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08:28: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中医研究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 要:本文就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概括了研究生带教的几点体会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职责,提高带教水平;研究生要尽早进入实验室;靠前指导;鼓励与督促;科研氛围。
关键词:研究生带教;体会;思考
1.明确导师职责,提高带教水平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推行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的提出是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责任和赋予导师培养研究生更多的相关权利。在培养研究生的整个过程中,导师自始至终提供全面的指导和管理。
研究生一般是在导师提供的硬件条件和工作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的,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学术成果的水平和层次很大程度上与导师的科研视野和水平有关,所以,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必须不断学习,持续更新知识结构,确保始终能处于学术前沿位置。
同时,导师的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学术精神等对研究生的品行养成和学术道德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导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关心和尊重学生,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学识水平去影响学生,规范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2.抓紧时间,尽早进入实验室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大纲》的要求如下:第一年是理论学习,第二年是科研实践,第三年主要是完成学位论文(3月中旬前提交论文,5月中旬答辩)。因此,研究生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不是很充足。个人认为,这个大纲与当前的导师负责制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我根据自己攻读研究生的经验认为,我要求我带领的所有研究生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学习,一些研究生甚至在考研结束后就进入了本实验室。本实验室的研究生第一学期要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色谱分析仪器的操作。同时,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其科研任务,我会对将要进行的课题进行讲解,让他们熟悉理解,尽早进入角色。
这些年来,本实验室的研究生多在一年级,最迟的在第一年的暑假就开始了课题研究,在第五学期的12月份开始着手写作毕业论文。由于实验时间充分,实验内容丰富,论文都顺利通过答辩,其中一个学生获得了江西省政府奖学金。
3.靠前指导,培训学生的科研技能
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实验室,或了解实验进程,或探讨实验问题,或安排后续实验。对于新的实验方法和内容,我首先为研究生提供初步的实验方案,让他们理解并补充,然后一起完善。新的实验操作,一般我会亲自示范讲解。做完第一批实验,实验现象要及时记录、分析,实验结果要及时整理。每周一次讨论会,研究生轮流做文献和实验汇报。每个学年,我会做一次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报告。
每个研究生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我会从文献应用、论文构成、图表制作、格式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多次修改直至成稿。学位论文我一般会给他们拟定标题、提纲,从初稿到终稿,我会对语言、内容、格式等进行检查,帮他们把关。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后,本实验室的毕业论文全部以较高分数通过。
4.鼓励督促,培养勤奋踏实的科研精神
人都是有惰性的,我的办法是:鼓励加督促。首先是精神鼓励,我常用我导师勉励我们的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来激励他们。鼓励,也包含物质奖励,研究生劳务费我会适当多给,鼓励他们节假日包括暑假留在实验室,多做实验。
作为科研为主岗的老师,我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实验室。除和研究生一起做实验室、开讨论会外,我会不定期地去实验室检查他们的实验情况。此外,我还经常通过电话、QQ、微信等通信手段了解他们的情况。
5.团结互助,保持好的科研气氛
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一个实验室或课题组顺利实验的基础和保障。我们的很多实验内容,都需要2个以上的研究生合作承担才能完成。除平时的实验、学术交流外,课题组在节假日常会安排聚餐等集体活动。个别学生遇到家庭、生活难题时,大家会一起想办法。目前,本实验室基本有了传、帮、带的好传统。
摘要: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研究方向凝练、学制安排、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考核制度执行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创新和实践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1年以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体委科研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运动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获得运动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医院校,一直重视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特点着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运动医学学科的范畴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运动营养、运动创伤防治和体疗康复等[2]。但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医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依托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有机结合,极富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注意培养能够适应运动医学、中医学科学进步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坚实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应用中医药学方法技术从事运动医学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的,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划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现行模式,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也没有开辟出适应各地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运动医学专业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彰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特色,将是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运动人体规律,而且要求熟知相关医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西医类和中医药类的专业课程比例,丰富研究方向、个性化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3.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单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要求“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规定对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培养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1.凝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研究方向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更具有中医药特色:第一,突出了中医骨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包括关节软骨、骨的应力性损伤、骨骺损伤等运动性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第二,慢性运动性病症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包括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低下和女运动三联征等病症;第三,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的运动疗法研究,尤其注重中国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研究。
2.学制安排和培养模式创新。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年为3年,原则上用0.5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5学年完成临床实习实践,用1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避免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局限,采取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院外专家包括临床相关科室(如运动创伤、骨伤、外科、针灸和康复等)、体育和师范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挥导师、导师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参加以运动损伤和康复科室为主的临床实习实践,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校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3.突出中医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个模块,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逐步增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运动医学等课程,供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选课[3]。为了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新内容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和学术讲座中,增加了运动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运动专项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前沿课程,并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4.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形成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的完备的考核制度。其中课程考核规定,凡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科目,都必须进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查一般为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时注意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有机结合。中期考核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着重学生运动医学专业科研能力的考核)在内的全面考核。临床实践考核由学生实习所在单位(主要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直属的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安排,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情况了解。
5.从多环节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在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撰写阶段,主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课题研究,要求研究生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独立撰写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阶段,依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专家组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要求论文专业规范,研究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或新见解。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阶段,首先由图书馆,再按照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盲审抽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再由二级学院按照大学要求组织论文答辩,最后提交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总结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医学为新成立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中医药学的技术和知识防治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并研究慢性病的运动疗法,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逐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及多环节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但鉴于发展建设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在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中依旧存在着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中如何充分弥补科学学位研究生无法规培、本科非临床医学学生无法报考执业医师等局限,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与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直属的西医院)、研究所、相关企业(如健身康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开辟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共同搭建运动医学特色项目建设平台。而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抗运动疲劳、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尤其是传统保健体育)与治未病、运动训练与健身的医务监督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考虑积极构建相关平台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
摘要:就中医研究生的生源、现状、师资、创新、现代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体会及思考。
关键词:中医研究生;教育;思考
中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学教育机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中医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如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中医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对中医研究生教育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是否影响了生源质量
中医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展三十余载,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中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国家对新世纪中医人才的需求,中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目逐年增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研究生报考除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生的录取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为了鼓励考生报考中医研究生,很多中医专业开始作为研究生招生时的照顾专业,录取分数低,对中医类研究生的招收条件逐渐放低。为了更好培养中医高素质人才,对中医研究生人才选拔采取鼓励和政策性偏向,是否会降低中医人才素质呢?我们知道中医的深造需要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对中医经典的研读以及过硬的临床技能等,但是我们所招收的中医研究生很多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如果再降低选拔标准是否会更加影响生源素质呢?当然研究生的素质不能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衡量,希望从这一角度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二、中医研究生现状的思考
当前不断增加的中医研究生群体中,也正弥漫着不少功利、浮躁、应付的学风。有些同学说学中医的毕业太难找工作了,读研究生就是为了一个高学历,为了一张文凭,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也有一些同学说看大家都在考,自己也就考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也有一些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他们有部分是对现在工作不是很满意,为了拿个高学历换一份好点的工作,也有的因为学历低不好升职称;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是为了研究、提高自己,突破自己而读的研究生。自身读研究生的动机还没有清楚,何谈认识到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呢?所以研究生群体中不乏有滥竽充数,不认真进行研究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国家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初衷。
三、 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师资力量
我们知道中医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更是不易,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中医素养,一个优秀的中医导师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医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也培养出了大量有着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的导师群体,但是导师素质毕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学生争相报考知名导师,出现扎堆效应,另一些导师却无人问津的现象。随着中医研究生的扩招,一些招生的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导师数量不足,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也出现一些科研能力不足,还不够资格带研究生的导师带学生情况。还有就是有重要课题或经费充足的导师带的研究生会多一些机会进行实验研究,还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学术交流会议,但是有些研究生三年足不出户,眼界不开阔,造成思维的局限性,坐井观天又何谈创新呢?所以如何进行课题及导师的分配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研究生的重要一关。
四、学中医的研究生该如何创新
中医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中医研究型人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只有不断创新,我国中医事业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医学科学的变革不仅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应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并集预防、治疗与保健于一体的医学人才,更要培养适应性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科技人才,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型人才;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必须将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扩展,更多地注重研究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研究生身上的潜在创造品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1]。中医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亦应该如此,但是中医也有其自身独特性。纵观历代有成就的医家,中医药研究生应该向他们学习,通晓经典,遍涉医文史哲,深究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经、史、子、集无不披览,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再加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宽思路,引进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验证中医药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先验性[2]。然而有相当多的研究生连《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都读得不多,没有把中医的根留住,没有了学术的源泉,又怎能深入研究呢?所以中医研究生想要在中医方向有所创新,中医原著的研读是必修的。
五、中医现代化的思考
中医现代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一方面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中医,另一方面,传统中医本身也需要现代化,以便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3]。但是中医的现代化到底该如何实现呢?我们是否找到了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真正可行之路呢?很多中医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如:用西医的理论去阐述中医理论,用实验的方法阐述中医的理论,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验证评价中医的疗效及中西医各学科的结合等方法。这些研究及探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医的这些研究是否完全做到了现代化呢?中医现代化的真正出路在哪里,或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医是我国医学乃至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几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医研究生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医的优势和前景,还要肩负着中医继承和发扬的重任。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应努力朝着多元化发展,使中医研究生教育不断向着临床、科研、实验以及教学一体化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发展。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而不能一味地搞创新,求突破;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重新探讨中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人才的整体素质。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是其顺利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科研需求的角度,对中医院校在校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信息需求量巨大,他们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所需信息,信息道德水平较高;研究生信息素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信息敏感度、参加信息交流的机会较少,通过信息检索整合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具有中医药科研特色的信息检索课程、增强学生查找、整合信息的能力;研究生需要在科研的过程中,增加信息交流的机会,有意识提高自己检索、整合、评估、发现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研究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法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的获取、检索、评判和利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得信息的技能”。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认为,让人们从日新月异的信息革命中受益,信息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1-3]。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变得更加丰富,获得信息更加重要,同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导致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复杂。中医院校研究生作为中医药科研未来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的水平是他们及时了解科研动态、敏感把握科学前沿、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基础。对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对于清醒认识研究生这一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素养相关教育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针对具体高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调研分析[4-5]。第二个层面是从理论角度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信息素养问题进行讨论[6]。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任务,作出科学发现。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是有特殊性的,中医药科研需要的信息不仅仅包括学术期刊、现代电子图书,还包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献[7],因此本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的调研是建立在中医药科研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与中医药科研有关的问题的调研分析。本文针对中医院校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对“研究生需要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什么”、“研究生是否具有必要的的信息素养能力”、“当前学校提供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否足够”、“学校应当如何为研究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5大标准和22项执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18个选择问题[8]。问卷内容包含58个方面:①被调查者基本情况;②信息意识;③信息知识;④信息能力;⑤信息道德。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外文水平、是否有文章发表5个问题。
2 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5份,其中有效问卷312份,排除问卷33份,排除标准是问卷回答不完整或者存在自相矛盾的回答,有效回收率达到89.1%(312/345)、笔者从问卷设计的5个方面探讨研究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2.1 基本情况
本次31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全部是在校研究生,其中57.1%(178/312)为女性,42.9%(134/312)为男性,287位是硕士生,25位是博士生;各个年级分布均匀;有60.9%(190/312)已经通过了CET-6的考试;博士生全部有文章发表,硕士生中有70.7%(203/287)发表过文章或者已经有文章被录用。调查显示: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英文水平较高,能够方便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大部分同学有文章发表或者即将发表文章,说明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有基本的查找和阅读、分析、创造文献的能力。
2.2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体现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判断力、对现代技术的认知力和信息需求几个方面[9-10]。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文献、设计科研思路、完成科研过程、形成科研成果。
调查显示:几乎全部同学都知道要完成毕业论文,需要到图书馆和国内外电子学术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有35.6%(111/3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通过长期阅读同一领域网络电子文献、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在和教师、同学的学术交流中找到科研的灵感,独立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其余的学生表示自己产生不了科研思路,需要由老师确定研究题目。以上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出于研究的目的,迫切需要同领域相关文献,但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一般,并不理想。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报告是个人信息表达、交流能力提高的途径,调查显示,有88.8%(277/312)的同学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参加学术会议,但只有27.6%(86/312)的学生经常或者偶尔参加过学术会议,有17.9%(56/312)的学生在学术会议做过学术报告,在参加过学术会议的同学中有76.7%(66/86)的学生愿意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和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结果显示: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的意愿较高,但参加会议的机会不高。
2.3 信息知识
信息化时代,纸质媒介、光盘、网络等都成为获取信息的途径。调查显示,全部被调查者都表示曾经接受过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有96.2%(300/312)的学生首选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17.9%(56/312)的学生表示曾经进行过光盘检索;有52.9%(165/312)的学生知道如何针对不同电子数据库采用不同的检索技巧;在科研信息获取方面,100%(312/312)的学生经常或者偶尔去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电子数据库查找中文文献;有28.5%(89/312)的学生经常使用国外电子资源,有27.9%(87/312)的学生偶尔检索国外电子资源,有85.9%(268/312)的学生曾经或者经常去一些中医特定网站查找中医文献。结果显示,相对于过去传统的纸质媒介,电子资源更加方便和全面,更加容易被研究生接受;由于中医药是一个基于继承的学科,对中医文献、特别是中医传统文献的查找非常常见,这是中医院校的特点;对中医研究是否会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取决于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导师的学科背景,总体而言,中医院校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利用率不高。
2.4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11]。有67.6%(211/3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根据研究内容明确需要的信息;有59.6%(186/312)的被调查者能够根据信息范围找到需要的电子资源;有49.7%(155/312)的学生表示可以把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梳理、组织、归纳、总结,进而发现问题,找出思路;有64.1%(200/312)的学生表示能够根据研究结果,顺利完成文献信息的生成。结果显示:作为高校学习领域的精英,研究生的网络信息的获取、组织、利用乃至于生成信息的能力较一般民众而言较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信息获取和整理、组织、生成信息的能力尚需提高。
2.5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学生在信息领域的道德表现,是在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和创造等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的总和。在网络上,信息道德起到信息法律无法达到的作用[12]。研究生信息道德应该放在整个社会的信息道德的基础之上,按照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从社会舆论和学校层面,教育研究生不要做出违背信息道德的事情。作为科研的主力军,研究生的信息道德更多体现在不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尊重别人的科研思路,不伪造科研数据[13-14]。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都知道不应该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不应该伪造科研数据,有87.8%(274/312)的学生关注过国内或者国外的科研丑闻;有85.3%(266/312)的学生表示将不会一稿多投。结果显示:研究生在主观上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违背科研道德的行为的宣传报道在研究生这一群体中的传播是广泛的,也是有效的。
3 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为普通市民,信息素养可以让他们生活更加方便,做事更加快捷;作为研究生,信息素养是他们生存的必需,缺乏信息素养,他们在科研中将寸步难行。因此通过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针对个体的提升策略,针对学校的教学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院校正在走向综合化道路,但在研究生阶段,基本上还是以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为主。调查显示:作为研究生,他们能够在主观上认识到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他们首选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途径;经过本科教育,他们接受过基本的信息检索的教育,但本科阶段的信息检索的教育对研究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针对具体科研任务,对电子资源的信息进行检索、判断、归纳、总结、创造的能力。中医药专业的科研强调“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但在具体的倾向上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古籍文献的传统道路上来,应当用现代化工具来挖掘、验证古人的经验成果,有人则认为应该破旧立新,在中医药科学化道路上走得更远。这种争议体现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上,是更多地阅读古籍文献还是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总体而言,中医院校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依赖性比理工类院校更低,对中文电子资源的依赖性更强。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医药科研领域需要的电子资源不是在诸如知网、万方等特定的公共数据库里,而是分布在一些特定的网站甚至论坛里,并且由于中医古籍历史性、地域性、个性化色彩,对中医科研文献信息总结、归纳、整合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学校开设具有中医研究特色的信息素养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运用BIG6的“定义任务(定义问题,确定信息)搜索策略(确定范围,列出顺序)获取信息(找到信息资源,取得信息)运用信息(阅读信息,归纳信息)整合信息(组织呈现信息)评估信息(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六大步骤,有意识地对研究生进行提高信息素养的训练[15]。
研究生大部分时间上是一种自我学习的状态,他们要确定科研目标、完成科研任务、破解科研难题,需要对信息本身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需要对既有信息进行甄别。研究生本人需要在导师的带领下,多参与学术信息的交流活动,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倾听理解别人的科研进展,在信息交流、表达和碰撞中产生科研灵感。研究生还需要多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有意识地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文献的引用率和实效性、经典性的基础上获取最有意义的信息,对现有信息进行总结、归纳、思考,产生科研思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获取、判别、归纳、总结、评估、产生的模式。
摘 要 随着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探索实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本校特点,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中,将“四站式”考核模式进行改良,增加中医脉诊、舌诊、中药材辨识及经典条纹背诵等内容,并对比改革前后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可见改革考核模式后的成绩高于改革前的成绩,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考核模式是督促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强专业能力训练、提高临床技术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 考核模式 中医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实际工作中,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临床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和行业预期要求。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说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年承载9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责任重大。我院积极探索,结合本校特点,改革考核模式。通过分析改革前后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成绩不难发现,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①考核模式,严格、客观的考核制度不失为督促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1中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制度现状
面对大规模扩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内中医院校尚无系统的并且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的临床技能考核办法。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核模式近几年被多所医学院校引进,并经部分院校推广,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中医药院校开展得较少。
我院借鉴并改进“四站式”考核模式,在2013年和2014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中(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试行,并与试行前2012年研究生的考核成绩相比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实施方案
2.1 组织实施
我院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临床研究生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由各临床科室联合学位点组成考核小组,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考核工作,考核小组至少由5名成员组成,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组长由该临床科室主任承担。医院同时成立考核监督小组,由教学主管院长及各学位点负责人担任,监督小组负责审核考核试题、监督考核过程并评价考核结果。
2.2 考核方案
考核分为四大站:病历书写站、体格检查站、基本操作站、临床答辩站。考虑到临床工作繁忙,以上四站采取分别考核评分,统一汇总计分的方式,总分为100分,不严格规定四站的先后考核顺序,临床科室可以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部分考核即可。要求考核不脱离患者,充分反映研究生的实际临床能力水平。各站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1)病历书写站(占总成绩的30%) 根据临床科室实际情况,选择新入院的患者作为病史采集对象,完成问诊及常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结束后研究生在60分钟内完成临床大病历书写,做出诊断,并给予初步治疗意见。
(2)体格检查站(占总成绩的20%) 此站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病史采集时所做的体格检查(检查患者)和随机抽签确定的体格检查项目(同学互查),两部分分值各10分。后者是将全身体格检查项目(去除外生殖器和肛门直肠检查)共计177项,根据难易程度分为5 分题、3分题和2 分题,由学生二人一组相互扮作病人,然后在各类分值的题目中随机抽取1 道试题进行考核。
(3)基本操作站(占总成绩的20%) 此站分为中医和西医两部分,中医基本操作包括刺法、灸法、推拿手法、中医脉诊(必考)、舌诊(必考)、经典条文背诵(必考)、中药饮片的辨识(必考)。西医基本操作包括缝针、打结、戴手套、穿手术衣、换药、插胃管、心肺复苏、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等临床操作。学生在中西医基本操作站除必考项外另各抽取1 个项目进行考核。
(4)临床答辩站(占总成绩的30%) 围绕采集病史的患者进行考核,内容分中医和西医两类。中医内容包括该患者的中医治疗思路、理法方药与类证鉴别等,西医内容包括该病的临床表现、所需实验室检查及检查结果分析、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判断等。考核专家提问,研究生当场回答。
学生每站考核完后五名考核小组成员当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考生该站的成绩。每站满分100分,60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低于60 分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成绩仍不合格将不能进入下阶段临床训练。最终考核成绩按照各站成绩乘以各站的得分权重来计算,纳入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并与奖学金评定挂钩。
3 结果
我院是在2013年和2014年运用“四站式”考核模式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技能,2013年参与考核的是2010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和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2014年参与考核的是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和2012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我们分别将改革前2009级、改革后2010级、2011级毕业临床能力考核成绩(简称毕业成绩)做了比较,可以发现2010级、2011级毕业成绩与2009级毕业成绩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2011级毕业成绩均值稍高于2010级毕业成绩,但无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详见表1、2、3。
表1 2009级与2010级成绩比较
表2 2009级与2011级成绩比较
表3 2010级与2011级成绩比较
4 结果分析
(1)我院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总体通过率较好,无未通过考核的研究生。(2)改革后的考试成绩均较改革前的成绩有显著性提高,可见严谨科学的考核制度能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2011级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均采取改良的“四站式”考核模式,而2010级研究生仅毕业能力考核采取改革后的模式,2011级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均值较2010级稍有提高,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提示我们考核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在下次考核中才取得更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持续有效的严格考核模式是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强临床能力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5 讨论
(1)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从基础知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考核评价,兼顾中医能力和西医能力考查,较全面地反映出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
(2)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不脱离患者,又不完全依恋患者,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医疗环境下,使研究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既不脱离患者又得到充分训练,两者相互补充,使考核更具可操作性,考核结果更能真实反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但在考核难度和考核方式上还有改进空间,在评分细则上也需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
(3)中医学“易学而难深”。四大经典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熟读经典是掌握中医辩证思维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现行中医院病房多是中西医并用的诊疗模式,研究生需要掌握中医技能和西医技能,而日常实践往往不注重中医药辨证思维的培养,缺乏对中药的认知和使用体会。本研究的考核中适当增加对经典条文及常用中草药的考核,对研究生的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不失为适当引导。
(4)受限于考核资料和人力资源的短缺,目前尚无分站得分差异及各学科间得分差异的统计学分析,今后需在这两方面做出细致全面的统计学分析及评价,找出制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
中医研究生培养是中医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是中医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想真正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的管理应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合理的考核模式,严格的考核制度不失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考核模式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对研究生中西医基本技能和辨证思维的考核,使研究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主动学习意识,以考促学,是优秀中医人才培养的有效督促手段。中医学博大精深,只有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以考核促学习,力求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摘 要: 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对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构建良好医疗环境、适应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中医研究生职业道德意识;立足中医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中医研究生综合素质三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中医研究生 素质 教育
中医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打造合格的中医人才,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品行、过硬的临床诊疗技能和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贡献。近年来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地膨胀,但是质量已不能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在中医药高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中医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适应社会能力差等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有效创新中医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中医研究生职业道德意识
医学研究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乎生命、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主要侧重于医学技能教育,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医德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再加上我国现行医疗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和工作积极性,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障碍[1]。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素质的教育尤为关键。
高校方面不仅要开展促进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的理论学习,还要重视典型示范教育以及加强医德临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最终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精神与高尚医德的高素质人才。
二、立足中医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
1.深化中医经典的学习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华所在,熟读中医经典是每个中医学子所具备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多照搬西医院校,在本科阶段,学生仅有1/3时间学习中医知识[2],由于学时有限,经典课程仅有少量原文要求背诵,以致学生经典知识匮乏,不够扎实,学完之后很多学生甚至都背不出经典条文。研究生阶段,由于科研课题、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压力,使得目前中医研究生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经典,领会精髓,这样就很难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高校方面应根据中医院校自身的特点,本科阶段就应该加大中医经典课时量,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老师方面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素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知识的兴趣;学生自身方面要时刻保持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熟读经典,掌握中医经典知识的真正内涵, 更好地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2.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校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中医研究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浮躁,认为科研素质的培养对临床医生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没有作用,再加上有些中医导师本身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运用以及指导并不深入,最终导致中医研究生不能踏踏实实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科研质量不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量较少的现象。
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采取奖惩制度,以的质量和数量来评价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严格考核毕业论文的答辩,以提高中医研究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多重视科学研究,形成科学的科研思维,更好的为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主导作用。
3.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
高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估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有些带教老师为减少医疗纠纷,很少给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据调查,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研究生主要是写病历、安排患者做各种检查等一些琐碎事务,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知识就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对自己的临床技能没有信心,严重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
高校和医院方面应将临床技能培训规范化,研究生中期考核、出科考核和定期临床技能考核严格化,建立明确的考核量化标准并严格实施[3],同时要规律开展床旁教学、示范查房等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导师方面应提高自身的临床中医诊疗水平,使学生在其言传身教下熟练掌握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同时多给学生创造临床操作机会;学生自身方面应扎实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勤于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武装自己,取得导师和患者的信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临床实践操作机会。
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中医研究生综合素质
当今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医学生具备关爱患者、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医患关系来说,据统计,当前80%的医疗纠纷不是由技术性因素引起的,因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占60%以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良好的沟通是产生信任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医者与患者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高校方面可以设置合理的人文课程教育,使中医研究生真正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意识,系统学习人文知识;导师方面应注重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如在诊断治疗中如何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科学的将医学人文知识与社会内容、临床医学内容进行融会。
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中医院校的最终目标,全面加强中医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为培养中医药高校人才找出更加有效可行的措施。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校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的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思想不巩固、缺少临床经验等状况,提出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融汇中西医,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同时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及牢固的专业思想观;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其掌握与家属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强的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中医内科学继承、发展、创新。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华的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来发挥中医的优势,是目前中医内科的导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校中医内科研究生来源大致可分为:①中医本科生直接考研;②从其他学科转来(如本科是针灸推拿、中药专业考研到内科);③从临床考入(多数是其他专业)。因此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着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经验等先天不足的状况。要使中医内科得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关键。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人才,应该就在这些人员中产生。我们认为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融通中西医学
我校部分研究生对中、西医基础课程并不重视,况且其中还有其他专业考入的学生,故往往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其中医基础并不扎实,现代医学的基础则更薄弱。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均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做为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现代医学基础做为必修课。只有系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融会贯通中西医,才能体会到中医的优势,寻找到本学科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学好中医;并且在内科临床碰到急危重症时,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内科学尤其是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当前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社会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医生应更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中医内科研究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不为名利而动,培养“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才能潜心学术,专于临床[1]。
3 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越发丰富的社会现状下,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及个人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及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做腰穿、腹穿时,患者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操作前必须和患者交待清楚所有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医生的操作准确、熟练,才不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其次,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如面部的望诊,面色的红、白、黄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黄、腻、滑;要仔细观察,从中寻找临床诊断依据、疾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而临床思辨能力则是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重点培养之处,中医内科诊病,必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达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患者咳痰量多,质地粘稠,苔白厚腻,本应是二陈汤之证,但大便却是干结的;又有患者外感高热,咽红充血,却又大便稀溏;这些都需要对临床所得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得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带教过程中,如不能在当时指导学生,也应在诊后向其讲明,并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能力,使中医内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本职工作,与临床无缝接轨。
4 教会学生与患者、家属沟通
临床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遇到患者和家属对某些情况的不理解,而出现沟通障碍,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委屈,这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去理解他们的心情,用最恰当的态度和语言与其交流。有些患者病史较长,需长时间用药,医生有必要反复进行解释和指导服药,我们在后期先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指导,若不全面要及时予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各种疾病的熟悉程度。带教时,导师还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家属,真正做到无论富贵贫贱“皆如至亲”。
5 培养中医内科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既有临床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到了临床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具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潜质,经过若干年能在本学科载露头角,带领学科前进,这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①要培养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的技巧,通过文献检索,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以提高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②培养学生从临床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新方法,激发科研思维灵感,寻找新的科研课题;③在现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励其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设想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型人才[2]。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诊疗手段相结合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才,如此才能使祖国医学不断发展,才能惠及于民。其次,无论是研究生的理论授课还是临床教学,都要沿着一条主线来完成,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祖国医学不断完善、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和职场需求的变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更加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本文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增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不仅具有高素质学术水平,而且具有较强医疗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来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其国际化交流实践能力,应该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下文简称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纷纷对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仍以公共外语为主导,没有突出专业性的特点,这显然不符合用人市场及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符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职场的需要。
根据一项对中医药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被访者认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不当,其中多数认为应当增加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翻译课程方面的比例[1]。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英语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学习,能够查阅相关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用英文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其职场竞争力。由此看来,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努力探索出符合毕业生职场需求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
1.2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近几年来,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中医药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举办,在境外设立中医药教学点,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教育及中医药科技、文化、学术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急需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高层次的研究生责无旁贷将成为这股国际潮流中的生力军,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1.3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改革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英语教学。以我校为例,目前研究生一年级英语课开设了英语精度、听力和口语课,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一议题在我校2013级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学生普遍希望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专业背景更一致,因此在研究生中集中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2.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来源更复杂:有的是应届生,有的是往届生;有的来自农村,还有的来自大城市。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有些学生,尤其是工作多年又重返校园的学生,由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英语水平已经大大降低[2]。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明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目的。
中医药研究生职场需求的变化及中医药国际化的要求与英语教学现状的矛盾决定了英语教学改革应始终围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这也契合了教育部的大纲要求。
3.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生群体,实施分级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和层次化,是各个院校普遍推崇的一项改革,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参考其他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实施如下分类分级教学:学生入学时,以听说读写水平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级,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以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为主,可选修部分专业英语课程;第二个层次为提高级,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3.2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部分经过十多年基础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来说,英文是几乎贯穿始终的一门主课。以我校为例,研究生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多达108学时,平均占各个专业1/3学时。尽管如此,学生依然抱怨还是没能掌握英文这门语言,不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指导,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多年学习语言的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第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这项改革应建立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之上。对于英语水平不高,处于基础级的学生,要侧重于强化基础,适当增加听说比例,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加大全外语授课比重,注重听说训练,引入外籍教师授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当代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报告,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并组织学生讨论。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广播电视资源,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电影、电视和广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和口语练习范本,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语角、英语协会等,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3.3实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课程方面,可开设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外文文献检索、科技英语论文写作等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开设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供学生选修。通过这些课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表达、翻译与写作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作用,制作内容充实、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和双语教学网站,作为对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扩大专业英语阅读量,加强练习。教学中还可引入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结合临床或科研实践,模拟学术论坛、视频会议等,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英语表达专业学科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4加快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
中医药院校推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教材。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建议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组织力量,编写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听说、阅读、写译等系列教材。决定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师资,特别是双语教学队伍的素质。为此,应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开展公开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5充分发挥国际合作资源,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全国中医药院校与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院校的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能够为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以我校为例,我校每年接受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短训生,学生临床见习需要配备一批过硬的翻译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中医专业研究生,通过实践,学生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与境外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借助这些平台,我校将试点在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中组建国际精英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践,从更高和更广的层次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这些举措,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3.6建立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
考试方法不能与教学目标匹配,就会失去其监控作用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单纯以四六级“一把尺”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显然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应拓宽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形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除期末卷面成绩外,还应结合其平时表现,如课堂演讲、提交论文,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另外,考试中可以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摸索中医院校英语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才能抓住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摘要:本文借转化医学的兴起,结合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科技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现代中医学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问题。认为应顺应转化医学的要求,医学临床研究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临床知识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更要注重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些措施及方法来培养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摘要:文章介绍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背景、存在问题及具体解决办法,对全省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医类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现结合吉林省及我校情况,将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以总结,以期为工作推广提供依据。
1.背景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毕业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形式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卫生部出台,与前者之间衔接不够,相关制度间有所重叠又不统一;同时二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医院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而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可允许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却仍要再经过3年的培养。因此为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培养中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在上海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验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4个相结合”和“4证合一”的改革思路与做法,但两种制度的结合仍然存在若干冲突和矛盾,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考虑较少。
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001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及培养。2013年经请示,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学位办已批准为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单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制定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为吉林省推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2.1明确报名条件,做好新培养模式宣传
在改革试点中,始终紧抓改革关键点,一定是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报名人员必须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医学本科的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培训人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相结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轮训不少于33个月,因此被招录的学员在9月份须进入轮训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通过网站、发放宣传页、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传,使考生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报名、招录及进入基地轮训的时间问题。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导者,导师是否积极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对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基地通过宣传板展出、会议政策讲解、导师培训等形式在导师中做好宣传,使导师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学员)学习与实践。
2.2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培养模式开展
为保证各项工作资金用度,对新培养模式的运行申请划拨专项经费,做好资金预算,学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进入基地,接受面对面理论授课、网络自学、临床轮训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训基地临床实践氛围很浓,很少有理论授课的专门教室,因此有必要开设专用教室、专门网络课程平台,保证学员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用宿舍,保证培训时间要求与学员生活;首批学员在改革试点阶段独立成班,他们有着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经历与须解决的事宜,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门负责人,保证学员管理、上下沟通与服务;学员相关科室轮训占据了临床轮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规范带教教师带教形式与程序、提高带教质量才能保证学员培养质量。
2.3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新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线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决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线专门负责人、培训基地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与学位办项目负责人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事宜难易、涉猎层面等情况分别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2.4采取多元培养方式实现“二个相结合”
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在晚间及周末面对面讲授或使用网络平台自学,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各个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医院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和各项考核,研究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长春中医药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试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在临床轮训过程中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夯实临床基本技能;中医的传承教育是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体现师承的重要性,因此对学员在培养中要求每周跟随导师出诊一次。实现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通过以上培养方式使学员达到二者要求的专业素质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试点中,要求做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在我省的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达到各自标准分别获得相应认定,取得不同证书,同时达到标准获得四证。此举能推动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能保证稳定性。
3.总结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与实践是大势所趋,中医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对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摘要:中期考核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中期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利于及时调整研究生后期的培养方案,以达到动态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目标。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量化反映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尤其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建立健全针对性强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定量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化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
关键词:中期考核;培养质量;中医药;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之一。随着社会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目前对中医药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监控手段,中期考核在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自1995年开始实行中期考核,并修订多次。近年来为解决因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培养质量下滑这一共性问题,2008年再次讨论修订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新办法突出“合理、量化、创新、求实”的考核原则,至今已按新的《考核办法》实施四年,对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起积极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指导思想
中期考核旨在通过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实行鼓励与淘汰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激励研究生努力学习,积极竞争,迅速成才,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使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时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的要求,对少数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尽早做出妥善处理。
二、组织方式
采取“收放结合”的方式,“收”指研究生处负责组织,集中安排所有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考务工作。“放”指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专业课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由各二级培养单位与导师负责,各二级培养单位成立中期考核专家组,按学科划分原则,硕士生考核专家组由3~5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博士生考核专家组由5~7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组成。同时要求各二级培养单位研究生相关管理人员、导师要认真对待,精心组织,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三、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是整个考核的核心内容,在指标量化的过程中合理分配权重,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学位)与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的培养。除思想政治表现(权重为10%)、课程学习成绩(权重为30%)、培养环节(权重为20%)、身心状况(权重为10%)等常规考核指标外,将研究生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申报,独立申报各级别研究生创新课题,参与各种教学、教改、科研成果奖,参与SCI论文撰写与发表,参与发明、专利申请,积极参与较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临床类权重为25%,非临床类为30%),执业医师证(临床类研究生权重为5%,专业学位类研究生必须取得)的获得等也纳入本次考核内容。
四、考核判定标准
中期考核结果设优秀(综合评估成绩在90分以上)、良好(综合评估成绩在75~90分)、合格(综合评估成绩在60~75分)、不合格(综合评估成绩在60分以下)四个等级。
五、考核对象
进入第四学期的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
六、结果与分析
下表是对我校2009届248名硕士、40名博士,2010届242名硕士、41名博士,2011届274名硕士、44名博士,2012届253名硕士,45名博士实行新中期考核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2009届研究生执行原中期考核办法,2010届以后执行新修订中期考核办法)。
表1~4显示:研究生学位成绩,数作为中期考核一项常规指标,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前(2009届)与新办法后(2010―2012届)变化不甚明显,但稳中有升,表明研究生与管理部门对学位成绩与重要性的意识已达成一致。
表5、6显示:研究生的人均影响因子在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前后变化非常明显,且逐年上升,提示新办法实施对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基础上注重质量,鼓励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表5~8显示:研究生的人均影响因子,参与成果、专利在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前后变化非常明显,且逐年上升,提示新办法实施对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基础上注重质量,鼓励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通过成果、专利的申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表9显示: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后(2010~2012届)硕士研究生答辩前执业医师通过率显著提高,体现新考核办法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强调临床动手能力目的。
七、讨论
1.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培养质量的现状及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问题。首先,研究生招生仍采用考试录取,也就是理论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是否被录取,这只部分反映考生的理论学业水平,会导致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存在;其次,整体评价指标缺乏普遍适用性,个性化与特色化不明显;再次就是研究生培养中缺乏竞争与淘汰机制,学位授予过程中缺乏质量监督与评估标准。
2.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性。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检查指导,推动研究生前半程教育教学工作;优胜劣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督促,提高科研成果的层次与水平。
3.我校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对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分析。新中期考核办法实行后较大程度解决了认识滞后的问题,各二级培养单位与导师逐渐转变观念,注意引导并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研究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学术相关的活动。逐步完善我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定量评估指标,规范我校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后期培养制度,加强我校研究生教学实践管理,提我校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4.问题与思考。经过几年的中期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较少,这很可能会导致研究生对中期考核流于形式,难以调动研究生与导师的主观能动性等。如何处理共性与个性,主流学科与弱势学科的关系有待我们研究生管理部门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考评结果服务于人才培养及如何通过已毕业研究生社会实践后发现问题,反哺教学管理也是我们思考问题之一。
摘 要 多年来,中医学、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瑰宝,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中医药院校共有24所,其发展具有特殊性,从全国范围看,“211工程”中医药类院校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1所,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相对缓慢。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需要中医药院校管理者尽快调整工作思路,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别是中医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结合当前现有科研状况基础,从管理模式、制度建设、导师团队建设、科研产业建设、传统文化弘扬等角度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一流中医药人才。本文以X大学研究生培养为例,为相关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过程管理
我国自1978年开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新时期的发展给中医药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医药人才值得中医药院校管理者思考,现就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1 重视传统文化培养
1.1 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中医药院校的主干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两门学科。中医学专业虽文理兼招,但绝大多数学生为理科生,中药学专业则全部为理科生,从某种程度上看,理科学生普遍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有一些欠缺,人文知识背景薄弱。这对中医药学生学习中医传统辩证思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医思维相对模糊,甚至部分学生对中医理论将信将疑。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经过四到五年的学习,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中医思维,但研究生期间学业繁重,科研任务多,很多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对传统文化继续学习。而研究生课程多为半年到一年,课时有限,部分学生虽然在中医院校学习了七至八年,但很多基础理论并没有搞清楚。从全国范围看,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还不够完善,课程开设门数少,学时不足,学分低,没有成型的教学大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2 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目标与思路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院校、中医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要求中医药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宽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刻苦钻研的科学意志,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为中医药人才的管理者、培养者,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第一导向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对中医药研究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思维模式、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加强国学经典选读宣传。①以往的培养模式下,很多跨学科考入、中医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听不懂讲授内容,导致对传统经典课程排斥,上课不积极,学习效率低下。近年来,X大学提升了研究生必修课程内经、金匮、伤寒、温病的地位,加大了考核力度,提高了考试难度。这一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经过几年的课程调整,对传统四大经典课程的强化学习,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在尽快地赶上来,重视经典的研习。然而,对于古代哲学、史医古文等课程,学生学习兴致还比较低,未来希望通过各种导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目前“重临床,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的思维惯式。此外,大学语文课程不但要在本科开展,研究生阶段也不能忽视,特别是中医人才需经常阅读古文献,语文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作为管理部门,要迅速调整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
2 培养国际化思维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从1978年发展至今,仅三十余年。从世界范围看,除中国大陆外,中医发展成规模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而中国大陆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方面还相对落后。
2.1 造成中医药在世界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美国、欧洲的教育已经迈入全球化轨道。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不被落下,必须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这给我们教育行业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在开发教育市场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我国学习。近些年来,陆续有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学生来中医药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现有情况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大部分境外学生还主要集中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相对偏少,学习的专业主要以针灸推拿学为主,学习其他专业的人数不多。
2.2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医针灸技术已走出国门40年,且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已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陆续对针灸、中医立法,这是中医发展成功的方面。②我国针灸行业已初步迈入国际化轨道,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但中医其他方向还有待突破。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到美国、欧洲攻读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整体发展的态势是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的还远远不够,这就很难保证指导教师指导其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视野。例如,X大学聘用外籍教师数量很小,思维还停留在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语言课,这和国外的大学教育国际化思维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的普通大学,会有超过20%的外籍教师,把全球最先进的知识带到课堂。针对这种情况,X大学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推行教育国际化。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到国外大学做交流。随着新一批教师归国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势必会给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增添新的力量。X大学鼓励研究生参加中外短期交流项目,把中医思想带到国外,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共同学习、交流。我们的学生也尽可能把更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以促进中医药的长期发展。实施短期讲学计划,根据学科课程建设需要,聘请一些国际知名的中医学专家,包括外国专家、在国外科研一线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外籍华人,来校进行讲学。师生可以不出国门,快速、直接了解到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熟悉国外教授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学科前沿。③课程进修方面,鼓励师生出国培训,对研究生在国外学习的经历,X大学已着手与其他院校签订学分互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出国深造起到了鼓励和促进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3.1 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科研能力迫在眉睫
借鉴综合性大学经验,培养中医药学研究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实践的能力。第一阶段,加大基础课学习力度。第二阶段,尽早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药发展前沿,做好基础研究,锻炼研究生动手能力。第三阶段,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学实验或临床科研毕业论文。鼓励研究生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在科研课题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以及科研检验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④
3.2 中医科研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医研究生的科研还停留在以完成一个课题、发表一篇论文作为科研的终点,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科研没有止境,中医的科研也才刚刚起步,中医研究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个课题完成后还要继续申报、完成下一个课题,课题结题后仍然需要后续的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一个问题上奋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有一定的成就。中医人要刻苦研究,正确对待科研中的得失,才能使中医可持续发展下去。
4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重视临床应用教育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要区别对待。前者致力于培养高明的临床医生;而后者,除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外,仅有少部分人未来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走入了中医教学和临床单位。因此,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中医临床医生,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为将来做一名卓越医师打好基础。⑤
总之,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中医药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化思维、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结合当前现有科研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中医人才。
摘 要: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本文从课程设置,科研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导师职责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我校创新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期望能够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借鉴,为进一步探索更加合适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是中药行业分析类拔尖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当代研究生培养核心,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1]。我校药物分析专业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第一个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之一,数十年来我校药物分析教研组全体老师一直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国家政策为契机全新全意的致力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结合我校药物分析硕士的培养经验,深入探讨了创新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
1 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育思维
创新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问题提出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以创新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依据中药学一级学科及其项下二级学科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为根基,专业知识为主体,外延知识为扩展”的原则,将课堂知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构建中医药院校药物分析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主要针对药物分析硕士专业涉及的基本常识,如中药化学、中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现代高等仪器分析等课程。这些知识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够很好的锻炼研究生收集信息和对信息的总结分类能力。
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提高药物分析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体内药物分析、现代药物分析导论、药物分析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的重点在于引领研究生开启科研思路,正确引导研究生对已知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课堂教育的主体。
第二,转变教育思维,实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创新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方式上,学科始终坚持“研究生为主体,任课老师参与指导”原则,研究生为主体就是指在规定的课时任务内,由研究生分组讨论做课时计划,并收集资料,相互讲解,讨论,任教老师对内容范围、深度、广度进行规定、监督、指导,根据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体系极大的提升了研究生参与的主动性,责任感,巩固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研究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求学态度。
2 搭建创新研究平台,引入竞争机制
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目的主要是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通过科研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研究生实践教学安排了两年时间,相较培养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第一,竞争平台的搭建。竞争平台是指在整个研究生中以团体或以课题为单位建立起来实时考核评估竞争机制,以研究生内部交流和阶段总结为主要形式,以课题阶段性进展为主要展示内容,以研究生主体质疑问答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起来的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积极性的大平台。该平台建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研究生实践培养中的积极性,还能锻炼研究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给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极大的拓宽了研究生知识领域。
第二,创新研究平台的搭建。创新研究平台的搭建是研究生后两年实践教学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以本学科为例,自2008年来先后成功建立了中药质量分析、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中药质量标准与药效物质基础三个校级创新研究平台,2009年又成功申报了河南省高校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学校方面则以科研处和研究生处为主导,设立“苗圃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基金”等专项创新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团队创新、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构建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科研创新平台,极大的促进了校内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青年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启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智慧[2]。
同时,学院设立有分析测试中心、药理开放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开放实验平台,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提供较好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条件,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
第三,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浓厚的学术氛围[3]。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可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拓展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研究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4]。通过组织研究生代表或团体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学术交流或知识学术竞赛,邀请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到我院讲学,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药学类研究生暑期学术交流培训班等形式,使研究生充分了解有关药物分析的国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掌握和了解国外最新成果,从而极大的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
3 充分发挥导师职责,加强导师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解决重大研究课题的法宝[5]。要培养的创新能力的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作为导师首先就要具有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学科前沿有深入研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环境,将学生带到创新领域,才能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吸取各个导师之长,使各个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带出新一代的,有完整知识结构的研究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结构[6]。
4 结论
研究生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军群体,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对未来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7]。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要从研究生本身出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合理安排研究生课堂教学课程,搭建适合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育创新平台,重视研究生个体发展,才能充分的发挥研究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我们要在创新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措施、新途径。
[摘要]中医妇科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教育。研究如何提高中医妇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妇科研究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坚持德艺并重、中西汇通和双向培养三个原则,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妇科人才,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中医;妇科;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庞秋华(1979―),女,广西贵港人,博士,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讲师;林寒梅(1963―),女,广西合浦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主任,教授;黄巍(1975―),男,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副主任,副教授。
一、德艺并重,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医妇科人才
一名医生,除了需要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医学技术,还需要有仁爱的思想品德。妇科常见病有盆腔炎、不孕症、先兆流产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身体生理健康,还影响家庭的稳定性及幸福感。因此,多数妇科患者具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情绪忧虑,我们在临床上不仅应耐心治疗其生理疾病,还需要时时安慰,减轻其心理忧虑,使其坚持配合治疗。而对病人的关怀安慰,需要我们具有仁爱的品德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时,需从思想上强化妇科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医妇科人才。德,指道德;艺,指才能、技艺;德艺双馨者,指德艺兼优的医生。医学乃仁心仁术。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医家孙思邈就已经给我们注入这样的思想: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是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这一点与美国医生E.L.Trudeau的理念有共同之处。“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是E.L.Trudeau在撒拉纳克湖畔的墓志铭,意思是告诉患者,面对疾病,有时医生也无计可施,但我们会尽力关爱你们。也就是说,即使无法治愈患者的疾病,医生也应该努力解除他们的苦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因此,我们在培养妇科研究生时,应加强社会责任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即让学生在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非凡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我们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咨询、义务检查、卫生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科研、临床及日常生活中树立诚信观念,加强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兼具“仁心”与“仁术”的现代优秀医生。
二、中西汇通,培养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能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交叉、渗透,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医妇科研究生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良好的妇科临床操作技能,还要掌握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中西汇通,即将中西医经典理论、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理论、技术联系汇通,才能在临床和科研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中医妇科研究生而言,具备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能力是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方面,他们应熟读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妇科名家医案及医著。鼓励研究生跟随名老中医出诊学习,撰写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及临床经验。西医方面,他们应熟悉妇科常见疾病西医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案及治疗机理,还应熟悉现代实验方法及测量方法,包括细胞生物学技术、基因检测、电镜等,如PCR技术、蛋白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量等。中西医融会贯通,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原广西中医学院)为例,该校有四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附属瑞康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各1个),这些实验室均是先进的生化实验室,具有成熟的细胞培养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我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医院与学校联合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让学生结合其研究生论文研究方向采用当时本学科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法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若想设计一份好的科研项目,必须是融合了中医经典内容和现代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将中医妇科疾病病因病机、辩证方法、中医症候诊断及治疗与现代医学病因病理及治疗相结合,将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中医学的科研及临床实践中。
三、双向培养,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同样重要
目前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出现片面强调临床或科研的问题。科研型研究生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成果难以在临床中应用推广;而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科研思维,无法在临床工作中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因此,我们应采取双向培养的方式,同时提高中医妇科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忽视学生科研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他们是将来推动医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不能忽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科研为临床服务,先进的科研成果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临床,从而推动临床的进步。因此,在中医妇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应将科研培养与临床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应该鼓励他们多阅读文献,利用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如中国知网、PubMed等了解本专科疾病研究热点、难点,熟悉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熟读中医妇科经典及名著,如《傅青主女科》《金匮要略》和《妇人规》等,以便学生在深刻掌握中医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才能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推理方法形成学术假说,大胆求索。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创新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研探讨,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病例讨论,加强与同领域科研专家人际交流合作。通过这些手段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科研及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将来推动医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1.临床技能培养
加强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强调中医妇科优势,重点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思维。当学生在门诊跟诊或在病房实习时,均让他们亲自望闻问切,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后拟方药,用药后对该方药疗效分析研讨,切实提高学生中医诊疗水平。第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妇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小手术,如人流术、后穹窿穿刺术、诊刮术、子宫输卵管通液术等。第三,让学生掌握妇科常见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案及辅助诊断检查方法,如不孕症监测排卵、子宫输卵管造影、性激素六项等。
2.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是让学生用专业理论和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的分析、逻辑推理、诊断和鉴别的能力。我科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与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法的综合,采取“案例和问题”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教学。案例讨论学习每两周举行一次。收集近两周妇科疑难或特殊病例,由学生采集病史,把病例的特点整理打印提前交给参与讨论的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学生带着疑难问题通过教材、图书馆、互联网、参考书籍等查阅资料,对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每位学生提出各自的看法及问题。科主任及指导教师针对学生们对病例讨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该病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亦应注重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其从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发现科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形成学术假说,进而大胆设计科研方案实验求证。科研课题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临床与科研双向培养,可构架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使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推动医学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德艺并重、中西汇通和双向培养的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妇科接班人,推动医学临床和科研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