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03:15: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本科大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 要】要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强调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思想,因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相应地则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大学语文是学业教育而不仅是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是“普世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国粹”教育;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一的文学教育。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语文;学业教育;普世文化;实用为体
实施就业型发展战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既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与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个目标紧密结合,使其对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着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明晰、明确其课程定位,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大学语文是学业教育而不仅仅只是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一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美感品质,进而升华为个人人生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员工。
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尤为重要的不再仅仅是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成功的学业教育更应凸显。若只突出人文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缺失会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及环境,在激烈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相应低下。大学语文学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应用写作、阅读理解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夯实从业基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管理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学礼仪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巧;学法律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制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法律活动与法制建设能力;学科技文体可以具备一定的科研常识以及表达创造性知识成果的能力;学新闻文体可以获得采集和编辑信息的基本能力;学习口语知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会议主持、商务谈判等工作能力……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可以恰倒好处地实施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
二、大学语文是“普世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国粹”教育
“文官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大的历史创举,是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一大贡献,称其为“国粹”当之无愧。“资治”教育在传统语文教育中一统天下,并且,“时文”教育的科考指挥棒又进一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宗法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国学”的精髓谓之“国粹”,“国粹”教育以“资治”为本,以儒学为体,已与现代人文精神面貌拉开了距离,让学生故国神游,陶醉于“之乎者也”“子曰诗云”,其陈旧的价值体系,已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障碍。一些人打起“宏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大旗,对大学语文进行包装定位,使一些具有“民族感情”的老教师们肃然起敬;让“民族”的概念掩埋“民主”的概念,甚至用“重民”思想偷换“民本”思想,这是文化发展的悲剧,也是民族发展的悲剧。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纳入全球文化的大视野,本民族优秀文化也只有在文化大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普世精神不仅仅是西方精神,她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中各自优秀的部分的萃集,我们既不能斥之为崇洋媚外,也不能因之而排斥本土文化。普世精神在语文教育中不是硬性教育――即带有众多条条框框的说教式教育,而是通过阅读经典原著、观看经典影视、聆听经典诵读等感性资料达到的软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受教育者,完成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包括国家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软教育对人生影响力是硬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普世精神建立在全人类认同基础上,是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颠峰,大学语文课程中普世精神的含量直接影响教育成果质量。
三、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
传统大学语文一般以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不管按何种体例进行组织和编排,基本先国内后国外,并且侧重文言文阅读,教育内容趋于保守,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典型化处理,人们不能没有它,但绝对不能只仰仗它,不能在“仁义道德”的桃花源里,不知有别国,何为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大学语文应打破以文学作品为中心之老套路,而应以经典文选、实用写作和实用口语为主,把涵盖了政治与管理文化、哲学与思想文化、科学与技术文化、经济与产业文化、精神家园与艺术文化、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大人文”融进“大语文”,建立起以语文材料为载体的通识教育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积极入世的精神,以适应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环境。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以“普世为本、实用为体”,让语文教学实现素质与能力拓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语文运用能力,实现通才教育。
[摘 要]应用型人才是属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型人才”,兼有本科的学术教育和高职的职业教育。针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给出积极的理论认识。在各种培养环节中,利用一些事例探索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最后,指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观察学生的能力、注重过程培养和学术规范教育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科研能力 培养方式
一、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认识
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科研能力是完成科研活动的各种本领[1];有的认为是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2];还有的认为其与创新能力相提并论。[3]
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属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中间型人才”,兼有本科的学术教育和高职的职业教育。科研并非科研类高校的专属,应用型高校以够用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教育为主,但是不排斥必要的科学研究。一提起科研,很多人就会把它与专家、公式、算法和精密的设备联系到一起。其实,技能中也蕴含着科研元素,“熟能生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熟练掌握了技能,就会有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想法,科学和技术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分家的。技术改造,略微上升层次和理论高度,就是科研内容。
所以说,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行的。可以从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科技讲座、课题申报以及其他环节入手。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各种环节
(一)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方式
实验的本质就是模拟和重复前人的科学研究,模拟相似的条件,使用类似的器材,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所以,在实验课和实训课上,教师可以观察与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面临困难时的毅力以及面对问题的态度等。
培养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防止某些学生一味地蛮干,这样的学生视实践环节等同于劳动,对发生的困难和安全估计不足,而当问题出现时又容易自暴自弃;二是引导好懒于实践,照搬照抄同组同学的学生。总之,教师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逐步引导他们走上按步骤、按要求完成的正途,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比如,在电机实验中,部分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实验要求后,有兴趣做一下电机的堵转实验,由于电机的堵转会带来温升,时间略长就会烧坏电动机,或是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事先设置好实验步骤,并亲自监督他们进行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记好电机的堵转电流等参数,然后及时停机断电。在这个过程中就遵循了科学的工作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也是一个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善于动脑的学生往往能提出自己的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思路。尽管有些稚嫩,但是教师应充分肯定其突破、创新的精神,再引导其走上合理化的道路,如果马上不留情地批评其“离经叛道”,那么将挫伤其自尊心,压抑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完成设计,总有多种方案和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折中考虑最为适合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的时候表面上觉得设计没有纰漏,但是具体到细节或制成品时,才发现错误的存在。有时甚至将貌似完好的设计方案推倒重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做好课程设计的学生的心理工作,引导其总结经验教训不放弃努力、不盲目心急赶时间而潦草行事。
比如,在单片机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单片机C语言,虽然学生学过这方面的语法知识,而且也按课程进度做过几个实验。但是,设计一个小型的项目,是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一遍遍地调试程序,直到开发机做出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科研成功的喜悦。单片机硬件的焊接,对于很少使用工具的不少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实验室里焊板,由于对各个管脚的功能的了解不深入,对A / D转换器的接口的不熟悉等,出现焊错、虚焊等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新看课本,理解该课程难记的概念,再查找问题重新焊线,这一整套的流程,就是科研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挑战精神
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参加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的科技竞赛,可以从产品构思、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等完整的技术开发流程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技术交流下快速成长。以大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一旦获奖,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练就技能的信心和决心。目前,我校的一些教学单位在国家某些大赛项目上已经形成了常年备赛、参赛的好习惯。仅2010年下半年度,我校组织各类校外科技竞赛20项,参赛学生近千人,参赛教师103人,获省三等奖以上奖励71项(国家级5项,省级奖66项)。
此外,校内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广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科技讲座拓展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中的崭新视野
科技讲座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良好手段之一。聘请校内外的专家登台[4],给大学生介绍国内外最前沿的知识的发展状况,采用灵活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向专家提问,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精神;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来说,企业的总工或资深的技术专家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技术需求,能够吸引学生提高对某些知识的研究兴趣。
(五)课题申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中细致入微的作风
课题申报的写作辅导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到填写几张申报表格,大到学生撰写各种项目的申报书,其中包括各种申报材料的整理,科研团队的组建,经费的来源和安排,项目的进度等,大学生一般不知如何入手。我们发现,每年参加机电产品大赛的学生表格的填报,都有填错的现象,需要教师检查后重新填写;至于项目申报书,则必须在教师的密切指导下才能完成。看似简单的填表环节,却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是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
此外,还有其他可以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学生社团是学生从兴趣出发,独立、自由学习的一个组织。比如我校的学生社团“单片机学习空间”,有独立的活动室,有热心为学生答疑的专业教师,有前几届学生无私留下的硬件和调试设备。许多在社团活动的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大赛,并拿到了奖项。下厂实习是学生接触工厂设备、工艺流程的良好机遇,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与课堂中泛泛而谈的知识形成鲜明对照,而企业的现实工作作风也会克服学生理想化的思维,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大有好处。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等教学环节,观察学生的工作态度;挑选动手能力强、愿意思考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挑战性强的工作,以此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并适时吸收他们进入科技竞赛小组;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按规程要求完成工作即可。
其次,不可注重形式化的唯结果论,科学工作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取得良好的结果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看到的。但是只有把工作做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如果小有成功就得意、稍有失败就气馁,则必然造成学生心浮气躁的心理,导致科研能力的培养呈断续状态。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认识问题上,一般是开始时缺乏自信,有一点成绩后就可能会低估科研的难度,对此教师应适当地引导。
再次,端正科研的求真态度,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侵袭。严格学术规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上,对于别人的工作贡献,应注明引用。抄袭、窃取等学术流氓行为将扼杀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实践环节中,可以逐步地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兴趣入手,按科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人才的科研能力培养中,应选拔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引导他们端正思想、踏实地做好科研工作。
摘 要:近些年当中,随着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投入程度也在随之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大学数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课程,更加应该在其定位方面突出和其他类型学校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本文从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定位的角度出发,总结这样的定位有哪些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用型本科;大学数学;教学定位应
前言:
随着我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开展,人们对于教育本质内涵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原来的“精英式”教学逐渐向“大众式”教学转变,应用型本科就是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以每一位学生为培养对象,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能向社会输送一批批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对于大学数学课程来说,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准确定位,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的概述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院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办学活动中以为社会输送一批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而所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当中,不仅要掌握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当中。因此,在整个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应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定位[1]。
从特点这个方面来看,应用型本科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在教学的目标上要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实行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教学模式为主体;第三,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创新的方法为主;最后,应用型大学本科的数学课程中要以高科技的设备为主。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定位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以及微积分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并在这种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能逐渐形成一种思维逻辑的能力,以便于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使用这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大学数学课程还需要改变学生在以往的经验中对数学所形成的错误的理念,让学生能明白数学在学习当中虽然有一定的困难,对人们的逻辑思维感要求高,但是数学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人们智慧进步的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也要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数学问题。
2.教学内容的定位
在应用型大学本科的数学课程中,其教学内容要和其他类型的大学相互区别,其具体的教学要根据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到在高中时期转变到大学时期,这种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实践的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研究[2]。在应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方面既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的定位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定位,就要做到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来看,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出以下几点特点: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具体内容;第三,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出趣味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定位的作用与意义
1.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展示出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这种定位结果也体现出了应用型本科的内涵,树立符合时代意义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最大程度上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提升了大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大学数学课程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全方位的定位,教师也容易清楚把握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有助于其根据教学标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全面发展[3]。
3.和高中数学有效衔接
在应用型本科的具体要求中,要求其课程要和高中所学的知识有效衔接,并考虑到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过渡。对大学数学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能了解到学生在高中时学到的具体水平,可以根据这种水平选择不同的方法,充分做到和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衔接。正因为教学的内容能和高中有效衔接,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出现过大的难度。
结论:通过本文中的具体描述,能够得知在应用型本科的环境当中,大学数学的课程要做到准确定位以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投入到学习当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数学的教学水平,能为实现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作为新建的航空电子专业,本文主要从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个方面对新建专业如何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探讨。通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来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培养的航空电子类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航空电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当前,企业对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的航空电子类专业人才必须要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确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准确地定位,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航空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背景
为迅速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对高校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山东交通学院作为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与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院校,在校内各院部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活动。山东交通学院作为传统的水陆交通运输类本科院校,为迎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其“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中指出学校的学科建设应根据我省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增加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在原有水陆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向轨道交通和航空运输领域拓展,形成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覆盖陆路、海运、航空交通装备研发制造技术的鲜明特色。其中,在航空运输领域的专业方向设置在学校专业设置中属于空白领域,航空电子专业方向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个本科培养方向,是紧紧围绕我国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办的专业,属于“产业支撑型”专业。进行航空电子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即是为了满足国防军工发展的需要和民用航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校加强专业规划,优化专业布局,凝练专业方向,强化专业特色,最终实现学科的有序发展。
二、航空电子类专业建设发展
1.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踏入航空运输领域的山东交通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直接把航空电子技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深入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现实的。掌握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航空电子设备制造与维修的第一线,培养从事航空电子设备制造、维修等工作的一线工程师和一线工程管理人员是学校比较切实的人才培养目标。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定制化专业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是与企业的需求密不可分的。航空电子专业应以企业对航空电子设备制造和维修的人才的能力需求为依据。那么,如何才能紧密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呢?主要考虑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外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短期工作,承担相关企业的横向课题;②聘请企业从事航空电子方面的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主管,通过短期讲学、讲座、参与专业建设和教改课题等形式,将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联系起来;③为企业培养定制化人才,选取部分学生的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作为试点,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直接对接。④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方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理论,注重实践。在理论教学上,通过企业的参与和专家组的把关,制定符合科学学习规律的课程设置,使理论教学更加扎实和有针对性。依托相关企业,通过合作建设、企业资助等形式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强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4.转变培养方式。对于一些特定的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相关“学生大赛”引入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大赛来学习课程的内容,并在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以赛代考,激发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下企业,通过引进、学习、培训、进修、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引进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紧跟国际航空发展步伐,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国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其次是要注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其根本途径就是实现校企的紧密联系。
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前面的专业建设发展中,提出了培养定制化专业人才,通过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使得学生在学校内的理论学习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在学期规划上,拿出一两个学期外派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同时安排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考核和评价通过以评代考来完成。外派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同时可以延伸到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直接使用在企业实习的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答辩可由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组成答辩组,直接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举行联合答辩。
2.短期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除了长期到企业中实习之外,在理论学习期间,还可以采用短期实践,实践理论交叉的学习模式。在一个学期里,将相关课程设计的内容拿到企业中去,和企业的实际课题相结合,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企业能够把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活学活用,最终成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学习结束后,由校企联合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作为课程设计的考核结果。
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以上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作为保障,企业才能接受学生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校方应成立相应的校企联合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学校教师应走出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加深与企业方面的联系,建立校企之间稳固、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通过建设发展航空电子类专业和构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有效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对航空电子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对航空企业和民航部门航空电子类岗位群的具体分析,研究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最终建设适用于我校航空电子学科完整、高效的专业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本科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优势逐渐减小。不少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希望通过打工这一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此来增加毕业就业的筹码。笔者通过对湖北省9所二本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法律条文和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打工的现状,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对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之现象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在校本科大学生;打工;就业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比较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凭一技之长在就业时更受就业单位的青睐,本科大学生明显相行见绌。再加上,社会上对本科大学生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只会纸上谈兵,不会真枪实干”,更加加剧了本科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鉴于此,不少本科大学生想借助于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在校兼职打工,一方面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在今后择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由于当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加上本科大学生维权意识和社会阅历的淡薄,国家也没有明确提出相关的管理条例来规范这种行为,在打工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少本科大学生也因这些顾虑终止打工或者干脆不打工。究竟如何看待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这一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体验,对在校本科大学生打工现象从学理和实践结合上进行探讨。
一、 在校本科大学生对打工的基本态度
根据笔者统计的9所二本院校171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打工经历的占74.5%,其中大二大三年级占打工学生的绝大多数;在问到打工目的时,大部分学生反馈他们选择在校期间打工主要是为了锻炼自身能力和解决生活费以及充实大学生活;当问到打工能否与学业相容时,71.5%的学生认为是可以相容的;当问到校方是否制定了相关政策来规范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34.02%的学生认为有并且感受到了,22.2%的学生认为可能有但没感受到,其他学生则回答没有;当提到,拥有打工学生经历的学生一般打工时间是多长时,绝大部分人回答是在半年至一年,几乎很少学生经历时间为两年以上。而当问到打工是利大还是弊大时,70.3%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17.9%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其他则认为差不多。
由此可以分析,大部分学生是赞成在校期间打工的,并且不少学生已经将此行为付诸实践。同时,据其他调查显示,当下在校期间打工在本科大学生中已成为一种时尚。这进一步说明,大部分人是赞成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的。
二、在校本科大学生打工的必要性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法律规定上看本科大学生打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专门技术型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成为企业亟需的人才。但是,近些年却出现了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本科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怪圈。由于企业在招聘时强调有经验者优先这一原则,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因缺乏经验,在求职时屡屡吃闭门羹。总理在2013年6月8日的讲话中提到:“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有压力,但就业的动力大于压力,学校和国家都会为你们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你们一次签约成功可喜,二次成功签约不错,如果还没有成功,政府和学校还会联系帮助你们,你们是不断线的风筝。”一方面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来保证本科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大学生必须同时从自身着手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既包括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在校期间打工是本科大学生走出校门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增加自己就业时的筹码,在毕业时更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例如,一位学计算机专业的学长,利用暑假期间在电子厂上班,毕业后轻而易举地成为该电子厂的软件工程师。
另外,从法律上说,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中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由此可见拥有劳动能力的本科大学生显然是法律上的劳动者。在这一方面来说,这是可行的。
另外一方面,根据最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相关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属于劳动合同法保护范围内,但由于非全日制用工是以小时计酬为主的,不能够满足想在寒暑期出去打工的本科大学生的要求。因此,不少企业利用这一点,在假期期间以极低的报酬雇佣大学生或者是同大学生签订付违约金的合同,由于劳动合同法尚未明确打工学生的具体权益,本科大学生在工作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三、借鉴国外高校经验规范我国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打工的管理
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报道:2013年脉搏民调显示,五分之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打工。同时,萨利美财务公司发现,目前美国大学生家长大约只承担其孩子上大学费用的27%。对比国外大学生而言,中国的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费用甚至全部由家长承担,很多农村家庭本身经济并不宽裕,由于孩子上学不得不通过借债等其他方式来支付这笔费用,这更加加重原本贫困家庭的负担。
在中国,按照正常的读书年龄,在上大学时,本科大学生普遍应在十八岁。十八岁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意味着成年,此时父母是没有义务支付本科大学生上学其间的任何费用。笔者认为,中国的本科大学生应学习国外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己出来打工挣钱。而从外国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这是可行的。
针对上面的分析,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从总体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国家、高校、个人等社会群体共同努力来推动其的实现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保障在校期间打工的本科大学生的权益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中非全日制用工的标准和条款,将本科大学生在假期打工纳入法律的管理范围之内,是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有法可依。
其次,政府的各部门尤其是监察部门、司法部门、劳动仲裁部门应加强对本科大学生所在打工的企业进行监督,同时建立网上实名投诉制度,针对被投诉的企业和个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最后,政府应通过政策等手段的引导,鼓励企业雇佣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去打工。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大学生相关问题一向都是高度重视的。在2013年5月4日讲话提到:“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因此,本科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重要群体,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自己的科学知识,同时更应积极的参加实践。既要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通过大学生兼职等方式,又要结合自己所学和业余时间实现在校期间兼职打工的目的。
(二)高校应将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纳入管理体系
首先,校方应将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纳入学校的管理范围,通过建立固定的网站,收录各种企业岗位资源挂在网站上,学生可根据岗位的具体介绍及要求申请符合自己的打工岗位。通过这种方法,校方一方面明确了收录企业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时时掌握学生的需求及动态。其次,校方应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当地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定向或定量的安排学生在相关企业打工。最后校方在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多增添打工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据笔者了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在其学校主页校园生活一栏中建立了具体详细的勤工助学管理条例。校方在对社会企事业单位招聘学生勤工助学须知上明确规定了校方与企业及学生的管理条例,分为六条。
第一,管理与服务机构。学校设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市场部,专门负责协调、管理、指导学生校外(除家教)勤工助学。根据学校规定,其勤工助学活动由勤工助学活动由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归类和统一管理。
第二,用工单位资质。用工单位在招聘学生勤工助学必须出具本单位国内的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单位介绍信等相关材料,同时用工单位招聘的岗位必须与营业执照上相符。
第三,在用工协议上,用工单位需与勤工助学中心市场部、工作学生签订三方协议,遵守协议有关规定。
第四,在管理费用和学生工资方面,也作了详细的说明。
第五,学生的工作保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工作时间及工作结束之后的安排。
第六,规定了有关类型业务因国家与学校的规定,勤工助学中心不予承接。该校通过对学生在校时间兼职打工实行了规范化的管理,既为在校期间解决部分生活费等现实问题,也提供了学生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平台,可谓是实现学生、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共赢。
(三)家长和孩子应携手共进,坚持放出去与走出来相结合
现如今,由于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加上中国的传统观念某些过分看重孩子的束缚。许多父母出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和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的想法,反对孩子在校期间兼职打工。但是,从长远考虑,爱孩子就得为他的长远考虑。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孩子必须“断奶”,学会独立成长。因此,父母必须舍得让孩子去打工,让他们接受实践的洗礼,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另外一方面,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校期间打工,一方面解决自己大学时期的经费问题,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知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同志在中国地质大学讲话中就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印证了这一点,他讲到“我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今天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练就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工作。”作为本科大学生,我们要牢记同志的讲话,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豪情与高远,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朴实与厚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对未来发展是向上的,也是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通过国家、社会多方面的努力,规范在校本科大学生打工的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直接关系到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因而相应的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将简单分析在生态化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理念 应用型本科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上个世界生态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这门自然科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从而衍生出相应的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行政学等方面的学科。因为生态学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所以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进行科学的引进,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准确认识生态化
现阶段,教育界引入生态化理念还只是初步的探索阶段。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态化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进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将生态化理念引入并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早教的生态化、校园环境的生态化、个别学科的生态化等理念。而在相应的高效教育当中,则形成了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生态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等等一些新的教育与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引入生态化理念,不论从理念上讲还是从方法论上看,都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生态化中的“生态”是超越了对相应单一纯粹的“实施”的描述,换言之,它并不是单纯如实的对自然环境系统进行描述的一种中性概念,相反,它代表一种基于某种生态实施的特定的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的表征就是破除所有形式的中心主义,例如,破除经济发展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中心主义等等,倡导建立起相应的“整体――全面”的一种“系统”的价值观。中心主义形式价值观为一种强调某种要素并非对全局把握的一种失衡的价值观,所以造成了高校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重视使用技能、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则是重结果、轻内化。生态价值观则能够有效修正这一价值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的审视,将相应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外部同内部各个要需相互调动、相互关联的开放性系统,最终实现良性的共生。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生态化教学的方法
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引入相应的生态化理念绝不是简单的引入一个新概念,更不会像自然科学一样在技术层面使用精确定量的方式进行移植,而应以该理念为依据,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优化其发展模式。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化必须寻求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推动生态化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逐渐渗透,该方法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1.积极拓宽教育维度,使学生有效走进现实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光要承担着塑造价值观的责任,还必须积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态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积极拓宽生态观的教育维度。生态观教育主要指以人类的生态环境为基本的内容,探讨人类和生态系统对待生态观念的整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科学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因进行科学分析,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观。
为了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通过系统思维不断强化生态观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设置一些同生态教育有关的内容及课程。生态观的教育可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解析中国传统的生产模式、分析现代全球生态危机状况、现阶段中国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忧患等等,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展示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此外,高校还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生态问题的实践和调研活动,课后组成相应的活动小组对所在地区的街道社区、工厂企业、商业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在活动中要求学生们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到的现状进行真实的描述及科学的总结,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对生态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比如在实际考察活动当中可以划定相应的区域为相应的生态环境母系统,然后划分出相应的自然环境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经济发展系统、人口素质系统等子系统,将子系统当中的互动因素,对相应区域的生态水平进行综合考察,准确找到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活动,能够使学生们真实的感受生态观,也就是人类在政府自然、改造自然及利用资源过程中的不限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改正传统观念当中的错误的部分,进而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自觉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训话的生态系统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采用相应的系统教学方法,产生教育合力
要想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不光要在显性方面强调生态观方面的专门教育,还应在隐性方面进行整体学科性质的生态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政治上要明确大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及素养;思想上,则不能单独推进政治教育,一定要加入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审美教育。
同生态环境比较,生态系统为所有生态因子的一个综合互动性有机整体。学生为生物性的自然存在、人格性的自我个体、社会性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综合体,所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是够一定要把学生放到一个系统当中,并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随着社会及科学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正在逐步强化。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的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生态化能够有效拓展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功能,并使学生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利用生态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观及思想政治素养,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摘要:近年来,本科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探析本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科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1978年高考政策的重新确立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在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后,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左右,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2010年为631万,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而在这些人当中,能够顺利就业的人为数不多,大多数毕业生都无法找到工作,或者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突破69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随之产生。据估计,在2014年中,这一数字将会达到空前的740万。由此观之,未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探析本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高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都设置了较高的条件:一是要求有较高的学历。如有的单位只招聘具有硕士文凭的人员,有的单位要求必须是博士毕业。在上述单位中,有的工作岗位确实需要高素质高文凭的人员才能胜任,但也有不少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本科毕业生就完全可以胜任了,却非要招硕士文凭的人员,致使受聘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浪费。要求高学历这一现象从2002年起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在许多招聘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只招收硕士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随后,更多的用人单位趋之若鹜,也纷纷效仿,提高了用人门槛,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已经到了非博士不用的地步。二是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如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招聘本科毕业生,但却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有2至3年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又把绝大部分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本科毕业生拒之门外。三是设置其他条件。如许多用人单位在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性别甚至个人爱好等方面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用人单位设置的诸多条件使得大多数本科大学生难以顺利就业,于是,有些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解决生活问题,就选择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购买假学历、伪造假的工作经历,给一些制假卖假者造成了可乘之机。
(二)高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这一因素在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本科大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只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权威部门所的信息及时调整,学生所学专业无法应对市场需要,造成专业与就业的脱节。有些院校讲授专业课的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因此学生无法从大学课堂上真正学到实践方面的知识。尽管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实习课程,但有些实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将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报告作为评价考核学生的硬性指标,因此,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做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方面,国外有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情况较好的德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职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不仅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服务,而且为所有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刚刚踏入高校大门时就能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寻找工作的策略,将职业规划策略融入其终生规划之中。德国高校还定期向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校友咨询网络、校友招聘研讨会与职业小组、职业资源中心以及毕业生就业报告等大量的就业服务,这就使德国的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就有了充足的准备。反观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更多的只是实行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恶补”就业技能,无法使大学生们真正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更无益于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
(三)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变。目前,发达地区、一线城市中的工作岗位无疑对于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在这里工资待遇高,生活环境好。虽然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把在大城市中工作当做一件体面的事,因此,都在竞争大城市的工作岗位。相比之下,许多中小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则被冷落。同样,一些大型企业、大公司中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也同样受到大学生们地热烈追捧,而那些能够使人得到真正地锻炼,需要吃苦耐劳的工作则不被大多数人所待见。这些在就业中追求“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非理性因素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致使他们在就业道路上步履维艰。
二、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对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同样也负有此方面的义务。期望用人单位能够勇于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降低招聘人才过程中对工作经历的要求和标准,对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上岗前的培训机会,同时传播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这样可以让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工作能力,然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使其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如现在很多外企和银行的管理培训制度就很值得推荐。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等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为社会输送对口人才,应全面深入了解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预测专业发展的前景,增强专业设置的客观性、现实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应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应成为今后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为此,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敢于创业、创新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诸如在何处工作、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的问题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首先,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大学生应摆脱“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可以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方法,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应当寻求有利于发挥自己专业技能的职业并全身心投入进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待遇高,环境好,但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最后,尽可能的自主创业。另辟蹊径也不失为一种实现自己职业和人生理想的好方法。
[摘 要]国际旅游岛建设掀起了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同时也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负责任旅游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人们对负责任旅游理念和实践的认知度低,应该引起理论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围绕“负责任旅游认知”这个问题进行探析,以三亚旅游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出三亚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理念和实践的认知水平过低,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学校、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和学生自身五个方面等结论。
[关键词]负责任旅游;本科生;认知;三亚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挑起了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田的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海南旅游业发展态势稳健,但从业人员、旅游者和居民不负责任的意识和行为,依旧是制约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之一,并且这一现象在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三亚尤为突出。因此,责任意识和行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海南旅游利益相关者整体素质的首要因素,而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宗旨是发展,基本支撑是人才,基础教育有赖于优质的高等教育[1]。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作为旅游学习和研究人员、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或者管理者甚至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能够直接影响旅游活动中的思想、行为、服务和管理质量等。由此,本文首先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切入点,从培养负责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着手,并以此为基础将负责任旅游继续在海南旅游企业、旅游者、居民中进一步推广。
1 负责任旅游
1.1 内涵
在Hetzer(1965)提出负责任旅游原则的基础上,Krippendorf(1987)基于对环境负责的环境伦理理论,首次提出了负责任旅游的概念,即倡导以伦理责任作为主要原则的新型旅游方式。之后,国外学者分别从生态学、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等多维度对负责任旅游进行了界定[2][3]。而国内学者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都是在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中提及生态责任,个别学者对负责任旅游的概念、规模、行为、实践方式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缺乏明确定义。
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负责任旅游属于大旅游范畴,它涉及旅游各要素、与旅游相关的人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因此,笔者提出负责任旅游综合性的定义是指旅游业中所有利益相关者以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为导向所进行的能够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如图1)。在实践活动中,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旅游工作者、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存在着多重伦理责任关系,他们的一切行为有义务为彼此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图1 负责任旅游中的责任关系
1.2 负责任旅游认知
国内外学者单纯地对旅游认知的定义较为少见,多是从旅游者角度提出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旅游认知是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引发旅游行为的前提。但笔者认为旅游认知不应仅限于旅游者层面,旅游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对相关的旅游知识有所认知,这是整个旅游行业良性运转的前提。因此,笔者提出旅游认知是指人在旅游行业运转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主动或者周围环境被动接触获取旅游相关信息后,所形成的对旅游活动的价值、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旅游的心理过程。结合本文对负责任旅游的界定,笔者提出负责任旅游认知就是指人们对负责任旅游知识、作用、项目及相关服务的认识和了解的心理过程。它是在中国各地区引入和推广负责任旅游的基础。具体来看,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旅游工作者、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等都应对各自的行业责任、职业责任、伦理责任等有所认知,这是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旅游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相互尊重、素质教育等多重责任的有效途径。
2 三亚负责任旅游认知度调查
鉴于大学生在旅游活动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及影响力,负责任旅游的引入和“本土化”发展首先应与旅游高等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旅游者和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责任意识带动责任行为,将旅游中被动的责任约束变为主动的认知和实践,才能全面促进我国旅游人才素质提升,更好地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因此,要把负责任旅游与海南高等教育相结合,首先需要分析和掌握大学生对负责任旅游的认知程度。
2.1 问卷的发放
鉴于三亚是海南乃至中国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阵地,本文问卷的调研对象主要是三亚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生,其中旅游相关专业涉及旅游英语、休闲体育等专业。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如下表:
通过数据分析,总体样本结构比较合理,与海南省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2.2 数据分析
2.2.1 对负责任旅游存在的认知程度
据图2显示,400名本科生里只有90名学生表示“知道负责任旅游的存在”,仅占样本数的22.5%,其中,旅游专业本科生占21.1%,旅游相关专业本科生占24.3%;私立学校本科生占34.2%,而公立学校本科生只占12.5%。说明三亚大多数本科生还不知道负责任旅游的存在。同时,旅游相关专业本科生反而比旅游专业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的关注度高,而且私立学校本科生比公立学校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的关注度高,这可能是受到了三亚高校旅游教育与旅游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做得更不到位。
此外,在负责任旅游实践方面,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各国代表签署了《在旅游目的地进行负责任的旅游的开普敦宣言》(以下简称《宣言》),2006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文明指南》(以下简称《公约》和《指南》),2010年澳门大学举行两岸四地负责任博彩高峰论坛,并与北大签署合作意向书推广负责任博彩,不希望游客在旅游中染上赌瘾(以下简称“负责任博彩”)。笔者发现,针对以上实践内容,学生依次表示“不知道”的分别占71.8%、56.3%、45.8%,说明大多数三亚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相关实践内容的认知程度偏低。在表示“多少有些知道”的本科生里,对《公约》和《指南》的了解情况相对较好,其次是“负责任博彩”,最后是《宣言》,说明这些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相关实践的理解仅限于国内,没有受到国外先进思想及经验的启发,在认知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2.2.2 了解负责任旅游的途径
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影响学生负责任旅游认知的重要因素。在对“知道负责任旅游存在”的本科生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在众多的渠道中,他们主要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取的信息,广告和网络等媒体对他们获取信息的影响较大,次之是书籍、旅游相关行业引导,而家人、同学以及朋友等群体的影响较小(见图3)。说明教师是影响三亚本科生获取负责任旅游知识最主要的因素,广告、网络和书籍起到了较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在本科生进行旅游实践的过程中,相关行业对学生行业责任的引导力度较小,各行业对实践的教育作用不明显。此外,由于受到中国社会责任观念明显下降的影响,学生所处的人群环境内部之间对旅游责任问题没有良好的相互传播、学习和沟通,这也会影响学生负责任旅游的认知水平。
2.2.3 对负责任旅游内容的认知程度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责任,还承担着法律、伦理、环保、教育等责任。据图4显示,学生对负责任旅游涉及的环保、文化内容认可度最高,对经济、安全以及尊重责任的认可度较高,而只有32.3%的学生选择了所有项目。说明三亚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内容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在其他旅游形式与负责任旅游的关联程度方面(见图5),大部分学生认为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与负责任旅游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只有19.5%的学生选择了所有项目。说明三亚本科生旅游专业知识的覆盖面窄,专业知识拓展存在缺陷。
2.2.4 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态度
在负责任旅游的存在、内容以及相关实践知识的引导下,笔者对学生“是否有兴趣继续关注并研究负责任旅游”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1.5%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只有14.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说明负责任旅游已经开始引起三亚本科生的关注,并且愿意研究和实践的意向显著。
2.2.5 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程度
高校大学生在海南旅游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他们要为广大旅游者做出表率;作为旅游服务者,他们承担着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服务的职责;作为旅游管理者,他们又肩负着维护海南旅游业良性运转的责任;作为旅游学习者,甚至是旅游研究人员,他们不仅要积累丰厚的学识,还要承担起旅游与文化之间良性融合的责任;作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他们肩负着传播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的责任。
因此,从对以上五种角色的选择比例来看(见图6),三亚本科生的角色认知程度相对平均,只有1.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同时,选择全部角色的学生只有23人,还不足总样本数的0.6%。说明三亚本科生对自身在海南旅游业中的角色定位不明晰,并且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认知。特别从专业角度来看,53.7%的旅游专业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旅游管理者,57.1%的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旅游者,而选择旅游学习和研究人员的分别仅有38.9%和22.4%。说明三亚旅游专业本科生对自身的定位相对偏高,并不清楚旅游学习者和研究者以及优秀的旅游服务者是成为旅游管理者的基础之一。而三亚旅游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海南旅游业之间的联系,缺乏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主人翁精神。此外,选择旅游学习者和研究人员的本科生较少,显示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认知程度偏低。
2.2.6 自身责任的认知程度
大学生对自身责任的认知状况会显示出他们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态度。据图7所示,94%的学生表明他们应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负责;在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内容里,对环保、文化责任的认可度最高,分别达到79%和78.80%,其次是对尊重的认可度,对其他责任的认可度相对偏低,而仅有27%的学生选择了全部选项。说明三亚本科生对自身在海南旅游业中所肩负的责任问题的理解有所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晰、对负责任旅游内容认知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你是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负责任旅游”这一问题上,82.5%的三亚本科生给予了肯定答案,说明他们对于积极践行负责任旅游的心理倾向是良好的。
3 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问卷调查结论主要有:第一,三亚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的认知水平过低;第二,三亚旅游相关教育对负责任旅游的认知程度偏低;第三,三亚本科生自我认知不明晰是影响负责任旅游认知程度的因素之一;第四,三亚本科生愿意研究和践行负责任旅游的心理倾向显著,这不仅是提高三亚大学生负责任旅游认知程度的有利条件,也是积极推广负责任旅游的前提。此外,影响三亚本科生负责任旅游认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授课及旅游课程设置与国际化接轨程度低、旅游行业正确引导作用较小、媒体缺乏对负责任旅游的关注和宣传、政府相关部门旅游责任性问题模糊和本科生缺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主人翁精神等方面。
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三亚本科生负责任旅游认知的水平:第一,旅游院校应积极开设负责任旅游相关课程,如旅游伦理学等,并通过讲座及各种活动开展相关实践,增强教师和本科生对负责任旅游理念的理解;第二,旅游企业及相关行业营造负责任旅游的实践教育环境,提升自身的行业实践教育能力,强化现场教育的作用;第三,政府相关部门营造负责任旅游的社会责任氛围,如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引导相关媒体以责任态度进行宣传以及加强负责任旅游“本土化”的推广等;第四,学生主动提升负责任旅游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主动认知自身在海南旅游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树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人翁精神,并在旅游从业人群中发挥示范作用,为海南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作出贡献。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现状,对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创新考核”三部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方案和评分细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考核方式 应用型本科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不光只需要理论性人才,而更多需要的是能够懂得生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国情下,许多高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为主的技术性本科,它主要强调学生的社会需要和就业导向。这就需要学生更多的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进入高校所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今后学习本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重要性
虽然各高校开始加大了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认识,并陆续制定了许多的改革方案和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的误区。例如,随着各高校学生的不断扩大,就会出现实验仪器数量过少,多人使用一台实验仪器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对物理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自主能力较差,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教学目标[1]。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方式有关。现阶段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大体包括“实验考试”、“笔试考试”、“论文考试”等。这些考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考试形式过于单一不能面面俱到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达到因材施教。所以,加大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根据国家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现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涉及的实验主要以应用为主,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理论知识,又要包含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2-4]。因此,根据实验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将考核方式贯穿到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创新考核”三部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的考核方案和评分细节如下。
(一)平时考核。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更加重视平时的实验过程,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由于平时考核又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实验报告四部分,为了更好的量化平时考核的成绩,将四部分内容进行细致分配,即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实验报告分别各占平时成绩的10、40、10和40。其中,实验预习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来评定学生对本次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仪器的调节和操作程度;数据采集主要评价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认真态度;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等,实验报告的撰写主要来自于课下,它能够检验学生在整个实验环节的认识程度和知识运用情况。所以,平时考核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整个实验的操作。
(二)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有试卷考核和实验操作考核,其中试卷考核只单凭一张考试题不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各学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大面积采用实验操作考核的方式会造成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负担,期末考核可采用“口试+操作”的方法,这种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20。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设置100到200道题签(根据学校理工科学生的多少设定),题签主要包括口试题,口试实验的原理、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及数据处理方式等;操作题,具体操作某个实验的一部分等。考试期间,让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完成题目,根据回答或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这样的期末考试既能检查学生对基本物理量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减轻工作负担。
(三)创新考核。创新考核主要是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和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能力。创新考核占总考核的10。具体的实施方案是针对某些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完善方案,最终达到最佳的实验设计。例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电表内阻的测量、电表的改装等等。这种创新考核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物理,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
三、总结
我们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创新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贯穿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如此,这种考试方式的实施,教师也能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培养了应用性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摘 要: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在培养内容与社会需求方向上具有高度融合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性与特殊性。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彻尽早开展、全程性开展以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形成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一种趋势。依据这一趋势,以及我国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也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和提倡。因此如何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迫切需求。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
对于应用型本科的确切定义学界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从其众多的争论当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来: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第二,以本科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为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即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第三,应用型本科以教学为主,实施教学与研究并行的策略。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1.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业性通才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为目的,属于专业性通才教育。一方面关注学生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紧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做好准备的教育。它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将从事行业方向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尽可能地提高大学生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表现为: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等。是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以培养科学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因而,应用型教育不同于单纯注重学理的科学教育体系,它是更强调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教育体系。
2.应用型本科教育高度关注与社会的融合,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联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组织形式及培养过程上高度关注与社会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次联合。在我国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对于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实践方面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社会的高度融合,意味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确立实用原则,建立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第一目标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社会目标指向性,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明确,最终为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所接纳。其次,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即应用型人才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系统性、适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解决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在教育培养过程中,首先,要贯穿教育过程的先进性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将最新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等加以创造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以使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真正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相融合。其次,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走“校企联合”之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这样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又能有效节约教育成本,为将来学生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
作为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出能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现场问题为主以及能够将高新科技、新的服务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人才。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获得未来发展的“学位和学术通行证”。更重要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为进入应用科学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即获得“能力和技能通行证”。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历教育,它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的教育。
二、应用型本科的特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的重要内涵应体现在应用型上,这样的特征要求它必须将生产第一线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对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毕业之后即面临走向社会就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期间,必须要有满足他们就业后的需要,乃至日后转岗和后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必要知识储备,及早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性通才教育要求其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基本任务的专业教育,学生在校时要获得必要的基本训练,毕业后主要走向公司、企业,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单是通识教育,而是侧重于应用的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不是学术性研究型人才,而是面向基层一线的高级专业性人才。
针对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应用性本科院校要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涯目标,精心设计生涯规划,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以未来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明确,指导性强。指导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树立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2.应用型本科关于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的有机结合要求大学生职业规划要趁早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特别是对基层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择的需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重点是搭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四个教育平台,保证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和科学性。除专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外,开设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策略
大学期间是学生成才以及形成稳定性格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开端。高校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人才上更加侧重培养学生与社会的融合性、适应性,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也体现出它的区别,因此针对应用型高校,如何调整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要尽早进行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社会实践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面临走向社会从业的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检验,关键一点就是要看其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和认可,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效果的肯定。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又要能满足毕业生自身良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后,就要及早指导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爱好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自己以后各个学期学业的发展情况和个体特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机会和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同时,也可以用社会需要指导学校办学,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全程开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实行“3+1”的教学模式,在校时间相对短暂,前后涉及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两大阶段。大学生人生观和就业观的形成、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职业技能的准备和完善,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积累。所以从大一开始,就要制定全程性的生涯规划教育,分年级、分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使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在构建应用型本科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时,需要有专门的课程和内容,使之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一年级可作为职业生涯的探索期,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基本要求;二年级为职业生涯的定向期,找准自己的基本定位;三年级为职业生涯的提升期,确定自己的目标,为即将到来的实习做充足的准备;四年级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型期,在一定的实习摸索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和就业方向。同时,要根据大学四年不同的特征,进行课程和内容的全程设计,建立和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从而形成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做好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便于自己较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从而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大学学到的知识往往偏重理论,过于书本化,容易脱离实践,缺少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较难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凸显实践性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他们缩短职业适应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应用型本科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首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教育的途径,进而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既可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了解职业,增加对社会的感知,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在“校企”联合教育的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源来为广大同学“现身说法”,这样的榜样激励往往会起到较为直接的效果,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可以使学校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合理设置专业、科学制定教学任务,能更好地树立院校的品牌效应,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
职业生涯与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个人需要实现职业生涯的完美或成功,以追求自身的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使我们的职业得到更完美的发展。应用型本科学生因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必然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切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才能真正夯实学生基础,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能开出美丽之花、胜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