,从中获得新的教育观念和视角,并能够掌握从整体上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将使教师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并能够激发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2.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应是紧密联系的。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总是被人为地分离,总认为理论是教育研究者或专家的工作,教育实践是一线教师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教师只是既定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研究者或专家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者。教育情境是十分复杂的,“理解教育情境,需要参考人们接受的社会规则和价值,教师就生活在这些规则和价值中。”因此,教育理论要能指导教育实践,从对实践的反思中揭示规律,关键是要能理解教育情境。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局外人”,而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3.赋予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目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大多都是学校或上级部门确定的,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控制、压制和束缚教师思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自主权,并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教育方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较为准确的抉择。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体性的表现,是教师主体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教师个体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结合教师个体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自我确定的,绝不是依靠外在的行政命令、压制或强迫而能够实现的。因为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及所处教育情境的不同,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持续而有效地发展。

4.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主体与教育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及所处教育情境的不同,每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能够有效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由教育专家、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组成。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定期到学校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了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想法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师把自己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与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解释进行对比、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并逐渐建构和完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应对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进程中存在误区与困境,如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专业发展任务繁重、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等。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教师要树立远大专业理想。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诞生的,其根本使命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1999年到2008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38所本科院校,占我国755所本科院校的31.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上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轻、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责任感、胜任感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职能,这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丰富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职业的基本活动——教学——知识、能力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增长,也包括教师在对知识创新、真理发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意识、能力的树立与增强,同时包括教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诚如台湾学者陈碧祥所言“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或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省与加深理解,从而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简单的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成长和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体现的正是教师的专业活动,三者是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科研的过程以及结果常常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科研使教师能够与自己学术领域的新进展保持一致,从而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教学作为复杂性事件,先天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与精神,具有主体精神的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做研究的过程。社会服务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社会的过程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使得教师的知识鲜活而饱满,课堂教学兴致盎然,同时激发起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渴望。“服务是驱动同行评审、共同管理、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的发动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亟待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职条件比较严格,专业地位比较巩固,再加上学术生活较为孤陋与闭锁,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专业发展意识普遍淡薄,专业发展的敏感性欠缺,主动性不强,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动筹划与管理。所以不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方面的活动,多是在外界的要求下,为了达到某种规定的标准,而被迫去参与,缺少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这样势必影响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具体而言,表现在教学上,教师只是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递,缺乏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把握与运用,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与爱好的了解,缺少对教学的研究,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搬运工作,其专业性尚不能谈起,专业发展就更谈不上。表现在科研上,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是满足于科研数量的增加,满足于学校等相关部门规定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完成,在对待研究上,就是通过凑论文、凑课题等方式评聘职称。以这样功利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其研究能力的发展便成为了空谈甚至是笑谈。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将其视为负担,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尤其不愿意向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

(二)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不能做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发展及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丰富而广博,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或受制于专科教育的传统,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上的专业发展;或盲目崇拜科学研究,将专业发展过程等同于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或只认识到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社会服务维度。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专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和理解,严重阻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发展。

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方面发展的教师,通常很少考虑科学研究,认为研究只是晋升职称的工具。这些教师往往对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多将教学发展理解为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增多。掌握丰富高深的学科知识,对学科进行系统而深刻的理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专业型教师,应该既对所教学科有深刻理解,还应对教学有深刻理解,并均达到概念性理解水平,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如果教师仅仅对所教学科深刻理解,而对教学理解不深刻,那么,他一般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不能有效、自觉、深刻地实施教学,而且他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嗍将专业发展窄化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的教师往往对科学研究抱有满腔热情,但有关研究的理念以及进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正确,通常只凭一时冲动或盲目跟随所谓的研究热点选定某个研究问题,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生长点,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性研究规划,研究成果不连贯,影响了研究的整体质量,也阻碍研究能力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将科研视为与他人无关的事情,或担心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经费或研究成果,或不愿听命于他人,经常是孤军奋战,尽管身心俱疲,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他们对科研的盲目追求,势必对教学造成冲击,无暇顾及社会服务。

(三)专业发展任务繁重,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专业建设、学科调整和升级的时期,持续扩招的压力,使本来短缺的教育资源更是雪上加霜,教师专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这突出的表现在教师沉重的教学工作上。据调查,新建本科院校有的教师一学期要完成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两门新授课;有的教师每周课时超过20节。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教师疲于奔命,同时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多数教师还面临自身学历、学位层次的提升,需要通过各种考试和答辩,学历合格的教师又多是新人职的年轻教师,面临着更为重要的教学挑战,甚至是专业生存的危机。在这样的境况中,即便那些有强烈专业发展意识,能全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专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往往顾此失彼,专业发展步履维艰。

(四)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综观国内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美国的教师交流计划、日本的FD制度、学术休假、参加学术共同体、岗前培训、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观摩、教学比赛、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自身、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发展途径相对较少。新建本科院校与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整体水平低下,缺少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名师,所谓的专业共同体由于缺乏核心人物而流于形式,不能共同做事,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不能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紧张,每年派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的教师人数屈指可数,使绝大多数教师丧失了与本专业知名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开启心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机会。同时,师资、经费的紧张也使得学校不能制订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又丧失了对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反思、统整与提高的机会。由于经费的紧张,学校购买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有限,尤其是外文资料有限,难以满足教师查阅文献的需要,切断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状况的唯一通道,使得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发展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眼光无从谈起。经费紧张也造成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所需经费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传统的文人相轻和自我保护主义的陋习,使得教师在遇到专业发展上的问题时,通常反求诸己。这种自我保护主义切断了高校教师从外界、他人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并使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不能实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阻碍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

(一)政府层面: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创新教育筹资机制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没有本科办学的历史积淀、底子薄、建设任务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资金缺口严重。政府若加大对该类院校的经费投入,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经费大多是靠学校自筹,主要靠贷款来实现。政府应转变观念,“不应把高校看成一种预算上的负担,而应看成加强经济竞争力、发展文化和加强民族的社会凝聚力的长期投资。”建议建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三级联合投入机制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困难。国家通过国家级项目进行投入,省财政加大人均拨款和项目拨款,地(市)级财政也要通过政策性扶持,形成各级政府尤其是地(市)级政府加大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学校层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人才引进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原则,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吸引优秀人才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来。足够数量的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帮助教师解除专业发展任务繁重的前提和基础。但相对于师资数量,师资质量的提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经费。因此,专业发展领军人物的缺失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必须加大、加快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对新办专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然而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底子薄,办学资源和学校声誉与老牌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引进人才的难度较大。仅凭传统刚性人才引进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采取柔性引进机制,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或有高级技能的技术人员,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来校工作,以满足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校原有教师的培养。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发展水平等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那些渴求发展的教师提供政策、情感、时间、信息和物质支持,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师的发展积极性,在全校营造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并构建以院系科为单位、以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挥教师集体效能,帮助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教师个人层面:树立专业理想,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所以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走出发展误区和困境的内部动因。教师不要因学校在世人眼中的“三流”地位而甘做“三流”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和自身肩负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在专业发展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消极的眼光看待专业工作的倾向,树立崇高而远大的专业理想,争做专家型教师、学者型良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了专业理想的教师是渴求发展的教师,是自主发展意识强烈的教师,他们会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整,并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注重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胸怀远大专业理想的教师只有对学问的虔敬,不会筑起自我防卫的藩篱,用不交流来掩饰自己的贫乏和平庸,他们会虚心向同行请教专业发展问题,也会对其他同事的专业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之,远大的专业理想使教师变得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这是古今中外大师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激励 激励机制 教师专业化 教师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和相关保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快速化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师资力量不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且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够,严重地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现阶段要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各高校要想方设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内涵

1.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通常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应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个方面构成要素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只有这样,它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1.2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激励制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主体取向的激励,是重发展而非重功利的激励,是整体目标指向的激励,是即时性和过程性的激励,是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有机统一。

2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

2.1目标导向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人教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2主要措施

2.2.1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全面发展。首先,价值激励是第一位的,其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指向的教师价值评价体系。它要求正确发现、认识教师,充分肯定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激励通过指明教师个人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从而激励教师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机会,走向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次,要有效实施用人激励。高校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德才为先的用人原则,把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选才要唯才是举,用才要知人善任,验才要注重实绩,护才要无私无畏,育才要着眼未来。让教师在“明责授权”的最佳管理体制中创造最大的个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譬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再次,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并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及时把国内外、校内外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科研信息等各类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对时代精神和学校发展计划、目标等有充分的了解,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2物质激励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直接的经济利益分配是所有教师最关心,也是影响教师积极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学校要重视并做好学校内部的报酬分配,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分配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获得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经济激励,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譬如,学校通过设置不同的岗位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并根据教师选岗和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以引导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2.3需要激励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通常来说,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目的。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需要)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激励和文化激励。注重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价值形象和主体意识,并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学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目中创业的最佳场所。另一面,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拔某一面最有成就的优秀教师,作为其他教师学习与效仿的典范,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产生激励效应。从发展动力论的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使被激励者无论在哪个层次、哪个环节都可以获得良性的发展。譬如,许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和示范教学遴选出教学名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激励作用。

2.2.4民主参与激励

民主参与是增强凝聚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增强人的凝聚力。教职工有权参加重大事情的决策与建议,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和咨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当激励因素存在并且在工作情景中处于肯定状态时,他们才会获得满意感。譬如,许多学校实施校务公开,进一步增强和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管理的作用,并积极吸引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2.3管理保障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人本理念、质量理念、效益理念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又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对象把握适度,正确选择激励内容、激励方式,更要求学校管理者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当前激励和长远激励等多种关系。只有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节激励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有效反馈机制,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全面、健康地运行。这就要求学校实施“三全”教学管理模式,即全员管理,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全程管理,把教学的全过程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全面管理,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全部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并坚持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以全程管理为核心,以全面管理为保障,大力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3.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笔者这里提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内在专业结构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有两个:其一,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利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取向)

3.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合力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而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乃至全社会)积极构建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知识观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知识观 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专业化

论文摘要: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知识,而且也需要有如何将其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一直是否是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的职业,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因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工作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职业,因为它是必须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而且也是一种要求要不断地维持和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教师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他们需要哪些知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已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拟从知识观的角度通过对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到底需要哪些知识的分析,进而对教师所应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教育系统中各层级的专任教师在学历层面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历的提高意味着教师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我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但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是一名杰出的学者,但他却可能是个糟糕透顶的教师。这告诉我们,即使教师都提高了其学历层次,都具有了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是高的,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就会提高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教师的学历或者说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当好教师、搞好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并非是其全部条件。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专业。这样教师就既需要有其所教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同时也需要有知道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如何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学知识是由教师根据其所授课程的知识、教学的时间安排、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形成的。在教师的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一般都加人了教师个人知识的其他成分。从知识形态的角度看,教学知识是以“教师知识”( TeatherKnowledge)的形态而存在的,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这非常类似于医生和律师这些被世界公认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的知识。正是因为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性的教师知识,并且通过诸多努力人们对“教师知识”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这个判断,应该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正确的判断。

教师知识是指一个教师在处理某种特定事件时所需要的知识整体,它是构成教师行为的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师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即包括其止规的学历或学校的教育,也包括其在职培训,还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对于教师知识,目前大体上有三种研究和实践方向所形成的观点叫:一是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以盖奇(Gage)和伯利纳(Berliner)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教学具有科学的基础,掌握了这种基础,教师的教学效能就会大大提高。但在前述两人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教师知识”这个概念,所以其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关于教育与教学方面的知识上。二是连释主义的知识观。诊释主义的知识观以埃尔鲍兹(Elbaz)、康奈利(Connelly)、克兰迪宁(Clandinin)和舍恩(Schon)、芒比(Munby )、拉塞尔(Rus-sell)两派为代表,他们将研究从实证的规则化的知识领域转向了对个体经验的解释,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特定意义,寻求产生于教师个人经验或行为中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领域。但该两派的研究途径不同:前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知识”或称之为“个人实践知识”,后者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反思实践”或称“反思实践知识”。三是对两种知识论加以整合的教师知识观。它以舒尔曼(Shulman )、格罗斯曼(Cross-man) ,Cocran, DeRtuer&King为代表。他们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所需的知识种类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ge)的概念。实证主义和诊释主义所指的教师知识均以“教什么”为先在性条件,将研究主要集中于,口何教”方面,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基于主客体二元分离的认识论和知识观,后者则是基于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和知识观。舒尔曼等人提出了一个表征教师的专业特性的概念—“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他们是从整体上来研究教师的教师知识的,其中既包括了“教什么”的知识,也包括了“如何教”的知识,并且也将这种研究建立在主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因而就对教师知识、教师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舒尔曼认为,做好教学需要如下知识: 1)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如具体的事实、概念和规则;实体知识,学科内的范式;句法知识,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2)一般教学法知识。即超越于各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设计与实施测验等,是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的原则和技能。3)课程知识。课程知识指对教学媒体、教材和教学计划的熟练掌握。4)学科教学知识。它是根据具体要教的内容对学生施教的知识,如为促进学生理解而使用的类比、图示、演示和解释等。5)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它包括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6)教育背景知识。它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7)有关教育的宗旨、目的、价值与其哲学、历史背景的知识。在以上的教师知识的类型中,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知识类型。

之后,有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研究。格罗斯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4个部分l)教师的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应重点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2)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能否理解或是否会错误理解的知识。3)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科内的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加以组织和重新结构的知识4)对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和如何表征的知识。显然,舒尔曼和格罗斯曼两人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界定学科教学知识的。在此基础上,Coehran, DeRtuter&king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又作了修改和拓展,提出了“学科教学认识(peda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的概念,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后者还指出,“综合与整合是‘学科教学认识’发展的本质特征”,同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表明学科教学知识是不断整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四种知识,并且使之逐渐由少到多的认识发展的过程。

所以,概括来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加工,然后再转化给学生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对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是区别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类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对学科的内容进行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时,既需要对所教学科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解释,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类比、暗喻、举例、演示等)来表征其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先前知识和先前所形成的认知来选择和分配各种材料。可见,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对在不同领域(如象棋、物理、数学、医学、体育)有专长的人的研究表明,与新手相比,专家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本领域的知识。专家的这种高度组织化和层次化的知识促进其对问题可以作深层的表征。瓦恩伯格和威尔森认为,“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但专家的内容知识并不是搞好教学的唯一决定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中进行转换的能力,所以使他们赢得了‘聪明的实践者’的美誉。在分析课堂话语时,特纳·比塞特(TLll71eI" B1S-set)的研究发现,在教学行为中,所有的知识都是以教育学的某种方式来表现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整合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教学的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内核的,它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知识等其他知识来对之进行加工,以最终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形态。这种经过教师加工的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对话性和生命性的特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知识其存在和呈现出的形态,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知识合金”。其中,学科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是内核,是属于本质的东西;学科教学知识则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外壳,是形成“知识合金”的“催化剂”。这两者共同造成了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质与量的区别。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说起

论文摘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高师院校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的根本所在。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到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全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将学术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举;在保持师资培养规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就业率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变革,在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多层面、多规格的,单一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竞争力大大降低,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师范院校,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大门逐渐敞开之后,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日渐丧失。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对原本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变革势在必行。

一、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变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

2003年11月,教育部师范司在厦门主持召开“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成立了已经有七十所高校参加的“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协会”,发表了《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行动宣言》,这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结束了师范院校一统师范天下的局面。尽管如此,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型的高师教育培养制度,而是以封闭的、定向型为主,开放型来提供补充,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并存;因此,师范教育开放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在短期内实施师资培养高等教育化,依托独立的师范体系十分困难,必须采取多种模式,逐步建立多样化、混合型的师范教育机构。根据我国国情,一些师范大学可向综合大学发展,一些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可并入综合大学。中小学教师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等多渠道培养。这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此建立多样化综合教师培养体系便成为切实可行的创新点。例如:本专科“2+1”、“3+1”或“2+2”模式,本科“3+2”或“4+2”教育硕士模式等。其具体做法是: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时不事先定向,只有那些志愿当教师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或本专业毕业后,到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学科的专业培养并从师任教,其余则在本院系毕业。

目前这种分段培养的模式已初见成效,既注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挖掘出乐于从教善于从教的优秀人才。

(二)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点,实现学科与专业的整合

其核心问题包括:更新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标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本着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的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占60%一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总量占25%40%;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综合素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奠定培养发展型教师的理论基础,拓宽师范专业知识结构的生长点。

(三)强化教育实习管理,建立科学完备的教育实习制度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前学习教学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教育实习时间短(6~8周)且无法保证;实习目标简单且形式化严重;一些中小学甚至不愿意接受实习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具体包括延长实习时间使之与发达国家的实习制度并轨,并且将实习时间分期分段利用;明确实习的地位与作用,赢取实习基地和其他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协作;提高实习成绩的考评标准,健全实习过程的考评监控体系。

(四)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既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也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机构;

2.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

3.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4.建立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职前培养教师的主战场,更应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包括:

1.提高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

2.加强师范生的学业标准。

3.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4.把好师范生毕业的关口。

二、以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点,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举措

(一)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曾有人对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的要求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首先看中“专业知识优良,多才多艺,且政治思想较高”的占74%。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两种素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因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前提下,学校在抓好伦理道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应突出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具体做法是:

1.将艰苦创业教育纳入到在校几年的德育工作中,帮助学生克服享乐主义的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

2.积极宣讲国情与政策,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独立自强。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鼓励号召学生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3.加强磨难教育,让学生在与困难作斗争的历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的意志。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全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今,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共同弱点。同时,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面临的许多问题,使得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

1.实习基地匮乏;

2.经费投入不足;

3.就业制度的改革,对教育实习也会带来冲击;实习生忙于应聘或准备考研,经常请假外出,不能安心实习,严重影响实习秩序。

因此,今后高师教育实习的改革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1.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实习组织模式,变“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为“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与“定点定员,回原籍实习,共同负责”,“组队委托管理”,“单独实习,委托管理”,“顶岗实习”和“顶岗转换”并举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实习基地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提高了实习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2.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全程管理。首先,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实习应从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多途径、多方位开辟新基地;同时,开源节流,多方筹措实习经费。

(三)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将学术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举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并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是辩证的统一,即师范性是指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师范专业特色的学术水平。

具体来说,“学术性应作为师范性的基础,教基地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具体来说,“学术性应作为师范性的基础,教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实习应从经济和政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育学科教育应在专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专业学科教育中也应体现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种高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与教育学科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教师教育新的学术性标准,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及其师范性的充分体现。”为了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必须积极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和,其途径包括:

1.将教育学科类课程列入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构建体现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2.进一步深入开展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鼓励综合型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侧重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

3.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由“学科本位”向“双业范式”(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转变。

(四)在保持师资培养规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总的说来,就是突破“精英主义、知识为本、专业中心”的樊篱,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立体式、开放性、多元化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完善与拓宽实践教学,建构教育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着重本科文理课程的连贯性和相互渗透,既培养学生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注重发展特定领域的专门能力。”

其次,努力拓展教育渠道与空间,有机整合教学计划、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社团工作计划,积极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三、结束语

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这些核心内容,不断探索新的路径,用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推动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专业合作,精心研究——针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全面启动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合作技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以改进教学方法获得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整合“以学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的建议.以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

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热”的现象越演越烈,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新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部新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该在工作和研究中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工作方法。并且应通过合作反思、相互支援、互相学习以及共同提高专业技能等来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外国语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合作,教师不仅能分享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还能增进彼此间的和睦关系。按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改变他们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身兼“服务者”、“督导者”和“合作者”的职责。

教学研究工作是传统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其实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相联系的一个严重问题。教学研究则被视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导致教学研究不符合教学实际。教师没有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会长期停留在一个例行教学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积极地而且有创造力地深入调查那些能符合教学目的、当地实情和学生的需求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应该试着让自己变成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通过教研实践,英语教师将会从例行的教学框架中解放出来,获得持续发展,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确保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是紧急之需。

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主要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而展开。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盘县柏果镇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同时在网上也进行了调查。最后整理出286份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是由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20个命题组成。对于每个命题,有五种选择可供选择,包括“非常同意”、“同意”、“未考虑”、“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整个调查表主要是取材于贾爱武的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卷调查表Ⅲ,并加入了有关新课程的问题,调查表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合作和教师成为研究者两方面的主题。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合作调查

学校是一个教学团体,每位教师都应该和他的同事甚至他的学生、专家等合作。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和重要的方法。合作这一形式就像协同完成教学日志、同伴观摩和协同合作的教学等一样能被用于反思性实践活动中。此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家撰写的研究论文与他们展开对话,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用于教学实践。

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英语教师(95.46%)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交换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79.7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和睦,大家都在为共建一个优秀团队而努力。表1还显示大部份英语教师(61.54%)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一起集体备课。所有这些都表明专业合作在英语教师的工作中担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丹尼尔森和麦克格瑞特所说:“在合作中建立的一个系统,特别是如果合作在实践上要求有所反映的话,比一个没有合作基础的体系更可能激发教师产生真正的努力……合作为更均衡而且更准确地阐释实际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调查,96.5%的教师会对同事或教研文章上的好建议在自己的教学中试验。总而言之,合作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又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工作被认为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重要方法。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相关联的研究工作。

表2显示了大多数教师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做研究工作,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兴趣(31.12%),也有的是为自身发展(3.92%)。这一结果可以在表3中得到检验:大多数教师(67.13%)并不认为要求教师搞教育科研是强加给教师的额外工作。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意识到做研究的重要性和必需性。从表3所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少部分教师(13.99%)曾在英语教学杂志或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原因是他们可能没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忽略了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

表3中尽管多数教师(87.76%) 相信英语教学理论对他们的教学会有指导作用,但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41.95%1注意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6(7.49%)在英语教学中,更倾向于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者型教师”或“研究型教师” 的呼声越发高涨,但只有40.21%的英语教师对教学、科研并重.并认为自己是学者型或研究型教师。如何改善教师的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结语

英语教学中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已被广大教师采用。但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教师进行研究工作应该与他们学校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整合“以学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加速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在进行行动研究中,除了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外,还要收集诸如照片、学生的日记等等数据。中学英语教师应该把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法和采取的步骤置于教学背景中考虑。只有这样,中学英语教师才能改善他们的英语教学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专业合作,精心研究,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 发展途径 行动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省幼教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确定实验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具体地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多元化培训、园本教研科研、教师反思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求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中独辟蹊径,促进我省幼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贯彻、实施《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师资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即教师专业化水平。2O世纪8O年代以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方向和主题。通过前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省幼儿师资队伍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职业素养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二是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三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安于常态,敬业精神有待加强;四是幼儿教师虽然已认识到应该加强职业素养,但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省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方面的负责人,笔者牵头承担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确定了我省哈尔滨市的尚志幼儿园、市政府一园、市政府二园、省委二园、建新幼儿园、香坊幼儿园、哈锅炉幼儿园、靖宇幼儿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幼儿园等九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方面的子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切实促进了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我们的研究多属于教育行动研究,也就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各种可能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因为这种研究能面对我们不同幼儿园的不同教育实践课题、不同的教师发展水平、教师面临的不同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我们按照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修改计划一行动等几个环节之间循环的行动研究步骤,逐步推进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我们确定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科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等多种职业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还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他们还应该是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

一、引导幼儿教师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就是幼儿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其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意向,这些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因。各实验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儿童的发展与未来,都与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制定一个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现实目标的规划。包括自己的发展优势分析、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及方法、专业化发展评价与检核等。这样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主攻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有位新手教师,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的过渡,还想在五年以后成为区级的骨干教师,为此,她制订了一些具体的学习计划和措施。再如,另一位37岁中年教师这样写道:“以前,自己工作就是跟着感觉走,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总是没有什么头绪和方向,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到不进行专业化发展,不仅会落伍,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她也制订了三年内成为一名研究性的教师,五年内能成为幼儿园的科研骨干力量的个人发展计划。虽然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有差异性,但都是积极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努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幼儿园领导者通过了懈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本园教师的成长需求,掌握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能更好地打造本园的师资梯队,也能找到调动每位教师工作及改革积极性的良好契机,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将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人人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发挥每位教师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让个体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施展,从而激发每位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还发挥共同体的凝聚、辐射功能,充分展示教师集思广益的群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使整个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我们组建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全省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有各地市视导员组织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有各个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园内每个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等等,她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任务、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要学习就要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幼儿教师只有边读书、边实践、边反思,学以致用,才能获得专业化发展。读书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个人进行。读书的内容可以选择是与教育、幼儿教育有关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好书。每所实验幼儿园都购置了大量的图书,支持教师的学习。通过读书,不断丰富了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增长了职业智慧。通过读书,他们更加能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更有科学性、针对性、适宜性。当然,他们的阅读也经历了从粗浅的看到仔细读懂、写书评感想再到与同伴交流、分享、辩论。就这样,我们的幼儿教师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其专业化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组织多元化的培训——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

要全方位地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单靠他们自身学习与同伴的相互学习还是不够的,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是包含多方面的要求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应该寻求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引领,才能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能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NJD童观、师幼关系、课程观的不同会影响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邀请了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专门研究的华爱华、刘占兰、梁雅珠、姚伟、王晓英等知名教授来给我省骨干幼儿教师及教研员作了“园本教研——给教师以专业支持”、“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与教研员的作用”、“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学前儿童朴素理论发展与教育对策”等专题报告,这些报告使我们幼儿教师比较准确地解读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明确了如何把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逐步落实在自己身上。而且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及教研员提出了角色转变与作用的新要求;而且结合教研员工作的实际,必须具体带领幼儿教师进行五个“一”的研究;即研究每一面墙饰;每个区域;每一个领域的教育活动;每一个生活环节;每一次师幼互动。并且要三位一体地研究,即研究学科、研究幼儿、研究教育策略和教学法。再如,专家指出园本教研要求以园为基本单位,建立各种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有一致的认同的核心人物(园内专业引领与促进者)各有各自的优势,能有效合作与互助;实质性的互动与同构新经验;以实践作为判断的依据;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家这种具体的引领和指导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他们知道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除了省级培训之外,我们还分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等多级培训,在培训中倡导参与式培训和现场研修的形式,都是结合本地区本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开展的。通过多级培训,幼儿教师丰富了幼教专业理论,学会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四、开展各种园本教研、科研活动——依托园本课程、园本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研究素质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基于幼儿园内部、幼儿园自身实际的保教工作的实践问题,以促进幼儿园以及教师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旨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而园本科研也是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基于本园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地改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管理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过程。过去幼儿园虽然也有教研活动,但多是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的教研,教师缺乏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纲要》,教师不断更新了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再只关注自己怎样教,而是更多地关注儿童怎样学,关注儿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注怎样引导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之间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各个实验幼儿园探讨了不同的园本教研形式;例如省委二园的结合本园实际开展了参与式教研强调人人参与,亲身感悟和体验,使教师成为园本教研活动的主人;诊脉对话式教研集中在本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并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建新幼儿园在分享交流式的教研活动中探讨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提问策略;尚志幼儿园结合本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开放表现的园本课程构建等专题进行深度会谈,由浅表的教育现象的教研逐渐进行原因性、本质性、规律性深度探究和改革。园本教研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幼儿园的科研工作,多数是专家指导少数教师开展自上而下(即由幼教专家根据研究兴趣选题,幼儿园实验教师参与的)、形式单一的研究,大多数教师都因缺乏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缺乏科研经验和信心,认为科研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而很少参与科研活动,还形成了教研和科研两层皮,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改的理念。尤其结合本课题的行动研究,通过专家的引领使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解决幼儿园实践中问题的良策,幼儿教师恰恰才应该是幼儿园科研工作的主人。幼儿园的科研课题不是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不适宜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敏感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行动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更是一种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更加用心去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构成自己生活的教学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学与研究成为了幼儿教师职业生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使他们在这种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中,不断地获得新生、乐趣、成功感,将理论、经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发展。

实验幼儿园还根据这几年的科研课题,打造研究性教师队伍。在专家的指导下,先系统地学习了科研的基本理论,然后从选择适宜本园的问题进行科研立项申请到研究方案设计,再到研究方案的实施,再撰写研究报告,直至最后的结题验收等都让本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积极参与到不同的研究分工中,使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改革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五、借助案例分析和教师的反思——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促进自身不断专业化成长

案例分析是幼儿教师对一个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之后,还需要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其基本要素有三: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对案例时间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幼儿教师对有自我发展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经验、观念、理论进行积极、持续、深人、自我的思考基础上,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丰富、完善、重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论,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案例分析和反思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研究者必须亲临事件发生的现场,教师最有这个方便条件,可以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可以找出适宜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反思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性思考,是一种质疑性、持续性、多元性、问题性、建构性的思考。但是在开始要求教师写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的感受不一:有积极参与者的感受,希望做好我自己,品味其中研究的快乐,感受创造的幸福;但是也有的教师进行反思是迫于无奈、感到添了更多的苦和累、疲于应付;或是惑于反思,不知其所以然的迷茫。对此,各实验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看到同伴在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体验到了快乐,激发了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增强了反思的信心和勇气。教师的案例分析和反思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从开始对教育活动预案设计问题、根据孩子兴趣需要动态生成问题、自我经验问题;逐渐深入到对隐藏在活动中的这些问题以及活动设计思路(如将运水的活动目标主要定为“学习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技能、愿意动脑思考运水工具的合理使用方法”等)背后的各种观念(如儿童观、课程观、知识观等等)进行反思与评价、甚至还要对“背后”的背后,“背后的背后”的背后……进行追问,以至无穷,这即是反思与评价的根基性。同时还可以在集体反思中,其他不同“声音”的指引和启发下,他们将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思与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思路、方法、策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观念。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优化反思与评价过程本身,还可以不断改进各种活动设计方法、策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不断更新自身各种深层观念,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通过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开始明确专业发展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保证,运用以上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的教师开始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过渡,不断推进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我省学前教育的质量。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向更纵深的方向不断拓展,以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为繁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名师工作室”应成为骨干教师专业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基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骨干教师;名师;平台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2.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在名师和专家指导下,以问题为切人点,以课题为支撑,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变为课题深人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立足于课堂研究时同时,研究和探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让名师工作室成为研究室,合作研究共同攻关,在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学术能力,为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教育专家奠定基础。

3.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的发展平台。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名师通过带徒和辐射活动,组织开展支教、援教和一系列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内练和开放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让骨干教师在校内外市内外,开展跨区域跨学科的研修活动,充分展示骨干教师学习和研究成果,并在展示中汲取各方意见,丰富自己的经验,提练自己成果,不断地深人持久地发展自己,在名师引领下,使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新的特级教师和名师合格人选,成为基础教育战线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促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议提高教研实效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课例研究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其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提高教研实效、开展课例研究、加强教育科研力度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我们着眼于学校未来实际,立足于自身实际,从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主题研讨,提高教研实效

在对我校教研活动情况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多数学科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些指令性的行政任务,“主题”不明确,流于形式,收效不高,“交流时得过且过,轮到发言走过场”,在单一的听评课活动中,教师听课没有观察的一个“点”,评课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可能对某一方面有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教育观念狭隘,科研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很少有意识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很少主动地去读一些教育书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师认为搞研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因此,他们只是在“孤立”的工作氛围中闭门造车,没有研究的意识和欲望,或者说研究的意识和欲望不强烈。因此,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达到“自培”和“互动”的统一;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活动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基于平等、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是学校教研活动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校本教研的主题。教育科研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来自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主题校本教研不要求问题面面俱到,不是要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以某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近期要研究的主题。”导_展_练_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它可以培养老师自觉钻研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很大,是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很好形式,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载体的”导_展_练_评”校本研究,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的有效方式。这种研究让教师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它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目的在于反观教师的教学,核心是所有教师要协同合作致力于“研究课”,活动的选择与组织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它是一种基于校本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表演者,更是评价者。可以说“课例研究”是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我校理科教研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进行过程如下:

1、研究与准备。以备课组为中心,确定“研究课”内容,教师共同为“研究课”作出详细的课例计划。该计划一方面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另一方面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所构想的信息;又可作为观察工具,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2、第一次实施。由一名教师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

4、第二次实施(可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不但分享了集体的智慧和知识,而且为参与活动的每位教师创造值得记忆的学习经历和相互之间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三、丰富教研内容,加强教研、科研力度

为切实落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各项措施和要求,根据我校和教师的特点,调整教研思路,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确立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整体思路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作载体,通过多模式的教研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重点抓住三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抓问题。在教研过程中,要求各学段、各学科选择在教学工作的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确立教研的主题。通过研讨,引导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感觉和发现变成明确的问题、观点表达出来,变成真实的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教学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确立解决问题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形成可行的教学策略及方法,然后依据此主题为内容开展以教研组为主体的全校性的“专题教研”展示活动。

第二、抓展示。首先从原来的打招呼或不打招呼进入班级听的各节课中,推选出一节优质课或安排一节教学研讨课,充分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扎扎实实的开展教研课展示活动,教研处主任、教研组长组织好、协调好、指导好,使教研活动不走过场,不图形式。教研课展示活动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解决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教改方向;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现场教学为手段,给人以直接教益。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确实不能参加活动的,要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每次教研课后教研组都组织高质量的评议活动,要求每位听课教师积极对教研课做出客观、全面的评议,发言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肯定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二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面发言的人不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话,教研处对评议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日后整理备档。

第三、抓科研引领。我们注意抓不同层次的科研引领,确立了“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市级课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以教学反思为突破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引导教师对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研讨,成为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点。我们要求上课的老师写反思,听课的老师写反思,备课组也要有集体反思。教师之间通过评价、交流和反思,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能发现的细节问题,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反思,借鉴别人教学的成功之处。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浓厚教研氛围,既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又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分享中得以提升,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努力培养反思型的教师,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行动中改变。针对我校实际,要求每位年青教师每月交一篇,有深度,有一定的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教学反思。

通过二年来的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逐步走出最初浅层低效的阶段,向更高层次的教学反思改进,很好地促进了自己的专业的成长。

总之,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含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要深化校本教研,使之成为建设学校、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多赢效益的重要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我的成长故事’’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fzll}ne)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I.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3llezoo)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是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出路,而非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研究对象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内部个人环境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师主体的成长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它是发乎于主体内心的一种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外部强加的,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更多的是在自塑、自律中成就的。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研究对象从幼师生到硕士生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一般来说,质的研究者不期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者承认这项个案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论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我的成长故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 主体因素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健,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拙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1.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是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出路,而非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研究对象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内部个人环境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师主体的成长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它是发乎于主体内心的一种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外部强加的,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更多的是在自塑、自律中成就的。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研究对象从幼师生到硕士生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一般来说,质的研究者不期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者承认这项个案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论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