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生活论文

时间:2022-05-18 09:20: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地理与生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生活论文:略谈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知识的融合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习回归到生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吸引学生向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转变,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本虽是需要,但教的人不可死靠课本。他必定要适用补充材料及临时材料,以适当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如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课标,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和积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开展,新课改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发展和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不断武装教师头脑,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新的课程理念更多地强调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相联系,把地理问题与学生生活情景相结合,让地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以地理知识为经,以生活常识为纬,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2.1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

导入新课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与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知道如何引导、调控、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应内容,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有关天气时,我们可以放几幅不同的图片或让学生直接观察课本中的图片,首先对天气变化方面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分组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2巧借生活实例,洞悉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意思是说,我们应该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基础,把这些所经历过的知识经验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一分组传送书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空调、暖气安装位置(大气运动);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体现);当地气象谚语收集(天气状况)等。

2.3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桨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3教与学要来源生活

在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要求联系实际,面向生活,但绝不是与生活合一,而是既要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化教学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但也会让学生的思想飞向远方,例如教师在举肯德基的例子的时候,有的学生们会去想肯德基产品的味道,并私下进行讨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度,既要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又能适时把他们拉回来。

4教与学解释生活

在互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导入新课或者是在讲授具体知识时,总会找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情景创设,或者是来个设问。在教材知识讲解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老师的问题,就有很大的作用。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容易产生学习的成就感。知识解释生活,不一定就局限在“现学现卖”阶段,可以在知识学习后一段时间,只要遇到能让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实践。例如,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家的光照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去研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热水器表面和平面夹角如何变化,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总之,地理教学也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自如,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意生活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既要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

地理与生活论文:谈地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摘 要: 生活有多精彩,地理教学就有多丰富。要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从教材里走向社会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地理还是非常有用的”。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践 结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购买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学生除从卫星照片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外,还回答了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电影电视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马群,从远方跑来,先看到前面的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马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地理知识,引发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体验的方式包括小实验、小制作、调查访问等。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要求学生用一盆水和一盘沙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感觉如何?然后放在阴影下散热,到晚上还是这一盆水和一盘沙,再去试试,感觉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氏;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关的气候知识帮助甚大。再如,开展“垃圾不愁嫁”调研活动,学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如何减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对策。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证。很多地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前,布置学生收看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过程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图像,每个图像上有哪几种颜色或哪些符号,并思考这些图像、符号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气内容?又如教学“水资源”内容时,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学校西侧小河的水质状况,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对周围的影响,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通过观察发现未知的问题,对这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

二、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地理课堂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情境

巧用地图、播放影像、欣赏乐曲、演示模型、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社会探究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的好方法。其中,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创设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在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列举我们周围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的实例;大气污染对于们的危害,近来有哪些改善或加剧危害;你对净化大气,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何建议等,从而让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将逐步学会如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见解,如何发挥讲演的感召力、鼓动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学“聚落与环境”可布置课后作业:你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教学“中国的交通”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外、校内外、课内外各种有用的地理资源调动起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地理问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就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现实性地理问题进行讲座、座谈。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地理视野。如学习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时,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出一期反映我国工业的最新建设成就的地理墙报、板报、手抄报等进行宣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时机把握看,可借助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有多精彩,地理教学就有多丰富。要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从教材里走向社会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地理还是非常有用的”。

地理与生活论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摘要】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关键词】高三地理 思维能力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2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2.3 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就目前的地理学习现状而言,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都说“地理很难”。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许多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导致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架起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间的桥梁

【摘要】结合初中七、八年级地理教学实际,从课堂语言加工、问题引领、情境烘托、作业延伸几方面进行知识生活化探索,让地理课堂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继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生活;地理;课堂

我们从“地理”一词联想到的事物和现象,大都是关于人们生活环境和衣食住行方面的。的确,生活离不开地理,或者说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地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地理。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把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地理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言生活化,理解知识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地理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地理,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地理、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世界上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总结为:在俄罗斯家中,美国在扒吃澳大利亚。

又如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四个直辖市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用“北上天重” 帮助学生牢记。

再如学习“梅雨”时,设计如下语言,对照板图:“……且说春末夏初,冷暖两军在江淮地区相遇,双方对阵撕杀,由于势均力敌,各有进展,战争相持达一月左右,交战之处,无不烟雾弥漫,阴雨连绵……”这种类似评书的语言,饶有兴味,学生对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感到非常好奇,非常形象,同时也感到学习地理很有趣。

2 问题生活化,感受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地理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地理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可以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问题出发导入新知。如学习地球的形状时,我这样导入;正像一个人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耳朵一样,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也没法看到整个地球的形状。直接看不到,就得想间接的办法,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他坚信:如果地球是球形的话,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向前走,一定能够重新回到出发地点……学生阅读课本材料,踏着麦哲伦的航程进而学习新知。

又如学习《多变的天气》时,可借助《三国演义》中带有浓厚神话色彩“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的人物诸葛亮,用其“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预知天气克敌制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强烈兴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预知天气已不再是一件难事,气象卫星由高空给我们传送回来了卫星云图,进而让学生慢慢学会分析卫星云图,也做一个预知天气的小“诸葛亮” !

也可通过环境问题,垃圾治理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再如学习《地图》时,问:当你第一次走进陌生的校园时,怎样看懂学校的平面图呢?怎么找到你的教室呢?平面图是怎样划出来的?符号和方向是怎样的?由此得出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让学生画出一幅学校的平面图来巩固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既可积累地理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地理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3 情境生活化,体验知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地理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创设熟悉情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谁感觉到地球在转动?(待学生回答)谁都没有!凡是坐过火车或轮船的同学,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坐在开得很平稳的火车(或轮船)里时,常常感觉不到车(或船)在前进,而是看到车厢(或船舱)外的房屋、树木好像在后退。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和星星每天围绕着地球转动。到底地球如何运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又如在学习中国的铁路干线时,提出问题:大家喜欢旅游吗?想去哪里?有的想到新疆,有的想到北京、海南、西藏等。于是我根据学生想去的地方分成六个组,分别是东北组、西北组、西南组、东南组、北方组、南方组。让每个组讨论要走的铁路线、经过的主要城市,并把路线画在黑板上。然后让两个组的图合拼在一起,最后所有组的图拼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完整

地理与生活论文:让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圆融

摘要:地理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文章从“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时代敏感点;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入情入理。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策略

地理教学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切感,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那样:“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时代敏感点

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式教学,从生活中引入“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空间。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地理,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理教师在利用、挖掘教材资源时.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学生身边的崭新的教学资源,关注时代焦点,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高中“地理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片断: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海洋丰富的物产,接着让学生读《深海锰结核》图,了解大海有大量的矿藏;读图:《海上钻井平台》景观图,让学生了解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不同于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的融合。教学活动包含着探究、体验、交往等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构建的“生活化问题探究”课堂,不能以自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为终结,而是让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融入生活,并尝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

二、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日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即“知识来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那么对于教学而言,就需要通过紧密结合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实际生活现象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任职矛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从宇宙看地球”教学,针对太阳系模式图,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等教学内容,可以就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进行引课,通过简单对当时日食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日食发生是因为太阳、地球还是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如果都有作用,谁的作用最大?日全食、日偏食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可能是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再如教授地球自转特点及与太阳运动关系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世界上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特点等相关视频,或看热带雨林及北极熊、南极企鹅等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继而引导他们进行差异比较,从而为讲授新知识提供较好的问题背景。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便于从日常现象入手达到对较为抽象宏观的地理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果。高中生并非缺少生活体验,只是我们在乎常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明白“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道理。

如在“大气环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夏天伏旱的情景,描述自然灾害台风天气的景象,谈谈“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以及高山反应的感觉,思考离地面越近气压高还是低、城市中心与郊区气温哪个高、空气受热上升还是下沉等现象。这些对高中生来说,都有经历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已有的亲身经历加以串联,就相当于为本节的知识点复习作了铺垫,慢慢就会形成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经历”所隐含的地理知识,从而得以巩固相关知识。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就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师生要把地理的教与学跟现实生活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我们的教与学才会更精彩!

地理与生活论文: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甚广,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中,新的地理理念也不断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就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我们地理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学到理论又能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呢?我想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同行共享。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县城所环绕的沅江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沅江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县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号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有用。

地理与生活论文: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初探

[摘 要]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多以活动方式设计,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扩大地理知识领域,在“学以致用”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知识 生活 结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新课标更多地强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学以致用”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最终让学生真正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认真学习地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呢?

一、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师除了熟悉课本教材外,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农业的区位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人,对农业有着亲身的体验,对农业可以说非常熟悉。教师如果光讲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同学们,假使现在你有一块非常大的农田,你会种植哪些农作物?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地理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到阴坡和阳坡关系、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的差异时,可让学生自己去当地山地地区实地考察,总结植被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1.加强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人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使学生巩固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了解环境,认识生活。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较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加强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学好人文地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分析问题的思路。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吃、穿、住、行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如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差较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而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通过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地理与生活论文:浅谈地理与生活的关系

高中地理科目普遍被认为是副科,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潜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令其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所关心的关于生活和地理的关系进行讲解和分析,使他们觉得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广泛的,认为地理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生存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本文仅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对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做以下说明。

一 服饰与地理的关系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其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是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制成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被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迁移。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相关

不同的地区,其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装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半岛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寒冷的北方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相关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变化。特别是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例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 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

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形成及其独特的烹饪特色与它所在地理区域是分不开的,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和饮食习惯等的影响。

2.主食方面

由于地域差异和降水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

3.茶、酒方面

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等,各地在品茶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温暖的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

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及地理位置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酒习惯,出产的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多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多米酒等。

三 住房与地理的关系

纵观中外传统民居住房的样式,修房造屋材料的选购,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使世界各国的房屋各具特色,成为各地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我国北方建房多采用木料,而南方建房多采用竹料;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通气性好的竹楼为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劳动人民在长期适应气候的过程中发展起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各种住房。如东北的火炕、傣族的吊脚楼、海南岛的石头房、黄土高原的窑洞、青藏高原的庄窠住宅等。

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地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的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四 出行与地理的关系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驰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此外,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我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时时有地理,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里。生活的地理“活”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而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广”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生活的地理知识“散”而不系统,“土”而缺少理论的指导,“浅”而没有钻研的深度。整合中学地理与生活知识,坚持教学“生活化”原则,非常吻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深刻内涵。下面我结合中学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人生活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地理环境有着感观的认识和亲近感,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巩固学生的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地了解环境,认识生活。

教师可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选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料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将问题比喻形象点、直观点甚至于夸张点,效果也很好。如讲授“季风环流”(或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的成因,我以在夏日里去游泳为例,让学生赤脚走在沙滩上或露天泳池的水泥地上,脚感到很烫,而到了水中之后,就感到凉爽了。拿一只空壶和一只装满水的壶放到煤气灶上烧,过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感到谁烫?(空壶)把空壶和有水的壶拿到一边降温,再过一段时间,谁先冷却?(空壶)由此可见,在同样的温度变化下,组成大陆的物质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中的水正好相反,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风就从内陆吹向海洋,夏季反之。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我再启发引导加以分析、归纳,刻板的死知识变成了来自实践的活知识,学生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的个体特殊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学地理密切相关,吃、穿、住、行、游、学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文化生活中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等,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处处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看电视也是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面对面》、《幸运52》、《科学探索》等,都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见生活的人文地理知识来自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体验,来自报刊杂志的介绍、影视中热点的分析,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与考察周围企业,以地理原理分析合理性。如讲过“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后,可让学生观察与考察学校周边、家址附近工厂分布和生产情况,搜集相关的资料:(1)描述各工厂在本区域中的区位;(2)讨论建立这几家工厂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3)这几家工厂各会出现什么污染及污染产生的机理;(4)判断各工厂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会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家乡的经济和生态,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地理的时空里,深受地理科学规律的作用,因此,每一个人均需要认识地理科学,以地理科学来指导生活。教师要发现生活与中学地理的本质关系,整合中学地理的学习和中学地理与生活的知识。教师要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且能回归生活、终身受益。

地理与生活论文:关注身边资源 让地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摘 要:地理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实践,高于生活实践,又用于生活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自身的积极健康发展,地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到微观粒子运动的研究,都离不开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地理,地理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关键词:资源;生活;课堂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是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一把学习的钥匙,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教学从过去自然地理占大比重,到今天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并重。更主要的是现代生活中许多地理知识与身边资源息息相关,密切融合,成为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因而将身边的资源引入地理课堂、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中,可以传递与教学有关的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用身边和熟悉的知识引出陌生的地理知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经验,促进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一、让俗语、诗词联系地理课堂

俗语、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诗篇,把它们带入教学中不仅能加强文化底蕴,也更有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利于开放式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如俗语“去暑萝卜白露菜”,如描写地势地形的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如描绘天气有关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降水有关的诗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与地区景观有关系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如此厚重的诗词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地理知识就变得更浅显,更直接。

二、让时事、新闻、报刊等媒体资料联系地理课堂

从小学习中国地理的时候,我们就要熟记中国都有哪些邻国。记得当时教科书中有16个陆上邻国。2005年之后的七年级教材“辽阔的疆域”一课中,有个课堂练习:“按逆时针方向,沿着路上国界线,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怎么现在陆上邻国就剩15个了呢?好多年没有教学七年级,以为自己记忆错误,于是这个疑问也就一直悬而未决。

前阵子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带来的紧张局势,使国人倍加关注。于是初步了解了一下中印的历史关系。无意中发现了那个曾经拥有主权,为中国邻国之一的国家“锡金”,现在原来是印度的一个邦。“锡金”的消逝使十六成了十五。

三、让我们衣、食、住、行联系地理课堂

服饰与地理: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饮食结构: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传统民居: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出行与地理: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四、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课堂

在教授城市建设课题前,组织学生开展下列活动:参观所在地的城市规划馆探寻城市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采访周围长辈,了解他们先前对自己居住条件,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感受和现在对自己生活条件的感受;把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同学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逐步学会从活动和生活中收集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直接获得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会兴趣十足的参与到地理课堂实践中来。

学生身边的资源处处都有,远不止这些,只要你去发现,它就给你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关注身边的资源,让地理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地理课堂与时俱进!

地理与生活论文:浅谈地理与生活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呢?”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二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到地理知识,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三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四是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知识面。五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

[关键词]地理 生活 知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对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高度赞誉,由此可见地理在人心目中地位之高。事实上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地理知识渗透到各个领域,如衣食住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军事与地理都有密切关系,更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俯拾皆是,如衣食住行都受到地理的限制与约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中学会地理,再用地理知识去指导生活。所以平时教学中讲解地理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与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探索地理本质,研究地理科学规律,利用其特点改造生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并且越学越爱学,五彩缤纷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历、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水资源对学生来说很熟悉,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的学习便得心应手。在谈到如何节约用水时,从日常生活、工业、农业等方面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好,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了,使学生获得从地理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呢?”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

“生活离不开地理”,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例如:气温、降水等一些天气状况都是学生身边的,从衣食住行等来说明,如,衣:我们这个地区四季有明显的变化,所以衣着也跟着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的东北到了冬季穿着厚厚的皮衣戴着厚厚的皮帽。食: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食。住:南方住斜顶房,北方以平顶房为主。行:南方以船代步,北方以车代步。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素材,因此,引起相关的地理问题,不仅能激发现实际的现象兴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眼前,从而增强地理应用意识。

二、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到地理知识,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问题都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人类活动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学科内容涉及的面广并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应掌握日常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祖国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这就要求作为地理教师应很好地利用生活实践中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学会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经历来完成地理知识学习过程,要善于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生活中的事例,并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做好分析加工,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信息通道。例如:在学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人物方面差异并解释其原因,就要说到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这样使学生对生活现象能够从地理的视觉去审视,从而拓展和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

三、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

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是必要的。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这一内容时,联想到中央一台每天晚上7:30《天气预报》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卫星云图。学生知道这一现代科技水平、以及各个行政中心的天气情况可以在国际互联网查找。谈谈自己的认识,体现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和内驱力,就会直接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能自主地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探究、去思考相关问题,并利用生活问题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长期坚持这种联系生活经历的地理课程,不但有利于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形成持久学习热情。

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在生活互动中获得发展,从而体现地理知识价值取向。学生在生活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为什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为什么有的地方是沙海茫茫,有的地方碧波荡漾,酷寒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沉睡了万顷煤田?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为什么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素材,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情,而且学习内容也体现了趣味性和多样性,调动了原来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地理就在生活中,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因此,应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理的同时,感受生命的可贵。例如在学习“黄河的治理”这节内容时,一方面举例说明黄河作为母亲河作出哪些贡献,另一方面,黄河又存在许多忧患,该如何治理火山、地震发生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如何做自我保护等。

总之,生活与地理密不可分,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懂得了地理知识和技能,也就会用地理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周围的事物,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空间;具有可持续观点,懂得按照尊重客观规律办事,以更好地安排生活生产,从而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地理与生活论文: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活结合的认识

摘要: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可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并构建爱国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农村地理教学生活结合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们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

一、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走向生活实践

现在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学生毕业以后,已经把许多学过的知识还给了老师,更不要说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应用。许多中学生毕业在出门旅行时不知道如何查地图,手里拿着某城市的旅游地图却不能辨别东西南北。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去思考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并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感情、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为此,作为学生就要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通过气候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去思考我们这里的工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安排工农业生产。学习工业污染及工业布局时,应该结合本地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可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写出论文。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地理事物具体,生动,为学生所熟悉,具亲切感,这样不仅能学到课本里没有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农业”一章中,当讲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老师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学们倍感亲切。我们本县茶叶生产闻名,学生对茶叶最为熟悉。在学完课本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气候对茶叶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就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作总结:茶叶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它的生长地需要一定的水、热等条件,也是受到气候影响的,好像苹果、梨等温带水果只适宜生长在北方那样,茶叶只适宜长在海拔稍高地区。这样经常地把农村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如,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有教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判断这次地震在哪个地震带上,是由哪两个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学生根据已学的板块知识很容易就回答出前面的问题。这次地震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由亚欧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学生找到答案后,再让学生查看地图,看看汶川在板块交界处吗?学生查看地图后,知道震中四川汶川离板块交界处还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为什么震中到了汶川呢?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开始对汶川地震的成因热烈的讨论起来。这样,学生真的是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同时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而地理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把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多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之一。经常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知识学习地理,将学习的地理知识用于生活,把地理学习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向学生转播今日的地理新闻,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当前的中外大事,并利用地理所学进行科学解释。如2005年8、9月份的“麦莎、卡特里娜、丽塔”台风,10月份的南亚地震、渤海季风救援行动,12月份的威海、烟台大雪,中国的第二十二次南极考察系列报道,2006年1月贵州地区的小煤窑盗采、废旧电池对水体、土壤的污染等都会及时登上我的地理课堂。看过这些新闻的学生在我进行转播时,便以知道为自豪,这是我会及时把转播权移交给他们。并适时向学生提问几个相关的地理问题,一下子就把地理新闻与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构建人文精神的平台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以上观念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进行人口、土地、资源调查,比较多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关系,并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口增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习农业发展时,讲述生态农业模式时,可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去参观附近生态农业园,去调查沼气利用的好处,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学的地理课堂保持永久的生机。

地理与生活论文:谈中学地理教学中与生活的联系

摘 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地理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方式,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然对他们的终生发展有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地理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以下是笔者近两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借此抛砖引玉,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关键词:地理课程 教学 生活 对策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爱好。具体的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它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它帮助人们了解各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地区分布,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它也使人们懂得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面临日益突出的各类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地理教育受到今日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因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而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一种外界加强于学生的负担,也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一种“考前大量背记,考后大多忘记”的无意义的活动。

2、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能离开“用”字,这种学习更强调的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通过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形成原因,说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容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这一部分地理课程内容比起其他未被选作课程内容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来,在社会生活中的用处更大一些。不存在一条绝对的界线,把地理分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这样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两大部分。地理知识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部分,也包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部分。中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地理信息。但学生对媒体中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不甚了解,值得我们思考。

地理技能包括地图、地理图表、表格的运用。有人指出,中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技能还应包括应用一定的资料绘制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在电脑上查询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野外对地理位置的定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果中学生能够掌握上述技能,尤其是能应用这些技能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那么可以认为,地理技能比较好地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了。

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途径

1、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的衍生性,引导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衍生性。这种衍生性,为学生提供了质疑、思考的广阔世界。当我们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视野定格在地理学科与生活案例边缘地带的时候,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数学的创造欲望,并可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的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通过探究的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2、利用生活素材,拓展学习时空

教学过程的社会化、生活化是知识活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厚,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利用本地教学资源,进行体验性学习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书本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不是完整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到社会里去上“思维课”,到大自然去读“大自然的书”,以便充分利用社会和大自然这个能产生奇效的教育资源。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体验是实现课程资源转化的重要机制,因为体验性教学是知识内化,经验升华的重要方式。

4、利用对比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构 建知识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再生、再加工、再创造才能内化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文化世界和心智结构。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应从“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用新颖生动的事例――生活案例组成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学习地理,构建学科体系。如:在学习有关水资源问题时,我们充分挖掘家乡的环境资源,利用对比材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调查家乡大桥河的水质现状,然后引导学生走访沿河的住户,通过住户们的回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知水污染的严重性,最后让学生分析、交流有关水污染的原因及对策。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使情感得到了升华,实现“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地理与生活论文:地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能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飞跃,学生不待老师教而能自学是最成功的教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学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知识的,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把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我们应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真正解决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的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把地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了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再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一节后,我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然后描述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方向,昼夜长短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及时巩固了学习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①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②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地理思维的。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来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地理与生活论文:强化与生活联系 有效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强化这一方面的联系,走出“就教材讲教材”的误区,将课堂教学内容、空间辐射开去,进一步强化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地理教学更加丰满、生动和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注重联系生活,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本文将进行简要分析。

一、选取生活中的趣味地理知识作为“激趣引子”

在许多初中生的眼中,地理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各种概念、图标,让学生学得头昏脑胀,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足。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源在于一些地理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效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没有直接从枯燥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转变角度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取生活中的趣味地理知识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精心选择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补充,如云南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抢婚”习俗、独龙族庆丰收“剽牛”祭祀活动、苗族青年交友婚恋“踩月亮”,等等。通过这样的趣味知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兴趣,有助于地理教学的深入开展。再比如教学《河流和湖泊》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江苏省和盐城市一些有名的湖泊资源和景点,并出示这些景观的美丽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感知之间的距离。心理学研究显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接近生活和趣味性强的学习内容,探究欲望更为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地理教学中抓住生活化趣味知识这一有效切入点,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生活环境补充教学信息,开展“课堂探究”

地理教学中,课堂是师生进行信息交互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要着力创设一定的载体与途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答案、提高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许多教师选取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启发探究,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在借鉴的基础上,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既有感知的基础性作用。如教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笔者选取了本地区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方面资料,以及主要农业产品和产业方面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与种植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地理条件、产业方向进行分析对比,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产业方向的换位发展思考。通过深入的分析与形象的对比,学生对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论断的理解更为直观和深刻。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少水,地势高峻,水、热、土配合不佳,以发展畜牧业较为适宜,而东部地区气候主要为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地貌为平原为主,水、热、土配合良好,种植业发展具有优越的条件。这样的对比探究学习活动中,由于加入了学生家乡环境的地理地貌与农业发展信息,学习中理解效果更为理想,有效避免了枯燥讲解对学生理解方面的制约。

三、走进生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除了学好课堂理论之外,还应当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要积极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抓好了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打破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领悟自然的鬼斧神工,强化环境教育,在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教学《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之后,笔者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查阅、走访调查,了解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储藏、开发方面的情况,增加对家乡自然资源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分析在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状况,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询问家长以及观察生活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不仅增进了对家乡的地理地貌、自然资源状况的了解,而且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保护等方面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还以班集体的名义在博客上发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倡议,发挥了正能量的引导和辐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增进了知识的了解,促进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特点,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作为教学补充信息,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特庸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