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13 04:58: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和声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元素,如果把旋律比作音乐的“骨骼”,那么和声就是音乐的“血肉”,只有有了“血肉”的音乐,才能形成立体、饱满的效果。对于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是基础理论课程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和声学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和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和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对和声学这门学科的定位存在偏差,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程照搬本科院校模式,培养目标延续了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传统,只是缩短了课程开设时间以适应高职专科三年制的学制。这既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了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教学内容选择不实用

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和声规则的遵循,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满足当下对应用与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声学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大部分本科院校使用的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教材,该教材中传统和声的归纳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释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但过于机械、刻板,有些和声手法理论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另外,其在训练形式上,注重传统的四部和声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和声立体化音响的感知和培养,以及对学生和声分析能力的锻炼。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不灵活

在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还延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黑板上讲授和声的种种规则,学生在纸上小心翼翼地恪守这些规则。在教学评价中,也是以这些规则作为衡量标准。学生无法感知和声音响效果的魅力,也无法从和声学课程中获取成功的愉悦体验。

二、和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程必须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探索与改革。

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以此为导向。和声学课程是后继大部分理论课程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继学科的教学质量,如钢琴即兴伴奏、歌曲写作与小乐队配器等。和声学必须重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实用为目标导向,重点实现和声学与即兴伴奏课程的整合。

2. 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小学以及文化团体等,这些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做到三方面。一是应坚持以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常见的和声现象为主。例如,以大小调和声为基础和重点,适当加入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种风格民歌的和声特色,并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二是应涉猎20世纪以后的和声,尤其是流行音乐和声的内容。和声是在不断地颠覆中发展的。20世纪以来,和声的面貌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三是要突出基础和实用。例如除了四部和声的写作之外,还应加强对和声音响的感知能力以及和声分析能力的训练。和声学教学作为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形态,需要加强和声色彩的音响感知。它需要加强立体化音响的听辨,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与实际音响的结合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能提高学生的视谱、视奏、听觉能力,从而实现对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课程的帮助,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听觉训练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明暗、浓淡、和谐度、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

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感受,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和声学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和声效果,把以前沉闷的板书讲解教学转化成生动而形象的音响教学,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获得听觉感受。

3. 强调实践,加强与后继学科的联系性

和声学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重点理论学科,对其后继学科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尤其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影响意义重大。钢琴即兴伴奏所运用的和声属于键盘和声的范畴,因此,和声学要想做到为钢琴即兴伴奏服务,就必须加强键盘和声的训练力度。那么,在理论和声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进行键盘和声的实践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树立实践观,即将所学理论转化成键盘实践的观念,在最初的四部和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就要让学生把所学理论在键盘上弹奏出来。每次的课后作业,学生都要以实际弹奏的形式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键盘和声的熟悉感,避免在以后的即兴伴奏过程中出现学生“伸不出手”的现象。二是要引入钢琴织体的学习和写作。在学会用正三和弦为高声部旋律配和声以及和声终止式之后,教师要对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各种常用音型进行介绍,并让学生对简单的旋律尝试进行音型化的伴奏写作。三是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作品的分析和感知训练。学生要想创作编配出好的伴奏,首先大脑里要有丰富的音响和经验,通过分析和感知大量的歌曲伴奏,学生可以学习其和声布局、织体手法,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从而为自己的即兴伴奏创作打下基础。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之一的和声学,如何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为培养目标服务,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

内容 摘要: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 社会 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 现代 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 科学 素质、 自然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 艺术 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 影响 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 目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 哲学 。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 学习 方法 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 计算 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 应用 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 分析 、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 问题 ,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 理论 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 考试 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 音乐 教育 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 艺术 、音乐艺术 发展 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 内容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 哲学 、外语、 计算 机 应用 、大学语文、 体育 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 科学 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 理论 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 理学 、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 现代 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 问题 式、参与式的教学 方法 ,激发学生对艺术的 学习 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 网络 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学习中的误区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对地方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声乐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音乐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当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通过实践总结如下:

一、关于择师的误区

现在部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已经采取了“老师选学生,学生选老师”这种较为自由的模式,所以学生在择师的问题上有了一定误区。这个问题也经常困扰着许多学生。有些学生认为唱得好、名气大的老师就是位好老师。有的学生则认为唱高音的老师只能教高音的学生、唱低音的老师只能教低音的学生、男老师只能教男声、女老师只能教女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一个优秀声乐老师的所应具备的素质不了解所造成的。

毫无疑问,选择一个好老师是学好声乐的关键。首先,作为优秀的声乐老师必须有很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出色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心理的有所把握。在业务上,一个优秀的声乐老师必须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对音乐的把握和处理能准确、教学方法灵活有效。

当然,声乐课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课,每位声乐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讲课风格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声乐老师如果能让一个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在音色、音域上有较快的发展,说明在方法上是比较适合的。反之,如果在上课后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学生的声乐技术基本迟缓甚至出现退步情况,则说明老师的方法不是很适合。

二、关于声部选择的误区

在从教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问的问题就是:“老师我是什么声部,我能唱什么声部?”对于初学者来说,扎实的中声区是最重要的,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和喜欢来确定自己的声部,也不能认为唱得越高越好,更不能因为觉得自己唱高音很困难,就只能唱中音。这都是对发声的原理不了解产生的错误想法。

其实,声部的划分是根据音色来划分的。不能说低音只能唱低音或者高音声部只能唱高音。音域并不是划分声部的标准。许多中音、低音的优秀歌唱家的音域也能达到c3以上,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去唱高音声部呢?原因就在于音色,这些歌唱家在低音或者中音的音色是最好的。声部由此而划分。

另外,人一生嗓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断变化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一个老人的声音和一个年轻人的声音差别是非常的大的。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年轻的时候是唱男中音的,后来因为方法的不断改进,发现自己有唱男高音的潜质,而后经过勤学苦练才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戏剧男高音。这种例子在声乐界里面数不胜数。

三、关于声音“效果”的误区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能接触到的、收集到的材料越来越多。这一方面使声乐学习者能够聆听各种各样的演唱风格;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弊端,即听得太多,过分地追求音像资料里的声音“效果”。

刚开始学习声乐的时候很多学生常常会觉得应该用很大的气息力量来唱。而且都很注重所谓的“效果”。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很多初学者没有良好的分辨力。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被歌唱家华丽音色和巨大音量所吸引。并且发现大部分歌唱家的音色都是很“厚”。而且唱到高音是依然能保持这种厚度还有音量。因此认为“厚”和声音大就是声音的特点。但是歌唱家的“厚”和音量是怎么来的呢?是依靠良好的共鸣和发声能力。而要达到这种“效果”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达到的。

因此,初学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听觉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声乐老师应该在教学时给学生建立这种概念。人在歌唱,是歌唱器官产生的音波经空气传导进入欣赏者的耳中,而歌唱者听到的声音大多却是经过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由于传导的途径不同,就非常容易出现声音概念的偏差。因此,歌者听到的声音通常已经是减弱的声音。当自己觉得唱得很美、很过瘾,别人听起来却;自己觉得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唱高音时,自我感觉不是很响,别人却大加赞赏,这就是歌唱的外在听觉和内在听觉的矛盾的具体反映。初学者在听歌唱家演唱时应该知道自己唱出来的音量和亮度只能有音像资料的一半,而如果听起来跟音像资料里的一样,那么此时自己肯定用了过大的力量演唱,声音效果必然不好。

四、关于方法的误区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某个老师的方法很好,声音洪亮有力,认为自己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老师就能唱好歌。其实,歌唱永远不要迷信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就有这种现象,很多人发现自己对方法已经非常明白了,但却怎么也做不到想像中的声音效果。那是因为很多人明白了方法,但却没有足够能力来驾驭。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方法不重要。只是,学生对方法的认知应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所谓方法,是一种正确发声思路,一个最终的声音目标。我们必须清楚歌唱永远没有捷径,只有经过勤学苦练,才拥有足够的能力,并使歌唱方法变成身体一种反射。有能力支持,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学习中的误区,对学生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声乐学习过程只有通过对误区的了解,摆正观念,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当然,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误区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有待各位声乐教育工作者继续总结。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关于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的研究

一、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各个高校的民间音乐在整个音乐专业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观念方面、课程方面、教学教法方面、教材方面及师资力量方面,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往往漠视民间音乐,认为民间音乐古老、枯燥、不够流行,不符合当前的学生心理,因此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没能形成正确观念,不懂得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肤浅性。

2.课程设置方面。首先,民间音乐的课程设置时间较晚,建国后至今,以国家教育部名义正式下发的高师本科《教学计划》只有两版,真正把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须课而进行设置至今还不到20余年,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设置民间音乐课程。其次,民间音乐的课时相对较少,目前就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所做的教学计划来看,民间音乐所占的课时要比其他专业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还有很多学校将民间音乐作为辅助课程。

3.音乐教师的教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都是“灌输法”。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将课时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但具体教授方法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理论讲解,有的不讲理论,只对学生进行民族乐器的教学,单纯地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或者简单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这就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不全面。

4.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不统一。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尚不统一,很多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没有作为民间音乐高师专业统一教材。在教师所选用的教材中,有的是选自他人的出版物,还有的教师用的是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分支,而教师独立编写并能公开出版的教材明显不足。此外,教师们上课所使用的音响、音像资料绝大部分来自公开出版物,还有一部分是从他处转录的,教师亲自采风所得的资料很少。

二、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

1.重新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和相应的音乐教育观。

首先,应该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念。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碰触,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对文化的多元格局有明确的认识,形成多元的音乐文化观念,重新建立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这既包括民族音乐课程的多元化,又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同时意味着高师音乐教育不仅仅要融合大量的民间音乐,还要融合其他的国家的民间音乐,更好地汲取前人及当代一切有益于理解音乐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创造力和符合民间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其次,树立与高师音乐教育相适应的民族音乐人才教育观。

高师音乐教育关于民间音乐传承人才的设定,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实际,各个高师院校所设的音乐教育机构,应当自觉地致力于建设当地音乐文化资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高师院校应该吸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充实其教育内容,担负起建设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职责,并且以这一机制为目标,设定高师院校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规格,实现新型人才教育观。

2.确立民间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多渠道地引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机构应该自觉地进行采访和收集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且将其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之内,或者建立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此外,将老艺人或者民间音乐家等引进高师课堂进行授课,教授学生特色的民间音乐。

其次,编纂专门的民间音乐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全国民族音乐学界和高师音乐 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写民间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广泛收集和利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立足于五大集成出版的既有成果,制定将其转化为高师民间音乐教材的规划。

最后,创建新型的民间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受特定课程内容的制约,同时也受教学组织的影响。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且富有创造性。

3.将民间音乐传承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民间音乐进行整合,作为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高师音乐教育,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和地方音乐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重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

首先,应借助社会力量对高师院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在高师中传承民间音乐,师资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我国专业教授民间音乐的教师极度匮乏,因此应该借助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采用举办短期高校民间音乐师资培训班,对高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深度而系统的专业培训。

其次,成立地方专门的音乐文化研究机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异常丰富,这就体现出地方的音乐研究机构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各地区应成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机构,以充实对本区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力量。高师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成立自己的民间音乐研究机构。这样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又能突出高师民间音乐的办学特色。

最后,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民间音乐传承。要想更好地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光靠高师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调动社会上一些积极力量,来共同营造一个传承音乐文化的良好环境,因此,应该呼吁社会各界都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文化,急需得到更好、更久远的传承和发展,而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则肩负着这一重要传承使命,希望各高师院校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前现状制定合理的民间音乐传承方法,合理选取民间音乐教材,适当增加民间音乐的教学课时,并增强民间音乐课程的师资力量,同时积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引起全民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使民间音乐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初探

论文关键词:钢琴 音乐教育 高师

论文摘要: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目中,钢琴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加大,钢琴课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如何从事钢琴课的教学,,如何采取科学理性的方式,将这门复杂的功课做好,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国脚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除了采用《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四册之外,常常辅以肖邦部分练习曲,夜曲,圆舞曲,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以及巴赫平均律等技术与音乐艰深的曲目,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技术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他们只是学习一到两首曲目来应付高考,其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用数字来标示五线谱的学生不在少数。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对于他们,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两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以适应其毕业以后得工作实际需要。

二. 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因此,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综合式,融合式的教学,讲究课程的整合,按照音乐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的协同效果,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作为音乐科目的基础课,钢琴课与其他终点科目,比如视唱练耳,和声及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科目中与钢琴没有任何联系的少之又少。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钢琴课与其他姊妹学科的联系,能够渗透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拓宽教学视野。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保持钢琴本学科的侧重点以及自身个性,绝对不能将钢琴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这就要求老师们有一种驾驭全局的教学功底,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

三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90后”学生,演奏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他们对钢琴技术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通过老师的理论指导,会拓宽演奏与联系的思路,学会逻辑的分析自己的技术训练,最终突破技术的瓶颈。教师应明确的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名负责任的钢琴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并修整自己的教学纲要,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系统化。

作为工具,高师钢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的方向作用。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的作用是:通过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演奏技能;通过它研究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曲目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它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发展等等。教师在明确其作用后,更应该研究教材的训练目的,明了教材所选曲目的艺术价值,能够准确分析所选曲目的曲式,和声特点。为了能够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部分高师音乐教材还增添了中外乐曲的钢琴伴奏曲,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又编选了一部分四手连弹曲目,教师应对这两类曲目同样重视,这样才能使教材的应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拓宽教学视野,提倡创新意识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大胆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保守,一成不变。钢琴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技能课,核心课,基础课,本身应该具备开放,多元,发展的特色。教师不应将视野只局限在狭窄的琴房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高师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社会整体钢琴教育的重任,他们身后是几千万的琴童,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主科教师们迫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他们要立足本土,通过观摩,学习周先生等老一代教育家的教学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了解国外钢琴专家的演奏与教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

以上是笔者在观摩部分高师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之后产生的一些思索。高师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笔者期望通过中国高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钢琴课的教学能够“会当凌绝顶”,“更上一层楼”!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浅析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及提高练习效率的方法

摘要: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必修课,一直在寻找一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以使自己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钢琴教学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但是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选择正确的练琴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演奏水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在练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到练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提高练琴效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问题;提高效率;方法

钢琴技术教学在我国已初具规模,适应社会业余钢琴教学的需要,占领这一广阔的教育领域,是钢琴教学不容推辞的义务。在学生学习钢琴弹奏的同时,要把将来如何教好钢琴课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那些效果较好,引人入胜的钢琴教材介绍给学生,便于他们以后用于教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主要侧重丰富学生的技术方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时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

(二)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三)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拓宽教学视野,提倡创新意识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大胆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保守,一成不变。钢琴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技能课,核心课,基础课,本身应该具备开放,多元,发展的特色。教师不应将视野只局限在狭窄的琴房内,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大家都知道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种类繁多、技巧性极强的艺术,艰苦反复地练习是每一位钢琴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一名钢琴学习者而言,寻求和遵循正确的练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如何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方法!

(一)坐位、坐姿

座位方面:我们要调整好坐位与钢琴之间的距离,上身坐直,将双手轻轻放置于键盘之上,上臂与前臂形成一个稍大于90度的角;找好中心点;调整坐位的远近和高低。在坐姿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双脚踏实着地,放置于踏板之前;臀部只能做琴凳的一半,臀部的坐感应当是稳定当中又时刻配合着其他的动作;腰要挺直,颈部也要保持可以自由活动的感觉。弹奏者可以上身略向前倾,使中心略向前,便于力量的传送。坐的姿势切忌过于僵硬或松懈;手型在弹奏过程中,最自然的手型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手型;注意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当然弹奏的力量也要注意,在弹下琴键的同时要达到一定的力度,而且要能够控制力度的大小;均匀,练习基本功的目标是要让十指具有相同的能力。

(二)重视课后的第一次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慢速练,边看谱,边看标记,边动脑,手、脑、眼并用,反复练习几次,这样有助于及时消化上课内容。而对于新布置的曲子,要回想老师在课上讲到的对曲子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以及练习方法。

(三) 全面读谱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读谱去思考一下乐曲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类型。其次,要注意谱面上的各种音乐表情术语、力度标记以及速度变化标记。再次,要仔细读谱面上的细节问题。最后,在读谱时,除了上述内容,还要注意从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旋律等方面去仔细研究。

(四)分解式练习

钢琴作品具有多声部、多层次的特点,弹奏时左右手分担着不同声部、不同节奏、不同织体的任务。为了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作品,采用分解式的练习是行之有效的。

1.分手练习。分手练习不仅仅是学习一首新乐曲的开始阶段,即使在弹奏熟练之后,仍需时常使用分手练习这一方法,有分有合、分合交替才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以及提高练琴的效率。

2.分声部练习。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应当养成把各个声部和层次区分开练习的习惯。对于声部较多的乐曲,就必须对每一个声部进行单独练习,使多个声部层次清晰,使恰当的音色、清晰的和声进行与旋律声部默契配合,不断提高练琴效率。

3.难点练习。遇到难点,应努力克服,这就需要我们将难点部分抽出来单独反复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困难才会迎刃而解,才会提高练琴的效率。常见的难点大致包括速度难点、音色难点、技术难点。

(五)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是指倾听音乐作品结构、音色、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训练。如果学生会运用听觉来指导自己练琴,不再是手指盲目的机械动作,就会更加有目的性,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

钢琴的练习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把它们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不断地探究、认识、发现并解决问题,苦练加巧练,保证练琴质量,从而提高练琴效率。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之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更是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担。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随着国际上对于各国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的而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所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教育专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 、音乐教育专业具有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责任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 。有关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否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当中反映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并且能否承担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责任,还需要进行研究。基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专业中传承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责任,本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分析

培养目标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确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据此采取具体的措施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从始创阶段就以“中学及师范音乐师资”的培养为目标。早在1952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对全国高等师范的办学方向做了统一规定,规定以培养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为主。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审订会”。会议对原有的22个基本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师音乐专业”改名为“音乐教育专业” 。这次会议使得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以首次确立,也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一方向规定了它从课程设置到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都必须确保培养既掌握与时俱进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又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教学法的毕业生。这是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志。

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在该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之,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的音乐教育师资。

2、对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要求方面,要求: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就如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表达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之外,突出的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可见教育部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各校可参照《课程方案》中建议的科目开设选修课,也可根据各自的资源和特长开设相应类别的选修课,以充分发挥本校优势和地域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见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需要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参与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保护与传承是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参与,高等院校担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深信,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本地区的师范院校,这些院校一般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在研究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他们培养本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使命。

在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我们注意到,口传心授是一直是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物质化的社会当中,许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仍然继续按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无异于自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音乐教育专业在中国各个省份普遍开设,其本身固有的文化教育优势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承提供了教育的平台。

可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既是所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的使命,更是从事音乐研究及教育人员的责任。由此看来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大力提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创新思维 畅响音乐 奥尔夫音乐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理念的启示

摘要:奥尔夫音乐以其原本性的思想在当今世界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更是以其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吸引着无数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始自儿童,担负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用先进的奥尔夫音乐理念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法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奥尔夫;创新;学前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教学方法。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开发儿童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1](p47)。”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活力。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精神,适合了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我国,经过探索和发展,逐渐被推广和普及,现在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旺盛的生命力。

21世纪被国际教育界作为“创造教育世纪”, 我国主席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可以说创新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个性发展的源动力。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始自儿童。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教工作者的摇篮、作为教育工作的先遣地,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健全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必将落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肩上。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果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合理用于课堂音乐教学之中,势必能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强调音乐的审美艺术性

音乐教育,必须首先是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想象、创造、反思等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综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教育界人士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美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创作技法的艺术教育是残缺的艺术教育,没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个人无法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2](p5)”。因此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对艺术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奥尔夫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这种倡导学生本位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正好符合了二十一世纪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奥尔夫努力要做的也正是当今我国理论界所要解决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关注理性之树与感性之树的协调生长[3]”。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所以从奥尔夫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是一味地强调训练,因为再多地训练也不能在短时期内把他们培养成为音乐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类课程,除了为从教作知识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音乐自身带给人们的美感,调动起全身的音乐细胞,唤起心底里对音乐的热爱,并把这种体会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去感染他们的学生,激发幼儿喜爱音乐的热情,使幼儿学习音乐不再是受家长和教师的强制,而是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憧憬,积极主动的学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那份快乐。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艺术活动,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幼儿的各感官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常常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来进行审美知觉。“看看、想想、说说、画画、跳跳、玩玩,”在其艺术教育中不失为一种非常适合的做法。

音乐与语言、动作的结合是人类自古以来习以为常的自然形态,也是人类表现意欲实践的基本形态。中国古代《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放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穷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放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早已有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思想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这三者统一的强调,也正是对源泉的回归。

1924年奥尔夫和友人军特一起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他还认为,语言、动作本身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音乐。在他的嗓音训练中歌曲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内容或者是儿歌、童谣、谚语、谜语,或者是单音与多音音节练习。他还把拍手、拍腿、捻指、跺脚放在一起,这种在一个人身上的多声部练习,是非常适合训练人身体协调能力的。在柏林的奥尔夫小学命名典礼上奥尔夫曾讲:“以各种原本的元素去游戏,以节奏、音响、旋律、言辞和动作,会激发幻想并培养幻想,必须在孩子心中发展并培养幻想,使塑造的意欲原动力活跃起来,并使之净化为形式,否则这些素质会萎缩、退化。”这种集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能最大限度的适应儿童的特点并以此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提倡学科综合”。

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这种综合性的模式体现最明显。比如在欣赏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之《糖果仙子舞曲》时,教师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作为引入,然后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将这段故事的情节与乐曲的段落进行对应,引出a+b+a1的曲式结构,再根据音乐主题进行戏剧创编。这种把奥尔夫综合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曲式结构,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的方式,课上学课后忘,这种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综合性的教学模式会给更多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幼儿音乐教学法,不再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到面对音乐时的无助,而是在参与中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对音乐世界和未来充满期待,这才是音乐对人最大的影响。

三、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强调音乐的乐趣性

音乐的生命离不开自然和人性,倘若自然和人性被扭曲或扼杀,音乐也必然被窒息。古今中外,不论专业的或民间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呈现出如下的教学模式:口传心授、一味模仿、“勤学苦练”。但是,其结果却只能培养成苦行僧般的“好学生”。这群孩子只知道听话、勤奋,而并不懂得在音乐中寻求体会快乐,并不懂得在音乐中畅享未来,也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主人。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4](p13)。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是不全面的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接触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愉悦轻松自由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带给人的欢愉。因此,奥尔夫教学法的引入受到了无数孩童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肯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决定,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强化偏重知识技能训练,而应在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出发,学会用音乐表现美好的生活、表达丰富的情感。

四、诉诸情感、主动实践,强调音乐的创造性

中国艺术自古就强调意境和传神。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止于表现思想情感,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体现。只有通过诉诸于感性,使学生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和掌握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美。

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视、听、触、嗅等),在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来唱、来跳、来娱乐、来学习、来创造。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想象,在幻想的天空里,任创造的流自由翱翔。因此,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会、不同于观看他人娱乐方式的音乐行为,这种必须由自己亲自参与、主动实践的音乐活动过程,是人类学习最主要的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不仅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高中,虽然艺术经验缺乏但文化背景较好,在对其钢琴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掌握基本弹奏技能后,由一位同学即兴编奏,另一同学编创歌词,另一同学编排舞蹈,然后其他同学根据词曲创编游戏,这种即兴的创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及人类的创造思维提供了无限活力。根据在学校所习得的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完全有能力将音乐知识与培养具有“审美、完整的人”相结合,将自身形成的音乐素养融汇于未来的幼教工作实际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天、地、人处处存现创造,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

五、结 语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改造人的性情、提升人的修养、消除人的文化隔阂、拉近人的年龄障碍、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在知识经济迅猛增长的年代、在产业文化迅速蓬勃的时期,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艺术教育在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方面一直担当着特殊的角色。而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特别是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师院校,在其音乐教学过程中更要把这种音乐思想、音乐教学方法贯彻始终,真正做到音乐要从乐趣出发,养成儿童的参与意识、激发儿童的想象才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真正爱上音乐,成为音乐的主人,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在音乐世界里畅想人生。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切合实际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可用“因势利导”、“难易无序”、“不求甚解”等方法,达到其专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音教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应考阶段,原则上解决的就主要是钢琴的弹奏技术(为应考的几首钢琴作品服务),这属于钢琴学习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向应该属于学生钢琴艺术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原则上主要应该解决的是其音乐表达能力及其发展问题。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弹奏技术及方法是单纯的,原则上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年龄段的弹奏者那里都是一成不变的;音乐表达能力一般则会因为弹奏者自身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2、掌握弹奏技术的活动允许历经思辨、重复、稳定、提高的内容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技巧可被肢解与重复的成分比比皆是;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则是这一切内容和过程经历之后具体应用的结果,它要求精炼、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重复或多重意义的表现形式。3、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难易程度的学习与掌握,虽然有大致规定的过程要求和质量标准,但顺序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弹奏水平,来定制技巧难易程度教学的时间表,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某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弹奏技术,原则上也可以不分先后。而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弹奏技术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不可能出现有倒装的情形。4、学习者针对某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根据与完成作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自身条件,对某些并不急用的技术技巧可以允许有选择性的吸纳。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一般则是有一个较为恒定的艺术标准,不能见人见智具有随意性。5、相关弹奏技术技巧的方法要求具有同一性,因此,学习与弹奏的训练和掌握过程应当是科学的、严格的,不允许因人而异。而音乐表达能力虽然也能够具体体现弹奏者技术技巧水平和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展示,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6、围绕各类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或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是有限的,且掌握即可。但围绕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接触与积累广泛的、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却是必须的。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音乐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上述这些方面的提高,这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现行的一些教材的编写之所以并不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益,原则上就是没有将上述内容的训练和掌握严格地认识与区分开来。

上述所论实属一孔之见,敬待有识之士指正。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浅议关于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 民间音乐 传承方法

论文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高师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和进步,专业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然而民间音乐却在无形之中被忽略。现阶段,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选取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明显减少关于民间音乐这部分,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不够重视。因此,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要对民间音乐更加重视,并且进一步完善教材选择、课时安排等。本文分析了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的传承方法问题。

一、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各个高校的民间音乐在整个音乐专业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观念方面、课程方面、教学教法方面、教材方面及师资力量方面,具体表现为:

1.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往往漠视民间音乐,认为民间音乐古老、枯燥、不够流行,不符合当前的学生心理,因此在学习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没能形成正确观念,不懂得对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肤浅性。

2.课程设置方面。首先,民间音乐的课程设置时间较晚,建国后至今,以国家教育部名义正式下发的高师本科《教学计划》只有两版,真正把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须课而进行设置至今还不到20余年,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设置民间音乐课程。其次,民间音乐的课时相对较少,目前就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所做的教学计划来看,民间音乐所占的课时要比其他专业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还有很多学校将民间音乐作为辅助课程。

3.音乐教师的教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都是“灌输法”。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将课时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但具体教授方法却各不相同,有的侧重理论讲解,有的不讲理论,只对学生进行民族乐器的教学,单纯地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或者简单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这就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不全面。

4.当前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不统一。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民间音乐教材尚不统一,很多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没有作为民间音乐高师专业统一教材。在教师所选用的教材中,有的是选自他人的出版物,还有的教师用的是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分支,而教师独立编写并能公开出版的教材明显不足。此外,教师们上课所使用的音响、音像资料绝大部分来自公开出版物,还有一部分是从他处转录的,教师亲自采风所得的资料很少。

二、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方法

1.重新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和相应的音乐教育观。

首先,应该树立多元音乐文化观念。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碰触,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对文化的多元格局有明确的认识,形成多元的音乐文化观念,重新建立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这既包括民族音乐课程的多元化,又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同时意味着高师音乐教育不仅仅要融合大量的民间音乐,还要融合其他的国家的民间音乐,更好地汲取前人及当代一切有益于理解音乐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创造力和符合民间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其次,树立与高师音乐教育相适应的民族音乐人才教育观。

高师音乐教育关于民间音乐传承人才的设定,应该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实际,各个高师院校所设的音乐教育机构,应当自觉地致力于建设当地音乐文化资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高师院校应该吸纳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充实其教育内容,担负起建设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职责,并且以这一机制为目标,设定高师院校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规格,实现新型人才教育观。

2.确立民间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多渠道地引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机构应该自觉地进行采访和收集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且将其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之内,或者建立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此外,将老艺人或者民间音乐家等引进高师课堂进行授课,教授学生特色的民间音乐。

其次,编纂专门的民间音乐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全国民族音乐学界和高师音乐 教育界的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写民间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广泛收集和利用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应立足于五大集成出版的既有成果,制定将其转化为高师民间音乐教材的规划。

最后,创建新型的民间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受特定课程内容的制约,同时也受教学组织的影响。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且富有创造性。

3.将民间音乐传承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民间音乐进行整合,作为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高师音乐教育,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和地方音乐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重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

首先,应借助社会力量对高师院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在高师中传承民间音乐,师资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我国专业教授民间音乐的教师极度匮乏,因此应该借助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采用举办短期高校民间音乐师资培训班,对高校的民间音乐教师进行深度而系统的专业培训。

其次,成立地方专门的音乐文化研究机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异常丰富,这就体现出地方的音乐研究机构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各地区应成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机构,以充实对本区民间音乐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力量。高师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成立自己的民间音乐研究机构。这样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又能突出高师民间音乐的办学特色。

最后,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民间音乐传承。要想更好地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光靠高师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调动社会上一些积极力量,来共同营造一个传承音乐文化的良好环境,因此,应该呼吁社会各界都重视民间音乐的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文化,急需得到更好、更久远的传承和发展,而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则肩负着这一重要传承使命,希望各高师院校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前现状制定合理的民间音乐传承方法,合理选取民间音乐教材,适当增加民间音乐的教学课时,并增强民间音乐课程的师资力量,同时积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引起全民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使民间音乐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创新思维 畅响音乐 奥尔夫音乐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理念的启示

摘要:奥尔夫音乐以其原本性的思想在当今世界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更是以其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吸引着无数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始自儿童,担负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用先进的奥尔夫音乐理念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法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奥尔夫;创新;学前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教学方法。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开发儿童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1](p47)。”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活力。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精神,适合了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我国,经过探索和发展,逐渐被推广和普及,现在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旺盛的生命力。

21世纪被国际教育界作为“创造教育世纪”, 我国主席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可以说创新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个性发展的源动力。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始自儿童。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教工作者的摇篮、作为教育工作的先遣地,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健全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必将落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肩上。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果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合理用于课堂音乐教学之中,势必能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强调音乐的审美艺术性

音乐教育,必须首先是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想象、创造、反思等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综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教育界人士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美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创作技法的艺术教育是残缺的艺术教育,没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个人无法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2](p5)”。因此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对艺术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奥尔夫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这种倡导学生本位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正好符合了二十一世纪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奥尔夫努力要做的也正是当今我国理论界所要解决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关注理性之树与感性之树的协调生长[3]”。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所以从奥尔夫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是一味地强调训练,因为再多地训练也不能在短时期内把他们培养成为音乐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类课程,除了为从教作知识的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音乐自身带给人们的美感,调动起全身的音乐细胞,唤起心底里对音乐的热爱,并把这种体会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去感染他们的学生,激发幼儿喜爱音乐的热情,使幼儿学习音乐不再是受家长和教师的强制,而是带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憧憬,积极主动的学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那份快乐。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艺术活动,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幼儿的各感官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常常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来进行审美知觉。“看看、想想、说说、画画、跳跳、玩玩,”在其艺术教育中不失为一种非常适合的做法。

音乐与语言、动作的结合是人类自古以来习以为常的自然形态,也是人类表现意欲实践的基本形态。中国古代《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放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穷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放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早已有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思想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这三者统一的强调,也正是对源泉的回归。

1924年奥尔夫和友人军特一起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他还认为,语言、动作本身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音乐。在他的嗓音训练中歌曲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内容或者是儿歌、童谣、谚语、谜语,或者是单音与多音音节练习。他还把拍手、拍腿、捻指、跺脚放在一起,这种在一个人身上的多声部练习,是非常适合训练人身体协调能力的。在柏林的奥尔夫小学命名典礼上奥尔夫曾讲:“以各种原本的元素去游戏,以节奏、音响、旋律、言辞和动作,会激发幻想并培养幻想,必须在孩子心中发展并培养幻想,使塑造的意欲原动力活跃起来,并使之净化为形式,否则这些素质会萎缩、退化。”这种集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能最大限度的适应儿童的特点并以此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提倡学科综合”。

在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这种综合性的模式体现最明显。比如在欣赏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之《糖果仙子舞曲》时,教师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作为引入,然后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将这段故事的情节与乐曲的段落进行对应,引出a+b+a1的曲式结构,再根据音乐主题进行戏剧创编。这种把奥尔夫综合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曲式结构,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的方式,课上学课后忘,这种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综合性的教学模式会给更多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幼儿音乐教学法,不再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到面对音乐时的无助,而是在参与中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对音乐世界和未来充满期待,这才是音乐对人最大的影响。

三、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强调音乐的乐趣性

音乐的生命离不开自然和人性,倘若自然和人性被扭曲或扼杀,音乐也必然被窒息。古今中外,不论专业的或民间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呈现出如下的教学模式:口传心授、一味模仿、“勤学苦练”。但是,其结果却只能培养成苦行僧般的“好学生”。这群孩子只知道听话、勤奋,而并不懂得在音乐中寻求体会快乐,并不懂得在音乐中畅享未来,也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主人。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4](p13)。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是不全面的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奥尔夫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接触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学习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愉悦轻松自由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带给人的欢愉。因此,奥尔夫教学法的引入受到了无数孩童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肯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该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决定,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强化偏重知识技能训练,而应在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出发,学会用音乐表现美好的生活、表达丰富的情感。

四、诉诸情感、主动实践,强调音乐的创造性

中国艺术自古就强调意境和传神。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止于表现思想情感,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体现。只有通过诉诸于感性,使学生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和掌握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美。

奥尔夫音乐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视、听、触、嗅等),在亲自参与、体验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来唱、来跳、来娱乐、来学习、来创造。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想象,在幻想的天空里,任创造的流自由翱翔。因此,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会、不同于观看他人娱乐方式的音乐行为,这种必须由自己亲自参与、主动实践的音乐活动过程,是人类学习最主要的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不仅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高中,虽然艺术经验缺乏但文化背景较好,在对其钢琴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掌握基本弹奏技能后,由一位同学即兴编奏,另一同学编创歌词,另一同学编排舞蹈,然后其他同学根据词曲创编游戏,这种即兴的创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及人类的创造思维提供了无限活力。根据在学校所习得的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完全有能力将音乐知识与培养具有“审美、完整的人”相结合,将自身形成的音乐素养融汇于未来的幼教工作实际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天、地、人处处存现创造,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

五、结 语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改造人的性情、提升人的修养、消除人的文化隔阂、拉近人的年龄障碍、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在知识经济迅猛增长的年代、在产业文化迅速蓬勃的时期,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艺术教育在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方面一直担当着特殊的角色。而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特别是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高师院校,在其音乐教学过程中更要把这种音乐思想、音乐教学方法贯彻始终,真正做到音乐要从乐趣出发,养成儿童的参与意识、激发儿童的想象才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真正爱上音乐,成为音乐的主人,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在音乐世界里畅想人生。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简论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些设想,分析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辉煌背后存在的某些问题,以期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实现高素质、富创新精神的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 改革 创新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提高人的素质是现代社会教育乃至全世界教育的重点。为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我国在1993年由国务院颁发了《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人的整体素质包括诸多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1997年10月29日,我国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给出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要理解科学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职能。

(二)素质教育是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质相结合的整体性教育,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的和谐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是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统一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中介,以健康教育为本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目标。

二、进行素质教育的原因

(一)素质教育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教育,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择优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其面向了少数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素质教育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在面向世纪战略的考虑下,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问题提到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如,美国在1983年就提出了“要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育,即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法国提出“要使每一个青年人发挥他们的智力、手工、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潜能,使他们每一个人在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日本提出“要使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各项基础知识,具备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及丰富的个性和社会性,培养真才实学、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

因此,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反映了教育的规律,自然就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

三、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一批爱国音乐家从欧洲回国后,与国内音乐家共同创建了新

3.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都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心智开发、自主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现代教学方式是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强调教学是一种启发性、讨论式的教学,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把教学从传统的一对一方式改为一对二、一对三甚至一对多的教学,把学生真正地从被动模仿学习技能技巧,转化为教学互动、学生互动、上下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树立新型的师生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浅析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及提高练习效率的方法

摘要: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必修课,一直在寻找一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以使自己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钢琴教学是一个发展性课题,还有很大空间去挖掘。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此关注的视点将更加广泛,深入。但是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选择正确的练琴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演奏水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在练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到练习方法,从而解决问题,提高练琴效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问题;提高效率;方法

钢琴技术教学在我国已初具规模,适应社会业余钢琴教学的需要,占领这一广阔的教育领域,是钢琴教学不容推辞的义务。在学生学习钢琴弹奏的同时,要把将来如何教好钢琴课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那些效果较好,引人入胜的钢琴教材介绍给学生,便于他们以后用于教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学会分级教学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率大幅提高,学生们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已经学过多年钢琴,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丰富,他们大多数会选择钢琴主修专业。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教学难度不是太大,主要侧重丰富学生的技术方面,提高其音乐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与耐力。

还有的学生入学之前只学过一年左右的钢琴,本身钢琴演奏的技能很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弹奏动作僵硬,识谱很慢。对于这类学生,钢琴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老师在教学上进行严密的安排与部署,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其潜能,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时间中,使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外,还能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知识。

(二)教学中应贯彻融合性原则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的是突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走的是一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音乐人才的道路。它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同时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熟悉和了解,并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音乐教育的学生,除了会演奏钢琴以外,还有会教钢琴,用钢琴为个唱,合唱伴奏,在音乐欣赏课堂会用钢琴教学等等。

(三)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细致分析教材

钢琴教学的内容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密切相关。老师在教授演奏技术的同时,应重视理论的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拓宽教学视野,提倡创新意识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大胆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新的教学思路,不能拘泥保守,一成不变。钢琴课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技能课,核心课,基础课,本身应该具备开放,多元,发展的特色。教师不应将视野只局限在狭窄的琴房内,应该更加关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再学习,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大家都知道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种类繁多、技巧性极强的艺术,艰苦反复地练习是每一位钢琴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对一名钢琴学习者而言,寻求和遵循正确的练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如何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方法!

(一)坐位、坐姿

座位方面:我们要调整好坐位与钢琴之间的距离,上身坐直,将双手轻轻放置于键盘之上,上臂与前臂形成一个稍大于90度的角;找好中心点;调整坐位的远近和高低。在坐姿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双脚踏实着地,放置于踏板之前;臀部只能做琴凳的一半,臀部的坐感应当是稳定当中又时刻配合着其他的动作;腰要挺直,颈部也要保持可以自由活动的感觉。弹奏者可以上身略向前倾,使中心略向前,便于力量的传送。坐的姿势切忌过于僵硬或松懈;手型在弹奏过程中,最自然的手型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手型;注意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当然弹奏的力量也要注意,在弹下琴键的同时要达到一定的力度,而且要能够控制力度的大小;均匀,练习基本功的目标是要让十指具有相同的能力。

(二)重视课后的第一次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慢速练,边看谱,边看标记,边动脑,手、脑、眼并用,反复练习几次,这样有助于及时消化上课内容。而对于新布置的曲子,要回想老师在课上讲到的对曲子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以及练习方法。

(三) 全面读谱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读谱去思考一下乐曲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类型。其次,要注意谱面上的各种音乐表情术语、力度标记以及速度变化标记。再次,要仔细读谱面上的细节问题。最后,在读谱时,除了上述内容,还要注意从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旋律等方面去仔细研究。

(四)分解式练习

钢琴作品具有多声部、多层次的特点,弹奏时左右手分担着不同声部、不同节奏、不同织体的任务。为了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作品,采用分解式的练习是行之有效的。

1.分手练习。分手练习不仅仅是学习一首新乐曲的开始阶段,即使在弹奏熟练之后,仍需时常使用分手练习这一方法,有分有合、分合交替才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以及提高练琴的效率。

2.分声部练习。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应当养成把各个声部和层次区分开练习的习惯。对于声部较多的乐曲,就必须对每一个声部进行单独练习,使多个声部层次清晰,使恰当的音色、清晰的和声进行与旋律声部默契配合,不断提高练琴效率。

3.难点练习。遇到难点,应努力克服,这就需要我们将难点部分抽出来单独反复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困难才会迎刃而解,才会提高练琴的效率。常见的难点大致包括速度难点、音色难点、技术难点。

(五)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是指倾听音乐作品结构、音色、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训练。如果学生会运用听觉来指导自己练琴,不再是手指盲目的机械动作,就会更加有目的性,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

钢琴的练习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把它们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不断地探究、认识、发现并解决问题,苦练加巧练,保证练琴质量,从而提高练琴效率。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切合实际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可用“因势利导”、“难易无序”、“不求甚解”等方法,达到其专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2000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4册8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4~5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2009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10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20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8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这种由知识积累和水平提高而生成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表现,包含了“量变到质变”这个人类知识进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即使是有学生在音乐理解上出现了某些问题,在作品演奏上也可能并未完整熟练,在弹奏技术上也可能存在某种难点,但却不一定马上在课堂上予以彻底纠正或根本解决,有时甚至可以暂且不管并让其一带而过。因为“熟能生巧” ,只要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对音乐的理解基本能达到教学及弹奏要求,教师就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新的作业,提出新的要求,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

当然,学生的弹奏技术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即指出并予以纠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钢琴教学,却不宜斤斤计较。因为,惟恐学生在弹奏的方法学习、技术的练习,或是在钢琴音乐与艺术知识吸收和积累过程中有一点不完美,于是,抓住一点便一味纠缠,结果必然侵占和浪费了学生并不太充足的宝贵学习时间。

相反,随着学生弹奏及练习时间的增加,以及所浏览与接触的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广泛和数量的逐步增加,不仅因弹奏水平不够所造成的技术问题或难点可能会迎刃而解,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在钢琴音乐与艺术教育的知识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充实并获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不求甚解”不是不能求“解,”而是暂不求或暂缓求“解,”甚至暂不求“甚解,”一切皆应“因势利导”并以适可而止为宜。

四、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由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表达能力——未来音乐教师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于是容易产生一个误解:钢琴弹奏水平属于技术问题,而音乐表达则属于能力的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这个问题混为一谈,表述模糊不清。

其实,无论是钢琴的弹奏技术还是音乐表达,需要发展的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必须是包括音乐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综合素质在内。对于钢琴艺术来讲,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具有工具性,它的训练与提高不一定需要有情感内涵表达等艺术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而音乐表达能力却是弹奏者综合素质及能力的体现,而这个体现虽然应当建立在坚实的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之上,却也未必需要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程度。钢琴弹奏技术指的是弹奏者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表达行为,而音乐表达能力则体现的是其钢琴艺术与文化方面的综合实力。两者虽然在钢琴演奏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是同步的,但在任何钢琴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却应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在音教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应考阶段,原则上解决的就主要是钢琴的弹奏技术(为应考的几首钢琴作品服务),这属于钢琴学习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教学方向应该属于学生钢琴艺术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原则上主要应该解决的是其音乐表达能力及其发展问题。二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弹奏技术及方法是单纯的,原则上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年龄段的弹奏者那里都是一成不变的;音乐表达能力一般则会因为弹奏者自身年龄、知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2、掌握弹奏技术的活动允许历经思辨、重复、稳定、提高的内容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技巧可被肢解与重复的成分比比皆是;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则是这一切内容和过程经历之后具体应用的结果,它要求精炼、准确,限制或根本禁绝重复或多重意义的表现形式。3、在教学过程中,各类具体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难易程度的学习与掌握,虽然有大致规定的过程要求和质量标准,但顺序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弹奏水平,来定制技巧难易程度教学的时间表,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某些难易程度不同的弹奏技术,原则上也可以不分先后。而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与弹奏技术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不可能出现有倒装的情形。4、学习者针对某部具体的钢琴音乐作品,根据与完成作品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自身条件,对某些并不急用的技术技巧可以允许有选择性的吸纳。而音乐表达能力的体现一般则是有一个较为恒定的艺术标准,不能见人见智具有随意性。5、相关弹奏技术技巧的方法要求具有同一性,因此,学习与弹奏的训练和掌握过程应当是科学的、严格的,不允许因人而异。而音乐表达能力虽然也能够具体体现弹奏者技术技巧水平和能力,但更主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展示,它可以是因人而异的。6、围绕各类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或钢琴音乐作品可以是有限的,且掌握即可。但围绕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接触与积累广泛的、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却是必须的。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音乐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上述这些方面的提高,这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现行的一些教材的编写之所以并不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益,原则上就是没有将上述内容的训练和掌握严格地认识与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