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2 09:23: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中班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及教育建议

[摘要]本研究以南京市62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图片指认测试图》和自编《图画故事阅读理解测试题》为研究工具,探讨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现:(1)幼儿对词义理解准确与否是影响其口语词汇广度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2)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的理解优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对故事表层内容的理解明显优于对故事深层内容的理解。(3)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口语词汇广度水平能够预测其阅读能力成绩。为提高幼儿阅读能力,早期教育工作者宜采取多种方式。如游戏化形式,帮助幼儿提高词汇广度,要关注幼儿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并给予正确引导。

[关键词]中班幼儿;词汇广度水平;阅读理解;相关性

当前,国内外幼教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幼儿正处于单个字词的阅读阶段,其口语词汇水平对阅读能力的影响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阅读教育委员会的研究者们根据过去20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儿童词汇的丰富性是其阅读乃至学习能力展的基础。以Nation K为代表的研究者们通过对幼儿口语词汇水平所作的调查现,除了智力水平之外,口语词汇水平是儿童阅读能力和单词认读水平的有效预测因素;C2JAnderson R C和Freebodv P等研究者对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的阅读能力测试则表明词汇量较大的儿童成绩更好。Vellution F和Scanlon D等研究者现,幼儿早期词汇展不足会导致个体后期的阅读困难,而对其进行训练矫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阅读能力。国内余晓琦的研究现,3~6岁幼儿口语水平与早期阅读能力总体呈显著正相关。李林慧的研究也现,3-6岁幼儿的阅读能力与口头语言的展水平存在相关性,与3岁幼儿相比,4-6岁幼儿阅读成绩的提高与其口语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其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本研究拟进一步调查幼儿口语词汇的丰富程度、阅读能力及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从提高幼儿的口语词汇广度水平着手帮助幼儿提高早期阅读能力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者选取江苏南京市62名家庭背景及智力水平相当的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儿童词汇研究者Li Sheng博士同意后,使用其《儿童图片指认测试图》对幼儿的口语词汇广度进行测量;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目的和测试对象的年龄特点,用自编阅读能力测试工具《图画故事阅读理解测试题》进行测量。其中,Li Sheng博士的测试图内部一致性系数高达0.8,表明信度良好;自编测试题在正式测试前经过两次小范围预测查,并根据预测查结果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调整。研究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儿童图片指认测试图》含65个刺激词语和65组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图片,每组图片有4张小图片,它们与刺激词语的关系由序号1-4分别为完全相同、语义相关、语音相关和完全无关。幼儿指认出一张与刺激词语含义完全相同的图片得1分,指认其他则计0分。如下图所示,刺激词语为“米饭”,幼儿指认序号3的小图则计1分。口语词汇广度测验满分为65×1=65分。

统计表明,绝大多数被试幼儿能正确指认三分之二以上的图片,表明幼儿的口语词汇广度水平比较高,即口语词汇量比较丰富。

研究者还选取部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幼儿的口语词汇水平进行考察,考察所得的情况可归为:(1)“自造词命名”,例如幼儿s将“梯形”命名为“大方形”,幼儿D将“三角形”命名为“三角尖”;(2)“张冠李戴命名”,例如幼儿Q把戴帽子“防晒”命名为“防止照明”,幼儿R将钢琴的黑自琴键命名为“白色的长方形”和“黑色的长方形”;(3)“无法命名”,例如幼JLW把“山”描述为“下面一横,旁边有一斜,上面有一点尖”,幼儿Z在向研究者描述“飞机”时,手忙脚乱地一边比划一边说:“就是这样、这样的,然后这边再有两个这样的东西……”

幼儿在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时之所以出现“自造词命名”“张冠李戴命名”或“无法命名”等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试想,如果幼儿从来没有听说过“琴键”这个词汇,那么即使他知道这个东西是钢琴的一部分,也只能根据其形状和颜色等,从自己已掌握的口语词汇中寻找或者创作出一个“名字”。就整体而言,幼儿已掌握的口语词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占多数,虚词较少。

为进一步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者对幼儿在口语词汇广度测试中出现的错误类型作了统计分析。统计表明,被试幼儿在口语词汇广度测试中出现的三种错误类型按比例依次为:语义错误(9.78%)、语音错误(3.72%)、完全无关错误(1.44%)。由此可知,语义错误是影响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测试成绩的主要因素,语音错误次之,完全无关错误的影响最小。因此,我们认为,对词义的理解准确与否是影响幼儿词汇广度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

(二)幼儿阅读能力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对幼儿阅读能力的考察包括对故事结构和故事内容的理解两部分,被试幼儿阅读测试得分情况见表1。

1.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的理解

统计表明,有30.65%的幼儿能说出1-2个故事结构要素,46.77%的幼儿能说出3-4个故事结构要素,22.58%的幼儿可以说出5-6个故事结构要素,表明被试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的理解情况较好。

为进一步分析幼儿对故事结构要素的掌握情况,研究者统计分析了幼儿在自主叙述图画故事书《蚂蚁和西瓜》时对故事结构要素的理解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故事结构要素按幼儿的理解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角色、解决方法、结局、引事件、目标/问题、背景。进一步分析幼儿所使用的讲述语料现,大部分幼儿没有“背景”意识。

2.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本研究对幼儿故事内容理解能力的考察分两个不同的层次,即对故事表层内容的理解和对故事深层内容的理解。

统计表明,幼儿对故事表层内容没有出现完全不理解的情况。对于故事深层内容,则有17.74%的幼儿完全不理解,有41.94%的幼儿处于较低的理解水平,11.92%的幼儿有较高的理解水平。这说明被试幼儿对故事表层内容的理解明显优于对深层内容,例如主题、推论、预测等的理解。

(三)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情况

1.不同口语词汇广度水平幼儿阅读能力的差异

由表3可知,处于三种不同口语词汇广度水平的幼儿在阅读能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说,口语词汇广度水平影响了幼儿的阅读成绩。

2.幼儿口语词汇广度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为深入探究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其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者对相关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028(p

(四)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对其阅读能力成绩的预测作用

研究者对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作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对这个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方差检验。统计分析表明,此项回归模型中,口语词汇广度的标准差F值=5.070,p=0.028

研究者接着考察了口语词汇广度水平对阅读能力成绩的预测作用。以被试幼儿的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为自变量,以被试幼儿的阅读能力成绩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常量=1.923,口语词汇广度=1.44。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我们可以根据被试幼儿的口语词汇广度水平粗略预测被试幼儿的阅读能力成绩。

三、研究结论

首先,中班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准确与否是影响其口语词汇广度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研究现,语义错误是中班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测试中的主要错误类型,若幼儿因对某词意义理解错误而没有正确运用该词,那么该词就不在幼儿的口语词汇广度之中。

其次,中班幼儿对故事图画书结构要素的理解优于对内容要素的理解,对故事表层内容的理解明显优于对深层内容的理解。研究现,中班幼儿对结构要素理解的平均分与标准分十分接近,但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平均分远低于其标准分。这说明中班幼儿对故事深层内容的理解水平较低。

最后,中班幼儿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口语词汇广度水平能够预测其阅读能力成绩。这一结论与国外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口语词汇是阅读能力、单词认读能力的有效预测因素”是一致的。

四、教育建议

本研究使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口语词汇广度水平与阅读能力情况及口语词汇广度水平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实践时。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幼儿提升口语词汇水平,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关注幼儿在词汇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给予指导

幼儿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空间较为狭小,这些因素使得幼儿的口语经验较为缺乏。本研究表明,幼儿在学习新词汇时容易出现语义、语音混淆错误。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在词汇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错误,并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当教师现某幼儿将“各种各样”说成“各种一样”时,就要及时告诉幼儿“一样”是“相同”的意思,形容“各不相同”要用“各样”;当某幼儿认为“手掌”就是“手套”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告诉幼儿,“手掌”和“手套”确实都有一个“手”字,也都和手有关系,但手掌和手套是不同的东西。我们要知道,如果只是要求幼儿机械地记忆词汇,而不是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词汇意义,那么这些词汇对幼儿阅读能力乃至语言能力的展没有实际意义。

(二)引导幼儿通过关键词汇理解故事结构要素和深层内容

图画故事中使用的句子多为简单句,每句约有1-3个关键词汇,如图画故事书《蚂蚁和西瓜》背景结构要素中有一个关键词汇是“炎热”,掌握这个词有助于幼儿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结构。幼儿对图画故事深层内容的理解依赖于其整体阅读水平,包括对关键词汇的掌握。教师在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前宜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在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帮助其理解这些词。

(三)多途径帮助幼儿扩大口语词汇广度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扩大口语词汇广度,如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口语词汇范例,让幼儿“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经过长期模仿有效扩大自己的词汇库;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词汇学习引导,以增加幼儿的口语词汇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词汇学习游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习得更多新词汇,并在游戏中反复使用新词汇使其成为积极词汇,以此扩大口语词汇广度。如开展“词汇联想”游戏,即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刺激词语,幼儿分组进行比赛。能由刺激词语联想出更多意义相关词语的小组为获胜方。教师还可以根据刺激词语的难易程度设计自由联想、控制联想、引导联想等不同层次的游戏。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如何对中班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但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只要幼儿教师认真负起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就能使我们的下一代都成为懂礼貌、讲文明的新人。

关键词:中班;文明礼仪;培养;教育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幼儿的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搞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1.要帮助孩子确立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

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岐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争取获得好的社会评价。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很难想象,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

2.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总的说来,要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关键时机进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孩子作出某种文明礼貌行为时,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作出了不文明礼貌的行为时,要及时加以批评指正。在孩子就有关事宜提问的时候或在孩子与自己关系十分融洽时教育,效果亦佳。

3.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一个总的原则是,以正面诱导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尤其如此,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还应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力争取得教育的最佳效益。

4.通过故事、儿歌等,萌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并且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平时讲故事时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有礼貌的故事,并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讲了"四个好朋友"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小花猫、小黄狗、小公鸡、小白兔好不好?"他们都说好。我又问:"为什么说它们好呢?"引导幼儿说出它们都有礼貌,我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表演完后,我又提议给四个好朋友贴上大苹果,因为它们都是有礼貌的好朋友。小朋友们一致同意,并高兴地拍起了小手。我趁机说:"你们要向四个好朋友学习做有礼貌的孩子,老师也给你们贴大苹果。"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朗诵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些孩子朗诵儿歌后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通过听故事,朗诵儿歌,萌发了孩子们有礼貌的思想意识。

5.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为此,我还将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比如开展娃娃家、百货超市、小餐厅的角色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接待、让座、倒茶,启发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使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欢迎光临”等来与“服务员”、“售货员”怎样交往。“爸爸”“妈妈”要关心“孩子”,“孩子”要尊重、体贴“爸爸、妈妈”等等。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了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幼儿真正养成习惯,我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晨间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鼓励他们时时刻刻这样做,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礼貌的习惯。

6.将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巩固文明礼貌习惯

为使幼儿的礼貌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并巩固下来,我还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巩固他的礼貌行为。如:喝水时不小心撒了别人一身;上洗手间时争先恐后、吃饭时碰翻了别人的碗;睡觉时和别人说话等等,这些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礼貌用语。让幼儿真实地体会到礼貌行为才是解决争执的最好办法,才能与小朋友愉快共处。当我发现幼儿不太会使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时,我就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幼儿与他人协商。如:幼儿每次从户外活动后进教室常常出现拥挤的现象,我就有意识地站在活动室的门口,开始时孩子们从户外进活动室宁肯从空隙挤过去,也不同我商量请我给他们让道。后来我就有意识地问站在我后边的小朋友:"你要走过去,可我正在门口站着,你该怎样请我让开呢?"孩子开始和我商量了:"老师,请您靠边一点,我要过去。"我立刻表扬他:"你说得多好呀!本来我站在这里是有事的,但是你这么有礼貌地和我商量,我应该叫你先走过去。"有时我也有意识地为小朋友主动让道,并使孩子明白我的意图向我致谢。多次的练习使孩子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进教室拥挤的现象减少了,而且常常会听到“你先走吧!我等一会儿。”、“谢谢你”、“不客气”等文明礼貌用语。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浅析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教育建议

摘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幼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因此,进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巩固幼儿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自我服务的意识,教给幼儿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以及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自理能力;独立性;健全人格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要求:“对于儿童的基本生活能力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机会,养成幼儿过度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根据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多数幼儿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往往只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劳动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启迪孩子的思维,而忽视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发现幼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因此进行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了解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自我服务的意识,教给幼儿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调查对象、目的和方法

1.对象

以新安镇第一幼儿园中(1)班36名幼儿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8名,女18名,男女比例各占50%)

2.目的

(1)了解幼儿在家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

(2)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情况。

(3)通过了解实施措施,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3.方法

(1)家长问卷法。通过家长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关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情况。

(2)观察法。通过教师观察幼儿在两周内每天同一时间每个幼儿各个项目情况的逐一记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发放的36份调查表全部收回,收回率达100%,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穿脱衣服鞋子:主动独立完成的20人,占55%,需要帮助的15人,占42%,不会自己穿的1人,占3%。

进餐:独立进餐的9人,占25%,需要帮助的15人,占42%,家长喂饭的12人,占33%。

盥洗:独立完成的11人,占31%,需要帮助的16人,占44%,不会自己完成的9人,占25%。

自己整理物品玩具:主动独立完成5人,占14%,需要督促帮助的15人,占41%,不会整理的16人,占44%。

2.教师观察调查结果

穿脱衣服鞋子:主动独立完成的26人,占72%,需要帮助的8人,占22%,不会独立完成的2人,占6%。

进餐:独立进餐的34人,占94%,需要帮助的2人,占6%,不会独立进餐的0人。

大小便:自己独立完成的23人,占64%,需要帮助的10人,占28%,不能独立完成的3人,占8%。

整理自己的物品:主动独立完成的30人,占83%,需要帮助的6人,占17%,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的0人。

四、调查分析

从家长问卷和教师观察调查结果看,幼儿在园的自理能力要高于在家中,说明家长平时包办代替的多一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和动作发展的特点,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幼儿在饮食进餐方面,大多数家长能够放手让幼儿自主进餐。但也有部分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事事处处包办,他们怕麻烦,怕桌子上撒饭菜,还有的家长嫌幼儿吃饭慢,忍不住接过碗筷去喂,甚至有的家长不让幼儿自己吃,每次都要亲自喂饭才放心,人为地失去了培养幼儿自主进餐的好时机,这种包办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理能力的锻炼。至使许多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在穿衣服和穿鞋方面,相对于独立进餐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家长对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自理能力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有百分之五十多的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但是不排除有的家长包办代替,不给孩子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在盥洗方面,能够独立完成洗脸、洗手、洗脚、洗屁股的幼儿只占三分之一,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完全没有独立盥洗的能力,致使幼儿产生惰性和依赖感。

培养幼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家长的观念和意识有待改变,但是也不排除在幼儿园里部分生活老师的工作方法还需要有待改进。有的生活老师由于工作繁琐、时间紧,也有的生活老师缺乏对幼儿心理活动、认知特点的了解,想图省事,对于动作慢的幼儿包办代替,不给幼儿自己锻炼的机会。

五、教育建议

1.幼儿园方面

(1)密切家园联系,促进家园互动,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利用家长早、晚送接孩子的时间,多和家长交流、沟通,改变家长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包办轻引导等陈旧教育观念,利用《家园联系册》《家园共育栏》等家园互动形式,使家长认识到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幼儿从小要学会求知而且要学会生活,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2)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和游戏材料,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在开展《娃娃家》游戏时,教师可提供给幼儿制作好的剪出扣眼、钉上纽扣的小衣服,让幼儿给娃娃穿衣服、扣纽扣,训练幼儿穿、脱衣服、解纽扣、扣纽扣的生活技能;还可以给幼儿提供用雪碧瓶剪成的两边打很多小洞眼的鞋的模型,训练幼儿给娃娃穿鞋、脱鞋、系鞋带、解鞋带的技能等一些幼儿喜爱的游戏,使幼儿在玩中掌握一些自理技能。

2.家长方面

(1)鼓励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孩子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

(2)指导孩子穿脱衣服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3)给孩子准备的衣物、鞋子等要简单实用,便于自己穿脱。

总之,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一定要积极鼓励、树立信心、持之以恒。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精心指导,细心观察,积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自我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既要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又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第一幼儿园)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如何对中班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关注孩子未来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有不少教师,只重视孩子的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行为技能的训练。长此以往,将会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中班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也有了一定的定性,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发面起到榜样、引导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从细微之处着手,对中班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呢?本人稍有体会,供广大幼教同仁参考和借鉴。

一、把行为习惯儿歌化,使孩子乐于接受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由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不好,则终生受害”。良好的卫生习惯会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孩子掌握其他能力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幼儿需要出发。我们更适合将课程进行人性、巧妙化的处理,使课程和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适合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如在中班的教学当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选择儿歌:“我是一个大橙子,小朋友们喜欢我,洗洗手,剥剥皮,营养丰富来吃我”来帮助幼儿建立讲卫生的信息;吃橙子时,让幼儿观察它的结构,它的形状;在快乐屋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橙子,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把橙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

二、不断的鼓励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加速剂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少惩罚。使他们在快乐的、积极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及时的鼓励,会使孩子对好的行为习惯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如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们在游乐场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幼儿确立这个游戏的规则,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不能随便离开队伍,”有的说:“不能把别人撞倒,”还有的说:“谁被抓住谁唱歌。”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问:“老师,到底有什么规则呢?”,我说:“小朋友说的太好了,在集体游戏中,我们要团结友爱,更要严守规则,才能取胜。还有,还要严格的听从队长的指挥。”孩子们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应该注意的行为习惯,还在愉快的游戏中,教师的表扬中做到了严格遵守。

三、尊重孩子的自尊,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日常活动是指来园、离园、进餐、睡眠、穿衣、洗理、劳动、散步、自由活动等。因为幼儿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容易忘掉行为规则,凭一时冲动行事。所以,教师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分析和研究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耐心的提醒,设计高效的活动,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加强幼儿的行为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所以,批评幼儿时,不能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又要让他受到纪律的约束;在这方面,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如: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通过讲解、讨论不讲卫生的小猪如何变干净了,引导幼儿讲卫生,勤洗手、勤洗澡的好习惯。

四、为幼儿树立榜样,逐渐影响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有个小朋友开学后每天都哭上一阵子,老师劝他等于没听见,只顾自己哭。午饭也没吃,午睡时又开始边哭边说想妈妈,这时,我把本班一个较独立的丽丽和他玩玩具,聊天。等他平静下来,我就对他说:“孩子,丽丽棒吗?”他说:“棒!”我乘此机会说:“你不知道吧,丽丽在幼儿园从来没哭过,你想也成为他那样棒的孩子吗?”他点点头。以后几天,他也会偶尔哭,但是只要提到丽丽,他就会安静下来。效果比老师枯燥的劝慰好多了。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反复练习,练习的越多,动作和习惯就越巩固。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进餐、睡眠、梳洗、生活自理等方面掌握技能、养成习惯,形成一系列好的、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强化,使之成为孩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行动。

当然,这当中需要教师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孩子的一生默默耕耘。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中班幼儿歌唱活动的教育策略

【摘 要】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内容,它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由于教师机械的引导,使得歌唱活动气氛沉闷、了无生趣,长此以往,这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逐渐就会让孩子对歌唱活动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不乐意参加歌唱活动……

【关键词】幼儿;歌唱活动;策略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内容,它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由于教师机械的引导,使得歌唱活动气氛沉闷、了无生趣,长此以往,这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逐渐就会让孩子对歌唱活动产生厌烦情绪,进而不乐意参加歌唱活动。中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其心理活动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一项活动中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虽然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实现的。那如何让歌唱活动变得有趣又生动?如何让孩子们在歌唱教学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歌唱活动中实实在在有所收获呢?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故事、绘画、游戏等教学策略,使歌唱活动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即可达到以上效果。

策略一:巧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角色,使歌唱活动故事化。

中班孩子对故事非常喜爱,百听不厌,只要一讲故事,孩子们往往听得全神贯注,巴不得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于是,我把情感类似的歌曲和故事相结合,将幼儿引领入故事情节中,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跟随故事的情节发展,自发进行歌曲的学习。

在学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我借助故事《三只小猪》将歌曲融入其中,力求创设一种温馨、充满亲情的氛围。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给学歌曲创设条件,我将故事的部分情节稍作了改编,一开始,设计了猪妈妈给三只小猪唱的摇篮曲《小乌鸦爱妈妈》的第一段,并以小猪们提出疑问“妈妈,为什么小乌鸦不吵闹、不玩耍,要急急忙忙飞回家呢?”。从而引出歌曲第二段,唱完后,又以小猪明白了小乌鸦飞回家的原因,清晰诵读第二段歌词,让幼儿无意识记忆歌词。为了烘托亲情的氛围,加了这样一段话:小猪们都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像小乌鸦一样爱妈妈,对妈妈好。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猪妈妈的这首歌一直陪伴着小猪们成长。当故事讲到小猪们各自造房子时,三只小猪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妈妈从小教他们唱的歌,于是一边造房子,一边唱着妈妈的歌。这时配上音乐范唱,孩子们完全被吸引到故事情节中,很自然的跟着老师做造房子的动作,嘴里还唱着歌。最后在大灰狼到砖头房子前设计了巩固歌曲的三个情节。第一次是大灰狼吹气,吹得没力的时候,房子里传出小猪的歌声(第一段);第二次是大灰狼跺脚,跺得脚发软的时候,房子里又传出小猪的歌声(第二段);第三是大灰狼用头去撞房子,晕头转向时,房子里传出小猪的歌声(第三段)。当三只小猪打败大灰狼,决定要盖一座大房子接妈妈来住时,我让孩子们站起来帮小猪一起齐心协力共同造大房子,孩子们情绪高涨,在歌曲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是非常投入,基本都能跟着音乐唱出歌曲了。在结尾时,我以小猪妈妈的语气问:“孩子们,你们真是孝顺的孩子,就像小乌鸦一样,那谁知道妈妈教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说出歌曲名称《小乌鸦爱妈妈》。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猪妈妈说 “孝顺的孩子”是指什么,迁移孩子已有的经验,教育幼儿懂得感恩。整个活动气氛轻松,孩子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每个环节不仅引发了幼儿内心情感的共鸣,也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

策略二:巧绘歌曲内容,使歌唱活动形象化。

中班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期,图画既能吸引孩子的眼球、锻炼幼儿观察力、思维想象力,也能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简单的图案让幼儿有更多想象空间,图文并茂让幼儿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歌词,尤其教师在设计绘画歌曲时能创设一些有趣地对话或带有挑战性的环节,不仅可以无形地牵引幼儿的好奇心,更可让整个活动充满乐趣,幼儿也容易、乐意接受。

在学习歌曲《大树妈妈》的活动中,为了引起幼儿兴趣,开场白我这样说:今天粉笔宝宝要和你们对话,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懂粉笔宝宝想说什么。这一问,孩子们立即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当画出一棵大树、妈妈脸时,孩子们自然就说出“大树妈妈”,我故意对着粉笔问“粉笔宝宝是这个意思吗?”然后做个安静、倾听的动作,并清唱第一句“大树妈妈个儿高”,对着孩子们假装惊讶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们的情绪也随之调动了起来。我也利用粉笔表示疑惑“啊?!你们真这么厉害?我得再考考你们。”就这样,孩子们一直在看看、猜猜、得到答案这样循序渐进下,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理解了歌曲内容,也对歌曲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为了巩固记忆歌词,我便和孩子们玩起了指指、说说、唱唱即粉笔宝宝为了验证孩子们的能力,任意指一个图,看谁能说出其意思,这个环节能检验孩子们对歌曲中哪些歌词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从而帮助教师根据这个环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针对性更强,重难点突出,孩子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歌曲。

策略三:巧玩游戏,使歌唱活动生活化。

中班阶段是幼儿游戏水平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不但爱玩而且会玩,游戏能力和游戏积极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玩游戏时,孩子的专注、理解和接受力是最佳的,只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巧妙地将歌曲融入其中,学唱歌曲也就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歌曲学习的不断深入进行适当创新,让幼儿保持对游戏的兴趣,以达到歌曲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学唱歌曲《卷炮仗》时,我让幼儿围成圈并按顺时针卷成一个“炮仗”,设计了点火这个环节,告诉幼儿点火很特别,必须得有音乐才能点得着,于是在幼儿都非常期待、安静的时候让幼儿听《卷炮仗》,当听到“大炮仗”三个字时,嘴里就发出“丝丝丝丝”的声音,教师拉着最后一个小朋友按逆时针方向让幼儿还原大圆圈,随后发出“啪”的一声,炮仗炸了,让孩子随意摆一个造型,比比谁的炮仗炸开后最漂亮、最特别。为了让幼儿保持对游戏的兴趣,第二次玩时,我设计了“小鸡吃虫”,加强游戏的趣味性,在炮仗炸完后,当我问“炮仗变成什么了?”,幼儿回答“炮仗变成毛毛虫了”,我便装成很怕的样子逃走,幼儿学毛毛虫的样子跟着追,我再双手变小鸡嘴,说“小鸡要吃毛毛虫了。”孩子们赶紧回到位置双手并拢假装关上门。我要求幼儿关上门后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再利用“小鸡”这一角色,制造紧张的气氛“谁发出一点声音的话,我一定能捉出这条毛毛虫的”。然后,故意说:“放首音乐来听吧,毛毛虫一定会发出声音,到时,嘿嘿……”顺势做一个捉住的动作,孩子们已完全进入游戏角色,都屏住呼吸,谁也不想第一个发出声响,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播放歌曲,孩子们不知道不觉中对歌曲熟悉起来。当幼儿对歌曲逐渐熟悉后,可适当变动游戏,如让幼儿自己唱歌曲点火;在关上门后,变成小鸡最怕毛毛虫唱歌了,而且一听《卷炮仗》就会吓跑等等,让游戏虽然小变动,却也乐趣无穷,最主要是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对学唱歌曲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教师在游戏中有的放矢,重难点的突破轻而易举,孩子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其实无论故事、绘画、游戏,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巧妙又不露痕迹地运用到歌唱活动中,孩子便会爱上歌唱活动,用心去唱歌曲了。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动手动脑”学科学

摘要:中班幼儿有巨大的好奇心,同时,较小班幼儿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在对中班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应充分发挥幼儿动手学科学的能力,培养他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探索。让科探活动“动起来”,“动动手”学科学正是幼儿最喜欢也最易接受的方式。我们的幼儿科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能敢于动手、乐于动手、善于动手,让科学探索活动不再仅仅停留于形式,而是真正地在幼儿的心底种下科学的种子。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科学记录

中班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不难发现,他们好动、特别爱做游戏但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语言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未知,各种科学现象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新《纲要》中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使其动脑,最终能主动去探索。

一、敢于动手,从身边的常见科学现象着手

与幼儿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他的一日生活,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的事物着手,让幼儿感到亲切、自然,而不是遥不可及、莫名其妙的各种科学原理。中班的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例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开展“说发现”的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在种植园地,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等等诸如此类。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有了这样精彩的发现,就更加能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科学发现变得常见,那么动手操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乐于动手,提供丰富、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

科学活动的要素就是幼儿的操作材料,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说话声、早操声等进行引题,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话”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场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如:鸟叫声、水声、雷声等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可操作的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等,然后盖紧盖子,幼儿自己使劲摇晃。采用自主游戏的方式听辨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接着教师进行“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小实验演示,进一步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最后,活动延伸,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声音“乐器”,激发幼儿自娱自乐的情趣,体验各种声响带来的愉快享受。这样的环节设置有利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听声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善于动手,巧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索和总结

1.巧用科学记录表。各科学活动区内的活动内容必须有精心的设计,让幼儿多思路、多形式去观察、探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教师请幼儿口头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一个讲的不全,就请另外的幼儿补充,一个接着一个,直到讲得教师满意为止。教师对幼儿发言的来源、对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直接证据,不加关注,科学缺失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证据的记录。教师忽视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记录,不仅不利于幼儿对当前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幼儿学习科学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幼儿科学发现和探索的兴趣。

2.重视团队合作。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多人、小组和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探索过程和总结结论。通过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中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教师以4名幼儿为一组,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和记录过程。教师提供给每组幼儿水、糖、盐水等材料,要求每组幼儿通过实验完成“水的溶解”记录表。活动中,同伴间的互助行为无形中帮助了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进行科学结果谈论时,能力强的幼儿就能说出“把糖放进水中,搅拌一下,糖就不见了,而水变甜了,所以糖是可以溶解的。”这样的思维和完整语言表达,更有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动动手可以让许多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幼儿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并能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学习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更需要善于探索和发现的创新人才。对于中班幼儿的科学教育而言,让他们“动起来”学科学,“动动手”学科学是十分必要的。幼儿能乐于动手、快乐学习,科学不再成为幼儿的负担,才是真正地在幼儿的心中萌芽。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在目标化活动区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中班幼儿任务意识

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教育的改革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快乐"和"发展"作为幼儿教育追求的两个核心价值。这里的"快乐"不仅仅是让幼儿在园时心情高兴和愉快,而且要让幼儿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成功时体验到发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和满足感。但是,仅仅快乐不是幼儿阶段教育的全部意义,还应让幼儿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在其他各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对规则感兴趣;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爱玩、会玩。而目标化的活动区的设置,既能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积极主动的特征,又能帮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体验规则,满足个性化发展与自主游戏的需求,满足他们爱玩、会玩的心理需求。

主题活动是现阶段幼儿园普遍实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强调: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为本位的,而不是以抽象出来的"学科知识"为本体的。幼儿所接触的事物通常自然地包含着多个学科领域,他们需要的是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而不是虽然精深、但却相互割裂的认识。这也正体现了新《纲要》中所提倡的各领域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因此,我尝试利用适合中班幼儿的课程模式——目标化的活动区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幼儿在目标化的活动区中完成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1.从孩子兴趣出发,生成主题活动,并分析主题活动所蕴含的中班幼儿发展目标

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可以利用幼儿已有经验,使幼儿在过程中交流,这样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内容才能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1.1 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主题教育内容,挖掘主题教育目标

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要注意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找到引导幼儿探究的方向。例如: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发现了蜗牛,悄悄带回了班,教师发现后顺应了幼儿的需求,组织幼儿开展了主题活动《蜗牛》。

1.2 从幼儿身边突发的事件、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幼儿提出的问题及困惑制定主题教育内容

幼儿科学活动的含义包括幼儿所有的探究活动,因此,幼儿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正是幼儿探究的时机,我们教师要注意把握。例如:天凉了,孩子们从家带来了马甲户外活动时穿。可在把马甲放到柜子里时总掉下来。教师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组织了主题活动《怎样让马甲不掉下来》,孩子们进行了探究,了解马甲的不同面料,找到了马甲总掉下来的原因,尝试了多种办法不让马甲掉下来:有的幼儿往马甲中垫毛巾、塞板子,还有的幼儿把马甲反过来叠等等。

1.3 从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中产生或从其他主题引伸主题教育内容

幼儿具有探究、发现的天性,他们在教师创设的适宜环境中会主动进行探究,而个别幼儿的探究活动有时会引发成全班的集体探究活动。例如:一名幼儿科学区游戏时自制了一条纸蛇后,自己尝试多种办法让纸蛇动起来,还拿着纸蛇在室内跑。他的活动引起了许多孩子的兴趣,教师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组织了全班幼儿进行《让纸蛇动起来》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探索、尝试了吹、扇、点燃蜡烛等多种方法让纸蛇动起来。

1.4 从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或教师发现的问题,确定主题教育内容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在生活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是主题教育活动的契机。例如:班上有些孩子不爱洗手,有些孩子洗手不认真,我便把幼儿的洗手水收集起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水为什么会变混浊了》的主题活动,以此教育幼儿认真洗手。

1.5 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主题教育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因此,"中国成功发射载人火箭"、"奥运会中国健儿夺金牌"都成为了我们的主题教育内容。

2.分析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如何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渗透

结合主题的教育目标,与孩子一起创设目标化的活动区环境,将主题内容渗透到各个目标化的活动区中。活动区的创设根据主题考虑幼儿实际经验与兴趣,依其年龄与身心发展水平提供环境材料,有计划地投放或变换适宜材料,同时注意环境创设、自选区域的开展与其环节和活动的相互配合联系,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目标化活动区将空间设置,材料提供,活动时间,环境的开放性及其动态效能的发挥等方面教育因素有机联系,合理结构,满足了幼儿积极活动的需要,成为激发幼儿自主性的有效途径,更要紧密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

如:在开展"颜色"的主题活动时,科学区提供各种配色的实验,美工区提供各种颜色的纸和颜料让幼儿进行制作;自然角幼儿按颜色分类摆放水果、蔬菜;益智区幼儿按颜色分类、配对等。

3.利用目标化的活动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中班幼儿任务意识

3.1 提高目标化活动区的引入,培养幼儿任务意识

组织幼儿活动区活动来完成教育目标,一般我们采用两种方法引入,一是活动前引入导向,二是活动中引入。比如:我们在上"蛋"的主题活动,为了能让幼儿多地了解蛋的更多知识,请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寻找,要求在活动区结束后,请你把找到的相关答案告诉老师,让小朋友与大家共同分享。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翻阅图书,询问同伴,有的幼儿在活动前去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有的则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去完成任务。老师每天交给幼儿的任务有所不同,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交待任务,孩子们虽然都在不同的区域活动,如:有在美工区做蛋的,画蛋的,做惊喜蛋的,有的在建筑区建造孵化工厂的,在图书区寻找问题的答案的,在科学区玩区分生熟的鸡蛋的,在自然角观察不同的蛋。不管幼儿在哪个区活动,他们最终都要完成任务。结果表明,全班有80%的幼儿都能够完成任务。有的幼儿在此活动区没有寻找到答案,他们探索欲、求知欲强烈,回家求助家长帮忙,上网寻找答案,孩子们的主动性增强了,有的幼儿在活动中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就拿出"闹钟"让幼儿学会看表调节自己的活动时间,教师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引导,在活动中进行提示,孩子完成任务情况效果很好。

当然也有个别幼儿,当天没有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作为教师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育他们今天没有完成,明天也可以继续去做,目的是让幼儿有任务意识,给他们宽松的氛围,没有完成的幼儿,第二天也就会自觉完成任务。又如:今天老师在活动前交待的任务是制作"惊喜蛋",在制作"惊喜蛋"前已学过若干种动物的绘画。因此,老师在交待任务后,再请幼儿绘画制作,在活动区中没有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类似的话,都是在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看到美工区的幼儿较多,就先到其他区域玩一会儿,等美工区人少了,再去完成任务,孩子们在目标化活动区的形式下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中玩,玩中学。

目标化活动区在活动中引入,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育目标,增强孩子们探求欲,如组织幼儿"怎样让蛋立住"这一活动中,采用的就是活动中引入的方法,孩子都围绕"蛋"的主题分布在各个活动区中,活动区活动快结束时,教师抱来许多蛋,放在桌子上,蛋立不住跑得到处都是,从而提出问题,请幼儿解决问题。产的注意力一下就会集中到老师这里,通过提出问题来完成教育目标,孩子们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在班长里寻找物品,借助室内玩教具等物品,让蛋立住,他们选择不同的物品去亲自尝试,借助积木、插片、杯子、纸团、木棍、沙土等物体,孩子们大胆地探索尝试着,最终得出结论。预想能使蛋立起来不是最终的结果,只有亲自试验,得出的结论才是最终的结果,底盘是平面、上面是圆形的物体能使蛋立起来,把蛋放在沙土、锯末上能使蛋立起来,小杯口的杯子,如酒杯能使蛋立起来,大杯口的杯子则不能等等。孩子们在各个活动区中寻找答案,都在认真地探索着,调动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3.2 以点带面,用个别带动整体,促进幼儿形成任务意识

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目标化活动区中,孩子们完成任务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有的幼儿总会在活动一开始就去做老师教给的任务,剩余的埋单再去其他活动区去玩。有的幼儿随时观察各区域动态,适时选择相应区域完成任务。有的幼儿则在活动快结束时,经老师最后提醒后,才想起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个别幼儿来不及去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请会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好的幼儿介绍自己在目标化活动区中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互相互帮互学,最终共同完成教育目标。

3.3 将适度的自由与控制约束有机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选游戏并非自然状态下幼儿自发的游戏。自选游戏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选择活动自由,有利于激发幼儿主体活动的需要和动机;同时渗透着一定的教育要求和适当控制与约束,作为教育活动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在自选游戏中,教师首先要将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教育培养目标及具体教育对象、能力特点结合,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有目的地指导游戏活动,促进活动不断深入。教师以指导得和游戏伙伴的双重身份参与活动过程,将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注意隐性教育作用,在自选游戏前引导幼儿选择,活动中与幼儿共同建立和执行规则,提要求交任务,具体指导游戏过程,并依游戏的开展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积极影响幼儿活动行为。同时,教师作为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以积极的情感感染、促进幼儿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引导幼儿目中有物并有所用心,激发幼儿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与幼儿共同建立和执行活动区游戏规则(如使用材料、行为自治及协调相互关系的规则),使幼儿在形成正确认识判断时,反复实践,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增强处理自治能力,形成初步任务意识。教师始终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注意将适度的自由与控制结合,使自选游戏成为教育方向性与发展可能性、外部激励影响与内在需要动机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很好地发挥教育主导作用。

4.研究的体会

通过开展目标化活动区开展主题活动,我深深地感到,目标化活动区能够满足幼儿兴趣,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真正地发挥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的幼儿主主体地位,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总之,目标化活动区域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大力提倡。它是将主题教育目标渗透到游戏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曾这样论述过游戏的作用"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们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游戏的教育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反映在教育改革上。

目标化活动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形成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浅谈中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挫折教育

摘要:在体育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是进行全面有效的挫折教育的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通过在体育活动中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培养幼儿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人格品质,促进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获得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中班幼儿;体育活动;挫折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一生是漫长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将面临许多的挫折和挑战。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自信。现在的孩子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缺少对失败和挫折的尝试,一个个都很脆弱,受不得一点点委屈,甚至连一句不顺耳的话都听不得。其实,幼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每一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处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质,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发展潜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意识的为孩子开展“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挫折教育”的系列活动,以攀爬、过平衡木、拍球、障碍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失败和不如意,在实践过程当中,通过创设情境等途径和课堂中的实践、磨练来锻炼幼儿的毅力,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让幼儿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是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抓住体育活动中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1.利用体育活动中随机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随机产生的挫折情境有很多,如有一次在玩小兔跳彩圈的游戏中,东东没遵守游戏规则,为追求第一他不是跳过彩圈而是直接跑到了终点,他以为自己赢了,可是和他比赛的小军急得哭了,许多小朋友都批评他,大家都说他犯规不愿意和他再玩了,结果他也哭了坐在地上不愿玩了。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知道东东在与朋友交往中遇到了挫折,如果这样忽略过去,他下次肯定还会遇到同样的挫折,严重的话,可能会产生人际障碍影响他性格的发展。于是我东东和小军把经过说仔细,然后又请东东给小军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做,东东说:“我只想拿第一,不是故意的。”于是我对所有小朋友说:“大家是不是也都想拿第一呀?”听到了肯定答案,我继续说:“东东也和我们一样想拿第一,只是他呀玩得太开心忘了游戏规则,我们是不是应该再给他以机会啊!”接着我又对东东说:“我们做游戏都是要遵守规则的,这样才公平,小朋友才愿意跟你玩对不对?以后玩游戏时,先想一下规则是什么,我们重新比赛一次好吗?”大家都说好,于是游戏又正常开始了。简单的几句话,让东东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同时也让他知道了玩游戏一定要遵守规则。

2.有目的地创设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我还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通过探索、尝试,增强幼儿的耐挫能力和自信心。如训练在平衡练习时,我特地设置了高低不同的平衡木,让幼儿更大胆的挑战自己,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循序渐进,还设置了走木桩、攀爬,利用一些废弃物设置各种障碍,如可乐瓶,旧轮胎等,让幼儿增加难度的挑战自己。还开展了竞赛性游戏,让幼儿体验失败和胜利并能正确的面对它,失败时及时地鼓励幼儿,成功时及时地表扬幼儿,让幼儿在挫折中成长和增强自信心。

二、在体育活动的挫折中,正面引导教育幼儿

1.让幼儿认识挫折,感受挫折

在幼儿成长的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惑,面对挫折,教师应该努力加强引导,让幼儿认识挫折,亲身感受挫折,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勇于接受并迎难而上。幼儿对于挫折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挫折教育的效果,对于中班孩子来说,首先要把幼儿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放在第一位,要让幼儿学会认识事物的多面性,要让幼儿认识到既有简单事情,也会碰到需要解决的困难,让幼儿充分感受挫折,并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解决。

2.不断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激励幼儿,克服挫折

鼓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由此发现自己的能力。体育活动时,幼儿遇到挫折,教师要用肯定性词语代替否定性词语。如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产生害怕心理时,老师应用肯定性词语“加油”、“你行的”、“你真棒”等词语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3.利用榜样的作用,战胜挫折

在孩子眼中,老师是最伟大能力超凡的,老师的行为和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体育游戏中做好示范作用。教师及时地为幼儿提供好的同伴榜样。如当幼儿游戏中遇到困难或退却时,老师可以活:“你看某某做到了,你也一定行的!”

三、加强家园联系,共同进行挫折教育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方向要一致,特别是在挫折教育的实施上要言行一致。我们较密切地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邀请家长来园观摩教师组织的幼儿体育活动,参加亲子体育运动会,听专家作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挫折教育的意义,提供家庭体育游戏的内容,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道路上成功和挫折都会相伴而行,让孩子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感受挫折,并从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信心,锻炼心理素质,可为幼儿良好的发展创造环境,为幼儿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中班幼儿“抢玩具”现象的分析及教育策

中班幼儿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他们的活动空间也更加宽广。每天,孩子们都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心爱的玩具玩耍,问题也由此产生,抢玩具的现象很严重。

中班孩子开始有了初步的是非道德观念,知道借东西之前要商量。但当遇到被拒绝又很想玩时,就只顾自己喜好了,多见于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无法自控的孩子。

以上表现都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有关。中班幼儿慢慢能够把行为规则化,能逐渐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逐步加强,逐渐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当现实需要与道德规范相冲突时,幼儿往往选择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当的方法。此时,教师单纯的制止和批评只能解决表面冲突,并不能将规则内化为幼儿内在的需要,教师应教给幼儿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这样才有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杜绝“抢玩具”现象的发生。

一、建立游戏规则,共同遵守

通过主题活动《相亲相爱》,我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玩玩具才能使大家都玩得开心?”通过讨论,幼儿得出:“我可以玩一会你的玩具吗?”、“我们交换好不好?”、“我们一起玩好吗?”这三句话,作为我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在以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我经常提醒幼儿用这三句礼貌用语。例如游戏中,小雨很想玩晓薇的马车,于是小雨对晓薇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晓薇想了一想说:“好的,我们两个人玩。”可见晓薇是有一番心理斗争的,但是她想到这是大家都遵守的规则,就欣然接受了。

二、加强同伴信任,消除顾虑

借出去的玩具会被弄坏或者拿不回来了,这是很多幼儿心里存在的顾虑。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幼儿要保护好别人的玩具,增强同伴对自己的信任。于是,我组织幼儿开展了谈话活动“我们都要守信用”,让孩子明白,玩耍时要保护好别人的玩具,在别人要回玩具时要及时还给人家。游戏中,盼盼想玩多多的球,原本商量好玩一会儿就换过来,可高兴之余盼盼想“赖账”。此时,我和盼盼强调“对自己说过的话要守信用,别人才会借玩具给你玩”,盼盼想了一会儿,最后同意把球还给多多,她明白只有自己对别人言而有信,才会有更多玩的机会。

三、敢于承受失望,形成是非观

现实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引导幼儿正视挫折,承受失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松松新买了一辆挖土机玩具,自己还没玩过,兴致正浓,珉珉也很想玩,可松松自己想玩不肯借,于是珉珉找我来帮忙。我鼓励他先和松松商量,他和松松商量一起玩或交换玩具,松松都拒绝了。面对这样的难题,孩子们也想出许多办法:“等会儿再玩”、“去玩别的玩具”、“再跟他好好商量商量” 等,我请松松告诉大家不肯把玩具借给别人的原因,并用移情的方法让幼儿体验松松此时自己想玩新玩具的心情,让幼儿学会耐心等待,鼓励幼儿去玩别的玩具或和其他同伴一起玩。此时教师的关心能转移幼儿的兴趣,帮助他承受挫折,这样就容易杜绝幼儿抢玩具的行为了。

(江苏省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思考

【摘 要】四到五岁的中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中班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展开对于提升其语言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偏低,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大大的限制了中班幼儿的语言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对目前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幼儿语言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班幼儿;语言教育;问题;对策

语言教育是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充分利用幼儿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天赋来进行语言教育,将能够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中班幼儿的语言教育效果方面并不理想,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在教育内容层面都存在很多的不当之处。在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教育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以及提升中班幼儿语言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班幼儿语言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语言教育目的不正确,教学方式不恰当以及教学者专业素养不足等,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目的不正确

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教学目的层面,很多幼儿教育老师都将知识传授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在此教学目的的引领下,很多老师都将与中班幼儿年龄不符的教学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种拔苗助长的模式对于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教学目标的错误引导下,幼儿园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学习风气,即认为幼儿懂得知识越多,就证明教学效果越好,在这种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幼儿的语言技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语言教育因此走向了一个错误的通道。

2.教学模式的单一

教学模式单一也是目前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最普遍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四到五岁心理以及生理特点。这一阶段的幼儿在注意力方面很难超过十分钟,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自然效果不佳。除此之外,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另外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幼儿语言的自我组织能力得不到锻炼,幼儿预言教育灌输模式使得幼儿都是被动的接受现成的语言教育,自己对于语言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3.教师专业能力差

无论是教学目的的不正确,还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不足,事实上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水平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幼儿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很难胜任中班幼儿语言教育这一工作的。幼儿语言教师专业能力差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内在表现就是在语言教育岗位胜任力方面存在差距,鉴于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本性的措施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加强中班幼儿语言教育效果的策略分析

对于幼儿而言,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笔者中班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中班幼儿语言教育效果:

1.端正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引领者语言教育的开展,目前错误的中班幼儿语言教学目的这一情况应尽快得到纠正。幼儿语言教育的目的应回归本质,即主要锻炼幼儿的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以教会幼儿背诵唐诗多少为目的。而要想使正确的教学目的获得幼儿语言教育者的认同关键就是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来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够有效刹住幼儿语言教育小学化的发展趋势。当然幼儿语言教学目的的回归也应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也应改变对于幼儿教育目的的错误认识,这样幼儿园以及家庭能够有效的合作,实现幼儿语言教育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2.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证明灌输式的语言教育模式的效果极差,这种有违幼儿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语言教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应被彻底的加以摒弃。中班幼儿语言教育应采取提问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适合幼儿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更加愉悦以及主动的进行语言的思维组织与锻炼。在利用上述教学模式时还应注意对教学辅助工作,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多媒体来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幼儿在感官刺激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针对幼儿语言教育老师的专业能力的欠缺,本文认为加强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必然举措。提升中班幼儿语言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就是加强培训,幼儿园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培训,通过强化培训力度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工作能力。在培训工作的具体开展中,培训内容的制定应在充分调查分析教师能力存在的不足基础之上进行制定,这样能够确保内容的有效性。在培训方法层面应注意结合幼儿教师的诉求进行,从而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中班幼儿语言教育效果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齐头并进,综合发力,这样才能确保中班幼儿语言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考虑到幼儿语言教育研究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更需要广大幼儿语言教育者不断的去探索实践,从而有效的提升语言教育效果。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幼儿园中班亲子教育之我见

教育幼儿为其成长投入心力和精力是父母的神圣职责。亲子教育是一个家庭亲子关系的互动和亲情交流的运作,可以调整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和方法,从而达到家庭和谐的目的。近期,笔者对我班35名幼儿的问卷调查显示:我班有23%的幼儿请祖辈照看幼儿;68%的幼儿基本由爷爷奶奶接送,不少父母们与幼儿缺少正常沟通;过高的期望导致家长过多地干预幼儿的活动,抑制幼儿主动性;不少家长重视智力投资,忽视行为习惯培养和道德培养;年轻父母缺乏必要的教养知识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祖辈们又过分溺爱幼儿,忽视了幼儿需要养中有教,教养结合。为此,笔者对幼儿园中班的亲子教育进行了尝试。

一、多种渠道,做好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在学期初成立班级委员会,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提出诚恳的意见。班级重视活动中家长的建议,促进和谐互动亲子关系的建立。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的亲子活动,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培养目标,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有利于实现家园共育,最终有利于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有针对性发放宣传资料,使更多的人了解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开展多种方式的家园互动,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通过多维度的指导,家长由注重幼儿智力和技能的发展,转向关注幼儿身心、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了解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使家长在构建良好亲子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明确。为了不让爸爸们在幼儿的成长记忆里成为缺席者,我们努力通过亲子活动调动男性家长参与孩子教养工作的积极性,让爸爸走进教学活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使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也使家长在家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三、运用网络,架起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通过幼儿园网站,设置班级交流平台,把年级的、班级内开展的各项计划和活动都放在网上,交流主题经验,分享交流话题。让家长能利用空余的时间去浏览,关注幼儿园的活动。鼓励教师定期上传幼儿在园活动的情况、精彩活动的照片与家长共享。通过实践,我更坚信推行亲职教育能架构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从而达到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幼儿园通过传递专业知识和实际教育方法和经验,帮助家长成为更称职的父母——不仅提供子女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自己更要不断汲取新知识,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养子女的态度与方法。家、园的沟通与配合发挥“1+1>2”的功效,让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谈幼儿教育中班级环境创设

一、充分重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谈到“环境”,谁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在一个环境中,环境可谓无所不在,有大有小,幼儿园环境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流传话语无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环境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与条例》中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要有计划的绿化园地,重视幼儿的环境布置,要使幼儿生活在明朗的、愉快地、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里。”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综上所述,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是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二、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要为孩子一片爱的天空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爱应该作为前提。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幼儿知识经验少,是非观念差,独立生活能力缺乏,他们不仅需要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更加渴望得到教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都要求自己尽快地熟悉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等,同时用真诚的爱心、恰当地运用表情、动作、语言去感染孩子。对于小、中、大三个层次班的幼儿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对小班幼儿,适宜多用肢体语言,如摸一摸、抱一抱、拉拉手等来传达爱意,让孩子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关心,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到了中、大班,则适宜多用表情、语言去感染孩子,一句真心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幼儿感受到你的爱。教师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对老师充满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使教育能够更加顺利有效地展开。

三、环境创设中科学性、童趣性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应为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我们在设计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时,尽可能地增加其童趣性,以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参与的愿望。我园班级和专用活动室环境的所有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儿童画为主,采用夸张的形象、幼儿喜爱的方式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例如教师在班级设计环境时尽可能采用艺术化、情趣化的娃娃体样式。如:壁画走廊中的《孙悟空》、《京剧脸谱》等。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四、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丰富的环境对3~6岁的幼儿而言,是会说话的。孩子不仅受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积累直接经验,而且还与环境互动,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孩子们的作品布满墙面和教室,使孩子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教室”的温馨和亲切!

当家长接送幼儿时,幼儿会很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这是我的作品,这是某某的,这是谁谁的……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到无比自豪。这样创设的版面环境在无意中成为家园联系的桥梁。应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以幼儿为主的版面时应以幼儿作品为主,教师创意为辅,教师的创意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六、家庭和幼儿园有效结合,为孩子打造更好的环境

家园配合,共同创设一致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家园双向的沟通和理解,共同为幼儿创设一致的良好教育环境。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管理,并通过他们沟通家长们。如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后,收集每一位家长的反馈意见,或召开座谈会,直接听取家长们的.特别注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并把它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以此来促进教师工作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精心。此外,园内设家长信箱、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参与幼儿园一日活动“家园互动”,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师德、师风的不断优化,也提高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水平。

【作者单位:宜兴市太华幼儿园 江苏】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浅谈中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 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著名教育家若井邦夫说:“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之中,是最适合培养习惯的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必须使幼儿在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 生活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在意识上要比小班孩子好,自控力也有所提高,但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提醒。

一、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或代办,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给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把养成教育纳入主题活动整合课程,让幼儿在有趣的主题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老师注重自身习惯的养成,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都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他们都会会刻意地去模仿。幼儿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幼儿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模仿。因此,老师平时的一些好的、坏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平时所讲的话,和一些口头禅都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并学会,幼儿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所以老师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话语都会给他们的常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严谨有序。

三、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

中班幼儿年龄较小,虽然在自控能力方面比小班幼儿有所提高,但他们不能像大班的幼儿一样提醒自己遵守各项生活常规,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把幼儿分成四个阶段――中班A期、中班B期、中班C期和中班D期。

1.在中班A期(刚进中班1―2个月),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老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的角色,采用“提醒法”,比如:每次吃饭前,我们都要告诉幼儿饭前要洗手,洗手时衣服的袖口要提起,不能弄湿;吃饭时要注意保持“三净”(碗面干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饭菜要吃完,不能倒掉等等,在吃饭时,还要多提醒幼儿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加以示范指导。

2.到了中班B期(进中班后3个月左右),幼儿基本已经适应了中班的学习生活,对在园一日活动中各项生活活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了解,但他们却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他们遵守这些生活常规,这时老师可通过一些“故事引导法”帮助幼儿了解遵守生活常规的重要性,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通过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幼儿随便倒剩菜剩饭、乱扔饭菜的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活动常规。当然在这期间,老师仍然需要提醒幼儿,只是次数应该减少。

3.到了中班C期(进中班后4―5个月),这一时期幼儿已经通过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对一些生活行为有所了解,另外他们对荣誉观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发法”来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睡觉时,可以让幼儿比赛谁的鞋子放得更整齐、谁能最先睡着;在玩积木等玩具时,比一比谁的座位下面没有掉下的积木、谁会主动送积木回家等,再给表现好的幼儿以表扬,使他们更积极地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说简单的规章制度,如:让幼儿自己先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洗手,大家再根据自己说的要求一起执行,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自觉遵守生活常规。

4.在中班D期(中班第二学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体验欣赏法”进行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技巧。如在组织幼儿午睡活动前,要幼儿学习叠被子,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午睡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 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遵守生活常规的习惯

利用家长园地、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也给孩子定一个在家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在幼儿养成教育指导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由获得对某种行为的认识到此种行为的初步习得,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密切家园合作,双方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2.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特别是那些对教师有畏惧心理的孩子,教师应用一种开放性观念,充分了解幼儿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从而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如果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做判断,毋庸讳言,在误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行使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相反,还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幼儿中班教育论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与儿童书面数符号学习

【摘要】本研究以上海市一所一级一类幼儿园的一个中班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和分析了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中儿童书面数符号学习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书面数符号学习;中班数学教育

数符号的运用不仅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意义深远,对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对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儿童在数的理解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当儿童能阅读、书写和理解数的表征符号时,这种把数从具体事物参照体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就趋于完善(Sophian,1995)。[1]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儿童和成人可以共享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进行有关数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Munn,1998)。[2]一旦儿童开始运用这些符号,它们很快就能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并为儿童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可能和前提。然而,由于书面数符号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它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语言文字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儿童书面数符号学习的系统研究不多。英、美两国现有的研究也仅涉及儿童对数符号的表征方式和对数符号功能的理解,未涉及儿童数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书面数符号是人类文化的发明,儿童通过社会传递的方式来掌握它,因而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以及机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班开始的时候,约40% 的4岁儿童已能运用1~10的书面数符号来表征数量, 但儿童的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Zhou & Wang,2004)。[3]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园小班的活动中较少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然而,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儿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数符号。我们尚不太清楚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是否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进行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这种书面数符号的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描述与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市一所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一个中班的幼儿。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非参与式课堂观察为主,并收集了教师的相关教案。该园中班2004~2005学年数学教学计划设定每周一次数学课、一次珠心算教学。由于节假日等原因,实际全年数学教学总次数为72次,其中数学课37次、珠心算教学35次。需要说明的是,该园的珠心算教学形式上为特色教学,而事实上不仅绝大部分幼儿都参加,同年级班的教师也在一起备课。我们对该班的数学课和珠心算教学进行每周1~2次的课堂观察,全年观察的次数为37次(占总教学次数的51.4%),其中数学课19次、珠心算教学18次。我们对37次课堂观察记录作了分类和归纳后,又结合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案中的教学内容作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在所观察的数学活动中,共有27次(占观察次数的73%)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分别为10次数学课和17次珠心算教学。该班的数学课与珠心算的教学内容虽自成体系,但偶尔教师也会帮助幼儿在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如在珠心算教学中帮助儿童回忆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等。两类课都与书面数概念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该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概念、形状、排序、空间、时间、量和计量等,其中有关书面数符号的教学内容包括阿拉伯数字符号、加减符号和等号,具体内容涉及10以内的数字,如10以内数字的认读,比较数的大小,数字与实物的相互转换等。观察资料表明,只有一次教学涉及10以上的数字,如从1到35的认读。

珠心算的教学内容与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因为该班从小班下半学期就开始珠心算教学,所以到中班后,教学内容开始涉及100以内数字的阅读、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有两次教学出现了10以上数字的加减。从中班一年的教案中看,有5次教学涉及10以上数字的加减。

中班书面数符号的教学主要通过实物和符号的相互转换来进行。实物包括数字卡片、算盘、图片道具等。已有研究表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涉及对书面符号与物体之间的双向转换的理解,主要包括书面数符号认读;实物―书面数符号、书面数符号―实物(周欣,2004)[4]。如果将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该园中班数学教学无疑体现了这三个方面,并且过程更加丰富。下面将一一分析涉及这些具体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如何帮助中班幼儿进行书面数符号学习的。

1.书面数符号认读

书面数符号的认读是在口头数符号与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包括数字和算式的认读)。到了中班,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求幼儿认读数符号的内容和认读的方式都有所改变。首先,认读内容方面,数目从小到大,从认读书面数字到认读算式,如开始时阅读1、2、3、4……到认读……23、24……后来则开始认读算式,如8-7=1,9-7+8-9=?;其次,阅读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中班上学期开始时,为了配合珠心算的教学,教师只要求幼儿把142读为“一四二”,而不是“一百四十二”。到了中班下学期,教师则在珠心算教学中讲解了个位数和十位数,开始让幼儿按照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读法认读100以内的数字,比如把52读为“五十二”。

(1)认读内容的变化

“看数报数”是教师在中班上半学期经常开展的一个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要求幼儿不仅能正确阅读,而且在卡片短暂出示后能正确背出数字,阅读方式为依次读出卡片上出现的数字,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说,幼儿只要掌握了10以内的数,就可以读出卡片上的数字。见下例

中班认读内容还包括算式的认读。由于中班上学期珠心算的教学内容包括算式,所以教师也很重视算式认读。在认读每个算式的过程中,幼儿不断重复着1到10的数字,同时也熟悉了加号、减号和等于号。如[例子12-15-2004]:

①“[例子9-29-2004]”表示该例子是2004年9月29日的观察结果。下同。

②T表示教师,S表示一个幼儿,SS表示多个幼儿,SSS表示全体幼儿。

(2)认读方式的转变

比如[例子9-29-2004],只要求顺次读出卡

班上学期末,幼儿就开始按照“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的方法认读,教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读两位数,这样的认读方式无疑比单纯的依次读更有意义,因为这种读法赋予了除个位数以外的十位数、百位数等意义,有助于幼儿理解10以上数的概念。如[例子1-6-2005]:

S:三十八。

T:(问大家)他说对了吗?

SS:不对,应该是八十三。

T:对,应该先读前面的,再读后面的。

S:(点头重读)八十三。

2.实物―书面符号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的过程,在数学课与珠心算教学中都有。举例来说,教师先要求幼儿数出图片上有几个苹果,幼儿数好后请他们找出写有相应数字的卡片或把答案写在纸上。观察资料表明,这种将实物转换为书面符号的实践机会并不多,特别是没有出现写答案的情况。

下面例子[例子10-20-2004]表明从实物到书面符号转换的过程。

T:这里有几只小鸭子?

SSS:1只。

T:在算盘上怎么拨?(SSS拨1。)

T:又来了几只小鸭子?

SSS:1、2、3、4、5,5只。

T:算盘上怎么拨?(SSS加拨5。)

T:你算盘上是几?

SSS:6。

SSS:加号表示。

3.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再还原到实物数量的过程。如[例子12-24-2004]:

T:看,黑板上有几张卡片?[黑板上有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相同的实物(圆点)。]

SSS:5。

T:在你面前有一个盒子,里面有许多数字卡片(数字卡片一面是数字,另一面是相同数量的圆点数),5用数字卡片怎么表示?

T:好的,5个圆点是5个,5个点子数和数字5。那5加1个卡片是几?

SSS:6。

T:(在黑板上做相应展示)很好。(指着黑板上的实物卡片)5添上1就是6,等于6。

SSS:(重复说)5添上1等于6。

……

4.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书面数符号转换到实物的数量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按数字取物。即教师出示数字或算式,让幼儿用操作材料表示出来。比如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与卡片上数字一样多的雪花片,7。”幼儿拿出7个雪花片,就证明他们理解数字7的含义。让幼儿用算盘来计算5-4=1的过程,也是书面数符号向实物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领会符号的含义。

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是四种转换类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因为这是珠心算教学中常见的形式。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是珠心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常常出示(连续)加减的算式题卡,让幼儿拨算盘,比如

从上面的归类和分析可以看出,数符号阅读、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书面数符号―实物转换是书面数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其中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形式是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形式的变体。这一描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如何灵活地运用书面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让幼儿进行多角度的练习与实践。

三、讨论和建议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不管是在正规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在课外的珠心算教学中都包含了较多的书面数符号知识的学习。在正规的数学课程中,以接触10以内的书面数字符号和简单的算式为主。我们认为,10以内的数学知识内容基本符合大部分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但学习重点应放在对1~10书面符号的表征及理解上,涉及书面算式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且一定要结合实物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而在该班的珠心算教学中,已经涉及100以内的书面数符号、简单算式(包括连加连减的算式)的横式与竖式的表达方式。很显然,珠心算的学习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幼儿园教育大纲对数学内容的年龄班的教学要求。当然,从大多数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完全有可能掌握。我们的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发展水平较低的中班幼儿,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干预,也能正确地表征100以内甚至100以上的书面数符号。但过早地要求幼儿掌握10以上的数符号,特别是连加连减的算式,对幼儿的发展也许是弊大于利。我们的观察资料表明,珠心算教学中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尽管结合拨珠的过程进行,但不少操作需要重复练习,这些活动不仅与对数概念的理解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于它机械、枯燥以及对幼儿记忆方面的高要求,很容易引起中班幼儿的反感。我们的另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观察研究表明,在家练习珠心算是家长建议频率较高但遭幼儿拒绝的百分比最高的活动。有相当多的中班幼儿不喜欢珠心算,这已经成为事实。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较注重帮助幼儿认读书面数符号,并能注意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如要求幼儿先学会读出数字,再学习数字的进位关系。研究表明,进位概念的学习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如在本研究中幼儿把83读成38就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情况在中班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幼儿能正确读出数字,也未必表明他们真正理解数的位置与数值之间的关系。英、美两国的有关研究发现,有些儿童甚至到小学四、五年级都对此颇感困难(Hughes,1998)[5]。我们觉得可能没有必要在幼儿园中班就通过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来教进位的概念,而应通过一些材料的操作为幼儿理解这一概念打好基础。如20的数符号可用20个珠子表示,也可用2串(每串10个)珠子来表示。在个别幼儿感兴趣、对数的理解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给幼儿讲解这些概念。

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是在他们掌握了数量的概念和口头数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帮助他们在物体的数量、口头数符号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书面数符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书面算式的学习。算式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在幼儿初步接触算式的阶段需要大量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这种符号语言。书面加减题做对了并不表明幼儿已经理解了算式符号。本研究中,在帮助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的过程中,该班教师能注重帮助幼儿在口头数符号、实物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明显的是,教师经常提供从书面数符号到实物的转换练习,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实物。这种转换练习有利于幼儿对书面数符号的表征与理解。观察资料也表明,反过来从实物到书面数符号的转换练习较少,即教师出示实物,要求幼儿找出或写出相应的数符号的练习较少。我们认为,该班教师尽管注意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但数符号的学习与数学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形状、空间、时间、分类的学习,结合得还不够。另外,在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融入教育环境与课程主题,或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也有待加强。

从课程组织的方式来看,该班仍采用了分科教学的方法。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都提倡综合的课程模式。如何在综合教育的课程模式中进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这对许多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特点,在与主题综合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要不要综合,如何综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