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05:31: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洮北区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1.注重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用产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发展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为白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25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8.9万,农业人口22万,全区辖10个街道、5乡6镇和镇南种羊场。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省政府今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进洮北区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利用洮北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围绕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产业,兼顾其他养殖,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设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基地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求,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遵循选址科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创建典型示范户,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增长点。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发展畜牧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先决条件,要把稳步推进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拉长畜牧业的产业链条,使畜产品在多层次、多环节中增值,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引导带动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3.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要突出科技兴牧,加大
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发展,改变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凭经验养殖、饲养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佳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家畜改良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引育繁”相结合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实现清洁养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政策引导,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增加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动员、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惠农兴牧政策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三是依法治牧。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严格行政执法,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 总结 了 现代 农业的基本特征,探析了标准化与现代农业 发展 的关系,指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关键词标准化;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 经济 条件,现代农业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在稳定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精确高效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范市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无论是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还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大规模农场化经营所必需的机械化、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都是标准化的成果。设施农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科技、高标准精确农业生产。因此,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的过程监控,使得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 农村 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2]。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世界农业发展的 历史 ,尤其是欧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是在 工业 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1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2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农业对环境的依赖很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因而现代农业有着很强的区域特色,这也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农业资源又是脆弱的,部分资源如淡水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1.3科技贡献率高
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工业装备的,其基本特征是:技术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被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同时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 科学 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
1.4市场化程度高
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因而现代农业只有面向市场,提高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才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标准体系的过程控制作用。标准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过程控制作用,即准确识别过程、制订优化的程序和方法,实施标准得到最佳秩序、持续改进和提高,也就是常说的pdca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建立起系统化的标准,就形成了覆盖农业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标准体系[3]。标准体系的实施将强化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农产品的质量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产过程不可预期性更强,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结果即是最终的农产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就会使最终的产品质量失去控制,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只有过程受到生产者和监管方法的控制,才能确保生产的结果符合市场的预期。
(2)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农产品是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最终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农业产业利润实现的载体。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因而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是持续变化的,或者说是持续提高的。农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生产的目标。农产品质量标准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又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再回到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4]。
农业标准化还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 企业 ,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如有机农产品、农业gap生产等都是更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2.2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1)土地制度。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制度,这是由于农业对土地资源的严重依赖决定的。无论从历史还是国外发展历程看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过去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制基础上的,曾经给
(2)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规范机制。 现代 农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必需条件。而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近几年来很多农产品出现价格的巨幅波动,造成农民收入大幅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还不具备直接面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规范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作用太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社未能真正发挥联系市场的桥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由专门的协会或公司来组织,相应的 法律 法规、行业协会标准等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相适应的市场规范机制和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3)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条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又要求不能片面地追求大规模农场化生产,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是人们现实的选择。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控制水平,对农产品质量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探索不同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的方式。最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应该是社会化,也就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产品或服务进行 工业 化改造,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实情况下涌现了很多农业组织,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进行组织,获得最佳秩序,以确实提高生产率。
3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经济 发展 条件。标准化是现代管理和现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追求的高质量农产品需要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械化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标准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精准农业都需要更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来控制生产过程,因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需要更加重视标准化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动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战略选择。但是就税收政策而言,在支持范围、力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国家产业政策有欠协调之处。针对这些不足,要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大幅提高加工水平和增值率;集成和优化产业政策,增强政府支农税收扶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加工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效应等。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07年底,全国达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万多家,总产值4.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1万亿元,约占gdp的8%,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于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从业人员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因此,大力支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还可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自2004年以来,中央5个一号文件都提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空间。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明确提出税收支持政策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因此,从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税收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战略选择
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使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链条更加完整,整体素质和比较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按照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到2030年前后我国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农业内部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近70%下降到30%以下,而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30%上升到70%以上,农业的主导产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综合体系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飞跃和革命。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枢纽。
我国当前正处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历史轨迹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到40%左右的时候,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当人均gdp超过2 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456美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6.3%,正处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等新特点,作为食品工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农产品加工业应向着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引领农业向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应有利于实现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税收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致使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农业与工业的桥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纽带,是政府支持的重要产业领域,但是就税收政策而言,在支持范围、力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加工总量水平和增值率低,税收政策潜力有待挖掘
1 税收政策不统一,优惠面过窄,制约着农产品加工总量水平的提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加工业又是食品工业的基础。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2~3倍,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43%,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产值比为1:3.4,而我国为1: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潜力巨大。
税收政策不统一,优惠面过窄,成为制约加工水平的因素之一。一是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可免征企业所得税,省级及以下认定的龙头企业没有此项优惠政策。而且国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所依据的规模和效益需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要求较高,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结果是只有大型涉农企业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这无疑会制约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从事农林水产品加工的重点民营企业不能享受同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同等的税收待遇,造成了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影响了中小企业生产加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三是国家确定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过于狭窄,免征增值税的效果不明显。四是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没有优惠税率或还不够优惠,保护支持力度不够,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2 关于农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下。在我国,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以鲜销为主,其中2次以上深加工还不足20%。且贮藏水平较低,损耗一般在2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5~6倍。而随着加工的深入,农产品的附加值将越来越高。据专家测算,农产品深加工在产值为3亿元的水平上,其中加工附加值可以达到1.2亿元。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而我国仅为0.38元。若根据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深度为70%的平均数据,如果以20%为一个增值基数计算,理想的增值为原产值的2倍,是现行增值的5.26倍。2004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行动方案》计划通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力争每年为农民增收人均贡献20元,每年吸纳农民就业100万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与国家行动方案不协调的地方:其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没有优惠政策,影响深加工的发展。《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问题的通知》规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8年1月1日起,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而对精深加工项目没有相应的规定。其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没有激励从农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的机制,割裂了农业产业链条的连续性,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负。其三,规定只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以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80%的加工设备仍处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也使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大为减小。其四,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重。表现为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企业,如竹木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其作为原料购进的大部分农产品按13%税率计提进项税金,销售时却按17%计提销项税金,税率差达4%。在这种税制下,即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增值也要交纳增值税。而只要企业加工增值,其增值税负就要高于其他工业品的17%的一般水平,且加工增值率越小,增值税税负就越大。税费负担重,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体系链条不紧,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未成体系
1 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相关税收优惠措施不具体。农产品加工业是从基地建设、原材料生产、加工、营销的一体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税收。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一是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可以为加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更可以看出高标准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虽然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房产税、契税等税种都规定有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减免税的政策,但都还不够具体;流转税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也不够细致,没有具体的优惠措施予以配套,优惠对象的覆盖面比较窄,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2 “以税惠农”政策成效有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及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废除,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减免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服务实体的所得税,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按现行增值税制,农民仍需承担购买生产资料的税收,特别是农民得不到出口退税的好处,影响其作为最基础的生产环节的积极性。因此,仅从农业生产方面减轻农民税收负担,靠农业增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效果已十分有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从1991年的2.4扩大到2007年的3.3,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
而制约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除这些直接税费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教育层次低,文化素质不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的农户,其人均收入比前者依次分别高出32.9%、30.3%、12.7%。而据世界银行专家研究,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增加9%。因此,通过提高农户的教育层次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税收政策可以寻求宏观调控作用的空间。
3 现行涉农增值税制对农产品经营支持效果欠佳。虽然对农产品经营企业收购农产品减免了该环节的增值税,并可按规定税率实行进项抵扣,但该减免政策执行起来比较繁琐,税务部门很难核查其真假,不利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增值税发票难以获取,影响进项税额的抵扣,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税负。
4 现行所得税制对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特殊属性和地位决定其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一般不高,资金来源窄,数量有限,而税收政策的助推作用没有发挥好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对个人来源于农业企业的投资分红收益,按现行政策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收益低、风险大的农业企业投资者而言,宁愿改变资金投向。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收入、社会捐赠等是否给予免税没有明确规定;对社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捐赠,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列支时遇到严格的政策限制。三是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税收优惠手段主要是税收豁免和优惠税率。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但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
5 农业科技税收政策不协调,农产品加工产业后劲不足。农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销售全过程的科技含量。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过程中,需要积聚更多的技术含量和以农产品贸易标准为主的知识含量,使精深加工后的农产品能持续在市场销售中获取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真正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的还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为70%~80%,美国更高达80%~90%。一方面,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少,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2%~0.5%,而发达国家为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1%;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2%,而发达国家为0.6%,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4%。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中,专业技术人员投入不足,发达国家技术推广人员占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专业技术人员。从财政科技支农的角度看,农产品加工业基本不存在特殊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企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服务的中介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也缺少税收激励。
(三)农产品加工业制度环境有待优化,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强
1 环境税收制度不健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最终产品必须是安全、优质的消费品,相应为其配套的大面积基地必须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大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污染水源的产生;同时在收购、储藏、加工过程中,也要避免农产品损耗污染。而随着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减轻25%~30%的农产品损耗产生的污染,而且还会由于其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但是,我国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作为废弃物扔掉。现行税法规定,综合利用农林水产废弃物生产的产品,经有关部门认可,可享受减半征收、免税或先征后退的增值税优惠政策;除此之外,暂时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引导农业生产和投资的良性循环。
2 税收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优惠政策有待于进一步落实。调研中发现,一些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和服务的意识不强,政策宣传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并没有兑现或没有全部兑现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个别地方还存在不管企业有无利润,强行给企业分配定额税收任务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重了企业税负。
三、优化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充分释放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发达国家,与产值相对应,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而我国财政支农侧重于生产环节。因此,要强化政府对农业产后环节的扶持力度,建立保护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在出台鼓励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给予一定期限的特殊优惠的同时,发挥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大幅提高加工水平和增值率
1 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优惠的准入门槛,取消规模、效益等认定规则的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就给予相应的税收支持,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对从事农林水产品加工的民营加工企业,应当享受《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的国民待遇。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从事农林水产品加工的重点民营企业,享受与《关于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同等的税收待遇。三是对于精深加工项目享受与初级农产品同等的待遇。
2 扩大农产品初加工的范围。对一些没有纳入农产品初加工范围的初加工项目或不合理的项目重新进行界定。技术含量较少的各类加工农产品应认定为初级农产品,由国税部门出具免税单免税。
3 减轻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参照实行抵扣率和征收率相同的抵扣办法,按17%或13%进行抵扣。对深加工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建议3年内免征增值税,3年后除执行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在目前两种税率中,统一使用初加工农产品的税率和金额,开具增值税发票。
4 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13%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到17%,达到工业品出口退税的平均水平。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没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集成和优化产业政策,增强政府支农税收的扶持力度
1 大力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如减免基地建设的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契税,鼓励优质专用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一批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对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加快制定增值税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种子种苗培植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培育基地、牲畜及水产品养殖基地等,在产品深加工以及经营和销售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强化集约化效应,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 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使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业中真正受益。首先,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消除税收方面的城乡差别。其次,制定和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少个人对教育的现金投入,在增加受教育机会的同时,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其他农业生产加工。再次,可比照下岗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最后,由于新一轮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近期返乡的失业农民增多,可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鼓励他们以个体或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回农村投资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取得多方面的效果。
3 完善涉农产品经营的增值税政策,促进农产品流通。对现行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取消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收购农产品的进项税额抵扣规定,以利于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业生产者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实行超税负返还或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加强对农产品收购行为的监督管理,杜绝虚假的农产品收购行为。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税收进销项税额“倒挂”,防止一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长期无税的现象。
4 优化所得税政策,提高个人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是对个人来源于农业企业的投资分红收益减免个人所得税。二是对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的收入等实行免税支持政策。三是鼓励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实现以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为主向以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变,鼓励和促进企业引进外资、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从而提高税式支出效果。
5 完善农业科技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运用与推广的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与农产品加工质量体系的建立配套实施,在保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将税收优惠的重点转移到科技孵化器培育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的税收优惠体系,以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其次,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力度,如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科技收入减免所得税。再次,对社会各界向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据实在税前列支等。最后,对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务产业予以适当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效应
1 扩大税收调控空间,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首先,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把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自然资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对于副产品研发成果转让可免征企业所得税,购买副产品加工设备用于生产允许其加速折旧,若为国内不能生产的进口农业设施和设备,则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对生产有利于环境的绿色环保产品的,给予企业所得税减税甚至免税的规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调整。最后,对农产品创新项目、科研产品要在税收上给予支持和优惠,促进其培养附加值高的新农业产品。大力支持和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其出口,增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增强“外向型农业”的经济实力。
2 规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税式支出效率。首先,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税务服务和管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经营创造条件。其次,各级政府要从扶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纠正个别地方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强迫企业定额交税的行为,切实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
总之,税收政策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税收调控效应更加明显,应与国家整个财政支农政策紧密结合,在加大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产品深加工扶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税收支持的绩效。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农业份额第一的盐城市,在现代农业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盐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2、财政扶持。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让。要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可采取补助养老保险金办法,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
3、典型引导。盐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他们为土地的合理流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盐都区步湖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花卉生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农田基础设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将土地倒包给农民经营或“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对农民来讲,除了每年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获得工资报酬,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己耕种的收入;对龙头企业来说,既有了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又可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这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摘 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构建起长效机制。从黑龙江省现实出发,构建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增强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加大农业激励引导机制,实行培训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新型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公共财政;长效机制
一、构建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耕地1151.6万公顷,人均耕地10亩,位于全国之首,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杂粮,以玉米、水稻、高粱较多其中小麦、大豆都位居全国首列,经济作物以甜菜、亚麻、向日葵为主,产量常居全国第一位。因此,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而且为工业的发展积累大量资金,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依赖于农业的支持,同时农业也是重要的物质资料,保障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业也是一个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来说吸引资金的能力比较弱,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机械化水平不高,科研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我省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就必须加大对现代化农业的财政投入与支持。
二、构建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现阶段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二)设计原则
1.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促发展原则。通过政府投资引导,推进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体化机制的形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逐步把农民培育为投资和建设主体,促进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2.利用科技带动农业建设的原则。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科技的进步、依靠现代化来技术装备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3.扩展资金渠道振兴现代农业的原则。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自身的潜力,多方筹集资金,增加资金的投入,同时利用国家的财政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运用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对农业建设的投入。
4.强化区域重点开创特色产业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分配不同比例的资金投入,对于发展较好的区域加大重点扶持力度,使其带领其他区域更好更快的发展,天然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农业产品的特殊性,应增加资金投入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使特色化产业及产品成为我省的代言人。
三、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设计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为了使财政更好、更准的支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下面对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长效机制的设计(如图):
(一)增强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
由于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民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抗农业风险,私营保险机构对农业风险不能完全承担,因此,需要公共财政提供农业信贷资金来保障农民遇到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积极运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建设,从而来完善我省的农业风险的保障体系。
(二)加大农业激励引导机制
首先,黑龙江省应该对支持现代化农业的龙头企业采取激励政策,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来扶植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还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形式,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以及农业产品品牌的财政投入,来提高黑龙江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现代化程度,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产品的品牌效应。农业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的发展还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农产品成本有利于增强我省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最后,加强对农业科研技术的投入,对农业有科研贡献的人员实行奖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行培训保障机制
现代化农业需要有专业化农民,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有助于改善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专业的农民,拥有专业技术的农民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能够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能够领导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正是达到了国家对农业补助和投入的目的。
(四)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进一步调整全省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确保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财政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实行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完善中央支农投资协调机制,捆绑使用各类专项资金,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五)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按照“理顺分配关系、合理划分财权事权和财力向基层倾斜”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使国家财力在各级政府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分布更加科学合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同时要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村账乡代管”和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等财政改革,使国家财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目标,惠及广大农民,减少资金运行中的跑冒滴漏,提高使用效益。
(六)建立新型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其次,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监督方式,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最后就是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透明。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农业份额第一的盐城市,在现代农业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盐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
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
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2、财政扶持。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让。要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可采取补助养老保险金办法,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
3、典型引导。盐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他们为土地的合理流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盐都区步湖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花卉生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农田基础设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将土地倒包给农民经营或“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对农民来讲,除了每年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获得工资报酬,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己耕种的收入;对龙头企业来说,既有了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又可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这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农业份额第一的盐城市,在现代农业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盐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
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
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2、财政扶持。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让。要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可采取补助养老保险金办法,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
3、典型引导。盐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他们为土地的合理流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盐都区步湖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花卉生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农田基础设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将土地倒包给农民经营或“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对农民来讲,除了每年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获得工资报酬,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己耕种的收入;对龙头企业来说,既有了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又可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这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农业科技组织管理是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决策、规划、领导、投入、实施和控制等组织管理活动,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演变过程、国际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增强我国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能力的现实需求来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既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十一五”以来,为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创性地构建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对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技术攻关、试验示范、转化推广为重点,形成了多学科集成、上下游一体、大兵团作战的协同创新机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成果转化,率先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农业大学玉米中心等4个中央级科研单位开展了从“收益分配”扩展到“权益分配”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将种业科研成果归属依法赋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四是建立学科群为主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以33个综合性实验室为龙头、22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269个观测试验站为延伸,建立了纵横交错、协作紧密,突破部门、单位、学科界限的农业协同创新网络。五是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目标、以促进科研产出和科技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
一、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来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科技管理协调机构。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无论是以前的“政出多门”还是现在的“高度集中”,均未从根本上实现对部门利益的超越,中央相关部门间争职能、争资源的问题始终存在,管理合力难以形成。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农业科技事权财权划分不清。中央过多安排了应由地方安排的应用性科技任务,地方反而过多将基础性研究纳入发展重点,这导致中央和地方投入错位严重,上下一般粗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政府与市场越位缺位并存。政府过多包揽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科技工作,企业与科研机构一起竞争公益性科技资源,使得本应由公共科研机构使用的科技资源被挤占,应由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投入被挤出,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低效重复。中观层面来看,行业科技需求体现不够。在科技计划需求凝练阶段,科技主管部门对行业部门意见征集没有形成固定渠道和常态化机制,有时出现个别专家和单位代替部门意见的现象,导致技术措施与产业政策措施难以有机结合;在科技计划评审立项阶段,过于重视纸面程序,未按照“S曲线”理论从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四个阶段决定项目投入强度,导致部分项目评审针对性、公正性、科学性不足;在科技计划实施阶段,项目实施团队过于庞大,涉及研发区域过于广泛,“联合起来拿钱、分头开展创新、拼凑起来交差”的现象仍然存在,“把政产学研用集聚到一个关键问题、把创新技术集成到一个县域、把成果转化集中到主产区”的格局尚未形成;在科技计划验收阶段,行业主管部门、产业终端用户参与度低,对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快速转化成果要求不明,导致科研项目“没有通不过的验收、没有不先进的技术、少有突破性的成果”,产出了许多“职称性成果”,难以进行熟化、推广和转化。微观层面来看,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一是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目前的科研评价与激励过于看重竞争性科研项目的争取,以及论文、科技奖励等显性成果的获取,导致对行业发展影响长远的公益性与基础性研究等无人问津。二是薪酬分配与职称晋升制度不合理。科技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固化,个人薪酬提升渠道不畅,与实际贡献切实挂钩的弹性薪酬机制未建立;职称晋升方面人为影响因素众多,与是否开展重大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联系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益改革等政策尚未落地,兼职兼薪操作困难,科技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协调不够、意见不一,政策红利无法充分释放。三是科研投入精准程度不够。科研经费在一些领域“大水漫灌”、在一些领域又“严重干旱”,科技人员普遍对经费投入缺乏“安全感”;科研投入结构性失衡,科研经费充足、人员经费缺乏,“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难以提升;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投入不足,科研设施基本运行费缺乏,基础支撑、试验示范难以长期稳定开展;公益性、战略性、全局性方面的科技创新弱化。四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够好、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导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意愿不足,投入缺乏,对研发人才吸引力不足。五是科技资源共享不足。平台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布局,重复建设和过度集中问题突出,运行维护费用缺乏,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科技组织管理创新需遵循四项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满足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重大科技需求作为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促进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引领。始终把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动力,逐步理顺各部门、各层级、各主体关系,创新完善分类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新动能。坚持系统协同。始终把强化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统筹和协调联动作为精准配置科技资源和推进科技创新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推动国家、区域、行业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质运行,谋划设计一批重大科技任务,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坚持效能优先。始终把提高创新效率、强化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的落脚点,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赋予科研院所更多自主配置科技资源的权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效能。
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组织管理应从五方面发力
创新科技决策机制,建立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科技会商制度。超越部门利益的藩篱,充分吸收部门、专家、企业、新型主体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决策科学、责权一致、主体协同。一是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等学术团体在国家农业科技宏观战略制定、重大农业科技任务凝练、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设立中决策咨询作用。二是国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农业行业科技委员会定期磋商协调农业科技重大事项,形成国家层面农业科技会商协调机制。三是组建由行政领导、科技专家、农业企业、推广人员和新型主体等组成的行业性智库,为行业需求征集和专业机构验收提供决策参考,确保重大科技任务选题聚焦国家目标、创新过程贴近产业需求、创新成果满足生产需要。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行业部门全程管理农业科技项目制度。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创新需求凝练、任务组织实施、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作用”精神,重点是抓好“两头”、带好“中间”。源头把好立项关,由行业部门牵头负责行业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任务凝练、指南编制等,体现行业特点,精准反映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末端把好验收评价关,由行业部门牵头组织项目验收和评价,确保科研项目研究任务与生产实际需求相衔接,真正实现“题目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科技创新过程中,促进技术措施与相关政策措施、工作措施融为一体,保证科技项目实施服务于农业生产主战场、主产区和主导产业。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农业科技精准投入方式。一是支持重大战略和补齐发展短板。围绕“支撑、引领、赶超”目标,以及功能化、设施化、绿色化、高效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等农业现代化重大任务加大投入,形成一批引领性重大成果;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技术短板加大投入,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体现行业管理部门和新型主体的需求。将科技创新与行业管理措施、政策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提高面向基层一线的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服务和满足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创新、创业的需要。三是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研究投入。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持续开展观测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等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加大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投入,打造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建立农业科研与推广高效结合模式。一是推进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围绕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探索农技人员通过进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让农技人员留得住、干得好。构建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组织、乡土人才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实现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无缝链接。二是开展区域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整合试点。借鉴国外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农业推广部门整合或联合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站,将试验站建成上联高校、科研院所,下接新型经营主体,集技术研发、成果熟化、推广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鼓励涉农大学的农学院院长兼任地方农技推广机构负责人,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源头活水,拓宽大学科研选题针对性。三是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社联合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配套服务,满足农户多元化服务需求,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水平。创新技术使用机制,实施农民自主选用技术后补助项目。借鉴日本和韩国允许农民自主选用贷款和自主申请项目创新创业经验,设立农民自主选用农业技术后补助项目,改变以往要农民培训、要农民接受技术等自上而下的做法,真正使农民由“要我用科技”变成“我要用科技”,推进农村“双创”。一是精准掌握农民科技需求。依托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产业技术体系和村镇县行政管理力量,通过逐户访谈及时准确掌握不同县村、不同产业、不同时期农民在高效生产、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加工转化、提质增效、循环利用、休闲观光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在科学研判、准确聚焦、反复遴选的基础上,建成试点区域农民科技技术需求清单,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二是构建农业技术供给库。针对不同区域农民技术需求清单,整合本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科技资源,构建上中下游一体的联合攻关和成果熟化机制,形成满足试点区域需要的基层农民技术供给库。三是技术自主选用清单。形成可供农民自主选用的不同类型、不同年度的技术清单,通过媒体、微信和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向社会,供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实施能力的农民创新创业时自主选用。构建农业技术供给网络咨询平台,确保每项技术都有专家与需求农户对接和跟踪服务。四是实行全程培训和指导。在技术供给专家的指导下,按照无偿服务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对自主选用的农户上门培训服务,包教包会、全程跟踪。农技人员建立台账制度,对技术成熟度、农民使用技术的态度、实际效果效益等进行全程记录。五是对农民自主选用技术进行后补助。依据台账记录、辐射带动效果、资源环境友好程度以及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综合评价等综合因素,在考核验收的基础上,财政对自主选用并推广实施的农民按其总投入20%~50%的比例给予补助。
作者:李少华 单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摘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政府投入少、农民素质整体低等问题。当前,应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等措施,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现代农业概述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其显著特征:一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机具等现代物质条件为重要保障的规模化农业。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科技化农业。三是以产加销、农工贸紧密衔接统一为特征的产业化农业。四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社会化农业。五是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为目标的多元化农业。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政府投入少、农民素质整体低等问题。a.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加快,耕地面积一直呈锐减趋势,耕地质量的减退以及建筑业对耕地的掠夺,极大地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此外,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b.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我国很多水利设施,不仅多年来没有新发展,而且不断老化失修。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灌溉。每遇严重灾害,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农业产前、产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还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拓展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导致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容易出现较大波动。c.农业生产成本升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导致土地要素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带来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高成本,对农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如果没有有力的政策举措和机制创新,粮食和农业生产萎缩的风险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农业经营的高成本也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政策调整。d.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全国有约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三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四是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较低。e.规模小,生产率低。农户分散经营方式不仅生产和交易成本高,影响劳动力及农业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f.政府农业投入有待增加。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虽然在年投入量上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在农业、农村资金投入落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情况仍未改变。二是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制约农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够。如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补贴标准低,不足以抵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三是资金投入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g.农民素质整体低。因为农业生产条件、收入,与外出打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无法比拟,所以当前中国农村一些有知识、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致很多地区是老弱妇孺在从事农业生产。这部分农民,接受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低。农村劳动力相对低下的素质,对建设现代农业造成很大阻碍。
3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仍相对匮乏。当前,应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加大政府投入和保护力度、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等措施,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a.坚持城乡统筹,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从我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的国情来看,既难以依靠城市工业积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足量资金,也不能完全依靠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拆除城乡壁垒,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b.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比例,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财政增加补助地方规模和比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切实减轻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二是在粮食主销区建立粮食生产补偿基金,出台相关运费补贴等政策,帮助主产区解决商品粮外销、外运的问题,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充分体现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三是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合作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通过现有政策和渠道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在粮食主销区提取部分土地出让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和转移支付效果。c.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当前,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科技人员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次,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应用。d.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农业,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选择国有集体农场、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在高效种养业、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创汇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领域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种养业的生产规程、农产品加工的标准化流程、质量检验检测规程,有意识地采用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适度、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经营项目,使农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有竞争力的产业。e.加大政府投入和保护力度。应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增加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①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②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③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投入;④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集中产粮区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补贴等各项生产补贴制度,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其它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制度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补贴制度;⑤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f.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逐步实现社会化。g.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了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注重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成功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的技术对接问题。
作者:周双双 单位:宁波大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对策
1双湾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金川区双湾镇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南与永昌县接壤,东与武威相连,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西与张掖地区山丹县毗邻。全镇辖13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60km2,总人口2.5万人。辖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4℃,年均日照2878h,无霜期156d,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土壤土质松软,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资源富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近年来,双湾镇坚持以城郊型农业发展为定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抓特色促增收、抓产业促发展、抓科技促提高、抓统筹促和谐、抓基础促后劲”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298元,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速。
1.1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多年来,双湾镇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优化产业结构,现代农业渐具雏形。重点培育壮大了红辣椒、玉米、瓜果、露地蔬菜等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7733.33hm2、经济林果产业基地653.33hm2、蔬菜产业基地3000hm2,瓜产业基地666.67hm2,农产品总量达到30万t。双湾西瓜、双湾食葵、金川红辣椒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双湾西瓜”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和庭院舍饲养殖,建成规模养殖场23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07家,畜禽总量达32.7万头(匹、只),同比增长5%,以畜牧园区为龙头,养殖小区为支撑,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的养殖体系不断完善。
1.2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双湾镇共发展双丰辣业、天乐食品、神农众和、金源牧业、天牧乳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34家,主要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了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为支撑,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6个,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3土地流转情况
镇政府大力推行“以井定田”、“小块变大块”等土地适度集中模式,全面完成了全镇62个村民小组8400hm2土地整合工作。在此基础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866.67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4%,耕地分散、设施老化、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1.4主推技术
为促进双湾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种植业经济效益,避免种植户盲目引种带来损失,双湾镇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强、有潜力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后引进粮食、瓜果、蔬菜、药材、肉羊等农、林、牧新技术和新品种15类60个。同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高效套复种、育苗移栽等新技术12项。 重点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完成全膜双垄沟播、垄膜沟灌节水面积6000hm2,实现平均节水15%,增产10%,有效提高了农业科学生产水平。
2双湾镇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发展规模优势不明显
当前,双湾镇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约占大农业的70%,且粮食作物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尽管金川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但总体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偏大,经济作物所占比例偏低,影响了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全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对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作用不强,标准化体系建设仍需加快。
2.2农业产业化组织竞争力较弱
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畜产品仍处在初加工阶段,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良性互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产加销脱节现象仍很突出。
2.3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不足。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较长,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镇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2.5农民自身素质较低
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其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益意识不强,加之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积累,掌握的劳动技能知识有限,严重影响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输转。
2.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农田水利等设施老化,水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很有限。此外,家庭联产承包造成一家一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营,限制了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操作,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今后一段时期,全镇农业要按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纵向抓生产、横向抓基地,关键抓龙头,核心抓效益,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推进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争取到2020年,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20436万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65元,年均递增11%。
3.1坚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双湾镇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相对滞后,但在科技应用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科技应用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扬长避短,双湾镇要在科技应用上做足文章,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全力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业机械化应用、畜产品高效养殖、保护性耕作技术、“三沼”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推广,让更多的农业新技术成为增加农村经济效益的助推器。同时,采取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使核心示范户真正具有科技带动的实力。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金川区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扩大节水农业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探索设施农业滴灌节水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为方向,整合畜牧、农业资源,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积极探索种、养、沼相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努力促进农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3.2坚持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现代农业必须要有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农业。全镇要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产业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面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当前镇域内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配套完善各项服务、整合资源优势、拓展产品运输销售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放手发展,做强做大,真正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龙头”。狠抓品牌质量建设,坚持强化宣传、扩大影响、主动出击、整体推进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做响品牌,做强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分散的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去面对市场,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要多品种、多门类建立专业协会,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制定规章,明确责、权、利,形成“市场一动,效益跟上;市场一调,产品就调”的网络预警机制。
3.3坚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要紧紧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先进的设施武装农业,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积极引导农机户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以“保护自然植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积极抓好风沙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促进生态建设健康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合理开发与节约保护并重的方针,依法加强对水资源、矿产、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禁乱采滥伐,滥垦滥牧,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重视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大力争取并实施高效畜牧养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
作者:严天龙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
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推动农艺农机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对策这2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有效融合农机农艺提供合理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农机农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1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农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结语
促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提升农业机械的质量,推动农艺技术改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农机农艺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针对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并通过各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合作,促进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周云珍 单位:云南省易门县龙泉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巫溪县特色农业虽然规模已具雏形,但规模小,产品开发缺少深度和广度,产业效益差,其原因在于机制不活,投入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应理顺关系,改变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投资局面,要加强部门协调,改变行业分割、部门封锁现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实施,充分发挥各部门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作用和职能,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依托龙头企业,以乡镇为产业单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优势产业。优先扶持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具有市场潜力的经济实体,打造生产基地,助推产业发展。
作者:向智勇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国相继开始研究发展低碳农业,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其每年的碳排放量大多来自农业生产,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成为黑龙江省快速发展的首要目标。文章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以及江苏、四川国内两省的低碳农业发展经验,从政策、措施及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加以调整与完善,整理并归纳出符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支撑体系,全面推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经验借鉴
1国外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近年来,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发展低碳农业。因此,低碳农业在各国各有不同的发展形式。
1.1美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美国是世界的农业巨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第二,美国采用了许多固碳、减排的方案和措施来改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1.1政策方面
(1)气候交易所政策。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交易平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于2005年推出了现货和期货交易的交易义务。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交的二氧化碳量在近年已超过2000万吨。
(2)现代农业低碳化的相关法律。美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为其实现低碳农业提供了保障。各种低碳能源相关法律的制定将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目标等提升到了法律层面,具有国家约束力。(3)实施清洁能源政策。美国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方面有专门的预算。为了鼓励新能源的使用,美国政府对农民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和激励政策。
1.1.2措施方面
(1)农业耕作制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美国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创农作物新品种。另一方面,为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日益恶化的现状,美国釆取了保护性耕作及休耕制度。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休耕农地的土壤有机碳储存容量。
(2)农业化肥施用方式。美国成立专门机构估计不同农作物对肥料的不同需求,将化肥精确地施于农作物的固定部位,通过提高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率来减少化肥的流失,从而提高效益。
1.2澳大利亚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1.2.1政策方面
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对其农业进行宏观规划,主要针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展开讨论。
1.2.2措施方面
(1)资金措施。澳大利亚釆用农业启动和发展贷款、生态资源保护项目贷款等措施,为当地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低碳农业技术措施。澳大利亚形成一套高科技农业灌溉系统,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合理的灌溉,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使水资源得到了可持续利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用水方面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提高耕作效率的同时保护环境。
1.3日本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1.3.1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方面,日本主要推广减少化肥的使用来保护土壤;绿色农业方面,日本研究应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损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3.2建立低碳农业先进区
日本主要是通过建立绿色农业先进区,在发展地区推行先进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和手段,并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这一方法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3成熟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日本正逐渐形成由中央领导的从上到下贯通为一体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这一科研体系从各方面集合社会各层人才,全面有效地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同时,营造了一个全民注重发展低碳农业的氛围,为国家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2国内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2.1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2.1.1发展模式方面
(1)多层种植模式。江苏省结合其地理优势和低碳农业发展经验,开创了多层种养模式,各层作物相辅相成,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2)有机农业模式。江苏省为了达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刘晨曦: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支撑体系的经验借鉴产业经济力,采取了建立绿色节能农业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
(3)农业废料循环利用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肥料如秸秆等作为沼气工程的原料来实现资源、废料循环利用。江苏省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沼气工程的基本体系,在低碳视角下实现了低碳农业。
2.1.2生产技术方面
(1)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江苏省研究开发了多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该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了绿色生态。
(2)节水农业技术。江苏省实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1.3政策方面
2011年江苏省出台了与土地、水利等相关的一系列通知。这些通知对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节水农业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江苏省还下拨补助资金,用于完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长江与太湖、淮河水系的互调互济。江苏省鼓励农民购买并使用高科技农具进行机械化生产,并对其实行补贴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江苏省农业生产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高,为实现低碳农业奠定了基础。
2.2四川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2.2.1发展规划方面
四川省政府出台了有关方面的一系列规划,这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四川省终于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保险方面,2011年四川省保费规模居全国首位。农业保险为四川省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2.2发展模式方面
(1)城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城郊地区进行研究,在这些地区推广观光型农业,在吸引游客、增加本省的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少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2)丘区基地型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节能和使用清洁能源为主。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来保护土壤;通过使用滴灌、喷灌的方式来节约资源;通过推广秸秆循环利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
2.2.3高新技术方面
(1)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四川省建立多家专业机构收纳专业人才,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农民解疑答惑。
(2)高新技术推广方面,四川省已成立农业、畜牧业、水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推广人员已经延伸至各村。
3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尽管各国、各省之间的农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综上所述,我国黑龙江省应借鉴各国、各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支撑体系,结合本省农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划。
(1)护地减排。土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碳源,健康的耕地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低碳农业奠定基础。另外,保护耕地还可以提升土地肥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2)构建政府支持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各国、各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及财政支撑。所以黑龙江省政府应该结合本省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3)积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纵观各国、各省的发展经验,高新的农业技术在发展低碳农业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黑龙江省应该吸取各国发展经验,积极使用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
(4)提高农民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积极配合政府使用先进农具并自觉地推广低碳农业。所以,黑龙江省应该注重农民素质的培养,为低碳农业的开展做好人力储备。
(5)建立低碳农业支撑体系。一个合适并完善的农业支撑体系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和引导性作用。通过研究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可知,黑龙江省要想发展低碳农业,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来进行宏观引导,农民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引导,企业应负责研发相关的先进农业技术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刘晨曦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兖州是传统农业强县,小麦玉米栽培技术、产量品质等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兖州紧跟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展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方向做出分析。
关键词:
现代农业;一体化种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理念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从21世纪90年代的“吨粮县”、“双千市”到21世纪初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兖州始终将农业发展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兖州区紧跟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不断注入科技要素,创新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种植模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划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示范区,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兖州农业生产大数据信息平台等,兖州农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目前的生产特点
1.1粮食作物面积占据优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兖州区耕地面积50万亩,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均在35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种植仍占据优势地位。从2005年起,借助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实施,连续11年开展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建设,小麦最高亩产达到805.9kg,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034.55kg,连续多年达到鲁西南最高水平。通过高产攻关田建设进行技术试验集成,应用于大田生产,带动全区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556.1kg,玉米平均亩产625.1kg,分别比山东省小麦平均单产(411.7kg)、玉米(430.8kg)平均单产高出144.7kg、194.3kg;比济宁市小麦平均单产(506.9kg)、玉米(567.5kg)平均单产高出49.2kg、57.6kg。同时为适应市场及种植大户需求,持续开展作物品种更新、技术熟化集成等试验,示范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29、“9088”、红地95,以及适于机械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迪卡517等一批作物新品种。兖州区是全省重要的农机生产基地,现有五征集团山拖农装、大丰、国丰、玉丰、大华为龙头的农机生产企业近120家。区农业局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了与农机部门及农机企业的沟通,如果农艺上对农机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与农机企业联系,进行样机打造,服务于生产,使农机农艺达到深度融合。农机农艺在本区已进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
1.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快速,生产方式呈现多元化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兖州区确立了“一离、二转、三引”的工作思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规模经营方向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6年10月,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其中土地全部流转村达80个,共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345户、注册家庭农场89家、成立农民合作社620家,为全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同时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企业(公司),引入了农业发展新理念,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1.2.1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自主经营
经营土地为家庭成员分的承包地,自主决定种植作物及耕作方式。这也是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直实行的生产方式。
1.2.2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
种粮大户一般是由原农机手转化而来,他们拥有农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全部或部分机械,服务于自己承包的土地,部分种粮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每个成员的机械都入股到合作社中,根据需求进行调配使用或增添机械。在服务本社成员的同时,还参与招标购买政府社会服务,合作社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抱团发展,提高了整体效益,目前这种方式是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
1.2.3专业合作社+服务
由原农机手发展而来,自己不承包土地,成立合作社,配备农事操作全套机械,发展本村或附近村农户为合作社成员,对成员提供从耕整到收获一条龙托管式服务,不负责作物产量,只收取作业费用。同时兼营化肥、农药等常用农资,提供产销等供求信息,协助成员购买农资,出售农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合作社风险小,收益稳定。
1.2.4农业企业(公司)带动发展
目前兖州各类农业企业(公司)近100家,它们有的只从事生产,有自己的基地,进行种植或养殖;有的既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又能进行产品加工及销售;还有的没有基地,只是作为纽带,在企业与种植户之间架起桥梁,提供企业所需的产品信息,组织农户订单生产,为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签订保产、最低价格包销协议。如本区三大种子公司兖丰、齐鲁、红地均属第二种类型,有自己的良种生产基地,并以种子加工销售为核心,采取企业+合作社(村委)+基地模式,通过订单将企业和农户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双赢,这三家种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区成为了全省有名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
1.2.5网络广泛应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一些年轻、头脑灵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或养殖的同时,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的品牌,进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如“创客商贸”公司创建的“兖府煎饼”,自己生产、网络销售遍布全国;“菜如贻农业有限公司”与天津雷沃集团联合创建的e田靠谱作业平台,通过手机实现了农机手与种植户的直接对接,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1.3标准化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影响,粮食种植效益逐年下降,为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实现节本增效,根据本区生产实际,大力推广了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全年亩节本增收350元以上,自2012年至今,一体化种植模式面积已达到25万亩,占到全区总种植面积的70%,该模式在2016年已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立项,2018年将达到全区粮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一些种粮大户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打破原来单一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农作物品种开始多样化,大豆、甘薯、马铃薯、高粱、谷子、绿豆、红豆等小作物面积快速增加。以大豆为例,2013年大豆种植面积仅400亩,2016年已达到16658.5亩。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对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4农业发展理念向绿色、精准、高效转变
近年来,兖州区顺应国家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供给侧改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区开展大方田改造,采用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种植模式,全程机械作业;安装杀虫灯进行生物防治;建设专业植保队伍,采用大型植保机械统防统治;完善农业互联网系统,建设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种田等,农业发展由原单纯追求产量向绿色、精准、高效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种粮效益下降,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粮食价格不稳,特别是玉米价格,2013年还在2.1元/kg左右,到2015年下降到1.5元/kg左右,降幅达30%,而农民种粮成本不降,种粮大户享受的种粮补贴少且不持续,效益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因此,虽然这几年本区退林面积增加,但种粮面积并未有显著增加。
2.2新型职业农民创新意识强,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差,盲目引种,跟风发展
借助于各类农业培训项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升,他们头脑灵活,不再局限于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敢于尝试,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差,盲目跟风,造成损失。2016年,一种粮大户,早春种植40亩马铃薯,因不懂技术,产量低,还影响了下茬玉米种植,加上土地承包费,一年损失近10万元。还有种粮大户,不考虑本区自然气候条件,盲目引进不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给农业生产及社会安定带来极大隐患。
2.3农业技术集成熟化好,但应用到田间地头的比率较低
目前本区农作物种植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明确,配套技术集成熟化好,完全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在生产实践中,这些技术真正被农户应用到田间地头的比率相对还较低,原因多种多样。如浇越冬水,即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同时为早春麦田管理争取主动,但很多农户因为浇过了出苗水,为节约成本,冬前不再浇水,赶上冬季干旱年份,造成冬季冻害死苗严重;实施玉米机械单粒精播,要求播种后立即浇水,保证出苗,但很多农户重视程度不够,多数7~10d才浇水,造成田间出苗时间不一,整齐度差。
2.4农作物种植品种多样化,技术人员指导能力需要加强
受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下调影响,很多农户自发调整农作物种植品种,呈多样化发展。农户在种植这些作物过程中,遇到生产问题,第一想到的仍是向我们农业技术人员咨询求助,但因为本区多年来这些作物种植极少,农业技术人员平时关注学习少,更谈不上有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形势需求,加强学习,尽快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3几点建议
3.1以持续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为抓手,实现提质、节本、增效
实践证明,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全区机械更新步伐,提高了全程机械化程度,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要整合农业项目,扩大高标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区域,加大推广力度,同时细化各项标准化操作规程,将农机操作、规范播种、关键生长时期管理、专业植保统防统治、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环节有效衔接,在提高粮食品质、减少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产量,实现粮食种植节本增效。
3.2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本区优势产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农业企业上连市场、中接基地、下连农户,以农业企业为龙头,来促进全区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意义重大。如:以三大种子企业为龙头,来带动小麦良种产业持续发展;以玉米深加工企业百盛生物为龙头,带动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以益海嘉里集团为龙头,促进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以兴冠农业为纽带,发展优质小杂粮及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目前本区农业企业众多,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就有4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36家,要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独具兖州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3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是增强技能的重要方式,将各类农业项目的培训内容进行整合,统筹安排,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如针对种粮大户的培训,要注重实用性,增加作物供求信息、田间课堂、示范区观摩、经验总结交流等;针对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及小农企业,加强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质量安全等方面知识介绍;针对技术人员,根据农民需求,增加不同作物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指导能力,增强与农户交流沟通能力,将农业技术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让农户理解、接受并应用。
3.4搭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高标准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现场观摩,确保各项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通过搭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利用农业物联网设施进行农业大数据采集,建设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攻关试验区、万亩核心示范区和12.8万亩辐射区,提高现场观摩实效,开展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培育多种形式的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发展大型植保机械、无人飞机喷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促进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最终实现控水、控肥、控药“三控”目标,扎实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的推广。
3.5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规范良种、农药等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只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要联系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农作物良种、生产资料经营部门及提供各类农业服务的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培训,避免各类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作者:王燕 张玉允 倪倩 袁士涛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