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时间:2022-05-14 04:27: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休闲农业功能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论述

1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2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4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5.2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5.3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现代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功能布局

摘要:本文阐述了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布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江苏泰兴虹桥滨江生态园、扬州西江生态园项目分析,提出现代休闲农业景观功能布局的核心在于对固有资源更高效率分配生产的合理利用,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功能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功能布局;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具体是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置花卉展览、鱼类及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及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等,[1]为非农村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复合型农业经营活动。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伴随“微度假”时代的到来,现代休闲农业掀起了发展热潮。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和产业“膨胀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尖锐问题:(1)盲目跟风,产业经营遍地开花;(2)档次不高,规模较小,缺乏特色,项目规划布局单一;(3)圈地运动,园区缺乏统一科学规划,打破原有的景观肌理和生态平衡,给生态和农业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建设”等等。而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良好的功能空间布局对休闲农业可持续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概括来说可持续休闲农业的注意点有: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些要点中,科学规划的空间功能布局是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催化剂,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功能空间布局既是贯穿休闲产业园区经营的始终,也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课题科研项目江苏泰兴虹桥滨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虹桥滨江生态园)结合实际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针对功能布局的重要性、设计原则、设计理念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休闲农业空间功能布局。

1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景观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的重要性

空间显示是研究景观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方法。[2]简要概括就是数年景观生态学实验对人类理解空间、认知关联过程提供依据,并将其纳入可持续性科学创建、评估的方法体系。而功能空间布局就是其空间显示体系中的首要工作。空间功能布局简单的解释就是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满足使用功能且具有一定美观的空间布局。人为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总体资源有效的链接分配,间接提高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形成延续性产业链条带。休闲农业中在生态农业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的地理地貌保留外,还应加入一些人文景观要素,并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与舍取。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景观生态系统,[3]其中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探索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态生活条件。以虹桥滨江生态园园区滨水功能空间布局为例,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对水岸的综合利用,以生态驳岸为基础,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起来。遵照当地地势自然条件,采取有组织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采用乔、灌、草等多层次植被营造生态型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体系。[4]虹桥滨江生态园配合植物种植,维护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生态驳岸,以此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从生态、观赏角度看,起到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点的辅助作用。

2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2.1坚持循环、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5]功能布局首先在整体规划中搭建景观结构框架,为后期的设计开辟良好发展空间。虹桥滨江生态园的森萱农庄(以下简称森萱农庄)在湖中三座岛开发利用及功能安排上,充分开发水域生态系统资源,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庄园,受到远近游人的赞誉。并且依托独特地理条件,生态资源转换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参与农庄生态发展,形成可持续能量循环体,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

2.2坚持整体开发原则

合理的景观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态效益。正如本科研参考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遵从自然资源,将水域特色最大化,全面整体看待滨江资源利用与开发,以科学的规划思路分析景观功能布局,加强农庄整体的协调关系与连接关系;在景观功能布局及生态建设计划中,保持生态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弹性空间。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高环境承载力。

2.3坚持空间功能布局传递性原则

园区空间布局不同于一般建筑功能布局,是自然、人文、经济交织的规划布局。位于扬州南郊的西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西江生态园)成功地构建了一座个性化的特色旅游园区,通过农业观光、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农业科普以及农村生活体验等功能设计,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创造独特的生态体验园区。庄园各分区的有机组合、交流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后期维护,还降低了资金、时间的成本,吸引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使庄园的不同功能布局发展融于当地人文环境中,依托当地群众形成可持续发展效应,提高庄园经济、生态效益。

3以科研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为例阐述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思路

3.1主题性空间营造

站在区域全局视角下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及当地产业特色,提出适合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独特性。设计开发生产、展览、贸易、服务等多种功能平台,以打造特色庄园功能布局,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虹桥滨江生态园中森萱农庄就突出了渔业文化主题,现有旅游观光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江鲜美食区、果园采摘区五大功能区域。是一个结合实际地理位置总体规划垂钓、种植、养殖水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庄园。通过定义主题,多产业结合发展,体现功能空间布局对庄园的经营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3.2空间连续性景观规划

结合功能区内在联系,规划连接空间功能布局景观轴线,功能区边缘要有延续性(连续性),多条景观带串联主要功能分区,形成整体规划,以促进园区各布局协调发展,相互呼应。宏观上做到全局把握,综合发展,微观上做到景观传递、移步换景。虹桥滨江生态园总体规划注重功能区相互延续性,例如:体验区与观光区形成游览轴线,花卉种植区与水产养殖区形成绿色生态区。功能区轴线分区分级排布,对游人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区域景观,同时不同轴线方便了内外部人员的交通,更好地提高区域使用效率,促进区域高效率利用开发。

3.3参与融合景观情景

这也是人文生态延续性的重要体现。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区内有相应的体验功能,生态绿洲观光区、生态度假观光区、网箱养殖观光区以及特色农庄体验区等,在不完全改变功能区定义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使各个功能区相呼应,例如,观光区可以不单单是展示形式,换为实际参与体验,或结合道路设计,增加游览旅途的趣味性等。娱乐区也可以加入展示的部分,寓教于乐,让游人在玩乐的同时认识新的事物。而在位于生态度假区的森萱农庄庄园里,关于人文生态的景观就明显地表达了互动式功能布局这一特点,庄园景观节点、农作物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水域等功能分区均有相关体验功能的设置,增加了功能分区的趣味性,丰富了功能空间的利用方式,拉近各个功能布局联系的同时,促进人文生态延续性的良性发展。功能空间布局设计理念除以上三个方向,还可以有其他角度,例如:分期分步规划布局建设,一个重点多个附加功能规划布局、单个功能空间布局内含多个下属功能布局等多种功能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在遵循布局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设想不同的规划理念,不同的理念结合不同的实际项目规划既能表达相应的独特性,同时也是相对应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虹桥滨江生态园致力于彰显“渔业”文化特色,无论是生态园的空间布局、景观节点的细节、园中的雕塑小品、还是餐饮文化,都充分体现了庄园主打的产业文化主题。形成独特的度假渔村,展示自己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对不同分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鉴于实际自然资源及农业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生态和谐统一,进而发展和形成地方特色。综上,功能布局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地位非常重要。农业景观功能布局设计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鉴于此,必须将“可持续景观”“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理念贯穿于布局规划中,在不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设计,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景观格局才会给世界和人们带来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这样的景观作品才能真正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

作者:郝庆琰 朱卉 刘海亮 单位:扬州大学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休闲农业多功能创建

一、引言

多功能农业以其对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使人们从产量主义的狭隘思维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农业多重功能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目前,理论界与政策界都承认农业非经济功能的重要价值,承认这些功能存在于一系列“非经济品(Non-commodities)”之中,承认这些非经济品与经济品(Commodities)同时地、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即它们是联合生产的结果,承认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经济品与经济品、非经济品与非经济品之间的相互影响,承认非经济品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性质。由于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联合生产对于经济收益的追求,必然破坏经济品与非经济品之间的自然结构与正常关系,从而引起一系列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在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化学制品大规模使用的今天,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向多功能农业的回归无疑是避免这些问题的明智选择。休闲农业是实现多功能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以农业资源、生态系统、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方式等为基础,围绕农业旅游进行的一系列生产与消费活动。它将消费者需求、社会对农业的期望、传统文化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农民收入回报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兼顾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方式与文化等差异,休闲农业呈现出非常多样的形式。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不同组织形式或经营主体的行为差异对于农业功能的兼顾与融合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由于涉及经营规模、土地集中、投资主体、受益主体、传统文化保护、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模式与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向,探索合适的方式与途径。本文将在多功能农业的视角下,考察不同休闲农业模式的长期效果。为此,构建了一个系统思考复式模型,以浙江省个体农户为主、合作社以及大公司式农庄三种现实系统为例进行动态模拟。以观察不同组织模式的长期表现,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利于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休闲农业模式。

二、理论背景与系统思考方法

(一)多功能农业

首先,学者们同意多功能农业的核心是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联合生产,进而致力于构建多功能农业中的联合生产模型,探索联合生产情况下引起的均衡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OECD指出,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关系既可以是联合的(互补的),也可以是竞争的(OECD,2001)。但许多学者指出,常见的关系是竞争关系(Bryden,etal,2006);其次,理论界都认同多数非经济品的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特征,因而承认市场或不存在、或失灵;再次,在政策层面,多功能农业的研究将视野延伸到农业之外,从关心产业到关心农民再到关心农村,主张以多功能农业为基础,重构农村发展政策的基础。以上研究突破了单独生产、私人产品、无外部性、市场主导的教条,让人们认识到多功能农业是农业的本质特征,农业是整体的、系统的、多元的、多层次的,从而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农业观,为“三农”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就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关系而言,研究存在以下缺陷:(1)关于联合生产,如果将农村发展或与之相关的地理、资源、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包含在内,这一理论就显得不够,因为中间并没有与特定经济品的联合生产,竞争也就不必要存在(OECD,2006);(2)农业的各种非经济功能,从理论上说也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但区域发展、集群经济活动以及非农企业的活动也同样具有外部性,从而也就不能确立农业与农村的特殊地位,OECD的古典分析法在此同样显得过于狭窄(OECD,2007);(3)多功能农业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而经济学方法很难将各种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研究者对其理论前途的怀疑;(4)多功能农业为指导方针的农村政策工具非常缺乏,政策设计者尽管意识到系统与整体的重要性,但最终都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5)在方法上,多功能农业的研究不能摆脱计量经济学的影响,但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众多诸如粮食安全、动物福利、田园风光、文化传承、景观、民生等“软概念”的非纯物质系统,构建一个庞大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而局部的计量经济模型势必会牺牲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整体并不是局部的简单加总,正如一个大象如果被肢解,其整体功能将会消失一样。受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观以及国内政策GDP化倾向的影响,国内多功能农业的研究在多数情况下被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功能开发与农民增收,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与解析性质,与多功能农业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精髓相去甚远;至于农村发展与农村建设,很难突破产业视角和单纯的经济视角,所以在各地的实践中,相继出现一些打着多功能农业旗号而违背多功能农业精神的做法。以上缺陷主要起因于多功能农业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与规范性,同时也反映出研究工具的缺乏。为此,迫切需要系统的方法去理解。

(二)系统思考方法

系统思考方法(SD)也叫系统动力学,是在运筹学的基础上,综合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反馈理论、决策理论、系统力学、仿真与计算机等科学而形成。它以现实系统为前提,根据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系统内在关系构建动态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可能引起的系统变化进行仿真实验,以观察系统行为、寻求改善途径。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相比,系统动力学具有如下优势:(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真实世界中存在大量既说不清楚又无法量化的“软概念”或“软变量”,SD不会因为定量的困难而牺牲结构的完整性与结论的正确性;(2)在数据缺少条件下仍可进行研究,由于SD模型的结构是以反馈环为基础的,而多重反馈环的存在使得系统行为对某些参数并不敏感,因此,尽管数据缺乏会对参数的估计带来一定困难,但只要选择的参数在允许的范围内,系统行为仍显示出相同的模式;(3)擅长处理周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4)擅长处理非线性问题。以上这些优势使得系统思考的方法特别适合于经济、社会、环境、心理等一系列复杂行为的定量与定性研究(陶在朴,2010)。近年来,系统动态方法在企业组织与策划中被广泛应用,但很少被用于农业与农村问题分析(Bergman等,2008),而多功能农业却具备了复杂系统所具备的一切特征,正是这一工具最合适的用武之地(Johnsonet等,2006)。

三、模型

(一)模型结构

模型结构见图1,图型由模型所使用的软件自动生成。模型利用STELLA系统思考软件,参考欧盟POMMARD模型来构建,偏向供给分析。模型包括政策变量、指标、人口、土地利用、收入、经济品生产、非经济品生产、农业旅游等八大模块。这些模块以多功能农业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因果关系与反馈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模型以现实系统为依据,系统的表现显然是资源、自然地理、经济、生态与人文环境、组织模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故在技术上很难识别由组织模式的差异引起的行为差异。对这一问题,分两个层次解决。第一层次即样本的选择,最主要突出了组织模式的差异;第二层次即系统参数的设计,尽可能内化组织模式差异因素。因而不同样本点系统行为的表现明确显示了模式差异因素,如就业人数,在大公司制农庄中,农庄会尽可能减少雇佣人数,而在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方式中就业人数则倾向于随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生产函数中的技术系数A,个体农户最小、合作社次之、公司最大;市场力量体现在产品的定价权上,个体农户最小、公司最大、合作社居中。土地利用是该模型的主要引擎,它决定了农业经济品与非经济品的规模,也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农业旅游与土地利用、经济品生产、非经济品种类与数量等均有关,反过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就业水平、环境、人口变化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政策变量提供了模型分析的参数,指标用来监测主要变量的变化并说明系统的特性。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介绍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余姚市临山镇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富阳市永安高山农庄为样本,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以及有关统计资料获得。问卷只在白沙村进行,选择50个农家乐经营户,调查时间为2010年9—10月。数据经过处理后,输入模型,模型中所有存量的基始值是由调查得到,大部分独立转换量的基始值也由调查获得,部分参数设定为软变量,以图表函数形式出现,图形绘制参考实际情况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认知与判断。三个样本点的共同之处是都经营农业旅游,而且达到了一定规模。不同之处在于采取了不同组织形式,白沙村以个体农户为主,味香园是葡萄专业合作社,永安山庄是公司式大农庄。

1.白沙村。白沙村位于临安市太湖源镇的最北端,太湖水系南苕溪源头,距临安市区34公里,杭州市区70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村。1998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了临安首个生态旅游景点———太湖源,并开始经营以“农家乐”为主的农业旅游。经过10多年发展,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

2.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处于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西北。合作社前身为余姚市临山区兰海乡葡萄协会,成立于1986年,2003年6月改组为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经营葡萄面积3800亩,带动全镇葡萄种植面积11500亩,合作社有大棚等设施葡萄面积3020亩,喷滴灌面积2015亩,2009年大棚葡萄平均每亩净利润超过15000元。以葡萄种植为依托,合作社有葡萄观光专用道路及长廊、科普宣传窗,同时发展采摘、摄影等参与性休闲观光项目,形成品牌、观光、产销、培训等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2004年开始每年7月底到8月底举办江南葡萄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3.永安高山农庄。永安高山农庄位于富阳市常安镇永安山,2008年8月在原承包荒山的基础上,通过承包镇集体土地和看管周边一些村庄的土地形成,山庄内已建成1000余亩林果基地,其中香榧600亩,茶叶、毛竹200亩,甜柿、桃、蜜梨1320亩,高山果蔬基地200亩,并配套饲养猪、鸡、鸭、鹅10000余只。农庄内还建有100万方的景观水库,有号称亚洲最大的人工滑翔基地和中国滑翔伞基地,5000余平方米的三星级永安宾馆,7000余平方米供游客吃、住、娱乐、会议和管理用房,修建5.5公里盘山公路到山庄,境内还有一座尼姑庵和寺庙。

四、运行结果及分析说明

(一)经济指标

为了便于比较,一般用数组说明问题,数组表达方式为(a,b,c),依次代表白沙村、永安山庄和味香园的相应数字。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收入为(48564,180645,31487)元,永安山庄一直遥遥领先,白沙村居中,味香园最低。三个样本的人均收入均以增长为主趋势,相对于基始量的增长率为(135%,106%,139%)。总收入白沙村最高,味香园次之,永安山庄最低,但后两地相差不明显。从走势上看,白沙村上升速度较快,后两地上升较缓。旅游收入走势与人均收入和总收入基本相同,说明三地的收入与旅游的发展有较大的相关度。但旅游收入在味香园中,无论在份额上还是总量上都最小。旅游在经济中的份额,白沙村与永安山庄相当,两地均有小幅上升。味香园份额最小,但上升最快。床位数分别为(5836,966,1676),白沙村绝对量最多。但相对于(3960,156,180)的基始量,增长速度分别为(47%,519%,831%),可见味香园增速最快,永安山庄次之,白沙村最慢。

(二)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山农指数、森林与耕地面积变化,表3列出了这些指标的变化量。为了便于比较与分析,本模型使用的面积单位均为亩。山农指数变化不大,10年后分别为0.96、2.10、2.59,说明白沙村景色单调,分布不均衡;永安山庄为2.10,农业环境相对较好;味香园为2.59,其环境最适合农业活动。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与组织模式相关性不强,如白沙村面积的90%为森林和陡坡地。味香园森林初期稍微有增加外,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都在减少,这与建筑、住房开发、基础设施等占用农地的大趋势相符合,但因为耕地红线及占补平衡政策,耕地减少幅度并不大。味香园因为地势较平,易受城市发展的冲击,从长远看,土地的减少幅度要大于其余两地。

(三)社会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包括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就业量。就业量等于劳动力需求量,由农业就业和旅游就业决定,就业已经折算为全职当量,包括当地劳动力在内。从数据看,白沙村就业规模最大,味香园次之,永安山庄最小,前两地均呈大斜率直线增长之势,而永安山庄虽有增长却缓慢许多。在模拟期末,就业人数为(2553,473,1273)人,相对于期初的就业量(773,305,486),增加量为(1780,168,787),增长率为(230%,55%,162%)。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是以从事旅游业的家庭人均收入除以整个地区人均收入得到,表明了地区旅游业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倍数越高,表明财富越在少数人手中集中,其社会效益越差。最终数据为(2.23,25.79,4.92)。可见,白沙村的收入差距最小,永安山庄最大,味香园居中。

(四)综合指标

指标包括吸引力指数和惠及人口数量变化,吸引力指数表示单位可进入地面每天潜在的吸引的旅客数量,但不一定是真实付诸行动的旅客。图2中,白沙村每单位可进入地面平均吸引旅客数量始终高于后两地,但白沙村对旅客潜在的吸引力在明显下降,永安山庄也略有下降。对于白沙村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农指数偏低,导致长期吸引力下降,其他原因有竞争加剧、拥挤、趋同化等。对于永安山庄而言,价格相对偏高是其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惠及人口数量来看,各地情况为(3291,646,2595),与自身人口比为(2.83,1.29,4)。由此可见,合作社的惠及人口最多,白沙村表现也不错,而永安山庄与周围村民关系不大。

五、不同政策下的动态

(一)收入支持

以转移支付为例,模拟4种情况:转移支付水平不变、增加1倍、增加2倍、增加3倍。以味香园为例,观察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结果如图3示。显然,人均收入对转移支付的变化缺乏弹性,如转移支付在原基础上增加3倍即300%时,人均收入的增加仅为3.3%,没有明显效果。

(二)收入中个人可支配比例的变化

收入中个人可支配比例可以与许多政策挂钩,如税收政策、农资价格等,这些直接影响经营者的成本。图4是在原基础上进行20%增减的模拟,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对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较转移支付敏感很多。如增加20%时,人均收入增加约16%,弹性系数约为0.8。

(三)农产品价格政策

模型中,农产品是除旅游消费品与服务之外所生产的传统农产品,包括了农民的自给性消费。模型中通过价格指数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价格政策作为外生变量,通过逆市场风向操作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图5显示,价格调整使得农民人均收入下降。

(四)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限制土地用途的变更,在浙江省主要表现为对林地、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限制,而并不限制耕地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变换。在模型中,土地政策通过土地利用变换系数作用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在原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将林地、耕地的减少率控制在5个百分点以内,结果如图6所示,这一系数的设置,使得农民收入降低。

(五)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本模型中,对技术的影响通过两个途径,第一是技术系数A,第二是β,或α与β之和。首先考察对A的影响。在经济理论中,A代表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此处假定所分析的农场普遍具有改进技术的内在冲动。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农业经济品的产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并不一定能直接转换成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图7、图8是技术系数分别为1、1.1、1.2、1.3时对产量和人均收入的影响。图9、图10是β分别等于0.45、0.48、0.5、0.52时产量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变化。由图可知,改变A和β对于产量的影响都非常明显,尤其是β的微小改变,可以使产量成倍提高,如β由0.45提高到0.48时,2019年经济品的产量由15507925元提高到26178647元,提高幅度为10670722元、69%,但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却非常微小。

六、结论

本文通过经济、环境、社会等指标综合考察可见,在多功能农业的视角下,就农村休闲旅游来说,个体小农户带动的经营模式与合作社模式各有千秋,大公司式农庄综合表现最差。如小农户带动型的白沙村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对于就业的促进最大,不平等程度最低,惠及人口面也较大。味香园合作社的人均收入在三地中总量最小,但增长率最高,在旅游份额最低的情况下,总收入仍然高于永安山庄,同时,其对于就业的促进也非常显著,不平等程度较低,山农指数最高,开展旅游惠及人数最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方面表现均佳。大公司永安山庄在人均收入方面最高,就其最小的经济总量而言,恰恰说明其成果分享面狭小,收入分配不均衡。从就业、惠及人口比例、森林面积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等看,其效果相对较差,不宜推广。在政策方面,转移支付对于农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影响,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对于农民收入有负面影响,对土地用途的限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政府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没有转化为农民收入的提高。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论述

1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2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4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5.2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5.3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作者:刘飞驰 武凤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学院 张家口市市委党校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浅谈都市休闲农业的科普功能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设备及生态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场地、产品、经营活动以及农村人文资源等为载体,经过规划设计,一方面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满足民众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和文化体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休闲农业强调的是休闲性和体验性,以观光展示、科普示范、参与体验为主。

本文以光明农场大观园为例,从科普资源、科普对象、科普活动开展以及休闲农业旅游与科普的相互依赖关系等角度,阐述了如何在旅游的过程中发挥农业科普的作用。

光明农场大观园的科普资源及科普活动

光明农场大观园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是一家集农牧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在农业科普和生态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根据该景区的几大主要功能分区逐一阐述都市休闲农业的科普资源及可开展的科普活动。

(一)经济动物养殖区:

饲养经济动物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区域主要包括晨光奶牛示范场、光明骑士会和东北梅花鹿场等。其中晨光奶牛示范场建有主雕塑广场、生产区、文化长廊、亲牛园、自动化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游客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产业链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此外该区域还建设有巴士灭菌装置、品奶厅等场所,通过演示、讲解、品尝等形式,使游客了解巴氏奶、酸奶、常温奶、牛初乳等奶制品的概念、加工、区别等。

光明骑士会是华南地区目前最大的马术俱乐部,饲养良种马150多匹,其中一些是香港或澳门赛马会退役的纯血马,还有温血马及其他优良品种的马,有2匹白马还参加过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马场马匹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香港赛马会训练专业骑师的教练马,一部分就是经过严格挑选及训练,专门面向马主、游客及少年儿童进行休闲运动、锻炼身体及马术培训的马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骑马正悄悄地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时尚。马术运动,不仅仅是流汗锻炼,它其实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可通过参与、观摩等形式,了解马及马术运动的文化,在健体、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体现高贵身份和儒雅品位。

(二)蚕桑文化科普基地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桑蚕文化科普基地的建设为民众更系统地了解我国桑蚕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该基地主要分为养蚕房、丝路文化馆、丝绸产品陈列区及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等。

养蚕房及桑果园:我国养蚕历史十分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蚕桑文化。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蚕的价值一开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的蚕农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总结和探索养蚕技术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养蚕专著,对当时及以后的养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养蚕房和桑果园通过选种、暖室、温度、卫生、喂食、照明、防雨等展示及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送蚕养蚕科普活动,向民众直接、客观地介绍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饲养、蚕病防治、养蚕工具、禁忌等养蚕技术及操作方法。

丝路文化馆及桑蚕丝绸产品陈列区:桑蚕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分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诗歌、神话、风俗、礼仪制度、服饰艺术、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等文化元素,形成桑蚕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桑蚕文化的物化表辑。思路文化馆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符号之一的嫘祖(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是正史记载中养蚕的发明人)开始,以丝绸之路为桥梁,以有关传统染织绣技艺和蚕丝民俗为基本范围,介绍我国养蚕技术、蚕丝纺织技术及丝织品的发展、流传,展示我国蚕桑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众更直观地领略我国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蚕桑丝织遗产,在展览中穿越古今,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燃起对传统手工染织绣遗产的传承与守护热情。

展览共分为四部分,即蚕俗遗风、蚕丝记忆、织染奇葩和刺绣绝技,主要通过图版、实物、摄像片等展示方式,真实展现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蚕丝文化的关注,保护那些即将消逝的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展的快速推进,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即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事实上,尽管目前这一产业规模还是很小,但农民们正积极转回归更加注重生态的生态/有机农业。而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展示可帮助普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奇异瓜果世界

本区域主要分为蔬园巨星馆、奇异瓜果世界、瓜果采摘区及花卉的工厂化生产等区域。其中蔬园巨星馆主要是瓜果蔬菜的树状栽培模式展示。蔬菜树栽培,又称“蔬菜单株高产栽培”,主要是以培养强大的植株个体、多结果和延长生命周期为主要栽培目标,并通过创造蔬菜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结合生理和营养调控技术来实现,如重200余斤的巨人南瓜,覆盖面可达40平方米、挂果逾万的番茄树。通过该馆的展示,可让人们了解植物新的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奇异瓜果长廊种植了品种繁多、形态和色泽各异的瓜果蔬菜,旨在让民众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除了有性繁殖,还有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及现代生物育种(如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等)知识。

此外该区域还设置有农艺新科及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模块,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展示,向民众介绍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技术和相应的传感、机械等自动化技术,如何实现自动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等。

(四)农业文化创意园: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来源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活动,包括与之相关的科技、社会秩序、习俗、信仰、民间技艺和饮食文化等。创意园通过模型、雕塑、实物、展板、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展现灿烂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本区域主要由节气园、后稷教稼园、手工作坊、乡土文化展示长廊、葡萄园等组成。本区域还可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举办插花艺术、盆景文化、食品雕刻、农副产品加工、创意农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活动庆典等科普活动。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编者按:10月13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甘肃省庆阳市举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宗锦耀围绕“弘扬农耕文化 拓展农业功能 加快发展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一、深刻认识弘扬农耕文化和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长期以来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地力的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这就迫切需要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正好与这样的大背景高度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今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要求开发农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依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过程中,在长期追求美好的与和谐的事务的过程中,将很多事务也都美好化与和谐化了,所累积和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体系等,就是文化,正所谓以物化文,以文化人,以化成天下。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我们的先祖们世世代代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千岭万壑中鳞次栉比的梯田,烟波浩渺的古茶庄园,波光粼粼和谐共生的稻鱼系统,广袤无垠的草原游牧部落,孕育着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这些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三是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我国丰富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我国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在保护民族特色、传承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国农耕文化,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提升产业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把农耕文化作为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破解产业同质化问题,提高产业的趣味性和活力魅力实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能够横向拓展产业功能,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可以走出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顺应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升级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不断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功能,不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各类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全国休闲农业的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已经占到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次的一半以上,经营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以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不少地方继续保持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体,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老乡”迈向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

二、扎实推进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已有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多种形式。它的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促进增收激活消费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功能等,促使大量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青山变金山、产品变商品,让闲置的土地流动起来,让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活跃起来,日益成为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就可以融合地域景观特色、自然资源,区域农业特长优势及风土人情,衍生出多种形态业态,做出“农文旅”高度融合的好文章、大文章。

一要以农耕文化提升区域品牌。文化是太阳,品牌是影子,太阳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长,不做文化的品牌走不远,区域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的背后是品质和文化,是人们脑子里的记忆点和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融合会形成更为古朴的文化特色,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将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庆阳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对农村风土人情、乡风乡貌、礼节习俗的保护和利用,是对悠久历史、中华精神的沿袭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的科学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实体艺术的传播,就会形成“农旅文”融合发展、延续农耕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精神文明财富的经济价值的新业态新格局。

二要以农耕文化开发农村资源。农村拥有文化、生态、特产、民俗民族特色等资源,通过农耕文化的渗透融合,就可以开拓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带动观赏类农产品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交通运输、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不增加农业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促进农民形成“一季两收、四季不断”的多元收入格局,使农民从务农变成农商旅并举,把资源转换为财产性收入,把传统观念变为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的熏陶,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水平。比如江苏南京江宁区将13个村打造成13朵金花,通过各种文化体验、民间艺人表演等吸引城乡居民;四川成都邛崃文笔山村依托传统农业种植、酒文化体验、传统农耕文明与民俗文化展示、明清老村落打造了“中国酒村”每天接待1000多人游览,放眼望去、人气十足。

三要以农耕文化增加城乡互动交流。促进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都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载体,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过度开发,补充绿色景观和生态修复区域,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也给农民带来了城市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城里游客把先进理念和信息带到农村,使得城乡二元文化渐趋融合。比如贵州兴义市万峰林村就是充分利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出黔西南重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了大量城里人到来,当地的农民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要以农耕文化增加产业业态。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可以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也可以打造依托林园、果园、花园、茶园而建的生态观光休闲农庄,可以发展“吃农家饭,尝农家菜、睡农家炕”的农家乐,可以烘托大型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展现壮美自然风光和场面宏大的农事景观和文明渊源,让游客观赏景观、体验农耕文化。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景观创意、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天富亿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园等经营主体,香包、刺绣、山核桃等产品创意,苹果、杏系列,小杂粮系列等包装创意已很有名气,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大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坚持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到2020年,要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让广大城乡居民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第一,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重点要在适宜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文化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是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和美丽田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同质化发展、平面化竞争。

第二,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第三,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充实一批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围绕有序发展,着力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六,围绕品牌培育,着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继续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和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农耕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前不久,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农加发〔2015〕5号)确立了“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理念,提出了用地、财税、金融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在用地政策上,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鼓励利用村内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利用“四荒地”等发展休闲农业;在财税政策上,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政策上,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允许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公共服务政策上,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前不久,在国庆长假来临之际,为方便城乡居民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感知民俗风情,农业部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包括全国26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6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65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以供城乡居民休闲出行。总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变身为创客,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者,成为有尊严、有保障的劳动者,成为有规范、有品牌的经营者,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休闲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中国台湾学者采用的定义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1. 国外及我国台湾农业休闲功能的实现现状与趋势

观光休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功能表现,它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态。世界各国普遍非常重视农业休闲功能的发挥,也都非常强调农业景观的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目前,在世界各国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还可拿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欧盟为鼓励农民建设农业景观,对农民提供高达50%的经济补偿。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享受与城市商店里买酒不一样的自然乐趣。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中国台湾省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开放,社会大众参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

2.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实现的历史演进

2.1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既没有明确的休闲农业概念,也没有专门的休闲农业区,它只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主要是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接待地没有特殊的服务设施、建筑以及辅助娱乐设施。游客在农民家中食宿,或在农民的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这一阶段也没有专门的管理行为,农民只收取客人少量的食宿费。

2.2观光阶段 休闲农业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中后期。观光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而是出现了具有以观光为职能的观光农园,观光内容日益丰富,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草、林、木、果、家禽、家畜等皆可入园。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并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经营。这时休闲农业项目主要以观光农牧场和人造公园为主。例如,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开辟了40公顷观光农园,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又如美国费城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瓜果塑造人物形象等。在日本,观光农园在不同的季节对市民开放。农园内的内容也很丰富,菜、果、花、树等样样都有。不同的农园风格也不同,有精雕细刻型的,也有粗放自然型的。在观光农园开放期间,市民只要买上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地在农园里观光,看看碧绿生青的蔬菜,闻闻芳香四溢的鲜花,采摘品尝鲜嫩的水果,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临走时,还可得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如果到法国农庄旅游的话,游客们还可以目睹葡萄酒制造过程,别有一番乐趣。

2.3度假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观光农园也相应地改变了其单纯观光的性质,观光农园中建有大量可供娱乐、度假的设施,扩展了观光功能,加强了游客的参与性。如日本新漓县大和盯的旅游者每天和当地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享受“插秧割稻”旅游之乐,青森县牧场组织旅游者去草场放牧、牛棚挤奶、果园摘果等。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800万美国人前往观光农场度假,各个农场除提供游客自采新鲜瓜果蔬菜的项目外,还推出不少特色项目周。在韩国,观光农园一般是几户农民联合搞的一种比较简朴的,集住宿、劳动和文体于一体的休闲设施。城里人来到这里,小住一两日乃至几日,既可以轻松地观赏乡村的山水野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也可参加农民的一些生产活动,如收获瓜果和蔬菜等,从中体会劳动和收获的喜悦。这种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欢迎,城里人下乡,给经济条件还有待改善的农民带来了十分可观的财富。

2.4租赁阶段 租赁是一个刚出现不久的新型经营方式。租赁即是农场主将一个大农园划分为若干个小块,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平时由农场主负责雇人照顾农园,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这种经营方式,既满足了旅游者亲身体验农趣的需求,也增加了经营者的盈利。在法国,这种形式比较流行。法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为了继续开发旅游资源,法国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绿色旅游也就是指游客到农村或者森林等绿意盎然的地方去度假,到农庄去品尝新鲜的农产品。法国居民素有以种植蔬菜为业余活动的习惯,许多城市居民把种菜当作一种嗜好,农民们也投其所好,开始根据城里人的不同兴趣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有的农园建立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有的建起了供人们观赏和供青少年学习的植物园;有的专门向拿退休金的老人出租土地和农具,使他们有机会在安闲的田园生活中修身养性。

3.国外农业休闲功能的主要经验

各国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并反过来以此促进农业休闲功能的实现。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控制城市蔓延、保护农用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是其保护的关键。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要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农业只能在农业生产区的核心地带发展,耕作边缘区应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的参与在农业休闲功能的实现中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他们的参与,所有的政策与法规才能得以实现。

4.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区域发展现状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相对起步较早,也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台湾苗栗县三角湖农业休闲中心。目前,随着中国内地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的发展,北京、上海、珠海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已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逐渐开辟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游憩与农业休闲功能为主的“农家乐”等农业主题游憩园。

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迅速。以上海为例,随着市民出游能力的加强和休闲意识的普及,上海近年来城市休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双休日到郊区看一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感受一下清新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都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正在试图走出一条发展集现代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文化为一体的城市休闲农业产品的道路。这种尝试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国外休闲功能做法对中国的启示

5.1注重农业地域特色的发挥 农业中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最适宜生产和生态区域。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各地社会、经济、自然情况差别很大,区域特点更为明显,应充分注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西部地区应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大力气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中部地区和粮棉主产区要继续发挥农业提供基本食物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形成各有特色的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其他地区,要吸取日本的经验和教训,防止出现二、三产业发达而农业萎缩的局面,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区域优势,努力发展高科技、外向型农业和休闲旅游、体验农业、都市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2加强农业特色资源的保护 农业传统文化和休闲功能包涵农、林、牧、副、渔及其经营内容,有粗犷、有精细,涉及自然环境、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种知识。这两大功能的实现要在有依托的情况下逐步发展,避免一窝蜂,强调特色化,要注意所在地域的文化,同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5.3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 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例如,“台湾农委会”主要负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工作,而旅游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