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论文

时间:2022-05-14 05:17: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城乡规划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城乡规划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

摘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康健彦 单位:江西省泰和县城乡建设局村镇股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分析

摘要:城乡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须要进行合理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选择将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随着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了政府在城乡规划时着重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是我国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要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治理结构为基础要素进行规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重构,就会影响到城乡的规划。因此,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要从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1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比,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能源的市场化程度是远远不及的,对于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而言,由于长期受政府干预,再加上管制不当,土地流动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都受到较大的阻碍,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十分混乱。土地流动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乡镇企业用地(如图1所示)都一直处于闲置、低效使用的状态[1]。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城乡规划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应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较为缺失,还浅析着刚性规划思想,导致城乡规划与市场的要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城乡规划在土地管制问题上的处理不当,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费情况严重,无法面对市场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场失灵的范畴之内,随着政府企业化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公共物品开始被划分为公私两个部分,其市场化的现象导致我国有一段时间严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私人工具供私人资本获取私利。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供给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职责错位,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对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滨江、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都在被私人项目占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2.1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能源市场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要想深化土地市场改革,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规则,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为了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应当在多地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活动,包括很多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化,通过宅基地对乡村企业用地进行置换,一方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乡村工业的集中发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他们获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提高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从村集体的角度来看,这种土地资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质区位的经营性资产直接实现了向优质区位的转换,村集体的发展权得到保留的同时,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的增值;从基层政府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使乡村建设用地集约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镇建设用地。

2.2优化城乡用地分类

在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城乡用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工具,城乡用地分类不仅可以引导城乡规划,还能对土地开发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土地分类,可以实现对土地开发市场的有效管制,同时还可以确保城乡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虽然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树枝状分类结构,将土地功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多区别的。要想在市场经济下将土地使用的功能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必须要进行多重规划,建立多维度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从而发挥出引导公共政策、控制土地开发等职能[3]。具体措施上,应当引进政策性分类标准,并且综合功能分类,充分移入负面清单管理理念,降低对地块功能的限制,对于一些经营性用地,要简化土地用途分类,适当放宽土地用途管制,从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场层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信息进行预测,例如人口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等,从而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动也十分不稳定,导致预测结果常常与实际不符。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确保规划具备生命力,在实践当中,必须要加强规划在市场方面的应对能力,增加对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优化规划管理方法,从而对刚性规划与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在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时,要注意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确保城乡规划土地资源配置结果的实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市场经济的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问题,这两种城乡规划资源配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资源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通过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乡用地分类、建立多维度规划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城乡规划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康健彦 单位:江西省泰和县城乡建设局村镇股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筑设计,它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良好的形象,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综合考量城市的环境因素,在提高城市居民舒适性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之,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进行设计。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城市形象;环境因素

城乡规划主要服务于乡村居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城乡规划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不仅会受到文化和习俗的制约,而且生态环境对城乡规划设计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设计必会成为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它符合目前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力量。

1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是对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此来刺激城乡的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区域比较广,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城乡规划设计需要立足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生态建筑应该适应当地环境

生态建筑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设计和建设,如果违反了当地的生态法则,就会给城乡规划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建筑的创新应该建立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生态建筑设计与环境充分融合能大幅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此外,在建造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原有环境造成破坏。

1.2生态建筑的建设应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施工材料是建筑的基础,如果要想建造绿色的生态建筑,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就必须是环保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建设成本,在采购环节弄虚作假,购买价格便宜质量差的材料,不仅会降低工程的整体质量,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建筑在长时间投入使用后,还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施工单位使用的是绿色环保材料。

1.3营造城乡和谐的氛围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城乡规划打造出和谐的氛围,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而且和谐的氛围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

2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联系

2.1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不同

城乡规划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点和起到的作用都是有区别的。城乡规划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规划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此实现城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将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加快城乡建设的步伐。

2.2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

城乡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其与生态建筑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的效果却有共通之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筑设计如果立足于城乡规划设计的要求,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发展给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3目前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融合

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不断总结长期以来设计的经验教训,来对未来的规划设计进行改善,只有这样,生态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没有进行调研,那么生态建筑设计就根本不具有科学性。现在生态建筑发展的难点是没有与城乡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建设进度。总之,目前生态建筑设计有两点问题有待解决:第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第二,没有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建设中,这两个问题极大阻碍了城乡建设脚步。

3.2生态建筑理念意识比较差

在建造建筑之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将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理论组合起来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对建筑来说不仅是一大创新点,而且还能起到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生态建筑理念意识差,城乡规划设计中根本没有深层次体现出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只是停留在建筑设计表面,比如在建筑周围增加一定面积的绿地,这样浅显的理念根本不会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

4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4.1不断创新观念和方法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统一,就必须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只有将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大幅度提高城乡规划的效果,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确保实现建筑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培养发散思维是创新观念和方法的重点。施工单位在建设生态建筑之前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建筑的布局作出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要知道,城乡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规划设计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

4.2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

城乡规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推动城乡规划的主要力量,所以,城乡规划体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政策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生态问题早已经成为我国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充分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立足于当前城乡规划的实际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能极大提高生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并且还能降低建造成本,节约建筑空间,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4.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

城乡规划设计会受到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该尽量规避不良因素的制约,如果存在不可变因素,就应该重点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使其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从采购原料到工程施工都应该坚守这一理念,如果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发生了矛盾,相应的调整也必须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以保证施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城乡规划能极大促进城乡各方面的统筹发展,生态建筑设计体现的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应该将其融入到城乡规划设计中,这样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付国红 单位:湖北省天门市城乡规划局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个领域均需要创新才能有所发展,对于城乡规划工作来说同样如此,这一工作必须从制度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创新理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规划效果的提高。主要论述的正是有关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城乡规划过程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的保证规划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措施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城乡规划过程同样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要在此基础上完善资源配置工作,从而使其在制度方面达到创新,这对于我国城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必须得到社会各领域的足够支持。

1市场经济下的城乡规划制度资源配置所扮演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规划制度资源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其角色类型的了解能够为具体制度的创新提供基础。具体而言,土地市场运行规划以及公平配置空间资源均属于其所扮演的角色类型,文章主要对上述两方面展开来进行了分析。

1.1土地市场运行规则。

对土地市场运行的规划是城乡规划所扮演的一个主要角色。总的来说,城乡规划的本质便是对土地的规划与在分配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这是保证社会各领域的利益能够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基础。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具体制度,土地的私有制不可能实现,从根源上讲,土地的所有者并不具备对土地的私有权,因此在城乡具体规划过程中,对于土地的规划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与导向,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各利益体的利益达到平衡。

1.2公平配置空间资源。

对空间资源的配置是城乡规划制度在资源配置中所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城市与乡村的空间不是固定的,这是城乡规划工程实现的基础,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主要保证,其划分过程必须足够公平才能达到最大程度发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因此,在对城乡规划制度的制定与创新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对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2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措施

城乡规划制度主要包括决策制度以及执行制度两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保证城乡规划制度能够有所创新,就必须要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从各个角度得到创新,从而保证其整体的先进性,保证其能够最大程度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想适应。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对决策制度的规划

2.1.1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笔者建议,在现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下,积极探索“三规合一”,开展“多规融合”统筹发展研究,积极在编制主体、技术标准、编制方法和编制目标等方面实现“三规”更好的融合,从空间层次、规划内容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理顺“多规”关系,创新搭建“多规融合”工作平台。同时,整合现有的各类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基于城乡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不同规划,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2.1.2建立年度计划及评估制度。

基于事权、有效性等城乡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增加管理性、统筹性和协调性内容,删减无效、琐碎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落实的内容。通过建立年度实施计划制度和年度实施评估制度,保障城乡总体规划的实施。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每年滚动编制年度实施评估及下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年度实施评估,充分了解城乡发展现状,监测、总结、分析和评价上年度规划实施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反馈、检讨城乡总体规划。

2.1.3创新规划编制形式。

合理把握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对于建筑退线等要素的控制要硬,对高度、密度、开发强度的控制要因地制宜,可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加强用地功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交通

组织控制和景观环境控制,以及城市开发中“公共产品”控制等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改为可以根据效果、地块所处位置的不同而通过走程序作规划动态更新,体现规划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规划编制研究,在思想层面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等理念融入规划,在编制技术层面投入充足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经济分析,重视并保障规划编制成果转化为规划设计条件,确保应用于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制度、听证制度增加规划审批的技术含量。采用“城市发展单元规划”等新的规划编制形式,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形式,实现综合统筹、多方参与、富有弹性及经济可行等目标。

2.2对执行制度的规划

2.2.1统筹各机构的权利。

笔者建议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机构统一起来,配合“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的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和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应合理划分事权,实行“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强化规划业务的垂直管理,建立一种有效的纵向制约与反馈关系。

2.2.2创新行政审批制度。

借鉴国内外经验,将开发项目分为一般开发项目和特别开发项目,一般开发项目不需审查许可,特别开发项目需要审查许可;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在已有“一书三证”的基础上,加强批后监管工作,抓好放线验线、竣工验收的环节,重视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及加大对违法建设查处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审查和竣工验收,同时重视基础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真正做到“一张图规划、一张图实施、一张图管理”,提高规划审批和验收效率。

2.2.3完善责任制。

建立有效的规划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保障规划决策者采取负责的规划决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城市规划决策责任档案可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事实依据。记录决策的每一个环节,会议记录或者文件签发单记录每一个环节的经办人,在局务会等集体决策时应将各领导的反对或赞成的意见记录在会议纪要里,会后应让与会领导审查会议记录的内容并签名,将记录归档,以备查询,这样的集体决策机制,为决策责任追究提供全面、真实的基础材料,在很多地方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其中制度问题便属于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领域都必须做出极大程度的创新才能使自身的发展与当前时代相适应,城乡规划领域同样如此,城乡规划制度必须从决策以及执行两方面入手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保证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创新。

作者:王飞 单位:沈阳都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课程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在1998年,特地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著。为了促进城乡的良性发展,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等命题,为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但是,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该专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同时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暴露出来了一系列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依托平台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背离了专业设置的初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的最初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知识、资源管理知识、生态环境知识等的综合性、应用性的人才。但是在专业发展中,这一初衷被严重背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展的资源环境和城乡区域规划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依托的平台不一样,分别有建筑规划、农林、地理、测绘等专业。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必然会考虑其优势的学科和师资,突出自己的长处。所以,各高校的同一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动手实践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的需要并不一致,不符合现实的需要。

2.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范围过于宽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就承担着为城乡发展综合规划和资源环境统筹管理培养人才的任务,所以该专业要克服其依托平台的不足,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中充实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在理论学习中丰富实践的知识体系。但是,绝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是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尽力让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到较多地学科知识,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定位为考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科研部门、事业单位等,导致学到的内容不能充分得到应用,学生知识广博但是不专,样样通,却样样稀松,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无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程体系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由精英教育扩大到大众教育。其典型的一个证据就是逐渐上升的毕业人数。在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形式一年比一年严峻,大量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无法实现顺利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高校的教育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尤其是那些在毕业后需要从事基层和实践工作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动手实践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实践课程体系比较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设置优化方案

1.选准专业发展趋势,突出专业特色。虽然各高校依托的平台不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发挥固有的优势,就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地理类专业比较强的高校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就可以倾向国土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内容;农林类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农林专业的优势,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时以农村规划、产业调整为重点;规划建筑类较强的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可以以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等为主要方向等等。在充分发挥依托平台的优势的基础上,各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力争让学生精通某一门技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确定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就应该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例如高校在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敦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实验课时、实习实践等。在结构上以应用性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为主,验证性课程为辅助。在实习过程中,也要以生产实习为主要的实习内容。课程设计也要根据学生在就业之后,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来设计。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发展方向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倾向于人文地理类的专业实践应该将重点放在产业规划、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方面,而倾向于建筑结构类的专业实践应该倾向于土地合理利用、城市结构是否合理等方面。

3.强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应用型专业,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提高学生对于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适应速度。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技术学习能够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完整的技能学习应该三部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地理信息与遥感课程、计量与规划课程等等。

作者:向阳 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规划论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

2012年国家对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两个本科专业。由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源专业)的内涵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各高校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这就导致同一专业,由于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别很大。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以地理学为背景,提出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专业定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四、结束语

借助于专业目录变化的东风,从专业化、实践性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将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作者:王吉昌 屈康庆 单位: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城乡规划论文:浅析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生态危机

现在多个学科探索的关键点都是那些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对于广大的农村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我国的东北区域。很多的探索都是从自身的领域来分析的,虽说探索的要素非常多,不过各个领域间并未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怎样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把人为氛围和植被氛围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是当前要认真分析的事项。现在,我们国家的建筑领域有非常多的关于生态的文章,此类文章的出现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可持续的理念,能够切实的带动建筑体朝着更加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不过很多的文章都有一些局限性,它们只是存在于理论层次之中,没有具体的实践方面的论述。

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生态危机

每个区域的城乡活动在开展的时候,特别是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在开发的时候,还有很多让人不是很满意的地方,一些机构对于规划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多,所以经常出现一些不按照法律来使用土地,不按照法律来开展建设工作的行为,有时候还会出现跨级审批等的一些事项,此时导致了环境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现在,对于那些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出现的一些环境事项可以表述为如下的一些层次:

1资源不合理的使用

现如今,很多城乡在进步的时候,都会存在很多开发单位,利用不是很合理,有时候连一些优秀的耕地等都被占用,虽说国家一再的论述不能胡乱的开展建设,不过很多区域还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开展工作,此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浪费问题发生。对于房产的开发活动来讲,一些层次中对于其价值的认知并不是非常合理,而且供应量也非常多,不但使得区域不断的扩张,还导致拆迁等陷入困境,而且基建设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之中做好协调活动,此时不但干扰到新建筑体,同时还使得之前的生活装置等无法有效的使用。相关方要高度的关注如上的一些事项。土地并非是可以变多的,如此的破坏环境肯定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各个区域的道路两旁,店铺不断的增多,不但占用非常多的土地,同时还使得车速受到影响,有时候还容易导致车祸发生。此类现象要受到相关方的高度关注。

2水污染问题严重

因为当前的经济发展速率非常迅猛,很多的建设活动都得以显著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单位。此时就出现了一大问题,水污染。尤其是那些牵扯多个省份的污染是最无法处理的。

3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在工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指导思想,致使大气污染长期得不到彻底的治理。例如许多大工业区煤粉尘污染相当严重,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很大,现虽经治理,但效果仍不理想。又如南京大厂镇地区,由于化学工业长年排出大量有害气体,致使周围居民的健康也有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乡镇企业的大气污染,它们的影响决不能低估。例如福建省晋江市素有建材之都的美称,那里主要是生产面砖和各种建筑饰面的陶瓷材料,其中尤以磁灶镇与内坑比较著名。由于目前尚属创业阶段,大规模先进的厂家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是独自经营的私营小厂,因此这二个乡镇都有数百家小型企业在从事生产。就以内坑镇附近的情况为例,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段上大约就集中有上千根大小不同的烟囱.平日烟雾弥漫,遮天蔽日,其“壮观”场面绝不逊色于当年英国的伯明翰工业区。我们实地调查所见,周围树木几乎全都枯死,附近农田也都严重受损,房屋表面几乎都蒙上一层黑灰,鸟儿早已飞往他乡。工业废渣也比比皆是,路旁低矮厂房杂乱无章,部分工人居住的简陋房屋也夹杂其间,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如果让其蔓延下去,整个晋江的生态环境将破坏无遗。

4高楼林立与道路交通拥挤的矛盾日益严重

城乡基础设施也未能配套。由于城乡建筑急速发展,城乡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更为密集,加上车辆数量猛增,交通日益拥挤,车辆首尾相接,但是道路容量有限,新增城市外围环线与拓宽部分干道的工程远不能适应建设发展的速度,因此,有些城市道路不得实行单行线办法,甚至车辆也采用单双号车牌在单双日行驶的规定,虽然对交通稍有缓解,但对车辆行驶却带来了重重困难。

研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的意义

生态环境对城乡建设与人类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几千年的建设史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地区特色与民族传统,同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发展。生态建筑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任务是改善人类聚居环境,它的目标就是创造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从以上环境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逐渐地在重视环境。国外从本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类集中的聚居环境进行了城乡生态规划研究,但是直到二次大战后人口空前膨胀,工业化程度急剧提高,城市迅速扩展,环境污染严重,人们才普遍关心环境问题。应用生态建筑学来解决城乡生态危机,必须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道路。由于它的研究几乎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所以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处理好目前面对的生态问题,就要站在生态观的层次之中,开展建筑和环境的全面规划,以此来确保环境的发展优秀。当前的生态建筑理论是处理生态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因为目前的生态事项是一项非常综合化的内容,要靠着多个领域不断的综合探索才可以处理好。(本文作者:叶龙、沈永伟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城乡规划论文: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探讨

摘要:城乡规划是城市运行及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研究,将市场经济视角下城乡规划的发展作为核心,对城乡规划内容进行了研究,核心目的是实现城乡规划的稳定、和谐发展,为城乡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良好支持。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乡规划;制度创新;问题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创新性发展,城乡规划制度体系的创新是在城乡规划、决策以及监督项目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制度项目机制,并通过规则、政策以及法律内容的完善,促进技术的规范创新,通过制度的稳定结合,为城市规划制度的项目协调提供良好支持。但是,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其制度创新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所以,相关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在制度执行的背景下,认识到这些内容,通过对城乡规划制度的完善,促进城市的稳定运行。

一、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的现状

(一)过于依赖政府机制的主导性

在现阶段城乡规划项目设计的背景下,其项目作为政府的基本行为,是由政府所主导的项目内容。因此,对于制度创新内容而言,其项目主体既包括了中央政府,又包含了地方政府,其中地方政府主要是城市规划制度及革新中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限制,导致中央政府缺乏制度创新的基本来源,从而为制度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以渐进迁移作为主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新制度体系的构建会将经济学者的基本需求作为主导,并在制度缓慢变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制度体系变迁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的创新为城乡规划工作的综合性及复杂性执行造成了影响,而且也是制度创新方式呈现出强制性及渐进性的发展模式,同时,由于委托中存在问题,也就会为制度的创新效率带来制约[1]。

(三)统计项目缺乏统一规划空间

在城市规划制度构建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会导致空间规划体系缺乏系统性,出现了城乡规划工作的层次及种类存在问题,一些项目的规划类型、层次逐渐的主体、技术以及方法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中发生冲突,更为严重的会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造成制约。

二、市场经济下城乡规划制度创新思考

(一)构建完善性的民主决策制度体系

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制度构建及完善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作为工作中的制定者、审批者以及执行者,与科学决策的项目原则是相互违背的,而且,在项目规划的过程中,不同参与机构缺乏完善性的监督机制,导致呈现规划的编制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委员会制度执行机制,通过对城乡规划项目的推广及运用,可以促进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提升项目决策工程的民主性。与此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模式,通过民主决策制度的创新,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广泛收集民众的意愿,了解民众对城乡规划的意见,从而实现政府部门与民众利益的稳定协调。

(二)构建科学化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在统一城市规划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传统的城乡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现象,传统的城乡规划受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影响,造成了城乡规划编制制度较低、城乡规划无法顺利开展的现象,所以,在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性的编制方法,提升编制结果的可操作性。并在制度完善及策略优化的同时,促进城乡编制规划统称的合理性。通过现代通信系统的运用,进行项目流程编制的优化设计,从而提升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城乡规划工作设计的实效性及创新性。

(三)构建科学化的城市规划保障机制

第一,在程序性法律制度分析的过程中,城乡规划工作的完善需要建立正义性的制度机制合理完善城乡规划的程序内涵,将呈现规划的决策作为重点,保证制度执行的法制化,从而为城市规划保障机制的构建提供权威性的执行标准。第二,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机关耳环,在具体管理制度执行以及管理流程责任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明晰性项目内容的划分。第三,构建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机制,通过法律制度的稳定执行,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的配套措施,并通过对城乡规划的现状分析,进行各项管理制度的稳定完善,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也需要结合城市规划的基本项目,出台明晰化的土地、产权以及税收制度,从而满足市场经济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制度的稳定创新[2]。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构建的背景下,需要认识到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构建创新性的规划管理机制。而且,在市场经济完善的同时,不同领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稳定的创新,结合时展的基本需求,满足城乡规划的基本相关理念,并在项目决策、执行的同时,完善规划规划工作的稳定创新,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城市化的发展给提供稳定支持。

作者:任慧斌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尤为重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美观、城市居民舒适度、健康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与乡村的整体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舒适性与合理性的问题,还需要关注生态,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3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探讨

1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给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城镇化发展的紧迫性需要设计师在短时间快速为城市发展编制出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现使城乡规划工作趋向复杂化,倒逼设计师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1]。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正是针对城市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在短短6至8小时内快速完成规划设计的能力。该课程是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训练环节,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2]。

2原有课程教学模式的误区

2.1教学目标模糊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究竟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尚需仔细考量。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侧重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因为手绘功底薄弱,尽管方案设计比较精彩却难以用图示语言表达。其二是过分强调方案表现能力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沦为善于画图却疏于设计的“画图匠”。

2.2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方式,先将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中表现技巧、图纸深度与规范、不同类型题目设计方法等进行讲授,学生利用两周集中周完成3-4个快速设计训练。在此期间教师讲授和学生训练分离,不利于学生随时找到设计中的缺点及时加以改进。

2.3教学评价主观

以往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的方式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观性较强。学生成绩受老师工程经验、设计水平、审美取向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另外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结果的评价,缺少对教学每个环节的过程评价。

3城乡规划快速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教学目标从表现设计分离到并重

城乡规划快速设计中的手绘表现和规划设计是既独立又联系的两个部分。富有创意的规划设计方案是快速设计成功的基础,娴熟的手绘表现能够将设计方案的亮点更好的展示。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手绘表现训练与规划设计结合起来。比如,在对优秀例图进行临摹的同时对例图规划结构、理念构思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练习手绘的同时也提高了规划设计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从注入式到互动

从传统教师主导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教师选取大量优秀快速设计范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范图的方案设计、图纸深度、表现技法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和临摹训练。在课上时间主要进行范图方案分析的汇报并与教师、同学讨论。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教学更加高效,课堂气氛也更活跃。

3.3教学评价从单向到多向

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更加多元,除主讲教师外还可引入规划院工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职能部门职员、开发者等,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作品深入评价,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实现多向互动。从评价的方式看,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中评价而非对结果的评价,既在每次快速设计结束后立刻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评价。评价建立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可以让评价者更了解设计者的想法,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设计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弥补。

作者:李洋 崔俏 刘叶 单位:东北大学 沈阳高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城乡规划论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应对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去的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行政管理的职能从过去的管理控制更多的走向服务与监督。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未来的行政关键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如何结合,是新的课题。本文将从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现有问题,以及行政改革入手,分析如何构建城乡规划工作体制。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城乡规划一体化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上的变化,也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虽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一直在推进,但是过去计划经济存在的政府管理和控制仍然影响着当今政府工作。自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去的全面深化的新时期,行政管理的职能从过去的管理控制更多的走向服务与监督。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是未来的行政关键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机构”社会,在经济领域和政府部门设置以及政府运行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以及习惯做法。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如何结合,是新的课题。本文将从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现有问题,以及行政改革入手,分析如何构建城乡规划工作体制。

一、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的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的小康,而是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均衡发展。这就要求在政府进行资源分配,规划布局中,从过去“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走向城乡规划一体化,引导资源在城市和乡镇的流动以及平衡发展。但是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和二元结构,让这一过程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是影响城乡规划的首要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剪刀差”运作,由农村来补贴城市,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已经基本上健全。从而让城市形成了对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吸引能力,城市工业园区也日趋完善。伴随着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响应的生活居住区域以及娱乐休闲区域容易配套规划。但是对比起来,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当没有基本的交通、医疗和休闲娱乐时,对劳动力和资本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因此当前的农村产业发展,就难以迅速形成与城市均衡的起步条件。这个时候,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不能急于求成,更多的是构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土壤。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地方产业的发展因素。但是目前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更多的注重农村产业化发展,包括农村产业规划,产业区建设,而没有给予医疗、交通、休闲娱乐更多的关注。

(二)城市规划不科学,盲目扩张严重

近年来,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二三线城市以及县城迅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短期利润,纷纷规划新城区。这个过程中,从周边农村占用了水资源和耕地。例如修建水坝建造人工公园,占用周边耕地。这样的城乡规划,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而且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

(三)目前的城乡规划中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

目前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几乎每年都在大兴土木。每个部门以及每一届政府,都有自己的城市建设规划。出现一条路前一任政府修,后一任政府挖了重修的局面。各个部门也独立进行自己的计划。例如城市供暖需要铺设管道挖地,而修路与供水同样需要,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和配合。这样不断的大兴土木,不仅会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更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这些浪费的资源,本可以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结合新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建议

如何应对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如何正确认知到过去几十年来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影响呢?本文认为,首先要吃透中央关于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与文件精神,依靠工农的力量与智慧,搭建城乡的直接互动,引导资源合理流动,才能逐渐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机制

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进一步推荐政府机制改革的要求与精神,各个部门必须协同作战,共同使用资源。首先,将多个部门,例如水利部门、交通部门、规划部门以及国土部门、扶贫部门的资源和计划,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性的安排。建议成立城乡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各部门的年度计划,数据资源,以及工作经验,在一个平台上,相互配合工作。这样对于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征用、园区建设和水资源调度,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同时更要避免,一条路建好又重建的局面。珍惜每一次规划的成果,认真执行规划方案。

(二)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推进

城乡能否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跟上。因此,本文认为,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这个任务,甚至应该优先于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医疗、教育、交通以及文化休闲设施。政府的职责,不仅是出自建设,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社会力量和商业力量参与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这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方面。例如鼓励私立医院、私人教育机构,以及健康的娱乐设施、大型商场的发展。近年来,电商也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本文认为,政府应该鼓励电商在城镇设立自己的提货点,给予政策上的优惠。试想,当人们在农村居住的体验和城市一样,甚至比城市还要好的时候,农村才可能吸引生产资料,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三)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进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应该尊重本土居民的智慧,这是新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方向之一。也就是说,政府不在是单一的规划进行建设,老百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而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让老百姓参与,贡献自己的智慧。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交流和工作量问题,固然不能每一村每一镇都找全体居民进行协商,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居民的参与。但是可以通过居民代表座谈,投票,以及互联网参与方式,尽可能的收集居民的意见。一旦调动出居民自身的热情与家乡拥有感,那么建设后的运营维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我国城乡规划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而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利方式。虽然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在探索阶段,但是只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城乡规划将更加有效率和更加科学。

作者:李雪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城乡规划论文: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社会的发展带动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日渐荒芜并凋零,给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比较严峻的形势,因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中国从2008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法》,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该法律于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作出修改,制定该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城乡土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的初衷和必须遵循的宗旨。

1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的体制不够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制完善与否,深刻地影响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制至关重要。而纵观中国城乡规划的体制建设,在多年发展的锤炼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

(2)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在对城乡进行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比较注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等,而忽略了对乡村的建设力度,这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乡之间在规划建设、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呈现严重失衡状态,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3)城乡规划科学性、合理性较差。国内的很多城市,为了追寻短期利益,丢弃了对城乡建设的长远规划,导致城乡的空间布局呈现不协调的状态,极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4)城乡规划前瞻性不足。近年来,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各大城市交通规划部门最为头疼的问题,城市交通呈现这一状态的原因,一是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带来的衍生效应;二是城乡规划前瞻性不足。城市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没有满足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导致出行难问题日益凸显,难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

(5)城乡规划建设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不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时代的更迭并未湮没文化的传承,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流传至今,带着历史的韵味在当下的社会熠熠生辉。但是中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严重不足,为了追求当下的利益,不惜对其进行破坏和拆除,这对于有关领域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6)农村规划以及编制质量参差不齐。通过相应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农村的具体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农村的具体规划以及编制的质量层次不齐。规划的方式以及实施的形式都过于陈旧,没有很好的对村庄的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导致其规划严重落后于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

(7)农村基础类设施不健全。在农村的建设规划中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不健全的现象,从农村目前整体的基础设施配置的形势来看,其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对房屋的具体排序上,还是道路的建设上,都充满着随意性,缺乏公共类村民的活动场所。

(8)农村整体生态环境差。农村的生态环境差,也是导致无法实现农村良好建设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些人们进行生产以及生活的污水和垃圾随意的进行拍排放,而且得不到全面及时的处理,任由这种现象的产生,从而造成了对居民水源、环境、农田的严重污染,进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关法律依据是《城乡规划法》,为了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全面地、综合地加大对《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另外,与城乡规划建设有关的制度、宅基地审批程序、申请条件和报批程序等,也要作为向居民宣传的重要内容,这样做到的目的是使居民充分了解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程序和规整制度,确保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积极的配合,共同为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有序开展贡献力量。

(2)建设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的完善,有赖于与城乡发展有关的城乡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近期与远期之间、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统筹兼顾,这是保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稳步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城乡规划建设中,“以人为本”一定要被当做核心理念予以执行,站在更加利于人们生活居住的角度来进行有关规划建设。同时,也要引导更多的有关人员参与到整个规划建设中来,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凝聚力,在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上达到城乡规划建设良好发展的目的。

(3)创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的生成是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也就是在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的基础上,保障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达到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更公平、更低碳、更少污染的目的。具体地来说,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建,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满足居民的生活生产需要,符合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之路,强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彻底地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细节当中,创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

(4)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功能分区进行强化。传统的城市规划当中,强调从地理上完成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办公区变成了交通拥堵、生态恶化和城市蔓延的源头,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对城乡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新型的城市规划思路的运用,在功能分区上实现“一体化”规划,即打造具有结构特色的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功能分区新理念,这样既有效避免了交通拥堵的发生,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非常有利于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制订全局性的城乡发展规划方案。为了有效的对我国的目前的城乡规划以及具体的建设情况进行改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国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对城乡管理的统筹发展建设及规划的措施,以乡村实际发展需求为主要的依据,根据地区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提高地区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保障经济、人口、社会、资源之间的持续发展。

(6)引导资金,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在根据地区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提高地区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尊重大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规律,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加大农村建设资金的引入,要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进行农村的建设和规划。提升农村建设宏观决策的整体水平。

(7)提升农民整体参与城乡规划的水平。加大对城乡的具体规划以及建设的力度,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通过相应的调查分析发现,城乡规划以及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农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因此就需要啊提高要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对村民自主性和参与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

(8)制定长远、科学的农村规划及建设方案。而城乡建设工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制定长远、科学的农村规划及建设方案。通过制定长远的农村规划建设方案,对城乡建筑以及具体建设的制表进行科学全面的界定,而在具体的规划上需要做到量力而行,严禁盲目攀比现象的发生。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来看,其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而城乡规划建设的内容保罗万象,包括庞大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过程,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规避。这就要求有关部门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陈相权 单位:福建长泰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城乡规划论文:城市测绘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1城乡规划编制

无论新城市的兴建和旧城市的改建、扩建,都必须首先制定城市规划,没有规划就不可能有条不紊地来进行城市建设,就不可能建成一个功能协调、布局合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总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都是以地形图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城乡规划在审批阶段需要根据测绘成果来对城乡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核,包括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整体平面图、施工实施的综合详细图等,所有这些测绘成果将标注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工程、规划(现状)道路、绿化等,这些测绘成果对于城乡规划审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乡规划的选址意见书以及道路(施工)红线图等都是在地形图上进行的。可以说,没有测绘图规划就无法进行,同时测绘的发展也离不开规划的大力支持。

2工程定放线、验线测量

城市规划要付诸实施,要将图上规划设计的位置正确地转移到实地上去,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测量是城市规划阶段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为城市的详细规划、各种市政工程的定线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具有控制作用。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测量是根据规划要求在实地确定建筑用的边界,并以其界桩作为建筑物施工放线的控制依据,它是详细规划实施的具体化。放线测量是通过测量的科学手段将城乡规划的成果精确落实到实地的结果,在城市管理中,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规划成果能够精确地落实到城市建设所界定的实际位置上来。放线测量的成果直接指导着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关系着土地使用权限、撤迁工作的安排等一系列和城乡规划信誉以及与百姓及开发商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供的成果为《工程测量放线报告》。

2.1定线测量的作业方法

①根据定线条件中所列规划道路中线与所指定的现状地物的相对关系,实地用全站仪定出路中线位置,钉中线桩,此为图解法。若采用解析法,则应联测中线各主要点及长直线加点的坐标,然后计算确定规划道路各线段的方位角。这种方法也称为实钉法,一般适用于通视条件较好或尚未建立各级导线网地区的规划道路及其它线路工程的定线测量。②根据定线条件,布设定线导线测量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坐标,以推算中线主要点坐标及各段方位角。如果定线条件所拟定的是规划道路中线各主要点的设计坐标,应算出中线各段方位角,然后用导线点将中线各主要点及直线上每隔150m~300m一点测设于实地。如果现场通视,对于直线段中中线点应选择两点作为基准线来进行验直,记录其它各点偏差数,调整直线的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作图量取或平差计算的改正数现场改正点位。这种方法也称为解析拨定法,中线点拨定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定线导线点的精度。此法适用于已布设一、二级导线网的地区,对于通视条件不好的道路和规划道路群的定线尤其能发挥其优越性。

2.2拨地测量的作业方法

①解析实钉法。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旧有拨的界桩)的相对关系,按给定的距离、夹角等先测设各界桩,界桩间能通视时应进行图形校核,然后布设导线测量部分界桩坐标,作为条件坐标的起算数据或校核坐标,此种方法适用于一般的拨地。②解析拨定法。先布设导线,测定拨地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坐标,或按旧有拨地界桩坐标,根据计算的条件,坐标数据用导线点进行测设,然后校核图形或界桩坐标。此种方法对于通视困难的现场、较大范围的用地、实地无路中线桩或旧有拨地界桩以及地物稀少地区很适用。③图解法。要求现场通视良好,可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旧有拨地的界址)的相对关系,按图上给定的距离等,用全站仪或距离交会等方法测定界桩,进行必要的校核。对于采用解析法尚感条件欠缺的城市,以及城市远郊缺少测量控制点的局部地区可以采用此法。

3规划核实测量

3.1验线测量

为了加强对临规划路建筑的施工管理,在施工单位进行放线开槽后,规划管理部门在必要时下达验线条件,对建筑物的放线进行检验,以保证建筑物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与相邻建筑物保持正确的相对关系,且不超出红线。有些拨地界桩在钉桩后,由于种种原因建筑迟迟未开工,待到施工放线时,有些拨地界桩又因未加固保护,桩位发生变动甚或丢失,建筑单位未申请补钉,而是凭记忆、感觉认定的界桩位置来进行放线,如果不加检验,待到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建成后,才发现房基线偏斜或突出,与周围建筑物极不协调,就会破坏临街的景观。如果忍痛拆除重建,国家资金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不拆除又有碍观瞻,对城市建设带来严重影响。某些城市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因此进行验线测量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视的。验线测量的方法根据情况不同而异。如果原拨地界桩保存完好,可在通过检测校核无问题后,对龙门板上的放线位置进行检验。要弄清所放的线是墙中心线,还是外墙皮线或别的什么轴线,它们之间的尺寸关系,记录偏差数值,通知施工放线员进行改正,并将验线结果书面通知规划管理部门。如果临路的界桩部分或完全选择,则可按照拨地测量的方法重新测设临路界桩(不需重新钉桩),然后对放线位置进行检验。

3.2工程竣工核实

竣工测量应在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桥梁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和地下建(构)筑物工程等施工后进行。测量范围宜包括建设区外第一栋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设区外不小于30m。竣工测量地形图应包括工程建设地面建(构)筑物、道路、植被、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地下防空设施、地下隧道、空中悬空设施等要素。规划核实,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为保证建设工程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满足质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对建筑工程的放线情况和建设情况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验核和确认的行政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各地都要求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对建筑工程实施放线、基础竣工测量、工程竣工测量后,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该建设工程的放线报告、基础竣工测量报告、竣工测量报告;而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每个环节的监管重点,将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办理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确认书。①放线核实也叫灰线验线,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放线报告与依法审定的建筑工程总平面图进行对照,验核该建筑工程的放线情况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总平面图是否一致。②基础竣工核实也叫±0.00验线,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基础竣工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确定的有关建筑基础规划部分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建筑工程基础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相符。③工程竣工核实,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工程竣工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建筑工程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相符。规划竣工验收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批复后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和保障城乡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规划竣工验收的实施依赖于规划核实测量,规划核实测量是关系到规划实施、落实的一项重要测绘工作。其主要内容有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间距及退界距离、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高度及层数、停车位及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同城市规划部门要求在测绘单位承担规划核实测绘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4结语

城市测绘工作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和管理各个附段都承担着大量、繁重的先行基础工作,向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城市测绘还在不断地拓宽服务面。近景摄影测量,多用于科学上的考察,遥感技术为城市测绘和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已被应用于城市规划、地形测量、农业调查、土壤特性、植被分类、国土资源、矿产地质、交通、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当今兴起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决策和管理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最主要的基础信息,就是城市测绘信息。城市测绘行业将逐步形成以获取处理,提供城市自然环境信息和人文地理信息为主要目标的信息产业,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岳超 单位:淮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