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10:02: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农业方面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 要:链接分析作为一种对网站社会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谷歌目前使用不便的前提下,可以用百度和Alexa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一些必要的数据。农业电商和农业品牌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潮流,通过对辽宁农业网站的简单链接分析,发现政府、事业单位、农业企业三类网站的各自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链接分析;辽宁;农业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各种机构、组织的门户网站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作为一个组织的网上形象的体现,它一方面能够宣传自己的组织,信息、提供服务、甚至销售产品,另一方面还是树立网络品牌、获取潜在用户的良好方法。由于门户网站的重要性,对门户网站的研究在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为学术界所关注,并出现了一批从事此项研究的专家,如武汉大学邱均平等人。在对网站的分析中,链接分析是一种广为大家所认知的分析方法,以下本文将对网站链接分析方法在辽宁农业网站上的初步应用提出一点经验和看法。
一、链接分析原理
链接分析,即链接分析法,或称网络链接分析或超链接分析,是以链接解析工具、统计分析软件等为工具,用统计学、情报学、拓扑学的方法对链接数量、类型、链接集中与离散规律,共链现象的分析,是用于Web网络中的信息挖掘及质量评价的一种方法。
链接分析来源于引文分析,引文分析中的引文通常指文献结尾处的参考文献,不含脚注、间注、夹注等,现有的引文分析工具也不提供脚注、间注、夹注的查询。
目前,链接分析的思想基本源于以下几个假设:第一,从网页A指向网页B的超级链接是网页A对网页B的推荐和认可。第二,如果一条超链接将网页A和网页B连接起来,则网页A和网页B很可能有共同主题。第三,如果一个网页有很多网页有指向它的链接,那么这个网页很重要。第四,一个网页尽管没有被多次引用,但被一个重要网页引用,则这个网页很重要。其中,后两条假设,是Google公司提出的著名的PR算法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链接分析的问题汇总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链接分析与引文分析有哪些理论可以通用,哪些理论不可以通用;理想的链接分析分析工具是什么样的。
二、链接分析工具的分析
根据邱均平的观点,理想的链接分析工具应该是一种具备以下特征的专门搜索引擎:像引文分析工具一样收录某一特定领域的页面,并应尽量全面;具备SCI等工具的索引功能,具备JCR的指标统计功能;能够有效解决检索过程中的“不一致性”问题;能够有效识别实质性链接和非实质性链接。
不过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工具根本不存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商业搜索引擎由于其免费使用,简便易行而受到诸多研究人员的使用。但商业搜索引擎由于其本身的商业目的,在网络信息覆盖率、检索准确性、稳定性方面都有着一定令人不能满意之处。由于这种担忧,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尝试自制链接分析工具,但效果也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功能单一、覆盖面窄,而且长期稳定性也难以保证。除此之外,还有网络中流传的SEO工具,即站长工具,主要用于提高网站排名。相较于商业搜索引擎,这类工具的商业性更加强,也就容易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如故意制造没有意义的链接,浪费网络资源等。故至今为止,多数研究人员都倾向于使用商业搜索引擎。
对于商业搜索引擎的分析和使用,很多研究人员对Alta Vista、AllTheWeb、Google、Yahoo等引擎进行了使用和分析,最终得出了Google的覆盖率、稳定性最佳的结论。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在2007年之前取得的。由于Google在2010年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故而这种有效的工具已经较难使用,而Alta Vista、AllTheWeb等也都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悄悄退场了,现在在大陆市场上常用的搜索引擎只有百度、搜狗和必应,其余搜索引擎基本都处于或不成气候、或濒临被淘汰的窘迫局面。
三、百度和Alexa在辽宁农业网站链接分析中的应用
(一)农业网站发展的背景
为了应对老一代农业人口逐渐退出农业劳动力市场,解决三农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被摒弃,代之以大型农业企业、规模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更加大型化、集中化的农业生产形式。与此同时,农业的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大幅提高,农业企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必将不断深入发展,进而促进真正城乡一体化。
据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大约1.85万亿元,乐观估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网络零售交易额已经占到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辽宁农业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和农业企业应该抓住电商发展的大潮,充分利用门户网站这个电商推广的有力工具,推动辽宁农业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研究目标:辽宁农业网站
门户网站是农业组织的网络招牌,在对组织推广、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农业企业的不断壮大和电商大潮的到来,农业门户网站必将成为农业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即以辽宁农业门户网站为研究目标,进行链接分析。农业网站可以分为三类,政府网站、事业社会组织网站和企业网站。其中,政府网站和事业、社会组织网站的数量少,但社会影响力大,企业网站数量多,但社会影响力较小。在对企业网站的研究中,笔者选取了460家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考查,发现只有212家农业企业建有门户网站,可见农业信息化程度明显偏低。受限于篇幅,以下仅以政府网站三家、事业社会组织网站三家,农业企业网站六家进行举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所选的六家农业企业是在2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网站建设比较好的,不是随机抽取产生。同样,其余六家网站也是挑选的有代表性的政府和事业组织网站。
(三)研究方法与结果
由于Google不能使用,笔者改用百度代替Google,对网站的网页总数进行了检索,检索命令语句为site:,并记录下数据。在Alexa集团的中国网站上,可以检索到某个网站的反向链接数和Google的PR值(见下页表2)。由于Alexa网站上的反向链接数是非常严格意义上的反向链接,即外部网站有链接指向本网站,而本网站没有链接指向外部网站,从而不包含了交换链接的数量,对网站本身的地位而言,这个数据更具有参考性。
通过下页表2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表现较好的门户网站,其网页数、反向链接数和PR值与政府和事业单位网站相比,仍然有不小差距。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网站根本没有门户网站,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网站的比例也不足一半,有网站的企业中,相当比例的企业网站其反向链接数是0或1,PR值是0,显示其网络影响力非常弱。政府网站的内容最为丰富,其中辽宁金农网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网站,但金农网的PR值是5,与其他政府、事业单位单位网站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在反向链接数和PR值上不及沈阳农业大学,这说明政府网站追求内容多而全的结果是网页内容的效率相对偏低。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农业网站的数量偏少,但效率高、质量良好。
四、结语
电商时代已经到来,农业品牌化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农业电子商务必将是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农业网站,作为农业电子商务或农业电子政务的有效平台和工具,必将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辽宁的涉农网站以省农委的辽宁金农网的省、市、县三级体系为首,辅以为数不多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网站,以及大量的农业企业网站。这种体系格局相信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下去。如何发挥网站的影响力,使得农业能够更好地赶上这波信息化的大潮,应该是未来几年内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进一步发挥辽宁农业网站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和提高。
第一,政府农业网站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利用率并不高。PR值并不突出,表明一方面被链接的网页数量相对偏少,另一方面被重量级的网页所链接的情况不多。可以考虑的应对策略是,放掉政府网站的架子,主动与农业领域最知名的行业网站申请链接互换,以便提高网络影响力。应该加强对省内知名农业企业网站的推广和宣传,使得省内的农业网站形成一个农业网链,消除信息孤岛。
第二,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网站质量总体上看还是较高的,但一方面网站的数量偏少,另一方面有些网站内部的内容可以适当给予增加调整。应该向政府网站和行业知名网站申请链接互换,并适当增加一些龙头企业方面的内容。
第三,多数农业企业的网站影响力小,友好链接少,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网站的关系不够紧密,这使得企业网站容易成为信息孤岛,减小企业网站的效力,进而导致企业管理者认为网站建设没有必要进行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作为企业,应该努力加强与知名业内网站的合作,加强与省内各级政府农业网站的联系,为自己的企业能够更方便地为消费者所发现而努力,进而形成企业的网络品牌,成功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保水剂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SAP)。从原料上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素类、聚合物类。农用保水剂在国内外通称保水剂,它与其他用途保水剂在合成原料和性能要求上有所区别。目前国内外的保水剂根据其组成成分可划分为淀粉接枝丙烯酸盐聚合交联物(简称淀粉接枝型)和丙烯酞胺―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简称聚丙烯酞胺型)。1969年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NRRC)首先研制出淀粉接枝聚丙烯睛类保水剂,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其用于玉米、大豆种子涂层、树苗移栽等方面。我国保水剂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速度较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00年在全国18个省市地区的几十种作物上,开展了博亚保水剂的应用试验示范,对其使用方法和用量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保水剂已成为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水剂的特性
1.吸水性 不同保水剂吸水能力不同。一般来说,离子性聚合物的吸水能力比非离子性聚合物要高,而且聚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保水剂的吸水倍数一般为自身重量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不同水质对保水剂的吸水倍数有明显影响,与在纯水中相比,保水剂在自来水、河水、泥水、土壤浸提液中的吸水倍数下降。保水剂不但吸水量大,而且吸水速率快,离子性保水剂比非离子性的吸水速率慢。保水剂颗粒大小对吸水速率也有较大影响,一般而言,同一类保水剂,颗粒越小,吸水速率越快,越容易达到吸水饱和。
2.保水性 吸水材料的脱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热蒸发,另一种是加力(如压力、离心力等)脱水。保水能力因测定条件不同又分为自然条件保水性、热保水性、压保水性、在土壤中的保水性等。保水剂吸水后变为水凝胶,吸收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蒸发速率明显下降,而且加压也不易离析,表现出很强的保水能力。专业人员测定了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酞胺的保水性能,结果表明吸水凝胶在转速为每分钟4000圈的离心机中连续离心1小时后,其保水率仍高达97%,说明其具有优越的保水性能。
3.反复吸水性 保水剂施入土壤后,随作物的生长发育会遭遇多次干湿交替,这就要求保水剂应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即吸水―释水―干燥―再吸水。保水剂经过多次反复吸水,一般吸水倍数下降50%~70%后趋于稳定。
二、保水剂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1.对出苗率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马铃薯、油菜、谷子、棉花等用保水剂包衣处理后,出苗可提前1~4天,出苗率可提高8%~47%。有关人员先后对番茄、玉米进行试验,发现保水剂可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其原因是保水剂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增强了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延长了化学肥料分解,增加了植物对某些营养元素的吸附和吸收能力,增加了水分入渗量。对移栽作物而言,保水剂一般可提高幼苗成活率10%~30%,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更高,并可缩短缓苗期2~7天。板栗、苹果、山楂、油松、杨树、槐树等用保水剂蘸根处理后,其移栽成活率提高12%~60%,针叶林的成活率平均增幅为2.7%~22.39%,阔叶林1.8%~14.8%。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保水剂可促进植物根系和地上部发育,主要表现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和根干重等方面。土壤沟施保水剂,使玉米株高增加8~10厘米,穗位增加2~3厘米,茎粗增加0.2~0.3厘米,气生根层数增加1~1.5层,最长气生根增长7~10厘米。研究人员发现,保水剂配合微肥使用,还可推迟猕猴桃黄叶病的发病时间和减缓感病症状,病情指数小于单独使用微肥的处理。
3.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对农作物具有普遍的增产效果。据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在几种农作物上的研究结果,施用保水剂后的增产幅度:冬小麦7.9%~17.8%、玉米8.0%~14.9%、谷子7.7%。施用BP保水剂后,地膜小麦、地膜玉米、豌豆、马铃薯分别较对照田产量提高10.79%、12.19%、8.87%、8.25%。在壤质褐土应用保水剂,甘薯单株茎数、平均薯块重均有增加,田间生产增产4.6%~31%。SA型抗旱保水剂处理的花生单株结果数、单位面积产量均比对照明显提高,使花生增产7%~15%。在水稻中应用保水剂,可促进分蘖,增产6.2%。保水剂处理甘蔗“新台糖22号”可增产12.79%~25.48%。
三、保水剂应用展望
应用保水剂作为农林生产中节约用水的一条新途径,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目前,限制保水剂应用的瓶颈是价格,今后化学研究领域与农业研究领域应共同寻找降低保水剂成本的途径,价格问题解决以后,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大贡献。另外产品因实验地点、施用时间、作物种类不同,实验结果差异较大,还要探索保水剂的集约化经营。目前保水剂一般应用于土壤中,随着无土栽培的普及和基质栽培的特殊性,尤其在蔬菜穴盘育苗技术中,穴盘的特殊构造造成秧苗营养面积很小,基质的持水量和保水性成为提高秧苗质量的重要限制因子,就更需要应用保水剂来解决问题。
[摘 要] 精细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3S”系统则是解决精细农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从介绍了GIS在农业方面的几个应用,国外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GIS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精细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17-01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关于GIS的定义及概念框架, FIC-CDC认为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作物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GIS在农业土地地块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利用GIS设定农业用地的取样位置,对农业用地的营养成分的抽样采集或者农业用地的年平均产量的数据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语言的编辑筛选功能,从而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以达到农业土地地块的分类分级的效果。
2.GI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与GPS、RS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把该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给GIS,通过GIS软件对于图片强大的分析系统,分析出病虫害的传播、迁移、扩散规律和种群分布空间动态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环境关系,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立体掌握[1],根据GIS图像数据的颜色值变化趋势从而能够准确的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做出判断,适时地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GIS在农产品估产方面的应用
GIS与GPS、RS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GPS)采集清晰的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RS)进行精准图像定位,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输出地面的要素资料,获得实况信息,再利用GIS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高精度提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遥感估产区划,估产产量分布图的生成与输出[2]。在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已经用到遥感估产。
4.GIS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在GIS中,通过对农产品集聚地和农产品运输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费群体和运输距离的缓冲区以及消费目标领域的地区分布等级,还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叠置分析,添加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竞争力的权重系数,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限制条件的叠加可以发生地区颜色的变化,从而可以很直观地分析出农产品的销售最佳途径。
四、国外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精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而法国对于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以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及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经成为现实[3]。法国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经常进行精细农业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实现精细农业推广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术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立基于“3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系统各部分间利用管理实时化、一体化、空间化。例如:利用GPS精确定位系统,在小麦或者玉米的收割过程中,均匀分布产量测试点,收集产量测试点的产量数据,把收集来的数据输入到GIS中与其原有的数据(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数据)进行汇总叠加,从而分析出农业用地中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2.GIS与专家系统(ES)结合组成的智能GIS系统将成为未来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利用GIS作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统来解决精细农业中复杂难题。
3.GIS系统的发展将促使“3S”系统的快速集成
“3S”系统将为精细农业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处理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动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很少,精细农业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结合组成的“3S”系统,甚至与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相联系应用到精细农业,参与到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估产、采集和销售等领域中,才能实现农业数字化、产量化和规模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给农业带来了益处的同时也有某些弊处。基于此,分析了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应用;利弊
1 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并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类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 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 000万 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绵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
2 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进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 500 a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1)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2)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3)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高频技术已经运用到农业当中。比如运用高频的电流技术解决农产品的问题,干燥谷类以及水果,保温大棚里的蔬菜,促使农作物生长发芽和消灭虫害等等。本文主要分析高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关键词:高频技术;农业;研究
0引言
科学技术正在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农业已经由原来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并且高频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农业的每一个范畴。
1高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1.1高频技术在干燥水果上的应用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维生素起到了关键性的维持作用,然而人类平时所使用的暖气或日光来干燥水果的方法都会使得水果里面的维生素损失掉,蛋白质被破坏,原有的芳香也消失了。可是使用最新的高频技术电流干燥法就能够保留水果原来的营养。比如:使用高频的电锡给苹果处理干燥,使用的干燥设备就是运用电容式的加热器,其电容器是使用正方形平板的电极,把干燥前的苹果切成5~7块,用锡纸包起来并且放置于有阴极的电容板上。若节约用电,一开始就运用热气来处理干燥,达到一定量的热度时就换用高频干燥。因此苹果在高频技术的干燥中不仅会保留原来的维生素,还会保留苹果原本的口感。一般的高频干燥使用的方法会比普通烘干系统快上两倍以上的速度,是正常日光的7~8倍,同时所消耗的电能量比普通的烘干还要节约,另外高频技术还有安全,快速、缩短了生产的周期以及节省劳动力等特点。该项技术相当适合用于电能充足的水果加工场。
1.2促使谷物的生长发芽
高频干燥在谷物中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时间: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对种子的细胞组织造成破坏;②湿度:因为种子本身是存在着湿度的,因此要调控好种子的水分含量;③质量:加热的同时要处理好种子的硬度,不得造成种子变形。所以说把种子放到功率大频率强的高频电磁中进行干燥处理时要保证在有限度的范围中确保谷物的细胞组织是没有受到损坏的。对于种子的加热要保证水分含量,这样子才能够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发芽,也保证了种子的整体质量,从而也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量。[1]
1.3高频技术在消灭虫害上的应用
一般昆虫的神经系统都是比较敏感的,特别是在受到高温的影响之下,因为在昆虫的神经系统里都含有一种丰富的胆固醇,如果是遇到高温的情况下其胆固醇就会被迅速加热,生产一种会损毁神经系统的内分泌液体,内分泌液体会先对体内神经组织造成破坏,进而就会造成昆虫的生命危险。在通常的情况下运用高频技术的干燥只需要加热到40℃~50℃,此温度不但能够消灭谷物里面的害虫,还能够保护谷物完整的质量。比如在高频的电锡干燥器中都可以消灭掉不同年龄段的害虫,也就是把高频的干燥技术运用到谷物中,只要使用一般的2兆赫频率,1.5伏的电压以及55℃的温度一同运行,在这时还要保持谷物30%的水分湿度,大约30秒的时间就可以将谷物中全部的害虫消灭掉。[2]一般高频电流的电锡强度、频率以及时间等等都会对消灭虫害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关系。其高频技术使用的振藕器的做工率要处在50~60kw,根据这样的情况来统计,大约处理一吨谷物当中的害虫就只需要耗能20~30kw/h,同样在商品的食物上遭遇虫害也是可以使用该项技术,不仅节能高效,还很环保,能放心使用。
1.4高频技术对蚕茧的处理
现在一般蚕茧的干燥处理过程中都是将蚕茧全部放到传统对流式的干燥室里面运用热气来烘干达成的。[3]对于这样的对流干燥法会造成蚕茧表层的温度大于内层的温度,然而水分的蒸发运动又会阻碍到整体干燥的作用,同时还会给蚕茧的胶固性带来严重的影响,给将来蚕丝的加工处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因为一般蚕茧里面的水分都是由茧蛹体挥发出来的,所用最好的干燥法就是使用内部处理加热,也只有把蚕茧放置到高频电锡的环境里让其蚕茧体内水分蒸发,从而达到干燥的作用。[4]目前许多蚕茧的养殖场都是使用一般的电容干燥器来进行干燥处理,把蚕茧放进蚕盒中利用电容加热,这样的方法是会造成干燥不完全,而使用高频的干燥技术就可以把蚕茧中的水分蒸发掉90%以上,带动了70%的生产率。同样使用这种方法还能保持枯撇物的熬煮和色彩上更加相同。在高频干燥的频率中只需要使用0.3~3.0的兆赫,其主要是根据被干燥的物品与电极的大小来决定的,每蒸发一公斤水分只需要消耗电能1.5焦耳。
2 结语
总的来说,高频技术在农业上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这不仅仅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同时还为将来的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保驾护航作用,因此加强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中的开展应用至关重要。江西省湖口县是经过江西省气象局认证、以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重点的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县之一,当地政府机构和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为农服务工作高度重视,着重立足该县农村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加实用、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应用
1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中的应用
1.1 有效提高了农民防灾避险能力
为更好的发挥气象信息应用效果,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湖口县气象局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信息普及宣传,因地制宜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实现气象科普产品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分别印制《气象与生活》、《气象与农业生产》、《预防雷电十要十不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等十多种科普宣传材料,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气象环境、气象法规等多个方面;利用世界气象日和防灾减灾日等重大节日开展科普活动,以培训、开会、农函大讲课、手机报、电子屏、乡村大喇叭、开放科普基地等多形式将气象科普知识送至各家各户和田间地头,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生产基地等制作固定的气象科普传栏,合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同时同仁县气象局还每年针对不同气象灾害开展灾害应急演练,从而真正提高应对灾害能力。
1.2 为农业生产提供多元化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近年来,同仁县气象局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展多元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通过设立1个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12个中尺度灾害性自动监测站、1个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基准站等使该站气象灾害预测水平不断提升,研制开发出多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如提供乡镇72小时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等预报产品,使公众天气预报时效延长至7天,并可随时制作未来1小时、3小时及6小时等短时天气预报预警。
1.3 依托政府机构强化和其他部门联动推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为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湖口县政府接连下发《关于成立湖口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通知》、《湖口县乡镇气象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开展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的通知》,从组织、机制和保障上全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促进乡村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开展。同仁县气象局加强与各部门配合,形成一个由防汛部门报汛员、农业部门农技员、林业部门防火员、民政部门调解员以及村干部等组成的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全力承担气象信息传播和气象灾情的收集。
2 种植技术专业面临的现状
种植技术专业,是我们农业一门传统种植枝术专业,也是农业种植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受过去“跳农门”的误导,学农意识一向很淡薄,再加上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冲击,农业产品比较价格低,对农业也要有-定专业知识。为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增加种植专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和教研组的同志一道,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发现从群众中指教入手,从实践中突破,在交流中提高,实行“讲授方法”、“实践中”、“交流中”多方面配套指教,学技术,是种植专业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
3 多方面”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3.1 讲授技术 生动活泼的指教是“多方面”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论,都离不开讲授,而讲授的内容又大部分集中在基础理论部分。针对农业种植专业技术自身特点,我们在教论中重点提高教论质量,实行两个“优化”。
3.2 指教目标 大量事实证明,目标制订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效率的高低,为此,我们在充分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又结合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注重目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例如《土壤肥料》中“堆肥”这一项,我们制订了如下指教目标:重点学习掌握堆肥堆制技术,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3.3 指教方法 是实现指教目的,完成实践任务的手段。它的选择与运用上,我们本着施教过程、启发,指导思想,激发群众有兴趣和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农业的关键上来,例如在讲解《植物栽培概论》“和谷类作物分蘖”一节时,很多群众对分蘖发生的位次分不清,越讲越糊涂,我就用“家谱”和分蘖发生的位次相比较,再通过讲解启发、对比、总结,完成了认知领域的指教技术目的,使群众理解掌握了知识,在实践中有理论基础。
4 在实践中
丰富多彩的实践指教是教好种植专业技术的最好突破。实践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实践中所追求达到最终的目标。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4.1 实验指教与观察相结合 把群众带到田间、地头现场讲授,现场指导,提高群众的感性认识。对于技能性重点指导,例如“土壤水分测定”、“小麦杂交人工辅助授粉”等实验。边讲解、边示范、边国指导,直到使群众能掌握。要观察识别植物的特征、病虫害的发生等。
4.2 专业实践相结合 例如,苹果整形修剪、蔬菜的整地作畦,夏玉米的麦垄套种,大棚菜的栽培和管理,空气湿度。施肥等专业实践,都亲自参加主动分析,加以融会。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性能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之,在专业指教技术和科学性的探讨实践中,群众存在的分歧和难题得到解决,实现了认知过程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国家日益富强,这是农业科学探讨和实践的必然之路。
摘要:气候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规范经济活动时必须考虑问题之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否则,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破坏气候资源的,甚至诱发气候灾害。本文分析了1971~2000年、1981~2010年集贤县热量资源的对比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词:热量资源;变化;分析;建议
1自然环境
1.1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集贤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地理坐标46°29′~47°40′N,130°40′~132°14′E,海拔高度最低65.5m,最高857.7m。
1.2气候概况
集贤县处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干燥而寒冷;夏短,温热而多雨,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气候多变;春季回暖快、风大、干燥;秋季短,降温快,霜来早。年平均气温4.6℃;最冷月1月-16.8℃,极端最低气温为-35.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7℃,极端最高气温为38.1℃,无霜期为146天,年降水量507.6mm,生长季(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83.3%,7~9月降水量的57.4mm,年日照时数为2571.1小时。
2集贤县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人们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地过程中,凭借一定的手指段、方法、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的气候条件,并使其形成产量和价值,变成人们的物质财富,这样的气候条件便是农业气候资源。
热量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热量,是一种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具体的说,它的表现形式有:温度生长期长度,总热量、温度水平及其年内的分配。
2.1温度生长期
2.1.1定义
集贤县的温度生长开始期用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初日表示,结束日期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表示,两者之间的天数定为温度生长期的长度。
2.1.2农业意义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一般牧草及旱春作物、树木等开始发芽,恢复生长和现绿,进行光合作用,可作为温度生长的始期;秋季,初霜降落之后,一般植物将冻死,停止生长。集贤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终止日期与初霜冻日十分接近,可作为温度生长期的结束日期。
2.2气温
气温一般分为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平均气温表示热量平均状况或一般状况,极端气温则表示该地的热量变化和极端状况。界限气温包括:0℃ 、5℃、10℃、15℃等,分别代表,:0℃土壤开始解冻,7℃大田播种期,10℃为作物明显生长指标,15℃为作物积极生长期。其中≥10℃的终日 与初霜冻出现日期极为相似,意味着作物同化作用结束,生育期终止。
2.3积温
作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大于某一界限温度的积累,这就是积温。积温反映在生长期内可提供农业利用的热量,它可代表某一地区的热量的生物学潜力。集贤县≥10℃积温2718℃(1971~2000年)。
3集贤县气候资源的变化
通过我测站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图表(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县的平均气温提升近半度,极端最高气温也发生在2001年7月10日,38.8度;初霜由原来的9月28日到现在的9月30日;终霜由原来的5月4日提前到4月28日;稳定通过10度日期由原来的5月8提前到5月6日,且≥10℃积温有较大增加为2806℃,各种温度迹象表明,温度是递增的。根据以上热量资源变化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3.1气候变暖农业的影响
集贤县未来气候保持缓慢的上升的态势。我县是农业县,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干旱和暴雨的形成使粮食造成减产和绝产。我建议在中西部温暖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可引进玉米种植,并可引进≥10℃积温热量指标在2 700℃以上的高产水稻品种种植。东部、半湿润农业气候区可引进适当我县土壤性质的中、西部温暖半湿润农业区水、旱田种植品种种植。西部≥10℃积温在2 300℃以上的中早熟农业品种种植。
3.2气候变暖对林、牧业的影响
春、夏季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使林、牧业面积减小,甚至遭到破坏。冬季大雪,造成牲畜无草吃,使牧民不敢大批饲养,出现南北相调现象。建议提前做好抗灾物资准备。
3.3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的流失,土壤肥力的降低,沙化面积的扩大,湿地面积的缩小,多样性功能减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因此,有必要对气候变暖进行研究。建议:对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制订可行性保护环境方案。
4总结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如不采取措施,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度,变暖后寒潮次数明显减少,灾害性天气将频频发生,所以我们呼吁要合理采用气候资源。
【摘要】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被提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程中,农业作为农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在农村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水资源的利用、科学技术的引进等。随着全球人口的逐渐增长,水资源短缺形势的不断加剧,因为农业工作用水较多,所以新时期在农村农业方面节约利用水资源成为其主要的资源利用发展形势。对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实现节约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产出的最高效益。但是在这种发展形势中,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逐渐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新时期在农村农业发展方面提出节约利用水资源举措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
一、简述中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要想使水资源在农业方面得到有效利用,就要了解我国当前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对于农村农业水资源的充分且节约的利用,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农民进行节水意识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农业的财政资金补贴,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装备,从而更好的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我国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与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后,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党组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安排部署,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央的权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依靠改革打开新局面,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要坚定改革信念,坚持不懈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我国农村改革走到了需要攻坚深化的关键时期,要高举农村改革这面大旗,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活力,释放改革红利,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要增强进取意识,奋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农村改革创新的路线图,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坚定不移把农村改革发展引向深入。三要增强机遇意识,着力突破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坚持城乡联动,推进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一并设计,一体推动,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联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四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有为地完成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决定》对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安排部署,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创新性的改革措施。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凝聚农村改革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五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的农村改革思路。坚持改革要确保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耕地不减少、农业投入不下降、农民收入不停滞。坚持稳中求进,要在稳定现有政策、巩固已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动权。
会议要求,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统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活动。认真学习的重要讲话、全会公报和《决定》,认真撰写学习体会,开展高质量交流讨论,保证学习成效。二是科学谋划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对深化农村改革重大部署进行专题研究、拿出具体举措。三是抓紧研究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以改革促发展,认真梳理各行业各系统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深入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明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四是毫不松懈做好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冬春农业生产,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冬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五是善始善终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到改进作风、改进工作和提高素质、提高能力上,用好的作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中国人口比例的53.1%,因此,农业推广在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必须注意对农民科技的培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本文通过对农民素质、农民教育情况的了解,从农业推广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农业推广的教育和培训是农民教育,农村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需求。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民素质;教育
1.农民素质的概况
农民素质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个人意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综合构成的广义范畴。其中,身体素质是农民素质的自然条件与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科技、个人意识、心理、思想道德素质是反映农民整体的一个水平和基本素质。
2、农民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农民的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数据显示,我国农民成人的教育情况并不容乐观,如下表1所示:
从表1中所例举的农民高等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中可以看出,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班数以及专任老师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尤为突出的是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数在1995年至2010年里由385万所减少到107万所,下降幅度超过70%,专任老师数与学生数减少幅度超过了30%。表中未列出的农民小学、农民中学与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的学校数量,教师数和学生数都在降低,并且在2008年后都未纳入统计。
3.农业推广的教育领域
农业推广的教育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农业技术为载体,组织农民通过示范、试验、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开发教育,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增长农技知识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产生自愿变革意识,革新观念与行为,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如今,农业推广的教育领域拓宽,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农业推广的教育是一种职业培训
农业推广教育通过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新技能、传授新信息、新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新的科学知识和使用技能,使农民成为具有不同专长的农业人才。
3.2农业推广的教育是一种咨询服务
根据农民的各种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策略、建议等,帮助农民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提高决策能力,从而科学合理的做出选择,解决发展生产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项技术一体化的链条服务。
4.农业推广在农民教育中必要性
传统的农业推广在农民教育中仅仅是对农民进行种、养为基础的技术上的形式,随着农村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的推广已不能够满足农村社会的需求,农民对教育业日趋产生多样化的需要。农业推广的教育也日趋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从培训、教育、咨询、传播信息等各方面为主要手段,用现代的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技能去适应当前新农村的要求。根据农村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转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团体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5.农民培训
5.1内容
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从内容与涵义来看,两者是统一关系。农业推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农业推广的本质也就是教育。农业培训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培训是农业培训中一项重要的推广活动,在农民技术教育层次上,虽然包括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教育,但是从实际来看,农民技术教育的侧重点还是以初级教育为主,农民培训的目标单一,中、高级职业教育在科技文化培训上极其薄弱,面对农村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仍然偏小。农民初级教育的主要还是帮助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民培训的形式上,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并且与农村基础性教育、农村职业性教育构成农村教育体系。
5.2核心
农业推广有多种环节的培训服务,其核心环节是农民培训,随着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与目标的扩展,农业推广各个环节的过程在不断延长,往前看延伸到农业科技研究环节,往后看延伸到生产环节之后的流通环节。但是无论怎样,农业推广的核心性质依然是其教育性。只有通过农业推广的教育对农民进行培训活动,才能把新的农业成果、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信息扩散农村、农业、农民中去,得到普及和应用。
5.3体系
5.3.1高职院校体系
高职院校资源宽广,可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各类资源设施对农民开放,利用“双师型”优良的师资、发挥自身的应用项目、对课题进行研究以及推广和转化的优势,构建成以农民培训服务的体系。
5.3.2企业代表的社会组织体系
利用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产业优势,带动农民学习科技,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增加农民现代性,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整体的结合组成农民培训服务体系。
5.3.3农业技术传播体系
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改革,立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活力,加速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进一步的转变农业推广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的功能,建立了一套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企密切结合的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传播体系。
5.3.4农业推广是提升农民素质、农村教育的关键
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使农民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说农业推广就是唯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在实践中,农村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其他的社会教育与农业推广密切配合,共同创造出最佳绩效的。学校教育作为正规教育,仍然是替身农民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农业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改善农民素质,并且还可将自己特殊的功能与地位,为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目前,我国在许多农村教育的发展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较弱,在脱盲率与入学率逐渐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部分高辍学率和高复盲率的。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及提高农民素质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呢?一是创造农民对学习的习惯和需要教育的氛围;二是让农民学了能用,用了有效。因此,农业推广的工作在农民中有效的发挥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的农业推广能够使农民真正的感受到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实惠性、有用性;感受到获得科学技术就是拥有实力,拥有地位,拥有财富;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最终让智慧替代愚昧,让科学替代经验,让富裕替代贫穷。没有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实验、推广和普及,将无法得到农村教育积极的氛围,无法产生和提高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有效动力。要认知,不能嫁接在应用于科学技术上的农村教育,获得丰硕之果很难。(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成为水利工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江苏是一个水利大省,盐城又是一个农业大市,促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十分重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确立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实现水利工程供水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的转变。可见农业水价改革是通过价格杠杆以利益导向强化节水意识、实行节水灌溉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理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改革保障
一、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推进水价改革,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供水情况的千差万别,水价改革采取统一政策,分级定价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的积极性: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原则、方案,平衡、指导和协调全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并制定和调整省属及跨区市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以上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省定原则和方案,确定本地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实施办法,制定和调整市属及辖区内跨县区的水利工程、新建设计灌溉面积667hm2以上6667hm2以下的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其余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
2.实行分类定价,货币计价的计收方式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根据用水户的不同性质分为农业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和环境用水价格。农业供水取消实物计收,改为货币计价、货币结算的计收方式。
3.农业供水要逐步由按田亩收费向计量收费过渡
农业供水目前仍按田亩计收水费。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灌区向计量收费过渡。改革试点灌区要积极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
4.严格测算方法,科学确定价格
要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范(试行)》(水财经[2007]470号)并结合各地水价现状,正确划分成本范围,合理分摊各种费用,强化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是水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农村仍然有一批年久老化水利工程设施在运行,水利供水工程漏损率一般在40%左右,水资源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通过水价改革,将农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将农业用水商品化,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促使农民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节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三、农业水价改革, 是科学管水、计量收费的需要
通过水价改革,改农业用水按年亩平均收费为计量收费(按方收费),是科学管水的方向、前提和必要手段,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步骤,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适时进行水价改革,才能实现农业供水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水。
四、农业水价改革,是科学用水、公平负担的需要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实行按方计量收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用水上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公正、公开、合理负担水费,增强了农民的节水观念,便于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水水平。
五、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水”的方针,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以加快灌区渠系和计量设施改造,逐步实现渠道衬砌和计量收费,是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项目。水价改革将改善供水行业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促进供水行业投资多元化。率先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为争取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只有率先完成农业水价改革,才能增强供水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才能更多地争取上级的扶持与支持,从而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农业水价改革,是合理调节三者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
按照合理补偿和合理负担相统一的原则,在认真进行成本测算和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有效调节国家、供水单位、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是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科学管水、用水的治本之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各方长远根本利益。
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水价秩序,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有利于解决水利供水渠系上游大水漫灌与下游渴水的矛盾,减少因农民争水而造成的水事纠纷;有利于多元化筹措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轻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地位,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解决水费收缴难的问题。通过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增效,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进而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最终受益者是农民,从而实现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及时进行水价改革,企业长期低于成本运行,势必导致企业效益亏损,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对水利工程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以致于影响供水单位的正常供水,那么受害的不只是供水方,最终农民也是间接的受害者。
从农民的角度看,有利于节水减支,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水价改革,按量计征水费,调动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农民节约用水,非但不能增加农民的支出,还可通过减少浪费减少支出,减轻农民的直接负担;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后,供水单位作为水商品的经营主体,理应承担起水利工程改造和管护责任,将减少农民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工投劳,减轻农民的间接负担;另外,水价改革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灌溉的保障率,解决了末级渠系由于供水不足被迫打井和利用柴油机提水的问题,减轻了农民打井提水的额外隐性负担。
总之,农业水价改革符合各方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不断加剧和全球人口的逐渐增长,对于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实现节约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产出的最高效益。但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已经逐渐成为限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目前在我国农业方面,提出了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
关键词: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已步入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种植、灌溉方面一定要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人类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现有人口近14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我供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对于我国农业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来说,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十二亿人口所需粮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而又不损害其农业和世界粮食安全。我国为农业灌溉提供足够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证据包括中国所有北方地区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干,而这种情形恰恰发生在世界粮食库存量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低点的时候。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中国有能力进口更多粮食来解决其缺水问题,因为她可以付高价购买粮食,但其它同样面临不断增大的粮食缺口的低收入国家却不能支付这么高的粮价,对世界上那十三亿每天消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而言,更高的粮价可能会危及其生活。这一问题已变得与世界安全如此明显地联在一起。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将有可能需要大规模地进口粮食。所以我国对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应亟待解决。
三、在农业方面如何节约利用水资源
(一)从思想上教育社会和我国农民,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提高全民乃至社会对“水危机”的认识,“水危机”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使用,导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并引发区域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江河湖泊的断流和干涸,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的产汇流条件的变化等。特别是农业的大量无节制灌溉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加剧了全球气候的不确定性变化,使部分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急剧减少,甚至个别地区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我国个别地区农业的产值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提高农民对“水危机”的认识,控制我国农业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的索取行为,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水资源,是实现我国农业对自然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但受一些主要农业种植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仍将以地面灌溉水为主要灌溉方式。所以,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应是当前推广先进灌水技术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有:
1、加大农田间水流的流速以减少渗流;
2、实行灌溉的输配水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配水的沿程损失;
3、对现有灌溉输水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渗漏损失;
4、发展间歇灌溉技术,以增加灌水流速,减少水资源深层渗漏损失。
(三)加强农田间的土壤情况信息技术检测,
根据实地农田的信息检测报告,在必要时进行水资源的供给。以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对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的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的信息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支持系统等。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农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有关部门对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整体生产率。
摘 要:作为6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项地理科学技术,GIS在数据搜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已经被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认可。本文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GIS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作物估产、土壤适宜性分析、精准农业以及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概述,说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GIS;RS;GPS;农业;应用
1 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技术,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正是由于其愈发强大的功能,使得它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领域也变得原来越宽阔,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水利、军事等等很多方面。
2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一个对资源和环境都比较依赖的产业,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往往令很多研究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大量复杂的数据,令人望而生畏,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如文件管理系统和人工管理系统都暴露了它们的局限性,这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它所独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处理方法为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1 GIS在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肥沃性、气候因子等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遥感(RS)和GIS共同作用完成的,通过遥感来获得大面积的农作物和土壤状况的影像,利用GIS/RS强大的图形分析功能,可编绘出各种专题图,在对各种专题图进行叠加来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人们就可以了解关于这些地方土壤的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GIS在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RS多时像信息,可反映出作物生长的状况和长势,再用GIS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作物生长面积、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构造出各种模型,再通过与上一年的产量相比较,为作物进行估产,此外还可以对土壤中含水量和害虫梁也可以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对农田洪涝灾害、水污染等农业灾害进行预报,以便人们提前做出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见GIS是农业实现自动化估产的重要平台。
2.3 GIS土壤适宜性方面的分析
土壤适宜性,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被利用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是通过RS、GIS、GPS3S技术的结合,通过GPS可以快速而准确的获取所想要研究地区的土壤影像,再将RS与GIS进行综合,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可以获取和土壤有关的信息,如土壤病虫含量,矿物质含量,水含量,盐碱化程度等等,以便人们对土壤进行判断,是把它用于种植农作物还是用于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实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做下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问题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个好的
循环。
2.4 GIS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在GPS和GIS共同作用下的信息现代产业,3S技术可及时发现这些田间的差异性,根据优化经营目标,实现目标投入,实现田间资源的潜力的均衡利用。将3S集成系统装在农业机械上,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即机器灌溉,机器收割,机器除草,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了传统农业的劳累,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而且效果还不错。这种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必将会得到更加宽阔的普及。
2.5 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决定了其许多问题都与空间有关,正好GIS作为一个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在农业其它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如评价机械施肥的效率、农业灌溉的空间预测、农业点污染源的模拟、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态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
由此可见,GIS在农业上的广阔应用已是必不避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就必须进行革新,3S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将3S的优缺点互补,可为农业生产和决策者快速而准确的提供依据,现在的农业风险高,回报低,GIS技术可为农业生产的调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加拿大,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将3S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农作物分类、生产检测、产量预测、农业灾害检测和荒漠化防治等农业领域,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3S技术。我国和外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国外已经将技术运用在农业中,而我们却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前路艰难,还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来自国外那么多强国的挑战,我们不能退缩,作为当代一个有志大学生,而我的专业又正好是GIS,我们应该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GIS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那样的话,可以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必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研究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关于农村用水收费的问题。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水价之外摊派或者搭车收取其他不合理费用。必须特别说明的是,农民使用本村集体水塘、水库的水,农民家庭生活和畜禽饮用的水,农业抗旱等临时应急取水,以及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并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农业生产用水限额的,不需要缴纳水资源费。
第二,关于农村用电价格的问题。对于生活用电,要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政策。已实行城乡同价的地区,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执行同一价格标准。未实行城乡用电同价的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城乡同价。在实施城乡用电同价前,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从严核定农村的用电价格,防止分摊不合理成本并挤入农村的电价。
第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全国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9年免除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住宿费。目前,按规定可以收取作业本费,向自愿在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一些地方存在征订教辅资料的情况,对于征订教辅资料,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并且不得突破“一教一辅”。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民工子女学生乱收费。对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的价格,分别按居民规定的价格执行。严禁学校强制学生在校就餐并收取伙食费,严禁学校教师举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提高班等有偿培训。
第四,关于办理身份证收费的问题。公安机关对首次申领、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向遗失补领或损坏换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40元,向办理临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居民收取工本费每证10元。除此之外,一律不得收取涉及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快证费、加急费、照相费和邮寄费。
第五,关于农民建房收费的问题。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国土资源部门可以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的证书每本20元。建设部门可以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每本10元的工本费,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在办理建房手续时,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建房人接受咨询、设计、评估、代办等服务并收取费用。
第六,婚姻登记收费的问题。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办理结婚登记过程中,只能收取结婚证书的工本费,精装本每对9元,简装本每对2元。离婚、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的收费标准按省级价格、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严禁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推介保险、搭售物品和收取押金、保证金,强行服务并收费等。
第七,关于殡葬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明确相应的服务内容,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对其他非基本殡葬服务收费,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严禁强制服务收费和不服务也收费的行为。
第八,关于有线电视收费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成本监审、严格听证程序、合理制定或调整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对农村有线电视用户的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城市用户,同时要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
第九,关于农机服务收费的问题。对于农机服务要防止公益性服务项目变相向农民收费、经营性服务项目多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北京 孙中华)
摘 要:农业保险是各国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它可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7·21”特大暴雨灾害善后工作中,农业保险为广大受灾农民提供了玉米、水稻受灾补偿,帮助受灾地区农民减少损失恢复生产,可谓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好政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灾害补偿;三农问题
1.概论
1.1农业保险的内涵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或者疾病等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业务。
1.2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降水、土质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也不用,从而使农业保险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承保条件。
二是季节性。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种植(养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农业承保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农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各保险标的的自身特点。
三是连续性。动植物作为农业保险中的标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既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是不能中断的,且互相影响和制约。所以,农业保险的经营者要考虑动植物生长的连续性,使农业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1.3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试行农业保险。2007年,实行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农业发展,每年拨出10亿元人民币进行专项补贴,并且通过地方财政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予以补贴,自此农业保险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仅2007年就实现保费收入51.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扩大了农业保险试行范围,对油料、粮食、奶牛、生猪等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到2012年,农业保险已基本覆盖全国,保费补贴品种增加、补贴区域扩大、保障水平得以提高。
从近年来农业发展政策情况来看,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持续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将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长期国策,而农业保险作为惠农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农业保险的作用
2.1农业保险的作用
农业保险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扶持农业发展的大多数做法就是发展农业保险,在世贸组织允许扶持的范围内,农业保险可以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小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冲击,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2.2农业保险7·21”特大暴雨灾害补偿中的作用
2012年7月21日,河北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据央视报道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2.87亿元。灾后,北京河北两地的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紧急组成了查勘组,安排工作人员和农业专家在第一时间前往灾区进行评估。查勘组在地方政府配合下,一方面向参保农民介绍理赔手续,讲解查勘流程;另一方面综合使用无人机航拍、数据分析等手段,勘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受损程度和受灾面积,确定各地区实际灾情和损失程度,核定受灾农户的损失面积和损失金额,及时按照规定进行理赔。
3.农业保险目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局面,但保险利润低、风险高、难赚钱,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仍旧存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公司缺乏主动性,由于政策性承保条款、费率等承保条件绝大部分由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保险公司不能够擅自更改,并且部分保险责任条款内容过于宽泛、费率水平较低,使得条款分界,费率厘定不能完全符合保险原理。
二是保险公司处在制度和现实的夹缝中,往往利润很少。在此次灾害补偿中就有这样的情况,1公顷玉米如减产九成可获赔3000元,如减产三成则仅赔60元。由于现场查勘难以做到绝对公平,遇上普遍受灾的情况,只能按上限赔付,加上虚报受灾面积等影响,保险公司基本无利可图。
3.2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将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农业保险的属性、政府支持方式、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规范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费率、承保范围、农业再保险办法等。
二是建立健全与农业保险相关的配套制度。具体包括: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信贷的扶持政策,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上也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条件的减征或免征税费,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的经营。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处在摸索阶段,需要结合现实同时借鉴先进国家的保险管理方法进行二度创造开发,破解农业保险利润低、难定责等难题。(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