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8:59: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旅游景区规划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文章从旅游规划的角度,阐述了在青海省的旅游景区规划时需注重的四大问题,一是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二是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三是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四是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关键词】青海旅游 旅游规划 注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摘要】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是一个旅游景区的名片,也是旅游景区自身的重要部分之一,这种标识能够更直接、更直观的使游客对于景区有一个认识,也能够有助于游客更有主题、有目的的去完成旅游项目,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由此可见,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本文从介绍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的现状出发,对于国内的一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做出优化的对策。目的是为了使国内的旅游标识系统的设计规划更趋于合理。
【关键词】旅游景区 标识系统 规划设计 优化对策
旅游景区标识涉及到旅游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景区的浓缩展示,是通过符号或是标记的方式对旅游景区的一个抽象说明。通过标识可以让旅游者对于景区有直观的感受,并且能够有助于旅行者完成旅游,它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概述
在中国的古代,标识和标志没有明显的区别,几乎可以认为是含义相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标识与标志存在这一些细微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使用的领域与使用的习惯上,在私人的活动或是受众面比较小的领域,一般采用“标志”,而在一些受众面比较大,且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一般叫做“标识”。所以,代表一个旅游景区的符号或是标号,我们就称之为旅游景区标识。简言之,旅游景区内能够客观的反应旅游景区特点的图片、文字、标记等等,我们称之为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功能。也就是使游客通过对于标识的认知,继而对于景区有一个直观了解,旅游时更有针对性。
其次是管理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旅游管理部门能够通过旅游标识的统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以及主营项目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便于以后开展管理工作。
再次是宣传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旅游的过程中,如果让一个人去耐心看一本旅游的宣传册,可能一般的人会拒绝。而每个人都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少的时间去认识一个旅游标识,无疑后者的优势是明显的。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为旅游景区增加客源。
最后是解说功能。旅游标识系统除了具备上述三种主要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起到解说的功能,游客通过对于旅游标识的阅读与欣赏,会大概的了解该景点的重点在何处,该景点的特色是什么,有的时候旅游标识系统可以代替导游员的一部分作用。
按照旅游表示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我们可以将旅游标识系统分环境保护标识、引导标识、管理标识、宣传标识等等。
二、国内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综述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国内与国际的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究。
首先是国内方面。对于旅游标识系统的知识,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比较匮乏的,由于当时没有大规模的商业项目与旅游项目的结合,所以就导致了旅游标识没有很好的被开发,许多景区都是一些简单的标牌设计,比如“欢迎光临”、“XX景区欢迎您”等等这些,没有特色,不能够通过这些标语去展示一个景区的特色。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视,旅游标识系统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区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或是历史名人融入到旅游景区标识中,还有一些地区将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品纳入到了旅游标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旅游标识系统规划的进步。
其次是国外方面。对于国外方面的旅游标识系统,从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的例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国外的旅游标识系统的合理之处与先进之处。
丹麦属于北欧地区,由于是童话的故乡,丹麦政府以及丹麦旅游部门对于童话的元素运用的十分到位。在丹麦的发行的纪念币上,就有一款是“撒尿男孩”的图像。丹麦还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将一位擦亮了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作为哥本哈根市的旅游象征。
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属于移民国家,每年去美国旅游或是探亲的人数很多,美国的旅游部门对于美国景区旅游标识的设计从美国文化入手,比如在纽约的哈德逊地区,其旅游部门就以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为标志,而对于纽约市区,就以帝国大厦作为标志,再比如在美国景区随处可见的“山姆大叔”,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有美国特色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身处美利坚。使旅游标识的设计达到了目的。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法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说是全球最为丰富的,比如在法国很容易的见到一些用“法棍”(法国主食面包)的造型设计的一些旅游标识牌。还有比如方尖碑的造型、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等造型,都会很恰当的出现在相应的旅游标识中。除了这些之外,法国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音乐作为旅游的标识,到了一些严肃的场合或是关系到了法国国家荣誉的场所,都会奏响马塞曲(法国国歌),激昂的旋律,让游客同样感受到来自法兰西的荣誉。
三、国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景区关于旅游标识的开发与设计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国内外交流比较少,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等因素,旅游标识这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下面以甘肃天水的著名景区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为例,从一个具体的层面看一下中国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标识系统缺乏整体性。
在国内的大多数景区中,标识的设计随意性很大,缺乏了整体的考虑。伏羲庙在标牌的设计上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标识牌在景区中散布,有的游客形象的称之为“补丁”。还有的一些旅游标识牌,只是纯粹的之路或是纯粹的景区说明,没有艺术效果,使游客看了十分乏味。
(二)英文标识问题。
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使其能够在旅游期间“零障碍”,伏羲庙也同样设置了一些英文的标识。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问题却出现了很多,没有尊重英文的习惯方式,使一些外国游客在看了标识后摸不着头脑,比如“游客止步”,简单了译成了“visitor stop”,这种中国英语也许只有中国人能够看得懂,而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参观的景点,因为在英语中,“stop”与“station”都是站点、景点的意思,英文直译为“游客的景点”。正确的翻译方式是按照其功能将游客止步的原因写在上面,比如“stuff only”(员工使用)或是“no admittance”(未开发)等等。还有的标牌导游词将史书记载翻译为“SHIJI”,而英语中的“SHIJI”单指的就是中国的《史记》。造成了文化上的误会。
(三)标识的特色性不强。
对于天水的伏羲庙,在设计标识的时候应该将其当地的元素考虑进去,比如这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有伏羲像的庙宇,就应该以此为特色进行旅游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在其旅游标识系统中,却很少能够看到这类的元素运用其中,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的塑料、不锈钢等等元素的运用,将其古朴的、传统的文化氛围打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在旅游景区设计出合理的、能够融入景区的旅游标识,必须对于景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代人文等方面做以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结合现代的旅游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以及材料学,对景区的标识进行规划设计。
(二)标识系统的管理与完善。
景区的标识系统还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应用性。要满足引导、管理、宣传以及解说四个方面的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使游客能够通过旅游标识来认识和认可景区,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三)外文标识要规范。
这个问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对于外文标识,一定要准确、详实。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除了英文之外,可以适当的再考虑一些国家的语言,比如在东北地区,可以考虑在旅游标识牌上加入朝鲜语和俄语;在内蒙古地区,经常会接待一些蒙古国的游客,可以在旅游标识中加入一些蒙古语;而一些西部地区,比如西藏等地,法国、德国的登山队很多,在旅游标识的设计上,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法语和德语。景区的管理人员中,如果没有熟悉外语的、或是外语水平不高的,可以同当地的高校合作,组织旅游标识的翻译工作。防止出现错误,影响国际形象。
五、结论
旅游标识系统是一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景区的门面。一定要具备引导、宣传、管理与解说的功能,协助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但是我们国家的旅游标识系统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这些都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整改的,从培养人才、规范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
摘要:乡村旅游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度假方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之间的互相交流。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如何有效平衡旅游开发、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文化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受人青睐的旅游类型。其重要意义体现为:
扩大旅游发展领域,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促使形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的优势,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困难问题,还为乡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加强城乡交流,繁荣乡村文化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仅表现为空间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才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被彼此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不同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还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让村民开始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文化保护的理念。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探析
早在上世纪末期,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建立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供人们欣赏、游玩,这就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雏形。在98年的时候,国家旅游总局举行了“98华夏城乡游”的活动,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抓住有利时机,开发乡村旅游,一时间,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随后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发展起来,如度假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农家乐等。但是,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开发建设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
旅游开发认识片面,资源开发浪费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片面开发自然景观,对乡村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层面的资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乡村的原生态和一些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缺乏市场研究,追求当前利益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村的旅游资源投放市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商业过程。在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展工作。但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把眼光停留在了当前的市场中,忽视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这使得乡村旅游景区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与国外的乡村旅游产品相比较,国内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地域特色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未能挖掘乡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当地的村民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缺乏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意识,一般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很多诸如服务、环境卫生问题也逐渐暴露。
基于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经验,从文化的角度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增强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旅游相结合
对于城市而言,乡村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区位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俗的不同,这是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出发点。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乡情民风,例如:传统的服饰、歌舞、文字、习俗等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乡村文化景观切实做好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文化景观的过度商业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内涵,提供可以代表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充分认识景区特征,尊重景观格局
景区规划不只是为满足游客单方面需求而做,也不只是为拉动一时的经济而做,而是为了满足景区当前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而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前瞻性。因此,景区规划的前提就是尊重景区原有的格局及肌理,通过项目合理安排和空间布局,与景区有机结合,使旅游项目、设施安排与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在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村旅游。
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旅游项目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文化景观出发,旅游项目是游客和景区环境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实质是游客与游客、游客与村民、游客与环境的行为活动的安排。而规划的目的就是强化这种行为的组织,使之有序和创新。通过合理安排旅游项目可以引导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参观、参与,从而实现体验、认识和交流的功能。
结语
文化景观是历史沉淀后的一种展现,需要被重视、保护和发扬,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景观与旅游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使乡村景观资源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同时也是实现文化继承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摘要:将景观生态学原理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 既先了解景观格局, 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功能分区, 按照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在各功能区进行景点设计, 使各分区发挥各自的旅游功能, 又更利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更符合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目的, 因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一致的。
关键词:景观生态; 旅游景区; 规划设计
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闲暇, 人们都有一种渴望回归自然的想法,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但是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 通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就是要把地理自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而在规划建设中要靠什么来指导呢? 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把具有空间属性的景观作为研究对象, 以协调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为目标。它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使旅游景区永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的兴起引发了研究热潮, 从众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三重含义。一是哲学理念的, 即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二是科学层面的, 指科学技术的研究, 着重环境容量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 三是商业意义的, 指一种旅游产品。在旅游规划规程中, 生态旅游既被看作产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观生态学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景区规划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旅游是由主体、客体和媒介三大方面组成的一个系统。旅游主体是人。媒介则更多体现在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结构的网络和信息流。客体是旅游活动进行的载体。对其规划的目的是保护景观的特色和品质,适度调整景观的格局与功能,保证旅游网络的畅通,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规划与设计应未雨绸缪,在其开发模式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紧扣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这正是当今生态旅游发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从而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密切相关。旅游景区规划是对基地景观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遵循景观生态学二大基本思路:保证景观生态整体性和设计空间异质性结构。同时景观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景观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要对旅游设施和游客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要设计合理的旅游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要对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等。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修复。
1.2 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景观具有区别于其它景观的个体特征,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重复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景区的个性魅力将散失殆尽。特殊指旅游景区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景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应进行有效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再利用。
1.3 保持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个理想的旅游景区应是含有各种景观成分所组成的综合体,这样既可增强景区整体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又能保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1.4 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和谐美、生趣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景区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2、景观生态学的在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对保持旅游地的景观特色、景观品质以及确保景区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在其开发中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融人开发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是基于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本质上,它是一种包含“旅游”、“景观”、“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其中,“旅游”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游客行为心理进行揣摩、分析和设定;“景观”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和设施设计;“生态”的规划核心是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要素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和缘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同样可以以这四元素建立一个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的微观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体设计上。景区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破坏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应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而在对自然风景区进行斑块设计时,除了考虑其旅游美学功能外,对于负有保护物种的功能区域,应该注意保留一定面积的斑块,避免因生境面积过小而造成物种灭绝。对于廊道,斑块内廊道的设计要以林间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而生态旅游是在生态景观中引入人类活动从而在生态旅游景区实现其旅游经济效益。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中,既有利于景观生态的保护又可达到生态旅游的预期目标,它能够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有利于规划与自然的协调,体现规划结合自然的本质。
【摘 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地是否合格的标准。导视系统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景区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拥有导向功能、解说功能、教育功能和警示功能。
【关键词】导视系统;旅游景区;规划
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消费力提升,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每到小长假,各大景区都出现了爆满的情况。旅游再不是是单纯的某一类人群的专属。因为旅游消费力的提升,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各种旅游景区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课题。 与之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那么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如果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是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参照“硬实力”,那么在“硬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软实力”就变得各位重要。“软实力”直接影响到体验者的满意度。一个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感受是检验一个旅游景区是否合格的标准。
2. 旅游地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一个好的导视系统并非突然产生,就好比城市公共机构一样都需要不断的曲折变化。有一句格言很适合用于这里:变化时一种独特的永恒(隆格,2010)。
2.1 导视系统分类。
2.1.1 标识类。标识系统是建筑内部和建筑外环境、景观环境、城市交通等所有空间中,具有信息指示功能的所有标识设置的总和。说到标识系统,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面标识系统和导视系统是同样的概念,虽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包涵的范围是不同的。导视系统在刚开始提出的时候是“Way-finding System”(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将其翻译为导向系统),而标识系统是“Sign system”光从字面上来解释导视系统包涵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单纯的只是标识而已,是以“Way-finding System”为研究基础建立的系统。标识系统应该属于导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一种寻路的解决办法是利用标识,所以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2.1.2 辅助助手类。 除了标识系统,其他的导视内容笔者将它们归纳成辅助助手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导视系统的研究深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完善着导视系统。例如GPS定位等可以实现体验者随时查询自己所在位置,但是并非每一个体验者都有配备GPS设备的能力。旅游地导向咨询也算是辅助类导视系统的资源之一,灵活机动,但是游客众多,旅游景区不一定能配备足够的咨询台和人员来满足需求。辅助类的导视系统虽也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标识系统的不足,是体验者的体验更加流畅与方便。
2.2 旅游景区规划导视系统设计准则。旅游景区导视的设计原则可以归纳为五个: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协调性。我国于2006年完善了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列标准,为我国的标识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按照该系列标准中规定的图形符号建立的导视系统,能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各种公共空间内方便、快捷、自如地活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一般来说,导视系统的建立应该是和旅游地规划设计一起考虑的,这样就能将导视系统更好的融入到旅游地当中。
2.3 国外导视系统简析。 在一些发达国家,导视系统设计相较我国比较科学、成熟、规范。所以在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中也是以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外国学者编制导视系统的原则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会对当地的历史、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同时还根据游客对旅游地的需求、期望和行为为依据。例如汉诺威动物园按照体验式动物园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改建设计,这个设计给游客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觉信息获取方式。导视系统设计表现的是本世纪初的非洲风光,这样的导视系统形象醒目,造型牌造型多样,使用的新颖的材质,质感相当丰富。人性化的设计才是适合体验者的优秀设计。
3. 导视系统对于体验者的作用
3.1 体验者的需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旅行意义和目的。在前辈的许多研究中都 在旅行过程中,游客们在吉尔摩和派恩的《体验经济》这本书中将体验分为了4种类型:Entertainment(娱乐)、Education(教育)、Escape(逃避)、Estheticism(唯美主义),又可以简称为4E。从性质上看,旅游体验类似于一种“镜像体验”,通过目的地这面镜子,旅游者在凝视“他者”的同时,也在认识着自我。从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具有多重层次结构:其一,从时间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包括预期体验、现场体验和追忆体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升华,进而演化成人们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二,从深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呈现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基本上可分为感官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五个层次,越是深度的旅游体验,越能让游客感到旅游的意义;其三,从强度结构上看,旅游体验通常可分解为一般性体验和高峰性体验两个层面,越是能达到高峰性的体验,越能使游客感到旅游的价值。但是不管体验者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顺利以及愉悦的过程都是体验者需要的。
3.2 导视系统的作用。
(1)那么导视系统在旅游体验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答案就是导视系统在体验者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旅游体验。打个比方就如同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中的裁判,他即需要规范球员的行为,但是又不能过多的干预比赛的节奏,让看完整场比赛的人只留下裁判的映像。导视系统就是对于旅游体验者再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许多人对于导视系统有刻板的印象,认为就是环境空间中树立的各种各样的指路牌子,设计和设置这些标识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导视系统解决的用最简单的问题来叙述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人们在按照行动路线图移动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含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当人们在环境中行进时会运用不同的寻路策略来导航他们的群路行为,这些策略包括有注意地标、使用地图、或者留意环境中的空间配置。”如何利用空间中的配置高效、有序地指引人们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自如行动,如何让体验者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对每个旅游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4. 导视系统与旅游地旅游形象设计
4.1 旅游地旅游形象规划设计。
(1)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景区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旅游体验者的体验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行程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应可以是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持久力。
(2)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繁多,如果单从CI的理论角度出发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旅游地的理念识别系统,它本质上是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精神体,属于思想文化的意识层面;二是旅游景区的行为识别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旅游地理念识别系统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旅游地的政府、民众和企业的行为;三就是导视系统,它包括最为直观的标识识别系统,旅游地的建筑造型、员工制服、公共标志牌等。导视系统是其中表达形式最多;接触范围最广;产生效果最直接的部分。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旅游形象规划非常有利于旅游地形象的推广和传达, 也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品牌化建设。
4.2 旅游地导视系统。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存在是体验者的需求为前堤的,旅游区的导视系统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导向功能:帮助旅游体验者在陌生的空间中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解说功能:景区的标识系统有着丰富的信息,游客们能从上面了解到有关景区的信息,还能了解景区;教育功能:在特定的景区对于各种知识的普及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收到教育启发;警示功能:警示危险的地段和危险的行为,确保体验者在旅游过程中安全。
5.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导视系统的目的是不变的,由于导视系统也可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旅游中的信息设计和导视系统设计是主要的战略性成功要素。导视系统是旅游景区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有特色的、美观的导视系统即能辅助体验者顺利完成美好的旅途,又能提升旅游景区的形象。
摘要:本文以《谢维俊故居的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为例,对红色旅游规划如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何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如何以现代旅游思想为规划理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图对红色旅游规划的编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谢维俊故居;红色旅游;旅游规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除了风景优美的自然名胜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革命胜地和遗址去参观,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对原有革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规划开发,以促进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而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又不同于一般的景区规划。它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不仅应该与生态旅游、名俗旅游、战争题材旅游等形式相结合,而且更应体现出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内涵,并按照能让参观者产生对革命先烈无限追思和缅怀的理念,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革命先烈产生敬仰之情。
一、项目现状
(一)项目概况
谢维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红军年轻将领、在井冈山早期秘书。谢维俊故居是他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谢维俊1908年10月出生,1921年13岁的他到衡阳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4月见到了,并在听取讲演中大受启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湖南年关暴动,后随、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32年任江西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兼红军独立五师师长,1934年随中央军委第2野战纵队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1936年任中共陕甘宁三边特委书记,在吴起镇一次剿匪战斗中被叛徒出卖而光荣牺牲,年仅28岁。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纪念,也为了勉怀耒阳市在这次湘南暴动所牺牲的3700多位烈士,更充分地利用耒阳市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响应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倡导,耒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以谢维俊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就是由衡阳市地球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对该项目所编撰的概念性详细规划。
(二)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谢维俊故居坐落在湖南省耒阳市肥田乡肥美村南岸的一块区域,规划面积为22.5亩,地势北高南低,故居坐落在山腰岩地上,背靠森林郁闭度很好的山丘,迎面是开阔的池塘,河滩农田,远处峰峦叠翠,环境十分优美。
根据实地考察调查,该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的较好,树木、池塘及故居建筑保持基本完好,但作为红色旅游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规划区内除谢维俊故居保护较好外,还有几处住房破损十分严重,同时在故居两侧还凌乱新建有几栋农民住房。对外交通不发达,进出均不很方便。故居内有数量较多的珍贵文物,但堆放凌乱,缺少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二、规划特色
经规划小组的努力,半年时间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我们认为该规划有如下特色:
(一)主题定位特色鲜明
本规划设计在整体上尽量避免了一般纪念性园林常用的设计手法,而是力求营造出平易近人、舒适亲切的景观环境,真正让参观者融入其中,以看一个常人的心态来看待革命先烈,从他的平凡生活中看他的不平凡。这种设计理念,成为本规划不同于其他红色旅游规划的独特之处。所以本规划的主题定位力求重点反映谢维俊烈士少年时代的学习成长历程,尤其在井冈山期间坚持维护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的正确路线与“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中成熟并成长起来,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政治家、革命家。引导广大旅游者,尤其青少年接受教育,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规划理念清晰明确
根据规划区的地域环境特点,以及耒阳市政府的规划要求,确立了本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理念:
1、互为依托的景点布局。景区分为谢维俊故居核心区、生态休闲参与区、旅游接待服务区。各景区都有独立的主题,而又彼此联系、互为依托。
2、有地域特色建筑设计。故居的整修坚持按照湘南特色,青砖黛瓦、修旧如旧,其他建筑业一律要求青砖坡顶。新老建筑之间相互协调,搭配得体。
3、丰富色彩的功能思考。作为纪念性的景区规划,首先体现了是纪念功能,其次是满足参与者在瞻仰和体验过程中得到感悟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再者就是生态休闲的静心功能。
4、自然生态的园林景观。兼着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理念,总体设计时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园林之美,通过草坪、树木、花卉、廊道、小桥、河塘、小径、亭台等造园要素来表达亲切、安静的环境氛围,为参观的人们营造一个休闲、冥想的场所。
5、以人为本的细部设计。在景区内草地旁、湖水边、大树下、风雨长廊中都设有大量坐凳供游人休憩,多处设计有独具特色的烈士成长小品,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衬托了烈士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一生,也为广大游人在景区中提供了与烈士留影拍照的人性化场所。
(三)总体布局有效合理
1、传统的轴线序列与现代的非对称观念相结合。轴线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能使整个环境具有严肃、恬静的气氛,本规划布局核心部分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贯穿景区的主轴和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轴控制。景点布置随轴线有序展开,并结合地形变化,空间层层递进,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随着地势的不断增高,情感也得到不断地升华。
为了让游客在紧张、严肃的瞻仰活动之后能尽快的放松下来,规划了几处非对称性圆弧形的布局,如表现烈士足迹的一组小品按园形展布,休闲区域设计的荷塘月色、风雨长廊均成圆弧状,配上绿树、花卉、灯光、音响,很好的把人们带入了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实的幸福生活境地。
2、因地制宜的功能分区。由于规划面积较小,根据人文资源和自然状况规划因地制宜的将其分为几个功能区;1)、故居核心区;2)、旅游接待服务区;3)、烈士足迹游览区;4)、生态静心休闲区;5)、农家乐休闲区。分区力求达到疏密相间、弹性有机的布局效果。
(四)内容丰富的景观设计
根据景区的主题定位,让人真正的融入其中,创造亲切的景观环境,规划独具匠心的设计了几个不同主题景区:
1、烈士故居生平事迹景区:包括故居、烈士展览馆、半身塑像及由聆听教诲、参加红军、走上井冈、反对极左、长征路上、保卫延安六组雕塑组成的雕塑群,构成整个景区的主体。
2、休闲游憩回味景区:以故居前面的水体为中心,设计拱桥流水、风雨长廊、荷塘月色、古树曲径等景观元素为主体的休闲景区,供游人静心歇憩、联想回味。
3、人性化的游客接待服务区:精心设计的景区大门、宽敞明亮的迎宾大道、生态停车场、功能齐全的接待服务楼,声、图并茂的景区介绍,使游客对游览活动有所了解,能使游人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游览路线。
三、规划的不足
本规划范围过小,很难通过旅游乘数效应,拉动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对如何解决景区的可进入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意见;如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包装,使红色旅游的发展顺应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游客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游得开心等方面仍存不足。
[摘要]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文章从游客感知出发,提出“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道路、旅游节点、旅游边界、旅游标识和旅游区域5个方面,旅游意象图的构建过程可分解为旅游意象点旅游意象线旅游意象链旅游意象面旅游意象图5个基本步骤,指出可从资源类旅游意象、产品类旅游意象、市场类旅游意象3个层面确定具体的旅游意象,并分析了旅游意象调研的4大基本方法:传统问卷调查、绘制心智地图、旅游意象游戏法和旅游意象访谈法。
[关键词]旅游意象;游客感知;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规划理论属应用性交叉学科理论,是对旅游系统在规划范畴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凯萨(Kaiser)、赫伯(Helber)的旅游地演变生命周期理论,范利尔(Van Lier)、泰勒(Taylor)的旅游地资源配置与设施建设门槛理论,摩菲(Murphy)的旅游地和谐发展社区思想等。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总结或提出了一些旅游规划的理念,如1993年4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由《旅游学刊》编辑部和北京旅游学会联合发起的“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陈传康指出,在旅游规划中,项目的确定很重要;毛赞猷认为,在搞旅游规划时应该把旅游地图列为其中的一部分;尹泽生强调了旅游规划“规范”的问题;周盼、赵克非、于英士、李明德、白祖诚、刘德谦、毕凤祥等与会专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共谈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后,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吴必虎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有旅游系统理论、旅游人类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规划;吴人韦指出,旅游规划理论范畴可概括为经济、环境、人文3大板块;顾朝林等认为,旅游规划基本理论表现为旅游规划目标、旅游规划理念、旅游规划层次、旅游规划系统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层次;韩光明提出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规划思想;此外,还有“超旅游”规划理论、“反规划”理论,等等。
旅游景区规划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旅游景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特点所进行的有关保护、开发、管理等内容的设计、布局与安排。关于其理论研究,刘沛林提出了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郑迎红总结了旅游景区规划的模式问题,认为比较典型的有资源导向型模式、市场导向型模式、形象导向型模式、产品导向型模式和体验导向型模式;罗光华探讨了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规划中的整合运用问题;牟红就旅游景区规划多维视角的纵向转换进行了研究;其他还有旅游景区规划中客源市场的定位研究、生态旅游景区规划问题等。在景区游客感知方面,也存在一些探讨,如汤普森(Thompson)、斯科菲尔德(schofield)指出,游客对旅游地交通的感知评价与总体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关系密切;杨斯(Youngs)、怀特(White)、渥德瑞希(Wodrich)从旅游者视角研究如何将交通服务融入文化旅游;霍华特克(Howat)、默里(Murray)、克里利克(Crilley)从消费者视角研究旅游地的评价工作;陈(Chen)从供需双方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构建多维度旅游问题等。国内关于游客感知的研究仍处于个案分析及理论推理阶段,如程兴火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研究了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竞争优势;毛端谦等从旅游者映象的角度研究了他们对江西4座名山形象感知的差异;黄震方从旅游者的心理和消费行为角度研究了旅游者感知的特点;宋章海等对游客感知的形象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等等。整体上,将游客感知与景区规划相结合开展的相关理论探讨仍不多见。本文在既有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尝试从游客感知出发,探讨“旅游意象图”的旅游景区规划设想。
1 旅游意象图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旅游规划是基于资源和发展目标的规划,很少将意向理念应用到规划中去。从意向图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游客的感知作为构建意向链的关键要素,从游客感知出发进行规划是旅游规划应该探讨的一个新角度。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因此,一般认为“意象”因人因物因时因情的不同而不同,但从内涵来说,整体意象的获得都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Lynch)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调查,在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识(landmark)5大组成因素,即“城市意象”;并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图论起源很早,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图论问题,它是研究由线连接的点集的理论。点集中的点称为节点,连接两点之间的线称为边,一些由节点及边构成的图称为线图。线图可以用来表示和研究一个系统的结构及它的性质。图论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事物的节点、有多少个节点、在哪些节点间有边相连以及整个线图具有的某些特性。图论作为一个数学分支,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广泛的内容,应用范围也很广,不但能应用于网络、编码、交通、测量等自然科学,也能应用于社会结构、经济、运筹、行为等社会科学。
本文中的“旅游意象图”设想就是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念和图论学说,融合了“城市意象”的5元素分析视角和图论的构图、解图思想。
2 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
在旅游意象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5元素,本研究认为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是:旅游道路(tour-path)、旅游节点(tour-node)、旅游边界(tour-edge)、旅游标识(tour-landmark)和旅游区域(tour-domain)。
摘 要:通过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可行性方案的论证、规划、设计过程,侧重新型文化园的概念,以旅游文化为基调,建设集多种娱乐商业项目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园地。
关键词:开发项目;中华商圣文化园;规划设计
1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设计思路
1.1 项目规划的主体定位
“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项目将在商圣故地——山东省定陶县境内建成一个集“文化研发、影视制作、高端论坛、动漫创作、演艺娱乐、产业金融、休闲度假、景区观光、商业居住”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商业地产项目,将满足“行、住、游、食、购、娱”等六大旅游环节的需求的影视娱乐文化综合功能产业园区。
1.2 总体设计理念
文化园坚持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历史人文、人与人和谐相处,给游人提供丰富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陶冶,给游客最大的愉悦。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将实现景观、生态、文化三大资源要素的完美整合,竭力创造中国文化旅游的典型,塑造鲁西休闲度假的第一品牌。
1.3 开发与管理理念分析
1.3.1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
资源是旅游产业的生命线,而生态的好坏则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没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中华商圣文化园”就无法持续创造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投资开发之时就把“在保护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遗址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高起点、高规格的规划、设计,以及大资金的投入,规范化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作为开发“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基本原则,并把保护落实到开发的每一步中。
1.3.2文化旅游是开发的主旋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不仅仅指观赏历史文化景观的旅游活动,它还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文化的互动交融在旅游开发中的代际均衡。“中华商圣文化园”将先后开发出商圣影视文化基地、陶朱公祠、儒商文化博物馆、儒商文化广场、范蠡湖、定陶古城、儒商文化研究院等文化、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旅游项目,并在开发经营中把商圣文化展示、演艺、娱乐落实到实处。
1.3.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开发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落实到景区开发经营的全部过程中。经营者认识到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遗址是人类的瑰宝,是园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因此从景区规划开始,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人文遗址保护放在开发之前;在经营中,开发文化型旅游产品;通过儒商文化的宣扬,促成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高度关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商业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项目规划设计
2.1 项目规划概述
“中华商圣文化园”的项目规划格局为古今各区,动静分离。文化立意,人文贯通。项目规划策略是滚动开发,均衡布局,维护生态,兼顾效益。项目规划内容为规划“影视基地”“历史人文”“互动娱乐”“古镇旅游”“度假疗养”“商贸居住”六大功能,结合现有资源状况开发八项旅游、度假板块。
2.2 景区规划设计
2.2.1 景区划分的原则
本景区根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划分,在划分过程中遵循同一景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征及其功能分区基本一致;同一景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就特点基本一致;规划分区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单元的界限的完整性的原则。
2.2.2景区划分的结果
根据以上景区划分原则,考虑到“中华商圣文化园”资源的分布和未来发展的情况,将“中华商圣文化园”区划分为:商圣文化展演区、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商圣朝拜区、影视文化娱乐体验区、高档生态居住生活社区、儿童欢乐谷游乐区、度假小镇区等七大园区。
2.2.3分区规划分析
2.2.3.1商圣文化展示区
商圣文化展示区的规划面积为250亩,为儒商文化的核心区之一。规划按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建设与陶朱公事迹有关的人文景观,以艺术性的手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工艺,通过雕塑、蜡像、动漫和电、光、声、影等糅合一体的艺术形式,全面介绍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业绩和商业理论,让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重点建设陶朱公文化主题公园。恢复和建设主题“商圣文化馆”,以及商圣庙、陶朱公祠、红蓝寺、陶朱公亭和陶朱公故居等重点项目;同时,以雕塑、蜡像、动漫和电、光、声、影等相配套。全面介绍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业绩和商业理论。让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2.3.2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
定陶故城观光及购物游览区规划面积为66.6hm2,为全园精华之一。在整合散落的景观资源的同时,在区域内建设春秋战国时代建筑风格的定陶故城,把发生在古曹州及古陶都大地的春秋历史浓缩在定陶故城内。
核心区为定陶故城的开发建设,以实景和春秋文化元素展示繁荣800年的有“天下之中”盛誉的第一流都会,定陶故城整个城池充满战国后期及秦汉遗韵,共分:城楼、城墙区;行宫;贫民区;曹王府;曹氏祠堂;陶朱公故居;左丘明故居;军营区;街道、广场等区块。
在城内建设仿古特色文化旅游购物街区。按春秋至汉初的建筑风格营建各类商业店铺、客栈、酒吧、小吃街,销售地方民族特色商品和各种旅游商品与陶朱公文化有关的自制旅游纪念品等,在商业街内建一个广场和几个古戏台,以地方戏曲和现代歌舞等文艺形式,每天滚动式的演出,让游客了解定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开挖范蠡湖、西施井、陶朱公养鱼处及菏山、布鸽山、白头山等山水景观。恢复建设定陶古景,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特别是古八景和新八景,再现昔日定陶水乡泽国、林翠水秀的秀丽风光。
2.2.3.3商圣朝拜区
商圣朝拜区用地面积3.33hm2(约50亩)。为儒商文化展示区之一,在陶朱公出生日和卒葬日,推动形成“商圣节”和“追思节”。届时,每年邀请海内外商业家、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地方文化文艺界人士和四方游客等参加大型祭拜活动。
景区重点建设三级商圣台,上塑十九米高的陶朱公像,以喻示陶朱公在定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塑像基座刻有陶朱公商训、生意经等。塑像前广场地面以地刻形式表现陶朱公经商活动地图。
2.2.3.4影视基地和影视娱乐景区
该景区规划面积33.3hm2(约500亩),为体验式影视娱乐区,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一代商圣》冗余的场景、道具和新建的高科技影视娱乐项目等人文景观。
建设规模宏大的“影视文化城”,配套各种现代设施,使影视城成为国家级摄影基地。同时为游客开放,让游客在影视城中亲身体验现代影视大片的拍摄场景和拍摄营地,体验乘车历险游、飞越时空隧道、上刀山下火海、八级地震、星球大战、魔幻世界、地球未来等拟幻场景。通过体验让游客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追求未来文化文明。
2.2.3.5儿童欢乐谷游乐区
该区域用地面积6.66hm2(约100亩),建设为青少年儿童娱乐、游玩的最佳场所。开发建设螺旋滑行车、世纪之星滑行车、空中自行车、旋转陀螺、水族馆、飞碟、大荡船、飞行塔、大海贼、新干线、旋转苹果、激流勇进、吃惊房屋、旋转秋千、大观览车等项目。
2.2.3.6高档生态居住社区
该区域规划范围66.6hm2(约1000亩),由于定陶暨菏泽地区没有一个高品质居住社区,本项目规划建设一个区域规模最大的高尚居住小区和商业商贸区。整个小区采用花园式规划,以景观为核心,融合休闲泳池、风情园林、景观小品、特色雕塑,休闲广场等,营造稀缺的自然景观和南加州风情生态居住环境,吸引周边人群入驻,形成人气,拉动消费,对旅游、文化产业长期的支撑。
总建筑面积约100万m2的大型生态居住区,配套二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社区医院,以及邮政、银行、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配套设施。
2.2.3.7度假小镇区
该区作为“中华商圣文化园”景区的配套设施,是集休闲、度假、养老、商务、参观、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度假区,现规划面积为33.3hm2(约500亩)。
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华侨大厦,老年公寓、疗养所、温泉会所,设有客房中心、餐饮中心、康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中心、服务管理中心、温泉度假、温泉疗养别墅区等。核心建筑设计力求做到环境与自然的融合,在公园与溪水旁,让人在感悟独特文化的同时,呼吸清新的田园气息,营造一种把瞬间的美凝聚在心底的意境。
2.3 旅游商品发展规划
2.3.1 旅游商品资源
本景区旅游商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以土特产品为主,以及陶缣、陶布、绳艺牡丹、勾边工艺、书画作品等。这些土特产品是建立风景区内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基础。
2.3.2 旅游商品规划
旅游商品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开拓创新、形成规模、发展产业。开拓创新就是要发展系列旅游商品,改变一些原材料的用途,用来制作旅游商品,形成规模就是摆脱那种小打小闹的状况,形成气候、形成品牌。发展产业就是开发的旅游商品要让旅游者喜欢,要适销对路,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图1-空间规划图
图2-功能规划图
3 结语
“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项目所蕴涵的丰富历史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文化园这一特殊的载体,将文化与旅游、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有机结合,融合影视、娱乐、旅游景点,是一种现代化新型的文化展示形式。
摘要:“红色文化”蕴涵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新的民族精神。文章简要分析了红色文化与旅游景区结合前提下的景观规划具体措施。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观规划
2004年12月19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正式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这是关于红色旅游定义最具权威的概念说明。
进入20世纪,在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景观生态学说(land-scapeecology),将景观看作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将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则被称为区域。
一、景观规划设计总体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红色旅游中的景观问题实质上是景观的规划设计问题。从总体系统的角度,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以之为核心原则。单纯基于经济的驱动力而盲目开发旅游必然导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点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无疑直接威胁旅游业进一步健康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是非可持续的,是不可取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概念渗透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1995V4月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确立了许多被普遍接受的有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上所通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产值增加,而应是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资金筹措
由于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红色旅游最区(点)的建设首先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2005~2006年国家在国债资金中共安排红色旅游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了101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专项资金依然是红色旅游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发展红色旅游是远远不够的。
开发红色旅游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不能脱离市场化道路,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一方面,通过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各类民间机构投资,正确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另一方面,应面向旅游市场,树立现代经营理念,既服务于广大游客的需求,也要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借助合适的机会考虑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
三、景观规划设计核心要素――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无疑会产生影响。首先,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诸如开山辟路,大兴土木,乱垦滥伐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一方面直接破坏景观资源,另一方面还可造成水土流失。其次,游客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比如旅游者的踩踏造成土壤板结,树木枯死-更有甚者,由于部分游客自身素质偏低,乱折植被造成植被损坏,乱扔废弃物造成水源以及景点的污染。第三,当地居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红色旅游点位于偏僻、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居民仍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生态意识薄弱,保留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譬如乱砍乱伐,使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燃料,乱扔垃圾等缺乏文明的不良行为相当普遍。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竭力杜绝对生态环境潜在的不利影响。
四、景观规划设计的抓手――突出地方特色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向准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城市指出:“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基础,红色旅游产品还要精心设计,要结合旅游规律。不是所有红色旅游景点都能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要经过红色精神的挖掘,红色文化的展现,防止红色旅游开发中的庸俗化。要明白红色旅游的文化意义是什么,整个产品的卖点在哪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什么,要将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消费方式挖掘出来。”
五、景观规划设计的创新――参与式设计理念
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简单,以静态观光的内容居多,大多采用博物馆陈列、橱窗展示等,内容空泛,展示方式单一。表现手段落后,单纯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平面介绍,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游客的消费心理,容易产生视觉、心理上的疲倦,难以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较大。
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有必要注重体验、参与、互动元素的挖掘、开发,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融入注重游客体验、参与的休闲旅游项目,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体验参与式旅游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游客在精神层面的对话与互动,通过策划富于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活动项目。能够帮助参与者更深刻地领略和体会红色文化资源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摘要]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现存为明建李家龙宫遗留下来的中部祭祀区部分建筑及院落。目前面临发展滞后,规模过小、改造资金投入大等问题。规划在充分论证景区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景区范围,调整用地空间结构等措施,形成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主题,全方位展示盛世李氏文化内涵的文旅型景区。
[关键词]寻根;文化旅游景区;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是唐太宗在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宝地建立的宗祠庙,是中华李氏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它位于陇西县城区西北部,南侧为已建成龙宫仿唐商业步行街,东侧为原住村民住宅,北侧为生态农田。
景区占地4000m2,建筑面积1491m2,除钟楼、鼓楼为新建建筑,其余九龙殿、李崇殿、李琼殿、两座过庭、聚贤楼、郡公楼、戍边楼、头天第一门等均为古建筑。建筑上的屋脊砖雕出自北宋镂空雕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目前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区李氏族人约10万余人次到此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
1.李家龙宫历史演变
其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年间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外围建有北天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撰写“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后改为学校才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
2.1发展优势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景区为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同时处于陇中四县丝绸之路人文景观长廊风情线的重要区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2.2制约条件
景区规模过小,游览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景区周边以自然村庄风貌和现代仿唐建筑为主,建筑风格各异,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 景区周边村民住宅建筑面积约为7.3万,人口密度大,未来开发建设将面临系列的拆迁安置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诉求是景区建设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3规划构思理念
3.1规划构思
规划在还原李家龙宫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拉大景区框架和格局,形成“以道教文化为渊源,以祭祖寻根为脉络,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多元型、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
3.2规划目标定位
以“李家龙宫”为载体,以“李氏寻根”为主题,以“寻根祭祀、文化展示”为核心产品,集“旅游观光、寻根祭祖、文化交流、文化展示、文化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型旅游景区。并最终实现以下目标:
⑴ 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大宗祠,海内外李家组织和李氏族人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
⑵ 与陕(西安大唐贞观文化)、豫(鹿邑老子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三大优秀文化遗产区;
⑶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方位演绎“李氏文化”的AAAA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
⑷ 甘肃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4规划方案探析
4.1特色分区及项目策划
规划形成“一轴、三心、十区”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⑴ “一轴”:南北向景观延伸轴,将仿唐商业街中心轴线延伸至北环路,形成南北向与威远楼相呼应的绿色开敞通廊;
⑵ “三心”:北极池景观中心、伯阳广场景观中心、关帝庙景观中心;
⑶ “十区”:广场集散区、文物保护区、祭祀活动区、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李氏文化交流区、李氏文化展示区、李氏文化创意区、李氏文化研究区、古玩艺术品交易区、民俗商业区。
①广场集散区:龙宫广场―――集旅游服务、集散、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文明展示的大窗口。其打造应与李家龙宫整体规格协调统一,突出皇室的尊贵及气势的恢弘。在形象及景观的设计做足“龙”文章,广场中心轴线铺设汉白玉龙形浮雕图腾,浮雕两侧布置18根汉白玉龙雕景观柱,代表“十八子李”,象征李姓子孙繁茂昌盛。广场地面雕刻李氏族谱以及李氏名人诗词歌赋等。
②文物保护区:为现存明建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应严格保护,并适当修缮整理;同时在龙宫大门及陇西堂大殿中轴线上新规划戏楼一座,并以戏楼为中心对称规划子奇亭一座;将现有“沙柳”列为“古树名木”进行定期修剪和养护,修护其“龙”的姿态。
③祭祀活动区:结合陇西堂大殿及规划的两侧配殿,在殿前形成开阔露天祭祀活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更衣沐浴需求,规划涟漪苑一座,以仿明清建筑风格为主。
④李氏寻根文化游览区:园林游览区―李家龙宫的历史传承区,根据历史记载构架“后五山”格局,并在构园过程中将李姓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布置的手法进行全方位展现,此区域将成为陇西县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具体布局手法为:
a 以老子朴素辩证法“道法自然”思想为主线,将佛教、道教中的元素进行集中体现。运用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方式创造微地形景观,将太乙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等五座假山和北极池、九州同李阁等历史景观进行重新诠释,形成一副山水相依、别有洞天之美幻胜境;
b 将各地李氏先贤中有影响的李氏宗祠,如闽越江王祠、西平郡王祠、吴王祠、渔阳滕王祠和入闽始祖祠等围绕北极池形成若干院落。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茶道、养生体验、诗社、曲艺表演等项目,使主题景区不仅具有祭祀游览功能,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市民休息娱乐参与的主题公园;
c 以祭祀大殿为背景,规划水秀表演区,并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策划情景舞台剧《李颂》,如秦王破阵乐、霓裳雨衣舞等,表达陇西李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d 园内广植牡丹、李树。陇西与牡丹有着异常久远的渊源,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每年“五一”节前后,恰逢陇西民间四月八朝山会.又称“浴佛节”,时值春花正茂之际,田园苗青花放,各处牡丹勃发怒放,争奇斗妍,生机盎然,真有“一展倾城色,骚人费评章”、“贵游赏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的壮观景象。
⑤李氏文化交流区:礼唐宫(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以龙宫游宴、歌舞演艺、商务吧等为特色功能的集演艺、展览、休闲、娱乐和食宿于一体的高档星级酒店,是最能表现和反映陇西当年商贾云集、大唐繁荣盛景的一个重要业态。同时也是政府接待中外嘉宾及展示城市风采的接待中心。
⑥李氏文化展示区:陇西李氏博览馆――世界李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姓氏族谱收藏研究中心。该馆是集收藏、动态展示、阅览于一体的文化展示馆。以“追本溯源”为主题,将李氏文化的起源与李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具体展示手法可通过文物,小型室内场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几种,以再现李唐文化的华丽场景,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
⑦李氏文化创意区:引进知名美院等国内外机构,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并落户文化创意园,对文化创意园中的各个建筑院落进行相应的主题化,并利用国内外设计大师的创意水准和知名度,吸引高端设计群体关注李家龙宫文化遗产,开展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活动。将文化通过产品形态进入文化创意园各个院落,这些产品将带有鲜明的国际时尚色彩、李氏文化和陇西传统文化要素,并通过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购物和体验模式,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⑧李氏文化研究区:李氏文化研究会馆,除正常的文化研究室之外,兼具文史资料开放阅读功能,内置相应的图书检索系统以便游客参观时实时查阅资料。馆内定期开设大众讲堂,邀请知名教授讲授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文化课程,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李氏文化,并在当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研究氛围,弘扬和传承李氏文化。
⑨古玩艺术品交易区:集文物商店、鉴定评估中心、拍卖行、典当行、古玩艺术品展厅、艺术画廊、民间艺术品集市、古玩经营配套店等于一体,打造甘肃省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备、服务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⑩民俗商业区:由美食沙龙、特色小商品零售及作坊区和休闲娱乐时尚街区组成,在此集中展示陇西特色美食、小商品、茶楼客栈、手工作坊等民间文化载体。
4.2节庆活动策划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节庆活动的策划及宣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李家龙宫景区主要从两方面开展节庆活动策划。一是主题节庆:以“盛世话李氏,名城祭始祖”为主题的“寻根祭祀大典”系列活动,既弘扬光大了李氏始祖文化,又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使古老文化与城市文明交映生辉,节庆品牌与城市品牌联动增值,借助李氏文化的张力有望将活动办成一次城市文明与城市品牌传播的盛会;二是专项节庆:在主题节庆的支撑下,开展多种专项旅游活动,如牡丹花卉节。在节会期间,举办赏花、灯展、书画、摄影展、洽谈会等活动。同时开展云阳板舞、陇西秧歌、戏曲、草编、土陶、剪纸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
5结语
李家龙宫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举措,它对于体现陇西古城历史发展、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区的开发建设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与理念,使景区显示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李家龙宫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航,建筑师,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