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9:35: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 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作为生活必需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大学生作为刚刚步入宽松学习环境的个体,其自身的控制能力、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都比较差,甚至部分大学生深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造成其身心的不良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及时建立起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学会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能够在网络中拒绝不良信息,吸收优质信息,从而让自己更加舒心地成长。
关键词:网络安全;大学生;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概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些欧洲国家的学者认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信息是一直存在的,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时候,由于年级尚小,因此无法合理地回避这个问题。因此,应该适当地向他们传递一些网络安全知识,让他们学会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既可以收获自己想要的知识,又能够尽量规避网络风险。
在中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大学生刚刚从高考的严压下解放出来,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比较不成熟的,因此也非常容易被网络中的不好事物所影响。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各个高校安全教育的重点教育问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搞好,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各个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其真正能够避免网络安全的危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相关研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现今不完善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也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洗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也能够维护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
1.信息识别能力低
大学生作为步入自由自在校园的一个群体,思想得到完全解放,但其性格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还未完全成型。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于事物的甄别能力较低,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信息,什么是非安全信息,这些判断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很容易被一时的快乐冲昏头脑,从而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2.网络安全意识差
据CNNIC的相关统计,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交往的主要平台。而一些网络社交平台,需要提供个人的一些身份信息才能够注册网络平台账号,如身份证号码、姓名、电话、邮箱、照片等。而一些不法平台将大学生的这些数据信息非法卖给需要的用户。这些用户在获得大学生的相关信息后,轻者只是发送一些广告到邮箱,重者还会利用这些信息在网络聊天时对大学生进行诈骗等违法活动。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认识
要建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认识,能够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只有在稳定和谐的网络安全环境中,大学生才能够安心学习,放心地浏览网络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向大学生传授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大学生能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
2.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
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的前提是有一个对网络安全教育体系非常了解的队伍。由于现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针对管理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这一支队伍,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现今的网络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要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一个师生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与老师充分沟通。也可以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及时最新的网络安全知识,让大学生防患于未然。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用户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主体。文章以调查问卷结果为基础,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使网络安全教育能更多地被学校重视并改进,创建一个在大数据背景下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一、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与网络相辅相成,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为大数据带来了更多数据、信息与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为网络提供了更多支撑、服务与应用。大数据是网络的基础,这意味着大数据更多来源于网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保障网络安全,使得大数据的利用合法、安全,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世界课题。
目前,大学生依赖网络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学习、娱乐或是购物等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2个小时,相当于每天上网3.75小时,[1]其中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成为贡献上网时长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网络环境进行改善,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经济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损害;同时,也对高校管理造成风险。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国民航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共480名在校大学生,内容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高校间开展的网络安全意识程度,方法为网上问卷和实地考察。调查问卷采取选择题的形式,共计十二题,分别调查了大学生上网情况、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及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上网情况
调查显示有2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下,3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2-5小时,4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5小时以上,若以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为基准,那么在校大学生有一半以上超过了每日上网的平均时间,说明在当代大数据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网络,大量的上网时长可能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隐患,还造成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购物、游戏、学习、通讯这四类占据学生上网内容的主流,其中网络购物与大学生的财产信息安全直接挂钩,通讯则与用户自身的个人隐私息息相关。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情况
调查“大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去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问题时,结果为大学生有20%“经常”、28%“偶尔”、42%“很少”、10%“没有”去有意识地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表明大学生每日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却忽视网络安全,这是大学生易遭受网络陷阱、受到网络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看到一些未证实的有关社会敏感问题时会怎么做”调查的是当学生遇到社会舆论的导向时做出的反应,调查数据为38%的学生“不理睬,直接跳过”,58%的学生“了解后,不管”,4%的学生“转载并评论”,未经证实的社会敏感问题和不良信息有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大部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更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回应,总体缺乏判断能力。调查学生在遇到诸如网络病毒、垃圾邮件之后的反应以及平时使用网络的习惯,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拥有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例如有害邮件需删除,病毒用杀毒软件查杀等等。统计大学生遭受过的网络安全问题,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曾遭受过有害邮件和病毒攻击,占总人数比例的90%和71%,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很难彻底杜绝垃圾邮件和病毒攻击。遭受过财物被盗(4%)和信息被盗(15%)的学生较少,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和财产的保护拥有最基本的认识,但经验不足。调查“大学生受到的具体侵权行为”,每种侵权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其中受到垃圾信息(94%)、骚扰(61%)和盗号(54%)的学生最多,这几类侵害行为的成因多为学生因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的,产生的后果轻者频繁收到垃圾信息,扰乱个人网络环境,重者被窃取个人隐私,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侵害。
3.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统计了四所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依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理工大学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较好,有47%的学生接受过较为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范围较广,主要原因与理工大学自身教学环境相关;外院有72%的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受过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进行并不理想;中国民航大学和南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情况在与另外两所高校的比较中成中游态势,总体而言网络安全教育在整体学生中覆盖面不广且不精。
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受过哪些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开设讲座的形式占据主流,主要原因是开设讲座覆盖面广,一次可以容纳大量学生,专业性强,且对于学生具有一定强制性,但学生愿意接受讲座的意向不强,更多人希望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整体来看现阶段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方法较为单调,学生主动性不强,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有待提高。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探究
(一)多方面入手,扩大网络教育范围
大数据背景下,海量的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众多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安全教育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扩大网络安全教育范围,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包括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四部分。[2](P.94-96)
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大学生应掌握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不做违反网络安全法律的行为。
网络道德意识教育从道德角度入手,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网络安全责任心与道德心,在网络上自己的行为不只同自己有关,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使大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和防御手段,能运用常用网络安全工具进行分析和防御。
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上网,长时间地沉迷网络有可能会引发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这里需要学校对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上网心态。
(二)因材施教,实行多层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数据显示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网络安全意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网络安全意识较弱的人文社科类学校或专业,可以进行普及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如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定期举行全校范围的网络安全讲解活动等;对于一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要格外重视,对其进行网络使用的正确引导,以免走向歧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自由创业、投资群体,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使用网络开创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些已踏入社会但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更加重要,学校对于这些学生应当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三)根源做起,增强网络监管体制
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构建,大学生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并不仅仅靠受到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能够解决,高校须从自身根本开始改变,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目前,不仅是学校,某些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监管力度,呼吁全社会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各大高校也应该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公安及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管理机构、网络运营部门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管系统,为大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在客观环境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3](P.87-88)例如,保障先进的技术设备、采取身份认证技术、封堵、禁止对不良网站进行访问以净化网络环境、词汇过滤功能、预警功能等等。[4](P.82-84)另外高校还要负责关注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对学校周边诸如“黑网吧”等违规网络营业行为依法进行取缔。
(四)高校联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互动性
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照本宣科讲课模式,高校应着眼于采取更多元丰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来促进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互动程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活动中来,譬如课外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有关网络安全主体的辩论赛和班会等等。调查显示各高校之间的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拥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就此方面将高校联合起来,成立诸如“网络安全意识联合会”的学生组织进行互帮互助,互相学习,比如建立网上论坛、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宣讲会等,同时还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方面可以以诸如开展法律讲座、交流法律知识、观看经典案例的方式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行性较高,一方面这种由学生自发进行活动比学校施加的教育更深入浅出,学生间所交流的经验也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重要的一部分,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总结
大数据背景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人们通过网络的方式与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接触,如果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岌岌可危。多年来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一直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现阶段相比于其他网络环境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处于实践阶段,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在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完整性、针对性、深入性,使之能够真正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而并非一朝一夕的泛泛之谈。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今天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有的还每人一台电脑,无论学习和生活都与网络分不开。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不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的沉溺于网络导致荒废学业,甚至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因此,在班主任的管理和工作中,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喜欢的社交方式就是利用网络。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到同时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直接影响到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常见的网络安全事件
常见的网络安全事件如:网络欺诈、网络上瘾、沉迷于网络恋情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网络犯罪的事件不断在发生,而且越来越多。
二、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这么多的网络问题呢
(一)网络的虚拟性
今天的大学生由于考虑到年龄、工作、相貌等因素,更不喜欢与人交往了,但是在网络中,这些因素都会被掩盖,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虚假的姓名、职业、年龄,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相貌,网络聊天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还解决了大学生的一些顾虑和担忧,可见网络的社交有太大的虚拟性。正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很多人就“趁虚而入”。不少不法分子开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有很多人想要从中牟利,更有甚者,想利用网络,达到一些极端的想法。而作为网络聊天的主体--大学生们更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
(二)大学生对信息的保管缺乏防范意识
其实很多网络诈骗往往从信息泄露开始,大学生对自己的信息保管太缺乏防范意识。比如学生在网站注册时对需要提供的姓名、就读学校、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等个人信息心存顾虑,但是还是不加思索地填上了;在网站密码设置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为方便记忆会选择非常简单的设定方式,有的就直接使用自己或家人生日、电话、住址等信息作为密码;很多学生的所有网站密码都使用一样的密码,而且是简单的密码,因为可以便于使用;有些同学没有考虑过删除聊天记录的问题;多数大学生会给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更新病毒,进行电脑维护,但是很多大学生不会杀毒也不会维护。
(三)大学生对网络太过于依赖
现在大学生需要的信息量很大,一些大学生开始只是单纯上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但是在会使用网络后,他们逐渐知道网络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但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交很多很多朋友,还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得到满足感。
(四)大学生自制力太差
大学生自制力还不够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或诱惑。大学的学习同高中阶段的相比,课程更少更轻松、管理也放松了,很多时候是没事做,也没人管,很多大学生更加迷恋网络了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一)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上网频率最高,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但由于大学生群体人数多,上网时间长,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更多,因此作为高校班主任尤其要注意:有必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教育,无论在班会上、还是在平常的交流中,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1、网络安全教育进课堂
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所以应该考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快,而且更能听进去。作为班主任,应全面考虑网络安全对学生的重要性,合理、适当安排课时,向学生讲授网络安全知识,还可以对其进行考核、给予学分,增强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在班级管理中,把宣传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
学生天天上网,网络安全隐患天天有、时时有,学校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应做到常态化。班主任老师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问题考虑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而且有计划地进行,大学三年或四年,每年或者每个学期或者每个星期都有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还不止一次,可以进行多次教育,想到就说说,可以召开班会,也可以在班群里让每个宿舍长传达班会精神,使网络安全意识真正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里。
3、教育形式多样化
常态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主题班会,班主任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有奖答卷、漫画、网络宣传、广播提醒等方式。形式多样,学生更有印象,学到的知识更多。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防范水平
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内容涉及到一些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多停留在理论和考试层面,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独立安装操作系统、配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等操作。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也要懂一些基本的操作,然后在办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时地找机会交给自己的学生;其次班主任可以和计算机老师多沟通,一起和学生听计算机课,督促学生多学习一些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介绍、网络安全病毒防治产品介绍、常用软件的下载和卸载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操作技能的训练。
大学生随时都在上网,作为班主任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也要做到随时随地,目的只在于让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不误入歧途,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本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还很不足,在班级管理中,还需要继续努力,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给大学生们一些切实的意见或建议。
摘 要 当前,网络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高校中的大学生逐渐变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全新的事物充满好奇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再加上本身的好胜心自尊心比较强,网络安全问题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一个重要方面非常值得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关注。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产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大学处于心理不够成熟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认识不清又缺乏指导,好奇心致使他们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再加上自身缺乏自控能力,使得他们的成长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现象本文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1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
1.1 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成瘾”指的是在并没有其他任何诱惑之下主体上网失去控制的现象,其表现的主要问题在于主体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想要上网的欲望,一旦上网就误解戒掉,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有生理和心理依赖。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有:“网恋”和“网络游戏”。网络成瘾的学生因无法抵抗上网的冲动而经常旷课、通宵上网等,学业的失败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了逃避现实的烦恼,他们经常在网络上寻找精神安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瘾。①
(1)“网恋”对大学生的危害。上网的人基本都有自己的QQ号,现在很多都开始使用MSN、微信等交际软件。在大学生中,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喜欢讲话的学生,因为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可以宣泄内心的想法。据调查,更多的大学生深深地陷入其中,经常会被欺骗,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乐趣,直到退学。(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虽然适当地玩“网络游戏”能够舒缓大学生学习上带来的部分压力,提升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等。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又对大学生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负面作用,“网络游戏”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电子海洛因”,②有不少大学生都过于依赖“网络游戏”,造成他们无故不去上课,考试挂科,乃至降级,以至于很多同学最后的结果是被学校辞退或自动退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2 网络失德问题
因为网络不像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所以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都不会显示自己的真实姓名,具有极强的隐蔽特点。③在这样隐蔽的一个环境之中,大学生会自然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这些要求比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要低很多,有些学生甚至完全不顾道德要求,随意散发言论,说一些现实生活中说不出来的低俗之语。特别是有些人会利用网络乱发信息,传播垃圾信息,弄虚造假,进行网络欺诈,对社会安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3 网络犯罪问题
网络犯罪是指的是凭借计算机进行犯罪,或者是犯罪对象通过网络进行的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通常来讲网络犯罪主要可以分成如下三种: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以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而当今我们的大学生所进行的网络犯罪行为主要有:通过网络来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网络赌博、恐吓或者是加入邪教组织,扰乱了社会的秩序;一些擅长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生会利用计算金进行黑客攻击,使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受到危害;有些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敲诈和勒索,凭借这些不合法的途径获得自己的利益;通过网络对别人的智力成果进行抄袭,严重违反了他人的知识产权等。
1.4 网络受害问题
因为当代的大学生没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所以在他们应用网络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其中大学生常见的网络侵害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是网络交友上当受骗。不少大学生抓住了大学生由于没有进入到社会容易相信别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诈骗、抢劫,甚至对女大学生实施强奸行为等犯罪活动;第二是网络交易上当受骗。最近几年网购在大学生中盛行开来,大学生喜爱网络购物,可是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网购安全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因此在网购的时候常常会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三是遇到网络攻击。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可是却对网络安全问题缺少认识,在上网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受到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
2 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2.1 网络具有虚拟性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周边的环境会对这个人的行为习惯以及思考方式产生影响,大部分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都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事情的隐蔽程度,它可以使人们减少对自己的控制。除此之外,在当今这个网络现代化社会,大学生们接触更多的是计算机,同真实的人的交往变少,都是在和很多虚拟性的符号进行交流,就算是自己沟通的对象有些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也不会被别人发现,因为他操作的对象只是计算机的鼠标和键盘,犯罪者根本无法感觉得到受害者的心情,他不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对受害者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心理上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内疚感或者负罪感。
2.2 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
处于向“成年期”过渡的大学生,喜欢自由,追求自尊,好胜心强,愿意体验,但又容易被误导;很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可是同时这时候的学生依旧处于叛逆期,既具有相当强的自我意识,又不能够全面地认识社会,这种不和谐会对其做出正确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其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影响,所以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极易被动摇。比如编制病毒侵入别人系统的“黑客”行为,主要是出于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甚至认为那些网络“黑客”非常厉害,对其充满崇拜;有些大学生当“黑客”成功后认为自己非常厉害,还引以为荣。
2.3 网络立法不完善
在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暂行规定》,这部法规是迄今为止对计算机网络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规定的法规,像一些别的法规只是增加了部分有关对计算机犯罪进行打击以及对信息安全进行保护的条款,可是并没有一部法规明确规定了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和网络犯罪的更新水平,目前我国在网络方面的立法依旧不够健全,缺少切实有效的网络监管力度以及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的法律制度。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的缺陷导致我国的网络管理混乱,给网络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3 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对策
网络安全作为校园进行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是大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高校要同实际相结合,对一切有利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凭借多种渠道,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3.1 加强网络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想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积极地教会大学生如何安全、合法地使用网络。众所周知,网络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可是依旧有很多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在于消磨时间,打打游戏、聊聊天,甚至是用来浏览不良信息,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教师应该教会大学生怎样正确地应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健康安全的网络心态。另外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法制观念差。不少大学生仅仅是出于好奇感和新鲜感而误入歧途,甚至做出违反法律的网络犯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安全的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当今有不少学生不能够全面认识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变成网络的受害者。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2 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网络安全教育课程
(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机制。高校要建立网络安全教育机构,首先一定要在思想方面给予极高的重视,同时在行动方面全方位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应该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构建起来,分配好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目标明确一致,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安全领导小组的共同领导之下,顺利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制定好教育方案,对安全教育的内容加以明确,组织网络安全授课,定期考核效果等。
(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如果想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要教会他们应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技巧,比如加强譬如计算机网络实现技术、病毒防治、防火墙、密码加密、信息数据保存等的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网络安全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判别网络中有害信息的能力。其次,高校应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详细的网络安全教育计划并作为教学可能列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严格管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3.3 完善网络立法,健全法律机制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有不少有关网络安全以及计算机违法行为的法规和法律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分别于1994年2月18日、1996年1月23日、1997年12月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并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已经开始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0年12月一致通过了《关于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4年联合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尽管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目前的状况,使网络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得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而非消极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走在信息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庞大群体,上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了解时事、查询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已经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据调查,77.64%的高校都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拓宽教育视野,扩大受众面,增强宣传力度,起到一定的引导教育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调查中,有57%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学获得网络知识,26%的学生表示通过同学获得网络知识,而仅有17%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得网络知识。对“网络安全教育”感到“满意”的只占16.7%,近50%的认为“不满意,一般”。在回答“你认为如何提高高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这一问题,32.54%的同学认为应“培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队伍”,20.44%的同学表示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33.64%的同学认为应“重视高校网络安全心理教育”,13.38%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学生动态。”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僵化、方法陈旧、教育队伍匮乏、教育流于形式。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僵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垃圾不断增加,国外许多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虽然也已开设网络课程,但是授课内容主要还是信息化技术层面的相关知识,更侧重于技术理论知识,而对于网络安全和有关法规的内容涉足不多,并未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使校园网络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因此各高校应将网络安全问题融入到教育系统中,将课程教学与日常宣传有效结合在一起,为网络安全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
2.网络安全教育方法陈旧。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采用“两课”、讲座、谈话等形式,表现形式单一,不仅师生之间缺乏双向讨论与交流,还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选修网络安全课程、听网络安全相关讲座、参加网络安全学生活动、阅读网络安全书籍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基本在“偶尔”和“从来没有”之间。大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低于参与意愿,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趣味化。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匮乏。在传统安全教育中,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但是网络安全教育中教育者的地位并非如此。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对于网络安全教育者来说不利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其运用网络技术的经验远远逊于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这种网络使用能力的严重不对称情况进一步加大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难度,明显限制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的发挥。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他们应该不仅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敬业精神,还具备网络技术、网络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网络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更重视网络安全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性,只是形式上的说教,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且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关联不大,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难以引起大学生们情感共鸣,教育内容并未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并未深入学生生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不会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1.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为了迎合大学生在观念、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新要求,网络安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扩展、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常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我防范教育。普及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加入防火墙的原理、系统安全的检查和修补、硬盘的工作原理和保护方法。“在课程中应加入计算机系统的安装、防护和设置等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了解,有效运用硬件和软件资源提升防护能力”。第二,自我约束教育,通过规范和约束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比如教育大学生不在网络上随意攻击谩骂他人、不以非法手段窥探隐私、不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不随意下载没有付费的网络资源等,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第三,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要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对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勇于抵制,比如遇到网络诈骗要及时举报、避免他人受害等。
2.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在新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第一,改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可采用“讨论型”、“案例型”等方式,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制意识;还可以张贴海报、办宣传专栏及举办讲座等方式及时普及网络安全的新防范方法。第二,积极谋划建立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高校网络活动平台,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教育的沟通互动功能、咨询选择功能、预测预防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建立网上网下互动机制,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第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舆论氛围,大力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要。
3.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新要求,更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各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队伍建设的新方称新途径,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好、工作能力强、自身修养优、工作效果佳的高水平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第一,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培训,使得不断掌握网络技术,了解网络文化,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鉴别、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第二,强化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的网络监管能力。监管并不是为了限制信息交流及学生的行为监控,而是为网络信息的传入起到“过滤”的作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三,培养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的危机处理能力。对可能产生的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处理,及时、有效、迅速的做出反应。
4.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为了增加大学生的道德鉴别力、选择力和自控能力,网络安全教育除了教授理论,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结合的环节,鼓励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网络社会里。开展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技能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能使大学生知行合一,将安全意识用于网络技能实践中,也能在网络技能的使用中提高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加入有针对性的提升网络安全技能的相关内容,如怎样区分盗版软件,在社交网站上如何避免暴露个人信息等,在针对性极强的实际操作中将技能与意识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网络操作的安全性。第二,使大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比如教育大学生保护好个人隐私资料,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随意接受来源不明的邮件;传授识别虚假网站的方法以及账号被盗后紧急处置的方法等,提高他们对网络风险的认知及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防护能力,规范其网络行为,提高其网络素养。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上网的大学生不断增多,但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及行为道德意识相对淡薄,网络安全教育亟待加强。本文在相关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对策
一、案例背景
案例一:2011年10月30日13时,“帮帮小女子”在其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则“请各位一定要帮我,我在南门附近被一个男的强奸”的微博,在网上引起极大关注。后经警方查实,用户以名为“帮帮小女子”的虚假女生身份,谎称自己在学校南门遭强奸的微博。警方依法对涉嫌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嫌疑人蔡某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案例二:2011年6月,某校学生徐某在校外兼职,因薪资问题与饭店老板产生纠纷,随后在微博一些与饭店有关的信息,之后该微博在校内迅速流传。饭店老板多次找到徐某,要求巨额赔偿,最后找来家长,对簿公堂。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类似案例在各高校已是不胜枚举,高等院校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领军者,其网络建设与应用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网络办公、网络管理、网络教学等。但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完美融合”,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20份),考察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休闲方式,结果显示:课余休闲方式主要为“网络游戏”的学生数量占到总数量的318%;其次是“参加体育活动”,占到总数量的181%;而“与朋友聊天”只占到总数量的36%。这几个数字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学生若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无意与现实中的正常人沟通,就极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现实生活的麻木、集体意识的淡漠、个人自由主义的泛滥,严重影响他们正常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走上歧途。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为主,规范为先,监管有力,合力推进。一方面,制定相关规范,纳入考评体系。制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并对大学入校新生进行相关教育,签订《健康上网承诺书》,对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的劝说批评无效的学生取消评优及获取奖学金、助学金的资格。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整合多方力量,合力推动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对学生干部进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才可能“传、帮、带”,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他同学正确使用网络。二是取得家长协助,可以通过发“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不健康网络的一些危害,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假期,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三是保持与学校网络中心的沟通联系,采取必要的技术控制,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特别是网络犯罪加以预防和有效打击,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
(2)高校要从“疏、管、限”上下功夫。①疏:教育疏导。高校要根据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增强的新形势,下功夫加强和改进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注重进行经常性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在大学生中开展“如何正确上网”的大讨论,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和弊,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②管:正确管理。高校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特别要把好“内容关”和“品质关”,做到:扬“红”,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截“黑”,拦截反动、腐朽的内容;离“黄”,远离黄、赌、毒;戒“灰”,提倡高雅,力戒低俗。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文明上网公约,逐步实行网帖实名制,以净化校园网环境。定期举行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使“安全”两字深入人心。③限:适当限制。学生寝室实行严格的限电限网措施,做到学生宿舍照明、制冷用电专线专供,严格规定作息时间,学生就寝后,一律关闭电脑用电。同时,严查学生晚归,严禁学生到校外通宵上网,切实保护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未来发展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受到了网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疆9所高等院校68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网络生活的抽样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一定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但在具体行动中并未彻底贯彻;对一些行为的合法与非法的区分尚不够清晰。基于此,指出了提高这一群体网络安全及法律意识的切入方向:要通过立法和教育加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在提高其法律意识时,要处理好法律意识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和习惯法之间的复杂问题。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法律意识
网络已成为新疆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径和载体。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上当受骗导致人身伤害的悲惨案例时常见诸媒体报道;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利用网络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针对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
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新疆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所以笔者在2010年下半年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为对象,开展了对其网络生活,尤其是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的全面调查。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对数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修改了“新疆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问卷”。这份问卷包含了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网络文化意识、网络爱好与习惯、网友与网恋、网络聊天与交往智能、网络游戏等内容在内的六个专题。调查在南北疆9所普通高校和职业类高校进行,共发放问卷685份,获得有效问卷659份。本文的研究将结合其它五个专题,着重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
二、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
网络安全与法律素养是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两者密切相关。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最先提出网络素养这一概念[1]。阿特・西尔弗布赖特(Art Silverblatt)进一步将网络素养分解为“了解网络媒介传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决定自己的媒介消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则结合我国实际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基本应用、网络信息消费、网络信息生产、网络交往、社会协作以及社会参与等六个方面的素养[3]。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素养所做的界定,根据此次调查的具体情况,我们将网络素养定义如下:网民利用网络接受、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修养;网络素养包括七个方面: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资源利用素养、网络自我管理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伦理法律素养、网络信息批判素养和网络表现素养[4]。
(一)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意识包括了网络交往安全意识和网络技术安全意识。1.网络交往安全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处于身心成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交往意识但防范意识不强,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目标。2.网络技术安全意识。目前,新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一些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够,致使电脑遭受攻击、感染病毒,进而导致系统崩溃、文件丢失。
(二)网络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一般来说,法律意识的三要素是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5]。法治社会中,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规范,所以法律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
一项针对回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平时生活中,62.1%的回族大学生内心深处最为认可的规范是《古兰经》[6],这表明在伊斯兰教信教大学生心目中教义的至高地位,所以宗教信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这一群体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深受少数民族习惯法和传统道德的影响。新疆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交往方式。当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是按照习惯法去解决。习惯法中与国家法律体系内容或观点相同、相似的部分,提高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法律的认同度,对少数民族树立现代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要看到少数民族习惯法中也存在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部分。
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受家庭、民族观念的影响,道德观念深受民族传统道德的影响。这其中既有与现代法治意识相符的尊长、诚信、团结、互助等内容,也有与之冲突的部分。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努力处理好与宗教信仰、习惯法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关系,有所保留,有所扬弃,使之更好地为法治建设服务。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一)网络安全意识
问卷中涉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题目共有七道,分为技术安全意识和交往安全意识两个方面。针对第一个方面有以下五题:第一题为公共场所上网后的习惯问题,如是否检查使用过的程序(QQ、信箱或登陆的网站等)是否已经退出或关闭;第二、三题考察家、宿舍等非公共场所计算机的使用习惯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知识;第四题要求对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的几个范畴按自身熟知程度进行多选排序;第五题设计了一个具体情境,要求对2006年“网络安全―共同的责任”中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年会中涉及的几方面问题按自身关注度多选排序。第六题(对“网恋”的主要顾虑)以及第七题(网络聊天对现实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是针对第二个方面设计的。调查结果如下:
尽管电脑的家庭和个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上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依然为数众多。忘记关闭的即时通讯软件、电邮等应用软件,甚至未删除的上网痕迹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更有可能为不法分子提供违法犯罪机会。通过图1可以看出近4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应用程序的良好习惯,但也有超过一半的人偶尔查或从不查,埋下了安全隐患。
通过二、三两题的调查可以获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知道减少计算机感染病毒的主要方法,但在非公共场所(家或宿舍)使用计算机时选择“安装防火墙并定期升级”、“定期下载和安全操作系统补丁”、“将重要文件的存贮介质经常备份并安全保管”的人依然较少,这也说明了安全意识并未彻底贯彻到具体行为中。
另一方面,这可能也和他们拥有个人电脑、家庭电脑的比较少有关(190人首选了“没有在非公共场所使用计算机的机会”),所以他们在上网中途“离开时,将计算机锁定”并“记好自己的各种用户密码”。从三、四两题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认知属于网络安全范畴的内容,比较注意计算机病毒防护,但对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的重视不足。
网上交际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最为常见的网络使用方式之一,还有少数个体开始了网恋。透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对网恋持有较大顾虑:怕别人看法对自己产生压力,或怕对方另结新欢,更有超过半数的人坦承由于虚拟网络难以信任对方。这一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交往的负面性,对网上交际对象具有防范心理。
(注:A.网络的匿名性太高,很难相信对方 B.怕她(他)通过网络再交新的男女朋友 C.他人的看法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D.其他)
(二)法律意识
此次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都涉及了最基本的法律认知层面,四道题如下:第一题要求对自己了解的几种网络侵权行为进行多选排序;第二题要求对除网络侵权外的几种利用网络从事的其他违法行为按熟知程度多选排序;第三题考察对网上破坏民族团结言论的性质认识问题;第四题设计具体情境考察对链接非法网站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表1 选出你所知道的利用网络侵权行为
网络侵权行为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侵犯隐私权、侵犯肖像权、侵犯著作权和商标权等。通过表1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网络侵权中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有较高认知,对其余三种侵权行为的认知度逐渐下降。第二题被调查者中将侵犯国家机密、危害社会稳定视作违法行为的人数最多,而认为网上赌博,破坏民族团结等其他四项为违法行为的则骤减。从这两题调查结果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不强,很多人甚至不能辨识一些明显的网络违法行为,也由此凸显提高这一群体网络法律意识的紧迫性。另据第三题结果显示,有59%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将通过网络传播破坏民族团结的话题看作是违法行为,19%的大学生将之视为道德行为,另有15%的表示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第四题的结果显示:35%的被调查者将之归为网络自律意识差,19%的认为该学生网络道德水准差,37%的认为该生网络法律意识差。
通过以上几题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尚不能够清楚区分一些行为的合法与非法性质。宗教信仰、习惯法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虽然有诸多与法律规范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不偷盗、不欺诈、不可行恶,但因对现代生活的缺乏关注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辨别一些网络法律问题时产生了偏差。
四、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的切入点
通过上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法律意识,他们有着更高的网络安全意识。其实网络安全和法律意识两者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仍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这又涉及到处理法律意识与宗教信仰、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和习惯法关系的敏感复杂问题。
(一)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首先需要法律的强力规制。网络服务商应遵守法律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并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提醒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注意人身财产安全。其次,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渗透其中。另外,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也要充分利用课堂或和同学接触的机会,介绍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
(二)花大力气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注意针对他们的具体特点,考虑他们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采用具体生动的方式来进行。
首先,立法层面重视民族习惯法。在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国家立法,或自治区人大和政府在制订地方法规规章时,及时总结优良的民族习惯法,将其上升为法律。少数民族自然会对它发自内心地尊重。同时,在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时,要采取规劝、舆论影响等方式对其进行约束,避免强制推行而影响法律的贯彻执行。只有这样广大少数民族才能将法律视为一种信仰、而不是被迫接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从小耳濡目染,树立对法律的坚定信仰。
其次,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通过舆论宣传不仅可以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区别合法与违法行为,而且对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也有正面效果。这种宣传教育也可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家人和邻里。此外,要发挥少数民族杰出人士在民族聚居区对民族法俗文化改造的积极作用,这也可巩固学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法宣传。
再次,在前两点的基础之上,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加强网络法律意识教育。我国高校开设这些课程偏重理论和技术,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只是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法律问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模拟法庭、旁听审判等教学方式也能使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的严肃性,加深对法律的尊敬与认同感。
【摘要】大学生安全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一项高校工作内容。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之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对策
当前,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一个重要方面非常值得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关注。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研涉及对网络的使用、网络环境的认知、诱惑网站的抵御能力、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对随机抽样的400名普通本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395份,回收率98.7%,同时进行了抽样访谈。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网络使用已非常普及,学生以手机上网和电脑上网为主,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和最积极的参与者,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现状值得关注。
1.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基于问卷和访谈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来从事学习和娱乐两大方面的事情:学习方面包括搜索学习资料、了解新闻、招聘信息、关注名人传记和传递交流信息等;娱乐方面包含的就更为广阔,比如微博、人人、QQ、网上购物、交友、游戏和电影等,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
2.对我国网络安全环境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我国网络安全环境的认识分为四种态度:认为安全且健康的人数仅占16%,认为安全但不健康的人数占到33%,认为健康但不安全的22%,认为不安全且不健康的有29%。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我国的网络安全环境是安全健康的,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不安全或者不健康的网络环境之中,他们对于当前所处的网络环境持有不完全信任的态度。
3.对诱惑网站的抵御能力
在调查中,对于有诱惑性质的网站,有54%的学生不会轻易点击查看;有3%的同学不管不顾,想看就看;还有17%的同学偶尔会点击;只有26%的大学生能够很好地评估其安全性并规避风险。另外,对于黄色和暴力信息的处理,77%的学生从不会登陆,15%的学生偶尔会因为好奇登陆,8%的学生会经常登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面对危险和低俗信息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效地处理,但真正具备抵御诱惑网站能力的人比例尚少,大部分学生处理和抵御这些网站的能力尚浅。因此,教会更多的大学生有效识别不安全网页的方法很有必要。
4.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网络的普及可以使人们更快捷的享受和利用信息,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安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了初步的网络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懂得在进行网络交流和娱乐的行为时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知识不丰富,容易粗心大意和疏忽一些日常的网络安全常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5.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方便了人们使用的同时,也使得网络很容易遭受到攻击。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有较强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能谨慎地进行网络购物和交友等行为,比较注重的个人安全和利益的保护,能够清楚意识到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和交易,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但同时也存在小部分群体沉溺于网络环境中不能自拔,忽视网络安全隐患。如有8%的学生认为虚拟环境让人更容易沟通,他们往往网络朋友要比现实朋友多。
6.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在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过程中,除了具备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外,还应具备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侵害自身利益、隐私甚至人身安全的状况。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大学生在网络中发现侵犯个人隐私的内容时,有27%的学生选择采取立即报警,33%的学生会主动要求的人或者网站删除这些信息,那么还有40%的人会看这些信息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的话则不采取任何措施。另外,当他们发现自己的QQ号、网银、游戏等账号被盗时,39%的大学生会马上修改相应的账号密码;23%的学生选择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和安装补丁;21%的学生打算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17%的学生会登陆315消费电子投诉网进行投诉。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并基于对大学生的相关访谈,总结出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好奇心重,容易冲动;其二,网络安全知识缺乏,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对相关网络知识、操作、软件维护和防入侵行为方面的操作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不能自如运用;其三,对诱惑网站的有效抵御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评估网页的安全性,有部分群体对黄色和暴力网站抵御能力很差,容易成为诱发犯罪行为的隐患;其四,个人信息保护程度较差。部分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忽视对自身隐私的保密和自身网络行为的的安全性。其五,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欠佳,对相关网络安全方面的案例关注甚少,法律维权意识欠缺。
三、对策及建议
网络安全作为校园安全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知识技能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安全使用网络。
其一,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安全运行机制。
高校要建立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高校党政领导要有“安全重于泰山”的大局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大力支持。其次要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把网络管理中心、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等部门纳入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计划。学校教务处在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指导下,统一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制订教育计划,明确教育内容,组织网络安全授课,定期考核效果等。
其二,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及网络安全课程。
首先,要对学生加强譬如计算机网络实现技术、病毒防治、防火墙、密码加密、信息数据保存等的实际操作训练,提高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网络安全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鉴别网络中有害信息的能力,为网络安全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其次,高校应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制订详细的网络安全教育计划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再次,学校应根据网络安全教育的需要,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和防御不良信息侵害。
其三,定期开展专题性知识讲座。
除了增加计算机实践操作和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之外,高校还应当定期开展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知识性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网络行为规范与信息安全:讨论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网民、如何面对网络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怎样面对有欺诈倾向的网友和信息;第二,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加密解密算法、数字签名机制、身份鉴别,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第三,个人计算机系统安全策略:介绍个人计算机通常采用的安全策略的实现方法,如系统软件的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第四,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由于黑客入侵与计算机病毒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讲座中可以具体地介绍一些技术,如最新的计算机病毒动向,查杀病毒软件的使用等。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日趋发展,高校大学生成了网络世界的主要活跃群体,随着高等院校成为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之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亟需我们探讨与解决。例如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本文从所在院校的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当前高校存在的网络诈骗问题,研究学校安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研究防范网络诈骗的对策方法,提出高校安全教育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网络被骗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 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 网络诈骗 安全教育
1 高校网络安全隐患现状
1.1 网络普及情况
在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较 2012 年底提升 3.7 个百分点。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在本课题调研组对所在学校500名在校各级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99.8%,大学生是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最积极的参与者,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逐年升高的高校网络诈骗发案率。
1.2 网络安全隐患
电信诈骗一直是公安机关关注的重点,据浙江公安在9月的对外宣传中报道,浙江省2012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2.17 万起,同比上升19%,案件损失近5亿元。2013年1-7月,短短7个月时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1.53万起,同比上升了19.5%,案值近3亿元左右。学生最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成了逐年递增的电信诈骗发案率背后最直接的受害者。据调研组在所在高校调查了解得知,发生在高校内大学生群体中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1)以虚假信息设圈套,木马程序植入网页诈骗:诈骗分子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网页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或是以各种紧迫的理由要求收件人登录某网页提交用户名、密码、身份证号、信用卡号等信息,继而盗窃用户资金。2013年9月14日,在校大学生徐某(化名)在寝室上淘宝网,在一家店铺用了49元买了一件衬衫,后卖家称其拍下的订单出现了问题并发给其一个“一元解冻资金”的链接,并按照卖家的说明进行操作,最后徐某发现网上银行卡内的2173元现金被骗,总价值2173元。
(2)避开第三方保护,用“低价”诱饵诈骗:诈骗分子主要是运用了网络这种现代信息工具,利用某些人的急迫需要和投机取巧的心理,虚假信息,引诱人们上当。特别是当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由于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程度高,信息真实性难以很快证实,以及现代科技外衣的迷人色彩,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后,极易在较大范围造成严重后果。2013年5月6日,在校大学生王某(化名)在宿舍上淘宝网时看见一个香港包包代购服务卖家称如果王某使用网银直接转账付钱的话可以给其打9.5折,遂王某通过网银方式支付给卖家4240元。但是到了5月12日,还未收到货物,再次联系卖家时,卖家无回应,王某才知被骗。
(3)冒充好友博同情,寻求金钱“帮助”诈骗:这类案件中诈骗分子主要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他人QQ号码,进而冒充QQ好友实施诈骗案件。2013年10月11日,在校大学生曹某(化名)在寝室上网时遇到骗子冒用其朋友的QQ联系曹某称手机没电了,需要曹某帮忙接收几条验证码,后曹某将验证码发给案犯甲,后收到5条扣费短信,曹某觉察不对劲后立即联系其朋友,才发现被骗。
除此之外,网络诈骗的形式还包括网络兼职诈骗、网络游戏装备贩卖诈骗、淘宝包裹诈骗等。但无非利用了人们善良的心理或者“捡便宜”的心理进行诈骗,安全意识的不足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面临的大问题。
2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骗子是自古就有的,互联网的诞生,更是让这些骗子发现了新的行骗途径,关于互联网有句笑话:“在网上,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更何况对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骗子?低犯罪成本、高隐蔽性、高渗透性决定了网络诈骗比传统诈骗更能吸引骗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已将“安全教育”作为校方最重视的一堂课开设,但是不了解目前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高校安全教育,以下就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习惯:随着“宅男”、“宅女”名词的流行,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喜欢窝在寝室,出门游玩、回家,每当换一个住处,哪怕只是住上一晚两晚,最关心的问题也成了“有没有网?”“网络”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必备品,成了一种习惯,适度尚可,但过量时间的投入,导致无规律的生活,身心的疲劳给逐渐增加了上网冲浪时不安全因素,这样的网络习惯就是“网络”的不良反应。
(2)个人理财能力:从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来看,由于网络购物的便捷,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投入逐渐提高,网上买衣服,网上买生活用品,甚至是零食等,由于网络资金的流动是无形的,有些理财能力差的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对资金的支配无计划、无规律的不良习惯。
(3)心理素质:从心理素质来看,长时间投入与网络世界的高校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缺乏人际沟通交流,情绪的宣泄往往通过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不正确途径抒发,但未根本地解决问题,只是个人的压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阻碍作用。
3 如何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防御网”
网络这个广阔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方便人们即使了解和最新信息,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和微博网页等使人们感到便利、神奇的同时,也充满了诱惑和陷阱,容易上当受骗。那怎样使大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保护好自己呢,本课题组研究了以下几个对策。
3.1 作为学生,应从思想意识层面来防范网络诈骗
(1)保持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增强了对网络诈骗的自我防范意识,面对网络不掉以轻心,也不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客观、理性、正确地认识网络世界,认识诈骗分子的丑恶、 阴险,网络诈骗无处不在,使大学生在教育中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树立平常、健康的心态。网络诈骗虽然隐秘,但是只要不贪图便宜,不抱有侥幸心理,坚信 “天上不会自己掉馅饼”,就一定可以戳穿其犯罪本质,免受其害。大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能普遍认清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同样有丑陋、欺诈、陷阱、罪恶。不主观美化网络世界,世界上绝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送上门的便宜不好占。去掉贪念,不掉以轻心,保持理性,提高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
3.2 作为学校,应从实际安全课程来传授防范知识
(1)上好安全课,营造校园好氛围。安全教育不只是一门课,更是一张网,作为高校方,应该努力为学生织密安全防护网。在实际教学中,校方应该严格落实安全教育课程相关制度,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学习,在校园内,也要切合安全课程,布置安全防范标语,营造安全防范氛围,目的就是要通过“安全课”,让在校学生不仅在专业上成才,更要学会“武装自己”,成长为适应社会的全才。
(2)实例促教学,警校共建创平安。有了正规化的网络安全课程,还需要要加以实例进行警示教育。作为校方可以和当地公安部门开展共建,由公安部门提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电信诈骗案例,开展案例分析讲座,由校方组织学生了解、学习,以作为同学或者当事人的好友的身份去深入了解当事人被骗的背景经过,并以此所感受的警戒教育是书本中安全防范知识的升华。
网络安全从防范做起,安全防范从意识抓起,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之需,电信诈骗陷阱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用智慧打败这只拦路的“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