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6-05 09:1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遗传育种相关课程融合改革的思考

摘要:遗传学和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课程衔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善。为此在遗传课中增添育种实践应用成果介绍,在育种课中突出完整的遗传基础理论体系及其进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但仍然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规范教学内容,活泼教学形式和考核考试科学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遗传学;育种学;教学方法;课程融合;改革

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河南农业大学在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遗传学和育种学是两门前后衔接、各有特色的重要核心课程。前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的传输,后者则密切结合生产实践,与园艺产业的生产实际、乃至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园艺专业的遗传育种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急需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增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验动手能力。

2.教学形式单一,大大降低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尽管目前的课程教学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教师采用PPT,但出现了倚重PPT播放、忽略了板书讲解的趋势,易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失去听课动力。

3.教学效果的检考试轻考核,导致学风不良。长期以来,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过程考核比重轻。教学中发现学生平时大多都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学习,待到期末考试之前才开始复习,课程考试通过率降低。

4.两门课程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主观分析能力降低。遗传学和育种学传统课程设置上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相互脱节,互无联系,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遗传学和育种学在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两门课程均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内容设置不利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实验课时均为20学时,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五分之四的验证性实验。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角度看,长期单一的选用这种模式实施实验教学显然不适合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育种课的花粉生活力测定等实验内容为例,几种测定方法均为演示重复性质,而此类实验内容完全可以置于本科生的课外活动作为观测项目来安排(如,微课形式)。

2.采用填鸭式实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采用填鸭式教学,先由教师统一讲解和演示,学生只是被动的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完成实验,这个过程注重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降低,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3.实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反映不了学生真实的学业成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考核做法造成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不正确。因此,对实验课内容采取应付的态度,要么操作不认真,草率随意完成实验报告,要么干脆缺课,别人代交实验报告(抄袭),败坏学习风气。

三、对遗传学和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工作实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遗传课中增添育种实践应用成果介绍;育种课授课中突出完整的遗传基础理论体系及其进展,目的是促进二门课程的融合及知识的融会贯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宜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和探索。

1.激发动力――案例导向高端化。新的时代赋予了现代植物育种全新的内容,人们对综合性状优良的植物新品种的期盼更强烈了,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传统方法的基础,任何新品种的开发离不开原始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开发,离不开基本遗传规律的探索。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引起农业绿色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作物矮杆基因的发现和利用,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横空出世更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范例能吸引学生思考课程学习的目的,也能体察出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激发高昂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规范内容――教学内容层次化。但在教学改革中,由于专业目录的限制,过去传统的果、菜、花、茶四大块专业育种知识已压缩为一个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框架内。目前较流行的做法是,遗传学教学内容改变不大,而把育种学由过去的单一学科门类的“总论―各论体系”改变为“综合门类(园艺)的总论”格式,这样,理论教学的内容上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程,也按照由单到复杂的思路,将课程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及创新型研究实验三个层次。

这种理论教学和实验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平面化”或“填鸭式”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园艺学科创新人才做出了努力。

3.活泼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

(1)正确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有独到的特点,展示图例可以动态化,形象逼真、形态生动,色彩艳丽效果较好。但随时间推移,一部分教师离开多媒体反而不会讲课了。由于高效的多媒体制作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具有一定的技巧,有人则简单的把文字照搬至多媒体上,成为新形式的照本宣科,不会板书,不会讲解,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的体会是,在遗传学的分子机理上、育种学的品种属性展示等知识点上,多媒体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但对诸多的其他内容,还是要强调板书,强调讲解,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点“微课”应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础上,选择园艺植物育种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选择有兴趣、有技术的学生开展育种“微课”活动,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灵活的安排,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微课”技术的引进使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教学空间延展至课前和课后,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增设专题讨论课。对遗传育种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自主学习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部分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授课时提前告诉学生学习的一些网站信息和网址(如科学网、中国知网等),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检索,逐渐具备检索信息的能力,以某个课题为主题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展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全程评价――考核考试科学化。常言道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虽然以往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课程学习的状况在改变,但过于复杂的考核评定机制还远未完善或科学化。参照已有的做法,宜逐步加大实验实践环节在课程评价中的权重。这样可较好地鼓励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风尚。

结语

遗传育种课程多年来人们仅以遗传学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列其为专业基础课,但在课程教学中往往淡化了其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建立起了的实验科学属性。在我们讨论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突出其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实践的参与性、彰显考试考核的综合公平性,这样就可逐步改变学生“人在课堂心游在外”、“教师辛苦讲不停、学生倦学不愿听”的现状,遇到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真正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园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海南现代经济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生态立省的环境优势,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办学实际及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园艺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更多掌握牢固理论知识,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精尖人才,进而促进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创业,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园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吹响了农业绿色崛起的号角,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和21世纪海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热带特色为主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化建设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园艺产业已成为海南优势经济产业。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作为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着服务海南的旅游、热带、特区等特色,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新海南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根据海南园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对我院园艺专业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找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园艺人才,为海南园艺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园艺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原“两院”的传统和精神,设立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花卉营销与审美鉴赏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在农林部门、农业开发区、风景区、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绿化施工与养护、休闲农业、花艺环境设计、草坪生产与贸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管理和现代农业、农场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园艺综合性新型农业专才。开设课程涉及草业科学、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工程建造、国际园艺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等。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种类过多,涉及范围过广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提出现在所学的课程科目过多,涉及范围太广,分配到每门科目的教学课时数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面讲解,只能找重点进行教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此课程经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点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学生各种课程都有涉猎,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详细的知识系统,只能够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没有一个核心领域可以做到学的精、记的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1]。

2.2 实践教学过程的相对缺乏 《植物学》《果树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学》《种子种苗学》等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短。目前所设课时数只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大体了解,例如树木学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短暂的实践课学习,只能泛泛了解树木的名称,但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了解较少。并且认识树木过程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告诉学生一种植物的名称,学生记一种,无法做到学生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自行查阅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W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有限,并且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践过程不能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及地域、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完善进程亟待加快,以便促进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推动教学进程,利于学生的不断学习及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目前一些设定课程的内容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如《草坪保护学》《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课程对于草坪内容的讲解出现部分重叠,导致学生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重复学习多次,浪费时间、经历及师资。

2.4 课程安排的开课学期不合理 学生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学年的一些专业课程建议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学习。鉴于大三学年课程安排较为稀疏,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年里会产生迷茫感,虽然有较多的自我学习发展空间,但普遍出现学生无法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从而虚度光阴的不良现象。而大四一年要开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若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则二者较难兼顾,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2]。此外,由于本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结论,提高论文的质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筹备,所以不应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

3 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考

3.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课程设计。公共课虽然不一定与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性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学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中应相应增加语言类课程,例如应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既可作为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衔接,又可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依据不同专业所设置的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的课程,这一部分的开课时间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中应相应减少高等数学的课时数,增加生物统计学的课时数。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在农科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应用性更强,但目前所设置的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不能将其与专业相对接,使本门课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牢固的知识,以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现代园艺不断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的发展,本专业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设置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这三门课之外,建议增加一门计算机在园艺专业上的应用的课程,使计算机与园艺专业有更好的对接,也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

3.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此部分课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课程内容冗余,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点重复。建议把《草坪保护学》《草坪排灌水学》合二为一,将《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再进行知识点的细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同时可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亦避免了时间、精力及师资的浪费。

3.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园艺不同方向兴趣的课程,此课程建议设立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如关于园林设计、鲜切花栽培与管理、果蔬贮藏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今后的就业及创业。

3.5 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植物学课程实习应分三步进行: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认识校园植物。校园拥有上千种植物,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习场所,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及特点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应去植物园进行学习参观,这是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霸王岭等地区的野外实习,既可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概括,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做到温故知新。“三步走”的计划将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对接。《观赏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的开展可放置于大三学年。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园艺工作园的参观及考察[4]。学生在与基层人员的讨论交流中了解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人员的需求状况,同时了解如何更好地将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具体开展形式可采用“大组套小组”,分组分工的形式[6]。每个小组5~6人,专门负责实习内容的其中一项,进行组间的学习、讨论、整理及总结,最后进行大组之间的成果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实现“1+1>2”的效果。

4 结语

以上对于教学体系改良的建议及意见是基于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现有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讨论得出,以期能对现有园艺专业课程有一个进一步的优化,为培养掌握牢固理论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应根据海南当地教学条件及现代园艺专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总体上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的教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小班教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相应辅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夯实基础,从而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实践课的教授以组为单位,采用进入实践基地及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统一操作讲解,班级成员以组为单位,首先进行组内的探讨学习,然后进行各组间的讨论及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及竞争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把握,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当代园艺产业技术领域岗位需求,能够掌握牢固理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下的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实践

摘要:国际化课程群建设是园艺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要求出发,对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的特殊机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设主要内容、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现有高校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是国家领导人在2010年8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主动适应浙江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托浙江农林大学园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对于我们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国际化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也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体系下需要积极参与的方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要求包括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例如,在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先进的园艺植物栽培、育种技术,理解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词汇,为他们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可等效互换课程,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无论是与境外学校课程与学分的互认,还是发展留学生教育,都需要国内外的相关课程群能够等效互换。这里所谓课程群的等效互换是指,并非需要单门课程之间的等效互换,而是若干门同类课程的等效[1]。三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单向地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也要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包括课程建设成果。通过课程建设产生的精品教材,应有英文版本,争取在国际主流出版社出版。

二、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的特殊机遇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群建设更提供了特殊的发展机遇。例如,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将加大从海外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同时为国内在岗教师提供出国研修的机会。这势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师资的素质,对于课程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园艺专业主干课程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比那些文化依赖课程以及意识形态相关的课程获得更多建设机会[2,3]。

国外的园艺学科建设表现为专业设置面宽,面向当地园艺产业的发展,教学强调少而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学术活动丰富,注重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等特点。因此,通过园艺主干课程国际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提升国内学生在园艺作物栽培、育种等技术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

三、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课程,还需要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1.国外教材的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国外园艺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研究,是建设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的基础。外文教材种类、版本较多,根据本专业同学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比中外教材在内容、体系、概念、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教材知识点,精炼内容,将本门课的精华传授给同学们。

2.更广阔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中外课程的等效互换性。即在中国高校学习了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学生,到外国高校应该能顺利地学习有关后续课程。至于课程具体有哪些环节、多大比例用外语讲授,并非是问题关键所在。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3.英语水平对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影响。国际化课程对授课老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全英文授课教师需要通过打比方、引用历史和人文典故、俚语、幽默等,活跃课堂气氛。但是,用全英文授课后,教师很难做到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了促进任课老师的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了解国外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课程建设期内需要派遣各位年轻老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另外,由于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有待提高,开展全英语授课会影响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只能放慢讲解速度,精简教学内容,对教学的深度有一定影响。此外,在进行课堂讨论时,部分学生无法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主要内容

1.课程群建设方案。针对园艺专业本科教育的特点及现状,选择三门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进行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生物化学是重要的园艺专业基础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最核心的两门专业课。生物化学运用化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以及各种生命现象化学本质,为这两门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全程英语授课,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2.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本课程群现有授课教师11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均具有博士学位。课程群负责人具有四年半的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另外还有4位老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争取在课程建设期内,使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吸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新教师进入教学团队。不定期聘外教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相关专业教师为同学们授课,开拓大家的国际视野。

3.课程群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群的实践教学由相关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支撑。现有生化实验室、园艺植物栽培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室各1个,现代化玻璃温室两个,校内钢管大棚8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建设期内,将对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分类规划,建成专用的园艺植物高效栽培基地和园艺植物育种基地各1个,园艺植物种质材料展示园1个,丰富同学们的实践教学内容。

4.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借鉴与应用。改革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更多地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另外,加强平时考核,增加课堂测验、课后练习、课外训练等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从而避免一些同学最后突击复习闯关现象的发生。实行分组学习、讨论,自我管理。

5.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加强青年教师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派遣没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到国外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交流访学,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教学水平。开展学生的出国访学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

五、园艺专业国际化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通过国际化课程群建设,实现相关课程的全英文授课,提高教师和同学们的园艺专业英语水平;根据国外高水平大学园艺专业所使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筛选出适合我们的教材;完成全英文试题库的建设;聘请外教或有国外本专业留学经历的老师授课,帮助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了解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全英文示范教学和教学研讨,发挥国际化课程群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在本科教学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教产结合的新尝试

摘 要: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首先是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之后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结合。

关键词:园林;园艺专业;教学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授,之后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应的实际培训,或者到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讲,学生能够学习比较系统以及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所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导致的就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入工作角色。这样的教学结果与现在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就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好的工作单位。

现在对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重点定位是,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针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广东省梅州的农业学校通过改变园林园艺专业的教学思路以及改善该专业的教育方式,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尝试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程度的结合或者融合从而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1 在教学方式上冲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1.1 科目模块的教学概述

把原先独立教学的科目进行相应的整合,与此同时将那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将数学、语文、英语以及物理和化学等这些基础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并且将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的相关学科、植物保护的相关的课程等相联系的科目汇总成为一个模块,测量学、园林的设计课程以及园林的相关施工课程等这些专业科目整合成为一个模块。

1.2 时间模块的教学

将原先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在一般的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计划,都是在第1、2个学期学习文化基础的相关课程,在之后的两个学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之后利用3个学期的学习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中进行实际训练或者去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

如果使用模块教学方式进行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那么在第1个学期中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个学期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将文化基础的相关模块放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再让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反复的锻炼。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实际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紧密的融合

2.1 “请进来”的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园林以及园艺方面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新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学校需要聘请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成就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关注学校外面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一些新型的专业理念,从这些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改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2 “走出去”进行亲身体验以及实践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就需要了解实际工作,同时接触相关的园林及其相关工作任务。学校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设立相应的园林园艺的实际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种植企业或者单位进行联系,建立相关的校外学生培训基地。

将教学和生产以及科研进行相应的融合,让园林园艺的相关种植企业进驻学校,同时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的结合,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能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提升了产值。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分子生物学概论》是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通过对教学定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问题 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示生物世界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创立和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如今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并且基本理论已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已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在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涌现,给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各综合性高校、师范院校及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中都将其列为必修课或限修课。笔者通过对《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1.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概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专业拥有75年办学历史,是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河北省农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牵头专业,也是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综合改革重点专业。园艺专业培养适应园艺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从事园艺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可在园艺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分子生物学概论》是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以核酸的相关内容为主线,包括核酸的结构、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翻译的详细机制,以及真核、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和研究进展。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未来及其应用,为以后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知识抽象,缺乏感官认识。分子生物学理论抽象而深奥,远离日常生活,感官认识缺乏,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微观而抽象的知识。比如染色体与DNA章节的内容,因都是微观小分子,缺乏对染色体的正确认识,加之复杂抽象的二级结构、高级结构等,无法进行感官认知,进而造成认知困难,难以理解。

2.2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创新,学生被动听课,很难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加之,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造成没兴趣上课,玩手机、上网等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导致不能有效吸收消化课堂内容。

2.3实验教学学时偏少,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准备,且多数试剂具有毒性,使得很多实验内容难以开展。另外,实验过程中等待时间很长,比如PCR反应、蛋白质电泳等,都需要几个小时的等待。但实验学时少,时间根本无法满足,很多教师采用穿插式实验教学法,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无法深切领会实验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3.强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给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为优化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分子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知识点交叉,比如染色体与DNA在生物化学、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如果统一规划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每门科目重点突出地讲解各自知识点,可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3.2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合理选择教材。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强调基础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应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材选择不能照搬,要综合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培养目标,比如可以选择《生命科学名著: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Ⅷ》等。笔者认为朱玉贤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图文并茂,认知性强,能启发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易于学生接受。

3.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分子生物学知识较为微观和抽象,晦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教学清晰直观、图文并茂。备课环节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制作PPT,并适时通过动画来展示复杂的逻辑。比如在讲授转座子等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玉米花斑图片,展示转座机制,将复杂的分子机理与现实生活中的玉米联系起来,增强认知。

3.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验项目中可先安排验证型实验[3],比如DNA提取、电泳技术、PCR方法等,再增设研究型实验,比如与黄瓜单性结实有关的SSR分子标记筛选等,引发学生思考,制订实验方案,并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与实践

摘要:为培养园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园艺专业高技术人才,校地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分析了园艺专业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提出了园艺专业人才三种培养模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高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企业把高校作为培养符合企业人才的产出基地,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且能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复合型人才迫切需要。园艺产业对整个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中国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目前社会对园艺人才的需求巨大,但从国内上百所高校园艺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创新能力弱、实践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而究其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园艺专业人才在服务“三农”中、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实践性和适应能力要求强,已由“知识为本位”引入到“能力为本位”。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较注重理论上应达到的标准,对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达到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产学合作,资源配置合理化,是高校较为认可且在实践中能有效解决日益突出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实际脱节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教育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有学者针对园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及其“设施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地方型高校园艺专业教学体系应该从“学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需求”四位一体进行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充分调研,实施“送出去请进来”战略,培养成效显。目前,从观念上还是实践行动中现有的校地合作模式都存在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的空间,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园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培养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大量从事园艺相关的产业公司兴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园艺专业人才,而懂经营和善技术的园艺专业人才更是紧缺。校企合作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它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及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通过现场环境才能学到。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园艺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这已经阻碍了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校地合作培养可将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高校园艺专业教学能够适应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2.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互惠双赢。目前,各高校对农口专业的投入资金偏少,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因此财力、物力、人力肩负着巨大的负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周期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农业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使发展空间得到提升,走在市场经济的前沿。同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拥有一流的管理与服务,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外,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农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可根据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为了彼此的发展,以需求为动力,建立人才供需的长效机制,实现交融互动,互惠双赢。

3.提高园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究其原因,即动手实践能力差,所学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通过校企合作园艺专业学生在对口的企业实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通提高,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其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拓宽了就业市场。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功之处是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并用法律法规界定了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职责、保障条件、管理机制等。而国内对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无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使高校与企业合作时无据可依,且培养过程中双方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或者因法律保障措施不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目前校企合作层次比较浅,一般由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培养牵涉到不同行业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它们关系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这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协调和规范各方关系。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符合企业需求。目前,农业院校中园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材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众化和学科化,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知行结合、学有所用,实习也是被动的。因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淡化,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能独挡一面,难以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3.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园艺专业的生源来自广大农村和农业地区,加之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长溺爱,劳动观极为缺乏。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因受“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成果的产出与劳动付出不成比例,而不愿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学校教师缺乏专业级别的实践教学检验,教学能力存在短板。而园艺专业属于大农专业,要掌握过硬的实践技能,需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多数园艺专业学生不安心于工作,就业选择的范围为科研院所、高校和考公务员,就业定位不切实际,因此,在企业实习的目的也是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为缓解教育资源紧张,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推进,为学校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但是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不愿为合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追求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人才强企”战略。或者是虽然进行了合作,只是短期行为,效果不佳。

四、园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科技部为推动我国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建设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村发展研究院”),该项目建设已实施了三年。目前批准成立的共有39所,其中21所为涉农高等院校,18所为综合性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因为高校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链结合不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突出,而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导思路是将政府、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全面探索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与实践,大胆创新校地、校企等合作办学模式,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通过与地方、企业共建综合示范基地及分布式服务站,整合学校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引导高等学校涉农学科的师生员工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系列工作,能够形成长期、全面、稳定的深层次、多方位、宽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人才培养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将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校地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以项目开发为载体、通过高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企业+高校”的项目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通过企业制作“订单”和“命题”,高校师生从构思到方案实施共同开展工作,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企业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使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3.“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流程、“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很好平台。同时将校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引入学校,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享,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五、结语

校企合作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为立足地方,服务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园艺专门人才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园艺专业是我国中职院校的重点培养专业,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在园艺方面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师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提升园艺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本文就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

一、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高职院校类似,均是为了向社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就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而言,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园艺人才,提高学生的园艺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园艺实践能力。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在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存在器材配置不够充分、器材更新速度慢以及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园艺专业教学效率,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发展。

2. 园艺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效率,在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园艺专业教学方法为主,创新能力较弱。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应用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园艺学习效率。在这方面,我国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师必须引起注意。

3.园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中普遍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不够密切的问题,以及实践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的问题。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需要学校及教师予以改进。

二、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加强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我国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加强对园艺专业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从资金方面来说,学校需要加强对园艺专业教学相关的基础设备的投入,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更多的工具和设备来进行教学,为学生更加系统和直观地讲述知识重点。从人力方面而言,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园艺专业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教师资源基础。而从技术方面来看,学校还需要提高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力,以便园艺教师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效率。

2.创新园艺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要提高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时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园艺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园艺技能水平。例如,园艺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在插花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进行插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插花知识的原理,而且能够将原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更具效率,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实践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完善园艺专业课程设置

完善园艺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园艺教师重视两点:第一,要加强对公开课的课程调整。传统的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中,学校采用的是基础课和公开课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在公开课上,教师受教学时间的限制,针对园艺专业教学的相关知识讲解得不够具体,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求将公开课能够进行分课时设置,或者直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来拓展公开课的内容。第二,要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均是学习园艺专业教学知识、提高园艺技能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单独强调理论课程,还是单独强调实践课程,均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园艺知识,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求实现二者的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要实现中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加强园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艺教师的教学方法,并完善园艺专业课程设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架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职与本科衔接模式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提供依据。

关键词:园艺;“3+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中高职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重要举措。“3”是指3 年中职的培养,“4”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培养4年。园艺专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园艺行业一线,掌握园艺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的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果蔬产品贮藏加工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园艺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初步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完善“3+4”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有重要作用。而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两个阶段有效衔接的第一步。 “3+4”人才培养方案可由本科院校领头,与中职学校、园艺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实地查阅有关资料,明确“3+4”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培养出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优秀专业人才。

1.1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知识的能力,该培养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质,真正彰显“3+4”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应有的学制优势,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

1.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素质和表现。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理念和能力,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要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市场结合、与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构建出符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系。

1.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管理理念、生产经营理念和能力

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大学生具有从事园艺植物的科学生产管理与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基本理念和能力,使其能胜任园艺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构建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两大体系,教学实施与工作环节密切联系,课程与就业岗位职业两个标准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胜任专用工作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2 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4”专业衔接中,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4年培养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过“3+4”的专业衔接,形成一个新的连贯制的课程体系。根据重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多方向的总体原则,建立新的4个模块课程体系。

2.1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

即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培养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事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注重热爱园艺专业、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好的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体育、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无机和有机化学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2.2 学科平台模块体系

本能力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园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2.3果树生产能力模块

果树生产能力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果树专业能力,需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果蔬产品贮运与加工、果树的组织培养、果树的种质资源、果树的盆景与鉴赏等课程知识。

2.4蔬菜生产能力模块

本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蔬菜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观赏花木等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园艺植物昆虫的识别与防治、园艺设施学、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良种繁育学、无土栽培技术学等课程知识。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架构实践教学体系

3.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采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可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例如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观赏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运与加工等专业骨干课程的实验部分设置为独立实验,增加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3.2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加强通过带有职业模拟或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强化职业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园艺相应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作好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要突出开放社会实践教学,扩展大学专业教育的空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园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调查、试验管理、科研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同时要以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并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3.3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要实行项目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项目式实践教学要以某个省、市或校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重在寻求科研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根据在校的不同学期、不同实践条件,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合理参与,并与教学相结合。例如李子组、钙果组学生通过参与吉林省李子和钙果品种选育项目,积累生产经验,从而增强果树实践能力。

4拓宽“3+4”人才培养的途径

4.1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学校与企业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既是企业更高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建设,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开展专题讲座、指导现场实践教学等,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2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例如可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5健全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5.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应用型、兼职型的师资队伍

为保证“3+4”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三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国培、省培、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逐一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采取人才引进、外聘、人才激励等形式,在外聘教师中,由实践经验、技能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企事业的园艺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组成,也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带动园艺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深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挂职下场锻炼、观摩交流、听讲座等形式了解园艺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园艺相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以掌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的密切关系。

5.2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学校可以与园艺相关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学研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可通过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园、果树科技示范园、观赏花卉科技示范园,实现实训基地自我建设发展,还可通过技术转换(我校提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园艺实训基地。以服务“三农”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以满足示范科技服务为辅,实习教学为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只有建设好园艺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园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由学校、院系双方共同负责承担,学校是调控者,负责基地的政策指引、目标调控和组织协调。院系是领导者,主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在实习过程中检查和落实实习项目,检查实习执行情况和实习质量。落实实习经费、实习材料用品、交通、安全等问题,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实习安全。实习后还需要及时上交实习成绩,并组织开展实习交流会,对带队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的文档整理、存档。

5.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下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没有丰富经验可以借鉴,为保障它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相适应的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可通过学分制管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年中职的学业合格完成后,转入该校的转型本科继续学习,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最低学分标准。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下发给各级院长、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各项职责,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制度的改革,可选择考核评定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生产劳动、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使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得到落实。

5.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面向市场的集中体现。以园艺相关企业的评价机制为依据,建立一个符合“3+4”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标准,需要坚持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原则。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企业评价的满意度、个人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通过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对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同时还可将教学质量监控报告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全年工作量、职称评定等各项内容相联系,利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园艺专业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项目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和研究。这是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构架的教学体系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因此,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是园艺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推行启发式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导师制,推进校企联合,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创业与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全面实施教学改革[1],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园艺专业人才,来引领现代园艺产业的创新发展。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科学又合理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本文针对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本科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经验和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兴趣的提升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全面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将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技术、方法引进课堂,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更新或增删;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幅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开《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摆脱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学生可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药品的配制以及试材的准备、前处理等,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了创新动力[1-3]。

二、推行“启发式”教学法

老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工作重点[4]。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的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同质性较高。大胆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要跟学生对话、交流和互动,因情境而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创造新知识、新方法。考核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重记忆”转变为“重思考”,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学大多数是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个别案例讨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团队合作以及实践操作性,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巩固和提高[5,6]。我院成立有园艺学会、食用菌协会、花卉协会,在每年春季都会举办“花卉展览会”,往常都是团委学生会组织,参与学生从老师家借来盆栽花木或者从花卉市场购买一些小型盆景、盆栽花卉,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缺乏专业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目前,在院主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持下,邀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将该活动与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把教学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斗志、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获得了真实、丰富的第一手创新创业经验。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本科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我们建立了论文实施的程序,包括课题申请、资料搜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审阅和评阅、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等,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当地果树和蔬菜的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既巩固了专业兴趣,又提高了创业创新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兄弟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及行业部门的领导和企业家到校作学术报告,邀请本校毕业生中的创业成功者回校经验交流或指导校内的创业团队,成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助推效果,学生受益颇多。

四、建立学生导师制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全过程学生导师制”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在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科研项目,接触到不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完成。学生触碰到更多的创新领域,既增强了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在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技术成果转化的要求和过程,同时可以充当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骨干分子,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宣传和普及创新创业知识,组织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研究创新创业的思路,展示创新创业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全面提升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7-9]。

五、积极推进校企联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相结合,拓展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洛阳当地的园艺企业、合作社以及洛阳农林科学院的优势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果树嫁接、果树修剪、蔬菜育苗、蔬菜定植、蔬菜引蔓等,分期、分批地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从中领会到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介绍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典型,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六、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队伍

素质高能力强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通过“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进驻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高进行研修或作访问学者,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增强创新视野;聘请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来校担任创业导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识;以此来组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团队,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凝聚核心力量[10-12]。

实践教学是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大提升园艺专业本科教学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为现代园艺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保障。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园艺专业实施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措施

【摘要】园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地域性等特征,对服务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园艺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园艺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强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如何优化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