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5:0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财经大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未来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应将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探索。而欲达此目的,应主要采取苦练内功、坚持问题导向、积小胜为大胜等举措。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专业特色;问题导向;积小胜为大胜
财政学专业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实力最为雄厚的“标杆”专业之一。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于2006年、2009年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这说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在专业特色的建设上已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作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内蒙古财经大学想要在我国财经类高校专门人才的培养中保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想要在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当下,能够站稳脚跟并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所在,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一、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已由2006年之前的单一财政学专业发展为现在的财政学专业、财政学专业(蒙语授课方向)和财政学专业(财政学—资产评估双学位)。如果从大财政学专业即包括税收学专业在内的角度出发,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已由2006年之前的单一财政学专业发展为现在的财政学专业外加1个专门方向、1个双学位和税收学专业外加3个专门方向,亦即除上述财政学专业及其方向外,现有税收学专业包括:税收学专业、税收学专业(税务师方向)、税收学专业(税收筹划方向)和税收学专业(蒙语授课方向)。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近10年的建设,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已显现出如下特色:一是蒙汉双语授课特色,即专业教学同时采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授课。二是切合专业特点的“双证”、“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即税收学-税务师“双证”人才培养模式和财政学-资产评估“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基于“临近的可能”不断夯实和彰显专业内涵,即立足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现有4个专业(财政学、税收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资产评估)之实际,在临近的可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凸显专业内涵,探索培养具有为民生托底之眼光和知识架构以及具有扎实、系统资本资产评估理论和实操能力的财政学专门人才。实践证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对于为我国8省区培养蒙汉兼通财经专门人才,对于充分利用内蒙古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之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财经专门人才,对于增强内蒙古财经大学学生的任职履职能力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财经专门人才,对于促进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现有4个专业的互补共生培养创新型财经专门人才,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还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在诸如民族财经问题、农村财经问题、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等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和税收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先后荣膺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学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但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与自身过去比,与内蒙古财经大学其他专业比,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若与其他高校财政学专业比,特别是与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财政学专业比,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建设仍存在明显不足。概而言之,主要是:1.蒙汉双语授课特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特色。一提到专业特色,内蒙古财经大学引以为傲的首推的是蒙汉双语授课特色,财政学专业自然也不例外。问题是,遍及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所谓特色,还是学校某一专业所特有的吗?诚如是,则毫无疑问,维汉双语授课是新疆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的特色,越汉双语授课是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的特色。果若如此,则拓展蒙汉、维汉、越汉双语授课的专业或班级就成为包括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内的上述这类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不二选择。如此一来,则这类学校的所谓专业特色,与非这类学校相比的确是一特色,但若与同类学校相比就无所谓特色了。问题还在于,循此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只能是一种外延式的建设,即不断拓展或扩大蒙汉(维汉、越汉)双语授课的班级和人数,而这与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本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2.特色即优势,如果在同类或同一面向中算不上出类拔萃,就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特色。特色应是在长期的建设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比较稳定的优势,而所谓优势应是在同类中或在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中超越众生或出类拔萃者。也就是说,人无我有,算不上优。人人都有,我最出众,才是优。我们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财政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所在高校,其下设的财政学专业是公认的特色专业。而其特色分别是:中央财政、比较财政、财政一般理论或公共财政、地方财政和财政史学。从中不难看出,所谓特色或公认的特色就是人人都有,但我最优。3.特色意味着高品质,其如果不能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特色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专业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等。但不论是何种或哪一方面的特色,特色都是围绕中心目标并为中心目标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心目标的,因此其最终都应体现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取向所在
内蒙古财经大学想要搞好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就必须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在对接供需、彰显优势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聚焦发力。基于此,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取向应聚焦于以下方面:1.民族财政。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承担着为我国8省区培养蒙汉兼通财经人才的财经类高校,解决蒙古民族聚居地区的财政问题无疑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所肩负的首要使命。也就是说,研究解决民族财政问题、为民族地区培养财政专门人才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进行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除内蒙古财经大学外,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拥有财政学专业且以培养民族财经人才为己任的高校也同样需要考虑这一问题。2.边疆财政。内蒙古财经大学不仅是地处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且是地处边疆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因此,研究解决边疆财政问题、为边疆地区培养财政专门人才无疑也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进行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兼及或满足于此。因为,需要进行边疆财政问题研究并为边疆地区培养财政专门人才的地方高校,除内蒙古财经大学外,还有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黑龙江商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众多的地方财经类高校。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是既研究民族财政问题又研究边疆财政问题且同时肩负培养民族和边疆财政专门人才的高校,除内蒙古财经大学外,也仍还有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高校。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的探索不能取得公认的且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也仍然不会被同行认可为特色,更不用说被认可为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所应具有的特色。3.资源财政。众所周知,我区资源储量丰富,得天独厚。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财政专门人才是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根本职责所在。同时,我区作为资源能源大区,想要发展就必须寻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财政优势乃至发展优势之道。因此,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只有在推动我区的资源利用进而推动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方才能显现其价值。而唯其有价值,也才能谈得上有特色。这意味着,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想要办出特色进而强化特色,就必须致力于研究我区所面对的资源财政问题。事实上,正是由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在指导和引领我区应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能方面少有建树,抑或在指导和引领我区应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而不是成为一种诅咒方面鲜有奇勋,才无以凸显或彰显特色。由此看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应将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对待。这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财政学专业的地方,也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大有用武之地之所在。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如果我们取得了稳定的且被社会广为认可的成就,我们的财政学专业也就拥有抑或强化了特色。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对策
推进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力,但最主要的应是以下三个方面:1.苦练内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办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保障。因此,推进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师尤其是财政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或能力: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业务水平;二是要能够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财政学科的发展现状、态势和经验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三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静心治学、潜心育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这些都是办出特色之必备的基础或条件。2.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专业教育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因此,推进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办出特色的出发点和归属所在,也是办出特色的最本质的内在要求。进而言之,这里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从而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这些问题包括但不应仅局限于:其一,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政策的制定,除了考虑一般的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外,还应考虑哪些特殊的因素?其二,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三,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特别是针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支出有何特殊性或特别之考虑?其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制度(政策)与支持这些地区发展的其他制度(政策)应如何对接和协调?其五,资源富集地区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而不是使资源成为一种诅咒?其六,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专门人才应具备哪些特质?3.积小胜为大胜。特色是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且为社会所公认的成果,因此,特色的建设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特色中,应采取积小胜为大胜之策,亦即:先着手研究细微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由细微问题构筑或反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问题,最后再研究整个问题。与此相适应,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以此为基础,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系列论文或专门研究报告,最后再形成专著或系列丛书。
作者:朱润喜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
[摘 要]实现协同育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引导校内外各育人要素间的协同育人,打造校、政、企三位一体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当前协同育人战略推进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将协同育人嵌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高校发展的战略层面进行整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健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协同育人 理念 体制 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全省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我校近年来始终坚持系统的育人观,在校内力量协同育人和校内外力量协同育人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案例
(一)校内力量和要素配合的协同育人案例
1.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
从2002年开始,我校从体制机制、平台、师资、项目等方面整合三大课堂,围绕第一课堂和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精心设计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确定第二、第三课堂考核标准,把学生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列入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2009年,学校推出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加分或减免选修课制度。2012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开放式课程(项目)。2010年又推出以十大精品学生活动、全面班导师制、善水大讲坛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改革,基本实现了三大课堂的互联、协同和共振。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牵头下,在教务、团委、学工、科研处等部门的协同设计和组织实施下,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诸多佳绩。“异地办学条件下一、二年级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获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协同育人
我校于2005年全面启动教学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建成运行网络辅助教学课程900多门。2012年引进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追寻幸福――从西方伦理史的视角、化学与人类等9门超星尔雅网络视频课程,大大延展了教学时空,教学内容由点-线-面向集成模块化转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加强,教学信息化的导学、辅学、促学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有效实现了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协同育人。“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的教学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的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
从2009年起,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围绕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层面整合资源,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等相关二级学院密切合作,在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方面不断推进。与相关二级学院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共同组建课程学习、项目开发、拓展训练及创新实践等多元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优化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驱动式导师制;与教务处、学工部密切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发现机制,形成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为学生建立全程成长档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的多学科协同育人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其他三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认同。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的“国际会计创新实验区”和信息学院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三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师资建设等方面,与校内相关二级学院和相关学科紧密配合,有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
(二)校内外力量和要素配合的协同育人案例
1.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近年来,为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学校在协同育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着力搭建了“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和“微金融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等协同育人平台,在校政、校企、校地等多元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实现了以创新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的柔性管理体制,汇聚了协同创新各主体单位的优质共享资源,构建了以任务为牵引的横向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对协同育人平台涉及的人、财、物统筹安排与管理,初步构建了以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社会机构支持的管理体制。
(1)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
为着力抓好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广州用友、金蝶、方宇博业、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国泰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网(中经网)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在实验教学顶层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施和实验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IBM、用友、中经网、国泰安和中山京通等公司的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ERP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用友和国泰安安排企业导师进入课堂;部分ERP课程考核直接采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泰安和中经网为师生免费开放部分数据库,支持我校跨专业实验教学;用友、金蝶和杭州贝腾等公司为学生提供模拟竞赛平台,帮助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吸引风险投资关注和选择项目;中经网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共同开发仿真实习案例库;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研发出“基于云计算基础上的企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一步发挥基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跨专业虚拟仿真企业运作综合实验教学及资源共享方面率先突破。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奖励,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4年度,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历史悠久,早在1998年就与广东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和广州普金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建“财税信息化研究中心”。2010年与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共建“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2011年与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协同建设“广州市地税局干部进修学院”,双方协同建设教学、生活设施;协同建设组织机构;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协同设计培训方案;协同开发培训课程;协同编写教材;协同培养师资队伍;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税务干部进修学院成立以来,承担了广州地税系统5000多名干部职工的初任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任职培训;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多名校内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吻合,有力提升了税务学专业的师资水准。
(3)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会计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国际会计(ACCA)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简称“ACCA实验区”)。经过四年的建设,该实验区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并与ACCA广州代表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英国利兹都会大学、美的集团厨房电器事业部、珠海航展公司、广东广业集团等12个跨国经营公司及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单位协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协同内容包括:第一,将ACCA资格认证课程及部分CPA考试课程嵌入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由ACCA广州代表处负责培训我校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教材及教学资料、资格认证报名与考试等服务,发展学生会员,联系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授予名誉学士学位,为我校学生联系实习与就业机会;第三,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负责为我校学生提供实践导师及学习案例,为学生提供、推荐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第四,利兹都会大学负责为F1-F9九门ACCA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GMT考试的学生以优惠条件联系申请前往利兹都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ACCA实验区2010级52名学生中已有2人通过了全部14门课程考试,26人通过了F类9门课程考试,有9人被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录用,8人将进入悉尼大学、蒙纳士大学等国际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微金融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金融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金融系、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民间金融街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集成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壹马创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微金融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培养华南地区的微金融创新人才。其主要协同内容包括:第一,将微金融实务课程嵌入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10级教学计划开始,新添加微金融经济学、小贷技术及风险管理两门专业必修课程;第二,和金融企业高管及实务部门人员协同编写金融类教材或著作,已翻译完成麻省理工出版社的《微金融经济学》和《互联网金融》两本著作;第三,协同开展其他业务合作,如协助证大房产申报建设我校餐旅实验楼;协调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及培训工作安排;安排学生去证大集团和证大速贷实习;与广东小贷协会初步达成合作培训意向等。金融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创办的“艾晨斯”校园咖啡品牌旗下已有三个连锁店,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金融学院学生获特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学生深入参与微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建设及咨询服务,如东莞农商行在惠州陈江开设村镇银行,整个调研咨询研究报告由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为陈江东盈村镇银行的顺利开业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2.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法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法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实务部门紧密联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做法是,第一,与地方法院、检察院共同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改变校内教师单独培养模式,建立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企业法务工作人员和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力求实现高校与实务部门对应型法律人才的协同培养目标。第三,搭建与法律实务紧密衔接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拓展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的功能。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学校实验教学平台如模拟法庭进行实案审判,教师、学生旁听、观摩,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便捷的校内平台。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法庭审判直播系统,建立课堂教学与法律实务紧密连接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2012年,我校法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建设为“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迄今为止,法学院已与广东省检察院、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越秀区法院、天河区法院、海珠区法院和花都区检察院等多家法律实务部门签订了协同育人协议,有效强化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深度合作。
(2)社会工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融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对政府购买服务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与江门市残联、广州市光塔街、官洲街、华洲街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协同,在社会工作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密切合作,取得累累硕果,其协同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和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完善以双边同步督导为重要特征的实习教学模式,建设社工实习督导队伍。第二,与江门市白沙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华洲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支持地方文化建设。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社会工作未来的培训模式及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大美小洲”开发等。第三,与广州市青少年宫等单位协同制订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案。目前,已拟定并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拟进一步推而广之。第四,与广东省社会工作协会、荣军医院、广州脑科医院等单位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实习生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总结出医院社会工作实习生的带教模式和经验。第五,和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办事处协同开展田野实践教学,在小洲村建立田野实践教学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调查小组对小洲村展开追踪性社会调查。2012年,“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被立项建设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学系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系列探索,有效推动了社会学系学生的专业成长,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学系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郭景萍教授的研究著作获全省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全系教师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多项,为地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颇多贡献。
二、协同育人进一步的思考
(一)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再认识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理逻辑,也要符合实践逻辑。高等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系统,客观上,她需要从外界输入信息、向外界输出信息;从外界输入资源、向外界输出资源;从外界输入动能、向外界输出动能。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开放系统。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与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协同育人不是权宜之计,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要将高等学校的发展嵌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实施“双嵌入”发展战略,将协同育人嵌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和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实施整体规划,实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发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1.协同育人的面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宽
在多年的协同育人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为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拓宽协同育人的面和深度。首先,高等学校的人脉关系、资源筹措能力、与校外协同育人方提供对价的能力在协同育人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解决高等学校与校外协同育人方相互提供“对价”不对等的问题至关重要。其次,解决好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带来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调整,也是高等学校在协同育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要充分调动二级教学单位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性,想方设法鼓励冒尖,“激化”二级教学单位之间的相互竞争,出台政策引导二级教学单位与各类社会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2.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今后三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学校将积极联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制约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如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索。第一,以协同育人为抓手,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发现机制、响应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各二级教学单位要健全对口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健全校内外相关力量协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协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及项目、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长效机制。第二,以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和基于协同育人的专业层面综合改革为重点,实行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倾斜,提高教学项目的集约度,使各类教学项目真正取得实效。第三,以教学质量关键点监控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在学校向协同方提供对价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健全引入利用校外资源的补偿机制。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学校与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模式。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思政教师为研究对象,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和职业态度几个方面,调查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师职业认同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调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个担负着教书育人特殊使命的职业,其自身的职业认同度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于自我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方法、人生价值、工作感受、工作困境、发展期望的一个综合性体验。[1]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则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和研究他们的职业认同程度。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
1、党政管理干部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负责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预备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教师;学生工作处学生科、贷款科、宿管科各科室负责具体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和宿舍管理的教师;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校团委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师;此外,还有各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及团总支书记,他们是各学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专业教师,承担着全校近20000余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素质课的教学任务。
3、辅导员和班主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班主任老师一般为兼职班主任,除了要承担本专业的授课任务外,还要定期与不定期的与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联系,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奖助学金的评比、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所有这些教师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全方位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编思政教师,发放500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5分,有效回收率99%。
1、高校思政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以刚参加工作的人居多,整体呈现年轻化态势。学历层次比较高,从整体职称比例来看,思政专业课教师中,以讲师居多;行政工作者中,助理研究员较多,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较少。行政工作者大多在评职称时属于研究员系列,但是由于评职称的条件比较苛刻,一部分老师在评为助理研究员后再评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系列比较困难,所以职称评定的限制成为行政工作人员发展的一个瓶颈。
2、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职业态度以及被认可度方面6个方面调查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调查结果表明,思政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被认可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在思政教师中,行政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职业意志较为薄弱,希望转行从事专任教师。个人发展路径及经济收入是影响思政教师职业期望值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工作压力和个人受尊重感也会影响职业期望。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总体来看,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思政教师教师,职业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 呈随着年龄增长,职业认同度增强的趋势。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彼亚得的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2]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年龄段的思政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对新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应,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上职务晋升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对职业的认同感相对较低。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思政教师,普遍已经具备了教授的职称或处级干部的职务,他们的经济收入较高、工作压力相对较轻,对个人的职业定位比较明晰,所以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为理性,因而职业认同度高。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有微微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职业生涯发展停滞或计划退休,工作积极性不高。
2、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和行政级别差异
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看来,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有随着职称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教授的职业认同度比助教和讲师高,助教和讲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与工资、津贴等物质待遇息息相关。教授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学校地位高、报酬高,受领导重视程度也高,因而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职业认同度也较高。而副教授和讲师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较大,报酬不高,在职称、职务的晋升上存在较大难度,因而职业认同度稍低。助教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资历不够,容易被忽视,因此职业认同度最低。同样,行政级别较高的教师由于工资待遇、津贴、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具有相对较高的职业认可度。
3、因工作内容不同,职业认同存在差异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有思政课专业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思政任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不需要每天在办公室坐班,没有繁杂的琐事干扰,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就行,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休闲。和他们相比,从事思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的学生、准备各种材料、应付各种评比、检查,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每天都要完成团委、学生处、招就处布置的各项工作,还要抽出时间检查学生宿舍、上课出勤,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应付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处理学生违纪,有时候要加班到深夜,甚至没有节假日,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情绪相对较差,职业认同度比较低。
4、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与专业教师相比,思政教师中的学团办老师和辅导员中,青年教师偏多,中老年教师偏少;非高级职称教师(助教、讲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副教授、教授)偏少。由此可见,与专业教师相比,他们的职业认同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反映出高校并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放于同等重要地位。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3]大多数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对工作的职业认同度较高。他们工作热情高涨, 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但是时间久了, 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没有保证,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致使许多辅导员开始丧失工作积极性, 转而开始寻求其他岗位的发展方向。这些辅导员抱着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工作,效率肯定不高,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成为高校管理层必须解决的任务。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积极态度和强烈的投入感,体现为个体维持该职业的愿望和对职业的喜欢程度。[4]高校思政教师工作任务可谓艰巨。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从全社会范围内注重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度,从而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积极、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现状、问题,系统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工作理念、组织结构、活动形式等,探索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多方面功能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支部 1、序言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联系学生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和有力保障。长期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先后做出多项重大决策和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应注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和重要标杆,肩负着带动广大青年学子共同进步、奋发图强的责任与义务,是推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创新学生党支部建设方法,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先进性作用,提升学生党支部执行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高校党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服务青年学生全方面成长成才等诸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研究对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完善及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个案分析等方法,通过查阅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功能定位和建设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研究概况;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以浙江财经大学为调查对象,收集相关支部建设与支部党员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2、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党员入党理想信念不坚定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式趋向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青年学生更多、更快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促使各种文化相融,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学生党员价值观也逐步呈现多样化,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比较功利,为获得荣誉或取得党员身份而突击入党;加入党组织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并未有明显的进步和改善;对政治学习出现了抵触情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在组织生活中,服务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2入党后再教育不够
部分存在重视入党前的发展,看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导致在一些学生党员中,出现了"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减一半"的现象,入党前后表现迥异,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进性不能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形象,给党支部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2.3民主生活质量不够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教育学生党员。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组织活动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未能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专业特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当前学生支部正式党员比较集中在高年级,而高年级学生因考研、找工作等客观原因,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参加组织生活会,导致开展的活动意义不大;组织活动的载体也未能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社团等阵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4活动经费不足
当前党支部开展活动存在缺少活动经费的问题,虽然各方面都尽最大的努力、多渠道的争取更多的活动经费,但是当前的经费问题依然存在,也导致了某些活动难以开展,影响了党支部活动的规模。
3、对策建议
3.1 加强党支部思想建设工作,提升党员思想觉悟
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建设贯穿于党支部各项建设之中,保持党员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和促进党支部各项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一项基础工作,使全体党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原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为党员群众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党员群众思想问题,由情入理地进行宣传、说服教育,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觉悟、塑造心灵的目的,激发做好工作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热情。
3.2建立科学的支部建设体制
只有合理的支部建设体制,才能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深入开展,否则其将成为支部生活、发展的阻力。建立科学的支部设置应该做到:有利于支部成员间的联系,基层党支部是一个由党支部成员组成的有机整体,没有成员的参加,支部活动就是空壳,增强支部凝聚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组建党支部首先要考虑其组建方式是否有利于成员间的沟通,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支部成员,其次要利于支部品牌活动的传承和发扬。
3.3加强党支部组织建设,凝聚战斗力
党支部组织建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从严治党及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发扬党内民主,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党建工作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坚持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又要积极创造新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建设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使党员队伍成为刻苦学习的表率、求真务实的表率、勤奋为民的表率、廉洁自律的表率,成为政治上过硬、作风上过硬,业务精、素质高的复合型党员队伍。
3.4加强党支部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以提高工作绩效为中心加强作风建设。把党支部作风建设与落实业务工作融为一体,引导党员强化服务意识,自觉做到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注重讲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讲实效,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有效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教育、实操教育;搭建实践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立创业协会(社团)、举办专项竞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学生专业教育这三者实现紧密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侧重让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实践,让学生对自我以及人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形成自身意象,进而提升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创业行为。[1]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鼓励高校从学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可以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纲领性文件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应顺应并快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潮流中,抓住机遇,根据学校自身类型、层次,从所属地域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地方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这对于地方财经类大学跨越式发展、推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地方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内蒙古财经大学始建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为主,法、文、工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MBA(工商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MF(金融硕士)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形成了独有的教育模式。
一、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形成基础课以基础课和必修课为主、专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知识教育等课程。
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自我认知、行业认知、实现路径等方面帮助毕业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行业特点等内容,为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1)就业指导课程。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就业形势,熟悉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站在时展的高度洞悉市场需求,完善自我,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念。本课程的设置应系统的为大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能力、求职应聘与面试技巧、就业与择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容,力求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
(2)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渴望创业,是创业的生力军,但创业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学习创业,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能力,从而为真正创业做好准备,所以,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尤为重要。
①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18学时,1学分。在本科第三学期开设,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修课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对创业的认知开始,创业需要哪些心理素质、知识准备,如何进行创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创新思维,各部分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环环相扣,将创业者需要的知识、能力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②专修课。专修课是对具备创业潜质,并且有浓厚的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教育。本课程以短期培训班形式举办,每学期开设1期,每期开设1―2班。专修教育通过面试和创业能力测评的方式选择学生,以实训课为主要教学形式,主要讲授创业能力拓展、创业准备、创业流程、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应对等五个模块的内容。授课过程应与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创业体验和进入创业过程结合在一起。[3]目的是指导学生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③讲座课。学校要建立专家库,选聘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校友和政府相关人员到校作创业讲座。[4]专家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各个创业领域的成功人士,便于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创业兴趣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学生可以“零距离”的和创业成功人士交流。同时,积极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业者)会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5]通过访谈,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进而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实际上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
(3)实操教育。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以教学全程化、目标阶段性、内容项目化为指导思想,在本科教育的1-8学期,把实践教学内容内化为各个阶段的实践项目,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的目的、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准备、实践步骤、学生实践过程应完成事项和课后作业、实践效果评估等。
二、搭建实践平台
(1)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孵化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具体表现为: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支持;指导学生新创企业的成长。[6]
孵化园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建设。场地要能够接纳10个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和5个注册新创企业入驻。相关设施要齐备,可以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新创企业运作的房屋、水电、照明、网络和基本的办公用品。最后,还要有完善的软件支持系统,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
(2)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发挥各方积极力量,联系与各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共建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可以直接建在企业,也可以建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这里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学生可在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工程实习等。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邀请专业导师团队、依托学生社团、构建活动平台等措施,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2013年11月5日,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20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挑战者”创业团队入驻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挑战者”创业团队于2013年6月成立,并与内蒙古宇航人集团公司合作,为该公司承担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工作成果获得了公司和学校的一致好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与计算机学院对该创业团队仔细考察后,批准其入驻中心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设备、网络、办公场地、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内蒙古财经大学近几年学生的挑战杯竞赛参与度已初具规模,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楠、统计与数学学院梁猛与金融学院王伟华等7位同学的《对“城中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探究――以呼和浩特市府兴营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进行创业活动宣传,举办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专题系列讲座和挑战杯作品巡展,在全校范围内深度宣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提升此项赛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提高本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2)成立创业协会(社团)。由内蒙古财经大学团委牵头,组织成立了捷迅创业协会,召集全校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加入该协会,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讲座、联系兼职、进行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综合能力。
(3)举办专项竞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招聘会、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内蒙古财经大学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内蒙古财经大学分赛场初赛于2013年11月举行。通过此项活动,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本领,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遴选和储备优秀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
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内蒙古财经大学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基金,专门扶持“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进行累进创新。
总之,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既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又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各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准确定位,从不同层面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结合心理学理论与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特点,更为全面地调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为代表队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为代表队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提出要求,为代表队再创佳绩献智献策。
关键词 田径队 课余生活 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该校代表队学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调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选取准确合适的问题构建调查问卷。
1.2.2问卷调查法
实验对象为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山东财经大学田径教练员和班级辅导员的访谈,全面了解分析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课余生活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掌握第一手资料。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一个田径队的项目、性别以及运动年限等情况往往与这个队的运动成绩等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生活习惯、娱乐方式、性格特征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1.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表1:田径代表队队员基本情况调查表(N=42)
从表1可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共43人,调查人数42人,其中,短跑项目和投掷项目都是16人,各占总人数的38.10%,跳跃类为10人,占总人数的23.80%,没有长跑项目。男女分布上,男生26人,占总人数的61.90%,女生16人,占总人数的38.10%,男女比例为1.6:1。代表队中项目分布均衡,虽然男多女少,但人数比例适中,符合体育类性别比例特点。
2.1.2 田径代表队运动情况调查分析
表2: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年限调查表(N=42)
从表2总结得知,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时间为3年以下的有10人,占人数比例为23.80%,3~5年的1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3.33%,5~8年和8年以上的各为12和6人,分别占比例为28.57%和14.30%,大部分学生都有3年以上的运动时间,有长期的体育锻炼经历。
2.2田径代表队学生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和其精神状态、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关系,并且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习惯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
2.2.1田径代表队饮食状况调查分析
田径代表队大多数人有用餐习惯,占总人数的73.81%,无用餐习惯的也较多有11人占总人数的26.19%;在午饭和晚饭的用餐规律性上,有92.86%人用餐规律,另外很少人用餐不规律,占总人数的7.14%。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田径代表队队员用餐情况基本规律,不过不规律情况主要存在早餐用餐上,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2.2.2田径代表队作息情况调查分析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那么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以及一副饱满的精神状态。所以,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田径代表队队员生活休闲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学生的休闲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其心理健康程度,从心理学来看,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作为预测心理情况以及其交际情况的指标。反过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其生活休闲方式和人际关系都不会太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性别比例适中,符合体育专业学生性别分布规律。
(2)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的学生作息时间并不规律,大部分学生有熬夜习惯,且晚起,午休时间过长。
(3)人际关系方面,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和师生关系,部分存在社会关系,并且田径代表队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交友。
(4)自我感知方面,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性格和脾气都是稳定的,这可能和身体活动较多有关系。
3.2建议
(1)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
(2)加强学校管理,丰富校园生活。
(3)加大学校餐厅营养供给,开辟多种营养渠道。
(4)丰富专业课锻炼内容,增加锻炼和学习的趣味性。
(5)培养学生心理学知识素养,科学评价自我。
摘要:贵州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学校在建设财经类综合实训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但在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优势显著。
关键词:校企联合 实训基地 共赢 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贵州财经大学创建了实训基地,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实践活动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层次性,当然更重要的是重视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在财经类的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通常情况下是模拟实际,而模拟训练的配置是电脑和相关的专业性软件。在贵州财经大学建立综合性的实训基地的时候,非常的重视实训基地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建立起的跨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能够为教学进行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服务,当然贵州财经大学的实训基地建设目前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体现出综合实训基地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1 贵州财经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的构成现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大学期间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贵州财经大学在自己的教学中,一直在发展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等,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贵州财经大学目前已经建立起来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参加工作这些阶段的,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在入学初期主要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的训练;随后还有综合技能的训练项目,主要是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的模拟训练;在校期间,积极的高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对专业水平进行实际的考核和锻炼;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所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等。作为高校最主要的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很重要,当然这也需要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试训基地的建设。通常来说,从场所讲,实训基地主要是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从投入主体讲的话,分为高校自己建造和校企合作共建两种形式。从层次来看,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需要围绕教学改革建设能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多为学校自己投入建设;综合技能训练阶段需要有能完成实际项目、突出职业氛围模拟实训室或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学校投入、企业投入或者学校企业共建等多种形式;顶岗实习阶段需要有真实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毕业实习阶段主要在学校的创业基地或校外的企业完成,毕业实习阶段和就业是紧密结合的。
贵州财经大学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有自己的特殊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在基本技能阶段还是在综合技能的阶段,贵州财经大学在实训基地上都采用了大量的模拟软件进行教学,主要的道具就是计算机和专业性的软件,为了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建设的是跨专业的综合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的阶段,单位很难为学校安排那么多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因为管理上的困难和实习质量问题都是顶岗实习企业所担心的问题,因此更多的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在校内基地完成。
2 贵州财经大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难点
贵州财经大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多主体等特征,这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
2.1 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利用共享模式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建设方法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从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讲,主要是依托的不同的学院的不同的专业;而从建设的布局上讲,就更需要各专业各个系之间相互的协调和安排达到最优化的利用实训基地的目的;从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讲,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对实训基地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实训基地的长久发挥其作用和效率。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内涵建设主要是依托在各个专业的基础上的,这就会存在有些学院为了保证维护的实训要求,这就很难在内涵建设和运行管理上进行有机的统一,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其次,实训基地的综合性和层次性的相互协调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因为目前高校已经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是系统的并且有层次的,这就要求在建设实训基地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日常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建设综合实训基地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与各个学院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协调和融合,还要考虑综合实训基地的跨专业的综合利用功能,这二者仍然是一项很难中和的问题,也是目前建设的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2.3 综合性和职业性的统一问题也是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是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和节省成本和实训场地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职业性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为强调的一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真实的创造出职业的氛围,让学生受到职业的感染,这种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都非常有利。在一些理工类院校中,有很多是采用建造校办工厂的方式来营造实践教学的职业氛围并提高实训教学的职业性,但是这种方法在财经类院校中并不现实。因此,财经类的综合实训基地主要是由各个专业的实训室组成的,因此,如果构建出一种既能够综合利用又能体现不同职业性的综合实训基地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难题。
3 贵州财经大学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
贵州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财经类综合实训基地, 学校有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以下思路可以探讨:
3.1 实践教学委员会和实训基地领导双轨建设与管理综合性实训基地。由各个学院的分管实践教学的主任和财务管理人员等人组成学校的实践教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的任务是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绩效考核。委员会要每一个学期对各个专业的实训室进行全面的论证和研究,要实时的了解实训基地的利用情况和管理状态,对于实训基地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委员会要及时发现,及时探讨,并重新进行规划解决问题。综合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管理者是实训基地主任和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人员,他们负责着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维护工作,主要工作是对实训基地的运行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包括课程的协调安排,实训基地配置的管理和维护等等,有些实训基地还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专业需求,在业余时间开放,这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综合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需要把一个学期的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和运行维护情况,以信息化的模式传给实践教学委员会,由实践教学委员会对这一学期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委员会和实践基地管理领导的双轨机制的管理模式,并解决了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难以统一的难题。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从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职业指导体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就业辅导是该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而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在圆了更多莘莘学子大学梦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难以回避的困境———毕业即失业。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职业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鉴于大学生就业辅导工作(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和西南财经大学在该课程教学和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课题小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突破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瓶颈,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西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指导的国内发展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内大学生择业趋于复杂化,学生择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提供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主要功能为提供就业技能的指导、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就业信息的提供等等。因此,就业指导可以界定为:求职辅导是指大学为其毕业生提供的各种求职方面的机会或训练。具体分为组织招聘会、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辅导简历写作等。
而我国高校几乎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全部以给学生找到工作为重点,至于找到的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否可以从这份工作中得到自己长期的发展等因素就完全被忽略了。因此,本课题小组认为应该将狭义的“就业指导”概念拓展到广义的“职业生涯教育”,将就业指导延伸到整个大学教育,从学生的个人兴趣、个人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向他们传授各种职业的基本信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而非单纯的提供岗位信息,提高就业率。
二、西南财经大学的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历来重视就业工作和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大一期间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针对即将进入大四找工作的大三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信息。然而在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虽然学校向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力度明显不够,对此课程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存在“雷声大雨点小”之嫌。
2.课程内容尽显陈旧,体系不完善:这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停留在普遍性的求职信息方面,一个教学大纲沿用多年。对于每个学生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从而大大局限了我们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
3.课程形式单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只局限于课堂讲解。但是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仅仅由课堂讲解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秉承“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的原则进行。
三、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在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症下药,我们认为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全程化教学。为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切实发挥其作用,不断推动学科实现科学发展,本研究小组提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教学模式,即将整个就业指导课程分为3个阶段,针对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教学,为大四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在不同的阶段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重点有所不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鉴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性,应该以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第一,引进专业指导老师。第二,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学校组织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
3.创新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是建设该学科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方面,为此,本研究小组提出以“计划———控制———考核”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首先,制定该学科的年度教学计划;其次进行节点控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最后,开展年度(学期)考核,并制定奖励制度,切实做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相应地制定三级管理框架:决策层注重宏观策划,执行层强化节点控制和指导作用,操作层强调评价和想信息反馈,形成高效的教学管理闭环控制系统。
4.注重科研,促进教学发展。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加强科研力度,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是建设该课程的基础。
首先,在建设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要树立科研理念、完善研究制度和模式,以研究为龙头带动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其次,本研究小组认为应该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专项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该理论的研究工作。最后,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变化;开展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对择业心里、面试技巧、自主创业开展专题研究,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但由于我们的调查对象存在局限性和时间的紧迫性,认为该研究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我们认为应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教学,如何实现各个阶段的有效衔接仍然是个问题。坚持针对性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有赖于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不同导致就业指导的方案不同。因此,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同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向全国高校转发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课程。自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颁行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该课程在大学生中逐渐失宠,形同“鸡肋”,被不断边缘化。与此同时,大学生中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这种严峻的现实迫使高校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抓住契机,结合本校实际,对如何在财经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即“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推进教学改革,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儒魂商才,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2]。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基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改革。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由林红、蔡录昌、句磊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教材由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应用写作六个板块组成,其中文学作品60篇,应用写作2章。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确定讲授篇目时,宏观统筹,严格把关,为实现大学语文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一、既摒弃漫无边际地纯文化熏陶,又避免一味向财经类专业靠拢
教研室极力避免将大学语文上成文学史课,强调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不少综合性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通常是以文学史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轮廓,形成完整的文学史观,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染。但对财经院校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从事面面俱到的文学史的学习,一来不太现实,二来无法凸显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教研室以遴选相关篇目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这些篇目各有侧重,有些侧重传统文化,如《小雅·采薇》的诗情画意,《论语十则》、《孟子·尽心下》的儒家情怀,《哀江头》的悲天悯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旷达豪迈,《惊梦》的人性之美;有些侧重现代思潮,如《谈生命》的乐观豁达,《回答》的冷峻深刻,《相信未来》的矢志不渝,《亚洲铜》的炽烈执着;有些侧重异域风情,如《伞下的侗寨》的绚丽新奇、《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凄美纤细;有些则与财经专业密切相关,如《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
篇目的这种分布格局既有利于实现《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凸显财经院校的专业特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
二、注重挖掘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篇目的文化价值,丰富“儒魂商才”的内涵
贵州财经大学提出的“儒魂商才”是指“具有‘儒魂’之‘商才’,也就是具有中国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商才’”[3]。大学语文教研室围绕“儒魂商才”这个核心,特意选取了《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三篇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篇目。《谏逐客书》尽管与经商之道没有直接关联,但充分发掘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的价值、为我所用的管理学思想不言自明;《货殖列传序》旗帜鲜明地论证了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并阐释了发展生产、交换贸易、积累财富的社会意义,倡导富国裕民之道,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经济思想。《林家铺子》则是民国时期民营资本家惨淡经营、最终倒闭的经济行为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它向学生展示了外敌入侵、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同行恶性竞争的社会图景,引人深思。对这些文章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思想和经济现象进行实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儒”与“商”及其相互关系产生直观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有所悟,以此获得传统文化中经济学思想的陶冶,形成正确的经济观和财富观。
三、考虑财经类专业注重应用的特点,增设应用文写作实践
与综合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不同,财经类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精心选择讲授篇目的同时,增设了4个课时的应用文写作实践,为学生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计划、总结、通知、演讲稿、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常用文体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正确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大学语文教研室通过严把篇目筛选关,构建了一个既注重文化熏陶又凸显财经院校特色、既注重宏观了解又强化动手实践的三维立体教学格局。该格局的构建体现了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对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清晰定位,那就是以“儒魂商才”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经济学养和实践能力。
当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思维、教师素养、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相信,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贵州财经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会取得新的突破,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可,在教改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摘要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施终身体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教学模式以及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理性思考,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构建了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高校特点、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以新疆财经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期中大学一年级200人,大学二年级200人,大学三年级100人,大学四年级100人,随机抽取体育课班级。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三年级和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只能参加俱乐部班,所以以参加俱乐部的少数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为例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客观性、可靠性。
二、结果与分析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公共体育教学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和困难。现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新疆财经大学是西部普通的高等学校之一,是目前新疆唯一具有合法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高校。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初步探索使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
(一)课程设置、考核与学时分布情况
新疆财经大学每年开设体育必修课28周(每学期14周),开设体育选修课18周(每学期9周),每周2学时,每学时50分钟,每次课100分钟,总学时合计148学时,合计6学分。一年级开设特色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对于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课为主的体育保健课程,单独组织教学。自2010年新学年开始,体育课程结构调整为一、二年级预科生开设18周体育必修课,共216学时。
体育课程考核实行百分制,按照课堂表现(含身体素质测试)、课堂考勤、理论占30%,期中参加俱乐部培训班和活动课的同学其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计入考核评价。因故体育课堂无法考试的学生,可在俱乐部活动课和培训班中进行考核。技能评价包括技能达标和技评两部分共占70%。考核评价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导向,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个发展领域、培养目标为指导,不断探究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课堂表现考核中,针对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的现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测试项目,作为财大学生每学年必须达标考核项目之一,以此来督促学生课外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二)教学项目分布情况
近三年,新疆财经大学在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跆拳道、器械健身、体育养生和面向身体异常、病、残、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养生课等,大学三年级和俱乐部中还开设羽毛球、网球、轮滑三门课程,课程数达13门。学生在一年级必须完成特色课程乒乓球、基础课程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二年级根据个人爱好开设了体育选项课9项,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俱乐部活动和俱乐部培训为主。
表1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分布情况一览表
层次 授课形式 开设项目
大学一年级 特色课结合俱乐部 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
大学二年级 选项课结合俱乐部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跆拳道、器械健身、羽毛球、瑜伽。
大学三年级 选修课结合俱乐部 所有开设项目
大学四年级 俱乐部培训或活动 所有开设项目
身体异常、病、残、弱学生 理论课、实践课 体育养生、保健按摩
(三)教学形式
自2006年以来,新疆财经大学率先以体育教学为突破口,实现民、汉“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教学,即:不分民族教师、不分专业、不分民、汉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同时,新疆财经大学“体育协会”逐渐向体育俱乐部形式转变,到2007年底成立了大球类、小球类、体育舞蹈、健美健身四个体育俱乐部,基本涵盖了开设的所以项目。针对体育教学民、汉“一体化”、体育部俱乐部特点,教育和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出了大量的适合我校教学的一些教学小手段、小方法。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谈到指导与引导的方法,即针对普遍性的问题集中指导学习,对有基础的学生加强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在综合练习中发挥个性,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这为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师资队伍
1.师资配备
截止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共有体育教师31人;年龄结构:50岁(含)以上6人占有19.3%;40岁(含)―49岁7名占22.5%;30岁(含)―39岁12名占38.7%;30岁以下6名占19.3%。40岁以下有硕士学历教师9人占50%。学缘结构:31名教师本科阶段分别毕业于8所体育院、系。学历结构:本科22人占71%;硕士8人29%,其中在读博士1人。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21人、助教1人。民族结构:维吾尔族11人;回族2人;塔塔尔族1人;俄罗斯族1人;蒙古族1人;汉族15人。在校生师比为平均330:1;教师平均每周上7次体育课,每班人数均在50人左右。
2.师资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自2007年起实施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化,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业务学习,制订学习计划,严格考勤,力求实效;近三年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业务学习和身体练习。通过组织的集体学习,交流了经验,增进了感情,锻炼了身体,提高了业务能力。
目前,体育部教师业务进修主要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与内地对口援疆院校协作渠道,积极争取派教师赴内地对口院校进修学习,目前,有3名教师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轻工业职业学院体育部进修、挂职学习。
教师中有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6人,国家二级裁判19人。 并有3人次在全国、自治区等学术机构和体育协会中担任职务。
(五)场馆设施
学校现有室外体育教学场地41587.57平方米;室内体育教学场地面积4225.57平方米。主要体育教学设施有:一个6000座位的标准塑胶田径场、一个903篮球馆、有二个可容纳40副乒乓球台室、一个120米地下6道1329.3塑胶跑廊、跆拳道室2个;一个器械健身房、一个健美操室、三个体育舞蹈室、一个形体室、一个多功能室;室外主要有14个标准篮球场;一个标准网球场。10个排球场、一个综合球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我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采取内部挖潜,错时使用的方法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训练、群体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部自有175多媒体教室1间,配备较为现进的多媒体设施,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教学影像资料56套。目前,现有的影像资料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六)学生对新疆财经大学体育课教学及教师的印象
通过新疆财经大学网上教学评价系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近三年平均91.4分。其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为90.83分;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为92.75分;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为90.78分;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为90.82分;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为91.69分;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为91.647分。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目前对新疆财经大学的体育课和教师均感到比较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占,85%和95%。只有5%的学生和2%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不满意。
图1学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七)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
1.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2),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非常了解的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1%,了解的学生占34%,只有9%和6%的学生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入校的第一节体育课学生要对《标准》进行学习。另外,每年进行体质测试之前还有专门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对《标准》的了解程度比较高。
图2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
2.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以来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通过数据显示(表2),自从2006年以来每年学生的合格率每年以0.4%的幅度进行增长,2006-2007学年合格率为98.0%,优秀比7%;2007-2008学年合格率为98.4%,有效比9%;2008-2009学年合格率98.8%,有效比10%。这个增长和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开设是分不可的。
表22006-2009年新疆财经大学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年度 测试人数 优秀人数 优秀比% 合格率%
2006-2007 8525 597 7 98.0
2007-2008 8155 734 9 98.4
2008-2009 7891 789 10 98.8
2006-2009 24571 2113 8.6 98.4
注:新疆财经大学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数据
四、结束语
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利用优势资源,以教师专长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引进竞争机制,挂牌上课,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使其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提高了体育的文化性和科学性。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在高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得到了教育专家的肯定与关注。以俱乐部名誉举办的各种比赛,如周末赛、邀请赛等,得到了公司、企业的赞助,减轻了体育部的经费负担,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增强了校际间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社会体育接轨,以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分别从学生的锻炼态度与动机、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锻炼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果,并就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也做了调查,并分析了具体原因,为掌握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特点提供借鉴。
关键词:锻炼现状调查 锻炼因素 结果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1、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动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和愿望。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个体参加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掌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必要前提。本文对我校104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动机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分别占总人数的 17.25%和44.53%,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冷淡和厌恶的分别占总人数37.11%和1.19%。若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归为喜欢锻炼者,若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为冷淡和厌恶的学生归为不喜欢锻炼者,那么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 61.78%,不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38.22%。从总的情况看,61.78%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较明显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喜欢体育的学生的比例还不算大,需要加强引导,毕竟有38.22%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必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表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一览表
非常喜欢 比较喜欢 较冷淡 厌恶
百分比 17.25 44.53 37.11 1.19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见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达标、促进健康、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缓解压力、已养成的运动习惯、减肥、展示自我、人际交往、空余时间多,其中,70.6%的学生将达标作为体育锻炼的动机,这说明体育课对学生影响较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明确。69.1%的学生将促进健康作为体育锻炼的原因,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认识较深刻。同时,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表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一览表
1、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3),在被调查的1040名学生中,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共有5名,占总人数的0.5%;16名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1.5%;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72人,占总人数的6.9%;每周参加二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52人,占总人数的14.6%;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97人,占总人数的18.9%;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人598,占总人数的57.5%。
表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次数一览表
表4显示的是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除去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和从不锻炼的学生,剩下1019名学生为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6可以看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的学生共有276名,占锻炼总人数的26.5%;743名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锻炼学生总人数的73.5%。
表4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
1、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
本文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以锻炼时人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即锻炼者以单独的形式进行锻炼还是以团体形式进行锻炼。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见表5。表5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经常单独一人锻炼的学生有163名,占锻炼总人数的15.99%;经常与同伴一起锻炼的学生有780名,占锻炼总人数的76.55%;还有76名学生以其它的方式锻炼,既有时单独一人锻炼,有时与同伴一起锻炼,并且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以这种方式锻炼的学生占锻炼总人数的7.46%。
表5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一览表
1、4、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
Mahler(1994)指出:锻炼或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主观方面的反应,健康个体活动中的主观负荷对于运动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长期案头工作者开始并坚持锻炼活动则可能是决定性因素。由于在运动中锻炼者很难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锻炼强度,因此锻炼个体对运动员负荷的主观评价显得尤其实用。本研究对体育锻炼运动量大小的界定正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既锻炼者的运动量根据体表特征和主观感觉来界定,如将“出大量的汗或感觉很累,自认为运动量较大”确定为运动量较大,而将“身体微微发热或感觉一点都不累,自认为运动量很小”确定为运动量很小。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见表6。表6显示,在参加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有375学生运动量较大,占锻炼总人数的36.76%,以中等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534人,占锻炼总人数的52.44%,以小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11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10.80%。
表6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一览表
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方式单一乏味、疲劳、没有时间、缺乏专人指导、没有兴趣、没有场所、没有恒心、害怕受伤等,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64.2%、48.2%、31%、30.3%、29.1%、27%、21.6%、10.4%。
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方式单一乏味”(占64.2%)、“疲劳”(占48.7%)、“没有时间”(占31%)、“缺乏专人指导”(占30.3%)、“没有兴趣”(占29.1%)“没有场所”(占27.0%)。
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我校学生体育课要求中长跑是必测项目,对学生体能要求高,学生体育课的及格压力较大,经常要参加长跑锻炼,因此学生感到锻炼方式单一乏味,造成学生身心疲劳;2)由于目前就业压力等原因,使很多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外语、辅修第二专业等方面,从而没有时间参加锻炼。3)由于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比较持久的过程,加上有的项目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意志力,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恒心去长期坚持体育锻炼。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有:学生对锻炼积极主动的态度、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除了体育课以外,学生主动通过书本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还很欠缺,需要给予专门指导,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加强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的宣传,如在体育场馆周围悬挂如何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等,让学生很方便就能在运动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摘 要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扩招与批量化是目前发展的主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然而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近年来,因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而出现各种行为偏差事件日益增多。西南财经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和“211” 重点建设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是学校重点建设对象。研究生群体日益壮大的同时,是否也伴随着心理压力的不断加重?这些压力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在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过问卷调查,对西南财经大学的4800多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分析,寻找压力源泉。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压力源 西南财经大学
本次问卷调查对西南财经大学4800余名研究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一、二、三年级的样本容量分别为107、98、106,男女的样本容量为154、157,一共抽取了311个样本进行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子探索
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计算问卷各项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45的题项。对剩余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0.862)检验和Bartlett(在.000水平显著)检验,认为问卷的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产生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10个,其中累计解释方差为56.122%,根据碎石图确定抽取7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率51.666%。强制抽取7个因子,再次做因子分析。这样得到一个含34个测题的量表,对这一个量表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项目集中在7个因子上,方差累计解释率为53.532%。这7个因子和初步假设的内容基本相吻合。
根据每个因子中的题项将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学业、因子2人际交往、因子3就业和前途、因子4经济、因子5家庭关系、因子6恋爱和婚姻、因子7其它。具体情况如表1
二、压力源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检验总量表和分量表(各因子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问卷各因子层面所涉及题项的Cronbach系数检验结果在0.619-0.817之间,表明该量表各因子层面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该量表题项的复测相关问系数在0.597-0.778之间,均达到显著的相关程度(p
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部分工作压力因素之间是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大部分压力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研究生大部分压力维度的压力状况并不影响其他维度的压力状况,不同的压力维度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某一些维度的压力状况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例如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与经济因素带来的压力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32的水平,表明它们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不同维度的压力与研究生压力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本次研究提出的这些压力维度是研究生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业和前途因子与学业因子所带来的压力与压力总体的相关性最大,说明就业和前途以及学业情况是最容易引起研究生压力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分析,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就业和前途压力、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具体到压力性事件,因子分超过3分的有:整体就业竞争激烈,专业竞争力不强,科研任务繁重,他们分别归属于就业和前途因子、学业因子。就业压力成为首要的心理压力,这与近一两年的研究调查结果是相符合的。本次调查还发现:婚恋爱情和人际交往是排在比较靠后的两种压力,这与现在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小(应届生居多)而社会上结婚年龄普遍后移有关。在做样本抽查访谈中许多硕士研究生没有谈恋爱并不感觉有压力,甚至还认为不谈恋爱对就业有利。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以中央财经大学05~08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汇总、分析学生的测试数据,旨在掌握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为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央财经大学体质健康调查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通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加强和改进体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本文在对我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校学生体质的基本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
1.1研究对象
我校05~08级全体本科生(6306人)。其中大一1804人(男生881人,女生923人)、大二1659人(男生754人,女生905人)、大三1543人(男生654人,女生889人)、大四1300人(男生559人,女生741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质测试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统计方法
采用教育部网站专用软件及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在分析中均将观测量中的缺失值排除。根据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的规定标准和等级评定要求进行评定。
二、测试结果与分析
2.1身高标准体重: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
测评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形态发育和营养状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太高。如图1所示,我校体重正常的学生仅占41.12%,而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学生竟高达40.52%。低体重和营养不良不仅成为影响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相对而言,超重和肥胖不是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对于超常体重的控制仍然是值得注意问题。
2.2肺活量指数:不及格率为15.67 % ,与耐力性锻炼不足有关
我校学生肺活量指数合格率为84.33%,其中优秀率为11.62%,良好率为28.69%,及格率为42.77%。从测评结果看,我校学生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相对较差,呼吸系统机能与耐力素质成正相关,我校学生肺活量指数水平较差可能与耐力性锻炼不足有关。
2.3立定跳远:不及格率最高,学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亟待提高
我校学生立定跳远合格率为82.13%,其中优秀率为2.56%,良好率和及格率分别为20.55%和50.27%,有将近27.87%的学生不及格。四个年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的及格率相差不大,07级学生的良好率稍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立定跳远测试不及格率高的原因说明我校学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亟待提高。
2.4握力体重指数(男生):合格率为86.05 %,基本正常,各年级的总体水平相差不大
握力体重指数合格率为86.05%,其中优秀率为3.18%,良好率为24.23%,及格率为58.65%。从测评结果看,我校男生上肢力量年级差异不大。其中,05级和06级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低于07级和08级学生。
2.5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98.28 %,是合格率和优秀率最高的项目
我校女生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98.28%,其中优秀率为33.48%,良好率为41.47%,及格率为23.33%,是所有测评项目中合格率和优秀率最高的项目,说明我校女生的柔韧素质较好。
2.6台阶实验:不及格率为11.33%,是不及格率次低的测试项目,课堂开展的中长跑项目的效果初见成效
如图4,我校学生台阶试验的优秀率为15.95%,良好率为33.79%,及格率为38.94%。从台阶试验的测评结果看,我校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水平较高,但是由于检测仪器的信度问题,对于这个测试结果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确认。从表可见,05级和06级学生台阶试验的差异很小,07级和08级学生由于课堂开展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所以优秀率和良好率明显高于另外2个年级,因而总体测试成绩更好。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一)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由此对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社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带来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二)立定跳远测试指标是所有测评项目中合格率最低的项目。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最好,显示我校女生的柔韧素质较好,肺活量测试结果显示呼吸系统机能水平正在提高。
(三)台阶实验(800米、1000米跑):是不及格率次低的测试项目,明显好于其他高校,课堂开展的中长跑项目的效果初见成效。
3.2建议
3.2.1应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大力培养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2学校应重视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学生体质检测结果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同时还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及时地反馈及重要“警示”。
3.2.3体育教师对测试的结果要进行必要的分析。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测试及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今后的体育课、课外活动中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身体锻炼。
一、前言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建立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体测中心),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作业实践技能有重要意义,也对广大教职工的身心体质健康具有良好的预防监督作用,是解决师生员工缺少对个人健康状况了解、改善他们实际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综合运动能力落后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
二、国内高校体质与健康测试实验室建设现状
2005年开始,全国各地高校体育学院(部)陆续开始投入建设体测中心(或体质健康实验室)。
北京市高校中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陆续建立了体质健康研究实验室。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已经联合校工会、校医院、校办等单位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全面的健康体适能检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该校体育部正在逐步开展关于师生体质健康干预方法的探究。
三、我校体测中心建设规划目标
体测中心以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健康体适能》教程理论为指导,结合目前国内健康体适能发展的最前沿研究配置建设。基本可以满足全校教职员工健康体适能测试以及领域内研究工作。我校目前对体质检测工作还处在最基础的阶段,随之国内其他高校整体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应尽快启动体测中心的建设。
预计我校体测中心下设1个分中心(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3个实验室(健康体适能研究实验室、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保健康复实验室),1个信息化平台(健康校园管理平台(网))。
四、体测中心建设的目标
4、1、促进学生、教职工健康状况
通过对高校学生、教职工健康情况调查得出:个人健康担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绝大部分师生担心个人健康问题,虽然每年都有健康体检,但是传统的医学体检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他们感觉到疲劳、腰酸背痛、抵抗力下降,不能完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这些问题在医院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更没有改善的办法。通过建立体测中心可以为学校教职工进行的健康体适能测试,让大家对个人健康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不单单知道了自身的身体机能情况,同时得到了一种最为简便、实用、有效的改善办法。如何控制自己的体重,如何改善骨质状况,如何有效地、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如何改善亚健康状态。
4、2、为我校学生及教职工健康管理工作探索全新模式
综合实验室已经结合先进网络管理技术初步建成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正在探寻全新的一种师生健康管理模式。该平台是以健康体适能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平台以建立个人健康互动平台为目的,同时整合健康资源与标准,建立个人健康数字平台,大力推进个人健康的数据分析和干预方法。
通过对个人健康体适能管理系统各种数据的评价、分析,提供不同健康体适能指标的评估方法和指导方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居住环境、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职业特性等综合因素,制定营养保健、运动保健和心理保健的个性化建议,实施特定的干预措施和心理暗示,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休息,有效地改善人体出现的疲劳、头痛、失眠等不适症状以及慢性病状况,同时能够评估个人发生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对潜在的疾病实行预防、治疗及控制。
4、3、实验室建设对科研的支持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保证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体育部将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利用我们这个大平台全面的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尽快的为学校科研方面做出最大贡献。这样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为学校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改善体育教育传统观念
我国的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的低层次上探索,而且学校体育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运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首先应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改造千人一体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特质,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自信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去实现情感的释放和成功的体验。
4、5、成为伤病者的康复理疗及健康教育基地
体育综合实验室除满足教学任务外,还坚持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开放。主要针对运动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运动性伤病,接待运动伤病者前来咨询和康复理疗,辅助治愈运动疾病。同时进行科学的运动相关健康教育宣传,为全校师生的运动提供科学指导。
有效提供学校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
通过科学检测、指导,以及长效健康教育宣传,充分带动大家的体育锻炼热情,以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从分利用。
五、体测中心的建立的实施方式
5、1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完善体系建立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实施工作的负责人和具体承担实施任务的执行人,同时还要确定相应的协作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形成依托学校、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5、2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
健康校园健身活动计划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人员,特别是健身运动指导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实施人员应该掌握与实施健身活动计划有关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3建立体质测试与评价体系与健康指导体系
针对测评的结果,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指导学生进行健身活动,并进行跟踪调查,这是顺利实施健康校园健康管理的基本保证。另外通过健康咨询与评价,健身活动的指导机构还要不断研究与开发新的健身方法与手段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健身需求。该体系依托于健身活动,服务于健身活动,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咨询,全面推动健康校园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