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3 04:49: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音乐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毕业论文

音乐毕业论文:浅谈音乐院校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职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名词,主要指从业者具备该职业需求的个人职业素养、基本职业技能、学习进修能力、职业成长速度以及职业压力的承受和应对能力。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同样要求具备以上的职业竞争能力才能在社会工作中获得肯定。

从民国时期开始,音乐专业院校的创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直至今日的音乐课程已经设置了一系列的专业分类。在音乐专业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音乐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却在另一端亮起了红灯。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指出,艺术类的音乐表演专业,入围了就业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这一现象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但解决音乐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却是不能松懈的工作,下文中,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一、专业主科与基础学科并行的能力

在当前国内艺考制度中,无论是音乐专业独立院校还是综合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主项,其中包括有声乐、器乐和舞蹈专业主项等,能否把占主要分数的专业主项考好成为能否顺利升学的关键所在。音乐专业学生这种对专业主项强烈的专功意识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在大学音乐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样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所选的专业课程上,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导致出现了以下情况:声乐演唱很出色的学生可能不会演奏器乐或表演舞蹈;器乐专业的学生整日只埋头苦练手中的乐器:舞蹈专业的学生则只能用动作表达艺术。更加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还有部分学生混沌地度过大学的黄金时代,玩物丧志、虚度年华,对于音乐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阶段。

当这些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会发现自身并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开始对工作力不从心,并产生自卑感或厌恶感。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因此被列入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都相对较差的行列中。

大学是一个开放自由且丰富多样的学习场所,音乐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当珍惜过完独木桥之后的开阔学习环境,在提升专业主项能力的同时把眼光放宽,不错过其他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将自己培养成具备与音乐相关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首先在专业主项上可以阶段性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接近并完成自己的目标,甚至可以适当增加专业主项的学习时间,为自己施加学习压力,与此同时,还应该正视学校配置的其他课程资源,包括文化类课程和音乐类基础课程,并且认真对待选修课程,让专业的学习成为一个系统。其他方面知识的补充能更好地促进专业主项的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就业做好扎实的准备。其次,在当下网络信息便捷的时代里,音乐专业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另一个学习的空间,延伸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可以通过电脑软件学习、提高电子音乐制作技15,或者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其他音乐院校的特色课堂,让音乐不局限于身边听到的旋律与音响。总之,在大学期间,只要主动学习,保持上进的心态,做到以专业主项为中心,用其他课程丰富、提升自我,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定为对自身的要求,每一份付出都会为日后的职业道路增加一份竞争力,

二、自我社会实践的能力

音乐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依靠学校的支持与个人的努力相结合在一起。当前很多大学已将就业指导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中,音乐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同样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创造与外界名人交流的机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加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让学生逐步定下与现实环境相符合的就业目标,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创业或帮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将所学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岗位。

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音乐院校的学生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借助学校搭建的平台,参与各种校内外的表演和比赛活动。比如校园音乐会或团体外出表演、比赛等。在校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既可以提升个人的专业专项技能,还能通过编排节目、团队合作等锻炼个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艺术实践能力。第二种艺术实践形式是到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质性的实习工作。比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应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工作,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对自己在校园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查漏补缺,并完善自我,为今后真正走上讲台做好更充分的知识储备。再如任何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到演艺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培训机构或文化馆等单位参加实习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应对、解决不同的相关问题拓展专业知识,提升应变能力,让音乐学习在相对应的社会工作中落到实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打开艺术视野,为以后的就业渠道开拓出新的领域。这类实践活动不但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专业主项上台表演,还要求学生具备活动策划能力,通过参与文案的起草到节目的排练,再到把握舞蹈效果等工作提高艺术实践综合能力。

三、良好的社会竞争心理素质

近年来,音乐院校毕业生就业紧张的原因除了大城市音乐人才饱和、毕业生综合能力不足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音乐专业毕业生自身面对就业时没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心理。因为专业的特性,大部分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具备自我表现的能力及较强的社会竞争心理,但有时却扭曲了竞争的含义,导致在就业时出现不理智的现象。良好的社会竞争心理首先应该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估,缩小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很多学生认为音乐是一门高高在上的艺术学科,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姿态抬得很高,毕业前自我评价过高、对工作待遇期望过高是大部分音乐院校毕业生共同存在的心理,在不了解时下就业环境的情况下对工作想象的过于理想化,对招聘单位提出不合理的待遇要求。很多毕业生还为自己的定位停留在只留在大城市发展、只进国有单位、只接受高薪职业等,因此出现了大城市音乐职位饱和而偏远地区缺乏音乐人才的现象。所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

培养健康良好的社会竞争心态必须从毕业生自身做起,首先做到关心、重视国家颁布的艺术类就业政策,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自身的实习经验理性分析就业环境和自身条件,摒弃强烈的地域观念,应当认识到小天地同样可以有大作为,偏远地区同样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同时时刻关注学校及网络上的招聘信息,提前准备好就业自荐书和学校的就业推荐表格等材料,认真对待每一次应聘和实习的机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应聘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做充分细致的准备。

总之,面对音乐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就业质量不高的状况,必须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学校方面要根据形势适当调整专业体系和课程结构,进一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则应该从专业学习与综合能力两方面努力提升自我,并根据现实的环境调整就业心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保持理智和上进的心态,相信音乐院校的毕业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后,在进入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赞赏和肯定。

音乐毕业论文: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探究

摘 要:音乐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比其他专业更大的就业难度,就业渠道较其它专业更加狭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文化艺术单位不断改制,社会对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吸收接纳能力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当前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也都制约着艺术专业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毕业生因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需求量小,同时还要面对来自重点大学音乐类专业、音乐院校和非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对地方院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其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又可操控的建议,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竞争力

一、影响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因素分析

音乐专业学习投入巨大,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因此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职业前景形成“落差”。通过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和求职准备工作方面的研究,发现音乐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欠缺。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地方音乐类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从高校扩招后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普通高校开办音乐类专业如潮水般兴起。除传统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设立艺术类高职专业则更多。

第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基础比较差、底子薄,特别是新成立的系院和新组建的音乐类专业,缺乏一支有过硬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第三,学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在专业设置上延续的全国知名音乐院校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结构模式。但按照这种专业设置模式培养出来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优势不是很明显,导致往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太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找工作的局限很大,就业质量不高。

(一)重专业学习,轻综合素质。各艺术院校在办学过程往往把艺术教育作为单一专业技巧教育而不是艺术素质教育,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缺乏创造力的表演者、艺术模仿者。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都相对较低,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校声誉和地理位置等方面也处于劣势,而且在办学过程中也普通存在重专业,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学生与艺术院校、重点综合性大学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一样,“主修”意识特别强,认为自己专业学好就行了,忽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了只会唱歌、只会跳舞、只会弹琴的单一发展、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这样的“专才”无法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重个人才艺,轻合作培养。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艺术类学生共有的特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很强,往往只对自身及专业感兴趣,对除此之外的事情关心较少,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加上音乐类专业特殊的教学规律,专业授课大多采用一对一或小班教学的形式进行,由于每个人上课的时间不尽相同,且分散零碎,因此不能像普通专业的学生一样经常开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活动,带来的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而职场的发展是以合作和竞争为基础的。

(三)重创新意识,轻AQ教育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大量资料显示,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创业和有较好的职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大多数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家庭条件和成长的环境相对优越,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关注、关爱较多,依赖思想严重,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心理承压能力较弱,AQ不高。而音乐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要求和实践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强,而AQ不高,抗压能力差,往往会因为曾经的失败导致自信心不足,这在竞争中是最致命的。

二、提高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的措施

首先,控制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近几年,音乐本科教育在不断扩招的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学质量的下滑就是扩招带来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遗症。

第二,建立一支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兼备的师资队伍。当控制了招生规模,教师将有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创造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攻读学位,以提高W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采用外聘导师方式,聘请专家、教授进行青年教师的培训、专业教学指导和科研实践的指导,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建立专业的实践机制,音乐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实践性的演出活动,参加地方、社会组织的音乐晚会。以取得演出实践的经验;达到音乐教师们从讲台到舞台,再从舞台到讲台的音乐专业素质提升的转换,取得宝贵的经验,以用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音乐教育专业现状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理念,所以,要培养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必须首先转变音乐教育专业理念。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积淀知识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职业道德,培养他们高深的音乐表演能力,培养学生超常的音乐思维和创造力的整合力。要使音乐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注重专业课程的调整。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要在夯实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多元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的开设专业课程,增加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面对音乐市场的变化,要不断增加大量新知识,新课程,注重与音乐实践的结合。

音乐毕业论文:本科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与就业指导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进度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大环境下,就业已成为我国重点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我国目前对就业环境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面对社会对音乐型人才的就业要求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音乐专业毕业生又有哪些优势与劣势,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如何,本文将就其做出详细分析并提供必要的就业建议与指导。

关键词:音 毕业生 就业 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艺术热”的产生,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艺术生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客观的讲,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音乐艺术文化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社会也并没有更多的岗位提供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而这也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比较被动与困难的原因。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客观因素无法改变,我们则更应该关注学生自身,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本文将从当今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为出发点,着重探究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之所在,并提供客观的指导与意见,为更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当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形式分析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大院校依然实行扩招的招生政策,从而导致了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在这个大环境下,“艺术热”也在不断发酵,盲目的为了升学而学习艺术的人数不断增多,直至今年为止也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再加之社会上提供的音乐专业岗位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对于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面对这些困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本就业面就非常局限,再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个人因素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是一门“高投资,低回报”的专业,部分学生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高价选购乐器,所以,很多这方面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高校进行就业,怀着“非教师不当”、“不是高校不进”的想法,并不愿意选择收入较低的基层单位进行工作,这也是逆反心理的体现,而教师也好,高校工作者也好也都是要从最基层做起的,另一部分则在报考专业时却仅仅看到了其升学率的保障,对于之后的就业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也是造成音乐专业毕业生突涨的关键因素。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性强而综合能力偏弱

所谓就业竞争力可总结为三点:1.核心竞争力;2.基础竞争力;3.环境竞争力,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其主修的专业。主修专业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科目,而主修科目的成绩也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重要依据,很多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观点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体系。但对就业而言,更多的就业岗位则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即基础竞争力,所谓“基础竞争力”是取决于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而这就和之前在高校培养的专业能力造成了相互的矛盾;毕业生在就业上则更多会选择对口的岗位进行就业,这便导致了专业内部竞争的压力增大,而被竞争出局的毕业生在从事综合性强的岗位上又无法胜任。所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学校则更应该开设更多实用性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学生方面则应转变思想,适当学习课外知识或职业课程以培养自身的基础竞争力。

(二)勤奋有余但创新能力不足

若论学习的刻苦认真程度,音乐专业学生绝不输给文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将比他们还要刻苦,因为音乐专业本来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很多乐器专业甚至一天在琴房练习八个小时,但这种刻苦的练习却很容易导致思维的禁锢,使创新能力渐渐的被繁琐的谱面知识所抹杀,而这便是就业的最大忌讳,很多用人单位在技巧、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会选择思维较活跃、有创新潜力的求职者入职,这便是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劣势所在,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培养所获得,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刻苦联系谱面的前提下,多思考,多创作,将固定的谱例演奏出自己的个性,或者试着总结出新颖的方法或理论,从而活跃自身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建议与指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等,以及实践经验是决定就业成功率的关键所在,音乐专业毕业生有着其他专业所不能及的优势,但在个别地方如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则相形见绌,而想要培养这些能力,将这些劣势化为优势,多进行艺术实践则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为实践不仅可以培养能力,更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就如同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从业的梦想,但不走进教室,大学所学习的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永远是独立的,无法发挥作用,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把这些知识相互融合,综合运用;并且,实践也可以进一步感受社会环境,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如何沟通,如何团队协作,这些都是经验累积的过程,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就能够更从容的应对各种招聘与考试。

其次,个人就业观念的改变也非常重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能使就业变得非常轻松,其关键在于发现自身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并适当降低自身的预期目标,选择社会需要的、就业机会多的基层岗位进行就业,这样以来自身的优势便可以无限扩大,也能够在工作中慢慢弥补自身的不足,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选择比自身预期目标低的工作不仅可以给自己缓冲,更重要的是可以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俗语所说的“先就业,再择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单方面造成的,有社会、学校、环境的原因,也同时受着个人的因素的影响,社会方面的原因我们暂时是无法改变的,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理性的评估能力,调整状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平静地对待就业,在此之上,我们除了加强专业知识以外,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渠道的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就业中战胜对手、战胜自己。

(作者简介:陈锐,硕士,讲师,宿迁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毕业论文:对广西高师毕业生与少数民族地域型音乐师资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化解分析

摘要:笔者由于在高校教学岗位工作。所以对目前高师毕生就业问题一直有所关注;又由于看到广西少数民族在音乐师资人才方面的匮乏。所以就此二者的供求关系失衡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就业取向;地域型师资培养;高校教学

自2003年我国开始大范围进行撤点并校以来,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处于边远山区,很多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其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再加上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使得毕业生宁愿“飘着”,也不愿意选择地理位置偏远的中小学校就就业,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地域型师资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音乐师资的匮乏方面就显得更是岌岌可危,更亟待解决!所以就此问题我想先分析其原因,再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对广西民族型音乐师资失衡成因的分析

高师就业与少数民族地域型师资的需求是不平衡的,很显然是需大于求。究其原因,我想这与我们的高校教学有很大关系,首先从语言上讲,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体系,更有很多地区的人民是不会讲普通话的,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的第一“怕”――语言的障碍。就拿广西来讲,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广西开展了大规模的壮语、瑶语等语言的调查研究,并先后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壮文方案》和《瑶文方案》,并在广西壮族聚居地区和瑶族聚居地区进行推广实验。此外,进行文字推广实验的还有苗文(主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侗文(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除此以外,还有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1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除回族以外,历来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交际工具。这些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在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交流上起主导作用,所以毕业生是不敢贸然到这些地域区就业的。这也导致了地域性师资匮乏,具体到音乐老师这一领域,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有的学校多年以来只有一个音乐老师,还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的。

第二“怕”――不能学以致用!这是目前很多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结。关于个矛盾,是由于我们的教学体系和环境的熏染所造成的。当学生进入高师的校园以后他们似乎就贴上“音乐人才”的标签,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也有一部分是我们高校的教学体系给予的。当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高校的教学体系担负的是导向性和领航性的作用。让不同的学生认清自己各自的社会分工,帮助他们在低年级做好价值定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之所以我持此观点,原因有二:首先,他们的理想具有梦想性,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很客观。大多数同学希望在省会城市或者二线城市里担任音乐教师的工作,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体系,也正是这样配合的。比如主要科目:声乐、舞蹈、器乐、视唱练耳等课程的设置也都围绕着这个主流思想。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占主导思维的――美声教学。使很多学生担心自己在学校里辛苦学来的声乐技能技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上没有用武之地!在学校下苦功练得钢琴曲,到了这些地区没有施展的空间。那里能有孩子学钢琴吗?能有人愿意听美声唱法吗?这就是他们的第二“怕”。

二、对广西民族型音乐师资失衡矛盾的解决

首先,要想解决第一“怕”,有一个主要途径。即,按需招生,进出口保持一致。以广西壮族为例,壮族是我国南部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就开始形成民族,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唐宋时期,壮族民间开始出现了以分块汉字构成的方块壮字,又称土俗字。虽然历代统治者不予承认,但它却是壮族民间用来记录民族、故事、传说等的一种工具,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壮族语言文化的体系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的,在短期内想充分地掌握也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可以充分的发挥本地区高效服务本民族的教育理念,在招生录取工作时,加大师资匮乏地区的招生力度,按需招生这样既可以节约民族语言的教学成本,又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就业是的第一“怕”。一旦一个人听得懂,讲的来,又是自己熟悉的成长的环境,就不担心融入陌生文化生活中去的矛盾问题了。所以在具体的招生计划和要求中,还要高校先行一步做好市场需求的调查和情报的掌握,并及时与当地有关的教育部门沟通,达成地域型师资共建的局面。这样既可以解决生源问题,又可以解决就业分配的问题。

关于第二“怕”。与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和牵引的作用。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很多学生以会唱外文歌曲、能驾驭咏叹调为荣!以唱民族歌曲为羞,唱原生少数民族歌曲就更是没地位、没入流的象征!在教学中,我发现存在这种思想的同学为数很多,想要在短时间扭转人的环境并非易事!需要高校从教学体系的很多环节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年级、制定出适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作品作为每学期的必唱曲目,当然,范围可以广一些,内容要丰富一点这样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声部的作品学习。其次,在考试的形式上上,要改变以往独唱、独奏、独舞、的形式,可以向民间学习借鉴,采取还原原生环境,走出课堂,走出音乐厅,走入乡间,走入大自然,激发学生歌唱生活,歌唱劳动,赞美爱情的欲望。以小组也好,男女生对唱也好,都是可以尝试的形式,在考试的时间上也不必拘泥于每个学期期末的那一次,可以把平时的多次采风和原生环境下的演唱作为平衡分数的参考,给一个综合的分。这样学生就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对于最后的期末考试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期末考试也就没有那么重的分量了!

其次,鉴于上述的一些解决矛盾的路径,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也应有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1)岗前培训。新教师除了参加学校统一的岗前培训之外,安排他们观摩、旁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这其中不仅要有传统美声民族教学内容,更应该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声器乐以及舞蹈的教学内容,可以和一些各民族当地的文化馆长期合作教学,进行现场演唱,讲解,给青年教师示范性教学。这对于规范教师的耳朵,丰富教学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

(2)试讲制度。由系指定试讲内容,其中必须包括老师近期研究的广西民族音乐。在系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写出详细教案,安排试讲,并对试讲情况进行现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3)听课制度。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系主任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定期听课,并按学校规定填写听课表。

(4)在教学实践中压担子,放手培养。对于通过一段时间考察,证明有教学能力的年轻教师,于以充分的信任,让其独立承担专业必修课的教学任务,成为民族教学的主角。

最后,最大化的发挥师范性的作用,以各民族的主要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

对于培养音乐教育者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本地区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 性。同时突出本土民族音乐教育的特色学科课程,并强化其优势,努力发展相关音乐教育文化专业课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综合实力更是师范的责任和目标。

具体到广西的主要民族――“壮族”来讲,山歌是其主要的音乐文化内容。山歌中有单声部、双声部和多声部,有古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含婚、丧、嫁、娶、节日、寿庆等内容)等等,各有各的曲调,其旋律、调式多变。如普通流传的二声部民歌就有百余种唱法。我们目前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以后要走进壮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如果他们对上述内容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者和传承者的历史使命,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教学的内容可以增加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广西民歌的演唱学习另一方面是相关的辅助乐器的演奏和仪式中舞蹈的学习。

在广西地区除了上面提到的壮族擅长山歌,第二大民族瑶族也是爱唱歌的民族,能编善唱。按其内容可分为祭神歌、造物歌、生产歌、信歌、爱情婚姻歌、甲子歌和风俗歌等种。不同的歌在不同场合唱,歌手们可凭记忆随口编唱,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聪敏。我们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壮族山歌、和瑶歌的演唱学习。因为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里,歌唱还是属于主要的教学内容,并且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所以学习演唱本地域的民歌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壮族的乐器也是多种多样,有铜鼓、马骨胡、竹胡、竹笛、啵咧、葫芦胡、瓦琴、二弦、四弦、蜂鼓、天琴、木叶等,用来演奏壮族民间的各种乐曲,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着这些乐器中,有很多都是不难学习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弦乐和管乐的同学,学习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我们可以把这些乐器类化,让同学们选修,增加了大家的学习主动性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

瑶族人民也常以歌舞反映他们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及各种祭祀活动。最初的舞蹈《熊舞》《猴舞》《挡虎舞》等反映瑶族原始的狩猎生活。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有《双刀舞》《剑舞》《棍舞》《旗舞》,反映生产生活的有《春堂舞》《伐木舞》《绣花舞》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长鼓舞》是过盘王节时所跳的舞蹈。桂北、桂东地区的瑶族特别流行。《铜鼓舞》盛行于桂西地区,遇盛大节日或祭祀活动时都跳这种舞。在教学中应对一些适合于中小学生接受的舞蹈表演形式进行学习。因为在毕业生走进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门进行教学时,如何才能使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活跃校园气氛,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保护她发展她,是值得高师音乐教学中好好探讨的一课。

总之,只要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民族音乐形式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对他们进行研究和发展创新甚至变形,为今后的基础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地传播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发掘民族艺术的幼苗和利,子,切实解决毕业生与少数民族地域型音乐师资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和世界的文化遗产培育可寄希望的接班人。

音乐毕业论文: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影响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因素,并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宁,西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河西学院音乐系讲师。

音乐毕业论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 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 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音乐毕业论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解析

摘 要: 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社会、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困境 提高就业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音乐教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以向社会输送合格师资为主要职能。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职业的选择相对集中,就业的方向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综合性高校把开设艺术类专业视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并积极实施起来,艺术类及其相关学科迅速成为热门专业。据最新统计表明,全国现有的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有7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院系或艺术专业,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艺术师范专业一直都是高考考生热衷填报的专业。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在此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寻找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有效地引导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念,更好地为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以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就业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以期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以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已毕业的2009届和2010届学生为例,毕业学生共计118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1人。以下为毕业生基本统计资料。

表一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比较稳定,但签约率呈下降趋势,这基本上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状相吻合。前些年,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教师职业,并且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而近两年,本科学历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进不了高校就业,甚至进入中小学校就业都比较难。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也要求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与现实。

表二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

表三音乐学院2009、2010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统计

表二表明,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被迫做出更多的分流,专业对口的职业选择比例在下降,不能进入教师行业的学生比例在上升。具体而言,116名毕业生的总就业率是92.24%,其中12.93%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幼儿教育工作,18.10%从事各种音乐、舞蹈培训工作,6.9%选择继续学习来缓解就业压力,16.38%进入企事业单位,23.28%选择自主创业,14.66%改行从事了其他职业(如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社会工作者等),从统计结果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向社会培养合格师资的职能已经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表三是对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统计。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离职、薪资方面。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越高,体现出专业培养帮助毕业生得到的市场价值实现越高;离职率低,稳定性较强,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说明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也符合了毕业生的期望;薪资的高低,也反映出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在市场价值中的高低。表中显示,我院的专业对口率呈平稳发展趋势,近两年平均专业对口率为71.53%,与74%的省音乐教育专业对口率较为接近,这也表明我院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虽然略有成效,但我注意到我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训练,轻理论学习”的观念,并且在说课、试讲能力和面试技巧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专业对口率平稳不走高的原因所在。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解析

社会舆论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音乐类专业扩招政策降低了大学的门槛。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填报的“高烧不退”,虽然增加了全民教育普及率,提高了人民综合素质,但在发烫的“艺考热”背后,严重的就业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来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总量的阶段性猛增,的确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自然增长形成了一定冲击,总量性的矛盾有所表现,但这并非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根源。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学校乃至大学生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一)扩大招生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很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学习音乐,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又比专业音乐院校稍低,且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工作,社会地位和薪资高,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都会选择音乐教育专业。

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扩招,一边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门路狭窄是大家一致的观点,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不受重视,音乐老师趋于饱和的现状使毕业生们忧心忡忡。在目前应试教育气息浓郁的氛围中,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块鸡肋,除少数重点中小学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外,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只是做做样子,一个学校有个两三名音乐老师足以应付全校的音乐课。在这种大气候下学校提供招聘音乐老师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与高校培养符合中小学校音乐教育需求的合格师资这一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目前高校教育体制僵化、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教学技能不足,仅仅会一两项音乐表演技能,与中小学校音乐教育需求严重脱节,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三)毕业生择业设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

目前导致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和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期望值太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就业不难、择业难”的局面。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培养其艺术素养,买器材、请老师,参加各类等级考试,投入比一般学生要大,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可以说,音乐生除了学校正常科目的学习外,学生和家长在时间和金钱上都付出了更多。所以,在找个专业对口单位很难的情况下,“有业不就”的现象就较突出了。

三、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在当前这种就业困境大环境下,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拥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和正确择业的观念。所谓“知己知彼”指的是正确分析自身的能力,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格局。绝大部分毕业生一方面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使得用人单位连连感慨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对本专业对口或可挂钩的行业、单位、团队的总体状况、战略发展、行业前景、优劣势比较等缺乏较为宏观、全面的了解,往往只看重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前要引导他们明确目标,平和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业遇到困难时要能及时疏导自己的情绪,摆正心态。另外,毕业生应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值,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都可以尝试考虑。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开阔就业视野,“先就业,后择业”。一些“非学校不进,非教师不当”、“只考公办学校,不进民办学校”的陈旧观念只会让自己陷入就业迷局,错失良机。

(二)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能力普遍较弱。因为中小学校要求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上比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优秀,但是在钢琴、声乐、小器乐等表演,以及组建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等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要比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逊色许多。

为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教育学生摒弃专业上的“主项”意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之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精通一种音乐技巧,掌握多种音乐技能,并且拥有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钢琴、声乐、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和声、音乐史、曲式分析等,其中钢琴和声乐占了绝对比重,而其他课程教学时间较短,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一专”,即专长钢琴、声乐或器乐,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由于在校的专业学习太专一,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

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使得毕业生能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出“新”,开设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要适当打破专业界限实现“通才”教育,培养出符合市场标准、顺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强化就业导向作用

随着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高校也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但目前的就业教育方式相对单一、教条化,普遍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理解为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认为是短期培训,无须进行系统化学习和培养。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通常就是就业讲座而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和求职择业的方法技巧指导等功能。高校应建立和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热心为毕业生服务的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大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力度,完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帮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音乐毕业论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指出目前这一教学环节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实质上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与设想,期望能使高师音乐教育的自身发展更完善、更快捷、更符合实际。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现状分析 改革设想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教学与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在专业、文化、技能、理论等学习方面的综合评价、检验与考核,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估的重要依据。这一教学环节本应是一种非常合理、有效的形式与手段,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亲身感受,结合国家对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的教学目标,从现状出发,对高师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提出质疑: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思考及建设性意见浅谈如下,以求和各位同仁商榷:

一、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的分析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在招生方面对专业的特殊要求以及文化录取分数线的低“门槛”,相当一部分学生或艺术天赋不足、或专业素质低下、或文化基础不实、或学习能力欠缺。这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水平低。由于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录取分数较低,在大学四年中又不太注重在文化素养方面的全面提高,在论文写作中,文不对题、中心思想不明确、框架结构混乱、语法逻辑、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文理性错误肆处可见,论文质量无从谈起,给指导老师从精神、时间、精力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专业基础差。由于入学时的基础问题,在四年的学习中专业理论和技能都很一般。论文选题很茫然,不知自己该写什么,能写什么,在选题上让指导老师也很为难。

(3)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论文本身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对事、对人、对物必须要具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然而我们的学生恰巧在这一点上是最薄弱的。一篇文章中大多是采用别人的东西,很少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4)缺乏写作常识。学生平时除练琴、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很少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对论文写作常识既不了解,又不学习,更不实践,“平时不磨刀,战时刀不快”。

(5)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能力有限,加之惰性思想,不想独立完成写作,只好走捷径,采取写一点,抄一点,拼拼凑凑,粘粘贴贴的办法,完成任务,蒙混过关。

(6)学术思想有偏差。更有甚者,索性采用“拿来主义”,抄袭、下载、剽窃,把别人已发表过的文章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换成自己的名字,无论是主题、观点、结构,还是文字都无可挑剔,非常成熟,一看就不是学生自己写的东西。虽然校方三令五申,论文指导老师一再提醒,严禁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下载、粘贴等行为,但学生在写不出、“造”不出、“憋”不出一篇论文时,非常规行为还是屡禁不止。

2.指导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能力低下等。指导老师虽然很尽心、很负责,但总不能由老师代替学生写作。只能督促其完成任务即可,哪里还有质量可言。

(2)从客观方面看,院系师资力量不够,指导学生过多,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论文写作中的抄抄写写、拼拼凑凑、粘粘贴贴也只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3)个别指导老师职业道德不够规范,对工作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不愿在该项工作上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学生水平能力为由,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下载等学术不端行为开绿灯,放任自流。

3.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院系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不开有关方面的课程,平时也不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方面的计划培训与有效指导。由于从宏观方面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理论、文化等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与全面要求,导致了学生重专业、重技能、轻理论、轻文化的片面思想与行为。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不良现象与非常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2)教学院系在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由于整个流程不够规范,各项制度尚未健全,特别是在制度的监督、监控等管理方面要求不够严格,造成了个别论文指导老师对教学的不认真,对学生的不负责;学生对论文写作态度的不端正、不严肃。因此低水平、低质量的毕业论文,抄袭、剽窃、下载、粘贴、拼凑的毕业论文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的思考

从上述对学生、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从实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与最后的答辩,并没有对学生文化基础、专业能力、教育技术等方面有多少帮助和提高,至少对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的。从种种现状和迹象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已经被我们很习惯的流于形式了。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年复一年、届复一届地重复着过去的行为――抄袭、剽窃、下载、粘贴、拼凑。到底有几篇论文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劳动撰写出来的?又有几篇文章是高水平、高质量,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呢?大部分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术造假,大部分指导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昧着良心“秉公办事”,大部分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院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管形式,不顾实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深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专业、文化、教育及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少好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到底有多少实际意义和用处?这一教学环节的现状与我们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是否相符?这一教学环节在社会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新标准、新要求是否适用?

笔者对上述这一系列质疑是持否定态度的。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效应该最大限度的为实现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发挥作用。假如这一环节、方法和手段是在务虚,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早已流于形式,从实质上已不能为实现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发挥作用,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那我们就应该对其环节、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或完全取缔,用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环节、方法和手段取而代之。

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从对学生的考核、检测、评价以及对教育主管部门的验收、评估等各方面都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试想,这样务虚的东西、流于形式的东西、学术造假的东西,既耽误了学生的学业;花费了学校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又欺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吗?因此,对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改革思路与设想

目前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对高师音乐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起码具有五个方面的要求,即:①专业技能强(包括唱歌、跳舞、弹琴或其他乐器的熟练演奏等);②专业理论好(应具备一定的作曲、编配、电脑音乐制作、键盘即兴伴奏能力以及对古今中外音乐史的深入了解和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③文化素养高(应具备较好地朗读、写作、书法、口才等文学功力及一定的文化修养);④教育技术精湛(应具备教育理论扎实、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先进,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力等);⑤实践能力全面(应具备组织策划文艺演出、排练指挥合唱及小型乐队、创编节目和舞蹈的能力等)。

要想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全面的达到上述五项要求和目标,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特别是对学生的毕业考核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紧密结合教学与培养目标来进行。

笔者设想:根据上述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目标,是否可以采用对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养、教育技术、艺术实践能力等进行最终毕业考核与评价的机制替代现有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如:

(1)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毕业考核与测评,可以放在第七学期期末进行。为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可用毕业考试替代期末考试。届时院系可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与专家对学生唱歌、跳舞、弹琴或器乐演奏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2)对学生专业理论的毕业考核与测评,也可在第七学期期末进行。可采用笔试方式,从歌曲写作、小乐队及鼓号队编配、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内容进行,届时可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与专家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3)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毕业考核与测评,可放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除采用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合理的部分,让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对中外古今音乐史及对音乐鉴赏、音乐美学方面的感想、体会外,还要对学生朗读、书法、口头表达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4)对学生教育技术的毕业考核与测评,可放在第七学期期末,结合教育实习,让学生采用讲课的方式进行。届时院系可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来自一线的中小学老师听课,对学生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5)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毕业考核与测评,可放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可采用毕业文艺晚会形式,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与专家,对其参与态度、组织策划能力、排练指挥合唱及小型乐队、创编节目和舞蹈的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对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养、教育技术以及艺术实践能力方面的毕业考核与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十分明确我们的“主攻”方向是什么,在教学中可围绕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从各方面做出不懈地努力和奋斗。而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目前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资源性浪费,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实用、对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实用、对社会实用。

四、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对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及改革的思路与设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提出的观点、思路与设想唯恐不妥,望各位同仁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本人提出的观点和改革设想不能成立,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不能完全取缔,那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其高度重视,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进行完善,使之能够真正为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产生实质性的巨大作用。

总之,高师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造假、务虚、欺骗、形式主义等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

音乐毕业论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摘 要]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状况,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些状况虽有一些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改变观念,加大投入,改善教师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等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育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音乐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程,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内心情感,还能够塑造学生人格的魅力、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加凸显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用来改善教师的住宿与办公条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条件依旧简陋,宿舍仅有十几平方,床、衣柜,桌子,以及必须的生活用具,没有供暖设施,附近也没有像样的医院、大型超市与健身中心。同时,农村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也较大,多数教师跨年级、跨科目教学,一个教师承担几个班的主要课程,有的还要兼上音、体、美等课程,通常一周要上30节课,而收入却与劳动不成正比。据调查,工作10年左右的农村教师,中教二级水平,算上绩效工资平均每月收入仅1300元左右,而那些刚毕业入校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只有每月七、八百元的收入,这点工资对他们来说难以维持生计。部分学校音乐教育观念落后,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计划中的音乐教育科目形同虚设,长期被主课占用。90%以上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多媒体音乐设备,必备的音乐设施如钢琴、风琴等乐器多数都不具备。

2 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对音乐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1 农村音乐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因素

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农村中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经过实地调查,大部分农村中学始终以升学率为主,小学音乐课以“副科”的角色出现,代课老师为非音乐专业老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只能教授所谓的“主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家长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根本因素。

2.2 城乡环境的差异使毕业生望而却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都愿意选择招教考试作为毕业出路,但是以农村工资待遇较差,生活条件较苦,与大中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等为借口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也有部分学生担心一旦到农村任教,再想回城很难。这部分学生通常来自农村,因而对农村有感情,有回到农村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同时,他们身上还背负着跳出“农门”、脱贫致富的重任,所以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走出去的机会,往往在社会观念和家庭压力下,他们会选择到农村以外的城市发展。

2.3 农村环境难以发挥自身特长

农村学校音乐课长期不被重视,甚至可有可无,音乐课由普通兼职教师担任,不设专职教师,致使有音乐专业技能的教师白白荒废了自身专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音乐专业毕业生,前期投资高,花费大,只有在农村就业成本纯收入大于在校时的投资成本,学生才会选择到农村就业。另外,由于经济欠发展,人们收入普遍较低,学生家长一时间难以做到花费很多的心思和金钱让孩子接受音乐培训,由此也导致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少之又少,音乐专业毕业生在课余难以招募到学生,音乐专业技能难以发挥。

另外,婚姻问题也是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能在农村任教的教师普遍是专科或本科学历,既选择在农村任教,就要有扎根农村的决心,而现实生活中要找到符合一定学历要求的结婚对象却往往较难,很大程度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3 针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解决对策

3.1 改变农村教育观念,配备专职教师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音乐教育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各教育部门都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端正对音乐教育的态度,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建立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音乐课,由专职音乐教师任课,课余积极开展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3.2 加大对农村音乐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音乐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音乐课程标准化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按计划给予适当的乐器和教具配备,以保证正常、稳定的音乐教学。

3.3 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与工作环境

在生活上,虽然目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也有了相应的增加,但是每年的相关配套投入难以得到保证。各地政府应组织专人,把农村教师应获得的待遇落到实处,如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解决暂时有困难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把农村教师也纳入医疗、住房政策范围内,使农村教师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住房等惠民政策中。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不能仅仅是发放政策,还应有一个稳定的保障制度,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平稳发展,才能提供给教师发挥自己才能、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给教师提拱了舒心便捷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教师资源,吸引新生教师力量!

另外,在教师职称等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农村学校相应的政策倾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信息不够发达,许多政策性措施、基本建设,先进理念等都优先在大城市推行,对于处于劣势的农村,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教学研究活动等方面优先考虑,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相信定能够使农村教师感觉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的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平衡。

3.4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加以引导

据了解,广东省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让更多的师范毕业生积极投入到农村去就业,拟定出台了一项关于毕业生到农村去上岗退费的优惠政策,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农村的师资不足,一举两得。我省的相关政府部门,也可根据农村教育师资现状与目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吸引优秀专业毕业生,并且易推行的优惠政策,从而正确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音乐毕业论文: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变,高校音乐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渐凸显。根据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笔者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而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从就业政策方面来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政策;市场需求

一、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困难问题,某些地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0%。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超出市场需求数量,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一些地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同时期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数的140%,市场供需失衡较为严重,这是造成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集中在各类学校、相关的音乐创作单位和音乐表演这三个方向。但是从市场需求来讲,市场在这几个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少的,因此择业方向集中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二、我国对高校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现状

良好、完善的就业政策是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我国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就业政策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政策实施的范围上:

(一)就业政策实施层面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80%以上的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过程中,仅从学校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实施简单的就业政策。例如在一些学校,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多数是沿用传统的方法,从学校自身认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方向较为单一;一些政策部门在实施就业政策过程中仅仅是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忽视了市场需求层,影响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

(二)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我国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在实施相关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的问题。79%的高校和地方就业政策的实施仅限于学校内部,仅仅是通过国家的政策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识讲座或就业技能培训;85%以上的高校通过西部计划、支教计划等国家层面的方式来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多数相关政府部门在对高校就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仅从政策层面上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就业政策的范围就被限制,造成政府在实施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小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得高校就业政策在落实中缺少市场范围的政策,从而不能很好地通过政策落实来增加市场对高校音乐毕业生的需求,不能真正地解决高校音乐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三、提升就业政策实施质量的措施

(一)增加市场层面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市场需求是决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时要从学校、政府两个层次扩展到学校、政府、市场三个层面上。首先,政府和学校在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之前要对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进行分析,从而从市场需求层面对实施的政策进行调整,继而使相关就业政策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其次,学校和政府在实施具体的就业政策时要积极地与市场中的企业相结合,让市场需求主体参与其中,使学生从市场主体方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

(二)扩展就业政策实施范围。高校和政府实施就业政策范围较小是影响就业政策实施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为提升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多途径提升对音乐专业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首先,高校要将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从单一的校内政策实施转向校内和市场政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根据市场在特定时期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需求种类的相关特点实施相关的就业政策,从而增加就业政策的实施范围;其次,政府在实施相关就业政策时也要从政府宏观政策范围逐步扩展到就业市场。只有政策实施范围扩展到市场才能真正地提升就业政策的实施质量,避免就业政策实施流于形式的产生。

音乐毕业论文:学院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扩建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接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而音乐学作为总共95个文学类专业中的一个,在2015年的就业统计中排名第15名,专业需求量最多的行业是“教育/培训/院校”,占到了37%。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线教师的角度,分析了学院工作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

音乐学院作为专门或者综合大学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独立机构,应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工作开始,就应当体现其对就业工作的责任,录取真正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环境资源丰富的学生,为四年后该生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进校以后,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依托各学院任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具体而言:大一,介绍专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教育;大二和大三,进行就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咨询、职业素质培训指导;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企业家来院讲座;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大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指导毕业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宣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收集、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信息等。毕业以后还要进行跟踪和调查,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形式的帮扶和鼓励。

具体而言,贯穿学生学校教育始终的就业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开展,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就业工作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并结合学院实际把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党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及时传达有关就业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宣传画、开设就业信息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就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对国家、省、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和就业制度进行宣传和教育,将国家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到每一个学生。

(三)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学院根据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等。其次,学院因势利导,结合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鼓励学生考上研究生深造或出国留学;再次,引导和帮助同学们确立学习和就业目标,增强市场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或班干担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一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专职辅导员)――班干(信息联络员)――学生(信息接收端)”网状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证任何就业信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就业信息服务中优势凸显,学院利用网络,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搭建无形的就业信息平台。1)在网上采集就业信息,让其毕业生充分选择、充分就业;2)通过QQ群、移动飞信、网页就业信息;3)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及网上应聘。

(五)开拓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院积极创新,主动出击,热情引进,变被动为主动,开拓就业路子,拓宽就业渠道。1)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选调和特岗招考,积极动员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2)积极支持他们到中小企 业、民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3)动员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依靠教师、学生家长、亲友,校友,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作好就业服务。

(六)文明离校,学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

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安全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确保不因就业问题引发不稳定事端,平平安安走上工作岗位。学院深入到毕业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学院还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每个程序和每个环节,尽量地减少毕业生离校前的负担;认真对待未就业毕业生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主动关心了解”、“两个认真对待”使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平稳、有序,没有出现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

(七)跟踪回访,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回访工作,严格做好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就业率统计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学校。

结语

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部分学生求职不主动,依赖心理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强;有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信心不足的担忧;就业渠道的开发欠缺;就业调研工作、跟踪调查工作部不及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学院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差、被动等待、依赖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音乐学专业的介绍,增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网络真正运用于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等。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音乐毕业论文:音乐专业毕业生素质的培养

摘 要: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毕业生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艺术的园地。

关键词:底蕴;音乐修养;声情并茂;情感优化;市场包装

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他们对繁荣社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尤其是经济形态的不同,便必然出现对音乐人才的不同素质要求,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我认为,为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顺利实习试讲,再此对音乐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归结如下:

一、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贯通的音乐修养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音乐毕业生,必须要了解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多门综合的文化知识。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教师、歌唱演员、乐手等)在拿到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时,仅仅是演唱汇了作品的旋律,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甚了解;某些音乐教师也只是会教唱曲调、节奏,讲不出作品的含义。近几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歌手大赛,测试项目中加入了素质测试。对这一举动,社会反映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样要求音乐工作者音乐毕业生不仅不是对他们的额外要求,而正是社会在发展中向专门音乐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坚持这样的培养方向才可能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的音乐人才不要成为“音乐匠人”。

音乐素养指的是音乐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衡量音乐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国外,大量以前鲜为人知的音乐文化领域。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等。这些西方音乐的涌入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还引导了我们同国际音乐主流接轨,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国际舞台。正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效的结合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唱法”。在器乐上,民族器乐与西洋乐器的相得益彰,使中国民族乐团一次次出现在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上。因此,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音乐毕业生,必须具备中西音乐文化贯通额素养。

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必然要求音乐人才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所谓音乐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不仅在技巧上、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在表演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音乐艺术只有当“声”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乐曲的内容、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来,并将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观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声”与“情”两者在音乐艺术中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现在很多音乐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技巧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一上台参加表演就觉得无论是动作、举止还是抒发作品情感上都有欠缺,音乐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表演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技巧及经验表现和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表演者在具备较高的技巧的同时,具备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已达到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先要以声传情,“声”即指音乐技巧、技术理论、歌者的演唱技巧、乐手的演奏技术、作曲家的作曲配器理论等。再以情带声,“情”是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修养,对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情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声”无“情”,那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音乐,同样,只有“情”而无“声”那只是头脑中的思维、情感而已。现代音乐人才只有“声”“情”结合,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只有“声”“情”并茂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音乐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情感的优化效应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以情感教育维系素质形成,是音乐学毕业生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音乐学毕业生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进入特定的环境。以情感诉求为基础和纽带,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产生一系列的优化效应。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条、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依赖、创造力的凝固。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演唱、节奏、节拍的重复及律动的配合,乏味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学毕业生要学会贯穿情感,创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化氛围使学生用“心”去学。音乐学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之始就要把本源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向学生做生动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同时,走出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感觉,进进入一个情感的真实环境。这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本源环境和现实环境的联系。教学的着力点必须始终放在调动学生“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上,使学生处于萌发情趣的氛围之中,这里面,关键是音乐学毕业生的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由学唱的单纯模仿进入艺术形象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述,进入自己的探索。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必须精心编创教案,调动多种手段,开展组合式教学,动静结合,衔接配套。具体到音乐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唱歌与律动结合,是歌唱与情感表达互为作用。

四、熟练的电子音乐技术及自觉的市场包装意识

将电子技术运用到音乐艺术中去,打破了以前音乐只能由人演出或由人演奏,传播途径只有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不仅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而且造就了音乐的多样化形式。尤其在电脑音乐出现以后,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可以使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出具有任意一种音色、音量,时值的音乐,由电脑制作出来的音乐里有相当高的精确性并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征。就传播途径来说,通过电脑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冲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性。加强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力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音乐人才,应当将电脑多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作为一种工具,加强电子技术在音乐制作和流通过程中的运用,将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传统音乐的革新与传播。

音乐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发挥着促使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它将通过自己特有的性格,以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方式,把一种形象、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社会中,使人们在商业文化、美学文化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多健康文化的参与。高水准的音乐沙龙、交响音乐会以及新兴的音乐美学文化将取代很多诸如电子游戏厅、低下赌场E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例如近期在社会上兴起的一种新酒吧,除了高品位的室内设计和优雅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引进音响视听器材,在这里可以听到、买到最好最新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也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产品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音乐包装了市场,同样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音乐毕业生的自我包装意识也要不断提高,从开初的一支笛子、一把口琴到每晚十九点听到新闻联播上演奏出庄严雄伟的《国歌》,感受到音乐和声的魅力与震撼,歌唱演员从以前单一小电声乐队伴奏演唱,到现在气势庞大的乐队演奏,我们也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包装后强大的感染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简单的装束、舞台单调的设计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容光焕发的演员出现在华丽辉煌的舞台上,这一切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一切都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以及音乐人才包装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给音乐毕业生的培养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艺术的园地。

音乐毕业论文: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摘 要】据2010年麦可思调查机构对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排序,其中美术学与音乐学分别占据了失业率的前两位,达到15%左右,且不论这份数据的可靠性有多少,至少它隐含了一个客观现象,即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让人乐观。本文就湖南省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音乐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现状

笔者曾制作了一份针对音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南师大音乐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因各项因素的干扰,回馈数量并不大,但根据已回收的调查统计可略见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已将近3年,在反馈的数据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专业不符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项有一半人数认为基本结合,认为结合很好的仅14.29%;而选择结合较差的同学比例达到了35.71%。对现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一项不满意者占到了1/4,其他则为基本满意,在对未来的打算一项中决定做好现任工作的比例为42.85%,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占比次之的则为寻找工作机会或更换工作,这部分人的比例为35.71%,如果加上决定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意或决意更换工作的人数比例则将达到57.14%;而在收入水平一项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即月收入为4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近总人数的1/4,四千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了总人数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又占到了绝大多数,就连2000元以下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尽满意的职业岗位上,还是有近3/4的人对现任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笔者仅能凭猜测领会这其中的无奈。

二、探因

(一)高校扩招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人数逐年递增,新开设的各类学科专业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音乐专业这门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扩大招生力度,吸纳生源,大部分学校同时期开设许多新学科课程,然而这必然增长了学校师资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学科和学院教学资历尚且年轻,给教学质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压力。这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针对扩招后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以及人员管理甚至相应教学条件设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验。高校扩招不仅仅带来万千学子争相考学的压力,也直接造成庞大毕业生规模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需求

湖南作为艺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艺考生每年络绎不绝。但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造成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环境,尤其高投入的音乐教育培养与相对低回报的就业收入和就业质量,终于冷却了人们的热情,音乐专业并不算宽泛的择业面也为人们所看清。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择业范围,但大多数都是倾向于音乐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这两种职业,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向。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一项“毕业时理想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近几年艺术团体的不断整合、缩编、改制,民间存在的大型艺术团体数量大大缩减,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苛刻,这对于比起专业素质更注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已不存在向艺术团体进发的优势了,加之艺术团体现行的“合同制”不能给予毕业生以“安定感”,进入艺术团体做演员只能成为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最初的“理想”。而音乐教师的情形也同样不让人乐观,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都不多,而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又庞大,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早已趋于饱和。湖南省各区每年都要上演省内省外大批应届、往届音乐毕业生为少许几个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职位使出浑身解数备战迎考的激烈场面。如此路不通,很多毕业生便不得不面临“转行”的境遇。

三、对策

音乐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依笔者之见,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尽一致。如上文所述,现今的音乐教师岗位和艺术团体因种种原因趋于饱和,不再适合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吸纳源。但是市场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并不少,很多看似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企业,其实都因其企业形象的需要或企业文化的培养、宣传都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来组织策划,而基层社区也因为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合唱队的排演、文娱歌舞的创编等也都需要音乐人才的组织参与,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进行适度的课程改革,明确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能组织能策划、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鼓励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入企业”等,打开除了中小学和文艺团体之外新的就业环境,以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总结

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下滑、音乐专业本身相对较窄的就业面以及传统择业方向上需求量的饱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传统理念已和现今社会需求、市场走向不相符合,属于供需关系的脱节。解决之法必然是依市场所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甚至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