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9:04: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日益上升,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度不断增多。本文拟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探究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总结出一种辅导模式,再对该模式的组织设定、人员配备、运行机制及工作职能等进行阐述。研究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心理辅导模式,是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及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临床心理学;411模式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组织集体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作者:杨东欣 单位:复旦大学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知识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性、教育方式的医学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师资队伍的不合理性和教育内容的消极性来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已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十年来,教育部加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学生的共性问题到学生的个别问题的横向研究,从入学到毕业进行纵向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正确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幸的事件还继续在少数学生中发生,如上海大学生饮水机投毒事件、西安大学生的抢钱杀人事件,北京大学生网购跳楼事件等,而更多的被我们认为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微信、论坛和QQ聊天上、迷恋电脑游戏和校园的谈恋爱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每次不幸的事件过后,我们总是去分析和寻找那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抑郁、学习压力、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就成为导致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但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看,这些祸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感觉不到生活的目标,学习无意义,没有深刻的幸福和快乐体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没有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给学生灌注希望和力量。积极心理学中的塑造积极人格、培养积极情绪、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等内容可以为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心理学有三个目标:(1)治疗心理疾病;(2)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战后,抛弃了使人类生活的更完美幸福的目标,而只强调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于1997年倡导并发展起来的一场将矛头直指美国传统心理学的心理学运动。
1998年1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基石: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第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第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重视和构建个人的外在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研究和探讨人的积极品质,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该理论消解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的消极方面的理念,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学模式,补充和完善了心理学理论。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特质、积极组织系统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研究,并且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如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关于过去的积极情绪、关于现在的积极情绪和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并分别展开探讨和研究。同时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扩建和乐观解释风格等理论;在积极特质方面,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六种普适性的美德,而这六种美德又由24种积极特质构成;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目标的不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消极目标和积极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侧重于消除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重点工作,重点解决问题上、轻对于预防做的较少,忽略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是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学生心理成长方面引导做的不到位。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上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学生在人生当中无论社会还是对自然都要有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激发内在的动机,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育方式的医学性
从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以来,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心理疾病产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都是在病理下心理学理念下的消极取向,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心理问题上,如焦虑、抑郁、适应不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上等等,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少数学生身上,关注的是问题解决,对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积极心理学则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诊治治疗”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大力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三)对象的局限性
从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会遵循咨访关系,诸如平等、信任、理解和尊重等,但在其心中已形成了“来访者是有心理问题的”的观念,认为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就是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危机干预、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实际在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危机干预,而针对于广大普通学生的讲座和宣传的主题也更多的是如何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消除负面情绪等。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应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
(四)师资队伍的不合理性
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每校应按照生师比(包括研究生)3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应少于2名,同时应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兼职教师。”根据调查,首先,人员数量不足。省属本科和高职院一般不到不应少于2人的要求。其次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有很多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行来的,没有专业心理学背景。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后,具有心理学博士学位,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必须经过资格考试以后,才能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过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技术,队伍的组成人员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也可以是在校的其他老师或管理干部或家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全员参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体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系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五)教育内容的消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内容是以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再是探讨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课堂的内容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制、自我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希望、乐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积极人格力量。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和就业的压力,伴其产生的是多元化、复杂化心理矛盾和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强调塑造积极正面的价值理念,既有利于大学生各种突出心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个崭新理论和视角,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于20世纪末提出的。它的提出和兴起,将传统心理学的切入点转移到追寻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和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更加追求主动地去发现和应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变被动应付为积极预防,不断地挖掘人们心理中的向善人格和正能量。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数量不断攀升,常见的类型包括人际障碍、情感危机、适应不良和生命淡漠等,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有关部门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并将此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大力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大减轻大学生学业、经济、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有利于调节个体自身的消极态度和负面情绪,有利于追求和感受正面、积极和乐观的情绪体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一)主动预防原则
在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地、正面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引导和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人际社交教育和临危处理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的认知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始终坚持主动引导和积极预防的原则,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激发大学生个体所蕴藏的潜能,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判断力和抵抗力,力争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控制并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和关键点在于注重人的价值,倡导人的发展,注重个体自身潜能的发挥,注重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的实现。因此,在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原则,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品性的不断提高与显著完善。
(三)全员参与的原则
高校的积极心理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并促进全体高校大学生心理潜力的全面开发和挖掘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它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在校的全体大学生群体,而绝非是那些被认定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因此,在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团体参与的程度和实效,参与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开设专业课程、编排心理话剧、心理知识竞赛、论坛讲座、体验活动、朋辈帮扶、媒体宣传和氛围营造等。
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大学生心理中的消极成分,教育过程较为被动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还是在沿用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模式,依然停留在被动的日常接访工作里,在教育和咨询过程中,把大量精力集中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困惑和情绪上,工作的重点往往落在如何治理和解决已经发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咨询,只有出现了心理偏差和危机的学生才会受到学校的关注,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高,且难以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和及时干预。
(二)容易引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对立
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以解决教育对象的心理偏差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真正做到以教育对象为本,没有真正坚持以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为服务宗旨,教育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教育对象心理上的阻抗和排斥,不利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良好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教育对象心理危机的排除和解决,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办学和管理中缺少必要支持,难以形成合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办学和管理过程中,被认为是简单的开设一门课程,或者建设一个心理咨询服务站。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高校其他部门、教师教学和学生社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度较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关心和支持,没有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的管理和工作机制,难以形成全校合力,以至于有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着只有个别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在为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且工作量繁重,效果不佳。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预防为主”,重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专家的分析,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界定有崭新的理解,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仅是指那些在心理、思想上没有发生偏差的人,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的人格特征、乐观的处世品格和追求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展示出良好学习科研面貌的以及高效的工作生活姿态。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还认为,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内心潜能,促进培养起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格品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师生之间的教育指导关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努力改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张的、对立的教育咨询关系,重新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温暖的师生教育指导关系。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觉察和体验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善和自我成长,能够以尊重、真诚、热情、耐心的态度,积极帮扶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坚持“机制为先”,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还关系到校园安定稳定的办学氛围,更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彻底地、有机地融入到大学高等教育的整体中。通过整合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引领、学生社团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效。
四、结论
马丁·赛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和全员参与为基本理念,来探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并已经逐渐演化成当前世界教育心理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前沿。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在思想和基本观点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应对策略上,逐步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和咨询中所存在的消极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